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河灌区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长垣河灌区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一、昌源河灌区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卫雪[1](2020)在《线性文化遗产视野下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以祁县—平遥段为例》文中指出传统村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山水环境是维系人类生存的资源条件,其中水系尤为重要,水系是构成线性文化遗产的内在脉络,是凝结传统村落群的空间线索。在村落遗产形成与发展的数百年时间中,水系与传统村落有着密切关联,影响着村落的选址、营建、衰落、更新,维持着村落的生产与生活。在山西中部地区,传统村落不仅是晋地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还依托汾河水脉共同构成了线性文化遗产体系。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水系和传统村落群均经历了历时演化,逐渐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水系的作用会发生变化,继而影响到村落的发展模式。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当代,村落个体的作用相对微弱,若借助水系整合形成聚落共同体,既易于展现出整体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能够促进村落群完成空间更新和生活提升。基于此,本文针对汾河流域祁县-平遥段的传统村落群展开调查研究,分析该区域范围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收集整理汾河流域祁县-平遥段传统村落的文献资料、历史图档、规划档案等,并结合田野调查和村民访谈,了解传统村落的沿革和现状;第二部分,梳理山水环境、驿路系统、文化源流等要素,通过GIS空间分析归纳传统村落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阐释村落选址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类型化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图解分析,揭示研究区域内水系的历时演变,以及对村落空间形态所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对典型传统村落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是通过特定案例的实地调研、访谈和历史资料的解读,研判各级水系资源和水利设施在村落发展和更新过程的作用;第五部分,总结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归纳为发展型、内生型、遗址型。综上,总结汾河流域祁县-平遥段的自然环境要素(水系)和社会环境要素(驿路)与传统村落空间生成、形态更替、生活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水系的结构性作用尤为重要,对于传统村落个体及村落群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该研究将特定历史文化区域内的传统村落群视作有机整体,为其空间形态的有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村落的价值认知、规划设计及持续发展提供了方法支撑。

孙亚兴[2](2020)在《红山村示范区建设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灌区建设除需要完善的输水系统外,还需要有充足的水资源支撑。文章以新疆军塘湖灌区红山村示范区为实例,对该区域内现状年(2019年)和设计水平年(2025年)水资源供需关系进行了介绍分析。其中,居民生活及牲畜用水均完全满足,而现状年农业灌溉需水量大于供水量,需要超采地下水应对,但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便可使水资源供需得到平衡。

方云祥[3](2020)在《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去的几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快速的经济发展在带来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积累了各种环境问题。伴随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国民对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和要求也日渐提升。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已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流域作为一个以水力联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地理单元,其区域内各自然环境要素存在着紧密联系,导致很多环境问题往往具有流域性的特征。因此,在解决流域环境问题时,从流域全局以及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多要素角度出发进行统筹考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需要从流域的角度出发去解决流域性环境问题,但在相关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方面有待完善。本研究从流域的角度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流域环境管理对策研究,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选取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作为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研究,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踏勘、样品采集与分析统计,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和国外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和内涵、评价方法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方法,对三个流域开展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理念对安徽省的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安徽省境内有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流域。根据对三大流域内一级流域的自然特征、规模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开展情况,选取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作为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根据典型流域的自然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服务功能等,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由决策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和变量层组成的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每项指标建立5个等级的评分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中各层级指标进行逐层赋权,建立了逐级加权的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方法。(2)对安徽省典型流域开展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地表覆盖、水资源、水质、人口、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在三个流域共126个点位开展水生生物采集,74个点位开展河道水文状况实地调查;在对调查和采集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后对三个流域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评价得出:青弋江流域、淠河流域、率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68.8分、63.6分、77.5分,健康级别均属于良好级别;各流域内部上、中、下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本一致;对比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陆域生态系统要优于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根据单个具体指标和要素评价,发现水生生物相关指标和河道连通性指标评分较低,是影响三个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据水质指标和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对比,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了单纯的化学水质指标在反映水环境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发现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总体特征存在着空间条块分割和部门多头管理的特点,从流域整体角度进行环境管理的特点不明显。