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

术中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

一、术中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武融青,王潇,王美瑶,徐成仕,李正伟,李志强,陈劲草[1](2021)在《术中B超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功能区及脑深部病变》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术中B超联合神经导航在大脑皮层功能区及脑深部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5例(32个病灶)大脑皮层功能区及深部病变的临床资料。均在术中B超联合神经导航引导下切除病变。结果术中B超均完整、清晰显示32个病灶,其中29个皮层功能区病灶,术中B超定位与MRI神经导航定位无偏差;而3个深部病灶均有不同程度位移,最大误差约为1 cm。术后MRI显示,22例病变全切除,2例高级别胶质瘤次全切除,1例多发脑结核瘤切除80%。术后神经功能损伤加重及新增副损伤4例。随访截至2021年3月,25例中,失随访2例,其余23例平均随访13.3个月,14例非恶性肿瘤症状明显缓解,3例胶质瘤术后复发、无进展生存期平均13个月,2例肺腺癌转移瘤及另4例胶质瘤未复发。结论术中B超联合神经导航引导可辅助精准定位大脑皮层功能区及深部病变,但对脑恶性肿瘤的作用有限。

周敏光,彭远强,傅仲带[2](2021)在《术中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术中超声引导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时具备何种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0例患有自发性颅内血肿、外伤性颅内出血、脑肿瘤等疾病,需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术中均给予超声引导支持。记录手术期间通过超声引导支持是否能够顺利观察到病灶,且能够观察病灶位置、面积大小、血流情况。统计8例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经内镜下血肿清除后,其颅内病灶的变化情况。统计20例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安全性。结果:(1) 20例患者均清晰观察到病灶,病灶发现率达到了100.00%。(2)不同疾病患者病灶的具体位置、面积大小、血流情况影响均在术中清晰观察到,对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十分精确的指引作用。(3) 20例患者术后并未出现颅内感染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论:术中超声引导支持能够为神经外科手术提供很大的帮助和指引,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从而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杨雅晴[3](2021)在《实时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应用实施超声引导的价值。方法:随机抽选2020年3月—10月我院50例神经外科颅内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均应用超声进行引导,实时了解患者病变情况以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入选的50例患者,经过术中超声显示病灶确诊率为100%,能够明确定位患者的病灶,其中共有10例额叶、12例颞叶、12例枕叶、4例顶叶、3例脑室、2例岛叶、3例海马区、4例脊髓。其中共有4例脑出血患者,13例脑胶质瘤患者,11脑膜瘤患者,9例脑转移瘤患者,4例脑外伤患者,3例蛛网膜囊肿患者,6例脑动脉瘤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需要准确辅助确立手术路径,准确到达目标病灶位置,术后MRI对照显示入选患者中共有33例患者全部切除病灶,17例患者次全切病灶,经过计算得出全部切除率为66.00%。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应用实时超声引导能够准确定位患者病变位置,提升手术精准度,使手术更加安全、有效、简单,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蒋克[4](2021)在《术中超声在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术中超声(IOUS)在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重点分析对功能区胶质瘤的精准定位及全切率的作用,以及对患者神经功能保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2例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其中男26例、女36例,年龄28~68岁;胶质瘤WHO分级Ⅰ级13例、Ⅱ级22例、Ⅲ级21例、Ⅳ级6例。患者均行肿瘤开颅显微切除术,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超声分为两组:应用术中超声手术者31例纳入超声组,未应用术中超声手术者31例纳入传统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IOUS对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声像图表现,以及术中暴露肿瘤用时、手术用时、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第5天患者脑水肿程度,并依据卡氏评分(KPS)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位置、级别,肿瘤中心至硬脑膜的垂直距离(cm),术前患者脑水肿程度和神经功能KP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在暴露肿瘤用时(23.07±3.72)min短于传统组暴露肿瘤用时(37.32±4.32)min,肿瘤切除程度高于传统组,术后第5天脑水肿的程度较传统组轻,术后3个月KPS评分(78.32±4.32)分高于传统组术后3个月KPS评分(74.22±2.38)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上,超声组(187.36±17.84)min与传统组(194.84±15.78)min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OUS对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声像图表现不同,低级别胶质瘤IOUS回声较脑组织高,内部稍均匀,边缘规整,内部可见钙化的强回声;高级别胶质瘤IOUS回声较脑组织高,边缘为模糊的的混合回声影,内部不均匀回声或无回声的坏死囊变区。