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16VE230ZC柴油机技术可行性研究

研制16VE230ZC柴油机技术可行性研究

一、开发16VE230ZC型柴油机技术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洪朴[1](2020)在《豪华邮轮主机选配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以其高效、环保、经济、安全可靠等诸多优势成为邮轮动力系统主流方案。相比于传统机械传动动力系统,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主机选型更加灵活,动力系统选配方案更加多样化。因此对诸多选配方案的优化选择并进行设计评估十分关键。本文以Carnival Vista 62.4MW级主机配置方案为设计基线,对不同主机数量、不同燃油类型以及不同能源类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机械推进系统、混合动力推进系统以及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架构形式和特点,以及比较各个推进系统形式的优缺点。2)基于邮轮实际航线水文信息以及实际主机调度策略,构建动力系统能效模型以及主机能量管理策略,用于动态计算邮轮在目标航线上的主机工作状态。3)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包括系统可靠度,燃油消耗量,废气排放量,系统冗余度和空间饱和程度,并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在进行系统评价时,提出层级化古林法用于对不同主机配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价。4)探究储能装置替代主机方案的系统性能变化,分析储能装置在大型船舶动力系统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大型船舶动力系统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王季[2](2018)在《面向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的云设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工程机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装备,为了应对当前日益严苛的要求,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但工程机械种类繁多,系统复杂,结构繁琐,传统设计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费时费力。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势在必行。使用云技术进行工程机械设计,可以实现设计资源共享,实现工程机械的智能设计。基于实例推理技术(CBR,Case-based Reasoning)将历史案例和数据用于当前问题,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设计方法。该技术获取简单、逻辑合理、维护方便,将其应用于工程机械智能设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间的现有资源,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行业竞争力。基于实例推理技术由实例的描述、检索、修正和更新四部分组成,其中实例检索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实例检索通过算法对实例间的相似程度进行计算,实现案例之间的相互匹配。检索算法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最近邻(K-NN)算法和模糊算法是CBR技术最常用的算法。以推土机、发动机和配气机构为例,使用K-NN算法和模糊算法作为案例推理的基本算法,可以有效实现案例推理匹配,然而面对复杂的工程机械结构,单独的推理算法往往误差较大。本文提出使用模糊算法与最近邻算法相混合的检索算法,减少单个算法在计算上的误差,提高整个系统计算精确度。针对凸轮型线的高次多项式表达式,研究了参数p、q、r、s对相似度的影响,提出了基于p、q、r、s的权重修正项,并验证了可行性。本文将使用混合算法的CBR技术与工程机械设计相结合,构建面向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的云设计平台框架,采用java作为软件开发工具,MySQL作为数据库,SQLyog为数据库管理工具,搭建智能设计云平台,通过混合CBR技术,利用现有的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参数作为数据库,实现工程机械智能设计。

张士越[3](2016)在《SDZC公司产品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靠随机或偶然的新产品研制开发或突如其来的市场营销战略,而是基于产品创新的企业核心能力构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保持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关键,是企业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手段。本文以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牌大功率中速柴油机专业制造企业SDZC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面临当前国内国际航运业下滑及渔业资源枯竭形势下的产品创新进行研究,以促进公司的战略转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第一,在综述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产品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SDZC公司通过产品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性。第二,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了SDZC公司产品创新的现状,分析得出SDZC公司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资金支撑较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质量控制手段不足等问题。第三,在对SDZC公司的产品创新进行内部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SDZC公司产品创新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提出了系统化的保障支持体系。本文的研究对于引导SDZC公司的产品创新,提升公司市场竞争优势,做大做强企业,创造国产的国际水平的产品,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意义。

吕一博,赵漪博[4](2014)在《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利用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扎根理论,以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代表性企业——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柴油机技术演化路径为背景进行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先前知识和经验、知识源属性和创新网络影响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在技术相关领域不同平台中的潜在吸收能力,而研发投入、内部组织管理、个体学习、组织学习机制因素则影响其实际吸收能力。这些影响因素使得企业获取的外部知识通过个体内化为个体隐性知识,进而通过交互共享为企业整体的隐性知识,并最终整合成为企业内部新的显性知识,通过显隐性知识的转换过程体现了吸收能力作为一种动态能力的特性。

