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保养与修复》

《古董保养与修复》

一、《古玩保养与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琛,林青青,王萌,张伟,赵军龙[1](2021)在《“现代”古董——浅谈做旧工艺中的化学原理》文中研究表明古玩,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存物质。本文揭示了古玩变旧的化学原理,并从化学的角度揭示了古玩做旧的"秘密",就不法商贩利用做旧工艺故意造假的基本化学原理进行解析。但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这些化学原理对文物进行保养、修复和复制才是古董做旧的正确使用方式,旨在让读者了解做旧的化学本质,增强读者对文物的重视和关注。

陈黎辉[2](2021)在《福州市南公园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重要展示窗口的历史地段,是城市文化与特色的集中体现。在城市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优化转型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将迎来严峻考验与重大转机。历史地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该如何应对呢?本文以福州市南公园历史地段的现状问题总结和保护实态与困境为缘起,引起对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思考。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资源丰富,文化源远流长。南公园地段位于福州历史文化中轴线右侧,是福州近现代历史进程和中外商贸往来的重要见证地。南公园地段在《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作为历史建筑群类型的历史地段进行保护。如何在保护历史地段完整性与原真性的基础上,突显历史遗产的重要性,丰富地段功能、改善地段环境、传承地域文化、加强地段与城市生活的结合度。又如何在对历史地段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加强与城市更新相融合,实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达到持续性的平衡,这正是本文积极探索的答案。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首先对研究背景、对象、内容及意义进行阐述,其次对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名词概念进行界定,最后介绍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以及福州地区关于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进行总结,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策略构建,对南公园历史地段进行实地调研,确定地段的现存问题与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段更新与城市协同发展,地段风貌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以及历史文化遗产再利用等四个方面的南公园历史地段针对性策略,用以指导后期南公园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具体实践。第四部分为实践应用,在保护与更新原则与针对性策略的指导下探索性地对南公园历史地段进行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首先,根据南公园地段自身优势与现状条件确定发展定位与更新目标;其次从总体布局、土地利用调整、功能结构等层面进行规划设计;最后,从地段肌理梳理、传统街巷格局传承、建筑分类保护、景观修复提升与历史文化遗产再利用等层面进行具体设计分析。本文以历史城区中保护等级较低的历史地段为研究对象,以参与的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对历史地段进行探讨分析,试图探索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模式,寻求历史地段活力复兴的策略。同时希望本次研究成果能为福州地区乃至全省、全国范围内的历史地段在保护与更新实践起到一定的现实指导与借鉴意义。图【89】表【17】参考文献【50】

卢宇飞[3](2020)在《建成遗产视角下西安西仓集市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学科研究进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遗产观念的认知有了很大进步,进而对遗产所蕴含的内涵与范式进行了大跨度的调整,从以往“古建筑才是遗产”的传统观念,发展到了“历史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社会、精神、习俗、经济和文化的活动都是遗产”的思想。历史环境本身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其文化价值难以替代。然而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以发展经济与改善居住环境而衍生出的大规模重建,与保护原有城市历史环境这一议题产生了矛盾,大量具有遗产属性的城市片段的历史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城市建成遗产的保护与更新面临严峻挑战。西安西仓集市位于明城区回坊历史地段,具有悠久历史,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地方特色的代表,是城市的记忆。传统集市本是老城区最热闹、最具人气的活动场所,因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逐渐由城市的积极场所转向为消极的负空间,无法与城市环境与发展相融合。此外,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更新中,为追求高端化和绅士化的城市环境,城市“消极空间”都面临被拆除的风险。西仓集市作为西安人民都熟知的一个“城市名片”,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以建成遗产的视角去检视西仓集市的价值,并提出西仓集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或已成为当务之急。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从遗产相关理论的系统认知入手,通过对遗产保护观念演进和建成遗产概念生成过程的背景进行梳理,分析建成遗产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并对其价值进行研判。第二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概述,首先分析介绍我国传统集市的发展变迁历程和现状特征,发掘传统集市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而后选取西安西仓集市为研究对象,对集市空间本体和生活样态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总结,为后文的研究打下了概念理论、历史背景和图像资料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将西仓集市地段需要研究的内容分为遗产本体和遗产载体两类并进行具体的分析介绍。首先建立建成遗产的价值评定标准,通过该标准对西仓集市遗产本体的价值内涵进行认知与评价,进行各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而后进行遗产本体的分析描述,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三类社会生活样态;最后描述了遗产载体的空间特征,包括空间肌理、空间功能、街巷形态、街巷尺度、空间界面和周边建筑六项;然后根据对比分析总结出西仓集市的场所意义和社会意义,提出建成遗产视角下西仓集市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第四部分是策略提出部分,首先提出了建成遗产视角下西仓集市的保护与更新原则和目标,并针对不同的遗产载体要素和遗产本体要素,分别制定相应专项保护策略和专项更新策略。然后对建成遗产保护更新理论、西仓集市遗产价值以及保护更新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总的来说,文章基于建成遗产的视角检视西仓集市地段遗产载体和遗产本体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目的是使西仓地段的民俗文化和集市活动得到认可与传承,使市民游客的集市体验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使社会各界人士对该地段的遗产价值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知,积极推进西仓集市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塑造一个能展现西仓文化特色、呈现西安老城区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地段。

