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与防治

浅谈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与防治

一、浅谈水域富营养化的形成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董雪,蔡春轶,颜泓,党永峰,季世琛,王雪瑞[1](2022)在《汉石桥湿地南部核心区富营养化成因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为查明汉石桥湿地南部核心区的富营养化现状和成因,于2019年3—9月对该区域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透明度、光照强度、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叶绿素a等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分析。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南部核心区富营养化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叶绿素a与各项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水体富营养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南部核心区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状态;叶绿素a与透明度、pH值、溶解氧呈显着负相关,与光照强度、水温、化学需氧量、总氮等呈显着正相关,总氮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光照强度、水温、叶绿素a,其次为总氮与总磷。提出再生水利用、水动力条件改善、水生生物调控等防治对策,为汉石桥湿地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朱益辉[2](2021)在《低盐富营养化水域表层藻类竞争关系及其对水体微生物种群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河口低盐水域富营养化情况严重,大大提高了水华爆发的潜在可能性。河口水域水华的爆发不仅对水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还给周边地区饮用水处置带来极大压力。由于河口特殊的地理环境,水体盐度跨度较大,并且大量存在各种微藻,藻间竞争关系复杂,不同地区优势藻种差别明显,水华爆发类型各异。为了探究不同条件下河口的水华爆发类型,本文选取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和铜绿微囊藻作为水华藻种代表,通过三种微藻不同组合培养,确定其竞争关系,再通过设置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大致确定不同类型水华适宜爆发的条件。同时,微生物作为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极易受环境影响,水华爆发会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改变其原有的生态功能,由于河口地区与内陆湖泊水域微生物群落存在一定差异,且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水华对内陆湖泊水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因此对由水华爆发而引起的河口微生物群落变化了解甚少。为了探究水华爆发对河口地区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文通过设置不同条件,模拟三种不同类型水华爆发,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监测水华全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从而揭示不同类型水华下微生物群落变化差异及特定微生物功能分析,为河口水域水华爆发监测预警,防治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培养组合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和铜绿微囊藻之间存在化感作用。小球藻在0.5盐度下竞争力强于中肋骨条藻和铜绿微囊藻,同时铜绿微囊藻和中肋骨条藻的存在分别增强了小球藻对中肋骨条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分别为3.96和3.42。中肋骨条藻藻密度在第12 d时范围在2.37×104~2.99×105cells/m L,与盐度呈正相关,且在三种藻混合培养时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表现出促进作用;铜绿微囊藻最适生长盐度为2.5,且在此盐度下竞争力强于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三种藻混合培养时铜绿微囊藻对小球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抑制作用强于两种藻混合培养。(2)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小球藻在0.5盐度的低氮磷浓度下,最终藻密度占比总藻密度均大于50%,平均比增长率为0.19,高于中肋骨条藻和铜绿微囊藻,说明小球藻在0.5盐度下的低氮磷浓度水域中易成为水华爆发时的优势藻。中肋骨条藻藻密度占比总藻密度最大值出现在5盐度条件下的中高氮磷浓度组,为6.95%,且此时小球藻对其竞争参数最小(1.61),铜绿微囊藻对其表现为促进作用(-2.17)。说明中肋骨条藻在5盐度的中高氮磷浓度下相对其他条件下能够较好生长。铜绿微囊藻最大藻密度随氮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5盐度下的高氮磷组中生物量占比总生物量超50%,平均比增长率为0.25,高于小球藻和中肋骨条藻,且此时小球藻对其抑制作用在同盐度下最弱(17.10),说明铜绿微囊藻在2.5盐度的高氮磷浓度水域中易成为水华爆发时的优势藻。(3)水华爆发对表层水体微生物群落影响微生物多样性随水华爆发而降低,随水华衰败而升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绿藻水华和蓝藻水华期间相对丰度随水华爆发而降低,又随水华衰败而升高;硅藻水华期间,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在水华过程中持续上升,从33.34%升至53.57%。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在绿藻水华爆发期间持续上升,从8.72%升至21.93%,在水华衰败期降至7.29%;在蓝藻水华期间,Bacteroidota相对丰度为14.30%~18.68%,均占据较大的比重;在硅藻水华期间,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持续下降,从54.78%降至9.3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在水华衰败期明显上升。

李韶慧[3](2021)在《贵州高原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湖库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营养物质随地表以及地下径流汇入湖库,在其它环境因子适宜的条件下,水体逐渐呈现富营养化状态,使得水环境质量下降、威胁人类健康、严重可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平寨水库作为黔中水利枢纽的源头水库,其水质安全直接影响整个黔中地区用水安全。因此开展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估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1月、5月、7月以及11月分别对平寨水库库区8个监测点进行水样的采集与测定,分析了平寨水库理化因子、氮磷营养盐、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以及无机离子特征;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以及对数型幂指数普适指数公式评价了平寨水库水体的营养状态;通过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PCA排序三种方法,研究了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在200 m、500 m、1000 m以及子流域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对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平寨水库水体呈弱碱性状态;DO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标准。