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素改性腈纶混纺针织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丝素改性腈纶混纺针织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一、丝素改性腈纶混纺及针织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昭环,贠凯迪,刘玉月,徐雷,王业宝[1](2021)在《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详述了国内外再生蛋白质纤维的发展历史,以及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技术研究进展,对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看法。利用天然蛋白质开发出性能类似的再生蛋白质纤维一直是纤维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再生蛋白质纤维已有超过百年的研究历史,早期的研究致力于制备纯蛋白质的再生蛋白质纤维,但力学性能不足。利用天然蛋白质对合成纤维改性制备再生蛋白质复合纤维一直是研发热点,技术路线可分为蛋白质溶液共混法、蛋白质微粉共混法和蛋白质表面改性法三类,但存在一些问题,如:蛋白质含量较低、耐热水性差、纤维漂白技术、共混基体及增强材料的选择等,解决这些问题也将是今后再生蛋白质纤维产品开发的研究重点。

钟斌悦[2](2020)在《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被单是床上用品中至关重要的产品。消费者对被单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保暖和耐用,而是更加侧重追求使用的舒适性,特别是面料的柔软性和亲肤性。尤其对于秋冬季节的被单而言,柔软贴身的面料,可以使体感温度上升,使人感到更加温暖。针织被单由于特殊的编织方式,面料更加柔软舒适、服帖。目前,已有不少厂家开始生产针织被单,但要真正实现针织被单的产业化仍有部分难题亟需解决,如针织被单的抗起毛起球性、保暖透气性、水洗尺寸稳定性等性能仍有待提升。本课题对自主研发的磨毛针织被单的耐用性能和舒适性能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优化了磨毛针织被单的生产工艺,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耐用性和使用舒适性。本课题以棉、绢丝、羊绒、竹浆纤维为原料,选择合适的工艺制成不同混纺比的纱线。通过评估纱线力学性能,表面毛羽,条干均匀度,纱线回潮率等参数评价混纺纱线性能是否符合制备针织被单的要求。选择综合性能最佳的纱线,编织针织被单。选用舌针单面四针道圆纬机编织纬平针组织,针对产品特性设计染色工艺并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染色、烘干及预缩整理。同时本课题还设计了产品的磨毛方式及其工艺,探究了原料、密度、磨毛方式和磨毛率等因素对针织被单耐用性和舒适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织物的水洗尺寸稳定性。并通过正交实验,结合综合平衡法,优化了磨毛针织被单的制备工艺。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本课题选用的四种纱线的公定回潮率都在8.5%以上,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其中绢丝/羊绒/棉混纺纱的力学性能、表面毛羽、条干均匀度等指标均未达到要求;纯棉纱和竹浆纤维/羊绒/棉混纺纱的表面毛羽分布情况不够理想,而绢丝/棉混纺纱各项性能均满足磨毛针织被单的用纱要求,故最终选用绢丝/棉混纺纱为磨毛针织被单原料。2、绢棉磨毛针织被单的抗起毛起球等级均达到3.5级以上,抗起毛起球性能良好,同时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与磨毛方式和磨毛率无关,并随总密度的增大而有所增强。3、选用绢丝/棉混纺纱线织造纬平针织物作为磨毛针织被单面料。针织被单的顶破性能随总密度增大而增强,随磨毛率增大而减弱;砂辊式磨毛对其顶破强力损伤较大,碳素纤维磨毛工艺既可以使针织被单获得较好的绒感,又可以减少织物顶破强力的损伤。4、实验发现,磨毛针织被单的透气性随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保温性随总密度的增大而增强,同时磨毛针织被单的透气性和保温性还与磨毛工艺有关系,二者都随磨毛率的增大而增大。5、通过正交实验结合综合平衡法,最终得出选用65%棉35%绢丝混纺纱为原料,编织总密度为8500线圈/25cm2,采用碳素纤维进行两道磨毛,磨毛率为95%的磨毛针织被单综合性能最好。综上所述,本课题所做的研究与分析为后续进一步研发针织被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针织被单的规模化生产和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伟[3](2019)在《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其吸湿发热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保暖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轻便、保暖服装的需求,而吸湿发热纤维作为一种新型保暖材料,对于提升纺织材料的保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蛋白质对纤维素纤维的改性为研究基础,结合羊毛角蛋白和丝素蛋白的分子间协同作用的机理,采用纺前共混的方式在湿法纺丝过程中按照不同比例加入复合蛋白液,制备了一种具有吸湿发热功能的蛋白质纤维素复合纤维,并重点研究了角蛋白和丝素蛋白的协同作用对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的基本结构和湿热性能的影响。基于湿法纺丝工艺,以羊毛和蚕茧为原料,采用碱解法制备角蛋白和丝素蛋白溶液的方法,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探究了碱解法制备角蛋白溶液和丝素蛋白溶液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羊毛角蛋白溶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添加量为2.5%,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2h,浴比为1:3;制备丝素蛋白溶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添加量为8%,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7h,浴比1:20。为了探究蛋白溶液的加入量对纺丝胶液粘度的影响,我们将蛋白溶液与纤维素纺丝胶液共混,并采用落球粘度计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为了保证纺丝的顺利完成,复合蛋白液的加入量应控制在7%之内。与此同时,经湿法纺丝工艺,我们制备出了不同蛋白含量的角蛋白粘胶纤维与复合蛋白粘胶纤维。凯氏定氮法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共混纺丝胶液中复合蛋白液加入量的增加,蛋白质的损失率也逐渐升高,这说明角蛋白、丝素蛋白大分子中的活性基团与纤维素大分子中的活性基团的结合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为了防止蛋白质的过渡损失,纺丝胶液中复合蛋白液的加入量应控制在5%左右。采用SEM、FTIR、XRD、凯氏定氮法、声速法测试取向度等分析手段研究了角蛋白和丝素蛋白的协同作用对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的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SEM扫描结果表明,复合蛋白质粘胶纤维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密,这说明角蛋白、丝素蛋白和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相容性。FTIR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蛋白质粘胶纤维中存在羊毛角蛋白和丝素蛋白质的酰胺特征峰,且羊毛角蛋白、丝素蛋白和纤维素大分子间主要是物理结合。XRD测试结果和声速法测试取向因子结果表明,随着复合蛋白质粘胶纤维中蛋白含量的升高,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均略微升高,且复合蛋白质并没有破坏纤维素的结晶结构,这说明角蛋白和丝素蛋白主要位于纤维的非结晶区域,这有助于纤维力学性能的提升。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纤维中蛋白质含量从0增加至3.58%,纤维的断裂强力从2.05cN/dtex升高至2.13cN/dtex,但是其断裂伸长率基本保持在18.2%左右。同时本文还采用红外成像仪、数显温度计、烘箱法、保暖性探究了蛋白含量的变化对纤维湿热性能的影响。红外成像仪和数显温度计的测试结果表明,在纤维中引入蛋白质确实有助于改善纤维的吸湿发热性能,但只有当纤维中蛋白质的含量大于3%时,纤维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规定的吸湿发热纤维的要求。回潮率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纤维中蛋白质含量的提高,纤维的回潮率略微升高。织物的保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相同针织工艺的普通粘胶(VF)纤维面料的综合保暖性相比,蛋白质纤维素(PVF)纤维面料的保暖性能略好。

