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危机及其伦理考虑

网络安全危机及其伦理考虑

一、网络安全危机及其伦理考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焱梅[1](2021)在《提升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HIV感染人数日益增多。笔者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以重庆市X镇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对他们生活质量现状、问题和需求进行归纳,最后选择了其中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可研究性的HIV感染者进行个案工作介入。期间,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依据,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六次走访访谈等完成了介入工作。通过介入发现,通过社会工作方法对于提升HIV感染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因此,从个人,社会,政府和技术四个层面提出了提升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笔者通过四个阶段的介入发现,影响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共性问题包括个人层面的自我否定思维和治疗依从性低、政府层面政策漏洞与关怀不足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不足等。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认为个人应该改变主观认识与加强客观行动,寻求主动影响;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感染者拓展社交网络提供可能;政府要加大宣传,改进政策与制度设计,引导感染者走上正轨;医疗机构也要大量引入新技术,保护感染者隐私,提升服务质量,最终达到提升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彭顺利[2](2021)在《转基因食品安全何以必要》文中指出本文简要分析了转基因食品对人和自然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对转基因食品背后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思考,困境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单向度的追求技术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哈贝马斯交往伦理对主体间公正性与平等性的突出和约纳斯责任伦理对转基因食品伦理困境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范式,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应建构一套新型的人与自然、科学与伦理、当代与后代交互关照的文化伦理体系。

江作苏,李孟名[3](2019)在《近年学界和业界关于传播伦理的若干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基础技术到移动互联,从电子邮件到人工智能,从有线电话到启动5G商用的2019年,网络技术迭代革新的突破为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传播格局进一步复杂多元科技发展暴露出的伦理失范问题和道德隐忧,以及对矛盾冲突解决路径的探寻,成为学界和业界近年来共同的聚焦点。

唐兴华,郭喨,唐解云[4](2019)在《电车难题、隐私保护与自动驾驶》文中研究指明自动驾驶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形态,其带来的伦理困境与隐私冲突也将集中呈现。伦理困境在个体层面体现为事故时的"电车难题"等伦理选择问题,可以通过在危机处理时"量化价值"并预先嵌入"道德代码",使软件的行为逻辑符合人类社会的伦理准则;就社会层面而言,可以通过考察和建立多元化协作平台的方式处理自动驾驶车辆事故及其责任分配问题。在隐私保护方面,乘客需要向自动驾驶这一"透明监狱"交付大量重要的个人信息以换取足够的便利,涉及网络隐私保护和信息泄露等问题。可通过成立数据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的合法使用,从而实现乘客、数据管理组织、政府以及软件供应商等共同努力保护信息安全和乘客隐私,克服软件脆弱性导致的信息泄露等问题。自动驾驶的到来难以抗拒,但这些问题必须优先得到解决。

张博[5](2019)在《电子游戏中的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游戏产业实际销售收入达到2036.1亿元,同比增长23%,高达超过两成的增长率说明,游戏产业未来依旧有良好的增长趋势。然而,在游戏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电子游戏却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之上,充满争议。这种争论伴随着电子游戏产生,并一直持续到今天。随着电子游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其对于广大游戏玩家,特别是青少年玩家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的主流观点,游戏引发的暴力问题以及游戏成瘾等负面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近年来,在我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发了新的争论。由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过于聚焦和游戏相关的负面影响和事件,游戏行业面临着道德恐慌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作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电子游戏在在当今世界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一个电子游戏大国(中国游戏用户达到5.83亿人),国内对于电子游戏的争议一直未停歇。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游戏具备的文化属性。进而探讨了电子游戏中蕴含的道德内涵以及游戏电子游戏独特的道德影响因素。以此为出发点,从单人游戏,多人在线游戏,和游戏叙事等角度,研究了电子游戏对用户的道德影响,提出了游戏可以成为道德活动的实践方式。在探讨了电子游戏对于玩家积极和消极的道德影响后,聚焦于电子游戏,对于玩家特别是青少年玩家的不良影响。最终从游戏开发者,政府部门政策和法规,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不良影响的对策措施。