综合分析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流域环境管理的经验,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出发,对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从管理理念、法规体系、管理目标、管理机构与机制、流域规划、环境问题的诊断识别与预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郭丹丹[4](2019)在《灌区分形特征与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关联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不仅保障着全国近14亿人口的日常生活用量问题,还为世界上粮食稀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但是由于水资源短缺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伴随着各行各业的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水资源的占用比例都在逐年上升,所以,农业上可用水量越来越少。综合相关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已连续多年在全国排名中位于中游水平。灌区分形特征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灌区的渠系布置形式是否合理,优化渠道系统的分形结构,适当减少冗余渠道,能有效减少因渠道渗漏、蒸发损失等原因造成浪费农业用水情况的发生。灌溉水利用效率主要用来评价灌区农业灌溉用水状况的指标,同时也能反映一个灌区的水利灌溉工程现状、灌溉用水管理水平的高低及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情况。全面合理的评价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能够为该地区灌区节水技术的规划和发展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据统计,黑龙江省现阶段有大型灌区20处,中型灌区305处,小型灌区9136处,但是由于各灌区的地理位置和管理运行方式存在差异,导致黑龙江省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发展不均衡,彼此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大。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典型样点灌区20个,研究这些灌区的渠系结构与分形特征、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找到合理的渠系布置方式和制约灌溉水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实现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稳步提升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基于对黑龙江省典型灌区进行实地调研,将灌区进行分级;利用Horton定律对不同级别灌区渠系结构和分形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各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灌溉水利用效率驱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Horton定律对黑龙江省三级、四级各10个典型灌区的渠系结构和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三级典型灌区中的倭肯河、兴凯湖灌区的渠系结构较复杂,引汤、集贤、托古和仓粮灌区的渠系结构比较简单;四级典型灌区中的查哈阳、蛤蟆通灌区的渠系结构较复杂,梧桐河、东方红、红旗和肇农灌区的渠系结构比较简单;渠系结构复杂度和渠道密度两个指标可以反映灌区渠系结构的复杂程度;灌区渠系结构具有相似性,三级和四级灌区的分维值相差不大,基本上都在一般规定范围之内,黑龙江省典型灌区的渠系分布符合自然界自组织优化结构。(2)分别对黑龙江省2010-2014年各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随时间变化特征和2014年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值介于0.300和0.700之间,三级灌区中小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而四级灌区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2014年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空间分布特征为黑龙江省西部的肇农灌区、南部的东方红灌区、中部的引汤灌区和东南部的红旗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是最大的;位于东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平均值较大,而地形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对较小。(3)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理论对黑龙江省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灌区级别相同而地形条件不同时,处于平原地区的三级和四级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高于处于丘陵地区的灌区,当灌区地形相同而级别不同时,灌区级别越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也越高;当灌区土壤类型为壤土时灌溉水利用效率较高;三级与四级典型灌区现有渠道系统中均存在部分冗余渠道,在输配水过程中的功能性较低,导致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三级灌区中,渠道密度与灌溉水利用效率关联度最大,为0.700,渠系结构复杂度与分维值关联度最大,为0.711,在四级灌区中,节水灌溉面积比例与灌溉水利用效率关联度最大,为0.730,有效灌溉面积与分维值关联度最大,为0.763;渠系结构的合理性是影响三级灌区输配水功能的关键因素,而完善的节水措施是提高四级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4)通过综合考虑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和分维值三个因素与单独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共4中情景下,采用“因果分析法”预测黑龙江省2020年和2025年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同时考虑三个因素预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比单独考虑其中一个因素的提高值较小,更容易使灌溉水利用效率在短时间内提高,达到“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预估的目标值。

田毅[5](2017)在《山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民居主要是指在历史时期形成并保存至今的,用传统方式修建,相对于官式建筑的民间普通百姓居住的房屋。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够反映出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山西现存的传统民居非常丰富,且区域差异明显。研究山西传统民居地理,能够补充当今学界的固有研究,对于弘扬地方文化,建设地方村镇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山西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地方志、村史等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运用历史学、文化地理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分析山西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探讨其形成机制并进行综合分区。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1.晋南位于汾河中下游,包括临汾市和运城市。该区域包括三个地理单元: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和吕梁山区。在汾河谷地,传统民居以砖瓦房为主,运城市以及临汾市南部县的砖瓦房多为二层,临汾市北部县的砖瓦房多为一层。吕梁山区的民居以砖石锢窑为主。运城南部平陆等县分布有少量地窨院。2.晋东南地区位于山西东南,地形包括丘陵、盆地等地貌。晋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以二层砖瓦房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治、高平、阳城、沁水等平川、丘陵地带。壶关县、沁源县、陵川县等中高山区有窑洞,太行山区石质材料丰富,多修建石头房。在较小的区域内部,民居建筑还有细微差异。院落空间布局有“四大八小”、“簸箕院”、“棋盘院”等,还有多进院落组成大型宅院。