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素和阿霉素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抑制作用

姜黄素和阿霉素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抑制作用

一、姜黄素和阿霉素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卢文丽,张夜航,方肇勤[1](2021)在《预知子醇提物联合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及机制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预知子醇提物(AFE)与姜黄素(CUR)联用抑制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及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预知子醇提物AFE(0、0.4、0.8、1.2、1.6、2.0 g·L-1)和姜黄素CUR(25.0、20.0、15.0、10.0、5.0μmol·L-1)分别作用于SMMC7721肝癌细胞72h,噻唑蓝法(MTT)获得细胞存活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不同浓度9种组合,以药物相互作用指数(Coefficient of Drug Interaction,CDI)为标准筛选最佳协同效应组合,同时设置空白以及各自等剂量单药对照组,进一步采用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线粒体和内质网应激凋亡、死亡受体途径相关蛋白表达量。结果(1)AFE 72h IC50为2.09 g·L-1;CUR 72h IC50为16.90μmol·L-1;(2)AFE 1.5 g·L-1+CUR 15.0μmol·L-1组合协同效应最佳,CDI值为0.74±0.06;(3)细胞形态方面,AFE作用后细胞增殖被抑制且出现ERS空泡样表现,CUR作用后细胞增殖被抑制但无相同形态变化,协同组类似二者效果的叠加;(4)AFE、CUR单独作用凋亡现象基本不出现,协同组诱导细胞凋亡现象则被显着增强,凋亡率显着高于其它3组(P <0.05);(5)协同组Bcl-2较对照和CUR组显着上升(P <0.05);AFE下调Caspase-9表达(P <0.05);Cleaved Caspase-9和Parp1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大片段Cleaved Parp1和小片段Cleaved Parp1均被CUR显着下调(P <0.05),但后者被AFE和协同组显着上调(P <0.05);AFE显着下调Bip表达(P <0.05);Chop在各用药组中表达量均被下调(P <0.05),且在协同组低于各单药组(P <0.05);p-JNK在AFE和协同组均被上调(P <0.05);IKBα在CUR和协同组均被上调(P <0.05),且协同组高于各单药组(P <0.05)。结论预知子醇提物和姜黄素联合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协同效应确切;线粒体和内质网应激凋亡、死亡受体途径上,Bcl-2,Parp1,Chop、IKBα等诸多标志性分子可能参与该过程。

谢鹏发,刘清扬,刘瑞盈,黄慧贤,覃晓梅,黄荣师,赵飞兰[2](2021)在《姜黄素干预肝癌细胞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中提取的一种酸性多酚类化合物,也是近年来中医药抗肿瘤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药物之一,目前有关姜黄素药理作用的研究中,主要有防癌抗癌、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调节血脂浓度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因近年来有关姜黄素的各种药理作用研究特别是癌症研究的突出发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对于姜黄素抗肝癌研究中,大多集中在抗肝癌细胞株的探索阶段,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研究透彻,本文就姜黄素干预肝癌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宋基正[3](2020)在《甘草次酸修饰和pH敏感的姜黄素混合胶束构建与抗肝癌细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其中化学药物治疗对早中晚期肝癌均有一定的疗效,而且经常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是一种治疗肝癌的常用策略。然而化学药物原药由于存在非特异性药物递送、毒副作用等问题,临床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肝癌治疗药物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古文献研究和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活血化瘀药姜黄中的姜黄素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广谱抗肿瘤药物,在体内外实验中姜黄素均表现良好的抗肿瘤药效,姜黄素抑制肿瘤细胞的药理作用包括抑制增殖、诱导凋亡、抑制转移和侵袭、逆转多药耐药性。此外,姜黄素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可以显着降低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减轻小鼠急性肝细胞坏死的程度。然而姜黄素的临床应用受到其自身理化性质的限制,例如,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光稳定性差等。这些问题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姜黄素载药胶束在提高抗肿瘤药效、利用EPR效应被动靶向至肿瘤组织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早期研制的胶束大多不具有功能性,所以在主动靶向、智能释放药物、载药量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通过姜黄素亲水亲油平衡值测定、聚合物材料的化学合成与结构确认、聚合物材料热力学性质研究、混合胶束的制备、制剂学评价、体外药效评价,构建和评价一种基于Pluronic F68的甘草次酸主动靶向和pH敏感的混合胶束,以期降低F68的临界胶束浓度,提高其载药量和稳定性,并实现姜黄素的肝癌细胞主动靶向递送和细胞内弱酸性环境响应快速药物释放,从而进一步降低姜黄素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增强其抗肿瘤药效。并且尝试使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疏水基团比重和制剂温度对胶束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1通过酯化反应和亲电加成反应合成FAP、FBP、FAC、FBC、FGA,然后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验证其化学结构,判断合成是否成功。2首先,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9101项下验证姜黄素含量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其次,使用该方法测量姜黄素在水中和正辛醇中的饱和浓度,并计算其比值的对数值logP,得到姜黄素的油水分配系数。然后,检测一系列已知亲水亲油平衡(HLB)值的表面活性剂的1H-NMR图谱,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得到这些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亲水基团系数(R)的线性函数,然后将F68及其衍生物的R值代入线性函数,计算F68及其衍生物的HLB值。最后,采用HPLC检测不同材料制备的姜黄素载药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析HLB值对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3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最佳的混合胶束(MIX)制备工艺条件,利用动态光散射仪(DLS)检测胶束的粒径、电位、多分布系数;利用HPLC检测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析比较得出最佳工艺条件。4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测定不同材料形成胶束过程中的热量变化,比较胶束形成过程中熵、焓、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值,判断材料形成胶束的难易程度,解释聚己内酯(PCL)和胆固醇(CLR)修饰对F68热力学函数和CMC值的影响。与此同时,比较不同温度下胶束化熵、焓、吉布斯自由能的大小,判断温度对胶束形成的影响。并分析△G=△H-T·△S公式中涉及的三个变量熵变、焓变和温度对胶束形成的影响程度。5通过一系列实验评价混合胶束的性状。利用动态光散射(DLS)考察胶束的粒径、电位、pH敏感性、稳定性;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胶束的外观形态;透析法考察累积药物释放情况;酶标仪检测胶束溶液的溶血性;使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利用丁达尔现象评价胶束的抗稀释能力。6采用体外药效实验,在细胞水平评价姜黄素载药胶束的抗肿瘤药效。利用MTT实验考察姜黄素原药、FAP/姜黄素胶束、FBP/姜黄素胶束、MIX/姜黄素胶束对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的细胞毒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比较姜黄素原药与FAP、FBP、MIX胶束对肝癌细胞的促凋亡情况;使用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观察载药胶束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及肝癌细胞对不同胶束的摄取情况;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胶束对肝癌细胞内ROS水平。结果:1经过1H-NMR和FTIR确认FAP、FBP、FAC、FBC和FGA合成成功2姜黄素含量检测方法的方法学实验结果良好,能够准确检测制剂内的姜黄素含量;姜黄素的logP=3.77,属于亲脂性药物。不同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R的线性函数为HLB=18.947*R+2.210,r=0.9987线性关系良好。数据结果表明F68及其衍生物的HLB值随着疏水链段分子量增加而减小。实验结果显示在同一种制剂条件下,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变化与所使用材料的HLB值密切相关。在实验所涉及的六种材料范围内,随着HLB值减小,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逐渐提高,其中FAP和FBP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最高。3单因素实验筛选得到制备FAP/姜黄素胶束的最佳工艺条件为:FAP 1Omg、姜黄素1mg,装入250ml茄形瓶中,加入丙酮5ml超声使溶解。60℃、-0.1Mpa,100rpm旋蒸除去丙酮,加入60℃的PBS 10ml(pH=7.4),60℃、常压、100rpm旋转水化30min,水化结束后,胶束溶液冷却至室温加纯水定容至10ml,过0.22μm滤膜,4℃保存待测。经过实验验证,该条件能够适用于FBP/姜黄素胶束溶液的制备,且重现性良好。MIX/姜黄素胶束的最佳FAP/FGA 比例为1:1,其他参数与FAP/姜黄素胶束的工艺条件相同,且重现性良好。4ITC结果显示,随着疏水性链段分子量增加,聚合物材料形成胶束的焓变、熵变增加、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减少,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疏水性链段分子量增加能够使材料更容易自组装形成胶束,并且可能具有更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同时,不同温度下MIX胶束的ITC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胶束化吉布斯自由能的负值更大,说明FAP和FGA的混合物在较高的温度下更容易自组装形成胶束。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焓变的皆为正值,这种现象证明,FAP和FGA的混合物在水中形成胶束是吸热过程。当温度低于30℃,MIX胶束的熵变和焓变一起增加,高于30℃后熵变和焓变一起减少,对吉布斯自由能公式中涉及三个变量焓变、熵变和温度,分别求偏导数,吉布斯自由能的负值变化大小主要受到熵变和温度的影响,而焓变对吉布斯自由能的负值变化没有积极意义。