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等于大气压

大气压等于大气压

一、大气压等于大气重量压力的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宇[1](2021)在《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常规无线探空仪通常搭载高精度温度、湿度传感器、气压计等传感器,对大气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进行测量。为了克服探空仪出云、入云后,水分子以冰晶或水滴的形式覆盖在湿度传感器表面从而影响湿度测量的精度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双加热湿度传感器;同时,为了研制高精度、低成本的总辐射传感器,本文提出了一种带有铝制防辐射罩的热电型的总辐射传感器设计。通过两种传感器对高空温度、湿度、辐射强度的测量,旨在对常规探空仪上的传感器进行改良的同时,也为日后探空仪出云、入云的判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了提高高空湿度测量的精度以及响应速度,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Y”型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使用流体动力学方法(CFD)对传感器进行仿真分析。其次利用L-M算法对加热时间进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970,拟合精度较高。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总辐射传感器设计。首先,构建传感器的三维模型,通过流体动力学方法对传感器进行传热分析,初步验证了传感器设计的可行性。接着使用L-M算法对仿真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989,拟合精度较高,并使用Kalman算法对热电偶测量的温度数据进行滤波处理,结果表明,使用Kalman算法后能有效降低温度测量误差。最后,利用低气压风洞和太阳模拟器搭建了模拟实验平台,对两种传感器分别在地面和模拟高空恶劣环境进行性能测试,将实验值与参考值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湿度的测量,在地面标准大气压环境下,湿度测量误差平均值为2.40%RH,均方根误差为2.43%RH,测量结果较为准确,相对于地面标准湿度值而言偏干,而在低气压风洞中模拟的高空低压恶劣环境下,测量误差逐渐增大,湿度测量误差平均值为7.94%RH,均方根误差为8.05%RH;对于辐射强度的测量,总体来说,在地面或是模拟高空环境下,辐射强度测量误差相差不大,测量误差的平均值为5.66W/m2,均方根误差为9.89W/m2。经分析,设计的两种传感器均达到预期效果。

宋紫薇[2](2021)在《冬枣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及其传热传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冬枣是一种我国北方常见的水果,由于质地细嫩,含水量丰富,在贮藏期间极易失水、软化、腐烂,失去商品价值。本文以新鲜冬枣为实验对象,通过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来确定较适合冬枣保鲜的贮藏工艺。在大气压力、80kPa、60kPa、50kPa、40kPa、20kPa六种压力下测定冬枣的冰温值和超冰温值。本文采用直接测量法,于真空低温罐体内,对未经冰点调剂处理的冬枣进行冰温值测量实验;对分别经浓度为0.5%、1%、2%乳糖溶液和浓度为0.5%、1%、2%山梨糖醇溶液处理过的冬枣进行超冰温值测量实验。随着压力、冰点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的改变,冬枣的冰温值与超冰温值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超冰温值下降最多的是在80kPa下,经2%乳糖溶液处理过的冬枣,超冰温值为-5.9℃。在大气压力、80kPa、60kPa、50kPa、40kPa、20kPa六种压力下进行冬枣的真空冰温与超冰温贮藏实验。根据测得的六种不同压力下冬枣的冰温值与超冰温值设置贮藏温度,将未经冰点调节剂处理、经浓度为0.5%、1%、2%乳糖溶液和经0.5%、1%、2%山梨糖醇溶液处理过的冬枣放入保鲜袋内,分别放置于在真空低温罐体内贮藏,研究在不同压力、不同冰点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下冬枣贮藏品质的变化。测定不同贮藏条件下冬枣的指标,可以得出在40kPa下、经1%山梨糖醇溶液处理过品质较好,较适合冬枣的保鲜贮藏。对冬枣降温过程进行了传热传质分析及数值模拟。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冬枣在降温过程中温度变化和质量传递的原因,并简化和假设了冬枣的降温冷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冬枣二维有限元传热传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模拟出冬枣贮藏降温过程中各个时间点的温度云图。冬枣温度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温度误差未超过3℃。分析产生误差原因,可能是由于建立模型时做了一些假设造成的。

胡立恩[3](2021)在《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的气体传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石英音叉于2002年首次应用于光声光谱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如体积小、品质因数高、成本低廉等,近年来在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石英音叉不仅可以作为声学换能器应用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还可以基于热弹性效应应用于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论文围绕基于石英音叉的气体传感技术,即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技术,展开理论及实验研究,具体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介绍了目前在光学类气体传感器中普遍采用的吸收光谱技术及其对应的检测原理,引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光声/光热光谱技术,紧接着对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并系统地研究了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技术的基础,包括石英音叉的理论模型及特性参数的测量方法、光声/光热信号的产生与增强方法、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噪声及性能评估方法等。论文还详细介绍了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技术中采用的数值分析方法,进而提出了应用于仿真分析的三个数值分析模型,即石英音叉振动模态分析模型、光声测声器的数值优化模型和光热激发参数的数值优化模型等,并给出了部分仿真结果,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仿真分析基础。