高校自学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防范

高校自学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防范

一、论高校自考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梅士伟[1](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而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内驱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历经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革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教系统。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本论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外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机制不规范、社会公众参与不充分,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腐败易发频发,关键领域问题凸显,大案要案警钟不断,窝案串案时有发生,制约大学的教育教学、学术创造、服务社会、文化赓续使命,消解其学术本质和公益属性,弱化其道德标高和社会公信力,迟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步伐。高校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折射出现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因而,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连带,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依归,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构转向。我国现行高校腐败治理主要基于政府作为高校举办者的地位,通过执政党和政府及作为其政治属性延伸的高校党委行使腐败治理权力,对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实施控制、监督、惩治,保证高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与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治理目标。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利益相关者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高校腐败治理。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处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的“新边疆”。因而,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以高校腐败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腐败的表现样态与成因机理”“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容结构与绩效评价”“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生问题与优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理论阐释,揭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动力系统、控权逻辑、规则供给、行动框架”的统一,进而厘清各要素的实质内涵。通过治理系统的外部情境和内部环境解构治理动力,通过权力监督、制约与惩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控权逻辑,通过规则体系与规则生成阐释规则供给,通过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与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梳理行动框架,从学理层面理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对高校腐败治理的演进历程进行考察。按照时间序列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反腐败工作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梳理出每个阶段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1)1949-1978年,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运动式批判为主导;(2)1978-1989年,以纠正行风为特征,以整风式拒腐为主导;(3)1989-2002年,以遏制寻租为基础,以专项式打击为主导;(4)2002-2012年,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系统化惩防为主导;(5)2012至今,以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制度化治本为主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动力系统---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行动框架---从运动式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再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高度关注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腐败治理的心理感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三级编码方法梳理出目前高校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具体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并分别探讨两类机制的具体构成,包括科层治理机制所涵盖的控制、监督、惩治、制度建设、问责,以及网络治理机制所涵盖的信任、合作、制约、技术创新、文化惯例等要素的确切内涵,从而系统构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复次,鉴于高校腐败治理的实践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中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遵循“网络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腐败治理绩效”的主体关系,经由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应然样态,即高校腐败治理的完整运行体系应当是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的整合体。最后,结合高校腐败治理机制过程的演进分析,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面临的运行困境,一是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二是机制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弱化,三是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割裂。据此,从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整合与互动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建议。一是重塑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提升治理动力的集成性,三是强化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四是重点强化问责、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问题,在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来探讨和设计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一是立足治理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腐败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从高校腐败研究的制度、体制层面深入到高校腐败治理的具体机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统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剖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与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李美曈[2](2020)在《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制度完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显着增强,与此同时,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也频繁发生。近年来,大学生与高校的诉讼纠纷越来越多,因被开除学籍而起诉高校的案件层出不穷,这反映出高校在开除学籍处分的领域存在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如违反上位法、程序缺失、滥用自由裁量权以及缺乏学生权利救济等问题。使得高校管理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学生与高校的冲突频发。高校开除学籍处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籍对于一名学生而言不仅是其作为学生身份的象征,更是其通往学习深造道路上的通行证。而一旦被开除学籍,则象征着学生受教育权的损失和学业的终结。立德树人,乃是大学立身之本。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应当是社会、高校以及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依法治国的大趋势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相关制度,有利于更好地均衡高校管理与学生权益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高校依法治校和进一步维护教育教学的秩序。