因此熵的增加在驱动MIX胶束化中起着重要作用。5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MIX胶束溶液,采用DLS测得粒径为91.06±1.37nm,电位为-9.79±0.47mV,经过修饰的FAP和FGA制备的MIX胶束的CMC约为1.702mg/L,远小于F68的CMC;HPLC测定载药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5.13±1.36%和6.31±0.09%;MIX胶束在储藏条件下放置15天,在含10%FBS的PBS中放置24h,胶束的粒径均没有发生显着改变,说明MIX胶束的稳定性良好;此外,MIX胶束表现出显着的pH敏感性,在pH=5.0的介质中孵育6h后,胶束的粒径分布图由狭窄的单峰变成展宽的双峰、多重峰,说明胶束发生破裂、聚集,引起粒径变化;体外累积药物释放实验表明,与pH=7.4的释放介质相比,相同时间内pH=5.0的释放介质能使更多的药物被释放出来;溶血实验结果表明组成混合胶束的聚合物材料没有显着的溶血性,生物安全性良好。6 MTT实验表明与FAP/姜黄素胶束、FBP/姜黄素胶束及姜黄素原药相比,MIX/姜黄素胶束对肝癌细胞有更强的细胞毒性,但是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小于姜黄素原药。同时,在相同条件下,空白胶束对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没有显着的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给药24h后,姜黄素原药、FAP/姜黄素胶束、FBP/姜黄素胶束对肝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存在显着性差异,凋亡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姜黄素原药<FBP/姜黄素胶束<FAP/姜黄素胶束<MIX/姜黄素胶束,说明pH敏感和GA介导的主动靶向能够提高姜黄素的抗肿瘤效果;通过比较姜黄素载药胶束和姜黄素原药的高内涵细胞成像仪实验结果可知,在肝癌细胞中,姜黄素载药胶束组的细胞核变形、皱缩数量较多,说明胶束能够提高姜黄素的促凋亡作用;在ROS水平测试中,细胞内的荧光强度顺序为:姜黄素原药<FBP/姜黄素胶束<FAP/姜黄素胶束<MIX/姜黄素胶束;流式细胞仪的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NR载药胶束组的肝癌细胞内荧光强度较NR原药组高,载药胶束各组细胞内荧光强度比较MIX/NR胶束>FAP/NR胶束≈FBP/NR胶束。高内涵细胞成像仪观察的实验结果也显示具有主动靶向功能的MIX/NR胶束细胞内红色荧光强度最高。结论:通过聚合物材料化学结构确认、胶束制剂评价与表征,制剂体外药效学评价,成功构建了基于F68的甘草次酸主动靶向和pH敏感的MIX胶束,该制剂能够提高姜黄素的水溶性、特异性的将姜黄素递送至肝癌细胞内,并响应细胞内的弱酸性环境快速释放药物,增强姜黄素的抗肝癌药效,同时降低对正常肝细胞的毒副作用,为姜黄素纳米胶束的研制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支持。此外,围绕F68及其同系物的HLB值、CMC、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等热力学性质和函数的研究,初步解释了熵增加在驱动MIX胶束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李莹雪[4](2020)在《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协同抗肿瘤作用》文中认为丹参酮ⅡA(TanⅡA)是中药丹参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抗肿瘤功效,且毒性较低。但其受制于水溶性差,抗肿瘤功效不足等缺陷而难以应用到临床。本文以Tan ⅡA为目标化合物,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为指标,在细胞水平筛选出与Tan ⅡA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天然化合物穿心莲内酯(Andro)和芹菜素(Api)。通过组合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Tan ⅡA的抗肿瘤活性,为开发天然低毒复方抗肿瘤药物及功能食品提供新的候选药物组合。本文重点进行Tan ⅡA与Andro以及Tan ⅡA与Api两组化合物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同时进行体内抗肿瘤功效评价。研究方法、结果与结论如下:(1)与丹参酮ⅡA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化合物筛选采用MTT法,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为指标,通过筛选实验发现Tan ⅡA与Andro以及Tan ⅡA与Api联合给药对MCF7、BGC823和SMMC7721等肿瘤细胞株的增殖具有协同抑制作用。Tan ⅡA(25 μM)与Andro(100μM)对MCF7细胞的联用指数(CI)为 0.26±0.02;Andro 单用对 MCF7 细胞的 IC50为 183.23 μM,Tan ⅡA 单用对 MCF7 细胞的IC50为51.46 μM;两化合物联用时对MCF7细胞的IC50为Andro 38.45μM和TanⅡA9.61 μM。TanⅡA(25μM)与 Api(50μM)对 BGC823 细胞联用指数 CI 为 0.28±0.01;单用于 BGC823 细胞时,Api 的 IC50为 131.28μM,Tan ⅡA 的 IC50为 61.46μM,两化合物联用时的 IC50 值为 Api 22.30μM 和 Tan ⅡA 11.15 μM。(2)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联用协同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通过AV-PI双染实验,证实Tan ⅡA与Andro联用对MCF7细胞具有显着协同促凋亡作用。研究发现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能够拮抗Andro对MCF7细胞的毒性以及两种化合物的协同作用,但无法拮抗Tan ⅡA对MCF7细胞的毒性,初步探明ROS积累是TanⅡA与Andro联用对MCF7细胞协同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进一步实验发现两种氧化剂L-丁硫氨酸-亚砜亚胺(BSO)和砷试剂(DETC)与Tan ⅡA联用均具有协同抗肿瘤效果,并且能够被NAC拮抗,进一步证实ROS是两化合物发挥协同效用的关键因子。利用液相色谱和质谱方法,证实Andro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类似物NAC能够发生共价结合。采用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DTNB)氧化法测定GSH活性,进一步证实该反应封闭了 GSH上的-SH,在胞内降低了 GSH的还原力。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和二氢乙啶(DHE)染料探针检测细胞内H2O2和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结果发现与单独给药比较,TanⅡIA与Andro联用显着提高胞内ROS水平。上述结果证实ROS是Andro与TanⅡA协同抗肿瘤的关键因子。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Tan ⅡA和Andro作用后,MCF7细胞内p53及其下游蛋白Bax和PUM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Andro与Tan ⅡA联用时,细胞内p53,Bax和PUMA的表达显着提高;使用p53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预处理MCF7细胞后,TanⅡA与Andro联用对MCF7细胞毒性减低一倍左右,联用指数从0.26±0.02提高到1.18±0.15,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消失。说明p53是Andro与TanⅡA协同抗肿瘤的另一关键因子。综上所述,Tan ⅡA与Andro联用于MCF7细胞,p53和ROS信号被显着增强,ROS与p53两个信号通路相互激活是Tan ⅡA与Andro协同抗肿瘤作用的核心机制。(3)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联用协同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采用AV-PI双染和蛋白印迹方法,证实TanⅡA与Api联用使细胞内p53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胞内Bcl-2/Bax 比值显着降低,细胞凋亡显着增强。研究证实NAC不能够拮抗Api和Tan ⅡA单用及联用对BGC823细胞的毒性。说明ROS不是两化合物对BGC823细胞协同作用的关键因子。采用PI染色法和蛋白印迹实验考察TanⅡA与Api单用和联用,对BGC823细胞周期及胞内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1和D1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两种化合物联用时,细胞周期随时间推移依次阻滞在G2/M期(24h),G1及G2/M期(48 h)和S期(72 h),表现出多个细胞检查点上的周期阻滞,且周期阻滞更加严重。细胞周期蛋白含量也随细胞周期发生相应改变。采用圆二色和DNA热变性曲线法研究TanⅡA和Api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pi与DNA产生沟槽结合和外部堆积,Tan ⅡA改变DNA骨架的碱基堆积结构。DNA热变性实验发现:Tan ⅡA及Api与DNA结合,热变性曲线发生较大变化,说明Tan ⅡA及Api与DNA结合后对DNA的稳定性产生显着影响。上述实验结果证实TanⅡA以改变DNA碱基堆积的方式与DNA结合,Api与DNA沟槽外部结合,两者共同作用于DNA,加剧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是二者产生协同作用的核心机制。S180荷瘤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Api(60mg/kg)和TanⅡA(30mg/kg)单用口服无显着的抑瘤效果,联合使用的抑瘤效果显着,抑瘤率为37.6%。两化合物联用抑瘤效果与阳性药物环磷酰胺(30mg/kg)抑瘤效果相当,且毒性低于环磷酰胺(30mg/kg)。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TanⅡA与Andro具有显着协同抗肿瘤作用,TanⅡA与Andro分别作用于p53与ROS两个信号通路,两个信号通路相互激活是协同作用产生的核心机制。本研究首次发现Tan ⅡA与Api具有显着协同抗肿瘤作用,TanⅡA与Api分别以改变DNA骨架碱基堆积以及外部沟槽结合方式与DNA结合,加剧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是二者产生协同作用的核心机制。

高若玲[5](2020)在《Cur@Hb纳米颗粒对乏氧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姜黄素-血红蛋白纳米颗粒(Curcumin@Hemoglobin,Cur@Hb)的设计合成,探究Cur@Hb纳米颗粒对乏氧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周期、凋亡、血管生成等细胞表型以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设计合成Cur@Hb纳米颗粒,利用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DLS)、紫外分光光谱仪、红外分光光谱仪进行表征,用DPBF检测单线态氧的产生,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ur@Hb纳米颗粒在细胞中的分布;CCK-8实验检测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ROS含量;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通过血管生成拟态实验检测体外培养的细胞管腔样结构的形成能力;利用Western blot 检测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ur@Hb纳米颗粒对常氧和乏氧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利用γH2AX免疫荧光染色和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利用裸鼠移植瘤模型探究Cur@Hb纳米颗粒对肝癌的抑瘤效应。结果:常氧或乏氧(1%O2)培养24h,250 μg/mLCur@Hb可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促进细胞凋亡。Cur@Hb联合4 GyX射线照射使SMMC7721细胞发生G2/M期阻滞。Cur@Hb纳米颗粒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SMMC7721细胞血管管腔样结构生成,EMT相关蛋白VE-cadherin、twist1和MMP2表达量明显降低。