张喜标[4](2019)在《蚕丝混纺交织物的阻燃整理》文中研究表明蚕丝手感柔软、光泽柔和、吸湿性好、服用舒适、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服饰和高档装饰家纺产品。蚕丝和其它纤维的混纺交织产品日渐增多,并在家纺产品中有着一定的应用,这类应用市场对相关产品有着阻燃功能的需求。针对这一市场需求,本文采用植酸和金属盐(K2TiF6和K2ZrF6)浸渍法整理蚕丝/羊毛混纺织物,利用有机磷阻燃剂DP-150和Pyrovatex CP轧烘焙法整理蚕丝/羊毛/聚酯混纺交织物,使用有机磷阻燃剂Pyrovatex CP轧烘焙法整理蚕丝/粘胶交织物,研究了阻燃剂品种、阻燃整理条件对蚕丝混纺交织物阻燃性能、抑烟性能、热稳定性等的影响,并探讨了阻燃机理和阻燃效果的耐洗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丝毛混纺织物植酸、六氟钛酸钾和六氟锆酸钾浸渍法阻燃整理:经三种阻燃剂整理后,丝毛混纺织物的阻燃性能明显提高。与六氟钛酸钾和六氟锆酸钾相比,植酸整理织物具有更低的发烟量和和热释放量,植酸对织物的催化成炭效果更好,植酸阻燃效果的耐洗性也更好,用合成单宁类固色剂对植酸阻燃织物进行固着处理能略为提高其耐洗性。(2)丝毛聚酯混纺交织物有机磷阻燃剂浸轧法阻燃整理:利用250 g/L阻燃剂DP-150、400 g/L阻燃剂Pyrovatex CP以及两者混合物整理,丝毛聚酯混纺交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从23.6%分别提升到30.3%、28.8%和33.3%,整理后织物的成炭能力和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热释放量降低。Pyrovatex CP整理织物的耐水洗牢度较好,经20次水洗后仍达到B1标准。(3)丝粘交织物有机磷阻燃剂浸轧法阻燃整理:丝粘交织物经阻燃剂Pyrovatex CP整理后,极限氧指数从21.0%提升到29.4%,垂直燃烧炭长从30 cm降低到12.2 cm,整理织物的成炭性和热稳定性能都有所提高,耐水洗牢度较好,经10次水洗后仍属于B1级阻燃织物。

李彦肖[5](2018)在《醋青纤维及其针织物服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速猛烈发展,人们对于服装面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对于高档的腈纶材料服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改性腈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剧烈关注。醋青纤维是由醋酸纤维素与腈纶的对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改性腈纶纤维。以醋青纤维为研究对象,该纤维是吉林化纤集团研究的一种新型纤维,其截面近似圆形,纤维细度为1.33dtex的短纤维。本课题在试验中选取醋青纤维和腈纶纤维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所选的两种纤维的各种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后才发现,醋青纤维在吸湿方面、抗静电方面均优于普通腈纶纤维,研究分析纤维的横截面可以知道,醋青纤维的圆形截面可以大大的提高纤维的吸湿性。并且与醋酸纤维素的对接使得纤维在抗静电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选取了11种纺织服装行业实际生产和应用的针织物面料,其中7种针织物主要成分为醋青纤维,3种针织物主要成分为腈纶纤维,1种针织物主要成分为醋酸纤维。通过分析对比织物的结构参数;针织物的耐磨性、抗起毛起球性等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试验,发现醋青纤维织物一些方面的物理机械性能比腈纶纤维好。通过测试所选择的11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即针织物的吸湿、透气、孔隙、毛细效应、透湿、保暖、瞬间冷暖感等多方面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影响织物透气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织物的面密度、厚度、孔隙率、织物的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织物的孔隙率对透气性影响是最严重的,即针织物孔隙率越大,织物的透气性能越好,织物的面密度和厚度与透气性呈反比例关系。含有醋青纤维的织物具有较好的蓬松度、良好的尺寸稳定性能、保暖性和抗静电性。本课题采用KES织物风格测试仪对织物的压缩性和摩擦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并采用主观评价法与客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织物风格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织物的丰满蓬松度主要受面料在厚度方面的压缩性能影响,含有醋青纤维的织物具有蓬松、柔软、滑爽等优势特性。

王莉[6](2016)在《蛋白纤维混纺针织面料后整理及服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市场上天然蛋白产品如羊毛、蚕丝等,产量低且价格昂贵,开发再生合成蛋白纤维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从粮食水稻等植物中提取蛋白合成再生植物蛋白纤维是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同时我国每年有大量不能用于服用的低质量羊毛,羊毛生产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的下脚料,将废弃羊毛进行生产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废弃毛发的价值。研究表明再生羊毛蛋白改性粘胶纤维及再生植物蛋白改性粘胶纤维含有多种氨基酸,具有亲肤、吸湿排汗、防辐射及抗菌等功能,开发其针织服用面料具有重要价值和广阔前景。本课题对再生羊毛蛋白改性粘胶纤维(以下简称羊毛蛋白纤维)及再生水稻蛋白改性粘胶纤维(以下简称柔丝蛋白纤维)的氨基酸含量、维细度、纤维长度、纤维形态、力学性能及吸湿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并对其四种相应蛋白纤维混纺纱线,18.3tex羊毛蛋白/腈纶/粘胶(20/40/40)、27.7tex柔丝/甲壳素/长绒棉(30/40/30)、11.8tex柔丝/长绒棉(30/70)单纱、17.7tex柔丝/长绒棉(30/70)股线的强力、毛羽、条干、捻度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选取其中三种混纺纱线根据其性能编织相应组织结构,18.3tex羊毛蛋白/腈纶/粘胶混纺纱线编织双面罗纹织物、27.7tex柔丝/甲壳素/长绒棉及17.7tex柔丝/长绒棉股线混纺纱编织双珠地网眼织物。针对目前羊毛蛋白混纺面料染深色,柔丝蛋白混纺面料染色问题,对三种下机坯布的后整理工艺进行研究,首先是染色前处理,而后进行染色单因素分析及正交工艺优选,得到优选工艺,其中羊毛蛋白/腈纶/粘胶最佳染色工艺中阳离子优选的染色工艺为:阳离子红XGRL(2.0%)、腈纶匀染剂YZ-2002(2%)、HAC(6.65ml/L)、浴比(1:20)、升温速度(1℃/min)、保温温度(98℃),活性染料优选的染色工艺为:活性红3BS(3.0%)、元明粉(60g/L)、纯碱(30g/L)、浴比(1:15);柔丝/甲壳素/长绒棉最佳染色工艺为活性红DSW(3.0%)、元明粉(50g/L)、纯碱(20g/L)、浴比(1:10);柔丝/长绒棉最佳染色工艺为活性红DSW(3.0%)、元明粉(50g/L)、纯碱(15g/L)、浴比(1:10)。经测试,上染织物的色牢度也比较好。根据两种蛋白原料开发方向,选取目前市场上相应应用方向常见的三种针织面料,对这六种针织面料服用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同时对各项性能指标结果进行处理。引用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方法,进而对六种面料综合性能进行比较,在羊毛蛋白混纺面料及其对比面料中,羊毛蛋白混纺面料综合服用性能最优,木代尔纯纺面料次之,粘胶纯纺面料略差;柔丝蛋白混纺面料及对比试样中,长绒棉纯纺面料纯纺面料综合服用性能做好,柔丝长绒棉混纺面料次之,柔丝甲壳素混纺面料综合服用性能略差。