李俨[4](2020)在《源于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构件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有关江南传统民居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针对传统民居中建筑构件的研究多集中于构件装饰艺术的探讨、营造技艺研究,以及构件加工模数尺度研究等。在传统民居类的文物建筑修缮、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学术研究中,对建筑构件的处理往往是“保留、修缮原有构件”、“采用传统手法修旧如旧”,对保护修缮工程中应如何具体地保护传统建筑构件,如何再加工使用,往往语焉不详。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很多传统村落民居被拆除、改造,大量拆解下来的建筑构件仍质量完好,艺术价值很高,可堪再用。因此,在江南地区这些源于传统民居的建筑构件在后来的建筑改造,新建筑营建中也被广泛再运用,成为具有传统设计元素的新传统建筑。此外,传统建筑构件也备受收藏家青睐,优美的纹饰,良好的质地以及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使得其身价越来越高。市场流通价值导致了一段时期倒买盗卖现象猖獗,对本应保护的传统民居造成了实质性破坏,而收购来的整栋民居或零散构件将做何种用途同样值得探讨。因此,本文基于传统民居构件保存、保护呈现出的多种现象展开论述。旨在强调构件宝贵价值与再利用的可能性,依据现下使用状况梳理再利用途径,论述采用传统构件的利弊权衡,总结再利用原则与方法。本文共分四章。首先,在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上,尝试建立了江南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价值评估体系。根据该地区传统民居的营建文化背景、建筑形制特征与建筑装饰艺术,梳理建筑构件蕴含的价值。结合调研现状,以传统民居建筑构件三种保存类型为考量影响因素,确立相应的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权重值、评估标准,以供不同背景的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价值与可利用性能评定。并选取三种保存类型的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样本作为实例,验证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再参照不同使用目的对构件价值的需求,以及实例验证数据结果,划定再利用等级。其次,根据再利用实情,梳理出以传统民居建筑构件重塑传统建筑,作为优质材料修缮历史建筑,作为传统装饰元素展现构件艺术价值三种模式下,不同等级构件的再利用特点与方法,包括构件取舍、功能形式转变、再利用建构方式等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说明。据此展开构件再利用对再利用客体与构件自身利弊影响的论述。最后,本文根据传统民居建筑构件保存与再利用的实际情况,以及诸多应用实例中的方法与优缺点的分析,总结概括出源于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再利用原则及策略,提出制定构件再利用性能参考体系,以便单体样本的优劣判断,并且挖掘构件的社会文化价值以深化价值传达效果;以及修补构件完善外观,提升构件自身再利用的完整度,希望能对改造与设计运用起到一定参考与借鉴。

杨柳,王伟浩,陈涛吉[5](2019)在《文物修复从师徒传承到专业培养之我见》文中认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文物修复师是新兴的与受人关注的职业,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能力需要提升。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能从民间师徒传承到学校专业培养,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道路需要不断认识和总结。如何把"师徒传承"和"学校教育"结合,为新时代培养合格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是本文讨论的主要目标。