赵天越[6](2018)在《具有美德的正义 ——奥诺拉·奥尼尔的建构主义伦理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古至今,正义与美德都是人们所珍视的伦理观念与道德价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者之间相互补充构建了包括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在内的中西方传统文化所有知识体系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最核心的文明构建要素。在传统的理论研究中,正义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最基础的美德。亚里士多德说过:“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也有人认为,正义不只是一种美德,而是与美德相互补的核心价值。一方面,好的法律与好的品格是相互补充的;另一方面,政治学与伦理学虽然是两个分开的领域,但是在实践推理上,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之于好的制度与法律的正义几乎始终与人类的优秀品格相伴相随。过去的很多哲学家都承认,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与法律的约束,人的美德品行是经不起考验的,是脆弱的。并且强调,正义本身也不足以完全指导人们的生活,正义的制度与法律一定需要好的德性作为支撑与补充。然而,随着人类社会法律制度等规范的不断发展,正义与美德之间的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相比于过去,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区分公正的社会制度与良善的个人品德之间的不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一种以普遍主义为代表的正义的倡导者与以特殊主义为代表的美德的倡导者之间相互对峙的现状。正义的倡导者们通过某些抽象化、理想化、直觉化以及某些形而上学来源的价值观,试图找到适用于全人类的“普适价值”。他们认为,只要找到或建构出这样一套系统的正义原则,便可以成为适用于全人类的评判标准加以应用。美德的倡导者们则认为上述观点过分的强调了抽象原则的意义,这种将人类的理性与行动通过抽象进行规范的方式严重地忽视了人们在现实中由于不同生存环境与社群环境等因素所呈现的不同状况。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的人群共用同样的道德标准或正义原则,那么所造成的结果势必是不公平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造成了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相对峙进而影响着正义与美德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何过去被认为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正义与美德,现在却成为相互对峙、水火不容的状况。奥诺拉·奥尼尔的建构主义伦理学思想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而形成。她认为,正义与美德不应当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人们即便生活在足够正义的制度中,却仍然需要良善的道德标准,二者应当是相互补充与支持的。作为罗尔斯最着名的弟子之一,奥尼尔将罗尔斯所开创的建构主义证成模式贯彻得更加彻底。相比于罗尔斯关于自由民主社会等理论预设的前提,奥尼尔在实践推理上采取了更为抽象的逻辑前提,目的是使其所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康德式的普遍主义色彩,并且诉诸于公民之间的“可遵循性”来为其推理前提找到合理性。奥尼尔倡导具有现实意义的伦理观,强调从现实出发找到适用于所有公民伦理生活的逻辑起点,即“拒斥伤害与冷漠”,并以此作为其伦理原则建构的前提性条件。而且,相比于传统伦理学中以权利为优先的研究视角,奥尼尔特别从职责优先的视角阐释了正义与美德的关系,在传统理论中,人们大多强调一种权利视角的伦理学研究。其视角以更注重人们在行为过程中所应得的权利而不是承担或履行怎样职责的特点被更广泛的人们所吸引和接受,但因为这种权利的吸引力往往会使人们忽视社会职责的作用,这也成为了其视角的主要缺陷。人们只一味地追求各种各样的权利,却没有对这些权利所对应的职责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承担的准备。相比之下,职责视角在伦理学研究也是同样重要的。因为在职责中往往包含着人们的行动,这种有相应权利的职责对社会正义制度的设计与建立会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如果职责被赋予了优先性,就会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社会正义与美德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也能够得到更详尽地阐明。从职责的角度出发,可以使人更加重视其应承担的职责或责任。正义即有相应权利的职责,美德即无相应权利的职责。正义与美德之间并不是像普遍主义者与特殊主义者宣称的那样对峙,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作用。最后,在对建立具有美德的正义制度提供方案的问题上,奥尼尔强调这些方案只能为社会制度的正义与美德提供一个标准,进而根据这个标准对制度设计的正义性与美德性进行评估。但这种关于正义与美德的标准并不会为追求正义的社会秩序或有美德的生活提供一种完全性意义上的规范指导,而是只能够为向着正义与美德的方向进步提供一种帮助与指导。因为这种对实践理性和伦理学的建构性说明无法实现至善论者所梦想的理想国城邦。因为关于建构主义的伦理学解释不能解释至善、人性或其他先验的价值和内在价值,所以它无法为确定良善生活制定某种终极、全面的计划,所以也就不可能建立乌托邦式的永恒的目的王国。奥尼尔强调,这种关于行动的严格的推理观念允许我们在无需建立任何关于人或关于善的形而上学的前提下,建构对于伦理学,特别是正义与美德之间关系的实质性解释。奥尼尔的伦理学思想旨在将罗尔斯所开创的建构主义证成方式中的未经证实的独断论的推理前提、实践理性原则以及公民社会等概念重新纳入到一种更为彻底、合理的证成模式中进行彻底地考量,其目的是去除罗尔斯模式中所带有的理想化成分,使其在逻辑和现实上更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意义。然而,奥尼尔真的达到了她追求的伦理学理论目标了吗?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奥尼尔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最终她的思想还是与罗尔斯是同质的。从奥尼尔对罗尔斯进行的康德式改造中不难看出,她所追求的也是试图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形态背景下,找到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通用的伦理原则或解释。这种理论势必会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对现代自由民主社会价值观等内容存在合理性所遭受质疑与批判的现状而做出的改进和挽救。所以,奥尼尔的建构主义伦理学说也会在所难免将资本主义现行的自由民主价值等内容预设到其理论论证和实践推理中,从而陷入到其老师罗尔斯以及其他建构主义者所共有的论证循环困境中。而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对于在建构主义证成思路的本质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也有其理论属性特有的观点和看法。以罗尔斯、奥尼尔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建构主义伦理学者们的政治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重视的内容也有着很多共通之处。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构主义哲学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实践哲学。其理论的出发点都是源自于实践,最终的目的也都是更好的指导实践。他们都对自由与平等价值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所同情与关心的对象都是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对未来社会的设计都有着各自的理想形态等等。但是二者也有着一个本质性的区别,这也是造成马克思与奥尼尔等人走向不同道路以及对现实社会持有不同态度的重要原因,即不同的价值观所带来的不同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之上的理论形态,而以奥尼尔等人所代表的西方建构主义学者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内化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态度。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超越性”出发,可以为分析和解决建构主义伦理学思想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提供一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以罗尔斯和奥尼尔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模式所具有的“内在的现实性”,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公平法治社会的应用与完善。

