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芦荟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芦荟的特性和种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1](2021)在《砀山梨酒氧化褐变的机制及调控》文中指出梨作为我国三大水果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20年中国的梨产量约为1700万吨,其中砀山梨的产量接近100万吨。砀山梨为我国四大名梨之首,是我国颇具代表性的梨果产品,用砀山梨生产梨酒对增加果农收入、发展区域经济和丰富果酒市场种类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阻碍砀山梨酒产业化的关键问题是砀山梨酒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发生褐变,褐变会导致梨酒质量产生不可逆转的缺陷,发生褐变以后的砀山梨酒的颜色很难被消费者接受。目前缺乏对砀山梨酒褐变机理的深入研究,亦没有对砀山梨酒的褐变实现有效的调控。通过考察影响砀山梨酒氧化褐变的关键因子,确定导致砀山梨酒褐变的关键内源物质,深入阐释砀山梨酒的褐变机理。其次通过多步骤筛选、诱变及驯化,获得高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酿酒酵母、通过孢子固定化酶技术获得孢子固定化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将二者结合应用于砀山梨酒的发酵和储存,提高酒体的抗氧化能力,有效控制砀山梨酒褐变的发生。同时发现与酿酒酵母胞外GSH产量相关的新基因,为进一步提高酿酒酵母胞外GSH产量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考察不同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DOC)对梨酒氨基酸含量、总酚含量、还原糖含量、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活性、褐变度的影响,及各理化指标和褐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梨酒储存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的动态模型拟合分析,不同溶解氧梨酒中的总酚含量、氨基酸含量、POD活性、高溶解氧样品中的DOC、中溶解氧及低溶解氧样品中的褐变度、高溶解氧及中溶解氧样品中的还原糖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满足零级反应模型;低溶解氧样品中的还原糖含量(0-7周)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满足一级反应模型;中溶解氧及低溶解氧样品中的DOC、低溶解氧样品中的还原糖含量(7-15周)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满足分数转换反应模型;高溶解氧样品中的褐变度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满足抛物线反应模型。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OPLS)分析各理化指标对梨酒褐变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溶解氧、总酚和氨基酸含量对梨酒褐变度影响最大。砀山梨酒的褐变是由非酶褐变所主导,主要是酚类物质的氧化聚合和氨基酸参与的美拉德反应。(2)为了鉴定影响梨酒褐变的关键化合物,基于LC/MS技术,对褐变前后的梨酒样品进行非靶向差异代谢组学分析。共发现196种显着差异代谢物,其中22种可能与梨酒褐变有关。褐变的模拟实验结果显示,涉及D-(+)-葡萄糖、L-苯丙氨酸、L-正亮氨酸、蛋氨酸、D-(+)-脯氨酸、芦荟甙和芦丁的梨酒褐变产生2种黄色色素和3种红色色素。导致砀山梨酒褐变的主要原因是芦荟甙的氧化聚合,和D-(+)-葡萄糖、L-正亮氨酸、蛋氨酸参与的美拉德反应。砀山梨酒中芦荟甙的氧化聚合形成蒽醌是导致砀山梨酒褐变的重要代谢途径之一。芦荟甙和葡萄糖聚合生成5-羟基芦荟大黄素甙A或7-羟基芦荟大黄素甙B,两分子的5-羟基芦荟大黄素甙A或7-羟基芦荟大黄素甙B发生聚合生成Elgonica-dimer A。5-羟基芦荟大黄素甙A和7-羟基芦荟大黄素甙B既是芦荟甙氧化聚合的中间体,也是褐变后梨酒的呈色化合物。(3)通过酵母分离、产气能力测试、嗅觉测试、梨酒理化指标测试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的多步骤筛选策略,从新鲜砀山梨和腐烂砀山梨果实上获得5株综合发酵品质优良的酿酒酵母。分别用5株自筛菌株和5株常见的商业酿酒酵母酿造砀山梨酒,其中自筛菌株JN3、JN32和商业菌株SY、DV10及71B酿造梨酒的综合品质最好。对上述5株酿酒酵母进行MNNG化学诱变及H2O2抗性驯化,得到高产GSH酿酒酵母JN32-9,其GSH的胞外产量为37.62 mg·L-1,比初发菌株高出47.47%。JN32-9所产的GSH可以有效保护梨酒中的D-葡萄糖、L-正亮氨酸、D-脯氨酸、芦荟甙和芦丁免受氧化。以商业酿酒酵母作为对照,JN32-9酿造、初始溶解氧为2.20 mg·L-1的梨酒样品,储存13周后,褐变度降低27.68%。且JN32-9酿造的砀山梨酒酒体丰满、口味纯正,风味化合物的总含量为2456.41μg·L-1。(4)对酿酒酵母JN32和JN32-9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MAL31、MPH2和HXT13等基因与酿酒酵母胞外GSH产量有一定的联系。在酿酒酵母JN32中高表达MAL31、MPH2和HXT13基因后,酿酒酵母的胞外GSH产量分别提高了23.41%、21.53%和24.85%。分子模拟对接结果显示MAL31、MPH2和HXT13基因编码的膜蛋白可能是酿酒酵母胞内GSH向胞外输出的潜在通道,GSH和MAL31、MPH2和HXT13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残基以氢键相互作用,进而被运输到胞外。(5)将GR编码基因高表达于野生型酿酒酵母wt和孢子壁缺陷型酿酒酵母osw2△,dit1△和chs3△,并诱导各酵母产孢,其中chs3△孢子固定化GR(chs3△-GR)具有最高的酶活性,为3.08 U·mg-1·min-1。chs3△-GR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为5.0,对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乙醇和蛋白酶K有一定抗性。将chs3△-GR添加到JN32-9酿造的砀山梨酒中进行储存,chs3△-GR会进一步防止梨酒中D-葡萄糖、L-正亮氨酸、D-脯氨酸、芦荟甙和芦丁的氧化。与储存初期的梨酒相比,加入chs3△-GR的梨酒的褐变度仅增加了17.86%,而对照组商业酿酒酵母SY酿造的梨酒的褐变度增加了65.18%,chs3△-GR和高产GSH酿酒酵母JN32-9的综合使用将梨酒的褐变度降低了47.32%,有效地延缓了砀山梨酒褐变的发生。

廖小玲,周志斌,叶大鹏,罗志聪[2](2021)在《植物电信号的获取及分析方法研究现状》文中指出电信号是植物体内参与生理调控、传送信息的一种重要生理信号.在复杂多变的生长环境中,电信号能较为迅速地做出响应并调节植物对不同环境变化出现的生理反应,对植物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电信号的研究现状,并对植物电信号的基本特征、外界环境刺激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电信号采集方法、传播途径、分析方法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为植物电信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徐世浩[3](2021)在《航空诱变决明SP7-SP8代良种选育及多点评价》文中认为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的干燥成熟种子为传统药食两用中药材决明子,其种植区域较广,具有润肠通便、清肝明目等药用价值。但是,因为决明无特定的优质品种和完善的种植采收方式,导致市场上在售的决明子药材品相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本课题组试图通过航天诱变育种的方式来培育优质决明新品种,以丰富决明种质资源。本研究所用决明材料为SP7-SP8(航空诱变第7至第8代)决明,共计10个诱变株系。对10个诱变株系的物候期、农艺性状进行为期两年的田间观察记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时期采收的决明种子及不同诱变株系中6种蒽醌类物质含量,探究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诱变决明种子萌发期、幼苗期的影响,并对不同诱变株系的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对诱变决明和普通决明连续两年的物候期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除7号株系的物候期较为提前外,其余诱变株系的物候期与普通决明大致相同。7号可作为早熟株系进行下一步品种选育。2.按照农艺性状特点将诱变株系分为:粗茎型(1号):1号的茎粗值显着大于其它诱变株系,可达16.19mm,且高于普通决明17.6%;高杆型(4号):4号的株高最高,达到155.82cm,显着高于其它决明诱变株系及普通决明。高产型(6号):6号单株产量最高,达190g左右,显着高于普通决明。多分枝型(7号):各株系分枝数由大到小依次为:7号、10号、6号、4号、5号、8号、2号、3号、1号、9号。7号的分枝数显着对于其它诱变株系及普通决明,可达35个分枝左右。基于隶属函数法对各项农艺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各诱变株系及普通决明的农艺性状平均隶属函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6号、5号、7号、8号、1号、4号、10号、9号、3号、2号、ck,各项农艺性状表现最优的为6号。3.商洛地区决明在不同采收时期橙黄决明素及大黄酚含量存在差异。表现为不同采收时期橙黄决明素、大黄酚的含量呈现出单峰曲线,其中橙黄决明素含量的最高峰出现在决明荚果呈现黄色后的第30天左右,大黄酚含量的最高峰出现在决明荚果呈现黄色后的第40天左右。因此建议决明荚果最佳采收期在荚果呈现黄色后第30至第40天,此区间内决明种子中橙黄决明素及大黄酚含量较高。4.