张驰[5](2012)在《基于VB.NET的船舶轴系扭振计算软件研究及实现》文中提出船舶推进轴系是船舶动力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轴系振动对船舶运行是否安全可靠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虽然国内外许多单位和专家对船舶轴系振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掌握了相对完整的推进轴系振动计算方法,但由于舰船动力装置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复杂的推进轴系,因此,进一步掌握轴系振动机理和计算方法变得尤为重要,对相关计算软件的开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研究船舶轴系扭转振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现有的成果,以Visual Studio2008为开发平台,采用VB.NET与MATLAB混合编程的方法开发了船舶推进轴系扭振计算软件。通过对复杂轴系进行扭振计算和分析研究,验证了软件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船舶轴系扭转振动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概述,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采用解析法进行软件开发。分析了双机并车两机相位差、气缸负荷不均匀性以及螺旋桨激励等对轴系扭振的影响规律。2)采用模块化思想建立轴系扭振当量模型,使复杂轴系多工况的计算效率大大提高;研究了柴油机自定义气体压力简谐系数处理方法,综合比较了各船级社以及中国船舶行业标准规定的轴系扭振应力衡准值计算方法,并集成到软件中。3)研究了扭振计算软件开发的主要问题,包括界面设计,MATLAB与VB.NET的程序接口,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处理方法等。借助第三方控件以及自定义模块实现了多级分支轴系扭振当量图的拖动功能,避免了绘图受到分支数量或级数限制的问题。4)分析和比较了Xml语言和SQL在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上的优缺点,运用SQL Server建立了轴系部件数据库系统框架。通过模块化思想建立轴系扭振当量模型,轴系部件参数可实时保存到数据库中,同时可对部件信息进行查询和调用。5)以单机单桨带齿轮箱和双机并车推进轴系为例进行计算,并与测试结果和原有计算报告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针对某复杂轴系,对同一种复杂工况建立不同的当量模型(改变主支与分支的顺序和质点数),将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据处理方法的正确性。

崔淼,苏敬勤,王淑娟[6](2012)在《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演化:一个探索性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以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八类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发展历程为分析单元,研究发现: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系统包括架构、元件和测试技术,测试技术是联接架构与元件技术的纽带;从技术获取到自主研发,三类技术分别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系列化,引进、国产化与周边元件改进、核心元件研发与元件改进,以及匹配性测试、周边元件性能与匹配性测试、元件性能与匹配性测试三个发展阶段。最后通过与"简单"产品制造企业技术演化特征的比较,提出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演化具有架构与元件技术并行消化吸收、测试技术促进架构与元件技术发展、核心元件技术研发模式多样的特征。

盛晨兴[7](2009)在《挖泥船动力机械远程诊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挖泥船(又称疏浚船舶)在航道疏浚和港口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复杂机器系统,挖泥船不但具有主推进系统,还具有用于疏浚施工的挖泥作业系统。由于工作条件恶劣导致的动力设备故障成为影响作业的主要根源。为此,研究挖泥船动力设备的综合监测及故障分析理论及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挖泥船两种典型的动力设备,包括柴油机和液压系统的故障监测诊断开展工作,主要围绕发动机基于多参数综合监测及多方法融合故障诊断,建立基于远程监测的综合诊断系统;围绕液压系统的污染度监测,建立液压系统的自动污染度分析方法及远程诊断系统。以柴油机的可靠性台架试验为基础,对柴油机的性能参数和油液分析(包括光谱分析数据、铁谱分析数据、油液PQ指数等)等特征参数进行多指标融合分析,实现了对柴油机运转状况、磨损状况与趋势的综合分析,并据此对柴油机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结合诊断技术、网络技术及分布式系统理论研究了船舶远程诊断模式和系统架构。基于Internet的计算技术,建立了人机共栖、远程异地协作诊断系统的关键技术,形成了远程监测系统的体系结构。将挖泥船动力设备监测系统划分为船载监测系统、船岸通信系统和岸基远程监测系统三部分。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研制了船舶柴油机数字化监测与诊断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船舶动力系统的远程诊断与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船舶、诊断中心和机务中心等三级,振动、油液、瞬时转速和性能参数等四种方法的船舶动力系统运行保障的技术体系,构建了“三级四法”船舶维修管理模式。研究了基于油液、瞬时转速和性能参数等在线监测方法,实现了基于性能参数监测、瞬时转速监测与油液分析多技术融合的监测与诊断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最终构建了船舶柴油机监测系统。分析了挖泥船液压油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对液压设备的影响,确定了挖泥船液压系统污染度的等级评定标准与系统目标清洁度,研究了挖泥船液压系统的污染度在线监测和污染评判方法,实现了对挖泥船液压系统污染度的实时监测与评价。