3.晋中地区位于山西中部,包括今天晋中市、吕梁市和阳泉市。明清时期,富商巨贾遍布各县,多修建大型宅院。传统民居形式在晋中盆地主要是砖瓦房。吕梁山区以及汾阳、孝义、平遥等县以窑洞为主,阳泉市是房、窑混合。在院落布局方式上,晋中地区以窄院为主。4.晋北地区位于山西北部,包括今天的忻州市、朔州市和大同市。晋北地区基本为丘陵、山区,仅有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这两个小盆地。晋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以房为主,包括土木结构的瓦房和平房。由于经济水平发展较慢,这一区域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多是土坯与木材结合。山区主要是土窑、砖窑。在黄河沿岸的河曲、偏关一带以石窑居多。5.民居的分布与聚落中的公共建筑、街巷等聚落内部各种功能区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个案详细分析,我们发现聚落的形态对民居的分布有着一定的影响;聚落公共建筑由聚落外围向聚落内部发展,民居由远离寺庙逐渐发展为与神共居;民居一般沿着街巷整齐分布,山区的民居分布较为杂乱,街巷一般较窄;明清时期一个家族的发展壮大决定了其在村落中的地位,同样该家族也会通过买地等方式扩建宅院,修建大型院落,将本姓家族院落连成一片。6.综合来看,山西传统民居的形成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山西地区,对传统民居的基本形态、房屋结构影响较大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的制约都会对传统民居的形成有大的作用。一般而言,平川为瓦房,山区为窑洞或石头房。山西南北气候的差异对民居的形制和院落布局有微小区别。晋北的寒冷气候使得窗户修建成满面开设,用来吸收较多的阳光;南部夏季比较炎热,窗户一般为小窗。7.经济发展水平是山西传统民居形成的主要因素。传统农业经济下,普通百姓的民居多经济实用。商业经济影响下,出现了出现了许多晋商大院,形成了特有的大院文化。也同样形成了许多商业市镇,出现了前店后院的民居形式。8.社会文化环境是山西传统民居形成的次要因素。传统民居一般选择背山面水之地,受到传统礼制文化的影响,传统民居在院落布局上尊卑有序。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对民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功能需求。山西传统民居还受到南方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特色。明代山西是汉蒙对峙的边疆地带,动乱的频发,使得民居在修建上也更多地考虑防御性。许多民居院落为方形,房屋为一出水向院内,院外墙壁会修建成女墙,并有垛口。9.在对我国传统民居分区的标准进行讨论之后,认为山西传统民居的分区应当首先按照建筑本体特征来划分,一级区域的划分标准是建筑的层数,可分为二层瓦房区、一层房、窑混合区、地窨院区这3个一级大区。之下可分为4个二级亚区,又可分为4个小区。其次,综合自然、人文、建筑这三个方面来做综合区划,可以分为3个一级区划,5个二级亚区和2个小区。

吴伟伟[6](2015)在《晋中市农业水价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田灌溉面积和供水能力大幅加强,然而农业水价出台的相关政策却很少,文章通过对晋中市农业水价现状调查,分析农业水价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农业水价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田家乐[7](2013)在《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项目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和垄断性的特征。世界各国将政府投资作为水利投入的重要渠道。水利项目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移交管理部门管理,存在产权单一、政企不分、效率低等问题。为了减低财政负担,提高运行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放松管制,推动水利部门市场化改革,采取多种模式吸引非政府性投资参与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后,水利改革发展加快,中央和地方将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国内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水利项目。本研究围绕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首先,综述了国内外水利投资研究文献与相关基础理论。本研究通过总结美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家水利投资体制及政策,国内外学者对水利投融资体制、国外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投融资方式、水利工程补偿机制、公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私人部门投资水利项目的绩效等方面研究,为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选择有价值的经验借鉴与理论指导。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研究主要依据产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垄断理论展开。其次,分析归纳了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发展现状。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发展现状与水资源分布和使用、建设管理、农业用水转换等具有紧密的联系。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95%,使用结构不合理。哈密、吐鲁番地区试点实施农业用水向工业转换,产生非政府性投资农业用水转换项目。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主体是企业和私人投资。从2005年开始,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呈现快速发展。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主要集中在经营性水利项目:水电和工业、城市供水、污水处理项目。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按投资对象、水资源利用状况、利益相关者多少分为四类:以国有大企业为主的水电开发项目、以昌源水务为代表的工业和城市供水项目、以哈密企业预付水费为代表的水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换项目和法国威立雅采用BOT模式投资乌鲁木齐河东污水处理厂项目。这四类典型水利项目分别代表了央企投资水电、供水项目、民营企业投资农业用水转换项目和外资企业投资污水处理项目。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打破了政府投资建设水利项目的单一模式,解决了新疆水利建设资金问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第三,深入剖析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水电项目存在资源无序开发、企业垄断水电资源问题。原因为新疆水电资源开发权由地方政府行政方式授予企业,无偿转让方式造成资源使用低效率,致使水电资源无序开发、圈而不开、电调与水调协调困难。二是非政府性投资工业、城市供水项目,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企业经营效益较差。原因为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价低于生产成本,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较高。三是新疆哈密、吐鲁番等地区依托煤炭等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用水向工业用水转换项目存在水管单位和农民缺乏激励的问题。原因为农业供水价格低,水管单位缺乏转换激励。另一方面,由于用水权不明确,农户缺乏转换的激励。致使农业用水比重高、农业用水管理粗放同时并存,农业用水转换项目实施难度大。四是我国现有的法规制度建设不能满足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要求。由于我国一直未制订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法律法规,虽然发改委、建设部等出台,但都属于部门规制,法律地位较低,对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涉及市场准入和退出、担保、监管、评估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此外,水利项目经营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政府应当对于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进行监管。目前缺乏独立监管机构,存在监管体制复杂,职责权限模糊、交叉,多头监管、分散监管的现象,导致规制能力严重不足。第四,构建了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针对哈密、吐鲁番地区实施农业用水向工业用水转换项目,构建了基于水管单位和农业用水协会的投融资模式。