张三星[7](2015)在《超细异形腈纶交织物的性能研究与服用纺织品开发》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服装行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因而带动了研究与开发服用面料的大趋势。用于制作服装的面料种类多、范围广,服装面料品质良莠不齐,不同季节的服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面料。例如,春秋季面料要求保暖透气性能兼具,并且最好能够同时具备轻薄的特点。腈纶纤维作为一种常规的仿羊毛纤维,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开发超细异形腈纶纤维织物,将其应用于服装领域,是目前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首先对超细异形腈纶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部分研究,主要针对横纵截面形态和物理机械性能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一方面超细异形腈纶纤维横截面呈“犬骨状”,又称双“T”形,纤维与纤维之间长度方向有空隙,容易储存静止空气,从而能够达到更加保暖的效果;而另一方面,超细异形腈纶纤维在保持0.9dtex细度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拉伸断裂强力等性能;试验测得超细异形腈纶纤维标准状态下的实际回潮率为2.60%,普通腈纶纤维的公定回潮率在1.2%至2%之间,这得益于超细异形腈纶纤维纵向的沟槽,沟槽作为水分进出的通道,纤维的吸湿导湿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对超细异形腈纶纤维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A、B两个系列共24种织物,经纱分别选用纯涤纶和80%涤纶20%粘胶混纺纱,改变纬纱成分、配比和织物组织结构。其中,两个系列织物的纬纱均为:100%粘胶、100%精梳棉、16.5%腈纶83.5%粘胶、25%腈纶75%粘胶、33%腈纶67%粘胶、50%腈纶50%莫代尔、50%腈纶50%粘胶,并且对纬纱为50%腈纶50%粘胶纱线的织物做了5种组织结构的变换,与相同原料的2/2右斜纹组织织物进行服用性能的测试比较。其中包括织物的热阻值与克罗值、透气量、芯吸高度、折痕回复角、动态悬垂系数,抗起毛起球等级等项目,用来表征织物的保暖性能、透气性能、吸湿导湿能力、折皱回复性能、悬垂性能、抗起毛起球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超细异形腈纶纤维含量的增多,织物的保暖性能、透气性能、吸湿导湿性能、抗折皱性能都逐渐变好;织物的悬垂性能随着超细异形腈纶纤维的增多变化较小,但织物本身依然具有较好的悬垂性能;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随着超细异形腈纶纤维的增多有所提升,但是影响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超细异形腈纶纤维的含量,而是织物中起毛球性能最差的纤维含量。根据面料用途需求的不同,扬长避短地运用超细异形腈纶纤维,可以得到某些方面性能优异的面料。超细异形腈纶纤维的研究,可以拓展其与各种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进行混纺或者交织,开发出具有优异服用舒适性能的高档服装面料,逐步扩大腈纶纤维的应用领域。根据本文得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选出在针对秋冬服装面料市场情况下,性能最优越的一块或者几块面料,用于产品开发。设计出一系列服用面料,将良好的性能与设计相结合,也期望能让超细异形腈纶织物在投放市场时,能够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

朱思敏[8](2014)在《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型面料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丝绸作为我国传统以来纺织行业的奇葩,其以柔软滑糯的手感、良好的飘逸感、优异的贴肤性和特有的珍珠般柔和的光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传统真丝面料自身的缺陷,如:色牢度差、易污染、易起皱等使其难以护理,从而影响市场需求。因此,在丝绸行业中引进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非常重要,其高性能多组分面料的设计和开发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天然纤维蚕丝、PTT形状记忆纤维和Outlast蓄热调温纤维为原料,设计织造了两个系列共28块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面料;评价并测试了试样的手感和形态风格特征,及保形性、调温性、透通性和抗起毛起球性等多项服用性能,初步探讨了结构参数和原料构成对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面料的风格和服用性能的影响。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与真丝面料相比,PTT/蚕丝交织物的保形性(折皱回复性和拉伸回弹性)明显提高,抗起毛起球等级也有上升,透气透湿性能没有显着下降;柔顺度和丰满度好,平展度、滑爽度、光滑度值和静态悬垂系数较低。PTT纤维含量增加,织物丰满度值上升,滑爽度和光滑度值下降,拉伸回弹性有明显提高,但透通性能下降。PTT/蚕丝斜纹交织物的光滑度、透通性和保形性都优于平纹织物;适当增加纬纱线密度可以提高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绉效应交织物的硬挺度、平展度和悬垂系数值略高于真丝双绉,且织物绉效应越明显,其滑爽度、透通性和拉伸回弹性能越好。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与纯绢丝织物相比,PTT/绢丝混纺织物的保形性能好,柔软度提高,静态悬垂系数下降,滑糯度、丰满度值较低,透通性和抗起毛起球性能略差。变化纬密的织物中,纬密为240根/10cm的PTT/绢丝混纺织物硬挺度值最小,滑糯度和丰满度值最大;且纬密增加,织物的拉伸回弹性上升,悬垂系数、折皱回复性和透通性能下降。不同织物组织下,混纺织物的硬挺度值、悬垂系数、拉伸回弹性和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变化规律均为平纹>斜纹>破斜纹,折皱回复性和透通性能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而滑糯度和丰满度值的变化规律为斜纹>破斜纹>平纹。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具有明显的调温性能,但其手感风格值、悬垂系数、透气率和透湿量均低于纯绢丝织物,而抗起毛起球等级与纯绢丝织物相当。纬密增加,织物的硬挺度、丰满度值和悬垂系数升高,滑糯度值减小,透通性能降低,调温性和抗起毛起球性能略有上升。不同组织下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硬挺度值、悬垂系数和抗起毛起球等级的变化规律也为平纹>斜纹>破斜纹,而滑糯度、丰满度值和调温性、透通性能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与混纺织物的对比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的调温性能不明显,透湿性能较差,保形性也不如PTT/绢丝混纺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介于两系列混纺织物之间。该系列混纺织物中,绢丝含量越高,透气性能越好,平纹和破斜纹织物的手感风格值均有所提高,但悬垂性能差。变化织物组织对三组分复合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的影响与上述两组分混纺系列织物基本相同。

陈勃[9](2011)在《丝素蛋白整理涤纶织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丝素蛋白整理到涤纶织物,可以将涤纶的高强度、高弹性与蚕丝蛋白等天然高分子的人体亲和性、舒适性有机结合,这对合成纤维的天然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将聚酯聚醚类亲水整理剂共熔到涤纶织物上,在其表面引入活性基团,然后分别通过交联剂EH和防缩抗皱整理剂尼普威的交联作用将丝素交联到涤纶上。结果表明:无论浸渍法,还是轧烘焙法,织物交联前后的增重变化不大,丝素并未交联到织物上,整理剂缺乏能够被交联剂交联的活性基团。通过β-环糊精将丝素肽包合,在柠檬酸的交联作用下将其整理到涤纶织物上。包合过程中丝肽在紫外区的吸收增强,并随着环糊精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这说明在强酸介质中,丝肽除了与高电子密度的β-环糊精空腔存在强烈的库仑引力外,还存在强烈的疏水作用,这使得丝肽电子流动性增强,因此产生增色效应。研究了温度、时间、浓度以及pH值对整理效果的影响,并优化了工艺。其最佳工艺为:丝肽粉20 g/L,β-环糊精50 g/L,柠檬酸75 g/L,次亚磷酸钠15 g/L,pH 2,170℃焙烘5 min。经整理后,织物的增重率可达到10%左右,但织物泛黄严重。通过涂层来实现丝素蛋白对织物的整理。对丝素分别进行SnCl4、单宁、羟基磷灰石预处理,然后通过粘合剂的粘合作用将其整理到织物上。结果表明:丝素肽经四氯化锡增重后对涤纶进行整理,其最佳工艺为:丝素肽25 g/L, SnCl4 25 g/L, pH 4。pH为4时,Sn4+已大部分水解成Sn(OH)4胶体,溶液的粘度增加不大。丝素肽经单宁增重后对涤纶进行整理,改变单宁和丝肽用量,织物的增重变化不大。同时由于单宁溶解性差,容易从溶液中析出,且本身固有的颜色会对整理织物着色,故这种方法不可行。丝素蛋白与羟基磷灰石进行复合会引起其结构的变化,有SilkⅡ结晶,即β-折叠结构形成,复合材料中无机与有机相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在粘合剂作用下对涤纶织物进行整理时发现,温度和配比(即丝素/羟基磷灰石的质量比)对其增重影响高于时间和pH。温度60℃,配比为3/6时的增重最大,对于粘合剂XJ而言,增重可以达到11.14%。整理织物的机械性能变化不大,织物的回潮率降低,酸性染料染色后的K/S值偏小,说明整理后织物表面的丝素量较少。同时比较了几种不同的粘合剂。结果表明:FS系列的两种性能相近,随温度变化不大,当配比增大时,增重略有增大。ESH、PAD整理织物的增重在40℃时就达到了最大值,并且PAD的增重达到近15.12%。

