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山旅游度假区

云龙山旅游度假区

一、云龙山旅游度假山庄(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1](2021)在《基于“两山”理论的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是必然的选择。以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为例,基于"两山"理论分析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徐州乡村振兴助力。

张晨[2](2020)在《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过程中改善身体机能、保持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有了更高的需求,而旅居作为旅游的一种独特类型逐渐成为人们追求这类理想生活状态的新趋势,在旅居的趋势下,应运而生了一种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改善身体健康,实现身心和谐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康养旅游。目前,国内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之势。本研究对云南滇中的康养旅游资源和现状康养旅游地进行梳理研究,结果发现:滇中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康养旅游资源优势和较为成熟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康养旅游地建设方面初具基础,但现状康养旅游地布局分散,部分类型的康养旅游地未形成规模效益。因此,本研究尝试对滇中康养旅游地分布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研究,提出相应的旅游地集群布局策略,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规划思路,对滇中旅游地在规划方面的局限性和具体的规划要求和方法进行探究,包括:宏观层面,在滇中康养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方面把握住核心康养资源,以影响康养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因素为脉络,以康养旅游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尝试提出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中观层面,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案例的经验分析,提出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定位和选址策略。微观层面,结合滇中案例的实地调研,对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建设的现状与不足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各片区康养资源和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提出具体的规划策略。最后,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的创新点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次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

周徐子鑫[3](2019)在《苏轼亭堂记中亭的文化研究与运用》文中研究表明谈到中国文人园林,亭台楼榭总是随之形影不离。作为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文人园林建筑经历过朝代的更替与洗礼之后,总是承载着可言或可意会的文化精髓。宋朝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学、科技有着长足进步的时代,在文学领域中,亭堂记自成一派,成为连接文学与园林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探讨研究文人园林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本文从理论层面介绍亭堂记是一种描写园林建筑物并抒发情感或议论的记体散文,其兼具一些前朝散文体裁的特点。自宋朝以来,众多文人墨客或多或少着过亭堂记的篇章,其中苏轼的亭堂记作品具有杰出的贡献。在研读与分析苏轼的亭堂记作品后选取三篇具体篇目《喜雨亭记》、《放鹤亭记》与《遗爱亭记》,从历史背景、周边环境以及亭的功能三方面探索发掘亭的文化内涵以及运用方式,探讨并总结出文人园林中亭的命名、亭的构造、亭的功能和道具、植物配置、五行风水等指导理论。在实践运用层面将东坡故里——眉山市作为载体,将亭堂记中分析的结论指导岷东新区滨水亭园“瞻澜别业”设计,包括亭的命名与设计、亭周边植物配置、小品与道具设计和亭的活动策划。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亭堂记篇目中亭的文化内涵与意境塑造手法存在异同,主要表现在历史背景、周边环境与意境的塑造和亭的活动功能三方面。从历史背景分析,喜雨亭与放鹤亭采用了一词双关,而遗爱亭采用了借代的手法,均是以最少的字数尽可能表达更多的内涵;从周边环境分析,喜雨亭与遗爱亭处于人工环境,其中的植物配置手法为主表辅衬,用两到三种具有意象的植物来突出主题,其他植物辅助点缀,而自然环境的植物更考究风水点位;从活动功能分析,喜雨亭的酒文化、遗爱亭的茶文化和香文化以及放鹤亭的动物饲养功能与亭起到了相辅相成、动静结合的效果。(2)时间——历史文脉主义是本文古典园林亭的文化元素的主要应用方式。文脉主义分为地方——环境文脉主义和时间——历史文脉主义,其中时间——历史文脉主义主张从传统建筑或园林中提取符号,传达历史信息,使得现代园林或建筑与传统园林或建筑相互兼容。本文提取苏轼亭堂记中亭的文化元素,如亭的横楣与坐凳装饰符号、亭的历史背景故事、亭的风水选址以及牡丹、竹、鹤、鱼等动植物意象等方面,将其运用到实际设计中,为古典园林亭的文化塑造又一种思路。(3)以苏轼为主题的文人园林是一种文化综合体的表现。东坡文化是眉山的本土地域文化,它是一种囊括哲学、文学、养生学、茶学等一系列亚文化的文化综合体。本文的文人园林实践设计亦反映了这一表现,将宋代的一些茶艺、酒器、焚香道具以及宋代文人服饰融入了园林活动项目之中,使得宾客的体验更具有代入感。

宁梓成[4](2019)在《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民旅游正在掀起热潮。从消费领域分布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旅游时代。从近年来的山西省旅游收入数据上可以看出,虽然山西晋中地区旅游总收入在省内位置名列前茅,但其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的排名则非常靠后。在2017年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中,晋中市仅位列第43名,居倒数第8,这个排行说明晋中市在旅游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与其他旅游城市有着很大的差距。山西省目前处于发展转型阶段,正在从煤炭资源大省转型为文化旅游强省。山西省旅游发展潜力大、机会多,本质上是基于省内悠久醇厚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当前,如何加强文旅产业的研究、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山西省经济模式由资源型大省转型为旅游业大省的重大课题之一。深度挖掘和发展文化旅游业不仅是推动山西省经济文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发展山西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经之路。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在对中国的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中国原有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如何能够抵御国外文化的入侵,同时又能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当下中国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要并有着深远意义的课题,旅游产业在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能去解决这一问题。晋中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数不胜数,但因其地形、城市发展和政策等因素导致旅游价值尚未完全挖掘出来。本文将以晋中旅游景区为例,从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分析晋中市旅游产业面临的困难和痛点,并通过最新时事讯息来帮助解决这些困难和痛点,寻找解决方案,使晋中市的文旅产业得到可持续的提升和优化,为山西省发转型发展提供一个案例。

