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应用指南

1999 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应用指南

一、1999年度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应用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赵东升[1](2021)在《基于ARM Cortex-M3核MCU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微控制器芯片(MCU)得到很大的关注,在国防、商业以及生活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MCU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ARM系列的处理器,因而对MCU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围绕ARM处理器及其指令集架构展开的。此外,ARM DesignStart计划顺利开展,为ARM处理器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本文基于GPS接收机解算算法的应用需求,通过研究微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分析并利用ARMCortex-M3的软核IP,设计了一款可运行GPS基带信号解算程序的微控制器,并在FPGA上验证了其功能的正确性。本文首先对微控制器片上系统进行介绍,包括微控制器整体设计、ARM指令集的基本概念、ARM Cortex-M系列处理器的特点和软核ARM Cortex-M3的内部结构。接着基于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和AMBA总线协议,对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和功能定义,使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完成对微控制器的总线系统、存储系统、外设系统等模块的RTL级代码设计和系统集成。在硬件逻辑设计过程中,编写测试案例,并搭建Verilog与C语言混合仿真平台,进行定向功能测试。在软件程序设计过程中,基于ARM Cortex微控制器软件接口标准(CMSIS),完成软件应用程序与微控制器硬件逻辑的映射。最后以FPGA为原型验证平台,验证该微控制器是否满足应用程序运行的要求。基于本文所设计的ARM微控制器采用软硬件协调设计模式,以ARM Cortex-M3的FPGA实现为硬件平台来运行以C语言编写的GPS解算程序,实际解算结果与在计算机上的结果一致。这初步证明了基于本文设计的MCU可实现GPS位置解算,为卫星定位接收机的研究设计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市场价值。

费越[2](2020)在《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文中认为某型航空发动机为引进型航空发动机,主要装备于我国现役先进战斗机,是未来主要的进口大推动力装置,为我国航空军事装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机载参数记录装置(以下简称“EPT”)是该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飞行状态下,飞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参数主要由EPT进行记录,以供地面人员进行监控和分析。EPT的工作方式是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将16位、12位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数据降精度成8位数据后,再对其转换的模拟信号进行采集与记录,此种方式不仅记录的参数较少、而且精度较低,导致EPT记录数据无法完整准确地反映发动机工作状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维护保障需求。因此,设计一款新型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通过与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建立通信,从数字电子控制器的检测接口读取和存储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信息,同时实现对数字电子控制器内部电源监控,实现对发动机状态参数的实时、准确、全面监控,以帮助地面人员对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进行状态监控和故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建立与电子控制器通信的基础上,制定了以STM32F103RCT6为控制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系统总体方案,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将硬件系统设计分为电源电路模块、信号调理模块、USB接口模块、SD卡模块等,STM32芯片根据已设定的程序指令,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控制器发出指令,采集发动机参数信息并完成数据存储。2)在硬件平台基础上,设计嵌入式软件控制程序,实现了系统初始化、信号调理、I/O端口的读写、数据和命令的传输、存储管理;3)通过开发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了采集数据的解析、分类、绘制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实际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新型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设计研究,实现了对发动机参数的快速采集以及以文件形式进行存储的功能,该系统还可通过USB接口与上位机PC直接连接,对数据进行读取,读写速度快、插拔方便、功耗低、可靠性高,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刘文辉[3](2020)在《基于采空区杆塔基座扰动的塔体倾斜精准测量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多数采煤地区,煤矿开采已导致多地地面沉陷、变形,这些地表变形将直接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的基础与杆塔档距产生影响,如杆塔倾斜﹑杆塔基座沉降﹑平移、扭曲、线路拉力与弧垂改变等,甚至造成杆塔倒伏,严重影响线路正常运行。检测单个杆塔倾斜,已有较好的传感器及相应的处理电路,可以及时感知杆塔倾斜状态。目前的输电杆塔,体积庞大,结构复杂,支撑部分非单体杆塔,往往由多个立杆网状组成杆塔基座,利用现有技术测量单体杆塔倾斜,难以确知整体杆塔倾斜状态。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都是对杆塔倾斜的测量,杆塔倾斜仅是输电塔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多时候是由杆塔基座平移、扭曲、沉降引发的,然而对杆塔基座的测量和研究却少之又少。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高性能姿态监测模块和激光测距模块在检测领域取得广泛应用,研制新的杆塔(基座)倾斜精准测量装置成为可能。本课题通过激光测距模块获取激光器到输电塔基座中心间的距离,姿态传感器模块采集到激光测距模块的姿态角和杆塔基座的姿态角,运用采集到的姿态角数据和距离数据经过特定算法分别解算出四个塔脚基座的坐标及杆塔倾斜角度。