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临床评价

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临床评价

一、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及一氧化氮、内皮素的临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尚华,张国顺,吴贵恺,吴迪杨,王柳青,魏红山[1](2022)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 APRI)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0例。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APRI的变化。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前各项指标基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门静脉内径(diameter of portal vein, Dpv)、脾静脉内径(diameter of splenic vein, Dsv)、内皮素1、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glucagon, GLA)、APRI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 观察组ALT(51.60±15.97)U/L、AST(62.65±26.28)U/L、尿素氮(10.25±1.65)mmol/L、肌酐(78.54±14.09)μmol/L、Dpv(10.20±1.10)mm、Dsv(8.08±0.68)mm、内皮素1(31.93±6.35)ng/L、一氧化氮(41.38±8.06)μg/L、GLA(69.54±12.14)mg/L、APRI 3.14±1.35明显低于对照组[(97.49±30.87)U/L、(96.03±25.63)U/L、(17.49±2.55)mmol/L、(116.43±22.77)μmol/L、(13.42±1.26)mm、(10.44±0.83)mm、(44.34±11.88)ng/L、(63.47±15.50)μg/L、(107.11±25.29)mg/L、5.91±1.9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43、7.87、20.64、12.26、16.62、18.99、7.98、10.96、11.60、10.23, 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门静脉血流速度(portal vein velocity, 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elocity of splenic vein blood flow, Vsv)均较治疗前升高, 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 P=0.613);组间比较, 观察组白蛋白(39.42±7.35)/L、Vpv(25.72±4.06)cm/s、Vsv(24.22±6.15)cm/s明显高于对照组[(34.66±7.95)g/L、(19.38±3.46)cm/s、(19.54±5.88)cm/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1、10.28、4.76, 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72/75)与86.67%(65/75), χ2=4.13, P=0.042]、HBV DNA转阴率[76.00%(57/75)与58.67%(44/75), χ2=5.12, P=0.024]、HBeAg转阴率[50.67%(38/75)与30.67%(23/75), χ2=6.22, P=0.013]、HBeAg/HBeAb血清转换[28.00%(21/75)与13.33%(10/75), χ2=4.92, P=0.027]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转阴率[8.00%(6/75)与5.33%(4/75), χ2=0.43, P=0.513]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显着, 改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 增加血管活性功能, 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载量、HBV复制, 降低APRI、TLR-4、TGF-β1水平, 提高机体免疫状态。

张强[2](2021)在《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文中提出肝纤维化(Hverfibrosis,LF)是肝胆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并且是大多数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阶段。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早期肝纤维化能够逆转,但如何进行逆转,目前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肝纤维化早期产生的诸多病理变化中,人们对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s)的病理变化给予的关注逐渐增多,其特征性的细胞学行为改变包括“窗口”尺寸与数量的变化以及连续性基底膜的形成,一旦SECs发生去窗口化后,则肝纤维化的进程难以逆转,目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针对肝纤维化的治疗,现代医学尚且只能给予病因治疗,针对肝纤维化本身而言,目前还没有疗效肯定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问世。中医药学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的经验历史较长,并对其发病机制形成了完整的认识,尤其是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针对慢性肝病给予早期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患者未来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风险。芪术颗粒是姚乃礼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结合目前中医药学界对肝纤维化的普遍认识基础上创制的治疗肝纤维化常用方,本课题在国家自然基金“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NO:81774282)的资助下,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探讨益气活血方芪术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1.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以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检索资料库,检索时间跨度为自建库到2020年12月31日;以检索词“liver fibrosis”、“hepatic fibrosis”为检索词,然后以“effect”或者“efficacy”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肝纤维化”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然后以“临床观察”、“疗效分析”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上数据库没有语言限制。2.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类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脾脏的形态、门脾静脉的宽度、不良反应、安全性等结局指标作为考核指标。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合格文献共93篇,其中有86篇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作为临床评价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MD=51.15,95%CI(56.95,45.35),P<0.00001]。15篇文献以肝硬度值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肝硬度值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3.52,95%CI(4.78,2.26),P<0.00001]。33 篇文献研究以门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门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20,95%CI(2.14,0.26),P=0.01]。31篇文献研究以脾脏厚度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脏厚度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6.83,95%CI(9.54,4.12),P<0.00001]。13篇文献研究以脾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77,95%CI(3.04,0.49),P=0.007]。结论: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的中药组方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相较于西药而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目的:(1)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炎症因子、肝纤维化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学的调控作用。(2)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明确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eNOSmRNA、eNOS、NO表达的影响。(3)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明确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特征。方法:(1)以四氯化碳作为肝纤维化的诱导剂,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芪术颗粒进行干预,通过Elisa法、HE以及Masson染色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化、病理组织学的影响。(2)原位胶原酶灌注+离体消化+梯度密度分离法分离提取肝窦内皮细胞。(3)以10%肝纤维化大鼠血清+5%的胎牛血清作为外在损伤因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状态的肝窦内皮细胞,模拟体内生化环境,构建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按照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正常大鼠血清损伤组、芪术颗粒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进行分组。(4)采用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eNOSmRNA、eNOS、NO的表达情况。(5)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属性。结果:(1)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生化指标,改善肝脏病理组织形态。(2)经过细胞形态以及免疫荧光鉴定可知,我们所提取的细胞为大鼠肝窦内皮细胞,且纯度较高。(3)经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 eNOSmRNA、eNOS、NO显示芪术颗粒含药血清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4)经过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肝窦内皮细胞的骨架模量、粘度均有所提高,使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转变,而其扩散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1)芪术颗粒能够抑制肝脏炎症状态,恢复肝脏正常组织形态。(2)芪术颗粒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从而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病理状态,这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3)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状态,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恢复,这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另一重要机制。

