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县九家乡三绝

镇远县九家乡三绝

一、镇沅县九甲乡有三绝(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姣[1](2020)在《大理茶改善拘束负荷小鼠应激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为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是栽培茶树的野生近缘种。目前人们对大理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学、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等方面;在生物学活性方面,为数不多的报道均局限于大理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缺乏体内研究。基础研究薄弱极大阻碍了大理茶的开发和利用。本研究评价了大理茶对拘束应激致小鼠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冬季和春季采收的大理茶中儿茶素类和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析。2.采用体外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评价春季采收大理茶体外抗氧化能力。3.利用拘束负荷应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评价大理茶对急性应激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拘束应激模型组、维生素C组(250 mg·kg-1)以及大理茶高剂量组(200mg·kg-1)、中剂量组(100mg·kg-1)和低剂量组(50mg·kg-1),每组10只。各给药组连续灌胃7天,每天一次,正常组和模型组给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30min后,除正常组外一次性给予18h拘束应激。采用HE染色法对肝组织石蜡切片进行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和结构变化;试剂盒测定小鼠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确认急性肝损伤的发生,荧光酶标仪测定小鼠肝组织ORAC水平,试剂盒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维生素C(VitC)和丙二醛(MDA);Griess法测定一氧化氮(NO),试剂盒测定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ELISA法检测肝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评价大理茶对拘束应激致小鼠肝损伤的作用。4.采用RT-PCR技术测定拘束应激小鼠肝组织Nrf2 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细胞核和胞浆中Nrf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大理茶的优势生物碱为咖啡因,冬季含量为3.88%,春季为4.65%,含有少量可可碱,该条件下未检测出茶碱。儿茶素类化合物中EGCG含量最高,冬季和春季含量分别为3.56%和4.43%。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EGCG>ECG>EGC>EC>GCG>C>GA。2.ORAC测定结果显示大理茶具有较强的体外自由基淬灭能力。3.拘束负荷应激小鼠肝组织中ALT水平显着上升;肝组织ORAC水平显着下降,SOD、GSH、GSH-Px和Vit C亦有明显降低;MDA、NO和iNOS升高;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显着上升;显微镜下可见肝组织中央静脉周围大量肝细胞,胞质疏松淡染,局部小叶有炎性细胞浸润。大理茶能显着降低ALT,改善肝组织形态,提高ORAC水平,升高SOD。同时,大理茶还能显着降低MDA、NO和iNOS水平,下调 IL-1β和TNF-α mRNA 表达。4.拘束负荷后小鼠肝组织Nrf 2 mRNA水平显着上升,大理茶能进一步提高Nrf 2 mRNA水平。结论:大理茶中嘌呤生物碱以咖啡因为主,儿茶素类成分以EGCG含量居高;春季大理茶中大部分嘌呤生物碱及儿茶素类成分含量高于冬季。大理茶在体内具有较强的淬灭自由基能力;大理茶在体内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改善拘束负荷所导致的急性肝损伤。

刘礼堂,万美辰[2](2019)在《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茶叶人工普遍种植与饮茶风习盛行的重要时期。茶叶种植已成为当时封建国家的重要经济作物,同时也奠定了茶叶在古代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唐代饮茶从一般性的饮品发展为较高精神境界的品茶享受,其饮茶习俗多彩多艺,更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丰富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本文拟从唐代长江流域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入手,梳理其上、中、下游各地区茶叶种植的发展与饮茶习俗的特点,揭示唐代长江流域茶叶种植与饮茶文化的重要地位和饮茶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

张发明[3](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成立以来,基于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和测绘成果结合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在梁刘的带领下,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梁思成先生在他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首篇中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作为近代学者研究学问的第一要务即为“证据”的搜集,以古代建筑“实物”为“后盾”,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研究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中可以充分看出,客观的古代建筑遗存调查史料是支撑中国建筑史研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并受国外建筑史学者所瞩目的重要原因。