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本土化的过程与方法——以汕头市燕藻乡为例

基督教本土化的过程与方法——以汕头市燕藻乡为例

一、基督教本土化进程及方式——以汕头市盐灶乡为个案(论文文献综述)

汪双顺[1](2020)在《近代湖南基督教本土化途径概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湖南基督教本土化放置在基督教入华的大背景之下,明清时期基督教传教士从借助西方科学的进行传教,晚清民国依靠列强的强权在中国获得合法传教权,由此正式进入到中国社会。湖南的基督教传播亦得意于不平等条约,传教士才有机会大规模进入湖南的可能。在这一历史变化中基督教的身份发生了转变,明清时期传教士更多被认为是擅长奇技淫巧之人,晚清民国一方面是列强的强权使得基督教获得政治保护,一方面是西学东渐,基督教成为西学的传播者之一。特别是五四以来对于科学民主的追求与对传统价值的贬斥,使得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发生价值观念破碎之际能趁虚而入。由此两方面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五四运动造成的价值观破裂一方面引发了社会思考,一方面也刺激了民族主义的崛起,列强的强权与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侵蚀无疑成为了近代以来非基督教运动的重要原因。非基督教运动正是基督教本土化的重要推动力。在一层面下,看湖南基督教的本土化的原因在于:湖南虽内陆省份,但以陈宝箴开展湖南新政来算,湖南社会对于西学的迫切渴望较之当时多数地区的知识分子更为强烈。民智发达的社会中基督教的政治保护和西学光环或并无作用,基督教需要在神学理论、礼俗认同方面做出回应,在实践层面的教育慈善等以湖南的社会生活方式为参照进行传教活动,这构成了基督教在湖南本土化的必然性,亦是其在湖南得以传播的原因之所在。

连海超[2](2017)在《社会转型时期乡村宗教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宗教是乡村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社会多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治理主体。宗教在我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大环境变迁而不断曲折变化着。从东方儒释道合流所形成的民间信仰的一家独大,到西方宗教的强行嵌入;之后又经历过新中国早期的宗教民主化改革以及文革时期的宗教劫难;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宗教得以顺应宽松的社会环境赢得复苏和发展机遇。乡村宗教的复苏和发展是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和内外部多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基层政府文化功能的削弱、农村社会对待宗教的态度转变等外部因素都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更主要的是宗教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而这类功能价值正好契合了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发展需要。乡村宗教的价值生成功能为信徒提供价值追求和农村短缺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着宗教信徒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和精神需求;乡村宗教的行为规范功能调适着信徒心理、约束着信徒行为;乡村宗教的秩序构建功能以道德约束来为解体的乡村秩序提供新的行为依据,整合着乡村人际关系秩序;乡村宗教的经济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乡村宗教的政治功能有助于加快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变进程和保持乡村社会的稳定。另·方面,乡村宗教也容易引发一些治理问题。比如部分宗教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相悖会使信众产生极其消极的理念,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乡村宗教的无序性影响乡村社会稳定,无序性表现在乡村宗教群体性事件以及邪教的趁机而入;宗教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容易引发不同文化的冲突,不同乡村宗教之间以及宗教与其他文化之间可能引起冲突;乡村宗教也削弱基层政权的权威性,可能诱发宗教势力与基层政权间的冲突。因此,要从多重角度来思考如何抑制乡村宗教势力的负面影响。包括发展经济消除农民信教基础;积极宣传政府乡村宗教白由政策,规范乡村宗教组织行为;提高公共产品服务水平,增强基层政权权威性;引导乡村宗教组织发挥其积极功能以及妥善处理乡村宗教与基层政府的冲突。

王媛[3](2017)在《夹生:一个乡村共文化群体的日常交流与冲突协商 ——以酉阳土家基督徒为个案》文中指出本文借鉴奥布的共文化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以酉阳土家基督徒为个案,对转型时期熟人社会内部的跨群体互动进行民族志考察。酉阳一地富有民教冲突的历史,不同信仰群体间缺乏顺畅的跨文化沟通渠道和健康的跨群体互动关系是导致民与教之间误解与冲突频发的关键性原因。在当前,酉阳土家基督徒由于在宗教信仰上与主流文化传统相背离,成为乡村文化内部被边缘化的、未被充分代表的共文化群体。在社会文化中居于主流优势地位的非信徒从身体、知识等权力话语出发,或以主流优势群体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对信徒的共文化身份进行贬低和标签化。受熟人社会交往逻辑的影响,酉阳土家基督徒围绕身份展开对话的共文化实践主要体现为非激进、非分离取向,极力避免正面对抗。其结果是,表面上信徒与非信徒的熟人关系得以维持,没有爆发激烈的交流冲突,但在主流优势群体对文化差异性缺乏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乡村共文化群体难免与主流社会结构进一步疏离,并对熟人社会交往关系的和谐构成隐患。在日常交流语境下,酉阳土家基督徒的共文化传播主要在家庭内部、邻居团转、教会内部和教会与世俗四个交往圈子内展开。信徒应对交流冲突的“以行代言”、“背地批评,当面沉默”、“表达理解”、“代偿”、“表面妥协与重新诠释”等多种共文化实践不被奥布原初的共文化理论框架所囊括,同时又区别于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对共文化传播实践类型的补充,是独具中国式熟人社会特色的共文化实践。酉阳土家基督徒的上述共文化传播实践明显受到熟人社会交往逻辑影响,即出于维护交往关系长久性、稳定性的需要,强调“以和为贵”,遵循““情面原则”,并通过策略性地“名实分离”来缓解跨文化礼仪互动中的信仰冲突。