任宏智[7](2017)在《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学解读》文中指出艾哈迈德·萨达维是伊拉克新生代作家代表,他亲历伊拉克战争并以此为素材创作出了一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多元的叙事主题荣获2014年阿拉伯小说国际奖(阿拉伯布克奖)。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超现实主义特征,叙事风格更是融入了侦探小说、犯罪小说、黑色幽默、民间恐怖故事等元素。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的写作灵感源于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经典之作《弗兰肯斯坦》。本小说故事源于2005年巴格达城内发生的一次爆炸,居住在该城的拾荒者海迪从爆炸现场收集人体残骸,并组装成一具完整的尸体。之后,一个无处可归的游灵进入尸体中,令其"复活"并拥有了不死的能力。海迪将其称作"西斯麦"(伊拉克方言中意为"他叫什么名字"),当局给其编号为"罪犯X",更有人直接称其为"弗兰肯斯坦"。之后,怪物开启了他的复仇行动,誓言要向杀害组成自身每一个器官的恶人索命。本篇论文将以经典叙事学为理论指导,以传统的文本细读为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文本的叙事主体、叙事结构,以探究小说丰富深刻的题旨内涵。论文的前言部分对作家及其创作背景、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意义作简要介绍。正文共分三章节:第一章"叙事主体"分为三节,首先分析小说的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二者间的关系,其次剖析文本的叙述者,厘清叙述层次,最后从叙述人称角度探讨叙事可靠性的动态变化;第二章"叙事结构"分为两节,第一节从小说事件维度分析文本中的悬念设计,第二节从时间维度分析时间顺序的重置与变化;第三章"叙事主题"以反伦理叙事、污名化叙事和创伤叙事为模式探究小说中蕴含的多元主题。