俞可健[6](2019)在《西安与米兰 ——不同语境下城市典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两个端点,中国和意大利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西安和米兰在各自国家中又都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近年来,不断增大的城市开发建设强度对各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城市历史地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自身特性(文化底蕴的深厚性、生活方式的多元性、空间塑造的技术性和综合管理的复杂性等),保护与更新的难度更大。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改造之间的关系,使之既能保持历史文化特色,又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论文首先对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读;继而从要素构成和技术运用这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在回溯国内外学者针对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相关理论研究和众多建筑师和规划师实际设计案例后,为下一步进行对比研究并最终得出适应于我国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改进策略做好铺垫。论文选取西安和米兰两座城市中具有特色且具有可比性的城市典型历史地段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我国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工作中实践型和学术型两种调查研究体系,结合研究需要拟定了本文的实地调查研究内容框架,从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个层面展开了实地调研,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语境、保护政策与措施、更新技术与途径和经营管理这四个部分的比较分析,从中剔除一些与我国现实情况适应度较低的做法,汲取出米兰城市典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可供西安借鉴的经验。最后,以西安北院门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从保护政策与措施、更新技术与途径、经营与管理这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为西安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赵禹舒[7](2019)在《触媒视角下天津原日租界历史街区更新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历史街区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代表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地域特点。但是由于不同城市在保护与更新工作中思路与方法的差异,造成历史街区在改造后出现不同的结果。有的采用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方式,导致历史街区文脉的断裂。有的采用局部更新的方式,出现街区肌理的断层。有的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但是若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往往会出现不合理的街区规划等。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策略运用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展开探究,系统的研究城市触媒与历史街区保护相关理论,总结出城市触媒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城市触媒理论的应用原则、角度与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逐层分析不同触媒元素在历史街区更新中承担的作用,形成系统的城市触媒理论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策略。并走访调研了国内历史街区更新成功的案例,从专业的视角对触媒理论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应用进行了解读。并通过发放调研问卷的方法,了解公众对更新后历史街区的看法,以及公众的需求。采用比较分析法,总结各个街区更新中的优势与不足。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天津原日租界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

邢晗[8](2018)在《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场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年间,中国诸多地区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商业化三重要素的推动下快速生产了巨大的城市繁荣。但过度关注物质空间营造而忽略其中人文内涵建设的城市发展方式也导致了诸如文脉断裂、认同缺失和传统式微等现代城市通病。另一方面,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具有三千一百多年营城史和一千一百多年建都史,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位于西安明城内的三学街片区其地块发展历程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是西安市着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在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到存量盘活的时代背景下,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在未来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避免重走“去场所化”的老路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延续地方传统生活?随着近代建筑学科领域从表象的空间操作向深层的人文内涵的关注转向,诸如诺伯·舒茨、凯文·林奇和爱德华·拉尔夫等理论家先后从现象学、心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多元化的学科视角对“空间”载体背后的“场所”内容进行了探讨,并逐渐形成了基于“形式”、“活动”和“意义”三要素的场所研究体系,为后来者对城市或区域的场所精神特质开展研究、进行分析奠定了成熟的理论基础。以此为背景,本文旨在重点研究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的场所精神,通过挖掘和梳理这一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所表达出的关于“此时此地”的场所特质,为未来该片区的城市更新和社区营建提供人文建筑学层面的设计依据。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追溯过去,从历史沿革入手梳理该片区自隋唐以来不同发展阶段在时间轴上叠合形成的三学街片区文脉涵构;然后回到当下,通过对三学街片区场所的形式、活动和意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展现该片区物质环境形成的安全感、方向感与认同感、归属感,多元的复合性活动形成的地方生活整体特征以及此时此地的人形成的与三学街场所之间的情感关联;最后展望未来,从上位规划、中间建设和末端管理三个层面对三学街片区存在的场所认同危机进行调解并提出相应的场所营造策略,试图重整和强化基于三学街片区独特历史遗产和当代生活的场所精神。

施玮[9](2018)在《故国宫卷》文中研究指明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题记一、进门1脸上身上都充满加州阳光的宋天一——John,出生在纽约,加州理工大学毕业后,他不愿意回东部,就一边读研一边和几个小哥们儿创办了一个小小的软件开发公司。去年他研究生毕业了,其他几个小伙伴都赞成把公司搬到北加州硅谷去,他却无意去那个满地都是IT男的地方。今年正好硅谷有家大的软件公司想要收购他们