不同诱变株系在6种蒽醌类物质含量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各诱变株系中:株系4号、5号、6号的橙黄决明素含量最高,在0.1%以上;株系1号、3号的大黄酚含量在0.18%以上,显着大于其它株系及普通决明;株系3号的大黄素含量显着高于其它诱变株系及普通决明,达0.023%;株系6号的大黄素甲醚含量最高,达0.071%,显着高于其它诱变株系及普通决明;株系3号、6号的大黄酸含量最高,在0.04%以上,显着高于其它株系及普通决明;株系2号、7号的芦荟大黄素含量最高,在0.005%以上,显着高于其它株系及普通决明。基于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株系中6种蒽醌类物质含量进行综合评价,各株系的隶属函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6号、3号、1号、4号、5号、2号、10号、7号、ck、9号、8号。5.各决明诱变株系对干旱胁迫的耐受程度不同。在不同浓度PEG-6000模拟的干旱胁迫下,各诱变株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芽长等指标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6号、3号、1号、5号及普通决明的抗逆酶(SOD、POD、CAT、MDA)活性均有所提高。测定6号、3号、1号、5号及普通决明在不同浓度PEG-6000胁迫下的抗逆酶活性,结果表明,SOD活性随PEG-6000浓度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且诱变决明SOD酶活性高于普通决明;MDA含量随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诱变决明的MDA含量显着低于普通决明。6.21份样本的ITS序列长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ITS1区,ITS1序列长度在233~254bp之间,GC含量在59%~67%之间;诱变决明及普通决明与同属植物之间的同源率在80%~90%之间,而诱变决明及普通决明与数据库中同种植物之间的同源率98.8%~100%之间;诱变决明在进化树中单独聚类,2号、3号、5号、8号、普通决明与KT279730、KY968917、MN244678处在同一分支,4号、7号处在同一分支,1号、6号、9号处在同一分支。7.综合来看,在性状方面,诱变株系中1号的茎粗值、4号的株高、6号单株产量、7号的分枝数等与其它诱变株系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蒽醌类物质含量方面6号、3号、1号、4号的综合表现优于其它诱变株系;在对干旱的耐受性方面,6号、3号、1号、5号表现出优于其它株系的抗旱能力;在进化树中,不同诱变株系单独聚类,且处于不同分支。

黄思祺[4](2021)在《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步骤,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存续乡村独特风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德镇和金堂县清江镇乡村绿地植物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0个村落的四种绿地类型,调研其植物配置组成结构,生长状况、群落搭配模式,运用植物群落学和TWINSPAN二元指示种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研究。(1)通过查阅相关课题文献,提炼出乡村植物景观的定义和特征:即在乡村范围内,通过人工种植形成的利用植物材料美化乡村环境并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需求的植物景观。(2)参照乡镇绿地划分标准,结合当地实情,将调研乡村绿地分为庭院绿地、道路绿地、公共绿地及其他绿地,分别对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实地踏勘。(3)调研记录样地样线范围内的植物品种、植物数量、植物观赏性等基础数据,植物组成分析中包含植物科属种、乔灌草种类数量、乡土植物品种等,植物结构分析包含常绿落叶种类,植物观赏性,植物季相性等;再过计算各项植物的重要值,采用TWINSPAN二元指示种法,将矩阵数据导入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对乡村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进行聚类和统计,根据植物主要指示种作为划分标准,将植物配置模式分为食用型、观赏型、绿化型、混合型。(4)经过对研究区乡村绿地植物景观的现状数据量化分析后,筛选出25种乔木、26种灌木及23种地被植物,拟定12种植物配置模式,适用于不同绿地类型的不同要求,为成都市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冷芬[5](2021)在《土壤pH对何首乌生理、有效成分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何首乌(Polygonum multijiorum Thunb.)为蓼科(Polygonaceae)何首乌属(Fallopia)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用传统中药材,其功效为补精血、乌须发、强健筋骨和补肝益肾。其主要的有效成分是二苯乙烯苷类和蒽醌类。何首乌分布范围广,适应能力强,但其耐酸、碱的能力从未被详细报道过。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过高、过低的土壤pH值都会改变植物所需养分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本研究通过对何首乌在不同pH土壤处理后的生理和光合响应进行系统分析,块茎中有效成分含量变化的测定以及转录组测序分析,旨在阐明不同土壤pH值对何首乌生长、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其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土壤pH范围,为何首乌的人工驯化、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何首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何首乌在土壤pH 6.5-9.5时均能正常生长,在pH 4.5和5.5时出现叶片枯萎脱落,少数不能存活;在pH 4.5-9.5范围内叶面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pH 6.5和7.5达到高峰值,且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在土壤pH 4.5-9.5范围内,何首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pH 6.5和7.5达到峰值;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随pH升高呈降低趋势;叶片中丙二醛含量随pH升高先降低而后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pH升高先升高后降低。(2)不同土壤pH值胁迫处理5个月后,何首乌块茎中有效成分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二苯乙烯苷含量为1.89%~5.41%,结合蒽醌含量为0.10%~0.25%。土壤pH为4.5时,何首乌块茎中二苯乙烯苷和总蒽醌含量最高,分别为5.41%和0.38%,且随着土壤pH的增加,有效成分含量均呈显着下降的趋势。(3)以土壤pH 4.5和pH 9.5胁迫处理后何首乌块茎为实验材料,进行RNA-Seq分析,共获得Unigene 47,305条。比对到NR、NT、KEGG、Swiss Prot、PFAM、GO和KOG 7个数据库,比对结果中有65.65%的基因具有注释结果。以q-value<0.05和|log2 fold change|>1为筛选条件,得到2,472个差异基因。KEGG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中,2个基因参与二苯乙烯、二芳基庚酸类和姜辣素的生物合成,2个基因参与泛醌及其他萜醌类生物合成,1个基因参与苯丙氨酸的生物合成,分别有4和2个基因参与苯丙素和苯丙氨酸代谢的生物合成,3个基因参与香豆素合成,1个基因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以及2个基因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与pH 9.5相比,pH 4.5处理组中与二苯乙烯苷和蒽醌类生物合成有关基因表达显着上调,结果表明酸性土壤条件有利于二苯乙烯苷和蒽醌类物质的合成。综上所述,何首乌对土壤酸碱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在进行何首乌人工驯化和种植时要尽量避免强酸性环境,且宜选择pH在6.5~8.3的中性至弱碱性土壤。通过转录组分析,筛选出可能参与二苯乙烯苷和蒽醌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为深入研究何首乌有效成分生物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李世洋[6](2021)在《前胡质量评价方法和生大黄炮制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质量已然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中药的质量直接关乎于临床,质量标准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准绳,基于中药饮片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尤其重要。为保证公众用药的安全有效以及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光谱及色谱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药的质量评价方法和控制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指标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未能切实、全面地反映其临床功效,栽培品与野生品混用的现象造成收集到的中药质量批次间的差异较大。