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

老年人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

一、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孙大发[1](2020)在《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化形势也日趋严峻,高龄老人作为弱势群体,其生活质量及膳食营养状况应给予关注和重视。本研究拟通过调查了解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80岁)生活现状,膳食营养状况,分析高龄老人咀嚼功能(牙齿缺损)对膳食营养状况的影响,为改善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及膳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选取山东省某农村共580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取得知情同意后,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询问老年人基本情况,居住方式和生活照顾情况,生活习惯情况,以及患病和服药数等情况。采用SF-36量表调查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开展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等8个维度得分分析,并计算出生理健康总分(PCS)和心理健康总分(MCS)。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分析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调查高龄老人饮食习惯等情况,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和食物频率问卷法调查分析高龄老人膳食营养摄入情况,并采用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表(WS/T 552-2017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对高龄老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三部分:基本情况;初筛(0~14分),评估(0~16分),两项得分相加为最后总分。依据总分进行结果判定:如果初筛分≥12分表示没有营养不良风险,不需要进行评估,若初筛<12分,则继续进行评估;若总分(初筛+评估)≥24分为营养状况良好,17~24分为营养不良风险,≤17分为营养不良;若总分<24分,当BMI≥24(或者是男性的腰围值≥90 cm,女性的腰围值≥80 cm)时,表示可能是存在肥胖/超重型的营养不良或者是有营养不良风险。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分析影响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因素。调查高龄老人口腔牙齿数目情况,将老年人口腔牙齿数目分为0-6颗,7-12颗,13-18颗和≥19颗四组,并分别对老年人饮食习惯情况,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食物摄入种类情况,营养评估状况等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580名高龄老人,其中80~89岁老人397人,90岁及以上老人183人,男性265人,女性315人,文化水平在小学及以下的有504人,中学及以上的有76人,有配偶的267人,无配偶及丧偶的313人。生活质量分析结果显示,老人8个维度平均分得分分别为,生理机能(PF)47.8分,生理职能(RP)45.0分,躯体疼痛(BP)53.8分,一般健康状况(GH)46.9分,精力(VT)49.3分,社会功能(SF)58.4分,情感职能(RE)53.4分,精神健康(MH)47.1分,前4个维度为生理健康领域,后4个维度为心理健康领域,根据各维度得分计算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分,分别为33.89分和39.88分。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子女照顾老人生活为保护因素,增加生理健康得分,而年龄大、睡眠作息不规律、患病数在3种及以上是危险因素,可降低老人生理健康得分;在心理健康方面,有配偶,非独居,生活照顾(主要子女照顾)为保护因素,可增加其心理健康得分,而睡眠作息不规律是危险因素,可降低其心理健康得分。营养状况分析结果显示,老人营养状况良好率为28.4%,营养不良风险率为51.2%,营养不良率为20.4%。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独居老年人营养不良及风险的患病率是非独居老年人的1.526倍,95%CI为(1.001,2.325);每日吃饭次数1或2次的老年人营养不良或风险率是每天吃饭次数3次及以上老年人的3.567倍,95%CI为(1.783,7.136);每天不吃早餐或偶尔吃早餐的老年人的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率是每天吃早餐老年人的2.123倍,95%CI为(1.025,4.396);每年饮食花费在1000元以下的老年人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率是3000元以上老年人的2.463倍,95%CI为(1.472,4.120)。牙齿状况分析结果显示,老人平均牙齿数目为9颗,最多为26颗,老年人牙齿数目在6颗以下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08人,占比35.9%,仍有7-12颗牙齿的老人有190人,占比32.7%,仍有13-18颗牙齿的老人有121人,占比20.8%,而19颗牙齿以上的老人最少,仅61人,占比10.6%。不同牙齿数目老年人每日餐次不同,在维生素C,钙,磷摄入水平上也存在区别,对其进行营养状况评估,老年人在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患病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仍有待改善,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龄、睡眠作息、患病数以及生活照顾;农村高龄老人受到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每日餐次、早餐习惯、饮食花费因素影响,营养良好率较低,营养不良风险率较高;农村高龄老人牙齿缺损较多,影响正常进食,可增加营养不良发生风险。

支润楠[2](2020)在《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虽然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在不断完善,但是家庭支持依然是养老的主要力量。本文从代际支持的角度来研究家庭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别关注双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分析代际支持对于低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差异。在定性研究中,围绕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主题,深入访谈了七位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年受访者。研究发现:1、老年人给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低龄老年人的影响效应大于高龄老年人。但是老年人若比较被动或者一直单向地给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会导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老年人只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且主观愿意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时,其心理健康水平才会有显着提升。子女给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对低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无显着影响,物质形式的支持比金钱形式的支持更能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如果老年人长期单方向地接受子女的经济支持,或老年人需要靠子女的经济支持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时,反而会给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2、老年人给子女提供生活照料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无显着相关。但是在定性研究中发现,一定程度的隔代照料行为会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当老年人为子女直接提供生活照料时,短期、低强度的生活照料支持,会让老年人在帮助子女的过程中提升其价值感,而长期、高强度的生活照料支持,一方面会增加老人的负担,另一方面会让老年人为子女的未来生活感到担忧,会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子女给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支持对高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当老年人生病时,子女的照料能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子女给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支持与低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无显着相关性。3、情感支持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对于高龄老年人的影响效应更大。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更需要子女的陪伴和情感慰藉,这会有效地缓解老年人的孤独、郁闷情绪,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低龄老年人(65-79岁)和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的异质性很大,不同形式的代际支持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低龄老年人而言,与子女间的经济交换更频繁,经济支持行为能显着地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高龄老年人来说,子女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作用十分显着。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子女应该更加重视对老年人在生活上的照护和情感上的关怀。5、平衡互利的代际支持状况,往往会给老年人带来更好的心理体验;而老年人或子女方单向的付出,虽然也会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的积极情绪,但是长期的单向付出,不会给老年人或者子女方带来长期的幸福感,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曹志[3](2020)在《高龄老人健康行为、认知功能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分析与防控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群死亡率的降低,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了解影响高龄老人全因死亡风险的潜在危险因素,倡导老年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于迅速扩大的高龄老人群体的健康老龄化和健康长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主要探讨老年人健康行为因素在降低全因死亡风险中的作用,主要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体力锻炼和体重)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抵消危险因素对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负面影响;睡眠时长与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并探讨认知障碍在这种关联中是否有修饰效应;调查积极的休闲活动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保护作用,评估积极的休闲活动是否能抵消与认知障碍相关的过度死亡风险。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80岁以上老年人群,该研究于2005年进行基线调查,并在2008,2011,2014分别进行跟踪随访。基线和随访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有自填式问卷和体格检查。本研究纳入的健康行为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睡眠和休闲活动。其中,生活方式由吸烟、饮酒、饮食、体力锻炼和体重加权评分合成;睡眠时长由老年人自我报告获得;休闲活动包括社交、脑力和体力等9项自报业余活动。