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

一、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论文文献综述)

张旺[1](2021)在《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世界水体污染加剧,絮凝法作为一种经济且简便的污水处理技术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絮凝剂在絮凝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质量将会决定处理后的效果,因此制备出高效且廉价的絮凝剂一直是广大科研者的研究课题。壳聚糖(CS)和淀粉(STC)等天然高分子物质有絮凝效果,但是存在分子量低、溶解性差等缺点。本文将丙烯酰胺(AM)和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乙酯基三甲基氯化铵(DMC)通过接枝聚合反应接枝到玉米淀粉和壳聚糖骨架上,制备出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STC-g-PAD和CS-g-PAD。实验选用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式,制备两种天然高分子基絮凝剂。以接枝效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聚合时间、聚合温度、过硫酸铵添加量和AM与STC的比例对STC-g-PAD接枝效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选出在(NH4)2S2O8质量为0.25g,AM与STC质量比为2:1时,并于55℃下反应3 h所制备出的STC-g-PAD有最大的接枝效率。4个聚合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大小为:mAM:m STC>聚合温度>引发剂添加量>聚合时间。在淀粉基絮凝剂的制备条件基础上,研究壳聚糖和丙烯酰胺质量比对CS-g-PAD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两者的比例为1:4时,CS-g-PAD的接枝效率达83.15%。通过对两种天然基絮凝剂的FT-IR表征分析,证明成功制备出目的产物。TG-DTG分析表明提升了絮凝剂的热稳定性;XRD的分析可得出接枝聚合的发生破环了玉米淀粉和壳聚糖原始的晶体结构,使合成出的絮凝剂变为无定形结构;SEM的分析证明絮凝剂表面粗糙度增加,形成了许多沟壑。以1g/L高岭土悬浮液为絮凝对象,研究水力学条件和两种絮凝剂分子内部结构对絮凝效果的影响。通过测试两种来源不同淀粉制备的絮凝剂的絮凝性能,证明含有较多直连淀粉的玉米淀粉制备出的絮凝剂效果更佳。在优化后的水力学条件下,两种天然接枝絮凝剂STC-g-PAD和CS-g-PAD投加量均为2 g/L时,对弱酸性高岭土悬浮液的透光率能达95%以上,且透光率随着接枝效率的增加而增加。

倪美乐[2](2021)在《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速生材高含量木素纸浆(简称高得率浆,HYP)具有制浆过程中保留大量木素、纸浆得率高、污染小、原料来源广等优势而具备广阔应用前景。但由于高得率浆木素含量高导致漂白浆易发生光致返黄,这大大限制了其在高档纸种中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纸张白度、抑制纸张返黄是目前造纸行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被用作一种高得率浆的返黄抑制剂时,具有增白效果好、荧光强度高等优点,取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与广泛应用。但此类荧光增白剂存在水溶性差、与纸张结合力弱、用量大、容易发生光致顺-反异构等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及经济效益。因此,设计合成出一种具有增白、增强、抗水综合性能优良的功能多样、性能优异的纸张表面施胶剂是目前造纸工业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针对表面施胶剂和荧光增白剂存在以上问题,本论文首先在通过三步亲核取代法合成出三种荧光单体的基础上,通过淀粉接枝共聚法制备出了三类性能优异的具有荧光增白性能的纸张表面施胶剂,最后考察了它们在纸张表面施胶后纸张的光学性能及物理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以DSD酸、三聚氯氢、二乙醇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合成出一种水溶性良好的荧光单体(FBs),然后将其与丙烯酰胺、苯乙烯进行淀粉接枝共聚制备出一种具有疏水性能的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ST-st-FBs)。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紫外光谱(UV)等对目标产物的结构以及光学性能进行表征。通过48 h紫外光加速老化实验对目标产物作用于纸张的返黄抑制效果进行考察。最后对施胶纸张的抗水、抗张、撕裂强度等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施胶纸张的初始白度比空白纸张高11.33%ISO;经48h紫外老化试验后,施胶纸张的返黄值比空白纸张的返黄值低0.96。通过纸张物理性能测试发现,经施胶后纸张的抗水性提高了 16.1%,抗张强度和撕裂度分别提高了 16.9%、15.8%。第二部分通过引入2,4-二羟基二苯甲酮制备出一种紫外线吸收性能良好的荧光单体(UV/FBs),然后将UV/FBs、阳离子季铵盐、苯乙烯与淀粉接枝共聚,制备出两种阳离子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ST-DMDAAC-UV/FBs、ST-DMC-UV/FBs)。通过测试结果发现,两种施胶纸张的白度分别比空白纸张高15.52%ISO、15.28%ISO;且48h紫外老化试验后,两种施胶纸张的返黄值分别比空白纸张低1.88、1.75;经过物理性能测试发现,两种施胶纸张的抗张强度分别提高了 43.1%、39.7%,撕裂度分别提高了 21.2%、16.5%。说明阳离子季铵盐的引入对改善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的光稳定性差以及纸张的结合力弱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第三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乳液的抗紫外老化性能同时改善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光致顺反异构的问题,本部分实验中引入了具有紫外线屏蔽作用的纳米粒子。首先用KH-570对纳米SiO2进行改性,制备出一种双键化的纳米粒子(K-SiO2),再将改性纳米粒子、荧光单体、与丙烯酰胺进行淀粉接枝共聚,得到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荧光乳液(ST-SiO2-AS/FBs)。实验结果表明,ST-SiO2-AS/FBs基本不存在光致顺反异构现象;纸张经施胶后其抗张强度及撕裂度分别提高了 63.2%、26.4%;施胶纸张的初始白度比空白纸张高21.34%ISO,48h紫外光老化试验后,ST-SiO2-AS/FBs施胶纸张的返黄值比空白纸张低1.33;说明纳米粒子对改善纸张光学性能及物理性能方面具有显着作用。综合以上结果表明,ST-SiO2-AS/FBs对于提高纸张白度、抑制纸张返黄、增强纸张物理性能的综合效果最佳,这对改善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光稳定性差、与纸张结合能力差的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爨珊珊[3](2020)在《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快速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淀粉由于其环境友好性、生物降解性和来源的多样性,是一种成本低廉、可持续发展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但是原淀粉自身的不足限制了它的应用。为了提高淀粉的性能,淀粉可通过定向改性引入所需的官能团,兼备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的特性,广泛作为高吸水树脂、水处理剂、胶黏剂及其他功能材料使用。本研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半干法一锅法快速制备三种不同的淀粉接枝共聚物:CSt-g-AMPS(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接枝淀粉)、CSt-g-DMC(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接枝淀粉)和CSt-g-AM-AMPS-DMC(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接枝淀粉),并对所制备的接枝产品进行应用性能(吸水性、絮凝性、吸附铜离子性能)研究。(1)以玉米淀粉(CSt)为原料,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采用“半干一锅法”工艺制备玉米淀粉接枝共聚物(CSt-g-AMPS)。用单因素实验考察单体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时间工艺参数对接枝率(GR)和接枝效率(GE)的影响,得到较佳制备工艺参数为: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20 min。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失重-红外光谱联用仪(TGA-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设备对CSt以及CSt-g-AMPS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颗粒形貌与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St已成功接枝了AMPS,接枝物CSt-g-AMPS不再保留原淀粉的A型结晶结构,颗粒的微观形貌已被破坏,属无定形态的多孔树脂。对产品进行吸水性能测试表明,CSt-g-AMPS具有快速吸水能力(267.53 g?g-1)。(2)采用过硫酸铵(APS)—热双引发体系,以CSt为原料,DMC为单体,快速制备玉米淀粉接枝共聚物CSt-g-DMC。用单因素(单体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与时间)实验探究确定的较佳制备工艺参数:单体质量分数12%,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30 min。利用FTIR、XRD、SEM和TGA-FTIR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单体DMC已成功地接枝上CSt分子链上,所得产物是无定形态的物质,颗粒形貌呈多孔树脂状;在N2氛围下的受热过程中,CSt-g-DMC分子链所包含的DMC基团在214℃下仍然稳定。将CSt-g-DMC进行应用性能(絮凝)测试,结果表明:CSt-g-DMC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其絮凝能力的大小与投加量有关,对于模拟的待处理水体,即质量体积浓度为500 mg?L-1的高岭土悬浊液,当CSt-g-DMC投加量为4.0mg?L-1时,此时絮凝效果最好,透光率达到(96.6±0.4)%。(3)采用“半干一锅法”工艺制备CSt-g-AM-AMPS-DMC(CAAD)。利用FTIR、SEM、XRD以及TGA-FTIR等设备对CAAD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对Cu(II)的吸附性能。结构分析表明,CAAD已成功接枝了丙烯酰胺(AM)、AMPS与DMC基团,产品样貌属无定型晶态,是多孔状树脂;在N2氛围下,对CAAD加热出现阶梯式热解,所接入的3种单体的基团能稳定至218℃;吸附实验表明,CAAD在不同温度下对Cu(II)的等温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方程,其动态吸附行为,即对Cu(II)吸附随时间的变化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热力学分析CAAD对Cu(II)的吸附是自发的、放热的、熵增的过程。

