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潮汐敏感河段洪水潮位频率分析方法初探

三角洲潮汐敏感河段洪水潮位频率分析方法初探

一、三角洲感潮河段洪潮水位频率分析方法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振民[1](2020)在《复杂水动力条件下沿海城市水体生态健康诊断》文中认为城市河流生态健康是近年来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水污染防治的研究热点问题,沿海城市河流受到潮汐水动力扰动,其生态健康诊断缺乏更明确的理论依据和模拟分析。本论文基于指标生物的生境适宜度评价,对沿海城市河流的复杂水环境因子进行了响应关系分析,建立了基于ArcGIS的沿海城市水体生态健康诊断系统,在烟台市逛荡河进行了成功应用,对复杂水动力扰动下的沿海城市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开发了沿海城市河流大尺度生境调研方法。本文考虑沿海城市河流特征,筛选出了符合指标鱼类生命活动特点的生境影响因子,有效识别生境适宜度关键影响因子的区分范围,为后续模型建立及模糊规则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该方法在逛荡河进行了不同季节的应用,收集实际数据并对水环境进行了评价。各因子当中,逛荡河水量小,流速(V)慢,水深(Dep)浅,水岸交接(Tra)更是稳定,季节变化均不明显;护坡植被(Veg)在冬季以外,并未受到季节显着影响。综合水质因子来看,春、冬两季生态环境最好,秋季次之,夏季最次。感潮河段对比逛荡河中上游的淡水区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水质差异,主要受到了潮汐的稀释及淡水区污染的共同复杂作用。(2)建立了基于鱼类生境的沿海城市河流生态健康模型。文章筛选出了流速(V)、水深(Dep)、底质(Sub)、溶解氧(DO)、氨氮(NH3-N)、护坡植被(Veg)、水岸交接(Tra)作为指标鱼类鲫鱼和七星鲈鱼不同生命阶段在不同季节的生境适宜度(SI)评估的依据,用以表征沿海城市河流的生态健康状况。产卵期鲫鱼、成鱼期鲫鱼和成鱼期鲈鱼在逛荡河全境各个季节的SI范围分别是0.240.49、0.260.63和0.310.69。在春季,逛荡河低流速水文特性和高溶氧水质环境决定了产卵期鲫鱼的SI处于偏下水平;成鱼期鲫鱼在夏、秋季节生境适宜度更好;成鱼期鲈鱼在春、秋季节的河流淡水区(非实际生活区域)生境在理论上也较为友好,其SI值比成鱼期鲫鱼的更高也证明了这一点。DO和NH3-N等水质因子变化较频繁,对鱼类生境影响较大。河流水质的控制和改善是目前提升目标鱼类的生境适宜度的较为实际的办法。(3)分析了复杂水动力条件下沿海城市河流生态健康程度。研究以逛荡河感潮河段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河口向上游的连续三个监测断面进行同步观测,对整个潮汐周期内的水动力水质变化进行了原型监测,并基于以上水环境因子参数分析,模拟了受潮汐和河流流动共同影响的目标鱼类物种的生境适宜度变化,以分析复杂水动力条件下沿海城市河流生态健康程度。在感潮区,流速(V)和水深(Dep)的变化引起水质因子的改变。DO值与流速(V)和时间息息相关;NH3-N除冬季以外,浓度被海水大大稀释。夏季生境对鲫鱼和鲈鱼最适宜。成年期鲫鱼的SI值在理论上或实际上均略低于成鱼期鲈鱼。感潮区沿河口向上游的三个监测断面中,监测点3是比监测点1、2更适合鲫鱼(产卵期或者成鱼期)生存的栖息场所;而鲈鱼在三个监测点的适宜度差别极小,整个感潮区鲈鱼生存环境十分稳定。

