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田化学除草方法简介

旱田化学除草方法简介

一、旱田化学除草方法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贾天宇[1](2020)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和杂草发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18年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329.82万hm2,其中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1326.13万hm2,占总种植面积的56.92%,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由于秸秆还田面积小,导致大量露天焚烧而污染空气环境。《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推广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因此,系统研究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和杂草发生的影响,为促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17-2019年于东北农业大学向阳试验基地,以连作玉米为对象,设置了传统耕作秸秆不还田(TT)、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中耕(NTS)、垄台深松灭茬+中耕(SCS)、秸秆翻埋还田+中耕(DS)等田间试验;2018-2019年还设置了秸秆覆盖还田量分别为0 kg·hm-2(SC0)、5272.8 kg·hm-2(SC0.5)、10545.6 kg·hm-2(SC1.0)、15818.4kg·hm-2(SC1.5)、21091.2 kg·hm-2(SC2.0)五个秸秆覆盖水平模拟试验,在不施除草剂(NH)、施用茎叶除草剂(FH)和施用封闭除草剂+茎叶除草剂(SFH)三种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和杂草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明显增加土壤含水量,提升保墒能力。春旱年份各处理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中耕(NTS)、垄台深松灭茬+中耕(SCS)、传统耕作秸秆不还田(TT)、秸秆翻埋还田+中耕(DS),前三种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高于后两种处理。夏季降雨较少伏旱阶段,各处理土壤含水量与春旱年份规律基本一致。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使播种到拔节期土壤积温减少。播种后30 d玉米出苗期,传统耕作秸秆不还田(TT)处理较垄台深松灭茬+中耕(SCS)、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中耕(NTS)、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分别高19.6℃·d、26.4℃·d、35.5℃·d。播种后60 d玉米拔节期,仍然保持这个趋势,温差变化不大。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积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播种后30 d玉米苗期。在不使用除草剂(NH)的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对杂草的发生影响明显。秸秆覆盖量15818.4 kg·hm-2(SC1.5)和21091.2 kg·hm-2(SC2.0)与秸秆不还田(SC0)相比,杂草萌发量减少7.75%~50.75%,杂草密度减少11.86%~43.68%,鲜重减少6.43%~59.31%,干重减少4.67%~59.31%,对杂草生物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施用茎叶除草剂(FH)的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对杂草的发生影响也较为明显。秸秆覆盖量10545.6 kg·hm-2(SC1.0)、15818.4 kg·hm-2(SC1.5)和21091.2 kg·hm-2(SC2.0)与秸秆不还田(SC0)相比,杂草萌发数量减少11.91%~39.16%,杂草密度减少10.96%~34.50%,杂草鲜重和干重也明显减少。在施用封闭加茎叶除草剂(SFH)的条件下,五种秸秆覆盖量下杂草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在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施用封闭加茎叶除草剂(SFH)对杂草综合防治效果,优于施用茎叶除草剂(FH)。五个秸秆覆盖量水平下,施用茎叶除草剂(FH)对杂草的株抑制率在69.14%以上,施用封闭加茎叶除草剂(SFH)对杂草的株抑制率在80.22%以上。两种除草剂使用水平对杂草的鲜重和干重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除草剂使用水平(FH、SFH)下,在喷洒茎叶除草剂30 d后撤除秸秆,秸秆覆盖量越大的处理,杂草萌发数量越大,表明秸秆覆盖对除草剂起到阻拦作用,影响除草剂对秸秆下杂草的杀伤作用,秸秆覆盖量越大作用越明显。试验的3年内不同秸秆还田处理下玉米产量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2017和2018年秸秆翻埋还田+中耕(DS)、传统耕作秸秆不还田(TT)和垄台深松灭茬+中耕处理(SCS),玉米产量均高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处理;2019年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处理、秸秆翻埋还田+中耕(DS)和传统耕作秸秆不还田(TT),玉米产量基本趋于一致。

孙硕[2](2020)在《玉米苗间松土除草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模式因更有利于透光通风,提高温、光和水肥利用率,给作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所以,当前该项技术已在东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田间郁闭、空气流通不畅等问题。但是普遍采用化学除草技术消除苗间与行间的杂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品质下降等危害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机械除草方法虽然作业功效与适应性远远不如当今普遍应用的化学除草方法,但是机械除草过程中还能够破除垄表板结、疏松苗间与行间土壤、有效提高地表温度、培肥地力等作用与效果,这是化学除草所不具备的。所以机械除草在机械化水平较高的东北粮食产区一直是比较受到农业工作者青睐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除掉秧苗附近的杂草时容易损伤秧苗,而且受田间秸秆残茬影响,机械除草作业部件也容易缠草、堵塞,造成拖土埋苗,使伤苗率、埋苗率居高不下。此外,针对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的田间机械除草机更少见报道。所以针对东北地区推广的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模式开展苗间机械除草与松土作业机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机械除草技术文献基础上,结合东北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下,玉米苗间除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除草作业时作物与杂草根系发育程度不同的特性与“网格状”轨迹进行苗间松土除草的除草机理,针对东北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的苗间松土除草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玉米苗间松土除草机,完成的主要内容如下:(1)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的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对机械除草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经验,根据东北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苗间松土除草农艺要求,确定了玉米苗间松土除草机的总体设计方案。(2)对玉米苗间松土除草机进行了设计,完成了松土除草作业单体与关键部件的设计与松土除草机理分析。该机每个松土除草作业单体均设计成独立仿形、独立传动,从而保证作业过程中可根据垄距进行适当调整。行间松土除草总成与苗间松土除草总成为作业单体中两大关键部件,其中行间松土除草总成对垄上双行玉米行间进行松土除草作业的同时,兼做作业单体的仿形轮,通过对垄表仿形,更准确、可靠控制其后两个苗间松土除草总成的入土深度。二者组合实现大垄双行种植玉米苗间与行间的松土除草。(3)为确定苗间松土除草总成关键部件松土除草部件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建立了松土除草部件锄齿的运动轨迹数学模型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确定了松土除草部件主要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并利用Matlab得到较优解。通过对Pro/e实体建模与仿真所获得的网格状叠加齿迹的测量,验证了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正确性,为苗间除草装置试验台优化试验提供依据。(4)在自制试验台上,对仿真设计的苗间除草装置进行了试验研究与参数优化。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齿盘转数、齿盘倾角、锄齿数目和均布半径为影响因子,以苗间除草率、伤苗率和埋苗率为主要性能评价指标,建立了各因子对性能评价指标影响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因子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在作业速度为1.86m/s时,获得参数最优组合为:锄齿数目12个、齿盘转数186 r/min、均布半径135 mm、齿盘倾角5o,苗间除草率为86%,伤苗率为2.0%,埋苗率为0.47%。(5)样机田间试验表明:设计的样机能够适应垄上双行种植玉米苗间除草作业。当调整相关参数:齿盘转数186 r/min、锄齿数目12个、锄齿均布半径135 mm、齿盘倾角5o,该机以作业速度1.86 m/s进行苗间松土除草作业时,5次苗间除草率平均为82.6%,伤苗率为2.92%,埋苗率为0.72%。

