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水解豆粕制备复合氨基酸工艺条件的正交试验

盐酸水解豆粕制备复合氨基酸工艺条件的正交试验

一、盐酸水解大豆饼粕制备复合氨基酸工艺条件的正交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吕伟超[1](2020)在《多粘类芽孢杆菌液态发酵花生粕及其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花生粕是一种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的物质,难以直接被植物吸收的粗蛋白限制了其直接作为植物肥料,而根际促生菌能高效分解花生粕,从而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本研究筛选出一株可高效分解花生粕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并对其进行蛋白酶活的测定、生长特性测定和高密度培养、液体降解花生粕发酵工艺研究和液体降解花生粕中试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对8株菌株进行蛋白酶水解圈试验,发现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的透明圈直径和菌落直径的比值最大,为3.530。对该菌株进行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测定结果为6.76U/mL,表明该菌株具有产生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能力。(2)对筛选出的多粘类芽孢杆菌进行了生长特性测定和高密度培养研究。确定的最佳培养条件如下:pH为6.0、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48h、装液量为100mL/250mL、接种量为3%、摇床转速为150r/min。(3)研究了该菌株降解花生粕的液态发酵工艺。得出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为5d、发酵温度为34℃、料液比为1:15、接种量为2%、花生粕与葡糖糖比例为8:2。在此条件下,发酵后水解度为94.4%。(4)在降解花生粕中试试验中,对发酵前后的pH、活菌菌量、溶解氧、粗蛋白、氨基酸、小肽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pH值从5.81降到5.28,减少了0.53;活菌菌量从0增长到2.62×108CFU/g;溶解氧从8.2mg/L降为0;粗蛋白从51.84%升高到59.70%,增加了7.86%;氨基酸总量从14.42%升高到16.71%,增加了2.19%;小肽含量从2.38%升高到9.01%,增加了6.63%。由此可见,该多粘类芽孢杆菌在确定的发酵罐环境中得到了较好的繁殖并且分解了花生粕。该试验通过水解圈筛选、生长特性测定和高密度培养研究、菌株降解花生粕的液态发酵工艺研究、降解花生粕中试试验,筛选出了一株可以高效分解花生粕的菌株,优化了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和发酵工艺条件,为今后该菌株的高密度培养方式提供了依据,也为研制液体有机肥提供了资源。

王小磊[2](2012)在《多菌种混合发酵棉籽饼粕的综合利用》文中指出棉籽饼粕是来自棉籽的植物性蛋白资源,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3%-45%,但因其存在毒性物质——游离棉酚,严重影响了其利用价值。本课题采用黑曲霉、米曲霉及酿酒酵母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降低了棉籽饼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增加了蛋白质含量。经过酶水解得到植物小分子肽,再低温、低酸水解得到复合氨基酸液,再用水解后的渣料补原、辅料后接入几种益生菌制备益生菌生物活性饲料。本文研究了黑曲霉、米曲霉与酿酒酵母混合固态发酵对棉籽饼粕脱毒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混合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发酵温度34℃,湿度为85%,接种量均为10%,物料干基:水=1:1,发酵时间48h。发酵后棉籽饼粕中游离棉酚去除率达到96.2%,而且发酵后的粗蛋白含量由原料的42.8%增加到44.6%研究了经复合微生物发酵后棉籽饼粕的酶解条件。利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酶系对棉籽饼粕进行水解生产液体小分子肽或小分子肽粉。结果表明,酶水解最佳条件为:发酵棉籽饼粕与2.5倍的水混合放入温度为55℃的恒温水浴锅中,水解12h,水解过程中保持PH值为6.5。最终水解率为11.24%。得到的液体小分子肽中,游离棉酚含量为19.9mg/Kg,即0.00199%,分子量小于1000Da的小肽占总量的93.4%,而且分子量大于2000Da的小肽仅占1.8%。研究了利用酶水解后的滤渣,加水后进行低温、低酸水解的工艺。结果表明,最佳低温、低酸水解条件:水解温度为90℃,加酸量为7.5%,水解12小时。水解液中的氨基酸含量达到1.52g/100ml,游离棉酚含量为15.4mg/Kg,即0.00154%,氨基酸生成率达58.6%。同时水解液中未检出3-氯丙醇。利用酸水解后的滤渣,补加一部分原、辅料后,接入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益生菌,混合发酵生产益生菌生物活性饲料。研究了多菌种混合发酵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2℃,原料含水量为50%,芽孢杆菌(E01:E02=1:1)接入时间为发酵后12h,发酵12h后乳酸菌接种量为10%,发酵时间为48h。发酵后饲料粗蛋白含量由原来的27.58%提高到37.92%,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88%,酵母菌活菌数达2.2亿/克(干基),乳酸菌活菌数达2.3亿/克(干基),芽孢杆菌达18.4亿/克(干基)。同时饲料中游离棉酚含量为45.2mg/Kg。

方细娟[3](2012)在《罗非鱼鱼肉蛋白多肽及其锌配合物的制备与生物活性》文中指出以水解度(DH%)、三氯乙酸氮溶解指数(TCA-NSI%)、酸溶肽得率(YASP%)为指标,探索Alcalase碱性蛋白酶对罗非鱼鱼肉蛋白的水解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正交实验、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了水解最佳工艺条件,得到最佳条件为:温度54.30℃,pH值8.77,加酶量为3702U/g鱼肉蛋白,液固比3.06,并建立了水解工艺数学模型,应用此模型获得DH预测值为33.63%、TCA-NSI预测值为22.10%、YASP预测值为64.55%。根据最佳工艺条件进行验证试验,实测值DH为33.57%、TCA-NSI为22.09%、YASP为64.52%,测定结果稳定,偏差不大,数据重现性良好,证明所建立的模型合理可靠。简化数学模型为:DH的回归方程:DH=33.49-0.65B-0.71CD-1.08A2-0.62B2-0.93C2-0.65D2TCA-NSI的回归方程:TCA-NSI=22.14-0.60AC-0.55AD-1.05BC-2.19A2-0.75C2-0.72D2YASP的回归方程:YASP=64.32-0.62A-0.56B-0.69C-0.78AC-0.55BD+1.09CD-0.85A2-0.78C2-2.32D2A:温度(℃);B:pH值;C:加酶量(U/g);D:液固比(W/W)通过葡聚糖凝胶G-25和G-15分离过柱测定水解多肽的分子量分布得知:第一个峰的分子量在5721Da左右,第二个峰在1397Da左右,第三个峰在618Da左右,第四个峰的分子量在273Da左右。其中,分子量为1397Da左右的分离组分为水解多肽较为集中的主要分布区域。在pH4.5,氮锌比4:1,多肽液浓度4%,反应温度45℃及反应时间40min的条件下,多肽与锌反应生成多肽-Zn2+配合物的得率为63.02%、Zn2+配合率为77.86%。通过对多肽-Zn2+配合物与多肽的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和红外光谱扫描分析,结果证明了多肽与乙酸锌反应后有多肽-Zn2+配合物的生成,并且通过红外图谱对比后发现锌与多肽的氨基和羧基有较强的结合,通过多肽-Zn2+配合物与多肽和乙酸锌混合物的红外光谱对比后发现有新物质的生成即多肽-Zn2+配合物。分别将多肽、多肽-Zn2+配合物、乙酸锌喷洒在饲料上对小白鼠进行喂养实验,30d后与空白组小鼠做对比,结果发现三种饲料添加物对小鼠的体重及器官重量影响显着,尤其以多肽和多肽-Zn2+配合物影响更明显,且对其血清的白蛋白含量、总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溶菌酶活力、AKP活力、SOD活力、肝的SOD活力、肾的GSH-Px活力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与空白组相比都有显着的影响。

