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印色域匹配优化技术

彩印色域匹配优化技术

一、彩色打印色域匹配的优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宏[1](2021)在《硅基超构表面的结构色显示与动态全息调控》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人类视觉体验和传递再现真实的色彩信息,追求高性能和多功能的色彩显示成为了显示领域的目标之一。受到自然界中一些动植物体表微纳结构与光相互作用所呈现鲜艳颜色的启发,科学家们开启了对微纳结构显示器件的研究。依靠近年来微纳加工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利用微纳结构组成的二维超构表面(Metasurfaces)对光振幅和相位的调控,结构色和全息显示器件成为了纳米光子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借助于硅,二氧化钛等介质材料制备成本低,高折射率以及与现有CMOS技术兼容的独特优势,超构表面的显示器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性能还不能满足新一代显示技术对宽色域、高亮度和分辨率以及多功能可调的需求,微纳结构的性能和应用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中多参数的结构色设计、高性能的结构色显示技术以及利用结构色拓展的动态全息显示技术还未得到突破。针对上述超构表面结构色面临的挑战,本文结合信息领域显示技术对高性能和多功能结构色的迫切需求,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单晶硅超构表面的研究和应用:一是设计了可多参数优化的圆环和C形开口圆环结构,实现了广色域全彩显示和异常折射的应用。二是设计折射率匹配层使结构色实现了5项关键性能参数的同时突破,提高了结构色的应用价值。三是通过超构表面双功能的设计,集成了彩色图案显示和动态可调全息功能,扩展和丰富了结构色的动态显示应用功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设计制备了内部带有孔洞的单晶硅圆环结构,对外半径和内半径的多参数调控实现了对入射光振幅在可见光波段的广范围调控。经过优化参数,实现了150%的s RGB色域显示,并开发优化了HSQ负性光刻胶的制备工艺,制备出了高质量的圆环结构,实现了覆盖可见光波段高亮度的色彩显示,蓝光区域的反射率高达70%。进一步设计了开口圆环的C形结构,可以对外半径、内半径、周期以及开口角度进行4个维度的设计优化,得到了覆盖0-2π相位的8种单元结构,实现了异常折射应用。通过在单晶硅超构表面加入折射率匹配层,显着压制了基底的反射和宽谐振峰,使得色彩的显示色域大幅提升。首次实现了优异结构色的所有关键性能包括:色域、亮度、半高宽、分辨率、制备难度的一体化突破,实现了色域的最高记录值,171%的s RGB色域(97.2%Rec.2020),最高显示亮度达到了76%,反射峰的最窄半高宽可以达到34 nm,最高分辨率超过了100000 dpi。这一进展有望为结构色在广色域高分辨显示器,彩色纳米打印,生物分子探测传感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带来新途径。为了拓展结构色的功能性应用,通过将全息显示集成于结构色的设计,实现了动态双功能的可调超构表面。其中利用单晶硅纳米椭圆柱的设计,同时控制了圆偏光的振幅和Pancharatnam-Berry相位。在白光照射模式下结构色的工作色域可以覆盖121%的s RGB,呈现出五彩的卡通图案。而在激光照射下可以实现远场全息图案的投影。此外,利用外部环境折射率对振幅的控制,全息显示的设计还集成了动态调控功能,在加入溶液后,也可以实现特定波长全息图案“开”、“关”或“保持不变”的选择性调控功能,全息图案的切换时间可以达到16 ms甚至更短。这一研究拓展了基于超构表面结构色的动态功能性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超构表面结构色在微流体动态显示、光学安全和信息存储、功能性动态色彩调控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王玉文[2](2020)在《基于色彩管理的迷彩印花颜色传递方法》文中指出颜色是纺织品非常重要的外观属性,影响着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对颜色再现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军用迷彩服装,由于其特殊性,其对颜色要求比普通服装更为苛刻。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进行纺织产品颜色交流时,大多数都还是采用传统的邮寄实物样本的方式,但印花图案多为设计好的电子版图案,在电脑之间进行传递并呈色,从而配色时难度大,重现性差,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不同显示器的色相偏差、印花调浆人员的对色误差以及显示器与染料的不同呈色原理等,如何提高配色的稳定性以及配色精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课题针对显示器上的电子版迷彩印花设计样,结合工厂实际中的人工配色方法,通过分析此类情况人工配色的误差来源,提出一种新的配色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配色精度。主要是在配色中引入印刷中的色彩管理,配色时对照经过“色彩管理”的打印机打印出的纸卡颜色进行人工配色,验证“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法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i1 Profiler的色彩管理最佳参数研究:以军用迷彩色为对象,基于i1 Profiler中的测色条件和“感知”参数选项分别制作ICC特性文件并在Photoshop中调用、打印,以纸张印后色差评价印品质量,探究测色条件、“感知”参数选项和打印时Photoshop中渲染方法的选择对最终印品色彩的影响。研究得出对于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纸张,应选择M2(排除UV)测色条件进行颜色测量;“感知”参数选项设置为色彩丰富(即对比度、饱和度和中性灰度分别为40、40和75时),打印时渲染方法为“绝对比色色度再现”时,采用此种参数设置后打印得到的迷彩色块图的色差相对来说最小。(2)纸张特性与印品色彩再现的关系研究:探究同种油墨在不同纸张上的呈色情况,并建立纸张性能与打印效果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通过分析不同纸张的打印效果得出纸张的光泽度、粗糙度、白度、油墨吸收性影响喷墨打印效果,光泽度高、白度高、表面平滑且油墨吸收性小的纸张得到的印品色彩效果更好,适合颜色的复制。其次,建立了纸张性能与打印效果的回归模型:Y(平均色差)=-0.057Z+13.103(Z为纸张性能的综合值),经过模型验证,此模型可预测纸张的打印效果,预测效果与实际打印效果基本一致。(3)织物性能对印染颜色效果的影响关系研究:利用染料对八种不同结构的纯棉织物进行染色,研究得出对于染料浓度一样的不同织物,它们的K/S值随织物结构不同而不同;K/S值随染料浓度变化的曲线分布为厚帆布>府绸>贡缎,因此织物的颜色呈现与织物结构有直接关系。基于主成分分析织物性能得出影响织物染色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线密度、纬密、厚度、克重、光泽度。织物性能综合值与织物染色后的K/S值呈正相关关系,织物综合值越大,染色后的表观颜色越深,配色时需要适当的根据不同的面料对显示的颜色进行补偿。(4)配色方法的验证:以标准屏幕色作为基准,通过色差比较两种配色方法。一种是“屏幕-织物”配色法,配色人员根据经过色彩校正过的屏幕颜色进行配色;另一种是“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法,配色人员根据经过“色彩管理”的打印机打印出的纸卡颜色进行配色。研究得出“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方法可以取代“屏幕-织物”配色方法,大部分迷彩色块颜色色差低于4,除了色块5和6的色差分别为4.526、5.730,说明大部分颜色得到了较好的复制,“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法是一种可行的配色方法。此外,迷彩色在纸张和织物之间的色差均小于3.5,表明纸卡和织物之间的颜色传递一致性优于屏幕和织物之间的颜色传递一致性。通过研究发现本文所使用的配色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配色方法,纸卡作为一种中间介质,颜色显示稳定且更有利于客户和生产商之间传递和交流,解决了显示器颜色显示的不确定性,可为工厂配色打样提供参考。