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概念以及对国内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高校开除学籍处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全面深入地研究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一步完善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相关制度,明确其法律依据、规范程序、使得高校依法行使其自由裁量权、畅通学生的权利救济途径。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享有其权利的同时约束其自身行为,遵守校规校纪,使学生得到优质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完善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相关制度,有利于规范高校制定其校规校纪及学生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学生纪律管理,落实依法治校,将高校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对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曹博伦[3](2020)在《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媒体对高校管理危机事件的报道数量增长,强烈的舆论关注度及活跃的受众参与度,让高校管理成为舆论讨伐的“重灾区”。面对频发的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高校在舆情应对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高校形象的产生负面影响。探究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是新时代提升高校管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播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体现。本文对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构成要素、特征、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在情境危机沟通理论的框架下,建构适用本研究的分类方法,通过量化的内容分析法对2018-2020年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48个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出当前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现状,其结果显示:理论反应策略与现实应对策略匹配度较高、舆情应对效果参差不齐、“12-24小时”和“48小时后”是最普遍高校舆情应对速度、意外型高校管理危机事件危机反应策略强硬度升级、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具体策略固定。同时对舆情应对正反典型案例进行舆情分析,发现情境危机沟通理论从宏观角度为舆情应对提供正确方向,面对复杂的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高校还应从微观层面出发,注重舆情应对表述内容和方式。此外目前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存在风险意识不足、信息渠道利用不足、舆情引导意识淡薄、部分舆情处理不力等问题。笔者基于对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相关舆情管理者访谈,归纳影响高校舆情应对决策的六个要素,结合案例剖析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困境,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发现高校舆情应对决策受到舆情事件本身、高校相关规章制度、社会心理、高校社会责任、高校利益、高校舆情管理能力六个方面影响,由于社会焦虑心理、思政教育体系中舆情素养缺失、高校管理下内生阻力、个人价值观扭曲等原因导致高校被动陷入信息公开困境、认知困境、责任困境和能力困境。本文认为,高校舆情应对的目的不仅是修复形象还应该解决舆情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因此针对舆情发生的起因和应对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在“前舆情时期”高校要引入多方力量搭建高校安全防范体系和解决可能会引发高校管理危机事件的突出问题。高校应该从树立科学的舆情应对观念和完善舆情监测、舆情引导和舆情善后处理机制多方面入手,提升舆情舆情应对能力。此外笔者提出三种不同情境下的高校管理危机事件“线下+线上”舆情应对建议,并从微观层面提出四个舆情应对技巧。

李玉婉[4](2020)在《学位撤销行为司法审查标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对学位撤销行为的研究方兴未艾,究其缘由正是国内该类型案件频繁发生,《学位条例》修订正在进行以及国内学者以往对学位撤销的研究较少。尤其随着很多知名人士因学术不端撤销学位,更是激起了大家对于学位撤销领域的关注,学者们对于学位撤销的性质,因学术不端撤销学位的正当程序都有了新的见解与观点。首先要明确学位撤销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因为如果学位的颁发没有纠错,那么本身就有损学位的意义。高校学位撤销行为也有司法审查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因为学位做出了不当学位撤销行为,学生申诉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复议都很难真正给学生一个公平公开的机会申诉。本文以司法审查的标准为线索,首先明确了学位撤销行为的性质为行政许可的撤销,其次明确了我国学位撤销可诉的法律依据,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探讨学位撤销的可诉性,并且根据我国法律将我国学位撤销的具体事由分类为因学术不端撤销及因入学资格造假撤销两大类,以实现对学位撤销行为进行类型化讨论,最后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学位撤销相应的司法审查标准,我国目前来说不论是因为学术不端撤销学位或者是因为伪造入学资格撤销学位,其司法审查标准以合法性标准为主,但是也各有侧重。最后基于对学位撤销司法审查标准的分析,对我国学位撤销制度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包括明确学位撤销的性质,细化学位撤销的适用,以及加强对学位撤销程序的建设。

范晓梨[5](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地区部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时代带来全新挑战,社会转型带来新的冲击,多元思想的渗透影响,以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社会冲突加剧,各类不稳定因素増加。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总体上虽稳定,但高校突发事件偶有发生,不时给师生敲响安全警钟,同时也给高校的运行秩序及其社会声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突发事件是由自然、人为或社会环境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或者发生在校外但与高校学生密切相关的,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给学校内部人员带来负面影响,对学校的正常运行秩序造成一定冲击,甚至波及到社会稳定的,需要高校管理者立即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置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建设性、不确定性和扩散性、网络特征明显等特点;按照其性质可分为高校政治类、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治安安全类、高校管理类、心理健康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等七类事件。其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规律,根据规律可将其演变周期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和恢复重建期等三周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线,通过它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是进一步净化高校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理学、危机管理理论等理论支撑下,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介入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遵循求实原则、主体原则、层次原则的基础上,在高校突发事件潜伏期、爆发期、恢复重建期发挥其育人功能和预警功能、疏导功能和整合功能、调节功能和总结功能,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文化素养,解决校园中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上的问题,从而达到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通过对成都市5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成都市5所高校的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党委宣传部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心理咨询老师、保卫处工作者等进行访谈,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各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在高校突发事件潜伏期,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缺乏共享,思想政治教育预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工作较为薄弱,宿舍载体育人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期,高校信息发布及时性有待增强,舆论引导状况欠佳,对普通学生心理情况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协同合作的程度有待提高;在高校突发事件恢复重建期,集体式的心理调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复效果,缺乏正反面结合的教育,事件后续情况尚未持续跟进,总结反思力度有待增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各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以下改善措施:在高校突发事件潜伏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完善资源共享平台,完善预警机制,落实预防工作,充分发挥宿舍载体育人优势;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全面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在高校突发事件恢复重建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工作,通过奖惩机制进行正反面教育,持续跟进突发事件后续情况,注重反思与总结工作。