潘雅婧[3](2020)在《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VEGF为切入点,在动物和细胞实验探讨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纤维化和HUVEC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侧输尿管梗阻组(UUO)、氯沙坦钾组(ARB)及高、中、低剂量肾康组(SKI-H、SKI-M、SKI-L)。除sham组外的各组行UUO手术;次日ARB组予氯沙坦钾(13 mg/kg·d)灌胃;SK]-H、SKI-M、SKI-L 组分别予 7.8 g/kg·d、3.9 g/kg·d、1.95 g/kg·d SKI 尾静脉注射。观察小鼠一般状态、记录体重变化。给药14天后检测血Scr、BUN、CysC水平;micro-CT检测肾脏血管分布;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胶原沉积;IHC染色观察VEGF、VEGFR-2表达。2.细胞实验:将HUVEC分为空白组(CON)、SKI高剂量组(SKI-11)、SKI-低剂量组(SKI-L)、VE GF 沉默组(Si)、VEGF 沉默-SKI 高剂量组(Si-SKI-H)、VEGF 沉默-SKI 低剂量组(Si-SKI-L)。SKI-H、SKI-L 组分别予 8 mg/ml、2 mg/ml SKI干预 24 h;Si组通过RNAi转染沉默VEGF基因;Si-SKI-H、Si-SKI-L组在转染同时分别予8 mg/ml、2 mg/ml SKI干预24 h。观察血管生成情况,计算血管生成参数;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VEGF通路重要靶点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1.动物实验:给药14天后UUO组体重较sham组减轻(P<0.01);ARB、SKI-H、SKI-M组体重较UUO组增高(P<0.05)。UUO组Scr、BUN、CysC水平较sham组升高(P<0.05,P<0.01);ARB、SKI-H 组 Scr、BUN、CysC 水平较 UUO 组降低(P<0.05,P<0.01)。肉眼观察sham组双肾无明显异常改变;UUO组患侧肾脏表面粗糙、膨大、积水,肾盂肾盏扩张,实质变薄;SKI组患肾结构破坏较UUO组减轻。micro-CT见sham组肾血管密集,走向清晰;UUO组患肾血管疏松,分支减少、曲度下降;SKI组患肾血管损伤较UUO组减轻。HE染色见sham组肾脏结构完整,无明显病理损害;UUO组肾小管扩张,上皮细胞肿胀坏死,间质增宽伴炎性浸润;SKI组肾脏损伤较UUO组减轻。天狼星红染色(光镜)见sham组肾脏几乎无红染胶原;UUO组肾间质大量红色胶原聚集;SKI组红染程度较UUO组减轻。偏振光镜荧光信号变化与普通光镜所见大体一致。IHC示UUO组患肾VEGF、VEGFR-2表达较sham组降低(P<0.01);SKI 组 VEGF、VEGFR-2 表达较 UUO 组降低(P<0.01)。剂量方面,SKI 减轻肾脏纤维化损伤和促进血管生成,以中、高剂量效果更优。2.细胞实验:沉默VEGF 24 h后Si组VEGF基因表达较CON组显着降低(P<0.01),阴性对照组与CON组VEGF无显着差异(P>0.05),验证转染稳定可行。血管生成方面,SKI组血管连接较CON组增多、血管网密度增大,血管生成参数提高,SKI促进HUVEC血管生成(P<0.01,P<0.05)。基因表达方面,与CON组相比,SKI-H 组 VEGF、VEGFR-2、eNOS 水平升高(P<0.05,P<0.01);与 Si 组相比,Si-SKI-H 和 Si-SKI-L 组 VEGF、eNOS 水平升高(P<0.05,P<O.01),SKI 上调 VEGF 通路靶点基因,且该效应在VEGF沉默时更突出。蛋白表达方面,在正常培养及VEGF沉默状态,SKI 均提高 VEGFR-2、p-VEGFR-2、eNOS、p-eNOS 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1.肾康注射液可改善UUO小鼠肾功能,缓解肾纤维化病理改变,减轻纤维化损伤;可缓解肾脏微血管网损伤,上调VEGF、VEGFR-2表达,促进患侧肾脏血管生成。2.肾康注射液可促进HUVEC血管生成;可上调HUVEC的VEGF、VEGFR-2基因表达;可提高VEGFR-2、eNOS总蛋白水平及磷酸化蛋白水平。3.肾康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VEGF/VEGFR-2及下游eNOS来改善肾纤维化损伤和促进血管生成。

熊凯[4](2019)在《胡黄连苦苷Ⅰ抗肝纤维化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纤维化是一种肝组织细胞外基质过度堆积而导致肝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病理过程。中药胡黄连中含有的胡黄连苦苷Ⅰ具有利胆保肝的药理作用,有望成为抗肝纤维化的候选药物。本研究将探讨胡黄连苦苷Ⅰ是否能够抗硫代乙酰胺(TAA)诱导的肝纤维化,利用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手段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质谱技术研究胡黄连苦苷Ⅰ体内代谢过程和药物动力学规律。方法:1.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AA)、阳性药物组(TAA+S-腺苷甲硫氨酸10 mg/kg)、低剂量组(TAA+胡黄连苦苷Ⅰ25 mg/kg)、中剂量组(TAA+胡黄连苦苷Ⅰ50 mg/kg)和高剂量组(TAA+胡黄连苦苷Ⅰ75mg/kg),TAA(200mg/kg)每周腹腔注射三次,S-腺苷甲硫氨酸或胡黄连苦苷Ⅰ每天灌胃给药一次。8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转氨酶及肝纤维四项指标,肝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或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2.各组小鼠尿液、血清及肝脏样本经沉淀法处理后进行液质联用分析,所得数据经预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以VIP>1、P<0.05为条件筛选差异代谢物,利用HMDB、Metlin数据库或标准品比对鉴定差异代谢物。3.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小鼠肝脏样本经提取、酶解、标记后进高p H反相液相色谱分离,所得馏分进入纳升液相色谱串联Q Exative质谱进行分析,质谱数据用Mascot软件实现定性定量,差异蛋白筛选条件为P<0.05且差异倍数<0.83(或>1.2)。部分重要差异蛋白利用蛋白质印迹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手段进行验证。4.建立大鼠血浆中胡黄连苦苷Ⅰ的超高效液相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含量测定方法,并用于口服给药(75mg/kg)后胡黄连苦苷Ⅰ药动学研究。另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口服给药后胡黄连苦苷Ⅰ在大鼠尿液、血清、粪便、胆汁中的代谢产物。结果:胡黄连苦苷Ⅰ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肝纤维化引起的小鼠血清转氨酶及肝纤维四项指标(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层粘连蛋白及透明质酸)含量升高,减少肝细胞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堆积。经过胡黄连苦苷Ⅰ干预后,肝纤维化小鼠体内三羧酸循环、支链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被调节;上游CYP8B1上调,下游胆酸、牛磺胆酸下调;谷胱甘肽水平上调,转谷氨酰胺酶下调;上游鞘氨醇激酶2上调,下游鞘磷脂水平下调。胡黄连苦苷Ⅰ大鼠口服后吸收迅速,在30 min时即能达到峰值浓度,且消除较快。胡黄连苦苷Ⅰ在体内可检出15个代谢产物,代谢途径涉及羟化、脱氧、水解、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及甲基化。结论:胡黄连苦苷Ⅰ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能逆转肝纤维化引起的能量、脂质、谷胱甘肽代谢紊乱,调节鞘氨醇信号通路、初级脂肪酸合成、PPAR信号通路。该药物在体内吸收和消除快,呈现出广泛代谢特征。

易鑫宇[5](2019)在《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柔肝法,共观察的时间为12周。通过观察患者的ALT、AST、TBiL、ALB、HA、PⅢNP、LN、Ⅳ-C、DPV、VPV、DSV、QPV、中医症候评分,评估养血柔肝法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结果:养血柔肝法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组ALT、AST、TBiL、HA、PⅢNP、LN、Ⅳ-C、DPV、VPV、DSV、QPV、中医症候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柔肝法联合西医综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可改善中医证候、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