然后,提出了嵌入型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给出了该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结合数值仿真和实验细致地优化了该技术中所采用的测声器的结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嵌入型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同时具有较低的组装和准直难度(本质上为离轴配置的变形方式,激光束无需穿过石英音叉叉指间隙)、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双共振管配置的信噪比增益可以达到~40,优于传统双共振管共轴实现的信噪比增益~30)和声学耦合强度(通常通过品质因数的变化来评估共振管与石英音叉的声学耦合强度,双共振管嵌入型离轴配置下品质因数由>10000降至~2500,与传统共轴配置下的声学耦合强度相当)。基于水汽检测实验,定量地评估了嵌入型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的检测性能。当积分时间为1 s时,实现的1σ(σ为标准差)检测下限为0.159 ppmv(百万分之一的体积比),对应的归一化噪声等效吸收系数(Normalized Noise Equivalent Absorption coefficient,NNEA)为6.59×10-9 cm-1·W?Hz-1/2,证实了嵌入型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之后,提出了全光纤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石英增强光热光谱传感系统的紧凑性。介绍了该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通过仿真和实验,详细地优化了光纤导光的情况下,激光光束在石英音叉表面的激励参数。研究了全光纤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的特性,如功率特性、响应特性、背景噪声等。通过甲烷检测实验,定量地评估了全光纤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的检测性能。不同于传统自由空间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全光纤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的主要噪声源为模式干扰噪声。得益于光纤传感的优势,基于全光纤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所研制的传感系统通常结构更加紧凑,易于集成,且可以应用于远程和多点检测。最终实现的1σ检测下限和NNEA分别为48.8 ppmv和9.66?10-9cm-1·W·Hz-1/2。最后,研制了四种可以应对不同检测需求的光声/光热光谱气体传感系统:(1)基于嵌入型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采用双管增强的测声器结构,研制了高灵敏度的甲烷气体传感系统。在该传感系统中,选择了中心发射波数为6046.9 cm-1的分布反馈型半导体可调谐激光器作为光源。基于三维激光打印技术设计并研制了体积仅3?2?1 cm3、总重量仅9.7 g的光声检测模块。结合波长调制光谱技术和二次谐波检测原理,研制了甲烷传感系统。细致地优化了传感系统的调制深度、光路结构等。系统中锁相放大器的积分时间为0.3 s,低通滤波器的衰减斜率为18 d B/oct,最终实现的1σ检测下限和NNEA分别为8.62 ppmv和1.80?10-8 cm-1·W·Hz-1/2。(2)基于嵌入型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和时分复用技术,采用双通道的测声器结构,研制了双组分(甲烷/乙炔)气体传感系统。选择的甲烷和乙炔的气体吸收峰波数分别为6046.9 cm-1和6521.2 cm-1。通过光纤准直器将两个半导体可调谐激光器的出射光分别引导后无接触地穿过测声器的两个分立的检测通道,采用单个石英音叉和单个锁相放大器实现了双组分气体的分时检测。介绍了整个传感系统的研制过程。针对双通道检测的需要,采用三维激光打印技术重新定制了光声检测模块。当积分时间为1 s时,甲烷和乙炔的1σ检测下限分别为7.63 ppmv和17.47 ppmv,对应的NNEA分别为7.24?10-8cm-1·W·Hz-1/2和3.73?10-8cm-1·W·Hz-1/2。(3)基于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采用光纤耦合探针作为气室,研制了远程原位甲烷气体传感系统。首先,介绍了光纤耦合探针的结构,然后设计了对应的传感系统。通过实验细致地优化了传感系统的性能。为了缩短系统响应时间,制定了波长锁定的检测方案。通过在吉林大学校内开展现场气体泄漏检测实验,证实了传感系统具有远程监测能力和较短的响应时间(<12 s)。当积分时间为0.3 s时,系统的1σ检测下限为~11 ppmv,对应的NNEA为6.03?10-9 cm-1·W·Hz-1/2。(4)基于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采用双光程赫里奥特多通池作为气室,研制了高灵敏度的甲烷气体传感系统。通过结合双光程赫里奥特型气室,分析了两种不同光程下的石英增强光热光谱传感系统的检测性能。传感系统中锁相积分时间为30 ms。当光程从6 m提高到20 m时,系统的1σ检测下限由7.19 ppmv降低到2.59 ppmv,对应的NNEA分别为3.68?10-9 cm-1·W·Hz-1/2和8.06?10-10 cm-1·W·Hz-1/2。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系统检测下限会随着光程的提高而降低。理论分析表明:随着光程的变化,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可能包括光路传输损耗、吸光度以及背景噪声等多个因素。因此,为了实现较好的检测性能,要根据实际系统的光学传输损耗情况合理选择光程,以平衡传输损耗、吸光度和背景噪声的影响。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1)针对传统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无法同时实现较高的检测灵敏度、较高的声学耦合强度和较低的组装及准直难度的问题,提出了嵌入型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通过仿真和实验细致地优化了嵌入型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中测声器的结构参数,并通过气体检测试验定量地评估了该技术的检测性能,证实了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的发展;(2)针对传统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气体传感系统存在体积庞大,紧凑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全光纤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通过仿真和实验细致地优化了全光纤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中的光学激发参数,并通过试验证实了全光纤石英增强光热光谱传感系统的检测灵敏度较好,并探讨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的方法;(3)针对传统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气体传感系统不适用于气体远程监测的问题,将光纤耦合探针引入到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中,并通过将激光器的中心波长锁定在目标气体吸收线提高了传感系统的响应速度,进而研制了远程实时甲烷监测系统。通过现场气体泄漏监测实验,证实了研制的传感系统具有远程监测能力,且具有较短的响应时间(<12 s)。

