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脑瘫患儿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疗效分析

42例脑瘫患儿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疗效分析

一、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42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桂超[1](2021)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条件培养液对脑瘫鼠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脑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身体残疾,临床特征包括以运动相关障碍为主,姿态异常、认知障碍、感觉缺陷等在内的多种异常。脑瘫的病因复杂多样,危险因素包括早产、围产期感染(特别是绒毛膜炎)、宫内生长受限、胎膜破裂前酸中毒或窒息、多胎妊娠等,任何一种或多种原因都会造成脑损伤。近些年通过移植干细胞和干细胞相关的干预措施(如人羊膜间充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研究,为治疗脑瘫相关疾病找寻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内容脑瘫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对于脑瘫的病因、临床特征、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等研究,人类从未停止积极探索的脚步,脑组织相关主要是缺血缺氧性改变。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MSCs)拥有获取途径宽广、取材便利、促进旁分泌作用、未有致畸瘤性、免疫原性反应小、分化潜能高且具多向性、对采集者无危害、受道德人伦束缚极小等优势,使得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治疗脑瘫一种新的潜在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或退化的神经元,有助于脑损伤修复及神经功能康复,改善空间学习记忆等功能,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缺氧缺血性相关症状可以通过移植h AMMSCs得到积极改善。培养h AMMSCs过程中所得到的条件培养基(MSC-CM)可以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改良组织功能从而产生积极作用,干细胞分泌的CM含有大量抗凋亡和多种产生积极作用的生长因子,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生成素、白细胞介素系列、基质细胞衍生类因子1(SDF-1)、胰岛素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类因子等。针对脑瘫的治疗,国内外学者对脑的可塑、再生及功能重组等问题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如康复训练、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电针刺激头部运动区配合康复训练和早期丰富环境刺激等对脑瘫脑发育及肢体功能恢复作用。本研究将人胎盘羊膜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 AMMSCs)和CM通过尾静脉注射到脑瘫模型小鼠体内,然后是否同时加以头部电针刺激干预,通过神经功能评估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及对实验小鼠脑部做病理切片,对脑瘫鼠神经功能康复效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干细胞治疗组和CM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测评结果均优于给予PBS的对照组,给予CM治疗同时加以头部电针刺激的疗效优于仅给予CM治疗组。研究结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条件培养液对脑瘫损伤具有提高运动、空间记忆能力,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效果良好。给予条件培养液的同时加以头部电针刺激对脑瘫神经功能康复相关的的治疗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唐萍萍[2](2021)在《脑瘫患儿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的表现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督脉及膝以下足三阳经筋为切入点,研究体表阳性反应点与小儿脑瘫临床病候的相关性,深入挖掘针灸视角下小儿脑瘫的具体认识,明确该病可能涉及的病变经脉与部位,并以此指导针灸治疗。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脑瘫患儿进行一般情况与症候特征采集、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并对患儿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循行线路进行体表诊察,诊察线路为:督脉诊察区(L0-16、M0-16、R0-16),足三阳经筋诊察区(LF0-8、LB0-8;LM0-8、RM0-8;RF0-8、RB0-8)。并运用SPSS24.0软件,将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数目进行差异性分析,将受试患者的运动功能分级、其他症状(过敏、智力、吞咽咀嚼、流涎、饮食、二便、睡眠)分别与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数目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SPSS modeler软件的Apriori算法,将受试患者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分布,分别与患者的运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及其他症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督脉与足阳明经筋的反应点数目较其他诊察线路反应点数目多。足三阳经筋诊察区阳性反应前六个频率最高的为RF3、LF3、RF5、RF5、RF4、LF4、LF5,主要集中在双侧足阳明经筋小腿部线路上段,大致位于足三里(次)与丰隆(次)之间;督脉诊察区阳性反应前六个频率最高的是R7、L7、L12、L9、L11、R12,主要集中于胸7至胸12夹脊穴分布处。2.诊察区阳性反应点数目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不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但反应点关联度上,与运动功能障碍最有关联的阳性反应点为L7、LF3、RF3,大致位于第七胸椎夹脊与双侧足三里、上巨虚。3.督脉阳性反应点的数目与饮食、过敏症状呈正相关(P<0.05),过敏症状与膝以下足少阳经筋反应点数目呈负相关(P<0.05)。反应点关联性上,与过敏、睡眠症状最具关联度的是R7,大致为第七胸椎夹脊位置;与智力、饮食二便、吞咽咀嚼、流涎症状最具关联度的是LF3与RF3,大致位于足三里、上巨虚。结论:1.在足阳明经筋小腿部线路上段、下胸段夹脊处的诊察表现可能更能够反应出小儿脑瘫的核心问题,此两处应是治疗方案中的主要刺激部位。2.在第七胸椎夹脊与足三里-上巨虚区域重点进行诊察是辅助脑瘫诊疗的关键,这可能是针灸视角诊察、治疗小儿脑瘫及运动及其他症状的关键部位。3.从督脉、足阳明经筋的病候的视角去思考、探索小儿脑瘫的针灸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拟定治疗方案,可能是更为直接的小儿脑瘫针灸临床路径。

