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脑梗死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一、脑梗死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雯丽[1](2021)在《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首发卒中后12个月内的复发情况;明确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极端梯度上升(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为临床识别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提供预测工具。方法: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回顾IS复发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发IS患者复发风险因素相关数据,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24例首发IS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追踪随访,了解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6个月内和12个月内的复发情况;使用SPSS21.0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IS患者3个月内、6个月内和12个月内复发的影响因素;使用XGboost算法进行IS复发预测模型的构建。结果:1.纳入的524例首发IS患者中,11例(2.1%)在卒中后3个月内出现复发事件,卒中后6个月内累积复发33例(6.3%),卒中后12个月内累积复发59例(11.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发IS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与入院收缩压、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P<0.05);卒中后6个月内复发与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舒张压、尿酸、载脂蛋白A1、糖化血红蛋白有关(P<0.05);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与吸烟、饮酒、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微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发IS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入院收缩压水平(OR=1.036,95%CI=1.002~1.072,P=0.038),吸烟是卒中后6个月内复发(OR=2.453,95%CI=1.015~5.931,P=0.046)和12个月内复发(OR=2.960,95%CI=1.328~6.595,P=0.008)的独立影响因素。糖化血红蛋白(OR=1.435,95%CI=1.071~1.924,P=0.016)是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SMOTE算法处理后数据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74岁:OR=2.552,95%CI=1.364~4.775,P=0.003;≥75岁:O R=2.134,95%CI=1.073~4.245,P=0.031),住院时间(OR=1.792,95%CI=1.129~2.847,P=0.013),吸烟(OR=3.319,95%CI=1.809~6.090,P<0.001),饮酒(OR=1.982,95%CI=1.118~3.513,P=0.019),高血压(OR=2.442,95%CI=1.404~4.246,P=0.002),糖化血红蛋白(OR=1.330,95%CI=1.072~1.651,P=0.009),颈动脉粥样硬化(OR=5.648,95%CI=1.623~19.659,P=0.007)是IS首次发病后12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XGboost模型中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前七位的变量依次为中性粒细胞百分位数、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尿酸、入院微机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3.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IS复发预测模型预测效能优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模型预测IS复发的准确率、精确率、敏感度、特异度、AUC值分别为0.97、0.91、1.0、0.95、0.97,对IS复发高危人群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结论:1.首发IS患者发病后12个月内复发率为11.3%,处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范围内。2.IS复发影响因素分布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共性和差异,入院收缩压水平高是IS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的高危人群,吸烟者在IS卒中6个月和12个月内易复发,高糖化血红蛋白是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高危人群。XGboost模型较Logistic回归模型,更能识别易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尿酸、入院微机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对IS复发有重要影响,临床护理过程中需重点关注该部分指标情况,实施相应干预措施。3.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IS复发预测模型对IS复发高危人群识别能力强,且预测效果优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未来可进一步考虑前瞻性纳入大样本临床病例验证模型效果且逐步优化模型,进而开发系统投入临床实践应用,为临床工作识别IS复发高危人群提供实践指导。

崔焜焱[2](2021)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IMA、CD62p水平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资料进一步了解急性期脑梗死发生及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IMA、CD62p水平与急性期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09月至2020年11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8例为急性期脑梗死组,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共计128例。急性期脑梗死组根据首复发分为:首发型52例:复发型46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分为:轻型组(<7分)66例、中型组(7~14分)22例、重型组(>14分)10例。详细记录入组患者病史及查体资料。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对受试者标本进行保存及检测,用双抗体一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受试者外周血清中的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P-选择素(P-selectin,CD62p)浓度。神经功能缺损由美国国立卫生所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对所收集的临床基线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急性期脑梗死发生及复发的危险因素;对比急性期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血清IMA、CD62p水平高低,分析血清IMA、CD62p水平与急性期脑梗死发生的关系;对比急性期脑梗死首发与复发组间血清IMA、CD62p水平高低,分析血清IMA、CD62p水平与急性期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对比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间血清IMA、CD62p水平高低,分析血清IMA、CD62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通过进一步了解急性期脑梗死发生及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提供指导,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为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给予帮助。结果:(1)组间基线资料比较通过使用c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组间临床背景资料进行差异比较,急性期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首发组与复发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组与复发组之间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期脑梗死发生与复发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OR=4.416,95%CI=1.464-13.324,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923,95%CI=1.036-8.429,P<0.05)是急性期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IMA、CD62p在急性期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急性期脑梗死组血清IMA、CD62p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IMA、CD62p在急性期脑梗死首发组与复发组间比较急性期脑梗死复发组血清IMA、CD62p均高于首发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在急性期脑梗死组中,将血清IMA、CD62p水平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结果可见血清IMA、CD62p水平是影响急性期脑梗死发生和复发的因素(P<0.05)。