本论文第一部分为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课题,通过收集不同产地前胡药材,建立前胡的薄层色谱、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的质量评价方法,为前胡USP国际标准研究打下基础;论文第二部分根据《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中药新药指导原则,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开展以岭药业新药复方中的原料药大黄的炮制工艺及其质量评价研究,通过对甘肃种植基地的大黄进行质量评价,实验室小试以及企业车间中试生产,优化生大黄饮片的炮制工艺,对关键环节进行参数设置,对中试生产的饮片进行质量检测和稳定性考察;并新增指纹图谱作为内控标准,结合化学识别方法区分了大黄不同基源及其炮制品。1.前胡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在综合比较各国和各地区不同药典与药材标准基础上,建立前胡薄层色谱鉴别方法,24批药材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三个荧光斑点,可区分正品前胡及其易混淆品。建立了前胡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 9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3个成分,分别为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和白花前胡素E,24批药材相似度大于0.9。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优化供试品制备方法,结果表明白花前胡甲素含量范围为0.80%~1.20%,白花前胡乙素含量范围为0.15%~0.22%。水分和浸出物含量均符合规定。2.生大黄炮制工艺研究以岭药业种植基地提供的1 1批工艺研究掌叶大黄药材均符合《中国药典》大黄项下规定。经研究确定炮制工艺为:取大黄药材,大小分档,除去杂质,快速洗净,淋润法分次喷淋,小块前5次、大块前10次喷淋,1小时一次,随后改为2小时一次,至药材吸水量不少于30%。切2~4 mm厚片,于40±5℃干燥至干燥失重低于15.0%;车间中试生产的11批生大黄饮片均符合药典要求;稳定性考察12个月结果均符合规定。建立了大黄UPLC指纹图谱,确定了 14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9个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儿茶素、番泻苷B、番泻苷A,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20批掌叶大黄相似度大于0.9,通过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区分大黄药材的三种基源及其炮制品。3.小结不同产地的前胡药材化学成分相似,但含量普遍较低,市场上前胡药材混杂,存在以次充好,混伪品掺假等诸多问题,质量堪忧,应加强市场监管,为实验研究提供更有代表性的药材,为前胡进入国际药典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建立了生大黄的炮制工艺及用于质量内控的指纹图谱,新增的指纹图谱能用于有效区分不同基原大黄及其炮制品,为新药研制提供了数据支撑。

杜永明[7](2021)在《芦荟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芦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一种植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盆栽芦荟。芦荟的植株和叶型酷似龙舌兰,叶片挺拔,很有阳刚之气,叶缘有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芦荟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土壤、温度、光照、水分和空气等,芦荟只有栽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尽量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才能获得优质、高产,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深入了解芦荟栽培生物学特性,是制定、调节和控制各项芦荟栽培技术措施的基础。芦荟是中性植物,一般喜欢阳光充足,但对在微荫条件下生长也能适应。

李一芳[8](2021)在《浙江省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研究 ——以走马塘村、诸葛村和横樟村为例》文中认为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历史的最佳见证。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的传统村落是传统观念、习俗、社会和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基本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破坏传统空间肌理与传统风貌的现象屡见不鲜。传统村落正处于经济发展层面与传统保护层面相互抗衡的阶段,本研究试图从景观肌理演变层面寻找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法的突破。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传统村落景观肌理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村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突出的国情,把浙江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延续建立在省内不同地域特征的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上。在对浙江省内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态肌理类型的整体把握下,依据名单权威性、典型代表性、完整独立性和信息可获取性原则筛选出浙江省三个地形地貌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建设程度不同的传统村落作为深入研究对象,从古至今、由表及里的对三个典型传统村落的历史景观肌理进行具体探究。浙江省三个典型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根据1964年、2000年和2020年三个时期传统村落的历史影像资料,利用Arc GIS和Fragstats软件对传统村落的整体景观格局以及建筑、交通、水体、植被和耕地五大景观类型进行景观指数分析,得出村落整体与各类型景观在面积、密度、形态、聚散度和多样性上的演变差异。其二,通过村志、县志、宗谱、古舆图等历史资料的辩证梳理和归纳,推演得出三个传统村落从建村以来的景观肌理演变进程。二者定性、定量相互补充,完善基础理论研究。根据以上三个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的过程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三个传统村落在布局、建筑、交通、水体、植被和耕地上各具特色,同时存在共性特点。三个传统村落建筑内在结构形式相同,具有分明的等级次序;道路平面形态丰富多变,包括棋盘状、放射状和鱼骨状;水肌理具有点、线、面三种形态;竹、桃、梅是三个传统村落共有的历史植物种类;耕作发展态势一致,皆呈现面积缩小、类型增多、形态趋向规整的规律。整体上,三个村的景观空间形态皆向规则化发展,诸葛村和横樟村的景观空间密度增大,而走马塘村则趋向分散发展。走马塘村和诸葛村景观要素空间变化丰富,异质性攀升,而横樟村的景观类型较为单一,多样性不足。其二,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主要受自然环境、文化宗教、经济水平和政策制度四个方面影响。自然环境在传统村落早期的影响尤为明显,根据各时期文化宗教内涵和程度的不同对传统村落的影响具有差异特征,政治制度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在当代更为突出。各类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变化,形成传统村落动态演进的过程。其三,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与延续主要有保护意识偏差、传统文化流失、乡土特征淡化、规划实施滞后、经济发展制约五个方面的问题。同时,根据所列问题提出对应保护与延续策略:(1)尊重自然基底,识别传统肌理。(2)根植传统文化,弘扬宗族精神。(3)把握历史脉络,传承传统技艺。(4)建立信息集存,加强监督机制。(5)发展特色经济,推动活力再生。

邹小灵[9](2020)在《莪术复方精油的研制及刺激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莪术油有消炎、止痛、抗肿瘤的功效,但莪术油主要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外用复方精油相对较少。本文以莪术油为主要功效成分,制作一款绿色健康的外用复方精油,用于外部皮肤炎症,起到消炎杀菌的功效。利用中医药理论,考虑药物间的配伍关系,选用多种均有抗炎功效的精油,提高精油的抗炎成效及适用性,降低精油刺激性,使得配方温和安全。为植物精油在日用化学行业中的应用开发提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通过水蒸气蒸馏法从莪术中提取挥发油,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正式试验分别考察了浸泡时间、粒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温度对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率受浸泡时间的影响较小,其他因素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粒度。最终得到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莪术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过30目筛、料液比1∶8、120℃提取6 h所得挥发油色泽气味最佳,提取率最高为2.2%。