管佩贤[10](2018)在《古陶瓷修复保护及其传播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所研究古陶瓷修复保护及其传播中的“传播”,是在“传承”基础上的传播,因此,这篇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定位在古陶瓷修复保护及其传承传播的范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传播形式的变化,如何普及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国古陶瓷修复保护的理念与技术,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对文物修复保护人员的需求日益提高,古陶瓷修复技艺在传统修复技术中难度最高、要求最严。本文第一部分对所研究的古陶瓷修复保护及其传承传播现状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从古陶瓷修复保护的历史发展演变切入,论述了古陶瓷修复保护中技艺的传承与传播;第三部分在运用具体事例的基础上,论述了古陶瓷修复保护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传播的推广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古陶瓷保护与修复技艺发展的研究,梳理其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传播的推广途径,以正确认识传承、传播、推广古陶瓷保护的理念,这对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不断深入进行研究的课题。

二、《古玩保养与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玩保养与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古董——浅谈做旧工艺中的化学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
    1.1 光泽处理
    1.2 水锈
    1.3 土锈
2 玲珑剔透缀灵气,古玉沁色巧化形
    2.1 颜色
    2.2 光泽
3 沧海桑田风细细,金戈成锈声色里
    3.1 银锈
    3.2 铜锈
4 轻身洁衣载情思,落笔谈识传万代
5 结语

