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胍诱导蛋白质变性的研究

盐酸胍诱导蛋白质变性的研究

一、盐酸胍诱导的蛋白质变性现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露露[1](2021)在《用于蛋白质构型变化监测的等离子激元光学探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金属纳米颗粒由于其在纳米尺度上的物理特性,拥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如表面等离子共振散射、拉曼散射、耦合效应等,其在药物检测分析、生物成像、药物治疗、数据存储和传感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地应用前景。其中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是指贵金属纳米颗粒被比其尺寸更大的波长照射时,会引起入射光所激发的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电子集体振荡,这种相干振荡会产生一个强的光散射并在光谱上会有一个强的吸收峰。散射峰的强度以及峰位置依赖于纳米颗粒的形状、尺寸、结构以及周围介质的折射率。借助结合暗视野显微镜(Dark Field Microscopy,DFM)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对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散射光谱研究,促进了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生物传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本论文主要以贵金属纳米颗粒为基体,利用Au-S或者Ag-S键组装技术将带自由巯基的蛋白质固定于探针表面,由于蛋白质结构变化导致的折射率变化可以显着影响到等离子激元散射光谱峰位置,从而可构建出高灵敏纳米等离子激元蛋白质构型传感器。该传感器可用于对蛋白质展开和折叠过程的实时、高灵敏地稳定监测。并且利用蛋白质的变性的可逆性,达到了对蛋白质构型变化的循环检测的效果。首先,利用种子生长法制备金球,再在外包覆一层银方,合成了金核银方纳米粒子(Au@Ag nanocube,Au@Ag NC),作为光学纳米探针。然后利用牛血清蛋白所自带的自由巯基通过Au-S或者Ag-S化学键,构建了Au@Ag NCs-蛋白质组装体生物传感器。分别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光吸收(Uv-vis)、暗视野显微镜(DFM)等手段对其进行系列表征。表征结果显示,所构建的纳米结构与实验结果一致。并以所构建的光学纳米探针合成组装体生物传感器,利用变性剂对蛋白质变性具有可逆性这一原理,实现了对蛋白质构型展开过程和重折叠过程循环检测,并且做到了实时、稳定、灵敏的检测。并且基于上述所构建稳定的Au@Ag NCs-蛋白质组装体生物传感器,利用不同的变性条件使蛋白质变性,探讨了其组装体生物传感器对温度变化对蛋白质构型变化的检测,研究了温度对牛血清蛋白的影响。其次,利用晶种介导生长法制备了一系列长径比为1-5的金纳米棒(Au nanorods,Au NRs),考察了添加不同量的硝酸银对金纳米棒生长的影响。接着选取较小的长径比的金纳米棒作为光学纳米探针,通过Au-S键的作用,构建了Au NRs-蛋白质组装体生物传感器,并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光吸收(UV-vis)、暗视野显微镜(DFM)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基于蛋白质变性作用的可逆性的原理,利用所构建的Au NRs-蛋白质组装体生物传感器对蛋白质的变性去折叠-复性折叠这一过程的检测,实现了实时、稳定、灵敏的检测。并且探讨了其组装体生物传感器对pH变化对蛋白质构型变化的检测,研究了pH对牛血清蛋白的影响。最后,讨论了以不同纳米颗粒作为光学探针,结合LSPR技术,实现对蛋白质结构变化的检测,表明了将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应用于蛋白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的可能性。

刘元林[2](2021)在《复合酶酶解牦牛血制备氨基酸液体肥的研究》文中认为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牦牛血资源相对丰富,其中绝大部分作为屠宰场废弃物处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实现屠宰废弃血液氨基酸液体肥的工业化生产,本文以牦牛血为原料,基于抗凝剂、蛋白变性剂、碱液调节方式等原料预处理方法优选,在单一酶水解工艺优化基础上,建立复合酶分步水解工艺,对水解产物中肽段、氨基酸、元素组成和含量等进行鉴定,通过调配制备牦牛血液氨基酸液体肥;并通过大棚种植上海青、菠菜,从促进生长、增加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三个方面评价牦牛血氨基酸液体肥的效果,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前处理研究发现,1-3%柠檬酸钠与1%低浓度草酸铵对牦牛血液蛋白水解率有提高作用,但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着,高浓度EDTA对酶水解有抑制作用;6 mol/L尿素与3 mol/L盐酸胍对碱性蛋白酶水解有促进作用,盐酸胍对风味蛋白酶有抑制作用。75-85℃物理高温变性对两种酶水解率影响不显着;鲜血与血粉水解率结果差异不显着,故可运用血粉进行后续研究;除Na2HPO4外,Na OH、Ca(OH)2和KOH碱液均可用于调节牦牛血液p H;对牦牛血进行酶水解前,无需进行抗凝、蛋白变性等处理,仅需以碱液调节其p H维持酶水解较佳条件。2、牦牛血酶水解条件优化中,对比分析了8种常见蛋白酶对牦牛血的水解效果,风味蛋白酶的水解效果最佳,其次为碱性蛋白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五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别优化了风味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水解牦牛血的工艺条件,碱性蛋白酶最佳水解参数为料液比1:6 g/m L、酶浓度1.25%、最适p H 9、最适温度55℃、水解时间6 h,蛋白水解率为13.56±0.39%;风味蛋白酶最佳水解参数为料液比1:9 g/m L、酶浓度1.25%、最适p H 6、最适温度50℃、水解时间6 h,蛋白水解率为33.42±0.44%。复合酶分步水解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6 g/m L、p H 9、水解温度55℃、1.00%碱性蛋白酶水解1 h后,调整p H至7,加入0.75%风味蛋白酶水解5 h,牦牛血蛋白水解率为30.77±0.18%。3、水解产物氨基酸、肽段、元素结果分析发现,酶水解牦牛血提高了水解液中氨基酸的含量,复合酶水解液中肽段主要集中于7-9肽,且限量元素未超标,调配的牦牛血氨基酸液体肥感官评价较佳,理化指标符合相关标准。4、从促生长、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三个方面探究牦牛血氨基酸液体肥对作物的影响发现。生长方面,BYAAF组促进茎粗效果显着,且菠菜效果优于上海青;增产方面,AAF组效果最佳;品质方面,YBAAF组提高了作物部分活性物质,但硝酸盐含量在五种处理组中最高,维生素C含量也均高于其它组。对作物影响总的来说,施肥组优于对照组,有机肥优于化肥组,有机肥组之间,市售氨基酸液体肥最佳,牦牛血液酶解氨基酸肥略低,但与农家肥差异不显着。