陈飞儿[8](2008)在《轴辐式网络系统中集装箱船的技术经济性研究》文中提出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发展给航运公司提出了更多的营运难题,集疏运系统不再独立于远洋运输网络,而是主要为远洋航线网络服务。由于江、海不同水域集装箱船舶的技术标准不同,江-海集疏运系统是当前水-水集疏运系统中研究的难点所在。近几年,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迅速,特别是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对亚洲区域内的集装箱运输格局乃至世界航运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作为洋山港的主要箱源地--长江下游地区,其港口与洋山港之间的集疏运系统是最复杂的江-海集疏运系统。本文主要为了解决航运公司在江-海集疏运系统中的营运难题,以上海港-长江下游港为实例,其意义重大。为实现以上研究目的,本文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1)从集装箱船舶的营运和技术特征出发,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探讨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经济性问题,为当前集装箱航运市场上存在争议的“船舶大型化的规模经济性”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2)以市场环境和实际数据为基础,基于不同的航线网络模式,对影响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轴辐式(hub-and-spoke)网络模型是伴随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过程中的航线网络发展方向,集疏运系统对超大型集装箱船的经济性影响巨大,这也验证了本文的研究意义重大,案例计算结果为航运公司的营运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3)建立优化模型,对江-海集疏运系统中的单航线、单船型、多航线、多船型等不同情况进行实例应用,计算的结果可作为航运公司在“船型优化和航线设置”方面的决策支持。在以上内容的研究过程中,文章以“宽度与深度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指导原则,做了大量的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验证了轴辐式网络模型下的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经济性。轴辐式网络模型在国外文献中多应用于航空运输,并已经相当成熟;在集装箱海运中仍属于起步,并且争议很大。而在国内,轴辐式网络模型理论的应用几乎属于空白。本文以客观的立场,根据市场营运环境的不同,分析不同航线网络下的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经济性。案例计算结果表明轴辐式网络模型在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下较多港直靠模式(multi-port calling)更能体现大船的经济性。文章对轴辐式网络模型的验证也为该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例如城市规划、路网设计等。(2)建立单位标准集装箱综合营运成本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以往关于船型选择的文献多从运输成本的角度考虑,而没有综合考虑船舶在港时间对集装箱船经济性的影响,决策常常与实际营运效果偏差很大。本文从集装箱运输“门到门”的角度出发,通过模块化,最终建立了既考虑在港、又考虑在航时间的单位标准集装箱综合营运成本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应用和验证。(3)新角度的敏感性分析。传统的敏感性分析是从影响目标函数最大的因素进行敏感性的详细分析,但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经济性研究表明,影响目标函数最大的因素--船舶载箱率并不会影响企业决策,而本被认为不敏感的因素--集疏运成本却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很大。因此,本文选取集疏运成本进行敏感性的详细分析,建立了接驳航线系统与远洋航线网络之间的联系,也解释了在同一经济区域内进行枢纽港选择时,航运公司把集疏运系统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的原因。(4)构建江-联运集疏运系统中的动态规划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动态规划模型在解离散问题中较线性规划模型、Dijkstra算法、矩阵算法等更有优越性;并能同时计算中间过程,即任何两个阶段之间的决策选择。但划分阶段和写出递推关系式是其难点所在,以往的文献因集装箱运输的复杂性,没有找到合适的划分阶段方法,无法利用动态规划模型的优越性。本文借助于单位标准集装箱综合营运成本模型中的模块化方法,对江-海联运问题进行阶段划分,构建动态规划模型,并用实例验证,为解决此类运输问题提供参考。(5)江-海联运集疏运系统的研究在洋山港主要腹地港口群进行应用。在长江下游港口至上海港的江-海联运网络中,江运和海运运距都较短,沿途挂靠港口密集,研究表明,由于港口转运时间过长、装卸费过高等原因,接驳航线网络将向直达航运、减少挂靠港、缩短航线周期、增大船型等方向发展。本文研究经过充分调研,以专业数据库和市场营运为基础,对理论和数学模型进行实例验证,主要有如下结论:(1)通过集装箱船舶实现集装箱化的运输特别适合于长距离、多环节、频中转的货物运输,国际贸易中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仍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为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背景。(2)通过集装箱船的营运技术特点分析,船舶本身的大型化技术不是最关键的难题,但技术条件和经济性是船型选择的根本。在6500 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20尺标准集装箱)和9500 TEU两种船型、轴辐式网络模型和多港直靠模式两种航线网络下,无论是6500 TEU船型或9500 TEU的集装箱船舶,轴辐式网络模型在大部分营运环境都比多港直靠模式的单位标准集装箱综合营运成本更低。(3)当新造船成本、大船载箱率、船舶在港时间、燃油价格等因素向不利方向变化30%之内时,最优方案都是9500 TEU船型的轴辐式模型。但是集疏运费用增加30%时,最优方案为9500 TEU的多港直靠模型。由于集疏运费用因素对航运公司在选择船型、选择航线模式、选择枢纽港等方面决策的影响更大,本文认为集疏运费用问题应该是航运公司非常关心的问题。支线接驳航线网络与远洋主航线相配套的多层次航线网络结构将会受到航运公司的关注和重视,不同层次网络之间不再独立,经济区域内的航线网络为经济区域间的航线网络服务的特点将会进一步显现。(4)江-海联运集装箱运输是接驳航线中最为复杂和亟需优化的集疏运方式,长江流域南京以下的港口始发的集装箱运至洋山港时,由于江运和海运部分运距都非常短,中转费用和中转时间占总成本比例非常高,航运公司应该选择直达运输,减少航线上的挂靠港口数量,尽可能缩短航次周转时间。(5)在洋山港的主要集疏运港口系统中,经济的江海联运船型将受到航运公司关注。目前的江海直达集装箱船船型总体偏小,航运公司在增加船队运力投入时,应增加400 TEU以上的船型和500 TEU以上的ATB船(Articulated Tug & Barge,铰接式顶推驳船),以获得更低的集疏运成本。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和市场营运情况,提出了航运公司关注但尚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王斌[9](2007)在《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紧张的石油资源使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满足对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的要求,使用对环境友好的清洁汽车,以替代消耗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并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内燃机动力汽车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压缩空气发动机(气动发动机)将高压空气中存储的能量转化为扭矩形式的机械能输出,不消耗石油燃料,作为汽车动力可以使汽车真正成为“绿色”、“零污染”的清洁汽车。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压缩空气发动机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组工作经验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出并开发了四冲程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总结第一轮机械控制配气机构的二冲程压缩空气发动机基础上,针对压缩空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高压空气在压缩空气发动机中能量释放的特点,提出四冲程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整体设计方案。2.进行压缩空气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制作及调试,选择适合的传感器和执行器。3.进行压缩空气发动机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编程及调试,确定不同工况下的进气控制策略,实现进气喷射正时和喷射脉宽的精确、灵活控制。4.设计、制作试验用单级膨胀单缸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搭建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综合试验台架和测试装置,完成压缩空气发动机台架的初步试验。