刘婉[5](2018)在《徐州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以炮车镇果园村农家乐为例》文中提出在当今现代化社会,农家乐的旅游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重要产业发展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农业资源,提高了生产率,在农村多元化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徐州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建设虽然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发展时间还较短,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内涵相对缺乏,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品牌化程度低,营销渠道狭窄等一系列问题。以上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地区特点,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研究徐州农家乐旅游发展。因此,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徐州农家乐旅游产业的调查,发现徐州农家乐旅游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找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解决徐州市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并为其他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论文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内容和本论文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了农家乐的概念,对比较典型的发达国家农家乐旅游案例进行分析,以及我国农家乐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类型。第二章介绍了徐州市农家乐旅游发展基础和现状,以及徐州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政策支持、地理位置和区域交通、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主要还分析了目前徐州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整体规划性不强,人文和自然资源利用度不高;营销力度不够,未形成品牌效应;经营模式单一,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农家乐旅游产业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管理力度较弱。第三章以炮车果园村农家乐的情况为个案分析,包括发展概况,SWOT分析和炮车果园村农家乐发展的对策。第四章针对徐州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提出了徐州农家乐旅游“一圈四沿”发展空间格局,还指出徐州农家乐旅游产品要进行创新,要建立徐州农家乐旅游的品牌,以及七种可供选择的经营模式对策,最后提到要注重监管,提高农家乐整体服务水平和维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王琴,冯年华,张维亚[6](2018)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基于徐州乡村旅游网络数据的分析》文中提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进行了全面布局。乡村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驱动力,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以徐州乡村旅游为例,利用网络数据和ROST-CM6.0软件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分析徐州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徐州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策略。

施丽宣[7](2018)在《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空前繁荣。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旅游消费不断升级,旅游产品结构面临重大调整,深度观光游、体验游及休闲度假等旅游消费和旅游产品供给都在快速上升。当今旅游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旅游业所能涵盖,旅游活动的空间也逐渐进入全域旅游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当前的旅游规划面临着如下矛盾:第一,对旅游体验的多样化重视不够,造成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的单一化和标准化;第二,未能把旅游旅游体验与旅游环境的管理有机结合,造成在不适当的环境开展不适当的活动,破坏旅游体验或旅游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第三,旅游的空间尺度不断扩展,使得旅游景观管理突破传统景区的界限,旅游公共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日趋重要。而传统的旅游规划不能提供区域尺度上的旅游开发管理工具,造成景区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减低了区域整体旅游环境的质量。基于上述现实问题,本文应用“游憩机会谱”理论,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全域旅游规划为案例,重点研究下述问题:第一,研究环境类型分区。通过分析牙克石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对牙克石市域环境进行分区,将其划分为五种不同的旅游环境,包括城市型环境、郊区型环境、乡村开发环境、乡村自然环境及半原始环境,打造多样的旅游体验环境。第二,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设施、活动的匹配关系。以五种不同类型的旅游环境为背景,研究与其环境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类型,将旅游体验与旅游环境管理有机结合,形成环境、设施、活动相契合的旅游体验环境。第三,研究区域层面旅游规划的管理维护机制。对区域性的旅游环境进行规划与管理,跨越行政边界,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与日常维护机制,使旅游环境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通过研究试图以旅游体验为中心,将区域的旅游环境、旅游活动和旅游设施有机统一,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规划管理工具。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旅游规划的相关方法,游憩机会谱规划方法是以区域整体环境为基础,通过界定不同的游憩环境,为游客提供特定的游憩体验,满足不同的游憩偏好。在全域旅游时代背景下,“游憩机会谱”以大区域为环境背景,以抓体验要素为核心的规划方法为我国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依据。