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及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及C肽测定结果分析

正常及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及C肽测定结果分析

一、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及C-肽测定的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田彩云[1](2021)在《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肝源性糖尿病及相关糖代谢指标的动态变化》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合并糖代谢紊乱的重症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肝功能恢复过程中糖代谢紊乱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86例合并糖代谢紊乱的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根据OGTT结果诊断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ous diabetes,HD)及葡萄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按是否合并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将其分为LC组(n=55)及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n=31)。所有的患者均予以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及保肝药物治疗,观察短期(12周以内定义为短期)及长期(52周以上定义为长期)治疗后糖代谢紊乱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合并糖代谢紊乱的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86例,其中CHB组31例,LC组55例。CHB组中8例(25.8%)为HD,23例(74.2%)为IGT。LC组中30例(54.5%)为HD,25例(45.5%)为IGT。2、短期(2.9±2.7周)治疗后CHB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等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明显改善,HD及IGT的发生率分别从治疗前的25.8%、74.2%降低至治疗后的3.2%及9.7%。治疗后口服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for 2 hours plasma glucose,OGTT2h-PG)、口服糖耐量试验2小时C肽(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for 2 hours cpeptide,OGTT2h-CP)、口服糖耐量试验2小时胰岛素(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for 2hours insulin,OGTT2h-Ins)明显下降(P<0.05),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R,HOMA-IR)等相关糖代谢指标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3、短期(6.0±5.1周)治疗后LC组ALT、AST、TBIL、白蛋白(albumin,ALB)、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APRI)等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治疗后合并HD的比例也明显下降,从治疗前的54.5%降至23.7%。治疗后OGTT 2hPG、OGTT2h-CP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FPG、OGTT2h-Ins、HOMA-β、HOMAIR等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4、LC组短期治疗后,缓解组HOMA-β及ALB明显上升、FIB-4评分明显下降(P<0.05),未缓解组Child-Pugh C级患者占比明显高于缓解组(P<0.05)。高水平血清ALB是短期治疗后糖代谢紊乱恢复的独立预测因子。5、LC组16例患者经长期(65.1±9.9周)治疗后,合并HD及IGT患者的比例分别从短期治疗后的43.8%及50.0%降低至长期治疗后的18.75%及18.75%。OGTT 2h-PG及OGTT 2h-Ins在治疗后显着下降(P<0.05),但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HOMA-β、HOMA-IR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6、长期治疗后糖代谢恢复正常的LC患者HOMA-β显着高于未恢复正常的LC患者(P<0.05)。结论:1、无论是否合并肝硬化,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经短期治疗后随着肝功能恢复,糖代谢紊乱的发病率明显下降。2、LC患者短期治疗后血清ALB水平是糖代谢紊乱恢复的独立预测因子。3、LC患者长期治疗后糖代谢紊乱可以得到进一步恢复,治疗后高水平的HOMA-β可能是糖代谢恢复正常的相关因素。

唐安娜[2](2021)在《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胃泌素及胰高糖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口服药物以及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经金麦温胆汤干预治疗后糖代谢、脂代谢的改变,以及对胃泌素、胰高糖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集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100例,按降糖治疗方案分为口服降糖药组(Oral hypoglycemic drugs,OADs)与胰岛素组各50例,两组各随机分出20例为对照组,30例为治疗组。对照组在西医常规降糖治疗上不加用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原有降糖方案基础上加用金麦温胆汤治疗,连续12周。分析比较金麦温胆汤干预前后口服药物组与胰岛素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C)及以肠球菌、大肠杆菌、厚壁菌、拟杆菌、柔嫩梭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为代表的肠道菌群的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血糖指标:治疗后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胰岛素对照组两组12周的2h PG、Hb A1c水平较0周均显着降低(P<0.05),且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2h PG、Hb A1c水平较胰岛素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两组空腹C肽、餐后2小时C肽12周与0周无明显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与OADs对照组12周的FPG、2h PG、Hb A1c水平较0周均有下降(P<0.05),组间对比发现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2h PG、Hb A1c水平较OADs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两组空腹C肽、餐后2小时C肽12周与0周无明显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进行对比,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FPG、Hb A1c水平较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显着降低(P<0.05)。2.血脂指标: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TC、TG、LDL-C水平较0周均显着降低(P<0.05);胰岛素对照组12周的TC水平较0周显着下降(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LDL-C水平较胰岛素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和OADs对照组两组12周的TC、TG均较0周显着降低(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组间进行对比,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TG、LDL-C水平较OADs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对比,发现两组12周的TG、LDL-C、HDL-C无显着差异(P>0.05)。3.胃泌素: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胃泌素水平较0周明显升高(P<0.05),而胰岛素对照组12周与0周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比较发现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胃泌素水平显着高于胰岛素对照组(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胃泌素较0周显着升高(P<0.05),而OADs对照组12周与0周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比较发现金麦温胆汤+口服药组12周胃泌素显着高于OADs对照组(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对比,两组12周胃泌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4.胰高血糖素: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胰岛素对照组12周与0周的胰高血糖素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对比12周的胰高糖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与口服药物对照组12周与0周胰高糖素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12周的胰高糖素水平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两组12周的胰高糖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5.肠道菌群: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胰岛素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大肠杆菌数量较0周显着减少(P<0.05),而胰岛素对照组12周与0周大肠杆菌数量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时,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大肠杆菌数量较胰岛素对照组显着减少(P<0.05);两组12周肠球菌属、厚壁菌、拟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属数量较0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与OADs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柔嫩梭菌属、乳酸杆菌数量较0周显着升高(P<0.05),OADs对照组12周乳酸杆菌数量较前显着增多(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金麦温胆汤+OADs组柔嫩梭菌属、乳酸杆菌数量较OADs对照组显着增多(P<0.05);两组12周大肠杆菌、肠球菌属、厚壁菌、拟杆菌属、双歧杆菌数量较0周无显着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对比,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大肠杆菌较金麦温胆汤+OADs组数量明显减少(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柔嫩梭菌、乳酸杆菌数量较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显着增加(P<0.05);两组12周的肠球菌属、厚壁菌、拟杆菌属、双歧杆菌数量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金麦温胆汤可在常规西医降糖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T2DM痰瘀证患者血糖(2h PG、Hb A1c)、血脂(TG、LDL-C)水平,改善糖脂代谢,且金麦温胆汤联合口服药物治疗降糖效果优于胰岛素组;2.金麦温胆汤可升高T2DM痰瘀证患者胃泌素水平,对胰高糖素无明显干预作用;3.金麦温胆汤可调整T2DM痰瘀证患者肠道环境,使OADs组乳酸杆菌、柔嫩酸菌数量增加,胰岛素组大肠杆菌数量减少;4.金麦温胆汤治疗T2DM痰瘀证患者,无明显肝肾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