赵艳玲[6](2019)在《肝硬化门脉高压TIPS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TIPS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探讨TIPS术能否稳定或延缓患者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程。方法:严格通过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54例行TIPS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根据肝硬化代偿与失代偿分组,其中肝硬化失代偿组17例,代偿组12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组,肝功能A级10例,B级15例。观察指标为两组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肝纤维化的指标透明质酸钠(HA)、层粘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PIIINP)、IV型胶原(IVC)的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失代偿组和代偿组术前与术后各时点HA、LN、PIIINP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而IVC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失代偿组术前IVC高于代偿组。失代偿组HA术后6月、12月与术后1周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术后12月较术后1周降低。代偿组LN术后1月、3月与术前比较,术后6月与术后3月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术后3月较术前升高,术后6月较术后3月降低。代偿组PIIINP术后1月、3月、6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较术前升高。代偿组IVC术后1月、3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术后3月较术前IVC升高。肝功能A级组与肝功能B级组术前与术后各时点HA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肝功能A级组术后3月、6月、12月与术后1周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较术后1周降低。肝功能B级组术后12月与术后1周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2月较术后1周降低。肝功能A级组和肝功能B级组术后6月、12月LN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肝功能A级组较肝功能B级组低。肝功能A级组术后1月、术后6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较术前升高,术后6月较术前降低,肝功能B级组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月较术前降低。肝功能A级组与肝功能B级组术前、术后1周PIIINP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肝功能A级组较肝功能B级组低。肝功能A级组PIIINP术后1月、12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术后12月较术前升高。肝功能A级组与肝功能B级组术前、术后1周IVC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肝功能A级组较肝功能B级组低。肝功能A级组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月、术后3月较术前升高。结论:1.TIPS术后门静脉血流减少,回肝血流量减少,短期肝细胞缺血、缺氧,肝功能减退,纤维化指标升高,而中远期门静脉高压改善,且肝脏血流重新分布,改善缺血、缺氧,肝功能改善,纤维化指标降低;2.TIPS术不仅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还可稳定或延缓肝纤维化、肝硬化病情进展,TIPS术后监测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陈媛媛[7](2019)在《“活血理气散”治疗乙肝肝硬化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活血理气散”治疗乙肝肝硬化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乙肝肝硬化胃肠功能障碍提供有效的思路及方法。并初步探讨“活血理气散”治疗肝硬化胃肠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入选年龄1860岁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伴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88例。两组既往均有常规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试验组给予中药“活血理气散”,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LSM)、门静脉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GIS)、胃肠生活质量指数(GIQLI);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液分析、尿液分析、粪便常规、肾功能及十二道心电图。结果1.参加试验病例完成情况及人口学资料:参加试验病例共88例,试验组44例,对照组44例。最终完成整个试验疗程的病例数为84例,试验组42例,对照组42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治疗前人口学资料及各项指标基线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肝功能变化:治疗后两组血清ALT、AST均有改善(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各指标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3.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变化:试验组治疗后P-Ⅲ-P、HA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N、Ⅳ-C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Ⅲ-P、LN、Ⅳ-C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P-Ⅲ-P、HA下降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或P<0.05)。4.Fibroscan检测值变化: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Fibroscan检测值较治疗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门静脉系超声指标变化:治疗后试验组肝门静脉(PV)主干直径及血流量均较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门静脉主干直径及血流量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血流量减小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GIS):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有效率为:69.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指数较治疗前均提高(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提高幅度更显着(P<0.01)。8.不良反应:所有试验病例均无病情加重及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出现。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1.“活血理气散”可以明显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活血理气散”可以改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功能及门脉血流动力学。3.“活血理气散”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胃肠功能的机制可能与降低门脉压力有关。

谢盟盟[8](2019)在《双参饮逆转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双参饮逆转TAA和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双参饮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双参饮逆转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双参饮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予无菌生理盐水,其余各组腹腔注射150mg/kgTAA溶液,每周2次,共12周。造模成功后,双参饮高、中、低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的双参饮水煎液,阳性药物组予扶正化瘀胶囊,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予无菌生理盐水,每天1次。8周之后采集血清及肝组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赖氏法检测ALT、AST、ALB、TBiL;消化法检测Hy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A、LN、PC-III、IV-C;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FN-γ、IL-6。双参饮逆转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双参饮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予无菌生理盐水,其余各组腹腔注射DMN10μl/kg,隔天1次,每周3次,共5周。造模成功后,双参饮高、中、低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的双参饮水煎液,阳性药物组予扶正化瘀胶囊,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予无菌生理盐水,每天1次。5周后取血及肝组织,并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病理变化,用上述相同的方法检测ALT、AST、ALB、TBiL和Hyp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A、LN、PC-III、IV-C、IFN-γ、IL-6。结果1双参饮逆转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1)大鼠造模情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毛色暗淡,精神差,活动减少,饮食减少;肝标本大体观察可见肝脏形状不规则,颜色暗红或呈黄色,表面有颗粒状凸起,质地坚韧;病理观察可见大部分的肝组织形态不完整,纤维条索分割肝小叶,肝细胞肿胀变形,汇管区与中央静脉区大量炎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在上述方面较模型对照组有改善,阳性药物组和双参饮高、中剂量组明显,提示模型对照组与各给药组造模成功,阳性药物组和双参饮各剂量组(高剂量组明显)对肝纤维化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2)大鼠血清学指标及肝组织Hyp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肝功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差,Hyp含量、IL-6水平升高,IFN-γ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双参饮组肝功及肝纤维化指标有改善,Hyp含量及IL-6水平下降,IFN-γ含量升高,高剂量组明显(P﹤0.05);与阳性药物组相比,双参饮高剂量组肝功(ALT)及肝纤维化指标(LN、IV-C)有改善(P﹤0.05),双参饮各剂量组Hyp含量下降不明显(P﹥0.05),双参饮各剂量组IFN-γ含量显着升高,双参饮高剂量组IL-6水平低(P﹤0.05)。2双参饮逆转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1)大鼠造模情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毛色暗淡无光,精神差,步态缓慢,饮食渐渐减少;肝标本大体观察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肝脏呈暗红色,其边缘变钝,肝包膜表面可见颗粒样凸起,触摸质地坚韧;病理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部分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在多数汇管区、中央静脉区有浸润,纤维条索分割肝小叶。各给药组在上述方面有明显改善,双参饮高、中剂量组效果明显,提示造模成功,阳性药物组和双参饮剂量组(高剂量组明显)对肝纤维化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2)大鼠血清学指标及肝组织Hyp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肝功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差,Hyp含量、IL-6水平升高,IFN-γ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双参饮组肝功及肝纤维化指标有改善,Hyp含量及IL-6水平下降,IFN-γ含量升高,高剂量组明显(P﹤0.05);与阳性药物组相比,双参饮高剂量组肝功(ALT、AST)及肝纤维化指标有改善,双参饮中剂量组Hyp含量降低(P<0.05),双参饮各剂量组IFN-γ含量高,各给药组IL-6水平降低,双参饮高剂量组明显(P﹤0.05)。结论1.双参饮能够有效地改善TAA和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毛色、精神状态、自主活动、饮食等一般情况;2.双参饮能够显着改善TAA和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肝功生化指标,减轻肝纤维化大鼠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及肝脏组织炎症反应,体现出较好的保肝抗炎作用;3.双参饮能显着改善TAA和DMN诱导模型大鼠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羟脯胺酸(Hyp)含量,显着逆转肝纤维化大鼠的纤维化程度,体现出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4.双参饮能显着降低TAA和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IL-6的水平,升高IFN-γ含量,其保肝抗炎、逆转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之有关。