本文从游憩理论入手,应用游憩机会谱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游憩环境的类型、设施、活动管理等进行研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游憩体系框架,为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通过研究文献,依托游憩机会谱理论(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借助GIS技术,采用因素评价法和GIS空间分析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牙克石市域的区域环境进行评价分析。文章总结了影响游憩环境的四种因素,包括与道路的距离、土地覆盖类型、与人口中心的距离、人文景点密度。通过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四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并对区域环境资源综合评价,最终将牙克石区域划分为城市型、城郊型、乡村开发型、乡村自然型、半原始型五大环境类型,为区域旅游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接下来,基于不同的游憩环境类型,从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以及游憩活动管理三大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全域旅游开发导则。文章提出了完整的市域游憩机会谱应用设想: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构建宏观层面的区域空间环境类型,依托环境背景提出中微观层面不同的“机会”(活动和设施)导则。文章形成了连续的、可操作的游憩机会谱体系,为游憩者提供了由环境、活动、设施组合的多样游憩体验的环境类型。

袁姝卉[8](2018)在《敦化市六鼎山文化旅游区资源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产业作为我国新兴的重点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要求整个服务链的各个环节服务质量均要有所提高。目前区域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在整个大环境下,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细胞--旅游景区的资源开发和规划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分析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景区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入手,对吉林省敦化市六鼎山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对六鼎山文化旅游区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六鼎山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发展前景,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对六鼎山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提出战略性发展建议。分析目前六鼎山旅游景区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提出六鼎山文化旅游区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旅游资源欠缺深度开发与整合的关键性问题。根据敦化市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找出六鼎山文化旅游区景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阻碍景区发展的成因,预测六鼎山文化旅游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寻求六鼎山文化旅游区建设发展的策略,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以保护为前提,提升六鼎山文化旅游区内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促进六鼎山文化旅游区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提高旅游产在敦化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霍艳虹[9](2017)在《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认为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先人在工业化到来之前通过与自然不断斗争最终与其和谐相处的产物,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且珍贵的物质与文化遗产汇集廊道。她一方面历经着2500多年的朝代更迭依然保持生命力,另一方面她贯穿我国南北五大水系、三大平原、四省两市,哺育了沿线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她是名副其实的“活着的”、与众不同的超大型线性文化景观遗产,她同时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标志着世界对这个独有的大型线性水利遗产、运河流域文化和巨型活态文化景观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我国古今水利成就以及中华文化的体悟与尊重。本研究正是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的背景下,以及前人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试图以“文化基因”的视角深入挖掘京杭大运河自身存在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演进、传承的特点,通过对她的整体性研究,寻找不同地域文化下京杭大运河水文化传承的共性,以期更好地对大运河水文化遗产做出整体性、完整性、连续性的保护措施。研究借鉴了现代分子生物学中关于基因、基因表达、系统发生学等相关概念,从系统进化理论入手,探讨“文化基因”的传承方式和进化路径,结合生物学系统发生分析的方法构建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树模型,直观描述水文化之间的演进关系。在风景园林学科研究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文化基因”的淮安传统民居和扬州园林作为个案展开研究,挖掘共性中的个性,突出表现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同时也彰显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特色魅力。希望通过从整体到个案再到整体的研究,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拓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为城市文化基因的挖掘、历史演进规律再现、历史记忆恢复以及地方情感的建立提供素材,为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在风景园林学领域引入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相关概念、方法和理论,其目的在于厘清庞大且繁杂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构建完整科学的系统发生树模型,以一种动态进步的眼光去审视文化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快速抓住自己领域的研究内容和重点,找到与其他领域之间内在的关系进行交叉研究。这是一个全新且不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采用开放的结构形态,所研究的内容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又各成体系,需要大量的实例和实践进行验证。因此,论文结尾处并没有急于归纳最终论断,以期为今后研究留下扩充和调整的余地。

