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作业安全与效率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驼峰作业安全与效率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一、驼峰作业安全与效率关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姬文杰[1](2021)在《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铁路安全是国家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必须把运输安全放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强铁路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超前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坚守铁路安全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为破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课题,国铁集团于2019年制定了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手册,并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将双重预防机制贯通到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和运输生产组织全过程,推进铁路运输安全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超前防范。铁路区段站作为运输生产的基本单元,承担着繁重的运输生产任务和安全压力,如何运用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走深、走实,是铁路区段站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提升铁路区段站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提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解析和应用。首先,运用鱼刺图构建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从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人员岗位、环境氛围4个层面,全过程辨识研判安全风险;运用风险矩阵法,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2个维度,选定6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半定量赋值确定风险等级;运用“4T”风险控制方法和IRCC风险控制层次理论,提出了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的综合管控办法,强化岗位安全风险控制。其次,在调研分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优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强化安全隐患闭环管理。选择乌海站驼峰调车场、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调车作业原进路处所3个作业场景,解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和具体流程,并针对性提出突出安全隐患的治理方案,为乌海站提供安全决策和安全投入依据。最后,为强化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从实操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制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乌海站应用,持续检验各项制度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张磐[2](2020)在《侯马北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铁路网络布局的日益完善和运输企业改革持续深入,铁路运输组织朝市场化方向不断迈进,在“蓝天保卫战”、运输结构调整政策推动下,更多人认可了铁路高效运输对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铁路枢纽是连接各条铁路干线与错综复杂的各支线间的纽带,在路网上处于主导、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整体的运输效率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评价侯马北编组站二级四场系统能力协调优化问题,提出协调优化措施。本文首先对国内和国外的既有成果进行梳理,针对二级四场编组站各车场车流交换更为复杂的特殊性,提出传统的协调度模型并不适用于所研究的编组站,以不均衡车流影响作为基础,对各车场能力运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通过调研写实对侯马北站到达列车规律进行分布拟合验证,确定其服从爱尔兰分布。在车流的规律性到达基础上以3h时段划分对影响因素进行整合,构建了以影响因素为指标的系统能力协调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继而得到各子系统及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程度,并与实际作业对比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本文针对编发子系统作为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的瓶颈环节,从内部提高车场能力运用的扩改建,到外部车流机车的衔接、合署办公等优化对策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侯马北站的编发子系统协调度不高的限制环节,间接提升了整个车站系统能力的总体协调度,可为全路同类型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优化提供参考。

杜勇[3](2018)在《铁路调车工作安全系统分析及评价》文中认为调车工作是铁路车站工作组织中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内容,在技术站尤其是在编组站更是主要的生产活动,处于中心环节。因此调车工作的安全直接影响到车站运输任务能否按时完成,能否按时接发列车并最终完成生产计划指标。调车工作的安全对保证运输、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和维持良好运输秩序等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铁路调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影响铁路调车工作安全的人力、设备、环境和管理四大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基于因素分析法分析了5起广铁调车事故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在对铁路调车安全系统分析时,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分析全路33起典型调车事故,得到各影响因素的结构重要度,并给出提高铁路调车安全的针对性措施。在调车安全系统的评价过程中,运用了层次分析法。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分析,确定了调车工作安全系统的结构和内容。通过专家给定的权重表,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计算,验证一致性通过,最终确定个指标权重。针对评价指标得分,采取专家确定打分,确定各指标得分,汇总得出调车安全系统得分。通过分数分析对广铁集团调车安全系统进行了评价。

臧丽超[4](2013)在《铁路货车摘钩机器人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目前我国铁路编组站人工摘钩作业中存在的作业人员工作环境恶劣、人工劳动强度大、摘钩效率低、安全性差及偶尔错摘钩造成的返工问题,在分析了国内外铁路货车摘钩机器人研究现状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围绕摘钩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铁路货车编组站驼峰摘钩作业的三自由度摘钩机器人。主要研究内容有:(1)进行摘钩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包括摘钩机器人主体结构的设计,驱动系统的选择,传动部件的设计,及末端执行器的设计,并利用三维绘图软件Pro/e绘制了摘钩机器人的三维模型。(2)完成了摘钩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建立摘钩机器人的连杆坐标系,列出各连杆的D-H参数,并用D-H参数法建立了摘钩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在此基础上,对摘钩机器人的正解、逆解进行了分析。(3)对摘钩机器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基于用Pro/e软件建立的摘钩机器人的三维模型用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仿真,并利用拉格朗日法建立摘钩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将仿真曲线和由动力学方程计算出来的理论曲线进行对比以验证动力学方程的正确性。(4)采用ADAMS和Simulink对摘钩机器人控制方法进行了联合仿真。基于在MATLAB软件中搭建的摘钩机器人的控制框图,用S函数编写位移规划曲线,联合ADAMS软件对摘钩机器人的运动进行联合仿真以验证控制算法的可行性。