李东洋[3](2020)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对小麦田杂草的防除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杂草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使用最多的除草方式还是使用化学除草剂,但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使用化学除草剂带来的环境污染、杂草产生耐药性等问题,而微生物除草剂以其安全、环保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微生物除草剂正处于发展阶段,实现商品化的成果较少。本实验主要通过对具有除草活性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发酵工艺优化及对发酵液进行复配,以得到能对多种杂草起到良好防除效果的微生物除草剂。从土壤和患病植物中分离得到19种真菌,经过除草活性检验,发现Z-5对马唐,苘麻,鹅头稗的抑制效果较好,Z-6对马唐,稗草,马齿苋的抑制效果较好。经过形态学和ITS序列的鉴定初步判断Z-5属于塔宾曲霉属,Z-6属于黑曲霉属。对Z-5和Z-6进行液体发酵工艺优化,结果显示Z-5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浸出液1000 m L,淀粉3.08%,硝酸钾0.31%,硫酸镁0.15%,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0.3℃,初始p H为5,装液量100 m L(250 m L锥形瓶),接种量8%,转数150 r/min,种龄48 h;Z-6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000 m L马铃薯浸出液,淀粉3.11%,硫酸铵0.21%,磷酸氢二钾0.1%,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7.8℃,初始p H为5,装液量100 m L(250 m L锥形瓶),接种量9%,转数140 r/min,种龄36 h。对除草真菌Z-5和Z-6的发酵液按照1:1的比例复配后,进行杂草盆栽防除应用实验,发现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叶面喷施,使用总孢子数为43105孢子/m L浓度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即可对马唐,苘麻,鹅头稗和马齿苋达到80%的防除效果。用复配后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的生长没有影响,对蚯蚓、斑马鱼和小球藻安全。对土壤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后,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会有显着的增加。经过实验发现,在喷洒了复合微生物菌剂后,杂草体内的叶绿素含量会迅速下降,而后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的含量开始上升,过氧化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呈现先增加后迅速下降的趋势,持续增加的丙二醛(MDA)和活性氧可能会对杂草的膜脂和蛋白质造成严重破坏,这也可能是可溶性蛋白含量大幅下降的原因,随着杂草膜脂和蛋白质破坏程度的加重,最终导致杂草死亡。

庄家文[4](2019)在《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抗性菵草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江苏和安徽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田间轮作模式以“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杂草是小麦田最具威胁的有害生物之一,其发生和危害严重影响着小麦产量与质量,研究小麦田杂草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对于杂草的高效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江苏省和安徽省小麦产区的249个样点的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气候环境条件对杂草群落的发生与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和安徽小麦田间主要杂草共有50种,分属19科,杂草发生量最多的为禾本科,共有10种,其次为菊科,共有8种,其他还有茜草科、石竹科、玄参科、十字花科、蓼科、唇形科、牻牛儿苗科、伞形科、豆科、大麻科、藜科、旋花科、报春花科、紫草科、蔷薇科、苋科和毛茛科。其中,最主要杂草为猪殃殃、菵草、日本看麦娘、野燕麦、救荒野豌豆。结合温度季节性差异、降雨季节性差异、最冷季度均温、年均降雨量和最冷季度降雨量分别对杂草群落进行典范对应(CCA)分析,可将杂草群落分为四大类,分别为皖北、苏北及苏北皖北交界带、苏东、苏皖沿江杂草群落。本次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结果对上世纪末的资料进行了一次补充,对于制定高效的杂草防除措施具有指导性意义。菵草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江苏和安徽小麦田主要杂草之一,已有相关研究证明其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及抗性机理,但是其在长江流域沿岸地区整体的抗性现状分布却少有研究。本试验选取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四个省共计139个样点菵草种群进行整株测试法测定其抗药性,再选取不同地区、不同抗性水平的39个菵草种群进行了 ACCase CT功能编码区域的扩增测序。结果显示,共有85个菵草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抗药性或耐药性,其中江苏和安徽省菵草高抗性群落数量最多,均为7个。进行ACCase CT功能区域基因片段测序的种群中,发现江苏泗阳菵草种群发生Ile-1781-Leu氨基酸替代,江苏邗江和淮安市盱眙县菵草种群发生Ile-2041-Asn氨基酸替代导致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靶标抗性,而其他种群可能为非靶标抗性。将采样区分段进行抗性统计显示,长江流域江苏段及安徽段稻麦连作田菵草抗性最强,有可能与其随水传播特性相关。鉴于菵草等麦田杂草对多种除草剂产生抗药性,因此需要改变依赖化学除草剂防除以菵草为主的麦田杂草的防控策略。本研究针对以菵草为主的多种杂草具有随水传播的特性,通过“网捞”、“截流”、“竭库”等生态控草方法阻断稻麦连作田内杂草种子的传播和土壤种子库种子量,为防除杂草提供了新的思路。试验结果显示,生态控草措施可有效减少田间杂草种子库含量,3个试验点稻季土壤种子库含量平均降低13.87%,其中宿迁土壤种子库含量降低13.92%,淮安地下种子库含量降低18.76%,昆山土壤种子库含量降低10.72%。通过生态控草技术减少了种子库含量后,地上部分杂草萌发量逐步降低,最终能在田间产生危害并结实的杂草也随之减少,宿迁、淮安和昆山最终在成熟期的稻田中杂草发生量分别降低了 19.96%、12.51%和19.23%,而主要稻田主要危害杂草稗草等发生量降低了 20%左右。在成熟期原杂草发生量较大的宿迁和昆山的麦田中杂草发生量分别降低了 24.84%和18.32%,原杂草发生量较低的淮安,杂草发生量也控制在了较低水平,并在原有基础降低了 2.2%,对小麦产量已不造成损害。通过此控草方法后在杂草发生量较大时可达到20%的控草效果,而当如淮安地区的麦田杂草发身量较低时,此方法可以将杂草发生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土壤种子库含量降低后导致的杂草发生量降低,而杂草发生量降低后,杂草结实后落入土壤种子中的种子量也会降低,形成除草的良性循环,即连续实施生态控草技术后,可实现持续的控草效果。