一是在投资模式上,结合新疆水管体制改革后初步形成了水管单位和农民用水协会(WUA)共同管理灌区供水的特点,从哈密、吐鲁番地区试点实施农业用水向工业转换项目的要求,以农业用水向工业用水转换为纽带,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水管单位和农民用水协会共同设立灌区供水公司,负责灌区内供水工作,承担着节水改造、渠系防渗等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融资、建设和管理工作。二是在融资模式上,建议采取特许经营融资方式,即由政府部门与灌区供水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负责经营期限内向企业、城市供水同时收取水费。灌区供水公司以特许协议约定的经营期内水费收费权作为质押,向商业银行申请项目贷款或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筹集建设资金。三是在管理模式上,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政府、水管单位、灌区供水公司三级管理体系。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法规建设,加快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法规制度建设、完善水利补偿机制、出台优惠政策。二是加强政府对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监管。三是发挥水利部门对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引导作用,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水电资源有偿出让、建立健全用水权转换制度、制定水利项目投融资规划。四是加大财政对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支持,政府增加对水利项目的投入、政府授权组建水利投资公司、政府出资成立水利融资性担保公司。

杨金龙[8](2012)在《汾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40年代之后,对流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开始兴起,汾河是山西最重要的河流,汾河流域是山西最重要的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之一,它的发展对山西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经济空间分异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对汾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状态和过程的研究,发现汾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程度趋向上升,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在不断变化中趋于倒退,汾河流域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各地区经济发展非常不协调。对此,本文倡导要努力实现汾河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核心措施是加快流域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尽力缩小流域的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流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具体分析汾河流域三大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汾河流域主导产业的研究,发现汾河流域产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第一产业基础地位薄弱、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素质低、地区产业同构化、产业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主导产业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等。文章指出汾河流域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关键,优化调整三大产业内部结构,重点支持新兴产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主导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总结汾河流域在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现状,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笔者提出了对汾河流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转变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产业;建立高效、统一的流域环境与发展管理体系;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汾河流域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推动我国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实现我国流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郝丽娟[9](2012)在《集体化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 ——以平遥县道备村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始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随着农民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以及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农田水利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故农田水利建设历来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尤其是集体化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笔者有幸参与了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组织的科研项目——“道备计划”,从而详细调查和整理了集体化时期平遥县道备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具体情况。该村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田灌溉,集体化时期不但兴修了完善的灌溉渠系,而且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灌溉规律,并将管理与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沙河治理工程,其目的是解决该村农田水利建设的两大问题——洪灾和盐碱地,沙河具有退水控碱的功效,故只有彻底根治沙河才能减轻洪涝灾害,同时降低土壤盐碱化的程度。在了解该村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后,文章结尾部分分析总结出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的原因是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密切关系,国家在政治上高度集权和经济上实行计划体制,客观上都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资源。本文的完成借用了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库藏的详细档案资料——《平遥县道备村档案资料整理汇编》,以及多次田野调查收集整理的当事人的口述资料,从而考察了集体化时期具体村庄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并加以笔者自己的分析和论述,力求为解决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冯伟[10](2012)在《山西汾河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改进开发》文中指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减少洪涝灾害有效的一种非工程措施,改进水情测预方法、提高预报精度、实施洪水预报调度,对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洪水预报技术进展以及水情测预报主要版块洪水预报模型在半干湿地区发展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情测预报系统,针对汾河水库现有的水情测报系统提出改进和开发新思想。本文根据汾河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汾河水库控制流域的特性,结合汾河水库早期建立的洪水预报系统,硬件设备的更新和通信技术的成熟,提出改进水情测报系统的必要性。科技的发展,根据一号文件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水情测报站的建立,为了提高预报的精度,汾河水库上游新建了多处雷达遥测水位站。各个雨量监测和水位流量监测系统的通讯方式采用比较成熟的GPRS/CDMA方式,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水库数据采集中心站。各个现地站点配置GPRS/CDMA通讯模块,永远在线组网方式及时收集实时水情数据。为了不在单一的水文模型下预报洪水,本文选用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和二水源新安江模型作为流域预报模型,用计算机VB语言把两个不同的模型写在一个洪水预报界面,快速的在多模型的基础下预报,能够直观显示不同地质条件下两种模型的预报结果。为汾河水库寻找合适水文预报模型做进一步铺垫。本研究针对不同水源预报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根据典型年实测水情资料,带入相应测报模型中,模拟了结算结果,并和实测入库和出库径流量做了曲线拟合,从图中三水源模拟最大流量要比二水源模型较好,且整体相对二水源模型更平稳。但本论文的模拟,模型的整体参数不能敲定,必须要求用更多的年份水情资料来分析,寻找最优值使预报结果尽量接近入库洪水的实际,产生的偏差尽可能小。以期所开发的新系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水情测预报作业时,能够以满意的效果回报。