张春民,李引珍,何瑞春[5](2012)在《一类驼峰调车事故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驼峰跟钩撞车及侧面冲突调车事故会给驼峰调车作业带来较大安全隐患,影响驼峰解体作业的效率和能力。从技术条件角度考虑,对线路、车辆以及调车设备3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鉴于驼峰系统是复杂的大系统,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考虑贝叶斯网络能较好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建立跟钩撞车及侧面冲突调车事故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利用Matlab中的BN推理工具软件包BNT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基本事件的后验概率。结果表明:影响此类调车事故的主要因素为线路和车辆两方面。

党军明[6](2012)在《编组站扩能改造后运输组织方式探讨》文中提出新丰镇站是路网性编组站,自建站以来,历经几次扩能改造,成为西北铁路运输网络上的重要节点。通过对新丰镇站扩能改造后运输生产现状的分析,提出编组站扩能改造后过渡期所采取的运输组织措施,包括加强点线能力协调、密集时段生产组织常态化、灵活使用分类线、充分发挥SAM系统优势等,以有效提高编组站的运输生产效率,确保枢纽通道畅通。

陈冠儒[7](2011)在《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成都铁路枢纽位于宝成、成渝、成昆、达成四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西南通往西北、中南、华北等地区的交通要道。随着客、货运量的不断增长,枢纽内部分车站及线路设备能力不足的矛盾日趋明显,急需进行改扩建。在成都枢纽“点”、“线”全面升级改造的背景下,作为枢纽改造的重点项目,成都北编组站从可研性分析到设计施工,再到建成后运营效果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成都北编组站进行运营后评价分析,不仅能找出成都北编组站规划建设中不足为编组站日常运营管理和车站改造提供改进措施,还能对今后路网中与其相似特征的铁路枢纽(如重庆枢纽等)的建设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成都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改造前枢纽整体的运营状况和新建成都北编组站的必要性、改造后枢纽内车站及技术设备的概况;接着介绍了成都北编组站的规划设计方案;然后对比分析现阶段与规划设计时的车流结构和编组计划的不同,找出它们产生变化的原因,并依此建立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成都北编组站进行综合评价。

张春民[8](2011)在《自动化驼峰纵断面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铁路快速发展,路网上编组站需重新布局规划,作为编组站的核心调车设备,驼峰的设计是首先涉及的问题。驼峰设计的合理与否对于提高驼峰解体能力,调车作业安全,减少工程投资,运营费用乃至提高编组站整体作业效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驼峰纵断面设计是驼峰设计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本文针对目前传统驼峰纵断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采用“减速器+减速顶”点连式调速系统自动化驼峰为研究对象,在传统驼峰设计理论以及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最优化理论,综合评价技术等方法从优化设计方面对驼峰的各组成部分纵断面设计进行了研究。(1)通过分析推送部分的作业特点以及工程和运营要求,从保证驼峰解体效率、作业安全以及减少工程费用出发,建立了推送部分纵断面多目标优化模型。结合模型的特点运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了问题的Pareto解集合。(2)分析了溜放部分的作业特点和钩车溜行状态对各坡段设计的要求,以及设计的工程和运营要求,综合考虑能力、效率、费用和安全,建立了溜放部分纵断面多目标优化模型。同样地,运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了问题的Pareto解集合。(3)分析了连挂区纵断面不同于溜放部分纵断面的设计特点,根据钩车在该部分溜行状态的要求,考虑效率及投资,建立了连挂区纵断面多目标优化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提出采用方案比选法对备选的坡度组合方案以及坡长匹配比例关系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出了最优坡度组合方案以及最佳坡长匹配比例关系方案。(4)分析了驼峰调车作业中超速连挂、追钩撞车及侧面冲突两类主要调车事故的影响因素。根据驼峰系统的特点以及贝叶斯网络的优点,分别建立了超速连挂事故和追钩撞车及侧面冲突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运用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推理法则求得各影响因素的后验概率,找出影响事故的主要因素。鉴于超速连挂事故是最常发生的调车事故以及目前新型重载车辆的使用,本文进一步对新型重载车辆所引起的超速连挂共因失效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共因失效混合贝叶斯网络模型,计算分析了新型重载车辆对超速连挂事故的影响程度以及对既有驼峰的适应性。

