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质

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质

一、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论文文献综述)

付荣兴[1](2020)在《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光”编写说明》文中研究指明概括介绍新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的主要内容、编写思想以及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体现,以使教师了解教材结构及核心素养的落实.

何艳,喻莉,罗志娟,邓磊[2](2020)在《双棱镜干涉实验物理思想的思考》文中提出介绍了双棱镜干涉实验的历史背景及意义,探讨了如何利用分波振面法获取相干光源,如何利用转换测量法和放大测量法实现光的波长测量,深化物理实验原理,凸显物理思想与科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深挖物理实验思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

李恺宁[3](2019)在《基于低相干光干涉技术的眼轴长度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白内障手术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复明手术转变为效果更好的屈光手术,术前准确的眼组织生物长度测量随之愈发的重要,眼轴长度测量的准确性将密切影响到术后的屈光误差。眼轴长度与近视程度具有正相关性,是区别真性与假性近视的重要依据。现有的眼轴长度测量手段按技术不同分为超声测量方法和光学测量方法两种。超声测量方法在测量前需要进行眼表麻醉,测量探头接触角膜形成的压力会影响测量结果,同时测量结果易受操作者主观影响;相对而言,光学测量方法拥有更高的测量精度和轴向分辨率,同时避免了超声测量方法中的一些局限性,为眼轴长度的测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于一些影响到屈光介质透明性的眼病,比如白内障等,仍是传统超声测量方法更为适用,这也是现有光学生物测量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文基于低相干光干涉技术设计并搭建了一套眼轴长度测量系统,针对现有光源穿透性弱的缺点,结合眼组织的光吸收特性,选择了 1060nm的超辐射发光二极管(superluminescentdiode,SLD)作为系统光源,理论上提升了光源的穿透能力。为了更好地获取眼组织内部的信号,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焦点同步技术,利用步进电机分别控制参考臂光程补偿反射镜和样品臂用于焦点同步的调焦透镜以设定的扫描速度同时扫描运动,在测量过程中使测量扫描光束在眼组织不同界面同步聚焦,从而提高了测量信号强度以及测量结果的信噪比。本文对眼轴长度测量系统的光路和测量控制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着重介绍了焦点同步技术的实现,同时本文还介绍了配合该测量系统使用的测量控制软件的开发以及初步的信号处理方法。本文对设计的眼轴长度测量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包括平面靶测量实验、自制测试模块的测量实验以及人眼的测量实验,并将测量结果与超声测量仪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眼轴长度测量系统利用焦点同步技术,能够很好地获取到眼组织内各界面的相干信号,拥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同时测量结果与超声测量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本文设计的眼轴长度测量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田景华[4](2018)在《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以“光的本质”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概念之一,但对于光既是波又是粒子,且随着观测手段不同而分别观察到波动性或粒子性这点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讲解得比较抽象,学生一般都难以理解和消化。本文通过从对光本性研究的历史出发,详细介绍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世纪之争。通过物理科学发展的历史为出发点和主要线索,跟随大争论年代诸多着名物理学家的脚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两个方面,进而统一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概念。从光的本性的教学中让学生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树立研究过程中不畏权威、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而发现物理规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张登越[5](2017)在《高二学生光学前概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中物理中,虽然光学作为选修内容,但同样应该得到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光现象无处不在,学生在接受正规教育之前具有的观点和想法组成了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光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在高中光学学习之前,学生会产生许多光学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中,有些与科学的概念一致,可以作为新知识的起点,但是有些前概念通常缺乏科学性,甚至是错误的。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的“第十三章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为基础,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前人对光学前概念研究的基础上设置问卷调查指标,按照调查指标设计问卷,对高二学生有关光学前概念进行调查,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1.学生存在的光学前概念具有共性;2.学生对学过的内容仍会出错,体现了光学前概念的顽固性;3.部分前概念存在性别差异;4.光学前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学生经验、教师的教学、教科书的编写等。结合研究理论与研究结果,对教学提出相关建议:1.重视学生光学前概念以及初中与高中光学教学的衔接;2.明确前概念的性质对教学的影响;3.研究前概念转变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转变方法;4.关注学生学习光学的性别差异,因材施教。

刘昊[6](2017)在《从光的干涉现象发现光的本质》文中研究指明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却又常常因为太常见而被人们忽视。对于光的认识,人们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岁月。至今人们对于光的本质的认识,从近几个世纪以来始终存在着非常激烈的争论,如今确立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争论双方两种学说相互结合的结果。本文通过对中学物理所熟悉的光的干涉现象入手,简要分析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杨凤娟,高慎杰,韦中燊,战瑞萍[7](2017)在《强化“四点复习” 备战2017——光学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理解重点学科教学的重点分为学科知识的重点和教学实施的重点两部分。学科知识的重点定位在核心知识,教学实施的重点是依托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全方位解读核心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达到深入理解的水平,并引导学生厘清核心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内在关联,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从学科知识的视角看,高考物理光学部分涉及光的传播、光的本性知识,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来看,突出