郭卫明[4](2021)在《前概念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永州市八年级部分力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物理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相关物理概念前就已经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一些事物和物理现象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掌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探讨学生转变前概念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实验考核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力学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将围绕初中力学实验中前概念的转变展开。本研究在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对一线老师访谈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以及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永州市多所学校初二学生的力学前概念情况进行研究,整理出力、运动和力、压强和浮力四个章节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典型的前概念。分析四个章节相关实验过程中“错误前概念”形成之因,提出相应的概念转变策略。本研究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是针对学生的力学前概念进行调查和分析,整理出初中力学的前概念和主题实验。第四章分析产生错误前概念的原因,针对力学各章节实验中不同的前概念使用相应的转变策略。第五章得出研究结论:对学生错误前概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实验探究,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提出对研究的展望。

陈映雪[5](2021)在《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以成都某中学初二学生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校外补习成为了很多家长提升孩子成绩的重要手段。衔接学习是校外补习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学生通过校外补习超前学习教材上的学科知识,以“非零起点”的状态进入正式学习,以期获得先发优势。但是教育部在2020年5月8日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的通知》里明确指出“禁止在寒暑假培训下学期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于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以实习学校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调研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基于现实问题与困惑,聚焦初中生物理衔接学习的研究背景,分析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与方法,明确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界定,介绍物理“非零起点”的内涵、特征以及评测指标。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基于调研并结合差异性统计分析。发现现有普遍的物理衔接学习因为侧重物理知识的简单传授而缺少物理实验教学,在效果上对学生物理成绩提升虽具有短效性,但不具有可持续性,还对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负面影响。针对这一学生物理学习的“非零起点”的现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二学习物理之前,可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为目的,采取适当措施为学生学习物理搭台阶,一是创建物理资料库,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资料供感兴趣的学生自学;二是开设前置实验先修课,激发学生物理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合适的兴趣激发和能力准备不但不增加学习负担,还有利于学生消除对学习物理的恐惧感,增强学习自信力。第四部分是总结与展望。该部分总结了本文从问卷和访谈中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改进措施。由于笔者的研究样本及实践经验的局限性,物理“非零起点”的教学改进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据笔者所知,目前部分中学正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可见该研究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孙志勇[6](2021)在《娘子关供水泵站安全运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阳泉市娘子关供水工程修建在太行山中段。东起娘子关发电厂的取水口西至阳泉市区的猫山,终点是阳泉水厂的配水池,总长度一共大约有30km。建设了一、二、三级加压泵站以及扬水管道,主水泵12台,总装机容量12770k W,总地形扬程419.396m。娘子关泵站水泵从投入运行到现在为止,已经将近三年,水泵进口与口环结合处的泵壳、过水流道内及水泵一级叶轮入口边叶片在相同部位产生局部汽蚀,密封环圆弧处及泵壳上盖等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汽蚀,严重影响到水泵机组的经济及安全运行;供水压力管道上多处空气阀出现漏水跑水问题。因此本论文对娘子关供水泵站运行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水泵汽蚀问题研究1)通过水泵安装高程计算模型,计算得出娘子关泵站水泵不发生汽蚀的最大安装高程为386.234m,而实际安装高程超过了允许安装高程,这是娘子关泵站水泵发生汽蚀的原因之一。2)针对娘子关泵站的水泵出现汽蚀损坏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提出对汽蚀部位进行补焊修复的经济方案。(2)空气阀跑水漏水问题研究1)提出娘子关供水工程中空气阀跑水漏水的原因是在实际的工程运行中,往往由于水流过大,在空气阀内部急速流动,包含微量气体的水在浮球上方迅速集结容易形成小的旋涡,导致浮球上方压力过大,从而不能正常上浮,无法堵住排气孔,会使水流发生外泄,导致水资源的浪费甚至危及供水系统的安全。2)对娘子关泵站供水管路上安装的DN100的空气阀漏水跑水问题,利用Solid Works建模软件对空气阀进行几何建模,以有限体积法为基础,设置动网格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求解,得出空气阀内部浮球上浮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与压力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并在400ms的时刻趋于稳定的模拟结果,通过生成的压力和速度云图可以发现,最大压力位置处于浮筒底部以及浮球正下方位置和外流体域两侧狭窄通道处,最大速度的位置处于浮筒底部小的入口处。探究最大速度与最大压力的位置,为空气阀的技术改造奠定技术基础。3)通过控制不同的入口流速,通过Fluent对其进行动网格求解,得出空气阀内部压力场以及浮球上下的压力值,分析不同入口流速下的空气阀内部最终时刻压力情况,找出浮球能正常上浮的流速范围是35m/s以下以及50m/s以上,当入口流速在35m/s-50m/s之间的时候,浮球会因上方压力过大而无法上浮,导致DN100型号防水锤空气阀出现跑水漏水现象,无法起到保护管路的作用。探究空气阀浮球能正常上浮的流速范围,为娘子关供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奠定技术基础。