郭倩蓉[6](2020)在《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生态建设,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网络舆论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现象充斥着整个网络。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其网络舆论空间的发展好坏更是事关青年学生的思想康健、人生道路发展。因此,如何净化高校网络舆论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主体之一,其网络责任意识的培育对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如何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为出发点,借助案例分析、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法,阐明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所取得的发展成效、现存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着重以问题入手,分别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制度建设、监督管理以及教育合力等诸方面提出可行性举措;并将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内容参照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性划分,涵盖大学生网络主体责任认知、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大学生维护网络秩序的责任意识三个层面,为针对性开展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提供实践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更好地在这一生态环境中实现大学生责任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崔有波[7](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谢振林[8](2019)在《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防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防治机制研究是新时期高校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能否事先建立和完善校园突发事件有效的防治机制,关系到江西民办高校的日常教学运行和工作秩序开展,以及今后的良好和稳步发展趋势。根据作者在江西民办高校从事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和跟踪调查研究,掌握了一些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案例、实际数据和实际管理方法。综合运用了公共管理学等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分析研究,从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内涵入手,对案例的经验启示,分析了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当前的防治机制运行现状。特别是把江西民办高校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完善作为研究重点,提出通过预防和处置机制来构建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另外,也试图对新时期江西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事中应对机制以及事后恢复机制的建立提出有效的策略。试图帮助新时代江西民办高校探索和完善有效的突发事件防治机制。

陈兵[9](2018)在《论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文中提出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指引下,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三部法律进行了一揽子协同修订,并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通过审议后颁布实施,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法治化建设。从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高校出现以来,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政策变迁的历程,高等教育体制和高等学校管理模式既带有深刻的历史传统印迹,也深受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政府主导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主旋律。高校缺乏自主办学的传统和主动追求学术自由的精神,与其作为追求高深学问和促进科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学术组织本质不相符合。为了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增强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中共中央1985年提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并着手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立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先后于1995年和1998年颁布实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法治”时代的重要标志。这两部法律规定了高校具有自主办学的权利。但二十多年来,政府部门对高校的直接干预仍然过多,存在着立法与行政、放权和监管、司法审查与救济的矛盾关系。高校办学自主权在法律规定层面存在着立法理念有偏差、法律关系不明确、性质不清晰、权利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在实施层面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司法审查界限模糊、政府管理的权力边界不清晰、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不完善等困境。这促使笔者关注并思考高校自主办学的相关法权问题,冀以系统性研究来推动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理论完善和运行保障。本文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立足于法学研究的视角,综合运用法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性质、权能、配置、运行和保障等法权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应当转变立法的主体视角,重构高校办学自主权权能和边界,进而构建科学的内外部运行机制和完善的保障约束体系。除了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五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论文的基本情况。第一章主要关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本论域问题。高校办学自主权是独具我国话语特色的一个术语表达,指的是以高校为主体,在各种办学活动中依法自主进行内部管理、对外参与公共行政,不受非法干预的权利。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法权,它体现出了相对性、工具性、集体性和交互性的基本特征,同时在国家治理、高等教育发展、高校自身和学术主体几个层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从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轫至今,高等教育发展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历经变迁,高校自主办学空间随之波动,但始终以政府主导为主基调。当前,从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乃至国家政策层面,都有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相关规定,作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依据以及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章主要是从现实出发反思高校办学自主权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域外比较和启示。通过逐条梳理,我们发现目前法律所规定的高校各项“权利”在运行中实际上并不顺利,表明了高校办学自主权在实践中存在着立法与行政、放权和监管、司法审查与救济的矛盾关系。