潘俊杰[3](2020)在《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玻璃喷墨打印是一种以玻璃为介质的喷墨打印技术,其生产制品具有抗酸碱、色泽稳定、艺术感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玻璃幕墙、车窗玻璃、办公室隔断等场合。目前,玻璃喷墨打印的厂商主要以国外的以色列Dip-Tech公司为代表,其制作精美但生产造价过高,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为了降低玻璃喷墨打印的生产成本,使该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和运用,本文依托实验室项目对其中的图像处理关键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如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位矢结合的图像编辑方法,旨在增强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质量。该方法结合了两种图像类型的优势,通过对原有图像进行位图编辑、位矢转换、矢量图编辑、矢量渲染处理,使得最终编辑图像的效果既有位图丰富的色彩表现能力,又兼有矢量图缩放不失真、图像清晰、存储空间小的优点。二、针对计算机处理图像和玻璃喷墨打印图像普遍存在的色差问题,本文基于传统的ICC色彩管理研究,提出了一套应用于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显示器设备校准、打印机ICC Profile制作、正向以及反向ICC处理。通过对ICC Profile中特征化信息的处理,可以使设备间的图像色彩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使打印色彩得到充分表现,提高玻璃制品出品的工作效率。三、针对现有玻璃喷墨打印分色算法中色差大、层次感单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该算法主要有四个关键步骤:准备基础色、确定打印灰度等级、像素点映射以及误差的传递。通过该算法,可以驱动喷嘴产生多种油墨量状态的墨滴。仿真结果表明,对比常用的二值分色算法,该算法的打印图像整体输出色差小,图像色彩表现力、层次感得到提升。四、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Windows平台下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软件,旨在整合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功能。整合的功能主要包括位矢编辑、色彩管理以及分色处理等图像处理模块。同时,软件基于MFC和Open CV类库,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具有图像处理速度快、界面设计友好、易于维护和拓展等优点。

江从彪[4](2019)在《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与显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量子点电致发光二极管(QD-LED)由于发光色纯度高、发光波长可调和溶液加工特性,使其在平板显示方面应用前景广阔。高效率、长寿命QD-LED以及全彩化集成技术是量子点显示屏的基础,研究QD-LED工作机理、老化机制和量子点薄膜图形化技术有助于推动量子点显示产业化。本论文首先系统地研究了倒装结构器件中空穴传输层特性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较大的空穴注入势垒导致空穴在QD/HTL界面积累和激子复合中心向界面移动,而界面处积累的电荷会淬灭激子,降低器件性能。采用双层空穴传输层,形成空穴梯度注入,减小注入势垒同时改善载流子平衡,器件外量子效率由4.0%提升到了9.7%。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深HOMO能级的蓝光聚合物PFSO作为倒装红光QD-LED器件的空穴传输层,实现了11.8 cd/A的电流效率。同时,我们设计并制备了PFSO作为QD-LED的空穴传输层与蓝光OLED的发光层的杂化器件,实现了红光与蓝光的同时发射,丰富了全彩显示的器件结构。喷墨打印技术被认为是制备大尺寸QD-LED显示屏的可行技术,但是量子点墨水配制和干燥薄膜特性研究报道较少。我们自主研制了可稳定喷墨打印的量子点墨水,并且系统地研究了墨水流变性质、基板表面性质对液滴干燥形貌的影响。发现加快液滴干燥速率和增强量子点与基板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咖啡环”效应,最终采用喷墨打印方法制备了厚度均匀的量子点薄膜。结合金属氧化物TFT背板,采用喷墨打印技术制备了2-inch、120 ppi的全彩色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屏,显示色域达到了109%NTSC标准,为喷墨打印制备大尺寸量子点显示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采用无机ZnO和磷钼酸PMA组成连接层,溶液加工制备了高效率叠层白光QD-LED器件。得益于连接层优异的溶剂阻挡能力、可见光范围内高透过率以及高效率的载流子注入和传输能力,制备的叠层红光QD-LED工作电压、电流效率、亮度均与理论值一致。红、绿、蓝QD-LED叠层白光器件在亮度为100000 cd/m2时得到最大电流效率60.4 cd/A和最大外量子效率27.3%。此外,叠层白光器件在10000 cd/m2-100000 cd/m2的亮度范围内均能达到20%的外量子效率。叠层白光QD-LED结合滤色片,可以输出124%的NTSC显示色域,展示出作为新一代显示屏背光源的巨大应用潜力。无论是喷墨打印AMQLED显示屏还是叠层白光QD-LED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器件工作稳定性仍需进一步提高。我们研究了正装有机/无机杂化红光QD-LED器件老化机制。发现器件在恒流模式下老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QD/HTL界面黏附力增强,空穴注入增强,平衡了载流子,使得器件在老化初期亮度不断提高;第二阶段器件亮度不断降低,可能由于量子点在工作时表面配体脱落导致薄膜荧光量子产率不断降低。为此,我们提出配体交换策略,将表面的油酸等低结合能的有机配体置换为结合能力更强的硫醇配体,从而提高器件稳定性。

朱欢[5](2017)在《CTP连线多分色及落大版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颜色复制领域,传统四色加专色的印刷方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于色彩高精度再现的要求,迫切需要改进印刷工艺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这也就推动了色彩复制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创新。近年来,多色分色印刷复制技术成为了印刷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多色分色印刷复制技术是指在传统青、品、黄、黑四色基础上增加如橙色、绿色、蓝色等其他不同数量的分色基色,以扩大印刷色彩再现的色域、提高颜色的再现精度,达到提升印刷色彩表现力的目的。本文基于ICISS(交互式颜色独立分色模型)研究了印刷原稿按照特定基色完成多分色印刷复制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科海油墨”的青、品、黄、黑、橙、绿、蓝油墨的多基色分色模型。结合CTP直接制版工艺流程,研究了 RIP后落大版的工艺技术,完成了彩色原稿多分色印刷复制连线CTP及RIP后落大版工艺技术的研究。探讨了彩色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了传统四色印刷样张与多基色分色印刷样张的色彩表现能力以及特定样张按照不同基色组合油墨的印刷质量,找寻合适的油墨组合并研究了 RIP后落大版工艺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多基色分色印刷相较于传统印刷而言,基色油墨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除黑墨以外的其它基色油墨都参与了原稿彩色成分的匹配,因此印刷颜色的表现空间更大,色彩更加丰富、明亮和鲜艳。印品与实际的真实景物更加接近,层次感、立体感更强,印品更加真实。采用不同油墨组合对同一印刷样张分色,应根据原稿主色调的颜色类型选择基色油墨组合,并非基色油墨数量越多,复制质量越佳。其次,多基色分色印刷工艺减少了传统四色加专色印刷方式中过多清洗供墨装置过程,保证了在印刷机供墨装置有限的情况下,少用或者不用专色仍能获得专色印刷的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实际生产效率。因此多基色分色印刷在生产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陈晨[6](2016)在《油画的三维数字化及3D打印复制研究》文中提出一幅油画复制品主要具有装饰美化、推广传播以及作为学习研究范本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及价值。特别是世界名画的高仿真复制,由于名画原稿一般消费者及美术学习者很难获得,所以其复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油画高仿真复制主要有手工临摹和印刷复制两种方法。手工临摹由于是使用油画颜料作画,具有真实的立体观感,触感,但作画时间长,成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作画人员水平的限制。印刷复制方法中主要又包括胶印、数字印刷、丝网印刷等。然而,胶印及数字印刷技术虽可以从视觉上实现油画高保真复制,但不能从触觉上实现;丝网印刷无法实现与原画一致的颜料凹凸高度复制;颜料厚度补偿法也无法实现与原画一致的笔触厚度,且过程繁琐。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油画高保真立体复制技术,可以将油画表面凹凸起伏的笔触三维信息与色彩同时进行复制,以弥补目前在油画印刷复制领域无法实现立体复制的不足。研究采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式对油画原稿进行三维重建,经过对三维模型分层处理后,选用UV固化喷墨打印机作为3D打印设备打印立体油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摄影测量三维重建。