(2)福州市南公园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城市与地段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况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群
        1.4.2 保护与更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历史地段基础研究与案例分析
    2.1 历史地段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福州市历史地段研究现状
    2.2 历史地段保护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理论
        2.2.2 有机更新理论
        2.2.3 建筑类型学理论
    2.3 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案例剖析
        2.3.1 案例选择评定标准
        2.3.2 案例一:福州市苍霞历史地段
        2.3.3 案例二:广州恩宁路永庆坊历史街区
        2.3.5 案例总结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公园历史地段现状研究
    3.1 南公园历史地段概况
        3.1.1 现状介绍
        3.1.2 历史沿革
        3.1.3 地域文化价值
    3.2 宏观层面:地段整体空间关系现状
        3.2.1 区位特征
        3.2.2 用地性质
        3.2.3 路网结构
    3.3 中观层面:地段历史文化环境现状
        3.3.1 肌理特征
        3.3.2 街巷形态
        3.3.3 空间环境
    3.4 微观层面:地段历史遗存现状
        3.4.1 建筑概况
        3.4.2 历史环境要素
        3.4.3 非物质文化遗产
    3.5 南公园历史地段现状问题总结
        3.5.1 整体历史环境格局亟待重塑
        3.5.2 地段功能亟待调整提高活力
        3.5.3 人居景观环境品质亟待改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公园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4.1 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原真性原则
        4.1.3 多样性原则
        4.1.4 动态性原则
    4.2 宏观层面:地段与城市发展协同
        4.2.1 多地段协调发展
        4.2.2 地段功能调整
    4.3 中观层面:地段风貌保护与传承
        4.3.1 地段肌理的修复与调整
        4.3.2 传统街巷的保留与延续
        4.3.3 地段景观的优化与再生
    4.4 微观层面:建筑的分类保护与更新
        4.4.1 传统建筑的分类保护
        4.4.2 新建建筑的延续性设计
    4.5 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4.5.1 物质文化遗产
        4.5.2 非物质文化遗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公园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设计实践
    5.1 发展定位与更新目标
        5.1.1 发展定位
        5.1.2 更新目标
    5.2 整体规划设计
        5.2.1 总体规划
        5.2.2 土地利用
        5.2.3 功能结构
    5.3 地段肌理重构与淡化设计
        5.3.1 肌理重构——万寿河西侧地块
        5.3.2 肌理淡化——万寿桥地块
    5.4 传统街巷保护与更新设计
        5.4.1 传统街巷格局保护
        5.4.2 传统街巷交通布局更新
        5.4.3 传统街巷节点更新
    5.5 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
        5.5.1 建筑分类保护方式
        5.5.2 建筑风貌控制
        5.5.3 建筑具体分类设计
    5.6 景观环境品质优化设计
        5.6.1 历史环境要素与景观结合
        5.6.2 地域性景观小品
    5.7 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设计
        5.7.1 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5.7.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5.7.3 历史文化遗产展示路线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建成遗产视角下西安西仓集市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
    1.2 研究范围界定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2.2 相关概念辩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建成遗产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1.4.2 传统集市国内外研究综述
        1.4.3 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4 西安回坊地段及西仓集市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论文研究方法
        1.5.2 论文技术路线
2 建成遗产的概念认知及保护经验
    2.1 遗产保护观念的演进历程
        2.1.1 萌芽期——形成文物建筑保护体系
        2.1.2 发展期——保护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2.1.3 成熟期——重视文化传承和可持续更新
    2.2 建成遗产概念的生成与辨析
        2.2.1 建成遗产概念的生成过程
        2.2.2 建成遗产的概念延展
        2.2.3 建成遗产的特征和价值内涵
        2.2.4 建成遗产保护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2.2.5 我国建成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
    2.3 国外对建成遗产的保护观念及行动措施
        2.3.1 欧洲建成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2.3.2 美国的历史保护政策与经验
        2.3.3 日本的历史保护政策与经验
    2.4 本章小结
3 西仓集市的历史演进及现状特征分析
    3.1 我国传统集市的发展与现状概况
        3.1.1 我国传统集市的发展变迁历程
        3.1.2 我国传统集市的功能构成
        3.1.3 传统集市在城市中的作用
    3.2 西仓集市的历史变迁过程
        3.2.1 西仓集市的发展过程与空间格局演化
        3.2.2 西仓集市不同时期的历史层积
    3.3 西仓集市的现状特征
        3.3.1 西仓集市的区位特征
        3.3.2 西仓集市的现状物质空间整体性特征
        3.3.3 西仓集市的现状社会行为活动特征
        3.3.4 传统集市形态要素在西仓集市中的体现
        3.3.5 西仓集市的价值与现实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西仓集市建成遗产的价值评定及遗产要素研究
    4.1 西仓集市的建成遗产价值评定
        4.1.1 西仓集市建成遗产价值评定体系的构建
        4.1.2 西仓集市建成遗产价值评定指标权重计算分析
    4.2 西仓集市的建成遗产本体要素分析
        4.2.1 西仓集市地段的经济生活
        4.2.2 西仓集市地段的文化生活
        4.2.3 西仓集市地段的日常生活
    4.3 西仓集市的建成遗产空间载体要素分析
        4.3.1 空间功能——西仓集市的保护核心
        4.3.2 街巷形态——街区发展的脉络
        4.3.3 街巷尺度——西仓地段的重要遗产要素
        4.3.4 街道界面——西仓地段文化生活的展示
        4.3.5 空间肌理——西仓历史的见证
        4.3.6 周边建筑——时间更替下历史价值的累积
    4.4 本章小结
5 建成遗产视角下西仓集市的保护与更新的原则、目标和策略
    5.1 建成遗产视角下西仓集市的保护与更新原则
        5.1.1 西仓集市保护与更新的人本性原则
        5.1.2 西仓集市保护与更新的文化原真性原则
        5.1.3 西仓集市保护与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5.2 建成遗产视角下西仓集市的保护与更新目标
        5.2.1 建成遗产视角下西仓集市的保护目标
        5.2.2 建成遗产视角下西仓集市的更新目标
    5.3 建成遗产视角下西仓集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5.3.1 西仓集市地段遗产本体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5.3.2 西仓集市地段遗产载体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内容的结论
        6.1.1 遗产保护观念演进和建成遗产概念理论研究结论
        6.1.2 西安西仓集市的现状特征与现实意义结论
        6.1.3 建成遗产视角下西仓集市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研究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6.3.1 研究创新点
        6.3.2 研究展望
致谢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4)源于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构件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的确立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例综述
        1.3.1 国内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再利用设计相关理论研究与实例综述
        1.3.2 国外历史建筑构件再利用设计相关理论研究与实例综述
        1.3.3 总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预期成果
第2章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价值评估体系
    2.1 江南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2.1.1 民居的形制特征
        2.1.2 民居构件的装饰特征
    2.2 建筑构件价值评估方法
        2.2.1 明确评估目的
        2.2.2 评估方法的确立
        (1)层次分析法
        (2)模糊综合评价法
        (3)主观定性分析与客观定量分析
    2.3 不同保存类型下的构件价值评估
        2.3.1 建筑构件价值评估内容
        2.3.2 构件价值评估指标及权重值确立
        2.3.3 构件评估标准的制定
        2.3.4 评估结果验证
        (1)整栋建筑整体构件评估
        (2)成组构件材料评估
        (3)单体展示构件评估
        2.3.5 构件再利用等级评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构件再利用模式分析
    3.1 模式一:作为构件完整重塑传统建筑
        3.1.1 构件重塑传统建筑的方法
        3.1.2 构件重塑传统建筑实例
        3.1.3 作为传统建筑重塑构件的再利用评价
        (1)不当重组方式带来双重损害
        (2)构件与建筑共获新生
    3.2 模式二:作为优质材料修缮历史建筑
        3.2.1 历史建筑修缮中构件再利用的方法
        (1)旧构件作为修缮用料的优势特点
        (2)构件用料选择与加工方法
        3.2.2 历史建筑修缮中构件再利用实例
        3.2.3 作为历史建筑修缮材料的再利用评价
    3.3 模式三:作为传统元素展现价值
        3.3.1 构件展现价值的方法
        (1)构件的传统特征
        (2)构件价值传达方式
        3.3.2 构件作为传统元素再利用实例
        3.3.3 作为传统元素展现价值的再利用评价
        (1)古朴的艺术表现力
        (2)彰显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构件再利用原则及策略
    4.1 建筑构件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4.1.1 以建筑构件价值评估为先决条件
        4.1.2 动态适应原则
    4.2 建筑构件再利用的策略
        4.2.1 尊重整体构件历史原貌
        4.2.2 强化构件材料安全性能
        4.2.3 提升展示构件文化内涵与视觉效果
        4.2.4 建立再利用成果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文物修复从师徒传承到专业培养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物修复技艺传承形式的历史与现状
2 文物修复师培养的社会需求
3 传统模式与学校教育的规模比较
4 传统模式与学校教育的质量比较
5 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之路
6 结束语