贾曌[10](2008)在《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运用生物技术用天然蛋白对合成纤维进行改性或修饰,开发研制多种差别化新型纤维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聚丙烯腈纤维是合成纤维的一种,外观蓬松、柔软,有良好的弹性与保暖性。但由于它是疏水性纤维,吸湿性差、易起静电,其穿着舒适性远远不及羊毛,从而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首次提出用蛋白质对聚丙烯腈纤维进行表面接枝改性的机制: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由聚丙烯腈纤维的水解、酰氯化及与蛋白质的接枝反应三部分组成。通过水解将聚丙烯腈纤维表面的氰基极性基团(–CN)转化为成羧基基团(–COOH),从而为酰氯化提供条件。通过羧基与氯化亚砜之间的酰氯化反应,赋予纤维以酰氯强极性基团(–COCl),这是实现聚丙烯腈纤维与蛋白质接枝的基础。接枝是通过酰氯基团与蛋白质中的氨基(–NH2 )和羟基(–OH)发生不可逆氮酰化和酯化反应实现的。首次用大豆分离蛋白和豆浆实现了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揭示了各工艺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接枝纤维的结构和形态,并对其回潮率、吸水率、抗静电性、力学性质、热稳定性等性能等进行了研究。以豆粕为原料,通过碱提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50℃、pH值10.0、固液比1:10,浸提时间50min,在此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率为79.36%。聚丙烯腈纤维的水解过程与水解时间、氢氧化钠浓度和温度都有关系。研究发现当水解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为14%,水解温度80℃,水解时间为l5 min时接枝效果最好。水解导致纤维表面刻蚀、裂缝和空洞,从而引起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的降低。但是接枝大豆分离蛋白可以较好地弥补因纤维水解而产生的表面损伤和力学性能下降等缺陷,使力学性能得到相应修复。当氯化亚砜加入量约占接枝纤维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30min时,可以获得接枝率较高的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接枝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0%的氢氧化钠加入量为1.0m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min条件下,能够获得较好的接枝效果。对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进行了FTIR、XRD和SEM分析,结果表明: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分别在1630cm-1和1530 cm-1处新增蛋白质酰胺I带和酰胺Ⅱ带的特征吸收峰,在3400cm-1左右处新增蛋白质羟基特征吸收峰;同时,原样聚丙烯腈纤维2243 cm-1处氰基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明显降低。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分别在2θ=16.8?处有强衍射峰,在2θ=29.5?处有相对较弱的衍射峰,在2θ= 1729?之间发生漫散射,基本保持了原有聚丙烯腈纤维的高序态和低序态共存的聚集态结构特征。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表面覆盖着完整致密的蛋白质表面膜层。聚丙烯腈纤维经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后,由于大分子中羧基、羟基、氨基等极性基团的大量存在,纤维的回潮率由接枝前的2%提高到5.2%,吸水率由接枝前的12.5%提高到23.6%,质量比电阻由接枝前的1.91×109?·g/cm2下降到4.63×108?·g/cm2,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吸湿性、吸水性和抗静电性都得到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服用纤维的穿着舒适性。同时,聚丙烯腈纤维经过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后,虽然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起始失重温度和残余质量有微降,但总的来说,纤维固有的强伸性质和热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

二、丝素改性腈纶混纺及针织产品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丝素改性腈纶混纺及针织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再生蛋白质纤维的发展历史
2 国内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技术研究进展
    2.1 蛋白质溶液共混法
        2.1.1 牛奶蛋白复合纤维
        2.1.2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
        2.1.3 角蛋白复合纤维
        2.1.4 丝素蛋白复合纤维
        2.1.5 胶原蛋白复合纤维
        2.1.6 其他蛋白质复合纤维
    2.2 蛋白质微粉共混法
    2.3 蛋白质表面改性法
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蛋白质含量较低。
    (2)耐热水性差。
    (3)纤维需漂白处理。
    (4)共混基体的选择。
    (5)增强材料的选择。
    (6)混纺。
    (7)产品竞争力。

(2)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被单产品研究现状
        1.1.1. 被单产品原料
        1.1.2. 被单产品组织结构
        1.1.3. 被单产品的其它研究
    1.2. 被单产品的性能评价
        1.2.1. 耐用性能评价
        1.2.2. 舒适性能评价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磨毛针织被单原料选择与织物制备
    2.1. 磨毛针织被单原料选择
        2.1.1. 被单产品原料要求
        2.1.2. 针织被单产品用纱要求
    2.2. 磨毛针织被单纱线设计及性能研究
        2.2.1. 纱线表观形态
        2.2.2. 纱线力学性能
        2.2.3. 纱线表面毛羽
        2.2.4. 纱线条干测试
        2.2.5. 纱线吸湿性能
    2.3. 针织被单的织造工艺
    2.4. 针织被单的染色工艺
        2.4.1. 精炼
        2.4.2. 漂白
        2.4.3. 染色
        2.4.4. 烘干及定型
    2.5. 针织被单的磨毛工艺
        2.5.1. 磨毛工艺
        2.5.2. 热定型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磨毛针织被单耐用性能探究
    3.1. 实验材料
    3.2. 抗起毛起球性能探究
        3.2.1. 实验方法
        3.2.2. 抗起毛起球性能分析
    3.3. 顶破性能探究
        3.3.1. 实验方法
        3.3.2. 顶破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磨毛针织被单舒适性能探究
    4.1. 透气性能探究