马剑龙[3](2017)在《结构基元模型在天青蛋白解折叠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青蛋白(Azurin,简写为Az)是一种I型铜蓝蛋白,通常在植物与细菌中用于电子传递。其一级结构是一条含有128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二级结构包括一个α螺旋和八股β折叠。这些β折叠包围形成了一个三明治状的疏水结构,唯一的色氨酸残基(Trp48)就位于其中。铜(Ⅱ)离子采用三角双锥配位方式结合于天青蛋白中形成CuⅡ-Az,其与位于三角平面的His 117,His 46和Cys 112作用较强,与垂直方向的Gly 45和Met 121作用较弱。由于铜(Ⅱ)离子特殊的配位构型以及它与Cys112之间强的配位共价作用,CuⅡ-Az呈现为亮蓝色,在625 nm处有强烈的可见吸收。此外,铜(Ⅱ)离子与蛋白的结合会显着地淬灭蛋白质的荧光。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首先借助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铜(Ⅱ)离子与apo-Az之间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加入铜(Ⅱ)离子后apo-Az荧光迅速淬灭,对应着铜(Ⅱ)离子首先被apo-Az表面的某个氨基酸“捕获”。而紫外光谱显示apo-Az与铜(Ⅱ)离子反应后625 nm吸光度的变化较慢,对应着被“捕获”的铜(Ⅱ)离子逐渐转移到金属结合位点,生成CuⅡ-Az。之后,研究了不同浓度化学变性剂盐酸胍(GuHCl)存在下apo-Az,CuⅡ-Az,CuI-Az,ZnⅡ-Az和AgI-Az的光谱,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表明蛋白处于不同的构象,并借助结构基元模型分析实验数据。结果表明:Az由两个结构基元组成,唯一的色氨酸残基(Trp48)位于结构基元1,蛋白的活性中心(金属离子结合位点)位于结构基元2。这两个结构基元在apo-Az是简并的,因此其解折叠曲线表现为两态。银(I)离子不破坏两个结构基元的简并状态,能同等程度增加两个结构基元的稳定性,因此AgI-Az的解折叠也表现为两态。而铜(I,Ⅱ)离子和锌(Ⅱ)离子不同程度的改变两个结构基元稳定性,使得蛋白的解折叠过程中出现中间态,解折叠曲线表现为三态。中间态的本质是结构基元1解折叠而结构基元2处于天然态。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是常用于研究蛋白质解折叠的表面活性剂。最后论文同样借助光谱学方法研究了这两种表面活性剂诱导apo-Az和CuⅡ-Az解折叠的过程。结果表明:CTAB和SDS诱导apo-Az解折叠呈现为两态,荧光光谱证明相比盐酸胍,CTAB和SDS诱导apo-Az解折叠的程度较小。SDS能诱导CuⅡ-Az的两个结构基元解折叠,因此其解折叠曲线呈现为三态。CTAB的临界胶束浓度较小(大约1.6 mM),实验过程中极易形成胶束,诱导蛋白解折叠的能力较弱。相比于SDS,带正电的CTAB更不容易与活性中心的铜(Ⅱ)离子作用,因此CTAB只能诱导CuⅡ-Az的结构基元1解折叠,解折叠呈现为两态。

胡升,黄俊,柯丕余,赵伟睿,吕常江,王进波,尚龙安,梅乐和[4](2016)在《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脲和盐酸胍诱导谷氨酸脱羧酶的去折叠》文中指出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盐酸胍和脲诱导的谷氨酸脱羧酶野生酶和突变酶K413A的去折叠过程,以探索与酶稳定性相关的构效关系。以盐酸胍为变性剂时,野生型酶和突变酶K413A在激发波长为280 nm的荧光图谱中色氨酸的最大发射峰均发生红移,色氨酸荧光强度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以脲为变性剂时,两种酶荧光图谱中色氨酸的最大发射峰同样发生红移,但色氨酸荧光强度持续下降。无论是以盐酸胍还是以脲作为变性剂时,野生型酶和突变酶K413A的去折叠过程都符合"三态模型",说明随着变性剂浓度的增加,野生型酶和突变酶K413A先从天然态转变为部分折叠中间态,并最终转变为去折叠状态。此外,考察了变性剂对谷氨酸脱羧酶活力的影响,当以盐酸胍为变性剂时,野生型酶和突变酶K413A半失活的盐酸胍浓度分别为0.4 mol×L-1和0.7 mol×L-1,而半失活的脲浓度分别为1 mol×L-1和2 mol×L-1。研究表明,突变酶K413A的热力学稳定性比野生型酶更强,K413位点与GAD的结构刚性有重要联系。

冀旭[5](2014)在《基因重组血管生长抑制剂Kringle5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利用血管生成抑制类药物来抑制血管新生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等血管新生类疾病的重要思路和方向。在目前所发现的血管生成抑制类因子中,人纤溶酶原的第五个环饼区,即Kringle5,是目前发现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特异性较高,毒副作用较小,且活性较强的抑制血管新生类物质,因此,Kringle5在肿瘤等血管新生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本工作将光谱法、亲和色谱法等实验方法以及分子对接、热力学和动力学模拟等理论预测方法相结合,研究了变性剂诱导的基因重组血管生长抑制剂Kringle5的结构变化过程以及一些小分子配体与血管生长抑制剂Kringle5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阐明血管生长抑制剂Kringle5的作用机理以及进一步对其药理药效的调控提供了一些新的视野。1.综合利用内源荧光光谱法、荧光相图分析、荧光探针以及荧光猝灭等方法监测表征了血管生长抑制剂Kringle5在盐酸胍和脲诱导下的展开-重折叠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盐酸胍和脲诱导的Kringle5的去折叠和重折叠过程中均不存在折叠中间态,即]Kringle5的去折叠和重折叠过程均符合“二态模型”。在盐酸胍和脲诱导的去折叠过程中,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疏水区域逐渐暴露,暴露在蛋白表面的能被猝灭剂猝灭的荧光基团占总荧光基团的比例分别由59.2%上升至85.5%和由59.2%上升至83.3%;在盐酸胍和脲诱导的Kringle5重折叠过程中,蛋白分子内部重新形成疏水区域,暴露在蛋白表面的能被猝灭剂猝灭的荧光基团占总荧光基团的比例分别由88.3%下降至60.2%和由84.1%下降至61.1%。由本部分实验初步推测盐酸胍和脲诱导的Kringle5的去折叠和重折叠过程分别是经由同一路径的相互可逆的反应过程。2.利用光谱法、分子模拟对接技术并辅以热力学、动力学预测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Kringle5与五种小分子配体(L-赖氨酸、6-氨基己酸、7-氨基庚酸、氨甲环酸以及苄胺)的相互识别过程以及二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作用状态、作用强弱、结合位点、作用力类型、作用距离以及作用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Kringle5分子内氨基酸残基和小分子配体中官能团的分布和对接。