认知功能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进行评估,MMSE≤24分定义为认知障碍。本研究还纳入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行为因素、身体指标、患病状况等信息,在随访调查中记录研究对象的生存状态、死亡日期、研究是否完成或是否失访,由老年人的近亲或乡村医生来认定研究对象的死亡状态。采用STATA 15.0和R 3.6.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模型调整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活方式、睡眠时长、认知功能和休闲活动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计算风险比值(hazard ratios,HRs)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并进行多项敏感性分析,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1.影响80岁以上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居住于农村地区、离异或丧偶、经济水平较差、身体残疾、认知功能受损、患慢性病。老年人死亡风险相关的危险因素加权积分最高三等分位数比最低三等分位数的风险比为2.38(95%CI:2.27-2.50),健康生活方式加权积分最高三等分位数比最低三等分位数的风险比为0.74(95%CI:0.70-0.77)。具有最高风险的危险因素和最低风险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参与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了近3倍(HR=2.97,95%CI:2.76-3.20)。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抵消23%的与潜在的危险因素相关的老年人群死亡风险。2.睡眠时长在7-9小时的80岁以上老年人群死亡风险最低。在调整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和慢性病患病混杂因素后,<7小时的睡眠时长与死亡风险并没有显着相关,而>9小时的睡眠时长使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8-1.18)。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呈“J”型关联。在按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和慢性病患病的分层分析中,>9小时睡眠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只在不同认知功能的老年人群中存在差异(P=0.002),而在躯体功能和慢性病患病的分层中没有统计学差异。3.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积极的休闲活动可以降低39%(HR=0.61,95%CI:0.57-0.66)的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积极参加休闲活动明显增加了老年人的生存率。认知障碍且不积极参与休闲活动的老年人群的死亡风险增加99%(HR=1.99,95%CI:1.82-2.17。在认知正常的老年人中,积极的休闲活动可以降低39%(HR=0.61,95%CI:0.54-0.69)的死亡风险,而在认知障碍的老年人中,积极的休闲活动也可明显降低41%(HR=0.59,95%CI:0.54-0.66)的死亡风险,并且休闲活动和认知功能对死亡风险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23)。结论: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抵消超过20%的风险因素对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负面影响。睡眠时间较长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认知障碍可能在这种关联中起修饰效应,表明有益的睡眠时间可以降低与认知障碍相关的死亡风险。休闲活动可能弥补与认知障碍相关的较高死亡风险,而休闲活动对死亡风险的有益影响因认知功能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发现强调了促进健康生活和健康行为作为一种预防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改善对健康行为管理的必要性,这对老年人健康长寿和社会老龄化将产生重要的实际影响。

叶芳艳[4](2020)在《日间照料中心高龄老人活动开展研究 ——以T市D机构日间照料中心为例》文中提出“银发浪潮”的到来,老龄化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热点,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众多,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成为了现阶段养老的三种重要途径,特别是社区养老,结合了居家养老的环境优势,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又避免了机构养老的高成本问题,是当前老年人选择较多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中有一个重要的平台,就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承接了社区养老的重担,日托的形式可以让老人白天接受照顾,缓解家庭成员的压力,晚上又能回到家庭生活,符合老年人的意愿要求,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各项服务,其中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是服务的重要方面,作为日间照料中心的主体,老年人也关注活动内容,活动质量也影响了老年人对中心的感受,特别是对高龄老人来说,很多中心的活动都有局限性,难以贴合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期待,本文以T市D机构日间照料中心为例,结合笔者的实习经历,主要研究日间照料中心的高龄老人活动开展。高龄老人也有活动需要和社会参与的需求,日间照料中心的高龄老人活动开展研究较少,但随着医疗科技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龄老人群体也会成为日间照料中心的重要成员,因此研究日间照料高龄老人活动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龄老人参与活动,充实了他们的闲暇时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帮助高龄老人提升了活动水平,有助于心理情绪的积极改善和认知功能的恢复,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高龄老人活动,让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功能性,发挥了日间照料活动的最大功效,笔者通过四个月的实习经历,通过参与式观察,以及和中心老人、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分析中心的活动情况,总结了活动经验,结合大量文献研究分析,探索了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日间照料中心高龄老人活动开展的专业化道路,文章分为七个部分进行概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研究的相关情况,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是现实环境的压力,开展日间照料的高龄老人活动研究,为高龄老人活动提供的理论补充和现实借鉴经验,其次是文献综述,分析了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高龄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接着是对本文核心范畴的描述,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高龄老人进行概念界定,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是活动理论,缅怀治疗理论和现实导向理论,最后是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第二部分介绍了T市D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的基本情况,从中心的情况简介,高龄老人参与活动的必要性,中心的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管理五个方面着手,结合笔者在中心实习四个月的经历,叙述了中心的高龄老人活动内容,活动管理等,具有实践客观性。第三部分描述了T市D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的高龄老人活动开展的成效,中心的高龄老人活动提升了中心知名度,老人的活动参与和心理情绪都发生了积极正向的变化,在专业社会工作的过程上,也体现了过程模式的完整性。第四部分分析了高龄老人参与活动的不足之处,虽然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活动也呈现了一些问题,在活动规则、活动时间以及活动角色上都有存在一些不足,另外在专业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上也有一些弱化的阶段需要完善。第五部分针对高龄老人活动开展的成效和不足进行原因分析,活动内容的多元化,老人需求的满足,活动评估的动态强化提高了活动效果,但是活动欠缺对小组契约的思考,活动人员也缺少专业化管理,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应用性认识不足。第六部分是笔者结合实习经历,探索了日间照料中心的高龄老人活动开展道路,从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论出发,在介入媒介,资源利用,元素结合以及阶段式探索四个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第七部分是总结式概括,对本文的观点进行简要介绍梳理,另外还指出了本文研究上的不足之处,研究资料上有主观性差异等。

许昕[5](2021)在《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人类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虽属发展中国家,但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几乎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2000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近年来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做到既“长寿”又“健康”,即实现“健康老龄化”成为中国政府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不仅来自老年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也来自高龄人口比重的大幅上升。高龄老人作为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其身心健康、经济独立性、社会交往更为脆弱,在生活、精神方面更需照料与慰藉,他们的生活现状及满意度理应引起社会的极度关注,特别是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成为我国民生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全面剖析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论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基础上,基于人口转变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生活质量理论、人地关系理论,运用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年鉴、地理监测数据、环境数据以及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等多元化数据,从多尺度视角出发,先从宏观群体尺度构建指标体系,借助Arc GIS、ENVI、Geo Da等软件平台,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把握其空间分异特征;其次以南京市域为研究案例地,采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概念框架,从微观个体尺度对南京市高龄老人的特殊群体——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多维度、多属性特征的综合评判;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Amos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讨影响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宏微观因素,以全面考察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成因,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全文研究内容包含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全文研究背景、意义、目标、内容、方法、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含第三、四、五、六章节,从宏微观多尺度视角出发,对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其中第三章节概述了现阶段中国高龄老人的结构转变历程、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及区域差异;第四章节从宏观尺度评估了中国高龄老人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第五章节从微观视角出发对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的不同维度、不同属性特征进行综合评判;第六章节从宏微观结合视角分析了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对策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社区层面、个人层面提出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具体措施。