然后再将不同时期的测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化为同一坐标体系下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对杆塔倾斜,基座扭曲、旋转、平移等变化过程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此外,在unity 3D界面形象直观地显示杆塔及基座倾斜状况。并将数据保存下来,作为采空区电网建设、运维和治理的有关技术规范措施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料储备。结合课题需求,课题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内容:(1)依据实验室多年相关项目经验积累和一线线路巡检人员现场情况的反馈,以及对现有塔体倾斜测量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开展基于采空区杆塔基座扰动的塔体倾斜精准测量系统研究。(2)依据采空区输电塔塔体及基座的形变情况,设计了采空区杆塔基座扰动塔体倾斜精准测量系统的整体方案,主要包括测量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和测量系统软硬件设计。(3)结合课题需求、输电杆塔及基座结构,运用方向角和方向余弦解算出基座中心三维坐标;运用罗德里格旋转矩阵及法向量求解等相关知识推导出输电塔塔体倾斜角度,并构建了采空区塔体姿态验证模型;运用几何中坐标平移旋转等方法得到基座中心坐标归一化方法。上述算法共同构成了本测量系统的相关解算方法。(4)结合课题要求和杆塔结构,依据对采空区杆塔基座扰动测量相关理论部分深入研究,运用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相关知识完成测量系统硬件设计。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电源电路设计,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设计,姿态数据采集电路设计,激光测距电路设计,蓝牙数据传输电路设计,电池电量采集电路设计等。(5)结合Free RTOS操作系统完成杆塔基座扰动测量系统的任务程序设计。应用任务程序包括主函数和启动任务、云台俯仰角数据采集任务、云台偏航角数据采集任务、输电塔基座测距任务、数据帧打包发送任务、电池电量监测任务等。此外,还利用unity 3D软件开发了杆塔基座显示界面,完成了数据处理和显示。(6)完成测量系统功能的测试。在实验室调试完系统结构和系统软硬件后,在实验室进行实地测试,设计测试实验方案并实施。并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和实际数据对比,分析误差。继续对测量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加快本测量系统在电力检测领域的应用。

刘丹[4](2020)在《基于低功耗元件的引信机电系统控制电路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机电科学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武器装备领域的必然趋势,也成为了机电技术领域的核心项目,其应用在生活,生产,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国外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着成果,如微机传感器的研发与生产,微小型开关在军事武器上的应用,微机电安全系统在各类导弹炮弹上的应用,无疑都推进了微机电科学技术在武器制造业上的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低功耗元件的引信机电系统控制电路设计。电路包含针对不同环境的传感器、计算机模块、接收及输出信号线路等。只有在弹道环境信号都正常时,引信安全系统电路才能输出起爆信号、起爆引信、经传爆并引爆导弹战斗部。否则,计算机模块自动转入自毁模式,在弹道末端输出起爆信号、导弹自毁,以保证导弹的飞行安全性。该电路在保证引信机电安全系统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用低功耗元器件来代替原有电路中的电子元器件,以实现引信的低功耗性,为引信电路的低功耗提供了思路,也解决了部分技术问题。通过对机电安全系统的设计要求出发,构建原理框图,并对各部分的元器件选择进行低功耗筛选,经过试验测试发现,电路设计中采用的传感器不仅够实现低功耗,稳定的工作,而且采集精度高也非常高;电路中所用的控制芯片也是低功耗的,它有三种低功耗模式,待机状态时的电流仅为3mA,而且在单片机的引脚的一些设置也可以减少电平翻转带来的功耗。设计中通过软件和硬件实现低功耗和电磁兼容性,并通过动静态试验进行验证,得出低功耗电路满足设计要求。

孔孟晋[5](2019)在《IAS5000微型近红外光谱仪降耗的改进设计》文中指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因其快速、无损、无污染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光谱分析测试技术,近年来在农牧、食品、化工、医疗、制药、烟草等领域得到了迅速广泛的推广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近红外光谱仪逐渐微型化、便携化,但与国外相比,我国便携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市场发展较晚,且大部分存在续航时间较短,能耗较高等问题。为此对便携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进行降耗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课题在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的IAS5000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基础上以延长续航时间以及降耗为目的设计了新的优化系统,研究从硬件系统的元器件选型、电路的设计、操作系统平台的搭建以及软件的功能设计等多方面开展,设计了系统休眠、停止和待机的3种低功耗工作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系统整体能耗,延长了续航时间;并对改进后的近红外光谱仪系统进行了相关的性能试验与能耗试验,进一步验证系统的实用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仪器工作原理,对仪器的基本结构、低功耗模式与工作模式之间的快速转换以及电路的优化设计等降耗的主要节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综合制定了包括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功能实现、降耗改进设计在内的总体系统方案。2.设计了近红外光谱仪的常规工作、休眠、停止以及待机4种工作模式状态下的各主要器件的合理运行方案。以STM32F407ZGT6为下位机微控制器,设计了近红外光谱仪硬件系统,采用USB和蓝牙两种通讯方式,优化了电源输入及电池模块以保证输出稳定的电压,避免不必要的能耗;采用双向Buck-Boost开关变换器,进行电池充放电;同时对外设器件进行重新选型及工作模式的配置以配合系统降耗;设计了温度传感器模块、可调光源模块配合工作,并形成了合理的运作机制。3.设计了近红外光谱仪软件系统,包括下位机的微控制器程序和Android手机客户端程序两个部分。下位机微控制器程序实现与上位机返回数据的接收与判断,实现调节光源强度、配置步进电机与调速风扇工作方式、读取传感器温度等功能并在完成操作后进入对应工作模式;上位机Android手机客户端程序控制实现仪器自检、扫描参数设置、光谱扫描、光谱显示以及唤醒等功能。4.针对暗电流、基线漂移、稳定性、光源稳定性以及吸光度重现性等多方面性能进行了性能试验与分析,具体的试验结果:暗电流相对标准差在0.00250.0067 AU之间,基线相对标准差在0.0003 AU左右,稳定性相对标准差小于0.0005 AU,光源在开启2.0 s2.5 s内稳定,系统稳定性较高。能耗测试结果显示,硬件上有10%的降耗,正常工作模式较改进前平均每小时节能0.0128 kW·h,新系统停止模式较休眠模式平均每小时节能0.0137 kW·h,系统在待机模式下功耗将降至微瓦级,正常工作模式下续航时间约有2.5h的延长,停止模式下续航时间可延长至10h。研究进行降耗改进设计的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试验验证系统能耗有明显降低,续航时间有显着延长,对推动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微型化有着积极意义。