孙秋君,陈晓晔,朱建良[4](2011)在《蛋白质降解及其产物氨基酸检测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蛋白质的降解方法,包括酸水解、碱水解、酶解以及超声辅助水解,并分析比较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其次从检测方法的角度综述了蛋白降解产物-氨基酸的分析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

付文雯[5](2010)在《牛骨胶原多肽螯合钙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文中认为本试验以新鲜牛骨为原料,通过清洗,脱脂等预处理将其制成粉末,采用蛋白酶水解的方法确定最佳的胶原多肽生产工艺,对酶解剩余的骨渣采用酸处理的方式,提取可溶性骨钙并研究制备胶原多肽螯合钙的最佳配位工艺,最后对胶原多肽螯合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扫描电镜,X衍射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推测其结构式。以水解度和可溶性多肽得率为指标,通过对木瓜蛋白酶、A1398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的水解效果进行比较确定用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来对牛骨进行分步酶解。复合酶解最佳工艺为t=2:2,E/S=2:2,T=55℃,酶解顺序:先碱性蛋白酶后木瓜蛋白酶。经葡聚糖凝胶G-25分离,可将酶解液分成四个组分,分子量大概分布在117-81283 Da之间,主要以4000 Da左右的小肽为主。对以上四个组分分别进行收集,测其与钙的螯合率,发现分子量小于4000 Da的小肽(主要是Ⅱ,Ⅲ,Ⅳ组分)螯合率明显高于81283 Da的肽段(Ⅰ组分)。经氨基酸分析发现脯氨酸,甘氨酸等胶原蛋白的特征氨基酸含量较高。同时易于钙结合的酸性氨基酸,如苏氨酸,天门冬氨酸的含量也很高,说明牛骨蛋白水解液是制备多肽螯合钙的良好肽源。选用盐酸,乙酸,乳酸,柠檬酸提取骨渣中可溶性钙,结果表明,盐酸水解骨渣转化钙的能力最强,每克骨渣中提取的可溶性钙达31.5 mg。应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试验对牛骨渣中可溶性钙提取进行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t)-95 min,温度(T)=70℃,料液比(m:V)=1:20,在此条件下可溶性钙含量可达32.34 mg/g骨渣。采用旋转蒸发3次除酸,除酸率达80%。采用活性炭进行脱色的最佳工艺为:活性炭浓度为2%,脱色温度为20℃,脱色时间10 min,脱色率达到了99.5%以上。螯合反应的最佳工艺为:pH=8,时间(t)=60 min,质量比=2:1,温度=60℃,在此条件下螯合率为91.89%。采用硫化钠法对胶原多肽螯合钙进行初步鉴定,确定其是不同于胶原多肽的一种新型螯合物。通过元素分析,不同pH条件下溶解度试验,红外光谱,UV扫描图谱,SEM图谱,X衍射等对胶原多肽螯合钙的结构进行分析表征,并对胶原多肽螯合钙的结构进行推测。不同pH值下的溶解度试验表明胶原多肽螯合钙属于易溶物质;红外光谱试验中胶原多肽与钙结合后酰胺Ⅰ,Ⅱ波数均发生了位移;UV扫描图谱中胶原多肽的羰基及肽键的特征吸收峰也明显发生了位移;SEM图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少白色晶粒“镶嵌”在胶多肽表面;从X衍射图谱上可以明显看到胶原多肽基本无规则的非晶体结构转变成有规则的晶体结构;根据上述结构分析推测胶原多肽螯合钙是以钙为中心,紧密地与氨基和羰基基团结合形成形成五元环结构。

罗蕾蕾[6](2009)在《菜籽粕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铜的研究》文中认为菜籽粕是菜籽榨油过程中经压榨脱脂后产生的一种副产物,其粗蛋白含量一般为28~40%,为全价优质的植物蛋白。但是,目前我国对菜籽粕的利用很有限,仅用作肥料或按少量比例添加作反刍动物和淡水鱼养殖饲料,利用价值不高。本文通过研究开发制备氨基酸螯合铜来提升菜籽粕的利用效率。以双低菜籽饼粕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法制备了菜籽分离蛋白,再用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水解得到复合氨基酸,研究了其最佳制备条件。再以复合氨基酸为原料,对复合氨基酸螯合铜的合成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探讨了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螯合反应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分步酶解法制备复合氨基酸,确定了使用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的分步酶水解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液料比15:1,温度50℃,pH 10.5条件下,先用3250 u/g的碱性蛋白酶水解2小时,灭酶后再调节温度至45℃,pH至9,添加4500u/g的中性蛋白酶水解2小时,水解效果较好。得到的复合氨基酸水解度和氮收率分别为45.83%和82.75%。在pH3-9范围内,氮溶解指数高于75.43%。三氯乙酸氮溶解指数达91.71%。(2)制备的复合氨基酸中单宁、硫苷、植酸等有害物质和抗营养因子含量较原料有明显降低,且氨基酸种类较多,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通过适量添加个别氨基酸可使其配比接近人乳模式,因此可应用于饲料或食品添加剂中,提高了其使用价值。(3)分别使用Na2S化学鉴定法和红外光谱分析法对复合氨基酸和铜螯合后产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生成了具有稳定结构的螯合物复合氨基酸螯合铜。(4)对复合氨基酸螯合铜的合成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配位比对螯合反应的影响。复合氨基酸与铜螯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pH值和配位比,且配位比达到极显着水平。确定了复合氨基酸与铜螯合的最适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50min,反应温度50℃,配位比2:1,pH值为9。在该条件下得到的复合氨基酸螯合铜的螯合率为94.59%,氨基酸含量为30.2%。