结果发现,Kringle5与五种配体之间的猝灭反应速率常数Kq均大于2×1010L·mol-1·s-1,且猝灭速率常数KSV均随着实验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明Kringle5与五种配体间均由于形成了不发荧光的络合物而产生了静态猝灭现象;测定了不同温度下Kringle5与五种小分子配体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发现Kringle5与五种配体的作用强度由强至弱的顺序为:氨甲环酸>6-氨基己酸>苄胺>7-氨基庚酸>L-赖氨酸;通过计算获知Kringle5与五种配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变、焓变、熵变以及表观活化能均为负值,说明Kringle5与五种配体都是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要作用力的自发的、放热的反应过程且反应过程中不存在能垒;利用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获知五种配体均同Kringle5分子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且与Kringle5分子中色氨酸残基的平均作用距离相差不大;通过分子模拟对接技术发现,五种配体与Kringle5分子的结合成键情况各不相同:氨甲环酸与Kringle5分子结合形成了两条氢键以及一个阳离子-π互作用,6-氨基己酸与Kringle5结合形成了两条氢键以及一个阳离子-π相互作用,苄胺与Kringle5结合形成了一条氢键,一个苯环-苯环共轭相互作用以及两个阳离子-π互作用,7-氨基庚酸与Kringle5结合形成一条氢键以及一个阳离子-π相互作用,L-lysine与Kringle5结合形成一条氢键一个阳离子-π相互作用;最后,在对比五种小分子结构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Kringle5蛋白更为偏向的配体分子的结构类型。3.利用亲和色谱技术,通过重氮盐反应将Kringle5蛋白键合到了硅胶基质上,并初步建立了一套利用亲和色谱的方法来研究Kringle5与小分子配体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结果显示,将Kringle5键合到硅胶基质上后,色谱柱分离情况良好;经过前沿色谱分析所得到的Kringle5与五种小分子配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结合常数与通过光谱法得到的结合常数数量级相同且作用强弱排序一致。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研究Kringle5与配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方向与基础。

吴丹[6](2013)在《变性剂诱导的猪胃蛋白酶和牛血清蛋白去折叠过程及温度诱导的牛血清蛋白构象过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主要研究了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猪胃蛋白酶和牛血清蛋白去折叠过程中各稳定构象态的分布和过渡,以及不同温度下牛血清蛋白构象变化和在反相色谱柱上的吸附作用。1.利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测定了不同浓度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猪胃蛋白酶和牛血清蛋白的残余活性,并获得两个描述它们去折叠过程中各稳定构象态之间过渡的特征展开参数K和△m。脲诱导的猪胃蛋白酶二态去折叠过程的特征展开参数△m、K分别为5.146、0.0095,盐酸胍诱导的猪胃蛋白酶三态去折叠过程的特征展开参数△m1、△m2、K1、K2分别为1.335、1.913、0.438、0.113,脲诱导的牛血清蛋白三态去折叠过程的特征展开参数△m1、△m2、K1、K2分别为1.76、1.80、0.78、0.41,而盐酸胍诱导的牛血清蛋白四态去折叠过程的特征展开参数△m1、△m2、△m3、K1、K2、K3分别为0.83、0.81、0.97、0.93、4.12、0.59:2.利用这两个参数探讨了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猪胃蛋白酶和牛血清蛋白各稳定构象态随变性剂浓度的分布和过渡。结果表明,在盐酸胍诱导的猪胃蛋白酶三态去折叠过程中,当盐酸胍浓度约为1.5mol/L时,折叠中间态的浓度达到最大,约占溶液中总猪胃蛋白酶的12%;在脲诱导的牛血清蛋白三态去折叠过程中,当脲浓度约为2.0mol/L时,折叠中间态的浓度达到最大,约占溶液中总牛血清蛋白的41%;在盐酸胍诱导的牛血清蛋白四态去折叠过程中,当盐酸胍浓度约为0.4和1.2mol/L时,第一和第二折叠中间态浓度达到最大,分别约占溶液中总牛血清蛋白的20%和70%;3.反相液相色谱研究中温度对牛血清蛋白构象变化的结果表明,温度在12~20℃变化范围内,牛血清蛋白仅以一种构象态A存在;温度在22~50℃变化范围内,牛血清蛋白以A、B两种不同的构象态存在,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A的含量逐渐减少,而B的含量逐渐增多。当温度达到50℃时构象态B占总牛血清蛋白的25%;4.根据牛血清蛋白在反相液相色谱柱上的保留行为确定了牛血清蛋白两种构象态在反相色谱柱上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在牛血清蛋白从构象态A到B的转变过程中,△H>0、△S>0、△G>0,构象转变过程是熵驱动的非自发过程。当构象态A吸附时△H<0、△S<0、△G<0,而当构象态B吸附时△H<0、S>0、△G<0,表明构象态A和B在反相柱上的吸附作用都是自发的,且前者主要是由焓驱动的,而后者是由焓、熵共同驱动的。

张丽[7](2012)在《蛋白质变性的力学谱研究》文中指出蛋白质变性作用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利用各种蛋白质对变性剂的敏感程度不同,使结合蛋白变性沉淀,达到提纯生物制品的目的;工业上也曾经使球蛋白质变性制成纤维,生产织物等。但是有些情况下人们却希望避免蛋白质变性,如在人工心肺机内循环的血液,食品,疫苗保藏等方面。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蛋白质变性作用,揭示生命现象的机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同时有可能推动医药产业发展和促进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培育和带动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新型生物产业和蛋白质研究技术相关新型产业,从而有利于确立生物与医药产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人们对蛋白质变性过程已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迄今,对蛋白质变性过程的力学谱研究却很少涉及,蛋白质变性过程的理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论文首次将液态簧振动力学谱(RMS-L)方法推广应用到蛋清水凝胶、蛋黄水凝胶的测量研究中,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在RMS-L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液体簧振动力学谱仪测量重复性的实验验证方案,测量重复的验证参量为对应于甘油液体的a-弛豫过程的复杨氏模量。实验结果表明,16种甘油样品中,对应于α-弛豫过程的损耗模量峰的半高宽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4%,样品最大相对偏差也只有6%,表明RMS-L测量的重复性相当好。2)利用RMS-L方法分别对蛋清水凝胶、蛋黄水凝胶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1)RMS-L方法可以实时观测到蛋清水凝胶、蛋黄水凝胶中水挥发率随时间的细致变化规律,验证了该方法在蛋白质变性实时检测中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2)蛋清水凝胶蛋白质或蛋黄水凝胶蛋白质变性前都伴随水分的快速挥发;它们具有确定的变性温度,变性温度分别为:Td1=332K、Td2=325.8K,不受升温速率的影响而改变;蛋清水凝胶蛋白质或蛋黄水凝胶蛋白质完全变性后其颜色(焦黄色)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变深。