郭来丽[3](2021)在《胰腺部分切除术所致高血糖对大鼠肠道菌群及GLP-1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胰腺部分切除术所致血糖升高对大鼠肠道菌群及GLP-1变化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A组(正常组,n=10),B组(假手术组,n=10)只开腹切除脾脏,C组(实验组n=10)开腹切除脾脏及部分胰腺,D组(干预组,n=10)在C组基础上,给予胰岛素干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0.1U/kg,每日一次)。观察各组大鼠术后体重的变化,分别于术前、术后24h测空腹血糖,4周时各组大鼠行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4周时利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行大鼠胰岛素(D组除外)、C肽释放试验,4周末处死大鼠,留取回肠组织,病理学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变化及行免疫组化测定各组NFk B-p65及GLP-1表达变化;留取粪便使用测序平台Illumina Mi Seq PE300对肠道菌群的16S r RNA 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并分析比较四组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结果:1.各组大鼠术前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h测空腹血糖示:A、B组术后24h空腹血糖值无明显差别(p>0.05),C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值明显升高(P<0.05),D组与C组比较术后24h空腹血糖值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4周行OGTT试验结果示:B组与A组大鼠OGTT试验结果无明显差别(P>0.05),C组与B组比较,0.5h、1h、2h血糖值均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C组比较0.5h、1h、2h血糖值均下降,其中0.5h血糖值下降明显(P<0.05);同时实验4周时,行胰岛素释放试验示:A组、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与B组比较0.5h、1h血清中胰岛素浓度降低(P<0.05)。C肽释放实验结果示:A组与B组之间比较C肽释放无明显差别(P>0.05);C组与B组比较,0.5h、1h C肽浓度均减少(P<0.05);D组与C组比较4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别(P>0.05);综上可认为胰腺部分切除术可成功复制较为稳定的高血糖模型。2.肠道病理:B组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绒毛排列致密而整齐,其内的炎性细胞,杯状细胞以及空泡较少;C组与B组比较,肠道绒毛有断裂、排列紊乱、间隙变宽、隐窝结构发生改变,可见杯状细胞及空泡状结构增多,粘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达肌层;D组与C组比较绒毛排列较整齐,粘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肠道组织行NF-k B p65抗体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组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别,C组与B组比较,肠道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均可见大量棕色深染,与B组比较阳性面积更大,且部分呈强阳性。定量分析结果示:A、B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NF-k B p65的表达量与B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D组与C组比较,NF-k B p65表达量无明显降低(P>0.05)。回肠组织行GLP-1免疫组化示:A、B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GLP-1的表达较B组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胰岛素干预后,GLP-1表达量较C组变化不明显(P>0.05)。3.对四组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测序发现各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的相对分布情况存在明显差异,B组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别,C组与B组比较厚壁菌门丰度明显降低,而拟杆菌数目和变形杆菌的数量呈显着增加,D组与C组比较疣微菌门呈显着增加。从多样性角度出发进行比较:从OTUs、Chao、以及Ace可以看出A组物种总数最少(P<0.05)其余三组无明显差别;Shannon、Simpson指数显示A组、B组群落多样性无明显差别,C组与B组比较微生物多样性明显增高(P<0.05),D组与C组比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呈现下降(P<0.05);从Shannoneven可以推断出,A组、B组个体数目在群落中分配的均匀程度无明显差别,C组与B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D组经胰岛素干预后,与C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胰腺部分切除术后的高血糖模型大鼠出现了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厚壁菌门数量明显降低,而拟杆菌门和变形杆菌门的数量呈显着增高,其中NF-k B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在其中起一定作用;其次胰腺部分切除术后血糖升高导致回肠L细胞分泌GLP-1增多,进一步代偿,维持血糖稳态。

魏鲟钰[4](2021)在《花椒麻味物质对2型糖尿病大鼠蛋白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截止到2019年,全球已有4.63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会增加到7亿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发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持续高血糖为特点,易引发机体糖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矿物质和维生素代谢紊乱,或易引发炎症反应而导致骨骼肌萎缩。目前,口服降糖药物是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高血糖最常见的方法,然而大多数口服降糖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发现高效、低毒、可替代的治疗T2DM的天然新化合物已成为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的当务之急。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属于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 L.),是我国传统的“八大调味品之一”。其中,酰胺类物质是花椒的主要呈味成分,也称为花椒麻味物质(Zanthoxylum alkylamides)。近年来研究表明花椒麻味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镇痛、降血糖、降低胆固醇以及麻醉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有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花椒麻味物质在蛋白质代谢方面的影响上。已有证据表明,花椒麻味物质能够促进健康SD大鼠机体蛋白质合成,并改善1型糖尿病大鼠蛋白质代谢紊乱,然而,花椒麻味物质是否能够改善由T2DM造成的蛋白质代谢紊乱以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并结合低剂量(40 mg/kg·bw)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诱导构建T2DM大鼠模型,并根据体重和空腹血糖随机分为5组(n=6):(1)模型对照组(Diabetes model group,DM):灌胃相同体积大豆食用油;(2)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Metformin group,ME):灌胃135 mg/kg·bw二甲双胍;(3)低剂量组(Low-dose group,LDG):灌胃2 mg/kg bw花椒麻味物质;(4)中剂量组(Medium-dose group,MDG):灌胃4 mg/kg·bw花椒麻味物质;(5)高剂量花椒麻味物质组(High-dose group,HDG):灌胃8 mg/kg·bw花椒麻味物质;并以普通标准饲料喂养的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 normal,CN),灌胃相同体积的大豆食用油。