田锋[8](2016)在《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18531902)》文中指出十九世纪之前,在“微粒说”的指引下西方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光学知识体系。十九世纪之后,“波动说”的复兴与发展将西方光学研究的水平推进到一个新高度。西方光学研究的脚步,逐渐从“几何光学”领域向“波动光学”领域迈进。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光学已经成为西方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光学也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技术两个方面上取得巨大的进步与成就。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增强,明清之际已有部分西方光学知识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之后,西学着作涌入中国,西方光学知识也随之传入。本文运用文献梳理法与个案分析法,以18531902年间在华传播西方光学知识的着作(包括科普书籍、报纸、专着与教科书等)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外史”与“内史”两个方面来探寻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轨迹与传播意义。本文在前人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展开研究。第一,对这段历史时期内西方光学知识在华传播的历程进行全面梳理;第二,全面考察西方光学理论知识的内容,同时对实践性技术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第三,本文从中国光学史的角度来考察晚清知识分子对于西方光学知识的态度与反应。这对于中国光学史的研究与科学传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把“西方光学知识如何在中国传播”这个问题划分为四个子问题,即从四个维度去分述:(1)西方光学知识在华传播的历史条件,包括学术背景与前导因素。(2)西方光学知识在华传播的主要形式,以及传播的主要途径。(3)西方光学知识在华传播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4)西方光学知识在华传播产生的影响,以及晚清知识分子的回应。通过考察西方光学知识在华传播的历程,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首先,传播的历史特征,针对这段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接触”阶段。从鸦片战争之后到1853年,由于墨海书馆的建立,作为“传播者”的艾约瑟与作为“接引者”的张福僖合译《光论》,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全面接触到西方光学知识;第二,“普及”阶段。在《博物新编》、《格物入门》、《中西闻见录》等书籍与报纸中,都传播大量的西方光学知识,在这个阶段里,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得到广泛地传播与普及;第三,“深化”阶段。以1876年《光学》翻译为代表的“光学类”着作被引入,其间还有像傅兰雅撰写《远镜图说》和《显微镜说》这类以介绍实践技术性的光学知识为代表的着作;第四阶段,“规范化”阶段。以《物理学》与《物理易解》为代表的教科书出版为标志:一方面“光学”被纳入到“物理学”范畴内;另一方面“光学知识”的传播得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其次,传播的前导因素:第一,“译局”。在十九世纪下半叶里,中国已经建立起具有近代意义的出版机构,如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第二,“译者”。传播西方光学知识需要“传播者”与“接引者”的共同努力,即掌握西方光学知识的传教士或外国人,与具有一定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分子,两者采用“西译中述”的方式进行翻译工作;第三,“译着”。译者需要选择适合接受、质量较好、易于传播的西方光学知识着作作为传播载体,如《光学》、《光学揭要》等。译局、译者与译着为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传播的历史成果:第一,从“光”的认知角度看,通过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提升中国人对于“光”认知水平,达到“祛魅”的目的,为“海市”与“虹霓”光学现象提供新的解释。西方光学中的实践性知识(例如使用显微镜与望远镜的正确方法)让中国人理解了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应用原理;第二,从“光学”学科的角度看,中国人由原来对于“光”认知只是建立在自然知识的基础上,后来转变到建立“光学”的学科概念上,再到后来将“光学”划归到“物理学”范畴内;第三,从科学传播的角度看,中国人逐渐从古代的基于常识的“自然观”中走出,转变成以科学方式来“观自然”。从光学知识方面来看,这段历史是从“普及”抵达“专述”的过程;从人类认知自然的方面来看,是从“遮蔽”走向“澄明”的历程。