(3)通过对娘子关供水泵站运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目标为娘子关供水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薛春[7](2021)在《基于振动检测的地下次声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雪崩等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和损失,当前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十分急迫。近年来,检测自然灾害发生前产生的次声波是自然灾害预测的主要方式之一。常规的次声波检测方法是使用高精度高成本的次声传感器对大气中的次声进行检测,当声源位于地下时,如果能直接检测地下的次声信号,将会降低对次声传感器的要求,从而减少大量成本,在更大地理范围布设传感器网络,更好更准确地预测声源位于地下的自然灾害。本文以从太空中检测到地震的文章为启示,提出一种基于振动检测的地下次声检测方法,并针对地下次声波及其产生的振动之间的关系问题,加速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加速度值与振动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开展了下述研究:(1)针对加速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加速度值与振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机理,结合MEMS传感器信号幅值在低于自然频率范围内没有衰减的特性,得出加速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加速度值与振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式,通过该式即可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地下次声波。(2)通过分析声波的折射定律和衰减特性得出,相对于传统次声检测方法,基于振动检测的地下次声检测方法具有检测精度更高,干扰源更少,对检测所需的传感器精度要求更低等优点。(3)本文提出了一种地下次声检测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该装置以各声源位于地下的自然灾害次声波信号的特性为基础并结合嵌入式技术中软硬件系统以及相应的算法来进行设计。本设计选择MMA7260加速度传感器对地下次声波产生振动信号的模拟电压信号的采集,将信号经过低通滤波和放大电路处理,并通过STC15F2K60S2单片机进行软件滤波和模数转换,然后通过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变换得到所采集的地下次声波产生振动信号的频谱特性,并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有自然灾害产生的次声波信号。本设计搭建并使用6~20Hz次声波发生器和0.01~5Hz次声振动台分别对该装置进行检测,来验证基于振动检测的地下次声检测方法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地下次声检测装置的实验验证,得出该装置的测试结果满足所推算出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的加速度值和次声所产生的振速值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基于振动检测的地下次声检测方法的合理性。在未来,该装置可望对声源位于地下自然灾害产生的地下次声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较于其它主流次声传感器通过检测空气压强变化的方式检测次声,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埋于地下检测地下振动的方式检测次声的方法,并为此制作出地下次声检测装置。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且当前对地下次声的研究较少,故缺少实验结果与标准传感器测量值的比对。

吉临荣[8](2021)在《立足单元设计 构建物理模型——苏科版教材“大气压强”展示课赏析》文中提出建构模型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用建模的思想处理实际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在《大气压强》教学过程中,基于单元视域从气体压强产生原因出发,有意识地用问题描述模型、用图形表达模型、用实验验证模型,有利于培育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9](20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20年 第75号》文中提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商务部海关总署令2005年第29号)和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对《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进行了调整,现将调整后的《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见附件)予以公布。进口放射性同位素按《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报生态环境部审批后,在商务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申领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口许可证。进口经营者凭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口许可证向海关办理进口手续。

朱华强[10](2020)在《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筹建及其蒸发率测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着工业快速发展,低温绝热气瓶作为储运低温液化气体的瓶式容器,在工业、医学、食品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低温液化气体具有低温、气液比大等特点,特别对于可燃、易燃的低温液体介质来说,泄漏会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其危害非常大。为保障低温绝热气瓶的安全使用,配套相应的低温气瓶检验站成为了发展低温产业的重要支撑。此外,蒸发率测量是监控低温绝热气瓶绝热性能的有效方法,也是气瓶定期检验的主要项目之一。但目前蒸发率测试方法存在充满率不统一、静置时间长、环境因素影响等问题。本文从筹建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以及改进蒸发率测试方法出发,采用对比分析研究及实验数据验证,得到蒸发率测试的修正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对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东莞检测院筹建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对检测所需的主要设备仪器及低温管道的技术参数进行选型,完成了低温气瓶检验站筹建。分别对冷热态气瓶进行相同充装压力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和充装压力下,同一气瓶在热态时第一天的蒸发率要比冷态时要大,第二天开始则比冷态时要小;在相同环境条件及热状态下进行不同充装压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气瓶在高充装压力时蒸发率比低充装压力要小。无论冷热态气瓶或不同充装压力,只要充装到气瓶有效容积95%以上标准大气压(101.325 k Pa)下的液氮量,得到静置的平衡时间可由原来的48h缩短至24h。为有效减少蒸发率影响因素之间相互的干扰,本文通过搭建恒温湿箱,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因素逐一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蒸发率就越大;环境湿度越大,蒸发率就越大,且气瓶容积越小,湿度影响越大;常压下,环境压力与蒸发的关系呈反比例关系。提出“平衡充满率”的概念,并通过不同充满率的实验发现随着平衡充满率的减小,蒸发率减小。为消除充满率对蒸发率的影响,本文提出基于平衡充满率对蒸发率测试方法的修正。在原有蒸发率计算方法基础上,利用平衡充满率修正系数R充满率进行修正,修正后的蒸发率与标准额定充满率下的蒸发率值偏差小于10%,满足工程需求。研究采用了平衡充满率修正系数法的方法实现了以更少平衡充满率(即液位)的测试结果来反映标准要求的额定充满率下的蒸发率要求,节省了测试所需液氮、降低了检测成本以及提高了检测效率。