实验周期为28 d,实验期间每周测定实验大鼠体重和空腹血糖,实验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浆、空肠、肝脏和骨骼肌等组织,测定血浆生理生化指标并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以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为探寻治疗T2DM的天然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机体基础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表明,与DM组相比,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显着抵抗由于T2DM而导致的T2DM大鼠体重的下降(p<0.01),并显着改善由T2DM引发的肝脏和肾脏肿大;呈剂量依赖性地显着降低T2DM大鼠高血糖症状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增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效果以高剂量花椒麻味物质和二甲双胍最佳;显着增加(p<0.05)T2DM大鼠血浆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和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显着降低(p<0.05)球蛋白(Globulin,GPs)水平,但对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影响效果不显着(p>0.05);呈剂量依赖性地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血浆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水平,作用效果同样以高剂量和二甲双胍最佳;显着增加(p<0.01)T2DM大鼠血浆C肽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血浆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血浆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显着增加(p<0.05)血浆白脂素(Asprosin,ASP)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血浆促炎因子(IL-6,CRP)水平并增加抗炎因子(IL-10,ADP)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肝脏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和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活性;显着增加(p<0.01)T2DM大鼠粪便中6种短链脂肪酸含量。综上,花椒麻味物质和二甲双胍相似,能够改善T2DM大鼠体重下降和高血糖症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T2DM大鼠中作为蛋白质代谢诊断标志物(TP、BUN、Cr、胰岛素、IGF-1等)和能量代谢诊断标志物(FT3、FT4、ASP、短链脂肪酸等)的水平发生了紊乱,而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症状且该作用呈现剂量效应,表明花椒麻味物质能够作为改善T2DM大鼠蛋白质代谢的潜在物质,且高剂量花椒麻味物质与二甲双胍作用相似。(2)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以及组织内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运载体m RNA的影响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2DM大鼠血浆、空肠、肝脏和骨骼肌内氨基酸水平,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不同组织内基酸运载体的基因表达量。实验表明,谷氨酸(Glutamate,Glu)和丙氨酸(Alanine,Ala)是造成T2DM大鼠血浆、空肠和肝脏中氨基酸水平显着差异的主要成分,而组氨酸(Histidine,His)、脯氨酸(Proline,Pro)、苏氨酸(Threonine,Thr)、缬氨酸(Valine,Val)和胱氨酸(Cystine)则是造成T2DM大鼠骨骼肌氨基酸水平显着差异的主要成分。与DM组相比,二甲双胍和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血浆中Glu和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BCAA)等氨基酸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空肠BCAA、蛋氨酸(Methionine,Met)和半胱氨酸(Cysteine,Cys)等氨基酸水平并增加谷氨酰胺(Glutamine,Gln)、Ala和甘氨酸(Glycine,Gly)等氨基酸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肝脏BCAA、Val、Met和Glu等氨基酸水平,而显着增加(p<0.05)Ala和Gln等氨基酸水平;显着降低(p<0.05)T2DM大鼠骨骼肌BCAA、亮氨酸(Leucine,Leu)、Cystine和Thr等氨基酸水平并增加Gln、Cys和Gly等氨基酸水平。花椒麻味物质和二甲双胍还能显着上调(p<0.05)T2DM大鼠空肠中碱性氨基酸运载体(b0,+LAT、CAT1和y+LAT1)以及以及肝脏中CAT2 m RNA相对表达,与之对应的,在血浆、空肠和肝脏中,其所转运的氨基酸(Arg、Ala、Asn、Gln等)水平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显着下调(p<0.05)T2DM大鼠空肠中中性氨基酸运载体LAT1mRNA相对表达量并显着上调(p<0.05)T2DM大鼠空肠和骨骼肌中SNAT2 m RNA相对表达量,相应的,T2DM大鼠血浆以及各组织中中性氨基酸水平也有所改善;显着上调(p<0.05)T2DM大鼠空肠和骨骼肌中PAT1 mRNA相对表达量,调节了Pro、Ala、Gly、Ser等水平的异常。综上,T2DM大鼠机体内血浆和各组织内氨基酸水平的紊乱是由不同氨基酸主导的,花椒麻味物质能够调控T2DM大鼠空肠、肝脏和骨骼肌中氨基酸运载的表达进而促进氨基酸的转运,进一步提示花椒麻味物质可能是改善T2DM大鼠蛋白质代谢的潜在物。其中,高剂量花椒麻味物质作用效果与二甲双胍最相近。(3)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影响实验表明,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显着上调(p<0.05或p<0.01)T2DM大鼠肝脏和骨骼肌中IGF-1、IGF-IR、PI3K、Akt和m TOR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或p<0.01)T2DM大鼠骨骼肌PI3Kp85、PI3Kp110、p-Akt、p-TOR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增加p-Akt/Akt和p-m TOR/mTOR比值。此外,花椒麻味物质同样能够显着上调(p<0.05或p<0.01)T2DM大鼠骨骼肌AMPK、PPARγ和GLUT4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或p<0.01)p-AMPK、PPARγ和GLUT4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增加p-AMPK/AMPK比值。结果提示:花椒麻味物质能够上调IGF-1,IGF-1的表达进而上调PI3K表达量,促进下游信号因子Akt磷酸化活化,从而上调mTOR表达,最终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通过促进AMPK磷酸化活化,进而调控GLUT4转运,促进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进而改善能量代谢,最终改善蛋白质合成代谢;上调PPARγ表达,进而改善能量代谢,但其具体机制还需深入探究。(4)花椒麻味物质对T2MD大鼠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实验表明,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显着下调(p<0.05或p<0.01)T2DM大鼠骨骼肌Fox O1、Fox O3a,MuRF1,MAFbx,TNF-α和NFκB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或p<0.01)T2DM大鼠骨骼肌FoxO1、FoxO3a,MuRF1,MAFbx,TNF-α,p-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p-NFκB/NFκB比值。结果提示:花椒麻味物质能够上调PI3K表达,促进Akt表达,从而下调FoxOs基因表达并下调E3泛素蛋白酶MuRF1和MAFbx表达,通过泛素蛋白酶系统抑制了蛋白质分解,改善蛋白质分解代谢;下调了TNF-α表达,抑制MSTN表达进而上调MyoD表达,促进蛋白质合成;下调TNF-α表达,抑制NFκB活化,抑制炎症因子IL-6和CRP分泌,改善炎症,同时下调MuRF1和MAFbx表达,并通过泛素蛋白酶系统抑制了蛋白质分解。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改善T2DM大鼠体重下降趋势,降低高血糖,改善血浆胰岛素水平异常并增加IGF-1含量,激活Ins/IGF-1介导的PI3K/Akt/m TOR来促进T2DM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促进AMPK以及PPARγ信号通路转导进而改善T2DM大鼠机体能量代谢,为蛋白质合成提供能量;(2)花椒麻味物质能够显着降低T2DM大鼠血浆炎症因子水平,通过抑制TNF-α/NFκB信号转导,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抑制TNF-α/MSTN信号转导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通过下调TNF-α/NFκB和PI3K/Akt/FoxOs途径转导,通过抑制泛素蛋白酶系统,抑制T2DM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分解,最终改善T2DM症状。

彭龙[5](2021)在《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共分为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三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和肠道菌群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临床研究部分则对MetS并发症发病规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进行了探寻,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探讨了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在Pubmed和Cnki上检索收集近十年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了 MetS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肠道菌群与MetS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将中医学对MetS的认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二、临床研究目的:探讨MetS并发症的发病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符合MetS诊断标准的患者,整理并统计分析MetS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HbA1c、中医证型并发症发病情况。结果:共收集MetS患者606例,男性259人,女性347人,男女比1:1.3,年龄区间20-94岁,50-69岁人群占比最高(57.9%)。肥胖(BMI>25kg/m2)占比与年龄呈负相关,血糖控制不佳(HbA1c>8%)、血脂控制不佳占比在80岁以下人群与年龄呈负相关,高血压占比与年龄呈正相关,肝郁脾虚证在所有人群中均占比最高,且与年龄呈负相关,脾肾两虚证MetS患者CKD发病率较高。各MetS并发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颈动脉硬化症(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77.9%)>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LEASD)(73.4%)>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7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33.0%)>脑卒中(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28.4%)>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8.6%)。