在理论适用方面,政府管制理论仍然强势,法人制度理论和消极自由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家社会治理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转变的现实迫使我们对高校组织的定位进行反思和重新界定。而公共行政概念的形成,也进一步回应了高校社会属性和自治属性的展现,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权利”属性应当得到立法设计的系统保障。西方国家大学自治文化和制度历史悠久,但与我国国情诸多差异决定了我国高校不能照抄照搬,实事求是结合国情地借鉴学习是应有的态度。第三章主要关于高校办学自主权基本问题的理论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治理理论和第三部门理论作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理论基础,为高校办学自主权提供了正当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证成。高校办学自主权所要展现的社会属性、自治属性时机已然成熟,但其法律身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法律性质的复杂性。以民法中的权能理论为分析路径,结合高校在外部的运行空间以及内部管理的组织特性,本文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向度对高校办学自主权进行了权能重构和边界的再造。从外部来说,高校具有知悉权、表达权、公平权、抵制权和合作权等参与性及保障性权利;在内部方面,高校应当具有对自身管理事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自主权。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理论发展需要转变立法理念,在立法设计上以高校为主体视角,划定国家公权力的边界,保障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利”空间。相关主体由此明晰各自活动的法定伸展空间。第四章主要是解决高校办学自主权“怎么安排”和“怎么运行”的问题。通过对选取的三所高校的样本考察,我们基本可以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在章程和校内制度建设上基本完备,内部治理也渐上轨道,基本具备依法独立自主办学的能力和基础。但也存在着在现实和未来实际运行的挑战和考验。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比公办高校空间更大,但实际办学水平和能力和公办学校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决策、监督体系和学术组织的实际作用。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高校办学自主权还可以从公平权、抵制权、合作权的增加,财产经营收益权、学位授予自主权、学科专业自主权的扩展,以及通过加强合法性审查、管办评分离、理事会平台利用等方式的改进等方面予以实践性地拓展。在合法性、合理性原则的指引下,高校办学自主权由法律法规以及高校章程,对高校在外部和内部的各项权能予以配置,通过不同机构分别行使。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机制涉及内外部的主体很多,历史沉淀的问题比较复杂。本文认为应当按照法治、民主、科学的原则,抓住难点问题重点突破。在高校外部,加强党的领导,重点发挥执政党对人大和政府部门的协调和监督作用;明确人大职能,发挥人大的立法和监督功能;政府依法行政,履行好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行政职能;社会力量依法参与,发挥好社会主体功能的积极作用;高校依法制定章程,按照章程自主办学,承担好高等教育的主体责任。在高校内部,加强党的领导,落实校长负责;确立学术权力在自主权运行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离融合机制;发挥民主管理与监督机构的重要作用,完善内部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制度;着力完善民办高校的决策和监督机制。第五章研究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保障体系和约束机制构建问题。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保障体系和约束机制建设具有同一性。立法机关应当承担起制度建设的主体功能,在法律上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给予应有的关切和及时的回应,包括高校的章程建设;加强对政府管理高校的各种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力度。监察机关加强反腐败预防教育和监督调查工作。司法机关应当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以保障权利为主的原则,依法对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侵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为积极介入,对高校办学行为合理审查。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依法行政是对高校自主权保障和监督的同一性体现。而对于其他社会主体,尤其是民办高校的举办者,也应当在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下,按照学校章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行使权力。承担政府委托的对高校评估和监督等职能的社会中介组织,应当秉承客观、中立、公平的原则,不断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在高校内部,重点完善党和行政机构的纪律监督,建立依章程制定的决策规则和体现民主、正当程序、责任追究的学术规范制度,保障学术权力的自主规范运行。结语部分回顾并梳理了前文各章的基本研究成果,并分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法制建设的建议,作为法学研究的落脚点。一是加快立法,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建立表明身份、告知、说明理由、咨询、听证、回避、程序抵抗、行政决定公开等一系列制度。二是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包括修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及其他配套制度。三是完善并推进章程实施。章程重点规范内部管理体制,明确举办者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加强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同时指出,校内的管理制度是对章程的必要配套和细化,要重点注意细化决策规则、加强学术规范和民主管理监督机构的规则设定。除了章程的文本和配套管理制度,章程的完善和实施还涉及章程制定和修改的程序问题、章程的执行及监督问题。要体现利益相关者“合意、合议”原则;建议通过学术委员会的组织建立独立的“学术仲裁委员会”;由人大负责高校章程的核准和监督。

陈怡[10](2018)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实力量。但是,近年来屡屡曝光的大学生越轨事件不仅给他们自身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严重破坏了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引导塑造功能,促进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更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从而积极有效地预防大学生群体越轨行为的发生。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以及案例分析法,收集整理有关国内外越轨行为、大学生越轨等方面的文献,总结并反思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研究现状,并将国外对于越轨行为原因分析进行汇总、归纳,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深入剖析当下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越轨行为案例,分析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切实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行为动态,为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依据。文章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厘清越轨这个重要概念,即越轨就是对规则的违反;越轨行为就是偏离或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进而归纳越轨行为的分类,包括违规行为、悖德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四种。在此基础上明确大学生越轨的内涵与外延,即大学生违反的规则既包括学校班级制定的要求大学生遵守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制度,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成文或不成文的社会规范制度。接着进一步总结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类型与特点。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大学生越轨行为进行归因研究。提出造成大学生越轨的原因除了多数学者认为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外,教育制度、校园环境、价值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身心特点也是引起越轨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预防大学生越轨行为中的功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四部分,针对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越轨行为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二、论高校自考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自考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趋势的行动连带
        (二)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的价值依归