马伟[5](2018)在《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文中研究指明日本对我国东北的“农业开发”,是通过涉农会社实现的。其中,“东亚劝业会社”“满拓公(会)社”及“大连农事会社”主要从事土地掠取及农业经营、农业移民、农业金融等业务,“东亚劝业会社”“满蒙畜产工业会社”“满洲畜产公(会)社”“满洲猪毛工业会社”等则从事畜产品买卖、加工、输出等业务。1922年设立的“东亚劝业会社”,致力于东北土地、农产品、大米、牛肉等资源的掠取。截至1935年,该会社在“南满洲和东部内蒙古”掠取土地超过13万町,吉东地区95.32万町。其中部分土地改造为水田,以朝鲜佃农为主要劳力,获取稻谷等实物地租,部分旱田租借给我国汉族农民,以货币地租获利。1936年“东亚劝业会社”解散后,水田业务由“鲜满(满鲜)拓殖会社”接收,旱地业务则由满拓公(会)社所承继。截至1941年,“满拓公(会)社”共掠取土地2002万町,相当于日本本土耕地面积的2.2倍。对于如此规模的土地,除一小部分配给日本移民外,剩余绝大部分一方面由该公社直接采用租佃制度进行经营,另一部分则采用“掠夺型经纪”模式,雇佣土地经理人进行管理,这很大程度造成农业收入体系及分配模式混乱。同时,该公社还试图在“满拓区”内推行改良农法,办法是通过改良农具取代东北传统农具,但因数量严重不足而进展缓慢,最终造成该改良农法流于形式。1929年设立的“大连农事会社”,主要在“关东州”进行土地及农产物的垄断业务,并为日本农民迁移东北积累经验,但大规模移民侵略实施后,该会社的作用降低,但依然以租佃的形式对所掠土地进行控制。畜产方面,“九·一八事变”前,“东亚劝业会社”对农业资源的垄断和掠取有所节制,伪满洲国建立后,借助政治优势,始实行行业垄断。1930~1935年,“东亚劝业会社”还一度向日本海军提供东北冷冻牛肉。该会社解散后,畜产业务整合为“满蒙畜产工业会社”,从事肉类屠宰、加工等业务,并专门供应日本海军及关东军。1937年,“满洲畜产会社”获取该工业会社的全部股份,并完全垄断了伪满肉类、皮革、毛皮、羊毛等畜产物的加工、运输、输出等业务。“满蒙毛织会社”主要从事东北羊毛及澳洲细羊毛的深加工业务,并垄断了东北羊毛业务的输入。1943年升格为“满洲畜产公社”后,着重以制定价格的方式控制东北畜产资源。针对日本对我国东北,乃至东亚的殖民,本文以“结构性殖民理论”三大要素三大维度进行解读及理论提升。三大要素包括重农主义、农业移民及“国策会社”,其中,“国策会社”是核心环节,是推行重农主义和农业移民的基础和载体。而涉农会社体现“国策会社”的意志,并助推其农业殖民政策。三大维度是重农主义而非重商主义,规模性的农业移民而非零星的工业、商业移民,“国策会社”而非商业公司。三大维度处于高位,对殖民地的占有、同化及转化为“地理边疆”的可能性将处于高位。否则即处于低位。相较于西班牙、葡萄牙及英国、法国对美洲殖民,日本对我国东北殖民的政策性无疑处于高位。

李亚雄[6](2017)在《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果园(苹果)小型除草机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个正在转型中农业相对落后的大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关系9亿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近年来农业科技的发展,已经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业科技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其中。尤其作为交叉性横向学科的工业设计,更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应积极参与到提高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推动农业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事业中。在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之后,将本次研究课题设定为——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果园小型除草机的设计研究。首先对现有普通农用除草机和果园除草方式进行了解,应用工业设计的相关知识——人机工程学、产品造型方法、设计心理学,对目前使用的除草机进行分析。接着对该地区的果园面积布局、土质情况、杂草种类、果树空间布局、果农舒适的劳作范围、主要除草方式、果农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得到当前果园除草机械的主要问题和该地区对果园除草机械的特殊设计要求,最后进行相应产品的设计。主要设计方面包括:除草原理、整体结构、产品造型、操作方式、易用性、安全性和使用维护等。总之,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该地区的果农设计一款价格低廉,在人机关系、易用性、安全性都充分考虑的果园除草机,减轻他们的劳作负担。同时为以后该地区农业机械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及呼吁更多的设计师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服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胡凡,朴英,王洪武,潘亚清,傅迎春,宋伟丰[7](2015)在《黑龙江省除草剂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摸清黑龙江省农田除草剂使用情况,将会对黑龙江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在黑龙江省首次较全面系统地对国内外除草剂生产企业及部分农药经销商采用调查表的形式,调查了黑龙江除草剂使用的品种、使用量及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为指导除草剂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黑龙江农药使用以除草剂为主,占农药量的85%以上。在黑龙江应用的除草剂品种单剂55种、混剂41种,其中旱田单剂34种、混剂29种,水田单剂21种、混剂12种。2012年除草剂使用商品量59504 t,有效量28693 t,可用面积3575万hm2次。2012年除草剂商品使用量比2011年增加11.9%;有效量增加7.7%;可使用面积增加12.9%。在全省分布方面,哈尔滨占33%,因为哈尔滨是农药的集散地;其次是佳木斯占22%,齐齐哈尔17%。建议建立经济、合理使用除草剂的标准体系,限制和减少长残留除草剂的生产和使用,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的除草剂品种。

叶磊[8](2013)在《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603年至1867年的260余年间是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期”(也称近世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无论是教育、文化、文学还是农学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农学成就”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小农的广泛自立以及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全面成熟,具体表现为“高效集约化农具的创新与改良”、“土壤学与耕作学的全面进步”、“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完善”、“其他作物栽培技术的进展”、“农业思想体系的成熟”和“农书的形成与大量涌现”这六个方面。农具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直接体现,纵观江户时代的农具,无论是水田农具、旱田农具,还是汲水农具、加工农具,均以种类多、效率高而着称。这是因为“创新与改良”是这一时期农具发展的主题词,近世人们在不断发明新式农具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于对原有农具的改进与变革。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农具种类多、效率高、专用性强,农具的驱动力也实现了由人力向畜力甚至是自然力的转变和升级。这些配套农具的发明、改进和使用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阶段,同时也奠定了近现代农具的格局和基础。这一时期在土壤学和耕作学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近世土壤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第一个阶段是近世初期所建立的对于土壤分类与耕性及水肥反应关系的认识;第二个阶段是近世中期所建立的对于土壤分类与水旱田适栽品种关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近世后期所建立的科学理性的土壤观。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人们对于土壤的认识不断趋于理性和科学。科学合理的土壤学理论同时也造就了科学合理的耕作原则和耕作技术。这一时期的水田耕作强调深耕、“耕、耙(耖)”结合以及水旱轮作,而旱田耕作则强调“耕、摩、耙”相结合以及因时、因土耕作。在合理耕作原则的指导下,日本各地还纷纷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水旱田耕作法,这为后来明治农业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农具的配套和土壤耕作技术的提高,作物栽培技术尤其是水稻栽培技术取得了历史空前的突破和发展。稻作技术体系日臻完善,其体系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在种子选留、提纯与复壮技术方面,人们不断改进和完善选留种技术、防杂保纯技术以及种子交换技术;第二,在育秧移栽方面,近世稻作逐渐从“密播密植”走向“稀播疏植”,并且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插秧技术、秧田管理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秧龄调控技术;第三,稻田排水技术也在原先明沟排水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出了暗渠排水,从而有效解决了沼泽地、冷浸田、斜坡梯田等特殊田地的土壤改良和排水灌溉难题;第四,在肥料技术方面,人们在传统自给肥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成了干鰯、油粕等商品肥料,其施用技术也得到了有效改进和提高;第五,在中耕除草技术方面,人们深化了对于杂草的认识,中耕的方法也开始趋向多样化和精细化;第六,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的突破主要是鲸鱼油除虫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这也成为了近世日本防虫除害的一大亮点和特色;第七,在水稻收获与加工技术方面,人们一方面强调适时收割与倒置晾晒,另一方面则发展出了专门化的脱粒与脱壳工具,极大提高了稻谷加工作业的效果和效率。