二、昌源河灌区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昌源河灌区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线性文化遗产视野下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以祁县—平遥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1.1.2 乡村振兴的历史意义
        1.1.3 相关发展规划及法规政策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线性文化遗产
        1.4.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1.4.3 村落共同体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1.5.2 传统村落群相关研究
        1.5.3 村落空间分布相关研究
        1.5.4 村落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2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选址特征
    2.1 传统村落线性文化遗产体系
    2.2 村落概况
    2.3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2.3.1 分布类型
        2.3.2 格局关系
    2.4 多元要素影响下的选址特征
        2.4.1 水系
        2.4.2 驿路
        2.4.3 高程
        2.4.4 坡度
    2.5 小结
3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解析
    3.1 传统村落空间构成要素
    3.2 亲水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3.2.1 山-水-田-村落平行布置
        3.2.2 水系穿村而过
        3.2.3 水系与村落相离
    3.3 近水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3.3.1 水系环绕村落
        3.3.2 水系平行村落
    3.4 远水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3.5 小结
4 典型传统村落案例
    4.1 水促村盛:梁村
        4.1.1 村落概况
        4.1.2 村落空间形态及其演变
        4.1.3 村落当代的产业转型
    4.2 水陆共生:盘陀村
        4.2.1 村落概况
        4.2.2 村落空间形态及其演变
        4.2.3 河道、驿路、水库与村落
    4.3 水利兴村:修善村
        4.3.1 村落概况
        4.3.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演变
        4.3.3 水文条件的变化与村落兴衰
    4.4 水田交织:段村
        4.4.1 村落概况
        4.4.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其演变
        4.4.3 河流改道与灌区管理
    4.5 小结
5 传统村落在当代的保护与发展
    5.1 村落认知与价值判定
        5.1.1 地方历史文化
        5.1.2 物质文化遗产
        5.1.3 非物质文化遗产
    5.2 保护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5.2.1 保护和发展目标
        5.2.2 保护和发展原则
    5.3 现状问题与村落潜力
        5.3.1 边界的动态演化
        5.3.2 规模的增减
        5.3.3 资源潜力与桎梏
        5.3.4 产业转型
    5.4 线性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保护与发展
        5.4.1 发展型:兼顾遗产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
        5.4.2 内生型:共同体区域联动,协同发展
        5.4.3 遗址型:遗址保护与村落产业的转向
    5.5 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传统村落列表
附录B 部分传统村落基本信息
附录C 部分访谈记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红山村示范区建设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区概况
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1 水资源需水量计算分析
        2.1.1 灌区需水项目计算分析
        2.1.2 灌区各项需水量预测
    2.2 水资源供水量及供需平衡分析
        2.2.1 供水量计算
        2.2.2 短期供需不平衡问题调节
3 结语

(3)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
        1.2.2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1.2.3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
        1.2.4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研究
        1.3.2 安徽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关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徽省流域概况及典型流域选取
    2.1 安徽省流域概况
        2.1.1 长江流域
        2.1.2 淮河流域
        2.1.3 新安江流域
    2.2 典型流域概况
        2.2.1 典型流域的选取
        2.2.2 典型流域概况
    2.3 小结
第三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目标、思路与原则
        3.1.1 评价目标
        3.1.2 评价思路
        3.1.3 评价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框架体系构建
        3.2.2 评价指标选取
        3.2.3 指标权重确定
        3.2.4 指标含义及评价标准
    3.3 小结
第四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因子调查分析
    4.1 典型流域边界及评价单元划分
        4.1.1 划分方法
        4.1.2 划分结果
    4.2 陆域生态系统评价数据采集与分析
        4.2.1 生态格局要素调查
        4.2.2 生态功能要素调查
        4.2.3 生态压力(陆域)要素调查
    4.3 水域系统评价因子采集与分析
        4.3.1 生境结构要素调查
        4.3.2 水生生物要素调查
        4.3.3 生态压力(水域)要素调查
    4.4 小结
第五章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1 陆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1.1 生态格局要素评估
        5.1.2 生态功能要素评估
        5.1.3 生态压力(陆域)要素评估
    5.2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2.1 生境结构要素评估
        5.2.2 水生生物要素评估
        5.2.3 生态压力(水域)要素评估
    5.3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5.3.1 综合指数评价方法概述
        5.3.2 指标层健康指数评估汇总
        5.3.3 陆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综合评价
        5.3.4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综合评价
        5.3.5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估
    5.4 评价结果讨论