常氧下,Cur@Hb可促进巨噬细胞M1极化,增加ROS生成量。Cur@Hb纳米颗粒明显增强常氧或乏氧SMMC772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放射增敏比分别约为1.237、1.510;Cur@Hb纳米颗粒明显增加常氧或乏氧SMMC7721细胞X射线诱导的γH2AX foci数量和尾部DNA百分含量。Cur@Hb纳米颗粒可提高裸鼠移植瘤内含氧血红蛋白含量,增强放疗效果。结论:Cur@Hb纳米颗粒可明显提高乏氧肝癌SMMC7721细胞放射敏感性,增强裸鼠移植肝癌放疗效果,其机理可能与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DNA损伤修复和血管生成,以及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相关。Cur@Hb纳米颗粒具有成为乏氧肿瘤放疗增敏剂的重要潜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刘皓月[6](2020)在《基于糖功能化柱[5]芳烃自组装超分子纳米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天然药物分子和厚朴酚与薄荷醇,及传统抗肿瘤药物DOX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胃癌MGC-803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抑制作用;和厚朴酚与DOX联用,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薄荷醇与DOX联用,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抑制作用;2.合成水溶性柱[5]芳烃和修饰有天然药物分子的客体分子,进而构建基于主客体络合的纳米载药系统并评价分析。方法1.采用MTT法初步筛选和厚朴酚、薄荷醇和DOX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胃癌MGC-803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抑制活性;和厚朴酚与DOX联用对于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活性;薄荷醇与DOX联用对于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抑制活性;2.设计合成半乳糖修饰的柱[5]芳烃作为主体,修饰有天然药物分子的适当长度的季铵盐衍生物作为客体;构建基于主客体自组装的纳米载药系统并通过MTT法进行体外细胞评价。结果1.和厚朴酚、薄荷醇及DOX均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胃癌MGC-803 细胞、人肝癌 SMMC-7721 细胞和人前列腺癌 PC-3 细胞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且抑制率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和厚朴酚对于MCF-7的抑制率最高,薄荷醇则对PC-3的抑制作用最明显,DOX对四种细胞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各浓度的和厚朴酚及薄荷醇与0.5 μM的DOX联用时,均表现出协同增强的抗肿瘤效果;2.合成了半乳糖修饰的柱[5]芳烃及修饰有薄荷醇的季铵盐客体分子并表征其结构;成功构建了基于主客体分子1:1络合的纳米载体,并有效负载DOX得到纳米载药体系,DOX包载率为58.6%;体外细胞实验表明负载DOX的纳米载药系统相比于游离DOX对MCF-7表现出更好的抑制活性。结论1.天然药物分子和厚朴酚与薄荷醇相比于DOX,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胃癌MGC-803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这四株肿瘤细胞均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抗肿瘤活性;但当这两种天然药物分子与0.5μM的DOX联用时,表现出协同增强的抗肿瘤活性;2.制备得基于糖功能化柱[5]芳烃的纳米载药系统,负载DOX的纳米载药系统相比于游离DOX对MCF-7表现出更好的抑制活性。

刘宇峰[7](2020)在《肝癌细胞靶向性海藻酸盐基酸敏感聚前药纳米载体的构筑及表征》文中研究指明肝癌已经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化学疗法(化疗)在临床肝癌治疗过程中,仍旧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但是基于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对机体正常组织存在严重毒副作用,使其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随着医学、药学和材料化学等各个学科交叉融合,基于纳米技术的智能靶向给药系统得到广泛发展。运用化学合成方法和纳米自组装技术,从药剂学角度出发,设计智能靶向纳米给药系统,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能够在血液循环中保持稳定并在肿瘤细胞内微环境响应释放。将对提高化疗药物生物利用度以及降低严重毒副作用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改善化疗药物阿霉素(DOX)的生物安全性及提高其抗肝癌效果,本论文基于天然多糖海藻酸钠衍生物为药物载体,设计、构建了靶向传递的两亲性海藻酸盐基-阿霉素酸敏感聚前药(醛基海藻酸钠-阿霉素ASA-DOX与生物素化醛基海藻酸钠-阿霉素Bio-ASA-DOX),并在溶液自组装过程中制备成聚前药纳米体系。本论文的主要结构与内容涵盖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海藻酸盐基-阿霉素酸敏感聚前药(ASA-DOX、Bio-ASA-DOX)的化学合成、纳米体系的制备及表征。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ASA-DOX、Bio-ASA-DOX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溶液自组装法制备纳米体系,动态光散射法(DLS)测定ASA-DOX与Bio-ASA-DOX的粒径及分布,分别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粒的形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其载药量,动态扩散法测定其药物释放性能。结果显示成功合成ASA-DOX、Bio-ASA-DOX聚前药,并成功制备出自组装ASA-DOX、Bio-ASA-DOX纳米体系,ASA-DOX与Bio-ASA-DOX体系的平均纳米粒径分别为97.3 nm与108.7 nm,呈单峰的正态分布,Zeta电位数值分别为-21.9 mV和-27.3 mV,都呈现不规则的球形且大小较均一;在长达5天时间内均趋于稳定。其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11.3±1.8%、56.7±0.4%与11.0±1.1%、62.2±0.3%,两体系在模拟癌细胞内环境(pH 5.0)中的释药速率与累计释放量均明显高于模拟血液环境(pH7.4),具备酸敏感释放与缓释性能。第二部分:评价ASA-DOX、Bio-ASA-DOX纳米体系的生物相容性。溶血实验研究其血液相容性,BSA吸附实验研究其与蛋白相互作用,MTT法检测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人正常肝细胞L02和鼠正常心肌细胞H9c2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ASA-DOX、Bio-ASA-DOX纳米体系的溶血率均低于游离阿霉素,且在最高浓度未发生溶血现象,ASA-DOX与Bio-ASA-DOX的血液相容性良好;相比较于游离阿霉素,都具有更低的蛋白吸附率,说明两者均可显着降低DOX的蛋白吸附能力;同时与阿霉素相比,ASA-DOX与Bio-ASA-DOX对HUVEC、L02和H9c2细胞具有更高的存活率,意味着两者能够显着抑制DOX的细胞毒性并保护HUVEC、L02、H9c2细胞,降低肝毒性与心肌毒性。第三部分:评价ASA-DOX、Bio-ASA-DOX纳米体系的体外抗肝癌增殖作用及肝癌细胞摄取情况。以人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Bel-7402为受试细胞株,采用MTT试验法测定ASA-DOX、Bio-ASA-DOX纳米体系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法观察肝癌细胞对纳米体系主动摄取能力,结果阐明ASA-DOX和Bio-ASA-DOX靶向纳米体系可以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展现出更高的抑制率,可看出其具有缓释作用;相比较于ASA-DOX,Bio-ASA-DOX纳米体系对肝癌细胞的更强的抑制率,表明生物素/甘露糖双配体靶向的Bio-ASA-DOX比较于甘露糖单靶向ASA-DOX具有更好的体外抗肝癌效果。摄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ASA-DOX与Bio-ASA-DOX聚前药纳米体系均能有效被肝癌细胞摄取,但肝癌细胞对Bio-ASA-DOX存在更高的摄取能力,并明显观察到进入细胞核内发挥药理作用。本研究成功合成、制备了两亲性海藻酸盐-阿霉素酸敏感聚前药ASA-DOX与Bio-ASA-DOX纳米体系。两者的制备过程简单方便,并具备载药量高,粒径可控,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酸敏感释药性能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肝癌作用。Bio-ASA-DOX酸敏感聚前药纳米体系有望用作精准肝癌细胞靶向的智能释放给药系统。

保玉[8](2020)在《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载药水凝胶特有的三维结构、优异的保水溶胀等理化性能和药物的高效作用使其在生物医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载药水凝胶在创伤愈合和肿瘤治疗上的应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创伤愈合中,载药水凝胶的高含水特性为伤口提供湿性愈合环境和物理屏障,三维孔状结构有助于细胞的吸附和生长,而所载药物可以在创伤愈合中产生一种或多种特定的作用,例如抵御病原微生物、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促进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等。在肿瘤治疗中,水凝胶可以作为运输药物的载体将药物运送到肿瘤部位,再根据设定的速度和浓度控制药物释放,维持肿瘤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案可以降低药物口服的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天然和合成高分子聚合物都可以用于制备水凝胶。丝素蛋白和明胶是两种天然蛋白质聚合物,以它们为基质的水凝胶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已被用于创伤愈合和肿瘤治疗的研究。然而,单分子(明胶或丝素蛋白)交联凝胶很难完全满足生物材料的应用要求,存在高脆性、快速降解和在体温下稳定性差的缺点。用丝素蛋白和明胶来制备复合水凝胶,可以优势互补,避免单一水凝胶带来的这些问题。青蒿素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在抗菌、抗炎症和抗肿瘤等方面都具有显着疗效。但青蒿素的水溶性较差,如何将青蒿素载入水凝胶,实现药物控释的效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使用助溶剂溶解青蒿素制备得到高浓度青蒿素溶液,测试分析其生物学性能;高浓度青蒿素溶液与丝素蛋白、明胶混合,并通过京尼平的化学交联作用制备成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对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能进行测试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蒿素溶液制备及其生物学性能测试通过青蒿素/乙醇溶液与聚乙二醇4000水溶液物理共混后经自然挥发获得了青蒿素/聚乙二醇溶液,青蒿素的溶解度可达0.982±0.0889 mg/mL,是在纯水中的12倍。青蒿素溶液对细菌和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效果更好。青蒿素溶液对细胞的作用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实验表明0.031 mg/m L-0.063 mg/mL浓度的青蒿素对正常细胞无毒性;而对三种人肝癌细胞BEL-7404、SMMC7721、HepG2的IC50分别为0.0016 mg/m L、0.0084 mg/mL和0.0541 mg/mL,表明青蒿素对三种肝癌细胞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0.031 mg/mL的青蒿素溶液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的NO产生,表现出抗炎性能。