(6)IMA、CD62p在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及对照组间比较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的血清IMA、CD62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之间对比有差异(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IMA、CD62p水平越高。(7)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IMA(r=0.599,P<0.05)、CD62p(r=0.723,P<0.05)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1)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急性期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清IMA、CD62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程度呈正相关,IMA、CD62p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路孟凡[3](2021)在《TEG在慢性脑缺血与脑梗死的结果对比及与LAA型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慢性脑缺血是一组由于慢性脑灌注下降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若不及时干预,可进展为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复发血栓栓塞事件会加重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最高。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中,尽管有些患者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复发血栓栓塞事件仍发生。凝血在慢性脑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复发血栓栓塞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栓弹力图可动态反应凝血及纤溶的全过程。目的1.探讨慢性脑缺血与急性脑梗死血栓弹力图(TEG)结果的差异;2.探讨TEG参数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急性脑梗死(AIS)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1年功能结局转归不良及复发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慢性脑缺血患者63例和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1.对比慢性脑缺血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间一般资料和TEG参数,血栓弹力图参数主要为:凝血反应时间(R时间)、凝血形成时间(K时间)、α角(Angle)、血栓最大幅度(MA)、血凝块硬度(G)、凝血综合指数(CI)、纤溶指标(LY30)。2.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65例LAA型脑梗死患者,根据发病72小时内是否出现END、1年后功能结局转归良好与否及是否发生复发血栓栓塞事件分为3组;对比各组TEG参数变化,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EG参数对NED、功能结局转归不良(m RS≥2)、复发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ROC曲线分析TEG参数预示END、功能转归不良、复发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效能。结果慢性脑缺血组与急性脑梗死组年龄、性别、血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死组TEG参数R时间较慢性脑缺血组缩短,MA值及CI较慢性脑缺血组增高(P<00.5)。65名LAA型AIS患者中有15例出现END,55例LAA型AIS患者完成1年随访,28例患者出现功能结局转归不良,10例患者出现复发血栓栓塞事件;R时间缩短是LAA型AIS发生END(OR=0.347,95%CI:0.149~0.812,P=0.015)发生的危险因素,R时间预示的最佳截点为2.85 min;MA增高是功能结局转归不良(OR=1.155,95%CI:1.032~1.293,P=0.012)的危险因素,MA值预示的最佳截点为62.6 mm;复发血栓栓塞组与非复发血栓血栓组两组间TEG参数M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A值不是复发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6)。结论1.急性脑梗死较慢性脑缺血呈高凝状态。2.TEG参数R时间缩短、MA值升高分分别与LAA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年后功能结局转归不良有关,并可预示其的发生。3.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在凝血功能的检测下应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能会预防慢性脑缺血进展为脑梗死及LAA型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刘利君[4](202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急性脑梗死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资料,符合纳入标准共121例,根据有无发生END及分型分组,其中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no-END)组88例,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i)组21例,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h)组12例,收集各组实验室和影像学相关指标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ENDi和ENDh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ENDi组、ENDh组与no-END组患者相比,空腹血糖水平、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o-END组相比,ENDi组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7分、有颅内大血管闭塞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h组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情况、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大动脉闭塞、ASPECTS≤7分、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END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溶栓前高NIHSS评分是ENDh的独立危险因素,总胆固醇是ENDh的保护因素。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后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有大动脉闭塞、ASPECTS≤7分、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可能会增加发生ENDi的风险,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溶栓前较高的NIHSS评分会增加发生ENDh的风险,较高水平的总胆固醇可以降低发生ENDh的风险。