        4.1.1. 实验方法
        4.1.2. 透气性能分析
    4.2. 保温性能探究
        4.2.1. 实验方法
        4.2.2. 保温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正交实验的水洗尺寸稳定性研究
    5.1. 洗涤实验
    5.2. 织物水洗尺寸稳定性正交表设计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水洗对针织被单表观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纱线毛羽测试结果
附录二 被单产品性能测试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其吸湿发热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湿发热的机理
    1.3 吸湿发热纤维的研究进展
        1.3.1 吸湿发热纤维的研究史
        1.3.2 吸湿发热纤维的国外研究状况
        1.3.3 吸湿发热纤维的国内研究状况
        1.3.4 吸湿发热纤维的发展趋势
    1.4 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的研究
        1.4.1 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的研究现状
        1.4.2 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的制备方法
    1.5 羊毛角蛋白和丝素蛋白质的协同作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技术路线
        1.6.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合蛋白液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可溶性角蛋白溶液的制备
        2.2.3 可溶性丝素蛋白溶液的制备
        2.2.4 测试方法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可溶性角蛋白溶液的工艺参数
        2.3.2 制备可溶性丝素蛋白溶液的工艺参数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蛋白液对纺丝胶液粘度的影响
        3.3.2 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的蛋白含量及耐水洗性测试
        3.3.3 角蛋白和丝素蛋白对纤维表面结构的影响
        3.3.4 角蛋白和丝素蛋白对纤维化学结构的影响
        3.3.5 角蛋白和丝素蛋白对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3.3.6 角蛋白和丝素蛋白对纤维取向结构的影响
        3.3.7 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结构模型
        3.3.8 角蛋白和丝素蛋白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蛋白含量对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热湿舒适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2 测试方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含量对纤维吸湿发热效果的影响
        4.3.2 蛋白含量对纤维回潮率的影响
        4.3.3 蛋白含量对纤维保暖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成果
致谢

(4)蚕丝混纺交织物的阻燃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蚕丝及其混纺交织物
        1.1.1 蚕丝简介
        1.1.2 蚕丝混纺交织物
    1.2 纺织品阻燃及阻燃机理
    1.3 纺织品用阻燃剂
    1.4 纺织品阻燃整理工艺
    1.5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丝毛混纺织物阻燃整理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药品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阻燃整理工艺探讨
        2.2.2 抑烟性能
        2.2.3 微型量热
        2.2.4 热重分析
        2.2.5 差热分析
        2.2.6 红外光谱
        2.2.7 扫描电镜
        2.2.8 耐水洗牢度
        2.2.9 物理机械性能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丝毛聚酯混纺交织物阻燃整理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药品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阻燃整理工艺探讨
        3.2.2 微型量热
        3.2.3 热重分析
        3.2.4 红外光谱
        3.2.5 扫描电镜
        3.2.6 能谱分析
        3.2.7 耐水洗牢度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丝粘交织物阻燃整理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药品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阻燃整理工艺探究
        4.2.2 抑烟性能
        4.2.3 热重分析
        4.2.4 红外光谱
        4.2.5 扫描电镜
        4.2.6 能谱分析
        4.2.7 耐水洗牢度
        4.2.8 物理机械性能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醋青纤维及其针织物服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醋青纤维的研究前景
    1.2 应用前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醋青纤维的发展
        1.3.2 醋酸纤维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3 差别化腈纶纤维简介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科学意义
第2章 醋青纤维的性能
    2.1 实验材料
    2.2 纤维燃烧性能测试
    2.3 纤维的微观形态
    2.4 纤维强力性能测试
    2.5 纤维吸湿性能测试
    2.6 纤维比电阻测试
    2.7 纤维耐酸碱性测试
        2.7.1 纤维耐酸性测试
        2.7.2 纤维耐碱性测试
    2.8 纤维DSC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针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研究
    3.1 针织物的基本参数测试与分析
        3.1.1 针织物的密度
        3.1.2 针织物的厚度
    3.2 针织物耐磨性
    3.3 针织物的顶破性能
    3.4 针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研究
    4.1 针织物吸湿性测定
    4.2 针织物透气率与孔隙率
    4.3 针织物的毛细效应试验
    4.4 针织物的透湿性能测试
    4.5 针织物的保暖性测试
        4.5.1 针织物热传导测试
        4.5.2 针织物热阻的测定
        4.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4.6 针织物瞬间冷暖感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织物风格
    5.1 针织物风格客观测试
        5.1.1 试样准备
        5.1.2 织物手感的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5.1.2.1 压缩性测试指标
        5.1.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1.2.3 摩擦性测试指标
        5.1.2.4 测试结果及分析
    5.2 针织物风格的主观评价及分析
        5.2.1 针织物风格的主观测试方案
        5.2.2 主观评价用表及试样标准的确定