对于油画的三维重建与数字化表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油画表面的几何三维信息的恢复,以及油画色彩的还原。摄影测量既可以获得油画的三维几何表面数字模型,也可以通过正射影像的形式,恢复油画的色彩影像和平面几何位置,实现油画彩色三维数字表达。2.三维模型分层处理。利用油画三维模型的三角形格网点的Z内插出格网边上的等值线点,并将这些等值线点按顺序排列(即等值线的跟踪)。根据不同等值线进行模型分层设色渲染。依据分层设色渲染图及等值线图,做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处理,提取分层截面图像,并转化为矢量格式。3.油画的3D打印及质量控制。首先对UV打印机喷头、油墨色域等一系列打印参数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根据研究结论,在二维打印机上用UV油墨进行逐层叠加打印,堆积成高低起伏的油画三维表面,最后将获取的正射油画影像打印到油画三维表面,完成油画的复制。文章对油画的三维复制进行了实验论证。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进行油画三维建模。建模结果表明,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可以有效地生成油画彩色三维模型。从原理上说,油画表面三维模型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是一样的,所以能够方便地进行等高线及分层设色图生成,这样一来,就可以将三维模型离散化成二维图片,进而通过二维打印机层层叠加打印还原成三维模型。这种油画立体复制的方法弥补了当前油画复制技术的不足,同时扩展了3D打印的应用范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建模精度、油画的色彩还原以及打印结果的评价,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李士超[7](2016)在《基于视觉感知的空间色域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显示和打印技术的发展,图像在不同设备高保真复现问题一直是图像处理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色域匹配算法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传统的色域匹配算法没有考虑到图像本身的特性及视觉感知特性,结果难以保持图像细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传统的色域匹配算法进行了改进。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色域匹配图像评价(GMIM)的色域匹配优化算法。该算法以GMIM为目标函数,依据信息权重的大小改变迭代步长。GMIM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部分对图像进行评价,非彩色部分用于分析图像亮度分量的差值和梯度信息,可以更好的检测出图像的非彩色失真情况;彩色部分用来分析图像的色调和色度信息,色调值的计算采用了圆形统计理论,更加符合色调的周期特性。实验结果显示本文的色域匹配算法能够更好的保持源图像的亮度、颜色和细节信息。其次,本文设计了另一种基于视觉感知和显着性的色域匹配算法。该算法将图像的显着性信息引入了基于视觉感知的变分框架。为了使色域匹配图像保持更好地细节信息,将色域匹配的过程构造成优化一个能量函数的过程。此外,为了减小匹配结果与源图像的显着性的差异,本文在能量优化过程中考虑显着性信息的影响。而且,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人眼侧抑制机制的采样策略,以便简化能量函数的计算和保持细节信息;在计算过程中,选取目标点周围符合侧抑制机制范围内的点。实验表明,本文的算法相比传统方法在细节保持方面有一定优势。

赵磊[8](2014)在《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色彩输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化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已经影响到媒体内容传输的各个方面,数字图像作为重要的媒体内容类型之一,其复制效果与色彩再现的真实程度息息相关。色彩作为图像的基本要素,在图像采集、存储、处理以及复制过程都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色彩设备原理、结构、制造工艺和驱动程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同一数字图像在不同色彩设备上呈现色彩各异。色彩管理系统(CMS)以此需要为基础,通过色彩设备校正、特征化和色彩转换精确再现色彩信息。随着最优化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提高,色彩管理中设备特征化模型和色彩转换模型的建立也将其纳入研究范围。本文在新近出现的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等最优化理论的基础上,以数字图像像素为基础建立了设备点集色域,对最优化理论在设备特征化模型和设备色域匹配模型建立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建立了若干种设备正向和反向特征化模型以及设备色域匹配模型,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评价和比较。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以数字图像像素为基础,结合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建立了显示设备和打印设备的点集色域,并通过实验将设备点集色域与几何色域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在当前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采用点集色域方法也可以非常有效的表示设备的色域。(2)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在对学习样本进行色相角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并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反向特征化模型,初步解决了BP神经网络难以直接用于设备反向特征化模型的问题。(3)将径向基神经网络引入设备特征化正向模型的建立,并以径向基网络的共同参数SPREAD值为切入点,提出了在经验范围内利用计算机程序自动确定最优SPERAD值的方法,建立了基于3种径向基函数的设备特征化正向模型,并与成熟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与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设备正向特征化模型相比,速度和精度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4)基于设备点集色域和GBD色域描述超细化(Ultra-Fine)分区方法,提出了两种基于超细化GBD色域匹配方法,分别命名为UFGBD1和UFGBD2;基于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色域匹配方法(BPNNGM)、基于准遗传算法的色域匹配方法(QGAGM)和准粒子群算法的色域匹配方法(QPSOGM),并设计实验将所提出的色域匹配方法与CARISMA色域匹配方法进行了主观和客观的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五种色域匹配算法,与成熟的色域匹配算法相比,达到了基本一致的性能。(5)针对色彩管理与印刷工艺关系密切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块处理理论的印刷油墨估算方法,并针对胶印和凹印典型产品的实际生产情况设计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该油墨估算方法可以达到较高的估算精度,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中印刷油墨用量的估算,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最后,在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探讨研究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和想法。