各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分别为:并发CAS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40岁,并发LEASD的危险因素为男性、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MAFLD的危险因素为BMI≥25kg/m2、TG>1.7mmol/L,并发CH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CVA的危险因素为女性、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并发CK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空腹C肽>4.4ng/mL。结论:50-69岁是MetS的高发年龄段,年轻MetS患者普遍血糖、血脂、体重普遍控制不佳。肝郁脾虚是MetS的主要病机,并且更常见于发病初期。MetS并发症中,CAS、LEASD、MAFLD发病率最高,CHD、CVA次之,CKD最低。年龄和高血压是CAS、LEASD、CHD、CVA、CKD的共同危险因素,其中年龄≥40岁是CAS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是CHD、LEASD的危险因素,年龄≥80岁是CVA、CKD的危险因素。性别是LEASD和CVA的特殊危险因素,男性更易患LEASD,女性更易患CVA,空腹C肽>4.4ng/mL是CKD的特殊危险因素,肥胖、甘油三脂升高是MAFLD的危险因素。三、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方法: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MetS模型,8周建模成功后,予药物干预。实验第16周末测量体重、脂肪重量、血压后处死取材,检测血糖、血脂,检测血清中LPS、IL-6、TNF-α含量,检测脂肪组织中NF-κB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以及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并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粪便中菌群基因。结果: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显着增加,且血清LPS、IL-6、TNF-α含量升高,脂肪组织中NF-κB 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加,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明显;而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逆转上述指标变化及病理改变,且柴芪汤强于限制热量摄入。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功能发生改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升高,G-菌比例升高,Blautia、Turicibacter和螺菌科下的OTU504、OTU552、OTU485相对丰度升高,乳杆菌、瘤胃菌科和Clostridiaceae1科下的OTU276相对丰度降低,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活跃,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肠道致病菌相对比例增加;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可有效逆转上述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和功能的改变,且柴芪汤提高瘤胃菌科丰度的作用显着强于正常饮食和限制热量摄入。结论: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改善MetS大鼠体重、血压、血脂、血糖,并且柴芪汤减重和降压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肠道菌中G-菌相对丰度增加,LPS释放增多,通过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途径引起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这可能是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发病的主要机制。同时肠道菌群物种组成改变,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以及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和肠道致病菌比例增加,可能是MetS发病的潜在机制。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治疗MetS,主要通过降低肠道菌群中G-菌相对丰度和抑制LPS释放,进而抑制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通路,减轻代谢性内毒素血症来实现,且柴芪汤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同时二者还能够通过逆转MetS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变化,减少细菌的异常凋亡与迁移,增强宿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降低肠道内致病菌相对比例等机制改善MetS的代谢障碍,并且瘤胃菌科的丰度增加可能是柴芪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潜在机制。

贾佳[6](2021)在《芪葵颗粒调节1型糖尿病Th17/Treg平衡的实验研究及T1DM临床证型的横断面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进行芪葵颗粒诱导的imDC干预初始T细胞的1型糖尿病(T1DM)相关NOD小鼠的体内实验,阐明芪葵颗粒通过诱导生成imDC(1)促使T细胞向Treg分化,上调抑炎因子IL-10分泌,减轻炎症反应,恢复Th17/Treg平衡;(2)导致T细胞克隆无能,无法分泌IL-2,从而建立免疫耐受,是其发挥预防和减轻T1DM的作用途径和有效机制。芪葵颗粒调节免疫作用机制的阐明,为芪葵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予以中医治未病理论运用于T1DM预防科学支持。2.通过临床研究,观察T1DM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T1DM患者各中医证型与血糖控制水平及并发症的相关性。3.根据临床研究,分析T1DM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1实验研究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其抗原提呈功能增强,破坏T细胞分化导致破免疫耐受失衡,引起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炎症,是T1DM致病的重要机制。本研究基于NOD小鼠T1DM的发病过程,采用芪葵颗粒干预NOD小鼠胰岛炎及T1DM模型,观察芪葵颗粒对T细胞免疫耐受的影响。检测芪葵颗粒对NOD小鼠和NOD小鼠T1DM血糖、发病的影响、调控DC细胞成熟、调节Th17/Treg的能力及调节IL-10、IL-17的能力。探讨芪葵颗粒通过形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促进Th17/Treg恢复平衡及导致T细胞克隆无能,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发挥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2临床研究2.1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理化指标、急慢性并发症等,并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2007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对所收集的T1DM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T1DM患者中医证型与西医理化指标、并发症的相关性,总结T1DM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意义和证型发展的规律。2.2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及门诊随访的健康人群,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T1DM病例检测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十二项、免疫五项,以分析T1DM的免疫异常情况,以利于更好的研究T1DM的免疫发病机制。结果1实验研究1.1芪葵颗粒给药可干扰NOD小鼠糖尿病发病,降低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胰岛C-肽功能有关。1.2芪葵颗粒能够减轻T1DM小鼠症状,保护胰岛C-肽功能。1.3芪葵颗粒能够抑制NOD小鼠及T1DM小鼠模型中DC细胞成熟,减少成熟DC细胞数量,提高DC细胞抗原提取的能力、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降低IL-2和IL-12的表达水平。1.4芪葵颗粒能够增加NOD小鼠及T1DM小鼠模型中Treg/Th17比率,升高Foxp3表达水平。1.5芪葵颗粒能够减轻NOD小鼠及T1DM小鼠模型中炎症,降低IL-17表达水平,升高IL-10表达水平。2 临床研究2.1 T1DM患者主证中气阴两虚证患者最多(88.76%),阴虚火旺证者次之(11.33%),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最低(1.18%),兼证分布血瘀证最多,痰湿证其次。T1DM主证、兼证与T1DM年龄、BMI、病程、FBG、PBG、HbA1c及急性并发症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并发症方面,阴虚火旺证的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比较其余各组中医证型的DPN、DR、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T1DM患者的IL-10、IFN-y、IL-8、IL-12P70、TNF-α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群(P<0.05);T1DM患者较正常人群相比,免疫功能降低(P<0.05)。结论1.动物实验证实芪葵颗粒能够抑制DC成熟,释放抑炎细胞因子IL-10,上调表达Foxp3,促进Treg细胞生成,负性调控Th17细胞的生成和分化,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并致T细胞克隆无能,从而诱导免疫耐受。这条路径可能是芪葵颗粒防治T1DM的作用机制。2.临床观察发现T1DM中医辨证分型与糖尿病肾病发生相关,与其他理化指标及并发症的相关性不大。3.临床研究提示T1DM患者存在免疫异常,与正常人相比明显免疫力减低。