裴孝[8](2017)在《双重污名处境下男同性恋HIV感染者告知经验之研究》文中指出艾滋相关污名和同志污名使男同志艾滋感染者相比其他感染者有更深刻的污名感知经验,并因为害怕身份曝光而难以获得社会支持网络的协助。本研究以立意抽样的方法选择14位感染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扎根理论诠释分析男同志艾滋感染者告知他人自己阳性感染状况的主体经验。研究发现告知对象包括父母、朋友、性伴侣、亲密伴侣等重要他人。对父母的病情告知是感染者面临的最困难议题,告知策略上包括让家人有策略的逐步透露,让家人有一个接受过程或者医护人员协助告知,告知病情后果是得到父母的接纳关心,但感染者往往隐藏同性恋性取向;或者和父母出柜后不被父母接受同志身份,仍面临被父母逼婚,满足长辈对其传宗接代的期望。在性伴侣告知的问题上,男同志艾滋感染者对非感染身份的性伴侣告知上有着两难困境。告知性伴后获得对方接纳理解(告知成功)会促进男同志艾滋感染者告知性伴的意愿;相反告知后被排斥的经验(告知失败)影响着以后的告知决定。告知感染身份是男同性恋进行污名管理的重要策略。本研究对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建议,即通过个人、人际、社会层面的充权,激发感染者的权能,使其适应疾病。最后本研究建议社会工作者,尤其是艾滋关怀领域的社工,在实务中增加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文化敏感度,挑战既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建构

杨宝宝[9](2016)在《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我国的大型、巨型工程建设项目也与日俱增,同时生产力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工程活动成为一个内部结构日益复杂、联结日益紧密的大系统。这些大型、巨型的工程项目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和范围也日益增强。但同时,工程活动迅速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工程事故也时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然而,工程活动中不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少不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等等各方面的关系。因此,工程伦理从工程问题中推衍而出,工程活动的伦理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和谐共生的呼声日渐强烈。作为未来工程师主力军的工科大学生,其工程伦理素质直接地关系到了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程度以及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高校作为培养我国卓越工程人才的摇篮,但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却普遍地重视工科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工程知识和技能,而有意无意中忽视了作为工科大学生“软实力”——“伦理素质”这一人文性的普及教育。虽然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逐步局部开始关注工程伦理教育,也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但大都是从“业务素质”培养的单一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多教育因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如何有效地解决工科大学生在工程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工程伦理问题,加强、完善和推进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使工程建设活动与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和谐共生发展,是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工作的重点。当前高校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系统、模式的角度出发,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有关共生理论的原理,提出并分析了以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为主要共生要素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机理;从工程伦理教育的动力、运行、支撑和保障四大系统的探索构建出发,遵循共生性、生命性、育人性和主体性四大原则,积极优化动力单元、完善共生模式、创造共生环境和保障共生条件,逐步确立动力充足、运行顺畅、支撑到位、保障有力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体系。本文对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探索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新视角以及深入推进“卓越计划”等研究起到有益的补充。对实现工程与自然、工程与人类自身及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生,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工程建设事业在新的世纪里以更大的规模向更高的质量迈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奔鸣[10](2015)在《论电子游戏规则对游戏玩家的道德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戏规则是游戏主要的构成部分,尽管各个游戏的规则制定者和规则制定方式有所不同,但游戏的规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一个真诚的游戏者而言是具有强制性的。现时的大部分电子游戏中都加入了由成人制定的、具有特别道德意义的规则,结合游戏内容、架构和游戏人群等方面去理解,当今的电子游戏更偏向于社会性游戏。与一般的社会性游戏无异,电子游戏注重的同样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游戏中加入这些具有特别道德意义的规则,其作用不仅会让身陷游戏当中的玩家形成一种特殊的义务感、提高游戏乐趣,而且还会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想法,从而影响其伦理道德上的观念又或者对伦理道德的概念更加清晰和深化。对于电子游戏,在主流言说之中,它只与“不务正业”和“玩物丧志”相关联。本研究并无反主流思想之意,但与时下主流思想略有不同之处在于本文论述旨在提出:电子游戏在游戏规则上添加道德因素后是可以对游戏玩家产生正面的、积极的道德影响。论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玩家的反馈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此剖析电子游戏规则在添加道德因素后的应用机制以及对玩家产生正面道德影响的影响机制。本文在认真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展开,从游戏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入手,立足于伦理学的学科视角,力求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选择具有时代特色、在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电子游戏过程中的道德观念转变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作全面和详尽的综合分析。研究采用比较法、专访法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以游戏规则作为切入点,游戏者为第一视角,较深入地探讨电子游戏的游戏规则在道德影响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影响机制和影响过程,从中挖掘电子游戏在此方面的优势所在。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相关结论:(1) 电子游戏规则是以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作为基石,根据游戏世界自身特点加以扩充和改进的。(2) 电子游戏规则添加正面道德因素,对于提升大学生玩家道德观念有较为明显且值得肯定。(3) 电子游戏自身的优越性在道德实践方面是可以加以利用的。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电子游戏对个人和群体均会产生道德的积极影响,深入对比和分析现时世界各国对电子游戏的监管措施,提出确保电子游戏形成道德积极影响的可控路径:1.社会舆论方面要端正看待电子游戏的态度;2.游戏开发商方面要加强针对电子游戏的监管;3.游戏玩家方面要提升游戏者自身的道德水平。通过以上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建立和谐的游戏环境,进一步促进和扩大电子游戏的道德积极影响及效果。