罗龙洪,闻云呈,袁文秀,夏云峰,王晓俊,张新周[2](2020)在《江苏省长江干流沿程洪潮设计水位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江苏段地处长江下游河口地区,全线位于感潮河段,沿程水位既受上游长江径流、外海潮位、台风的影响,也受到工情变化、支流入汇等影响。长江江苏段现行洪潮设计水位是按《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中确定的无台风影响水位实施。近年来,由于上游水、沙、工情条件变化,开展上游大通径流、风暴潮、区间入汇等对沿程洪潮水位的影响研究十分必要。建立大通至长江口二维水沙数学模型与外海风暴潮模型,研究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长江干流江苏段沿程洪潮设计水位变化。研究成果表明:南京河段水位主要受上游径流影响;江阴以下主要受外海潮汐及风暴潮的影响;南京至江阴段则受上游径流、外海潮汐、风暴潮三者的共同作用影响。外海天文大潮、风暴潮"两碰头"和上游大径流、外海天文大潮与风暴潮"三碰头"引起的沿程增水值呈驼峰分布,最大值分别发生在江阴和天生港附近,最大增幅1.65 m。研究结果已为长江江苏段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陈坤[3](2019)在《短期潮位数据调和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长江感潮河段从安徽境内大通水文站开始,直至江苏徐六泾水位站,总长度约600公里。位于该感潮河段地带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活跃,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该区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较低,在遭遇台风、暴雨等天气时,水位急速上涨,极易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对感潮河段水位变化进行分析探索、规律总结,成为诸多地理学和水文学方面专家学者多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调和分析方法作为潮汐和潮流预报的主要方法,被应用于各个海域的潮汐研究中。根据观测数据的时间长度,可以将调和分析方法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类,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长期和中期数据,对短期数据的分析较少。感潮河段水位同时受到上游径流(尤其是洪水波)和外海潮汐的作用,水位过程受径流影响大,变化复杂。径流量(尤其是在洪季)每天都有变化,且无短期规律可言,利用感潮河段水位长期数据进行调和分析,难以反映径流量的影响,预报精度不佳。为此,本文面向研究感潮河段水位预报方法的需求,以短期数据为切入点,研究其调和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感潮河段水位站点数据,探索调和常数与上游径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构建感潮河段水位预报模型。本文首先应用傅里叶分析方法对潮位数据(逐时)进行插值加密,在实测数据不失真的前提下,保证插值数据的质量。其次,为克服分析时短期资料数据量少的不足,从数据长度、潮型及起点分别进行潮位数据选取规则的研究,最终明确从中潮平均潮位开始的120~135h以内的潮位数据,较适宜于短期调和分析。接着,针对短期潮位数据调和分析中可能出现的分潮混淆问题,研究了基于岭回归分析的解决方案,考虑到该方法为有偏估计,进一步提出了对预测结果的修正方法。最后,利用本文的潮位数据选取规则和基于岭回归的调和分析方法,结合傅里叶分析方法,以长江感潮河段白茆水位站点数据为例进行短期调和分析,建立所得调和常数与大通径流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白茆站水位预报模型,并验证结果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外海潮位站点数据,明确了用于调和分析的短期潮位数据选取规则,提出了基于岭回归的短期潮位数据调和分析方法,将感潮河段白茆水位站作为实验站点,探索调和常数与上游径流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感潮河段水位预报模型,实验结果整体符合水位变化趋势,验证了本文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唐亦汉,陈晓宏,邓攀攀[4](2017)在《气候变化下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洪潮耦合高水位的集中期特征及变异规律》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环境下三角洲感潮河段洪潮耦合条件改变。除高水位量级外,其集中期特征与变化规律也是体现三角洲洪水情势变异的重要因素。采用圆形分布法计算得到珠江三角洲16站的高水位集中日、集中度、高峰期的起止时间等集中期特征,并分析其多年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是否考虑水位量级对于由圆形分布法计算得到的水位集中性没有显着影响;(2)珠三角入口与口门站点的高水位集中期比网河站长;(3)入口与网河站的集中日相近,口门站集中日最迟;珠三角大部分站点的高水位集中日有延后倾向,而发生时间趋于集中稳定;(4)入口及口门站点的集中日波动性都高于网河区站,且珠三角集中日波动性有随时间推进而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为三角洲洪水情势变异分析提供了新角度,为珠江三角洲的高水位采样、频率分析及重现期设计值计算提供数据基础,并为区域防洪减灾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杨柳[5](2017)在《长三角典型区域城镇化对平原河网水系及其调蓄能力的影响 ——以苏州水网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的河网水系被誉为“城市之脉”,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与人居环境的综合反映。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区内人口激增,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导致众多河流淤积,河道被挤占、填埋,造成河网水系数量及长度明显减少,河网结构简化。一方面,引发水系衰减、产汇流过程异动、河网调蓄能力改变等问题,使得区域洪涝孕灾环境发生剧变,加剧了洪涝风险。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深入又直接导致区内人-地(城镇化与河网水系)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城市与河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地对待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人-水关系,是当前保障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实现“人水和谐”的关键。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流域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水系衰减引起的洪涝灾害频发以及城镇化与河网水系保护之间矛盾突出的难题,综合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及河流地貌学、城市水文学、经济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以城镇化下“河网水系演变及影响-水文过程变化-河网调蓄能力变化及洪涝淹没影响”为主线,揭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苏州河网水系演变特征与规律,剖析城镇化与水系发展趋势、协调性及阈值,阐述剧烈人类活动下降雨与河道水位变化特性及驱动力,从而模拟分析城镇化下河网水系调蓄能力的变化及城镇化对洪涝淹没的影响。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如下:(1)城镇化下河网水系的演变及其影响研究以1:50000地形图和高分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结合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及高分遥感影像,通过数字化水系、河流等级划分、经实地调查验证、水系数据处理与校对、水系特征指标体系构建以及数据空间分析等工作,研究了 1960s、1980s和2010s苏州河网水系数量、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基于此,以城镇化与河网水系的发展趋势、协调性为视角,重点分析了研究期内,城镇化与河网水系的关系及影响。结果表明:①近半个世纪以来,苏州河网数量衰减,形态结构趋于简单,而高等级河道拓宽明显。河网数量衰减以一般河道最为明显,河网密度、水面率、分形维数、支流发育系数和河流曲度分别减小5.6%、19%、1.2%、3.1%和3.4%,而面积长度比增加1.5%。②城市化率与降水变化分别都是河网密度、水面率、分形维数和支流发育系数的先发因子。苏州水系变化对于城镇化的响应更为敏感,近半个世纪河网水系的变化约三分之二以上由城镇化引起。③河网水系与城市化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的特征,并呈现出“先松弛,后紧密”的特点,目前二者处于由“自然发展到拮抗”向“高度协调”过渡的阶段。其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随着时间推移,城镇化对河网水系的影响增强,城镇化与河网水系逐渐趋向于进入发展的良性协调状态,但还未达到最佳协调度,应不断提高河网综合指数,以满足当前和未来城镇化对于水系功能的需要。(2)城镇化下水文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分析以1960-2014年逐日降水和水位观测数据为基础,首先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汛期和非汛期降雨、水位的变化趋势、离散性以及不同雨型条件下洪水位的特征,然后采用变动范围法,分析了研究区水文变异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内城镇化影响下产水量的变化。并采用弹性分析法,着重探讨了城镇化及降水变化对于河道水位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近半个世纪以来,研究区表现出降水量增加,河道水位整体抬升,离散程度降低,重现期变大,洪涝风险加剧。②在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州高水位脉冲次数减少,但延时拉长,中高度变异指标占一半以上,水文改变度大。其中,相比降水而言,城镇化对水位变化的影响约为三分之一。水位等级越低,城镇化对其影响越显着。③城镇化率较低的情况下,空间上产流相对更为均匀。而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后,产流总量增加,且加大了区内产水量的空间差异性。(3)城镇化对河网水系调蓄能力及区域洪涝淹没的影响研究通过构建平原河网地区河网调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典型平原河网水系的不同等级河道调蓄功能及时空变化特征;剖析了高度城镇化地区产水量变化、水利设施及排涝能力的时空特点及相互关系;分析了城市大包围对于不同雨型条件下苏州各区河网洪涝淹没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城镇化正面影响,研究区河网整体的槽蓄能力和可调蓄能力有所提升。②城镇化水平高的苏州市辖区和昆山产水量的增加明显,且最大容蓄能力提高不及产水量的增加,研究区总体产水量是最大容蓄能力的7倍。③以城镇化率为主导因素,得出苏州河网密度在2020年应当不低于3.1,水面率应大于12.5,河网单位面积可调蓄能力应大于4.6×104 m3/km2,均有待提高以满足城市化率增长到80%的需要。④重现期越大,城市大包围对于防洪减灾的作用明显,但到一定时期,其作用有限。城市大包围的建设使得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向周边区域转移。本研究针对高度城镇化进程中水系衰减引起的洪涝灾害频发和人-地(城镇化与河网水系)矛盾突出的难题,以高度城镇化典型平原水网区的苏州为研究区,借鉴多学科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平原河网水系形态结构以及调蓄能力变化特征指标分析体系,揭示了高度城镇化下平原河网水系与调蓄能力的变化规律,从城镇化与河网水系互馈关系的角度,构建城镇化与河网水系综合评价体系,重点分析城镇化对河网水系与河网调蓄能力的影响机制。在研究视角与理念、研究途径以及研究成果与结论等方面有一定特色与创新,研究成果有助于为长三角地区水系保护以及防洪减灾提供支持。