(2)通过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从提取的莪术油里面鉴定出了55个成分,其中检测出两种莪术油里面的特征成分β-榄香烯和吉马酮,但未能检测出莪术醇和莪术二酮。(3)通过查询文献,实验中共选择了38种都具有一定杀菌消炎功效的精油,通过滤纸片法初步测试了每种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再通过响应面设计确定抑菌效果最好的几种精油比例,最后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测试消炎效果以及热板法测试镇痛效果,确定了单方精油的比例。在确定了单方精油比例的基础上,通过外观评价、抑菌、消炎以及镇痛试验综合筛选出合适的基础油。最后得到了复合精油的比例:基础油为山茶花油87%,其他精油有莪术油6%、香蜂草油2%、百里香1%、马郁兰1%、欧薄荷1%、天竺葵1%、快乐鼠尾草1%。该复合精油气味清香淡黄色,对两种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消炎效果为93.53%,镇痛效果为78.49%。(4)通过磷酸组织胺所致豚鼠皮肤瘙痒试验测试该复合精油的止痒效果,结果表明复合精油有一定的止痒效果,但是止痒效果一般。通过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羟自由基,总抗氧化力的试验测试其抗氧化效果。该复合精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并且抗氧化能力比VE强,当样品浓度为20 g/L时,该精油对于DPPH清除率是92.07%,对羟自由基所对应的清除率是100%。(5)通过皮肤功效测试其减轻皮肤红肿效果,在涂上精油90 min后,皮肤的血红素水平恢复到实验前水平,表明该复合精油能明显减轻皮肤红肿。综合上诉得出,所制备的复合精油除了具有抑菌、消炎、镇痛的效果外,还有一定的止痒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减轻红肿和抗氧化效果。(6)对该产品进行了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和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测试。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评分小于1,每个的鸡胚均没有出现大量出血,血管溶解和凝血的现象,评分小于1,人体重复性开放型涂抹试验结果中受试者正常未出现任何皮肤反应。可说明该最佳配方刺激性较低,温和安全,适合人群使用。结论:最后配制得到复方精油气味清香淡黄色,有良好的抑菌、消炎、镇痛、抗氧化、减轻皮肤红肿的效果,另外还有一定的止痒性。该配方温和,刺激性低,适用性广。

郭英英[10](2020)在《平朔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苔藓植物群落数量生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境内的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的平朔矿区排土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苔藓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的基础上,采用显微镜鉴别、数量生态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分析等方法,对平朔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苔藓植物群落数量生态进行研究,揭示不同植被下苔藓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筛选耐旱、耐贫瘠,对排土场恶劣生境具有显着改良作用的苔藓植物群落优势种类,以期为矿区排土场生态恢复和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平朔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17个样地75个样方共鉴定出7科、17属、41种苔藓植物种,其中:丛藓科和真藓科植物分别占总种数的60.98%和26.82%,丛藓科10属,优势属为对齿藓属;真藓科2属,优势属为真藓属。优势种土生对齿藓生态位宽度最大(0.705),硬叶对齿藓和凤尾藓生态位宽度大于0.4,说明这三种苔藓植物(占总种数的7.32%)的生态适应性较强;生态位宽度介于0.1-0.3的苔藓植物(7种)占总种数的17.07%,其余31种苔藓植物(占总种数的75.61%)的生态位宽度均小于0.1,说明大多数苔藓植物的生态辐较窄,对生境变化较为敏感。(2)TWINSPAN分类将75个样方分为11个苔藓植物群落,即:Ⅰ黑对齿藓群落、Ⅱ土生对齿藓群落、Ⅲ土生对齿藓+心叶对齿藓群落、Ⅳ真藓+心叶对齿藓群落、Ⅴ硬叶对齿藓+斜叶芦荟藓群落、Ⅵ硬叶对齿藓群落、Ⅶ尖叶对齿藓+厚肋流苏藓群落、Ⅷ凤尾藓+短叶对齿藓群落、Ⅸ凤尾藓+长尖对齿藓群落、Ⅹ白氏齿灰藓+刺叶真藓群落和Ⅺ高氏对齿藓群落,分布在混交林下的苔藓植物群落Ⅳ、Ⅷ、Ⅸ和Ⅹ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TWINSPAN分类结果和DC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沿DCA第一轴从左到右反映了不同植被下苔藓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含量由低到高逐渐增加的趋势,沿第二轴从上到下反映了苔藓植物群落物种数逐渐增多的趋势。除位于DCA第一轴右侧和第二轴下方的群落Ⅳ、Ⅷ、Ⅸ和Ⅹ的优势种为凤尾藓科和灰藓科植物外,其余7个群落的优势种均为丛藓科植物。(3)14个苔藓植物优势种的91个种对中,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Pearson相关系数的正负相关比分别为0.23,0.26和0.08,超过79%以上的种对呈不显着负相关,表明苔藓植物优势种总体上呈不显着负关联;优势种对白氏齿灰藓-刺叶真藓、土生对齿藓-硬叶对齿藓、斜叶芦荟藓-尖叶对齿藓/黑对齿藓和厚肋流苏藓-真藓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值,其余种对的生态位重叠值均小于0.1。(4)不同植被下11个苔藓植物群落土壤理化与酶活性特征表现为:群落Ⅳ(对照3)的土壤结构较差,土壤p H值(8.6)较高偏碱性,土壤酶活性最低,土壤缺少速效锌铁锰等微量元素与养分。与群落Ⅳ相比,除了群落Ⅴ因处于植被恢复时间短土壤养分较低外,多数苔藓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明显改善,土壤恢复效果较为明显;油松混交林下苔藓植物群落Ⅷ-Ⅹ土壤质地明显改善,土壤p H值降低,土壤酶活性增高,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和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逐渐增高,但土壤速效磷含量低,表明随着植物的生长,土壤磷素消耗增大,在未来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加强施肥管理。(5)以凤尾藓和白氏齿灰藓为优势种的群落Ⅷ-Ⅹ多位于油松混交林下,这些群落的土壤肥力高,与未复垦的排土场相比,其对土壤的改善作用更为显着。随着土壤性质的逐渐改善,越来越多的对环境较为敏感的苔藓植物开始在不同植被下定居。表明植被恢复对矿区排土场恶劣生境的改善作用明显,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特别是油松混交林能更有效、更迅速的恢复土壤肥力。(6)CCA第一轴从右到左反映了不同植被下苔藓植物群落所在的乔木林郁闭度增加、土壤水分增加与土壤质地改善的趋势;第二轴从上到下反映了土壤湿度增加、土壤p H值降低的趋势。样方CCA排序图显示,苔藓植物群落Ⅰ-Ⅶ及Ⅺ主要受土壤速效磷含量、p H的影响,而群落Ⅷ-Ⅹ主要受到土壤酶活性、有机质、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铁、速效锰及土壤含水量影响。苔藓植物种CCA排序图显示,41种苔藓植物可分成4组,群落优势种对齿藓属植物主要位于CCA排序图的右侧(组1和组2),它们具有耐旱耐贫瘠和嗜碱性特征;位于CCA排序图左侧的苔藓植物耐湿不耐旱(组3和组4),包括群落Ⅷ-Ⅹ的优势种凤尾藓、白氏齿灰藓和刺叶真藓,它们对生境变化敏感,对郁闭度和土壤质量要求较高。综上所述,对齿藓属植物在平朔矿区复垦区不同植被下苔藓植物群落中占有较大优势,其次真藓属植物,它们对排土场恶劣生境的生态适应能力较强。土壤有机质、p H值和酶活性(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是影响平朔矿区复垦区不同植被下苔藓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郁闭度较高和土壤质量改善明显的植被类型下苔藓植物的种类较多,土生对齿藓、硬叶对齿藓、真藓、心叶对齿藓、短叶对齿藓、高氏对齿藓和尖叶对齿藓在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大于0.08,生态适应性强,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显着,其中优势种对心叶对齿藓-黑对齿藓/土生对齿藓,真藓-硬叶对齿藓/短叶对齿藓呈正相关,它们可作为未来矿区排土场生态恢复的先锋苔藓植物优势种与乔灌草进行混合种植,以加速矿区植被恢复进程。

二、芦荟的特性和种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芦荟的特性和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砀山梨酒氧化褐变的机制及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我国梨产业及加工现状
        1.1.2 梨酒开发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1.1.3 砀山梨酒开发的必要性
    1.2 果酒的褐变机理
        1.2.1 酶促褐变
        1.2.2 非酶褐变
    1.3 果酒褐变抑制的研究
        1.3.1 物理方法抑制果酒褐变
        1.3.2 化学制剂抑制果酒褐变
        1.3.3 生物制剂对果酒褐变的抑制
    1.4 提高果酒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GSH产量的策略
        1.4.1 果酒中GSH的生成机理