二、网络安全危机及其伦理考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安全危机及其伦理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学界对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现状的研究
        1.2.2 .学界对HIV感染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学界关于提升HIV感染者生活质量介入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路线
        1.4.1 理论支持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缘起
第二章 HIV感染者生活质量情况调查
    2.1 X镇及X镇HIV患者基本情况
    2.2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2.3 服务对象生活质量问题与需求分析
        2.3.1 服务对象生活质量问题评估
        2.3.2 服务对象需求分析
    2.4 个案工作介入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2.4.1 个案工作介入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必要性分析
        2.4.2 个案工作介入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个案工作介入HIV感染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实务过程
    3.1 HIV感染者生活质量提升的个案介入设计
        3.1.1 介入方法
        3.1.2 介入目标
        3.1.3 介入方案设计
    3.2 个案工作服务的具体过程
        3.2.1 第一阶段服务记录
        3.2.2 第二阶段服务记录
        3.2.3 第三阶段服务记录
        3.2.4 第四阶段服务记录
    3.3 效果评估
        3.3.1 评估方法
        3.3.2 评估结果
        3.3.3 追踪、回访
    3.4 社工介入相关问题分析
        3.4.1 量表的问题
        3.4.2 研究对象的问题
        3.4.3 社工介入的问题
        3.4.4 社工对政策影响不足的问题
第四章 提升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4.1 研究总结:影响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共性问题
        4.1.1 个人层面
        4.1.2 政府政策方面
        4.1.3 医疗技术层面
    4.2 解决方案:提升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4.2.1 个人
        4.2.2 政府
        4.2.3 社会
        4.2.4 新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测量简表中文版 (WHOQOL-HIV-BREF)
附录二 个人档案内容
附录三 个案工作计划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转基因食品安全何以必要(论文提纲范文)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风险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身体生存健康的安全性风险
    转基因食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性风险
转基因食品安全困境背后的伦理透视
    转基因食品背后商谈伦理机制思考
    转基因食品背后的责任伦理原则考量
    对传统文化冲击的伦理辨析
    食品本性异化的伦理冲击