邵庆辉[6](2019)在《基于DSP的级联式数字开关电源研究》文中指出开关电源是现代电气设备稳定可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用电设备对电源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模拟控制方式的开关电源逐渐被数字开关电源取代。DSP技术的发展亦为先进控制理论及复杂控制算法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针对高校电源实验装置体积大、电压等级高、灵活性差的现状,研究并设计了以TI DSP为核心控制器的级联式数字开关电源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具有宽电压输入、可调输出、抗干扰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将极大方便高校学生进行电源类相关实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分析了前级Flyback变换器与后级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Flyback电路和Buck电路的开环和闭环小信号模型。(2)在控制策略方面引入了峰值电流控制与变论域模糊PID控制,详细分析了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算法的控制机理,引入变论域模糊控制算法设计了一种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以提升系统的动态性能。(3)完成了级联式变换器的闭环设计,分析了前级Flyback变换器闭环输出阻抗与后级Buck变换器的闭环输入阻抗的关系,引入了基于禁区理论的阻抗比稳定性判据,验证了级联式系统的稳定性。(4)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建立了级联式电源系统仿真模型,验证了级联式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验证了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算法比传统PID控制算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有效改善了系统动态性能。(5)完成了级联式数字开关电源的软硬件设计。根据系统性能指标,选择了TMS320F28027作为核心控制器,在硬件方面对高频变压器、主拓扑电感电容参数选择、驱动电路、采样电路、保护电路、辅助电源、液晶显示电路等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同时采用C语言设计了基于TMS320F28027的软件程序。最后,搭建了实验样机并进行了整机软硬件调试。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杜明轩[7](2019)在《车联网中商用车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的智能化与网联化是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它的发展不仅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更能够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次数,为安全出行保驾护航。高效、准确地获取车辆运行参数等信息是车联网发展的基础,也是关键一环。本课题研究的商用车车辆信息采集系统,可以有效地获取商用车车辆运行参数信息,并且通过外加的GPS模块及GPRS模块,实现了定位信息的获取及数据的无线传输,通过监控后台的网页端可以实时形象地监控车内总线的报文数据。论文首先对系统中所使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CAN总线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GPS定位信息获取技术等。根据本设计的理论基础,选取了以ARM Cortex-M3为内核的STM32F103嵌入式微处理器核心,并加载TJA1050CAN收发器、NEO-6M定位模块、M35无线传输模块的硬件结构,文中对其硬件及相应电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设计中的嵌入式程序软件使用Keil5集成开发环境,为了开发方便移植了STM32标准库及μC/OS-II系统。软件部分首先基于标准SAE J1939应用层协议编写了CAN总线数据接收解析程序,并且完成了GPS定位信息获取及GPRS数据发送程序,为了方便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观察,选择了阿里云服务器作为数据的接收端,正确配置了服务器的同时采用动态网页编程技术编写了实时参数显示界面。最后,对本文中设计的商用车车辆信息采集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验证分为实验室ECU模拟器验证与实验车验证两个方面,在模拟器实验成功的前提下,根据厂家私有协议对嵌入式程序进行更改,同样能够准确读取试验车数据,表明了此套商用车车辆信息系统读取数据的准确性,验证了嵌入式程序软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杜蕙[8](2019)在《基于POF-CAN总线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动汽车充电桩是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保障的重要能源服务基础设施,充电桩的站级监控系统是电网侧对电动汽车用电端的数字化、集中化、智能化管理的途径。目前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内监控设备的技术标准尚未形成,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的信息交互协议、报文格式不尽相同。有必要对兼具合理性与实用性的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展开研究。同时,考虑到充电站建设具有控制点面多、面广和数量分散的特点,加之充电站内大功率电能变换设备产生的电磁噪声可能对通信系统造成影响,对建设运行方案通信传输的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进行研究与设计也具有价值和意义。本文选取塑料光纤(Plastic Optical Fibre,POF)这一兼具抗干扰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的通信传输介质,结合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多主、高效、易于拓展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POF-CAN的电动汽车充电桩/站监测系统,并按设备/采集层、POF-CAN通信层与主站站控层的三层架构进行了分层研究与设计。在系统通信层,结合CAN协议的物理层和链路层设计规范与POF环网的通信特点,对POF-CAN环网物理层中具备逐位仲裁机制与防自锁功能的驱动/接收器电路进行设计。并且根据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中报文信息交互特点,提出了应用层协议的设计方案。