周建新,孙峰,赵文丹[9](2009)在《青岛西车务段减速顶综合维修管理的创新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铁路调车设备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减速顶的检测和综合维修管理水平在日常生产中凸显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岛西车务段以减速顶的检测和综合维修设备的研发为契机,对减速顶的维修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李少龙[10](2004)在《驼峰作业安全与效率关系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芜湖东站自动化驼峰设备自1999 年10月28日启用以来,对保证驼峰调 车安全和提高解体效率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在驼峰设备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 功能不完善,控制系统不稳定,作业人员 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消极保守、过分依赖 设备,作业规程不完善等原因,多次发生 车辆夹停、追钩、超速出口撞响钩,导致 车辆受损、货物整装、撞车脱线等安全问

二、驼峰作业安全与效率关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驼峰作业安全与效率关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与理论方法
    2.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
        2.1.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3 乌海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特点
    2.2 双重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2.2.1 事故预防理论
        2.2.2 双重预防理论
        2.2.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法
        2.2.4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
    2.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研究
    3.1 构建“点—线—面—体”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3.2 铁路区段站行车安全风险辨识
        3.2.1 设备设施的不安全因素
        3.2.2 作业流程的不安全因素
        3.2.3 作业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3.2.4 环境氛围的不安全因素
    3.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
        3.3.1 风险矩阵法参数调整
        3.3.2 风险分级应用分析
    3.4 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综合管控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乌海站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研究
    4.1 驼峰调车场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1.1 乌海站驼峰调车场基本情况调研
        4.1.2 驼峰调车场勾车溜放试验及安全隐患分析排查
        4.1.3 驼峰调车场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2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2.1 乌海站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专题调研
        4.2.2 不同情形下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作业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2.3 轨道分路不良区段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3.1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写实分析
        4.3.2 不同情形下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3.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制度体系设计
    5.1 安全责任体系
    5.2 管理制度体系
    5.3 投入保障体系
    5.4 激励约束体系
    5.5 培训教育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侯马北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编组站相关知识概述
    2.1 编组站概况
        2.1.1 编组站简介
        2.1.2 编组站设备
    2.2 不均衡运输的影响
        2.2.1 车流分类
        2.2.2 不均衡运输对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的影响
    2.3 影响编组站能力的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侯马北编组站车流规律分析
    3.1 侯马北编组站简介
        3.1.1 侯马北编组站概况
        3.1.2 车站作业组织
    3.2 车流情况分析
        3.2.1 车流到达数据分组与整理
        3.2.2 车流到达数据特征计算
        3.2.3 列车到达规律分布假设
        3.2.4 分布拟合检验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度评价
    4.1 指标体系构建
    4.2 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
    4.3 耦合协调度模型下的侯马北编组站系统能力评价
        4.3.1 耦合协调度模型简介
        4.3.2 协调度结果验证
        4.3.3 协调度结果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侯马北编组站系统协调优化
    5.1 到解子系统协调优化
    5.2 解编子系统协调优化