(3)近年学界和业界关于传播伦理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被算计”现状和失范现象的忧虑
二、真实、仿真与真相的博弈场与盲区
三、传播伦理与司法介入的嵌合性建构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伦理讨论
小结

(4)电车难题、隐私保护与自动驾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事故责任、“电车难题”与伦理选择
二、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归属问题
三、自动驾驶汽车的新型网络隐私问题

(5)电子游戏中的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传统游戏的早期研究
        (二)对现代电子游戏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电子游戏文化属性和伦理因素
    一、电子游戏的文化属性
        (一)游戏与电子游戏
        (二)赫伊津哈的“文化游戏论”
        (三)电子游戏文化内涵的视点
    二、电子游戏的伦理因素
        (一)互动性中的伦理因素
        (二)虚拟性中的伦理因素
        (三)科技变革引发的电子游戏伦理新特征
第二章 电子游戏的道德影响特征
    一、电子游戏相比传统文化作品在道德影响上的优势
    二、单人游戏中道德影响特征
        (一)道德选择
        (二)道德暗示
        (三)道德评价
    三、多人在线游戏中道德影响特征
        (一)多人游戏的道德体系
        (二)多人在线游戏的道德影响机制
    四、含有剧情内容的游戏的叙事伦理特征
        (一)电子游戏的叙事特征
        (二)电子游戏的叙事模式
        (三)电子游戏中叙事伦理
第三章 电子游戏引发的道德争议和对青少年不良影响
    一、电子游戏的道德争议
        (一)游戏的积极道德影响
        (二)电子游戏的消极影响
        (三)游戏机制上的道德争议
    二、电子游戏对青少年不良影响
        (一)游戏成瘾
        (二)心理问题
        (三)价值观异化
        (四)消费观扭曲
第四章 解决电子游戏引发的道德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电子游戏开发者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一)义利统一原则
        (二)教育原则
        (三)自律原则
    二、政府应尽到的管理职责
        (一)明确监管部门、制定统一标准
        (二)实施分级管理
        (三)完善法律法规
    三、家庭应起到的教育职责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二)家长应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
        (三)家长应以身作则教育子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具有美德的正义 ——奥诺拉·奥尼尔的建构主义伦理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奥尼尔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特征
        1.1.1 区别于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相对立的理论思想
        1.1.2 由权利优先转向职责优先的理论视角
        1.1.3 迈向正义与美德生活的实践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理路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理论建构的逻辑
        1.2.3 研究现状、创新点和不足
        1.2.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奥诺拉·奥尼尔建构主义伦理学概述
    2.1 奥诺拉·奥尼尔建构主义伦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2.1.1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历史起源
        2.1.2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当代对峙
    2.2 奥诺拉·奥尼尔建构主义伦理学的思想来源
        2.2.1 康德的实践哲学来源
        2.2.2 罗尔斯的建构主义来源
    2.3 奥诺拉·奥尼尔建构主义伦理学的三个核心概念
        2.3.1 建构主义程序下的伦理视界:具有世界主义性质
        2.3.2 建构主义程序下的伦理结构:职责与权利
        2.3.3 建构主义程序下的伦理目标:正义与美德即反对伤害、忽视与冷漠
第三章 关于奥诺拉·奥尼尔建构主义伦理学思想的证成策略
    3.1 建构主义实践推理的恰当前提
        3.1.1 抽象化与理想化的区别
        3.1.2 关于罗尔斯的建构主义伦理学模式
        3.1.3 奥尼尔策略之解决罗尔斯伦理学困境
    3.2 建构主义实践推理的恰当程序
        3.2.1 实践理性的可遵循性论证
        3.2.2 建构原则及其客观性
        3.2.3 伦理关切的核心
    3.3 建构主义伦理关切的恰当视界
        3.3.1 伦理身份的界定
        3.3.2 伦理视界的建构
        3.3.3 建构具有世界主义性质的包容视界
第四章 奥诺拉·奥尼尔建构主义伦理学思想的内容结构
    4.1 关于职责优先的伦理学研究视角
    4.2 奥尼尔对正义与美德的建构主义阐释
        4.2.1 正义与美德:有无权利的职责
        4.2.2 正义与美德各自的职责
        4.2.3 具有包容性的正义原则建构
    4.3 奥尼尔建构主义伦理观的现实目标
        4.3.1 走向正义:反对直接或间接的伤害
        4.3.2 走向美德:反对直接或间接的忽视与冷漠
        4.3.3 建立具有美德的正义
第五章 关于奥诺拉·奥尼尔建构主义伦理学思想的再思考
    5.1 奥诺拉·奥尼尔建构主义伦理学的思想本质
    5.2 奥诺拉·奥尼尔建构主义伦理学的局限性
    5.3 马克思主义关于建构主义伦理学的回应
        5.3.1 没有永恒的正义观念
        5.3.2 置于意识形态之上的伦理观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后记