金晖[7](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前期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影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入院后短期血糖波动大小的相关因素,分析在给予不同治疗方案时患者间血糖波动的差异,为临床短期内有效控制血糖波动,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登录查询电子病历系统,根据所需的年份和对象,选择2014年1月份到2016年12月份期间登记入住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明确诊断为T2DM的患者共计2808例,参考标准经严格的筛选后,最终有245例符合要求。登记患者的入院后基础信息(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吸烟与饮酒史,统计治疗方案)、入院后首次完整的空腹实验室检查结果(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以及肝脏酶学)、肾功能(尿素氮、血肌酐)、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空腹葡萄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并采用床边快速血糖监测,选择区间为住院前三天的每日七点血糖值(空腹、3餐后2小时、晚餐前、睡前及夜间指尖血糖水平)。根据公式计算患者的血糖水平标准差,借此指标以评估短期的血糖波动水平。结合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中提及的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应规范在2mmol/l之内,将纳入病例分为SDBG正常组(0 mmol/L≤SDBG<2 mmol/L,n=34)和SDBG异常组(≥2mmol/L,n=211)。比较两组间变量差异,探究影响SDBG的相关因素及其与治疗方案选择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245例,平均年龄在60岁(60.10±12.42),其中男性118例(48.2%),女性127例(51.8%),SDBG正常组34例,SDBG异常组211例。与SDBG正常组相比,SDBG异常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更高[8.80(7.60,10.10)对6.95(6.33,8.10),P<0.001]、碱性磷酸酶(U/L)水平更高[69.3(56.3,83.6)对60.5(50.0,77.0),P=0.045]、空腹血糖(mmol/L)值偏高[8.47(7.20,10.10)对7.76(6.28,9.95),P=0.013]、空腹C肽(nmol/L)则偏低[0.55(0.42,0.68)对0.63(0.50,0.82),P=0.035],组间治疗方案上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将治疗方案分组[单用口服药、口服药+长效(甘精)胰岛素、口服药+预混(30/70)胰岛素]后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得出三种治疗方案间的血糖波动各不相同。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适当调整检验水准为0.15,实际纳入了病程、ALP、Hb A1c、FBG、空腹C肽、治疗方案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得出患者SDBG水平与其入院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r=0.566,p<0.001)、入院时的碱性磷酸酶水平(r=0.212,p=0.001)、空腹血糖(r=0.193,p=0.002)、基础胰岛功能(r=-0.245,p<0.001)以及治疗方案选择(r=0.457,p<0.001)显着相关。结论患者入院前期血糖波动水平与碱性磷酸酶、空腹血糖及C肽、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和治疗方案的选择相关,予以早期关注生化指标并制定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将有助患者在有限的住院时间中尽早实现血糖平稳,减少血糖波动对机体的损害。

顾志浩[8](2020)在《胰岛素、C肽与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重要亚型。CSVD相关认知障碍早期诊断相对困难,患者被发现往往已经处于疾病的中晚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延缓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至关重要。脑血管病病人往往伴随高胰岛素水平,并且与颅内大血管病变相比,胰岛素、C-肽(C.Peptide)水平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更密切,C肽能否成为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的早期预警指标及有效治疗的干预靶点有待探索,为CSVD相关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实验对象分为四组,包括健康门诊体检的患者3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53例(CSVD组),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57例(MCI组),痴呆的患者46例(CSVaD组),对所有脑小血管病患者入院时行MMSE、Mo CA评分,MMSE、Mo CA评分异常患者予以行HIS、CDR评分,同时测定四组患者FCP水平,比较四组患者FCP的关系,评价胰岛素、C肽与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同时评价空腹血糖、糖尿病对胰岛素、C肽水平有无影响。研究结果:1.四组患者胰岛素水平比较,痴呆组>MCI组>CSVD组,对照组与CSVD组之间胰岛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MCI组、痴呆组之间胰岛素水平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SVD组与MCI、CSVaD组之间胰岛素水平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四组患者C肽水平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痴呆组>MCI组>CSVD组>对照组,对照组与CSVD、MCI组、CSVaD组之间C肽水平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SVD组与CSVaD组之间胰岛素水平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与C肽具有相关性。4.胰岛素水平与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与认知障碍程度相关性相对不如C肽明显。5.胰岛素水平与空腹血糖(P>0.05)及糖尿病(P>0.05)无相关性。6.C肽水平与空腹血糖(P>0.05)及糖尿病(P>0.05)无相关性。结论:1.罹患脑小血管病的患者,比较胰岛素的水平,痴呆组>MCI组>认知功能正常组,认知功能正常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则不明显。2.罹患脑小血管病的患者,比较C肽的水平,痴呆组>MCI组>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3.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受损患者中,认知障碍受损程度越高,C肽水平更高,胰岛素则不明显。4.相比传统的生物学标记物(同型半胱氨酸、尿酸),C肽水平可以更好的体现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受损程度。

朱雯丽[9](2020)在《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研究及对MMP-9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相关发病因素的相关性,探讨其发生的相关机理。2.观察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MMP-9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方法:1.观察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MMP-9及发病因素等的相关性选取111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采集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四诊信息等基本资料,测定患者MMP-9、糖代谢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干眼相关指标,根据C肽值将其分为低胰岛功能组(C肽≤1ng/ml)和非低胰岛功能组(C肽>1ng/ml),比较MMP-9与糖代谢、干眼指标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另: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健康志愿者38名(仅测静脉血MMP-9水平)为健康对照组。2.观察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疗效及对MMP-9的影响选取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冬消渴方干预,共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包括治疗前后的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泪液分泌测定(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uorescein,Fl)、MMP-9、症状积分等,并根据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总体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MMP-9及发病因素等的相关性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血清MMP-9大于健康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②低胰岛功能组和非低胰岛功能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FBG、PBG、LAGE、SIt、BUT、MMP-9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低胰岛功能组FINS、F1均高于非低胰岛功能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MP-9 与 F1 呈正相关(P<0.01),与年龄、病程、BMI、FCP、FINS、FBG、PBG、LAGE、BUT无显着相关性(P>0.05);空腹C肽与SIt呈正相关性(P<0.01),与FI呈负相关性(P<0.01)。2.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临床疗效①症状总积分: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经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改善更明显(P<0.05)。②糖代谢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CP、FINS、FBG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 PBG、LAGE 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 FCP、FINS、FBG、PBG、LAGE 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CP、FINS、FBG无统计学差异(P>0.05);LAGE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PBG比较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干眼相关指标:治疗组SIt、BUT明显增加,F1评分明显降低,(均P<0.01);对照组SIt增加、Fl降低(P<0.01),BUT增加(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It、BUT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Fl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MMP-9:治疗后两组患者MMP-9均明显降低,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⑤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显效17眼,有效32眼,无效31眼,总有效率为62.50%;对照组显效8眼,有效29眼,无效43眼,总有效率为46.25%,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观察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腹泻1例,随访自行好转,未影响研究进展。