笔者通过对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相关方面研究的整理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或专注于对梁思成先生构筑中国建筑史过程的发掘及文献的考查之上,或基于最新的调查报告、考古发掘成果专注于单一案例的延伸论述上,而很少是在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存进行时间维度上和某一时期空间维度上整体视角下进行研究的成果。随着近年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学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古代建筑和考古成果遗存不断被发掘涌现,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的系统的梳理与统计研究,笔者认为这样一次整体性观测,既是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的致敬,也能够在启示后辈学者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中国建筑遗存有所帮助。本论文以历史时期为经线,以建筑类型为纬线,以现有行政区划为空间坐标系统梳理统计“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所例举的基础案例,以一种直观方式作为表现手段,进行解读并试图以整体的视角结合独特地理空间线索去分析动态地描述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现状。笔者采用书籍查找结合网络求证的方法将所有案例资料收集,在建立“中国古代建筑史”基础案例“档案库”的基础上进行梳理与统计研究,最终得到论文结论。本论文前后主要分为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绪论叙述本文写作缘起和背景、目的及意义,写作对象、范围,国内外对于本题目相关研究的现状,论文中应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内容框架;第二部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基础案例释义和档案库的建立;第三部分基于档案库案例梳理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建筑类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数据特征解读研究;第四部分试结合多线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数据特征;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希望本论文对以后宏观观测中国古代建筑遗存方面能有参考价值。

付婷[4](2015)在《隋唐饮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隋唐两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整个社会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积极态势。学界对于这一时期的研究已十分充分,相关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研究内容涉及到了隋唐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立足于隋唐政权统治的核心地区——北方和江淮,试图借助“饮食”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活动,考察隋唐时期饮食在中外交流、商业化发展、社会等级划分、社会功能及社会共同心理构成中的作用,以期透过饮食文化的视角再一次勾勒隋唐社会的整体风貌,为进一步认识和考察隋唐人日常生活提供新的角度与证据,以丰富我们对于隋唐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本文通过对隋唐两代饮食文化对外交流和饮食行业发展的考察,发现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处于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虽然“胡风”对于北方、江淮地区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但仅局限在对具体食物的引进和食器纹饰风格的模仿之上,且这些“胡物”在进入中国之后就迅速开始了本土化的改造。与之相较而言,隋唐帝国对于周边区域饮食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在这一时期,农耕文明不仅更加深入地推进到游牧民族统治的腹地,而且与饮食相关的礼仪与器物也辐射到了周边区域。此外,在此一时期中,文献中还出现了一大批文本性的异域食品。透过这些异域食品,我们可以看出隋唐之人对于异域的想象与转述。这些想象与转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时精英文人疆域、边界观念的折射。而在中外交往活动加速的同时,国内饮食商业的发展也更加迅速。通过梳理这一时期饮食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此时地方上的各类市场已经完备,与饮食相关的物品均可以通过购买完成。并且饮食行业形成了专业化、综合化、多样化和品牌化的特征,这也进一步说明,饮食的商品化在这一时期已经成熟。在对隋唐饮食文化精神层面考察的过程中,本文还发现饮食在摆脱物质因素之后,可以成为人们用以划分等级、表达情感与思维的标尺。特别是饮食与情绪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饮食既可以成为拉拢、示好他人的手段,又可以成为激发、表现世人内心情绪变化的显示剂。具体而言,饮食的社会性,使它成为调和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饮食的象征性,使它成为婚、丧仪式中情感的具体体现;而饮食的功利性,则使它又化身为解决问题、沟通人神的桥梁。总之,饮食所具备的社会性与象征性,使得饮食活动成为这一时期,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经常使用的交往途径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此外,本文在考察了“杂饮”在隋唐之际的变化后,发现唐宋饮食的种种变化在隋唐之际就已经开始显现。比如奢侈品的普通化、注重食疗养生等等方面。通过本文的考察,笔者认为,饮食对隋唐社会各个层面均有影响,这一影响不仅局限于贸易与交流,更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极大地影响着隋唐时人的价值观念。