赵子辉[6](2014)在《长江感潮河段河相关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河相关系是研究河床演变的主要方法之一,长江感潮河段的河相关系及其应用研究不仅可以对该河段的演变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更可以为长江河口的系统整治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然而,目前适用于潮汐河口的河相关系公式过于陈旧,有待重构,并且实际应用时存在主要参量确定方法不明确、预测精度不高等问题,也亟需在应用方法上进一步研究。本文以河床演变预测为目的,针对河相关系在长江感潮河段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重构窦国仁河相关系公式,分析长江感潮河段的实测地形、水文、泥沙资料,比较确定长江感潮河段河相关系主要参量的计算方法,以澄通河段为典型案例建立断面的河相关系式,利用求得的河相关系式预测相关横断面断面形态(水深、河宽、面积)对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的响应机制,构建了较完整的河相关系应用方法和流程。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河相关系公式的重构:从长江感潮河段受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这一角度出发,利用最小活动性原理结合新的水流挟沙力公式重构窦国仁河相关系公式,建立了一个新的适用于潮汐河口的河相关系公式。(2)河相关系主要参量计算方法的确定:借鉴河相关系相关应用成果,结合长江感潮河段具体河道的水沙情况,计算比较得出依据断面实际情况调整河床稳定性系数和综合糙率系数有助于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河相关系,并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长江感潮河段河相关系主要参量的确定方法。(3)河相关系的应用:以澄通河段为研究样区,采用重构后的河相关系公式,按照河相关系主要参量的确定方法整理实测资料,建立断面的河相关系式,并基此预测了多种水沙变化条件下河床形态的调整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后,虽然有效地控制了下泄径流量,但向海输沙量正在急剧减少。当大通年平均含沙量下降至0.05kg/m3(即大通年平均输沙率40×106t)左右后,将导致澄通河段水深急剧刷深,河宽束窄及断面面积较大幅度增加,可能引起河床的动荡变化。