李小青[9](2016)在《中学物理课程中光的本质模型的学习进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模型作为科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表征形式,逐渐得到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认可。“学习进阶”研究对于不同阶段课程的衔接、教师的教学指导、学生个体的学习、课程评价等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光学发展历史的梳理,将人类对“光的本质”模型的认识划分为光线模型、粒子模型、波动模型和波粒二象性四个基本模型。本研究在借鉴Neumann等人构建的复杂度二维能量进阶假设模型基础上,对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已有关于学生光学概念理解现状研究的分析,构建中学物理课程光的本质模型学习进阶框架。本研究在进阶框架基础上,设计学生光的本质模型测试问卷,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4所初中、3所高中和一所大学的953名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Rasch模型定量分析被试者能力表现和题目难度值,其中本研究测试的样本信度为0.78,题目信度为0.99,测试信度值良好,与本研究的要求匹配度较高;怀特图上题目的难度按照各个分类模型的不同层级呈正态分布;箱图上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能力值逐渐增大,说明学生的知识范围随着年级的不同在逐渐增长,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更加准确规范,有效验证了光的本质模型学习进阶框架。但是10、11年级到12年级以上变化不明显,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光学部分在高中阶段作为选修内容,未得到高中教师和学生的重视。(2)质性分析表明,学生对光线模型的理解最为深刻,但却存在光是可以弯曲;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原先的前进方向等错误概念,利用事实经验解题的情况居多;对其他三个模型的理解水平大都停留在映射、关联层级,尤其是8年级学生运用事实经验解题的占绝大部分,9-11年级的大部分学生也只能达到把握事实经验的本质特征、建立定量联系,极少数能达到概念和整合层级;13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运用科学概念、规律解题,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宋金萍,吴爱兄,邢美英,赵贺秋,金朝娣,张晓川[10](2016)在《2016年高考光学复习指南》文中研究说明第Ⅰ部分命题分析与策略指要一、复习指要(一)知识的深广度分析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光的观察研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光学的系统复习?笔者认为,沿着"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思维线索展开复习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高中"光学"的整

二、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论文提纲范文)

(1)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光”编写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章概述
    1.1 物理观念
    1.2 科学思维
    1.3 科学探究
    1.4 STSE思想
2 具体说明

(2)双棱镜干涉实验物理思想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双棱镜干涉实验的历史意义
2 实验思想方法
    2.1 相干光的获取
    2.2 转换测量的思想
    2.3 放大法的思想
3 结语

(3)基于低相干光干涉技术的眼轴长度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超声生物测量方法
        1.2.2 非接触式光学生物测量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基本原理
    2.1 光的干涉
    2.2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本原理
    2.3 眼组织的生理结构与参数
        2.3.1 角膜和巩膜
        2.3.2 前房
        2.3.3 晶状体
        2.3.4 玻璃体
        2.3.5 视网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
    3.1 眼轴长度测量系统的构建
    3.2 测量光路搭建
        3.2.1 光源
        3.2.2 光纤环行器
        3.2.3 光纤耦合器
        3.2.4 参考臂与样品臂
    3.3 测量控制系统搭建
        3.3.1 数据采集卡
        3.3.2 运动控制卡
        3.3.3 磁性位移传感器
        3.3.4 步进电机
    3.4 眼轴长度测量系统搭建结果
    3.5 测量控制软件设计
        3.5.1 采集控制模块
        3.5.2 系统调试模块
        3.5.3 数据处理与储存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4.1 平面靶测量实验
    4.2 测试模块测量实验
    4.3 人眼测量实验
    4.4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以“光的本质”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教材内容介绍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1 教材内容介绍
    1.2 教学重难点分析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设计思路
    2.2 教学过程
        2.2.1 光的本性第一次大争论
        2.2.2 光的本性第二次大争论
        2.2.3 光的本性第三次大争论
        2.2.4 光的本性最新研究进展
3 教学总结与思考

(5)高二学生光学前概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前概念对学生构建科学知识的影响
        2.光学前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前概念
        2.光学前概念
    (二)国外研究综述
        1.中学物理前概念的相关研究
        2.中学光学前概念相关研究
    (三)国内研究综述
        1.中学物理前概念的相关研究
        2.中学光学前概念相关研究
三、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2.建构主义学习观
        3.建构主义教学观
    (二)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四、高中光学前概念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工具的研制
        1.调查指标
        2.调查问卷
    (二)调查对象
    (三)高中光学前概念的分析
        1.“光的反射与折射”数据统计及成因分析
        2.“光的干涉”数据统计及成因分析
        3.“光的衍射”数据统计及成因分析
        4.“光的偏振”数据统计及成因分析
        5.“光的颜色”数据统计及成因分析
        6.“激光”数据统计及成因分析
        7.性别与前概念间的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从光的干涉现象发现光的本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光的干涉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
四、总结