总而言之,隋唐时期作为中古帝制社会的繁荣时期,反映于饮食之上的,便是其高度的成熟化。因此,饮食文化才能成为观察隋唐社会生活的重要角度。隋唐时期饮食文化的极度发达,绝不是历史的偶然: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相互融合;交通运输的便利,刺激了饮食商业因素的膨胀;而社会的普遍富足与安定,则为节日饮食等休闲型消费提供了经济支持。总之,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隋唐时期丰富的饮食文化内容,也为宋代以后饮食文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谢华香[5](2015)在《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经济作物是农业中非常特殊和活跃的作物类型,它直接联系着市场和工业,既是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又是市场经济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因此考察一个地区历史时期里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无疑是了解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清至民国时期是云南经济全面开发的时期,也是经济作物重要的发展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考察,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一时期云南经济的发展状况。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学术研究综述和论文研究的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清代以前云南经济作物。主要介绍了纤维作物(木棉和柘)、糖料作物(砂糖椰子和甘蔗)、饮料作物(茶)三大类,并探讨了上述经济作物最初的原产地,以及清代以前在云南的分布情况。第三部分,论述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通过对清代云南地方志的物产资料的整理,对清代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尤其是种植地域的扩展情况进行介绍,并认为清末开放通商口岸开通以后是云南经济作物发展的新时期。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在市场、科技、工业等方面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作物在种植区域、品种、改良试种等方面都有变化,并对这一时期嗜好作物、纤维作物、饮料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分析云南经济作物的历史演变。论文主要从经济作物的种类、种植区域、技术(栽种和加工)、市场四个方面来考察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变化,认为上述变化既是自开放通商口岸后云南经济的地域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也是云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表现。第五部分探讨了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围绕经济作物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借贷租佃关系的变化和对山区开发的影响等三方面来探讨经济作物发展对云南经济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论文从云南饮食习俗、婚俗、祭祀习俗三方面的变化来探讨经济作物对云南社会的影响。总之,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位和深远的。第六部分,结语。认为清代是云南经济作物的初步发展时期,清末开放通商口岸以来至民国时期是经济作物发展的繁盛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是国际市场、近代工业、近代农业技术等各种近代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是云南近代化过程中农业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罂粟、茶叶等经济作物在云南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即是云南的特殊自然环境决定的,又是云南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总之,清至民国时期是云南经济作物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今天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彬昕[6](2014)在《云南镇沅黑古陶产品研究》文中提出黑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带给我们自然和谐、质朴淳真的感受,它是东方陶瓷艺术的瑰宝。云南镇沅黑古陶是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其原始的手工艺风格也充满了魅力。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云南镇沅的黑古陶产品,其内容主要为:首先,从镇沅黑古陶的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入手,了解其目前发展程度如何。在进行研究时,笔者发现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沅黑古陶的历史来源与脉络不是很清晰,还需进一步完善。其次,重点研究镇沅黑古陶产品的工艺、造型与装饰特点。目前,镇沅黑古陶的工艺特征基本上是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特征的缩影,如地方性知识的疏离及趋同性的表现等等。镇沅黑古陶的造型艺术是根据其功能性质的改变而变化的,由于其兼有艺术性与实用性,其造型变化不会太过夸张,但也独具特色。彩绘是镇沅黑古陶产品的主要装饰方法,其浓墨重彩、绚丽夺目的艺术风格彰显了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通过分析总结镇沅黑古陶产品的工艺、造型与装饰特征,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方法与观点,如结合现代陶艺的精神,增加造型和装饰的手法,以适应未来多元化的发展。最后,对镇沅黑古陶产品的价值及传承、创新问题进行了详细叙述。第一,作为工艺品,镇沅黑古陶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也具有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第二,探讨如何保护与传承黑古陶文化,具体采取的举措。第三,通过对镇沅黑古陶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来实现其文化的传承。