二、大气压等于大气重量压力的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气压等于大气重量压力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探空仪简介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总辐射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感器物理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2.1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选型与工作原理
    2.2 CFD与FLUENT介绍
    2.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模型建立与传热分析
        2.3.1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3.2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模型建立
        2.3.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网格划分
        2.3.4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传热分析
    2.4 总辐射传感器的器件选型与工作原理
    2.5 总辐射传感器模型建立与传热分析
        2.5.1 总辐射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5.2 总辐射传感器的模型建立
        2.5.3 总辐射传感器的网格划分
        2.5.4 总辐射传感器的传热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系统电源的设计
        3.1.1 模拟电源的设计
        3.1.2 数字电源的设计
    3.2 主控制器的选型及最小系统的设计
        3.2.1 主控制器的选型
        3.2.2 主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3.3 温度采集与加热电路设计
        3.3.1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3.2 加热电路的设计
    3.4 通信电路的设计
        3.4.1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4.2 LoRa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3.5 PCB布局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的介绍
    4.2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4.3 湿度采集程序设计
    4.4 太阳辐射测量程序设计
    4.5 AD7794与LoRa模块的配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感器误差修正算法
    5.1 L-M误差修正算法
        5.1.1 L-M算法的原理
        5.1.2 L-M算法修正辐射误差
        5.1.3 L-M算法对加热时间的拟合
    5.2 Kalman滤波算法修正测温误差
        5.2.1 Kalman算法原理
        5.2.2 Kalman算法对测温误差的修正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数据分析
    6.1 铂电阻标定实验
    6.2 模拟实验平台的搭建
    6.3 实验数据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冬枣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及其传热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背景
    1.2 果蔬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1.2.1 低温保鲜技术
        1.2.2 气调保鲜技术
        1.2.3 其他保鲜方法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对象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真空冰温及超冰温保鲜贮藏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
    2.1 真空保鲜贮藏技术
        2.1.1 真空保鲜贮藏技术的原理及研究现状
        2.1.2 真空保鲜技术在冬枣中的应用
    2.2 冰温保鲜贮藏技术
        2.2.1 冰温保鲜技术的原理及研究现状
        2.2.2 冰温保鲜技术在冬枣中的应用
    2.3 超冰温保鲜贮藏技术
    2.4 真空冰温及超冰温保鲜贮藏技术
        2.4.1 真空冰温保鲜贮藏技术
        2.4.2 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测量实验研究
    3.1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测量实验原理
    3.2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测量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冬枣冰温及超冰温测量方法
    3.3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测量实验方案
        3.3.1 冰温值测量实验方案
        3.3.2 超冰温值测量实验方案
    3.4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测量的结果与分析
        3.4.1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值测量结果
        3.4.2 六种不同压力下冬枣冰温测量实验分析
        3.4.3 六种不同压力下冬枣超冰温测量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贮藏实验指标的测定
        4.2.1 失重率的测定
        4.2.2 硬度的测定
        4.2.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4.3 真空冰温及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方案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六种不同压力下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贮藏实验