刘菊华[9](2014)在《彩色打印机色彩特性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图像颜色在彩色图像输出系统工作流程中需要进行多次色彩转换,由于不同类型图像设备的呈色机理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种类型图像设备的色彩特性也不同,因此需要对彩色图像输出系统中的图像设备进行色彩管理。基于ICC规范的色彩管理将与设备无关的颜色空间CIE L*a*b*或CIE XYZ设为连接空间PCS,图像设备仅需要建立设备颜色空间与连接空间PCS的转换关系,就可以通过连接空间PCS实现不同图像设备之间的色彩转换,从而达到图像色彩跨设备、跨平台一致性再现的目的。本文选择彩色打印机作为研究设备对象,通过分析研究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涉及的关键技术,重点对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方法、色域匹配算法及色彩特性化样本集选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创新,并依据研究成果设计与实现彩色打印机色彩管理原型系统,并取得很好的图像颜色再现还原精度。首先,本文综述了常见的彩色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方法,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改进方法。常见的彩色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方法有模型法、多项式回归法、多维查找表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其中多维查找表法的精度最高。通过实验分析得到彩色打印机的原色墨水本身就存在非线性,这会导致原色墨水混合叠印后呈现出更为严重的非线性和色彩不一致性,因此在进行色彩特性化之前先对打印机原色进行非线性校正可以有效的减弱原色墨水混合叠印后的非线性强度。针对传统多维查找表法不能保证整体误差最小,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生成的打印机色彩特性文件精度要优于传统多维查找表法。其次,本文分析了常用色域匹配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色域匹配算法。ICC规范推荐可感知再现意图使用SGCK色域压缩法,色度再现意图使用HPMINDE最小色差法,但是并没有为饱和度再现意图推荐色域匹配算法,本文通过分析SGCK色域压缩法和HPMINDE最小色差法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饱和度的色域匹配算法,该算法在尽可能保留颜色饱和度的同时,还能顾及图像颜色的相互关系,适用于饼图、地图等计算机图形色彩还原的色域匹配;针对现有色域压缩法没有考虑待匹配图像空间特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空间特征的色域压缩算法,该算法在传统SGCK色域压缩法的基础上,结合图像的局部空间特征进行色域匹配,可以在保持图像颜色整体对比不变的同时还能保持图像局部空间特征;在现有色彩管理工作流程中,终端用户需要根据图像特征以及图像与目标色域之间的关系指定再现意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自适应的色域匹配算法,先根据图像特征进行自动分类,再根据图像类别以及图像与目标色域之间的关系自动选择最佳再现意图,以改善现有色彩管理工作流程。然后,本文针对彩色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样本集的选取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色差分析的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样本集优化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使用打印机色彩特性文件预测CMYK颜色空间内某一区域颜色的色度值,当预测值与实际输出值存在较大色差,则说明当前色彩特性化样本集在该区域的样本数不足,必须通过增加该区域的样本才能提高色彩特性文件在该区域的精度。通过该方法生成的色彩特性化样本集充分考虑了打印机颜色空间内不同区域的非线性强度,从而有效的减少冗余样本。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设计与实现了基于ICC规范的彩色打印机色彩管理原型系统。该系统包括打印机ICC Profile文件生成、打印输出及评价三个模块。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彩色打印机色彩管理原型系统具有良好的色彩再现还原精度,可以满足打印机色彩控制要求。

刘强[10](2013)在《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光谱的色彩再现可以降低传统色彩再现方式所固有的同色异谱问题的程度,实现设备无关、场景无关、观察者无关的无条件色彩再现,从而对原稿色彩信息进行真实客观的复制。本论文以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为研究对象,从打印机拆分式建模、墨量限制算法设计、正向光谱预测建模、光谱色域映射算法设计、反向光谱分色建模、建模度量优化等方面,对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方法,并以若干典型色彩样本集作为案例对其色彩再现精度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1)依据颜色科学基本理论,对传统色彩再现方法的固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光谱色彩再现的理论优势及其技术体系结构进行了详细论述。随后,对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2)通过具体实验的设计,对研究所构建的颜色喷墨再现系统中打印及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及稳定性进行了量化表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色域最大化思想的打印机拆分式建模方法,实现了打印机建模过程的简化。3)针对打印过程中存在的墨量超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维非线性插值的墨量限制算法。通过计算分析与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墨量阈值的准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算法参数的调节,在打印墨量精准限制的同时实现了打印色域的最大化。随后,从墨量限制过程的快捷性考虑,在该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快速墨量限制算法,在色域最大化程度与算法便捷性之间实现折中。4)针对打印机正向光谱预测建模问题,对现有半色调呈色经典模型及其代表性优化算法进行了实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分区n值优化的建模优化方法,成功实现了目前半色调光谱预测领域精度最高的CYNSN (Celluar Yule-Nielsen Spectral Neugebauer)模型的优化。5)通过具体实验,对于五类经典最优化算法在光谱分色方面的精度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确立最优算法。随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色域判断的子打印机反向分色方法,实现了子打印机色域内色彩的准确再现。6)依据色域判断思想,构建完成了基于打印机整体建模的色彩再现流程,并提出了相关光谱色域映射方法。分别以文物典型颜料色彩样本、标准色卡色彩样本、印刷色彩样本等为例,以光谱误差为建模度量,实现了高精度的光谱色彩再现。最后,从人眼视觉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建模度量的色彩再现方法,在光谱再现精度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色度精度的显着提高,并依据上述内容对基于光谱的色彩再现在降低同色异谱程度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

二、彩色打印色域匹配的优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打印色域匹配的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硅基超构表面的结构色显示与动态全息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颜色的基本理论
        1.2.1 光与颜色
        1.2.2 人眼视觉系统与颜色接收
        1.2.3 颜色与光谱特性的关系
        1.2.4 颜色的分类
    1.3 超构表面结构色的发展概况
        1.3.1 超构表面的发展简介
        1.3.2 等离子体金属超构表面结构色
        1.3.3 介质超构表面结构色
        1.3.4 双功能超构表面结构色
    1.4 现有研究结果的不足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3 数值模拟计算
        2.3.1 模型建立
        2.3.2 光谱图和场分布图的分析
    2.4 介质超构表面的制备方法
        2.4.1 电子束曝光技术
        2.4.2 电子束镀膜技术
        2.4.3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和反应离子束刻蚀技术
    2.5 反射光谱与颜色之间的转换
        2.5.1 颜色匹配实验
        2.5.2 1931 CIE标准观察者
        2.5.3 XYZ色彩空间
        2.5.4 色度坐标的计算
        2.5.5 CIE1931 色彩空间和不同色域
    2.6 介质的米氏散射与多极子展开
        2.6.1 Mie共振
        2.6.2 电磁场的多极子展开
第3章 硅基环形结构的结构色及相位应用
    3.1 引言