王丽丽[4](2020)在《异淀粉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改性淀粉对其结构和上浆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纺织经纱上浆过程中,聚乙烯醇(PVA)浆料越来越多地被淀粉浆料所取代,但由于淀粉天然结构的缺陷导致其浆膜脆硬,对疏水性纤维黏附性差,无法很好地满足上浆的要求。为了改善淀粉的上浆性能,通常会采用物理添加浆纱助剂和淀粉化学结构改性的方法。本课题利用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对淀粉分子的水解特性制备分支极限糊精(BLD),并将其用作淀粉浆料增塑剂,研究其对淀粉浆膜机械性能及淀粉糊化、老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异淀粉酶对淀粉侧链的水解作用,研究部分脱支对淀粉分子结构和糊化性能及对涤/棉粗纱黏附性的影响;将异淀粉酶对淀粉的脱支作用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可以催化淀粉分子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相结合,引发阳离子单体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接枝到部分脱支淀粉分子链上,达到改善淀粉上浆性能的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酶法脱支和酶法接枝聚合复合改性的接枝淀粉制备方法;利用HRP酶催化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制备接枝淀粉,研究原淀粉精细结构对接枝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规律及接枝淀粉分子结构对其上浆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浆膜及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能的影响。以玉米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对淀粉分子的水解特性并通过乙醇沉降法制备6种不同分子结构的BLD,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PAD)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BLD的分子结构;分别测定加入和未加BLD淀粉膜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分别测定淀粉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及淀粉糊黏度,并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LSM)观察BLD和糊化淀粉的超微结构;利用DSC、X射线衍射仪(XRD)和淀粉老化动力学方程研究BLD对玉米淀粉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BLD的分子量大小顺序为:C9<W9<C8<W8<C7<W7,其中C7、C8、C9和W7、W8、W9分别表示来源于玉米淀粉(C)和蜡质玉米淀粉(W),最终沉降时乙醇浓度分别为70%、80%、90%的BLD;BLD可降低淀粉浆膜的断裂强度,提高断裂伸长率,分子量较小的C9和W9有更好的增塑作用;BLD通过进入淀粉分子内部与淀粉发生相互作用,提高了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包括糊化开始、糊化峰值和糊化终止温度),降低了糊化焓;C7、C8和C9提高了玉米淀粉糊的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C7和C8使得玉米淀粉糊的崩解值增加,而C9则使其降低;BLD通过延缓淀粉的老化速率抑制淀粉的老化,分子量越小的BLD抑制淀粉老化的效果越明显。其次,研究了异淀粉酶部分脱支淀粉对其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蜡质玉米淀粉和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异淀粉酶对其进行部分脱支改性,分别通过还原糖法和1H NMR测定部分脱支处理前后淀粉的DE值和分支度;利用DSC测定部分脱支前后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焓;考察脱支改性前后的蜡质玉米淀粉和玉米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力。结果表明:经异淀粉酶部分脱支改性后,淀粉分子的直链淀粉含量和DE值均较原淀粉增加,而分支度则有所降低;经异淀粉酶脱支处理后,淀粉的糊化温度(包括糊化开始、糊化峰值和糊化终止温度)均较原淀粉有所升高,而糊化焓则有所降低;部分脱支改性的蜡质玉米和玉米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性均较原淀粉低。再次,研究了HRP酶催化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TAC)改性。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异淀粉酶对淀粉侧链的水解作用及HRP酶可以催化淀粉分子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引发阳离子单体ATAC与部分脱支淀粉成功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制备接枝淀粉;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性表征,利用1H NM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量表征,计算得到接枝淀粉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利用热重(TGA)和DSC测定接枝淀粉的热性能;考察原淀粉及接枝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性。结果表明:随着脱支时间的增加,接枝淀粉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也同时增加;接枝淀粉的热稳定性较原淀粉差;脱支处理10 min后再接枝得到的接枝淀粉对涤/棉粗纱的黏附力由原淀粉的91.72 N增加到98.20 N,提高了约7%。然后,研究了原淀粉精细结构对接枝淀粉结构的影响。以6组不同种类的淀粉为原料,包括2种玉米淀粉(CS和WCS)、3种大米淀粉(RS1、RS2和RS3)、4种小麦淀粉(WS1、WS2、WS3和WS4)、2种木薯淀粉(TS1和TS2)、3种土豆淀粉(PS1、PS2和PS3)及1种绿豆淀粉(MS),利用HRP酶可以催化淀粉分子链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引发丙烯酰胺(AM)成功接枝到淀粉分子链上,制备接枝淀粉;通过1H NM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计算得到接枝淀粉的分支度、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利用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SEC)测定原淀粉的分子尺寸大小?Rh和直链淀粉含量,并对原淀粉分子结构参数与接枝淀粉结构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利用两种淀粉生物合成模型对原淀粉的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链长分布进行拟合,将直链淀粉链长分布和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情况参数化,分别得到四个结构参数(βAp,i、βAp,iii、hAp,i和hAp,iii)和六个结构参数(βAm,i、βAm,ii、βAm,iii、hAm,i、hAm,ii和hAm,iii),对小麦淀粉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精细结构参数与其接枝淀粉分子结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接枝淀粉RS1-g-PAM的分支度最大为4.3%,TS2-g-PAM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最低分别为0.021和0.9%,WS4-g-PAM的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最高分别为0.139和6.1%;接枝淀粉的接枝率与原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间存在正相关;接枝淀粉的接枝率与βAm和βAp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直链淀粉结构和支链淀粉结构均会影响淀粉的接枝效果,βAm中βAm,i的影响相对强烈,说明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容易发生在聚合度低的直链淀粉上,βAp中βAp,i的影响相对明显,说明接枝反应更易在支链淀粉的外链上发生。最后,研究了接枝淀粉结构对其上浆性能的影响。利用HRP酶可以催化淀粉分子上的羟基产生自由基的特性,引发丙烯酰胺单体(AM)接枝到不同种类的淀粉(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土豆淀粉和木薯淀粉)分子链上,制备了4种不同种类的接枝淀粉;通过FT-I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性表征;利用1H NMR对接枝淀粉进行定量表征,计算得到接枝淀粉的分支度、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测定原淀粉和接枝淀粉的黏度、对纯棉粗纱的黏附力及浆膜的机械性能,并对接枝淀粉分子结构(分支度和接枝率)与上浆性能(浆液黏度、对纯棉粗纱的黏附性和浆膜的机械性能)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蜡质玉米淀粉的接枝淀粉分支度最低为3.30%,摩尔取代度和接枝率最高,分别为0.0686和3.01%;与原淀粉相比,4种接枝淀粉浆液的黏度和对纯棉粗纱的黏附力均有所增加,浆膜的断裂强力有所降低,断裂伸长率有所增加;接枝淀粉的黏度与接枝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接枝率越高,接枝淀粉的黏度越大;纯棉浆纱的断裂强力与接枝率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接枝率越高,纯棉浆纱的断裂强力越大;接枝淀粉膜的断裂伸长率与分支度存在负相关关系,接枝淀粉的分支度越高,淀粉膜的断裂伸长率越低。

郭明琦[5](2020)在《阳离子型和两性型淀粉改性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分子结构对混凝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水处理技术之一,能够对水中颗粒物和天然有机物实现有效去除。相比于合成高分子混凝剂常常存在出水重金属浓度高、有机单体残余等问题,天然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凭借其安全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等特性,在水处理中展现出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针对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复杂的分子结构及其混凝性能之间构效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部分都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因此,本课题选择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的淀粉聚合物作为主要基材,通过调整接枝共聚反应中单体的投加比例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接枝链长度和电荷密度的阳离子型和两性型淀粉改性聚合物。在对它们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微观表征后,将其分别用于处理高有机物模拟地表水,并通过改变混凝体系的理化特性全面考察两类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对其混凝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通过混凝实验发现,阳离子型和两性型淀粉改性聚合物的混凝性能均随着投药量的升高而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通过组内对比可知,在混凝剂投药量不足的条件下,聚合物的混凝性能随其电荷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并表现为最优投量逐渐降低;当投药量过量时,具有不同平均接枝链长的聚合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絮体回稳现象,说明聚合物的电荷密度和接枝链长度都会影响其混凝性能。污染物的基本特性和两类聚合物的分子结构都会受到混凝体系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最终表现为混凝性能的改变。在离子强度较高的体系中,聚合物的电荷密度较高,且分子结构在水中伸展,而污染物表面的负电荷被部分中和,排斥力减弱,此时有利于絮体聚沉;当溶液中离子强度较低时,聚合物上阳离子基团的解离被抑制,分子链趋于卷缩,电荷密度减小,对污染物的吸引力减弱,因此混凝效果降低。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对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混凝特性的构效关系实现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电荷密度和接枝链长度是影响淀粉改性聚合物混凝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当投药量不足时,聚合物的混凝效果与总电荷量和接枝链长度呈正相关;当投药量过量时,混凝效果则与二者呈负相关。