第四部分为第八章节,阐述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高龄人口结构表现出女多男少、乡村多城镇少的特征。人口高龄化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快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高速发展期、停滞期。发展速度上,高龄化区域差异日益凸显,由“一”字型格局演变为“点—面”格局,且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存在不一致性。发展程度上,人口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东南向西北扩张态势,且与“胡焕庸线”保持相对一致性。空间分布上,受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人口年龄结构惯性推移等因素影响,高龄化的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地区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2)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总体呈现“东中西梯度地带性”格局,形成以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向中西部渐次递减的空间布局态势,空间热点呈现“团状集聚式”和“带状延伸式”布局模式。构成综合生活质量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5个生活质量要素在空间上虽形态各异,但总体符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形态。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处于生活质量第一梯队。不同要素评价结果显示,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值较低,文化生活质量评价值最高。(3)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个体生活质量主要由躯体健康、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和感官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百岁老人心理支持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和感官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不同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婚姻状况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存在显着差异,男性、105岁以上、拥有城镇户口、在婚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更高。(4)宏观尺度,从人口结构、家庭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4个方面选取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10个假设,其中社会保障维度的“人均社会救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经济发展水平维度的“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家庭规模维度的“平均家庭户规模”5个变量假设成立,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并且各因素叠加后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区域差异的影响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5)微观尺度,依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从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感官能力四个维度对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反向验证。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和躯体健康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显着相关,心理支持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不相关。(6)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经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躯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待改善的问题。未来国家及政府要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方面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政策保障。社区要加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并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此外,高龄老人自身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再教育,积极参与闲暇社会活动,全方位的提高个体生活质量水平。

胡晓茜[6](2020)在《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发展态势。老龄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提高老龄健康水平有助于合理规避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同时,健康不公平和变化的异质性使老龄健康问题更加复杂。全面了解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实现老年人既健康又长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在生命历程视角下,探索老年人健康变化情况。从宏观角度,探索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探索老龄健康变化的不同轨迹类型及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的1998-2018年的八次调查,选择参与调查的65~105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自评健康四个角度来探索。本研究包括纵向的趋势研究和队列追踪研究。首先描述了八次调查中81262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健康状况;接着,从宏观角度,采用纵向的趋势研究设计,利用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探索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最后,从微观角度,采用纵向的队列追踪研究设计,基于组基轨迹模型,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应的死亡轨迹进行探索,并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儿童期特征几个角度对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 20.0和SAS 9.4,统计学检验的显着性水平设定为0.05。研究结果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总体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自评健康随年龄增长先变差再变好,但变化幅度不大;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均先在1998-2002年呈变差趋势,而后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保持平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小幅波动;队列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无显着变化,较为平稳。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女性老人的四个健康指标均比男性差。性别分层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差距进一步扩大,自评健康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先逐步扩大,而后略有缩小;时期效应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在1998-2018年持续扩大,其余三个指标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的性别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城市老人,但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比城市老人差,躯体功能未发现显着差别。在这一城乡分层变化中,年龄效应体现为,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余指标的城乡差距随年龄变化不明显;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的城乡差距随时期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其余三个指标的城乡差距随队列无显着变化。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无失能型”、“低起点缓慢增长型”和“低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缓慢增长型”、“低起点快速增长型”和“高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绝大部分女性老人比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在相同年龄时失能项数更多。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失能轨迹排序一致,即失能项数最少的轨迹类型对应的死亡概率也最低。居住在东部地区、从事非农职业、出生在城市的老年人归属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认知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轻微下降型”四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小幅下降型”四种类型。女性老人从属于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的比例高于男性,且女性老人的认知功能指数大多不及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大体一致,女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约在88岁以后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基本一致。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归属到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躯体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和女性老人均存在“低起点快速下降型”、“高起点快速下降型”和“高起点缓慢下降型”三种类型。