        5.2.3 主观评价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蛋白纤维混纺针织面料后整理及服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纤维发展概述及现状
    1.2 蛋白纤维混纺纱线发展现状
    1.3 蛋白纤维混纺面料染整发展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蛋白纤维性能测试与分析
    2.1 蛋白纤维氨基酸含量
    2.2 蛋白纤维纵向及截面形态
    2.3 蛋白纤维细度
    2.4 蛋白纤维拉伸性能
    2.5 蛋白纤维吸湿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蛋白纤维混纺纱线性能测试与分析
    3.1 蛋白纤维混纺纱线基本参数
    3.2 蛋白纤维混纺纱线力学性能
    3.3 蛋白纤维混纺纱线捻度
    3.4 蛋白纤维混纺纱纱线毛羽
    3.5 蛋白纤维混纺纱纱线条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编织与基本性能
    4.1 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的编织
    4.2 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的基本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染色后整理工艺研究
    5.1 蛋白纤维混纺面料染色前处理
    5.2 羊毛蛋白纤维混纺面料染色
    5.3 柔丝蛋白混纺面料染色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服用性能对比与分析
    6.1 蛋白纤维混纺面料基本性能
    6.2 蛋白纤维混纺针织面料力学性能
    6.3 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外观保持性
    6.4 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织物风格
    6.5 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热湿舒适性能
    6.6 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服用性能综合评价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超细异形腈纶交织物的性能研究与服用纺织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规腈纶与部分特殊腈纶研究现状
        1.2.2 超细腈纶纤维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安排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安排
第二章 超细异形腈纶纤维的结构与试样选择
    2.1 纤维的结构
        2.1.1 试验部分
        2.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 纤维的细度和长度
    2.3 纤维单纤强伸性
    2.4 超细腈纶的公定回潮率
        2.4.1 试验部分
        2.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5 交织混纺织物的规格
第三章 超细异形腈纶交织物的服用性能研究
    3.1 织物规格参数
        3.1.1 织物基本结构参数测试
        3.1.2 织物组织结构
    3.2 保暖性能测试
        3.2.1 试验条件
        3.2.2 试验方法
        3.2.3 性能测试及表征
        3.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透气量测试
        3.3.1 试验条件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芯吸高度测试
        3.4.1 试验条件
        3.4.2 试验方法
        3.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透湿性能测试
        3.5.1 试验条件
        3.5.2 试验方法
        3.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抗折皱性能测试
        3.6.1 试验条件
        3.6.2 试验过程
        3.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刚柔性测试
        3.7.1 试验条件
        3.7.2 试验方法
        3.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8 悬垂性能测试
        3.8.1 试验条件
        3.8.2 试验方法
        3.8.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9 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3.9.1 试验条件
        3.9.2 试验方法
        3.9.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0 织物综合性能评判
        3.10.1 模糊数学在纺织中的应用
        3.10.2 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3.10.3 建立评判对象因素集
        3.10.4 建立综合评判变换矩阵
        3.10.5 确定权重系数矩阵A
        3.10.6 综合评判
        3.10.7 结果与分析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细异形腈纶服用纺织品开发
    4.1 素织物设计
        4.1.1 花式透孔组织
        4.1.2 条格组织
        4.1.3 波形小提花组织
    4.2 大提花织物设计
        4.2.1 图案设计
        4.2.2 色彩设计
        4.2.3 工艺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型面料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真丝绸面料的服用性能及发展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PTT 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现状
        1.2.2 Outlast 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实施方案
第2章 试样的设计加工及风格与性能测试
    2.1 试样的设计与织造
        2.1.1 PTT/蚕丝交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2.1.2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2.2 新化纤/绢丝混纺纱的结构与性能
        2.2.1 新化纤/绢丝混纺纱中纤维的分布
        2.2.2 新化纤/绢丝混纺纱的结构与性能
    2.3 试样的后整理与成品结构
        2.3.1 试样的后整理
        2.3.2 织物成品规格表
    2.4 试样性能的测试方法
        2.4.1 织物风格的测试方法
        2.4.2 服用性能的测试方法
第3章 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3.1 PTT/蚕丝交织物的手感风格
        3.1.1 测试结果及基本风格值的计算
        3.1.2 PTT/蚕丝交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的分析
    3.2 PTT/蚕丝交织物的形态风格
    3.3 PTT/蚕丝交织物的保形性
        3.3.1 PTT/蚕丝交织物的折皱回复性
        3.3.2 PTT/蚕丝交织物的拉伸回弹性
    3.4 PTT/蚕丝交织物的透通性
        3.4.1 PTT/蚕丝交织物的透气性
        3.4.2 PTT/蚕丝交织物的透湿性
    3.5 PTT/蚕丝交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3.6 本章小结
        3.6.1 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特征
        3.6.2 PTT/蚕丝交织物的服用性能
第4章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4.1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手感风格
        4.1.1 测试结果及基本风格值的计算