代春吉[6](2019)在《基于工业明胶改性阳离子胶原蛋白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皮革生产加工大国,有着丰富的动物皮资源。据统计,每生产100 kg的成品革,就要产出超过300kg以上的皮革固体废弃物。因此,皮革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和高值化转化利用,不但可以解决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而且可为其它行业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料或辅料。废弃钻井液是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固液废弃物,对动植物、人类健康及周围环境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废弃钻井液的无害化处理已成为急需解决的行业问题。本论文以皮革含铬废革屑提取的工业明胶为原材料,制备了三种改性阳离子胶原蛋白,并将其应用于废弃钻井液的絮凝处理,为皮革含铬固体废弃物高值化转化和废弃钻井液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实现了“以废治污”的环保理念。同时改性阳离子胶原蛋白可被生物降解,有效降低了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根据水溶液聚合法和自由基聚合原理,在氮气保护条件下,以氧化还原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和焦亚硫酸钠(SPS)为引发剂,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阳离子单体,采用接枝共聚的方法对胶原蛋白进行改性,制备了阳离子胶原蛋白(PCDAC)。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复合酶用量、pH、温度、时间等水解条件对PCDAC絮凝性能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了 PCDAC制备过程中明胶的最佳水解条件,优化后PCDAC对模拟钻井废液浊度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9.3%。采用现代分析手段证实了胶原蛋白与DAC按照预期路线发生接枝反应,接枝改性改变了胶原蛋白光滑、规整的表面结构,PCDAC产物的表面粗糙度、疏松多孔性及表面积明显增大。为了进一步提高PCDAC的相对分子质量,以DAC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对胶原蛋白进行接枝共聚改性,制备出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聚合阳离子胶原蛋白P(C-AM-DAC),并优化了该反应过程的最佳条件。实验证明了AM和DAC按照设计路线与胶原蛋白发生了接枝反应,制备得到的聚合阳离子胶原蛋白P(C-AM-DAC)的相对分子质量Mp达到17895,对模拟钻井废液浊度去除率提升至91.3%,相比于阳离子胶原蛋白PCDAC具有明显的效果提升。为了增加絮凝体的沉降速度和絮凝吸附能力,制备了含疏水基团的新型胶原蛋白。将含疏水基性单体丙烯酸丁酯(BA)、AM和DAC三相单体对胶原蛋白进行接枝共聚,制备出含疏水基阳离子胶原蛋白P(C-AM-DAC-BA),并综合采用单因素实验、响应面分析法对该反应过程的基本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证实了 AM、DAC和BA按照预期路线与胶原蛋白发生了接枝反应,最优条件下P(C-AM-DAC-BA)对模拟钻井废液浊度去除率高达93.2%,同时絮凝沉降速度有了显着提升。这说明借助含疏水基基团的含疏水基亲油特性和吸附-电中和原理,可以使含油钻井液更容易破乳达到除油的目的;同时悬浮物则更容易发生絮凝,从而提升了絮凝沉降速度。最后,以含疏水基胶原蛋白P(C-AM-DAC-BA)对模拟钻井废液浊度去除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了 P(C-AM-DAC-BA)用量、絮凝时间、pH、温度等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得到含疏水基胶原蛋白P(C-AM-DAC-BA)最佳絮凝条件为:投加量500 mg/L、絮凝时间25 min、体系pH 5.0、絮凝温度35℃。含疏水基胶原蛋白P(C-AM-DAC-BA)具有pH使用范围宽、絮凝效果好、絮凝速度快等优点。从Zeta电位变化可知,体系pH的改变主要是降低了污水模型的电位值从而影响了絮凝效果,从不同絮凝时间絮体形貌上看,絮凝过程中絮体的形态是一个由疏密到紧凑的过程。首先,胶原蛋白链上接枝的DAC携带正电荷,通过“电荷中和”和“吸附架桥”作用吸附带负电荷的悬浮颗粒,形成一个大空间网络。最后,胶原蛋白网络链通过网捕作用进一步吸附悬浮颗粒,形成粗大絮体,以达到絮凝效果。

梁逸超[7](2019)在《高取代度高粘度羧甲基及接枝复合改性淀粉的研究》文中认为以玉米羧甲基淀粉(CMS)为原料,分别以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同时具有高取代度和高粘度的复合改性羧甲基淀粉,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对透明性和热稳定性等性质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丙烯酸为接枝单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羧甲基淀粉的取代度为0.2时,复合改性后羧甲基淀粉的糊液粘度提高了约4倍,透明度提高了约3倍,抗凝沉能力提升了1.5倍,保水性能力提升了1.2倍,在较低盐浓度下,耐盐能力较好。FTIR结果表明:羧甲基接枝丙烯酸复合改性淀粉红外吸收光谱中在三处1409、1577和1710cm-1出现了新的丙烯酸特征吸收峰,丙烯酸基团已接入到羧甲基淀粉。XRD结果表明:羧甲基接枝丙烯酸复合改性淀粉为含有少量亚微晶结构的无定型聚合物。SEM结果表明经过接枝共聚反应后,羧甲基淀粉的形状受到严重破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制备流程最佳参数设置为pH=8.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h,此时产物的3%糊液粘度达到最高值。2、以丙烯酰胺为接枝单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羧甲基淀粉的取代度为0.2时,复合改性后的糊液粘度提高了约5倍,透明度提高了约4倍,抗凝沉能力提升了约1.5倍,保水性能力提升了约1.8倍,热稳定性较好,耐盐性提升幅度较接枝丙烯酸要低。FTIR结果表明:羧甲基接枝丙烯酰胺复合改性淀粉的红外吸收光谱中在三处1666、2927和3330cm-1出现了新的丙烯酰胺特征吸收峰,丙烯酰胺基团已接入到羧甲基淀粉。XRD结果表明:羧甲基接枝丙烯酰胺复合改性淀粉为含有少量亚微晶结构的无定型聚合物。SEM结果表明经过接枝共聚反应后,羧甲基淀粉呈破碎状。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显示:最佳参数设置为pH=7.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h,此时产物的3%糊液粘度达到最高值。3、对低取代度羧甲基淀粉接枝丙烯酸和接枝丙烯酰胺后得到的复合改性淀粉进行研究,发现丙烯酰胺作为接枝单体能够使羧甲基淀粉有更好的粘度、透明度、抗凝沉性和保水性。与接枝丙烯酸相比,羧甲基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后的粘度、透明度、抗凝沉性和保水性提升幅度更大。4、以取代度0.4、0.6、0.8和1.0的羧甲基玉米淀粉为原料,丙烯酰胺为接枝单体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取代度羧甲基淀粉糊液进行接枝复合改性后,粘度有了很大提升,为524倍,而且稳定性较好,抗凝沉性提升倍率为1.52.0倍,保水性提升倍率为1.882.00倍。5、选取胶粘剂和墙面腻子作为实际应用并测定相关参数,测试结果表明:羧甲基复合改性淀粉木材胶粘剂基本达到木材胶粘剂的要求,复合改性淀粉制成的腻子膏有快速的干燥速率和很好的耐水性能。

李晓娟[8](2019)在《三元共聚增粘剂的合成及油田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原油需求量的不断攀升,保护油井、提高原油采油率成为全球热点话题。天然高分子物质淀粉,具有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绿色可降解等特点,改性后的淀粉类物质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很早便应用于石油天然气行业,并广泛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外原样进行剖析检测,确定主要成分。其次以玉米淀粉、丙烯酰胺和丙烯酸钠为合成原料,过硫酸铵-无水亚硫酸氢钠为复合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可用于石油开采注剂的共聚产物。我们筛选了不同淀粉原料,并讨论了合成条件如:单体NaAA加入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从共聚物表观粘度、单体转化率、接枝率的结果考察了合成条件的影响,得到最佳制备条件为:NaAA加入量为0.3 mol/L、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3%、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50℃。使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预测模型得到各因素对表观粘度的显着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借助各仪器对接枝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分析。红外光谱显示产物拥有各单体特征吸收峰,证明接枝反应的成功发生。从热分析曲线中可观察到,产物较玉米淀粉热分解温度有所升高,证明反应增大了其热稳定性。X-射线衍射曲线与扫描电镜照片显示,玉米淀粉的结构在反应期间遭到了破坏,使得其结晶结构消失。对三元接枝共聚产物的油田应用进行了初步考察,分别考察了其在水溶液与钻井液中的耐盐耐温性。在水溶液表观粘度测定中,发现各价态盐离子对表观粘度的影响变化规律相同,粘度下降程度不同。其中,高价态盐离子存在下的水溶液增粘性损失较多。同时测定高温下水溶液的表观粘度,发现在高温下该水溶液仍具有较好的增粘性。将该共聚产物添加于四种不同类型的钻井泥浆中,对各类钻井泥浆的流变性和降滤失效果进行测定。实验表明该产物在各类基浆钻井液中耐盐性能较好,而耐温性能较差。由此说明,该共聚产物在石油开采方面的应用性能还有待提高。