邓博文[3](2019)在《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中长期观察》文中研究指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由徐林等人在90年代首先在亚太地区开展,用于治疗脑瘫(cerebral palsy,CP)痉挛。并在早期提出SPR解痉机理的两种理论:大环路理论和大、小环路结合理论。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由于手术疗效确切,得到医学界的广范认可。本术式将椎板部分切除,所以不可避免的影响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性,故多椎板切除是否引起术后脊柱失稳便成为主流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内易斌等人进行短期的追踪随访,结果表明限制性椎板切除的手术方式对脊柱稳定性近期无明显影响,但缺乏中远期随访报道,故本研究以此目的进行探讨。目的观察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腰椎稳定性中长期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标准的22例患儿,依据年龄分为A组(37岁(包含7岁))11例,B组(7岁以上)11例。分别在术前,术后半年和术后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的腰椎正侧位、45°双斜位以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冠状位Cobb角、侧位腰椎Cobb角、骶骨倾斜角、弓顶距、腰椎前凸指数、AO/W与RO/W(Posner指数)等指标,采用面积统计方法测量术后椎板再生情况以及生活问卷调查。运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将上述测量值进行组内、组间对比。结果(1)A、B两组患儿均获得术后随访;A组一期入院时间至末次随访时间间隔平均9.27年;B组一期入院时间至末次随访时间间隔平均9.54年。(2)术后末次随访发现22例患儿中有7例(31.8%)出现腰部疼痛;3例(13.6%)出现髋部疼痛;2例(9.0%)出现膝关节疼痛;1例(4.5%)1年1次以上出现膝关节疼痛。(3)A组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对比,各项指标差异无显着意义;B组除冠状位Cobb角与骶骨倾斜角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无显着差异。(4)A、B两组Posner腰椎不稳评价指标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对比无显着差异。(5)A、B两组组间对比椎板缺损率有显着差异,B组平均椎板缺损率大于A组,其余组间对比指标差异无显着意义。(6)A组患儿术前有2例L5、S1脊柱裂,10例轻度脊柱侧弯(Cobb角1°9°),术后Cobb角度数无显着增加;B组患儿术前有6例轻度脊柱侧弯(Cobb角1°5°),术后末次随访10例轻度脊椎侧弯(Cobb角1°8°)。(7)两组均无腰椎滑脱与腰椎峡部裂。结论通过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中远期随访,发现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腰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手术可以降低肌张力、解除痉挛。且行SPR手术的年龄越小,椎板再生更为显着。

邓婉君[4](2018)在《小儿脑瘫患者ABR及DPOAE检测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听力学特点及造成脑瘫患儿听力损失的原因,提高对脑瘫患儿听力损失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门诊明确诊断及在康复治疗中的脑瘫患儿79例,所有患儿均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acoustic emission,DPOAE)检查,对ABR及DPOAE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发现脑瘫患儿听力下降的原因及高危致病因素。结果:79例脑瘫患儿中ABR异常28例(35.44%),其中双耳ABR异常23例,单耳ABR异常5例。在28例ABR异常患儿中未引出波形11例,均为重度脑瘫患儿。28例ABR异常中5例双耳DPOAE反应缺失,考虑为双侧耳蜗性听损伤;18例双耳DPOAE正常,考虑为双侧蜗后性听损伤;5例单耳DPOAE幅值高频区下降,考虑为蜗性高频听损伤。本组病例中,10例为耳蜗性聋,18例为蜗后性聋。28例听损伤脑瘫患儿的高危因素主要有窒息7例,高胆红素血症6例,早产3例及母孕期疾病1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高危因素者5例。结论:小儿脑瘫合并听力损失约占1/3,脑瘫患儿听功能改变以双侧性、重度性、神经性听损伤为特点,主要为蜗后性聋。ABR、DPOAE对于脑瘫患儿的听力损害提供客观定位及频率特性。严重窒息、早产、黄疸是造成患儿脑瘫的主要因素,也是引起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

唐乐平[5](2016)在《刘氏小儿推拿配合焦氏头针治疗伴轻度智力障碍脑瘫患儿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刘氏小儿推拿配合焦氏头针对伴轻度智力障碍脑瘫患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儿脑瘫,改善智力发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将80例伴轻度智力障碍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刘氏小儿推拿配合焦氏头针,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普通推拿配合焦氏头针。两组治疗1次/日,6次/周,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7天。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GDDS、BSID和GMFM进行康复评定。结果:1.GDDS各能区发育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DQ、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五大能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DQ及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五大能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DQ及五大能区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BSID智力与运动指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智力粗分、指数和运动粗分、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智力粗分、指数和运动粗分、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智力及运动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GMFM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行、走、跑、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等粗大运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立、行、走、跑、跳等粗大运动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等粗大运动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80.56%,两组疗效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刘氏小儿推拿配合焦氏头针疗法和常规推拿配合焦氏头针疗法均可以改善伴轻度智力障碍脑瘫患儿的DQ以及适应性、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能区、智力、运动、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行、走、跑、跳的发育情况,而且刘氏小儿推拿配合焦氏头针疗法在改善DQ、五大能区、智力、运动、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发育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推拿配合焦氏头针疗法。