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毒支原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鸡毒支原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一、鸡毒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辛梅[1](2021)在《鸡毒支原体TM-1蛋白嵌合型新城疫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与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是感染家禽重要的病原体。MG感染后主要引起鸡的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respiratory disease,CRD),导致免疫力降低,易与其他病原体发生混合感染。新城疫病毒强毒株感染后引起的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一种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病毒性传染病。目前,鸡毒支原体广泛存在于国内养殖场,一旦与新城疫病毒混合感染或呈隐性感染的鸡接种新城疫弱毒疫苗后,会导致CRD的爆发;呈新城疫亚临床症状的鸡在接触到MG时也会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率升高。临床上,新城疫病毒与鸡毒支原体共感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然而当下针对两种疾病的疫苗是传统的弱毒疫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作为全病原活毒疫苗,生物污染是无法忽略的问题;其次,CRD弱毒苗对幼雏具有一定的致病性;ND疫苗株(基因II型、III型等)与流行野毒株基因型(基因VII型)不匹配导致出现免疫偏差、免疫失败现象;此外,CRD的弱毒疫苗与ND弱毒疫苗之间存在相互干扰,无法同时使用,导致出现免疫窗口期。CRD与ND的防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目前尚无同时针对两种疾病的新型疫苗研发和使用。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结构上与病毒相似,能够有效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并且缺乏核酸,不具有感染性与复制性。因此,VLPs是当今疫苗研发中最新型的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安全替代物,也是全球业内研发的热点。VLPs可以作为有效的载体平台,负载外源核酸、靶基因或共轭化合物并传递给生物体,甚至特定类型的细胞。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基因VII型的新城疫病毒NA-1株M蛋白为VLPs的骨架,通过替换NDV HN蛋白胞外域的方式将MG的TM-1蛋白引入该VLPs,使其表面展示r HN MG TM-1蛋白和NDV HN、F蛋白,从而构建嵌合型病毒样颗粒:MG-NDV cVLPs。利用该颗粒免疫雏鸡,通过检测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水平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存活率监测、病毒排出及体内残留时间监测),从三个方面对该嵌合型病毒样颗粒进行免疫效果评价,评估其作为候选疫苗的可能性。(1)MG-NDV cVLPs的构建及鉴定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了MG TM-1蛋白,纯化后对兔进行免疫,制备兔源MG TM-1多克隆抗体,为后续病毒样颗粒的鉴定做准备;之后,以替换NDV-HN胞外域的方式将MG国际参考株MG R(low)株的保护性蛋白TM-1与我国NDV流行株(基因VII型)的HN、F蛋白共同嵌合至VLPs表面,制备嵌合型病毒样颗粒并对其进行鉴定。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该cVLPs各组分蛋白均正确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cVLPs可与NDV M、NDV F、NDV HN、MG TM-1的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小约为100 nm的粒子,表面展示纤突结构,呈现典型的病毒形态,与野生型新城疫病毒形态相似。以上结果说明嵌合型病毒样颗粒MG-NDV cVLPs构建成功。(2)MG-NDV cVLPs的免疫效果评价设置不同剂量的MG-NDV cVLPs免疫组,同时设置商品苗对照组,对雏鸡进行免疫。分别利用HI和ELISA技术监测针对NDV和MG的特异性抗体,评价其体液免疫水平;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测定细胞免疫水平,来反映其免疫原性。之后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监测存活率、病毒排出及体内病毒残留时间。HI及ELISA试验证明不同剂量的颗粒组均能够诱导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且MG-NDV cVLPs能够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攻毒试验证明不同剂量的MG-NDV cVLPs均能够100%保护鸡群抵抗NDV NA-1株和MG HS株的单独、混合感染;对雏鸡体重变化监测结果显示,各组体重稳步上升;病毒排出及体内残留时间监测结果表明使用MG-NDV cVLPs免疫雏鸡有效缩短了体外排毒时间和减少了体内病毒载量。通过上述试验表明MG-NDV cVLPs能够有效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能够保护鸡群抵御MG以及NDV的攻击,可以作为防控CRD和ND的新型候选疫苗,同时也为与新城疫病毒与其他病毒或细菌的共感染提供了防控新思路。

李聪聪[2](2020)在《达氟沙星在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雏鸡体内的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毒支原体是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一种重要病原菌,感染后免疫力降低,常继发大肠杆菌感染,症状加重,死亡率增加,从而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家禽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当前控制这些疾病的最主要方式是使用抗菌药物。达氟沙星属于人工合成的第三代动物专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药动学特征优良等特点。前期,已有报道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半体内PK/PD研究和鸡毒支原体的体内PK/PD研究,但关于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鸡毒支原体混合感染在雏鸡体内的PK/PD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大肠杆菌和鸡毒支原体混合感染雏鸡体内PK/PD模型,测定达氟沙星在雏鸡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通过拟合,确定最佳PK/PD参数,制定推荐给药剂量,为兽医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1.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鸡毒支原体的体外药效学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鸡毒支原体在鸡血清和液体培养基中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防突变浓度(MPC)。结果显示,以MH液体培养基为基质,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MIC、MBC、MPC为0.008、0.008、0.113 μg/mL;以鸡毒支原体培养基为基质,达氟沙星对鸡毒支原体的MIC、MBC、MPC为0.004、0.016、0.05μg/mL。以鸡血清为基质时,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鸡毒支原体的MIC分别为0.016、0.008 μg/mL,MBC分别为0.06、0.031 μg/mL。体外杀菌曲线表明,对于大肠杆菌,当药物浓度小于MIC时,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有轻微的抑菌作用。但是当达氟沙星浓度为4 MIC时,无论在鸡血清还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对大肠杆菌均已经达到杀菌效果。对于鸡毒支原体,当达氟沙星的浓度为8 MIC时,才能达到杀菌的效果。2.鸡毒支原体-大肠杆菌感染雏鸡模型的建立本研究通过不同攻毒方式和攻毒剂量以及临床症状、死亡率、病原分离、荧光定量PCR鉴定等评价方式,最终确定的攻毒方案为气囊注射0.4 mL,浓度为108ccu/mL鸡毒支原体一天两次、连续三天,之后在第四天胸肌肌肉注射0.4 mL,浓度为107 cfu/mL大肠杆菌,结果表明,6 h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在血,肝,肺中大肠杆菌的载菌量为103 cfu/mL,106 cfu/g,106 cfu/g,气管、气囊、肺中鸡毒支原体的载菌量为105 ccu/g,能够建立载菌量稳定的雏鸡鸡毒支原体-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模型,证明该模型可以用于后续试验。