陈耀思[7](2014)在《滨海河网地区堤围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结合珠海市两个规模较大的堤围工程项目,对滨海河网地区堤围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目前在滨海河网地区堤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仍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简单引用规范会造成与实际不符。为了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采用广义极值分布对考虑了历史性高潮位的白蕉潮位站潮(水)位观测资料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广义极值分布对于极端水文事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通过对竹银潮位站的潮(水)位资料与上游洪水和下游河口处的潮位进行遭遇分析研究,认为可以采用Copula函数求出潮(水)位和上游洪水及下游河口处潮位的联合分布,来进行洪潮遭遇的定量分析。(2)设计正交试验对波浪爬高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根据波浪爬高的形成机理,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与常用的计算方法作对比,认为进行该种情况的波浪爬高计算时,不仅要计算堤线法向上的波浪爬高,还应验算其它风向上的波浪爬高。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具有理论基础,而且计算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通过比较不同迎水坡坡比和宽度、高度不同的消浪平台对波浪爬高的影响,采用极限平衡法对几种常用堤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法对几种常用堤型的沉降变形进行分析,从力学稳定角度归纳总结了几种常用堤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结合实际工程阐明进行堤型比选和堤身结构设计的方法。(4)分析了抛石挤淤法、排水固结法、水泥搅拌桩法等三种常用淤泥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抛石挤淤法和排水固结法的具体设计方法,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分析了这两种方法对淤泥地基的处理效果,总结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另外还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水泥搅拌桩的桩距和桩长对堤基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水泥搅拌桩的桩距和桩长对堤基沉降变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减小桩距和增加桩长可以提高堤围的稳定性和降低堤基的沉降量,但随着桩距的减小和桩长的增加,堤围稳定性的增加趋势和堤基沉降量的减小趋势趋缓。(5)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河网水流流态特征的研究成果,对河网地区发生崩岸的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河道主支流交汇处及河道分汊口处的堤岸容易受到淘刷引发崩岸。另外对潮汐作用对崩岸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落潮会对堤岸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于容易发生崩岸的堤围工程,应合理设计抛石护岸措施以保证堤围的稳定性。论文对滨海河网地区堤围工程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在实际工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作参考。