女性老人属于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的比例高于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躯体功能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东部地区的老年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归属到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自评健康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稳定型”两种类型,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上升型”两种类型。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自评健康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归属到自评健康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研究结论(1)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具有相互独立的作用。年龄效应较时期和队列效应更为强烈且显着。(2)总体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大部分健康指标随年龄增长呈现出逐渐加快的下降趋势,随时期和队列推移大致保持稳定。(3)性别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女性老人的健康劣势随年龄增大更加凸显;随时期推移性别差距大多依然存在,甚至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随时期推移而继续扩大;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大多健康指标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4)城乡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随时期推移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无显着变化;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农村老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而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劣势依然存在,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5)本研究识别出老龄健康变化轨迹存在不同类型,女性老人的健康变化轨迹与男性相比更为不利,地区、教育等因素对轨迹类型的归属有影响。

祝忠杰[7](2020)在《老人认知能力与机构养老智能设施使用效用相关性研究 ——基于积极老龄化的“参与”维度》文中指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机构养老作为三大养老方式之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理念,将“参与”维度作为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养老方式逐渐改变,养老实践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本文以重庆市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为例,运用观察法、半问卷式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进行实地调研,对现有的养老设施进行考察,基于积极老龄化的“参与”维度,调研养老机构中老人的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根据调研的材料和结果,运用SPSSAU20.0(统计学分析工具软件)分析方法对材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入住老人的基本结构、老年人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和科技产品使用经验、智能设施使用能力的教育活动、认知能力、参与机构生活方式等内容,以此分析养老机构中智能设施使用与老人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养老机构中的设施配置与服务体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老人认知能力与机构养老智能设施的使用相关性研究将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及智能设施的规划与部署。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简要总结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其次,对老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参与”与认知能力和服务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国内外基于“参与”理论框架的智能设施配置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第三,以青杠护养中心的老人为主体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基本掌握青杠养老院老人的认知能力与智能设施使用效用之间相关性的基础材料;最后,运用SPSSAU20.0(统计学分析工具软件)分析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一是针对影响青杠养老院智能设施使用效果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二是对老人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三是针对分析结果,对养老机构的设施配置与服务体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本文老人认知能力与机构养老智能设施使用效用相关性的相关研究,以老人为主体,以老人的认知(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结合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的“参与”视角去分析机构养老智能设施的使用效果,朝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探索养老机构智能设施的配置,进一步完善与养老问题相关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为今后养老设施(尤其是智能化养老设施)的设计实践及配置提供理论参考,为针对性的解决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机构养老实践提供思路。在设施配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地方养老机构的特殊性所在,通过调研养老机构中的老人,了解老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为老人服务。在服务体系上,通过长期的数据调研,准确把握老人的需求,通过定期举行宣传与培训,提高老人关于智能设施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的提高老人参与的积极性。养老机构不应是“悲伤的房子”,应更多的鼓励快乐与积极的影响,使老人在养老机构中生活的愉悦度更高。

黄晓晓[8](2019)在《上海市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上海崇明岛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口结构特点,随着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持续推进,崇明地区的老龄化现象也愈加突显,截至2018年末,崇明户籍总人口67.6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2万人,高龄老人数量不断增长,百岁老人截至2018年10月已达到116人。崇明的高龄老人养老服务体系面临严峻的考验。本研究通过对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的调查,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访谈实例总结归纳当地百岁老人特点,为地区人群健康生活提供参考,提出完善崇明地区高龄老人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政策性意见。方法:通过对崇明地区截至2017年4月的106名百岁老人进行先期认知筛查和上门体检服务,对纳入的正式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横断面研究。以一般情况表了解百岁老人的基本情况,SF-36简明健康量表了解生命质量情况,社会支持量表了解老人的社会支持情况,部分最高龄老人的深入访谈了解其共性长寿特征。通过单因素统计、多因素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等统计方法对影响百岁老人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崇明地区百岁老人SF-36量表总得分102.208±13.712,根据量表总分值判定标准,总体生命质量水平中等,躯体健康(PCS)总评分181.577±50.271,心理健康总评分(MCS)为277.855±81.636。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崇明百岁老人生命质量总评的因素依次是养老形式、饮食偏好口味、所在地区、睡眠不足4h、慢性病、文化、婚姻。2.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的社会支持总得分为34.13±5.376,根据量表结果值判定标准,处于较满意的社会支持水平;总评分及分维度略低于文献资料中四川省都江堰的49例百岁老人均值,t检验显示两组总评分、主观维度均值间有统计学差异。3.社会支持与SF-36各维度间pearson相关统计得出:社会支持总评分与SF-36量表健康维度分(MH)间呈正相关关系;客观支持与SF-36总分、精力维度(VT)及精神健康维度(MH)间呈正相关关系。意味着百岁老人所接受到的物质与精神支持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高,生命质量越高。4.社会支持对生命质量总得分回归分析得出:社会支持显着提高了崇明百岁老人总体生命质量情况,社会支持每提高一个水平,生命质量总评得分增加0.676分;客观支持每提高一个水平,生命质量总评得分增加1.394分;主观支持每提高一个水平,生命质量总评得分增加0.656分;支持的利用度对生命质量总得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影响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综合归纳为:(1)社会人口学因素(性别、婚姻、文化、所在地区、医保)(2)养老形式(3)生活行为方式(饮食习惯、饮酒习惯、睡眠情况、自我健康重视)(4)社会支持(5)地区环境质量;2.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特点包括:(1)良好的人际关系(2)知足自信的心理状态(3)独特的兴趣爱好陪伴养老生活政策建议:一是建议推行家庭互助式公益服务项目,缓解高龄老人家庭独孤感现象;二是强化家居护理队伍技能,有效服务特殊老年群体;三是倡导“学习中养老”文化理念;四是鼓励高龄老人定期参加社区体检,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意识。

于晋海[9](2019)在《牧区老人社会研究 ——以赛尔龙牧民个体与社区互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华文明历史血脉之传承中,各民族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土壤环境及社会变迁中孕育了众多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老龄应对实践,为我国老龄社会研究乃至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性问题解决提供了路径思考。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的田野调查中作者发现,在牧区普遍存在如此的文化现象:牧区老人从牧业村落流动到小城镇聚居。基于这样的田野发现,本文核心问题是探讨老人流动行动背后的动因、社会文化框架以及老人在小城镇聚居情境中的适应与能动作用。牧区老人社会是一个老龄化社会缩影,探讨牧区小城镇聚居情境中个体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在当前老龄化日趋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具有着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首先,通过历史沿革、乡镇社区城镇化和老人移居对乡镇社区的塑造来阐述赛尔龙老人社会的形成过程。说明牧区老人是乡镇社区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并且在老龄应对和社会适应中发挥着能动作用,赋予牧区乡镇以独特的老人社会之社区结构;其次,对老人社会结构中所包含的家庭结构、社会交往及本土文化社会支持等三个次结构系统进行具体分析;之后,进行从微观情境到宏观制度话语的视角转换,通过分析制度变迁及社区养老实践过程中的老人社会适应,构建个体、社区与国家三者间互动关系模型;最后,在比较研究中得出的老人社会特质及发展趋势,联系乡镇社区的现实和国家乡村发展战略的制度要求,来分析乡镇社区的未来。经研究指出:从形成机制而言,赛尔龙牧区老人社会是老人在应对自身角色变化和衰老过程中的各种生活事件时,通过流动在乡镇形成了独特的聚居形态。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牧区老人通过自身意志,与经历、接受并再诠释的经验相结合,来实现个体作为行动者的建构。类似的行动使得个体行动转变为群体行动,使乡镇情境发生了改变。从家庭结构而言,由于老人移居在牧业村和乡镇间形成了城乡二元家庭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型的涉及三代人之代际互动;从交往模式而言,随着赛尔龙乡镇中老人交往圈的扩大形成了以互助为核心的邻里交往,以互惠为特点的多民族交往,以社会凝聚为功能的交往参与;从本土文化的社会支持而言,老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借助本土文化来帮助其社会适应,在文化重构中不断应对困境与不适;从制度变迁与老人社会适应关系而言,构建宏观视角下形成的个体、社区与国家互动关系模型,在三者关系中社区具有着连接效应和中介属性,在老人的参与下进行新型乡镇社区构建;从牧区老人社会的特质出发,老人社会处于从乡土自主养老向新型社区养老的转变期,不仅要在微观社区情景范式中了解社会结构与老人能动,还需要从宏观角度对相关因素进行整体性研究。无论新型社区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路径如何,老人在社区家庭结构形态、文化权威形态及新型社区养老规范建立的便利性、社区城镇化及精神社区构建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发展需要老人的参与,而老人也需要依靠社区规范建立社会关照与养老服务进行老龄应对。社区一方面承载着保障老人生活、促进老人参与的情境责任,另一方面也肩负着推行国家制度、确保制度适应性和执行效率的使命。使得社区在老人个体、社区和国家三者关系间成为了中心环节,也使得老龄宜居的新型社区建设成为实现新时代乡镇社区发展的基本路径。