冯永红[8](2012)在《蛋白质变性的介电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蛋白质变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刻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机理,蛋白质在变性过程中,其二级结构会发生变化,检测这些变化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荧光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圆二色谱法(CD)和射线衍射法(X ray)等,由于这些方法在研究蛋白质变性时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还不能准确的反映蛋白质变性的全部信息。介电谱研究覆盖105至108共迭14个数量级的极宽的频率范围,是研究高分子结构和极性固体中空间电荷运动规律最有效方法之一。介电谱在很宽的特征时间范围内,对不同物质或体系中产生的不同弛豫过程是极其敏感的,这种敏感是通过电子密度波动的振幅和时间,以及不同宏观尺度的物质体系对电场的响应时间,即弛豫时间反映出来的。介电谱方法测量的是电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随频率或者温度的变化关系。本论文采用介电谱方法对蛋白质的变性进行研究,并由此得到表征蛋白质变性的参数,以检验这种方法对蛋白质变性测量的可行性。首先用Novocontrol宽频阻抗分析仪对蛋清和蛋黄在低温区间进行介电谱测量,然后在高温区间对蛋清和蛋黄变性过程进行介电谱测量。试图分析温度对蛋清和蛋黄的复介电常数的影响,以及蛋清和蛋黄变性过程在所对应的复介电常数的变化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蛋清和蛋黄在300K至90K的升降温过程中的介电常数的实部ε’与虚部ε"都出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变化过程,对应着相应的弛豫过程与转变过程即相变,但是升温中的弛豫过程与转变过程所对应的温度高于降温中所对应的温度。两次升降温中介电常数实部ε’与虚部ε"随温度T变化情况是一致的,这不仅说明内层蛋清在300K至90K的升降温中并没有发生不可逆的转变,同时也说明介电谱方法测量内层蛋清的方法是可行的,数据是可靠的,具有可重复性。样品从300K升温至350K,先升温后降温的两次升降温过程的内层蛋清和蛋黄中的蛋白质在在第一次升温至350K时,变性并没有完全变性或者变性过程没有完全进行,在第二次升温中蛋白质继续发生变性。蛋白质的变性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并不能在某一温度点完成,而是发生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的。本论文的研究表明,介电谱方法能够对蛋清和蛋黄随温度改变而产生的变化过程给予有效的检测,从而为蛋白质胶体的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测量手段;同时本文研究所得的数据与结论也为蛋白质胶体随温度而发生性质及结构的变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李向荣,闫云辉[9](2011)在《荧光光谱法研究牛血清蛋白在盐酸胍体系中的变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荧光光谱技术,对盐酸胍与牛血清蛋白在30℃水溶液中的结合作用及造成牛血清蛋白变性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盐酸胍诱导牛血清蛋白变性时荧光强度和峰位的变化规律,并计算出伸展分数fu,变性平衡常数Ku,伸展吉布斯自由能ΔGu,衡量蛋白质对变性剂稳定性的参量ΔGH2O,衡量蛋白质变性协同性的参量m和变性中点c1/2。研究结果表明,盐酸胍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两种作用造成牛血清蛋白变性,伸展分数fu随盐酸胍浓度的变化呈3个阶段,当盐酸胍浓度达6.0 mol.L-1时,伸展分数fu约为1,结构完全打开,牛血清蛋白完全变性。

段栋[10](2011)在《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研究》文中提出应用内源荧光光谱、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高效凝胶排阻色谱等研究了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通过变性剂分子和猪血红蛋白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平衡,以它们之间的相互缔合和解离平衡为基础,建立了定量描述变性剂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理论模型。通过这个理论模型,可以获得两个描述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中各种亚基之间相互转化的特征参数k和m,其中k表示猪血红蛋白分子从一种亚基状态解离到另一种亚基状态的热力学平衡常数,m表示在此过程中平均每个猪血红蛋白亚基分子所结合的变性剂分子数。在脲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中,当溶液中变性剂浓度大于等于5.0 mol/L时,部分猪血红蛋白分子由四聚体解离成二聚体,并且二聚体的含量随着溶液中变性剂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其解离过程的k和m分别为4.18×10-9 L·mol-1和1.69;在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中,当溶液中变性剂浓度大于等于3.5 mol/L时,部分猪血红蛋白分子由四聚体解离成二聚体,并进一步解离成单体,且随着溶液中盐酸胍浓度的增加,单体含量逐渐增加,二聚体含量逐渐减小,四聚体含量变化不大,其解离过程的k1、k2分别为7.82×10-7 L·mol-1、3.56×10-9 L·mol-1, m1、m2分别为1.17、3.06;通过比较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以及特征参数k和m可知,盐酸胍的诱导解离能力强于脲的诱导解离能力。同时,通过比较猪血红蛋白分子在不同浓度脲和盐酸胍溶液中的结构变化和活性变化发现,猪血红蛋白分子的活性变化快于它们的结构变化。本工作提出的两个描述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特征展开参数k和m,不但可以定量的描述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中各种亚基在不同变性剂浓度下的分布和相互转化过程,而且还可以描述此解离过程发生的难易程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简单和精确的描述蛋白质解离过程的理论模型。

