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肿瘤67例诊治

咽旁间隙肿瘤67例诊治

一、咽旁间隙肿瘤67例诊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蓉蓉,李特,赵彦[1](2022)在《咽旁间隙恶性肿瘤2例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咽旁间隙恶性肿瘤由于位置深在,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且局部浸润广泛,常合并淋巴结转移。由于咽旁间隙解剖关系复杂,多涉及大血管、神经,术野狭窄且暴露困难,尤其是一些肿瘤上极接近颅底的高位咽旁间隙肿瘤,其手术难度极大,术后易遗留声嘶、面瘫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预后不良。暴露充分和良好的术野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为此临床医生进行了多种尝试,不断改良术式。该文对2例咽旁间隙恶性肿瘤患者诊治过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复习了相关文献。

张星,李梦华,陈树伟,杨中元,李秋梨,杨安奎,张诠,宋明[2](2021)在《经口机器人手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七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经口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TORS)治疗咽旁间隙肿瘤这一方法的效果及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收治的7例行TORS治疗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35~76岁。其中二次手术者2例次,需联合经颈入路完成手术者2例次,怀疑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拟行诊断性目的TORS者1例次。分析患者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局部有无出血、呼吸困难、神经功能损伤、经口进食时间等各项指标。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完整切除、无破裂。6例行治愈性TORS,包括5例全程TORS,病理为神经鞘瘤;1例TORS术中联合经颈入路手术,冰冻病理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此6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0~200 ml,中位数为40 ml;手术时长为65.0~238.0 min,中位时长77.5 min;术后经口进食时间为3~6 d,中位时间3 d;术后住院时间为(4.2±1.6)d。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颈部肿胀,经抗感染、止血、消肿对症处理3 d后症状缓解。1例行诊断性TORS的病例,术中病理提示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联合经颈入路行腮腺全切除术。7例患者术后未发现气道梗阻、大出血、颅神经受损等症状。随访2~4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转移征象。结论 TORS治疗咽旁间隙肿瘤具有外观影响小、安全、高效等特点,对于符合适应证的咽旁间隙肿瘤是很好的手术方式。

张吉豫[3](2021)在《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治疗方式及预后,为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的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影像学资料不全的患者,共筛选出56例病例,其中有22例男性,34例女性,年龄4~80岁,平均47.29±16.84岁。56例患者均行CT和/或MRI检查,3例疑为血管源性或与血管关系紧密的肿瘤行CTA检查,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其余辅助检查包括电子喉镜检查10例,颈部彩超检查17例,2例行声阻抗、电测听检查,1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研究结果:56例患者中,1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为淋巴瘤的患者后至血液科化疗,5例选择随访观察,50例患者手术,3例因术后复发,分别行2次手术。53例手术的手术入路包括经颈入路44例,经口入路7例,经颈-腮腺入路2例,其中5例于术中同时行气管切开术。共54例咽旁间隙肿瘤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良性肿瘤47例(87.0%),女性多见,包含13种病理类型,以神经鞘瘤(19例,35.2%)与多形性腺瘤(17例,31.5%)为主;交界性肿瘤有2例(3.7%),病理类型为中间型间叶源性肿瘤,恶性肿瘤5例(9.3%),多为男性,病理类型分别为淋巴瘤,横纹肌肉瘤,侵袭性纤维瘤病,未分化肉瘤,非特异性腺癌。在影像上,恶性肿瘤相比于良性肿瘤瘤体多边界不清,相对于咽旁间隙其他来源肿瘤,涎腺源性肿瘤多位于茎突前间隙,肿瘤更易出现边界不清且与腮腺无脂肪层存在,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茎突后间隙,肿瘤边界多光滑,且大多可见与腮腺间的脂肪层,以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并发症主要为各种神经损伤,面瘫有11例,声嘶及饮水呛咳4例,霍纳综合征2例,口咽部肿胀3例,伸舌偏斜1例,上肢一过性伸展无力1例,耳部麻木1例,初次咀嚼综合征2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术后超过半年仍未恢复的并发症10例,1例患者术后第5日大出血死亡。随访时间4-95个月,随访率92.9%,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例失访,41例随访时未见复发,5例复发的患者中1例神经鞘瘤再次手术后未见复发,其余4例虽积极行手术治疗或放化疗,后仍因肿瘤原因死亡。5例选择随访的患者有2例因肿瘤增大选择手术切除,3例继续随访。1例淋巴瘤患者至随访时仍于血液科规律化疗。结论:1、咽旁间隙肿瘤发病人群以40~60岁中年人最为多见,大多为良性,女性居多,恶性肿瘤少见且更好发于男性。2、影像学上出现瘤体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应首先考虑是否为恶性肿瘤,良性涎腺源性肿瘤也可出现相似表现,但涎腺源性肿瘤多位于茎突前间隙,影像上可见肿瘤边界模糊且常与腮腺无脂肪分界。3、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影像上多见于茎突后间隙,与腮腺间常可见脂肪垫,术后相较于其他来源肿瘤更易发生严重或永久性并发症。应在综合权衡手术利弊后制定治疗方案。