王冬[10](2005)在《内燃机车燃用重柴油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能源短缺是当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近年石油资源的开采有保持或下降的趋势。随着铁路事业和汽车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明显增加,导致我国的石油进口以每年8%~9%在增长,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1.2亿吨;另一方面,由于长年开采,我国油田的油质逐年下降,所供油品十六烷值降低,并且杂质含量等指标逐年增高。面对石油资源的紧迫形势,如何使我国内燃机车从燃用轻质柴油向燃用重柴油方向过度,开展机车柴油机燃用重柴油的研究就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对重柴油在机车柴油机上应用的可行性和意义加以论证。我国内燃机车柴油机大部分是中速柴油机,在中速柴油机上燃用重柴油已得到国内外内燃机工作者的认可,由于重质油和轻质油的价格差的存在,机车柴油机燃用重柴油会大大缩减铁路运输的燃料费用,降低运用成本。 重柴油的粘度和杂质含量比轻柴油高,因此,在机车柴油机上不能直接使用,在机车柴油机上燃用重柴油必须进行严格的净化处理,考虑实际工作条件,净化处理需在燃油上车前完成。本文针对机车用油的实际,设计了适用于重柴油净化的处理装置,以保证符合要求的燃油加到机车上。由于粘度的增高,必须保证燃油进入喷油泵以前粘度达到要求。为此,本文针对机车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采用机车柴油机冷却水作为热源来加热燃油,从而控制燃油粘度的方案。针对燃用重柴油的实际,需对柴油机喷射元件,如:喷油泵柱塞偶件间隙、出油阀弹簧刚度、喷油器针阀升程、及喷射参数,如:喷油提前角、喷油定时等均需作出调整,本文论述了具体的调整方法和依据。最后,针对燃用重柴油滞燃期的变化,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二、开发16VE230ZC型柴油机技术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16VE230ZC型柴油机技术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豪华邮轮主机选配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邮轮动力系统综述
        1.2.1 邮轮动力系统国内外发展趋势
        1.2.2 常见动力系统配置方案设计手段
        1.2.3 综合电力推进系统设计评估方法
        1.2.4 综合电力推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豪华邮轮动力系统架构分析
    2.1 常见动力系统架构分析
        2.1.1 机械推进系统架构及其优缺点
        2.1.2 电力推进系统及其优缺点
        2.1.3 混合动力系统及其优缺点
    2.2 邮轮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架构
        2.2.1 邮轮综合电力推进系统设计基线
        2.2.2 能量存储装置替代主机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轮动力系统能效建模与评估方法
    3.1 动力系统能效建模
        3.1.1 需求负载模型
        3.1.2 主机燃油消耗模型
        3.1.3 排放估计模型
        3.1.4 储能装置SOC模型
    3.2 基于规则的主机运行策略分析研究
        3.2.1 主机运行策略分析研究
        3.2.2 混合动力主机运行策略分析研究
    3.3 系统可靠度评估
        3.3.1 可靠度基本概念
        3.3.2 动力系统(主机)可靠度模型
        3.3.3 能量存储装置(电池)可靠度模型
    3.4 动力冗余度评估
    3.5 空间饱和度评估
    3.6 系统级评估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豪华邮轮主机选配设计结果与讨论
    4.1 研究对象
        4.1.1 航线
        4.1.2 主机配置方案
    4.2 柴油机组配置方案结果讨论
        4.2.1 航速增加对指标评价的影响
        4.2.2 主机数量增加对指标评价的影响
        4.2.3 单机功率增加对指标评价的影响
    4.3 双燃料形式配置方案结果讨论
    4.4 储能装置动力形式结果讨论
        4.4.1 储能装置配置方案
        4.4.2 储能装置配置方案的可行性
        4.4.3 储能装置配置方案对主机运行策略的优化
        4.4.4 储能装置配置方案对燃油消耗的影响
        4.4.5 储能装置配置方案对可靠度的影响
    4.5 柴油机配置方案综合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重点缩略词汇总
附录二 动力系统集成设计软件
    1 )动力系统集成设计与评估软件系统设计
        开发平台和系统架构
        功能算法介绍
    2 )软件原型实现及相关代码
        总功率估计
        选配设计
        燃油消耗&排放计算
        系统可靠性计算
        配置方案评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2)面向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的云设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机械产业概论
        1.1.1 工程机械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1.1.2 国内外工程机械设计现状
    1.2 云制造技术概论
        1.2.1 云制造技术概述
        1.2.2 云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1.3 CBR技术概论
        1.3.1 CBR技术的出现
        1.3.2 CBR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云平台搭建与推土机智能设计
    2.1 云平台关键技术
        2.1.1 云制造应用方向
        2.1.2 云平台搭建要求
        2.1.3 云平台技术基本原理与构架
        2.1.4 平台开发语言
        2.1.5 数据库工具
    2.2 CBR关键技术
        2.2.1 CBR原理
        2.2.2 CBR基本流程
        2.2.3 CBR的关键步骤
        2.2.4 CBR技术算法
    2.3. 推土机整机智能设计
        2.3.1 推土机用途
        2.3.2 推土机分类
        2.3.3 推土机构造
    2.4 推土机特征项表示
    2.5 推土机实例库的建立
    2.6 推土机特征项相似度的计算
        2.6.1 最近邻检索法
        2.6.2 最近邻检索法流程
        2.6.3 特征项相似度计算
    2.7 推土机特征项权重的计算
        2.7.1 层次分析法简介
        2.7.2 层次分析法基本流程
        2.7.3 层次分析法实现步骤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机械关键部件——发动机智能设计
    3.1 发动机简介
        3.1.1 发动机简介
        3.1.2 柴油发动机构造
    3.2 发动机特征项表示
    3.3 发动机实例库的建立
    3.4 发动机特征项相似度的计算
        3.4.1 模糊理论
        3.4.2 模糊理论案例检索方法
        3.4.3 模糊理论隶属度函数
        3.4.4 布尔型参数的相似度计算
        3.4.5 混合算法的改进
        3.4.6 案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配气机构智能设计
    4.1 配气机构简介
        4.1.1 配气机构简介
        4.1.2 配气机构设计
        4.1.3 凸轮型线设计
        4.1.4 模型搭建
    4.2 凸轮特征项表示
    4.3 凸轮实例库的建立
    4.4 凸轮特征项相似度的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设计云平台
    5.1 系统平台介绍
    5.2 平台使用功能
    5.3 平台操作
        5.3.1 参数输入
        5.3.2 项目匹配
        5.3.3 设计结果输出
        5.3.4 设计案例添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附件