研究通过“深描”揭示了熟人社会作为一个特定交流情境对共文化传播的影响作用,并在共文化实践类型上对共文化理论形成了本土化创新。本文通过对酉阳土家基督徒的民族志考察,发现出自内部的“夹生人”不同于来自异乡的“陌生人”,而是介于陌生与熟悉之间的中间状态,可以对西梅尔的“陌生人”理论和“熟人社会”相关概念形成有益补充。以“夹生”一词描述乡村共文化群体的跨群体互动情况,至少体现以下三重含义:首先,共文化群体与主流优势群体在生活层面保持熟人交往,但在信仰层面存在陌生距离;其次,互动双方同时感受到对方不易相处、不好沟通的交流压力;再次,乡村共文化群体有如土壤夹缝中的石砾,与其所在的乡土之间有着共存共生的密切关系。“夹生人”并非游走于社会边缘的陌生人,而是深深镶嵌于熟人社会的土壤之中。从乡村共文化群体的视角出发,“夹生人”在跨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强烈的“嵌入”动机,渴望得到主流社会结构的包容与接纳;从主流优势群体的视角出发,文化异质性是对熟人社会固有交往关系的破坏性力量,因而以“抵触”的态度和行为对“夹生人”的共文化传播形成阻力。不过,这种阻力也可以理解为乡土支撑嵌入物所必不可少的反向作用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主流优势群体与“夹生人”完全有可能通过跨文化互动彼此“磨合”,共同为转型时期留守乡村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贡献。

唐晓峰[4](2016)在《潮汕基督教简史及对当地基督教现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者们往往将1949年前后的中国基督教割裂开来看待,认为中国政府针对基督教会进行的一系列革新运动已经造就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中国的基督教形态,事实是一个地区基督教的传播史往往对其当前存在格局产生潜在影响,本文便以潮汕地区的基督教为例来梳理基督教在当地历史与现实间的传承与联系,这种传承表现在国际交往、派系格局、家族传承、堂点分布、信仰心理等多个层面。

那不其[5](2016)在《内蒙古地区正在传播中的基督教研究 ——以科左后旗查镇家庭教会为例》文中提出基督教在农村的传播问题已成为宗教界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基督教在内蒙古地区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以科左后旗查镇(全称查日苏镇)家庭教会为个案研究,以民族学为研究视角,以教会的基督徒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对内蒙古地区正在传播中的基督教进行深入考察,并对教会基本状况和教会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基督教在与当地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化,由此着手运用罗德尼·斯达克的宗教市场理论分析该镇居民信仰变迁的原因。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查日苏镇及该地家庭教会基本现状。总结出了家庭教会信徒的特点,如:性别、族群、人口来源、年龄、个体性、个体文化程度和职业等等,而家庭教会活动现状主要从教会内的常规活动和教徒日常个人活动两方面进行描述。教会内的常规活动主要有聚会、祷告、奉献、唱诗、传福音和布置作业。教徒日常个人活动有祷告、蒙恩、作见证和学习圣经等活动。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基督教在人生礼仪如婚丧仪式、民间节日如春节活动和基督教重大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与当地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内容。第三部分整理田野调查笔记和文献资料客观分析了该镇居民出现信仰变迁的原因。以宗教市场理论作为宗教“消费者”的角度、作为宗教“供给者”的角度和作为宗教“产品”等三个角度分析了信徒个人需求变化,传教士的努力和基督教自身吸引力。

张雪露[6](2015)在《碰撞与共生:农村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研究 ——以甘肃省L村的调查为例》文中提出在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重新定位和审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相遇”已迫在眉睫。由于历史上中西交往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复杂关系,使不少中国人对基督教一直抱有抵触心理,在相互了解上也交织着诸多误解。虽然我们要时时铭记以史为鉴,但不能一直戴着历史的“眼镜”来看待现在的景致。基督教的广泛存在,对之加以抵制和排拒已然不可能,新环境要求我们将以往坚硬的甚至是零和式的“对抗”变为双赢式的“对话”。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督教徒在中国的猛增,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的蔓延,有这个时代的特殊体现。首先体现在一些20世纪没有任何基督教信仰渊源的地区,近几年也突然屹立起来了基督教堂,笔者将其称之为新兴教区。其次体现在新时代的人们看待基督教已没有了以前那种受历史侵华事件影响而带有的仇视,在倡导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多了些包容。最后,由于宗教政策的宽松和人们选择信仰的自主性的增加,基督教的兴起与民间信仰的复兴是同时存在的,而两者如何友好相处、互利共存,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消解存在于不同群体之间的隔膜和不同信徒之间的偏见,是本文最为关注、并着力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应当切实关心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在对一个集基督教新近几年才发展起来,而原有民间信仰氛围浓郁的特点为一身的村落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分别从非信徒即民间信徒的视角了解基督教,以及从基督徒的角度了解基督教在当地的处境,深挖两者之所以可以和平共处的深层原因,由此提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即基督教在农村民间的本土化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而在这种必然性的驱使下,农村民间这种本土化的基督教信仰是会成为与佛教、伊斯兰教等制度性宗教并行的、并被赋予中国特色的自成一体的宗教形态?