结论术中超声应用于功能区胶质瘤开颅显微手术中,具有实时定位准确的优点,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轻术后脑水肿、保护及改善术后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孟譞[5](2021)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全麻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对机体脑组织氧合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静脉全麻(GA)联合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CBPs)对机体脑组织氧合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 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颈动脉粥样硬化致颈动脉严重狭窄且内科治疗无效,影响生存质量甚至有生命危险而接受CEA患者,用简易认知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估患者,并筛选出总分达27分以上的患者共4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静脉全麻组(G组,静脉全麻维持术中全程)和静脉全麻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C组,静脉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单次颈丛神经阻滞维持术中全程),两组患者均用静脉全麻诱导并用近红外线光谱脑氧监测设备术中全程监测机体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G组:全麻诱导后T1-G;C组: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全麻诱导后T1-c)、手术切皮时(T2)、剥离颈动脉时(T3)、钳夹颈动脉过程(T4)(开始钳夹颈动脉时(T4-1)、钳夹颈动脉10分钟时(T4-2)、钳夹颈动脉20分钟时(T4-3))、开放颈动脉时(T5)、手术结束时(T6)共9个时间点患者的左右两侧(病变术侧及健侧)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心率(HR)及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并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几个时间点内这些数值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维持麻醉药物使用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于术后24小时观察对比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情况及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大小;在拔管后、术后24h及术后72h内分别用简易认知状态评价量表(MMSE量表)及谵妄评分量表(CAM量表)观察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术后谵妄(POD)发生率。[结 果]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术前MMSE评分及手术操作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C组在术中维持麻醉药使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用量减少,PONV发生率及VAS评分优于G组。两组患者除术侧T4(T4-1、T4-2、T4-3)时间点,两组双侧rSO2在其他时刻均较T0时间点升高,但于健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患侧C组对rSO2的改善明显好于G组,且在T4时刻降低幅度低于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操作(T2、T3)时刻,HR、SBP、DBP及MAP均有升高,但C组测量值明显低于G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相比,在拔管后、术后24h及术后72h内,C组术后MMSE评分及POD发生率明显优于G组,且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 论]静脉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较单纯静脉全麻相比:1、减少术中麻醉维持药和血管活性药的用量,改善机体脑组织氧合并维持更稳定血流动力学;2、术后具有更好的认识功能保护和镇痛效果,加速患者术后恢复;对于CEA术,尤其是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围手术期高风险并发症的患者,静脉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可以作为CEA术中新型麻醉替代方案,值得在一定范围内临床应用和推广。