在设备/采集层,基于STM32微控制器,参考相关行业标准与通信协议,对具备IC卡交互、实时电量采集和充电桩通断控制的监测节点硬件结构及其嵌入式软件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在站控层,基于LabVIEW对主站上位机状态控制、实时监测、用户管理、数据存储、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进行编程实现,并且对简洁、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了设计。上述环节均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模拟测试,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提出的基于POF-CAN总线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采用全光通信链路,相对无线通信的桩/站监控系统,其优势在于安全性更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相对石英光纤、双绞线等传统通信介质则更为灵活便捷,易于安装维护。为电动汽车充电站内控制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方案。通过进一步的技术改进与完善,将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前景。

张晓肖[9](2019)在《基于磁阻传感器的姿态测量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姿态可以用来描述载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车辆和导弹等武器国防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发生了天翻复地的变化,姿态测量技术已经逐渐深入至国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比如汽车、智能机器人、塔吊以及煤矿轨迹测量等。根据不同的测量原理,姿态测量技术可以分为基于地球磁场的测量方式和基于地球自转的测量方式,后者的精度高于前者,前者的成本低于后者,因此研制一种兼备高精度和低成本特点的姿态测量装备势在必行。本文以研制一种基于地球磁场的姿态测量装备为目的,论述了姿态测量的技术研究背景和技术现状,并研究了基于磁场的姿态测量技术理论和测量原理;为了提高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分析了系统误差产生来源并对其进行修正,最终实现了一种具有高精度、低成本和便携式特点的姿态测量装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论述了姿态测量的技术研究背景和技术现状,确定了基于磁性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姿态测量系统方案,并从地球磁场模型和重力场模型出发,研究了基于磁场的姿态测量技术理论和测量原理。其次,完成了基于磁阻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姿态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硬件电路,包括传感器部分电路、蓝牙传输电路、微处理器电路、模数转换电路、电源电路。在硬件电路的支持下,借助Keil开发平台实现了测量系统的软件开发,最终完成整个测量部分的设计。再次,为了提高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详细分析了测量系统的误差来源,并建立了误差模型和修正方程以此实现误差补偿;为了实现上述误差修正过程,本文开发了基于C++语言的上位机标定软件。最后,基于Android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开发了用于手机智能终端的应用软件,完成了姿态测量系统的联机调试;为了测试测量系统的精度,本文进行了温度、振动以及冲击等环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姿态测量系统在满足测量精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成本,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张优[10](2019)在《基于NB-IOT技术的道路湿滑状况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出行交通更加便利,然而交通问题也越发凸显,尤其是城镇道路交通问题更为严重,由道路湿滑引起的交通事故逐年增多,因此研究一种道路湿滑状况检测系统意义重大。已有的道路湿滑状况检测系统存在检测覆盖范围小,部署成本高,数据传输距离短、稳定性差等的缺陷,并且现有的湿滑状况检测设备精度低、抗干扰性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并且设计了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的道路湿滑状况检测系统,系统主要由可以网状部署的终端湿滑状况影响因素采集模块、NB-IOT管理云平台和Web应用软件组成,通过NB-IOT无线通信技术建立起这三部分之间的通信网络,实现了对影响道路湿滑的关键因素的实时检测,并且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传感器设计。通过分析总结出影响道路湿滑状况的关键因素为雨雪天气道路积水深度、积水面积、积雪厚度和温度。针对这四个因素分别设计积雪检测传感器、积水检测传感器和温度检测传感器。积雪检测设计了一种基于探针式的检测装置;积水深度检测方面设计了基于CAV444的筒式雨天积水深度检测传感器和基于74HC165的积水面积检测传感器,积水面积检测传感器的设计又可以用来辅助检测积水深度以提高检测精度;温度检测采用传统的DS18B20传感器进行温度采集。通过实验测试,设计的四种传感器都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实现了数据的精确高效采集。2.NB-IOT系统的设计。设计了基于NB-IOT技术的道路湿滑检测系统,系统硬件设计由基于MSP430系列的微控制器搭载传感器、NB-IOT无线通信模块及外围电路构成,实现了低功耗、高性能、高效率的目标。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硬件驱动软件和应用层软件,应用层软件完成了数据库设计和可视化网页设计。3.采用径向基(RBF)神经网路算法对积水深度检测传感器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传感器检测的准确性,降低了检测误差。

二、1999年度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应用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度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应用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M Cortex-M3核MCU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徽控制器整体架构
    2.1 微控制器系统设计
        2.1.1 经典MCU架构
        2.1.2 微控制器整体设计
    2.2 ARM架构处理器概述
    2.3 ARM Cortex-M3软核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控制器硬件逻辑设计
    3.1 AHB总线设计
        3.1.1 AHB总线概述
        3.1.2 AHB总线结构
        3.1.3 AHB总线时序
    3.2 APB总线设计
        3.2.1 APB总线概述
        3.2.2 APB总线结构
        3.2.3 APB总线时序
    3.3 存储系统设计
        3.3.1 SRAM接口控制器设计
        3.3.2 FLASH接口控制器设计
    3.4 外设系统设计
        3.4.1 UART接口设计