二、盐酸胍诱导的蛋白质变性现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酸胍诱导的蛋白质变性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蛋白质构型变化监测的等离子激元光学探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相关理论概述
        1.1.1 蛋白质的结构
        1.1.2 蛋白质的性质
        1.1.3 蛋白质的折叠
        1.1.4 国内外对蛋白质折叠过程的研究方法
    1.2 概述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共振
        1.2.1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1.2.2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
        1.2.3 影响金属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影响因素
    1.3 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学传感应用
        1.3.1 LSPR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3.2 LSP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5 本章总结
第二章 以Au@Ag NC为纳米光学探针对蛋白质构型变化检测
    2.1 引言
    2.2 原料和试剂
    2.3 设备和仪器
    2.4 实验部分
        2.4.1 Au@Ag NC纳米材料的制备
        2.4.2 构建Au@Ag NC-BSA生物传感器及优化
        2.4.3 以Au@Ag NCs为纳米光学探针对蛋白质构型变化的检测
    2.5 结果与讨论
        2.5.1 Au@Ag NC纳米材料的表征
        2.5.2 构建Au@Ag NCs-BSA生物传感器的表征
        2.5.3 优化Au@Ag NCs-BSA生物传感器
        2.5.4 以Au@Ag NCs为纳米光学探针对蛋白质构型变化的检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Au NRs为纳米光学探针对蛋白质构型变化的检测
    3.1 引言
    3.2 原料和试剂
    3.3 设备和仪器
    3.4 实验部分
        3.4.1 Au NRs纳米材料的制备
        3.4.2 构建Au NRs-BSA生物传感器
        3.4.3 以Au NRs为纳米光学探针对蛋白质构型变化的检测
    3.5 结果与讨论
        3.5.1 Au NRs纳米材料的表征
        3.5.2 构建Au NRs-BSA生物传感器的表征
        3.5.3 以Au NRs为纳米光学探针对蛋白质构型变化的检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4 致谢

(2)复合酶酶解牦牛血制备氨基酸液体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金来源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牦牛屠宰废弃血液的研究现状
        1.1.1 牦牛血高价值产品开发
        1.1.2 牦牛血食用研究
    1.2 水解技术在血液中的应用
        1.2.1 血液前处理与酶解工艺优化研究
        1.2.2 血液酶解产物的研究
        1.2.3 血液酶解产品的研究
    1.3 氨基酸肥料的应用与发展
        1.3.1 氨基酸肥的概述
        1.3.2 氨基酸肥料对作物种植的影响
    1.4 立项依据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前处理对酶解牦牛血效果的探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试验主要设备
        2.1.3 前处理酶解工艺
    2.2 实验方法
        2.2.1 抗凝处理
        2.2.2 血粉处理
        2.2.3 变性处理
        2.2.4 不同碱液调节p H值对酶解的影响
        2.2.5 蛋白酶活力测定
        2.2.6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7 蛋白水解率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分析
        2.4.1 不同抗凝剂处理牦牛血对酶解的影响
        2.4.2 冻干处理对酶解牦牛血效果的影响
        2.4.3 蛋白变性对牦牛血酶解的影响
        2.4.4 不同碱液调节p H对酶解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酶水解牦牛血工艺优化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主要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筛酶实验
        3.2.2 单因素试验设计
        3.2.3 正交试验设计
        3.2.4 水解率测定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市售蛋白酶水解牦牛血效果对比
        3.4.2 碱性蛋白酶水解条件优化
        3.4.3 风味蛋白酶水解条件优化
        3.4.4 复酶分步水解正交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牦牛血酶水解产物分析及氨基酸液体肥研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主要设备
    4.2 .方法
        4.2.1 氨基酸分析
        4.2.2 矿物质分析
        4.2.3 含氨基酸水溶肥限量元素检测
        4.2.4 肽段检测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酶水解产物氨基酸结果
        4.4.2 酶水解产物中残留蛋白质与多肽
        4.4.3 酶水解产物矿物质结果
    4.5 牦牛血氨基酸液体肥料研制
        4.5.1 牦牛血氨基酸液体肥感官指标评定
        4.5.2 牦牛血氨基酸液体肥理化指标评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牦牛血氨基酸液体肥作物应用实验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主要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种植方法
        5.2.2 生长情况指标检测
        5.2.3 增产情况指标检测
        5.2.4 作物品质指标检测
    5.3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牦牛血氨基酸液体肥对作物生长情况影响
        5.4.2 牦牛血氨基酸液体肥对作物产量影响
        5.4.3 牦牛血氨基酸液体肥对作物内部品质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结构基元模型在天青蛋白解折叠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蛋白质折叠与结构基元模型