刘畅[10](2019)在《子女外出务工、代际转移与农村老人营养健康》文中研究说明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老有所养”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相较于城镇,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的养老问题更为严峻。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尚未健全、保障水平较低,传统的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完整性”使得老年父母难以随成年子女一同转移至城镇,从而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我国农村地区,很多老人通过与子女同居,获得晚年生活所需的直接物质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然而,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赡养关系中主、客体产生空间上的分离,代际间的聚少离多使得家庭代际转移支付——代际时间转移和代际收入转移出现相应的变化,代际转移支付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农村老人的生活福利状况。健康经济学领域已有针对子女外出务工影响老人健康的相关研究,但并未达成一致结论,并且现有研究多以收入转移支付规模的作用为研究重点,鲜有研究探讨收入转移支付的稳定性对老人健康的影响。同时,作为衡量农村老人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老年群体的膳食营养状况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针对子女外出务工与农村老人膳食结构、营养摄入的研究相对匮乏。在人口老龄化和不完全城镇化的双重背景下,子女外出务工将如何影响农村老人的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子女外出务工影响农村老人营养与健康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子女外出务工对具备不同家庭特征老人的影响是否存在显着差别?子女收入转移支付规模和稳定性的特点会对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产生怎样的影响?子女收入转移支付影响老人健康状况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需要系统全面的理论分析和科学规范的实证检验。本文从代际转移的视角出发,基于新劳动力迁移经济理论构建理论模型,从理性层面深入剖析子女外出务工、收入转移支付方式对老人营养、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和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分别对子女外出务工、收入转移支付方式影响老人营养、健康的作用机制和总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论有:子女外出务工导致家庭劳动力减少、子女对老人生活照料的缺失,代际时间转移的减少对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均有显着的负面影响,而子女外出务工后会增加对老年父母的经济支持,代际收入转移的增加可以显着改善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看,当前农村地区,子女外出务工影响农村老人健康状况的总效应显着为正,即子女外出务工代际收入转移增加的正向作用弥补了子女外出务工代际时间转移减少的负面影响。农村家庭面临的流动性约束问题是外出务工子女收入转移支付发挥健康改善作用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外出务工子女的经济支持可以显着改善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但是对于高收入农村家庭的老人,子女收入转移支付对健康的改善作用会被削弱,使得收入转移支付对农村高收入家庭老人的健康状况无显着的改善作用。子女收入转移支付的规模和稳定性对于促进农村老人的消费行为、改善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均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并且子女收入转移支付的规模越大、稳定性越高,对农村老人消费行为的促进作用越大,对农村老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作用越明显。然而,现阶段子女收入转移支付的稳定性在提高农村老人的食品等日常消费品支出的作用更为明显,农村老人在医疗、耐用品等大额消费支出方面受收入转移支付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弱。子女收入转移支付规模和稳定性的特点对老人消费行为的促进作用是子女收入转移支付发挥对农村老人健康改善作用的重要作用渠道。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老人的膳食营养摄入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具体表现为:子女的外出务工行为显着提高了农村老人宏量营养素(包括膳食能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和常量元素(包括磷、钾、钠和镁元素)的摄入水平。与宏量营养素和常量元素相比,子女外出务工行为对农村老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量的改善作用相对较小,仅有维生素B1、维生素B3、维生素C和铁元素的摄入量有显着提升。子女外出务工显着增加了农村老人谷物类和肉蛋奶类食物的消费量,但对于蔬果类食物的消费量无显着影响。农村老人肉蛋奶类食物消费量的显着增加合理地解释了子女外出务工对老人膳食营养摄入的改善作用。子女外出务工行为引发农村老人膳食结构的改变,膳食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改善了农村老人的营养状况。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市化模式,鼓励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农村居民近距离就业机会;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构建社会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化养老继续发展;同时,为老年群体创造良好的外围生活环境,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适当运动,重视和发挥营养宣教的作用,适当进行营养干预和膳食指导。本研究为分析子女外出务工与老人生活福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框架,研究结论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当前针对子女外出务工影响老年父母生活福利状况等研究结论的分歧,另一方面可以为实施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干预政策、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等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高龄老人生活及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居住方式和生活照顾情况
        2.3 生活习惯情况
        2.4 患病数和服药数情况
        2.5 生活质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讨论
第二部分 高龄老人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饮食习惯
        2.3 膳食能量及营养素摄入
        2.4 膳食食物摄入种类
        2.5 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讨论
第三部分 高龄老人牙齿相关状况对膳食营养状况的影响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饮食习惯
        2.3 膳食能量及营养素摄入
        2.4 食物摄入种类
        2.5 营养状况评估
    3.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2)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代际支持的定义与分类
        1.2.2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2.3 代际支持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1.2.4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在代际支持和心理健康上的差异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老年人
        2.1.2 代际支持
        2.1.3 心理健康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社会交换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章 方法与数据
    3.1 研究方法
        3.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1.2 半结构式访谈法
    3.2 数据来源
    3.3 变量测量
        3.3.1 因变量测量
        3.3.2 自变量测量
        3.3.3 控制变量测量
第四章 老年人代际支持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分析
    4.1 老年人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4.2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4.2.1 老年人积极情感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4.2.2 老年人消极情感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4.2.3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4.3 老年人代际支持的描述性分析
        4.3.1 经济支持
        4.3.2 生活照料支持
        4.3.3 情感支持
    4.4 老年人代际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描述
        4.4.1 分经济支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4.4.2 分生活照料支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4.4.3 分情感支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4.5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个体、家庭特征差异
        4.5.1 个体特征变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4.5.2 家庭特征变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第五章 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5.1 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回归分析
    5.2 分年龄组样本回归分析
第六章 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质性研究