        3.4.2 GPS解算模块专用接口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控制器软件程序设计
    4.1 软件程序设计概述
    4.2 中断系统
        4.2.1 异常中断概述
        4.2.2 中断管理简介
    4.3 调试系统
        4.3.1 调试系统概述
        4.3.2 调试架构简介
    4.4 软件程序设计
        4.4.1 软件设计流程
        4.4.2 软件设备驱动库
        4.4.3 应用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仿真与原型验证
    5.1 软硬件系统验证概述
    5.2 Verilog和C语言混合仿真
        5.2.1 UART仿真结果
        5.2.2 GPS解算专用接口的仿真结果
        5.2.3 FLASH控制器读写仿真结果
    5.3 FPGA原型验证
        5.3.1 解算程序在MCU中的调试结果
        5.3.2 FLASH读写程序在MCU中的调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研制分析
    2.1 嵌入式系统
        2.1.1 嵌入式系统硬件
        2.1.2 嵌入式系统软件
        2.1.3 微控制器ARM
    2.2 主要设计要求
        2.2.1 功能性指标
        2.2.2 技术性指标
        2.2.3 可靠性保障要求
    2.3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整体构架
    2.4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系统设计
        3.1.1 硬件整体架构
        3.1.2 电源电路设计
        3.1.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1.4 USB接口电路设计
        3.1.5 TF卡存储电路设计
        3.1.6 主控制器设计
        3.1.7 RS232电路设计
        3.1.8 JTAG调试接口设计
        3.1.9 PCB电路设计
        3.1.10 壳体设计
    3.2 嵌入式软件设计
        3.2.1 嵌入式软件结构设计
        3.2.2 程序模块化设计
        3.2.3 嵌入式程序实现
    3.3 上位机软件设计
        3.3.1 上位机功能设计
        3.3.2 上位机系统结构设计
    3.4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实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验证与分析
    4.1 实验验证
        4.1.1 实验准备
        4.1.2 实验情况
    4.2 试验结论
    4.3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采空区杆塔基座扰动的塔体倾斜精准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采空区杆塔基座扰动精准测量系统总体方案
    2.1 输电塔体、基座的结构及常见形变情形
        2.1.1 输电塔及基座结构
        2.1.2 输电塔体及基座常见形变情形
    2.2 测量系统设计思路
    2.3 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
        2.3.1 测量系统终端
        2.3.2 系统上位机解算中心
        2.3.3 蓝牙通信系统
    2.4 测量系统的总体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量系统相关理论及算法
    3.1 解算过程中相关数学理论
        3.1.1 方向角与方向余弦
        3.1.2 罗德里格旋转矩阵
        3.1.3 空间法向量的求解
        3.1.4 线面角求解
    3.2 输电塔基座三维坐标解算方法
    3.3 输电塔体倾斜角度解算方法
    3.4 输电塔体基座坐标转化方法
    3.5 塔体倾角验证原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4.1 控制器概述
        4.1.1 控制器选型
        4.1.2 STM32F103C8T6 控制器
    4.2 硬件电路设计
        4.2.1 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4.2.2 激光测距电路
        4.2.3 姿态数据采集电路
        4.2.4 蓝牙模块电路
    4.3 电源电路设计
        4.3.1 供电系统整体结构
        4.3.2 各电压等级供电实现电路
    4.4 精准测量系统印制线路板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量系统软件开发
    5.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简介
        5.1.1 嵌入式系统概述
        5.1.2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
    5.2 Free RTOS操作系统
        5.2.1 Free RTOS操作系统简介
        5.2.2 Free RTOS任务系统
        5.2.3 Free RTOS上下文切换实现
        5.2.4 Free RTOS的消息传递
    5.3 Free RTOS操作系统在STM32上的移植
    5.4 Free RTOS关键程序设计
        5.4.1 main()函数和启动任务的设计
        5.4.2 云台俯仰角数据采集任务
        5.4.3 输电塔基座测距任务
        5.4.4 云台偏航角数据采集任务
        5.4.5 数据帧打包发送任务
        5.4.6 电池电量监测任务
    5.5 unity3D软件开发
        5.5.1 unity3D软件简介
        5.5.2 unity3D杆塔模型构建
        5.5.3 unity3D界面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量系统实验与测试
    6.1 系统功能测试实验
        6.1.1 系统硬件调试
        6.1.2 系统软件调试
    6.2 杆塔基座精准测量实验
        6.2.1 实验方案设计
        6.2.2 塔杆基座算法测试实验
        6.2.3 塔杆基座精准测量系统总体测试实验
        6.2.4 误差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4)基于低功耗元件的引信机电系统控制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引信安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机电在引信机电安全系统方面的研究
        1.2.2 在引信机电系统控制电路研究方面
    1.3 机电安全系统基本组成及原理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控制电路的总体设计及要求
    2.1 引战结合关联框图
    2.2 引信安全保险系统的组成
        2.2.1 敏感装置
        2.2.2 信号处理装置
        2.2.3 电路电源及其外部电路
    2.3 引信机电安全系统的设计要求
    2.4 机电安全系统总体功能要求
    2.5 机电安全系统电路设计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电路的作用原理及低功耗器件选择