许桂彬[9](2019)在《木聚糖接枝共聚及其对纸张性能的提升》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纸浆以草浆和二次回收纤维为主,但是存在纤维较短、成纸性较差等问题,制约了造纸行业的发展。造纸助剂可以提高纸浆纤维的分散性和提高纸浆纤维间结合,从而提高纸张强度等各种性能而被广泛应用造纸行业中。然而我国的造纸助剂存在品种单一、产品老、性能不佳等问题。天然聚合物类造纸增强剂由于具有价格低、可降解性和可再生等优点被广泛使用。半纤维素是一种含量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而木聚糖作为半纤维素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其糖单元链上含有许多活性羟基,可以作为化学改性的位点,从而可以赋予木聚糖各种化学性能。为了赋予木聚糖造纸助剂的特性,本文采用接枝共聚手段将丙烯酰胺、胍盐聚合物和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接枝到木聚糖上制备了三种不同结构、不同特性的木聚糖聚合物,并将它们作为造纸助剂应用于造纸中,探究它们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木聚糖为原料,以丙烯酰胺为接枝单体,利用接枝共聚的方法制备了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通过控制反应条件的变量,制备出不同接枝率的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并研究了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对废纸浆性能提升的影响,以及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分别与细小纤维和阳离子细小纤维结合对废纸浆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引发剂浓度为0.015 mol/L,单体浓度为0.40 mol/L,温度为60°C,时间为4 h时,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接枝率达14.7%和接枝效率达61%。该聚合物对废纸浆的纸张性能提升显着,添加量为1 wt%的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对纸张性能提高最好,相比于空白样,抗张指数提高了35.54%,撕裂指数提高了49.17%,耐破指数提高了46.67%。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和阳离子细小纤维共同加入可以显着提高纸浆的一些性能,特别是抗张指数,与空白样相比,提高了49.09%。以上表明,木聚糖接枝丙烯酰胺可作为造纸增强剂应用于纸张强度的提升。2、借助胍盐聚合物的抗菌性,以水溶性好的阳离子木聚糖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技术,制备了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利用正交实验方法,探究最佳的制备条件。并研究了不同接枝率的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对废纸浆机械性能以及抗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引发剂浓度为4 mmol/L,单体浓度为0.039mol/L,温度为60°C,时间为4 h,木聚糖接枝聚合物最大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分别为18.45%、58.45%。该聚合物能有效提高废纸浆纸张的机械性能和抗菌性能。相比于空白样,纸张的抗张指数提高了20.07%,撕裂指数提高了25.31%,耐破指数提高了30.20%,耐折度提高了77.78%。在木聚糖和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纸张抗菌测试中,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对纸张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有很好的抗菌效果。以上表明,纸浆中添加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可以赋予纸张较好的强度和抗菌性能。3、以阳离子木聚糖为原料,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的方法制备了具有疏水性能的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研究了反应条件对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接枝率的影响,还探讨了该聚合物通过涂布方式对滤纸的机械性能以及疏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浓度为7 mmol/L,单体浓度为0.018 mol/L,温度为50 oC,时间为4 h,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最大的接枝率为30.39%。该产物对滤纸机械性能以及疏水性能提升显着。当涂布量为10 g/m2,接枝率为30.39%,对纸张机械性能提高最大。相比于原纸张,纸张的抗张指数提高了24%,撕裂指数提高了18.01%,耐破指数提高了30%,耐折度提高了300%。将涂布了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纸张用于疏水测试,能有效地提高纸张的疏水性,且当涂布量为12g/m2,接枝率为30.39%时,纸张的疏水效果最好(接触角大于145 o)。该产物可以作为表面施胶剂用于提高纸张强度和疏水性能。本论文根据木聚糖的羟基活性,结合丙烯酰胺、胍盐聚合物和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功能特性,通过接枝共聚技术,设计和制备了系列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木聚糖接枝产物,作为纸张增强剂、抗菌剂、疏水剂可应用于造纸、食品包装、防水/防霉纸等领域。

鲍先扬[10](2019)在《淀粉熔体原位接枝聚丙烯酰胺的流变动力学及其制备水凝胶的表征》文中研究表明超吸水凝胶是指线性或支化的亲水性聚合物经物理或化学交联后形成的具有较高吸水性能(溶胀比大于100)的三维网络体系。在农林领域,超吸水凝胶可被用作土壤调节剂和植物养分载体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超吸水凝胶不仅通过改良土壤的团粒结构和渗透性来调节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进而减少灌溉频率、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而且还可以用来负载化肥、农药等功能营养因子,以增加其利用率和有效性。传统石油基超吸水凝胶高昂的生产成本以及不易降解的缺点严重地限制其在农林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将天然可再生的淀粉和新型绿色的反应型挤出技术引入到超吸水凝胶的生产中,对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反应型挤出生产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过程中,具有非牛顿流变行为的淀粉基熔体表现为温度和剪切速率依赖性,加之不同组分间复杂的化学反应引起体系组分和结构的变化,都会导致挤出过程难以精准控制。而体系组分和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其流变行为的变化(流变动力学)。因此,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研究对调控和模型化反应型挤出制备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过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项研究工作在密炼体系下模拟了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的反应型挤出制备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过程;首次结合了密炼混合技术和流变仪的原位合成在线监测技术实现对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研究;同时,淀粉基水凝胶的原位合成为其微观网络的流变行为表征提供了可能;此外,该研究还探讨了不同链淀粉含量熔体的流变行为对淀粉接枝共聚合以及其制备水凝胶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密炼体系下构建了适合淀粉接枝共聚合的熔体体系,这为后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硝酸铈铵引发的接枝共聚合表现出较低的接枝共聚效率(小于40%),这主要是因为硝酸铈铵较低的引发活性导致较多均聚物的产生。过硫酸铵引发熔体反应的接枝共聚效率随着淀粉/单体比例的降低和体系水分含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其中,较高淀粉/单体比例(大于15/15)和较低水分含量(小于70%)的体系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反应单体转化率(大于89%)和接枝共聚效率(大于63%)。但是随着反应体系水分含量的逐渐降低,制备的超吸水凝胶产率和吸水能力逐渐下降,这主要归因于熔体体系较大的的剪切力输入破坏了凝胶的三维网络。在密炼机上制备淀粉基熔体混合物,然后将该熔体加载到流变仪体系上,原位合成淀粉基水凝胶,实现对淀粉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实时在线监测。Hill方程能够较好地反映淀粉熔体的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水凝胶的G’与交联剂浓度呈现线性关系。温度和引发剂效应的研究发现淀粉熔体接枝反应动力学主导了其流变动力学,这表明熔体混合物呈现出完全微混合的状态。水凝胶的G’基本上不依赖于反应温度和引发剂的用量,这可能归因于淀粉熔体较强的链转移活性。熔体中链淀粉较易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物理凝胶网络,从而导致不同链/支比淀粉基熔体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反应流变动力学。淀粉基水凝胶在流变仪体系上的原位合成为其微观结构的表征提供了可能。交联剂浓度能够有效地调控淀粉基水凝胶网络的交联密度。随着交联剂浓度的增加,凝胶表面形貌由栅格膜向网格膜形态转变,从而导致淀粉基超吸水凝胶吸水能力的显着下降。引发剂用量对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吸水能力基本上没有影响,其吸水能力保持在948-1192 g/g。较高的反应温度不仅不会削弱超吸水凝胶的吸水能力,反而有助于淀粉的接枝共聚合。WCS(链淀粉量:3%)和G80(链淀粉量:83%)基超吸水凝胶表现出较低的吸水能力,这分别归因于支淀粉较高的枝杈程度而表现较大的交联密度和链淀粉体系较小的交联度而生成较多的溶胶。以同源不同链/支比玉米淀粉为原料,探讨淀粉基熔体的流变行为对淀粉接枝共聚合以及其制备水凝胶的影响。随着熔体中链淀粉含量的增加,体系的黏弹性模量增大,凝胶形成时间不断减小,表明体系的微混合程度也不断降低。淀粉基熔体微混合程度的降低会导致接枝共聚效率的降低,然而对单体转化率基本上没有影响。同时,随着链淀粉含量的增加,凝胶中淀粉链的重排程度增大,两相分离程度越来越明显。具有典型栅格膜多孔结构的NCS(链淀粉量:24%)和G50(链淀粉量:56%)基水凝胶表现出较强的吸水能力,这主要归因于其适度的网络交联程度和稍高的接枝侧链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体系中,熔体较大的黏弹性模量导致聚合过程中链转移反应活性和自动加速效应明显增强。可以通过调控体系流变行为这一关键因素,以确保淀粉接枝共聚合具有较高的接枝效率和淀粉基水凝胶具有较优的吸水性能。

二、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污染状况及处理技术
        1.1.1 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危害
        1.1.2 污水处理技术简介
    1.2 絮凝剂的类型及特点
        1.2.1 无机絮凝剂
        1.2.2 有机絮凝剂
        1.2.3 微生物絮凝剂
    1.3 絮凝机理
        1.3.1 电荷中和作用
        1.3.2 吸附架桥作用
        1.3.3 网扑卷扫作用
    1.4 接枝聚合引发方式简介
        1.4.1 化学引发法
        1.4.2 物理引发法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2.2.1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制备与纯化
        2.2.2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接枝效率测定
        2.2.3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阳离子度测定
    2.3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表征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热重分析(TG-DTG)
        2.3.4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SEM)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3.1 反应时间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2 引发剂投加量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3 反应温度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4 单体配比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5 正交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絮凝性能研究
    4.1 絮凝性能测定方法
    4.2 高岭土悬浮液自沉降实验
    4.3 絮凝剂投加量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4 搅拌时间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5 溶液pH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6 絮凝剂接枝效率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7 絮凝剂阳离子度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8 淀粉种类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9 不同废水的处理效果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合成及表征