    6.1 受访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2 经济支持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6.3 生活照料支持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6.4 情感支持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后记

(3)高龄老人健康行为、认知功能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分析与防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数据来源
    研究目的、方法
一、生活方式、认知障碍及不同风险因素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设计与人群
        1.1.2 数据收集
        1.1.3 死亡事件的确定
        1.1.4 统计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人群基线信息
        1.2.2 影响高龄老人全因死亡的风险因素
        1.2.3 生活方式与风险因素对高龄老人全因死亡的联合效应
        1.2.4 健康生活方式对高龄老人全因死亡风险因素的抵消效应
    1.3 讨论
        1.3.1 本研究主要结果
        1.3.2 影响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
        1.3.3 健康生活方式对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有益影响
        1.3.4 优势与局限性
    1.4 小结
二、睡眠时长、认知障碍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设计与人群
        2.1.2 睡眠时长和认知障碍的测量与定义
        2.1.3 死亡事件的确定
        2.1.4 混杂因素的测量与定义
        2.1.5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人群基线信息
        2.2.2 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的关系
        2.2.3 认知功能对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关联的效应修饰
        2.2.4 躯体功能对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关联的效应修饰
        2.2.5 慢性病患病状况对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关联的效应修饰
    2.3 讨论
        2.3.1 本研究主要结果
        2.3.2 睡眠时长与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关系
        2.3.3 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关系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2.3.4 优势与局限性
    2.4 小结
三、休闲活动、认知障碍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设计与人群
        3.1.2 休闲活动和认知障碍的测量与定义
        3.1.3 死亡事件的确定
        3.1.4 混杂因素的测量与定义
        3.1.5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人群基线信息
        3.2.2 休闲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
        3.2.3 休闲活动与认知障碍对全因死亡的分级效应
        3.2.4 休闲活动与认知障碍对全因死亡的联合效应
    3.3 讨论
        3.3.1 本研究主要结果
        3.3.2 休闲活动与全因死亡的关系
        3.3.3 休闲活动与全因死亡关系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3.3.4 优势与局限性
    3.4 小结
四、高龄老人健康行为干预理论、模型与策略研究
    4.1 实施高龄老人健康行为干预的理论与模式
        4.1.1 知信行模式
        4.1.2 健康信念模式
        4.1.3 多阶段优化策略理论
        4.1.4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4.2 健康行为导向的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综合管理模型
    4.3 高龄老人健康行为干预措施与策略
    4.4 建立以家庭支持为主、其他支持为辅的多元照护支持体系
        4.4.1 家庭支持
        4.4.2 社区与社会支持
        4.4.3 政府支持
        4.4.4 智能化干预支持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老年人健康行为、认知功能与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日间照料中心高龄老人活动开展研究 ——以T市D机构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研究
        2、高龄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研究
        3、文献述评
    (三)概念界定
        1、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2、高龄老人
    (四)理论基础
        1、活动理论
        2、缅怀治疗理论
        3、现实导向理论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参与式观察法
第一章 T市D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基本情况介绍
    (一)日间照料中心简介
        1、服务设施
        2、服务内容
        3、人员概况
        4、常规运营管理
    (二)高龄老人参与活动的必要性
        1、高龄老人的活动需要
        2、高龄老人的社会参与
        3、专业社会工作与高龄老人活动
    (三)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内容
        1、日常活动
        2、节日活动
        3、主题活动
        4、健康管理活动
        5、特色主题活动
    (四)日间照料中心活动管理
        1、活动组织
        2、活动记录
        3、活动评估
第二章 高龄老人活动开展的成效
    (一)中心知名度的提升
    (二)老人参与度的变化
    (三)老人正向的改变
        1、精神层面的变化
        2、行动层面的变化
    (四)专业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完整性
        1、专业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2、过程模式完整性的作用
第三章 高龄老人活动开展的不足
    (一)活动规则
    (二)活动时间
        1、高龄老人的时间惯性
        2、高龄老人活动的时间长度
    (三)活动角色
        1、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2、高龄老人的角色
    (四)专业社会工作过程的弱化阶段
        1、预估问题阶段
        2、计划阶段
        3、评估结束阶段
第四章 高龄老人活动开展成效与不足分析
    (一)活动成效分析
        1、活动内容的多元化
        2、老人需求的满足
        3、评估的动态强化
    (二)活动不足原因
        1、小组契约的缺失
        2、人员的专业化管理
    (三)专业社会工作的应用性
        1、实务活动的有效性
        2、理论方法的基础性
第五章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高龄老人活动开展的反思
    (一)介入媒介的选择
        1、具体化原则
        2、常态化原则
    (二)内部资源的利用
        1、低龄助高龄
        2、挖掘高龄老人内部力量
    (三)传统元素的结合
        1、传统美食与缅怀治疗
        2、传统节日与现实导向
    (四)高龄老人活动开展的阶段探索
        1、前期阶段的准备
        2、中期阶段的探索
        3、后期阶段的巩固
研究结论及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区域
        1.3.3 技术路线
    1.4 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龄老人
        2.1.2 生活质量
        2.1.3 老年人生活质量
        2.1.4 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生活质量研究
        2.2.2 高龄老人研究
        2.2.3 百岁老人研究
        2.2.4 研究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人口转变理论
        2.3.2 需求层次理论
        2.3.3 社会分层理论
        2.3.4 “美好生活”理论
        2.3.5 人地关系理论
第3章 中国人口高龄化发展的时空特征
    3.1 中国老年人口结构的演变
        3.1.1 老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经历“缩减—再扩张”两个阶段
        3.1.2 老年人口性别比低,高龄女性更多于男性
        3.1.3 老年人口城乡差异显着,高龄老人乡村多于城市
    3.2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发展
        3.2.1 中国人口高龄化加速上升
        3.2.2 中国高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3.3 中国人口高龄化速度的空间差异
        3.3.1 测算方法
        3.3.2 不同时期高龄化速度演变特征
    3.4 中国人口高龄化类型的演变
        3.4.1 人口高龄化类型的划分
        3.4.2 人口高龄化各类型空间分布
    3.5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区域差异
        3.5.1 研究方法
        3.5.2 总体演变趋势
        3.5.3 区域间差异
        3.5.4 区域内差异
    3.6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空间关联特征
        3.6.1 研究方法
        3.6.2 总体集散性
        3.6.3 局部集聚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空间差异
    4.1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4.1.1 生活质量构成要素的选取
        4.1.2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 研究方法
    4.2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4.2.1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差异特征
        4.2.2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集聚性特征
    4.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评价
        4.3.1 环境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评价模型
        4.3.2 环境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3.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4.4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评价
        4.4.1 健康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4.4.2 健康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4.3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4.5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评价