(3)SDZC公司产品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能力理论
        2.1.1 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
        2.1.2 核心能力的识别
    2.2 产品创新理论
        2.2.1 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2.2 产品创新理论的提出
第三章 SDZC公司产品创新的内部环境分析
    3.1 SDZC公司概述
    3.2 公司产品创新发展历史
    3.3 SDZC公司产品创新的核心能力
        3.3.1 创新管理能力
        3.3.2 技术能力
        3.3.3 生产能力
        3.3.4 市场能力
第四章 SDZC公司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分析
    4.1 SDZC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4.2 主要竞争对手创新情况分析
    4.3 SDZC公司产品创新的SWOT分析
        4.3.1 SDZC公司内在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分析
        4.3.2 SDZC公司产品创新可采取的战略
第五章 SDZC公司产品创新设计方案与实施
    5.1 SDZC公司产品创新的目标和原则
        5.1.1 创新目标
        5.1.2 创新原则
    5.2 产品创新方案与实施
        5.2.1 产品创新的方案
        5.2.2 产品创新的具体实施
    5.3 公司产品创新实施的基础分析
        5.3.1 产品创新的组织基础
        5.3.2 产品创新的人力资源基础
        5.3.3 产品创新的资金基础
    5.4 SDZC公司产品创新的支持体系
        5.4.1 完善公司创新工作机制
        5.4.2 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资金投入力度
        5.4.3 加快设备更新进程,为产品创新提供设备支持
        5.4.4 加快市场拓展力度
        5.4.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4.6 产品创新风险防范
第六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VB.NET的船舶轴系扭振计算软件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轴系扭振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轴系扭转振动计算模型
    2.2 轴系扭转振动计算方法
    2.3 气缸负荷不均匀性及双机并车系统两机相位差问题研究
        2.3.1 不考虑气缸负荷不均匀性
        2.3.2 考虑气缸负荷不均匀性
    2.4 螺旋桨激励对轴系扭振的影响
        2.4.1 螺旋桨激励对柴油机轴系扭振的影响
        2.4.2 螺旋桨激励对非柴油机轴系扭振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扭振计算软件开发方案研究
    3.1 软件工程基本理论
        3.1.1 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
        3.1.2 软件的生命周期模型
    3.2 扭振计算软件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3.3 扭振计算软件详细设计方案研究
        3.3.1 界面设计研究
        3.3.2 计算模块研究
        3.3.3 图形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3.3.4 轴系部件数据库研究
    3.4 软件测试
    3.5 软件维护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
    4.1 自定义柴油机气体切向力简谐系数
        4.1.1 经验系数法
        4.1.2 示功图法
        4.1.3 模拟示功图法
    4.2 多分支轴系扭振当量图的绘制
    4.3 复杂轴系多工况处理及算法的正确性验证
    4.4 轴系扭振应力衡准值的集成
        4.4.1 曲轴
        4.4.2 推力轴和中间轴
        4.4.3 螺旋桨轴和艉管轴
        4.4.4 发电机传动轴
        4.4.5 扭振应力衡准在软件中的集成
    4.5 轴系部件数据表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算实例及分析
    5.1 中高速机推进轴系扭振计算与分析
        5.1.1 系统描述
        5.1.2 计算结果
    5.2 双机并车推进轴系扭振计算与分析
        5.2.1 系统描述
        5.2.2 计算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