还是会慢慢融合为不同于制度性宗教的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不管是对数据的统计还是对访谈的整理,对表象的深描或对内在价值的剖析,都助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即基督教在农村民间社会的本土化,尤其在一些基督教新近几年才成长起来的新兴教区,它既保持了自身外在的独立形态,包含有制度性宗教的元素,又融合了中国民间信仰和传统礼约乡俗的特性,成为了一种多样性与独立性共存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新型基督教。尽管如此,基督教的本土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基督教在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家战略层面用文化自信涵化作为外来文化的基督教;在政府工作层面因势利导,把基督教纳入正常的宗教管理渠道;在教会层面要积极发扬基督教的社会功能,不能把眼光限于教会内部的建构;在民间信徒和基督徒交往方面,不能因为不同的信仰身份影响大家共处中华大地、同为中华子民的和谐相处。同时要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因教制宜、因人制宜,寻找有利于丰富中国文化内容、有利于提高民众精神生活质量、有利于发展中国化基督教的有效途径,促进中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周攀清[7](2015)在《德钦县茨中村藏族天主教信仰的本土化研究》文中认为位于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的横断山脉中段以及三江并流腹地。德钦县境内自古便有藏、傈僳、纳西、白、回、彝等多种民族聚居于此,其中藏族人口占80%以上,藏传佛教信仰遍布全县,此外苯教、东巴教等原生性宗教文化多有存留,共同勾勒出绚丽的多元文化景观。然而自19世纪60年代天主教传入云南藏区以来,出现了天主教与本土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文化共存的局面,天主教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对本地文化作出妥协。本论文以藏族天主教信徒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藏族天主教徒聚居的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为调查地点,运用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茨中村天主教活动,梳理天主教传入茨中的历史,分析天主教是如何在当地传播发展起来的,探索天主教本土化的进程以及对当地群众的影响。天主教的本土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而非一种静态结果。经过100多年的冲突与调适,天主教已经由外来宗教演变为一种能够适应当地文化系统的宗教,当然,由于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长久以来与藏传佛教和谐共处,具有在当地生存发展下去的文化适应性,是一种深度本地化了的宗教。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田野点的介绍,包括调查点的区位与自然环境,人口与生计方式以及人文风俗与节日等。第二部分介绍茨中多元化的宗教生态环境,分别介绍了东巴教与藏传佛教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天主教传入茨中的历史背景、传入过程、教堂的建立与神职人员的组织机制。第四部分介绍天主教如何克服异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适应茨中的文化环境。最后一部分茨中村天主教徒的世俗生活,在全文的基础上对天主教本土化现象作出分析。

彭婷如[8](2015)在《农村社区基督徒的社会关系研究 ——基于一个村庄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农村社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人际关系中渗透着浓厚的物质利益关系,情感淡化等。但在家族本位与农耕文明长久以来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关系仍主要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主,也形成了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主体的乡土社会关系网络。十一届三种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社会转型期,生存的压力和精神的迷茫导致人的精神状态的失衡等因素,使基督教在农村迅速发展。本文只是选取了安徽的一个自然村,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农村基督徒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主要探究基督教信仰对农村基督徒的世俗社会关系性质和世俗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基督教信仰中,基督徒的生命关系主要有神圣化的神与人的关系和信仰影响下的世俗社会关系,并且神圣关系影响着世俗关系。基督教信仰的介入,对农村基督徒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了双重影响。笔者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在调查地点S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在调查中,笔者主要采用访谈法,辅之以观察法收集资料。作为一项专题性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S村的地理、社会背景和村庄的人情生活以及基督教在S村的历史渊源和现状;第二,基督教信仰中的神的意义和属性,这种意义和属性又进一步决定了神与人的关系以及神人关系在信徒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仪式;第三,基督教信仰影响下的各种社会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第四,神圣与世俗融合下农村基督徒的生命关系和从社会关系的量、质、结构三个维度分析了神圣关系影响下的世俗社会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展开了讨论,日常生活中对基督徒人际关系模式的认识以及市场化趋势下基督教信仰对基督徒社会关系的影响。一方面希望人们能够正确的看待基督教信仰,另一方面引导基督教信仰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服务。