叶士露[4](2021)在《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文中提出目的Hernandez开创了通过上颌骨临时外翻进入上颌骨后、翼骨、筛窦、蝶窦、斜坡、鼻咽部的经面入路的方式,从而命名为上颌掀翻入路。1991年,Wei等人首次报道采用上颌掀翻入路切除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ITF)、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鼻咽、蝶窦的肿瘤。后来该入路被国内外学者用来治疗颅底内外沟通的肿瘤,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在一些特定肿瘤的切除上,广泛应用的内镜技术有逐步代替上颌骨掀翻入路的趋势,并且有创伤更小、无面部疤痕等优点,更让患者容易接受。但是内镜也有其局限性,一些特定的肿瘤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去切除更加合适。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我们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上颌骨掀翻手术的病例资料,在内镜时代探讨上颌骨掀翻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方法收集2006年1月到2019年1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接受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数50例。以翼突的根部做平行于大脑镰的矢状面,将颅底分隔为中线区和外侧区,根据肿瘤的性质与特征,以及手术后取得的效果,探讨上颌骨掀翻入路的适应证以及其相比于内镜手术的优势。我们将良恶性肿瘤分开,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以及常规经验认为会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和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模型法。结果病例总数50例,男性患者的发病率((28例,56%))稍高于女性(22例,44%)。23(46%)例复发患者。诊断该疾病时的平均年龄为45.8岁(范围12-67岁)。术前出现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2.5个月(范围0.5-72个月)。最常见的症状、主诉和体征包括头痛(8例,16.0%)、眼外肌运动的麻痹(8例,16.0%)、鼻腔狭窄、阻塞(6例,12.0%)、面部麻木、疼痛(5例,10.0%)、鼻出血或渗液(4例,8.0%)、视力减退(3例,6.0%)、眼球突出(2例,4.0%)、面部出现畸形肿块(2例,4.0%)和吞咽困难(1例,2.0%)。肿瘤主体位于外侧区的26例,中线区的12例,跨区生长的12例。3例患者术前接受了化疗,有16例患者术前接受了放疗。所有病例均经上颌骨掀翻入路或颅面联合方式切除肿瘤。45例肿瘤显微镜下全切除,并且其中恶性送检切缘的均达到阴性切缘。整块切除的18例。恶性肿瘤34例(68.0%),其中最常见包括鳞状细胞癌(6例,占比12.0%),脊索瘤(6例,占比12.0%),腺样囊性癌(4例,占比8.0%),腺癌(3例,占比6.0%)、恶性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s)(WHOⅢ)(3例,占比6.0%)。良性肿瘤16例(32.0%),神经鞘瘤有10例,占比20.0%,脑膜瘤3例,占比6.0%,垂体瘤1例,占比2.0%,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占比2.0%,单纯性囊肿1例,占比2.0%。术后出现1例脑膜炎相关的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即有术侧面部浅感觉轻度减退,有8例出现了永久性的面部麻木/疼痛,1例永久性单侧视野缺损。5例腭漏,5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漏,3例鼻出血以及1例脑积水,经过腭咽阻塞器、康复及腰大池引流等治疗,多数得到了恢复。有1例CSF漏病例,再次接受颅底修补术后得到改善。另有3例牙齿对合不齐,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随访人数48例,2例出院后即失访,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6-177个月)。所有患者中位PFS 44个月(6-117个月),OS 47个月(范围,6-177)。其中恶性肿瘤患者2年生存率84.0%,5年生存率44.2%。总体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72.5%,5年无进展生存率56.9%。生存分析,良性肿瘤无与PFS相关的因素,恶性肿瘤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是否整块切除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中仍有意义(P=0.021,HR 4.445,95%CI 1.252-15.784)。结论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的手术适应证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瘤体巨大,累及多个颅底区域者;钙化、纤维化明显、复发肿瘤,内镜手术切除困难者;血供丰富、包膜完整但有望完整切除者;瘤体巨大、有望根治性切除的低度恶性肿瘤。

薛晓丽,邵硕,相龙全,程景风,郑宁[5](2020)在《咽旁间隙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文中指出病例资料患者,女,46岁,因颈背部疼入院。体格检查:双侧扁桃体Ⅰ°大,右侧软腭较左侧膨隆低垂,无明显疼痛。口咽部MRI平扫加增强示右咽旁间隙内团块状T1WI等信号(图1a)、压脂T2WI高信号(图1b),其内信号不均,见多发条状T1WI及压脂T2WI低信号影,病灶周围见环形压脂T2WI低信号影,DWI(b=800)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大小约2.4 cm×4.1 cm×5.0 cm。增强扫描病灶早期局部强化,