        5.4.1 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特征分析
        5.4.2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与水质指标的关系
        5.4.3 关于流域健康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讨论
    5.5 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启示
        5.5.1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5.5.2 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启示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
    6.1 概述
    6.2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6.2.1 流域环境管理法律体系
        6.2.2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机构
        6.2.3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6.3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6.3.1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机构
        6.3.2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地方性法规
        6.3.3 当前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效果及问题分析
    6.4 国外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6.4.1 美国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6.4.2 欧洲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6.4.3 澳大利亚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6.4.4 日本的流域环境管理模式
        6.4.5 国外流域环境管理的启示
    6.5 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6.5.1 建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理念
        6.5.2 健全完善流域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
        6.5.3 完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与协调机制
        6.5.4 建立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为基础的管理目标
        6.5.5 加强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体系的规划制定
        6.5.6 建立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环境问题诊断识别与预警体系
    6.6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1.1 安徽省典型流域选取和边界划定
        7.1.2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7.1.3 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7.1.4 安徽省流域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7.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附表目录
    英文附表目录
    中文附图目录
    英文附图目录
致谢
学位申请者简介

(4)灌区分形特征与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分形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1.3.2 分形理论的定义与性质
        1.3.3 Horton定律的提出与发展
        1.3.4 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内涵
        1.3.5 灌溉水利用效率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的研究
        1.3.6 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省典型灌区渠系结构与分形特征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资源分布
    2.2 研究方法
        2.2.1 灌区渠系级别划分
        2.2.2 Horton定律及特征参数计算
        2.2.3 河流水系分维度计算
    2.3 数据来源
        2.3.1 灌区统计及样点灌区的选取
        2.3.2 黑龙江省样点灌区基本情况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黑龙江省典型灌区的渠系结构分析
        2.4.2 黑龙江省典型灌区的渠系分形特征
        2.4.3 黑龙江省典型灌区的分维值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时间变化特征
        3.2.1 数据来源
        3.2.2 结果与分析
    3.3 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空间分布特征
        3.3.1 数据来源
        3.3.2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驱动机制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驱动因子的选取
        4.1.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回归分析
        4.1.3 灰色关联度理论
    4.2 数据来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灌区地形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4.3.2 灌区土壤类型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4.3.3 分维值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4.3.4 不同因素与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分维值的关联度
    4.4 讨论
        4.4.1 有效灌溉面积对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分维值的影响
        4.4.2 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对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分维值的影响
        4.4.3 渠系结构复杂度对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分维值的影响
        4.4.4 渠道密度对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分维值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考虑分形特征的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预测
    5.1 研究方法
        5.1.1 限定条件
        5.1.2 预期目标
        5.1.3 计算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3.1 基于有效灌溉面积指标预测灌溉水利用效率
        5.3.2 基于分维值指标预测灌溉水利用效率
        5.3.3 基于节水灌溉面积比例指标预测灌溉水利用效率
        5.3.4 灌溉水利用效率预测值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山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一) 国外学者对民居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传统民居的研究
        (三) 关于山西传统民居的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山西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先秦时期山西的民居建筑
    第二节 秦汉至宋元时期山西的民居
        一、秦汉至隋唐时期的住宅
        二、宋元时期山西的民居
    第三节 明清民国时期山西民居的发展
        一、明清时期山西民居概述
        二、民国时期传统民居的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晋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异