(6)西安与米兰 ——不同语境下城市典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
    2.1 相关概念解读
        2.1.1 文物古迹
        2.1.2 历史地段
        2.1.3 历史文化名城
    2.2 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重点要素与技术手段
        2.2.1 要素构成
        2.2.2 技术运用
    2.3 国内外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
        2.3.1 国外的相关理论
        2.3.2 国内的相关理论
    2.4 国内外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案例借鉴
        2.4.1 国外的设计实践
        2.4.2 国内的典型案例
    2.5 本章小结
3.西安和米兰历史核心区空间形态演变及文化遗产分布
    3.1 西安和米兰历史核心区空间形态的变化和特征
        3.1.1 西安(明城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和特征
        3.1.2 米兰(Centro Storico)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和特征
    3.2 西安和米兰历史核心区文化遗产的分布
        3.2.1 西安(明城区)文化遗产的分布
        3.2.2 米兰(Centro Storico)文化遗产的分布
    3.3 本章小结
4.西安北院门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研究框架的确定
    4.2 北院门历史地段的概况
        4.2.1 历史渊源
        4.2.2 区位规模
        4.2.3 周边环境
    4.3 北院门历史地段的物质空间要素分析
        4.3.1 整体格局
        4.3.2 建(构)筑物
        4.3.3 景观风貌
    4.4 北院门历史地段的社会人文要素分析
        4.4.1 非物质文化遗产
        4.4.2 产业业态
    4.5 北院门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历程和现状调研总结
        4.5.1 既有的保护与更新措施及其效果
        4.5.2 现状调研总结
    4.6 本章小结
5.米兰布雷拉——蒙特拿破仑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调查研究
    5.1 调查研究框架的确定
    5.2 米兰布雷拉——蒙特拿破仑历史地段概况
        5.2.1 历史沿革
        5.2.2 区位规模
        5.2.3 周边环境
    5.3 米兰布雷拉——蒙特拿破仑历史地段的物质空间要素分析
        5.3.1 整体格局
        5.3.2 建(构)筑物
        5.3.3 街区风貌
    5.4 米兰布雷拉——蒙特拿破仑历史地段的社会人文要素分析
        5.4.1 区域特征——文化和设计
        5.4.2 发展纽带——文化基因
    5.5 本章小结
6.西安和米兰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比较分析
    6.1 不同语境的比较
        6.1.1 保护与更新的理念——价值观
        6.1.2 保护与更新的原则——真实性
        6.1.3 保护与更新的方法——可识别性
    6.2 保护政策与措施的比较
        6.2.1 保护与更新的法律法规体系
        6.2.2 保护与更新资金的筹措方式
        6.2.3 保护与更新工作的监督管控
        6.2.4 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基础工作
    6.3 更新技术与途径的比较
        6.3.1 整体格局保护——基础性理论支撑下的认知、理解和共生
        6.3.2 单体建筑修复——现代修复中的工艺传承和材料运用
    6.4 经营与管理的比较
        6.4.1 经营与管理的主体
        6.4.2 经营与管理的模式
    6.5 本章小结
7.西安北院门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改进策略
    7.1 既有问题梳理
        7.1.1 隐性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有待加强
        7.1.2 经营与管理体系僵化,亟待改革
        7.1.3 “物极必反”——过度的商业开发
    7.2 保护政策与措施层面的改进策略
        7.2.1 拓展保护与更新资金筹措渠道
        7.2.2 整合保护过程中的监督管控
        7.2.3 加强保护与更新的基础工作
    7.3 更新技术与途径层面的改进策略
        7.3.1 平衡传统历史遗存与现代需求
        7.3.2 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手段
    7.4 经营与管理层面的改进策略
        7.4.1 多方参与,组建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7.4.2 精细管理,协调遗产保护与更新开发
    7.5 本章小结
8.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7)触媒视角下天津原日租界历史街区更新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背景
        1.1.2 时代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1.2.2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1.5.1 方法创新
        1.5.2 内容创新
        1.5.3 视角创新
第2章 触媒理论与街区更新相关理论概述
    2.1 城市触媒理论研究
        2.1.1 城市触媒理论的形成
        2.1.2 城市触媒的基本概念
        2.1.3 城市触媒的基本原理
    2.2 历史街区更新理论研究
        2.2.1 历史街区现状问题
        2.2.2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2.2.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触媒理论在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
    3.1 历史街区更新中城市触媒理论应用原则
        3.1.1 文脉延续原则
        3.1.2 弹性控制原则