鲁秀敏,刘丽,桑建中,曹华[6](2020)在《经口径路与经颈部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医院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8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影像学检查,其中经颈部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32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16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病理结果提示:神经鞘瘤20例(41.7%),多形性腺瘤17例(35.4%),神经纤维瘤4例(8.3%),血管瘤4例(8.3%),囊肿3例(6.3%)。住院期间并发症:经颈部径路手术者发生并发症6例,经口径路手术者2例。术后随访10~62个月,经口径路手术者复发2例,经颈部径路手术者复发3例,均再次手术后治愈。通过统计学分析显示,经口径路与经颈部径路手术在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是否复发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口径路对于位于咽旁间隙前半部的肿瘤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而位于咽旁间隙后半部的神经源性肿瘤,建议采用经颈部径路。

李振江[7](2019)在《咽旁间隙占位的诊断与治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咽旁间隙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咽旁占位性病变的关系,探讨咽旁占位性病变特点。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选择以及减少各种并发症的方法进行研究。材料和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169例咽旁间隙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鼻咽癌和转移性肿瘤未纳入本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00例,女性69例。发病年龄为15-86岁,中位年龄为45岁。大多数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发现咽部不适和(或)进食梗阻感92例次(54%),其次为颈部35例次(21%)或口咽28例次(17%)部肿块。其他症状包括疼痛、发热、讲话不清、张口受限等总计42例次(25%)。有患者临床曾误诊为咽炎、扁桃体炎、结核性包块等疾病总计13例次(7%)。有22名患者(13%)在没有自觉症状的情况下,查体时偶然发现了占位性病变。体格检查中最常见的是发现口咽后壁(侧壁)和(或)扁桃体区隆起,共104例次(62%),其次发现颈部肿块43例次(25%)。有7例(4%)患者查体未见明显阳性结果。CT、MR检查是咽旁间隙占位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本组研究中行CT检查148例(92%),MR检查67例(40%)。怀疑血管源性肿瘤、副神经节瘤,术前CTA/MRA/DSA检查者17例(10%)。其他辅助检查包括:电子鼻咽喉镜25例(14.8%)、B超10例(6%)、细针穿刺活检12例次(7%)。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外入路164例(97%,含颈部脓肿切开引流22例)和经口入路(5例,3%)两种手术入路。本研究中统计各类肿瘤共147例(87%),其中病灶完整切除139例(82.3%),其余8例(4.7%)经活检确诊后转至肿瘤科行进一步治疗。结果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良性病变146例(88.2%),恶性20例(11.8%),良性肿瘤以神经鞘瘤78例(46.2%)为最多见的病理类型,其次为多形性腺瘤22例(13%)。术前行CT,MRI等辅助检查,清楚显示咽旁间隙占位的位置、大小、e毗邻关系和侵犯程度。采取经颈外入路为主的手术方法,其中完整病灶切除139例,其余8例(4.7%)经活检确诊后转至肿瘤科行进一步治疗。咽旁间隙感染伴脓肿形成共22例(13%),除1例因就诊过晚,出现严重脓毒血症,转至ICU监护治疗,其余均经颈外入路行脓肿切开引流,经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并发症24例。以神经损伤为常见,声音嘶哑7例,其中短暂性面瘫3例,后均行对症处理好转;伸舌偏斜5例;出现霍纳综合征5例(多余半个月后症状改善),另有2例面部肿胀。对169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为81.6%。3例恶性肿瘤随访复发(1例恶性脊索瘤,1例侵袭性神经纤维瘤病,1例恶性神经鞘瘤),所有复发患者均接受再次手术和辅助放疗和化疗。随访良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后均未见复发。结论:咽旁间隙病变发生率较低,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大多数病例通常早期无症状。当进行常规体检或在咽侧壁、颈部发现肿块时,怀疑为咽旁间隙占位占位病变时应尽早行CT,MRI等检查,使得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避免误诊,漏诊,提高咽部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因为其位置深在,存在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因而需要足够的暴露和谨慎的操作以避免并发症。结合本组研究和国内外文献报道,颈外入路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手术需求。咽旁肿瘤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神经源性肿瘤或恶性肿瘤切除后发生的后颅神经损伤。手术医师应当熟悉掌握咽旁间隙的解剖构造,术前进行互补的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是必不可少的诊断和规划治疗方案的方法,对于病变的诊断符合率高,术中谨慎的术中操作和适当的术后管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侯香平[8](2018)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鉴别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神经源性肿瘤和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应用MRI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50例神经源性肿瘤和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MRI检查,观察记录检查结果。结果:22例多形性腺瘤患者中表现出咽部肿块的有11例,10例表现为吞咽疼痛和异物感,1例为咳嗽,均为单发,位置在茎突前间隙,同侧茎突及其腭帆张肌、肌群、二腹肌及颈内静、动脉受到压力而向后移位;28例神经源性肿瘤中1例为颈静脉球瘤,15例为颈部肿块,12例为咳嗽,均表现单发,位置在茎突后间隙,肿瘤后及同侧咽旁脂肪组织都表现出移位现象。结论:MRI检查通过观察咽旁间隙邻近结构的移位情况,可有效确定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助于诊断神经源性肿瘤和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值得推广使用。