李如海[7](2013)在《景东杀戏:在保护中薪火相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秘的哀牢山,峰峦叠嶂;巍巍无量山,风光无限,在这两山怀抱中滋养了勤劳智慧的景东各族人民,创造了最具魅力的地方戏曲——"杀戏"。杀戏,又名"老砍刀戏",是现今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者干河一带流行并得以较好保存、世代传袭的一种古老而独具地域魅力的民族民间稀有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学术价值。2009年,杀戏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雯[8](2013)在《镇沅苦聪人畲皅节的传承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云南省镇沅县苦聪人的畲皅节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畲皅节的传统形态和苦聪人移民村中新建构的畲皅节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苦聪人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走向,并通过节日文化这一特殊角度,折射出近年来苦聪人生活的发展与变迁。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选题缘起与意义进行说明;并对论文中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交代。第二章,苦聪人的历史与文化。从苦聪人的历史发展、日常生活和公共文化时间体系三个方面,对苦聪人的生活和文化进行整体研究,突出畲皅节在苦聪人公共文化时间体系中的特殊位置。第三章,哀牢山苦聪人的畲皅节。探讨生活在哀牢山地区苦聪人畲皅节的起源和发展、节日中的神灵、节日活动和节日运作模式,并对畲皅节在哀牢山苦聪人生活中所发挥的维系村落共同体和作为人情维系与择偶重要方式的文化功能进行分析。第四章,苦聪新村的畲皅节。苦聪新村是苦聪人异地搬迁的移民村,生活于其中的苦聪人在生活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新村畲皅节节日传统的研究对于探讨当下苦聪人畲皅节的传承走向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从苦聪新村的日常生活、畲皅节的发展和现状、运作模式几个方面着手,最后指出苦聪新村具有通过节日象征符号的生成来构建新的认同,和满足民族平等的政治诉求的文化功能。第五章,当代语境下畲皅节的传承路径探析。首先,对畲皅节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节日仪式的变化和功能转换。其次,对畲皅节发生变迁的原因进行探讨,从时代际遇和民族文化精英的干预两个方面进行解释。最后,探讨苦聪人畲皅节的明日之路。

孙芳[9](2012)在《城市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以WF社区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我国也已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基于现阶段我国的特殊国情,积极构建城市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将成为我国当今和今后保障养老的主要任务。为居家的老年人建立政府、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即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以家庭为核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的养老服务,并以科学养老为理念,更好地建立和发展我国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本文采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方法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系统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对与本文的意义在于,主张从老人的日常经验出发,尊重当事人的经验和主体性,即站在这些老年人的立场上,了解他们的生活,掌握他们的养老支持体系。现代型的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关键在于建立对居家养老的社区支持系统,这是一个关系城市居家养老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以及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第二部分主要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第三部分是从宏观层面——政府的角度分析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责任、支持内容和相关实践。第四部分是从社区角度分析当前社区服务的现状,为老服务的支持体系以及社区服务的作用。第五部分是从家庭这个微观层面分析家庭的概念和养老功能以及家庭养老的支持体系。最后一部分是总结和结论,分析理论的适用性,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城市居家养老支持系统的路径以及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李应芝[10](2012)在《彝族拟亲属关系研究 ——以哀牢山波村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对哀牢山波村拟亲属关系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主要探析彝族的拟亲属关系问题,并尝试探讨人类学拟亲属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文章以波村彝族非亲属成员个体之间拟亲属关系的建立、维持、终止的过程为主线,概述波村彝族拟亲属关系的基本形貌及微观过程,阐述波村彝族拟亲属关系的社会背景、结构、功能及变迁,进而探析拟亲属关系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探析。