2.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制备及其性能评价制备的青蒿素溶液与丝素蛋白、明胶混合后在京尼平的交联作用下制备成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优化了复合水凝胶的制备方案,并对理化性能和生物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载药复合水凝胶具有稳定的三维多孔结构,平均孔径为83.25μm,力学性能较好,压缩强度为0.44MPa,拉伸强度为1.42MPa。聚乙二醇助溶的青蒿素的加入使复合水凝胶热稳定性提高,但溶胀性能有所降低,为2.79g/g。青蒿素的释放呈现pH响应性,24h内释放情况与一级释放模型拟合良好,相关系数R2=0.9926(pH3.4)、0.9975(pH4.5)、0.9975(pH6.0)、0.9789(pH7.4),表现为水凝胶溶胀造成的药物扩散;24-120h内青蒿素的释放更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0.9505(pH3.4),0.9124(pH4.5),0.9587(pH6.0),0.9755(pH7.4),这与于复合水凝胶的溶蚀直接相关。载青蒿素复合水凝胶表现出很好的抗炎症性能,可应用到创伤愈合的研究。载药复合水凝胶通过持续释放的青蒿素,长时间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的生长,表明复合水凝胶在癌症治疗中治疗中具有应用潜力。3.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的创伤愈合试验通过建立SD大鼠的全层皮肤切除创伤模型,评价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水凝胶可吸收创口的渗液,为创伤的愈合提供更有利的环境,同时,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可缓释出青蒿素,减少炎症细胞浸润,缩短炎症时间,加速创伤恢复,在作用于创伤处18天时的创伤愈合程度(99.51%)明显大于对照组(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组,98.39%)和空白对照组(96.03%)。此外,在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的作用下,创伤组织在恢复过程中胶原纤维排列有序,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成更快,后期形成完整的皮肤结构,包括表皮、角质层、毛囊等。所有测试结果表明,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能够加速创伤组织的恢复并促进新组织的形成。4.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的抑制肿瘤试验通过建立HepG2细胞balb/c-nude裸鼠成瘤模型,评价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缓释的青蒿素可持续作用于肿瘤部位,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使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组织坏死。载药复合水凝胶处理15天后,肿瘤体积增长率为47.62%,远低于对照组(563.04%)和空白组(494.42%)。测试结果表明,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总体上讲,本研究制备的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良好的综合性能,在创伤愈合和肿瘤治疗中具有有显着的作用,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卢涛[9](2019)在《预知子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其胞质空泡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行气活血法代表中药预知子,研究其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其与常用细胞毒药物、靶向药物和抗癌中药单体的联合用药并探索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胞质空泡现象的机制。方法:(1)通过查阅考证相关本草文献与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分析中药预知子的相关知识。(2)采用MTT法、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基因芯片、PCR等方法观察预知子种子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坏死和衰老的影响。(3)采用MTT法、细胞形态学观察评估预知子与常用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及抗癌中药单体联合用药的效果。(4)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PCR等方法评估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肝癌细胞胞质内空泡的现象及机制;检测内质网相关基因和副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初步探索其机制。结果:(1)澄清了预知子临床应用的学术源流,梳理了其性味及功效主治的历史认识和现代认识。(2)预知子种子提取物干预72h后,7721肝癌细胞的增殖受到显着抑制,IC50为917.4μg/ml。用药预知子种子提取物375μg/ml、750μg/ml 72h后: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S期细胞比例下降、G2/M期细胞比例上升;凋亡和坏死细胞比例略上升,从6.6%上升到12.6%;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变为阳性。(3)明确了预知子与表阿霉素、奥沙利铂、5-FU、长春新碱、去甲长春花碱、格列卫、丝裂霉素、紫杉醇、雷公藤红素、姜黄素、索拉菲尼联合用药效果。(4)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了典型的细胞内细胞质空泡化现象;在SMMC7721细胞中诱导空泡化的浓度远低于L02正常肝细胞,诱导的空泡现象在撤药后可自行恢复,但所需时间较长;诱导细胞质空泡化的现象和木通皂苷E的结构有关;空泡内非脂类且其内容物与细胞质不同。预知子提取物用药72h引起了GDF15、PPP1R15A、JUN、IGF1等基因表达的量效上调;引起了ATF6、HSP90B1,WARS、PPIA、PPIB、HSPA4、PDCD5、PDCD6IP、TP53、WNT1等基因的量效下调。结论:(1)1936年前古代文献中预知子兼非今《药典》中所录预知子,1936年后的近现代文献中,预知子多指代木通果实;其基源、性味、功效主治等详见正文。(2)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能有效抑制SMMC7721细胞恶性增殖,其影响细胞周期,轻微促进凋亡和坏死,诱导肿瘤细胞出现衰老特征。(3)在体外细胞学实验观察中,预知子种子提取物与奥沙利铂、5-FU、长春新碱、去甲长春花碱、丝裂霉素联合用药是有害的;与索拉菲尼的联合用药是有益的;与表阿霉素、格列卫、紫杉醇、雷公藤红素和姜黄素联合用药有一定的前景。(4)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诱导的细胞质空泡化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ATF6、GDF15、PPP1R15A和ATF4等基因和蛋白有关;可能与副凋亡相关的JUN、PDCD6IP、WNT1、PPIA、PPIB等基因和蛋白有关。

付启瑞[10](2019)在《鳄胆素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卵巢癌(Ovarain Cancer)是致死率最高的的妇科癌症,因缺乏快速精准的早期诊断方法,大多数患者被诊断出来时已经是中晚期,大约30%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死亡。胆汁被用来药用的历史悠久,中国多部古典书籍中均有关于动物胆汁功效的记载,但关于暹罗鳄鱼胆汁的应用国内外报道较少,我们实验室从暹罗鳄鱼胆汁中提取分离纯化出一种具备广谱性抗癌活性的鳄胆素,本论文以卵巢癌A2780和SKOV-3细胞为研究对象,对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研究鳄胆素对卵巢癌的生物学功效。在体外,我们首先采用MTT法测量鳄胆素对常见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鳄胆素可以显着抑制卵巢癌A2780和SKOV-3细胞的生长,其IC50分别为37.4 μg/ml和67.3 μg/ml。集落形成能力实验显示,鳄胆素可以显着地降低卵巢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此外鳄胆素作用卵巢癌48 h后,细胞周期分布发生了显着变化。细胞形态学观察发现,鳄胆素作用之后,细胞发生了一些类凋亡的表观特征,综合Western blot和RT-PCR实验结果,发现鳄胆素是通过Notch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诱导卵巢癌A2780细胞发生凋亡的。鳄胆素可以和阿霉素和姜黄素在特定浓度比例下产生较好的协同联合效应,同时联合用药也提示在进行联合用药时,要注意区分不同卵巢癌类型。在体内,建立BALB/c卵巢癌模型,通过动物活动、精神状态记录、体重指标、脏器系数和五脏病理学切片的实验结果,证明鳄胆素在给药剂量范围内的安全性,和厦门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出具的急性毒理、慢性毒理实验报告相一致。鳄胆素作用之后,卵巢癌移植瘤的体积产生了较显着的变化,证明鳄胆素作用于卵巢癌的有效性。通过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发现,鳄胆素可以显着地降低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量,为动物表观数据提供了合理的机制解释。综上所述,通过对鳄胆素诱导卵巢癌A2780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索、联合常见化疗药物抑制卵巢癌生长组方的探索以及动物模型的建立,为鳄胆素在卵巢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

二、姜黄素和阿霉素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姜黄素和阿霉素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预知子醇提物联合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及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细胞株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4 实验方法
        1.4.1 噻唑蓝法(MTT)检测对SMMC7721肝癌细胞活性的影响
        1.4.2 不同剂量组合抑制SMMC7721肝癌增殖协同效应比较[29-31]
        1.4.3 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SMMC7721肝癌细胞凋亡率
        1.4.4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WB)检测SMMC7721肝癌相关蛋白表达量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预知子醇提物和姜黄素对SMMC7721肝癌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剂量组合抑制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协同效应的比较
    2.3 单药及协同对SMMC7721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光镜×100)
    2.4 单药及协同对SMMC7721肝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晚期Q2+早期Q3,%)
    2.5 单药及协同对SMMC7721肝癌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6 单药及协同对SMMC7721肝癌细胞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7 单药及协同对SMMC7721肝癌细胞死亡受体途径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2)姜黄素干预肝癌细胞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肝癌的现状
二、姜黄素的成分和功能
    (一)防癌抗癌作用
    (二)抗氧化作用
    (三)抗炎作用
    (四)其他作用
三、姜黄素对肝癌细胞株的影响研究