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水稻栽培技术是卓有成效的,其中一些极具特色和科学性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理念对于后世(近现代)的水稻栽培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除水稻栽培技术外,其他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譬如在旱地粮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二麦(大麦和小麦)栽培形成了以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技术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其中播种技术明确提出了“稀播”原则,标志着近世麦作的重要突破;在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棉花栽培进步显着,人们通过人工选择成功改良了棉花的性状和品质,使得产量和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高。此外,棉花的换种技术、四水灌溉技术、打顶摘心与“除赘芽”技术也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抗灾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甘薯栽培技术最为抢眼,这一时期的人们不仅丰富了甘薯的种植方法(提出了薯块育苗法和薯蔓扦插法),而且还在中国《农政全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传卵”和“传藤”的留种技术经验。总之,这些发生在技术层面的改变一方面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增加了可食性农产品的产量;另一方面则通过改良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品质而进一步加快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从而引发了近世日本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巨大变革。再者,就是这一时期日臻成熟的农业思想体系。从内容上看至少包括重农思想、农学思想和营农思想这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其中重农思想的核心是“农业是国家社会之本和百姓衣食之源”,强调以农业为本、以农民为上以及农业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农学思想是农业思想体系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三才思想、三宜原则、阴阳五行思想、土壤肥力观和实验农学思想;营农思想主要表现为“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集约经营,力求高产”、“计划生产,合理安排”、“核算成本,讲求效益”等农业经营管理思想。上述农业思想不仅是江户农书立论、创作和行世的依据,同时也是近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其作用和贡献丝毫不亚于前述的耕作技术和作物栽培技术。江户时代也被称为是“农书的时代”,农书可谓是日本近世农业史上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农学成就。这一时期共涌现各类农书300余部,流传至今的也有290余部,规模庞大、数量空前。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广域综合性农书、地方综合性农书、专业性农书、农家月令(日志)书、绘图农书、救荒·抗灾·开荒类农书等多种,其中地方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所占比重最大,对于农业技术的总结也最为全面和到位。各类农书的诞生和涌现实现了日本农学史上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传播先进农法和技术理念方面所发挥出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江户农学也并非十全十美,它在发展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譬如“耕犁设计欠佳,耕作深度不够”、“金肥依赖度高,肥料价格昂贵”、“排水不够彻底,水旱轮作受限”等。只不过,这些不足相比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江户农学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空前的发展,其中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因素:其一是制度变革的有效保证。幕藩体制的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以及村社制度变革为传统农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与制度保障;其二是多种政策的有力推进。诸如检地政策、兵农分离政策、新田开发政策以及经济作物栽培解禁政策的实施在极大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农田开发和多种种植技术的发展;其三是日中交流的推动助力。江户幕藩与同时期明清两代政府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深入交流,对近世日本农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最后是江户农学的影响和地位。江户农学对于当世和后世的积极影响反映在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对其影响所展开的研究是评价江户农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通过对同时期日中两国的横向比较,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世日中农学的发展异同、水平差距以及源流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判定江户农学在东亚近世农史上的历史地位。

韩豹[9](2011)在《东北垄作株间机械除草关键部件研究与整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中耕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除去田间杂草开始的。杂草既能在作物苗行之间(行间)生长,也能在作物行内(株间)生长,它与作物争夺水分、养分和阳光,若不加以控制就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除草又是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而且繁重的工作,季节性较强、实时除草期短、用工量较大。机械除草一直被视为有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加,机械式株间除草装置备受关注。机械除草较易除掉行间杂草,技术比较成熟,而且比较经济。但是,对于作物株间杂草,由于其极为贴近作物植株,在被除掉过程中极易损伤秧苗,铲除相对困难,这也是机械除草技术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展机械式株间除草关键部件的研究与整机设计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机械除草技术、株间除草机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株间除草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与关键问题,创新研制出适合东北垄作玉米和大豆作物株间作业的组合梳齿式除草机构与作业单体,并通过集成创新,研发出3ZCF-7700型多功能中耕除草施肥机。同时,本文对东北垄作株间机械除草机理、关键部件与整机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研究工作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项目编号:2006BAD11A05-06)。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农作物除草季节性强、实时除草期短,为缩短试验研究周期,研制了多参数可调节的机械除草试验台。三年来,通过理论和试验分析,探索了株间机械除草机理、改进完善了株间除草机关键部件的结构及配置、分析了相关运动参数和部件结构对株间除草性能的影响。2、为获得理想的株间机械除草效果,在建立了机械除草齿运动轨迹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农艺对机械除草参数的限定及要求,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利用Matlab7.0优化工具箱得到了最优解。然后以机组前进速度、锄齿数目、锄齿在圆盘上均布半径和圆盘转速四个主要参数的最优组合为设计基础,利用Pro/E软件进行实体建模与仿真,为株间机械除草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为进一步优化水平圆盘式株间除草部件的设计及确定其关键参数的最优组合,以株间除草部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通过方差、极差分析,确定了除草部件作业速度、齿盘转速、锄齿数目及其安装半径4个因素对苗间除草性能的影响,优化出最佳工作参数组合。试验结果表明,锄齿数目和作业速度对苗间除草部件的性能影响显着。