高丽梅[10](2016)在《慕俄格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各个旅游景区的同质化竞争激烈,消费者在众多可供挑选的旅游景区之前面临着“目的地”选择的困惑与迷茫,往往难以做出决定。很大程度上,消费者的最终决定不仅取决于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也取决于该景区的营销策略是否得当。作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慕俄格古城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于更加需要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对于慕俄格古城现阶段的营销主体——慕俄格古城管理处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和优化营销策略。因此,很有必要对慕俄格古城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慕俄格古城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的现实境况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慕俄格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实践和影响因素。最后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以慕俄格古城管理处为营销主体给出营销策略优化建议。本文尝试引入了边缘型古镇、互联网+、山地旅游等概念用于研究慕俄格古城目的地营销策略的制定与优化,重点指出慕俄格古城管理处应该在合理的形象定位的前提下对目的地营销策略做出以“互联网+彝族文化山地旅游”为核心的调整和优化。在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贵州举全省之力发展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为标志的山地旅游及全域旅游的利好形势下,以慕俄格古城景区为代表的大方县旅游业迎来了发展和壮大的大好时机。作为景区实际的营销主体,慕俄格古城管理处能不能充分利用好优越的政策支持与良好的旅游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目的地营销策略是否合理有效。基于此,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慕俄格古城管理处做好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工作,为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大方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云龙山旅游度假山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龙山旅游度假山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两山”理论的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二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筹,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缺乏创新,资源同质化严重
    (三)缺乏宣传,旅游知名度不高
    (四)缺乏规划,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全域打造绿色乡村旅游
    (二)因地制宜,彰显徐州本土特色
    (三)加大宣传,形成自己旅游品牌
    (四)系统规划,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四结语

(2)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康养旅游的兴起
        1.1.2 云南“三张牌”全力推进
        1.1.3 旅居时代发展趋势
        1.1.4 云南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旅游地规划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及国内外实践动态
    2.1 康养旅游地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2.1.1 旅游区位及空间结构理论
        2.1.2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1.4 旅游系统论
        2.1.5 其它理论
    2.2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及需求分析
        2.2.1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特征
        2.2.2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2.3 我国康养旅游地的发展现状
        2.3.1 国内康养旅游地的发展历程
        2.3.2 相关政策环境
    2.4 国外康养旅游地案例分析
        2.4.1 美国图森峡谷农场
        2.4.2 瑞士蒙特勒小镇
        2.4.3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2.4.4 国外案例小结
    2.5 国内康养旅游地案例分析
        2.5.1 巴马百魔洞养生旅游度假区
        2.5.2 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
        2.5.3 北京太申祥和山庄
        2.5.4 国内案例小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3.1 滇中地区概况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区位及交通条件
        3.1.3 自然地理概况
    3.2 滇中康养资源优势分析
        3.2.1 优越的海拔与气候
        3.2.2 优良的生态环境
        3.2.3 多元的文化特质
        3.2.4 多样的养生资源
        3.2.5 良好的医疗条件
        3.2.6 小结
    3.3 滇中康养旅游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选取及说明
        3.3.2 评价的分析路径与指标体系
    3.4 滇中康养旅游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3.4.1 数据来源
        3.4.2 评价因子可视化分析
        3.4.3 综合评价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概况研究
    4.1 滇中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4.1.1 康养旅游市场初步形成
        4.1.2 政府重视康养旅游产业发展
        4.1.3 滇中康养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4.2 滇中康养旅游客群特征分析
        4.2.1 康养旅游客群基本特征
        4.2.2 旅游动机分析
        4.2.3 资源类型偏好
        4.2.4 客群特征小结
    4.3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现状分析
        4.3.1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概况
        4.3.2 滇中康养旅游地现状空间分布
        4.3.3 滇中康养旅游地现状空间结构分析
        4.3.4 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滇中康养旅游地实例分析
        4.4.1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综合型水域康养)
        4.4.2 卧云仙居养生养老基地(森林康养)