汪学荣[7](2008)在《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制备技术及性质研究》文中提出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世界各地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据WHO报道,全世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大于20%。目前,缺铁性贫血的防治主要通过摄入补铁剂来实现。常见的补铁剂有硫酸亚铁、氯化亚铁、葡萄糖酸亚铁、乳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等,这些补铁剂虽然铁含量高,补铁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它们在体内的利用率较低,毒副作用大,并且有特殊的金属铁锈味。多肽螯合铁是蛋白质水解生成的多肽与二价铁离子螯合而生成的生物态铁,在体内不受碳酸盐、单宁酸和纤维素等干扰物质的影响,在体内始终处于可吸收的二价状态,可以直接被肠粘膜细胞吸收,无毒副作用,不产生任何消化道刺激症状,生物利用率高,是一种理想的补铁剂。我国是世界上生猪出栏数最多的国家,年出栏生猪4~5亿头,每头猪约有2kg猪血,因此每年由屠宰生猪而产生的副产物猪血大约有8~10亿kg,这相当于400万吨猪肉或460万吨全蛋所含的蛋白质。猪血虽然营养丰富,但因其色泽差,血腥味重,适口性差,血红蛋白不易消化吸收,因而未被很好利用。目前,我国的猪血除部分作食用和加工血粉外,还有约70%的猪血被废弃掉,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因此,本论文以猪血粉为原料,使用碱性蛋白酶进行水解,再将膜分离纯化得到的猪血多肽与亚铁盐进行螯合反应,然后对制得的猪血多肽铁螯合盐进行理化性质研究、功能性质研究和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以期为缺铁性贫血人群提供理想的补铁制剂,并为其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本论文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猪血酶法水解制备猪血多肽的研究1.1 2709碱性蛋白酶对猪血粉具有较好的水解效果,其水解最佳工艺参数为:pH值10.5,水解温度45℃,底物浓度2%,酶与底物质量比3.0%,水解时间6h。1.2活性炭对猪血粉酶解液具有理想的脱色效果,其最佳脱色工艺参数为活性炭用量2.5%,pH4.0,脱色温度60℃,吸附时间1.0h,在此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下猪血粉酶解液的脱色率达92.20%,同时氮损失率为10.42%。1.3离子交换树脂对猪血粉酶解脱色液具有较好的除盐效果。当猪血粉酶解脱色液进样速度为2BV/h时,除盐率达82.11%,同时氮损失率为6.59%。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对除盐后的猪血粉酶解多肽液具有很好的截留分离效果,超滤的最佳操作压力为0.15MPa,多肽液最适温度为25℃,在最佳操作压力和最适温度条件下得到了10kDal以上、5~10kDal、1~5kDal和1kDal以下4个相对分子质量段的猪血多肽,多肽得率分别为4.38%,13.97%,74.76%和6.89%。可见,猪血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于1~5kDal之间。1.4制备得到的猪血多肽呈浅黄色粉末状,无血腥气味,口感较细腻,味道适中,略带苦味。2、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制备及成分分析2.1从硫酸亚铁和氯化亚铁在不同浓度乙醇中的溶解性可知,氯化亚铁能完全溶于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中,更适合作为螯合反应的铁源。2.2猪血多肽铁螯合盐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H值5,多肽与氯化亚铁质量比4:1,多肽溶液浓度3.0%。2.3通过硫化钠法定性检测螯合反应产物可知,猪血多肽铁是以多肽螯合物形式存在的,是不同于猪血多肽和氯化亚铁的一种新物质,并且其主要成分是多肽和铁,二者质量百分数分别为70.02%和12.23%。3、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理化性质研究3.1猪血多肽铁螯合盐能溶于水中,在中性条件下其溶解度最小,随着酸性或碱性的增强,溶解度增加;猪血多肽铁螯合盐难溶于有机溶剂。3.2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外观、固体和溶液的稳定性均优于硫酸亚铁。3.3经过初步的紫外扫描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可知,猪血多肽铁螯合盐与猪血多肽、氯化亚铁不同,是一种新型螯合物。4、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抗氧化和抗贫血功能研究4.1猪血多肽铁螯合盐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过氧化氢(H2O2),维生素C、猪血多肽铁和猪血多肽这三种物质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过氧化氢(H2O2)清除能力的强弱顺序为维生素C>猪血多肽铁>猪血多肽,因此猪血多肽铁螯合盐具有较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过氧化氢(H2O2)的能力。4.2通过低铁饲料喂养,辅以每周尾静脉放血的方法,4周后可以成功建立大鼠缺铁性贫血模型。用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灌胃缺铁性贫血大鼠4周后可使缺铁性贫血大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清铁水平显着升高(P<0.05),故猪血多肽铁螯合盐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缺铁性贫血,并且其抗贫血效果明显优于葡萄糖酸亚铁和氯化亚铁。5、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安全性评价5.1经口急性毒性(LD50)试验表明,小鼠经口灌喂猪血多肽铁螯合盐后无毒性反应,由寇氏改良法计算公式得到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LD50=30 998mg/kg,大于15000mg/kg,故猪血多肽铁螯合盐为实际无毒物质。5.2 Ames试验表明,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5个剂量组在加S-9或不加S-9活化的情况下,4个菌株TA97、TA98、TA100和TA102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较接近,并且没有超过阴性对照组的2倍,而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要低很多,故猪血多肽铁螯合盐不能使鼠伤寒沙门氏菌移码突变株和碱基置换突变株发生回复突变的现象,未呈现致突变性。微核试验和畸形试验表明,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组)细胞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而猪血多肽铁螯合盐各剂量组细胞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并且无剂量-效应关系。因此,猪血多肽铁螯合盐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无断裂效应,对小鼠精子的畸形无影响。5.3大鼠30天喂养试验表明,三个剂量试验组的大鼠生长发育与行为活动正常,动物体重和食物利用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剂量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无剂量-效应关系;各剂量组的脏体比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器官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

钱玉婷,常志州,王世梅,吴军伟,徐霄[8](2008)在《水华蓝藻酸解制备复合氨基酸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华蓝藻打捞、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措施。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及正试验方法,研究了蓝藻硫酸水解提取复合氨基酸液的工艺条件,以氨基酸态氮的水解率为主要指标,考察了水解温度、时间、酸浓度、蓝藻固物含量等因素对水解氨基酸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硫酸水解的最佳条件为:水解温度120℃,水解时间8 h,硫酸在溶液中的质量浓度为20%。同时对水解液进行检测后发现,溶液中氨基酸种类丰富,且已不含藻毒素。