        (三)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结构转向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贡献
    三、研究述评
        (一)国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逻辑演进
        (二)国外高等教育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总体图示
        (三)既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思路安排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高校腐败
        (二)治理机制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机制设计理论
第二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机理剖析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动力系统
        (一)系统情境的宏观驱动
        (二)治理网络的开放赋能
        (三)主体价值的内生激发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控权逻辑
        (一)高校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二)高校权力制约的正当性
        (三)高校权力惩治的现实性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规则供给
        (一)生成路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统一
        (二)规则执行:强制、激励与认同接续
    四、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行动框架
        (一)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
        (二)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
        (三)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
第三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历程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8年:动员群众,思想改造,运动式批判
        (二)1978-1989年:清理整顿,纠正行风,整风式拒腐
        (三)1989-2002年:破除垄断,遏制寻租,专项式打击
        (四)2002-2012年: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系统化惩防
        (五)2012年至今:顶层设计,聚焦监督,制度化治本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
        (一)动力转换: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
        (二)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
        (三)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
        (四)行动框架:从运动式为主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经验回视
        (一)坚持党的领导,规范机制运行的方向性
        (二)坚持专业化反腐,发挥纪检监察机构职能
        (三)坚持系统化反腐,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
        (四)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推动渐进式治理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探析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扎根理论编码方法
        (二)理论性取样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三级编码
        (一)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深层意涵
        (一)科层治理机制
        (二)网络治理机制
第五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预测问卷设计
        (三)正式问卷与实证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理论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一)结构方程的拟合
        (二)直接作用下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三)直接作用下的科层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四)中介作用下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的影响探究
    三、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结果汇总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一、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
        (一)“组织-环境”框架下的“脱耦”
        (二)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功能冲突
    二、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割裂
        (一)规制缓和与政府监督博弈失衡
        (二)低组织化造成社会监督行动局限
        (三)身份困境导致纪检监督的结构性悖论
        (四)校内民主监督的“空心化”矛盾
    三、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弱化
        (一)治理的公共性欠缺
        (二)多重关系诱发治理的内卷化
        (三)路径依赖导致治理工具单一
第七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优化方略
    一、行动者主体性的生态化建构
        (一)以角色转换优化党委政府控制职能
        (二)以激励相容强化主体责任
        (三)以嵌入化激发纪检监督的“结构洞”优势
        (四)完善基于“日常生活”的实体性师生监督
        (五)以自主性保障社会主体的参与性
    二、治理动力集成性的多元化整合
        (一)权力驱动与权利驱动的互动
        (二)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的重构
        (三)以权威驱动调适利益驱动
    三、治理过程协同性的动态化平衡
        (一)高校腐败治理与政府腐败治理的目标协同
        (二)透明度与回应性的认知协同
    四、关键影响路径的功能性再造
        (一)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问责机制
        (二)从数据民主向技术治理进阶
        (三)一体性推进制度化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证思路及研究方法
        1.论证思路
        2.研究方法
        3.本文创新点
一、高校开除学籍处分概述
    (一)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含义
    (二)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法律性质
    (三)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法律依据
二、高校开除学籍处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开除学籍处分违反上位法
        1.通过增设适用条件及不相关事由扩大适用范围
        2.通过参照的方式扩大适用范围
    (二)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程序存在瑕疵
        1.忽视学生陈述与申辩的权利
        2.未能做到及时告知
        3.缺乏听证程序
    (三)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缺乏合理性
        1.违反了比例原则
        2.未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直接开除学籍
    (四)高校开除学籍处分中缺乏学生权利救济
三、高校开除学籍处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的依据不明确
    (二)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程序不规范
    (三)高校开除学籍处分过程中滥用自由裁量权
    (四)高校开除学籍处分中学生的权利救济路径不畅通
四、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制度完善建议
    (一)建立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合法性审查制度
    (二)明确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程序
    (三)规范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自由裁量权
        1.制定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基准
        2.明确行为与处分相适应的标准
        3.遵循处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四)完善开除学籍处分的学生权利救济途径
        1.提高对学生权利救济的认识
        2.明确学生权利救济途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框架理论
        1.3.2 归因理论
        1.3.3 情境危机沟通理论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概述