    3.2 环状结构的彩色显示设计
        3.2.1 基本结构的设计
        3.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3.2.3 全彩光谱的设计及分析
    3.3 样品的制备与颜色表征
        3.3.1 样品的制备
        3.3.2 微纳制备工艺的优化
        3.3.3 结构色性能的测试
    3.4 C形环状结构的相位设计与应用
        3.4.1 C形纳米圆环共振相位的设计
        3.4.2 广义斯奈尔定律
        3.4.3 异常透射的设计及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硅基超构表面的高性能结构色显示
    4.1 引言
    4.2 高性能结构色的设计
        4.2.1 结构单元的设计和仿真模型的建立
        4.2.2 结构色空气中的数值模拟结果
        4.2.3 结合折射率匹配层后的结构色数值模拟结果
        4.2.4 反射光谱的Mie共振理论及线偏振的多极展开分析
        4.2.5 角度依赖、分辨率和吸收特性的模拟
    4.3 高性能结构色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4.3.1 结构的制备与光学表征装置
        4.3.2 结构色亮度的表征
        4.3.3 结构色色域的表征
        4.3.4 结构色分辨率的表征
    4.4 高性能结构色的封装及显示应用
        4.4.1 结构色的封装
        4.4.2 结构色的全彩图案应用
        4.4.3 结构色角度依赖性的表征
        4.4.4 结构色的设计和制备方法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硅基双功能超构表面的可调控全息显示
    5.1 引言
    5.2 结构单元设计
        5.2.1 可调控超构表面模型的建立
        5.2.2 全息相位的计算
        5.2.3 圆偏振相位的计算
        5.2.4 超构表面的计算全息算法
        5.2.5 PB相位的响应机制
    5.3 可调双功能超构表面设计
        5.3.1 结构色振幅和全息相位的设计
        5.3.2 动态调控的设计
        5.3.3 动态调控的理论及圆偏振的多级展开分析
    5.4 可调双功能超构表面制备与表征
        5.4.1 双功能超构表面的制备流程
        5.4.2 简易微流通道的制备与组装
        5.4.3 五种超构表面的光学表征
        5.4.4 色彩显示模式的表征
        5.4.5 全息模式的表征
        5.4.6 全息光谱响应和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
        5.4.7 效率的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色彩管理的迷彩印花颜色传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色度学理论
        1.2.1 颜色的形成
        1.2.2 颜色的混合
        1.2.3 纸张印刷与传统织物印花呈色
    1.3 常见配色方法
        1.3.1 人工配色
        1.3.2 计算机配色
    1.4 色彩管理的研究现状
        1.4.1 色彩管理在印刷中的研究现状
        1.4.2 色彩管理在纺织印花中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i1 Profiler的色彩管理参数对印品色彩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颜色样品制备
        2.1.3 色彩管理流程
        2.1.4 色差评价
    2.2 结果与讨论
        2.2.1 i1 Profiler中测量条件对打印机ICC特性文件的影响
        2.2.2 i1 Profiler中“感知”参数选项对打印机ICC特性文件的影响
        2.2.3 Photoshop中的渲染方法对最终印品颜色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纸张特性与印品色彩再现的关系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颜色样品制备
        3.1.3 实验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纸张的光泽度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3.2.2 纸张的粗糙度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3.2.3 纸张的白度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3.2.4 纸张的油墨吸收性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3.2.5 纸张性能与纸张打印效果关系的建模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织物性能对印染效果的影响关系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案设计
        4.1.3 测试方法
        4.1.4 主成分分析原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织物印花和染色的显色情况探讨
        4.2.2 织物结构性能对上染颜色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色方法的验证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2 配色方案设计
        5.1.3 颜色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显示器校正结果
        5.2.2 打印机色彩管理结果
        5.2.3 配色方法对比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玻璃喷墨打印技术
        1.2.1 彩釉玻璃
        1.2.2 喷墨打印技术
        1.2.3 玻璃印刷技术
        1.2.4 玻璃喷墨打印的国内外现状
    1.3 玻璃喷墨打印控制系统
        1.3.1 总体框架
        1.3.2 硬件系统
        1.3.3 软件系统
    1.4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
        1.4.1 图像编辑处理
        1.4.2 色彩管理技术
        1.4.3 彩色图像分色技术
    1.5 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2 具体内容
第2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编辑处理
    2.1 引言
    2.2 位图和矢量图
        2.2.1 位图简介
        2.2.2 矢量图简介
        2.2.3 图像格式
        2.2.4 编辑处理软件
    2.3 位矢编辑
        2.3.1 位图矢量化
        2.3.2 矢量编辑
        2.3.3 矢量图渲染
    2.4 图层管理技术
        2.4.1 图层技术
        2.4.2 图层的分类
        2.4.3 图层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一致性管理
    3.1 引言
    3.2 常见的色彩模型和颜色空间
        3.2.1 RGB和 CMYK色彩模型
        3.2.2 HSV颜色空间
        3.2.3 XYZ颜色空间
        3.2.4 Lab颜色空间
    3.3 色彩管理技术
        3.3.1 色彩管理简介
        3.3.2 ICC Profile
        3.3.3 渲染意图
    3.4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
        3.4.1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转换
        3.4.2 显示器校准
        3.4.3 打印机ICC Profile制备
        3.4.4 正向和反向ICC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
    4.1 引言
    4.2 星光1024/M-C喷头及其驱动控制
        4.2.1 喷头简介
        4.2.2 喷头电子接口面板
        4.2.3 喷头的驱动控制
    4.3 数字加网技术
        4.3.1 加网技术
        4.3.2 调幅加网
        4.3.3 调频加网
    4.4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设计
        4.4.1 准备基础色
        4.4.2 确定打印灰度等级
        4.4.3 像素点映射
        4.4.4 误差传递