尧小龙,王声播,陈迎春,别毕洲,李欢欢,盛柳青,汪志忠,叶建峰,游慧超,李俊[6](2020)在《术中超声在侧脑室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侧脑室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8例侧脑室占位患者,手术切除前后及术中应用实时超声对病灶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指导临床医师选择合适手术路径,评价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28例侧脑室占位病变患者中,边界不清晰10例(35.7%),病变周围存在水肿带12例(42.9%),病变内有血流信号14例(50%)。16例病理诊断WHO分级Ⅰ级肿瘤发现异常血流信号7例,12例病理诊断WHO分级Ⅰ级以上肿瘤发现异常血流信号10例,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P=0.035)。术后1例死于早期术后再出血伴大面积脑梗死;27例患者术后半年随访,神经功能症状较术前均显着改善,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MRI复查显示病变全切25例,少量残留2例,术中超声定位引导下肿瘤全切率为92.59%。结论侧脑室占位切除术中,超声具有实时、便捷、图像直观、定位准确、可反复检查等独特优势,对于术中全切肿瘤,保护功能与血管具有重要帮助。

付君祚[7](2020)在《头皮神经阻滞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阻滞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评价。研究方法和结果1.头皮神经阻滞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ROSA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的病人6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头皮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组(SNB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TIVA组),每组病人30例。SNB组病人在全麻诱导后使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分别阻滞滑车上神经、眶上神经、颧颞神经、耳颞神经、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TIVA组全麻诱导后不进行头皮神经阻滞。两组病人术中监测BIS值,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维持BIS值45~55间波动;术中实时调节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维持术中HR、SBP、DBP波动范围在术前水平±20%。记录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上头架时(T2)、上头架15min后(T3),第1根电极植入时(T4)、第5根电极植入时(T5)、电极植入结束后15min(T6)时HR、SBP、DBP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数值,统计两组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总量以及术后追加PCIA镇痛泵时间。结果:两组病人HR、SBP、DBP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在T0~T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T1比较,T2、T4和T5时HR、SBP、DBP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数值明显升高(P<0.05);T2与T3比较,T3时HR、SBP、DBP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数值明显降低(P<0.05);T4与T5间HR、SBP、DBP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数值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5与T6比较,T6时HR、SBP、DBP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数值明显降低(P<0.05)。在T1~T6时间内,SNB组HR、SBP、DBP与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变化较TIVA组更加平稳。术中瑞芬太尼总量SNB组明显少于TIVA组(P<0.05)。TIVA组术后追加PCIA镇痛泵时间短于ANB组(p<0.05)。2.耳颞神经阻滞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择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耳颞神经阻滞组(ANB组,n=30)和病人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n=30)。ANB组在手术结束后用0.5%罗派卡因2~3 mL在超声引导下阻滞双侧耳颞神经,术毕留置导管,每8 h通过留置导管推注2 mL 0.5%罗哌卡因以维持神经阻滞效果;PCIA组术后配制镇痛泵(2μg/kg舒芬太尼+2μg/kg右美托咪啶+昂丹司琼8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在术后4 h、12 h、24 h和48 h记录病人的简化的McGill疼痛评分、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局麻药中毒)等。结果:与PCIA组比较,ANB组术后4 h、12 h、24 h和48 h的McGill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B组的不良反应与12 h内张口咬合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手术创伤刺激主要来自放置头架操作与电极植入操作,具有“脉冲式”发生的特点,即疼痛刺激主要在外科操作发生时,而头架放置结束后与电极植入结束后疼痛刺激会明显减弱。术前超声引导下头皮神经阻滞后可以明显减弱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中疼痛刺激强度的波动,减少术中麻醉性镇痛药用量,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也更加平稳,因此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中,头皮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优于全凭静脉麻醉。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耳颞神经阻滞作为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的术后镇痛方法,与传统的病人静脉自控镇痛方法效果相当。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耳颞神经阻滞能降低病人术后张口与咬合时疼痛的发生率,并降低与术后镇痛相关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同时也减少了病人的医疗费用,因此比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更具优势,是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的有效术后镇痛方案。综上所述,术前头皮神经阻滞和术后连续性耳颞神经阻滞分别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术中及术后镇痛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效果安全可靠,可以作为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理想的麻醉方案供临床选择。