    (一)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二)诱导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
    (三)抑制肝癌细胞转移与侵袭
    (四)逆转肝癌细胞的耐药性
    (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生长
四、展望

(3)甘草次酸修饰和pH敏感的姜黄素混合胶束构建与抗肝癌细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创新点
论文综述
    1 肝癌的流行病学概况及现有治疗策略
    2 活血化瘀药治疗肝癌的理念和姜黄素的抗肿瘤药理作用
        2.1 抑制增殖
        2.2 诱导凋亡
        2.2.1 上调Caspase
        2.2.2 调节Bcl-2家族基因表达水平
        2.2.3 上调P53蛋白表达
        2.3 抑制侵袭和转移
        2.3.1 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
        2.3.2 抑制血管生成
        2.4 逆转多药耐药性
        2.4.1 下调ABC跨膜转运蛋白表达水平
        2.4.2 上调DNA拓扑酶表达水平
    3 姜黄素临床应用面临的问题
        3.1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3.2 体内代谢迅速
        3.3 水溶性差
    4 抗肿瘤纳米制剂
        4.1 主动靶向胶束
        4.1.1 叶酸
        4.1.2 透明质酸
        4.1.3 甘草次酸
        4.1.4 转铁蛋白
        4.1.5 单克隆抗体
        4.2 环境响应胶束
        4.2.1 pH响应型
        4.2.2 还原响应型
        4.2.3 酶响应型
        4.2.4 温度响应胶束
        4.2.5 光响应胶束
        4.2.6 磁响应胶束
        4.3 多功能混合胶束
    5 设计思路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基于F68的衍生物合成和结构确认
    1 引言
    2 仪器与试剂
        2.1 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FAP合成路径
        3.2 FBP合成路径
        3.3 FGA合成路径
        3.4 FAC合成路径
        3.5 FBC合成路径
        3.6 聚合物结构分析
        3.6.1 核磁共振氢谱
        3.6.2 傅里叶红外图谱
    4 结果
        4.1 核磁共振氢谱
        4.2 傅里叶红外图谱
    5 讨论
第二章 姜黄素油水分配系数测定和聚合物材料的HLB与包封率、载药量相关性研究
    1 引言
    2 仪器与试剂
        2.1 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建立姜黄素含量测定方法
        3.1.1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3.1.2 色谱条件
        3.1.3 线性范围
        3.1.4 方法学研究和含量测定
        3.2 姜黄素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3.2.1 水饱和正辛醇和正辛醇饱和水制备
        3.2.2 正辛醇中姜黄素饱和浓度测定
        3.2.3 水中姜黄素饱和浓度测定
        3.3 聚合物材料HLB计算
        3.3.1 建立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系数与HLB线性函数
        3.3.2 F68及其衍生物的HLB值计算
        3.4 聚合物HLB与包封率、载药量相关性研究
        3.4.1 制备不同材料的姜黄素载药胶束溶液
        3.4.2 检测各组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
    4 实验结果
        4.1 姜黄素含量测定方法
        4.1.1 色谱条件适用性
        4.1.2 线性范围
        4.1.3 精密度
        4.1.4 稳定性
        4.1.5 重复性
        4.1.6 加样回收率
        4.2 姜黄素油水分配系数计算
        4.3 聚合物HLB计算
        4.4 HLB与包封率、载药量的相关性
        4.4.1 不同聚合物材料制备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4.4.2 各组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与HLB的相关性
    5 讨论
第三章 FAP、FBP和MIX的姜黄素载药胶束制备工艺优化
    1 引言
    2 仪器与试剂
        2.1 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考察FAP/姜黄素胶束制备方法
        3.2 考察制备FAP/姜黄素胶束的最佳溶剂
        3.3 考察制备FAP/姜黄素胶束的最佳投药量
        3.4 考察制备FAP/姜黄素胶束的最佳温度
        3.5 考察制备FAP/姜黄素胶束的最佳水相体积
        3.6 FAP/姜黄素胶束工艺条件验证
        3.7 考察最优工艺对FBP/姜黄素胶束制备的适用性
        3.8 考察制备MIX/姜黄素胶束的最佳材料比例
        3.9 MIX/姜黄素胶束工艺条件验证
    4 结果
        4.1 制备FAP/姜黄素胶束的最佳制剂方法
        4.2 制备FAP/姜黄素胶束的最佳有机溶剂
        4.3 制备FAP/姜黄素胶束的最佳投药量
        4.4 制备FAP/姜黄素胶束的最佳温度
        4.5 制备FAP/姜黄素胶束的最佳水相体积
        4.6 最佳工艺条件验证
        4.7 考察最优工艺对FBP/姜黄素胶束制备的适用性
        4.8 考察制备MIX/姜黄素胶束的最佳材料比例
        4.9 MIX/姜黄素胶束工艺条件验证
    5 讨论
第四章 疏水链段修饰后CMC下降和温度对胶束制备影响的热力学研究
    1 引言
    2 仪器与试剂
        2.1 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疏水链段分子量对材料热力学函数的影响
        3.1.1 F68供试品溶液配制
        3.1.2 FAC供试品溶液配制
        3.1.3 FAP供试品溶液配制
        3.1.4 MIX供试品溶液配制
        3.1.5 不同材料量热曲线测定
        3.2 温度对混合胶束的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3.2.1 MIX溶液配制
        3.2.2 不同温度对MIX胶束形成过程中的热力学函数影响
    4 实验结果
        4.1 疏水链段分子量对材料热力学函数的影响
        4.2 温度对混合胶束热力学函数的影响
    5 讨论
第五章 姜黄素载药胶束的制剂学评价
    1 引言
    2 仪器与试剂
        2.1 试剂
        2.2 仪器
    3 方法
        3.1 胶束外观形态评价
        3.2 稳定性
        3.2.1 储存稳定性
        3.2.2 在10% FBS的PBS中的稳定性
        3.3 pH敏感性
        3.4 CMC和丁达尔现象
        3.4.1 制备FAP、FBP、MIX和F68空白胶束溶液
        3.4.2 丁达尔现象观察
        3.4.3 CMC
        3.5 体外累积释放
        3.5.1 含量测定及其方法学研究
        3.5.2 体外累积释放实验供试品含量测定
        3.6 材料的溶血性实验
        3.6.1 MIX胶束溶液制备
        3.6.2 红细胞分离
        3.6.3 溶血实验
    4 结果
        4.1 MIX/姜黄素胶束的外观形态
        4.2 胶束的稳定性
        4.3 胶束的pH敏感性
        4.4 丁达尔现象和CMC
        4.4.1 丁达尔现象
        4.4.2 CMC
        4.5 体外累积释放率
        4.5.1 线性范围
        4.5.2 精密度
        4.5.3 稳定性
        4.5.4 重现性
        4.5.5 加样回收率
        4.5.6 体外释放实验供试品溶液检测
        4.6 溶血性实验
    5 讨论
第六章 MIX/姜黄素胶束细胞水平体外药效学评价
    1 引言
    2 仪器与试剂
        2.1 试剂
        2.2 仪器
    3 方法
        3.1 细胞培养
        3.1.1 细胞复苏
        3.1.2 细胞传代
        3.2 细胞活性实验
        3.2.1 MTT溶液配制
        3.2.2 MTT实验
        3.3 细胞凋亡实验
        3.4 不同胶束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3.4.1 含4%多聚甲醛(w/v)的PBS配制
        3.4.2 Hoechst 33342溶液配制
        3.4.3 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
        3.5 不同胶束对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3.6 尼罗红含量测定方法和载药胶束制备
        3.6.1 尼罗红载药胶束制备
        3.6.2 供试品溶液制备
        3.6.3 色谱条件
        3.6.4 方法学考察和含量测定
        3.6.5 配制尼罗红原药溶液
        3.7 肝癌细胞对不同胶束的摄取能力考察
        3.7.1 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胶束给药后细胞内红色荧光强度
        3.7.2 流式细胞仪检测MIX/NR给药不同时间细胞内红色荧光强度
        3.7.3 高内涵细胞成像仪比较不同胶束给药后细胞内红色荧光强度
        3.7.4 流式细胞仪检测MIX/NR给药不同时间细胞内红色荧光强度
    4 结果
        4.1 细胞活性实验
        4.2 细胞凋亡实验
        4.3 不同胶束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4.4 不同胶束对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4.5 尼罗红含量测定方法和载药胶束制备
        4.5.1 色谱条件适用性
        4.5.2 线性范围
        4.5.3 精密度
        4.5.4 稳定性
        4.5.5 重复性
        4.5.6 加样回收率
        4.5.7 含量测定
        4.6 细胞摄取实验
    5 讨论
全文总结
    1 总结
    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协同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缩写词)表
1 绪论
    1.1 丹参酮ⅡA抗肿瘤机制研究现状
        1.1.1 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的主要靶点
        1.1.2 丹参酮ⅡA与其他化合物合用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1.2 穿心莲内酯抗肿瘤机制研究现状
        1.2.1 穿心莲内酯抗肿瘤作用的主要靶点
        1.2.2 穿心莲内酯与其他化合物合用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1.3 芹菜素抗肿瘤机制研究现状
        1.3.1 芹菜素抗肿瘤机制研究的主要靶点
        1.3.2 芹菜素与其他化合物合用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1.4 天然产物协同作用的发生机制
        1.4.1 多靶点相互作用
        1.4.2 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
        1.4.3 逆转耐药性
        1.4.4 消除不良反应
    1.5 复方药物的设计策略
        1.5.1 多组分药物组合
        1.5.2 天然化合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1.5.3 靶向多因素疾病的不同信号通路
    1.6 相关信号通路简介
        1.6.1 ROS信号通路与胞内抗氧化防御机制