(6)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演化:一个探索性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路径理论回顾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样本
    3. 数据收集与分析策略
三、案例描述与分析:大机车复杂产品系统技术的发展
    1. 案例描述
    2. 案例分析
四、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演化特征
    1. 阶段一:架构与核心元件技术引进阶段的技术特征
    2. 阶段二:架构技术消化吸收与周边元件技术改进阶段的技术特征
    3. 阶段三:架构技术与元件技术协同发展阶段的技术特征
五、结论、讨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与讨论
    2. 研究贡献与展望

(7)挖泥船动力机械远程诊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挖泥船动力机械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柴油机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1.3.2 液压系统的监测与诊断技术
        1.3.3 远程监测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1 基于数理统计分析的数学方法
        2.1.1 3σ法则
        2.1.2 拟合、回归研究
    2.2 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
        2.2.1 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2.2.2 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决策的基本过程
        2.2.3 证据合成快捷算法
        2.2.4 证据推理的决策策略
    2.3 SVM的回归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室条件下的柴油机监测试验与分析研究
    3.1 柴油机可靠性台架试验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设备
        3.1.3 试验参数及方案
        3.1.4 柴油机零件磨损情况判断
    3.2 基于油液分析的柴油机可靠性试验的磨损评价
        3.2.1 油样检测结果
        3.2.2 油样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2.3 油液光谱、铁谱和PQ值分析在评价磨损中的对比
    3.3 柴油机拆检分析
        3.3.1 摩擦副表面宏观形貌分析
        3.3.2 摩擦副表面磨损量分析
    3.4 基于证据理论的柴油机可靠性试验中的磨损评价
        3.4.1 柴油机可靠性试验的磨损状态评价模型
        3.4.2 磨损状态评价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挖泥船动力机械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
    4.1 挖泥船分类及组成
        4.1.1 挖泥船分类
        4.1.2 挖泥船动力机械的分类及组成
    4.2 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关键问题
    4.3 监测方案设计
        4.3.1 监测对象及方法的选取
        4.3.2 船舶主要设备监测点布置
    4.4 挖泥船远程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4.4.1 系统设计原则和总体方案
        4.4.2 船载监测诊断子系统
        4.4.3 机务管理中心子系统
        4.4.4 分析诊断中心子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方法综合监测的柴油机故障诊断系统
    5.1 柴油机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5.1.1 柴油机故障性质
        5.1.2 柴油机主要故障及诊断方法
    5.2 柴油机性能参数监测方法
        5.2.1 性能参数监测分析
        5.2.2 实船柴油机性能参数的获取
    5.3 柴油机瞬时转速监测方法
        5.3.1 瞬时转速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5.3.2 瞬时转速传感器的安装
    5.4 柴油机油液监测应用研究
        5.4.1 在线油液综合监测传感器系统介绍
        5.4.2 在线油液综合监测传感器系统的安装
    5.5 在线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诊断研究
        5.5.1 基于多方法监测的实船柴油机模拟故障诊断
        5.5.2 基于在线与离线监测方法的工程应用故障诊断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挖泥船液压设备监测系统
    6.1 液压油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对液压设备的影响
    6.2 挖泥船液压系统颗粒污染度的在线监测
        6.2.1 监测挖泥船液压系统情况
        6.2.2 液压油污染度等级评定标准选择
        6.2.3 污染度在线监测传感器的选型及安装位置确定
    6.3 液压系统污染度在线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6.3.1 油液污染程度与ISO清洁度代码的对应关系
        6.3.2 污染度在线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判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实现及运行