(8)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185319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拟解决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分析
    四、创新点与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中西光学发展的历史概况及近代初遇的传播背景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于“光”的认知
        一、从《墨经》到《物理小识》
        二、明清之际“西方光学知识”的初入
    第二节 郑复光与《镜镜詅痴》
        一、郑复光的着述缘由与研究思路
        二、《镜镜詅痴》:研究光学理论与造镜技术的着作
    第三节 西方光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从“火”到“光”:古代自然哲学走向近代实验科学
        二、十九世纪的西方光学研究:波动光学的复兴与发展
    第四节 中西光学“初遇”的前导因素:发端于《光论》
        一、译局:墨海书馆
        二、译家:艾约瑟的“西译”与张福僖的“中述”
        三、译着:《光论》的贡献与局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普及到专述:西方光学知识传播的形式演变
    第一节 西方光学知识的普及:以书籍与报纸为载体
        一、《博物新编》中的光学知识:“光论”概念的引入
        二、《格物入门》中的光学知识:“光学”概念的引入
        三、《中西闻见录》:光学知识的“普及”
    第二节 西方光学知识的深化:以《光学》为代表的光学专着
        一、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光学》的意义
        二、 《光学》的底本:Light的成书过程
        三、《光学》的内容及其评价
        四、《视学诸器图说》对《光学》的补充
        五、光学三书:《光学图说》、《光学须知》、《光学揭要》
    第三节 西方光学知识的规范化:源自日本物理学教科书的影响
        一、甲午战争的影响与赴日留学
        二、《物理学》中的学科分类:“光学”被划归“物理学”的原因
        三、《物理易解》的重要意义:中国人的第一本初等物理学教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学之理:西方光学传播的主要内容(上)
    第一节 光学定义
        一、基本概念的翻译:以太、光线与光浪
        二、两说之争
    第二节 光学定律: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一、基本内容
        二、表述方式
        三、眼球的结构与视觉成像原理
    第三节 光学现象的“新”解释
        一、“虹霓”现象
        二、“海市”现象
    第四节 “光”的数理知识
        一、光照强度
        二、光速测算
    第五节 波动光学的初步知识
        一、波动知识
        二、四种波动光学现象:干涉、衍射、双折射与偏振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学之用:西方光学传播的主要内容(下)
    第一节 使用光学仪器的正确方法:实践的光学知识
        一、“无法”与“无书”:傅兰雅的洞见
        二、使用望远镜的正确方法
        三、显微镜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二节 照相术中的光学知识
        一、祛魅:德贞的目标
        二、《脱影奇观》的成书背景
        三、《脱影奇观》中的光学知识与化学知识
    第三节 X射线的引入
        一、不可见光:对“光”的概念拓展
        二、X射线的实践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激荡到吸纳:西方光学知识传播的影响
    第一节 作为西学分支的“光学”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光学知识的“复原”
        一、邹伯奇对“格术”的“复原”
        二、殷家隽对《格术补》的解读
    第三节 晚清思潮中的光学“溯源”
        一、“西学中源”说:以《格致古微》为例
        二、《光学述墨》与中西光学知识交汇
    第四节 西方光学知识的“移用”
        一、波动光学知识的吸纳
        二、谭嗣同对以太的“移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传“光”的历程
    第二节 传“光”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中学物理课程中光的本质模型的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模型的研究综述
    2.2 关于学习进阶的研究综述
    2.3 关于光的本质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概念界定
    3.2 物理光学模型的界定
    3.3 研究问题与思路
    3.4 研究方法
第4章 光的本质模型进阶框架的建构
    4.1 对已有观点和理论的解析
    4.2 光的本质模型进阶框架理论研究
    4.3 光的本质模型的进阶框架的建构
第5章 测试量表的开发与设计
    5.1 测试工具的编制
    5.2 设计链接题用于研究学生光的本质模型的进阶发展
    5.3 测试对象的选取
    5.4 测试题与评分标准示例
第6章 光的本质模型进阶框架的实证研究
    6.1 应用Rasch模型对测试题整体分析
    6.2 进阶框架的有效性检验
    6.3 定性分析学生对光的本质模型的理解情况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7.3 反思与不足
    7.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个人简介

四、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光”编写说明[J]. 付荣兴. 中学物理, 2020(17)
  • [2]双棱镜干涉实验物理思想的思考[J]. 何艳,喻莉,罗志娟,邓磊. 高师理科学刊, 2020(02)
  • [3]基于低相干光干涉技术的眼轴长度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恺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4]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以“光的本质”教学为例[J]. 田景华.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8(03)
  • [5]高二学生光学前概念调查研究[D]. 张登越.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6]从光的干涉现象发现光的本质[J]. 刘昊. 科学中国人, 2017(02)
  • [7]强化“四点复习” 备战2017——光学部分[J]. 杨凤娟,高慎杰,韦中燊,战瑞萍.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Z1)
  • [8]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18531902)[D]. 田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中学物理课程中光的本质模型的学习进阶研究[D]. 李小青. 长江大学, 2016(02)
  • [10]2016年高考光学复习指南[J]. 宋金萍,吴爱兄,邢美英,赵贺秋,金朝娣,张晓川.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6(Z1)

标签:;  ;  ;  ;  ;  

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