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以及研究范围。第二部分,介绍波村拟亲属关系的背景即调查点概况,包括波村概况、波村社会结构概况两个部分,具体阐述波村基本概况、民族、历史、民间信仰、宗姓结构、通婚圈和拟亲属关系结构等背景性内容,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第三部分,波村拟亲属关系的分类,波村彝族(腊鲁支系)拟亲属关系包括仪式型(又可细分为被动型和主动型)和称谓型两大类。第四部分,波村拟亲属关系的微观过程,即非亲属个体之间拟亲属关系的建立、维持与互动和终结的过程演变。第五部分,波村拟亲属关系的结构功能与变迁分析,含盖波村拟亲属关系的社会背景、结构、功能以及变迁四个方面。第六部分,结语,总结全文的论述,提出文章主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波村彝族拟亲属关系是不同民族、不同姓氏杂居的农村社会非亲属个体间行为规范的主要依据之一,整体结构的稳定依赖于非亲属个体之间拟亲属关系的建立、维持和终结不断更替的过程来维系,但不因个体间关系的终结而消亡。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拟亲属关系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结构,影响着当地地域社会的构成。

二、镇沅县九甲乡有三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镇沅县九甲乡有三绝(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理茶改善拘束负荷小鼠应激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大理茶化学成分分析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系统适应性实验
        2.3 方法学考察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大理茶对拘束负荷诱发小鼠应激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大理茶体外抗氧化能力指数测定
        2.2 大理茶对拘束负荷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
    3.实验结果
        3.1 大理茶体外抗氧化能力指数测定
        3.2 大理茶对拘束负荷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
    4.讨论
第三部分 大理茶对拘束负荷应激小鼠肝组织中Nrf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大理茶对拘束负荷应激小鼠肝组织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2.2 大理茶对拘束负荷应激小鼠肝细胞胞浆、细胞核内Nrf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实验结果
        3.1 大理茶对拘束负荷应激小鼠肝组织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3.2 大理茶对拘束负荷应激小鼠肝细胞胞浆、细胞核内Nrf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2)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代长江流域饮茶习俗溯源
二、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地与茶俗
    1. 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
    2. 唐代长江流域的茶俗
三、余论

(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缘起和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概述“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基础案例“档案库”的建立
    2.1 本章引论
    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基础案例的确立
    2.3 以建筑功能类型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4 以时间阶段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5 以空间定位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6“档案库”的建立及使用说明
    2.7 本章小结
第3章“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各类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
    3.1 本章引论
    3.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宗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1 本节引论
        3.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2.1“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寺建筑梳理与统计
        3.2.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塔梳理与统计
        3.2.2.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石窟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2.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儒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道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5“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礼制建筑梳理与统计
        3.2.6“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陵寝墓葬建筑梳理与统计