        4.4.3 梦云南·温泉山谷(温泉康养)
        4.4.4 案例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定位、选址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5.1 滇中康养旅游地定位研究
        5.1.1 滇中康养旅游地SWOT分析
        5.1.2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职能定位
        5.1.3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市场定位
        5.1.4 滇中康养旅游地产品发展定位
    5.2 滇中康养旅游地选址研究
        5.2.1 康养旅游地选址要素分析
        5.2.2 康养旅游地选址策略
    5.3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功能构成研究
        5.3.1 居住功能
        5.3.2 康体功能
        5.3.3 养老功能
    5.4 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5.4.1 开发湖滨+温泉疗养资源,构建中部五湖综合康养旅游地集群
        5.4.2 完善康体医疗设施建设,建立西部民族医药康养旅游片区
        5.4.3 挖掘特色康养产品,建立北部生态康养旅游片区
        5.4.4 开展特色古镇古村康养旅游,建设南部文化康养旅游片区
        5.4.5 探索多类型康体养老模式,建设东部康体养老旅游片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策略研究
    6.1 中部五湖综合康养旅游地集群规划策略
        6.1.1 中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1.2 空间布局形态建构策略
        6.1.3 适应时移性的旅居康养需求
        6.1.4 统筹周边温泉资源进行开发
    6.2 西部民族医药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2.1 西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2.2 完善康体医疗设施建设
        6.2.3 构建民族医药旅游生态圈
    6.3 北部生态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3.1 北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3.2 深度挖掘特色康养产品
        6.3.3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6.4 南部文化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4.1 南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4.2 传统民居的改造利用
        6.4.3 构建乡村田园康养服务体系
    6.5 东部康体养老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5.1 东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5.2 探索多类型养老模式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调查问卷

(3)苏轼亭堂记中亭的文化研究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1.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1.4 相关概念辨析
        1.4.1 文化与园林文化
        1.4.2 记体散文
        1.4.3 文脉与文脉主义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研究创新之处
2 宋朝社会风貌与文人审美心理
    2.1 宋朝基本国策与社会风貌
    2.2 激烈党争促使文人审美心理转变
    2.3 宋朝散文主题日趋多元化
    2.4 本章小结
3 亭堂记概论
    3.1 亭堂记的概念与特点
    3.2 亭的历史演进
        3.2.1 商周至秦汉时期
        3.2.2 魏晋南北朝时期
        3.2.3 唐宋时期
        3.2.4 宋亭的整体尺寸与装潢
    3.3 本章小结
4 苏轼亭堂记中亭的文化研究
    4.1 苏轼亭堂记概观
    4.2 居所之旁——《喜雨亭记》
        4.2.1 历史背景
        4.2.2 周边环境
        4.2.3 活动功能
    4.3 郊林之地——《放鹤亭记》
        4.3.1 历史背景
        4.3.2 周边环境
        4.3.3 活动功能
    4.4 寺观之内——《遗爱亭记》
        4.4.1 历史背景
        4.4.2 周边环境
        4.4.3 活动功能
    4.5 本章小结
5 运用实例——眉山岷东区滨水亭园“瞻澜别业”
    5.1 文脉主义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
    5.2 基本概况
        5.2.1 地理位置与设计范围
        5.2.2 历史沿革简介
        5.2.3 气候条件
        5.2.4 上位规划解读
        5.2.5 基地内部现状简析
        5.2.6 SWOT分析
        5.2.7 项目定位
    5.3 详细设计
        5.3.1 项目命名及总体布局
        5.3.2 节点命名与场地的叙事性
        5.3.3 功能分区
        5.3.4 专项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从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强省
        1.2.2 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宏观数据分析
        1.2.3 国家政策导向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问卷法
        1.3.3 信息研究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化经济理念的理论分析和其对晋中市旅游景区的再开发意义
    2.1 文化经济理念的广义理论分析
    2.2 晋中地区旅游资源介绍
        2.2.1 晋中市旅游行业现状汇总
        2.2.2 晋中市旅游行业优势归纳
        2.2.3 晋中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2.3 文化经济理念对晋中市旅游行业的再开发意义
第3章 山西省及晋中市主要旅游景区区位分析及所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景区区位分析
        3.1.1 山西省景区区域关系
        3.1.2 晋中市景区区域关系
        3.1.3 区域关系分析
    3.2 山西省旅游景区现存主要问题
        3.2.1 王家大院存在的问题
        3.2.2 榆次老城
        3.2.3 常家庄园
    3.3 晋中市旅游景区现存主要问题
第4章 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策略
    4.1 晋中市优质资源介绍及部分优秀案例发展规划
        4.1.1 晋中市旅游产业资源综述
        4.1.2 平遥古城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规划
        4.1.3 乔家大院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规划
    4.2 新兴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
        4.2.1 千朝谷农业生态庄园
        4.2.2 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
    4.3 晋中市旅游景区再开发策略
        4.3.1 王家大院
        4.3.2 榆次老城
        4.3.3 常家庄园
    4.4 深化文化再创新