赵晓娟[9](2018)在《虎杖苷对高果糖引起代谢综合征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显示,果糖过量摄入可诱导代谢综合征与非酒精性脂肪病,并加重肝纤维化进程等肝损伤,因此,加强其病理机制和药物干预研究尤显重要。氧化应激是其中病理发展关键环节,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从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l)解离转移进入细胞核,可启动多种抗氧化酶以抵抗氧化应激。MicroRNA200a(miR-200a)参与机体氧化应激调控过程,Targetscan5.2数据库预测miR-200可与Keap1 mRNA3’非编码区(UTR)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高果糖所产生的活性氧簇(ROS)可触发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过表达,激活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引起肝脏炎症及脂质蓄积等肝损伤。高果糖是否影响miR-200a表达及Keap1/Nrf2通路使ROS过度生成而引发肝脏炎症和脂质蓄积?值得探寻。另一方面,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激活参与肝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促进肝纤维化,survivin可正向调控TGF-β1引起癌细胞EMT。已报道在四氯化碳诱导动物肝纤维化组织中miR-200a表达水平降低,miR-203也在多种纤维化组织中呈现低表达。据Targetscan和starBase v2.0数据库预测miR-200a和miR-203均可与survivin mRNA 3’UTR结合。而核转录因子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蛋白1(ZEB1)入核可抑制miR-200a和miR-203转录水平。由此,本文进一步思考,高果糖能否引起ZEB1核转位而影响miR-200a和miR-203转录水平,这一过程是否有可能增强survivin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以促进肝细胞EMT与肝纤维化?虎杖苷是中药虎杖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在临床上,虎杖具有良好的肝保护治疗效应。实验药理学研究结果也显示出虎杖苷具有肝保护作用。然而,虎杖苷能否改善代谢综合征病理特征与肝损伤?及其可能新的分子作用机制等尚需进一步研究。一、虎杖苷改善高果糖诱导大鼠产生代谢综合征和肝损伤病理特征本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建立了高果糖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并灌胃给予虎杖苷(7.5、15和30 mg/kg)、吡格列酮(阳性对照药,4 mg/k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与胰岛素耐量试验(ITT)证实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增强模型动物葡萄糖耐量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观察到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白介素1β(IL-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肝损伤指标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与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并减轻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细胞红色脂滴,降低肝组织IL-1β、TNF-αTG及TC水平。另外,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显着降低模型动物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蛋白、肝透明质酸和羟脯胺酸水平,减少肝脏窦周隙及中央静脉周围胶原沉积。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有效改善果糖代谢综合征动物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脂紊乱与系统性炎症、以及肝脏炎症反应、脂质蓄积与纤维化。二、虎杖苷调控miR-200a介导Keap1/Nrf2通路干预果糖诱导肝脏炎症及脂质蓄积机制本论文研究高果糖是否下调miR-200a表达水平上调Keap1表达使Nrf2抗氧化通路受损过度产生ROS而引起肝脏炎症反应和脂质蓄积,以及虎杖苷对这些病理过程的干预途径和机制。与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一致,高果糖所诱导的肝脏ROS触发了 TXNIP过表达,激活NLRP3炎症小体促进IL-1β生成并干扰脂代谢相关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水平,引起大鼠肝脏炎症反应和脂质蓄积。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动物肝脏miR-200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同时,Keap1蛋白水平升高、Nrf2核蛋白水平、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血红素氧合酶1(HO-1)与醌氧化还原酶(NQO1)蛋白水平下降;在体外高果糖处理BRL-3A与HepG2细胞模型上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提示高果糖诱导miR-200a低表达和Keap1/Nrf2通路受损可能参与了肝脏氧化应激过程。为确证miR-200a与Keap1之间可能存在的靶向关系,本文进行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miR-200a mimic、Keap1 siRNA转染实验,发现miR-200a可与预测的Keap 1 mRNA 3’UTR中位点结合;同时,miR-200a mimic下调高果糖刺激BRL-3A细胞Keap1蛋白水平(24 h),提示在高果糖处理BRL-3A细胞条件下miR-200a可靶向调控Keap1。为探索miR-200a靶向调控Keap1在氧化应激、炎症及脂质蓄积所起的作用,本文发现miR-200amimic、Keap1siRNA转染均可上调果糖刺激的BRL-3A细胞Nrf2核蛋白水平、GST、HO-1和NQO1蛋白水平(24 h),减少ROS(24 h),降低TXNIP、NLRP3炎症小体、IL-1β、SREBP-1和SCD-1蛋白水平,增加PPAR-α和CPT-1蛋白水平,减低TG和TC水平(48 h)。Nrf2激活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预处理显着增加果糖刺激的BRL-3A细胞GST、HO-1和NQO1蛋白水平(24 h),减少 ROS(24 h),下调 TXNIP、NLRP3 炎症小体、IL-1β、SREBP-1和SCD-1蛋白水平,上调PPAR-α和CPT-1蛋白水平,减低TG和TC水平(48 h)。这些结果表明,高果糖可能通过下调miR-200a表达而上调Keap1使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受损增加ROS生成,激活TXNIP/NLRP3炎症小体促进IL-1β生成,并干扰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从而造成氧化应激、炎症与脂质蓄积等肝损伤。虎杖苷和吡格列酮显着上调模型大鼠肝脏miR-200a表达水平,减少Keap1 mRNA和蛋白水平,提高Nrf2核蛋白水平与抗氧化酶水平,抑制氧化应激,下调TXNIP、NLRP3炎症小体、IL-1β、SREBP-1和SCD-1 蛋白水平,上调PPAR-α和CPT-1蛋白水平;在体外高果糖处理BRL-3A与HepG2细胞模型上虎杖苷和吡格列酮也具有类似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在miR-200a mimic转染、Keap1siRNA转染、tBHQ预处理等高果糖刺激BRL-3A细胞模型上效应,发现它们保护肝损伤的新的分子机制,即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能提高miR-200a表达,修复Keap1/Nrf2通路,减少ROS生成,阻断TXNIP/NLRP3炎症小体激活以降低IL-1β水平,调节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减轻果糖所诱导肝脏氧化应激、炎症与脂质蓄积。三、虎杖苷改善果糖代谢综合征肝纤维化的途径和机制本论文探索高果糖是否引起ZEB1核转位降低miR-200a和miR-203转录水平,以增强survivin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EMT和肝脏纤维化以及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对这些病理环节的干预机制。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肝脏ZEB1核蛋白水平显着升高、胞浆蛋白水平显着降低,miR-203表达水平也显着降低,survivin mRNA和蛋白水平却显着升高;调控纤维化因子TGF-β1水平显着升高,TGF-β1、磷酸化Smad2/3(p-Smad2/3)和Smad4蛋白水平显着升高,提示高果糖激活肝脏TGF-β1/Smads通路;另外,肝脏α-肌动蛋白(α-SMA)和胶原蛋白1(COL1A1)蛋白水平显着升高,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水平显着降低,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SP1)、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水平升高,且部分FSP1与COL1A1表达呈现共定位。在体外高果糖处理BRL-3A细胞模型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高果糖诱导产生肝细胞EMT现象并发生纤维化。。为探寻高果糖诱导ZEB1核转位在肝细胞EMT上所起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ZEB1核转位与miR-200a与miR-203表达的抑制关系,发现ZEB1 siRNA可上调高果糖所刺激的BRL-3A细胞miR-200a(4 h)和miR-203(12 h)表达水平;miR-200a mimic可显着增加miR-203表达水平,但miR-203 mimic并不显着增加miR-200a表达水平,提示高果糖促进BRL-3A细胞ZEB1核转位下调miR-200a而抑制miR-203表达水平。