迪力努·帕日哈提[5](2021)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住院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因素,探寻缺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为缺血性中风复发的二次预防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住院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为复发组,另选105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及诊断标准选取研究对象,收集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吸烟、BMI)、实验室检验(血浆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辅助检查(脑白质变性、颈动脉斑块)、合并症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高尿酸血症、高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及中医证型,通过比较两组的相关因素,了解两组间的差异性,为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价值。结果:(1)复发组的年龄分布在46-90岁,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68.81±10.40岁vs 61.48±12.46岁),两组间性别无统计学差异。(2)对照组中具有吸烟史的患者高于复发组。(3)复发组与对照组的统计资料进行对比,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脑白质变形,脑萎缩,合并感染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高血压病(OR=3.479,95%CI:1.166,10.377),颈动脉斑块形成(OR=5.133,95%CI:0.722,13.245),脑萎缩(OR=3.308,95%CI:1.362,8.034)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5)复发组的中医证型以风火上扰证(37.1%)占比最高,其后依次为风痰瘀阻证(35.2%)、气虚血瘀证(15.2%)、阴虚风动证(7.6%)、其他证型(4.8%),两组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气虚和血瘀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应倡导中老年患者定期复查随访。2.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形成、脑白质变性、脑萎缩、合并感染关系较为密切,建议及时干预上述因素,以防止缺血性脑卒中再次复发。3.伴有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形成者发生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更高。4.风火上扰证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中占主要比例,其后依次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其他证型。

臧琳[6](2021)在《颈内动脉狭窄引起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观察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是引起前循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对引起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辽宁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狭窄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入选患者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颈内动脉串联狭窄情况、颈内动脉狭窄处斑块特征、是否伴发后循环狭窄和胚胎大脑后动脉、WMH评分和陈旧性腔隙性梗死数目。根据颈内动脉是否为串联狭窄,梗死组患者分为串联狭窄组和单发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结果:1.共入选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36例,年龄68.21±9.76岁,其中男性165例(69.92%),女性71例(30.08%)。颈内动脉狭窄供血区梗死组82例(34.75%),非梗死组154例(66.25%)。与非梗死组比较,梗死组患者入院收缩压较低(148 mm Hg vs 156mm Hg,p=0.011)、颈内动脉串联狭窄所占比例较高(37.8%vs 16.2%,p<0.001)、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较重(p=0.020)。梗死组与非梗死组患者大脑两侧脑白质高信号评分、陈旧性腔隙性梗死数目、狭窄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处斑块厚度、Willis环不完整、伴发胚胎大脑后动脉和伴有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组的入院收缩压低于非梗死组(OR=0.985,95%CI 0.972-0.997,p=0.019);颈内动脉串联狭窄是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39,95%CI 1.173-8.396,p=0.023)。2.颈内动脉狭窄供血区梗死组82例中,串联狭窄组31例(37.80%),单发狭窄组51例(62.20%)。与单发狭窄组比较,串联狭窄组患者年龄较小(63 vs 70,p=0.001)、伴发胚胎大脑后动脉的比例较低(9.7 vs 33.3,p=0.016),伴有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35.5 vs 11.8,p=0.010),狭窄处斑块厚度较小(2.71 vs 3.74,p=0.003),狭窄程度较重(p<0.001)。串联狭窄组和单发狭窄组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处斑块形态不同(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单发狭窄组比较,串联狭窄组患者伴有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OR=7.849,95%CI 1.338-46.042,p=0.022)和颈内动脉闭塞的比例较高(OR=64.793,95%CI 2.459-11707.183,p=0.012)。结论:颈内动脉串联狭窄是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其合并较高比例的后循环血管狭窄和颈内动脉闭塞有关。

曹露[7](2020)在《复发性脑梗死与FIB、U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脑梗死在我国脑血管病亚型中大约占70%,最新文献报道,我国脑梗死年复发率达17.7%,积极进行二级预防是减少脑梗死复发的关键策略。目前,尽管有一些临床治疗针对传统危险因素进行了干预,但居高不下的复发率表明仍有一些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危险因素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根据文献资料挑选了一批可能与复发性脑梗死(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RCI)相关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以筛选出特异性高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目的探讨与脑梗死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与脑梗死面积和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1例,依据是否复发分为初发组(n=165)和复发组(n=56)。根据头颅CT或MRI检查评估梗死灶面积大小,以Adamas分型标准将复发组分为大面积梗死组(n=10)、小面积梗死组(n=23)和腔隙性梗死组(n=23)。根据NIHSS评分将复发组分为重型组(n=5)、中型组(n=31)和轻型组(n=20)。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及病历资料,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OC曲线分析指标的诊断价值;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尿酸(uricacid,UA)水平与RCI患者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初发组与复发组之间FIB、U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颈动脉斑块形成、抗血小板药物的规律服用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FIB(OR=2.635,95%CI:1.526-4.594)、UA(OR=1.006,95%CI:1.002-1.010)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B曲线下面积为0.705(0.631-0.780),UA曲线下面积位0.662(0.582-0.742),(均P<0.05),显示两指标的临床诊断价值较好。4.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比较复发组中不同梗死面积与FIB、UA水平的相关性,发现FIB、UA水平与RCI患者梗死灶面积大小呈正相关关系(r=0.716、0.599,均P<0.05),且大面积梗死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梗死组,小面积梗死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腔隙梗死组(均P<0.05)。5.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比较复发组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与FIB、UA水平的相关性,发现FIB、UA水平与R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713、0.525,均P<0.05),且重型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中型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轻型组(均P<0.05)。结论1.FIB、TC、UA、Hcy、颈动脉斑块形成、不稳定斑块及抗血小板药物与脑梗死复发具有相关关系。2.较高的FIB/UA水平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患者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王兆忻[8](2020)在《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随机对照试验为标准开展研究。将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蒺藜皂苷胶囊进行治疗,共治疗28天。