        4.4.1 创新旅游新文化产品体系
        4.4.2 提升旅游新文化产品品质
        4.4.3 丰富旅游新文化产品种类
    4.5 促进经济再增长
        4.5.1 全力打造晋中本土新品牌
        4.5.2 培育旅游扶贫新模式
        4.5.3 多种产业融入旅游业
        4.5.4 多种模式鼓励旅游创业与再就业
    4.6 文化联动经济
        4.6.1 文化创新理念下的行业升级
        4.6.2 新技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播
        4.6.3 文化联动经济的七大主要优势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徐州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以炮车镇果园村农家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研究内容
    四、论文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农家乐的概念
    一、农家乐旅游概念辨析
    二、发达国家农家乐旅游发展情况
    三、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阶段与类型
第二章 徐州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
    一、徐州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二、徐州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徐州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炮车镇果园村农家乐发展分析
    一、炮车镇果园村概况
    二、炮车镇果园村农家乐旅游的SWOT分析
    三、炮车镇果园村农家乐旅游发展对策
第四章 徐州市农家乐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二、开发创新农家乐旅游产品,建立徐州农家乐旅游品牌。
    三、借鉴多种经营模式,促进良性竞争
    四、加强队伍建设,重视监管,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基于徐州乡村旅游网络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徐州乡村旅游发展网络数据
    (一) 特色小镇示范区
    (二) 乡村旅游区
    (三) 其他乡村旅游资源
二、徐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数据分析
    (一) 徐州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二) 徐州乡村旅游的经营特色
    (三) 徐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
三、徐州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策略
    (一) 以农业为基础提升乡村旅游的“农业价值”
    (二)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引导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三) 以产业融合做骨架促使乡村旅游做大做强
        1. 乡村旅游不是农产品旅游, 乡村旅游必须有产业带动, 其发展离不开多产业的融合。
        2. 农业、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物流业、农业科技产业可以带动乡村旅游多渠道发展。
    (四) 以文化底蕴为灵魂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 以政策保障为乡村旅游保驾护航

(7)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旅游规划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休闲
        2.1.2 游憩
        2.1.3 旅游
        2.1.4 游憩环境
        2.1.5 区域旅游空间
        2.1.6 游憩体验
        2.1.7 游憩机会谱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的选取及概况
    3.1 区位交通
    3.2 人口及社会经济概况
    3.3 资源环境概况
    3.4 区域旅游发展及设施概况
    3.5 牙克石市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4 区域游憩机会谱研究
    4.1 区域环境类型分区构建
        4.1.1 游憩环境因子的选取标准
        4.1.2 方法与模型
        4.1.3 游憩环境评价
    4.2 区域游憩环境类型划分地图
5 基于游憩机会谱的区域游憩设施布局
    5.1 游憩设施体系
    5.2 游憩机会与游憩设施引导
        5.2.1 基础设施构建导则
        5.2.2 服务设施构建导则
        5.2.3 游憩活动构建导则
    5.3 牙克石市域游憩设施配比规划
6 旅游规划政策保障与管理监控
    6.1 游憩环境管理指导方针
        6.1.1 建立健全游憩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6.1.2 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整合区域资源
        6.1.3 建立现场管理维护机制
        6.1.4 游憩环境管理启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创新展望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敦化市六鼎山文化旅游区资源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旅游资源的概念
    2.2 文化旅游的定义
3 六鼎山文化旅游区现状综述和存在问题
    3.1 敦化城市概况
        3.1.1 区位交通
        3.1.2 历史沿革
        3.1.3 社会经济
    3.2 六鼎山文化旅游区概况
        3.2.1 开发与规划历史
        3.2.2 自然环境
        3.2.3 人文环境
    3.3 六鼎山文化旅游区资源开发及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3.1 开发与保护结合度不够
        3.3.2 资源整合度欠缺
        3.3.3 产业配套滞后
4 六鼎山文化旅游区资源评价和发展潜力分析
    4.1 六鼎山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
        4.1.1 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
        4.1.2 六鼎山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
    4.2 旅游资源评价
        4.2.1 评价原则
        4.2.2 评价依据
        4.2.3 六鼎山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及景区景点
        4.2.4 旅游资源评价
    4.3 六鼎山文化旅游区发展潜力分析
        4.3.1 敦化市及六鼎山文化旅游区发展政策优势
5 敦化六鼎山文化旅游区未来发展建议
    5.1 发展目标
        5.1.1 六鼎山文化旅游区未来发展方向
    5.2 对策建议
        5.2.1 资源与环境保护
        5.2.2 统筹整合全市各类旅游资源
        5.2.3 加强产业配套
        5.2.4 创新规划项目
        5.2.5 完善服务体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9)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与述评
    1.1 研究缘起
        1.1.1 大运河后申遗时代对中华文化危机的再思考
        1.1.2 运河沿线城市形象趋同化