李庭[9](2008)在《米蛋白肽锌的制备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探索了米渣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将米蛋白肽与硫酸锌螯合制备米蛋白肽锌,确立螯合工艺和喷雾干燥生产米蛋白肽锌的最佳工艺条件。复合胰蛋白酶米渣限制性酶解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1‰,温度50℃,固液比1:5(W/V),pH为8,酶解时间4 h;利用酸碱沉降法对米渣酶解物的等电点进行了连续细化测定,其结果为:米蛋白液在不同pH值下的沉淀曲线中出现两个明显波峰,说明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在等电点pH 2.8,其最大沉淀率和提取度分别为31.95%和19.02%,而在等电点pH 8.6下,其最大沉淀率和提取度则分别为17.79%和10.67%。米蛋白肽分子量分布主要集中在3000Da以下,占91.83%,其分子量分区域性集中。米蛋白肽螯合锌螯合反应由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螯合最佳工艺条件为:米蛋白肽与二价锌的质量比为4.56:1,pH 5,螯合温度60℃,螯合时间90min。米蛋白肽螯合锌的锌含量为15.33%。经硫化钠法和红外光谱分析,可确定米蛋白肽与锌形成了螯合物。不同单体氨基酸锌螯合工艺最佳条件为:蛋氨酸锌与硫酸锌配体摩尔比2:1,pH为4.5,温度90℃,时间60min;甘氨酸与硫酸锌的配体摩尔比为2:1,pH为5,温度70℃,时间90 min;赖氨酸与硫酸锌的配体摩尔比为2:1,pH为8,温度70℃,时间90 min。不同锌源与猪油、菜籽油、玉米油以及蛋糕体系的贮藏实验表明:硫酸锌对油脂的催化氧化作用显着,而螯合状态的米蛋白肽锌,由于锌是以非离子态存在,对油脂的催化氧化作用很小。米蛋白肽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大肠杆菌的生长都表现了较强的抑制作用。米蛋白肽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3.50g/L,对大肠杆菌的MIC为3.00g/L.喷雾干燥法生产米蛋白肽锌小试的最佳条件:喷雾进风温度为190℃,出风温度为95℃,进料速度为20 mL·min-1,气流压力为0.12 Mpa。以此条件进行中试扩大生产,得到中试产品。肽锌的中试与小试产品在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二者同为无异常滋味和气味、无结块、无杂质的粉末,且卫生指标合格。

姜素荣[10](2008)在《高效复合叶面肥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以豆粕为蛋白原料,通过硫酸水解、氢氧化钙中和制备了复合氨基酸。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柠檬酸、复合氨基酸等为螯合剂,对中微量元素进行螯合反应后,加入适量的大量元素、腐植酸、复合氨基酸及表面活性剂,制备了高效复合叶面肥。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复合氨基酸的酸水解与碱中和的最佳工艺条件。发现硫酸浓度、酸料比、水解时间三因素对复合氨基酸产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硫酸浓度影响最大,酸料比次之,水解时间的影响作用最小。得到了硫酸水解豆粕制备复合氨基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浓度30%;酸料比4.5(ml):1(g);水解时间8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复合氨基酸产率达到86.5%。在制备高效复合叶面肥过程中,通过正交试验,综合考察了螯合剂种类、螯合温度、螯合时间、溶液pH值等因素对叶面肥性能的影响。发现这些因素对叶面肥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螯合剂种类、pH值、螯合温度、螯合时间;获得了最佳螯合条件为:螯合剂采用EDTA与柠檬酸;螯合温度40℃;螯合时间0.5h;溶液pH值5.5。制备获得的高效复合叶面肥不但氨基酸含量、微量元素含量、pH值等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同时还含有大量元素氮、磷、钾,中量元素钙、镁、硫,高活性腐植酸钾,稀土添加剂等有益组分。产品具有安全、无毒、易溶、不含激素和适应广泛的特点,符合环保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全面平衡作物营养,合理调节植物体内代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二、盐酸水解大豆饼粕制备复合氨基酸工艺条件的正交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酸水解大豆饼粕制备复合氨基酸工艺条件的正交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多粘类芽孢杆菌液态发酵花生粕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花生粕应用研究进展
        1.1.1 花生粕
        1.1.2 花生粕营养成分分析
        1.1.3 花生粕应用现状
        1.1.4 花生粕的应用前景
    1.2 多粘类芽孢杆菌应用研究进展
        1.2.1 多粘类芽孢杆菌
        1.2.2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植物促生的作用机理
        1.2.3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1.3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应用前景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目的及研究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花生粕降解菌的筛选及蛋白酶活力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花生粕分解菌的筛选
        2.2.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花生粕分解菌的筛选
        2.4.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粘类芽孢杆菌生长特性及高密度培养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3.2.2 多粘类芽孢杆菌生长特性的研究
        3.2.3 不同环境条件对多粘类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的生长曲线
        3.4.2 多粘类芽孢杆菌生长特性
        3.4.3 不同环境条件对多粘类芽孢杆菌生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粘类芽孢杆菌降解花生粕发酵工艺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样品
        4.1.2 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单因素试验
        4.2.2 正交试验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4.4.2 正交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粘类芽孢杆菌发酵降解花生粕中试试验
    5.1 试验材料
        5.1.1 样品
        5.1.2 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发酵前后各个指标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6.1 结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多菌种混合发酵棉籽饼粕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简介