    2.1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相关概念
        2.1.1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概念
        2.1.2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与其他危机事件联系和区别
    2.2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概念及构成要素
        2.2.1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概念
        2.2.2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构成要素
    2.3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特点
        2.3.1 舆情传播范围广
        2.3.2 舆情影响力大
        2.3.3 舆情传播自发性强
        2.3.4 舆情爆发的聚集性强
        2.3.5 舆情内容的建议性
    2.4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发展规律
        2.4.1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形成规律
        2.4.1.1 舆情更倾向产生于新型社交媒体平台
        2.4.1.2 公众主动寻找“意见领袖”
        2.4.1.3 “文字+图片”是最常用的信息介质
        2.4.2 舆情传播规律
        2.4.2.1 情绪传播大于内容传播
        2.4.2.2 新事件要素和高校介入事件推动传播反复
        2.4.2.3 “未闭环管理”事件的持续传播
        2.4.2.4 舆情议题的流变性
        2.4.3 舆情引导规律
        2.4.3.1 微博成为高校舆情引导的主平台
        2.4.3.2 “高校上级部门”提高舆情引导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分析
    3.1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样本选取与类目设计
        3.1.1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样本选取
        3.1.2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现状类目设计
    3.2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现状
        3.2.1 理论反应策略与现实应对策略匹配度较高
        3.2.2 舆情应对效果参差不齐
        3.2.3 “12-24 小时”和“48 小时后”是最普遍高校舆情应对速度
        3.2.4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具体策略固定
        3.2.5 意外型高校管理危机事件危机反应策略强硬度升级
    3.3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分析——基于典型案例
        3.3.1 “上海财经大学钱某性骚扰学生”舆情应对分析
        3.3.1.1 舆情梳理
        3.3.1.2 情境危机沟通理论模型:可预防型—重塑策略
        3.3.1.3 舆情应对效果:较好
        3.3.2 “北京电影学院翟天临学术不端”舆情应对分析
        3.3.2.1 舆情梳理
        3.3.2.2 情境危机沟通理论模型:可预防型—重塑策略
        3.3.2.3 舆情应对效果:较差
        3.3.2.4 两个案例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困境分析
    4.1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存在问题
        4.1.1 高校舆情风险识别能力不足导致危机升级
        4.1.2 信息传播渠道利用不足导致双向沟通不畅
        4.1.3 高校处理不力激化不理性情绪
        4.1.4 舆情管理色彩浓厚,引导意识单薄
    4.2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困境
        4.2.1 影响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决策的因素
        4.2.2 高校管理危机舆情应对困境
        4.2.2.1 信息公开困境:高校利益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矛盾
        4.2.2.2 责任困境:高校社会责任与高校利益之间的矛盾
        4.2.2.3 认知困境:公众认知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4.2.2.4 能力困境:高校管理需求和高校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
    4.3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困境形成原因
        4.3.1 社会环境中的“塔西佗陷阱”
        4.3.2 媒介环境下的群体极化
        4.3.3 高校教育需求和高校管理现状之间的冲突
        4.3.4 思政教育体系中舆情素养教育的缺失
        4.3.5 高校管理下的内生阻力
        4.3.5.1 舆情管理观念:“管制型观念”的残留和禁锢
        4.3.5.2 舆情管理结构:舆情管理细节有待提升
        4.3.5.3 舆情管理行为:缺乏专业性管理人才支持
        4.3.6 个体价值观扭曲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建议
    5.1 建设和谐校园:安全防范与文化建设并进
        5.1.1 引入多方力量搭建高校安全风险防范系统
        5.1.2 解决可能引发管理危机事件舆情的突出问题
    5.2 健全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机制
        5.2.1 健全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研判机制
        5.2.2 健全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引导机制
        5.2.3 健全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善后处理机制
    5.3 树立科学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观念
        5.3.1 正视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的修正作用
        5.3.2 重视“黄金法则”
    5.4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策略
        5.4.1 常规事实情境和常规违反情境下舆情应对策略
        5.4.2 常规事实情境和非常规违反情境下舆情应对策略
        5.4.3 非常规事实情境下舆情应对策略
    5.5 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技巧
        5.5.1 高校舆情应对速度线上应对分步走,提升舆情应对速度
        5.5.2 高校舆情应对态度:明确负责积极的危机态度
        5.5.3 高校舆情应对内容:证据对等原则
        5.5.4 高校舆情应对渠道:“多元组合式”的畅通渠道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学位撤销行为司法审查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高校学位撤销行为性质分析
    第一节前置思考:学位授予的性质
    第二节学位撤销性质的界定
        一 学位撤销是行政行为的撤销而不是撤回(废止)
        二 撤销学位不是行政处罚
第二章学位撤销行为可诉性分析
    第一节学位撤销行为可诉的法律依据
    第二节学位撤销行为可诉的必要性
第三章高校学位撤销行为诉讼的类型化分析
    第一节域外学位撤销行为诉讼类型分析
    第二节我国高校学位撤销行为类型分析
        一 因为学术不端撤销学位
        二 因为入学资格作伪撤销学位
第四章学位撤销行为司法审查标准
    第一节学位撤销案件司法审查的域外经验
    第二节我国高校学位撤销行为司法审查标准
        一 学术不端撤销学位司法审查标准分析
        二 伪造入学资格撤销学位审查标准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地区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不足与趋势
    1.4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校突发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2.1.1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2.1.2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2.1.3 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
        2.1.4 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
    2.2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2.2 心理学
        2.2.3 危机管理理论
    2.3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遵循的原则
        2.3.1 求实原则
        2.3.2 主体原则
        2.3.3 层次原则
    2.4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各阶段的功能
        2.4.1 潜伏期的育人功能和预警功能
        2.4.2 爆发期的疏导功能和整合功能
        2.4.3 恢复重建期的调节和总结功能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3.1 关于本研究的访谈与问卷调查
        3.1.1 对高校管理部门的访谈调研
        3.1.2 对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3.2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各阶段存在的问题