        4.1.2 PTT/绢丝混纺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的分析
        4.1.3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的分析
        4.1.4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手感基本风格特征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2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形态风格
        4.2.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形态风格
        4.2.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形态风格
        4.2.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形态风格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3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保形性及调温性
        4.3.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保形性
        4.3.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调温性
    4.4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透通性
        4.4.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透通性
        4.4.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透通性
        4.4.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透通性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5 新化纤/绢丝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4.5.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4.5.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4.5.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抗起毛起球性与混纺织物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4.6.1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4.6.2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4.6.3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风格及服用性能与混纺系列织物的对比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PTT/蚕丝交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5.1.2 PT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5.1.3 Outlast/绢丝混纺织物的风格及服用性能
        5.1.4 PTT/Outlast/绢丝复合织物风格及服用性能与混纺系列织物的对比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已投稿的论文
致谢

(9)丝素蛋白整理涤纶织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丝素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1.1 丝素蛋白的组成
        1.2 丝素蛋白的结构
        1.3 丝素蛋白的性质
    2 丝素蛋白的应用
        2.1 丝素蛋白在非纺织领域的应用
        2.1.1 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2.1.2 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2.1.3 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2.2 丝素蛋白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2.2.1 丝素蛋白对粘胶织物的整理探讨
        2.2.2 丝素蛋白对棉的整理探讨
        2.2.3 丝素蛋白对羊毛的整理探讨
        2.2.4 丝素蛋白对丝绸的整理探讨
        2.2.5 丝素蛋白对大豆纤维的整理探讨
        2.2.6 丝素蛋白对腈纶的整理探讨
        2.2.7 素蛋白对PA6纤维的整理探讨
        2.2.8 丝素蛋白对涤纶的整理探讨
    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3.1 课题意义
        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涤纶经吸湿排汗整理后交联丝素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制备
        2.2.1 浸渍法
        2.2.2 轧烘焙法
        2.3 测试方法
        2.3.1 增重率测试
        2.3.2 毛效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浸渍法
        3.1.1 不同浓度DP-9992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1.2 不同种类交联剂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2 轧烘焙法
        3.2.1 不同焙烘温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2.2 不同焙烘时间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DP-9992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2.4 不同种类交联剂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丝肽经环糊精包合后整理涤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制备
        2.2.1 紫外光谱的测定
        2.2.2 丝肽经包合后整理涤纶
        2.3 测试方法
        2.3.1 增重率测试
        2.3.2 黄度测试
        2.3.3 断裂强度及断裂延伸率测定
        2.3.4 撕破强度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包合物的光谱特征
        3.2 丝肽经包合后对涤纶的整理效果
        3.2.1 焙烘温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2.2 焙烘时间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2.3 β-环糊精浓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2.4 丝肽粉浓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2.5 柠檬酸浓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3.2.6 次亚磷酸钠浓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丝素在粘合剂作用下整理涤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制备
        2.2.1 丝肽经四氯化锡增重后对涤纶进行整理
        2.2.2 丝肽与单宁作用后对涤纶进行整理
        2.2.3 羟基磷灰石-丝素粉的制备及其在粘合剂作用下对涤纶织物进行整理
        2.3 测试方法
        2.3.1 增重率测试
        2.3.2 回潮率测定
        2.3.3 断裂强度及断裂延伸率测定
        2.3.4 撕破强力测试
        2.3.5 白度、K/S值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丝肽与四氯化锡作用后对涤纶进行整理