其次,本文分析高果糖诱导肝细胞miR-200a和miR-203与survivin之间可能存在的靶向关系,发现miR-200a mimic显着降低而miR-200a inhibitor显着升高果糖所刺激的BRL-3A细胞survivin蛋白水平;miR-203可与预测的survivin mRNA 3’UTR中位点结合,其mimic能降低高果糖所刺激的BRL-3A细胞survivin蛋白水平(24 h)。再者,本文聚焦ZEB1核转位抑制miR-200a和miR-203表达在果糖刺激的BRL-3A细胞纤维化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证实ZEB1 siRNA、miR-200a mimic、miR-203 mimic转染果糖刺激的BRL-3A细胞均可显着下调survivin(24 h)、TGF-β1(24 h)、p-Smad2/3蛋白水平及Smad4核转位(48 h),上调E-cadherin,下调FSP1、N-cadherin、vimentin和 COL1A1 蛋白水平(48 h)。而survivin siRNA和TGF-β1 siRNA转染均可减少高果糖所刺激的BRL-3A细胞TGF-β1(24 h)、p-Smad2/3蛋白水平和Smad4核转位(48 h),增加E-cadherin,减少FSP1、N-cadherin、vimentin和COL1A1蛋白水平(48 h)。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高果糖可能通过增加ZEB1核转位下调miR-200a而减少miR-203表达水平,上调survivin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EMT,产生肝脏纤维化。由此推测高果糖诱导ZEB1核转位为“启动开关”抑制miR-200a和miR-203表达水平促进了肝脏纤维化进程。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均显着降低高果糖代谢综合征大鼠肝脏ZEB1核蛋白水平,升高胞浆蛋白水平,增加miR-203表达水平,降低survivin mRNA和蛋白水平,减少TGF-β1水平,降低TGF-β1、p-Smad2/3和Smad4蛋白水平,增加E-cadherin蛋白水平,减少FSP1、N-cadherin、vimentin、COL1A1和α-SMA蛋白水平;在体外高果糖诱导的BRL-3A细胞模型上,虎杖苷和吡格列酮也有类似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在ZEB1 siRNA、miR-200a mimic、miR-200a inhibitor、miR-203 mimic、survivin siRNA和TGF-β1 siRNA转染合并高果糖刺激BRL-3A细胞模型上效应,发现虎杖苷和吡格列酮改善肝纤维化的新的分子机制,即虎杖苷和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高果糖所诱导的ZEB1核转位而提高miR-200a和miR-203表达水平,这一过程阻断了survivin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逆转肝细胞EMT,从而抑制肝纤维化。全文总结:高果糖可下调miR-200a而上调Keap1,损伤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导致ROS蓄积,引发TXNIP过表达激活NLRP3炎症小体,促进IL-1β生成并干扰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从而造成肝脏氧化应激、炎症与脂质蓄积;增强ZEB1核转位以抑制miR-200a下调miR-203表达水平,上调survivin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细胞EMT,产生肝纤维化。虎杖苷提高miR-200a表达修复Keap 1/Nrf2通路损伤减少ROS生成,阻断TXNIP/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以降低IL-1β水平,调节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减轻肝脏氧化应激、炎症与脂质蓄积;抑制ZEB1核转位以提高miR-200a和miR-203表达,干扰survivin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逆转肝细胞EMT,从而缓解肝纤维化。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高果糖摄入引发肝脏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脂质蓄积与纤维化的新途径和新机制,揭示了虎杖苷对代谢综合征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虎杖苷临床防治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肝损伤等提供了实验基础。

孟动玲[10](2016)在《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积聚”、“胁痛”、“臌胀”等范畴,临床上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一般。加味胃苓汤是门九章教授多年来根据肝病特点及临床实践自拟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经验方。本课题即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加味胃苓汤的疗效,为其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为加味胃苓汤的开发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建立肝硬化腹水的大鼠动物模型。选用雄性SD大鼠100只,重量在200250g之间,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90只作为模型组,用来制作肝硬化腹水模型。在熟悉环境一周后,每次给大鼠腹腔注射1%二甲基亚硝胺(DMN)1ml/kg,每周三天,每天一次,共12周。造模期间,密切关注大鼠体重,每次注射前称体重、测腹围,并与上一次注射前体重、腹围进行对比,体重明显下降,甚者下降率在30%以上,暂停腹腔注射。在第12周末进行腹腔穿刺观察有无腹水。为进一步判定造模是否成功,对穿刺有腹水的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进行解剖以及病理、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造模成功的基础上与其他药物比较,探讨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将第一部分获得的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A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B组)、模型组(C组)、速尿+安体舒通组(D组)、扶正化瘀组(E组),每组各8只大鼠。在代谢笼内饲养大鼠24小时,留取24小时尿液,计算24小时净出水量后开始给药,除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外,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给予加味胃苓汤,剂量分别为42.7g/kg体重、6.1g/kg体重,扶正化瘀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0.075g/kg体重灌服,速尿+安体舒通组给予速尿和安体舒通0.66mg/kg体重灌服。以上各组灌胃液体量均为2ml,每日给药1次,其浓度及等效剂量按体重折算,共给药3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在灌胃的最后一天再次将实验大鼠饲养于代谢笼内,再次收集24小时尿液,计算24小时净出水量。测定门静脉压力并检测大鼠肝功能指标及NO、ET-1的含量和肝纤维化标志物四项。第三部分观察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选择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加味胃苓汤,每日1剂,治疗一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包括乏力、纳差、腹胀、尿少、黄疸、双下肢浮肿)、腹围、体重以及肝功能指标、腹部B超检查指标(包括脾厚、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及其有无并发症等,同时监测24h尿量变化。结果:1 12周后,模型组大鼠有51只存活。经腹腔穿刺其中48只有腹水,相对成模率为94.1%。解剖可见造模组的肝脏肿大明显,表面不平;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肝硬化以及假小叶形成;门静脉压力(Pp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白蛋白(ALB)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大鼠的一般情况:正常大鼠在整个实验期间,体重逐渐增加,毛色光滑润泽,无异常行为表现。模型组动物体重增加缓慢,皮毛光泽度不高,精神倦怠不振,摄食减少,表现为易激惹。各组治疗开始后,大鼠进食、体重均有所增加,毛色较造模期间光润,能不同程度地减轻造模药物对大鼠的影响。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较其它组最显着的变化就是治疗后大便由造模期间的稀溏便转为正常大便。2.1灌胃治疗后,经解剖,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大鼠腹水明显减少,色淡黄,模型组可见较多腹水,速尿+安体舒通组腹水微量,扶正化瘀组有少量腹水。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尿+安体舒通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扶正化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净出水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扶正化瘀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净出水量有所增加,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各治疗组门静脉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胃苓汤可以降低大鼠肝硬化腹水门静脉压力,其中以加味胃苓汤大剂量组效果最好。2.4加味胃苓汤能明显减轻大鼠肝组织炎症与纤维增生的程度,其中尤以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其作用与扶正化瘀胶囊组相当(p>0.05)。