记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发病180天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等项目。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组间对比及组内前后对比综合评价药物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组后,治疗组脱落2例,故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患者的MRS评分、B-I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进行分析处理。组内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8天后组内前后比较,下肢不遂、口舌歪斜、痰多三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均P<O.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8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言语謇涩与痰多两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80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言语謇涩、痰多等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O.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所有入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四项、肝功、肾功能、12导联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本试验初步证明了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患者肢体相关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主要的中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水平与家庭负担。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试验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赵梦雄[9](2020)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①从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卫生经济学方面,探究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总体人群基本情况;②探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肺感染、尿路感染、住院时间等预后及其影响因素;③探究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临床诊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研究病例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平台内包括2012年7月至今所有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本研究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并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病历中人群基本情况、干预措施、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住院负担等方面等信息,探究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例总体人群的基本特征,从吞咽功能、肺感染、尿路感染、住院时间,探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共纳入患者1026例,平均年龄66.19岁,男性居多,多数患者有吸烟史,近半数患者有饮酒史,既往史中高血压病占比最多,其次为高脂血症、脑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房颤,有23.3%的患者存在脑血管病家族史。就诊患者中型卒中占比最高,其次是轻型卒中,重型卒中仅占8.0%,以非急性期为主,合并延髓损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较少。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约有1/4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其中45.3%为院内溶栓,54.7%为院外溶栓;约1/4的患者需要鼻饲,超过2/3为院外带入;超过1/3的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心电监护。在治疗期间,所有纳入患者吞咽功能好转率为78.7%,四肢肌力改善率为32.7%,NIHSS评分改善率为43.5%。并发症方面,SAP发病率23.3%,尿路感染7.4%,低蛋白血症11.2%,贫血20.9%,电解质紊乱77.6%。卫生经济学方面,患者住院时间最长86天,最短7天,平均住院18.23天;人均住院费用2.3万元;②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既往冠心病、卒中家族史、鼻饲。针刺介入时点对吞咽功能改善的影响未得到证实;③男性、重型卒中、既往房颤、合并精神障碍、意识障碍、尿路感染且接受过鼻饲、心电监护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合并肺感染的可能性更高。女性、中度卒中、合并肺感染、需要心电监护治疗的患者可能更易合并尿路感染。早期针刺可能预防尿路感染,而早期针刺与肺感染的相关性而未得到而未得到证实;④重度卒中、既往高脂血症、接受心电监护、合并肺感染、贫血、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风险可能更高,早期针刺者住院时间更短。结论:①我院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多数为非急性期入院,病情分级多以轻型、中型卒中为主,多数不伴延髓损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病情相对平稳;患者以高龄、男性为主,复发性卒中居多,多数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且既往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比例很高,应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吞咽障碍或可增加脑梗死患者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②未发现针刺介入时点与吞咽功能改善的相关性;③早期针刺介入可降低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院内尿路感染发生率,可能与降低肺感染发生率有关;④早期针刺介入可缩短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

贺美文[10](2020)在《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复发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梗死是多因素复杂性疾病,复发率高,复发的脑梗死患者预后差,因此对脑梗死复发的病因进行探讨,能够更好的指导脑梗死二级预防策略,降低脑梗死复发率。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参与了脂质代谢及胆固醇转运,研究已证实,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然而,ApoE基因多态性是否与脑梗死复发具有相关性目前还没有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目的为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为脑梗死早期诊断、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复发脑梗死患者和初发脑梗死患者各102例,病因学分型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根据既往脑梗死病史,此次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部MRI证实有新的梗死病灶等确定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采用1:1配对方法选择与复发性脑梗死同期住院(1周内),且危险因素与复发性脑梗死相匹配的初发脑梗死患者102例为病例对照,同时选择与脑梗死同期(1周内),且危险因素与脑梗死患者相匹配的体检者101名为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ApoE基因型,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下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TG)及血糖。对三组人群ApoE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进行比较,并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三组ApoE等位基因比较:三组ε3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发组ε3频率低于初发组(P=0.001)和对照组(P=0.000),初发组ε3频率低于对照组(P=0.005)。三组ε4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发组ε4频率高于初发组(P=0.000)和对照组(P=0.000),初发组ε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00)。2.三组ApoE基因型比较:三组ε3/ε3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发组ε3/ε3频率低于初发组(P=0.003)和对照组(P=0.000)。