2.刘氏小儿推拿配合焦氏头针可以提高脑瘫患儿智力,改善临床症状,增强康复效果,提高生活和生存的质量,其疗效确切,为小儿脑瘫的治疗提供了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梁秋叶,覃花桃[6](2015)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早期筛查诊断、主要干预治疗措施(体能训练、技能训练、语言训练、感知觉发育及认知能力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中西医辅助干预治疗措施及家庭康复干预等4个方面综述小儿脑瘫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有效提高脑瘫康复率,降低脑瘫发生率和致残率,改善儿童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李恩耀[7](2015)在《水针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水针与常规康复结合疗法及常规康复疗法分别对脑性瘫痪伴智力障碍的患儿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的智力改善情况及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学改变,并对其与疗效的关系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以综合评价水针治疗脑瘫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水针改善脑瘫患儿脑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以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理,为判断水针治疗脑瘫伴智力障碍的预期效应提供依据,为治疗脑瘫智力障碍探索方法,同时提高水针治疗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方面,尤其是在伴有智力障碍患儿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平行的研究方法进行试验,将80例脑瘫患儿,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治疗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方法与水针间隔交叉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不进行水针治疗。对两组脑瘫患儿采取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具体为分别采用运动疗法、语言疗法、作业疗法以及引导式教育进行综合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期间每23天为一个疗程,共计进行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从智力发育指数、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3个方面进行评定,观察患儿智力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安全性分析,并于所有疗程结束后的一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随访结束进行详细、规范的统计学分析,从统计分析结果来客观的评价疗效。结果:1.综合疗效的比较:经治疗,3疗程结束后,治疗组40例患儿,达到正常化患儿共30例,另有6例患儿效果显着,3例患儿有效,1例患儿治疗无效,正常化率为30/40=75%,总有效率为39/40=97.5%;对照组40例患儿中,达到正常化1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9例,正常化率37.5%,总有效率77.5%;经Redit统计分析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症状、体征评分比较: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DI评分、PDI评分,其中,组内自身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疗程结束后与前一疗程相比较,比较组内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其中Vs,Vm,Vd参数升高,RI参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水针治疗对脑瘫患儿脑血流有直接影响,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脑血流加快,血管阻力降低,且血流动力学变化早于形态学改变。2.水针结合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于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治疗临床疗效肯定,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智力障碍状态及综合能力,增强患儿的生活自主能力,为家庭、社会减轻负担。3.两组1-2岁患儿的疗效均优于2岁以上患儿的疗效(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说明治疗疗效与年龄大小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好。4.通过分别分析第1疗程末、第2疗程末以及第3疗程末的治疗效果,证明疗效与疗程的长短有关,且疗程越长的效果越好。5.治疗小儿脑瘫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并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治疗;水针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邢坤[8](2013)在《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围产期医疗水平的显着提高、饮食及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脑瘫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我国目前有脑瘫儿童30余万,脑瘫造成的残疾已经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甚至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的同时给家长们的精神层面也带来沉重的负担,脑瘫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对脑瘫儿童尽早实施干预措施,选择良好的康复方式,可以改善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对于提高我国儿童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沈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80例2-9岁脑瘫儿童的研究,探索脑瘫儿童的言语、认知、运动功能、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在引导式教育帮助下的进步程度,进而为引导式教育在临床中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提供医学证据。