最佳优化方案是:锄齿数目12、锄齿安装半径160 mm、齿盘转速170r/min和作业速度2.1m/s,该条件下苗间除草装置的伤苗率为4.41%、苗间除草率可达73.1%、埋苗率小于3%,满足旱田作物株间除草作业的农艺要求4、深入研究了水平圆盘式株间除草部件除草原理及造成秧苗损伤的机理,分析了除草过程中除草齿的运动规律,采用PRO/E建立了除草部件三维模型.并通过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利用Matlab与Excel软件,分析了各因素对除草率和伤苗率的影响关系,并分别建立了影响因素与除草率和伤苗率关系的数学模型,为株间除草机构的性能分析、数值模拟提供手段,也为株间机械除草关键部件和单体的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5、创新研制出一种组合梳齿式株间除草部件与作业单体,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和试验研究。并于2010年9月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发明专利公开。6、针对长期以来农业机械产品的研制存在生产周期长、成本高、零部件之间相互干涉无法装配等不足,应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除草部件和单体虚拟制造与运动仿真,提高了除草部件与单体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了成本。7、建立了以板壳为基础单元的株间除草机机架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机架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对除草机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8、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研制出与大功率(118.4KW以上)拖拉机配套的3ZCF—7700型多功能中耕除草施肥机,该机在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中耕作业过程中能完成侧深施肥、株间松土除草、起垄、培土和深松等工序的作业。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于玉米苗间杂草除净率为76%,行间杂草除净率95.7%,伤苗率小于4.4%,其它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该机可满足旱田作物中耕管理作业的农艺要求。9、研究表明:除草齿入土深度对除草性能影响较大.目前,现有除草机采用机械仿形机构,精度低、控制除草深度的能力差,这也是机械除草伤苗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研制出一种电液控制自动仿形系统,并将其应用在两个株间除草单体上进行了室内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仿形系统基本克服了机械仿形时动作提前或滞后所造成的仿形失真问题,能够灵敏的感应地面起伏的变化,提高了除草齿入土深度的控制精度,同时也降低了单体的重量。

王春,刘宇东,孙艳[10](2009)在《当前我区旱田化学除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自20世纪60年代,化学封闭除草剂引入我省以来,除草剂品种日益增多,使用面积进一步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人们科技意识的不断增强,化学除草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简单介绍一下我区旱田除草剂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二、旱田化学除草方法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旱田化学除草方法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和杂草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秸秆还田的土壤培肥作用及产量效果
        1.2.2 旱田杂草发生及危害
        1.2.3 杂草的防除技术
        1.2.4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
        1.2.5 秸秆还田对杂草发生与防除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试验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发生影响的模拟试验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
        3.1.1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2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保墒效果的影响
        3.1.3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1.4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生育前期土壤积温的影响
    3.2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萌发的影响
        3.2.1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萌发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3.2.2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群落组成的影响
        3.2.3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与化学除草对杂草萌发的互作影响
    3.3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萌发时期与生物量的影响
        3.3.1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萌发时期的影响
        3.3.2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生物量的影响
    3.4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抑制效果及撤除秸秆发生情况
        3.4.1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抑制效果
        3.4.2 撤除秸秆杂草萌发情况
    3.5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
    4.2 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萌发和生物量的影响
    4.3 秸秆覆盖还田对杂草防治效果的影响
    4.4 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玉米苗间松土除草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除草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除草机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松土除草机设计
    2.1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传动路线设计
    2.3 松土除草作业单体的设计
        2.3.1 松土除草作业单体的结构
        2.3.2 行间松土除草总成的设计
        2.3.3 苗间松土除草总成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松土除草部件优化设计
    3.1 优化设计与仿真
        3.1.1 主要参数的选取
        3.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1.3 锄齿运动轨迹仿真
    3.2 关键参数试验台优化
        3.2.1 试验台的结构
        3.2.2 齿盘结构设计
        3.2.3 材料与方法
        3.2.4 试验设计
        3.2.5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4 苗间松土除草机田间试验
    4.1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3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对小麦田杂草的防除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除草剂的概述
        1.1.1 活体微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
        1.1.2 微生物代谢产物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 微生物除草剂的作用原理
    1.3 微生物除草剂的优势
    1.4 微生物除草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4.1 寄主单一的问题
        1.4.2 活性物质生产困难
        1.4.3 剂型加工问题
        1.4.4 易受环境影响
        1.4.5 安全问题的评估
    1.5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2.防除旱田杂草真菌菌株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样品中真菌的分离纯化
        2.2.3 真菌发酵液制备
        2.2.4 杂草种子萌发抑制实验