        4.4.2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贮藏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冬枣降温过程的数值模拟
    5.1 传热传质理论分析
        5.1.1 果蔬的热物性
        5.1.2 冬枣降温过程中传热的理论分析
        5.1.3 冬枣降温过程中传质的理论分析
    5.2 传热传质物理模型的建立
    5.3 网格的划分
    5.4 参数及求解器设置
    5.5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的气体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气体吸收光谱技术
        1.2.1 直接吸收光谱技术
        1.2.2 波长调制光谱技术
        1.2.3 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
        1.2.4 光声/光热光谱技术
    1.3 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3.1 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的发展现状
        1.3.2 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技术基础
    2.1 石英音叉的理论模型
        2.1.1 机械及电学模型
        2.1.2 石英音叉的压电效应
    2.2 石英音叉的特性参数
        2.2.1 特性参数及其测量方法
        2.2.2 基于电激励方法的石英音叉电学参数测量系统
    2.3 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技术特性研究
        2.3.1 光声/光热信号的产生及检测
        2.3.2 光声/光热信号的增强方法
        2.3.3 系统的最短响应时间
        2.3.4 系统噪声
        2.3.5 系统性能评估
    2.4 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技术的数值分析方法
        2.4.1 石英音叉的振动模态仿真
        2.4.2 光声测声器的数值优化模型
        2.4.3 光热激发参数的数值优化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气体传感技术
    3.1 嵌入型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
        3.1.1 嵌入型离轴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背景
        3.1.2 测声器结构设计
        3.1.3 测声器参数的数值仿真优化
        3.1.4 测声器参数的实验优化
        3.1.5 检测性能评估
        3.1.6 对比分析
    3.2 全光纤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
        3.2.1 全光纤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背景
        3.2.2 光纤耦合方案设计与验证
        3.2.3 传感结构设计
        3.2.4 光激励参数的数值仿真优化
        3.2.5 光激励参数的实验优化
        3.2.6 检测性能评估
        3.2.7 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技术的气体传感系统
    4.1 双管增强型高灵敏度甲烷传感系统
        4.1.1 甲烷分子的吸收谱线选择
        4.1.2 激光器及其调谐特性
        4.1.3 声学检测模块设计
        4.1.4 传感器结构
        4.1.5 调制深度优化
        4.1.6 甲烷气体检测结果与系统性能
        4.1.7 小结
    4.2 基于时分复用的双组分气体传感系统
        4.2.1 甲烷及乙炔分子的吸收谱线的选择
        4.2.2 激光器及其调谐特性
        4.2.3 声学检测模块设计
        4.2.4 传感器结构设计
        4.2.5 调制深度优化
        4.2.6 甲烷及乙炔气体检测结果与系统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石英增强光热光谱技术的气体传感系统
    5.1 基于光纤耦合探针的远程甲烷传感系统
        5.1.1 光纤耦合探针
        5.1.2 传感系统结构
        5.1.3 光束质量评估
        5.1.4 调制深度优化
        5.1.5 波长锁定过程
        5.1.6 系统线性度
        5.1.7 系统检测下限及稳定性分析
        5.1.8 现场气体泄漏检测实验
    5.2 多通气室增强型高灵敏度甲烷传感系统
        5.2.1 双光程赫里奥特多通池
        5.2.2 传感系统结构设计
        5.2.3 调制深度优化
        5.2.4 系统信噪比评估
        5.2.5 系统线性度
        5.2.6 系统检测下限及稳定性分析
        5.2.7 光程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6.2 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技术对比分析
    6.3 论文创新点
    6.4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前概念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永州市八年级部分力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物理前概念
        2.1.2 物理实验教学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发现学习理论
        2.2.2 认知发展理论
        2.2.3 维果茨基“最新发展区”理论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学生力学前概念调查研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及方法
    3.3 研究选取的范围
    3.4 调查问卷的制定
    3.5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3.5.1 问卷分析
        3.5.2 教师访谈
    3.6 力的前概念小结及分析
        3.6.1 力学前概念
        3.6.2 初中力学实验前概念分布及实验目录
    3.7 物理前概念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3.7.1 积极影响
        3.7.2 消极影响
4 各章节实验前概念转化对策研究
    4.1 前概念的成因分析及转变策略
        4.1.1 前概念成因分析
        4.1.2 前概念的转变策略
    4.2 力的实验前概念转变研究
    4.3 运动和力实验前概念转变研究
    4.4 压强实验前概念转变研究
    4.5 浮力实验前概念转变研究
    4.6 前概念转变策略效果分析
5 总结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的不足
        5.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前概念测量问卷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以成都某中学初二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教育实习中的思考