朱丽莎[8](2020)在《术中实时超声在神经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神经胶质瘤目前仍无法治愈,每年发病率高,系统治疗后复发概率也极大,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准确评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如何通过手术安全完整切除胶质瘤是神经外科的一个难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术中辅助影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胶质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也逐渐发展,术中超声是其中操作较为简便,容易推广使用的一项技术。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可能与胶质瘤分级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目前对胶质瘤的分级主要依靠术后病理证实,胶质瘤患者的生物学特性是否能在术前得以准确评估是一项难题。本研究从临床需求出发,需要寻找有效的辅助检查技术,从术中超声水平探讨胶质瘤超声图像表现对神经胶质瘤的病理分级的关系,寻求新的角度探讨胶质瘤术前评估分级的检查方法。分析术中实时超声在神经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在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50例医院收治神经胶质瘤患者作为观察组,术中行超声检查,并选择同时期50例胶质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术中不使用术中超声检查,并且不使用其他影像学技术辅助手术(神经导航技术、术中磁共振技术、免疫荧光导航技术等),两组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总结术中超声在胶质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及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术中超声声像图的特点。结果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为2278岁,平均为(46.7±4.5)岁。对照组同时期手术的50例胶质瘤未使用术中超声的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2174岁,平均为(45.3±5.3)岁。术中超声探查均能显示患者的病症,且与术前CT/MRI检查为基础,术中超声病灶显示率为100%,所有病灶均准确定位,术后恢复情况尚可,无术区出血、脑肿胀需二次手术等并发症,术后无明显神经障碍。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术中有不同的术中超声图像。观察组患者中Ⅰ、Ⅱ级患者的病灶形态规则,边界较清,内部回声均质,无坏死液化灶;间变性胶质瘤患者的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有少量坏死液化灶;Ⅲ、Ⅳ级患者的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且有水肿征象,内部回声不均,有大量坏死液化灶。结论术中实时超声定位显示胶质瘤病灶,判断肿瘤及血管情况,为主刀医生提供有用的信息,指导手术,通过不同的超声图像来对胶质瘤进行初步分级,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陈俊[9](2020)在《3D Slicer辅助增强现实技术在颅内浅表病变术前定位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3D Slicer辅助增强现实技术在颅内浅表病变术前定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的纳入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28例术前诊断为颅内浅表病变并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初步评估病变在颅内解剖位置及其头皮表面投影的大概位置并在其周围贴上5个心电监护电极片充当头皮表面定位标记物。行颅脑CT薄层平扫(0.75mm),将CT薄层平扫数据(DICOM格式)通过刻盘的形式导入本地电脑,运用3D Slicer软件对颅内病变及头皮表面定位标记物(电极片)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好的三维模型导入移动设备(iPad Air2,iOS 10.1.2),在KiwiViewer软件打开重建好的三维模型,并分别给颅内病变和头皮表面标记物三维模型进行着色处理。将移动设备与视频投影仪(Q6,CooLux)通过无线连接实现增强现实技术。利用头皮表面定位标记物进行配准,在患者头皮表面标记出颅内病变在头皮表面的投影位置。根据颅内病变在头皮表面的投影位置设计出最佳手术切口。术中根据实际病变位置和大小,评估术前定位是否准确。结果2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发生病变残留,临床效果满意。27例定位准确,1例定位存在些许偏差。27例手术依照术前计划的手术切口和拟铣开的骨瓣,打开硬膜后病变均充分暴露,几乎均位于术前计划术野区域中央。1例手术定位存在些许偏差,打开硬膜后病变位于计划术野区域边缘,未充分暴露,术中咬除约2mm骨质后病变暴露充分,完整切除病变,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这种新的增强现实技术为图像引导神经外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颅内浅表病变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中具有准确、简单、实用等优点。这项技术可以协助术者对颅内浅表病变进行个体化、精确化定位,缩小手术切口,达到精准手术的目的,特别是在没有神经导航系统的情况下。