        1.1.1 棉籽饼粕脱毒的研究
    1.2 棉籽饼粕的利用
        1.2.1 棉籽小分子肽
        1.2.2 复合氨基酸液的研究
        1.2.3 益生菌饲料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发酵去除棉酚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蒸煮条件试验结果分析
        2.2.2 HPLC 法测定游离棉酚含量
        2.2.3 单菌种发酵对棉酚去除率的影响
        2.2.4 多菌种混合发酵对游离棉酚的去除率
    2.3 讨论
第3章 棉籽饼粕生产小分子肽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因素对菌酶水解的影响
        3.2.2 正交法确定最佳菌酶水解条件
        3.2.3 水解液中肽分子量分布
    3.3 讨论
第4章 复合氨基酸液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益生菌饲料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及原料
        5.1.2 检测指标
        5.1.3 原料配比
        5.1.4 工艺流程
        5.1.5 发酵条件研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霉菌与酵母菌接种比例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5.2.2 芽孢杆菌接入时间的不同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5.2.3 乳酸菌接种量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5.2.4 工艺条件的确定
    5.3 讨论
第6章 结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罗非鱼鱼肉蛋白多肽及其锌配合物的制备与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罗非鱼概述
        1.1.1 国内罗非鱼产业概况
        1.1.2 罗非鱼的营养价值
        1.1.3 罗非鱼的加工方法
    1.2 生物活性肽的概括
        1.2.1 生物活性肽
        1.2.2 生物活性肽的吸收机理
        1.2.3 生物活性肽的生理作用
    1.3 鱼肉蛋白水解研究
        1.3.1 蛋白质的水解方式
        1.3.2 国内外多肽酶解的研究现状
    1.4 多肽微量元素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微量元素的定义
        1.4.2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1.4.3 多肽微量元素的配合机理
        1.4.4 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的合成方法
        1.4.5 多肽-微量元素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化学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罗非鱼原材料前处理
        2.4.2 酶活力测定
        2.4.3 酶水解罗非鱼肉条件优化
        2.4.4 多肽的分离纯化
        2.4.5 罗非鱼多肽-Zn2+配合物的制备
        2.4.6 配合物结构分析
        2.4.7 功能活性动物试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酶水解罗非鱼肉条件优化
        3.1.1 酶活的测定
        3.1.2 福林酚法测多肽含量
        3.1.3 影响鱼肉蛋白酶解的因素
        3.1.4 优化水解条件
        3.1.5 响应面分析
        3.1.6 数学模型的验证试验
    3.2 多肽的分离纯化
        3.2.1 多肽分子量的测定
    3.3 多肽锌配合物的合成
    3.4 多肽锌配合物的分子结构鉴定
        3.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4.2 红外光谱分析
    3.5 多肽锌配合物的动物实验
        3.5.1 配合物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5.2 配合物对小鼠器官质量的影响
        3.5.3 配合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影响
        3.5.4 配合物对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3.5.5 配合物对小鼠体内氧化酶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牛骨胶原多肽螯合钙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 牛骨的主要成分与利用现状
        1.1 牛骨的主要成分
        1.2 骨蛋白的利用
        1.3 畜禽骨骼中钙的利用
    2 牛骨蛋白酶解的研究
        2.1 胶原多肽的概述
        2.2 蛋白质的酶解机理
        2.3 酶解的研究现状
    3 钙制剂的研究现状
        3.1 钙的生理功能
        3.1.1 参与血凝过程
        3.1.2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3.1.3 参与人体其它生理活动
        3.1.4 促进部分酶的活性
        3.2 钙在体内的分布、吸收及代谢
        3.3 钙制剂的发展现状
    4 多肽螯合钙的研究
        4.1 氨基酸螯合钙与多肽螯合钙的比较
        4.1.1 吸收机制
        4.1.2 转运机制
        4.2 多肽螯合钙的结构分析
        4.2.1 鳌合物的紫外吸收
        4.2.2 鳌合物红外吸收
        4.3 多肽螯合钙的分离
        4.4 肽钙螯合的产品研发研究
    5 研究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2 主要研究内容
        5.2.1 牛骨蛋白酶解工艺的研究
        5.2.2 骨渣中可溶性钙提取工艺的研究
        5.2.3 胶原多肽与骨钙螯合工艺的研究及分离纯化
        5.2.4 胶原多肽螯合钙的理化分析与结构表征
第二章 牛骨蛋白酶解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与药品
        1.1.2 试验设备
        1.2 方法
        1.2.1 脱脂工艺的研究
        1.2.2 酶解工艺流程
        1.2.3 高压蒸煮对蛋白质损失率的影响
        1.2.4 酶制剂筛选试验
        1.2.5 酶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1.2.6 复合实验设计
        1.2.7 酶解液的分子量分布测定
        1.2.8 指标与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牛骨基本成分的测定结果
        2.2 脱脂工艺的实验结果
        2.3 高压蒸煮对蛋白质损失率影响的实验结果
        2.4 酶活的测定结果
        2.5 酶制剂筛选的实验结果
        2.6 碱性蛋白酶酶解工艺的实验结果