    3.1 引信机电安全系统的作用原理
    3.2 引信机电安全系统原理
    3.3 电路低功耗设计
        3.3.1 引信电路低功耗要求
        3.3.2 引信低功耗优化设计策略
    3.4 引信机电系统控制电路中的低功耗元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电安全控制系统低功耗电路模块设计
    4.1 引信机电安全系统控制电路的模块组成
    4.2 引信机电安全控制系统的低功耗电路设计
    4.3 传感器部件
        4.3.1 惯性和触发传感器
        4.3.2 温度传感器
    4.4 执行机构
        4.4.1 中央控制器
        4.4.2 解除保险机构
        4.4.3 电源部分
    4.5 时钟电路
    4.6 复位电路
    4.7 上位机通讯模块
    4.8 电磁兼容性设计
        4.8.1 电磁干扰
        4.8.2 提升机电安全系统电路电磁兼容性的措施
    4.9 软件设计
        4.9.1 软件设计原理
        4.9.2 软件的开发环境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功耗电路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5.1 对电路进行功能模拟
        5.1.1 利用555 定时器模拟惯性加速度信号
        5.1.2 微处理器STM32F103C6 信号处理控制
        5.1.3 输出控制电路
        5.1.4 模拟信号及输出
    5.2 实验室试验
        5.2.1 电路模拟实验
        5.2.2 搭建实验平台
        5.2.3 实验验证主要内容
        5.2.4 实验样机验证及结果分析
        5.2.5 动态试验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
    本文总结
    本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IAS5000微型近红外光谱仪降耗的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简介
        1.1.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
        1.1.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1.1.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1.2 近红外光仪的类型
    1.3 低功耗技术简介
        1.3.1 低功耗技术研究背景及优点
        1.3.2 低功耗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1.4.2 工作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仪检测原理及设计方案
    2.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原理
        2.1.1 光谱学原理
        2.1.2 光谱测量方法
    2.2 近红外光谱仪基本结构
    2.3 低功耗设计方案
        2.3.1 硬件低功耗设计
        2.3.2 软件低功耗设计
    2.4 近红外光谱仪改进系统总体设计
        2.4.1 光谱仪模块
        2.4.2 系统框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系统设计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3.2 电源输入及电池电路
        3.2.1 电源电压基准
        3.2.2 MCU电源输入
        3.2.3 电池充电
    3.3 通信模块
        3.3.1 通信方式
        3.3.2 USB通讯方式
        3.3.3 蓝牙通讯方式
    3.4 温度传感器
        3.4.1 DS18B20简介
        3.4.2 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3.5 光源强度可调模块
        3.5.1 光源选择
        3.5.2 光源模块
    3.6 中央处理器
        3.6.1 芯片选型
        3.6.2 单片机电路设计
        3.6.3 ESD保护电路
    3.7 外设(步进电机)
        3.7.1 步进电机选型
        3.7.2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
    4.1 软件设计流程
    4.2 下位机微控制器软件设计
        4.2.1 编译软件
        4.2.2 工作模式
        4.2.3 通讯及模块功能设计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谱仪器的性能与能耗测试
    5.1 光谱仪器的性能测试
        5.1.1 暗电流
        5.1.2 光谱仪基线(100%T)测试
        5.1.3 稳定性
        5.1.4 光源稳定性
        5.1.5 吸光度重现性
        5.1.6 输出信号的线性度
    5.2 能耗测试
        5.2.1 测试方案
        5.2.2 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基于DSP的级联式数字开关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开关电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开关电源控制器
        1.3.1 开关电源控制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1.3.2 数字电源控制器发展状况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级联式变换器的结构及原理
    2.1 级联式变换器的结构
    2.2 Flyback变换器
        2.2.1 Flyback变换器工作原理
        2.2.2 Flyback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2.2.3 Flyback变换器闭环小信号模型
    2.3 Buck变换器
        2.3.1 Buck变换器工作原理
        2.3.2 Buck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2.3.3 Buck变换器闭环小信号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控制算法
    3.1 峰值电流控制
    3.2 PID控制
    3.3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
        3.3.1 隶属函数设计
        3.3.2 输入输出变量模糊子集设计
        3.3.3 模糊规则表设计
        3.3.4 解模糊方法设计
        3.3.5 伸缩因子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联式变换器稳定性分析与仿真
    4.1 级联式系统稳定性分析理论
        4.1.1 Middlebrook稳定性判据
        4.1.2 基于禁区理论的阻抗比判据
    4.2 级联式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4.2.1 级联式变换器闭环设计
        4.2.2 级联式变换器输入输出阻抗计算
        4.2.3 级联式变换器阻抗匹配验证