        3.2.1 潜伏期存在的问题
        3.2.2 爆发期存在的问题
        3.2.3 恢复重建期存在的问题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4.1 潜伏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4.1.1 完善资源共享平台
        4.1.2 完善预警机制
        4.1.3 落实预防工作
        4.1.4 充分发挥宿舍载体育人优势
    4.2 爆发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4.2.1 健全信息发布机制
        4.2.2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4.2.3 全面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4.2.4 建立四方联动机制
    4.3 恢复重建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4.3.1 开展针对性心理调适工作
        4.3.2 通过奖惩机制进行正反面教育
        4.3.3 持续跟进突发事件后续情况
        4.3.4 注重反思与总结工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调查
附录 B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访谈题目

(6)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理论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内涵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内容构成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概述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概述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容构成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特点
第二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依据与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说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责任意识培育的相关论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青年责任意识培育的相关论述
        (四)人的主体性对构建网络舆论生态重要性的相关论述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实条件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为培养个体责任意识创造新平台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不断提高为责任意识培育提供新思路
        (三)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实施为培育网民责任意识提出新要求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锤炼品德修为,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二)有利于净化舆论环境,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延伸育人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四)有利于健全人才培养,实现国家复兴发展
第三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有成效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整体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能动性日益增强
        (三)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媒介平台不断扩展
        (四)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存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自我培养不足
        (二)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三)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四)网络监管模式发展水平不成熟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二)直接原因:教育能力不足和网络自身潜在负面影响的存在
        (三)内部原因:特定阶段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征的影响
第四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路径选择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基本原则
        (一)主导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渗透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具体举措
        (一)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媒介素养,明确价值引领方向
        (二)健全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体系,积极发挥教育者作用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四)加强网络社会交往共同体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互联网
        (二)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理论工具
        (一)社会转型理论
        (二)网络社会理论
        (三)教育冲突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一、增加闲暇时间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参考文献
致谢

(8)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防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历史背景
        二、现实背景
        三、理论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综合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突发事件
        二、民办高校突发事件
        三、防治机制
    第二节 研究理论
        一、米特罗夫皮尔逊的五阶段理论
        二、治理理论
第三章 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防治机制现状分析
    第一节 江西民办高校和突发事件基本情况
        一、江西民办高校简况
        二、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统计及趋势
        三、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典型案例
        四、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案例主要教训
    第二节 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
        一、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归类
        二、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形成因素
    第三节 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防治机制的运作
        一、预防应急方面
        二、组织行动系统方面
        三、舆情监测方面
        四、事中处置方面
第四章 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防治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预防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学生因素
    第二节 应对处置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单一
        二、组织体系缺失
        三、缺乏信息沟通机制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事后恢复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协调不及时
        二、评估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 完善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防治机制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预防预警机制
        一、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二、舆论干预机制
        三、校园文化机制
    第二节 完善应对处置机制
        一、科学决策机制
        二、应急保障机制
        三、信息沟通机制
        四、危机干预机制
    第三节 完善事后恢复机制
        一、事后评估机制
        二、事后重建机制
        三、事后总结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本论域
    第一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意涵
        一、主要内涵
        二、基本特征
        三、现实价值