    5.3 编发子系统协调优化
    5.4 编组站系统环境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铁路调车工作安全系统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 铁路调车事故基本理论
    2.1 铁路调车作业
    2.2 铁路调车事故定义
    2.3 铁路调车事故分类
        2.3.1 按事故内容分类
        2.3.2 按事故造成的影响分类
    2.4 铁路调车作业安全特性
第3章 铁路调车安全因素分析
    3.1 人力因素影响分析
    3.2 设备因素影响分析
    3.3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3.4 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分析
    3.5 管理因素影响分析
    3.6 基于事故实例的安全因素分析
        3.6.1 实例分析
        3.6.2 提高调车作业安全的措施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事故树的铁路调车安全系统分析
    4.1 系统安全分析
    4.2 事故树分析法
        4.2.1 事故树分析法定义
        4.2.2 事故树的符号及其意义
        4.2.3 事故树的编制
        4.2.4 事故树的定性分析
        4.2.5 事故树的定量分析
    4.3 铁路调车事故实例分析
        4.3.1 铁路调车事故概述
        4.3.2 铁路调车事故实例基本情况
        4.3.3 铁路调车事故树的建立
        4.3.4 铁路调车事故树分析
    4.4 铁路调车事故树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调车安全系统评价
    5.1 系统安全评价
    5.2 层次分析法
        5.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5.2.2 选取标度
        5.2.3 构造判断矩阵
        5.2.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广铁集团调车安全系统评价
        5.3.1 调车作业安全评价指标构建的基本理论
        5.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调车安全工作指标体系权重分布
        5.3.4 广铁调车安全系统的综合评价
    5.4 广铁调车安全系统评价结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铁路货车摘钩机器人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编组站驼峰简介
        1.1.2 摘钩过程
        1.1.3 摘钩难点
        1.1.4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摘钩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2.1 铁路货车车钩的结构
    2.2 摘钩机器人的总体结构设计
        2.2.1 摘钩机器人基本参数的确定
        2.2.2 摘钩机器人驱动器的选择
        2.2.3 摘钩机器人传动部件的设计
        2.2.4 摘钩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
        2.2.5 摘钩机器入的总体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摘钩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
    3.1 连杆坐标系的建立
    3.2 连杆的D-H参数
    3.3 摘钩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正解
        3.3.1 齐次坐标变换
        3.3.2 摘钩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的求解
    3.4 摘钩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逆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摘钩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
    4.1 动力学分析方法的选择
    4.2 摘钩机器人的雅可比矩阵
    4.3 拉格朗日法求摘钩机器人动力学方程
        4.3.1 连杆各点速度
        4.3.2 系统的动能
        4.3.3 系统的位能
        4.3.4 拉格朗日函数的建立
        4.3.5 摘钩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
    4.4 工程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DAMS的动力学仿真及伺服电机的确定
    5.1 基于ADAMS的动力学仿真
        5.1.1 虚拟样机技术
        5.1.2 摘钩机器人仿真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5.2 伺服电机的确定
        5.2.1 各关节的等效负载
        5.2.2 参数计算与电机选择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ADAMS和MATLAB/SIMULINK的联合仿真
    6.1 机器人控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
    6.2 PID控制原理
    6.3 摘钩机器人的联合仿真
        6.3.1 联合仿真的优点
        6.3.2 S数的简介
        6.3.3 联合仿真建立过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一类驼峰调车事故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因素分析
    1.1 车辆情况 (Y3)
        (1) 最不利车辆组合。
        (2) 推峰速度。
    1.2 线路情况 (Y1)
        (1) 平面设计情况。
        (2) 纵断面设计情况。
    1.3 调速设备情况 (Y3)
2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立
    2.1 事故树向贝叶斯网络的转化
    2.2 建立事故树
    2.3 建立贝叶斯网络模型
3 贝叶斯网络模型推理与分析
    3.1 推理计算
    3.2 计算结果分析
        3.2.1 后验概率分析
        3.2.2 基本事件的影响分析
        3.2.3 措施方案
4 结 论