        1.1.3 遗产运河:为发掘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1.1.4 南水北调带来机遇与挑战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模因(Meme)与文化基因
        1.2.2 线性文化遗产
        1.2.3 运河文化
        1.2.4 水文化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文化基因”(Cene)的研究
        1.3.2 线性遗产的研究
        1.3.3 水文化遗产的研究
        1.3.4 京杭大运河研究内容及趋势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价值
    2.1 研究内容与理论支撑
        2.1.1 研究主要内容
        2.1.2 理论支撑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2.4 研究目标和意义
        2.4.1 研究目标
        2.4.2 研究意义
    2.5 特色和创新价值
        2.5.1 选题特色
        2.5.2 主要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与价值
    3.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构成
        3.1.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定义
        3.1.2 文化遗产资源的分类方法
        3.1.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的分类
    3.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的构成
        3.2.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等级构成
        3.2.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结构组成
        3.2.3 构建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3.2.4 京杭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水文化遗产资源
    3.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价值
        3.3.1 文化遗产六条价值标准的解读
        3.3.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价值综述
        3.3.3 京杭大运河自身价值评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流变及地域划分
    4.1 京杭大运河地域性文化交流形成的大背景
        4.1.1 自然背景
        4.1.2 人文背景
        4.1.3 京杭大运河作为地域性文化交流载体的独特性
    4.2 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地域性流变
        4.2.1 地域文化介质与地域文化流变性
        4.2.2 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地域性流变特点
    4.3 “元——链——域——层”地域文化划分法
    4.4 京杭大运河多元文化格局与地域性划分
        4.4.1 京杭大运河多元文化格局的产生
        4.4.2 京杭大运河地域性文化圈层的划分
        4.4.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地域性划分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5章“文化基因”的进化理论与传承路径研究
    5.1 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借鉴
        5.1.1 生物学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
        5.1.2 文化进化论假说
    5.2 分子生物学相关概念解析
        5.2.1 基因(Gene)
        5.2.2 基因家族(Gene Family)
        5.2.3 基因表达与调控(Gene Expression & Regulation)
    5.3 分子系统发生与系统发生树
        5.3.1 系统发生学(Phylogenetics)
        5.3.2 系统发生树(Phylogenetic Tree)
    5.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分析
        5.4.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
        5.4.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树模型
        5.4.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基因家族解析
        5.4.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5.5 “文化基因”的类型与传承路径
        5.5.1 主体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5.5.2 附着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5.5.3 混合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5.5.4 变异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嬗变
    6.1 淮安段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6.1.1 淮安段运河系统发生分析
        6.1.2 淮安段运河水文化遗产类型及构成
    6.2 淮安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6.2.1 京杭大运河流域建筑“文化基因”的地域性
        6.2.2 影响淮安传统民居系统发生的重要因素
        6.2.3 时间维度上的系统发生分析——从明到清
        6.2.4 空间维度上的系统发生分析——与徽州、扬州传统民居之比较
        6.2.5 淮安传统民居“文化基因”价值的传承
    6.3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6.3.1 京杭大运河与扬州的发展
        6.3.2 扬州园林的系统发生过程
        6.3.3 扬州园林的地域文化特征
        6.3.4 影响扬州园林风格的其他“文化基因”
    6.4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表达分析
        6.4.1 园林建筑基因表达
        6.4.2 园林理水基因表达
        6.4.3 园林叠石基因表达
        6.4.4 园林植物基因表达
        6.4.5 园林建筑装饰基因表达
    6.5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6.5.1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保护的必要性
        6.5.2 卷石洞天景点现状及保护分析
        6.5.3 个园现状及保护分析
        6.5.4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本章小结
第7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7.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特点与现存问题
        7.1.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特点
        7.1.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7.1.3 国外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及启示