    4.3 级联式变换器仿真
        4.3.1 级联式变换器的仿真模型
        4.3.2 级联式变换器仿真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级联式开关电源软硬件设计
    5.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2 系统的硬件设计
        5.2.1 核心控制器选择
        5.2.2 高频变压器设计
        5.2.3 Buck变换器设计
        5.2.4 驱动电路设计
        5.2.5 采样电路设计
        5.2.6 保护电路设计
        5.2.7 辅助电源电路设计
        5.2.8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5.3 系统的软件设计
        5.3.1 主程序设计
        5.3.2 中断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验结果及分析
    6.1 实验平台
    6.2 稳态实验结果
    6.3 动态实验结果
        6.3.1 负载突变实验分析
        6.3.2 电压突变实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7.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致谢

(7)车联网中商用车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车辆信息采集系统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2.1 CAN总线技术
        2.1.1 CAN总线的基本组成
        2.1.2 CAN总线的通信协议规范
        2.1.3 SAE J1939 协议
    2.2 嵌入式技术
        2.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2.2.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2.2.3 ARM嵌入式微处理器简介
        2.2.4 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2.3 GPS定位技术
        2.3.1 GPS系统组成
        2.3.2 GPS定位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用车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硬件搭建
    3.1 车辆信息采集系统总体架构
    3.2 STM32 主控芯片简介
    3.3 CAN模块电路设计
    3.4 GPS定位模块电路设计
    3.5 GPRS模块电路设计
    3.6 电源调节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及μC/OS-Ⅱ系统移植
        4.1.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4.1.2 嵌入式μC/OS-Ⅱ系统移植
    4.2 开发板嵌入式程序设计
        4.2.1 CAN总线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2.2 GPS定位信息获取
        4.2.3 GPRS数据传输
    4.3 服务器功能配置
    4.4 监控端Web网页软件设计与实现
        4.4.1 用户登录
        4.4.2 GPS定位信息及运行参数显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试验
    5.1 实验准备工作
        5.1.1 实验硬件条件
        5.1.2 GPS模块及GPRS模块软件设置调试
    5.2 实验室ECU模拟器实验
    5.3 实车试验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基于POF-CAN总线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充电站电监控系统技术现状
        1.2.2 塑料光纤局域网通信应用现状
    1.3 系统总体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框架
2 POF-CAN通信层研究
    2.1 通信组网方式研究
        2.1.1 CAN总线结构与特点
        2.1.2 POF的传输原理
        2.1.3 拓扑结构与组网方式
    2.2 POF-CAN物理层实现
        2.2.1 环网逻辑控制
        2.2.2 驱动/接收器电路
    2.3 CAN应用层协议设计
        2.3.1 报文帧格式
        2.3.2 通信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设备/采集层开发
    3.1 监控节点结构与功能设计
        3.1.1 充电桩监测需求分析
        3.1.2 硬件组成结构
        3.1.3 功能设计
    3.2 硬件电路开发
        3.2.1 微控制器核心单元
        3.2.2 外围模块电路设计
        3.2.3 监控节点硬件集成
    3.3 嵌入式软件开发
        3.3.1 主程序架构
        3.3.2 IC卡信息交互
        3.3.3 电量采集计费
    3.4 系统功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站控层上位机设计
    4.1 POF-USB通信接口
    4.2 后台程序设计
        4.2.1 主线程
        4.2.2 数据接收线程
        4.2.3 数据库操作线程
    4.3 人机交互界面
        4.3.1 界面层次设计
        4.3.2 主控制界面
        4.3.3 实时数据监测
        4.3.4 历史数据查询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硬件PCB设计图
附录二 充电桩监控节点原理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磁阻传感器的姿态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磁性姿态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地球磁场、重力场的姿态测量方法的研究
    2.1 地球磁场和重力场
    2.2 坐标系变换
    2.3 姿态角测量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阻姿态测量系统设计
    3.1 磁阻姿态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3.2 磁阻姿态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3.2.1 磁阻传感器电路设计
        3.2.2 加速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3.2.3 微处理器电路
        3.2.4 A/D转换电路
        3.2.5 蓝牙传输模块
        3.2.6 电源电路
    3.3 姿态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阻姿态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及补偿
    4.1 磁阻姿态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
    4.2 姿态测量系统的误差补偿