方法:将沈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80例脑瘫儿童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是由儿童家长自愿接受传统康复方法进行治疗的儿童,治疗组是由儿童家长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自愿增加引导式教育治疗的儿童,调查研究将持续进行6个月。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内和组间残疾儿童康复程度是否有显着性差异。采用SPSS16.0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脑瘫儿童通过6个月的治疗后,1、组间比较显示:(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认知、言语、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分值均有显着提高,p<0.05;(2)治疗组比对照组在认知、言语、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分值提高更为显着,p<0.05;(3)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组组内比较痉挛型脑瘫儿童认知、言语、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较非痉挛型脑瘫儿童进步更加明显,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80名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前后认知、言语、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交能力的评估分值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传统康复方法与引导式教育疗法对提高脑瘫儿童的认知、言语、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交能力均有作用,引导式教育效果更加显着;2、传统康复方法与引导式教育疗法对运动功能康复均有效,但二者未见显着性差异;3、引导式教育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认知、言语、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及社交能力;4、引导式教育疗法值得在各级康复中心、社区及家庭推广并广泛应用。

肖璐[9](2013)在《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治疗前后痉挛型脑瘫患儿修改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和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积分的变化情况,探索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介入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临床实际观察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综合方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为一个观察周期,观察一个周期,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月后、治疗3月后观察患儿的总有效率,并运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及《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评分,通过组间比较与组内比较,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一个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总显效率是7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总显效率是40.0%:两组治疗1月后、3月后临床疗效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穴位注射的介入能够显着提高疗效。(2)两组MAS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月后MAS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3月后MAS积分比较,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对降低患儿痉挛度的作用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1月后与治疗前MAS积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3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都能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但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介入穴位注射能更好地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比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更早更为有效。(3)两组综合功能评定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综合功能评定积分差值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能够显着改善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且穴位注射介入的时机越早,坚持治疗的时间越长,患儿综合功能的改善就越明显。结论: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方法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临床疗效肯定,能较早显着地改善患儿的痉挛状态及综合功能,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减轻家长的负担。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疗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好,所以治疗小儿脑瘫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并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治疗。这种综合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陈得财[10](2010)在《朱明清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脑瘫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伴发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祖国医学虽然没有脑瘫的病名记载,但蕴含着大量与脑瘫有关的病证、病因、病机的描述,传统中医理论为脑瘫的现代治疗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针灸一直是治疗小儿脑瘫的主要方法之一,“朱明清头皮针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西医颅部解剖及神经学为用,通过头部特定的穴位和适量的刺激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血气的作用,可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具有针刺条件简易、治疗规范、痛感轻微、安全有效、疗效持久、临床效果可以重复验证等临床优势。