        2.2.5 杂草离体叶片致病性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真菌菌株的分离纯化结果
        2.3.2 杂草种子萌发抑制实验结果
        2.3.3 杂草离体叶片致病性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3.除草真菌的初步鉴定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除草真菌形态学鉴定
        3.2.2 除草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除草真菌的形态鉴定结果
        3.3.2 除草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4.除草真菌发酵工艺优化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种子液制备
        4.2.2 真菌发酵液除草活性检测方法
        4.2.3 除草真菌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单因素优化实验
        4.2.4 除草真菌液体发酵条件单因素优化实验
        4.2.5 除草真菌液体发酵工艺优化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除草真菌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
        4.3.2 除草真菌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
        4.3.3 除草真菌发酵工艺的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除草真菌的安全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5.2.2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实验
        5.2.3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环境的安全性实验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实验结果
        5.3.2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环境的安全性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6.除草真菌防除小麦田杂草的应用研究
    6.1 实验材料和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6.2.2 不同处理方式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杂草的防除实验
        6.2.3 不同浓度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对5种杂草的防除实验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处理方式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6.3.2 不同浓度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对5种杂草的防除效果
    6.4 本章小结
7.除草真菌除草机理的初步研究
    7.1 实验材料和仪器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杂草幼苗的处理
        7.2.2 杂草中叶绿素含量的检测
        7.2.3 杂草中丙二醛含量的检测
        7.2.4 杂草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检测
        7.2.5 杂草中超氧阴离子(O2-)含量的检测
        7.2.6 杂草中保护酶系活性的检测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3.1 杂草中叶绿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7.3.2 杂草中丙二醛含量的检测结果
        7.3.3 杂草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检测结果
        7.3.4 杂草中超氧阴离子含量的检测结果
        7.3.5 杂草中保护酶系活性的检测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抗性菵草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生产现状
    2 全国小麦杂草种类及分布
        2.1 主要麦田杂草分布
        2.2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油)连作田麦田杂草
    3 小麦田杂草的危害
    4 麦田杂草的抗药性现状
    5 我国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的研究
        5.1 菵草的生物学特性
        5.2 菵草的发生和分布
        5.3 菵草等禾本科杂草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
    6 抗药性杂草的传播
    7 抗药性杂草的检测方法
        7.1 整株水平的测定法
        7.1.1 整株植物的测定法
        7.1.2 幼苗检测法
        7.2 器官和组织水平的测定方法
        7.2.1 培养皿种子检测法
        7.2.2 分蘖检测法
        7.2.3 花粉粒萌发法
        7.2.4 叶圆片浸渍技术测定法
        7.3 细胞或细胞器水平的抗性检测
        7.3.1 叶片内叶绿素荧光测定法
        7.3.2 离体叶绿体测定技术
        7.3.3 光合速率测定法
        7.4 分子水平的检测方法
        7.4.1 酶联免疫法
        7.4.2 DNA(或RNA)分析法
    8 国内外杂草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8.1 化学除草剂的使用
        8.1.1 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
        8.1.2 交替使用除草剂
        8.1.3 混合使用除草剂
        8.2 农业措施
        8.2.1 合理的轮作与耕作
        8.2.2 覆盖作物和间作
        8.3 生物防治
        8.3.1 草食性生物杂草防治
        8.3.2 微生物杂草防治
    9 基于杂草种子库原理的杂草防治方法
        9.1 杂草种子库
        9.2 不同田间管理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9.2.1 耕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9.2.2 轮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9.3 杂草种子库治理措施
第二章 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麦田主要杂草与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2.2 调查样点与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3 结论和讨论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流域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菵草材料采集
        1.1.2 供试菵草的培育
        1.2 整株测定法供试除草剂与用药方法
        1.3 ACCase CT区域编码基因的差异
        1.3.1 供试材料
        1.3.2 供试试剂
        1.3.3 试验器材
        1.3.4 菵草DNA提取
        1.3.5 CT功能区域编码基因的克隆
        1.3.6 PCR产物目的条带的切胶回收
        1.3.7 目的DNA片段的链接、转化及测序比对
    2 试验结果
        2.1 菵草种群的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及其发生规律
        2.2 靶标基因ACCase的CT区域编码基因的比较检测
    3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 稻麦连作田杂草的综合防控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样地情况
        1.2 生态控草措施实施
        1.3 调查及取样
        1.3.1 杂草发生量调查
        1.3.2 杂草种子库取样测定
        1.3.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土壤杂草种子库变化
        2.1.1 土壤种子库构成
        2.1.2 生态控草技术对种子库的耗竭
        2.2 生态控草技术对杂草种子库多样性的影响
        2.2.1 生态控草措施对种子库中不同作物季杂草的影响
        2.2.2 生态控草措施对种子库中不同类型杂草的影响
    3 生态控草措施对地上杂草群落的影响
        3.1 对水稻田地上杂草的影响
        3.1.1 稻田苗期杂草苗期发生量的影响
        3.1.2 稻田成熟期杂草发生量的影响
        3.2 对小麦田地表杂草的影响
        3.2.1 麦田苗期杂草发生量的影响
        3.2.2 麦田成熟期杂草发生量的影响