    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与纯化
    5.3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单因素实验
    5.4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表征
        5.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5.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5.4.3 热重分析(TG-DTG)
        5.4.4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SEM)
第六章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絮凝性能研究
    6.1 絮凝性能测定方法
    6.2 絮凝剂投加量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6.3 搅拌时间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6.4 溶液pH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得率浆
        1.2.1 高得率浆返黄机理
        1.2.2 引发高得率浆返黄的因素
        1.2.3 抑制高得率浆返黄的措施
    1.3 荧光增白剂
        1.3.1 作用机理
        1.3.2 结构及类型
    1.4 淀粉及其接枝共聚物
        1.4.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1.4.2 淀粉的改性
        1.4.3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发展现状
        1.4.4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引发方式
    1.5 纳米粒子的特性与发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6.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 种疏水性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目标产物的制备
        2.3.2 接枝效率的探究
        2.3.3 手抄片的制备
        2.3.4 表面施胶及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
        2.3.5 合成目标产物的结构表征及光学性能分析
        2.3.6 应用性能测试及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1HNMR表征
        2.4.2 红外光谱分析
        2.4.3 光学性能分析
        2.4.4 接枝效率探究
        2.4.5 乳液稳定性及粒径分析
        2.4.6 返黄抑制效果测试
        2.4.7 抗张强度及撕裂度测试
        2.4.8 形貌SEM及拉毛实验
        2.4.9 接触角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阳离子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目标产物的制备
        3.3.2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1HNMR结构表征
        3.4.2 红外光谱分析
        3.4.3 光学性能分析
        3.4.4 稳定性及粒径分析
        3.4.5 Zeta电位分析
        3.4.6 抗张强度及撕裂强度
        3.4.7 形貌SEM及拉毛实验
        3.4.8 接触角测试
        3.4.9 纸张返黄抑制效果
    3.5 本章小结
4 一种新型有机-无机复合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目标产物的制备
        4.3.2 结构表征及光学性能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1HNMR测试
        4.4.2 红外光谱分析
        4.4.3 荧光乳液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4.4.4 光学性能分析
        4.4.5 稳定性及粒径分析
        4.4.6 返黄抑制效果测试
        4.4.7 形貌SEM分析
        4.4.8 表面强度分析
        4.4.9 抗张强度及撕裂强度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3)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快速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基功能材料
    1.2 淀粉接枝共聚物制备方法
        1.2.1 湿法
        1.2.2 干法
        1.2.3 半干法
    1.3 淀粉接枝共聚物应用研究进展
        1.3.1 吸水树脂
        1.3.2 水处理剂
    1.4 淀粉接枝共聚物应用机理
        1.4.1 淀粉接枝共聚物吸水机理
        1.4.3 淀粉接枝共聚物絮凝机理
        1.4.4 淀粉接枝共聚物重金属吸附机理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CSt-g-AMPS快速制备及其结构与吸水性能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CSt-g-AMPS的制备
        2.2.2 CSt-g-AMPS的结构表征
        2.2.3 CSt-g-AMPS的吸水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St-g-AMPS单因素制备实验结果分析
        2.3.2 CSt-g-AMPS的结构分析
        2.3.3 CSt-g-AMPS的吸水性能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St-g-DMC快速制备及其结构与絮凝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CSt-g-DMC的制备
        3.2.2 CSt-g-DMC的结构表征
        3.2.3 CSt-g-DMC的热特性测试
        3.2.4 CSt-g-DMC的絮凝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t-g-DMC单因素制备实验结果分析
        3.3.2 CSt-g-DMC的结构分析
        3.3.3 CSt-g-DMC的热行为分析
        3.3.4 CSt-g-DMC的絮凝性能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St-g-AA-AMPS-DMC快速制备及结构与性能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CSt-g-AM-AMPS-DMC制备
        4.2.2 CSt-g-AM-AMPS-DMC结构表征
        4.2.3 CSt-g-AM-AMPS-DMC的热性能测试
        4.2.4 CSt-g-AM-AMPS-DMC的吸附性能测试
    4.3 制备实验与元素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St-g-AM-AMPS-DMC的结构分析
    4.5 吸附性能
        4.5.1 不同接枝共聚物对Cu(II)吸附性能的影响
        4.5.2 CAAD等温吸附模型
        4.5.3 CAAD吸附动力学
        4.5.4 CAAD吸附热力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符号说明

(4)异淀粉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改性淀粉对其结构和上浆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浆料研究现状
        1.1.1 浆料
        1.1.2 淀粉浆料
    1.2 淀粉改性技术
        1.2.1 化学结构改性技术
        1.2.2 物理掺杂改性技术
    1.3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改性
        1.3.1 HRP酶
        1.3.2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改性机理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浆膜及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分支极限糊精(BLD)的酶法制备
        2.2.4 老化淀粉的制备
        2.2.5 淀粉浆液浆膜的制备
        2.2.6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OLDI-TOF-MS)测试
        2.2.7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PAD)测试
        2.2.8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2.2.9 淀粉浆膜机械性能测定
        2.2.10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2.2.11 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测试
        2.2.12 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LSM)测试
        2.2.13 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支极限糊精分子结构分析
        2.3.1.1 分支极限糊精分子量大小分析
        2.3.1.2 分支极限糊精链长分布分析
        2.3.1.3 分支极限糊精糖苷键比例分析
        2.3.2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浆膜机械性能影响的分析
        2.3.3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糊化性能的影响分析
        2.3.3.1 淀粉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分析
        2.3.3.2 淀粉糊黏度分析
        2.3.3.3 分支极限糊精与淀粉的相互作用分析
        2.3.4 分支极限糊精对淀粉老化性能影响的分析
        2.3.4.1 淀粉相对结晶度分析
        2.3.4.2 淀粉老化焓分析
        2.3.4.3 淀粉老化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异淀粉酶部分脱支淀粉对其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部分脱支淀粉的制备
        3.2.4 淀粉浆液的制备
        3.2.5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3.2.6 异淀粉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3.2.7 还原糖含量(DE值)测定
        3.2.7.1 吸光度-还原糖浓度标准曲线绘制
        3.2.7.2 样品测定
        3.2.8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3.2.9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3.2.10 淀粉浆液黏度测定
        3.2.11 淀粉浆液黏附性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异淀粉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3.3.2 部分脱支对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分析