    1.2 蛋白质的中间态
    1.3 天青蛋白(Azurin)简介
        1.3.1 天青蛋白(Azurin)的结构
        1.3.2 Azurin的性质研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Azurin的表达纯化以及与铜(Ⅱ)离子的相互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质粒与菌种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Azurin的表达纯化
        2.3.2 Azurin与铜(Ⅱ)离子的反应
    2.4 结果与分析
        2.4.1 Azurin的表达纯化
        2.4.2 铜(Ⅱ)离子与apo-Azurin之间的反应
        2.4.3 Cu~Ⅱ-NTA与apo-Azurin之间的反应
    2.5 小结
第三章 金属离子对盐酸胍诱导Azurin解折叠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蛋白样品的制备
        3.3.2 化学以及热诱导解折叠
        3.3.3 解折叠数据处理
        3.3.4 Trp~(48)与结合铜(Ⅱ)离子之间的距离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浓度盐酸胍条件下Azurin的荧光发射光谱
        3.4.2 Azurin的解折叠曲线
        3.4.3 Cu~Ⅱ-Azurin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4.4 盐酸胍对F?rster共振能量转移的影响
        3.4.5 热诱导Azurin解折叠
    3.5 讨论
        3.5.1 Azurin的两个结构基元
        3.5.2 金属离子对Azurin结构基元2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SDS和CTAB诱导的Cu~Ⅱ-Azurin解折叠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化学诱导解折叠
        4.3.2 解折叠曲线
        4.3.3 丙烯酰胺(Acrylamide)及碘化钾(KI)淬灭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Azurin在不同状态下的荧光光谱
        4.4.2 Azurin的解折叠行为及稳定性
        4.4.3 SDS和CTAB诱导Cu~Ⅱ-Azurin解折叠态中色氨酸残基(Trp~(48))与结合铜(Ⅱ)离子间的距离
        4.4.4 丙烯酰胺与碘化钾淬灭
        4.4.5 缓冲液的pH值对结构基元2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研究成果
致谢

(5)基因重组血管生长抑制剂Kringle5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1.2.1 血管生长抑制剂Kringle 5与变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1.2.2 血管生长抑制剂Kringle 5与小分子配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 荧光光谱分析法
        1.3.2 分子模拟对接技术
        1.3.3 亲和色谱分析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变性剂诱导的血管生长抑制剂Kringle 5的去折叠和重折叠过程
    2.1 引言
    2.2 所用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盐酸胍诱导的Kringle 5的去折叠过程
        2.3.2 盐酸胍诱导的Kringle 5的重折叠过程
        2.3.3 脲诱导的Kringle 5的去折叠过程
        2.3.4 脲诱导的Kringle 5的重折叠过程
        2.3.5 内源荧光光谱的测定以及荧光相图
        2.3.6 ANS表征Kringle 5 的去/重折叠过程
        2.3.7 荧光猝灭法研究Kringle 5的去/重折叠过程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盐酸胍诱导的Kringle 5去折叠过程的内源荧光谱及荧光相图分析
        2.4.2 盐酸胍诱导的Kringle 5重折叠过程的内源荧光谱及荧光相图分析
        2.4.3 脲诱导的Kringle 5去折叠过程的内源荧光谱及荧光相图分析
        2.4.4 脲诱导的Kringle 5重折叠过程的内源荧光谱及荧光相图分析
        2.4.5 ANS表征Kringle 5的去/重折叠过程
        2.4.6 荧光猝灭法研究盐酸胍诱导的Kringle 5的去/重折叠过程
        2.4.7 荧光猝灭法研究脲诱导的Kringle 5的去/重折叠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血管生长抑制剂Kringle 5与小分子配体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与分子对接
    3.1 Kringle 5与L-lysine的相互作用研究
        3.1.1 实验仪器及所用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4 小结
    3.2 Kringle 5与EACA的相互作用研究
        3.2.1 实验仪器及所用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3.3 Kringle 5与7-AHA的相互作用研究
        3.3.1 实验仪器及所用试剂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4 小结
    3.4 Kringle 5与AMCHA的相互作用研究
        3.4.1 实验仪器及所用试剂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4 小结
    3.5 Kringle 5与Benzylamine的相互作用研究
        3.5.1 实验仪器及所用试剂
        3.5.2 实验方法
        3.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4 小结
    3.6 Kringle 5与五种小分子配体结合体系的比较及讨论
第四章 亲和色谱法研究Kringle 5与小分子配体的相互作用——方法的初步建立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所用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定向固定化Kringle 5填料的制备
        4.3.2 定向固定化Kringle 5色谱柱的表征
        4.3.3 前沿色谱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定向固定化Kringle 5亲和色谱柱活性表征
        4.4.2 前沿色谱分析
        4.4.3 朗格缪尔等温吸附模型
        4.4.4 结合常数的测定
    4.5 小结
全文总结
    1. 本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