TN平均浓度达2.74 mg/L;NH3-N平均浓度属于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Ⅲ类水;TP平均浓度属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NO3--N平均浓度为0.92 mg/L;NO2--N平均浓度为0.093mg/L;TN/TP平均值为168.1,水体为磷限制型。CODMn平均浓度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标准。Chl-a平均浓度为3.17μg/L。NO3-平均浓度为10.89 mg/L;Ca2+平均浓度为53.83 mg/L。(2)平寨水库Wt呈现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春季Wt高于秋季的规律;p H值为冬季最低,而其余季节则无明显规律;EC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春、秋季节差异不显着;DO浓度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DO浓度大于秋季。TP浓度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冬季大于夏季的规律;TN浓度均为冬季最低,秋季最高;NH3-N浓度均呈现秋季最高,夏季最低的规律;NO3--N浓度呈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的规律;NO2--N浓度则为冬季最高,春、夏和秋季均较低;TN/TP表现出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大于春季的规律。CODMn夏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Chl-a浓度呈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大于秋季的规律。NO3-浓度冬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和夏季相差不大;Ca2+浓度呈现冬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浓度大于夏季的规律。(3)基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确定的平寨水库水体综合营养状态值在17~44.68之间,为贫~中营养状态,基于对数型幂指数普适指数公式确定的平寨水库水体综合营养状态值则在28.58~47.61之间,为中~富营养状态,两种方法均显示,平寨水库纳雍河段以及白水河段富营养化程度较高。两种方法在春、夏两季除部分监测点评价结果一致外,其余监测点评价结果均差了一个等级,而秋冬季节所有检测点评价结果均差了一个级。分析发现,基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4)Spearman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PCA排序三种分析方法显示,气温(At)、Wt、p H、EC、DO、SD、Ca2+、NO3-、TN、NO3--N、TN/TP、CODMn是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尺度下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影响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平寨水库建设用地与TP、Ca2+、TN、EC以及SD呈正相关关系;草地与NO3--N、TP及Ca2+呈正相关关系,草地与SD相关性则具有尺度差异性;耕地与NO3--N、TN、NO3-以及CODMn呈正相关关系;林地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具有季节差异性,春季与TP、NO3-及NO3--N呈负相关关系,而冬季则与TN、Ca2+呈正相关关系;未利用地与EC、TP、Ca2+及NO3-呈正相关关系。

高子昕[4](2021)在《苦草的氮磷吸收释放特征及其在湖泊修复中的作用》文中认为湖泊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世界上多数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苦草作为最常见沉水植物,是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经济先驱种之一,可以有效改善湖泊水质及其水体环境。目前人们对苦草的净水效果开展研究较多的研究,但关于苦草枯萎释放氮磷以及种植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依然不足。为探究以上问题,本文以苦草为对象,研究了苦草在不同氮浓度下对水氮、磷的吸收特征,分析了苦草枯萎死亡后根、叶等对水体中氮、磷释放作用,并在白洋淀水域开展了苦草立体种植实验,分析了苦草立体种植对湖泊水质及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不同氮浓度梯度实验,发现苦草在水体总氮浓度为1.5mg/L时对总氮吸收率最高,吸收率达到31.48%;在氮浓度为1.0mg/L-2.0mg/L的水体中,苦草对氮的吸收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苦草在总氮浓度为2.0mg/L时对水体释放的磷最高,水体氮浓度的变化会引起苦草释放吸收磷的变化,且苦草对磷的吸收呈波动性。(2)在经过50℃热水水浴30分钟处理后,处于枯萎状态的苦草对氮磷的释放率分别为1.10mg总氮/g苦草和2.20mg总磷/g苦草。苦草不同部位的氮磷释放效率不同,其中根的释放率为0.52mg总氮/g苦草根和2.31mg总磷/g苦草根,叶的释放率为0.81mg总氮/g苦草叶和2.36mg总磷/g苦草叶。在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后,苦草又恢复了吸收氮磷能力,苦草的根和叶分别都具有良好的氮磷吸收能力,其中根对水体中总氮吸收率约为66.42%,对总磷的吸收率为74.79%;叶对水体中总氮的吸收率为56.58%,对总磷的吸收率为73.47%。(3)在白洋淀水域开展了苦草立体种植实验,苦草种植开始之初,由于水流和种植带入作用,种植区水体中的总氮浓度高于开放水域,随着时间延长,种植区水体中的三态氮逐步降低并与开放区有显着差异(P<0.05),但总磷浓度无明显变化,表明苦草立体种植对湖泊水体中的氮素有显着影响;但在秋季,随着苦草进入衰败期,苦草立体种植区的磷素浓度不断升高,水体中浮游动物急剧增加,苦草衰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升高。表明苦草种植可以影响水体氮磷,需要合理管控,放置因枯萎死亡造成二次污染。本文初步探究了一定氮浓度下苦草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情况,研究了苦草枯萎后不同部位的氮、磷释放与吸收特征,并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苦草立体种植对水环境的影响作用,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数据,为湖泊生态修复中合理利用苦草提供了依据。

韩洋洋[5](2021)在《白洋淀沉积物污染特征与源—汇过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水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强,在湖泊外源污染的治理上取得了突破进展,内源污染问题仍备受关注。沉积物是湖泊污染物的重要蓄积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污染物从沉积物中向上覆水释放,严重影响上覆水水质。本文以白洋淀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采样、室内检测和实验模拟,研究了白洋淀上覆水理化性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沉积物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在白洋淀水域中的分布特征、赋存形态和源-汇过程,探讨了退耕还淀重点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污染评价和来源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有:(1)白洋淀上覆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不同月份NH4+-N浓度无显着差异,平均浓度在0.05-0.14 mg/L之间。空间分布上,南刘庄和烧车淀NH4+-N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不同月份TP浓度呈显着差异(p<0.01),5、7月浓度显着高于10、12月,均值超过0.10 mg/L(Ⅴ类水),属于主要污染因子,TP在藻苲淀、南刘庄污染较重;COD在5月份浓度最高,为28.67±8.09 mg/L,区域上在南刘庄、藻苲淀浓度较高。(2)白洋淀水域沉积物氮、磷污染特征和磷赋存形态:综合污染指数表明白洋淀沉积物属于营养盐重度污染,在沟壕和塘表层沉积物中TN和TP含量较高。淀面和沟壕沉积物TN和有机质(OM)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淀面区域沉积物TP含量随着深度增加不断增加,沟壕和芦苇荡沉积物TP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白洋淀沉积物中稳定性磷(Res-P、Ca-P)占比较高,而NH4Cl-P、BD-P、Na OH-P占TP的比重较低。(3)白洋淀水域沉积物为上覆水NH4+-N的“源”,其中沟壕沉积物NH4+-N释放通量(48.02-56.08 mg·m-2·d-1)最大。沟壕和塘沉积物为TP和溶解性磷酸盐(SRP)的“源”,其中沟壕沉积物释放TP和SRP通量最大,TP释放通量为4.16-4.68 mg·m-2·d-1。在上覆水分别为原水和Ⅳ类水时,淀面和芦苇荡沉积物为上覆水含磷物质的“汇”。TN、TP、OM含量和细菌群落组成是影响白洋淀沉积物源-汇的主要环境因子。(4)藻苲淀水域表层沉积物为营养物质含量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区域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水域和沟渠,Pb、Cu、Ni和Cd为主要污染因子。来源分析表明,重金属Cu、As、Ni、Pb和Cd主要来自农业污染,Cr的来源是工业污染,Hg和Zn的来源是农业和工业活动,而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水生植物的腐烂分解和人类活动。