        3.3.2.1 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3.3.2.2 还原糖含量(DE值)分析
        3.3.2.3 分支度分析
        3.3.3 部分脱支对淀粉糊化性能的影响分析
        3.3.4 部分脱支对淀粉浆液黏度的影响分析
        3.3.5 部分脱支对淀粉浆液黏附性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HRP酶催化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HRP酶活测定
        4.2.4 部分脱支淀粉的制备
        4.2.5 HRP酶催化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4.2.6 还原糖含量(DE值)测定
        4.2.7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4.2.8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4.2.9 热重(TGA)测试
        4.2.10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4.2.11 淀粉浆液黏附性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对HRP酶活的影响
        4.3.1.1 pH对HRP酶活的影响
        4.3.1.2 温度对HRP酶活的影响
        4.3.2 部分脱支淀粉分子结构分析
        4.3.2.1 还原糖含量(DE值)分析
        4.3.2.2 分支度分析
        4.3.3 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分子结构分析
        4.3.3.1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反应机理
        4.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3.3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4.3.4 部分脱支淀粉接枝2-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
        4.3.4.1 热重(TGA)分析
        4.3.4.2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
        4.3.5 接枝淀粉对涤/棉粗纱黏附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淀粉精细结构对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淀粉提取
        5.2.4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
        5.2.5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SEC)测试
        5.2.6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5.2.7 直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5.2.8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淀粉分子结构分析
        5.3.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5.3.3 直链淀粉链长分布模型拟合
        5.3.4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分析
        5.3.4.1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机理
        5.3.4.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5.3.5 淀粉精细结构与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对其上浆性能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HRP酶催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
        6.2.4 淀粉浆液浆膜的制备
        6.2.5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6.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6.2.7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6.2.8 淀粉浆液黏度测定
        6.2.9 淀粉浆液黏附性测定
        6.2.10 淀粉浆膜机械性能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原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6.3.2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分析
        6.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6.3.2.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6.3.3 淀粉上浆性能分析
        6.3.3.1 淀粉浆液黏度分析
        6.3.3.2 淀粉对纯棉粗纱黏附性分析
        6.3.3.3 淀粉膜机械性能分析
        6.3.4 接枝淀粉分子结构与上浆性能相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5)阳离子型和两性型淀粉改性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分子结构对混凝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混凝工艺去除NOM的研究
        1.2.1 NOM混凝机理
        1.2.2 去除NOM的混凝剂概述
    1.3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的研究进展
        1.3.1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基本特性及混凝机理
        1.3.2 合成有机高分子混凝剂
        1.3.3 天然有机高分子混凝剂
        1.3.4 天然接枝共聚混凝剂
    1.4 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药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
        2.2.1 淀粉改性混凝剂的制备装置
        2.2.2 混凝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淀粉改性混凝剂的制备
        2.3.2 淀粉改性混凝剂的特性与结构表征
        2.3.3 原水及混凝剂的配制
        2.3.4 混凝实验
        2.3.5 水质指标的表征
第3章 St-g-PAM-PDMC的制备及混凝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St-g-PAM-PDMC的制备
    3.3 St-g-PAM-PDMC的结构表征
        3.3.1 红外表征
        3.3.2 电荷密度和平均接枝链长度
        3.3.3 Zeta电位表征
        3.3.4 溶解性实验
    3.4 St-g-PAM-PDMC混凝性能表征
        3.4.1 投药量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3.4.2 电荷密度以及接枝链长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3.4.3 pH对混凝剂性能的影响
        3.4.4 离子强度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MS-g-PAM-PDMC的制备及混凝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CMS-g-PAM-PDMC的制备
    4.3 CMS-g-PAM-PDMC的结构表征
        4.3.1 红外表征
        4.3.2 电荷密度和平均接枝链长度
        4.3.3 Zeta电位表征
        4.3.4 溶解性实验
    4.4 CMS-g-PAM-PDMC混凝性能表征
        4.4.1 投药量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4.4.2 电荷密度及接枝链长度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4.4.3 pH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4.4.4 离子强度对混凝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子结构对高分子聚合物混凝特性影响分析
    5.1 引言
    5.2 高分子聚合物结构与其混凝特性的定量分析
        5.2.1 结构因子模型的建立
        5.2.2 最优投量的估算
    5.3 混凝体系对高分子聚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
        5.3.1 溶液pH值的影响
        5.3.2 污染物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工业明胶改性阳离子胶原蛋白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明胶
        1.1.1明胶的来源和性质
        1.1.2 明胶的提取方法
        1.1.3 明胶的改性处理方法
        1.1.4 明胶的实际应用
    1.2 钻井废弃液
        1.2.1 钻井废弃液的组成和性质
        1.2.2 钻井废弃液的特点
        1.2.3 钻井废弃液的危害
        1.2.4 钻井废弃液的处理方法
    1.3 絮凝剂的分类
        1.3.1 无机絮凝剂
        1.3.2 有机絮凝剂
        1.3.3 复合型絮凝剂
        1.3.4 微生物絮凝剂
    1.4 高分子类絮凝剂絮凝机理
        1.4.1 胶体的稳定性及DLVO理论
        1.4.2 双电层压缩机理
        1.4.3 吸附电中和机理
        1.4.4 吸附架桥作用机理
        1.4.5 网捕沉淀机理
    1.5 本课题的提出
    1.6 研究思路及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DAC接枝改性阳离子胶原蛋白的制备和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2.1.2 DAC接枝改性阳离子胶原蛋白的制备
        2.1.3 DAC接枝改性阳离子胶原蛋白合成机理
        2.1.4 明胶水解单因素实验
        2.1.5 明胶水解的响应面实验设计
        2.1.6 阳离子胶原蛋白PCDAC结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复合酶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2.2 明胶水解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2.3 明胶水解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2.4 明胶水解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2.5 明胶水解过程的响应面法优化
        2.2.6 胶原蛋白及改性产物表征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DAC/AM接枝改性聚合阳离子胶原蛋白的制备和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3.1.2 DAC/AM接枝改性阳离子胶原蛋白的制备
        3.1.3 DAC/AM接枝改性聚合阳离子胶原蛋白制备单因素实验
        3.1.4 DAC/AM接枝改性聚合阳离子胶原蛋白制备响应面实验设计