        4.4.5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流程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的设计和应用
    5.1 引言
    5.2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软件简介
    5.3 图像处理软件主页
    5.4 分色处理模块
    5.5 色彩管理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与显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简介
        1.2.1 量子点发光材料
        1.2.2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工作原理
        1.2.3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性能参数
        1.2.4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
    1.3 量子点显示技术
        1.3.1 显示发展历程
        1.3.2 光致发光量子点显示
        1.3.3 电致发光量子点显示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空穴传输层对QD-LED性能影响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仪器
        2.2.2 器件制备
        2.2.3 器件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热退火对器件性能影响
        2.3.2 空穴传输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2.3.3 蓝光聚合物作为HTL与发光层
    2.4 总结
第三章 喷墨打印制备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屏
    3.1 引言
        3.1.1 喷墨打印原理与液滴干燥理论
        3.1.2 喷墨打印QD-LED简介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2 器件制备
        3.2.3 实验内容测试与表征
    3.3 喷墨打印薄膜形貌及原型器件
        3.3.1 液滴干燥形貌
        3.3.2 “咖啡环”抑制机制
        3.3.3 喷墨打印绿光QD-LED
        3.3.4 小结
    3.4 全彩色AMQLED显示屏
        3.4.1 像素结构内薄膜形貌研究
        3.4.2 RGB无源点阵器件
        3.4.3 全彩色有源驱动QLED显示屏
        3.4.4 小结
    3.5 总结
第四章 溶液加工叠层量子点器件
    4.1 引言
        4.1.1 白光量子点二极管
        4.1.2 溶液加工叠层WQLED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2 器件制备
        4.2.3 器件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连接层(ICL)特性
        4.3.2 叠层红光QD-LED
        4.3.3 叠层白光QD-LED
    4.4 总结
第五章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2 器件制备
        5.2.3 器件测试与表征
    5.3 QLED老化机制
        5.3.1 材料特性
        5.3.2 器件老化特性
    5.4 总结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CTP连线多分色及落大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方案
2 四色印刷分色理论
    2.1 分色的基本原理
    2.2 分色方法的分类
        2.2.1 基于密度数据的分色方法
        2.2.2 基于色度数据的分色方法
        2.2.3 基于光谱颜色的分色方法
    2.3 四色分色的理论
        2.3.1 Neugebauer方程
        2.3.2 图像阶调复制
        2.3.3 彩色图像灰平衡控制
3 多基色分色印刷
    3.1 多基色混合原理
    3.2 多基色分色
        3.2.1 六基色分色模型的构建
        3.2.2 原稿特定油墨分色
    3.3 RIP后落大版
        3.3.1 数字化流程的落大版后RIP技术
        3.3.2 RIP后落大版技术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印刷图像质量评价
        4.1.1 主观评价
        4.1.2 客观评价
        4.1.3 基于结构相似度的客观评价
    4.2 结果讨论
        4.2.1 模型分析
        4.2.2 特定原稿模型选择
5 研究总结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6)油画的三维数字化及3D打印复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画复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三维数据获取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色彩高保真复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三维打印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本章小结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研究
    2.1 摄影测量技术
        2.1.1 摄影测量常用坐标系
        2.1.2 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
        2.1.3 共线条件方程式
    2.2 色彩高保真复制技术
        2.2.1 色彩高保真复制理论
        2.2.2 色彩高保真复制技术
        2.2.3 色彩高保真分色方法
    2.3 三维打印技术
        2.3.1 其他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
        2.3.2 三维打印成型原理
        2.3.3 三维打印系统组成及设备介绍
        2.3.4 三维打印成型成型材料
        2.3.5 三维打印技术应用范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画摄影测量三维数字化研究
    3.1 摄影测量实验材料
    3.2 数码相机检校
        3.2.1 径向畸变
        3.2.2 偏心畸变
        3.2.3 空间后方交会检校
    3.3 油画数字影像采集
        3.3.1 多基线摄影测量
        3.3.2 数字影像采集
    3.4 影像匹配及三维重建
        3.4.1 影像的匀色预处理
        3.4.2 油画影像匹配及三维重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画三维模型分层处理研究
    4.1 UV打印机垂直打印精度测量及分层厚度设定
        4.1.1 UV油墨的特性
        4.1.2 UV打印机油墨层厚度研究
    4.2 模型等值线及分层设色渲染图生成
        4.2.1 数字高程模型及TIN
        4.2.2 模型的等值线追踪及分层设色
    4.3 基于彩色图像分割的截面提取
        4.3.1 几种常用的彩色图像分割方法
        4.3.2 RGB向量空间中的阈值分割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画的 3D打印及质量控制研究
    5.1 不同喷墨距离的UV喷墨打印质量检测
        5.1.1 Mimaki UJF-3042型UV喷墨打印机
        5.1.2 线条宽度检测
        5.1.3 线条粗糙度检测
        5.1.4 线条模糊度检测
        5.1.5 线条对比度检测
        5.1.6 实验结论
    5.2 打印机色彩再现性能研究
        5.2.1 承印材料光学性能分析
        5.2.2 UV油墨色域分析
        5.2.3 UV喷墨打印机墨量对色域的影响分析
        5.2.4 白色UV油墨对色彩再现性能的影响分析
        5.2.5 实验结论
    5.3 UV油墨叠加打印对色彩再现性能研究
        5.3.1 打印层数与油墨密度相关性分析
        5.3.2 打印层数对颜色再现性能分析
        5.3.3 实验结论
    5.4 基于UV油墨 3D打印的“梯田现象”改进研究
        5.4.1 一般 3D打印模型的“梯田现象”处理方法
        5.4.2 UV油墨的性能指标
        5.4.3 UV油墨 3D打印“梯田现象”的改进
    5.5 油画的 3D打印复制
    5.6 本章小结