唐嘉威[6](2021)在《浙江省近岸海域富营养现状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据2018年浙江近岸海域水质春季、夏季、秋季三个航次的营养盐及温盐等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富营养化指数和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等3种方法分析和评价了浙江近岸海域的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及分布、主要环境分布特性和富营养化指数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无机氮年均值为0.526 mg/L,春季>秋季>夏季,呈由西向东部外海递减的态势;活性磷酸盐含量年均值为0.023mg/L,秋季>春季>夏季,平面分布与无机氮基本一致,化学需氧量全年相对较低,年均值为0.80mg/L,均值均符合一类水质标准。NO3-N是DIN的主要存在形式。占无机氮比例为95.3%;NO2-N及NH4-N占DIN比例分别为3.0%、1.7%。浙江近岸海域不同季节氮、磷营养盐变化较大,其N/P摩尔比也存在较大差异,平均为97.5。春季N/P摩尔比119.5,100%站次超过30;夏季N/P摩尔比为76.1,82.1%站次超过30;秋季N/P摩尔比为96.9,69.6%站次尔超过30。活性磷酸盐已成为影响浮游植物的限制性因子。全年有48.2%测站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程度;春季>秋季>夏季。富营养化的站次占总监测站次的49.2%,PEAM的评价结果,Ⅰ的站次比例为5.9%,Ⅳp站次比例为3.6%,Ⅴp站次比例为28.8%,Ⅵp站次比例为23.2%。磷限制的站位比例达到一半以上。浙江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位列全国第二。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受盐度影响极大,陆源污染及地表径流是影响氮磷的主要因子。浙江近岸海域近20年来,总体富营养化得以改善,海域水质呈向好发展的趋势。但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富营养化程度依然在不断加重。水体中营养盐过多是引起海水富营养化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源头上控制营养盐的排放量、通过生态修复手段来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是降低水体营养盐的浓度及负荷的重要手段。

皇甫嘉弘[7](2021)在《宁波社区公园水生植物水质净化效益及景观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宁波夏禹公园、樱花公园、福民公园、春晖公园、白云公园等社区公园存在景观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水生植物应用效果欠佳等问题,制约了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其水环境进行修复。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是一种既生态又美观的解决方法。本研究选取水生美人蕉(Canna glauca)、菖蒲(Acorus calamu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大薸(Pistia stratiotes)共9种水生植物,以观叶、观花以及兼顾观叶与花等不同观赏特征配置,对净化不同浓度梯度的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不同植物配置的量化实验(低浓度:化学需氧量COD 50.00 mg/L、氨氮NH4+-N2.50 mg/L、总磷TP 1.00 mg/L;中浓度:COD 80.00 mg/L、NH4+-N 4.00 mg/L、TP 2.50mg/L;高浓度:COD 160.00 mg/L、NH4+-N 7.00 mg/L、TP 4.50 mg/L),总结出净化效果好的水生植物优化配置,并对宁波社区公园水体植物景观进行提升设计,以期为社区公园景观水体水生植物的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实验表明,各水生植物配置对于COD、NH4+-N、TP具有明显的去除作用。各组对于水体中的COD均有积极的去除作用;梭鱼草+花叶芦竹、梭鱼草+花叶芦竹+荇菜、千屈菜+香菇草组合分别对低、中、高3个浓度梯度水体中NH4+-N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2.51%、91.87%和88.31%;千屈菜+水生美人蕉+香菇草、梭鱼草+花叶芦竹+荇菜、菖蒲+旱伞草组合分别对低、中、高3个浓度梯度水体中TP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7.03%、79.76%和86.95%。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菖蒲+大薸、梭鱼草+花叶芦竹+荇菜、菖蒲+旱伞草组合分别对低、中、高富营养化水体的总体净化效果最好。2.根据实验结果及社区公园水质、景观等现状问题,提出水体植物景观配置优化建议。夏禹公园建议配置为:梭鱼草+荇菜、菖蒲+旱伞草等;樱花公园可用配置为:千屈菜+水生美人蕉+香菇草、菖蒲+大薸等;福民公园建议配置为:千屈菜+水生美人蕉+香菇草、菖蒲+旱伞草+大薸等;春晖公园建议配置为:花叶芦竹+荇菜、旱伞草+大薸等;白云公园可用配置为:旱伞草+菖蒲+大薸、千屈菜+香菇草等。

李楠鑫[8](2020)在《库湾水质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文中提出水库是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时空分布不均的重要手段,其水质安全保障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库湾作为水库的水质敏感区,受到水库水文节律,以及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等环境背景的双重影响。理解库湾水质对复杂景观背景与水文节律的响应机制,厘清水环境特征和景观背景与库湾水体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评估库湾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对于库湾水质预测建模,揭示库湾水质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能够为水库富营养化防控、水环境质量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本文选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66个不同景观背景的典型库湾作为研究对象,在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的2015~2018年,对其水质进行了监测,采用时空交互分析、K均值聚类、偏最小二乘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围绕库湾汇水区景观背景和水环境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机制,系统研究了库湾水质的时空变异规律,定量评估了水文节律与汇水区景观对库湾水体氮磷的影响,阐明了库湾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叶绿素a浓度对水环境和汇水区景观背景的响应规律,评估了库湾营养状态,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库湾水质表现出显着的时空变异。水库大坝加高蓄水后,库湾水质整体随时间逐步好转,氨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浊度、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的平均值在蓄水期高于泄洪期,蓄水期和泄洪期的总氮和总磷浓度均高于0.2 mg·L-1和0.02mg·L-1的富营养化阈值,部分库湾中叶绿素a浓度明显高于5μg·L-1的生态可接受限值。