        2.6.1 加酶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6.2 pH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6.3 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6.4 底物浓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6.5 温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7 木瓜蛋白酶酶解工艺的实验结果
        2.7.1 加酶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7.2 底物浓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7.3 pH值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7.4 温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7.5 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8 复合酶解正交实验结果
        2.8.1 复合方式的选择
        2.8.2 复合正交实验结果
        2.8.3 极差分析
        2.9 水解液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结果
        2.9.1 标准品的洗脱时间
        2.9.2 水解液的G-25图谱及分子量分布
        2.10 水解液的氨基酸成分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牛骨渣中可溶性钙提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材料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骨渣的预处理
        1.2.2 酸的选择
        1.2.3 酸解单因素试验设计
        1.2.4 旋转正交实验设计
        1.2.5 酸解液脱酸的研究
        1.2.6 酸解液脱色的研究
        1.2.7 指标与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可溶性骨钙提取用酸的选择结果
        2.2 可溶性钙提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2.2.1 HCl的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2.2 HCl用量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2.3 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2.4 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3 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2.3.1 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实验结果
        2.3.2 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2.3.3 试验因子间互作效应分析
        2.3.4 单因子效应分析
        2.3.5 边际效应分析
        2.3.6 最佳作用参数的确定
        2.4 酸解液脱酸的实验结果
        2.5 酸解液脱色的实验结果
        2.5.1 活性炭用量对脱色效果影响
        2.5.2 时间对脱色效果影响
        2.5.3 温度对脱色效果影响
        2.5.4 工艺条件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牛骨胶原多肽与骨钙螯合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材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胶原多肽与骨钙螯合实验设计
        1.2.2 正交试验设计
        1.2.3 胶原多肽螯合钙的分离纯化
        1.2.4 胶原多肽螯合钙初步鉴定
        1.2.5 试验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质量比对螯合效果的影响
        2.2 时间对螯合效果的影响
        2.3 pH值对螯合效果的影响
        2.4 温度对螯合效果的影响
        2.5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极差分析
        2.5.2 方差分析
        2.6 胶原多肽螯合钙分离纯化的结果
        2.6.1 游离钙离子检测实验现象
        2.6.2 游离氨基酸检测实验现象
        2.7 胶原多肽螯合钙的鉴定实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胶原多肽螯合钙的结构表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材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红外光谱分析
        1.2.2 紫外扫描分析
        1.2.3 扫描电镜分析
        1.2.4 X衍射分析
        1.2.5 指标与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胶原多肽螯合钙常规分析结果
        2.2 胶原多肽螯合钙在不同pH值下溶解度的测定结果
        2.3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2.4 紫外扫描实验结果
        2.5 JSM-6390LV电镜扫描实验结果
        2.6 X衍射实验结果
        2.7 推测胶原多肽螯合钙的结构式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菜籽粕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前言
    1.1 菜籽粕的开发利用进展
        1.1.1 菜籽蛋白及其国内外应用和研究现状
        1.1.2 菜籽蛋白水解
    1.2 微量元素螯合物及其国内外应用和研究现状
        1.2.1 复合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
        1.2.2 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特点
        1.2.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4 复合氨基酸螯合铜
    1.3 背景、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酶的筛选与湿热处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方法
    2.2 检测方法
        2.2.1 粗蛋白含量测定
        2.2.2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2.2.3 脂肪含量的测定
        2.2.4 硫苷的测定
        2.2.5 单宁含量测定
        2.2.6 氨基酸组成测定
        2.2.7 酶活的测定
        2.2.8 水解度的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原料主要成分分析
        2.3.2 菜籽粕中氨基酸成分分析
        2.3.3 酶活的测定
        2.3.4 酶的筛选
        2.3.5 湿热处理中温度对水解度的的影响
        2.3.6 湿热处理中时间对水解度的的影响