目的本课题观察朱明清头皮针疗法对小儿脑瘫的近期治疗作用,以期进一步规范临床疗效,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根据1988年佳木斯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的诊断标准,选取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期间在台湾陈得财中医诊所就诊的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60例脑瘫患儿。本课题共观察60例,均为脑瘫患儿,其中治疗组30例,门诊病人30例;对照组30例,门诊病人30例。合格受试对象选择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合格受试对象的分组;两组用药及其方法;观测项目和观测方法;疗效判定标准及不良反应的判断等均按照由课题组制订,在开题报告会上通过的课题临床试验方案(详见正文第二章)实施。合格受试对象的分组根据简单随机的原则,事先由研究人员编制随机分配卡片,病人按其就诊的顺序,依次根据序号相同的随机分配卡上的规定(包括组别的确定及医嘱),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采用单盲随机化方法,按1:1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在西医康复的常规治疗方法(Vojta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头皮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康复的常规治疗方法(Vojta疗法)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分别用中国康复中心胡莹媛等制订的《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以及改Ashworth量表进行评分,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类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数据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图形的制作采用软件Graph Pad Prism 4.03完成。结果本研究共观察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月~3岁。经1个疗程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综合功能积分,痉挛程度积分,临床疗效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朱明清头皮针疗法在改善患儿综合功能、痉挛程度、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临床比较研究表明朱明清头皮针疗法能提高小儿脑瘫的显效率,并能有效的缓解痉挛状态,初步证明了采用朱明清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可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二、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42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42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条件培养液对脑瘫鼠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提取及增值、鉴定
        2.1.1 备齐相关物品
        2.1.2 提取过程
        2.1.3 增殖
        2.1.4 鉴定
        2.1.5 慢病毒转染
        2.1.6 助转剂polybrene(聚凝胺)的选择
        2.1.7 慢病毒感染细胞预实验(MOI的摸索)
        2.1.8 慢病毒转染过程
        2.1.9 CM制备
        2.1.10 尾静脉注入
    2.2 动物造模
    2.3 实验分组和干预措施
    2.4 神经功能评估
    2.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6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hAMSCs标记物鉴定
    3.2 hAMSCs向脑部迁移
    3.3 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3.4 HE染色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脑瘫患儿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的表现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小儿脑瘫的中医认识进展
        1 小儿脑瘫的古代中医认识
        1.1 胎病癫疾
        1.2 小儿瘫痫
        1.3 五软五硬
        1.4 小儿半身不遂
        2 小儿脑瘫的现代中医认识
        2.1 辨证思路
        3 中医治疗
        3.1 针灸治疗
        3.2 推拿治疗
        3.3 中药治疗
        3.4 综合治疗
    第二节 小儿脑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1 临床特点
        2 影响因素
        2.1 遗传因素
        2.2 产前及围生期因素
        2.3 新生儿期因素
        3 治疗
        3.1 综合康复治疗
        3.2 药物及手术治疗
        3.3 早期干预治疗
    第三节 针灸视角下的小儿脑瘫认识
        1 督脉与小儿脑瘫的关系
        2 足三阳经筋与小儿脑瘫的关系
    第四节 针灸语境下相关诊察术语的概念考辩及诊察方法探析
        1 诊察术语的概念考辩
        1.1 经络诊察与腧穴诊察
        1.2 筋结点
        1.3 阳性反应点
        1.4 敏化穴位
        2 诊察方法探析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分型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一般情况采集
        1.7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相关量表数据收集
        1.8 脑瘫患儿其他症状量表数据收集
    2 研究方法
        2.1 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的诊察方法
        2.2 记录方法
        2.3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3.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3.2 差异性分析
        3.3 相关性分析
        3.4 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督脉与膝以下足三阳经筋诊察部位的选择
        1.1 督脉诊察部位的选择
        1.2 膝以下足三阳经筋诊察部位的选择
    2 诊察部位划分区域与腧穴的关系
        2.1 诊察部位的划分原则
        2.2 划分区域与腧穴及筋结点的体表位置关联
    3 脑瘫患儿阳性反应点的规律总结分析
        3.1 下胸段夹脊——第七胸椎夹脊