2.5治疗后,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B)和升高白蛋白(ALB)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各指标分别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NO及ET-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尿+安体舒通组、扶正化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治疗后,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扶正化瘀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CIV)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速尿+安体舒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临床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1个月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23.33%和93.33%,对照组分别为13.33%和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也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ALB、PTA、A/G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LB、PTA、A/G水平也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ST、ALT、TBIL水平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A/G水平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两组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腹围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24h尿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腹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24h尿量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两组患者腹部B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腹部B超指标(包括脾脏厚度、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脾脏厚度、脾静脉宽度改善与治疗前比不如治疗组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指标(包括脾脏厚度、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腹水量均有所减少,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消腹水的作用优于对照组。3.6两组患者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3.33%和23.3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尿、便常规、一般体格检查、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异常变化;在整个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束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提示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安全有效,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1运用二甲基亚硝胺成功建立肝硬化腹水的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作准备。2加味胃苓汤可明显改变模型大鼠的一般状况,提高模型大鼠的活力。并具有明显的消腹水的作用。3加味胃苓汤能明显增加模型大鼠24小时净出水量,有较强的利水作用。4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5加味胃苓汤能够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减轻肝组织炎症,提示加味胃苓汤有抗纤维化、保肝作用。6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NO及ET-1含量,从而能够调整对肝脏血流的影响,改善门静脉血流和阻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治疗腹水的作用机制之一。7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等。优于单纯的西医对照组,并且能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无不良反应发生,为我们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了很好的思路。8加味胃苓汤配合西医对症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组在提高患者疗效,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肝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的西医对症治疗组;它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的水平:ALT、AST、ALB、TB、PTA,能够稳定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减少出血等并发症,可以给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临床疗效。

二、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及一氧化氮、内皮素的临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及一氧化氮、内皮素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学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益气活血法对肝窦内皮细胞细胞生物学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结论
    实验二 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的原代分离与提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一氧化氮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研究进展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临床治疗
        4. 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肾康注射液治疗肾脏疾病研究概述
        1. 药物基本情况
        2. 临床疗效研究
        3. 基础药理机制研究
        4.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血管生成在肾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血管生成发生发展
        2. 肾纤维化发生发展
        3. 血管生成障碍与肾纤维化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纤维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肾康注射液对HUVEC血管生成和VEGF/VEGFR-2/eNOS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4)胡黄连苦苷Ⅰ抗肝纤维化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1 研究背景和依据
    2 目的意义
    3 主要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胡黄连苦苷Ⅰ抗肝纤维化作用药效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与给药
        2.3 肝功能检测
        2.4 肝纤维四项检测
        2.5 组织切片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胡黄连苦苷Ⅰ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样本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预处理
        2.2 液质联用分析
        2.3 数据预处理
        2.4 主成分分析
        2.5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2.6 差异代谢物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胡黄连苦苷Ⅰ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样本
    2 方法与结果
        2.1 蛋白质提取、酶解和标记
        2.2 高pH反相液相色谱分离
        2.3 低pH纳升液质联用分析
        2.4 蛋白质定性与定量分析
        2.5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7 蛋白质印记
        2.8 定量PCR
        2.9 组学联合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胡黄连苦苷Ⅰ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采集
        2.2 药动学研究
        2.3 代谢产物研究
    3.小结与讨论
        3.1 药物动力学研究
        3.2 药物代谢产物研究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环烯醚萜类天然药物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5)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
        1.1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名认识
        1.2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
        2.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机制
        2.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
        2.3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或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治疗措施
        3.2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
        4.1 综合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及疗效判定
        6.2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结果比较
        6.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6.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6.5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7 讨论
        7.1 养血柔肝方的立法依据
        7.2 养血柔肝方的方药分析
        7.3 疗效分析
    8 结论
    9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肝硬化门脉高压TIPS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组及排除标准
        2.2.1 入组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手术方案
        2.3.1 术前准备
        2.3.2 术中器材及药品
        2.3.3 TIPS手术方法
    2.4 试验数据的测定与随访
        2.4.1 记录TIPS术前后透明质酸钠(HA)、层粘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PIIINP)、IV型胶原(IVC)指标
        2.4.2 记录术后常见并发症
        2.4.3 随访