结论: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MMP-9与F1呈正相关,血清MMP-9水平可能是反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严重程度和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②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SIt与空腹C肽水平呈正相关,F1与空腹C肽水平呈负相关,提示血清C肽水平可能影响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严重程度。③二冬消渴方可明显改善SIt、BUT、F1,降低PBG、LAGE,降低血清MMP-9水平,对于改善干眼症状,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性,具有较好作用。④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疗效较好,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综合疗效有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⑤二冬消渴方在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过程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王艳明[10](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GLP-1分泌及M2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肠道菌群与Ⅱ型糖尿病(T2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引起肠渗透性的增加,促使脂多糖等毒性物质透过肠粘膜系统进入血液,引起胰岛素敏感器官的低度炎症及胰岛素抵抗,加速糖尿病进程。益生菌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抗糖尿病作用。前期研究已初步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发酵的驼乳能改善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血脂代谢,其可能与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有关,但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具有抗糖尿病作用以及其可能的抗糖尿病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首先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的抗糖尿病药效学作用;其次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最后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GLP-1分泌以及M2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以C57BL/Ks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以db/db小鼠作为T2D模型组。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利拉鲁肽组、低剂量及高剂量乳源性复合益生菌组。所有组平行操作干预六周。试剂盒检测各组鼠血糖参数(FBG、OGTT、AUC、Hb Alc、C肽)及血脂(TG、TC、HDL-C、LDL-C)参数指标,HE染色观察胰腺、肝脏、附睾白色脂肪组织形态,验证乳源性复合益生菌的抗糖尿病药效学作用。第二部分:提取各组鼠粪便细菌总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核酸蛋白仪检测细菌总DNA纯度及浓度,q RT-PCR构建目标菌群标准曲线及检测目标菌群含量,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第三部分(一):1)气相色谱法检测粪便中乙酸、丙酸及丁酸含量,Elisa、q 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血浆GLP-1含量、GLP-1R基因以及GLP-1蛋白表达,q RT-PCR检测结肠组织前胰高血糖素(GCG)、前激素转化酶1/3(PC1/3)、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GPR41m RNA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激活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及GPR41活性,并上调GCG、PC1/3 m RNA表达,诱导GLP-1分泌;2)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炎症因子(IL-1β、TNF-α、IFN-γ、NF-κB、p-NF-κB、ICAM-1、VCAM-1)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抗氧化物酶(SOD、CAT及GSH/GSSG)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insulin蛋白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抗炎、抗氧化作用改善胰腺功能;3)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PI3K及AKT)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胰腺凋亡。第三部分(二):1)试剂盒检测粪便及血清中脂多糖(LPS)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炎症因子(ICAM-1、VCAM-1、NF-κB、p-NF-κB)表达,q 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及黏蛋白(Claudin-1、Occludin-1、ZO-1、Mucin-2)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减少LPS生成,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增加紧密连接蛋白及黏蛋白表达,改善肠屏障功能;2)q RT-PCR检测结肠组织抗氧化酶(CAT、SOD1、GR、GSH-Px等)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结肠氧化应激损伤;3)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1极化因子(IL-1β、TNF-α、IFN-γ等)、M2极化因子(IL-10、Arg-1、TGF-β等)及TLRs/My D88/NF-κB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TLRs/My D88/NF-κB信号通路诱导结肠M2型极化。结果:第一部分:1)乳源性复合益生菌降低FBG、Hb A1c含量,升高C-肽含量及口服葡萄糖耐受能力,具有降血糖作用;2)乳源性复合益生菌降低TG、TC、LDL-C含量,具有降血脂作用;3)HE染色结果显示,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改善db/db鼠胰腺、肝脏及脂肪形态。第二部分:1)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减少Firmicutes/Bacteroidetes、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大肠埃希菌属(Escherichia coli)含量;2)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对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无影响。3)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增加db/db鼠产短链脂肪酸菌,包括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罗斯伯里氏菌属(Roseburia)、柔嫩梭菌属(Clostridium leptum)、普氏菌属(Prevotella);第三部分(一):1)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增加丙酸及丁酸含量,上调GPR43、GPR41、GCG、PC1/3m RNA表达,增加结肠GLP-1分泌;2)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抑制炎症因子及黏附分子(NF-κB、p-NF-κB、ICAM-1、VCAM-1)表达,增加血清抗氧化物酶(CAT、SOD、GSH/GSSG)活性,改善胰腺功能;3)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胰腺凋亡。第三部分(二):1)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减少血清及粪便LPS含量,抑制粘附(ICAM-1、VCAM-1)表达、促进紧密连接蛋白及黏蛋白(Claudin-1、Occludin-1、ZO-1、Mucin-2)表达,改善肠道屏障功能;2)乳源性复合益生菌促进结肠抗氧化物酶CAT、SOD1、GSH-Px m RNA表达,下调i NOS及COX-2 m RNA表达,抑制结肠氧化应激损伤;3)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能抑制TLRs/My D88/NF-κB信号通路,诱导结肠由M1型促炎极化转为M2型抗炎极化。结论:1)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有效降低db/db鼠血糖及血脂,改善胰腺、肝脏、附睾白色脂肪形态,具有抗糖尿病药效学的作用;2)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增加产短链脂肪酸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丙酸及丁酸,激活GPR43及GPR41活性,并增加GCG及PC1/3m RNA表达,促进GLP-1分泌;3)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能增加血清抗氧化物酶活性,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以及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胰腺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4)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及其代谢产物LPS含量,增加结肠抗氧化物酶活性,抑制黏附分子表达,上调紧密连接蛋白及黏蛋白表达,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通过抑制TLRs/My D88/NF-κB信号通路诱导结肠M2型极化。

二、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及C-肽测定的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及C-肽测定的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肝源性糖尿病及相关糖代谢指标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源性糖尿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胃泌素及胰高糖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受试者一般资料与可比性分析