        4.5.1 经济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4.5.2 经济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5.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6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评价
        4.6.1 社会生活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4.6.2 社会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6.3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7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评价
        4.7.1 文化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4.7.2 文化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7.3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8 本章小结
        4.8.1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
        4.8.2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
        4.8.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
        4.8.4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
        4.8.5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
第5章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
    5.1 研究数据来源
        5.1.1 调查问卷设计及入户调查
        5.1.2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5.2 指标体系构建与变量测量
        5.2.1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2.2 变量测量
    5.3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5.3.1 研究方法
        5.3.2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4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5.4.1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5.4.2 生活质量不同维度评价
        5.4.3 基于个体及家庭属性特征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尺度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架构
    6.2 宏观群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2.1 指标选取
        6.2.2 分析方法
        6.2.3 作用机制分析
    6.3 微观个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6.3.1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6.3.2 模型拟合与修正
        6.3.3 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层面
        7.1.1 统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7.1.2 建立覆盖城乡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7.1.3 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7.1.4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救助体系
    7.2 社区层面
        7.2.1 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7.2.2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7.2.3 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
    7.3 个人层面
        7.3.1 重视教育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
        7.3.2 鼓励高龄老人积极参与闲暇活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
        8.2.2 丰富生活质量研究的理论与实证
    8.3 问题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主要着作
    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三、主持或参与的科研基金与项目
    四、获奖
致谢

(6)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老年人口健康
        1.1.3 老龄健康的不公平和异质性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述
        1.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研究框架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框架
    2.2 研究假设
    2.3 理论基础
        2.3.1 生命历程理论
        2.3.2 累积劣势理论
        2.3.3 残障进展理论
        2.3.4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3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数据
        3.1.2 抽样方法
        3.1.3 质量控制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指标
        3.3.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3.2 认知功能
        3.3.3 躯体功能
        3.3.4 自评健康
        3.3.5 协变量
    3.4 统计分析方法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
        3.4.3 组基轨迹模型
    3.5 技术路线
4 样本基本情况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4.2 老年人口健康概况
    4.3 本章小结
5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5.1 年龄、时期、队列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趋势的影响
        5.1.1 总体趋势
        5.1.2 性别分层趋势
        5.1.3 城乡分层趋势
    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认知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2.1 总体趋势
        5.2.2 性别分层趋势
        5.2.3 城乡分层趋势
    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躯体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3.1 总体趋势
        5.3.2 性别分层趋势
        5.3.3 城乡分层趋势
    5.4 年龄、时期、队列对自评健康变化趋势的影响
        5.4.1 总体趋势
        5.4.2 性别分层趋势
        5.4.3 城乡分层趋势
    5.5 讨论
        5.5.1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的效应
        5.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性别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6 本章小结
6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及死亡轨迹
        6.1.2 影响因素
    6.2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2.1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2.2 影响因素
    6.3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3.1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3.2 影响因素
    6.4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4.1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4.2 影响因素
    6.5 讨论
        6.5.1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
        6.5.2 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附录二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
综述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老人认知能力与机构养老智能设施使用效用相关性研究 ——基于积极老龄化的“参与”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积极老龄化的研究现状
        1.3.2 智能养老的研究现状
        1.3.3 老人认知能力相关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老人对智能养老设施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老人认知能力的因素分析
        2.1.1 认知能力的定义及价值
        2.1.2 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
    2.2 积极老龄化“参与”维度分析
        2.2.1 “参与”对积极老龄化的建构意义
        2.2.2 参与和认知能力的关系
        2.2.3 参与和服务响应的关系
    2.3 基于“参与”的机构养老智能设施配置的国际(内)经验
        2.3.1 总体发展情况
        2.3.2 国际经验
        2.3.3 国内经验
        2.3.4 智能化经验总结
第三章 青杠养老院老人认知能力调研
    3.1 青杠养老院入住老人基本结构调研
    3.2 老年人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和科技产品使用经验调研
    3.3 青杠养老院智能设施使用能力的教育活动调研
第四章 青杠养老院智能设施使用效用分析
    4.1 SPSSAU20.0 分析方法描述
    4.2 主题因素分析(老人和认知能力)
        4.2.1 认知功能基本状况
        4.2.2 各年龄段认知功能基本状况
        4.2.3 老人认知受损及其影响因素
    4.3 影响青杠养老院智能设施使用效果的表现形式
        4.3.1 科技产品使用经验
        4.3.2 老人与社会实体的接触度
        4.3.3 参与兴趣小组、娱乐和有目的的活动
        4.3.4 社会交往
        4.3.5 参与智能设施的学习活动
    4.4 设施配置与服务体系分析
        4.4.1 设施配置
        4.4.2 服务体系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5.1 结论
    5.2 政策启示
    5.3 不足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8)上海市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老龄化背景
        1.1.1 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
        1.1.2 国内老龄化现状
        1.1.3 上海市老龄人口现状
        1.1.4 全球百岁老人数量大幅上升
        1.1.5 上海市崇明区百岁老人数量持续增长
    1.2 高龄老年人生存质量研究的相关进展
    1.3 国内外百岁老人长寿因素研究进展
    1.4 简要评述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深度访谈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方法
    2.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崇明地区百岁老人基本情况