        1.6.2 ROS与p53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
    1.7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与丹参酮ⅡA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化合物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小鼠脾细胞制备
        2.3.3 MTT与MTS法检测细胞增殖
        2.3.4 联用指数CI的计算
        2.3.5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丹参酮ⅡA与38种中药单体化合物抗肿瘤协同作用筛选
        2.4.2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配比优化
        2.4.3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联用对不同肿瘤细胞协同抗肿瘤作用
        2.4.4 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联用对不同肿瘤细胞协同抗肿瘤作用
    2.5 讨论
    2.6 小结
3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协同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3.3.3 细胞形态学观察
        3.3.4 细胞凋亡检测
        3.3.5 液相色谱法检测Andro与NAC之间的化学反应
        3.3.6 液质联用表征反应产物
        3.3.7 胞内和无细胞体系内GSH的活性测定
        3.3.8 DCFH-DA测定细胞内的H2O2水平
        3.3.9 DHE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
        3.3.10 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蛋白表达
        3.3.11 联用指数CI的计算
        3.3.12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的联合作用
        3.4.2 抗氧化物拮抗Andro与TanⅡA的协同作用
        3.4.3 DETC和BSO与丹参酮ⅡA的联合作用
        3.4.4 Tan ⅡA与Andro、BSO和DETC联用对胞内ROS积累的影响
        3.4.5 Tan ⅡA与Andro联用对p53信号通路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4 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协同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MTT实验
        4.3.2 细胞凋亡检测
        4.3.3 细胞周期检测
        4.3.4 DNA结合实验
        4.3.5 DNA热变性曲线
        4.3.6 Westen Blot检测信号蛋白表达
        4.3.7 S180肿瘤模型抑瘤实验
        4.3.8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丹参酮ⅡA与芹菜素的联合作用
        4.4.2 NAC对Tan ⅡA与Api细胞毒的影响
        4.4.3 Tan ⅡA与Api联用对BGC823细胞周期阻滞作用
        4.4.4 Tan ⅡA与Api与DNA的相互作用
        4.4.5 Tan ⅡA与Api联用对荷瘤鼠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5)Cur@Hb纳米颗粒对乏氧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ur@Hb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urn@Hb对乏氧肝癌细胞表型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ur@Hb对乏氧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沦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Cur@Hb联合X射线对裸鼠移植瘤的治疗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纳米颗粒作为肿瘤放射增敏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词表(Abbreviations)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基于糖功能化柱[5]芳烃自组装超分子纳米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癌症的现状
    1.2 超分子化学
    1.3 柱芳烃
    1.4 柱芳烃在药物递送方面的应用
    1.5 天然药物分子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天然药物分子单独使用及与DOX联用初步活性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细胞株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用主要仪器
        2.2.4 常用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药物单用抑制肿瘤细胞活力
        2.3.3 药物联用抑制肿瘤细胞活力
        2.3.4 数据统计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药物单用抑制肿瘤细胞活力分析
        2.4.2 药物联用抑制肿瘤细胞活力分析
    2.5 小结
3 基于糖功能化柱[5]芳烃主客体络合的超分子纳米系统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糖基化柱[5]芳烃主体分子的设计及合成研究
        3.3.2 客体分子的设计及合成研究
    3.4 小结
4 基于糖功能化柱[5]芳烃主客体络合的超分子纳米载药系统的构筑及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超分子纳米体系的制备与表征
        4.2.3 负载DOX的超分子纳米体系的制备与表征
        4.2.4 超分子纳米体系对DOX的包载实验
        4.2.5 负载DOX的纳米载药体系的体外细胞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超分子纳米体系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4.3.2 负载DOX的超分子纳米体系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4.3.3 超分子纳米体系对DOX的包载分析
        4.3.4 负载DOX的纳米载药体系的体外细胞实验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6 创新点与不足
    6.1 创新点
    6.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肝癌细胞靶向性海藻酸盐基酸敏感聚前药纳米载体的构筑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肝癌发展与治疗现状
    1.2 多糖基聚合物前药的设计与研究进展
        1.2.1 多糖及其衍生物聚前药的研究与优势
        1.2.2 海藻酸盐及其衍生物聚前药的研究进展
    1.3 智能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3.1 配体靶向纳米药物研究
        1.3.2 智能靶向纳米给药系统
    1.4 本论文设计的研究目的、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设计目的与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海藻酸盐基-阿霉素聚前药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醛基海藻酸钠(ASA)的化学合成
        2.3.2 醛基海藻酸钠(ASA)的氧化度的测定
        2.3.3 生物素化醛基海藻酸钠(Bio-ASA)的化学合成
        2.3.4 海藻酸盐基-阿霉素酸敏感聚前药(ASA-DOX、Bio-ASA-DOX)的化学合成及纳米体系的制备
        2.3.5 ASA-DOX、Bio-ASA-DOX聚前药的化学结构表征
        2.3.6 ASA-DOX、Bio-ASA-DOX聚前药的纳米体系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醛基海藻酸钠(ASA)的合成
        2.4.2 ASA氧化度(醛基含量)的测定
        2.4.3 聚前药ASA-DOX、Bio-ASA-DOX的合成
        2.4.4 红外光谱(FT-IR)的分析表征
        2.4.5 核磁共振氢谱(1H-NMR)的分析表征
        2.4.6 聚前药ASA-DOX、Bio-ASA-DOX纳米体系的制备
        2.4.7 ASA-DOX、Bio-ASA-DOX纳米体系的粒径和Zeta电位表征
        2.4.8 ASA-DOX、Bio-ASA-DOX的形貌表征
        2.4.9 ASA-DOX、Bio-ASA-DOX纳米体系的稳定性表征
        2.4.10 ASA-DOX、Bio-ASA-DOX纳米体系载药量与包封率
        2.4.11 ASA-DOX、Bio-ASA-DOX纳米体系体外药物释放研究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海藻酸盐基-阿霉素聚前药纳米载药体系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血液相容性评价(溶血实验)
        3.3.2 蛋白相容性研究(BSA吸附实验)
        3.3.3 细胞相容性研究(MTT检测HUVEC、L02、H9c2 细胞存活率)
        3.3.4 数据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溶血率)
        3.4.2 蛋白吸附结果(蛋白吸附率)
        3.4.3 ASA-DOX、Bio-ASA-DOX对正常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3.5 小结
第4章 海藻酸盐基-阿霉素聚前药纳米载药体系的体外抗肝癌增殖作用及细胞摄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人肝癌细胞的培养
        4.3.2 MTT法检测ASA-DOX、Bio-ASA-DOX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4.3.3 荧光倒置显微镜法检测肝癌细胞的药物摄取情况
    4.4 结果与讨论
        4.4.1 ASA-DOX、Bio-ASA-DOX体外抗肝癌效果评价
        4.4.2 肝癌细胞的摄取分布情况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References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载药水凝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1.1 载药水凝胶在创伤愈合中的应用研究
        1.1.2 载药水凝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2 丝素蛋白水凝胶研究进展
        1.2.1 丝素蛋白水凝胶的制备
        1.2.2 丝素蛋白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
        1.2.3 丝素蛋白水凝胶的应用
    1.3 明胶水凝胶研究进展
        1.3.1 明胶水凝胶的制备
        1.3.2 明胶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
        1.3.3 明胶水凝胶的应用
    1.4 青蒿素研究进展
        1.4.1 青蒿素的结构与基本理化性能
        1.4.2 青蒿素的研究进展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高浓度青蒿素水溶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及测试
        3.2.1 青蒿素溶液的制备
        3.2.2 青蒿素的溶解度测试
        3.2.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3.2.4 青蒿素溶液的抗菌性能测试