    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变性剂诱导的猪胃蛋白酶和牛血清蛋白去折叠过程及温度诱导的牛血清蛋白构象过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折叠的研究概况
        1.1.1 研究背景
        1.1.2 蛋白质的去折叠和重折叠
        1.1.3 蛋白质分子中间态的研究
        1.1.4 蛋白质折叠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机制
    1.2 蛋白质分子折叠过程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1.3.1 本论文的研究基础
        1.3.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3.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变性剂诱导的猪胃蛋白酶和BSA去折叠过程残余活性的测定
    2.1 理论基础
        2.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2.1.2 荧光光谱法
        2.1.3 蛋白质与药物作用结合参数的测定
        2.1.4 研究对象简介
    2.2 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猪胃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2.3.2 BSA活性的测定
        2.3.3 猪胃蛋白酶去折叠过程残余活性率的测定
        2.3.4 BSA去折叠过程残余活性率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猪胃蛋白酶的活性
        2.4.2 BSA的活性
        2.4.3 猪胃蛋白酶去折叠过程的残余活性率
        2.4.4 BSA去折叠过程的残余活性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性剂诱导的猪胃蛋白酶和BSA去折叠过程各稳定构象态的分布
    3.1 理论基础
    3.2 猪胃蛋白酶去折叠过程的特征参数K和△m
    3.3 BSA去折叠过程的特征参数K和Am
    3.4 蛋白质去折叠过程各稳定构象态的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对BSA构象变化的影响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反相液相色谱
        4.2.2 SDS-PAGE电泳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SA两种构象态在反相色谱柱上的吸附作用
    5.1 理论基础
    5.2 温度在12~20℃之间BSA吸附作用的焓变和熵变
    5.3 温度在22~50℃之间BSA吸附作用的焓变和熵变
    5.4 BSA构象转变的焓变和熵变
    5.5 BSA构象转变的焓-熵互补
    5.6 BSA吸附和构象转变的自由能变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蛋白质变性的力学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
    1.2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2.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1.2.2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1.3 蛋白质的性质及应用
    1.4 蛋白质变性的定义
    1.5 蛋白质变性过程的结构变化
    1.6 蛋白质变性的特征
    1.7 蛋白质变性作用的应用
第二章 蛋白质变性研究的回顾
    2.1 蛋白质变性方法的研究
    2.2 蛋白质变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2.3 蛋白质变性机理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态簧振动力学谱方法
    3.1 引言
    3.2 力学谱测量原理与方法简介
        3.2.1 力学谱测量的基本原理
        3.2.2 簧振动力学谱测量方法介绍
    3.3 液态簧振动力学谱测量方法
    3.4 液体簧振动力学谱仪的自制控温系统测温重复性的实验校验
        3.4.1 校验方案与实验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液体簧振动力学谱仪测量重复性的实验验证
        3.5.1 校验方案与实验
        3.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蛋白质变性的实时检测与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样品
    4.3 实验仪器
    4.4 实验方案
    4.5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
    4.6 室温时RMS-L方法对蛋白质的实时检测
        4.6.1 室温(-290K)条件下RMS-L方法对蛋清水凝胶中物理与化学过程的检测
        4.6.2 室温(-290K)条件下RMS-L方法对蛋黄水凝胶中物理与化学过程的检测
    4.7 不同升温速率下蛋白质变性的实时检测
        4.7.1 不同升温速率下RMS-L方法对蛋清水凝胶蛋白质变性过程的检测
        4.7.2 不同升温速率下RMS-L方法对蛋黄水凝胶蛋白质变性过程的检测
    4.8 蛋白质变性力学谱的总结与讨论
    4.9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RMS-L对细菌纤维素水凝胶中物理与化学过程的检测
    2. 晶体裂纹愈合效应的研究
致谢
作者简历
伊犁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蛋白质变性的介电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简介
        1.1.1 蛋白质结构
        1.1.2 蛋白质的性质与功能
    1.2 蛋白质变性的简介
        1.2.1 蛋白质变性过程
        1.2.2 蛋白质变性的表现
        1.2.3 蛋白质变性研究的现状
    1.3 蛋白质复性过程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介电谱方法简介与实验方案
    2.1 引言
    2.2 介电谱方法的测量原理及特征
        2.2.1 电介质的极化机制
        2.2.2 动态介电常数(复介电常数)
        2.2.3 介电谱方法的特点与优势
    2.3 介电谱的一般分析方法
        2.3.1 Debye 方程
        2.3.2 Cole-Cole 圆弧型方程
        2.3.3 Davidson-Cole 非对称圆弧方程
        2.3.4 Havriliak-Negami 方程
    2.4 实验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蛋白质变性的介电谱检测
    3.1 实验样品的选择
    3.2 低温区间 90K~300K 蛋清和蛋黄的介电谱测量结果和讨论