总结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主要创新点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7)基于视觉感知的空间色域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色域匹配算法综述
    2.1 逐点色域匹配算法
        2.1.1 色域裁切
        2.1.2 色域压缩
    2.2 空间色域匹配算法
        2.2.1 细节补偿法
        2.2.2 优化法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色域匹配图像评价(GMIM)的色域匹配优化算法
    3.1 引言
    3.2 算法总揽
    3.3 基于GMIM的色域匹配算法
        3.3.1 初始色域匹配
        3.3.2 信息权重计算
        3.3.3 GMIM
        3.3.4 更新优化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GMIM实验结果与分析
        3.4.2 基于GMIM的色域匹配优化算法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视觉感知和显着性的色域匹配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感知的彩色增强
    4.3 基于视觉感知和显着性的色域匹配算法
        4.3.1 显着性信息提取
        4.3.2 人眼侧抑制机制采样
        4.3.3 基于能量函数的色域匹配的过程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4.4.1 定性结果分析
        4.4.2 客观的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的总结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色彩输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色彩设备的特征化
        1.2.2 色彩设备的色域匹配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色彩管理及色域描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2.1 色彩管理系统的构成
        2.1.1 色彩管理的基本流程
        2.1.2 色彩管理涉及的色彩空间
        2.1.3 色彩设备的特征化
        2.1.4 色彩管理中的色域匹配
        2.1.5 色彩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
    2.2 色域描述
        2.2.1 色域描述的目的
        2.2.2 色域描述原则
        2.2.3 色域描述采用色彩空间的选择
    2.3 几何色域模型及其构造
        2.3.1 空间平面方程的建立
        2.3.2 线段与平面的相交情况
        2.3.3 三角形面片和色相角平面的交线计算
        2.3.4 一种典型的几何色域描述方法
    2.4 色彩设备的点集色域表示
        2.4.1 打印设备的点集色域模型
        2.4.2 显示设备的点集色域模型
    2.5 点集色域与传统色域的比较
        2.5.1 基于实验测量数据纸张色域图的绘制
        2.5.2 基于打印机特征模型计算数据纸张色域图的绘制
        2.5.3 打印设备点集色域与几何色域的比较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最优化理论色彩设备特征化的研究
    3.1 最优化理论
        3.1.1 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3.1.2 最优化问题的分类
        3.1.3 最优化问题常用的数学符号
    3.2 人工神经网络
        3.2.1 神经元模型
        3.2.2 激活函数
        3.2.3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类型
    3.3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3.1 BP 神经网络
        3.3.2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4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4.1 RBF 神经网络
        3.4.2 GRNN 神经网络
        3.4.3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设备特征化模型
    3.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设备特征化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最优化理论色域匹配方法的研究
    4.1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色域匹配模型(BPNNGM)
        4.1.1 色域匹配流程
        4.1.2 显示器色域和打印机色域色样点色度值的测量
        4.1.3 显示器和打印机正向特征化模型和打印机反向特征化模型的建立
        4.1.4 色域匹配 BP 神经网络学习样本数据的获取
        4.1.5 BP 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
    4.2 基于超细化 GBD 方法的色域匹配模型(UFGBDGM)
        4.2.1 设备点集色域非测量色样点的获取
        4.2.2 标准色彩空间的超细化分区
        4.2.3 基于标准色彩空间超细化分区方法色域匹配模型的建立
    4.3 基于准遗传算法的色域匹配模型(QGAGM)
        4.3.1 遗传算法
        4.3.2 基于遗传算法色域匹配方法的基本思想
        4.3.3 遗传算法基本思想用于色域匹配的基础分析
        4.3.4 基于准遗传算法色域匹配模型的建立
    4.4 基于准粒子群算法的色域匹配模型(QPSOGM)
        4.4.1 粒子群算法
        4.4.2 基于粒子群算法色域匹配方法的基本思想
        4.4.3 基于准粒子群算法色域匹配模型的建立
    4.5 基于智能最优化理论色域匹配模型的实验分析及评价
        4.5.1 色域匹配模型的客观分析和评价
        4.5.2 色域匹配模型的主观分析和评价
        4.5.3 色域匹配模型的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色彩特性的油墨用量估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5.1 彩色图像分色加网原理与方法
        5.1.1 彩色图像分色加网过程
        5.1.2 彩色图像分色加网原理
    5.2 图像分块处理理论
    5.3 基于图像分块理论的凹版印刷油墨用量估算模型
        5.3.1 凹印网点转移油墨模型的创建
        5.3.2 单通道凹印油墨转移模型的建立
        5.3.3 程序编制与数据处理流程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图像分块理论的胶版印刷油墨用量估算模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总结
    后续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9)彩色打印机色彩特性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彩色打印机色彩特性化关键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趋势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彩色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技术
    2.1 CIE色度学
        2.1.1 CIE 1931 RGB色度系统
        2.1.2 CIE 1931 XYZ色度系统
        2.1.3 CIE 1976 L~*a~*b~*均匀颜色空间
    2.2 基于ICC的色彩管理
        2.2.1 色彩管理的发展历程
        2.2.2 基于ICC的色彩管理技术框架
        2.2.3 ICC Profile文件格式
        2.2.4 ICC CMM
    2.3 彩色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方法
        2.3.1 模型法
        2.3.2 多项式回归法
        2.3.3 多维查找表法
        2.3.4 人工神经网络法
    2.4 色域提取与白点匹配
        2.4.1 色域提取
        2.4.2 白点匹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最小二乘的彩色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方法
    3.1 彩色打印机原色校正