邴建平,吕孙云,邵骏[8](2014)在《基于闸泵联合运用的平原感潮区排涝分析计算方法》文中提出针对平原感潮区内地势平坦、河涌密布、洪水受外江(海)潮水顶托的复杂排涝问题,研究了平原感潮区水闸和泵站联合运用的排涝分析步骤和计算方法,并将改进的平湖法应用于广州市典型感潮区的排涝分析计算中。结果表明,改进平湖法将河网概化为蓄水湖泊,并考虑了不恒定流水面曲线的变化规律,可作为平原感潮区排涝规划和排涝工程设计的参考。

刘曾美,覃光华,陈子燊,金菊良[9](2013)在《感潮河段水位与上游洪水和河口潮位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感潮河段水位过程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两岸易涝区涝水的外排进程,对感潮河段水位与上游洪水和河口潮位进行关联性分析,旨在为感潮河段两岸易涝区治涝合理选取设计潮位过程提供依据。本文构建的感潮河段水位与上游洪水、河口潮位的关联性分析模型,首先采用Copula函数分别构建感潮河段年最高水位与上游相应洪水和河口相应潮位的联合分布,再基于联合分布提出关联性分析模型。选取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水道的竹银站来分析其水位与上游马口站洪水和河口三灶站潮位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对任一重现期竹银站最高潮位,与马口站流量遭遇的概率显着低于与同一重现期的三灶站高潮位遭遇的概率,即竹银站出现高潮位时,受河口潮位影响的概率要大得多;(2)对一确定重现期竹银站最高潮位,与马口站流量组合的风险并不一定低于与同一重现期三灶站高潮位组合的风险,当重现期较大时,前者高于后者。

刘曾美,余增鑫[10](2013)在《磨刀门水道水位与上游洪水及下游潮位的关联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感潮地区治涝规划需要合理选择承泄区设计潮位过程,因而需要分析感潮河段水位与上游洪水及下游潮位的关联性。磨刀门水道是珠江的主要入海河道之一,属于典型感潮河段。通过选取磨刀门水道的大敖、竹银和灯笼山3个潮位站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不同位置站点的潮位受上游马口站洪水、下游三灶站潮位的影响规律,并以竹银站为例,采用定性分析法详细分析其水位与上游马口站洪水和河口三灶站潮位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自上而下(大敖→竹银→灯笼山),水位受上游洪水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而受河口潮波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各站年最高潮位与马口站相应流量、三灶站相应潮位的Kendall秩相关系数的关系分别为τ大敖(0.543)>τ竹银(0.048)>τ灯笼山(-0.133),τ大敖(-0.034)<τ竹银(0.326)<τ灯笼山(0.529);竹银站潮位既受上游洪水的影响,又受下游潮位的影响,但潮位影响大得多。

二、三角洲感潮河段洪潮水位频率分析方法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角洲感潮河段洪潮水位频率分析方法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水动力条件下沿海城市水体生态健康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城市河流健康与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2.1.1 河流健康及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2.1.2 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
        2.1.3 河流健康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2.2 鱼类生境适宜度生态模型方法
        2.2.1 模糊逻辑法
        2.2.2 CASiMiR模型
    2.3 感潮水动力变化效应研究现状
        2.3.1 水动力变化对水质因子的影响
        2.3.2 水动力变化对水沙运动的影响
        2.3.3 感潮水动力模型研究以及运用
3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
    3.2 内容与技术路线
    3.3 数据收集与调查方法
        3.3.1 全河段生境调研
        3.3.2 感潮区同步观测
4 指标物种筛选与大尺度生境调研方法开发
    4.1 鱼类指示物种筛选
        4.1.1 鲫鱼
        4.1.2 七星鲈鱼
    4.2 生境影响因子筛选
        4.2.1 水文因子筛选
        4.2.2 水质因子筛选
        4.2.3 河岸护坡因子筛选
    4.3 大尺度生境调研方法的建立及实地调查结果
        4.3.1 全程水环境因子概述
        4.3.2 代表河段水环境简述
        4.3.3 水质因子变化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鱼类生境的沿海城市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模型
    5.1 指标鱼类模糊集与模糊规则的制定
        5.1.1 鲫鱼产卵期模糊集与模糊规则制定
        5.1.2 鲫鱼成鱼期模糊集与模糊规则制定
        5.1.3 鲈鱼成鱼期模糊集与模糊规则制定
    5.2 沿海城市河流生态健康模型建立
    5.3 本章小结
6 复杂水动力条件下沿海城市河流生态健康分析
    6.1 感潮河段生态健康对水动力因子的响应分析
    6.2 季节变化下感潮区河口段水动力变化响应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江苏省长江干流沿程洪潮设计水位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河段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河段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计算工况
3 沿江洪潮设计水位变化分析
    3.1 河床冲淤变化影响
    3.2 风暴潮增水影响
    3.3 支流入汇影响
    3.4 规划工程实施影响
    3.5 不同水文条件下沿程洪潮水位与现有设计水位对比分析
5 结语