        2.3.7 完全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氨基酸的酶法制备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原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制备复合氨基酸工艺路线
        3.1.5 试验方法
    3.2 检测方法
        3.2.1 氮收率的测定
        3.2.2 氮溶解指数(NSI)的测定
        3.2.3 TCA-NSI的测定
        3.2.4 盐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pH值对碱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的影响
        3.3.2 不同温度对碱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的影响
        3.3.3 不同液料比对碱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的影响
        3.3.4 不同加酶量对碱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碱性蛋白酶水解菜籽饼粕的水解度的影响
        3.3.6 不同条件对碱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正交试验分析
        3.3.7 验证试验结果
        3.3.8 不同温度对中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的水解度的影响
        3.3.9 不同加酶量对中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的水解度的影响
        3.3.10 pH值对中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的水解度的影响
        3.3.11 反应时间对中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的水解度的影响
        3.3.12 不同条件对中性蛋白酶水解菜籽蛋白的正交试验分析
        3.3.13 验证试验结果
    3.4 水解产物性能分析
        3.4.1 总水解度与氮收率
        3.4.2 氮溶解指数(NSI)随PH值的变化
        3.4.3 三氯乙酸氮溶解指数
        3.4.4 抗营养因子分析
        3.4.5 盐含量的测定结果
        3.4.6 水解产物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氨基酸螯合铜的合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原料和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铜工艺路线
        4.1.4 试验方法
    4.2 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H值对螯合反应的影响
        4.3.2 温度值对螯合反应的影响
        4.3.3 时间值对螯合反应的影响
        4.3.4 配位比对螯合反应的影响
        4.3.5 不同条件对螯合反应的正交试验分析
        4.3.6 Na_2S化学鉴定结果
        4.3.7 产物红外分析图谱
        4.3.8 氨基酸含量
        4.3.9 螯合率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7)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制备技术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铁在人体内的代谢
        1.1.1 铁的分布
        1.1.2 铁的吸收与转运
        1.1.3 铁的排泄
    1.2 铁的生物学功能
        1.2.1 运输氧的功能
        1.2.2 储存氧的功能
        1.2.3 电子传递功能
    1.3 铁的饮食推荐量及缺乏、中毒症状
    1.4 铁与疾病
        1.4.1 铁与缺铁性贫血
        1.4.2 铁与糖尿病
        1.4.3 铁与免疫功能障碍
        1.4.4 铁与智力障碍
        1.4.5 铁与其它疾病
    1.5 补铁剂现状
        1.5.1 第一代补铁剂
        1.5.2 第二代补铁剂
        1.5.3 第三代补铁剂
        1.5.4 第四代补铁剂
    1.6 猪血概述
        1.6.1 猪血的功能特性
        1.6.2 猪血的开发利用概况
        1.6.3 猪血中血红蛋白简介
        1.6.4 猪血多肽的制备
        1.6.5 猪血多肽生理活性及其开发利用
    1.7 铁螯合盐的研究现状
        1.7.1 铁螯合盐的国外研究现状
        1.7.2 铁螯合盐的国内研究现状
    1.8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8.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8.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猪血酶法水解制备多肽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辅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分析测定指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猪血酶法水解条件的研究
        2.3.2 猪血粉酶解液脱色工艺的研究
        2.3.3 猪血多肽的分离纯化
        2.3.4 猪血多肽样品的感官评价结果
    2.4 本章小节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辅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成分分析
        3.2.5 分析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亚铁盐种类的选择
        3.3.2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制备工艺研究
        3.3.3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成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理化性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原辅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分析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溶解度试验
        4.3.2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理化稳定性试验
    4.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抗氧化和抗贫血功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动物饲料
        5.2.3 实验动物
        5.2.4 主要仪器设备
        5.2.5 实验方法
        5.2.6 分析测定方法