        3.2.7“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伊斯兰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8 本节小结
    3.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非宗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3.1 本节引论
        3.3.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古桥梳理与统计
        3.3.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标志建筑与戏台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3.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居住建筑与风景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3.5“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商业手工业、衙署等公共建筑梳理与统计
        3.3.6 本节小结
    3.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古遗址、古聚落梳理与统计
        3.4.1 本节引论
        3.4.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各类古遗址、古聚落梳理与统计
        3.4.3 本节小结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试结合多线索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数据特征
    4.1 试结合“胡焕庸线”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一线”数据差异特征
    4.2 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云南、山西、江苏”三省数据差异特征
    4.3 试结合中国降水分布和地形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四域”数据差异特征
结论、不足与未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历史年表及中国古代建筑梳理分期表
附录B “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档案库
致谢

(4)隋唐饮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第一节 域外饮食的传入
        一、食品
        二、调味品
    第二节 华夏饮食文化圈的形成
        一、农耕文化的西扩
        二、饮食文化的东传
        三、饮食器具的对外交流
        四、饮食习惯的对外交流—以饮茶为例
    第三节 文本中的异域食品——古人的对世界的认识与想象
        一、异化的食物
        二、具有神奇功效的食物
        三、与饮食相关之物的记载
    小结
第二章 饮食与商业发展
    第一节 日渐繁荣的饮食业
        一、从业者的身份与生活状态
        二、隋唐饮食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饮食相关市场的形成
        一、粮市
        二、生鲜市
        三、果蔬市
        四、调料市
    小结
第三章 饮食与社会阶层
    第一节 奢侈精美的皇家饮食
        一、掌管饮食的职能部门
        二、皇家饮食特征
    第二节 附庸风雅的士人饮食
        一、构建美食基本观念
        二、分处两极的饮食习惯
    第三节 贫民饮食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赋役的影响
        三、战祸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饮食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饮食的社会交往功能
        一、政治性交往
        二、情谊性交往
        三、功利性交往
    第二节 沟通人与神的特殊饮食
        一、沟通人神的桥梁
        二、神仙思想下的特殊饮食
    第三节 饮食的情感表达功能
        一、婚礼仪式中的饮食行为
        二、丧礼中的饮食象征与礼仪教化
    小结
第五章 饮食与社会心理
    第一节 以“惜粮”观念为中心的家庭节俭教育
    第二节 曲江宴与科举
        一、隋唐科举的发展轨迹
        二、文教兴衰与饮食发展
    第三节 烧尾宴与以官为贵的思想观
        一、“烧尾”中的身份转化
        二、“烧尾宴”的内容与形式
    第四节 饮食禁忌与生育观
        一、求子与饮食禁忌
        二、优生优育与饮食
        三、三日洗儿与满月庆贺
    第五节 尊老敬老的家庭伦理观
        一、国家赏赐
        二、日常供奉
        三、时令节日
    第六节 一饭之恩与报恩思想
    小结
第六章 隋唐饮食变迁——以“杂饮”为例
    第一节 隋唐以前的杂饮
    第二节 隋代的杂饮
        一、五色饮
        二、五香饮
        三、四时饮
    第三节 唐代的杂饮
        一、原料多样化
        二、制作方法多样化
        三、制作人员多样化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前言
第一章 清代以前云南的经济作物
    一、纤维作物
        (一) 木棉
        (二) 柘
    二、糖料作物
        (一) 砂糖椰子
        (二) 甘蔗
    三、饮料作物
第二章 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的经济作物
    第一节 清代云南的经济作物
        一、糖料作物
        二、饮料作物
        三、嗜好作物
        四、油料作物
        五、纤维作物
    第二节 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
        一、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背景
        二、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
第三章 云南经济作物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种类的演变