        3.1.1 不同pH值对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3.1.2 不同丝肽用量对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3.1.3 不同四氯化锡用量对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3.2 丝肽与单宁作用后对涤纶进行整理
        3.2.1 不同单宁用量对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3.2.2 不同丝肽用量对织物增重率的影响
        3.3 羟基磷灰石-丝素粉的制备及其在涤纶织物上的整理
        3.3.1 羟基磷灰石-丝素粉末的制备及红外表征
        3.3.2 不同温度对复合颗粒整理织物的影响
        3.3.3 不同时间对复合颗粒整理织物的影响
        3.3.4 不同pH对复合颗粒整理织物的影响
        3.3.5 不同配比对复合颗粒整理织物的影响
        3.3.6 不同种类的粘合剂对复合颗粒整理织物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1 涤纶经吸湿排汗整理后交联丝素
    2 丝肽经环糊精包合后整理涤纶
    3 丝素在粘合剂作用下整理涤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聚丙烯腈纤维改性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世界聚丙烯腈纤维改性发展概况
        1.2.2 我国聚丙烯腈纤维改性发展现状
        1.2.3 我国聚丙烯腈纤维改性的发展趋势展望
    1.3 蛋白质改性合成纤维研发现状
        1.3.1 天然蛋白质改性合成纤维发展回顾
        1.3.2 蛋白质改性合成纤维的研究与发展
    1.4 合成纤维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聚丙烯腈纤维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
    2.1 聚丙烯腈纤维表面接枝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2.1.1 聚丙烯腈纤维的水解
        2.1.2 聚丙烯腈纤维的酰氯化
        2.1.3 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接枝
    2.2 聚丙烯腈纤维表面接枝蛋白质的工艺过程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与试剂
        2.3.2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2.3.3 考马斯亮蓝试剂的配置
        2.3.4 改性过程
        2.3.5 结构形态测试
        2.3.6 性能测试
第3章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3.1 引言
    3.2 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和提取原理
    3.3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3.3.1 原料对提取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
        3.3.2 粉碎与脱脂对提取蛋白质的影响
        3.3.3 浸提工艺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3.3.4 粗滤与一次分离对提取蛋白质的影响
        3.3.5 酸沉对提取蛋白质的影响
        3.3.6 二次分离与洗涤对提取蛋白质的影响
    3.4 大豆分离蛋白的红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丙烯腈纤维的碱性水解
    4.1 引言
    4.2 水解正交实验
    4.3 水解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4.3.1 氢氧化钠浓度
        4.3.2 水解温度
        4.3.3 水解时间
    4.4 水解聚丙烯腈纤维的结构与形貌
        4.4.1 红外光谱
        4.4.2 X 射线衍射分析
        4.4.3 表面电镜分析
    4.5 纤维的力学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解聚丙烯腈纤维的酰氯化
    5.1 引言
    5.2 酰氯化正交实验
    5.3 酰氯化工艺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5.3.1 氯化亚砜加入量
        5.3.2 酰氯化温度
        5.3.3 酰氯化时间
    5.4 酰氯化聚丙烯腈纤维的结构与形貌
        5.4.1 红外光谱分析
        5.4.2 X 射线衍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聚丙烯腈纤维的大豆分离蛋白接枝反应
    6.1 引言
    6.2 聚丙烯腈纤维蛋白质接枝正交实验
    6.3 接枝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6.3.1 接枝温度
        6.3.2 接枝蛋白质溶液中氢氧化钠用量
        6.3.3 接枝时间
    6.4 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结构与形貌
        6.4.1 红外光谱分析
        6.4.2 X 射线衍射分析
        6.4.3 表面电镜分析
    6.5 蛋白质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
        6.5.1 力学性能
        6.5.2 抗静电性
        6.5.3 回潮率
        6.5.4 热性能
    6.6 考马斯亮蓝染色反应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用豆浆对聚丙烯腈纤维进行表面接枝改性
    7.1 引言
    7.2 豆浆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工艺过程
    7.3 豆浆接枝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正交实验
    7.4 接枝工艺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7.4.1 接枝温度
        7.4.2 接枝时间
        7.4.3 氢氧化钠加入量
        7.4.4 纤维与豆浆浴比
        7.4.5 豆浆浓度
    7.5 豆浆接枝聚丙烯腈纤维的结构与形貌
        7.5.1 红外光谱分析
        7.5.2 X 射线衍射分析
        7.5.3 表面电镜分析
    7.6 豆浆接枝聚丙烯腈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
        7.6.1 回潮率
        7.6.2 比电阻
        7.6.3 吸水率
        7.6.4 力学性能
        7.6.5 热性能
    7.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丝素改性腈纶混纺及针织产品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研究进展[J]. 张昭环,贠凯迪,刘玉月,徐雷,王业宝. 合成纤维工业, 2021(06)
  • [2]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D]. 钟斌悦.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3]蛋白质/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其吸湿发热性能的研究[D]. 王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4]蚕丝混纺交织物的阻燃整理[D]. 张喜标. 苏州大学, 2019(07)
  • [5]醋青纤维及其针织物服用性能研究[D]. 李彦肖.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4)
  • [6]蛋白纤维混纺针织面料后整理及服用性能研究[D]. 王莉. 东华大学, 2016(05)
  • [7]超细异形腈纶交织物的性能研究与服用纺织品开发[D]. 张三星. 浙江理工大学, 2015(03)
  • [8]新化纤/蚕丝多组分复合型面料的设计与开发[D]. 朱思敏. 苏州大学, 2014(01)
  • [9]丝素蛋白整理涤纶织物的研究[D]. 陈勃. 东华大学, 2011(07)
  • [10]聚丙烯腈纤维的蛋白质表面接枝改性研究[D]. 贾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丝素改性腈纶混纺针织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