        1.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1.2 胰岛素组和OADs组的性别构成比较
        1.3 胰岛素组和OADs组的年龄(岁)和病程(年)构成比较
    2 血糖数据分析
        2.1 胰岛素组血糖水平比较
        2.2 OADs组血糖水平比较
        2.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血糖水平比较
    3 血脂数据分析
        3.1 胰岛素组血脂水平比较
        3.2 OADs组血脂水平比较
        3.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血脂水平比较
    4 胃泌素数据分析
        4.1 胰岛素组胃泌素水平比较
        4.2 OADs组胃泌素水平比较
        4.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胃泌素水平比较
    5 胰高糖素数据分析
        5.1 胰岛素组胰高糖素水平比较
        5.2 OADs组胰高糖素水平比较
        5.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胰高糖素水平比较
    6 肠道菌群的数据分析
        6.1 胰岛素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6.2 OADs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6.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7 金麦温胆汤干预前后安全性结果
讨论
    1 胃泌素在T2DM中的影响
    2 胰高糖素对T2DM的影响
    3 金麦温胆汤对T2DM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4 关于金麦温胆汤治疗T2DM痰瘀证的立意思想
    5 关于干预治疗后胰岛素组和口服药物组结果的讨论
        5.1 肠道菌群结果的讨论
        5.2 血糖结果差异的讨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病例报告表(CRF)
附录C 福州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于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胰腺部分切除术所致高血糖对大鼠肠道菌群及GLP-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及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1.3.1 实验模型的制备
        1.3.2 OGTT 试验
        1.3.3 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
        1.3.4 组织病理
        1.3.5 肠道菌群
        1.3.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体重的变化
    2.2 血糖、胰岛素释放及 C 肽释放试验的变化
    2.3 肠道组织病理分析
        2.3.1 肠道 HE 染色结果
        2.3.2 各组大鼠肠道局部 NF-KB-p65 的表达
        2.3.3 各组大鼠回肠局部 GLP-1 的表达
    2.4 肠道菌群变化的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高血糖模型的制作
    3.2 肠道病理及炎症因子 NF-k Bp65 表达的变化
    3.3 肠道 GLP-1 表达水平的变化
    3.4 肠道菌群变化
    3.5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4 结论
    4.1 肠道菌群紊乱
    4.2 GLP-1 释放水平升高
参考文献
综述 2 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花椒麻味物质对2型糖尿病大鼠蛋白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花椒麻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1.1 花椒麻味物质概述
        1.1.2 花椒麻味物质的生理功效
    1.2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1.2.1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1.2.2 激素分泌异常
        1.2.3 胰岛素抵抗
        1.2.4 脂质异位沉积
        1.2.5 炎症和氧化应激
        1.2.6 线粒体功能障碍
        1.2.7 内质网应激
    1.3 动物体内蛋白质合成代谢机制研究
        1.3.1 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关键调控通路
        1.3.2 影响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因素
    1.4 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机制研究
        1.4.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1.4.2 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关键调控因子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花椒麻味物质对2 型糖尿病大鼠机体基础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花椒麻味物质的提取与制备
        2.2.2 花椒麻味物质灌胃溶液的配制
        2.2.3 试验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分组
        2.2.4 指标分析测定方法
    2.3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受试物花椒麻味物质含量的测定
        2.4.2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体重的影响
        2.4.3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4.4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的影响
        2.4.5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OGTT的影响
        2.4.6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2.4.7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血脂水平的影响
        2.4.8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影响
        2.4.9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尿素氮和肌酐的影响
        2.4.10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激素的影响
        2.4.11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2.4.12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肝脏酶活的影响
        2.4.13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2.5 讨论
    2.6 结论
第3章 花椒麻味物质对2型糖尿病大鼠组织内氨基酸含量以及氨基酸运载体mRNA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氨基酸标准溶液的制备
        3.2.2 氨基酸的衍生
        3.2.3 液相色谱条件
        3.2.4 组织中氨基酸运载体mRNA表达测定
    3.3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血浆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2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空肠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3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肝脏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4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5 不同组织内氨基酸水平的多元数据分析
        3.4.6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空肠中氨基酸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
        3.4.7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肝脏中氨基酸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
        3.4.8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中氨基酸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结论
第4章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蛋白质合成代谢紊乱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RT-qPCR
        4.2.2 Western Blot
    4.3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肝脏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4.2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4.3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5 讨论
    4.6 结论
第5章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蛋白质分解代谢紊乱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材料
        5.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RT-qPCR
        5.2.2 Western Blot
    5.3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MSTN和 MyoD表达量的影响
        5.4.2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MuRF1表达量的影响
        5.4.3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MAFbx表达量的影响
        5.4.4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FoxOs表达量的影响
        5.4.5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NFκB表达量的影响
        5.4.6 花椒麻味物质对T2DM大鼠骨骼肌TNF-α表达量的影响
    5.5 讨论