    4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
    三、研究方法、所用概念及史料解析
    四、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设立的历史及资源背景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口政策及农业移民
    第二节 “日本之满蒙特殊地位”产生的思想根源
    第三节 我国东北的农业资源禀赋及其特点
    第四节 日本涉农会社及其主要功能
第二章 “东亚劝业会社”及其对“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农业资源“开发”
    第一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设立及股权变动
    第二节 1906~1922年日人的土地盗买
    第三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土地掠取活动
    第四节 “东亚劝业会社”的农业经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满拓公社”所控土地管理及农耕技术
    第一节 土地经理人制度与“满拓区掠夺型经纪”模式
    第二节 农具与东北垄作耕法
    第三节 “北满改良农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连农事会社”对“关东州”农业资源掠取
    第一节 “大连农事会社”的设立及农业移民
    第二节 “大连农事会社”的土地掠取
    第三节 日本移民的农业经营及“大连农事会社”的地租收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满洲畜产会社”对东北畜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东北畜产资源数量考析
    第二节 “东亚劝业会社”“满蒙畜产工业会社”对畜牛资源的掠取
    第三节 “满蒙毛织会社”的设立及对东北羊毛资源的垄断
    第四节 东北猪的养殖及日人对猪毛资源的控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日本涉农会社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结构性殖民理论”的构建及日本式殖民的特点
    第二节 “国策会社”满铁关系会社及其涉农机构
    第三节 日本涉农会社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结语
附录一 东北古今县名对照表
附录二 日本在中国东北“农业开发”大事记
附录三 东三省各县及“关东州”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
附录四 东三省各县家畜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果园(苹果)小型除草机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
        1.1.2 我国工业设计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及方法
        1.2.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2.3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2章 农用除草机的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农用除草机的现状与应用分析
        2.1.1 国外农用除草机的现状与具体应用
        2.1.2 国内农用除草机的现状及具体应用
    2.2 国内不同农作物环境状况下除草机的使用状况
        2.2.1 除草机在果园的使用
        2.2.2 除草机在旱田的使用
        2.2.3 除草机在水田的使用
第3章 该地区的果园除草与果农的调研与分析
    3.1 黄土高原产区果园状况调研与分析
        3.1.1 果园平面布局、土质情况、杂草调研与分析
        3.1.2 果树生长空间及果农活动范围的调研与分析
    3.2 该地区果农现状调研与分析
        3.2.1 果农人体尺度特征调研与分析
        3.2.2 果农生理特征调研与分析
        3.2.3 果农心理状况调研与分析
    3.3 该地区现有果园除草的主要机械应用类型
        3.3.1 果园人工除草机械的使用状况
        3.3.2 果园半自动及全自动化除草机械的使用状况
第4章 基于工业设计理论对现有果园除草机的研究分析
    4.1 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对现有果园除草机的分析
        4.1.1 除草机的主要具体尺寸分析
        4.1.2 除草机的使用施力分析
        4.1.3 除草机操作流程的人机交互分析
    4.2 从产品造型角度对现有果园除草机的分析
        4.2.1 产品形态方面
        4.2.2 产品色彩方面
        4.2.3 产品材料方面
    4.3 从心理学角度对现有果园除草机的分析
        4.3.1 除草机使用过程中果农情感的分析
        4.3.2 操作过程的易用性与安全性
        4.3.3 该新型除草机对果农消费心理的影响
第5章 除草机的机械原理研究与设计
    5.1 常见除草机的机械原理研究与分析
    5.2 该除草机的整体结构、除草原理和刀具设计
        5.2.1 除草机整体机构设计
        5.2.2 除草机除草原理设计
        5.2.3 除草机刀具设计
第6章 方案深化——黄土高原地区果园除草机的整体设计
    6.1 方案深化中设计需求的归纳与总结
    6.2 整体方案设计深化
        6.2.1 初级草图方案
        6.2.2 方案确定及深化
        6.2.3 效果图展示
    6.3 方案解析
        6.3.1 细节展示
        6.3.2 人机在产品中的体现
        6.3.3 形态、色彩、材质分析
        6.3.4 安全性与维护保养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黑龙江省除草剂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生物灾害发生特点
    2.2 黑龙江省农药使用情况
    2.3 黑龙江省除草剂使用情况
        2.3.3 除草剂在水旱田的分布情况经调查2011年黑龙江全省旱田除草剂单剂商品量32410 t, 有效量1 7 3 5 0 t;合剂商品量12219 t, 有效量5662 t;旱田有效量合计23012 t, 可用面积2395万hm2次。水田除草剂单剂商品量6338 t, 有效量2473 t;合剂商品量2203 t, 有效量1155 t;水田有效量合计3628 t, 可用面积772万hm2次。
        2.3.4 主要除草剂品种使用量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近年来在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的积极努力下, 一些安全高效的除草剂品种的面积增加。经过统计分析, 以可用面积来衡量, 看出旱田除草剂的排序 (表5) , 土壤处理剂乙草胺、2, 4-滴丁酯、噻吩磺隆及合剂乙·嗪·滴丁酯等。茎叶处理剂大豆烯草酮、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 玉米田的烟嘧磺隆、莠去津及合剂烟嘧·莠等。
3 结论及建议
    3.1 除草剂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除草剂合理使用的意见和建议
        3.2.1 建立经济、合理使用除草剂的标准体系针对目前黑龙江省长残留除草剂及抗性杂草危害日益严重的现状, 迫切需要建立除草剂使用技术的标准体系。其中应包括开发新的高效、安全除草剂;轮换使用现有除草剂;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混用;通过合理轮作应用不同作物田除草剂;采用机械灭草及其他除草措施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应用土壤耕作配合生物降解技术等几方面内容。该体系的建立对于减少除草剂药害, 提高除草效果, 提倡环保、安全、高效的除草剂应用技术, 更好地发挥化学除草的积极作用, 避免除草剂对作物、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3.2.2 限制和减少长残留除草剂的生产和使用, 推广应用消除残留除草剂污染的新技术对长残留除草剂实行配额限量生产, 限制其单位面积使用量, 降低残留影响;加快开发替代现有长残留除草剂的高效、安全、低残留的新除草剂;研究长残留除草剂的无残留应用技术, 解决长残留除草剂的残留危害问题[15];开发生物或化学降解剂, 推广土层置换技术, 以恢复农田土壤的生产力。
        3.2.3 建议推广应用的除草剂品种在大豆田苗前土壤处理剂推广乙草胺、嗪草酮、2, 4-滴丁酯、噻吩磺隆、氯酯磺草胺、扑草净, 茎叶处理剂推广灭草松、三氟羧草醚、乙羧氟草醚、灭.氟混剂。玉米田推广氯氟吡氧乙酸、苯唑草酮、甲基磺草酮、辛酰溴苯腈等。

(8)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江户农学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第一节 制度变革的有效保证
    第二节 多种政策的有力推进
    第三节 日中交流的推动助力
第二章 农具的创新与改良
    第一节 近世农具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水田农具的革新
    第三节 旱田农具的配套
    第四节 汲水与加工农具的发展
第三章 土壤学与耕作学的全面进步
    第一节 关于土壤的分类与认识
    第二节 耕作原则与耕作技术
    第三节 耕作制度与种植制度
第四章 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完善
    第一节 种子选留、提纯与复壮技术