    第一节 晋南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
        一、窑洞
        二、瓦房
    第二节 晋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分布
        一、窑洞的分布
        二、砖瓦房的分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晋东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异
    第一节 晋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
        一、砖木结构的楼房
        二、窑洞
        三、石头房
        四、其他民居
    第二节 晋东南传统民居的分布规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异
    第一节 晋中地区的传统民居
        一、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
        二、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
    第二节 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分布
        一、晋中地区不同地方传统民居对比分析
        二、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分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晋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异
    第一节 晋北地区的传统民居
        一、晋北地区传统民居类型
        二、晋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
    第二节 晋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分布
        一、晋北地区不同地方传统民居对比分析
        二、晋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分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传统民居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民居与聚落
        一、晋南和晋东南地区
        二、晋中和晋北地区
    第二节 民居与公共建筑
        一、晋南和晋东南地区
        二、晋中和晋北地区
    第三节 民居与街巷
        一、晋南和晋东南地区
        二、晋中和晋北地区
    第四节 民居与家族
        一、晋南和晋东南地区
        二、晋中和晋北地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山西传统民居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对地形的选择和顺应
        二、对气候的适应
        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一、传统民居的选址
        二、尊卑有序礼制思想的影响
        三、对房屋功能的需求
        四、多种建筑文化的融合
        五、明清社会动乱与民居修建中的防御因素
    第三节 明清经济环境的影响
        一、传统农业经济影响下的民居形态
        二、商业经济、手工业经济条件影响下的民居形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山西传统民居的分区
    第一节 关于传统民居区划的研究
    第二节 山西传统民居区划
        一、以民居建筑本体为核心的山西传统民居区划
        二、山西传统民居的综合区划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晋中市农业水价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调查
    1.1 大中型灌区
    1.2 小型自流灌区
    1.3 小型泵站灌区
    1.4 井灌区
2 存在问题
    2.1 水价体系不科学、计价方式单一
    2.2 农业水价偏低, 灌区收支难平衡
    2.3 机井数量过多, 地下水超采严重
    2.4 水管单位专业性不强、管理落后
    2.5 终端计量设施不足, 不利于农业水价改革
3 思考与建议
    3.1 依法推行农业水价改革
    3.2 推行终端水价制
    3.3 建立科学水价体系
    3.4 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3.5 引入价值工程理念

(7)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水利项目的概念和特征
        1.3.2 水利项目的分类
        1.3.3 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内各地水利投融资改革实践的研究
        2.1.2 国内水利投融资体制及政策研究
        2.1.3 国外水利投融资体制及政策研究
        2.1.4 水利项目投融资方式研究
        2.1.5 水利部门吸引私人投资的研究
    2.2 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自然垄断理论
        2.2.5 博弈论
        2.2.6 棘轮效应
第3章 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现状分析
    3.1 新疆水利概况
        3.1.1 水资源分布情况
        3.1.2 水资源利用情况
        3.1.3 水电资源开发情况
        3.1.4 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3.1.5 水利工程管理情况
        3.1.6 农业供水水价情况
        3.1.7 农业用水向工业用水转换情况
    3.2 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现状
        3.2.1 新疆水利投资结构
        3.2.2 新疆水利投资用途
        3.2.3 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现状
    3.3 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的典型项目
        3.3.1 国有大企业为主的水电开发项目
        3.3.2 昌源水务为代表的工业和城市供水项目
        3.3.3 哈密地区工矿企业预交水费建设水库
        3.3.4 法国威立雅 BOT 方式建设乌鲁木齐河东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
第4章 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水电无序开发
        4.1.2 少数企业垄断水电资源
    4.2 企业经营问题分析
        4.2.1 水价总体偏低,形成机制不合理
        4.2.2 水务经营效益差,管网漏损率高
    4.3 农业用水向工业用水转换问题分析
        4.3.1 农业用水管理粗放,水管部门缺乏激励
        4.3.2 用水权不明确,农民缺乏转换激励
        4.3.3 水资源管理不统一,农业用水转换缺乏法规指导
    4.4 法规制度建设问题分析
        4.4.1 法规制度建设不完善
        4.4.2 政府多头监管,缺乏独立监管机构
        4.4.3 政府行政方式确定投资单位
第5章 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投融资模式构建
    5.1 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典型投资模式
        5.1.1 BOT 模式
        5.1.2 TOT 模式
        5.1.3 PPP 模式
        5.1.4 PFI 模式
        5.1.5 哈密模式
    5.2 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典型融资模式
        5.2.1 股权融资
        5.2.2 债券融资
        5.2.3 资产证券化
    5.3 基于水管单位和农民用水协会的投融资模式
        5.3.1 基于水管单位和农民用水协会的投融资模式结构
        5.3.2 基于水管单位和农民用水协会的投融资模式分析
        5.3.3 基于水管单位和农业用水协会的投融资资模式的制度安排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2.1 完善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法规建设
        6.2.2 加强政府对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监管
        6.2.3 发挥水利部门对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引导作用
        6.2.4 加大财政对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的支持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汾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述评