        3.2 膝以下足阳明经筋上段——足三里、上巨虚
    4 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不足
        4.2 研究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脑瘫患儿一般情况
    附录3 脑瘫患儿中医证候信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中长期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历史溯源
        2.病因病机
        3.辩证分型
        4.中医治疗
        5.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瘫现代治疗与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1.脑瘫的概念
        2.脑瘫的现代治疗
        3.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研究基本资料
        2.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小儿脑瘫患者ABR及DPOAE检测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刘氏小儿推拿配合焦氏头针治疗伴轻度智力障碍脑瘫患儿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病例资料
    2.3 治疗方法
        2.3.1 治疗组
        2.3.2 对照组
        2.3.3 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异常情况处理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GDDS结果比较
    3.2 两组BSID智力和运动粗分、发育指数比较
    3.3 两组GMFM结果比较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5 不良反应分析
    3.6 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4.1 中西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4.1.1 中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4.1.2 西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4.2 刘氏小儿推拿和焦氏头针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作用
        4.2.1 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作用
        4.2.2 焦氏头针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作用
    4.3 临床疗效分析
    4.4 有待完善的问题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病例报告表
附录B BSID
附录C GMFM
附录D 综述 小儿脑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儿脑瘫早期干预治疗措施
    1.1 早期筛查诊断
    1.2 综合训练干预治疗
    1.3 早期中西医结合辅助干预治疗
2 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措施
    2.1 家庭延续性康复训练
    2.2 家庭康复护理
    2.3 家庭药物安全教育
    2.4 家庭心理康复

(7)水针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测指标
    5 疗效观察
    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观测指标
    3 临床疗效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小儿脑瘫病因
    2 脑瘫的病理机制
    3 对脑瘫发病率的认识
    4 脑瘫的临床分型
    5 脑瘫的康复评定
    6 脑瘫的并发损害
    7 脑瘫的治疗现状
    8 水针治疗脑瘫的作用机理
    9 康复治疗的选择
    10 观测指标的选择与可靠性分析
    11 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
    12 安全性评价
    1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一般资料
附录二 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量表
致谢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8)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脑瘫的概述
        1.1.1 脑瘫的定义
        1.1.2 脑瘫的病因
        1.1.3 脑瘫的分型
        1.1.4 脑瘫的诊断
        1.1.5 小儿脑瘫早期诊断的依据
        1.1.6 国内外脑瘫的早期诊断现状
        1.1.7 我国小儿脑瘫的诊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1.8 脑瘫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
    1.2 引导式教育的概述
        1.2.1 引导式教育的起源
        1.2.2 引导式教育原则和要素
        1.2.3 引导式教育的优点
        1.2.4 引导式教育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3 评估量表及方法
        2.3.1 评估量表的选择
        2.3.2 评估方法
    2.4 数据录入
    2.5 统计分析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脑瘫儿童的一般情况
        3.1.1 调查脑瘫儿童类型
        3.1.2 调查脑瘫患儿类型的性别、月龄及痉挛型与非痉挛型分布
    3.2 经过康复治疗脑瘫患儿总体康复效果
        3.2.1 治疗组 41 例脑瘫儿童治疗前后各功能区变化结果
        3.2.2 对照组 39 例脑瘫儿童治疗前后各功能区变化结果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功能区组间比较
        3.3.1 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变化结果
        3.3.2 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言语功能变化结果
        3.3.3 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变化结果
        3.3.4 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自理动作功能变化结果
        3.3.5 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社会适应能力功能变化结果
    3.4 治疗组组内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引导式教育的康复优势
    4.2 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认知、言语、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效果显着
    4.3 浅析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原因