3.达氟沙星在鸡毒支原体-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雏鸡的药动学研究180只8日龄感染雏鸡,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口服20、10、1 mg/kg b.w.达氟沙星溶液,给药后于0、0.5、1、2、4、6、8、12和24 h分别从颈静脉采血0.5 mL、分离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清中达氟沙星浓度,通过非房室模型拟合,确定达氟沙星在感染雏鸡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低中高三种剂量的Cmax分别为:0.077±0.005 μg/mL,0.398±0.019 μg/mL和 0.887±0.049 μg/mL;Tmax分别为:3.458±0.958 h,4.833±0.458 h 和 3.458±0.562 h。T1/2β 分别为:15.987±2.400 h,9.070±1.022 h和10.221±1.406 h。同时将给药剂量和AUC0.24h、Cmax分别做线性拟合,达氟沙星在1~20 mg/kg b.w.剂量范围内,药动学参数AUC0-24h、Cmax与给药剂量呈线性关系。4.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鸡毒支原体的体内药效学和PK/PD拟合54只8日龄感染雏鸡,随机分为9组,分别口服20、15、12.5、10、7.5、5、2、1和0 mg/kg b.w.的达氟沙星,每天一次,连续给药3天。最后一次给药24 h后处死雏鸡,测定血液、肝、肺中大肠杆菌的载菌量和气管、气囊、肺中鸡毒支原体的载菌量。最后,利用Sigmoid Emax模型拟合PK/PD参数与抗菌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体内药效学研究中,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体内杀菌效果随之增强,达氟沙星AUC0-24 h/MIC参数与体内药物的抗菌效应拟合良好。在血、肝和肺中,当AUC0-24 h/MIC分别为139.62、58.13、86.14时,可以对大肠杆菌产生抑制作用;在肝和肺中,当AUC0-24 h/MIC分别为618.56和623.72时可以对大肠杆菌产生杀菌作用;当AUC0-24h/MIC分别为462.45和2452.18时可以对鸡毒支原体产生抑菌和杀菌效果。以上结果表明:对于达氟沙星治疗大肠杆菌和鸡毒支原体混合感染,达到抑菌和杀菌效果时的AUC0-24 h/MIC值为462.45,2452.18,给药剂量分别是7和38 mg/kg b.w.,一天一次,连续给药三天能够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果。

冷化清,蒋国政[3](2015)在《复方中药在鸡毒支原体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鸡毒支原体病也称鸡慢性呼吸道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性呼吸道病,以流涕、咳嗽、呼吸时发音等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由鸡毒支原体(Mycoplsma gallisepticum,MG)引起,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病原菌混合感染。该病病程长,发展缓慢,有时呈隐性感染,严重影响家禽的生长、生产,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治疗该病主要采用抗生素,然而随之产生的耐药性、药物残留、易复发等不良反应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

赵冬敏,李银,刘宇卓,张敬峰,黄欣梅[4](2011)在《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的实验室诊断》文中研究表明报道了一例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应用细菌学方法无菌取肝脏和关节肿疱液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挑取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均一生长的菌落划线接种于麦康凯斜面用于细菌鉴定,将分离的大肠杆菌涂布鲜血琼脂培养基进行药敏试验。取关节肿疱液接种KM2液体培养基,取关节肿疱液及其不同代次的KM2培养物进行支原体PCR检测。结果从发病鸡肝脏中分离到大肠杆菌,该菌株对丙氟哌酸、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从关节肿疱液及其1~3代KM2培养物中均扩增出鸡毒支原体的基因片段;说明该群病鸡发生了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

李东[5](2011)在《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毒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在鸡群中可引起严重的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RD)。该病在国内鸡群中非常普遍,可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肉鸡出栏期延长。一旦和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大肠杆菌等病原发生协同感染,则可引起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我国针对鸡毒霉形体的鉴定主要是采用病原分离培养及血清学鉴定等方法,但由于这些传统方法既费时又费力,因此无法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要求。而且,针对湖北地区家禽养殖场(户)的鸡毒霉形体流行现状、耐药性和病原性的相关研究尚无系统报道。鉴于此,本课题拟选用16S-23S rRNA基因间隔序列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 ISR)对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流行毒株进行研究,该段序列兼有保守性和突变性的特点,既可满足对鸡毒霉形体临床感染的快速诊断,也可用于对其分子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应用传统实验室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结合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湖北地区流行的M. gallisepticum野毒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建立了针对M. gallisepticum 16S-23S rRNA ISR PCR快速检测技术,并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性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鸡毒霉形体的分离鉴定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分析在湖北地区47个养殖场(户)共采集病样172份,经分离培养获得77株疑似霉形体分离物,进一步采用生化试验和代谢抑制试验进行鉴定,其中57株代谢抑制价在1:80以上,并采用16S rRNA PCR技术进一步检测,均扩增出186bp大小的特异性条带,鉴定为鸡毒霉形体,阳性检出率为33.1%,;另20株为非鸡毒霉形体,有待进一步鉴定。从各养殖场分离的鸡毒霉形体分离株中选取部分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临床分离株对泰妙菌素、吉它霉素和泰乐菌素高度敏感,而且分离自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2、鸡毒霉形体16S-23S rRNA ISR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鸡毒霉形体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为目的基因,建立PCR检测方法,对所有172份样品进行扩增分析,结果从70份病料中扩增出了850bp大小的特异性条带,其中包括57株经传统技术鉴定为阳性的病样,其阳性检出率为40.7%。同时采用该PCR方法及对上述分离获得的20株非鸡毒霉形体分离物进行分析,初步鉴定为家禽霉形体。因此,针对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建立的鸡毒霉形体PCR检测方法比传统技术具更高的敏感性。随后,将RFLP技术和PCR技术结合起来,采用限制性内切酶RsaⅠ对PCR扩增片段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根据酶切图谱可将所有分离菌株分为两个谱系(R1和R2)。同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R2基因型比R1基因型的菌株更为流行,且未见同一个场内同时发生两种基因型菌株感染的情况。