(3)短期潮位数据调和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潮汐调和分析
        1.2.2 感潮河段水位预报
        1.2.3 总结与分析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
第2章 感潮河段水位预报理论及方法概述
    2.1 潮汐学基本概念
        2.1.1 潮汐现象
        2.1.2 潮汐特征
        2.1.3 潮汐类型
    2.2 水文学基本概念
        2.2.1 水位
        2.2.2 流量
        2.2.3 感潮河段及其特性
    2.3 水位预报方法
        2.3.1 水动力学模拟方法
        2.3.2 水位演算法
    2.4 调和分析方法
    2.5 数据插值加密方法
        2.5.1 插值方法简介
        2.5.2 傅里叶分析介绍
        2.5.3 插值思路
        2.5.4 插值修正方法
    2.6 岭回归分析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短期水位数据选取规则
    3.1 研究站点概况
    3.2 基本原理
    3.3 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3.4 数据长度选取分析
        3.4.1 径流量数据分析
        3.4.2 长度选取分析
    3.5 潮型选取分析
    3.6 起点选取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短期潮位数据调和分析
    4.1 基本原理
        4.1.1 引入岭回归的调和分析
        4.1.2 潮位修正方法
    4.2 基于岭回归的调和分析方法
    4.3 潮位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感潮河段水位预报模型
    5.1 基本原理
        5.1.1 统一时间原点
        5.1.2 引入修正关系
        5.1.3 调和常数与径流间关系
    5.2 实验站点概况
    5.3 调和常数与径流间关系探索
        5.3.1 数据选取及调和分析
        5.3.2 调和常数与径流关系探索
    5.4 水位预报应用
        5.4.1 白茆站水位预报应用
        5.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气候变化下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洪潮耦合高水位的集中期特征及变异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样本量级对高水位集中期的影响
    3.2 代表站点集中期特征
    3.3 珠三角高水位集中期空间差异及变化规律
4 结论与展望

(5)长三角典型区域城镇化对平原河网水系及其调蓄能力的影响 ——以苏州水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网水系格局演化及对城镇化响应研究
        1.2.2 城镇化背景下水文响应研究
        1.2.3 河网水系调蓄能力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城镇化进程分析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2.4 研究方法
        2.4.1 河网水系演变特征综合评价及其与城镇化关系的分析方法
        2.4.2 城镇化对水位影响的分析方法
        2.4.3 河网调蓄能力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镇化下河网水系的演变及其影响
    3.1 河网水系演变规律分析
        3.1.1 河网水系演变的特征
        3.1.2 河网水系的时空变化
    3.2 城镇化对河网水系的影响分析
        3.2.1 城镇化对河网水系变化的贡献率
        3.2.2 河网水系对城镇化的响应趋势分析
        3.2.3 城镇化对于河网水系变化的发展趋势
    3.3 城镇化对河网水系的综合影响分析
        3.3.1 城镇化与河网水系的协调性
        3.3.2 城镇化与河网水系的最佳协调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镇化下平原区水文过程变化及其影响
    4.1 站点选择
    4.2 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4.2.1 长序列降水变化特征
        4.2.2 汛期非汛期降水变化特征
        4.2.3 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特征
    4.3 平原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4.3.1 长序列水位变化特征
        4.3.2 汛期非汛期水位变化特征
        4.3.3 不同雨型条件下洪水位变化特征
    4.4 城镇化下水文变异分析
    4.5 城镇化和降水对水位的影响
    4.6 城镇化下平原区产水量变化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镇化对河网调蓄能力及洪涝淹没的影响
    5.1 河网调蓄能力分析
        5.1.1 河网调蓄特征水位
        5.1.2 河网调蓄能力的结构变化
        5.1.3 河网调蓄能力的时空变化
    5.2 区域产水量与河网最大容蓄能力分析
    5.3 水利设施对河网调蓄能力影响
        5.3.1 水利设施与河网可调蓄能力关系
        5.3.2 水利设施与河网排涝能力分析
    5.4 城镇化下水系及河网可调蓄能力阈值区间研究
        5.4.1 阈值约束范围
        5.4.2 阈值区间的确定分析
    5.5 河网阈值范围内洪涝淹没分析
        5.5.1 洪涝淹没空间高程
        5.5.2 河网洪涝淹没空间变化
        5.5.3 河网洪涝淹没水量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1.1 城镇化及河网水系演变的特征规律及驱动力
        6.1.2 城镇化对河网水系的综合影响
        6.1.3 城镇化背景下平原区水文过程的变化规律
        6.1.4 城镇化对河网调蓄能力及洪涝淹没的影响
    6.2 创新与特色之处
    6.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长江感潮河段河相关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河床演变研究方法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2.1 河相关系的研究方法
        1.2.2 河相关系的应用
        1.2.3 感潮河段河相关系
        1.2.4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
第2章 长江感潮河段河道概况
    2.1 概述
    2.2 水动力及泥沙基本特征
        2.2.1 径流
        2.2.2 潮汐
        2.2.3 潮流
        2.2.4 风暴潮
        2.2.5 泥沙
    2.3 河道基础资料
        2.3.1 研究河道概况
        2.3.2 研究资料整理
        2.3.3 研究资料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江感潮河段河相关系的建立
    3.1 河相关系公式的重构
        3.1.1 公式重构基础理论
        3.1.2 公式重构方法
    3.2 河相关系参量确定方法
        3.2.1 单率定参数方法
        3.2.2 双率定参数方法
    3.3 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江感潮河段河床演变趋势分析
    4.1 上游来水来沙变化
        4.1.1 上游含沙量变化影响
        4.1.2 上游流量变化影响
    4.2 汊道分流分沙比变化
        4.2.1 汊道分沙比变化影响
        4.2.2 汊道分流比变化影响
    4.3 长江感潮河段河相关系应用原型系统
        4.3.1 断面剖面
        4.3.2 计算河床地形要素
        4.3.3 计算断面流量含沙量
        4.3.4 参数率定
        4.3.5 河床演变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致谢