    7.1 船载监测子系统的实现
        7.1.1 船载监测子系统的硬件构成
        7.1.2 船载监测子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7.2 分析诊断中心子系统的实现
    7.3 机务管理中心维修决策子系统实现
    7.4 基于无线网络的船岸远程通信
        7.4.1 组网方案
        7.4.2 通信协议选择
        7.4.3 船岸通信系统
    7.5 运行效果及诊断案例
        7.5.1 3#辅机轴瓦非正常磨损故障诊断过程
        7.5.2 液压系统液压油被水污染故障诊断过程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8)轴辐式网络系统中集装箱船的技术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集装箱船舶船型
        1.2.2 集装箱运输航线、航行率、船队船舶调度等
        1.2.3 航运公司的营运
        1.2.4 集装箱运输网络模式
    1.3 研究思路和特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2 集装箱船舶的营运技术研究
    2.1 海运集装箱船船型的一般特点
    2.2 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的技术特点
        2.2.1 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主尺度特点
        2.2.2 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载重量特点
        2.2.3 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技术难点
    2.3 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营运特点
        2.3.1 推动班轮公司联盟与并购
        2.3.2 加快世界港口地位和功能的演变
        2.3.3 促进远洋班轮航线模式的发展
        2.3.4 引导集疏运系统的配合发展
        2.3.5 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营运特点的原因分析
    2.4 集疏运系统中集装箱船舶的技术特征分析
        2.4.1 江运集装箱船
        2.4.2 江海直达集装箱船舶
        2.4.3 分节驳顶推船队
        2.4.4 机动驳顶推船组
        2.4.5 ATB 铰接式顶推驳船运输模式
    小结
3 轴辐式网络模型下主航线船舶的经济性论证
    3.1 集装箱定期航线网络的发展
        3.1.1 航线设计研究的主要问题
        3.1.2 航线的发展
    3.2 轴辐式网络模型的特点
        3.2.1 轴辐式网络模型概述
        3.2.2 轴辐式网络形成机理
        3.2.3 轴辐式集装箱海运网络
        3.2.4 轴辐式网络模型与多港直靠模式比较
    3.3 网络模型下的航线设计模型
        3.3.1 航线网络概念性模式的建立
        3.3.2 多港直靠模式
        3.3.3 轴辐式网络模型
    3.4 集装箱船舶的单位标准集装箱综合营运成本计算模型
        3.4.1 影响大型集装箱船舶经济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3.4.2 集装箱船舶单位标准集装箱综合营运成本计算模型的构建
        3.4.3 子模块计算方法
    3.5 主航线船舶经济性与集疏运费用的关系论证
        3.5.1 模型假设
        3.5.2 主航线网络设计
        3.5.3 敏感性分析
    小结
4 基于枢纽港的集疏运系统优化模型研究
    4.1 港口集疏运系统介绍
        4.1.1 陆路-水路集疏运系统
        4.1.2 水路-水路集疏运系统
    4.2 构建基于枢纽港的江-海集疏运系统优化网络模型
        4.2.1 江海直达集装箱船的运输网络
        4.2.2 ATB 运输、RSPB(River-Sea Push Barge)和驳船队运输
        4.2.3 中转运输网络
    4.3 动态规划思想启发下的江-海集疏运网络优化方法
        4.3.1 动态规划模型的思想
        4.3.2 江-海集疏运系统的网络化过程
        4.3.3 集疏运系统的动态规划模型
    小结
5 轴辐式网络系统中集装箱船经济性论证方法的实例应用
    5.1 SPOKE 系统中的港口情况概述
        5.1.1 南京港
        5.1.2 苏州港
        5.1.3 南通港
        5.1.4 上海港
    5.2 SPOKE 系统中的集装箱流量及流向分析与预测
        5.2.1 长江下游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及预测
        5.2.2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月度高低峰分析
        5.2.3 长江下游港口经上海港中转的集装箱量占吞吐量的百分比
        5.2.4 长江下游港口与上海港之间集装箱流向分析
        5.2.5 长江下游港口经上海港中转的集装箱流量及流向预测
    5.3 SPOKE 系统中的集装箱船型
        5.3.1 当前市场营运中的集装箱船型
        5.3.2 在建船型和新概念船型
        5.3.3 spoke 系统中的可选船型
    5.4Spoke 系统中航线及船型选择计算结果
        5.4.1 船舶营运经济测算依据
        5.4.2 基于航运市场的多船型、单航线的单位标准集装箱综合营运成本比较
        5.4.3 基于航运公司的多船型、多航线的spoke 系统优化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论文