        1.4.2 高产GSH酿酒酵母的选育
    1.5 GR结合孢子固定化酶技术在果酒抗褐变中的潜在应用
        1.5.1 果酒酿造过程中的谷胱甘肽还原酶(GR)
        1.5.2 酿酒酵母孢子固定化酶技术简介
        1.5.3 酿酒酵母孢子固定化酶技术的优势及应用
    1.6 立题背景、目标与意义
        1.6.1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
        1.6.2 本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砀山梨酒褐变相关因子的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2.2.2 主要设备
        2.2.3 酒样的制备
        2.2.4 梨酒褐变度的确定
        2.2.5 梨酒褐变主要发生阶段的确定
        2.2.6 不同溶解氧浓度(DOC)梨酒样品的储存
        2.2.7 溶解氧浓度的测定
        2.2.8 酶活的确定
        2.2.9 总酚含量的测定
        2.2.10 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2.11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2.12 梨酒理化指标变化的动态模型拟合分析
        2.2.1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梨酒褐变主要发生阶段的确定
        2.3.2 梨酒储存过程中溶解氧浓度(DOC)的变化
        2.3.3 梨酒储存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变化
        2.3.4 梨酒储存期间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3.5 储存期间梨酒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2.3.6 梨酒储存期间PPO、POD和 PAL活性的变化
        2.3.7 梨酒储存期间褐变度的变化
        2.3.8 梨酒褐变OPLS回归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梨酒褐变的关键化合物及其代谢途径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3.2.2 梨酒样品
        3.2.3 代谢物提取
        3.2.4 仪器参数
        3.2.5 数据质量控制
        3.2.6 统计分析
        3.2.7 砀山梨酒褐变前后关键差异代谢物的检测
        3.2.8 梨酒褐变模拟体系的构建
        3.2.9 HPLC分离色素成分
        3.2.10 LC-MS鉴定色素成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代谢物定量
        3.3.2 差异代谢物分析
        3.3.3 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和可视化
        3.3.4 差异代谢物的聚类分析
        3.3.5 KEGG富集分析
        3.3.6 梨酒褐变的模拟
        3.3.7 模拟液和褐变梨酒中色素成分的分离及比对
        3.3.8 模拟液和褐变梨酒中色素成分的检测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产GSH酿酒酵母的选育及其对梨酒褐变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4.2.2 主要设备
        4.2.3 梨酒酿酒酵母的筛选
        4.2.4 梨酒的发酵
        4.2.5 不同菌株发酵梨酒理化指标的检测
        4.2.6 梨酒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及感官评价
        4.2.7 梨酒挥发性香气的主成分分析
        4.2.8 ITS序列分析与菌株鉴定
        4.2.9 菌株的诱变
        4.2.10 诱变后的酿酒酵母产GSH能力的测定
        4.2.11 酿酒酵母的驯化
        4.2.12 DTNB法测GSH的含量
        4.2.13 JN32-9 对影响梨酒褐变关键化合物的调控作用
        4.2.14 JN32-9 和JN32 的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4.2.15 高表达MAL31、MPH2和HXT13 基因对酵母胞外GSH产量的影响
        4.2.16 高表达后MAL31、MPH2和HXT13 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4.2.17 MAL31、MPH2和HXT13 基因编码蛋白与GSH的模拟对接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自筛菌株的形态特征和ITS区的序列分析
        4.3.2 不同菌株发酵梨酒的理化指标
        4.3.3 不同菌株发酵梨酒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4.3.4 梨酒香气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3.5 酿酒酵母的化学诱变
        4.3.6 酿酒酵母的H_2O_2抗性驯化
        4.3.7 JN32-9 酿造的梨酒的品质分析
        4.3.8 JN32-9 酿造梨酒主发酵过程中GSH含量的变化
        4.3.9 JN32-9 酿造梨酒储存过程中褐变及相关因子的变化
        4.3.10 JN32-9 高产GSH的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孢子固定化谷胱甘肽还原酶(GR)对梨酒褐变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5.2.2 主要设备
        5.2.3 目的基因信号肽的预测
        5.2.4 GLR1 基因的扩增
        5.2.5 pYX212-GLR1 表达质粒的构建
        5.2.6 质粒pYX212-GLR1 转化JM-109
        5.2.7 质粒pYX212-GLR1 的电转化
        5.2.8 高表达GLR1 基因后酿酒酵母的产孢实验
        5.2.9 孢子的纯化
        5.2.10 孢子固定化GR活性的测定
        5.2.11 孢子固定化GR的酶学性质和抗逆性研究
        5.2.12 孢子固定化GR对影响梨酒褐变关键因素的调控
        5.2.1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信号肽的预测
        5.3.2 质粒pYX212-GLR1 的构建及转化
        5.3.3 高表达GLR1 基因后不同酿酒酵母的产孢能力
        5.3.4 不同孢子固定化GR的酶活比较
        5.3.5 chs3△-GR的酶学性质及耐受性
        5.3.6 chs3△-GR对梨酒储存过程中褐变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5.3.7 chs3△-GR对梨酒理化指标及感官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植物电信号的获取及分析方法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电信号的发现
2 植物电信号的基本特征
3 外界刺激对植物的影响
    3.1 光照
    3.2 化学刺激
    3.3 冷热刺激
    3.4 机械损伤刺激
4 植物电信号采集
    4.1 采集技术
    4.2 采集方式
5 植物电信号的传播途径
    5.1 植物内信号的传输方式
    5.2 植物间信号的传输方式
6 植物电信号分析方法
7 结论与展望

(3)航空诱变决明SP7-SP8代良种选育及多点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航天诱变育种相关研究
        1.2.1 航天诱变育种概念
        1.2.2 航天诱变育种特点
        1.2.3 国内外航天诱变育种相关研究
        1.2.4 航天育种的对作物的影响
    1.3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相关研究
    1.4 干旱胁迫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
    1.5 分子标记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相关应用
    1.6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诱变决明农艺性状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定指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2019 年至2020 年决明物候期比较研究
        2.3.2 商洛基地决明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
        2.3.3 诱变决明与普通决明农艺性状比较
        2.3.4 决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3.5 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2.4 讨论
第三章 决明种子中蒽醌类物质含量测定与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商洛地区决明荚果最佳采收时期探究
        3.4.2 诱变决明与普通决明六种蒽醌类物质含量比较
        3.4.3 基于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
    3.5 讨论