进一步对分离株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来自各不同养殖场的分离菌株可归为三个亚群,有的菌株与参考株S6株为同一亚群,有的与F株为同一亚群,而参考株R株则独自成一个亚群。3、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分离株致病性研究根据上述进化分析结果,选择在进化树上分别与S6和F株亲缘关系较近的XA41株和ML21株作为研究对象,以S6和F株作为参考菌株,分别对4周龄雏鸡进行攻毒实验,8天后以新城疫弱毒苗(Ⅳ系)进行激发感染。结果接种S6和XA41株的实验动物全部发病,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通过剖检肉眼观察、组织学病理切片和电镜观察,发病动物主要以上呼吸道病理变化为主;经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反应;S6和XA41株引起的气囊损伤程度分别为3和2.8;S6和XA41株对鸡胚致死率均为80%。而攻F株和ML21株的实验动物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通过剖检肉眼观察、病理切片和电镜观察,各部位均无明显病变;气囊损伤程度均为0;抗体检测为阴性;F株和ML21株对鸡胚的致死率均为40%。表明XA41株和S6致病性相似,为强毒株;ML21株和F株相似,为弱毒株。因此,通过致病性研究结果初步确定16S-23S rRNA ISR可作为区分不同基因型鸡毒霉形体菌株致病性的分子工具。

王晓丽[6](2010)在《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黏附特性及粘膜免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毒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MG)是引起禽类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RD)的病原,虽然不会引起鸡群大量死亡,但是可导致鸡群产蛋量下降、孵化率、饲料转化率降低等,给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接种疫苗,由于弱毒苗和灭活苗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新型基因疫苗的研制备受关注。研究表明,MG是借助其表面的黏附素蛋白(protein of Mycoplsma gallisepticum Adhesin, pMGA)吸附到宿主细胞上,进而发挥致病作用。pMGA是一种主要的原生质膜蛋白,具有血凝素活性。本研究对实验室保存的MG-HS株pMGA1.2基因进行表达,经western-blot检测和体外气管纤毛吸附试验研究其免疫原性和黏附特性。采用原核表达的重组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 CTB) (rCTB)作为粘膜免疫佐剂和pMGA1.2重组蛋白(rpMGA1.2)一起免疫实验动物,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了评价。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MG黏附素蛋白基因(pMGA1.2)和霍乱毒素B亚基基因(ctb)的表达表达纯化了rpMGA1.2和rCTB蛋白。经SDS-PAGE电泳分析,其表达产物条带大小均与预期的一致(rpMGA1.2约92.0Kda,rCTB约38.0KDa),其中rpMGA1.2主要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而rCTB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经Western blot和神经节苷脂(GM1)结合试验证明:rpMGA1.2和rCTB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2.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pMGA1.2黏附特性研究鸡胚气管环在含10%犊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生长状态良好,电镜扫描结果显示当rpMGA1.2使用剂量为100μg时对MG导致的鸡气管纤毛脱落抑制作用最好,说明rpMGA1.2参与了MG的吸附过程。3.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pMGA1.2粘膜免疫效果测定rpMGA1.2混合粘膜免疫佐剂rCTB通过滴鼻点眼的途径共同免疫试验鸡,ELISA结果表明:免疫后血清中能产生特异性的IgG及sIgA抗体,但是sIgA抗体水平较低;鼻冲洗液和气管冲洗液中rCTB+rpMGA1.2组与rpMGA1.2组sIgA抗体水平差异显着(P<0.05),rCTB+rpMGA1.2不同剂量组(10gg,20μg)间差异不显着,且鼻冲洗液中sIgA抗体水平较气管冲洗液略高。攻毒试验结果:rCTB+rpMGA1.2 10μg组效果较好,保护率可达到77%。说明表达蛋白pMGA1.2能刺激机体引起免疫反应,具有作为亚单位疫苗的应用潜力。

王玉珍[7](2009)在《乌梅和酸枣仁提取物抗鸡毒霉形体感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毒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是鸡的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respiratory disease,CRD)的病原菌,该病特征为呼吸啰音、咳嗽、流浆液性鼻液和气囊炎。鸡毒霉形体感染可造成雏鸡的弱雏率增加,蛋鸡的产蛋率下降,肉鸡的体重减少,出栏期延长,饲料转化率降低,以及间接的治疗开支,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控制该病主要采取免疫接种和药物治疗等措施。若免疫失败,多用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但病原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课题以乌梅提取物Q和酸枣仁提取物S1两种中药成分作为试验药物,通过体内外试验评价其对防治鸡毒霉形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其作用机理,为中药防治该病提供实验依据。将鸡毒霉形体S6株接种于修改FM-4液体培养基中于37℃、相对湿度为80%~90%的5%CO2培养箱中培养3~5d,鸡毒霉形体生长良好,滴度可达108ccu/mL;乌梅提取物Q、酸枣仁提取物S1对104ccu/mL的鸡毒霉形体S6株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125 mg/mL和12.5mg/mL。将乌梅提取物Q、酸枣仁提取物S1连续给药5d,经临床表现和剖检观察,未见异常,说明乌梅提取物Q和酸枣仁提取物S1对鸡安全。以7日龄AV型肉鸡作为模型,用三种不同浓度的乌梅提取物Q和酸枣仁提取物S1先进行预防再进行鸡毒霉形体感染,以泰乐菌素作为阳性对照药物,以保护率、气囊损伤减少率和平均增重评价Q、S1对鸡毒霉形体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显示,高、中剂量的Q和S1对鸡毒霉形体感染的保护率可达到100%,并且能明显提高感染鸡平均增重,减少鸡毒霉形体对气囊的损伤,作用相当于或优于泰乐菌素。以鸡毒霉形体S6株感染AV肉鸡作为病理模型,用三种不同浓度的乌梅提取物Q和酸枣仁提取物S1进行治疗,以泰乐菌素作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治愈率、气囊损伤减少率和平均增重评价Q、S1对鸡毒霉形体感染鸡的疗效。结果显示,三种不同浓度的Q和S1可有效治疗鸡毒霉形体感染发病鸡,以Q中剂量和S1高剂量的疗效最好,治愈率可达到100%,并且能明显提高感染鸡平均增重,减少鸡毒霉形体对气囊的损伤,作用相当于或甚至优于泰乐菌素。进一步对两种中药提取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Q和S1可提高感染鸡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单核细胞数量,可能提高了机体的细胞免疫效应;高、中剂量的Q和S1能显着提高感染鸡的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可能也提高了机体的体液免疫效应。结论:乌梅提取物Q和酸枣仁提取物S1能有效地抑制鸡毒霉形体S6株,MIC分别为3.125 mg/mL和12.5mg/mL。高、中剂量的Q和S1能显着提高鸡毒霉形体S6株感染鸡的成活率、平均增重、降低对气囊的损伤,作用甚至优于泰乐菌素,并且能够提高鸡毒霉形体感染鸡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