    第二节 育秧与移栽技术
    第三节 稻田排灌技术
    第四节 肥料技术
    第五节 中耕除草技术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七节 收获与加工技术
第五章 其他作物栽培技术的进展
    第一节 旱地粮食作物栽培技术
    第二节 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第三节 抗灾作物栽培技术
第六章 农业思想体系的成熟
    第一节 重农思想
    第二节 农学思想
    第三节 营农思想
第七章 农书的产生与大量涌现
    第一节 农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农书的类型与数量
    第三节 农书的特点与价值
    第四节 重要农书举要
第八章 对于江户农学的思考
    第一节 江户农学的成就与不足
    第二节 江户农学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江户农学与近代农学的冲突与调和
    第四节 日中同时期的农学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东北垄作株间机械除草关键部件研究与整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除草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机械除草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苗(株)间机械除草部件构成与除草机理
        1.3.1 旋转锄式株间除草部件
        1.3.2 弹性梳齿式株间除草部件
        1.3.3 螺旋梳齿式株间除草部件
        1.3.4 水平圆盘式株间除草部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水平圆盘式株间除草部件研究
    2.1 水平圆盘式株间除草部件的多目标优化设计与仿真
        2.1.1 单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2.1.2 主要参数的选取与评判原则
        2.1.3 数学模型的建立
        2.1.4 除草齿迹的运动轨迹仿真
    2.2 水平圆盘式株间除草部件关键参数的优化
        2.2.1 株间除草试验台的结构
        2.2.2 水平圆盘除草部件的结构
        2.2.3 材料与方法
        2.2.4 多因子试验设计
        2.2.5 结果与分析
    2.3 水平圆盘式株间除草单体试验台优化试验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试验设计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试验验证
    2.4 水平圆盘式株间除草单体田间试验
        2.4.1 试验方法
        2.4.2 试验设计
        2.4.3 结果与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组合梳齿式株间除草单体的研究
    3.1 组合梳齿式株间除草部件的设计与关键参数的确定
        3.1.1 除草部件结构
        3.1.2 梳齿的运动规律
        3.1.3 梳齿在梳齿盘上均布半径
        3.1.4 梳齿盘转速
        3.1.5 梳齿数目
        3.1.6 株间除草部件仿真
    3.2 组合梳齿式株间除草部件试验台试验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试验设计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试验验证
    3.3 组合梳齿式株间除草部件关键参数优化与除草机理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多因子试验设计
        3.3.3 结果与分析
    3.4 组合梳齿式株间除草单体的设计与虚拟装配
        3.4.1 株间除草单体的构成与部件设计
        3.4.2 单体的虚拟制造
        3.4.3 运动仿真
        3.4.4 运动结果处理
    3.5 株间除草机整机虚拟装配
        3.5.1 株间除草机的构成
        3.5.2 基于solidworks的三维实体造型设计
        3.5.3 装配体的参数化特征建模
        3.5.4 运动结果处理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CATIA的机架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简介
    4.2 机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4.3 定义材料属性
    4.4 有限元网格划分
    4.5 创建连接关系及定义连接特性
    4.6 施加约束与载荷
        4.6.1 施加约束
        4.6.2 施加载荷
    4.7 计算与分析
    4.8 小结
第5章 除草机设计、运动稳定性分析与田间试验
    5.1 除草机结构与主要技术指标
    5.2 除草工作原理
    5.3 动力传动系统的设计
    5.4 开沟培土器的设计
        5.4.1 培土器工作面参数的确定
        5.4.2 培土器工作面的设计
    5.5 除草机在垂直平面内工作部件的运动稳定性分析
    5.6 除草机作业单体操纵性能分析
        5.6.1 拖拉机非直线行驶时单体的偏离方向和速度
        5.6.2 除草作业单体对护苗带大小的影响
    5.7 田间除草试验
        5.7.1 试验地条件
        5.7.2 试验方法
        5.7.3 试验结果
    5.8 小结
第6章 电液仿形系统的应用研究
    6.1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6.2 3ZCF-7700型多功能中耕除草施肥机单体机械仿形机构
    6.3 电液仿形系统原理
    6.4 电液仿形机构方案设计
        6.4.1 电气控制系统研究
        6.4.2 液压系统设计
    6.5 仿形机构试验
        6.5.1 实验室调试
        6.5.2 田间试验
    6.6 小结
第7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10)当前我区旱田化学除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前旱田化学除草存在的问题
    1.1 旱田封闭除草面积过大
    1.2 除草剂使用剂量偏大
    1.3 药械落后, 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1.4 用药时间掌握不当, 用药偏晚
    1.5 配制随意性大, 计量不准确
    1.6 除草目的不明确, 盲目跟风用药
    1.7 长残效除草剂的使用, 造成的后茬作物的药害情况普遍
2 克服对策
    2.1 针对不同杂草种类与群落, 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品种
    2.2 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和田间杂草基数确定除草剂的使用剂量
    2.3 大力推广茎叶处理, 压缩土壤封闭的面积
    2.4 喷药器械、施药作业、施药技术标准化
    2.5 避免长残效除草剂的不利影响

四、旱田化学除草方法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水热条件和杂草发生的影响[D]. 贾天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2]玉米苗间松土除草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 孙硕.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对小麦田杂草的防除应用研究[D]. 李东洋.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4]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抗性菵草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D]. 庄家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日本涉农会社中国东北“农业开发”研究(1906~1945)[D]. 马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5)
  • [6]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果园(苹果)小型除草机的设计研究[D]. 李亚雄.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7]黑龙江省除草剂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 胡凡,朴英,王洪武,潘亚清,傅迎春,宋伟丰. 农学学报, 2015(01)
  • [8]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D]. 叶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5)
  • [9]东北垄作株间机械除草关键部件研究与整机设计[D]. 韩豹. 吉林大学, 2011(09)
  • [10]当前我区旱田化学除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王春,刘宇东,孙艳.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4)

标签:;  ;  ;  ;  ;  

旱田化学除草方法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