        1.1.2 基于物理学科性质的思考
    1.2 国内物理衔接教学的现状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零起点”与“非零起点”的概念界定
3 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学习的调研设计
    3.1 问卷的设计
        3.1.1 调查对象
        3.1.2 问卷的设计
    3.2 访谈的设计
        3.2.1 访谈对象
        3.2.2 访谈形式
        3.2.3 访谈内容
4 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学习的现状和效果
    4.1 调研的样本状况
    4.2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4.2.1 “非零起点”学生意愿的统计分析
        4.2.2 学生物理兴趣来源的统计分析
        4.2.3 学生对物理衔接效果主观评价的统计分析
        4.2.4 学生成绩差异性统计分析
    4.3 访谈情况
        4.3.1 学生的访谈
        4.3.2 教师的访谈
        4.3.3 家长的访谈
    4.4 调研总结与分析
        4.4.1 问卷总结
        4.4.2 访谈总结
        4.4.3 调研分析
5 初中生物理破“零起点”学习的建议
    5.1 利用物理资料库引导学生自主破“零起点”
        5.1.1 物理资料库的来源
        5.1.2 物理资料库的内容
        5.1.2.1 物理文字类
        5.1.2.2 物理图片类
        5.1.2.3 物理视频类
        5.1.3 物理资料库的使用
        5.1.3.1 引导角色
        5.1.3.2 考核机制与使用形式
    5.2 开设前置物理实验先修课辅助学生破“零起点”
        5.2.1 “家庭实验室”内容前置的可行性
        5.2.2 前置物理实验课的设计框架
        5.2.3 前置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案例
        5.2.4 前置实验先修课的实践效果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总结
        6.1.1 初中物理“非零起点”调研的结论
        6.1.2 破“零起点”的改进措施
    6.2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初二学生物理学科的衔接性学习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问题
附录三:学生赞同物理衔接学习的部分观点
附录四:学生不赞同物理衔接学习的部分观点
致谢
在校科研成果

(6)娘子关供水泵站安全运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离心泵水泵研究的相关背景与理论
        1.1.1 离心泵汽蚀现象研究背景
        1.1.2 离心泵汽蚀的主要原因分析
        1.1.3 离心泵汽蚀相关理论及方法
    1.2 水锤防护相关背景与理论
        1.2.1 空气阀防护水锤研究背景
        1.2.2 空气阀相关理论及方法
    1.3 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供水工程运行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1.3.1 水泵汽蚀问题
        1.3.2 空气阀跑水漏水问题
        1.3.3 水资源调度问题
        1.3.4 信息化问题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水泵汽蚀的基本理论
    2.1 汽蚀余量(NPSH)数值计算模型
        2.1.1 汽蚀余量计算公式
        2.1.2 汽蚀原理
    2.2 有效汽蚀余量(NPSH)a数值计算模型
        2.2.1 有效汽蚀余量计算公式
        2.2.2 泵站进、出水管路沿程水头损失计算公式
    2.3 必须汽蚀余量(NPSH)r数值计算模型
        2.3.1 必须汽蚀余量计算公式
    2.4 允许汽蚀余量(NPSH)sr数值计算模型
        2.4.1 允许汽蚀余量计算公式
    2.5 水泵安装高程计算模型
        2.5.1 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2.5.2 水泵安装高程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娘子关供水工程泵站水泵汽蚀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供水工程简介
        3.1.2 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供水工程泵站设计资料
    3.2 娘子关一级泵站水泵有效汽蚀余量计算
        3.2.1 一级站水头损失计算
        3.2.2 一级站水泵有效汽蚀余量计算
    3.3 娘子关一级站水泵允许汽蚀余量
        3.3.1 娘子关一级站水泵必须汽蚀余量
        3.3.2 娘子关泵站水泵允许汽蚀余量计算
    3.4 娘子关一级站水泵发生汽蚀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娘子关泵站水泵汽蚀调研与解决方案
    4.1 娘子关泵站水泵汽蚀其他原因分析
    4.2 娘子关泵站水泵汽蚀解决措施及方案
        4.2.1 采用金属涂覆及修补
        4.2.2 进行整体更换ZG230-450 泵座和泵壳
        4.2.3 对泵座及泵壳进行修补
        4.2.4 将水泵材质更换为铸钢
    4.3 结论
第5章 空气阀内部浮球运动仿真模拟
    5.1 空气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1.1 建立几何模型
        5.1.2 抽取流体域
        5.1.3 part、body命名
    5.2 划分网格
        5.2.1 动网格方案
        5.2.2 边界条件命名
        5.2.3 进行网格设置
        5.2.4 总体网格控制
        5.2.5 局部网格控制
        5.2.6 网格质量评估
    5.3 导入Fluent进行前处理设置
        5.3.1 设置日志文件
        5.3.2 设置单位,添加重力。
        5.3.3 转换多面体网格
        5.3.4 设置材料(materials)
        5.3.5 设置模型(models)
        5.3.6 设置overset(重叠网格)
        5.3.7 设置边界条件(boundary conditions)
        5.3.8 设置动网格-six dof-one dof tran-constrained
        5.3.9 初始化
        5.3.10 设置步长,开始计算
    5.4 Fluent后处理求解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气阀内部流场模拟以及浮球受力分析
    6.1 不同入口流速模拟结果
        6.1.1 入口速度为5m/s
        6.1.2 入口速度为10m/s
        6.1.3 入口速度为15m/s
        6.1.4 入口速度为20m/s
        6.1.5 入口速度为25m/s
        6.1.6 入口速度为30m/s
        6.1.7 入口速度为35m/s
        6.1.8 入口速度为40m/s
        6.1.9 入口速度为45m/s
        6.1.10 入口速度为50m/s
    6.2 模拟结果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水泵汽蚀问题的结论