(9)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工作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整体设计方案
    2.1 基本思路及方案提出
    2.2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2.3 高速电磁阀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硬件总体结构
    3.2 传感器与执行器
    3.3 电子控制单元(ECU)
        3.3.1 单片机选型
        3.3.2 输入通道
        3.3.3 时钟、复位和串行通讯电路
        3.3.4 I/O口和内存扩展电路
        3.3.5 高速电磁阀的功率驱动电路
        3.3.6 电源电路
        3.3.7 印刷电路板(PCB)及外壳的设计
    3.4 硬件调试及改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发动机管理系统的软件总体框架
    4.2 喷射过程控制时序及实现
        4.2.1 从单片机SPI通讯程序
        4.2.2 喷射过程控制时序的实现
    4.3 发动机管理模块的程序设计
        4.3.1 发动机的转速计算子模块
        4.3.2 数据采集子模块
        4.3.3 工况确定子模块
        4.3.4 查找MAP图子模块
        4.3.5 与从单片机通讯子模块
        4.3.6 与 PC机通讯子模块
    4.4 软件调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试验研究
    5.1 单缸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
        5.1.1 配气系统
        5.1.2 高压空气喷射系统
        5.1.3 排气系统
    5.2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初步试验
    5.3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进一步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内燃机车燃用重柴油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内燃机车的发展及机车柴油机用油的现状
    1.2 课题的可行性论证
    1.3 课题的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章小节
第二章 燃油供给系统及燃油净化
    2.1 机车燃油系统简介
        2.1.1 燃油供给系统的作用及组成
        2.1.2 燃油喷射系统
    2.2 燃用重柴油时的地面净化处理
        2.2.1 燃料的特性
        2.2.2 机车用重柴油的净化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低质燃油对喷射特性的影响
    3.1 柴油机的喷射过程
        3.1.1 喷射过程的重要性
        3.1.2 喷油过程的参数
        3.1.3 喷油速率和喷油规律
    3.2 燃油粘度和喷射性能的关系
    3.3 燃油粘度与喷雾性能的关系
    3.4 20号重柴油的喷射试验研究结果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低质燃油滞燃期的计算
    4.1 柴油机的滞燃期及其影响因素
        4.1.1 滞燃期的含义
        4.4.2 影响滞燃期的因素
    4.2 滞燃期的计算及比较分析
        4.2.1 计算滞燃期的各种公式
        4.2.2 重柴油滞燃期的计算
    4.3 滞燃期对燃烧过程和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4.3.1 滞燃期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4.3.2 滞燃期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4.3.3 滞燃期对烟度和排气温度的影响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四、开发16VE230ZC型柴油机技术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豪华邮轮主机选配优化设计研究[D]. 夏洪朴.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2]面向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的云设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王季. 山东大学, 2018(07)
  • [3]SDZC公司产品创新策略研究[D]. 张士越. 山东理工大学, 2016(02)
  • [4]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利用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吕一博,赵漪博.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05)
  • [5]基于VB.NET的船舶轴系扭振计算软件研究及实现[D]. 张驰.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4)
  • [6]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的技术演化:一个探索性案例研究[J]. 崔淼,苏敬勤,王淑娟. 南开管理评论, 2012(02)
  • [7]挖泥船动力机械远程诊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盛晨兴.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 [8]轴辐式网络系统中集装箱船的技术经济性研究[D]. 陈飞儿. 上海交通大学, 2008(12)
  • [9]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研究[D]. 王斌.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10]内燃机车燃用重柴油的应用研究[D]. 王冬. 大连交通大学, 2005(02)

标签:;  ;  ;  ;  ;  

研制16VE230ZC柴油机技术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