第四章 诱变决明抗旱种质筛选及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定指标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干旱胁迫条件对诱变决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
        4.3.2 干旱胁迫对诱变决明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4.3.3 干旱胁迫对诱变决明种子根长芽长的影响
        4.3.4 诱变决明种子萌发期抗旱能力评价
        4.3.5 干旱胁迫对决明幼苗抗逆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诱变决明ITS序列分析及亲缘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结果分析
        5.3.2 ITS序列同源性分析
        5.3.3 诱变决明株系ITS序列聚类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美丽乡村发展的相关政策
        1.1.2 乡村植物景观建设现有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利于乡土文化的存续
        1.2.2 利于指导乡村建设
    1.3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调查方法与内容
    1.5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
        1.5.1 国外乡村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5.2 国内乡村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第二章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的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
        2.1.1 “美丽乡村”
        2.1.2 乡村植物景观
    2.2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功能分析
        2.2.1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活功能
        2.2.2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2.2.3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产功能
    2.3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的配置原则
        2.3.1 乡土性原则
        2.3.2 生态性原则
        2.3.3 功能性原则
        2.3.4 经济性原则
    2.4 乡村绿地分类
        2.4.1 公共绿地
        2.4.2 庭院绿地
        2.4.3 其他绿地
        2.4.4 道路绿地
第三章 四川省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3.1 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地理自然概况
        3.2.2 社会经济与产业概况
        3.2.3 生态绿化建设概况
        3.2.4 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3.2.5 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
    3.3 调研乡村概况
第四章 调研结果分析
    4.1 乡村基础数据
        4.1.1 乡村基础经济数据
        4.1.2 主要优势产业
    4.2 乡村庭院绿地调研内容分析
        4.2.1 乡村庭院绿地植物景观
        4.2.2 乡村庭院绿地物种组成
        4.2.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2.4 庭院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2.5 庭院绿地植物配置模式聚类分析
        4.2.6 庭院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分析
        4.2.7 小结
    4.3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3.1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3.2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物种组成
        4.3.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3.4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3.5 公共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3.6 公共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3.7 小结
    4.4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4.1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4.4.2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物种组成
        4.4.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4.4 道路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4.5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4.6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4.7 小结
    4.5 乡村其他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5.1 乡村其他绿地植物景观
        4.5.2 植物物种组成
        4.5.3 其他绿地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5.4 其他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5.5 其他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5.6 其他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分析
        4.5.7 小结
第五章 乡村植物景观探讨
    5.1 现存主要问题
        5.1.1 其他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3 庭院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4 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2 乡村植物景观品种选择
    5.3 乡村植物配置优化方案
        5.3.1 庭院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2 公共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3 其他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4 道路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植物资源调查表

(5)土壤pH对何首乌生理、有效成分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何首乌生物学特征
    1.2 何首乌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土壤pH对植物的影响
        1.3.1 土壤pH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土壤pH对植物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1.4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5 何首乌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1.5.1 二苯乙烯苷生物合成重要酶基因和途径
        1.5.2 蒽醌类生物合成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不同pH土壤对何首乌生理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处理
        2.2.2 测定土壤pH
        2.2.3 调节土壤pH
        2.2.4 控制土壤水分
    2.3 测定方法
        2.3.1 叶面积测定
        2.3.2 生理指标测定
        2.3.3 光合速率测定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土壤pH值对何首乌植株形态的影响
        2.5.2 土壤pH对何首乌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2.5.3 土壤pH胁迫对何首乌叶片中渗透物质含量的影响
        2.5.4 土壤pH对何首乌叶片中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2.6 讨论
        2.6.1 何首乌生长与土壤pH相关性
        2.6.2 何首乌生理特性与土壤pH相关性
第3章 pH胁迫对何首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2 试验处理与方法
        3.2.1 土壤pH胁迫处理
        3.2.2 二苯乙烯苷及蒽醌含量测定