    4.4 浅析痉挛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效果好于非痉挛型的原因
        4.4.1 智力因素
        4.4.2 身体机能因素
        4.4.3 其他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小儿脑瘫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的认识
        1.3 对病机的认识
        1.4 对辨证分型的认识
        1.5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
        1.6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西医学对小儿脑瘫的认识
        2.1 对定义的认识
        2.2 对病因的认识
        2.3 对病理改变的认识
        2.4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2.5 对分型的认识
        2.6 对临床表现的认识
        2.7 对伴随疾病的认识
        2.8 对治疗进展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选择
        1.1.1 病例来源
        1.1.2 西医诊断标准
        1.1.3 中医诊断标准
        1.1.4 病例纳入标准
        1.1.5 病例排除标准
        1.1.6 病例中止标准
        1.1.7 病例的脱落
        1.1.8 病例的剔除
        1.2 一般情况
        1.2.1 两组性别、年龄的比较
        1.2.2 两组病因的比较
        1.2.3 两组伴随症状的比较
        1.2.4 两组残疾程度的比较
    2 治疗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2.1 选穴
        2.2.2 操作方法
        2.2.3 疗程
        2.2.4 康复训练
        2.3 对照组
        2.4 观察指标
        2.4.1 临床疗效观察
        2.4.2 安全性观察
        2.5 疗效判定标准及安全性评定标准
        2.5.1 疗效判定标准
        2.5.2 安全性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疗效的观察
        3.2 MAS评定积分观察
        3.3 综合功能评定积分观察
        3.4 影响因素
        3.4.1 临床疗效与年龄的关系
        3.4.2 临床疗效与性别的关系
        3.4.3 临床疗效与疗程的关系
        3.5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关于治疗方法
        1.1 穴位注射
        1.1.1 穴位注射取穴思路
        1.1.2 穴位注射作用分析
        1.1.3 穴位注射药物作用分析
        1.1.4 穴位注射机理分析
        1.2 针刺疗法
        1.2.1 头针选穴
        1.2.2 体针选穴
        1.2.3 随症而异,辨证配穴
        1.3 康复训练
    2 关于治疗结果
        2.1 疗效分析
        2.1.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分析
        2.1.2 两组MAS积分比较结果分析
        2.1.3 两组综合功能评定积分比较结果分析
        2.2 影响疗效的因素
        2.2.1 年龄
        2.2.2 性别
        2.2.3 疗程
    3 关于安全性问题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朱明清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小儿脑瘫的相关认识
        1.2.1 病因学
        1.2.2 发病机理
        1.2.3 临床表现
        1.2.4 现代康复治疗机理
    1.3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1.3.1 头针
        1.3.2 体针
        1.3.3 穴位注射
        1.3.4 电针
        1.3.5 穴位埋线
        1.3.6 感觉统合训练
        1.3.7 综合疗法
        1.3.8 多种疗法相结合
        1.3.9 特殊疗法
    1.4 结语
第二章 朱明清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西医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诊断标准
        2.2.4 纳入标准
        2.2.5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随机分组
        2.3.2 治疗方法
        2.3.3 疗效评定
    2.4 数据处理
        2.4.1 数据管理
        2.4.2 资料分析
    2.5 研究结果
        2.5.1 患者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
        2.5.2 患者主要研究指标的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探讨
    3.2 头针的发展及原理
    3.3 头针治疗脑瘫的作用机制探讨
    3.4 朱明清头皮针法的特色
    3.5 Vojta疗法
    3.6 关于量表的选择
    3.7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42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条件培养液对脑瘫鼠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研究[D]. 周桂超. 南昌大学, 2021(01)
  • [2]脑瘫患儿督脉、膝以下足三阳经筋阳性反应点的表现规律研究[D]. 唐萍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中长期观察[D]. 邓博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小儿脑瘫患者ABR及DPOAE检测及意义[D]. 邓婉君.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5]刘氏小儿推拿配合焦氏头针治疗伴轻度智力障碍脑瘫患儿的疗效[D]. 唐乐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的研究进展[J]. 梁秋叶,覃花桃.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09)
  • [7]水针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D]. 李恩耀. 郑州大学, 2015(01)
  • [8]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疗效分析[D]. 邢坤. 吉林大学, 2013(04)
  • [9]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D]. 肖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10]朱明清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D]. 陈得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42例脑瘫患儿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