刘春芳[9](2014)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研究 ——以武定洒普山苗族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土化是基督教进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少数民族社会的重要路径。自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各种力量进行互动,开始了其本土化进程。通过对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发展历史,了解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的互构关系。此外,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丰富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内容。本文以武定洒普山苗族社区的基督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基督教本土化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共有几个部分。导言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理论空间、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难点与创新点及其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基督教传入前洒普山的社会情况、基督教的传入发展过程、基督教对洒普山苗族社区的影响。第二章将基督教的传播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停滞阶段、转型阶段,分别归纳总结了各阶段的本土化表现。第三章论述了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洒普山的社会需要、社会大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及基督教的传教策略等。第四章分阶段介绍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的存在问题,重点是基础阶段和转型阶段。第五章针对转型阶段中的存在问题,分别就政府层面、基督教层面、群众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语部分主要对论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论文认为基督教与洒普山苗族社会是互构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变化,共同推进了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在新的社会时期,我们应该将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还原为单纯的民族-宗教关系,积极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王殿文[10](2013)在《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研究 ——以J省S镇三处乡村传教点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外以来,基督教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获得了迅猛发展,这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基督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传统文化根基非常深厚的中国乡村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着实令人惊讶,这种态势是中国基督教热的预演,还是一种假象?近年来的乡村基督教有哪些新变化?怎样理解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未来走势如何?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选取吉林省S镇三处乡村传教点作为考察对象,开展了全面的田野调查。借助于设身处地的田野研究,笔者了解到乡村基督教的新变化突出表现在信仰动机功利化、教义仪式世俗化、传播途径血地二缘化、宗教功能多样化等多个方面,这些积极转变加速了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与此同时,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又体现出“乡村”与“基督教”二者双向互动的特点,一方面基督教对于村民关系、乡村伦理道德、个体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同样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影响着基督教的发展。此外,笔者也注意到尽管目前基督教在乡村取得一些积极进展,但展望未来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之路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挑战依然重重。

二、基督教本土化进程及方式——以汕头市盐灶乡为个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督教本土化进程及方式——以汕头市盐灶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湖南基督教本土化途径概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港台及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厘清
第2章 基督教来华及到湘传播史概述
    2.1 基督教在华传播史及其近代发展
    2.2 湖南基督教发展概述
        2.2.1 近代湖南简论
        2.2.2 基督教在湘传播简述
第3章 信仰的本土化
    3.1 信仰的差异
        3.1.1 湖南民间信仰的整体状况和特点
        3.1.2 基督教神学
        3.1.3 湖南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神学的差异
    3.2 信仰的融通
        3.2.1 早期来华基督教的神学本土化
        3.2.2 传教语言的本土化
第4章 礼俗的认同与理解
    4.1 祭祖礼俗的认同
    4.2 湖南教案的成因
    4.3 乡绅——从反对到理解
第5章 传教方式的本土化
    5.1 迎合中国社会需求的传教策略
    5.2 医疗的本土化
    5.3 宗教教育本土化
    5.4 福利事业的本土化
第6章 近代湖南基督教本土化途径评议
    6.1 何以本土化?