        3.1.5 DAC/AM接枝改性聚合阳离子胶原蛋白结构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DAC/AM接枝改性聚合阳离子胶原蛋白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2.2 DAC/AM接枝改性聚合阳离子胶原蛋白制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3.2.3 DAC/AM接枝改性聚合阳离子胶原蛋白表征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BA/AM/DAC接枝改性含疏水基阳离子胶原蛋白的制备和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4.1.2 BA/AM/DAC接枝改性含疏水基阳离子胶原蛋白的制备
        4.1.3 BA/AM/DAC接枝改性含疏水基阳离子胶原蛋白制备单因素实验
        4.1.4 BA/AM/DAC接枝改性含疏水基阳离子胶原蛋白制备响应面实验设计
        4.1.5 BA/AM/DAC接枝改性含疏水基阳离子胶原蛋白结构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BA/AM/DAC接枝改性含疏水基阳离子胶原蛋白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4.2.2 BA/AM/DAC接枝改性含疏水基阳离子胶原蛋白制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4.2.3 BA/AM/DAC接枝改性含疏水基阳离子胶原蛋白表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含疏水基阳离子胶原蛋白的絮凝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5.1.2 P(C-AM-DAC-BA)絮凝效果评价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P(C-AM-DAC-BA)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2.2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2.3 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2.4 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3 P(C-AM-DAC-BA)絮凝性能及絮凝机理
        5.3.1 P(C-AM-DAC-BA)与CPAM絮凝效果的对比
        5.3.2 P(C-AM-DAC-BA)对COD_(cr)值的影响
        5.3.3 Zeta电位和pH的关系
        5.3.4 不同絮凝时间下的絮体形态
        5.3.5 P(C-AM-DAC-BA)絮凝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高取代度高粘度羧甲基及接枝复合改性淀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
    1.2 羧甲基淀粉
        1.2.1 羧甲基淀粉概述
        1.2.2 羧甲基淀粉的研究现状
    1.3 接枝共聚改性淀粉
        1.3.1 接枝共聚淀粉的引发体系
        1.3.2 接枝共聚淀粉的制备
        1.3.3 接枝共聚淀粉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羧甲基接枝丙烯酸复合改性淀粉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羧甲基淀粉的制备方法
        2.3.2 羧甲基淀粉取代度的测定方法
        2.3.3 接枝淀粉的制备方法
        2.3.4 粘度分析
        2.3.5 接枝率分析
        2.3.6 单因素实验
        2.3.7 正交实验
        2.3.8 红外光谱表征
        2.3.9 X射线衍射表征
        2.3.10 扫描电镜表征
        2.3.11 透明度分析
        2.3.12 耐盐性分析
        2.3.13 抗凝沉性分析
        2.3.14 保水性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2 正交实验结果
        2.4.3 红外光谱表征
        2.4.4 X射线衍射表征
        2.4.5 扫描电镜表征
        2.4.7 透明度分析
        2.4.8 耐盐性分析
        2.4.9 抗凝沉性分析
        2.4.10 保水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羧甲基接枝丙烯酰胺复合改性淀粉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羧甲基淀粉的制备方法
        3.3.2 羧甲基淀粉取代度的测定方法
        3.3.3 接枝淀粉的制备方法
        3.3.4 粘度分析
        3.3.5 接枝率分析
        3.3.6 单因素实验
        3.3.7 正交实验
        3.3.8 红外光谱表征
        3.3.9 X射线衍射表征
        3.3.10 扫描电镜表征
        3.3.11 热重分析
        3.3.12 透明度分析
        3.3.13 耐盐性分析
        3.3.14 抗凝沉性分析
        3.3.15 保水性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4.2 正交实验结果
        3.4.3 红外光谱表征
        3.4.4 X射线衍射表征
        3.4.5 扫描电镜表征
        3.4.6 热重分析
        3.4.7 透明度分析
        3.4.8 耐盐性分析
        3.4.9 抗凝沉性分析
        3.4.10 保水性分析
    3.5 两种单体的接枝效果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取代度羧甲基接枝丙烯酰胺复合改性淀粉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羧甲基淀粉的制备方法
        4.3.2 羧甲基淀粉取代度的测定方法
        4.3.3 不同取代度羧甲基接枝丙烯酰胺复合改性淀粉的制备方法
        4.3.4 粘度分析
        4.3.5 耐盐性分析
        4.3.6 抗凝沉性分析
        4.3.7 保水性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粘度分析
        4.4.2 耐盐性分析
        4.4.3 抗凝沉性分析
        4.4.4 保水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羧甲基接枝复合改性淀粉的应用研究
    5.1 羧甲基接枝复合改性淀粉的胶粘剂研究
        5.1.1 引言
        5.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4 结果与讨论
        5.1.5 小结
    5.2 羧甲基接枝复合改性淀粉的墙面腻子应用研究
        5.2.1 引言
        5.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结果与讨论
        5.2.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三元共聚增粘剂的合成及油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石油开采添加剂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石油开采聚合物添加剂定义及分类
    1.3 多糖类接枝共聚聚合物
        1.3.1 多糖类聚合物原料
        1.3.2 接枝共聚反应合成方法
        1.3.3 接枝共聚反应引发体系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玉米淀粉接枝AM、NaAA的制备
        2.2.2 玉米淀粉接枝AM、NaAA的分离与提纯
    2.3 检测与表征
        2.3.1 共聚产物单体转化率、接枝率的计算
        2.3.2 共聚产物分子量的测定
        2.3.3 共聚产物淀粉含量的测定
        2.3.4 共聚产物流变性能的测定
        2.3.5 共聚产物钻井液滤失量的测定
        2.3.6 共聚产物的傅里叶红外表征
        2.3.7 共聚产物热分析
        2.3.8 共聚产物的扫描电镜表征
        2.3.9 共聚产物X-射线衍射分析
第三章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原样的剖析
        3.2.1 原样分子量的测定
        3.2.2 原样成分的测定
        3.2.3 原样结构表征分析
        3.2.4 原样表观粘度的测定
    3.3 反应原料及聚合方法的确定
        3.3.1 反应原料的确定
        3.3.2 聚合方法的确定
    3.4 共聚产物的表征与分析
        3.4.1 共聚产物分子量的测定
        3.4.2 共聚产物淀粉含量的测定
        3.4.3 共聚产物傅里叶红外图谱检测分析
        3.4.4 共聚产物热重检测分析
        3.4.5 共聚产物扫描电镜检测分析
        3.4.6 共聚产物X-射线衍射检测分析
    3.5 接枝共聚反应考察
        3.5.1 NaAA加入量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3.5.2 引发剂用量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3.5.3 反应时间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3.5.4 反应温度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3.6 接枝共聚反应的响应面分析
        3.6.1 Box-Behnken 中心组合实验
        3.6.2 响应面及等高线分析
        3.6.3 最佳工艺条件的预测与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枝共聚产物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共聚物水溶液增粘性能评价
    4.3 共聚物水溶液耐盐性能评价
        4.3.1 聚合物在一价盐溶液中表观粘度的性能
        4.3.2 聚合物在二价盐溶液中表观粘度的性能
        4.3.3 金属盐离子对共聚产物水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4.4 共聚物水溶液耐温性能评价
    4.5 钻井液体系性能测定
        4.5.1 钻井液基浆的配置
        4.5.2 共聚物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4.5.3 高温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4.5.4 老化时间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木聚糖接枝共聚及其对纸张性能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半纤维素概述
        1.2.1 半纤维素的结构
        1.2.2 半纤维素的化学改性
        1.2.2.1 半纤维素醚化
        1.2.2.2 半纤维素的酯化
        1.2.2.3 半纤维素接枝共聚
    1.3 半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在造纸的应用
    1.4 造纸化学品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其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2.2.3 阳离子细小纤维的制备
        2.2.4 木聚糖及其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2.2.5 纸张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条件对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影响
        2.3.2 红外光谱
        2.3.3 热重分析
        2.3.4 核磁碳谱
        2.3.5 流变
        2.3.6 木聚糖及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对废纸浆纸张性能的影响