        2.4.4 肝功能A、B级分组的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2 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
        3.2.1 术前、术后HA资料变化比较
        3.2.2 术前、术后LN资料变化的比较
        3.2.3 术前、术后PIIINP资料变化比较
        3.2.4 术前、术后IVC资料变化比较
    3.3 肝功能A级与肝功能B级
        3.3.1 术前、术后HA资料变化比较
        3.3.2 术前、术后LN资料变化比较
        3.3.3 术前、术后PIIINP资料变化比较
        3.3.4 术前、术后IVC资料变化比较
    3.4 TIPS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资料
        3.4.1 失代偿组与代偿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3.4.2 肝功能A级与肝功能B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活血理气散”治疗乙肝肝硬化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样本量估计
        2.3 病例选择标准
        2.3.1 西医诊断标准
        2.3.1.1 乙肝肝硬化诊断标准
        2.3.1.2 肝硬化代偿期分期诊断标准
        2.3.1.3 肝性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
        2.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3 纳入标准
        2.3.4 排除标准
        2.3.5 试验中止标准
        2.3.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3.6.1 剔除标准
        2.3.6.2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课题设计思路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3.3.1 试验组
        3.3.2 对照组
        3.4 观察指标
        3.4.1 安全性指标
        3.4.2 疗效观察指标
        3.4.2.1 肝功能、肝纤维化、Fibroscan?测定
        3.4.2.2 门静脉系彩色多普勒超声
        3.4.2.3 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
        3.4.2.4 胃肠生活质量指数
        3.5 疗效评定标准
        3.6 安全性评价标准
        3.7 伦理原则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完成情况
        5.2 试验前两组各项基线比较
        5.2.1 年龄
        5.2.2 性别
        5.2.3 试验前肝功对比
        5.2.4 试验前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对比
        5.2.5 试验前Fibroscan测定值对比
        5.2.6 试验前门静脉主干直径及血流量对比
        5.2.7 试验前胃肠道症状积分(GIS)对比
        5.2.8 试验前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对比
        5.3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5.3.1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5.3.2 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对比
        5.3.3 治疗前后两组FS值对比
        5.3.4 治疗前后肝门静脉主干直径及血流量对比
        5.3.5 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积分(GIS)对比
        5.3.6 治疗前后胃肠生活质量指数(GIQLI)对比
        5.3.7 治疗后两组疗效对比
        5.4 药物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6.1.1 阳性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6.1.2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6.1.2.1 观察肝功能的意义
        6.1.2.2 观察肝纤四项血清学指标意义
        6.1.2.3 观察肝脏硬度检测指标的意义
        6.1.2.4 观察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意义
        6.1.2.5 观察胃肠道症状积分及胃肠生活质量指数的意义
        6.2 导师学术观点
        6.2.1 中医病名
        6.2.2 中医对肝与血关系的认识
        6.2.3 中医对肝与脾胃关系的认识
        6.2.4 中医病因病机
        6.2.5 组方分析
        6.2.6 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6.2.6.1 柴胡
        6.2.6.2 红花
        6.2.6.3 桃仁
        6.2.6.4 白芍
        6.2.6.5 川芎
        6.2.6.6 熟地黄
        6.2.6.7 枳壳
        6.2.6.8 炙甘草
        6.2.6.9 当归
        6.2.6.10 牛膝
        6.2.6.11 桔梗
        6.3 “活血理气散”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6.3.1 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肝功能
        6.3.2 降低肝硬化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6.3.3 对患者Fibroscan指标的影响
        6.3.4 减小患者门脉直径及血流量,改善门脉血流动力学
        6.3.5 缓解乙肝肝硬化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6.3.6 安全性分析
        6.3.7 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二
附录一 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表(GIS)
附录二 胃肠生活质量指数(GIQLI)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双参饮逆转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实验研究
    一、双参饮逆转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环境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2.2 各组灌胃治疗方案
        2.3 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
        2.4 标本采集
        2.5 指标检测与方法
        2.5.1 病理指标检测
        2.5.2 肝功能检测
        2.5.3 羟脯胺酸含量检测
        2.5.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2.5.5 血清中IFN-γ、IL-6 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2.7 实验技术路线图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3.2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结果
        3.2.1 肝脏标本大体形态的观察
        3.2.2 HE染色结果
        3.2.3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评分结果
        3.3 肝功能检测结果
        3.4 各组大鼠肝组织羟脯胺酸含量检测结果
        3.5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
        3.6 血清IFN-γ、IL-6 检测结果
    二、双参饮逆转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DMN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2.2 各组灌胃治疗方案
        2.3 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采集标本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2.6 实验技术路线图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肝脏标本大体观察
        3.3 HE染色结果
        3.4 各组大鼠病理评分结果
        3.5 肝功能检测结果
        3.6 各组大鼠肝组织羟脯胺酸(Hyp)含量检测结果
        3.7 血清HA、LN检测结果
        3.8 血清PC-III、IV-C检测结果
        3.9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讨论
    1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1.1 ECM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1.2 HSC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1.3 与肝纤维化有关的细胞因子
        1.3.1 TGF-β1、PDGF、TNF-α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1.3.2 IL-10 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2 双参饮的药效学评价
        2.1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2.2 双参饮保肝作用的评价
        2.3 双参饮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2.4 双参饮对羟脯胺酸(Hyp)的影响
        2.5 双参饮对肝纤维化大鼠组织病理的影响
        2.6 双参饮对IL-6、IFN-γ的影响
    3 TAA和 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选择
    4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4.1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补虚化瘀法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4.2.1 益气化瘀法
        4.2.2 滋阴化瘀法
        4.2.3 健脾化瘀法
        4.2.4 补肾化瘀法
    5 双参饮的立题依据、组方原则和方解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虎杖苷对高果糖引起代谢综合征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综述
    参考文献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
第一章 虎杖苷减轻高果糖诱导大鼠产生代谢综合征和肝损伤病理的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材料