        3.1.1 彩色打印机原色非线性分析
        3.1.2 彩色打印机原色非线性校正
    3.2 基于最小二乘的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方法
        3.2.1 多维查找表的建立
        3.2.2 黑版生成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实验环境
        3.3.2 色差评价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彩色打印机色域匹配算法
    4.1 色域匹配算法
        4.1.1 色域裁剪法
        4.1.2 色域压缩法
    4.2 色域匹配算法评价方法
        4.2.1 主观评价方法
        4.2.2 客观评价方法
        4.2.3 评价图像与环境
    4.3 基于饱和度的色域匹配算法
        4.3.1 算法思想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基于图像空间特征的色域压缩算法
        4.4.1 算法思想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基于图像自适应的色域匹配算法
        4.5.1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图像分类算法
        4.5.2 基于图像自适应的色域匹配算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彩色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样本集
    5.1 色彩特性化样本集
    5.2 基于色差分析的打印机色彩特性化样本集优化方法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精度分析
        5.3.2 颜色样本集适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彩色打印机色彩管理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彩色打印机色彩管理原型系统总体设计
    6.2 打印机ICC Profile生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6.2.1 打印机ICC Profile文件分析
        6.2.2 打印机ICC Profile文件生成方法
        6.2.3 打印机ICC Profile文件生成模块实现
    6.3 打印输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6.3.1 打印输出模块设计
        6.3.2 打印输出模块实现
    6.4 评价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6.4.1 评价模块设计
        6.4.2 评价模块实现
    6.5 彩色打印机色彩管理原型系统性能分析
        6.5.1 打印机ICC Profile生成模块性能分析
        6.5.2 色彩管理模块CMM性能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ANSI IT8.7/4样本集
    附录2 ECI 2002 CMYK样本集
    附录3 测试图像
    附录4 色彩特性化样本集1
    附录5 色彩特性化样本集2
    附录6 色彩特性化样本集3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1.2.1 传统色彩再现问题分析
        1.2.2 基于光谱的色彩再现概述
        1.2.3 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颜色科学基本理论
    2.1 色彩的形成基础
    2.2 色彩的色度学表征
    2.3 色差及光谱误差公式
    2.4 同色异谱产生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设备性能分析与打印机拆分方法研究
    3.1 色彩测量系统综合性能分析
        3.1.1 色彩测量系统测量准确性分析
        3.1.2 色彩测量系统测量稳定性分析
    3.2 喷墨打印系统综合性能分析
        3.2.1 打印色彩时间稳定性分析
        3.2.2 打印色彩空间稳定性分析
        3.2.3 打印色彩重复稳定性分析
    3.3 基于色域分析的打印机拆分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光谱色域最大化的打印机墨量限制
    4.1 墨量限制问题概述
    4.2 墨量情况评价方法
        4.2.1 墨量情况评价样本图案设计
        4.2.2 墨量情况评价
    4.3 墨量限制方法
    4.4 色域最大化实验验证
        4.4.1 具体实验步骤
        4.4.2 光谱色域最大化验证
        4.4.3 色度色域最大化验证
        4.4.4 墨量限制效果
    4.5 简易墨量限制方法与色域覆盖率优化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正向打印光谱预测建模
    5.1 半色调呈色经典模型
        5.1.1 Murray-Davies公式
        5.1.2 Neugebauer方程
        5.1.3 Yule-Nielsen方程
        5.1.4 YNSN模型
        5.1.5 CYNSN模型
    5.2 经典模型的比较分析
        5.2.1 Murray-Davies公式
        5.2.2 Yule-Nielsen方程
        5.2.3 Neugebauer方程
        5.2.4 YNSN模型
        5.2.5 CYNSN模型
    5.3 模型创新与优化
        5.3.1 有效网点面积率优化
        5.3.2 Neugebauer基色优化
        5.3.3 n值非线性修正
        5.3.4 细胞分区优化
        5.3.5 加网方式建模修正
    5.4 典型CYNSN模型优化方法分析
    5.5 基于分区n值的CYNSN模型构建
    5.6 本章小结
6. 反向打印光谱分色建模
    6.1 典型反向最优化算法
        6.1.1 内点算法
        6.1.2 有效集算法
        6.1.3 序列二次规划算法
        6.1.4 遗传算法
        6.1.5 模拟退火算法
        6.1.6 算法比较
    6.2 BPnCYNSN子打印机模型光谱分色算法
        6.2.1 基本设计思路
        6.2.2 实验精度验证
    6.3 本章小结
7. 整体建模实验与分析
    7.1 基于色域判断的打印机整体建模
        7.1.1 四色子模型构建
        7.1.2 基于色域判断及光谱色域映射的整体建模方法
    7.2 基于光谱误差最小化的色彩再现
        7.2.1 典型颜料色彩样本的制备
        7.2.2 典型颜料样本集光谱再现精度
        7.2.3 基于印刷色彩样本的实验对照
    7.3 基于混合建模度量的色彩再现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的科研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彩色打印色域匹配的优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硅基超构表面的结构色显示与动态全息调控[D]. 杨文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色彩管理的迷彩印花颜色传递方法[D]. 王玉文. 东华大学, 2020(01)
  • [3]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D]. 潘俊杰. 浙江大学, 2020(05)
  • [4]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与显示研究[D]. 江从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5]CTP连线多分色及落大版技术研究[D]. 朱欢.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1)
  • [6]油画的三维数字化及3D打印复制研究[D]. 陈晨.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1)
  • [7]基于视觉感知的空间色域匹配研究[D]. 李士超. 天津大学, 2016(12)
  • [8]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色彩输出特性研究[D]. 赵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9]彩色打印机色彩特性化关键技术研究[D]. 刘菊华. 武汉大学, 2014(06)
  • [10]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关键问题研究[D]. 刘强. 武汉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彩印色域匹配优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