    6.2 近代湖南基督教本土化之缘由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2)社会转型时期乡村宗教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乡村宗教的复苏及原因
    一、乡村宗教的内涵解析
        (一) 乡村宗教的界定
        (二) 乡村宗教的类型
        (三) 乡村宗教的特点
    二、乡村宗教的复苏历程
        (一) 乡村宗教的历史溯源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宗教
        (三) 改革开放后乡村宗教开始复苏
    三、乡村宗教复苏的原因
        (一) 政治原因
        (二) 经济原因
        (三) 文化原因
        (四) 社会原因
第二章 乡村宗教对乡村治理的正面影响
    一、乡村宗教的价值生成功能
        (一) 乡村宗教为信徒提供价值追求
        (二) 乡村宗教为信徒提供公共精神产品
    二、乡村宗教的行为规范功能
        (一) 乡村宗教调适信徒心理
        (二) 乡村宗教约束信徒行为
    三、乡村宗教的秩序构建功能
        (一) 乡村秩序的解体与重构
        (二) 乡村宗教的秩序构建
    四、乡村宗教的经济功能
        (一) 乡村宗教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 乡村宗教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五、乡村宗教的政治功能
        (一) 宗教与政治关系辨析
        (二) 有助于加快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变进程
        (三) 有助于保持乡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章 乡村宗教引发的乡村治理问题
    一、部分宗教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相悖
        (一) 宗教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
        (二) 部分宗教价值的负面影响
        (三) 宗教思维与科学思维的矛盾
    二、乡村宗教无序性影响乡村社会稳定
        (一) 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 邪教可能趁机而入
    三、乡村宗教容易引发不同文化的冲突
        (一) 不同乡村宗教教义、做法差异引起冲突
        (二) 传统宗族和乡村宗教差异引发冲突
    四、乡村宗教削弱基层政权的权威性
        (一) 乡村宗教认同减弱了村民共同体认同
        (二) 乡村宗教势力与基层政权的冲突
第四章 乡村治理中引导乡村宗教势力影响的基本路径
    一、发展经济消除农民信教拱础
        (一) 发展农村经济遏制乡村宗教扩张势头
        (二) 以社会保障和科学抑制乡村宗教传播
    二、积极宣传政府宗教自由政策,规范乡村宗教组织行为
        (一) 正确理解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 做好乡村宗教群体事件的应对措施
    三、引导乡村宗教组织发挥其积极功能
        (一) 坚持乡村宗教与社会义社会相适应
        (二) 调整宗教政策,进一步开发宗教资源
    四、增强基层政权权威性,妥善处理乡村宗教与政府的冲突
        (一)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基层政权权威性
        (二) 加强乡村宗教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夹生:一个乡村共文化群体的日常交流与冲突协商 ——以酉阳土家基督徒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当熟人社会出现“夹生人”群体
    1.1 研究缘起:酉阳人“有洋人”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熟人社会交往问题研究
        1.3.2 共文化理论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1.3.3 中国乡村教会及农民基督徒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民族志:从呈现差异到理解意义
        1.4.2 田野点概况
        1.4.3 合作研究者(研究对象)构成情况
        1.4.4 资料搜集与分析策略
    1.5 内容框架
2 认识酉阳:跨文化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2.1 《酉阳杂俎》与酉阳地区留守人群的信仰文化
    2.2 “酉阳教案”与教民冲突的发生机制
    2.3 “土生土长的洋牧师”与酉阳土家基督徒共文化传播
3 作为乡村共文化群体的酉阳土家基督徒
    3.1 关于酉阳土家基督徒的身份标签
        3.1.1 “老粑粑些”和“不做正事”
        3.1.2 “愚昧无知”
        3.1.3 “不要老主人”
    3.2 围绕身份标签的抗争与妥协
        3.2.1 展示“精兵”
        3.2.2 以行代言
        3.2.3 假借权威
        3.2.4 主动澄清
        3.2.5 背地批评,当面沉默
    3.3 群际分界:“出门欢喜进屋愁”
4 日常交流情境下的共文化传播与冲突协商
    4.1 家庭内部:“反对”与“顺服”
        4.1.1 家庭内部的“顺服”与“相互尊重”
        4.1.2 家庭内部的“反对”与冲突协商
    4.2 邻居团转:“要和世人和好”
        4.2.1 团转互助中的共文化传播
        4.2.2 跨群体互动中的信仰碰撞
    4.3 教会内部:“信仰共同体”交流网络的建构
        4.3.1 熟人交往关系的延伸与拓展
        4.3.2 内群体交流网络的建构途径
    4.4 教会与世俗:礼仪的碰撞
        4.4.1 婚嫁礼仪的代偿与拼接
        4.4.2 丧葬礼仪的争战与退让