任娟[8](2009)在《间接夹心ELISA检测鸡毒霉形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毒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是鸡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respiratory disease,CRD)和火鸡传染性窦炎(Infectious sinusitis)的主要病原菌。该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的分离鉴定、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病原的分离鉴定是诊断MG感染最可靠的方法,但病原分离存在操作复杂、工作量大、时间长等缺点。免疫学方法有血清平板凝集试验(SPA)、血凝抑制试验(H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技术等。这些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大多只是对抗体做出检测,不能用于MG早期感染和隐性感染的检测,且存在非特异性反应和交叉反应性,所以并不能对MG感染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检测抗原,但这些方法对试验设备和人员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目前还难以广泛推广和应用。本研究制备了鼠抗MG单克隆抗体和兔抗MG多克隆抗体,建立了针对MG抗原的间接夹心ELISA检测技术,为鸡毒霉形体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取得了如下结果。1.兔抗MG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将经纯化的MG-HS菌液接种于FM-4固体平板上,37℃培养7~10d,取出后在40×显微镜下观察其菌落形态,呈典型的荷包蛋状菌落,将MG-HS菌液扩大培养并离心,洗涤沉淀4次,制成100倍浓缩菌悬液,测定蛋白浓度为18mg/ml,所得悬液与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家兔,得到兔抗MG的高免血清,其琼扩效价达到1:32,经饱和硫酸铵粗提、G-200过柱纯化后,经SDS-PAGE电泳鉴定其纯度,呈典型的IgG条带,为MG抗原检测间接夹心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MG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将制成的100倍浓缩菌悬液调节浓度至2mg/ml,与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BALB/c小鼠,待小鼠血清的ELISA抗体效价达1:10000以上时,将小鼠脱颈椎处死制备免疫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过2轮细胞融合、多次筛选和克隆,最后获得2株针对MG的且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287和6G9)。染色体数目分别为86.6和86.9;经小鼠腹腔接种后收获腹水,287细胞株的间接ELISA效价为1:5.12×105,6G9株的间接ELISA效价为1:2.56×105,且均不与其它禽类呼吸道病原发生交叉反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2株单抗的相对亲和力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87的亲和力高于6G9。说明这2株单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MG抗原的ELISA检测。3.检测MG抗原的间接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以纯化的兔抗MG IgG为第一抗体包被酶标板,鼠抗MG单克隆抗体为第二抗体,结合羊抗鼠IgG-HRP,通过对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选择,建立了检测MG抗原的间接夹心ELISA法。方阵滴定的结果表明,兔抗MG IgG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μg/mL,鼠抗MG单克隆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为5μg/mL;用所建立的间接夹心ELISA方法对30份健康鸡气管拭子材料进行了检测,将阴性样品取平均OD450值,再加上3倍标准差即OD450+3S(0.054+3×0.023=0.123)定为阴、阳结果判定临界值。但考虑到临界值与阴性值太接近,故最终将阴、阳性结果的临界值定为0.2;对已知的不同浓度梯度的MG培养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所能够检测的MG抗原的浓度下限为5×101cfu/ml,即待检样本中含有50个菌体既能被检测为阳性;板内变异系数为0.41%~6.72%;板间变异系数为0.88%~10.72%。说明该方法的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很有可能成为鸡毒霉形体感染的一种常规的快速检测方法。

胡福利[9](2009)在《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相互作用蛋白的分离及鉴定》文中认为鸡毒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是鸡慢性呼吸道疾病(Chronicrespiratory disease,CRD)的病原菌。该病在世界各地的鸡群中普遍存在,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研究表明,MG通过表面的黏附素(Protein MycoplasmaGallisepticum AdheA-In,pMGA)与鸡呼吸道粘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而侵染宿主,阻断MG与受体的结合是防治CRD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病毒铺覆蛋白免疫印迹技术、GST pull down技术,质谱分析分离鉴定了鸡毒霉形体黏附素互作蛋白,且对其进行了原核表达和真核表达,分别用病毒铺覆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和间接Dot-ELISA验证了互作蛋白是ApoA-Ⅰ。并对ApoA-Ⅰ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表达了含有部分结构域的基因片段。所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MGA1.2的受体蛋白奠定了基础。1.pMGA1.2互作蛋白的分离鉴定采用差度离心技术、VOPBA及GST-pull down技术分离鉴定pMGA1.2互作蛋白,通过蛋白质谱技术分析互作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且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VOPBA最佳反应条件:提取的鸡胚气管膜蛋白采用半干转印法转印至NC膜上,在5%脱脂奶中封闭,4℃过夜;加入纯化的pMGA1.2 1ml,37℃作用4h;加1∶100倍稀释的鸡源抗MG多克隆抗体,37℃作用2h;加1∶500倍稀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鸡IgG,室温作用1h;NC膜洗涤后转入显色液中显色,有一条明显的蛋白条带,分子量约为30.6kD。GST-pull down试验结果显示,出现两条明显的蛋白条带,分子量约为92kD和30.6kD,说明GST-pull down和VOPBA结果一致。通过对30.6kD蛋白质谱测序,该蛋白可能是鸡的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Ⅰ,apoA-Ⅰ)。2.ApoA-Ⅰ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首先,根据鸡的ApoA-Ⅰ基因序列与载体的多克隆酶切位点设计两对引物,通过RT-PCR从鸡气管的总RNA中得到ApoA-Ⅰ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8-T上,经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后,进一步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KG上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了鸡的ApoA-Ⅰ基因,大小为795bp,经测序、比对,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有2个核苷酸发生变化,导致1个氨基酸的改变。构建成功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KG-ApoA-Ⅰ,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b-D-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在诱导温度为30℃,诱导4 h,IPTG浓度为0.50~1.00mmol/L,pH7.0~7.8,GST-ApoAI表达量最高。经GST亲和层析柱纯化,纯度为97%。VOPBA实验结果表明,pGEX-KG空载体无显色条带;表达蛋白组有明显显色带,说明获得的GST-ApoAI融合蛋白能与纯化的pMGA1.2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表明ApoAI是pMGA1.2的互作蛋白。构建的真核质粒pcDNA3.1-ApoA-Ⅰ,通过脂质体转染到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48h,胰酶消化收集细胞,提取细胞RNA,反转录后PCR鉴定apoA-Ⅰ转入细胞情况,并表达蛋白。超声波破碎提取细胞表达蛋白,经处理后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以纯化的pMGA1.2为“靶蛋白”,用鸡源MG阳性血清与HRP标记鼠抗鸡IgG检测细胞中表达蛋白与pMGA1.2的反应;结果显示细胞提取蛋白的间接Dot-ELISA检测结果出现深蓝色斑点,而未转染的细胞蛋白和相对应的buffer对照则无可见斑点,说明细胞中表达的ApoA-Ⅰ蛋白与pMGA1.2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进一步说明ApoA-Ⅰ是pMGA1.2的互作蛋白。