徐有临[10](2020)在《术中超声在幕上脑胶质瘤切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疾病,属于恶性肿瘤范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I-IV),其中I-II级归为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LGG),III-IV归为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HGG)。由于脑胶质瘤具有恶性肿瘤特性,且容易造成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危急患者生命等不良后果,这为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目前关于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这使该疾病的根治性治疗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全球针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是以手术切除为基础,辅助放射、化学药物和靶向治疗等的综合性治疗策略,其中手术目的包括对肿瘤组织取活检或者切除以达到明确诊断,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脑胶质瘤的切除范围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和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尽管肿瘤的扩大切除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好预后,但过多的切除同样可能造成或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而引起肢体瘫痪、长期植物生存状态甚至死亡。因此,如何在术中做到肿瘤的可视化以达到最大范围的肿瘤安全切除是当前神经外科治疗脑胶质瘤所面临的巨大难题。现在多种多样的成像技术被应用于术中以辅助手术医生对肿瘤进行定位、边界判定、功能区保护以及残余肿瘤的判断及鉴别,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所以,对术中成像技术的研究以改善术中肿瘤可视化困境,达到脑胶质瘤最大限度安全切除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IOUS)是目前研究较为热门的一种术中成像辅助技术,其具有实时、无创、可反复、成本低廉、易操作等优势,能对显微镜下无法发现的残余肿瘤组织进行判断,为术者提供实时的手术指导和更准确的残余肿瘤判断。所以,我们试图分析术中超声指导脑胶质瘤切除中的价值;探讨术中超声与术后早期MRI比较,对残留肿瘤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价值,以及与脑胶质瘤完全切除相关的因素。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了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期间55例行幕上脑实质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分成两组,一组是在传统显微外科手术方法的基础上辅以术中超声指导手术,而另一组使用传统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手术。两组患者根据肿瘤是否位于功能区,决定是否使用术中导航辅助,其余术中荧光、脑功能监测等术中辅助技术设备未使用。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术前和术后MRI结果、术前和术后KPS评分、术中超声使用情况、肿瘤切除范围等。结果:通过对上述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1)超声组的全切率高于对照组;(2)超声组患者的残余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KP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4)术中超声对肿瘤残余情况的诊断灵敏度为0.50,特异度为0.857,阴性预测值为0.571,阳性预测值为0.818;(5)肿瘤的体积大小与是否位于功能区是影响脑胶质瘤全切除率的显着预测指标。结论:术中超声在判断残余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优于传统显微手术,可以显着降低残余肿瘤体积,提高胶质瘤的全切率;术中超声扩大切除肿瘤不会增加神经功能损害风险,有利于实现安全扩大切除;术中超声不是实现肿瘤全切的显着的预测指标,肿瘤体积大小与是否位于功能区是实现总切除的预测指标。

二、术中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中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术中B超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功能区及脑深部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疗效评估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2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2.3 典型病例
3 讨论

(2)术中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简析
        1.2.1 仪器设备选择
        1.2.2 手术中的支持
    1.3 观察指标
2结果
    2.1 20例患者术中超声引导支持观察结果
    2.2 8例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颅内病灶变化情况
    2.3 20例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3讨论

(3)实时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入选患者手术过程中应用超声检查结果
    2.2 入选患者术后并发症状况
3讨论

(4)术中超声在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常用英文缩写
附录B:附图
附录C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D:文献综述 术中超声及各项相关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的应用
    参考文献

(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全麻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对机体脑组织氧合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术中超声在侧脑室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术中超声影像特征比较
    二、术中情况
    三、术后结果及随访
讨论

(7)头皮神经阻滞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头皮神经阻滞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麻醉设备和药品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麻醉方法
        3.2 麻醉苏醒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人一般资料
        2 TIVA组和SNB组病人不同时间点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3 TIVA组和SNB 组病人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使用总量和SNB组PCIA追加情况
    讨论
第二部分 耳颞神经阻滞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材料和方法
        1 麻醉设备和药品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病人一般资料
        2 TIVA组和ANB组病人术后镇痛评分和并发症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8)术中实时超声在神经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术中辅助影像技术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3D Slicer辅助增强现实技术在颅内浅表病变术前定位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10)术中超声在幕上脑胶质瘤切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术中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切除中的应用(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术中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术中B超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功能区及脑深部病变[J]. 武融青,王潇,王美瑶,徐成仕,李正伟,李志强,陈劲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07)
  • [2]术中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周敏光,彭远强,傅仲带.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3)
  • [3]实时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杨雅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0)
  • [4]术中超声在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蒋克.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全麻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对机体脑组织氧合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D]. 王孟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术中超声在侧脑室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J]. 尧小龙,王声播,陈迎春,别毕洲,李欢欢,盛柳青,汪志忠,叶建峰,游慧超,李俊.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0(06)
  • [7]头皮神经阻滞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电极植入术中的应用[D]. 付君祚. 青岛大学, 2020(01)
  • [8]术中实时超声在神经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的探讨[D]. 朱丽莎.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3D Slicer辅助增强现实技术在颅内浅表病变术前定位中的临床应用[D]. 陈俊.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10]术中超声在幕上脑胶质瘤切除中的应用[D]. 徐有临.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术中超声引导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