        3.2.3 色谱条件
        3.2.4 总黄酮含量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方法学考察
        3.3.2 不同土壤pH处理后二苯乙烯苷含量的变化
        3.3.3 不同土壤pH处理后蒽醌含量的变化
        3.3.4 不同土壤pH处理后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3.4 讨论
        3.4.1 土壤pH与二苯乙烯苷含量
        3.4.2 土壤pH与蒽醌含量
        3.4.3 土壤pH与黄酮含量
第4章 pH胁迫下何首乌块茎转录组分析研究
    4.1 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何首乌总RNA的提取
        4.2.2 文库构建与转录组测序
        4.2.3 数据处理与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4.2.4 Unigene功能注释及DEGs功能分析
        4.2.5 荧光定量PCR(q RT-PCR)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4.3.2 Unigene功能注释
        4.3.3 差异表达分析
        4.3.4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4.3.6 何首乌活性成分相关差异基因的筛选及荧光定量验证
        4.3.7 二苯乙烯苷合成途径分析
        4.3.8 蒽醌合成途径分析
    4.4 讨论
        4.4.1 二苯乙烯苷生物合成途径
        4.4.2 蒽醌生物合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6)前胡质量评价方法和生大黄炮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前胡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 样品收集
    2 薄层色谱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药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结论
    3 检查——水分
    4 浸出物
    5 指纹图谱的建立
        5.1 仪器与试药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6 含量测定
        6.1 仪器与试药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与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大黄炮制工艺及其质量研究
    第一节 大黄药材质量评价
        1 样品收集
        2 鉴别
        3 检查
        4 浸出物
        5 含量测定
    第二节 生大黄炮制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生大黄饮片质量评价
        1 性状
        2 鉴别
        3 检查
        4 浸出物
        5 含量测定
        6 稳定性考察
        7 讨论与小结
    第四节 大黄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前胡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黄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7)芦荟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选用抗病品种。
2.建立种苗基地,提供优质无病种苗。
3.跟其他农作物种植一样,须进行合理轮作。
4.加强环境管理,及时消除病原物。

(8)浙江省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研究 ——以走马塘村、诸葛村和横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落和古村落概念辨析
        1.3.2 村落景观肌理概念解析
        1.3.2.1 肌理与景观肌理
        1.3.2.2 城市肌理与村落肌理
        1.3.3 景观格局与景观肌理的相互关系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1.1 形态肌理相关研究
        1.4.1.2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复兴研究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2.1 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1.4.2.2 传统村落肌理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浙江省传统村落概况及案例选择
    2.1 浙江省区域环境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地形地貌
        2.1.3 人口和社会经济
    2.2 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2.2.1 区域分布特征
        2.2.2 海拔分布特征
    2.3 浙江省传统村落肌理分类
        2.3.1 平原型
        2.3.2 丘陵型
        2.3.3 山地型
    2.4 浙江省传统村落案例选择
3 浙江省典型传统村落景观肌理
    3.1 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3.1.1 村级景观分类方法
        3.1.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3.1.3 不同时期斑块类型水平的格局变化
        3.1.3.1 面积变化
        3.1.3.2 密度变化
        3.1.3.3 形状变化
        3.1.3.4 聚散度变化
        3.1.4 不同时期景观水平的格局变化
        3.1.4.1 面积变化
        3.1.4.2 密度变化
        3.1.4.3 形状变化
        3.1.4.4 聚散度变化
        3.1.4.5 多样性变化
    3.2 平原型:走马塘村景观肌理演变分析
        3.2.1 走马塘村概况
        3.2.1.1 区位、选址与布局
        3.2.1.2 历史沿革
        3.2.2 建筑景观
        3.2.2.1 建筑类型变化
        3.2.2.2 建筑空间分布变化
        3.2.2.3 建筑高度变化
        3.2.2.4 建筑细部肌理
        3.2.3 交通景观
        3.2.3.1 交通结构变化
        3.2.3.2 街巷细部肌理变化
        3.2.4 水体景观
        3.2.4.1 水体形态肌理变化
        3.2.4.2 水体景观肌理构成方式
        3.2.5 植被景观
        3.2.5.1 植物种类变化
        3.2.5.2 植被空间分布变化
        3.2.6 耕地景观
        3.2.6.1 耕作种类变化
        3.2.6.2 耕地空间肌理变化
    3.3 丘陵型: 诸葛村景观肌理演变分析
        3.3.1 诸葛村概况
        3.3.1.1 区位、选址与布局
        3.3.1.2 历史沿革
        3.3.2 建筑景观
        3.3.2.1 建筑类型变化
        3.3.2.2 建筑空间分布变化
        3.3.2.3 建筑高度变化
        3.3.2.4 建筑细部肌理
        3.3.3 交通景观
        3.3.3.1 交通结构变化
        3.3.3.2 交通细部肌理变化
        3.3.4 水体景观
        3.3.4.1 水体形态肌理变化
        3.3.4.2 水体景观肌理构成方式
        3.3.5 植被景观
        3.3.5.1 植物种类变化
        3.3.5.2 植被空间分布变化
        3.3.6 耕地景观
        3.3.6.1 耕作种类变化
        3.3.6.2 耕地空间肌理变化
    3.4 山地型: 横樟村景观肌理演变分析
        3.4.1 横樟村概况
        3.4.1.1 区位、选址与布局
        3.4.1.2 历史沿革
        3.4.2 建筑景观
        3.4.2.1 建筑类型变化
        3.4.2.2 建筑空间分布变化
        3.4.2.3 建筑高度演变
        3.4.2.4 建筑细部肌理
        3.4.3 交通景观
        3.4.3.1 交通结构变化
        3.4.3.2 交通细部肌理变化
        3.4.4 水体景观
        3.4.4.1 水体形态肌理变化
        3.4.4.2 水体景观肌理构成方式
        3.4.5 植被景观
        3.4.5.1 植物种类变化
        3.4.5.2 植被空间分布变化
        3.4.6 耕地景观
        3.4.6.1 耕作种类变化
        3.4.6.2 耕地空间肌理变化
    3.5 传统村落景观肌理对比分析
        3.5.1 布局对比分析
        3.5.2 建筑对比分析
        3.5.3 交通对比分析
        3.5.4 水体对比分析
        3.5.5 植被对比分析
        3.5.6 耕地对比分析
    3.6 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影响因素及作用
        3.6.1 自然环境
        3.6.2 文化宗教
        3.6.3 经济水平
        3.6.4 政策制度
    3.7 本章小结
4 传统村落景观肌理的保护与延续
    4.1 传统村落景观肌理保护存在的问题
        4.1.1 保护意识偏差
        4.1.2 传统文化流失
        4.1.3 乡土特征淡化