    5.6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代谢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综述三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性
存在问题及对策
致谢
个人简历

(6)芪葵颗粒调节1型糖尿病Th17/Treg平衡的实验研究及T1DM临床证型的横断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基于imDC诱导T细胞耐受研究芪葵颗粒干预T1DM的作用机制
    引言
    实验一: 观察芪葵颗粒对NOD小鼠的影胰岛炎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分组
        4 实验方法
        5 统计处理
        6 实验结果
    实验二: 观察芪葵颗粒对NOD小鼠T1DM模型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分组
        5 统计处理
        6 实验结果
    讨论
    实验结论
第二部分 1型糖尿病的证型分布
    1 资料及方法
    2 诊断标准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统计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第三部分 1型糖尿病免疫异常的临床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2 诊断标准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统计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全文总结
    1 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
    2 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综述一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
综述二 1型糖尿病中医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前期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入组资料基本特征
    3.2 一般资料的对比分析
    3.3 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3.4 不同治疗方案间血糖波动的差异
4.讨论
    4.1 评估血糖波动指标的选择——SDBG
    4.2 既往有关血糖波动的研究——危害及其机制
    4.3 本研究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4.4 血糖波动的控制措施
    4.5 研究局限与亮点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其肝肾功能及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8)胰岛素、C肽与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脑小血管病相关概念
    2.2 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
    2.3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
        2.3.1 同型半胱氨酸
        2.3.2 尿酸
        2.3.3 血脂
        2.3.4 胆红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抗氧化剂
        2.3.5 MMP-9、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反应标记物
        2.3.6 碱性磷酸酶
        2.3.7 凝血-纤溶标记物
    2.4 胰岛素与C肽
        2.4.1 胰岛素、C肽与脑小血管病
        2.4.2 C肽与血管病变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资料收集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分组
        3.2.2 诊断标准
        3.2.3 标本采集
        3.2.4 样本测定
    3.3 危险因素界定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四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4.2 四组患者胰岛素水平比较
    4.3 四组患者C肽水平比较
    4.4 胰岛素、C肽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相关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5 评价脑小血管病患者空腹血糖、糖尿病对胰岛素水平有无影响
    4.6 评价脑小血管病患者空腹血糖、糖尿病对FCP水平有无影响
第5章 结果分析
    5.1 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5.2 CSVD、MCI、CSVaD组之间空腹胰岛素水平的差异及其意义
    5.3 CSVD、MCI、CSVaD组之间空腹C肽水平的差异及其意义
    5.4 胰岛素、C肽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相关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及其意义
    5.5 C肽与传统脑小血管病生物标志物的对比
    5.6 本研究的局限性
    5.7 小结与展望
第6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研究及对MMP-9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发病因素和机制
        1.3 临床治疗
    2 中医学对2型糖尿性干眼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辨证论治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相关性分析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研究对象分组
        2.6 研究内容
    3 临床疗效研究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标准与处理
        3.6 病例的剔除
        3.7 治疗方法
        3.8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6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相关性分析结果
        1.1 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与健康人群的MMP-9比较结果
        1.2 不同空腹C肽水平患者各指标的比较
        1.3 血清C肽水平与干眼指标的相关性
        1.4 MMP-9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2.3 治疗前后各临床及实验室观察指标比较
        2.4 总体疗效分析
        2.5 安全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二冬消渴方的立论依据
        1.1 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病机关键在于“阴虚热盛,目窍失润”
        1.2 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治疗当以“滋阴清热,润燥明目”为大法
    2 二冬消渴方组方及单味药分析
        2.1 二冬消渴方的方义
        2.2 单味药分析
    3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相关性
    4 相关性结果分析
    5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5.1 糖代谢指标的改善
        5.2 干眼相关指标的改善
        5.3 MMP-9的变化
        5.4 二冬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疗效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症状体征量化观察表
    附录2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GLP-1分泌及M2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乳源性复合益生菌的抗糖尿病药效学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对DB/DB鼠肠道菌群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乳源性复合益生菌的抗糖尿病分子机制研究
    (一)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GLP-1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M2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Ⅱ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及C-肽测定的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症化慢性HBV感染者肝源性糖尿病及相关糖代谢指标的动态变化[D]. 田彩云.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胃泌素及胰高糖素的影响[D]. 唐安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胰腺部分切除术所致高血糖对大鼠肠道菌群及GLP-1的影响[D]. 郭来丽.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花椒麻味物质对2型糖尿病大鼠蛋白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D]. 魏鲟钰. 西南大学, 2021(01)
  • [5]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D]. 彭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芪葵颗粒调节1型糖尿病Th17/Treg平衡的实验研究及T1DM临床证型的横断面分析[D]. 贾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前期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分析[D]. 金晖.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胰岛素、C肽与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相关性的研究[D]. 顾志浩. 吉林大学, 2020(08)
  • [9]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研究及对MMP-9的影响[D]. 朱雯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GLP-1分泌及M2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 王艳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正常及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及C肽测定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