    3.3 高温区间 300K~350K 蛋白质变性的介电谱测量结果和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荧光光谱法研究牛血清蛋白在盐酸胍体系中的变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盐酸胍-牛血清蛋白体系的荧光光谱
    2.2 荧光数据处理模型
    2.3 荧光数据处理结果
3 结 论

(10)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蛋白质变性过程的研究进展
        1.1.1 蛋白质的变性
        1.1.2 蛋白质变性过程的研究方法
        1.1.3 变性剂诱导的蛋白质变性过程研究
        1.1.4 蛋白质变性过程的研究意义
    1.2 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2.2 猪血红蛋白与人血红蛋白的同源性
        1.2.3 血蛋白解离过程的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荧光光谱法研究
    2.1 理论部分
        2.1.1 荧光分析法
        2.1.2 蛋白质的内源荧光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脲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
        2.3.2 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
        2.4.1 脲诱导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内源荧光发射光谱
        2.4.2 盐酸胍诱导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内源荧光发射光谱
        2.4.3 小结
第三章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非变性凝胶电泳
        3.3.1 溶液配制
        3.3.2 制胶过程
        3.3.3 样品处理
    3.4 实验方法
        3.4.1 脲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
        3.4.2 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
    3.5 实验结果和讨论
        3.5.1 脲诱导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PAGE
        3.5.2 盐酸胍诱导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PAGE
        3.5.3 小结
第四章 高效凝胶排阻色谱研究
    4.1 理论部分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血红蛋白的稀释解离过程
        4.3.2 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1 脲诱导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凝胶排阻色谱图
        4.4.2 盐酸胍诱导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凝胶排阻色谱图
        4.4.3 不同变性剂浓度下各亚基的分布状况
        4.4.4 小结
第五章 猪血红蛋白分子的活性测定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脲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
        5.2.2 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5.3.1 脲诱导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活性变化
        5.3.2 盐酸胍诱导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活性变化
        5.3.3 小结
第六章 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理论模型的建立
    6.1 理论部分
        6.1.1 脲诱导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理论模型和其特征参数
        6.1.2 盐酸胍诱导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理论模型和其特征参数
    6.2 脲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特征参数的求解
    6.3 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特征参数的求解
    6.4 脲和盐酸诱导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中参数k和m的比较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脲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总结
    7.2 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的总结
    7.3 结论
    7.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盐酸胍诱导的蛋白质变性现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蛋白质构型变化监测的等离子激元光学探针研究[D]. 王露露.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复合酶酶解牦牛血制备氨基酸液体肥的研究[D]. 刘元林. 西北民族大学, 2021
  • [3]结构基元模型在天青蛋白解折叠研究中的应用[D]. 马剑龙. 山西大学, 2017(03)
  • [4]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脲和盐酸胍诱导谷氨酸脱羧酶的去折叠[J]. 胡升,黄俊,柯丕余,赵伟睿,吕常江,王进波,尚龙安,梅乐和.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6(03)
  • [5]基因重组血管生长抑制剂Kringle5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研究[D]. 冀旭. 西北大学, 2014(01)
  • [6]变性剂诱导的猪胃蛋白酶和牛血清蛋白去折叠过程及温度诱导的牛血清蛋白构象过渡的研究[D]. 吴丹. 西北大学, 2013(S1)
  • [7]蛋白质变性的力学谱研究[D]. 张丽. 伊犁师范学院, 2012(07)
  • [8]蛋白质变性的介电谱研究[D]. 冯永红. 伊犁师范学院, 2012(12)
  • [9]荧光光谱法研究牛血清蛋白在盐酸胍体系中的变性[J]. 李向荣,闫云辉. 分析测试学报, 2011(09)
  • [10]脲和盐酸胍诱导的猪血红蛋白分子解离过程研究[D]. 段栋. 西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盐酸胍诱导蛋白质变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