3.ApoA-Ⅰ基因片段(ApoA-Ⅰ2)的克隆及表达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的ApoA-Ⅰ功能结构域及载体的多克隆酶切位点设计两对引物,通过RT-PCR从鸡气管的总RNA中得到ApoA-Ⅰ2基因片段,将ApoA-Ⅰ2片段克隆至pMD18-T上,经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后,进一步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KG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了ApoA-Ⅰ基因片段,大小为177bp,经测序、比对,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将上述构建成功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KG-ApoA-Ⅰ2,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了融合蛋白GST-ApoA-Ⅰ2,在温度28℃,诱导7h,IPTG浓度为0.05mmol/L~0.75mmol/L,pH值为7.0~7.8,可溶性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过GST亲和柱纯化,纯度为96%。VOPBA结果表明,pGEX-KG空载体对照无显色带;可溶性融合蛋白有明显显色带,说明获得的ApoA-Ⅰ2融合蛋白能与纯化的pMGA1.2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说明该蛋白片段包含与pMGA1.2结合的功能结构域,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的结合位点提供科学依据。

张凤珍,杨醉宇[10](2009)在《鸡毒霉形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文中指出鸡毒霉形体是鸡慢性呼吸道病的病原,该病的发生和发展受恶劣环境等诱因的影响,在临床中慢性呼吸道病常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喉气管炎和大肠杆菌病混合发生,使病情加重,发展迅速,尤其是雏鸡更为明显,给养鸡业带来严重危害。本人现将在临床中鸡毒霉形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二、鸡毒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毒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鸡毒支原体TM-1蛋白嵌合型新城疫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鸡毒支原体的研究概况
        1.1 鸡毒支原体的生物学特征
        1.2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1.3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4 防治措施
    第2章 新城疫研究概况
        2.1 新城疫病毒的病原学
        2.2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理变化
        2.3 新城疫的诊断
        2.4 新城疫疫苗研究现状
    第3章 病毒样颗粒研究概况
        3.1 病毒样颗粒
        3.2 病毒样颗粒疫苗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MG-NDV CVLPS的构建及鉴定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MG-NDV CVLPS的免疫效果评价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达氟沙星在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雏鸡体内的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达氟沙星的研究进展
        1.2 鸡毒支原体的研究进展
        1.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1.4 PK/PD同步模型研究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达氟沙星对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菌株
        2.2 药品与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药液的配制
        2.5 培养基的制备
        2.6 菌液的准备
        2.7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8 鸡毒支原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2.9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10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11 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
        2.12 达氟沙星对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体外静态杀菌曲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肠杆菌和鸡毒支原体的生长曲线
        3.2 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鸡毒支原体的MIC、MBC、MPC值
        3.3 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鸡毒支原体的体外静态杀菌曲线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雏鸡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模型的建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菌株
        2.2 药品与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培养基的配制
        2.5 菌液准备
        2.6 试验分组与攻毒
        2.7 感染模型的判定及载菌量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3.2 大肠杆菌和鸡毒支原体攻毒量对感染率的影响
        3.3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3.4 靶器官载菌量计算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达氟沙星在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雏鸡体内PK/PD模型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剂配制
        2.4 试验动物
        2.5 达氟沙星对感染雏鸡的药动学研究
        2.6 达氟沙星对感染雏鸡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3 血药浓度检测
        3.1 血清样品前处理
        3.2 HPLC检测条件
        3.3 标准曲线制作
        3.4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的测定
        3.5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3.6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7 PK/PD分析
        3.8 推荐给药剂量
    4 结果与分析
        4.1 达氟沙星色谱图
        4.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4.3 检测限和定量限
        4.4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4.5 达氟沙星在鸡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和主要药动学参数
        4.6 达氟沙星的体内药效学研究结果
        4.7 PK/PD拟合
        4.8 给药剂量的计算
    5 讨论
    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复方中药在鸡毒支原体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鸡毒支原体病的概述
    1.1 鸡毒支原体病的病原学
    1.2 鸡毒支原体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 药物治疗及存在问题
2 中药治疗鸡毒支原体病的优势