具有更高富营养化与水华风险的库湾在研究期间逐年减少,在空间上越来越多地向城镇附近集中。(2)蓄水期和泄洪期库湾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对汇水区景观背景响应规律不同。汇水区土壤可蚀性对库湾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都有显着的影响。汇水区坡度,地形起伏度,地形湿度指数,林地面积占比和农田面积占比是库湾水体总氮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景观形状指数,边界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草地面积占比则是库湾水体总磷浓度的主要控制因子,此外总磷浓度在蓄水期还受到斑块密度和蔓延度指数的影响,在泄洪期还受到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的影响。(3)水化学和养分潜变量对库湾水体叶绿素a浓度具有决定性作用。水化学和养分潜变量对叶绿素a浓度具有显着的正效应,二者的总效应占两个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的40%以上,在泄洪期尤为明显。土地利用潜变量从源头和运输过程中影响输入库湾的污染负荷,在蓄水期对叶绿素a浓度的正效应更为明显,占叶绿素a浓度相对贡献的30%。复杂的景观斑块形状有助于减少养分向库湾水体的运输,破碎景观对叶绿素a浓度有显着的负效应,在泄洪期尤为明显,占叶绿素a浓度相对贡献的19%。(4)丹江口水库典型库湾水体总体处于中营养状态。部分支流库湾、封闭库湾和具有城镇、农田分布的库湾呈轻度、中度、甚至重度富营养状态,面临着较大的富营养化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设立库滨带生态屏障、构建水循环与污染阻滞系统、加强丹江口水库库周污染防控、深入开展库湾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治研究的库湾富营养化防治对策。本文针对库湾是水库水质污染的敏感区这一关键问题,从不同景观背景的典型库湾水质监测着手,结合水库水文节律性研究了库湾水质的时空变异规律,探讨了不同景观背景要素对库湾水质动态变化的贡献,揭示了水质时空变异对库湾景观背景和水文节律的响应机制。结果对于水库水质管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孙悦[9](2020)在《白洋淀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及治理对策》文中指出本文以白洋淀为研究背景,依据白洋淀历史上各淀区的承载功能将其分为原始区、旅游区、生活区、养殖区、入淀区五大功能区,于2019年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对五大功能区中25个采样点水样及沉积物进行采集,主要探究白洋淀氮素时空分布特征,为白洋淀流域氮素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洋淀全年水体中NH4+-N、NO3--N、TN含量分别处于0.01~0.53 mg·L-1、0.01~3.21 mg·L-1、0.84~3.26 mg·L-1范围间,入淀区及养殖区水体中NO3--N、TN含量最高。WQI水质评价结果显示白洋淀全年水质处于“差”的阈值范围,整体水质的富营养化程度较2018年严重。2)白洋淀四季沉积物总氮含量处于2572.82~7398.39 mg·kg-1范围间,平均含量为2893.75 mg·kg-1,入淀区六条河流的沉积物总氮含量最高。间隙水氮素浓度与上覆水体呈现出较大的浓度差。四种可转化态氮中含量最高的弱酸可提取态氮与间隙水、水体中NH4+-N、NO3--N呈显着相关性,对水体氮素影响较大。3)在外源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对夏季沉积物内源氮的释放通量与对淀区水体贡献率分析显示白洋淀沉积物内源氮释放对淀区水质的影响风险较大,其中入淀区与养殖区内源氮释放对上覆水体影响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入淀区六条河流的沉积环境相差较大,因此在对内源氮治理时要首先明确不同河流的沉积环境,依据环境特点进行淀区底泥的清淤治理。

沈旭舟[10](2020)在《基于稳态理论的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主控因素及其稳态转换阈值研究》文中认为洞庭湖作为我国第二大通江湖泊,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水利设施兴建、围堰等造成水环境容量减少,另一方面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导致污水排放量剧增,导致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升高、水华现象频发和水生植被退化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如何有效识别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并提出适用于洞庭湖的控制阈值已成为当前洞庭湖水环境保护的重点。考虑到洞庭湖水环境特征存在显着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水文期、不同湖区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阈值尚未明晰。本文通过2018年至2019年洞庭湖水文、水质和水生态野外监测数据,利用相关数理统计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洞庭湖不同时空下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利用“稳态理论”和频数分布法验证了洞庭湖生态系统多稳态的存在性,明确了洞庭湖“草-藻”稳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选取沉水植物生长关键期和稳态转换关键湖区分析了洞庭湖“草-藻”稳态转换作用阈值。研究得到主要结果包括:(1)东洞庭湖水系连通性指标显着低于长江三口、南部四水、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结合水动力特征,可将东洞庭湖划分为一类,其余四个湖区划分为第二类;根据水文情势变化特征,可将洞庭湖在时间上划分为四个具有显着差异的水文期,枯水期(12-3月)、涨水期(4-6月)、丰水期(7-9月)和退水期(10-11月);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在时间上表现为枯水期>退水期>丰水期>涨水期;不同区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长江三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丰水期和退水期大于枯水期和涨水期;南部四水、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富营养化程度呈现枯水期和退水期大于涨水期和丰水期。就空间分布规律而言,总氮(TN)、总磷(TP)和透明度(SD)在涨水期和丰水期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一致,高锰酸盐指数(CODMn)在所有水文期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一致,叶绿素a(Chl-a)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一致性较差。水体流速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在长江三口和南部四水相关性较差。(2)依据频数分布法,验证了洞庭湖水生态系统多稳态在空间上的存在性,采用“空间换时间”方式探明洞庭湖“草-藻”稳态分布特征,具体分布结果如下:(1)枯水期长江三口和南洞庭湖基本处于过渡态,南部四水和西洞庭湖草型稳态和过渡态两者皆有,东洞庭湖处于藻型稳态;(2)涨水期和丰水期长江三口和南部四水处于草型稳态,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多处于过渡态,东洞庭湖存在过渡态和藻型稳态;(3)退水期长江三口和南洞庭湖生态系统以过渡态为主,南部四水和西洞庭湖主要为草型稳态,东洞庭湖为藻型稳态。(3)沉水植物关键生长期和稳态转换关键区域加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总磷是影响东洞庭湖浮游藻类、沉水植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东洞庭湖水生态系统由草型稳态向藻型稳态跃迁总磷阈值为0.07mg/L,藻型浊水稳态转变为草型清水稳态总磷阈值为0.046mg/L。可通过控制水体总磷浓度在0.07mg/L以下,来维持生态系统处于草型稳态,通过将总磷浓度削减至0.046mg/L以下来恢复水生植被,推动生态系统从藻型稳态转变为草型稳态。长江三口、南部四水、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区域整体富营养化水平虽然较高,但由于水动力条件限制,水生态系统总体较好,处于草型稳态和过渡态,保持现有水动力环境即可维持现状。