        2.3.7 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和细小纤维或阳离子细小纤维对废纸浆纸张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胍盐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纸张强度和抗菌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木聚糖基抗菌剂的制备
        3.2.2.1 阳离子木聚糖的制备
        3.2.2.2 功能化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的制备
        3.2.2.3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的制备
        3.2.3 木聚糖基抗菌剂的表征
        3.2.4 纸张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3.2.5 纸张抗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对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的影响
        3.3.2 红外光谱
        3.3.3 核磁碳谱
        3.3.4 热重分析
        3.3.5 流变性能
        3.3.6 元素分析
        3.3.7 分子量
        3.3.8 纸张的机械性能
        3.3.9 抗菌性能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制备及其对纸张强度和疏水性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木聚糖基疏水剂的制备
        4.2.2.1 阳离子木聚糖的制备
        4.2.2.2 阳离子木聚糖基生物大分子的制备
        4.2.2.3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制备
        4.2.3 木聚糖基疏水剂的表征
        4.2.4 纸张涂布及纸张性能测试
        4.2.5 纸张疏水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对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
        4.3.2 红外图谱
        4.3.3 XPS分析
        4.3.4 核磁碳谱
        4.3.5 热重分析
        4.3.6 涂布纸的形貌分析
        4.3.7 纸张性能测试
        4.3.8 纸张接触角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淀粉熔体原位接枝聚丙烯酰胺的流变动力学及其制备水凝胶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的接枝共聚合
        1.1.1 淀粉
        1.1.2 接枝共聚合
    1.2 淀粉自由基接枝共聚合动力学
        1.2.1 引发剂的分解动力学
        1.2.2 淀粉接枝共聚合微观动力学
        1.2.3 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的自动加速效应和宏观动力学
        1.2.4 淀粉接枝侧链的动力学链长
        1.2.5 淀粉接枝共聚合的链转移反应和接枝侧链聚合度
    1.3 水凝胶
        1.3.1 水凝胶网络结构的非均匀性
        1.3.2 水凝胶网络结构的表征技术
    1.4 淀粉基超吸水凝胶
        1.4.1 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吸水能力
        1.4.2 淀粉基超吸水凝胶在农林、园艺领域的应用
    1.5 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的研究进展
        1.5.1 反应型挤出体系下淀粉熔体的接枝共聚合
        1.5.2 密炼体系下淀粉熔体的接枝共聚合
    1.6 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及其制备水凝胶的知识空白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目标
        1.7.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酰胺熔体体系的构建
    2.1 材料与设备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CAN和 APS引发不同淀粉/单体比例体系的接枝共聚合
        2.2.2 CAN和 APS引发不同淀粉/单体比例体系的接枝反应效率
        2.2.3 APS引发不同水分含量体系的接枝共聚合
        2.2.4 APS引发不同水分含量体系的接枝反应效率
        2.2.5 APS引发不同水分含量体系超吸水凝胶的合成
        2.2.6 APS引发不同水分含量体系超吸水凝胶的产率
        2.2.7 APS引发不同水分含量体系超吸水凝胶的表面形貌
        2.2.8 APS引发不同水分含量体系超吸水凝胶的吸水能力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AN与 APS引发淀粉接枝共聚合的单体转化率
        2.3.2 CAN与 APS引发淀粉接枝共聚合的不溶性物质含量
        2.3.3 CAN与 APS引发淀粉接枝共聚合的接枝共聚效率
        2.3.4 CAN与 APS引发接枝共聚合中接枝淀粉的接枝含量
        2.3.5 体系水分含量对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的影响
        2.3.6 体系水分含量对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熔体原位接枝共聚丙烯酰胺的流变动力学
    3.1 材料与设备
        3.1.1 主要实验材料
        3.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高效密炼混合体系的构建
        3.2.2 淀粉熔体反应混合物的制备
        3.2.3 淀粉熔体原位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监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交联剂浓度对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影响
        3.3.2 引发剂浓度对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对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影响
        3.3.4 淀粉链/支比对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位合成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表征
    4.1 材料与设备
        4.1.1 主要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淀粉反应熔体的制备
        4.2.2 淀粉基水凝胶的原位合成
        4.2.3 淀粉基水凝胶原位流变行为的表征
        4.2.4 淀粉基水凝胶溶胀度的表征
        4.2.5 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合成
        4.2.6 淀粉基超吸水凝胶吸水能力的表征
        4.2.7 淀粉基超吸水凝胶溶胀平衡时微观形貌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交联剂浓度对淀粉基水凝胶的影响
        4.3.2 引发剂用量对淀粉基水凝胶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对淀粉基水凝胶的影响
        4.3.4 淀粉链/支比对淀粉基水凝胶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熔体流变行为对淀粉接枝共聚合及水凝胶的影响
    5.1 材料和设备
        5.1.1 主要实验材料
        5.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淀粉熔体混合物的制备
        5.2.2 淀粉熔体混合物流变行为的表征
        5.2.3 淀粉熔体原位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在线监测
        5.2.4 原位合成淀粉基水凝胶的流变行为表征
        5.2.5 密炼体系下接枝淀粉的合成
        5.2.6 密炼体系下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制备
        5.2.7 淀粉接枝共聚合反应效率的表征
        5.2.8 淀粉接枝共聚合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2.9 淀粉接枝共聚合的13C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5.2.10 淀粉基水凝胶的广角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5.2.11 淀粉基水凝胶的小角X射线散射表征
        5.2.12 淀粉基超吸水凝胶微观形貌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5.2.13 密炼体系合成淀粉基超吸水凝胶产率的表征
        5.2.14 淀粉基超吸水凝胶吸水能力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淀粉接枝共聚合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
        5.3.2 淀粉接枝共聚合的~(13)C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5.3.3 链淀粉量对淀粉熔体混合物流变行为的影响
        5.3.4 链淀粉量对熔体原位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影响
        5.3.5 链淀粉量对淀粉基水凝胶流变行为的影响
        5.3.6 链淀粉量对淀粉接枝共聚合反应效率的影响
        5.3.7 链淀粉量对淀粉基水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
        5.3.8 链淀粉量对淀粉基水凝胶亚微观结构的影响
        5.3.9 链淀粉量对淀粉基超吸水凝胶微观形貌的影响
        5.3.10 链淀粉量对淀粉基水凝胶吸水能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D]. 张旺. 西北大学, 2021(12)
  • [2]淀粉接枝共聚物荧光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倪美乐.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快速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D]. 爨珊珊. 广西大学, 2020
  • [4]异淀粉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改性淀粉对其结构和上浆性能的影响[D]. 王丽丽. 江南大学, 2020
  • [5]阳离子型和两性型淀粉改性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分子结构对混凝特性影响的研究[D]. 郭明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工业明胶改性阳离子胶原蛋白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研究[D]. 代春吉. 陕西科技大学, 2019
  • [7]高取代度高粘度羧甲基及接枝复合改性淀粉的研究[D]. 梁逸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三元共聚增粘剂的合成及油田应用研究[D]. 李晓娟. 西北大学, 2019(01)
  • [9]木聚糖接枝共聚及其对纸张性能的提升[D]. 许桂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淀粉熔体原位接枝聚丙烯酰胺的流变动力学及其制备水凝胶的表征[D]. 鲍先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