    2.1 中医对鸡毒支原体病的辨证论治分析
    2.2 常用治疗鸡毒支原体病的中药
    2.3 常用剂型
        2.3.1 汤剂
        2.3.2 散剂
        2.3.3 超微粉
        2.3.4 中西药复方制剂
    2.4 中药抗鸡毒支原体的机理
    2.5 复方中药治疗鸡毒支原体病的优势
        2.5.1 毒副作用小
        2.5.2 标本兼治作用
3 展望及存在的问题

(4)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的实验室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鸡情况及病料采集
        1.1.2 对照菌种
        1.1.3 工具酶与主要试剂
        1.1.4 培养基与药敏纸片
        1.1.5 PCR引物
    1.2 方法
        1.2.1 细菌分离鉴定
        1.2.2 鸡毒支原体的分离
        1.2.3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1.2.4 鸡毒支原体的PCR鉴定
        1.2.4.1 鸡毒支原体菌株DNA的提取
        1.2.4.2 PCR反应体系及参数
        1.2.4.3 PCR检测可重复性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鸡症状及剖检病变
    2.2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3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4 鸡毒支原体的PCR检测
    2.5 PCR检测可重复性试验
3 讨论

(5)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1 霉形体的研究史
    1.2 病原学特性
        1.2.1 形态学研究
        1.2.2 繁殖方式及其运动性
        1.2.3 细胞结构
        1.2.4 营养特征
        1.2.5 有关霉形体微生态学方面研究
        1.2.6 抗原特性
    1.3. 有关鸡毒霉形体及鸡慢性呼吸道病的研究现状
        1.3.1 有关鸡毒霉形体的研究历史
        1.3.2 鸡毒霉形体的特殊形态及培养条件
        1.3.3 鸡毒霉形体的生化特性及抵抗力
        1.3.4 鸡毒霉形体的致病力
        1.3.5 鸡毒霉形体相关基因的研究
        1.3.6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病特征
        1.3.7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8 致病机理
        1.3.9 免疫学研究现状
        1.3.10 流行病学
        1.3.11 诊断方法的研究
        1.3.12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防控与净化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主要器材
        2.1.2 相关菌株及标准抗原和血清
        2.1.3 实验动物及患病动物
        2.1.4 鸡毒霉形体培养基
        2.1.5 药物敏感性试验所用抗生素
        2.1.6 常规鉴定方法所需其他试剂的配制
        2.1.7 相关分子生物学试验所需试剂
        2.1.8 分子生物学所用试剂的配制
        2.1.9 制备病理切片所需的相关试剂
    2.2 方法
        2.2.1 兔抗鸡毒霉形体S6株血清的制备
        2.2.2 样品的前期处理和霉形体的分离、培养
        2.2.3 纯化
        2.2.4 细菌的L型鉴定
        2.2.5 鸡红细胞吸附试验
        2.2.6 糖发酵试验
        2.2.7 精氨酸水解试验
        2.2.8 生长测定
        2.2.9 鸡毒霉形体传统技术的鉴定
        2.2.10 鸡毒霉形体16S RNA PCR鉴定
        2.2.11 鸡毒霉形体耐药性分析
        2.2.12 鸡毒霉形体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2.13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检测方法特性的鉴定
        2.2.14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2.2.15 16S-23S rRNAPCR方法与常规技术两者检测结果的对比
        2.2.16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
        2.2.17 鸡毒霉形体分离株16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的克隆
        2.2.18 16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的序列测定
        2.2.19 16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的序列分析和进化分析
        2.2.20 部分分离株和参考株致病性的研究
        2.2.21 菌株毒力的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霉形体的分离结果
    3.2 霉形体的形态观察结果
    3.3 霉形体培养特性及生化试验结果
    3.4 霉形体的常规鉴定技术结果
        3.4.1 霉形体的玻片凝集试验
        3.4.2 代谢抑制试验
    3.5 疑似鸡毒霉形体的16S RNA PCR鉴定结果
    3.6 部分分离株和参考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7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方法特性的鉴定
        3.7.1 特异性试验
        3.7.2 敏感性试验
    3.8 16S-23S基因间隔区PCR技术的临床检测结果
    3.9 传统实验室分离鉴定方法与PCR方法的比较
    3.10 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感染分布情况
    3.11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RFLP酶切分析
    3.12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
    3.13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化分析
    3.14 攻毒实验菌株的选择
    3.15 攻毒后相关菌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鉴定
    3.16 实验动物临床表征和病理变化
        3.16.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3.16.2 电镜观察结果
        3.16.3 病理剖检变化
        3.16.4 病理组织切片
    3.17 攻毒组抗体检测结果
    3.18 攻毒组气囊病变等级评定
    3.19 各毒株对SPF鸡胚的毒力测定结果
    3.20 部分分离株致病性评估
4. 讨论
    4.1 霉形体的分离
    4.2 分离株的鉴定
    4.3 参考株及部分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实验
    4.4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方法
        4.4.1 该PCR检测方法的优势
        4.4.2 鸡毒霉形体感染情况
        4.4.3 鸡毒霉形体和其它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情况
    4.5 扩增产物的RFLP分析
    4.6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
    4.7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化分析
    4.8 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4.9 病原性和16S-23S RRNAISR之间的关联性
    4.10 新城疫弱毒苗的应用
    4.11 实验中各菌株的致病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黏附特性及粘膜免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霉形体概述
    2 鸡毒霉形体病的研究
        2.1 病原
        2.2 流行病学
        2.3 症状及病理变化
        2.4 诊断方法研究
        2.5 致病机理
        2.6 免疫机制
        2.7 防制
    3 鸡毒霉形体蛋白研究进展
        3.1 鸡毒霉形体结构蛋白的研究
        3.2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研究