二、浅谈水域富营养化的形成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水域富营养化的形成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汉石桥湿地南部核心区富营养化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水质采样与检测
    1.3 数据分析与作图
2??结果与讨论
    2.1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2.2 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3 水体富营养化驱动因子分析
3??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对策
    3.1 再生水利用
    3.2 水动力条件改善
    3.3 水生生物调控
4?结论

(2)低盐富营养化水域表层藻类竞争关系及其对水体微生物种群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体富营养化
    1.2 水华
        1.2.1 水华发生机理
        1.2.2 水华的危害
    1.3 藻间竞争
        1.3.1 藻间竞争分类
        1.3.2 藻间竞争影响因素
    1.4 水华对微生物的影响
        1.4.1 微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1.4.2 水华生消过程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3 不同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差异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长江口样品采集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藻种
        2.2.2 实验仪器
        2.2.3 反应器的设计
    2.3 微藻培养
        2.3.1 培养基配方及模拟海水配方
        2.3.2 藻种接种及培养
        2.3.3 培养基的选择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藻密度测定
        2.4.2 比增长速率测定
        2.4.3 生长曲线的拟合
        2.4.4 竞争参数的计算
        2.4.5 叶绿素的测定
        2.4.6 培养液中总氮、总磷的测定
        2.4.7 微生物测定
        2.4.8 数据处理
    2.5 实验设计
        2.5.1 不同培养组合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
        2.5.2 不同氮磷浓度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
        2.5.3 水华爆发对表层水体微生物群落影响
第三章 不同培养组合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竞争类型的确定
        3.2.2 小球藻生长变化特征
        3.2.3 小球藻竞争力变化情况
        3.2.4 中肋骨条藻生长变化特征
        3.2.5 中肋骨条藻竞争力变化情况
        3.2.6 铜绿微囊藻生长变化特征
        3.2.7 铜绿微囊藻竞争力变化情况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对微藻竞争关系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情况
        4.2.2 不同盐度下微藻生长变化特征
        4.2.3 微藻平均比增长率变化情况
        4.2.4 微藻竞争参数及竞争关系变化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华爆发对表层水体微生物群落影响
    5.1 引言
    5.2 反应器A的绿藻水华爆发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5.2.1 藻密度、叶绿素a及微藻总量变化情况
        5.2.2 微生物α–多样性特征
        5.2.3 门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2.4 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3 反应器B的蓝藻水华爆发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5.3.1 藻密度、叶绿素a及微藻总量变化情况
        5.3.2 微生物α–多样性特征
        5.3.3 门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3.4 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4 反应器C的硅藻水华爆发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5.4.1 藻密度、叶绿素a及微藻总量变化情况
        5.4.2 微生物α–多样性特征
        5.4.3 门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4.4 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5 讨论
        5.5.1 水华对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5.2 变形菌门与水华的关系
        5.5.3 拟杆菌门与水华的关系
        5.5.4 放线菌门与水华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贵州高原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2 富营养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水环境数据
        2.2.2 土地利用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相关性分析法
        2.3.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3.3 PCA排序法
        2.3.4 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3 水环境特征分析
    3.1 理化因子特征分析
        3.1.1 水温(Wt)
        3.1.2 pH值
        3.1.3 溶解氧(DO)
        3.1.4 电导率(EC)
    3.2.氮、磷营养盐特征分析
        3.2.1 总磷(TP)
        3.2.2 总氮(TN)
        3.2.3 氨氮(NH_3-N)、硝态氮(NO_3~N)和亚硝态氮(NO_2~N)
        3.2.4 氮磷比(TN/TP)
    3.3 高锰酸盐指数(COD_(Mn))
    3.4 叶绿素a(Chl-a)
    3.5 无机离子
        3.5.1 硝酸根离子(NO_3~-)
        3.5.2 钙离子(Ca~(2+))
    3.6 本章小结
4 平寨水库水体营养状态评价
    4.1 综合营养指数法
    4.2 对数型幂指数普适指数公式
    4.3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富营养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特征
        5.1.1 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1.2 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5.1.3 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PCA排序分析
        5.1.4 讨论
    5.2 土地利用类型与水体富营养化关联特征分析
        5.2.1 平寨水库土地利用状况
        5.2.2 平寨水库土地利用格局与水体富营养化相关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和取得的成果
附录
致谢

(4)苦草的氮磷吸收释放特征及其在湖泊修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苦草
        1.1.1 苦草形态特征
        1.1.2 苦草生长环境
        1.1.3 苦草对水质修复的研究情况
    1.2 水域富营养化
        1.2.1 湖泊富营养化
        1.2.2 富营养化的危害
        1.2.3 富营养化现状
        1.2.4 富营养化治理
    1.3 水域富营养化治理现状
        1.3.1 国外湖泊水环境治理
        1.3.2 国内湖泊水环境治理