陶磊,石小玲,李筱明,吴海涛,陈小玲,李采,沈雁,魏春生,王德辉,周梁[9](2018)在《188例咽旁间隙肿瘤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治疗、手术入路的选择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6-12期间收治的18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采用的手术入路为:经颈侧入路159例,内镜辅助经鼻入路9例,经颈-下颌骨裂开入路8例,经颈-腮腺入路8例,经口入路7例,颞下窝侧颅底入路4例。结果:术后病理良性168例(89%)、恶性20例(11%)。28例(15%)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症状为声嘶。168例良性肿瘤随访10个月10年,3例失访,4例术后复发,均再次手术后治愈。恶性肿瘤术后均行综合治疗,3例失访,1例术后9个月因复发死亡,其余未见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首选方法,术后复发率低,预后较好。内镜提供了新的手术管理方法,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及复发率。

严星,曲高雅,安飞,陈志峰,徐学海[10](2015)在《咽旁间隙病变55例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病变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5例咽旁间隙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咽旁间隙感染14例、原发性肿瘤32例(良性24例、恶性8例)、其他部位肿瘤累及咽旁间隙5例、异物4例;46例行手术治疗,7例行单纯放化疗,2例抗感染药物治疗。结论咽旁间隙病变以原发性良性肿瘤多见,其次为感染、恶性肿瘤,异物少见。

二、咽旁间隙肿瘤67例诊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咽旁间隙肿瘤67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咽旁间隙恶性肿瘤2例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3)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2.1 解剖学研究及病理类型特点
    2.2 临床表现
    2.3 诊断方式
    2.4 治疗方式
        2.4.1 经颈径路
        2.4.2 经颈-腮腺入路
        2.4.3 下颌骨裂开外旋入路、颞下窝入路
        2.4.4 经口入路
        2.4.5 内镜及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
    2.5 术后并发症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辅助检查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治疗方式
        4.1.1 经颈侧入路
        4.1.2 经口入路
        4.1.3 经颈-腮腺入路
    4.2 病理类型
    4.3 影像学检查
    4.4 术后并发症
    4.5 随访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经腭、上颌骨掀翻、内镜入路切除颅底内外肿瘤技术和腭颅底修复重建的综述
    参考文献

(7)咽旁间隙占位的诊断与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鉴别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神经源性肿瘤、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对比
    2.2 邻近结构的移位脂肪间隙及病变位置
3 讨论

(9)188例咽旁间隙肿瘤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1.3 手术入路
        1.3.1 经颈侧入路
        1.3.2 内镜辅助经鼻入路
        1.3.3 经颈-下颌骨裂开入路
        1.3.4 经颈-腮腺入路
        1.3.5 经颞下窝侧颅底入路
        1.3.6 经口入路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
    2.2 术后并发症
    2.3 术后随访
3 讨论

(10)咽旁间隙病变55例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咽旁间隙肿瘤67例诊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咽旁间隙恶性肿瘤2例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J]. 刘蓉蓉,李特,赵彦. 现代医药卫生, 2022(02)
  • [2]经口机器人手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七例临床分析[J]. 张星,李梦华,陈树伟,杨中元,李秋梨,杨安奎,张诠,宋明.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7)
  • [3]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D]. 张吉豫. 吉林大学, 2021(01)
  • [4]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D]. 叶士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咽旁间隙海绵状血管瘤一例[J]. 薛晓丽,邵硕,相龙全,程景风,郑宁.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01)
  • [6]经口径路与经颈部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的对比分析[J]. 鲁秀敏,刘丽,桑建中,曹华. 中国实用医刊, 2020(03)
  • [7]咽旁间隙占位的诊断与治疗分析[D]. 李振江. 山东大学, 2019(09)
  • [8]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鉴别诊断研究[J]. 侯香平.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03)
  • [9]188例咽旁间隙肿瘤的回顾性分析[J]. 陶磊,石小玲,李筱明,吴海涛,陈小玲,李采,沈雁,魏春生,王德辉,周梁.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02)
  • [10]咽旁间隙病变55例的临床诊治分析[J]. 严星,曲高雅,安飞,陈志峰,徐学海. 临床军医杂志, 2015(01)

标签:;  ;  ;  ;  ;  

咽旁间隙肿瘤67例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