    4 家禽粘膜系统研究进展
        4.1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4.2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特点
        4.3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功能
        4.4 家禽粘膜免疫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4.5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效应分子—sIgA
        4.6 粘膜免疫的途径
        4.7 粘膜免疫佐剂(CTB)研究进展
第二章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pMGA1.2及霍乱毒素B亚基的表达
    1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3.2 重组蛋白pKG-pMGA1.2和pKG-ctb表达产物的SDS-PAGE结果
        3.3 重组蛋白pKG-pMGA1.2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检测结果
        3.4 重组蛋白pKG-ctb表达产物的GM_1-ELISA检测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pMGA1.2黏附特性研究
    1 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纯化及记数结果
        3.2 黏附抑制试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pMGA1.2粘膜免疫效果测定
    1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ELISA检测结果
        3.2 免疫效力测定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乌梅和酸枣仁提取物抗鸡毒霉形体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鸡毒霉形体及其感染
        1.2.2 中药治疗鸡毒霉形体感染的研究
        1.2.3 乌梅、酸枣仁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3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药品
        2.1.2 菌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试剂配制
        2.1.6 本实验所采用的PCR引物
    2.2 方法
        2.2.1 鸡毒霉形体的复苏和培养
        2.2.2 颜色变化单位的测定
        2.2.3 药物的配制
        2.2.4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试管二倍稀释法)
        2.2.5 乌梅提取物Q和酸枣仁提取物S1临床用药安全性试验
        2.2.6 病理模型的复制
        2.2.7 试验分组与攻毒剂量
        2.2.8 实验室检查
        2.2.9 观察指标
3 结果
    3.1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3.2 临床用药安全性试验
    3.3 疾病模型复制
    3.4 鸡毒霉形体S6的分离培养鉴定
        3.4.1 光学显微菌落观察
        3.4.2 分离物菌落Dienes染色观察
        3.4.3 0.5%鸡红细胞菌落吸附试验
    3.5 乌梅提取物Q、酸枣仁提取物S1预防试验结果
        3.5.1 预防效果
        3.5.2 感染鸡气囊的病理损伤
        3.5.3 PCR扩增
        3.5.4 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影响
        3.5.5 对血清抗体水平的影响
    3.6 乌梅提取物Q、酸枣仁提取物S1治疗试验结果
        3.6.1 治疗效果
        3.6.2 感染鸡气囊的病理损伤
        3.6.3 PCR扩增
        3.6.4 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影响
        3.6.5 对血清抗体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鸡毒霉形体的培养
    4.2 乌梅、酸枣仁提取物对鸡毒霉形体的抑制作用
    4.3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4.4 病理模型复制
    4.5 菌株的分离鉴定
    4.6 预防效果
    4.7 治疗效果
    4.8 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影响
    4.9 对抗体水平的影响
    4.10 建议使用剂量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间接夹心ELISA检测鸡毒霉形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霉形体概述
        1.1.1 研究历史
        1.1.2 病原学特征
        1.1.3 霉形体新种不断发现
        1.1.4 抗原特性
    1.2 鸡毒霉形体的研究现状
        1.2.1 鸡毒霉形体的流行病学研究
        1.2.1.1 流行概况
        1.2.1.2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并存
        1.2.1.3 抗药菌株出现与临床复发率较高
        1.2.1.4 易与其它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并发或继发感染
        1.2.1.5 发病年龄与季节
        1.2.1.6 应激因素对本病的影响
        1.2.2 鸡毒霉形体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2.3 鸡毒霉形体的防控
        1.2.3.1 药物防治
        1.2.3.2 疫苗接种
        1.2.3.3 建立 MG阴性鸡群
        1.2.4 鸡毒霉形体检测方法的研究
        1.2.4.1 病原的分离鉴定
        1.2.4.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2.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3 杂交瘤技术及单克隆抗体
        1.3.1 杂交瘤技术的原理与操作流程
        1.3.2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鸡毒霉形体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2.1.1.2 试剂
        2.1.1.3 溶液
        2.1.2 方法
        2.1.2.1 抗原的制备
        2.1.2.2 抗原的乳化
        2.1.2.3 家兔的免疫
        2.1.2.4 健康兔血清 IgG的粗提
        2.1.2.5 粗提兔血清 IgG的纯化
        2.1.2.6 纯度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纯化后的MG-HS在 FM-4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观察
        2.2.2 抗原浓度的测定
        2.2.3 免疫血清 IgG的提取及纯化
        2.2.4 纯度鉴定
    2.3 讨论
        2.3.1 抗原
        2.3.2 免疫程序
第三章 鸡毒霉形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1.1 仪器
        3.1.1.2 试剂
        3.1.1.3 溶液
        3.1.1.4 实验动物、细胞及菌株
        3.1.2 方法
        3.1.2.1 抗原的制备
        3.1.2.2 抗原的乳化
        3.1.2.3 BALB/c小鼠的免疫
        3.1.2.4 BALB/c小鼠的抗体水平检测
        3.1.2.5 SP2/0骨髓瘤的准备
        3.1.2.6 细胞融合
        3.1.2.7 阳性孔的筛选
        3.1.2.8 阳性孔的克隆
        3.1.2.9 小鼠腹水法生产单克隆抗体
        3.1.2.10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3.1.2.11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3.1.2.12 单克隆抗体生物学特性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免疫小鼠血清效价的测定
        3.2.2 细胞融合
        3.2.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3.2.4 杂交瘤细胞株培养上清及腹水效价的测定结果