        3.2.5 青蒿素溶液的抗炎症性能测试
        3.2.6 青蒿素溶液的细胞相容性测试
        3.2.7 青蒿素溶液对癌细胞的抑制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青蒿素的溶解度分析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3 青蒿素溶液的抗菌性能
        3.3.4 青蒿素溶液的抗炎症性能
        3.3.5 青蒿素溶液的细胞相容性
        3.3.6 青蒿素溶液对癌细胞的抑制性能
    3.4 小结
第4章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制备优化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及测试
        4.2.1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制备
        4.2.2 响应面实验设计
        4.2.3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药物缓释性能测试
        4.2.4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扫描电镜(SEM)观察
        4.2.5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4.2.6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交联度测试
        4.2.7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X射线衍射(XRD)测试
        4.2.8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力学性能测试
        4.2.9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流变性能测试
        4.2.10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溶胀性能测试
        4.2.11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热稳定性能测试
        4.2.12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pH响应性能测试
        4.2.13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细胞相容性测试
        4.2.14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体外抗炎症测试
        4.2.15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对癌细胞的抑制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响应面实验的结果分析
        4.3.2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4.3.3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交联度
        4.3.4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力学性能
        4.3.5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流变性能
        4.3.6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溶胀性能
        4.3.7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热稳定性能
        4.3.8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药物释放的pH响应性能及机制
        4.3.9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细胞相容性分析
        4.3.10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的体外抗炎症性能
        4.3.11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对癌细胞的抑制性能
    4.4 小结
第5章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5.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与测试
        5.2.1 动物创伤模型的建立
        5.2.2 组织病理学测试
        5.2.3 EGF的免疫组化染色测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对创伤愈合的作用
        5.3.2 H&E染色分析
        5.3.3 EGF的免疫组化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6.1 实验药品及仪器
        6.1.1 实验药品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与测试
        6.2.1 动物创伤模型的建立
        6.2.2 组织病理学测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凝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情况
        6.3.2 H&E染色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情况

(9)预知子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其胞质空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肝癌仍缺乏有效的治疗
    (2)中药预知子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3)内质网应激
    (4)副凋亡
    (5)问题和假说
第一部分 中药预知子相关本草文献与近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1.1 古本草文献中木通及木通果实的记载收录情况
        1.1.1 汉、晋、南北朝本草文献
        1.1.2 隋、唐、五代本草文献
        1.1.3 宋、金、元本草文献
        1.1.4 明、清本草文献
    1.2 古本草文献中预知子的记载收录情况
        1.2.1 五代、宋、金、元本草文献
        1.2.2 明、清本草文献
    1.3 近代本草文献中木通、木通果实及预知子的相关记载
        1.3.1 近代本草文献中木通、木通果实及预知子的记载收录情况
        1.3.2 《中国药典》中木通、木通果实及预知子的记载收录情况
        1.3.3 近现代木通果实与预知子的混淆
    1.4 释名
    1.5 图考
        1.5.1 历代本草文献中木通、木通果实图考
        1.5.2 历代本草文献中预知子图考
    1.6 基原
    1.7 成分
    1.8 性味、功效主治及用法
    1.9 预知子(木通果实)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1.9.1 抗肿瘤作用
        1.9.2 抗菌作用
        1.9.3 利尿作用
        1.9.4 抗炎作用
        1.9.5 抗抑郁作用
        1.9.6 护肝作用
第二部分 中药预知子种子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和衰老的影响
    2.1 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耗材
        2.1.4 细胞株
        2.1.5 中药原材料
    2.2 方法
        2.2.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2.2.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细胞用药制备
        2.2.3 试剂配制
        2.2.4 细胞的复苏
        2.2.5 细胞的传代
        2.2.6 细胞铺板
        2.2.7 细胞用药
        2.2.8 细胞拍照
        2.2.9 MTT检测
        2.2.10 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
        2.2.11 细胞凋亡检测
        2.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
        2.2.13 细胞衰老检测
        2.2.14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Akebiaefructusseedsethanolextract,AFSEE)的制备结果
        2.3.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2.3.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用药72h的半数抑制率浓度(50%inhibition rate concentration,IC50)
        2.3.4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长时用药SMMC7721细胞观察
        2.3.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2.3.6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7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8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2.3.9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10 中药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2.3.11 木通皂苷D(Akebia saponin D,ASD)与木通皂苷E(Akebia saponin E,ASE)用药72h对 SMMC7721 肝癌细胞细胞增殖的影响
        2.3.12 木通皂苷E长时间用药观察
    2.4 讨论
        2.4.1 中药预知子
        2.4.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4.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2.4.4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2.4.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2.4.6 木通皂苷D与木通皂苷E
第三部分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常用细胞毒药物、靶向药物、中药有效组分配伍
    3.1 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3.1.3 实验耗材
        3.1.4 细胞株
        3.1.5 中药原材料
    3.2 方法
        3.2.1 细胞复苏、传代、铺板、用药
        3.2.2 MTT检测用药后细胞增殖情况
        3.2.3 联合用药评价
        3.2.4 统计方法
    3.3 结果
        3.3.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表阿霉素联合用药
        3.3.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奥沙利铂联合用药
        3.3.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5-FU联合用药
        3.3.4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长春新碱联合用药
        3.3.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去甲长春花碱联合用药
        3.3.6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格列卫联合用药
        3.3.7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丝裂霉素联合用药
        3.3.8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紫杉醇联合用药