5 结论与讨论:镶嵌于乡土的“夹生人”
    5.1 “夹生”的三重含义
    5.2 “镶嵌”的三重视角
    5.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对象简介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内蒙古地区正在传播中的基督教研究 ——以科左后旗查镇家庭教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方法与计划
    (四) 前人研究
一、查日苏镇介绍及家庭教会基本状况
    (一) 查日苏镇简介及家庭教会状况
    (二) 教会内的常规活动
    (三) 教徒日常个人活动
    小结
二、基督教与当地习俗的冲突与融合
    (一) 人生礼仪
    (二) 民间节日
    (三) 基督教重大节日
    小结
三、以宗教市场理论分析当地信徒信仰变迁的原因
    (一) 作为“消费者”的个人需求
    (二) 作为“供给者”的传教士的努力
    (三) 作为“产品”的基督教自身吸引力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访谈资料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碰撞与共生:农村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研究 ——以甘肃省L村的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及主要观点
        1.2.2 国外相关研究及主要观点
        1.2.3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4 理论依据
    1.5 研究思路与资料收集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基督教发展现状
    2.1 调查点基本概况
        2.1.1 调查点地理概貌
        2.1.2 调查点信仰传统
    2.2 数据来源及基本描述
        2.2.1 基督教徒访谈个案情况汇总
        2.2.2 民间信徒样本基本情况汇总
    2.3 基督教在当地的发展历程
        2.3.1 河西走廊的“来宾“——基督教初传天水
        2.3.2 以亲属化网络为纽带——基督教导入L村
        2.3.3 个体化动机的扩充——基督教的蔓延
        2.3.4 以稳定家庭为目的的皈信——基督教的内生
        2.3.5 总结
3 民间信仰与基督教共处的实证分析
    3.1 非教徒眼中的基督教
        3.1.1 多神信仰传统催生包容性态度
        3.1.2“教”、“徒”分离的双重审视
        3.1.3 影响民间信徒参与基督教活动的因素分析
        3.1.4 从民间信徒视角预测基督教发展态势
    3.2 基督教自身的存在形态
        3.2.1 抽象教义与具体仪式的双重呈现
        3.2.2 心理认同与行为实践的差异
        3.2.3 基督教在博弈格局中力量失衡
    3.3 结论
4 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契合
    4.1 相似的信仰动机——对现实苦难的申辩
    4.2 相似的伦理准则——对日常生活的回归
        4.2.1 伦理主导信仰的交往模式
        4.2.2 关系取向的信仰逻辑
    4.3 相似的彼岸理想——对灵魂的交代
        4.3.1 两者的原始差别
        4.3.2 两者在当地民间的调和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化洋入土——基督教本土化的可能性
        5.1.2 生命的欢歌——基督教本土化的建设性
        5.1.3 宗教史上的过客——基督教本土化的发展性
        5.1.4 多样性与独立性共存——基督教本土化的现实性
    5.2 建议
        5.2.1 民族文化层面——用文化自信涵化“外宾”
        5.2.2 基层政府组织——积极引导、互利共存
        5.2.3 教会方面——发扬基督教的社会功能
        5.2.4 民间信徒方面——既要包容又要尊重
    5.3 本文研究的不足
    5.4 后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7)德钦县茨中村藏族天主教信仰的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回顾
        (一)相关概念解释
        (二)基督宗教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三)明清以来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研究
        (四)天主教在藏区传播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调查经历
第一章 田野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二、人口与生计方式
    三、人文风俗与节日
第二章 天主教传入之前茨中宗教信仰格局
    一、东巴教
        (一)东巴教的传入
        (二)东巴教的仪式与传承
    二、藏传佛教
        (一)藏传佛教的传入
        (二)藏传佛教的发展
第三章 天主教传入茨中村
    一、天主教传入茨中的历史背景
        (一)吐蕃的影响
        (二)丽江木氏土司的影响
    二、天主教传入茨中的始末
        (一)天主教传入茨中的动机
        (二)天主教传入茨中的过程
        (三)茨中教堂的建立
第四章 茨中村多元宗教从冲突到调适的流变
    一、天主教传入之后不同宗教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1949年以前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宗教情况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隐性冲突
    二、天主教自身调适与茨中文化适应
        (一)传教士与传教策略
        (二)天主教与茨中村传统文化的融合