三组ε4/ε4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发组ε4/ε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03)。三组ε2/ε3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发组ε2/ε3频率低于对照组(P=0.004)。三组ε3/ε4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其中复发组ε3/ε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00),初发组ε3/ε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6)。3.回归分析显示:ε4等位基因为脑梗死初发和复发独立危险因素(OR=2.662,95%Cl:1.5574.552,P<0.05;OR=2.174,95%Cl:1.4293.307,P<0.05)。ε3等位基因为脑梗死初发和复发保护基因(OR=0.546,95%Cl:0.3750.834,P<0.05;OR=0.509,95%Cl:0.3430.755,P<0.05)。ε3/ε4基因型为脑梗死初发和复发独立危险因素(OR=2.796,95%Cl:1.1226.971,P<0.05;OR=2.279,95%Cl:1.1444.538,P<0.05)。ε3/ε3基因型为脑梗死初发和复发保护基因(OR=0.545,95%Cl:0.3060.971,P<0.05;OR=0.367,95%Cl:0.1930.697,P<0.05)。结论:ApoEε4等位基因和ε3/ε4基因型可能是脑梗死遗传易感基因,也可能是脑梗死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ApoEε3等位基因和ε3/ε3基因型可能是脑梗死的保护基因。

二、脑梗死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IMA、CD62p水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急性期脑梗死首发复发的危险因素
    2.2 缺血修饰蛋白(IMA)
    2.3 P-选择素(CD62p)
    2.4 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具体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实验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TEG在慢性脑缺血与脑梗死的结果对比及与LAA型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机制、因素及预测指标分析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分组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急性脑梗死患者 rt-PA 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5)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2.研究内容
        2.1 观察指标
        2.2 质量控制
        2.3 统计方法
    3.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颈内动脉狭窄引起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观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临床病例收集
    3.影像学资料采集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2.颈内动脉供血区梗死组颈内动脉串联狭窄和单发狭窄患者比较
讨论
    1.入院收缩压与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关系
    2.颈内动脉串联狭窄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影响
    3.斑块形态与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关系
    4.血管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关系
    5.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和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复发性脑梗死与FIB、U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研究现状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溯源
        2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诊断的认识
        4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的治疗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研究现状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的病因分型
        3 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标准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处理
    7 临床观察与结果
    8 药物安全性评价
    9 脱落病例
讨论
    1 对风邪致病的讨论
    2 对风痰瘀阻证的讨论
    3 对刺蒺藜的讨论
    4 临床疗效分析
    6 问题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选择
        2.3 研究变量
        2.4 结局变量
        2.5 数据提取
        2.6 数据整理
        2.7 数据统计分析
        2.8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基本特征分析
        3.2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3.3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感染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3.4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吞咽障碍发病特点及治疗管理现状
    2 接受针刺综合治疗方法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基本特征
        2.1 住院病例中医证型特点及治疗策略探讨
        2.2 延髓损伤所致吞咽障碍
        2.3 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及对二级预防的警示
        2.4 来院患者各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
        2.5 来院患者住院负担
    3 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3.1 针刺介入时机对卒中管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3.2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3.3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感染的影响
        3.4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6 创新点
    7 研究局限
        7.1 病例纳入局限
        7.2 针刺指标选取
        7.3 结局指标选取
        7.4 数据质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复发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脑梗死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D]. 郑雯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IMA、CD62p水平的临床分析[D]. 崔焜焱. 吉林大学, 2021(01)
  • [3]TEG在慢性脑缺血与脑梗死的结果对比及与LAA型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路孟凡.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D]. 刘利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D]. 迪力努·帕日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颈内动脉狭窄引起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观察与分析[D]. 臧琳.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复发性脑梗死与FIB、U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 曹露.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8]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兆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D]. 赵梦雄.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复发相关性研究[D]. 贺美文.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脑梗死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