        7.1.2 空气阀漏水跑水问题的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振动检测的地下次声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次声检测发展现状
        1.2.2 自然灾害次声波的研究现状
        1.2.3 次声检测方式及次声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振动检测的地下次声检测方法
    2.1 传统次声检测方法分析与地下次声检测方法探究
    2.2 次声波与振动的关系
    2.3 加速度传感器检测次声波的原理
    2.4 检测地下次声波的优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次声检测装置的软硬件实现
    3.1 地下次声检测装置的总体设计思路
    3.2 地下次声检测装置的硬件设计
        3.2.1 加速度传感器的选型
        3.2.2 信号采集与预处理模块硬件电路
        3.2.3 主控模块硬件电路
        3.2.4 数据传输模块硬件电路
        3.2.5 电源模块硬件电路
    3.3 地下次声检测装置的软件算法设计
        3.3.1 软件算法的总体设计思路
        3.3.2 低通滤波算法
        3.3.3 FFT变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环境的模拟
    4.1 实验环境的总体设计
    4.2 6~20Hz次声信号实验环境
    4.3 6Hz以下次声信号实验环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次声检测装置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5.1 地下次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
        5.1.1 地下次声检测装置可行性验证
        5.1.2 地下次声检测关键技术验证
    5.2 地下次声检测装置对自然灾害的理论研究
    5.3 地下次声检测装置的安装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总结
    6.2 课题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8)立足单元设计 构建物理模型——苏科版教材“大气压强”展示课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用问题描述模型
2 用图形表达模型
3 用实验验证模型
4 结语

(10)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筹建及其蒸发率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低温绝热气瓶行业发展概述
        1.2.1 低温绝热气瓶行业现状
        1.2.2 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现状
    1.3 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建设方案研究
    1.4 低温绝热气瓶蒸发率测试研究
        1.4.1 蒸发率测试方法
        1.4.2 现有蒸发率测试方法的局限性
        1.4.3 低温绝热气瓶蒸发率测试研究
        1.4.4 蒸发率测试研究发展方向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筹建研究
    2.1 必要性分析
    2.2 可行性分析
    2.3 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建设技术方案研究
        2.3.1 检验功能区布置
        2.3.2 检测设备仪器配套
        2.3.3 低温储罐及附属管道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瓶冷热状态及充装压力对蒸发率影响
    3.1 实验设计
        3.1.1 实验研究对象
        3.1.2 实验步骤
        3.1.3 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3.2 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
    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绝热气瓶蒸发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实验系统搭建
        4.1.1 实验原理
        4.1.2 实验系统装置的设计选型及技术要求
        4.1.3 实验内容及步骤
    4.2 环境温度对蒸发率的影响
    4.3 环境湿度对蒸发率的影响
    4.4 环境压力对蒸发率的影响
    4.5 平衡充满率对蒸发率的影响
        4.5.1 环境条件下平衡充满率与蒸发率的关系
        4.5.2 恒温湿箱内平衡充满率与蒸发率的关系
    4.6 基于平衡充满率对蒸发率测试方法的修正
        4.6.1 充满率修正方法
        4.6.2 充满率修正方法的验证
    4.7 平衡充满率修正方法应用
        4.7.1 平衡充满率修正方法应用设计
        4.7.2 平衡充满率修正方法应用意义
    4.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大气压等于大气重量压力的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D]. 袁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冬枣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及其传热传质研究[D]. 宋紫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3]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的气体传感技术研究[D]. 胡立恩. 吉林大学, 2021
  • [4]前概念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永州市八年级部分力学实验为例[D]. 郭卫明.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以成都某中学初二学生为例[D]. 陈映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娘子关供水泵站安全运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孙志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振动检测的地下次声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薛春.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立足单元设计 构建物理模型——苏科版教材“大气压强”展示课赏析[J]. 吉临荣. 理科考试研究, 2021(02)
  • [9]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20年 第75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21(01)
  • [10]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筹建及其蒸发率测试研究[D]. 朱华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大气压等于大气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