        1.2.1 流域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1.2.2 国内外流域经济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原则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原则
        1.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二章 汾河流域概况
    2.1 汾河流域
    2.2 汾河流域自然概况
        2.2.1 河流基本情况
        2.2.2 流域气候概况
        2.2.3 流域水资源状况
        2.2.4 流域水土流失和地表水状况
    2.3 汾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2.3.1 汾河流域社会概况
        2.3.2 汾河流域经济概况
第三章 汾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区域协调发展
    3.1 流域经济空间分异
        3.1.1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
        3.1.2 汾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
    3.2 汾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程度测度
    3.3 汾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
        3.3.1 汾河流域经济增长类型区划分
        3.3.2 汾河流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形式分析
        3.3.3 汾河流域的经济空间分异格局
    3.4 汾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状态和过程
    3.5 汾河流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5.1 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5.2 汾河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第四章 汾河流域的产业发展
    4.1 汾河流域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4.1.1 三次产业分类
        4.1.2 汾河流域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4.2 汾河流域主导产业发展状况
        4.2.1 主导产业
        4.2.2 汾河流域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4.3 汾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发展
        4.3.1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
        4.3.2 汾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发展的措施
第五章 汾河流域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5.2 汾河流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3 汾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集体化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 ——以平遥县道备村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集体化时期道备村的农田灌溉
    1.1 道备村的水利条件
    1.2 引水灌溉
        1.2.1 完善的灌溉渠系
        1.2.2 周详的灌溉次序
        1.2.3 专业的灌溉组织与管理
        1.2.4 灌溉水源——三河
        1.2.5 灌溉成效
    1.3 井灌
        1.3.1 山西省井灌的历史背景
        1.3.2 道备村井灌的发展
    1.4 道备村农田灌溉的特点及不足
第二章 沙河治理工程
    2.1 沙河简介
    2.2 治理沙河的原因
        2.2.1 洪涝灾害
        2.2.2 土壤次生盐碱化
    2.3 治理沙河的过程
    2.4 沙河治理工程的意义及特征
第三章 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山西汾河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改进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水情测报技术进展
        1.2.1 国外水情测预报技术进展
        1.2.2 国内水情测预报技术进展
    1.3 流域水文模型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1.3.1 流域水文模型的分类
        1.3.2 流域水文模型发展
    1.4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情预报模型
    2.1 概述
        2.1.1 干旱半干旱地区判别标准
        2.1.2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特性
    2.2 干旱半干旱地区洪水预报模型的发展
    2.3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模型对比分析
        2.3.1 半干旱地区流域产流特征分析
        2.3.2 显着流域水文模型介绍
        2.3.3 干旱半干旱地区洪水预报模型的展望
第三章 汾河流域及现有水情测预报系统
    3.1 流域概况
        3.1.1 汾河流域自然概况
        3.1.2 汾河流域气象与水文
        3.1.3 汾河水资源量
        3.1.4 河流水质与水土流失
        3.1.5 水资源开发利用
    3.2 水库流域概况
        3.2.1 汾河水库特征
        3.2.2 洪水预报的必要性
    3.3 汾河水库现有洪水测报系统介绍
第四章 汾河水库改进水情测报系统
    4.1 汾河流域雨水情遥测站网的布置
        4.1.1 站网布设原则和技术指标要求
        4.1.2 站网布设概述
        4.1.3 汾河水库水文站
    4.2 硬件设备选型
        4.2.1 遥测雨量站
        4.2.2 遥测水位站
        4.2.3 遥测终端机(RTU)
    4.3 通讯设备及组网方式
第五章 汾河水库水情测报系统软件
    5.1 水情采集界面
    5.2 水文预报软件系统
        5.2.1 预报模型的选定
        5.2.2 洪水预报软件结构
    5.3 计算成果
        5.3.1 二、三水源模型参数调整
        5.3.2 二、三水源模型计算成果
        5.3.3 计算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昌源河灌区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线性文化遗产视野下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以祁县—平遥段为例[D]. 郭卫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2]红山村示范区建设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J]. 孙亚兴.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0(03)
  • [3]安徽省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D]. 方云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灌区分形特征与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关联性分析[D]. 郭丹丹.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5]山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D]. 田毅.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6]晋中市农业水价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 吴伟伟. 水利发展研究, 2015(09)
  • [7]新疆非政府性投资水利项目投融资模式研究[D]. 田家乐. 新疆农业大学, 2013(11)
  • [8]汾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杨金龙. 山西大学, 2012(11)
  • [9]集体化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 ——以平遥县道备村为中心的考察[D]. 郝丽娟. 山西大学, 2012(10)
  • [10]山西汾河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改进开发[D]. 冯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长垣河灌区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