    7.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及措施
        7.2.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的保护原则
        7.2.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的传承模式
        7.2.3 构建“线性运河博物馆”
    7.3 “后申遗时代”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利用
        7.3.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利用现存问题
        7.3.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数字化利用
        7.3.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生态化利用
        7.3.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科技再利用
        7.3.5 京杭大运河“线性旅游廊道”构想
    7.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保障措施
        7.4.1 摸清水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家底
        7.4.2 准确定位水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
        7.4.3 充分挖掘水文化遗产价值的可展示性“文化基因”
        7.4.4 科学评估水文化遗产既有“文化基因”的完整性
        7.4.5 构建完整的“文化基因”体系
        7.4.6 加强配套措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慕俄格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及研究文献综述
    2.1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理论基础
        2.1.1 旅游目的地概念
        2.1.2 旅游目的地营销
    2.2 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文献综述
        2.2.1 旅游目的地形象
        2.2.2 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
        2.2.3 旅游目的地营销方式及工具
        2.2.4 互联网+与旅游目的地营销
    2.3 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3 大方县及慕俄格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实践
    3.1.大方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3.1.1.景区建设和体制创新
        3.1.2 乡村旅游与旅游商品
        3.1.3 旅游交通与市政建设
    3.2 大方县旅游目的地营销概况
    3.3 大方县旅游目的地营销成果
    3.4 慕俄格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现状
        3.4.1 慕俄格古城基本情况及旅游环境条件
        3.4.2 慕俄格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实践
        3.4.3.慕俄格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评价
4 慕俄格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影响因素分析
    4.1 旅游需求的演变及其影响
        4.1.1 国内旅游需求的演变
        4.1.2 国内旅游需求演变对目的地营销的影响
    4.2 交通条件变迁及其影响
        4.2.1 慕俄格景区交通条件变迁
        4.2.2 交通条件变迁对慕俄格景区目的地营销的影响
    4.3 地区竞合关系分析及SWOT分析
        4.3.1 慕俄格古彝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分析及评价
        4.3.2 慕俄格古城景区同省内外其他地区竞合关系分析
    4.4 SWOT分析
        4.4.1 优势
        4.4.2 劣势
        4.4.3 机遇
        4.4.4 挑战
5 慕俄格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优化
    5.1 客源地区结构优化
        5.1.1 巩固相对成熟的客源市场
        5.1.2 深度开发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内客源市场
        5.1.3 丰富入境客源市场
    5.2 目标市场群体结构优化
        5.2.1 基于空间距离及经济条件的目标市场群体结构优化
        5.2.2 基于旅游需求的目标市场群体结构优化
    5.3 旅游产品结构优化
        5.3.1 构建主导产品
        5.3.2 进行产品重组与产品升级
    5.4 目的地形象优化
        5.4.1 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5.4.2 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
    5.5 营销渠道、促销手段优化
        5.5.1 营销渠道优化
        5.5.2 促销手段优化
6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四、云龙山旅游度假山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两山”理论的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路径[J]. 李倩. 当代旅游, 2021(07)
  • [2]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D]. 张晨.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苏轼亭堂记中亭的文化研究与运用[D]. 周徐子鑫.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4]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D]. 宁梓成. 天津大学, 2019(06)
  • [5]徐州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以炮车镇果园村农家乐为例[D]. 刘婉.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6]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基于徐州乡村旅游网络数据的分析[J]. 王琴,冯年华,张维亚.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7]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为例[D]. 施丽宣.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8]敦化市六鼎山文化旅游区资源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 袁姝卉. 吉林财经大学, 2018(02)
  • [9]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霍艳虹. 天津大学, 2017(08)
  • [10]慕俄格古城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D]. 高丽梅. 贵州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云龙山旅游度假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