        3.1.3 功能多样原则
        3.1.4 系统层次原则
        3.1.5 自发互动原则
    3.2 历史街区更新中城市触媒理论应用角度
        3.2.1 物质更新的角度
        3.2.2 功能更新的角度
        3.2.3 形象更新的角度
        3.2.4 景观更新的角度
    3.3 历史街区更新中城市触媒理论应用方法
        3.3.1 触媒载体的确立
        3.3.2 触媒载体的塑造
        3.3.3 触媒控制与引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触媒理论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案例分析
    4.1 上海田子坊的更新
        4.1.1 更新背景
        4.1.2 触媒角度
        4.1.3 触媒塑造
        4.1.4 调研分析
    4.2 上海新天地的更新
        4.2.1 更新背景
        4.2.2 触媒角度
        4.2.3 触媒塑造
        4.2.4 调研分析
    4.3 成都宽窄巷子的更新
        4.3.1 更新背景
        4.3.2 触媒角度
        4.3.3 触媒塑造
        4.3.4 调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原日租界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5.1 天津日租界区历史发展
        5.1.1 天津日租界区设立
        5.1.2 天津日租界区发展
    5.2 现状问题分析
        5.2.1 物质衰落问题
        5.2.2 形象衰落问题
    5.3 街区居民活动分析
        5.3.1 活动观察
        5.3.2 问卷调查
        5.3.3 分析总结
    5.4 触媒理论的应用策略
        5.4.1 触媒载体的确立
        5.4.2 触媒载体的塑造
        5.4.3 触媒控制与引导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场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相关研究
        1.5.2 场所理论相关研究
2 场所理论研究
    2.1 场所理论源起与发展
        2.1.1 阿尔多·凡·艾克的概念提出
        2.1.2 诺伯·舒茨的现象学视野
        2.1.3 凯文·林奇的“心智地图”方法
        2.1.4 爱德华·拉尔夫的人文地理学体系
    2.2 场所理论概念解析
        2.2.1 场所释义
        2.2.2 场所精神释义
        2.2.3 当代语境下的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解读
    2.3 场所精神的研究框架体系
        2.3.1 形式(Form)
        2.3.2 活动(Activity)
        2.3.3 意义(Meaning)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历史基底研究
    3.1 三学街片区历史沿革
        3.1.1 隋唐——太庙祭祀礼制
        3.1.2 宋元——科举教育中心建立与世俗生活萌生
        3.1.3 明清——科举教育中心再发展与世俗生活兴盛
        3.1.4 民国——封建文教崩塌与世俗生活繁荣
        3.1.5 现代——公共领域演进与世俗生活发展
    3.2 三学街片区地方文脉
        3.2.1 空间环境的演进
        3.2.2 地方生活的蜕变
    3.3 本章小结
4 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场所的形式维度
    4.1 三学街片区的空间结构形式
        4.1.1 中心
        4.1.2 边界
        4.1.3 连续性
    4.2 三学街片区的环境认知形式
        4.2.1 节点
        4.2.2 路径
        4.2.3 边界
        4.2.4 区域
        4.2.5 标志物
    4.3 三学街片区的实体特性形式
        4.3.1 街区构成
        4.3.2 院落形态
        4.3.3 造型特征
        4.3.4 立面风格
        4.3.5 景观样式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场所的活动维度
    5.1 三学街片区活动的类型化研究
        5.1.1 日常生活
        5.1.2 特色商业
        5.1.3 现代艺术
        5.1.4 地方传统
        5.1.5 节庆事件
    5.2 三学街片区活动的地方性特征分析
        5.2.1 公共领域为核心
        5.2.2 步行环境为基础
        5.2.3 混合使用为主体
        5.2.4 多元业态为保障
        5.2.5 地方文脉为依托
    5.3 本章小结
6 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场所的意义维度
    6.1 三学街片区场所的现实意义解读
        6.1.1 基于日常生活的栖居家园
        6.1.2 基于特色商业的传统市井
        6.1.3 基于历史遗产的文旅标志
        6.1.4 基于当代文化的公共舞台
    6.2 三学街片区场所意义的认同危机
        6.2.1 多重语义的失衡
        6.2.2 乡土意象的式微
        6.2.3 空间秩序的恶化
        6.2.4 集体记忆的迷失
        6.2.5 认知本体的蜕变
    6.3 本章小结
7 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场所营造策略研究
    7.1 顶层机制:多元复合性的再平衡
        7.1.1 发展定位的调整
        7.1.2 多方利益的发声
        7.1.3 专业人员的参与
    7.2 中位建造:乡土意象的再强化
        7.2.1 既有历史遗产的保护升级
        7.2.2 地域材料和在地建构的运用
        7.2.3 文化符号与传统母体的表达
    7.3 末端管理:日常生活的再回归
        7.3.1 人性空间的营造
        7.3.2 集体记忆的传承
        7.3.3 多样功能的引导
        7.3.4 法律法规的监督
    7.4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归纳与总结
    8.2 思考与启示
    8.3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商业业态