第五章 本土化:茨中村天主教信徒的世俗生活
    一、茨中村天主教信徒的信仰现状
        (一)人生礼仪
        (二)节日礼仪
        (三)家庭宗教生活
        (四)集体宗教活动
        (五)信仰变迁
    二、信仰选择与改教
        (一)自幼信教
        (二)婚后改教
        (三)折中信教
    三、天主信徒与佛教徒之间的互动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8)农村社区基督徒的社会关系研究 ——基于一个村庄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经典理论
        1.2.2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研究
        1.2.3 乡土社会相关研究
        1.2.4 国内关于农村基督教信仰及其对社会关系影响的相关研究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视角——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社会关系及网络
        1.4.2 研究方法
    1.5 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
    1.6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2章 S村庄及基督教信仰情况简介
    2.1 S村背景概况
    2.2 S村村庄人情生活
    2.3 S村基督教的传入及现状
        2.3.1 基督教信仰的历史渊源
        2.3.2 基督教信仰的现状考察
第3章 神人关系:农村基督徒社会关系建构的基础
    3.1 基督信仰中的神
        3.1.1 神的意义
        3.1.2 神的属性
    3.2 神与人——耶稣与信徒
        3.2.1 创造与被创造
        3.2.2 救赎与被救赎
        3.2.3 拣选与追随
    3.3 神人关系的日常表现仪式
        3.3.1 唱诗歌
        3.3.2 读经
        3.3.3 祷告
    3.4 小结:神人关系的乡土社会建构
第4章 世俗社会关系:基督教信仰的日常体现
    4.1 亲密关系:夫妻关系
        4.1.1 夫妻关系的教义伦理
        4.1.2 农村基督徒的夫妻关系
        4.1.3 亲密关系小结
    4.2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
        4.2.1 家庭关系的教义伦理
        4.2.2 农村基督徒的家庭关系
    4.3 乡土社会关系
        4.3.1 乡土社会关系的教义伦理
        4.3.2 农村基督徒的乡土社会关系
    4.4 教友关系:信徒与信徒的关系
        4.4.1 信徒与信徒关系的教义伦理
        4.4.2 信徒与信徒的关系
第5章 亲缘、地缘、信缘:农村基督徒的社会关系重构
    5.1 社会关系的量
        5.1.1 亲缘关系:远亲的疏远
        5.1.2 地缘关系:交往频率的下降
        5.1.3 信缘关系:新关系的产生
    5.2 社会关系的质
        5.2.1 关系的和谐——信仰因素正面作用的发挥
        5.2.2 社会支持——信仰关系的特殊精神支持
    5.3 社会关系的结构
        5.3.1 社会关系的结构构成——传统关系的再整合
        5.3.2 多样性与分布——信缘关系的加入与地缘的突破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6.2.1 日常生活中对农村基督徒人际关系模式的认识
        6.2.2 市场化趋势中基督信仰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9)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研究 ——以武定洒普山苗族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课题来源
        (二) 研究背景
        (三)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本土化
        (二) 中国化
    三、 文献综述与理论空间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二) 所有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三) 所用理论
    五、 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难点与创新点
        (一) 学术构想与思路
        (二) 主要研究内容
        (三) 难点与创新点
    六、 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基督教在洒普山的传播与影响
    一、 基督教传入前的洒普山苗族社会
        (一) 洒普山苗族社区简介
        (二) 苗族迁居洒普山小村
        (三) 政治经济情况
        (四) 文化教育情况
        (五) 医疗卫生状况
        (六) 宗教信仰情况
    二、 基督教的传入过程
        (一) 基督教的传教动机
        (二) 基督教的传入
    三、 基督教的发展
        (一) 基督教的发展情况
        (二) 基督教对洒普山社区的影响
    四、 基督教的停滞阶段
    五、 基督教的恢复与再发展阶段
第二章 基督教在洒普山的本土化表现
    一、 基础阶段(1906-1949)
        (一) 发展本土信徒
        (二) 构建本土传教网络
        (三) 教会自立
        (四) 互动过程分析
    二、 停滞阶段(1949-1978)
    三、 转型阶段(1978-2014)
        (一) 信徒结构的转型
        (二) 管理方式的转型
        (三) 教义理解方式的转型
        (四) 信徒数量向信徒质量的转型
        (五) 家庭教会的转型
        (六) 教会的分裂