(7)滨海河网地区堤围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堤围的概念
        1.1.2 滨海河网地区水文气象特点
        1.1.3 滨海河网地区地形、地貌及地质特点
        1.1.4 滨海堤围工程与普通堤防工程的区别
        1.1.5 本文所依托的工程背景及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本文所依托的堤围工程基本情况
    2.1 工程的地理位置
    2.2 工程所在地的水系情况
    2.3 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
    2.4 工程所在地的水灾情况
    2.5 工程的原状及存在的问题
        2.5.1 堤防的原状及存在的问题
        2.5.2 穿堤建筑物的原状及存在的问题
    2.6 工程加固达标的标准及规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河网地区堤围工程水文计算研究
    3.1 潮位站设计特征潮位推求
        3.1.1 潮水位频率分析的一般方法
        3.1.2 潮位站设计特征潮位推求方法的实例分析
    3.2 洪潮遭遇分析
        3.2.1 遭遇分析方法简介
        3.2.2 感潮河段潮位与上游洪水的遭遇分析
        3.2.3 感潮河段潮位与河口潮位遭遇分析
    3.3 水面线推求
        3.3.1 一维非恒定水流基本方程及其数值解法
        3.3.2 河网非恒定水流的数值解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波浪对堤围作用的分析研究
    4.1 波浪爬高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4.1.1 波浪爬高计算方法
        4.1.2 基于正交分析法的波浪爬高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2 迎水坡坡比对波浪爬高的影响
    4.3 不规则水域的堤围工程波浪爬高计算方法研究
        4.3.1 常用的计算方法
        4.3.2 多风向对比法
    4.4 滨海河网地区堤围消浪措施的研究
        4.4.1 堤围消浪措施的作用
        4.4.2 消浪平台的消浪作用研究
        4.4.3 反弧形防浪墙的消浪作用研究
        4.4.4 防浪林的消浪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滨海河网地区堤围工程堤身断面设计研究
    5.1 不同堤型的比选
        5.1.1 常用堤型的介绍
        5.1.2 三种堤型的抗滑稳定性对比分析
        5.1.3 三种堤型的沉降对比分析
        5.1.4 三种堤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总结
    5.2 堤身结构设计
        5.2.1 堤身迎水坡结构设计
        5.2.2 堤身背水坡结构设计
        5.2.3 堤顶结构设计
        5.2.4 堤前护脚设计
        5.2.5 堤后填塘固基设计
    5.3 堤身断面设计工程实例
        5.3.1 工程概况
        5.3.2 不同堤型方案的波浪爬高对比
        5.3.3 不同堤型的稳定性对比
        5.3.4 堤身断面的具体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滨海河网地区堤围堤基处理方法研究
    6.1 抛石挤淤法的应用研究
        6.1.1 抛石挤淤法的加固原理
        6.1.2 抛石挤淤的方式及适用范围
        6.1.3 抛石挤淤法的工程设计实例
    6.2 排水固结法的应用研究
        6.2.1 排水固结法的加固原理
        6.2.2 排水固结法的设计
        6.2.3 排水固结法的工程设计实例
    6.3 水泥搅拌桩法的应用研究
        6.3.1 水泥搅拌桩法的加固机理
        6.3.2 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方法
        6.3.3 水泥搅拌桩的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滨海河网地区堤围崩岸原因分析及护岸措施研究
    7.1 水流作用对堤围崩岸的影响
        7.1.1 滨海河网地区河流形态特征
        7.1.2 主支流交汇区水流特征及其对堤围崩岸的影响
        7.1.3 河道分汊区水流特征及其对堤围崩岸的影响
    7.2 潮汐作用对堤围崩岸的影响
        7.2.1 滨海河网地区潮汐规律
        7.2.2 潮汐作用对堤围稳定的影响
        7.2.3 潮汐作用对堤围崩岸影响的实例分析
    7.3 抛石护岸的设计研究
        7.3.1 抛石护岸的优点
        7.3.2 抛石粒径的计算
        7.3.3 抛石护岸坡度及范围的设计研究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闸泵联合运用的平原感潮区排涝分析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平原感潮区排涝分析计算方法
    2.1 排涝分区
    2.2 洪潮遭遇分析
    2.3 排涝标准
    2.4 排涝区产汇流计算
    2.5 设计外江(海)潮水位过程
    2.6 排涝计算方法
3 实例
    3.1 研究区概况
    3.2 洪潮遭遇分析
    3.3 排涝标准
    3.4 排涝区产汇流计算
    3.5 设计外江(海)潮水位过程
    3.6 排涝计算
4 结论