(9)故国宫卷(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门
二、丹脸
三、聆音
四、繁弦
五、观舞
六、为疏
七、小憩
八、蟾影
九、清箫
十、一书

(10)古陶瓷修复保护及其传播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古陶瓷修复保护的传承传播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
    三、存在问题
    四、对策建议
第二章 古陶瓷修复保护的认识
    一、中国陶瓷的分类
    二、传统古陶瓷修复保护的历程
        (一)陶瓷修复保护的动因
        (二)古陶瓷修复保护的发展
    三、古陶瓷修复保护方法分类
        (一)历史上的古陶瓷修复保护
        (二)古陶瓷的现代修复与保护
        (三)数字技术在古陶瓷修复保护中的运用
第三章 古陶瓷修复保护的传承传播与推广
    一、传承传播的方式
        (一)传播与人的关系
        (二)媒体宣传
    二、古陶瓷修复与现代公共传播
        (一)影视作品与文博宣传
        (二)文物陈列与展览展示
        (三)艺术品市场的传承传播
        (四)高校教育与非遗传承传播
        (五)新媒体对古陶瓷修复保护的传承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古玩保养与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古董——浅谈做旧工艺中的化学原理[J]. 王梦琛,林青青,王萌,张伟,赵军龙. 大学化学, 2021
  • [2]福州市南公园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D]. 陈黎辉.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建成遗产视角下西安西仓集市保护与更新研究[D]. 卢宇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源于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构件再利用研究[D]. 李俨.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5]文物修复从师徒传承到专业培养之我见[J]. 杨柳,王伟浩,陈涛吉.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S2)
  • [6]西安与米兰 ——不同语境下城市典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比较研究[D]. 俞可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触媒视角下天津原日租界历史街区更新策略探究[D]. 赵禹舒. 天津大学, 2019(06)
  • [8]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场所精神研究[D]. 邢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9]故国宫卷[J]. 施玮. 作家, 2018(09)
  • [10]古陶瓷修复保护及其传播初探[D]. 管佩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03)

标签:;  ;  ;  ;  ;  

《古董保养与修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