    1.4 沉水植物在湖泊治理中的作用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苦草对水体氮磷的吸收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置
        2.1.2 样品采集与检测
    2.2 实验结果
        2.2.1 苦草对氮的吸收效果
        2.2.2 苦草对总磷的吸收效果
    2.3 小结
第三章 苦草枯萎对水体氮磷的释放与吸收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置
        3.1.2 样品采集与检测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枯萎苦草的氮释放
        3.2.2 枯萎苦草的磷释放
        3.2.3 枯萎苦草复活后的氮磷吸收
    3.3 小结
第四章 苦草在湖泊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采样点布设及样品采集
        4.1.3 理化指标测定
        4.1.4 浮游生物指标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对水体DO、pH值和盐度的影响
        4.2.2 对水体TN、TP、NO_3~-、NO_2~-、NH_4~+-N、COD的影响
        4.2.3 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4.2.4 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4.2.4.1 对轮虫群落组成的影响
        4.2.4.2 对桡足类群落组成的影响
        4.2.4.3 对枝角类群落组成的影响
        4.2.4.4 对原生动物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白洋淀沉积物污染特征与源—汇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湖泊水质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1.2.2 湖泊沉积物污染研究进展
        1.2.3 沉积物营养物质源-汇现象及影响因素
    1.3 本文研究计划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1 样品采集
        2.1.2 指标及分析方法
    2.2 污染评价方法
        2.2.1 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2.2.2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2.2.3 地积累指数法
        2.2.4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2.3 沉积物释放实验
    2.4 交换通量和释放量计算
第三章 上覆水理化性质时空变化特征
    3.1 上覆水基本理化性质
        3.1.1 温度
        3.1.2 pH
        3.1.3 溶解氧
    3.2 上覆水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分布特征
        3.2.1 氨氮时空分布特征
        3.2.2 总磷时空分布特征
        3.2.3 化学需氧量时空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域沉积物污染特征
    4.1 不同水域上覆水理化性质
        4.1.1 基本理化性质特征
        4.1.2 污染物含量特征
        4.1.3 指标差异性分析
        4.1.4 污染评价
    4.2 白洋淀沉积物污染特征
        4.2.1 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
        4.2.2 营养物质含量特征
        4.2.3 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4.2.4 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2.5 沉积物污染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域沉积物污染负荷及源-汇关系
    5.1 沉积物营养物质释放特征
        5.1.1 氨氮释放特征
        5.1.2 含磷物质释放特征
    5.2 沉积物营养物质交换通量估算
        5.2.1 不同水域沉积物营养物质释放差异分析
        5.2.2 营养盐交换通量和年释放量估算
    5.3 白洋淀沉积物性质对营养盐源-汇现象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退耕还淀重点区域沉积物污染特征
    6.1 营养物质及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6.1.1 营养物质空间分布
        6.1.2 重金属空间分布
        6.1.3 不同土地类型污染物质差异性分析
    6.2 营养物质及重金属污染评价
        6.2.1 营养物质污染评价
        6.2.2 重金属污染评价
    6.3 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及重金属来源分析
        6.3.1 相关性分析
        6.3.2 层次聚类分析
        6.3.3 主成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6)浙江省近岸海域富营养现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浙江近岸海域自然环境
        1.1.1 自然地理
        1.1.2 气候条件
        1.1.3 海洋水文
        1.1.4 生物资源
    1.2 国内外富营养化研究现状
        1.2.1 富营养化概念
        1.2.2 国内外主要国家近海富营养化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时间、采样站位和样品采集分析
    2.2 数据分析和评价方法
        2.2.1 单因子指数法
        2.2.2 富营养化指数
        2.2.3 氮磷比
        2.2.4 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
        2.2.5 数据处理和季节均值差异显着性检验
第三章 富营养化现状
    3.1 营养盐含量特征分析和评价
        3.1.1 营养盐监测结果和单因子评价
        3.1.2 营养盐的分布特性及季节变化
        3.1.3 营养盐的结构特性及季节变化
    3.2 富营养化综合评价与分析
    3.3 富营养化与国内其它省份比较
第四章 富营养化与环境因子的分析
    4.1 主要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
    4.2 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第五章 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分析
    5.1 浙江近岸海域二十年来富营养变化分析
    5.2 浙江省重点港湾富营养化变化趋势
        5.2.1 杭州湾
        5.2.2 象山港
        5.2.3 三门湾
        5.2.4 乐清湾
第六章 富营养化防治对策分析
    6.1 营养盐管理与控制
        6.1.1 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与管理
        6.1.2 点源污染的控制和管理
        6.1.3 海水养殖业污染的控制与管理
        6.1.4 长江口水域营养盐宏观调控与总量控制
    6.2 生态恢复方法
        6.2.1 湿地对水体氮、磷的净化作用
        6.2.2 大力推广大型海藻养殖,净化富营养水体
        6.2.3 增加双壳类软体动物数量,修复富营养化水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论文

(7)宁波社区公园水生植物水质净化效益及景观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水质处理研究进展
        1.2.1 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现状
        1.2.2 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成因
        1.2.2.1 外源污染
        1.2.2.2 内源污染
        1.2.3 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净化主要处理技术
        1.2.3.1 物理技术
        1.2.3.2 化学技术
        1.2.3.3 生物技术