        4.1.4 规划实施滞后
        4.1.5 经济发展制约
    4.2 传统村落景观肌理的保护与延续策略
        4.2.1 尊重自然基底,识别传统肌理
        4.2.2 根植传统文化,弘扬宗族精神
        4.2.3 把握历史脉络,传承传统技艺
        4.2.4 建立信息集存,加强监督机制
        4.2.5 发展特色经济,推动活力再生
5 研究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附录A 走马塘村植物名录
附录B 诸葛村植物名录
附录C 横樟村植物名录
个人简历
导师简历
致谢

(9)莪术复方精油的研制及刺激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精油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1.2 莪术油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各类精油的功效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莪术油的提取与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莪术油的提取
        2.2.1 浸泡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2.2.2 粒径对出油率的影响
        2.2.3 料液比对出油率的影响
        2.2.4 提取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
        2.2.5 提取温度对出油率的影响
        2.2.6 正交试验
    2.3 莪术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2.3.1 样品配制
        2.3.2 GC-MS检测条件
        2.3.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方精油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精油
        3.1.2 化学试剂
        3.1.3 实验菌种
        3.1.4 实验仪器
        3.1.5 实验动物
    3.2 抑菌试验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准备
        3.2.3 实验过程
        3.2.4 单方精油实验结果
        3.2.5 响应面设计试验结果
    3.3 蛋清致炎小鼠足后跖试验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热板镇痛试验
        3.4.1 实验方法
        3.4.2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油的筛选
    4.1 实验材料
        4.1.1 化学试剂
        4.1.2 实验菌种
        4.1.3 实验仪器
        4.1.4 实验动物
    4.2 外观评价
    4.3 抑菌试验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4 热板镇痛试验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
    4.5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
        4.5.1 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方精油的其他功效性测评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器材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动物
    5.2 对磷酸组织胺所致豚鼠皮肤瘙痒的影响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3 体外抗氧化性测试
        5.3.1 DPPH·清除率测试
        5.3.2 羟自由基清除率测试
        5.3.3 总抗氧化力测试
    5.4 皮肤功效性测试:减轻皮肤红肿
        5.4.1 实验方法
        5.4.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刺激性测试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动物
    6.2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6.2.1 实验方法
        6.2.2 实验结果
    6.3 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
        6.3.1 实验方法
        6.3.2 实验结果
    6.4 人体重复性开放型涂抹试验
        6.4.1 实验方法
        6.4.2 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

(10)平朔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苔藓植物群落数量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苔藓植物研究进展
        1.1.1 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1.2 苔藓植物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1.3 苔藓植物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进展
        1.1.4 矿区复垦地苔藓植物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2.2.1 苔藓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
        2.2.2 苔藓植物识别及土样分析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复垦地不同植被下11个苔藓植物群落数量生态特征研究
    3.1 苔藓植物群落组成和生态位宽度
    3.2 苔藓植物群落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
        3.2.1 TWINSPAN分类
        3.2.2 样方DCA排序
    3.3 不同苔藓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3.4 苔藓植物优势种种间关系和生态位重叠
    3.5 小结
第四章 复垦地不同植被下11个苔藓植物群落土壤性质研究
    4.1 不同苔藓植物群落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4.2 不同苔藓植物群落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
        4.2.1 土壤全盐量、pH值、有机质和全氮变化特征
        4.2.2 土壤速效氮磷钾和C/N比变化特征
        4.2.3 不同苔藓植物群落土壤微量元素丰缺评价
    4.3 不同苔藓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复垦地不同植被下11个苔藓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研究
    5.1 不同苔藓植物群落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
    5.2 不同苔藓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5.3 不同苔藓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的CCA排序
        5.3.1 样方CCA排序
        5.3.2 苔藓植物种CCA排序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附录

四、芦荟的特性和种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砀山梨酒氧化褐变的机制及调控[D]. 杨华. 江南大学, 2021(01)
  • [2]植物电信号的获取及分析方法研究现状[J]. 廖小玲,周志斌,叶大鹏,罗志聪.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3]航空诱变决明SP7-SP8代良种选育及多点评价[D]. 徐世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D]. 黄思祺.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土壤pH对何首乌生理、有效成分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D]. 冷芬.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6]前胡质量评价方法和生大黄炮制工艺研究[D]. 李世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芦荟栽培技术[J]. 杜永明. 农业知识, 2021(02)
  • [8]浙江省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研究 ——以走马塘村、诸葛村和横樟村为例[D]. 李一芳.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9]莪术复方精油的研制及刺激性评价[D]. 邹小灵.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10]平朔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苔藓植物群落数量生态研究[D]. 郭英英. 山西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芦荟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