    3.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3.2.1 一般情况
        3.2.2 居住方式
        3.2.3 生活行为方式
    3.3 SF-36 量表调查结果
        3.3.1 生命质量综合评分及子维度得分情况
        3.3.2 不同特征因素百岁老人SF-36 各维度得分单因素结果
        3.3.3 SF-36 量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4 社会支持量表调查结果
        3.4.1 社会支持总评分
        3.4.2 百岁老人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单因素统计结果
        3.4.3 社会支持影响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3.5 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相关关系
    3.6 深度访谈:崇明区长寿老人的生活个案实例
第四章 讨论及建议
    4.1 崇明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4.2 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现状
    4.3 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
    4.4 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特点
    4.5 政策建议
第五章 创新点与不足
    5.1 创新点
    5.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9)牧区老人社会研究 ——以赛尔龙牧民个体与社区互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
        (一) 多学科交叉的老人研究
        (二) 民族学视域下的老人研究成果
        (三) 有关黄河南蒙古的研究概况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范式
        (一) 概念界定
        (二) 理论出发
    四、研究思路与文本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田野工作概况
        (三) 文本结构
第一章 赛尔龙老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变迁中的社区形态
        一、赛尔龙行政区划变迁
        二、赛尔龙乡镇社区雏形
        三、现代赛尔龙乡镇社区的区位优势
    第二节 “老”牧民与“新”流动
        一、老人移居与社区城镇化过程
        二、老人的移居动因
    第三节 牧区老人与乡镇新居
        一、老年牧民对社区空间的塑造
        二、居所空间营造中的老人需要
        三、老人社会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第二章 移居老人家庭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 远离牧场的承包户主
        一、聚合: 承包制度前的牧区家庭组织模式
        二、离散: 承包后的牧区家庭变化
        三、移居: 分家的应对策略
    第二节 流动语境下老人的家庭角色重构
        一、祖孙养育模式的确立
        二、赡养模式的变化
        三、老人的赡养回馈
    第三节 老人移居后的牧区家庭结构
        一、城乡二元家庭结构的建立
        二、三代人代际互动的传承意义
        三、老人社会的代际性延续
第三章 牧区老人社会的交往模式
    第一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邻里互助性
        一、老人交往圈在乡镇情境中的扩大
        二、以互助为核心的交往模式
    第二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多民族互惠性
        一、多民族居处格局与社区发展
        二、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商业互利
        三、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居处互嵌
        四、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文化互鉴
    第三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社会凝聚性
        一、牧区赛马活动中的老人交往
        二、新年节庆中的老人交往参与
        三、老人在牧区重要人生仪式中的参与
    第四节 转郭拉——老人社会交往的典型情境
        一、转郭拉之路——日常活动的空间安排
        二、转郭拉之人——特定空间的互动交往
第四章 本土文化对老人社会适应的支持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碰撞间的老人生活
        一、技术革新在老人生活中的体现
        二、蒙藏医药的健康补偿
        三、文化再造中的老人的困惑与不适
    第二节 牧区老人的民族文化传承
        一、河南蒙旗民族文化传承困惑
        二、老人对本民族意识增强的态度
        三、老人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信仰活动在老人适应中的参与
        一、老人的一般性信仰活动
        二、老人在私人空间的信仰活动
        三、寺院及僧众在老人社会中的作用
第五章 制度变迁与牧区老人的社会适应
    第一节 生产制度变迁与老人适应
        一、变迁语境下牧区老人对承包制度的认同
        二、老人视野中的承包制度完善路径
        三、生产制度变迁后老人的期许与实践
    第二节 养老制度变迁与牧区养老
        一、我国养老政策变迁
        二、新时代养老政策的趋势
        三、牧区的养老实践
    第三节 老人参与下的新型社区环境构建
        一、个体、社区与国家三者互动关系模型
        二、社区的连接效应与中介属性
        三、在老人参与中构建新型乡镇社区
第六章 牧区老人社会的特质与发展
    第一节 老人社会的流动性特质
        一、流动与流动人口定义界定
        二、老人移居与城乡流动
        三、乡镇老人与空巢老人
    第二节 老人社会的存续性问题
        一、影响老人社会存续的要素
        二、存续的补偿可能性
    第三节 老人社会的乡土性质与转变路径
        一、老人社会的乡土性质
        二、老人社会向新型社区养老的转变路径
结语: 老人与海——老人的积极应对与社区发展
    一、老人与家庭居住形态
    二、老人与文化权威形态
    三、老人与新型社区构建
附录1 报道人及样本汇总表
附录2 问卷
附录3 当地政府有关养老规范及概念
附录4 我国居家养老与医养结合相关政策文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子女外出务工、代际转移与农村老人营养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假说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假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新劳动力迁移经济理论
        2.1.2 持久收入假说
        2.1.3 健康需求模型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村养老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2.2 子女外出务工、代际转移与农村老人生活状况的研究
        2.2.3 子女外出务工与农村老人健康状况的研究
        2.2.4 子女外出务工与农村老人营养状况的研究
        2.2.5 简要评述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3.1 分析框架
    3.2 理论模型
    3.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3.1 子女外出务工与农村老人健康
        3.3.2 子女收入转移支付方式与农村老人健康
        3.3.3 子女外出务工与农村老人营养
    3.4 数据来源
第四章 子女外出务工背景下农村老人生活福利状况
    4.1 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
        4.1.1 农村老人的居住安排
        4.1.2 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
        4.1.3 农村老人的睡眠与活动参与
        4.1.4 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
    4.2 农村老人与子女代际转移
        4.2.1 代际时间转移——生活照料
        4.2.2 代际收入转移——收入转移支付的金额与方式
    4.3 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
        4.3.1 农村老人的总体健康状况
        4.3.2 农村男性老人的健康状况
        4.3.3 农村女性老人的健康状况
    4.4 农村老人的膳食营养状况
        4.4.1 农村男性老人的营养状况
        4.4.2 农村女性老人的营养状况
    4.5 简要结论
第五章 子女外出务工与农村老人健康
    5.1 子女外出务工影响农村老人健康的实证分析
        5.1.1 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
        5.1.2 样本处理和变量选择
        5.1.3 描述性分析
        5.1.4 估计结果与讨论
    5.2 农村家庭流动性约束的机制检验
        5.2.1 模型设定、估计方法和变量选择
        5.2.2 估计结果与讨论
    5.3 子女外出务工影响农村老人健康总效应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设定、估计方法和变量选择
        5.3.2 估计结果与讨论
    5.4 简要结论
第六章 子女收入转移支付方式与农村老人健康
    6.1 子女收入转移支付方式影响农村老人健康的实证分析
        6.1.1 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
        6.1.2 样本处理和变量选择
        6.1.3 描述性分析
        6.1.4 估计结果与讨论
    6.2 子女收入转移支付方式影响农村老人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设定、估计方法和变量选择
        6.2.2 估计结果与讨论
    6.3 简要结论
第七章 子女外出务工与农村老人营养
    7.1 子女外出务工影响农村老人膳食营养摄入的实证分析
        7.1.1 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
        7.1.2 样本处理和变量选择
        7.1.3 描述性分析
        7.1.4 估计结果与讨论
    7.2 子女外出务工影响农村老人食物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7.2.1 模型设定、估计方法和变量选择
        7.2.2 估计结果与讨论
    7.3 简要结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涵义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D]. 孙大发. 青岛大学, 2020(01)
  • [2]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D]. 支润楠.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高龄老人健康行为、认知功能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分析与防控管理[D]. 曹志.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日间照料中心高龄老人活动开展研究 ——以T市D机构日间照料中心为例[D]. 叶芳艳. 安徽大学, 2020(07)
  • [5]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D]. 胡晓茜. 浙江大学, 2020(01)
  • [7]老人认知能力与机构养老智能设施使用效用相关性研究 ——基于积极老龄化的“参与”维度[D]. 祝忠杰.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3)
  • [8]上海市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 黄晓晓.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牧区老人社会研究 ——以赛尔龙牧民个体与社区互动为例[D]. 于晋海. 兰州大学, 2019(02)
  • [10]子女外出务工、代际转移与农村老人营养健康[D]. 刘畅.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老年人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