    第二节 高校自主办学之演变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二、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变迁
    第三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现行规定
        一、法律规定
        二、政策规定
第二章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现实反思
    第一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实践反思
        一、运行现状
        二、实践困境
    第二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理论反思
        一、理论适用
        二、功能定位
        三、基本属性
    第三节 高校自主办学之域外比较与启示
        一、西方国家大学自治的内涵
        二、西方国家大学自治的历程
        三、西方国家大学自治对我国高校自主办学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理论发展
    第一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理论基础之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第三部门理论
    第二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属性之理顺
        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社会属性
        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自治属性
        三、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属性
    第三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权能与边界之再造
        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权能重构
        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边界重塑
        三、厘清相关主体的伸展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配置和运行
    第一节 高校办学实践之样本考察
        一、样本高校的制度设计
        二、样本高校的实际运行
        三、分析与启示
    第二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拓展
        一、权利项目的增加
        二、权利内容的扩展
        三、权利行使或保障方式的改进
    第三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合理配置
        一、配置原则
        二、配置主体和方式
        三、配置内容和对象
    第四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科学运行
        一、高校办学自主权运行应遵循的原则
        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外部运行机制
        三、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部运行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保障和约束
    第一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保障体系构建
        一、完善以救济制度为主体的外部保障机制
        二、健全以权利保障为导向的内部保障机制
        三、强化以全民守法为目标的法治宣传教育
    第二节 高校办学自主权之约束机制完善
        一、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
        二、高校办学的主体责任和义务
        三、建立权力约束为导向的立体监督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大学生“越轨”频发带来的危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越轨缺乏有效的规范引导
        三、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越轨行为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写作思路与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写作思路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概述
    第一节 越轨的概念界定
        一、越轨——对规则的违反
        二、越轨的界定标准
    第二节 越轨行为的类型及其危害性
        一、越轨行为的类型
        二、越轨行为的危害性
    第三节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现状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类型
        二、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特点
第二章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剖析
    第一节 越轨行为成因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应试色彩浓厚的教育制度
        二、校园周边不良环境的辐射
        三、多元文化碰撞引发价值矛盾
    第三节 大学生越轨产生的主观原因
        一、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
        二、生理发育的波动
        三、法治意识的淡薄
        四、道德感的缺乏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大学生越轨中的作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越轨的重要性
        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二、是协调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需要
        三、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大学生越轨中的功能
        一、引领政治方向
        二、规范自身行为
        三、引领价值取向
        四、塑造个体人格
第四章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第一节 加强价值观教育,确立价值准则
        一、注重培养价值选择能力
        二、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第二节 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品格素养
        一、通过公民道德教育约束,大学生行为
        二、通过模范典型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
        三、通过志愿者活动,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力
    第三节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规范个人行为
        一、加强学校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养成规则意识
        二、加强社会文明礼仪规范教育,践行礼仪规范
    第四节 加强法治教育,预防违法犯罪
        一、建立法学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
        二、单列法律基础课程
        三、建立法治教育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及译着类
    二、杂志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报纸类
    五、中文网站类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论高校自考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梅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2]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的制度完善研究[D]. 李美曈.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研究[D]. 曹博伦.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学位撤销行为司法审查标准研究[D]. 李玉婉. 郑州大学, 2020(03)
  • [5]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 范晓梨.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6]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D]. 郭倩蓉. 兰州大学, 2020(11)
  • [7]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8]江西民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防治机制研究[D]. 谢振林.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9]论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D]. 陈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10]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D]. 陈怡.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高校自学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防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