        5.2.7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5.3.2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抗贫血作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安全性评价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2.4 数据处理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猪血多肽铁螯合盐急性毒性试验
        6.3.2 遗传毒性试验
        6.3.3 大鼠30天喂养试验
    6.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主要研究结果、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本论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7.3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致谢

(8)水华蓝藻酸解制备复合氨基酸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案
        1.2.1 水解温度
        1.2.2 水解时间
        1.2.3 硫酸浓度
        1.2.4 蓝藻含水率
        1.2.5 正交试验
        1.2.6 氨基氮转化率的计算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
    2.2 水解时间
    2.3 溶液中硫酸浓度
    2.4 蓝藻含水率
    2.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 结 论

(9)米蛋白肽锌的制备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状况
        1.1.1 米渣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
        1.1.2 氨基酸螯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1.1.3 氨基酸锌螯合物的应用研究
        1.1.4 螯合锌的性质研究
        1.1.5 喷雾干燥工艺的概况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米渣酶解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米渣酶解实验
        2.2.2 米蛋白肽分子量分布测定
        2.2.2 米蛋白肽等电点的测定
    2.3 小结
第三章 米蛋白肽(氨基酸)锌螯合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米蛋白肽锌螯合工艺单因素试验
        3.2.2 米蛋白肽锌螯合工艺正交试验
        3.2.3 氨基酸锌螯合工艺条件研究
        3.2.4 各螯合锌样品中的锌含量
    3.3 小结
第四章 米蛋白肽锌的理化性质及抑菌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硫化钠法鉴定米蛋白肽锌
        4.2.2 米蛋白肽锌的光谱特性
        4.2.3 米蛋白肽锌的感官指标
        4.2.4 米蛋白肽锌的氮锌组成分析
        4.2.5 米蛋白肽锌的溶解度分析
        4.2.6 米蛋白肽锌的抑菌作用
        4.2.7 米蛋白肽锌的应用试验
    4.3 小结
第五章 米蛋白肽锌的中试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喷雾工艺生产米蛋白肽锌
        5.2.2 米蛋白肽锌的中试研究
        5.2.5 产品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高效复合叶面肥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叶面肥的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1.1.1 叶面肥的特点与吸收机理
        1.1.2 国内外叶面肥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
        1.1.3 叶面肥的发展趋势
        1.1.4 叶面肥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氨基酸在叶面肥中的应用研究
        1.2.1 氨基酸原料来源
        1.2.2 蛋白质水解制取氨基酸的原理与方法
        1.2.3 氨基酸产率的影响因素
        1.2.4 氨基酸在改善叶面肥性能方面的作用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2.2 实验原理
        2.2.1 复合氨基酸制备原理
        2.2.2 螯合反应原理
    2.3 复合氨基酸的制备
        2.3.1 工艺和原料选择
        2.3.2 复合氨基酸的制备
    2.4 高效复合叶面肥制备
        2.4.1 叶面肥配方选择
        2.4.2 叶面肥制备工艺
        2.4.3 叶面肥制备正交试验
    2.5 产品性能检测
        2.5.1 氨基酸测试项目及方法
        2.5.2 叶面肥性能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复合氨基酸制备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硫酸浓度的影响
        3.1.2 酸料比的影响
        3.1.3 水解时间的影响
    3.2 叶面肥制备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螯合剂的影响
        3.2.2 螯合温度与螯合时间的影响
        3.2.3 溶液pH 值的影响
        3.2.4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3.3 产品性能分析
        3.3.1 复合氨基酸的结构分析
        3.3.2 高效复合叶面肥性能分析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盐酸水解大豆饼粕制备复合氨基酸工艺条件的正交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粘类芽孢杆菌液态发酵花生粕及其特性研究[D]. 吕伟超.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2]多菌种混合发酵棉籽饼粕的综合利用[D]. 王小磊. 武汉工业学院, 2012(06)
  • [3]罗非鱼鱼肉蛋白多肽及其锌配合物的制备与生物活性[D]. 方细娟. 广州大学, 2012(02)
  • [4]蛋白质降解及其产物氨基酸检测的研究进展[J]. 孙秋君,陈晓晔,朱建良. 食品工业科技, 2011(11)
  • [5]牛骨胶原多肽螯合钙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D]. 付文雯.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6]菜籽粕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铜的研究[D]. 罗蕾蕾.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7]猪血多肽铁螯合盐的制备技术及性质研究[D]. 汪学荣. 西南大学, 2008(05)
  • [8]水华蓝藻酸解制备复合氨基酸液的研究[J]. 钱玉婷,常志州,王世梅,吴军伟,徐霄. 江苏农业学报, 2008(05)
  • [9]米蛋白肽锌的制备工艺及中试研究[D]. 李庭. 南昌大学, 2008(04)
  • [10]高效复合叶面肥制备与性能研究[D]. 姜素荣. 西安科技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盐酸水解豆粕制备复合氨基酸工艺条件的正交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