(7)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前言
    一、研究概况
        1. 对作家与作品的研究现状
        2. 对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中的叙事主体
    第一节、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
    第二节、叙述者与叙述层次
    第三节、可靠叙事与不可靠叙事间的动态变化
第二章 《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中的叙事结构
    第一节、情节设计的悬念
        一、以可靠叙述者的叙述构筑"悬念"
        二、通过人物空间描写构筑"悬念"
    第二节、时间顺序的变异
        一、倒叙的时间
        二、预叙的时间
        三、平行的时间
第三章 《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中的叙事主题
    第一节、复仇者身份的嬗变:反伦理叙事
    第二节、暴力抵抗的荒诞:污名化叙事
    第三节、伊拉克战争的现实反思:创伤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的封面及目录
附录二: 与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作者艾哈迈德·萨达维的邮件访谈
附录三: 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的补充译文

(8)双重污名处境下男同性恋HIV感染者告知经验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文献回顾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资料收集方法
    3.3 资料分析
    3.4 研究伦理、效度与信度
第4章 男同性恋HIV感染者的污名处境
    4.1 HIV/AIDS的污名化
    4.2 HIV感染者的污名经验
    4.3 隐藏:避免污名
第5章 公开:男同性恋HIV感染者病情告知经验
    5.1 对性伴侣的告知
    5.2 对父母的告知
第6章 污名管理与社会工作介入的探讨
    6.1 主动公开:对抗污名策略
    6.2 社会工作介入探讨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主要发现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限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9)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工程活动引发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
        1.1.2 和谐共生的工程伦理呼声日渐强烈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共生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工程伦理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
        1.2.3 工程伦理教育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难点及解决措施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难点及解决措施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理论依据
    2.1 共生理论概述
        2.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2.1.2 共生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2.1.3 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
        2.1.4 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2.1.5 共生教育的内涵和基本理念分析
    2.2 工程伦理概述
        2.2.1 工程伦理的概念与内涵
        2.2.2 工程伦理的原则
        2.2.3 工程伦理的维度
    2.3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定义与内涵
        2.3.1 工程伦理教育内涵
        2.3.2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
    2.4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机理分析
        2.4.1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共生要素
        2.4.2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机理
        2.4.3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机理的功能
第三章 基于问卷调查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视角审视
    3.1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当前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成效
    3.3 当前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非共生现象
        3.3.1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单元缺乏和谐度
        3.3.2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环境缺失
        3.3.3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模式偏离
    3.4 当前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中非共生现象的成因分析
        3.4.1 工具性取向的生命理念缺失
        3.4.2 科学主义取向的人文理念缺失
        3.4.3 功利性取向的过程理念缺失
        3.4.4 主客二分思维下的共生理念缺失
第四章 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体系探索
    4.1 和化共生单元,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动力系统
        4.1.1 工程伦理教育动力系统概述
        4.1.2 工程伦理教育共生单元中动力系统分析
        4.1.3 优化动力单元,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动力系统