        1.2.4 小结
    1.3 国内外水生植物水质净化与景观应用研究进展
        1.3.1 水生植物水质净化研究
        1.3.2 水生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1.4 小结
    1.5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2.1 前期基础理论研究
        1.5.2.2 宁波社区公园景观水体现状调研分析与供试植物遴选
        1.5.2.3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同一浓度梯度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净化效果研究
        1.5.2.4 相同水生植物配置对不同浓度梯度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净化效果研究
        1.5.2.5 根据实验结果对社区公园提出水生植物景观提升建议
        1.5.3 技术路线
2 遴选地概况与供试植物遴选
    2.1 遴选地整体情况
        2.1.1 夏禹公园
        2.1.2 樱花公园
        2.1.3 福民公园
        2.1.4 春晖公园
        2.1.5 白云公园
    2.2 遴选地水质状况调查分析
    2.3 遴选地水生植物景观应用情况
        2.3.1 水生植物应用种类调查
        2.3.2 主要水生植物分布情况与频度分析
        2.3.3 主要水生植物花色分析
        2.3.4 主要水生植物株高与适宜水深分析
        2.3.5 植物景观存在的现状问题分析
        2.3.5.1 物种种类和生活型单一
        2.3.5.2 种植形式多样性不足
        2.3.5.3 造景空间利用不合理
        2.3.5.4 景观季相变化单一
        2.3.5.5 后期管理不到位
    2.4 社区公园景观水体水生植物遴选结果
3 水生植物配置水质净化实验研究
    3.1 实验地点及前期工作
        3.1.1 实验地点
        3.1.2 实验水体
        3.1.3 供试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
        3.1.4 供试植物的栽培
    3.2 实验说明及各指标测量方法
        3.2.1 实验说明
        3.2.2 各指标测量方法
        3.2.2.1 生物量测定
        3.2.2.2 COD测定
        3.2.2.3 NH_4~+-N测定
        3.2.2.4 TP测定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水生植物在不同水体中的生长情况
        4.1.1 水样Ⅰ中水生植物生长情况
        4.1.2 水样Ⅱ中水生植物生长情况
        4.1.3 水样Ⅲ中水生植物生长情况
        4.1.4 小结
    4.2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水样Ⅰ净化作用分析
        4.2.1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COD的去除效果
        4.2.2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NH_4~+-N的去除效果
        4.2.3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TP的去除效果
    4.3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水样Ⅱ净化作用分析
        4.3.1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COD的去除效果
        4.3.2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NH_4~+-N的去除效果
        4.3.3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TP的去除效果
    4.4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水样Ⅲ净化作用分析
        4.4.1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COD的去除效果
        4.4.2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NH_4~+-N的去除效果
        4.4.3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TP的去除效果
    4.5 各植物配置水质指标隶属函数值
    4.6 小结
5 宁波社区公园水生植物优化配置与景观提升建议
    5.1 水体植物配置基本原则
        5.1.1 因地制宜原则
        5.1.2 生物多样性原则
        5.1.3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5.1.4 景观美学原则
        5.1.5 功能性原则
    5.2 水生植物种植形式
        5.2.1 点状种植
        5.2.2 线性种植
        5.2.3 面域种植
    5.3 宁波社区公园水生植物优化配置建议
        5.3.1 合理组配,丰富季相景观
        5.3.2 科学引种,提升物种多样性
        5.3.3 重视效益,兼顾景观生态
        5.3.4 提升管理,注重持续发展
        5.3.5 融入文化,突出景观意境
    5.4 宁波社区公园水生植物景观提升
        5.4.1 面状水域植物景观营造
        5.4.2 河道与岸线型水体植物营造
        5.4.3 湖中岛水体植物营造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8)库湾水质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水库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1.2.2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
        1.2.3 富营养化评价
        1.2.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2.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1.5 社会经济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2.2.1 基础数据收集
        2.2.2 库湾汇水区划分
        2.2.3 典型库湾选取
        2.2.4 库湾汇水区景观背景数据提取
    2.3 野外监测与室内试验
        2.3.1 库湾样点布设
        2.3.2 原位监测与采样方法
        2.3.3 室内实验
    2.4 分析方法
        2.4.1 时空交互分析
        2.4.2 K均值聚类
        2.4.3 偏最小二乘回归
        2.4.4 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
        2.4.5 富营养化评价
3.蓄水初期典型库湾水质时空变异规律
    3.1 典型库湾水质指标时空变化
    3.2 典型库湾水质聚类与其时空动态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典型库湾氮磷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库湾汇水区景观背景
    4.2 库湾水体氮磷浓度周期性变化
    4.3 库湾水体氮磷浓度与汇水区景观背景之间的联系
        4.3.1 不同时期景观背景对库湾水体总氮浓度的影响
        4.3.2 不同时期景观背景对库湾水体总磷浓度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典型库湾水体叶绿素a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1 典型库湾水体水质参数与叶绿素a浓度变化特征
    5.2 库湾水环境和汇水区景观对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
        5.2.1 蓄水期叶绿素a浓度对库湾水环境和景观背景的响应
        5.2.2 泄洪期叶绿素a浓度对库湾水环境和景观背景的响应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库湾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与防治对策
    6.1 典型库湾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6.1.1 蓄水期典型库湾营养状态
        6.1.2 泄洪期典型库湾营养状态