(6)编组站扩能改造后运输组织方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车站概况
2 影响车站运输生产的因素分析
3 加强运输组织, 提高生产效率
    3.1 确保点线能力协调, 实现密集到发时段生产组织常态化管理
    3.2 加强计划质量管理, 灵活运用分类线
    3.3 优化机车运用, 做好机列衔接
    3.4 充分利用SAM系统优势, 发挥TDMS局站一体化功能
    3.5 协调生产指挥, 确保解编效率
4 结束语

(7)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概念
        1.3.1 项目后评价的目的
        1.3.2 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成都铁路枢纽的概述
    2.1 成都枢纽的地理位置
    2.2 规划设计时成都枢纽情况概述
        2.2.1 规划设计时枢纽地区概况及运营特征
        2.2.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新建成都北编组站的必要性
        2.2.3 成都北编组站形成后枢纽内主要车站及既有铁路的技术标准
    2.3 成都北编组站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北编组站规划设计方案介绍
    3.1 枢纽货流结构分析
        3.1.1 枢纽总运量
        3.1.2 通过运量
        3.1.3 地方运量
    3.2 枢纽车流结构及编组计划分析
        3.2.1 枢纽车流结构分析
        3.2.2 设计年度成都北编组站的编组计划分析
    3.3 成都北编组站设计介绍
        3.3.1 成都北编组站衔接线路的引入方向
        3.3.2 成都北编组站站型与技术设备
    3.4 成都北编组站设计能力及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前后及规划设计对比
    4.1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与预测的车流结构对比及能力检算
        4.1.1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的车流分析
        4.1.2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与预测的车流结构对比
        4.1.3 成都北编组站作业能力检算
    4.2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与规划设计的编组计划的对比
        4.2.1 成都北编组站编组计划
        4.2.2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与规划设计时的编组计划的对比
        4.2.3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近期与枢纽改造前的编组计划的对比
        4.2.4 枢纽改造前后枢纽编组站及相邻技术站编组计划的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5.1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指标设置的原则
        5.1.2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指标体系
    5.2 成都北编组站对枢纽的适应性分析
        5.2.1 枢纽内车站的分工
        5.2.2 技术直达列车的比例变化
        5.2.3 直达列车平均运程的变化
    5.3 对相邻技术站及路网的影响
    5.4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效果分析
        5.4.1 进站线路的引入方向
        5.4.2 编组站的站型及规模
        5.4.3 技术设备的配置
        5.4.4 设计能力利用率
        5.4.5 中转停留时间
        5.4.6 站责正点率
        5.4.7 编组站的协调性
    5.5 成都北编组站运营综合后评价
        5.5.1 评价方法的选取
        5.5.2 成都北编组站灰色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本文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自动化驼峰纵断面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驼峰的分类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驼峰研究现状
        1.2.2 我国驼峰研究现状
    1.3 自动化驼峰纵断面设计理论
        1.3.1 摆线理论
        1.3.2 指数曲线速度理论
        1.3.3 逼近摆线速度理论
        1.3.4 抛物线速度理论
    1.4 我国驼峰纵断面传统设计方法
        1.4.1 溜放车辆类型
        1.4.2 点连式驼峰溜放部分纵断面设计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驼峰推送部分纵断面优化设计
    2.1 推送部分纵断面设计要求
    2.2 优化模型
        2.2.1 目标函数
        2.2.2 约束条件
        2.2.3 模型构建
    2.3 算法设计
        2.3.1 多目标遗传算法
        2.3.2 推送部分纵断面遗传算法设计
        2.3.3 算例及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驼峰溜放部分纵断面优化设计
    3.1 优化模型
        3.1.1 目标函数
        3.1.2 约束条件
        3.1.3 模型构建
        3.1.4 有关参数的确定
    3.2 算法设计
        3.2.1 变坡点取值范围
        3.2.2 编码设计
        3.2.3 初始种群的生成
        3.2.4 变异操作
        3.2.5 交叉算子和精英保留策略
    3.3 实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挂区纵断面优化设计
    4.1 优化模型
        4.1.1 目标函数
        4.1.2 约束及分析
        4.1.3 模型构建
    4.2 计算分析
        4.2.1 坡度组合集合
        4.2.2 算法设计
        4.2.3 计算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驼峰平纵断面的安全评价
    5.1 贝叶斯网络理论
        5.1.1 贝叶斯网络
        5.1.2 事故树向贝叶斯网络的转化
    5.2 超速连挂事故分析
        5.2.1 影响因素分析
        5.2.2 事故树及贝叶斯网络
        5.2.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立
        5.2.4 贝叶斯网络推理和分析
        5.2.5 共因失效问题
    5.3 追钩撞车及侧面冲突事故分析
        5.3.1 影响因素分析
        5.3.2 事故树及贝叶斯网络
        5.3.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立
        5.3.4 贝叶斯网络推理和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驼峰作业安全与效率关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D]. 姬文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侯马北编组站系统能力协调优化研究[D]. 张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铁路调车工作安全系统分析及评价[D]. 杜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4]铁路货车摘钩机器人设计与仿真研究[D]. 臧丽超.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3(S2)
  • [5]一类驼峰调车事故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J]. 张春民,李引珍,何瑞春.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2(05)
  • [6]编组站扩能改造后运输组织方式探讨[J]. 党军明. 中国铁路, 2012(04)
  • [7]成都北编组站运营后评价[D]. 陈冠儒.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8]自动化驼峰纵断面优化设计研究[D]. 张春民. 兰州交通大学, 2011(05)
  • [9]青岛西车务段减速顶综合维修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 周建新,孙峰,赵文丹.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 2009(04)
  • [10]驼峰作业安全与效率关系的探索与实践[J]. 李少龙. 上海铁道科技, 2004(06)

标签:;  ;  ;  ;  ;  

驼峰作业安全与效率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