第三章 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一、 苗族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需要
    二、 自觉意识
        (一) 文化自觉
        (二) 民族自觉
        (三) 信仰自觉
    三、 洒普山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督教本土化
        (一) 经济发展
        (二) 文化发展
    四、 国内政治力量与基督教本土化
        (一) 政府对基督教的态度
        (二) 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态度
        (三) 政府对基督教的引导与管理
        (四) 基督教传教策略的转向
    五、 国际因素的影响
        (一) 他国势力
        (二) 国际基督教因素
第四章 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础阶段(1906-1949)
        (一) 无视民族文化
        (二) 滥用权力
        (三) 破坏民族团结
        (四) 宗教认同大于国家认同
        (五) 自身的局限性
        (六) 本土信徒的低宗教素质
    二、 停滞阶段(1949-1978)
    三、 转型阶段(1978-2014)
        (一) 信徒数量的减少
        (二) 教牧人员的短缺
        (三) 基督教的去本土化趋势
        (四) 教会内部的分裂
        (五) 基要主义的影响
        (六) 神道与人道之争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一、 政府层面
        (一) 对基督教的再认识
        (二) 提升宗教管理办法
    二、 基督教层面
        (一) 基督教与政府的关系
        (二) 基督教与社区经济发展
        (三) 基督教教义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四) 信徒与非信徒的关系
        (五) 本地教会与其他教会的关系
        (六) 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关系
    三、 群众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0)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研究 ——以J省S镇三处乡村传教点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地域、对象及时段界定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个案描述
    第一节 调查点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调查点的人文环境与地理位置
    第三节 调查点的优势条件
    第四节 调查点的选择缘由
第三章 田野纪实
    第一节 宗教活动的仪式
    第二节 传教点宣传的教义
    第三节 传教点的组织机构及称谓
    第四节 传教点的传道途径及经费来源
    第五节 传教点信徒概况
    第六节 神职人员培养及城乡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宗教与生活
    第一节 基督教对乡村生活的影响
    第二节 乡村生活对基督教的影响
第五章 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及未来趋势
    第一节 信仰动机功利化
    第二节 教义、仪式世俗化
    第三节 传播途径“血地二缘”化
    第四节 宗教功能多样化
    第五节 乡村基督教本土化的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基督教本土化进程及方式——以汕头市盐灶乡为个案(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湖南基督教本土化途径概议[D]. 汪双顺. 南昌大学, 2020(01)
  • [2]社会转型时期乡村宗教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D]. 连海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3]夹生:一个乡村共文化群体的日常交流与冲突协商 ——以酉阳土家基督徒为个案[D]. 王媛. 武汉大学, 2017(06)
  • [4]潮汕基督教简史及对当地基督教现状的影响[A]. 唐晓峰. 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二十一辑), 2016
  • [5]内蒙古地区正在传播中的基督教研究 ——以科左后旗查镇家庭教会为例[D]. 那不其.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6]碰撞与共生:农村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研究 ——以甘肃省L村的调查为例[D]. 张雪露.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7]德钦县茨中村藏族天主教信仰的本土化研究[D]. 周攀清. 云南民族大学, 2015(12)
  • [8]农村社区基督徒的社会关系研究 ——基于一个村庄的质性研究[D]. 彭婷如.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9]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研究 ——以武定洒普山苗族社区为例[D]. 刘春芳. 云南民族大学, 2014(03)
  • [10]乡村基督教的本土化研究 ——以J省S镇三处乡村传教点为个案[D]. 王殿文. 吉林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基督教本土化的过程与方法——以汕头市燕藻乡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