        3.3.9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雷公藤红素联合用药
        3.3.10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姜黄素联合用药
        3.3.1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索拉菲尼联合用药
    3.4 讨论
第四部分 中药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胞质内空泡的观察
    4.1 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4.1.3 实验耗材
        4.1.4 细胞株
        4.1.5 中药原材料
    4.2 方法
        4.2.1 细胞复苏、传代、铺板、用药
        4.2.2 细胞形态学观察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
    4.3 结果
        4.3.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后肝癌SMMC772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4.3.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长时用药后,细胞形态学改变
        4.3.4 不同浓度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72H后细胞形态学改变SMMC7721对比L02
        4.3.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24H后撤药细胞形态学改变
        4.3.6 木通皂苷E与木通皂苷D
        4.3.7 肝癌SMMC7721细胞用药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木通皂苷E油红染色观察
        4.3.8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诱导细胞质空泡和内质网线粒体的定位观察
        4.3.9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影响
        4.3.10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副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后肝癌SMMC772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4.4.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影响
        4.4.3 副凋亡的概念及其特征
        4.4.4 诱导副凋亡或细胞质空泡化发生的试剂或药物
        4.4.5 抑制副凋亡或细胞质空泡化发生的试剂或药物
        4.4.6 副凋亡涉及的关键的基因和蛋白
结论
    (1)中药预知子相关本草文献与近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2)预知子对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坏死和衰老的影响
    (3)联合用药
    (4)预知子诱导细胞空泡化与内质网应激和副凋亡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细胞副凋亡的发生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学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全文)

(10)鳄胆素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卵巢癌研究状况
        1.1.1 卵巢癌的治疗
        1.1.2 卵巢癌的分类
        1.1.3 卵巢癌的诊断
        1.1.4 卵巢癌的诱因及分子生物学机制
    1.2 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状况
        1.2.1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
        1.2.2 动物来源抗肿瘤药物
        1.2.3 微生物来源抗肿瘤药物
        1.2.4 新型抗肿瘤药物及方式
    1.3 鳄鱼
        1.3.1 鳄鱼血的开发研究进展
        1.3.2 鳄鱼油烫伤膏的开发研究
    1.4 动物胆汁
        1.4.1 胆汁酸
        1.4.2 胆汁的药用价值
    1.5 细胞周期
        1.5.1 细胞周期的概念
        1.5.2 细胞周期的调控
        1.5.3 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因子
    1.6 细胞凋亡通路及具体机制
        1.6.1 Notch信号通路及研究进展
        1.6.2 Wnt信号通路及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论文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鳄胆素的提取
    3.2 卵巢癌细胞的培养
    3.3 MTT实验法测量细胞的增值率
    3.4 CCK-8实验
    3.5 集落形成实验
    3.6 普通光学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3.7 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形态的观察
    3.8 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
    3.9 双染流式细胞术定置栓测鳄胆素处理之后细胞的凋亡率
    3.10 Western blotting
        3.10.1 总蛋白的提取
        3.10.2 配胶
        3.10.3 电泳
        3.10.4 电转
        3.10.5 封闭
        3.10.6 一抗孵育
        3.10.7 二抗孵育
        3.10.8 显影
    3.11 BALB/c裸鼠体外移植瘤模型的构建
    3.12 肿瘤及脏器组织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3.13 肿瘤组织蛋白的提取
    3.14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MTT法初筛癌细胞对鳄胆素的敏感程度
    4.2 鳄胆素对人卵巢癌A2780细胞的抑制作用
    4.3 鳄胆素对人卵巢癌A2780细胞形态的影响
        4.3.1 光镜显微镜下观察鳄胆素对A2780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4.3.2 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鳄胆素对A2780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4.4 鳄胆素对人卵巢癌A2780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4.5 鳄胆素对人卵巢癌A2780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4.6 Annexin V/PI双染法定量检测鳄胆素对人卵巢癌A2780的凋亡诱导效果
    4.7 鳄胆素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抑制作用
    4.8 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鳄胆素对A2780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4.9 鳄胆素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4.10 鳄胆素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凋亡率的检测
    4.11 鳄胆素对卵巢癌SKOV-3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4.12 鳄胆素对Bax、Bcl-2和P53蛋白表达量影响
    4.13 鳄胆素对Notch信号通路中蛋白表达量影响
    4.14 鳄胆素对Wnt信号通路中蛋白表达量影响
    4.15 鳄胆素联合常见化疗药物对卵巢癌A2780细胞的抑制作用
        4.15.1 鳄胆素联合阿霉素
        4.15.2 鳄胆素联合多西紫杉醇
        4.15.3 鳄胆素联合吉西他滨
        4.15.4 鳄胆素联合姜黄素
        4.15.5 鳄胆素联合卡铂
        4.15.6 鳄胆素联合顺铂
        4.15.7 鳄胆素联合奈达铂
        4.15.8 鳄胆素联合5-氟尿嘧啶
    4.16 鳄胆素对BALB/c裸鼠体重和肿瘤生长的影响
    4.17 鳄胆素对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影响
    4.18 鳄胆素对裸鼠脏器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4.19 鳄胆素对Bax、Bcl-2和P53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20 鳄胆素鳄胆素对Notch通路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21 鳄胆素对Wnt通路关键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22 鳄胆素对VEGF和PCNA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鳄胆素对卵巢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5.2 鳄胆素诱导卵巢癌细胞发生凋亡
    5.3 鳄胆素诱导卵巢癌A2780细胞发生凋亡的信号通路
    5.4 鳄胆素和常见化疗药物的联合作用
    5.5 鳄胆素对人卵巢癌A2780细胞BALB/c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影响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获得荣誉
致谢

四、姜黄素和阿霉素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预知子醇提物联合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及机制探索[J]. 吴晓,卢文丽,张夜航,方肇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7)
  • [2]姜黄素干预肝癌细胞的研究进展[J]. 谢鹏发,刘清扬,刘瑞盈,黄慧贤,覃晓梅,黄荣师,赵飞兰.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1(03)
  • [3]甘草次酸修饰和pH敏感的姜黄素混合胶束构建与抗肝癌细胞研究[D]. 宋基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丹参酮ⅡA与穿心莲内酯及芹菜素协同抗肿瘤作用[D]. 李莹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5]Cur@Hb纳米颗粒对乏氧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高若玲. 苏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糖功能化柱[5]芳烃自组装超分子纳米体系的研究[D]. 刘皓月. 郑州大学, 2020(02)
  • [7]肝癌细胞靶向性海藻酸盐基酸敏感聚前药纳米载体的构筑及表征[D]. 刘宇峰. 南华大学, 2020
  • [8]载青蒿素丝素蛋白/明胶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保玉. 西南大学, 2020(01)
  • [9]预知子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其胞质空泡机制的研究[D]. 卢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鳄胆素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付启瑞.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姜黄素和阿霉素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抑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