    4.2 完善共生模式,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运行系统
        4.2.1 工程伦理教育运行系统概述
        4.2.2 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模式中运行系统分析
        4.2.3 完善共生模式,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运行系统
    4.3 优化共生环境,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支撑系统
        4.3.1 工程伦理教育支撑系统概述
        4.3.2 工程伦理教育共生环境中支持系统分析
        4.3.3 创造共生环境,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支撑系统
    4.4 改善共生条件,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保障系统
        4.4.1 工程伦理教育保障体系概述
        4.4.2 工程伦理教育共生条件中保障系统分析
        4.4.3 保障共生条件,建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保障体系
第五章 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施策略
    5.1 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施原则
        5.1.1 共生性原则:共生单元在动态生成中达成和谐
        5.1.2 生命性原则:共生系统在民主与参与中实现价值
        5.1.3 育人性原则:共生环境在构建中体现物质和人文的双重关怀
        5.1.4 主体性原则:共生模式在优化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5.2 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实施方法
        5.2.1 突出课程设置的优势:教育目标生命化
        5.2.2 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人文化
        5.2.3 注重动态持续的综合评判:教育评价过程化
        5.2.4 促进个人、工程实践和社会的共生:教育实施共生化
        5.2.5 开发丰富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5.3 共生理论视阈下优化完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途径
        5.3.1 合力推动完善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共生界面
        5.3.2 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促进共生能量的产生
        5.3.3 提高工程伦理教育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5.3.4 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共生化
        5.3.5 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共生系统宣传普及教育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论电子游戏规则对游戏玩家的道德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2章 电子游戏规则道德影响的理论基础
    2.1 游戏规则与“游戏说”
    2.2 游戏规则与“道德实在论”
    2.3 电子游戏规则在道德影响上的优越性
第3章 单机游戏规则与道德影响分析——以《行尸走肉》为例
    3.1 《行尸走肉》道德选择系统简介
    3.2 规则的应用——道德选择
        3.2.1 形成选择
        3.2.2 训练作用
    3.3 规则的应用——道德暗示
        3.3.1 添加暗示
        3.3.2 指引作用
    3.4 规则的应用——道德评价
        3.4.1 产生评价
        3.4.2 促进作用
    小结
第4章 网络游戏规则与道德影响分析——以《英雄联盟》为例
    4.1 《英雄联盟》道德体系简介
        4.1.1 外部规则
        4.1.2 内部规则
    4.2 规则的应用——信任意识的形成
        4.2.1 榜样引导
        4.2.2 协助需要
        4.2.3 指导作用
    4.3 规则的应用——尊重态度的培养
        4.3.1 尊重集体
        4.3.2 相互尊重
        4.3.3 养成作用
    4.4 规则的应用——公正概念的发展
        4.4.1 抵罪式惩罚
        4.4.2 回报式惩罚
        4.4.3 深化作用
    小结
第5章 相关建议
    5.1 社会舆论
    5.2 开发商
    5.3 游戏者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网络安全危机及其伦理考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吴焱梅. 西北大学, 2021
  • [2]转基因食品安全何以必要[J]. 彭顺利. 食品安全导刊, 2021(08)
  • [3]近年学界和业界关于传播伦理的若干思考[J]. 江作苏,李孟名. 新闻前哨, 2019(12)
  • [4]电车难题、隐私保护与自动驾驶[J]. 唐兴华,郭喨,唐解云.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5]电子游戏中的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博.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6]具有美德的正义 ——奥诺拉·奥尼尔的建构主义伦理学思想研究[D]. 赵天越. 吉林大学, 2018(12)
  • [7]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学解读[D]. 任宏智.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8)
  • [8]双重污名处境下男同性恋HIV感染者告知经验之研究[D]. 裴孝.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共生理论视阈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 杨宝宝.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10]论电子游戏规则对游戏玩家的道德影响[D]. 李奔鸣. 西南交通大学, 2015(12)

标签:;  ;  ;  ;  

网络安全危机及其伦理考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