        4.2.1 磁阻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误差方程
        4.2.2 磁阻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组合载体安装误差补偿
    4.3 姿态测量系统误差修正软件
        4.3.1 修正软件说明
        4.3.2 软件功能模块介绍
        4.3.3 修正软件设计流程图
        4.3.4 实现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姿态测量系统手机APP设计
    5.1 APP总体设计
    5.2 Android平台APP开发环境
        5.2.1 Android系统介绍
        5.2.2 Android Studio开发工具和系统APP界面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姿态测量系统性能测试
    6.1 性能测试
        6.1.1 温度性能实验
        6.1.2 振动和冲击实验
    6.2 姿态测量系统与APP联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NB-IOT技术的道路湿滑状况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NB-IOT技术的内容、应用背景和趋势
        1.1.2 道路湿滑状况检测的背景及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NB-IOT研究现状
        1.2.2 道路湿滑状况检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安排
第2章 道路湿滑状况分析及系统技术基础
    2.1 道路湿滑状况理论分析
        2.1.1 道路湿滑状况影响因素
        2.1.2 道路湿滑状况检测方案
    2.2 系统设计需求及分析
        2.2.1 技术需求分析
        2.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NB-IOT技术
        2.3.1 物联网(IOT)技术
        2.3.2 NB-IOT技术原理
        2.3.3 NB-IOT传输协议
    2.4 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
        2.4.1 径向基函数
        2.4.2 RBF神经网络结构
        2.4.3 RBF神经网络训练方法
    2.5 NB-IOT平台管理技术
        2.5.1 NB-IOT管理平台开发流程
        2.5.2 NB-IOT管理平台的通信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道路湿滑状况检测终端设计
    3.1 检测终端总体设计方案
        3.1.1 设计需求分析
        3.1.2 检测终端总体结构规划
    3.2 微控制器设计
        3.2.1 微控制器芯片选择
        3.2.2 微控制器核心电路设计
    3.3 实时时钟模块
    3.4 积水检测传感器设计
        3.4.1 技术要求
        3.4.2 积水面积检测设计
        3.4.3 积水深度检测设计
    3.5 积雪厚度检测传感器设计
        3.5.1 技术要求
        3.5.2 设计实现
    3.6 温度采集模块
    3.7 NB-IOT无线通信模块
        3.7.1 NB-IOT通信模组选择
        3.7.2 NB-IOT通信模组电路图
        3.7.3 模组外围电源电路设计
        3.7.4 模组外围复位电路设计
        3.7.5 模组外围USIM卡接口电路设计
        3.7.6 模组外围射频天线电路设计
        3.7.7 模组外围网络状态指示电路设计
        3.7.8 模组外围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道路湿滑状况检测系统软件设计及优化
    4.1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4.1.1 需求分析
        4.1.2 软件整体结构
    4.2 检测终端软件设计
        4.2.1 开发环境介绍
        4.2.2 温度采集软件设计
        4.2.3 实时时钟采集软件设计
        4.2.4 积水采集软件设计
        4.2.5 积雪采集软件设计
        4.2.6 NB-IOT无线通信软件设计
    4.3 NB-IOT管理平台设计
        4.3.1 软件开发关键资源
        4.3.2 NB-IOT管理平台具体设计
    4.4 应用层软件设计
        4.4.1 设计需求
        4.4.2 软件开发用到的工具
        4.4.3 数据库设计
        4.4.4 软件各模块具体设计过程
    4.5 基于RBF神经网络对采集设备的优化
        4.5.1 RBF网络拟合模型
        4.5.2 RBF神经网络样本训练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测系统调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调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5.1.1 终端采集模块独立调试
        5.1.2 NB-IOT通信模块调试
        5.1.3 应运层管理软件功能调试
        5.1.4 道路湿滑状况分析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1999年度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应用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M Cortex-M3核MCU的设计与应用[D]. 赵东升. 山东大学, 2021(12)
  • [2]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D]. 费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3]基于采空区杆塔基座扰动的塔体倾斜精准测量系统[D]. 刘文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基于低功耗元件的引信机电系统控制电路设计[D]. 刘丹.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5]IAS5000微型近红外光谱仪降耗的改进设计[D]. 孔孟晋. 江苏大学, 2019(02)
  • [6]基于DSP的级联式数字开关电源研究[D]. 邵庆辉.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7]车联网中商用车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杜明轩. 长安大学, 2019(01)
  • [8]基于POF-CAN总线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研究[D]. 杜蕙. 武汉大学, 2019(06)
  • [9]基于磁阻传感器的姿态测量系统研究[D]. 张晓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基于NB-IOT技术的道路湿滑状况检测系统研究[D]. 张优.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1999 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应用指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