(9)感潮河段水位与上游洪水和河口潮位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感潮河段水位与上游洪水、河口潮位的关联性分析模型构建
    2.1 联合分布
    2.2 关联性分析模型
3 实例研究
    3.1 边缘分布的确定
    3.2 联合分布的确定
    3.3 遭遇组合风险分析
4 结论

(10)磨刀门水道水位与上游洪水及下游潮位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不同站点潮位随上游洪水与下游潮位的关联性分析
    1.1 不同站点潮位随上游洪水的变化关系分析
    1.2 不同站点潮位随河口潮位的变化关系分析
2 竹银站潮位与上游洪水和河口潮位的遭遇分析
    2.1 竹银站潮位与上游洪水的遭遇分析
    2.2 竹银站潮位与下游潮位的遭遇分析
3 结语

四、三角洲感潮河段洪潮水位频率分析方法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水动力条件下沿海城市水体生态健康诊断[D]. 夏振民. 烟台大学, 2020(02)
  • [2]江苏省长江干流沿程洪潮设计水位数值模拟研究[J]. 罗龙洪,闻云呈,袁文秀,夏云峰,王晓俊,张新周. 海洋工程, 2020(03)
  • [3]短期潮位数据调和分析方法研究[D]. 陈坤.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 [4]气候变化下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洪潮耦合高水位的集中期特征及变异规律[J]. 唐亦汉,陈晓宏,邓攀攀. 水文, 2017(03)
  • [5]长三角典型区域城镇化对平原河网水系及其调蓄能力的影响 ——以苏州水网区为例[D]. 杨柳. 南京大学, 2017
  • [6]长江感潮河段河相关系及其应用研究[D]. 赵子辉.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7]滨海河网地区堤围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陈耀思.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8]基于闸泵联合运用的平原感潮区排涝分析计算方法[J]. 邴建平,吕孙云,邵骏. 水电能源科学, 2014(02)
  • [9]感潮河段水位与上游洪水和河口潮位的关联性研究[J]. 刘曾美,覃光华,陈子燊,金菊良. 水利学报, 2013(11)
  • [10]磨刀门水道水位与上游洪水及下游潮位的关联性分析[J]. 刘曾美,余增鑫. 人民珠江, 2013(04)

标签:;  ;  ;  ;  ;  

三角洲潮汐敏感河段洪水潮位频率分析方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