    第二节 种植区域的演变
    第三节 栽种和加工技术的演变
    第四节 市场的变迁
第四章 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
        一、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作物与借贷租佃
        三、云南经济作物与山区开发
    第二节 经济作物与云南社会
        一、经济作物与饮食习俗
        二、经济作物与婚俗
        三、经济作物与祭祀习俗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云南镇沅黑古陶产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文化及历史背景
        1.1.1 黑陶文化研究
        1.1.2 云南镇沅简介
        1.1.3 镇沅黑古陶概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1.2.1 理论研究现状
        1.2.2 实践研究现状
    1.3 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云南镇沅黑古陶历史发展概述
    2.1 镇沅黑古陶的文化生态背景
        2.1.1 镇沅黑古陶的自然生态环境
        2.1.2 镇沅黑古陶的文化背景
    2.2 镇沅黑古陶的历史与形成条件
        2.2.1 云南黑陶的历史发展
        2.2.2 镇沅黑陶的历史发展
    2.3 镇沅黑古陶的发展历程
        2.3.1 镇沅黑古陶的发展
        2.3.2 镇沅黑古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2.3.3 镇沅黑古陶的发展前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镇沅黑古陶的工艺概述
    3.1 镇沅黑古陶工艺流程
        3.1.1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概说
        3.1.2 中国古代陶器的工艺发展
        3.1.3 中国现代陶器的工艺发展
        3.1.4 镇沅黑古陶的工艺
    3.2 镇沅黑古陶工艺的文化特征
        3.2.1 文化及地方性知识的疏离
        3.2.2 审美视觉亲近
        3.2.3 同质化与异质性
    3.3 镇沅黑古陶工艺的价值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镇沅黑古陶的造型艺术概述
    4.1 镇沅黑古陶的造型种类与题材
    4.2 镇沅黑古陶的造型方法
    4.3 镇沅黑古陶的造型特征
        4.3.1 以吉祥观念为主的造型意识特征
        4.3.2 形式追随功能的造型特征
        4.3.3 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造型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镇沅黑古陶的装饰艺术概述
    5.1 镇沅黑古陶的装饰题材
        5.1.1 地方性知识及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为主的装饰题材
        5.1.2 自然环境装饰题材
        5.1.3 吉祥观念装饰题材
    5.2 镇沅黑古陶的装饰手法
    5.3 镇沅黑古陶的装饰特征
        5.3.1 主题明确、寓意丰富
        5.3.2 自然和谐、意境深远
        5.3.3 民族文化、形意统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镇沅黑古陶的价值及保护传承
    6.1 镇沅黑古陶的价值
        6.1.1 镇沅黑古陶的文化价值
        6.1.2 镇沅黑古陶的实用价值
        6.1.3 镇沅黑古陶的收藏价值
    6.2 镇沅黑古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6.2.1 活化、数字化、进化的保护传承策略
        6.2.2 保护传承策略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协作
    6.3 设计实践——以创新设计的方式传承黑古陶文化
        6.3.1 镇沅黑古陶产品设计存在的优势及劣势
        6.3.2 国内优秀黑陶产品的对比与鉴赏
        6.3.3 镇沅黑古陶产品设计的定位与思路
        6.3.4 镇沅黑古陶产品设计实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南民间制陶概述表
附录B 研究生期间各项成果

(7)景东杀戏:在保护中薪火相传(论文提纲范文)

杀戏的起源
演出形式与内容
杀戏的特点
杀戏的传承与发展

(8)镇沅苦聪人畲皅节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田野调查法
        1.2.3 口述史研究法
        1.2.4 比较研究法
        1.2.5 整体研究法
第2章 苦聪人的历史与文化
    2.1 苦聪人的历史发展
        2.1.1 族源与族属
        2.1.2 生活在哀牢山中的“野人”
        2.1.3 苦聪人的春天
    2.2 苦聪人的日常生活
        2.2.1 哀牢山的自然生境
        2.2.2 苦聪人的文化特色
    2.3 苦聪人的公共文化时间体系
        2.3.1 苦聪人的节日体系
        2.3.2 集体性祭祀活动
第3章 苦聪人的畲皅节
    3.1 畲皅节的起源和发展
        3.1.1 与畲皅节相关的起源传说
        3.1.2 不断变化的节日传统:从“篾科门”到“畲皅节”
    3.2 畲皅节中的神灵
        3.2.1 当下畲皅节中神灵的存在形态
        3.2.2 畲皅节中神灵的特质
    3.3 畲皅节的节日活动
        3.3.1 时间与空间
        3.3.2 节日仪式过程
    3.4 畲皅节的运行方式
        3.4.1 (?)长
        3.4.2 村干部
        3.4.3 政府
    3.5 畲皅节的文化功能分析
        3.5.1 维系村落共同体
        3.5.2 人情维系与择偶的重要交际方式
第4章 苦聪新村的畲皅节
    4.1 苦聪新村的日常生活
        4.1.1 苦聪新村的自然生境
        4.1.2 苦聪新村的劳作模式
        4.1.3 苦聪新村的生活时序
    4.2 苦聪新村畲皅节的发展和现状
        4.2.1 节日传统的确立
        4.2.2 苦聪新村的畲皅节仪式活动