    6.2 典型库湾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对策
        6.2.1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6.2.2 设立库滨带生态屏障
        6.2.3 构建水循环与污染阻滞系统
        6.2.4 加强丹江口水库库周污染防控
        6.2.5 深入开展库湾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治研究
    6.3 本章小结
7.结论与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成果与学术研究
致谢

(9)白洋淀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湖泊氮素研究
        1.2.1 湖泊氮素的存在形式
        1.2.2 湖泊氮素的分析评价方法
        1.2.3 湖泊氮污染物的危害性
        1.2.4 湖泊氮污染物的防治措施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分析方法
    2.1 白洋淀地理位置及基本特征
    2.2 采样点设置原则及样品采集
        2.2.1 采样点布设原则及位置
        2.2.2 样品采集方法
    2.3 样品测定分析评价方法
        2.3.1 水质基本指标测定方法
        2.3.2 沉积物指标测定及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洋淀全年水质特征及评价
    3.1 白洋淀水质基本特征
        3.1.1 白洋淀水质基本理化指标
        3.1.2 白洋淀水体氮素时空分布特征
    3.2 白洋淀水质特征评价结果
        3.2.1 WQI指数法评价结果
        3.2.2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3.2.3 主成分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白洋淀沉积物氮素分布现状
    4.1 白洋淀间隙水氮素时空分布特征
    4.2 白洋淀沉积物氮含量及赋存特征
        4.2.1 沉积物总氮含量分布特征
        4.2.2 沉积物可转化态氮赋存形态
    4.3 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氮含量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白洋淀上覆水-沉积物氮素演变特征
    5.1 白洋淀上覆水-沉积物氮释放通量
        5.1.1 白洋淀上覆水-沉积物氨氮释放通量
        5.1.2 白洋淀上覆水-沉积物TDN释放通量
    5.2 白洋淀沉积物氮对淀区水体的贡献率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白洋淀氮污染物治理对策及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稳态理论的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主控因素及其稳态转换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体富营养化防控研究现状
        1.2.1.1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机制
        1.2.1.2 水体富营养化防控机制
        1.2.1.3 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防控方案研究进展
        1.2.2 稳态理论研究进展
        1.2.2.1 稳态理论内涵
        1.2.2.2 稳态转换驱动因子
        1.2.2.3 稳态转换阈值与机制
        1.2.3 目前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方法
    2.1 洞庭湖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水文径流和水系连通特征
    2.2 监测方法
        2.2.1 样点布设
        2.2.2 监测指标及频率
        2.2.3 理化指标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方法
        2.3.1 浮游藻类干重
        2.3.2 沉水植物和藻类干重比值
        2.3.3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2.3.4 水系连通性指数
第三章 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洞庭湖水文水动力变化特征
        3.2.1 水位过程线变化过程
        3.2.2 水体流速时空分布特征
        3.2.3 水体深度时空分布特征
        3.2.4 浊度时空分布特征
        3.2.5 水系连通特征
    3.3 水体富营养化时空分布特征
        3.3.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3.3.2 氮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
        3.3.3 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
        3.3.4 叶绿素时空分布特征
        3.3.5 高锰酸盐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3.3.6 水体透明度时空分布特征
    3.4 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因素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洞庭湖草、藻稳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前言
    4.2 浮游植物干重时空演变特征
        4.2.1 不同水文期浮游植物干重分布特征
        4.2.2 不同空间浮游植物干重分布特征
    4.3 沉水植物干重时空演变特征
        4.3.1 不同水文期沉水植物干重分布特征
        4.3.2 不同湖区沉水植物干重分布特征
    4.4 洞庭湖生态系统多稳态现象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洞庭湖生态系统“草-藻”稳态转换驱动因素及其阈值研究
    5.1 前言
    5.2 洞庭湖草-藻稳态转换驱动因子分析
    5.3 洞庭湖草-藻稳态转换阈值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水域富营养化的形成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汉石桥湿地南部核心区富营养化成因及防治对策[J]. 张勇,董雪,蔡春轶,颜泓,党永峰,季世琛,王雪瑞.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2(01)
  • [2]低盐富营养化水域表层藻类竞争关系及其对水体微生物种群影响研究[D]. 朱益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贵州高原平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韶慧.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苦草的氮磷吸收释放特征及其在湖泊修复中的作用[D]. 高子昕.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5]白洋淀沉积物污染特征与源—汇过程研究[D]. 韩洋洋. 河北大学, 2021(09)
  • [6]浙江省近岸海域富营养现状及评价[D]. 唐嘉威.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7]宁波社区公园水生植物水质净化效益及景观优化研究[D]. 皇甫嘉弘.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8]库湾水质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D]. 李楠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9]白洋淀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及治理对策[D]. 孙悦. 河北科技大学, 2020
  • [10]基于稳态理论的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主控因素及其稳态转换阈值研究[D]. 沈旭舟.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浅谈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