        1.2.2 建立高果糖饮食诱导的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及药物干预
        1.2.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糖耐量试验(ITT)
        1.2.4 血清及组织样本收集
        1.2.5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1.2.6 肝脏组织生化指标检测
        1.2.7 肝脏病理学检测
        1.2.8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虎杖苷减轻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脂紊乱、系统性炎症
        1.3.2虎杖苷保护肝功能
        1.3.3 虎杖苷缓解肝脏炎症
        1.3.4 虎杖苷减少肝脏脂质蓄积
        1.3.5 虎杖苷改善肝脏纤维化
    1.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虎杖苷调控miR-200a介导Keap1/Nr2通路干预果糖诱导肝脏炎症及脂质蓄积机制研究
    第一节 虎杖苷下调TXNIP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缓解高果糖引起的肝脏炎症及脂质蓄积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3.1 虎杖苷减低氧化应激抑制TXNIP过表达
        1.3.2 虎杖苷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1.3.3 虎杖苷调节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
        1.3.4 虎杖苷下调TXNIP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调节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脂质蓄积途径
        1.4 讨论
    第二节 虎杖苷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以阻遏高果糖诱导肝细胞炎症及脂质蓄积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3.1 虎杖苷增加Nrf2核蛋白、GST、HO-1和NQO1蛋白水平
        2.3.2 虎杖苷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降低ROS以减轻肝细胞炎症和脂质蓄积
        2.4 讨论
    第三节 虎杖苷上调miR-200a调控Keap1/Nrf2通路抑制高果糖诱导肝细胞炎症及脂质蓄积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3.1 虎杖苷降低Keap1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减轻肝细胞炎症和脂质蓄积
        3.3.2 虎杖苷增加miR-200a靶向抑制Keap1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改善肝细胞炎症和脂质蓄积
        3.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虎杖苷改善果糖代谢综合征肝纤维化的途径和机制研究
    第一节 虎杖苷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激活逆转果糖代谢综合征大鼠肝细胞EMT和纤维化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3.1 虎杖苷抑制肝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1.3.2 虎杖苷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以逆转肝细胞EMT
        1.4 讨论
    第二节 虎杖苷上调miR-200a和miR-203降低survivin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以抑制高果糖所诱导的肝细胞EMT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3.1 虎杖苷降低survivin阻遏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肝细胞EMT
        2.3.2 虎杖苷增加miR-200a以提高miR-203表达
        2.3.3 虎杖苷上调miR-200a和miR-203靶向下调survivin以抑制TGF-β1/Smads通路激活而逆转肝细胞EMT
        2.4 讨论
    第三节 虎杖苷抑制ZEB1核转位上调miR-200a和miR-203而逆转高果糖诱导肝细胞EMT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3.1 虎杖苷抑制ZEB1核转位
        3.3.2 虎杖苷抑制ZEB1核转位上调miR-200a和miR-203以抑制survivin介导的TGF-β1/Smads信号通路激活,减轻BRL-3A细胞EMT
        3.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论文待改进之处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硬化腹水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制备肝硬化腹水模型
        2.2 分组
        2.3 取血及采集标本和处理
        2.4 统计
    3 结果
        3.1 观察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大鼠12周后生存率及腹水形成情况
        3.2 观察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
        3.3 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门静脉压力的比较
        3.4 正常组与肝硬化腹水组的部分肝、肾功能的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制备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取血及采集标本和处理
        2.4 统计
    3 结果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腹水消退情况比较
        3.3 各组24小时净出水量比较
        3.4 各组治疗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3.5 肝组织病理HE染色观察
        3.6 各治疗组部分肝功能比较
        3.7 各治疗组对肝硬化大鼠NO及ET-1 的影响
        3.8 各治疗组对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影响
    4 讨论
        4.1 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及与NO、ET-1 的关系
        4.2 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及西药阳性对照组的选择
        4.3 中药阳性对照组的选择
        4.4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探讨
        4.4.1 消除腹水的作用
        4.4.2 改善肝功能,升高白蛋白的作用
        4.4.3 改善肝脏形态与结构的作用
        4.4.4 调节门静脉压力的作用
        4.4.5 调节NO以及ET-1 的含量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肝硬化腹水分度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1.6.1 实验设计
        1.6.2 研究药品
        1.6.3 治疗方法与疗程
        1.7 观察指标和方法
        1.7.1 疗效性指标
        1.7.2 安全性指标
        1.8 疗效观察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比较
        2.4 两组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小时尿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腹部B超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水情况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2.8 安全性比较
    3 讨论
        3.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3.1.1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3.1.2 现代中医家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3.2 组方分析
        3.2.1 加味胃苓汤药物组成
        3.2.2 组方原则
        3.2.3 关于方中甘草的使用
        3.2.4 加味胃苓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 1:综述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附图
附录 3:临床病例采集表
附录 4: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四、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及一氧化氮、内皮素的临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效果观察[J]. 尚华,张国顺,吴贵恺,吴迪杨,王柳青,魏红山. 中国综合临床, 2022(01)
  • [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D]. 张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D]. 潘雅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胡黄连苦苷Ⅰ抗肝纤维化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熊凯.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D]. 易鑫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肝硬化门脉高压TIPS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分析[D]. 赵艳玲. 青海大学, 2019(04)
  • [7]“活血理气散”治疗乙肝肝硬化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陈媛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双参饮逆转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谢盟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虎杖苷对高果糖引起代谢综合征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赵晓娟. 南京大学, 2018(01)
  • [10]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D]. 孟动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临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