    4.3 苦聪新村畲皅节的运作模式
        4.3.1 地方文人——建构与维系
        4.3.2 苦聪民众——参与与推动
        4.3.3 地方政府——扶持与宣传
    4.4 苦聪新村畲吧节的文化功能
        4.4.1 构建新的认同——节日象征符号的生成
        4.4.2 民族平等的政治诉求
第5章 当代语境下畲皅节的传承路径
    5.1 畲皅节的传承现状
        5.1.1 节日的仪式变迁
        5.1.2 节日仪式的功能转换
    5.2 畲皅节变迁的原因探析
        5.2.1 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机遇
        5.2.2 民族精英的有效干预
    5.3 明日之路
参考文献
附录一:镇沅苦聪人畲皅节相关图片
附录二:调研日志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城市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以WF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相关文献说明
    二、理论基础
第三章 宏观层面——政府掌舵
    一、政府在居家养老中履责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二、政府对居家养老提供的支持内容
    三、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实践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观层面——社区的养老服务
    一、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支持体系
    三、社区养老服务的功能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观层面——家庭的养老义务
    一、家庭的概念和养老功能
    二、家庭养老的支持体系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一、理论回应——理论的适用性
    二、三位一体:构建城市居家养老体系的路径
    三、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彝族拟亲属关系研究 ——以哀牢山波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范围
第一章 调查点概况
    第一节 波村概况
        一、社区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波村民族
        四、民间信仰
    第二节 波村社会结构概况
        一、宗姓结构
        二、通婚圈
        三、拟亲属关系结构
        四、社会结构
第二章 波村彝族拟亲属关系的分类
    第一节 基本概况
    第二节 分类
        一、称谓型拟亲属关系
        二、仪式型拟亲属关系
第三章 波村拟亲属关系的微观过程
    第一节 建立
        一、举行通过仪式
        二、使用拟亲属称谓
        三、形成权力和义务关系
    第二节 维持
        一、仪式的交换
        二、拟亲属称谓的交换
        三、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交换
    第三节 终结
        一、拟亲属关系终结的类型
        二、拟亲属关系终止的原因
第四章 波村拟亲属关系的结构功能与变迁分析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拟亲属关系的生存动力
        二、波村拟亲属关系的生存空间
        三、波村拟亲属关系的发生模式
    第二节 结构
        一、波村拟亲属关系层
        二、波村拟亲属关系圈
        三、波村拟亲属关系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功能
        一、内聚:稳定社会结构、整合社区社会
        二、外联:多民族杂居区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三、波村拟亲属关系的象征意义
    第四节 变迁
        一、拟亲属关系建立方式的变迁
        二、拟亲属之间交往方式的变迁
        三、波村拟亲属关系结构的变迁
        四、拟亲属关系功能的变迁
结语:试析作为对立研究对象的拟亲属关系
    一、拟亲属关系与亲属关系的关系
    二、作为对立研究对象的拟亲属关系
参考文献
附图1. 波村族源迁徙图
附图2 波村区位图
附图3 哨地大致区位图
附图4 哀牢山与波村区位关系卫星图
附图5 哀牢山与水塘区位关系图
后记

四、镇沅县九甲乡有三绝(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理茶改善拘束负荷小鼠应激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D]. 李荣姣.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J]. 刘礼堂,万美辰. 江汉论坛, 2019(11)
  • [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D]. 张发明.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4]隋唐饮食文化研究[D]. 付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5(11)
  • [5]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D]. 谢华香. 云南大学, 2015(09)
  • [6]云南镇沅黑古陶产品研究[D]. 李彬昕.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7]景东杀戏:在保护中薪火相传[J]. 李如海. 今日民族, 2013(07)
  • [8]镇沅苦聪人畲皅节的传承研究[D]. 黄雯.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9]城市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以WF社区为例[D]. 孙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10]彝族拟亲属关系研究 ——以哀牢山波村为例[D]. 李应芝. 西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镇远县九家乡三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