        3.2.5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计数结果
        3.2.6 抗体纯化效果
        3.2.7 单克隆抗体亲和力测定结果
        3.2.8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3.3 讨论
        3.3.1 抗原的制备
        3.3.2 动物免疫
        3.3.2.1 动物选择
        3.3.2.2 佐剂
        3.3.2.3 免疫程序和免疫途径
        3.3.2.4 加强免疫的重要性
        3.3.3 细胞融合
        3.3.4 选择性培养
        3.3.5 细胞融合中组织培养板的选择
        3.3.6 饲养细胞
        3.3.7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3.3.8 阳性杂交瘤的克隆化
        3.3.9 杂交瘤细胞培养过程中污染的控制
        3.3.10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3.3.11 关于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3.3.12 关于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
第四章 鸡毒霉形体间接夹心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间接夹心 ELISA的操作流程
        4.1.2.2 第一抗体和第二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4.1.2.3 临界点的确定
        4.1.2.4 敏感性试验
        4.1.2.5 特异性试验
        4.1.2.6 重复性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第一抗体(Ab1)和第二抗体(Ab2)最佳工作浓度测定结果
        4.2.2 阴、阳性临界点的测定结果
        4.2.3 敏感性试验结果
        4.2.4 交叉反应性试验结果
        4.2.5 重复性试验结果
    4.3 讨论
        4.3.1 第一抗体和第二抗体工作浓度的选择
        4.3.2 封闭
        4.3.3 酶标板的选择
        4.3.4 显色系统的选择
        4.3.5 判定标准
        4.3.6 特异性与灵敏性
        4.3.7 重复性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相互作用蛋白的分离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鸡毒霉形体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2.1 鸡毒霉形体的危害
        2.2 鸡毒霉形体病的防治技术现状
    3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的研究进展
    4 微生物受体及其研究方法
        4.1 微生物受体的成分和分布
        4.2 病原微生物入侵宿主过程
        4.3 微生物受体模拟分子
        4.4 微生物受体的分离方法
    5 pMGA受体的研究进展
    6 pMGA受体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鸡毒霉形体黏附素互作蛋白的分离鉴定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管膜蛋白的SDS-PAGE分析
        3.2 气管膜蛋白的VOPBA分析
        3.3 GST-pull down结果分析
        3.4 相互作用气管膜蛋白质谱分析
        3.5 Apo A-I的抗原决定簇预测
    4 讨论
        4.1 细胞膜蛋白提取及VOPBA分析
        4.2 气管膜蛋白的GST Pull-Down分析
        4.3 相互作用蛋白的质谱分析
        4.4 ApoA-I的抗原决定簇预测
第三章 ApoA-I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与pMGA1.2相互作用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鸡载脂蛋白基因cDNA的合成
        2.2.2 ApoA-I基因的克隆载体构建
        2.2.3 ApoA-I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2.4 pGEX-KG-ApoA-I可溶性表达条件的优化
        2.2.5 融合蛋白的纯化
        2.2.6 病毒铺覆蛋白印迹分析
        2.2.7 ApoA-I的真核载体构建及表达
    3 结果与分析
        3.1 ApoA-I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3.1.1 气管RNA的提取
        3.1.2 RT-PCR扩增结果
        3.1.3 重组质粒的鉴定
        3.1.4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3.1.5 融合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3.1.6 可溶性融合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与纯化
        3.1.7 真核重组质粒在细胞中的表达
    4 讨论
        4.1 重组载体的构建
        4.2 外源蛋白原核表达及真核表达
        4.3 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4.4 病毒铺覆蛋白印迹分析
    5 结论
第四章 ApoA-I基因片段克隆表达及与pMGA相互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鸡载脂蛋白片段基因cDNA的合成
        2.2.2 鸡载脂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载体和原核载体构建
        2.2.3 pGEX-KG-ApoA-I_2可溶性融合蛋白的表达条件的优化及纯化
        2.2.4 病毒铺覆蛋白印迹
    3 结果与分析
        3.1 载脂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3.1.1 鸡气管ApoA-I_2基因扩增
        3.1.2 重组质粒的鉴定
        3.1.3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3.1.4 融合蛋白的SDS-PAGE检测
        3.1.5 可溶性融合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与纯化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鸡毒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鸡毒支原体TM-1蛋白嵌合型新城疫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D]. 辛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2]达氟沙星在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雏鸡体内的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研究[D]. 李聪聪. 扬州大学, 2020
  • [3]复方中药在鸡毒支原体病中的应用价值[J]. 冷化清,蒋国政.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09)
  • [4]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的实验室诊断[J]. 赵冬敏,李银,刘宇卓,张敬峰,黄欣梅. 江西农业学报, 2011(10)
  • [5]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李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6]鸡毒霉形体黏附素蛋白黏附特性及粘膜免疫研究[D]. 王晓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7]乌梅和酸枣仁提取物抗鸡毒霉形体感染的研究[D]. 王玉珍.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8]间接夹心ELISA检测鸡毒霉形体研究[D]. 任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鸡毒霉形体黏附素相互作用蛋白的分离及鉴定[D]. 胡福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4)
  • [10]鸡毒霉形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 张凤珍,杨醉宇. 兽医导刊, 2009(02)

标签:;  ;  

鸡毒支原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