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仿真组件的设计与实现(英文)

工厂仿真组件的设计与实现(英文)

一、植物模拟组件的设计与实现(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金煜现[1](2020)在《林业产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研建》文中提出我国林业实现了长时间的稳步发展,其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为主的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了第二产业为主的中高级阶段,整个林业产业从过去注重“量”的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注重“质”的高级发展模式。这种转变使得林业发展的重心产生了一些变化,相比起资本、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管理技术、信息化水平等高级要素能够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约在10年前,我国就明确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旨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高质量的林业发展。随着林业的信息化发展,林业数据采集工作开始普及并产出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到林业产业的方方面面,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但目前,我国林业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只能够以相对传统的方式向林业企业及事业单位的林业管理者提供这些统计数据,不利于林业管理者快速理解数据的特性,也不利于林业管理者对数据做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挖掘。为了提高我国林业产业相关信息服务质量,向用户提供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林业产业统计数据,辅助林业管理者更好地分析、挖掘数据,推动基于数据的科学化林业决策,本文介绍了一种林业产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实现方法,整个系统致力于通过网络向林业管理者提供可视化的林业产业相关信息服务。林业产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以《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的林业产业统计数据为数据源,系统整体呈现网络应用典型的三层架构,三个层次分别为数据层、逻辑层与界面层。系统的数据层使用My SQL数据库存储数据源并按照SQL语句进行相应数据查询工作。系统的逻辑层选用Windows Server系统的服务器,使用JSP与Servlet语言配合Tomcat实现整个系统的核心逻辑处理。系统的界面层使用HTML、CSS与Java Script语言构成前端代码,并由浏览器负责编译,接入百度地图Java Script API与ECharts插件实现了可视化数据图表的绘制。同时,系统的界面层与逻辑层之间使用AJAX技术实现异步更新,减少了前端不必要的重复性加载,加快了页面对用户操作的反应速度。林业产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共设计了两种查询功能模块和三种可视化功能模块。两种查询方式保证了系统的交互性,降低了林业管理者操作系统的难度;三种可视化方式能够从不同角度凸显数据的特征,使林业管理者可以从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最终,整个系统能够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可视化的林业产业信息服务,为林业管理者的决策活动提供直接性的数据支持,并且系统的架构对绝大部分林业产业统计数据源均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和复用性。

刘龙[2](2018)在《基于体感交互的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卉植物可视化是现代数字林业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早期的花卉植物模型构建到花卉植物形态模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随着人机交互的全面普及,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花卉植物展示功能,而将研究重心转向可视化交互功能的实现,提出了各种各样基于交互的花卉植物可视化系统。然而,这一类系统主要通过简单的二维或三维人机交互来实现部分模型参数的改变,从而实现对虚拟植物的模拟,缺少人为的主动介入。如何基于不断发展的人机交互技术,超越现有的简单交互方式,扩展花卉植物可视化交互的深度和维度,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随着近年来体感交互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花卉植物可视化仿真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现有基于交互的花卉植物可视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了体感交互技术在林业工程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后,本文提出了基于体感交互的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方法及其研究框架,并给出了基于体感交互的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系统的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建立基于体感交互的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系统所面临的“虚拟手精确抓取”和“动态手势识别”两项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体感交互的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实现方法,即通过对人手的感知,采用虚拟手和动态手势在Unity3D提供的三维虚拟场景中直接对花卉植物进行操纵的方法。相比现行的基于交互的花卉植物可视化系统,本文将体感交互技术与花卉植物可视化模拟紧密结合,在实现平台、人机交互与花卉植物可视化展示等方面实现了沉浸化,为花卉植物可视化交互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维度体验。(2)针对虚拟手与花卉植物交互存在的精确抓取问题,本文构建了适用于花卉植物可视化交互的Leap Motion虚拟手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手的精确抓取交互方法。首先通过对真实手与虚拟手之间的姿态映射及其两者的碰撞检测优化实现了虚拟手的实时交互模拟;其次提出了基于物理和视觉信息相结合的抓取算法,能够准确、稳定的抓取花卉植物模型;最后根据人手运动学约束对虚拟手与物体的相互穿透进行了优化,实现了虚拟手的精确抓取交互。(3)针对花卉植物可视化交互过程中的动态手势识别问题,本文利用Leap Motion作为输入设备,提出了一种改进HMM-PSO算法的动态手势识别方法。首先利用两个Leap Motion从不同角度获取人手运动数据并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其次构建了一种适应于花卉植物可视化交互的新特征向量;最后利用改进的HMM-PSO分类器进行动态手势识别。本文的改进方法能够高效、准确的识别手势,并实时操作花卉植物进行模拟,满足了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为验证基于体感交互的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选择Unity3D这一成熟的开发引擎、结合体感设备Leap Motion和Oculus Rift搭建了虚拟场景和展示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原型系统。经用户测试表明,采用虚拟手抓取交互和动态手势交互的结合,可实现对三维虚拟环境中的花卉植物直接交互以及沉浸式立体可视化展示。本文的研究解决了建立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系统所面临的“虚拟手精确抓取”与“动态手势识别”两个关键问题,为推进花卉植物模拟向可视化交互方向发展,提高花卉植物可视化模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林业工程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丹[3](2016)在《小麦主要器官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以偃展4110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物三维建模及其可视化系统基于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和形态特征进行研究,通常以作物的器官、个体和群体为研究对象,将其形态特征、在三维空间中的拓扑结构及其变化进行模拟,并通过计算机等介质进行结果表达。虚拟作物的可视化研究在农林学、生态学、景观设计、计算机动画及计算机教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植物生长过程研究和自然景观再现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特定品种偃展4110的小麦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作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小麦器官的形态模拟模型、不同生长期器官的几何模型重建和真实感绘制等核心技术,且基于.Net平台和OpenGL组件库构建小麦器官可视化系统。结合资料数据、田间试验所采集该小麦器官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数据,整理分析特定器官生长状态特征,并提取其形态特征参数,构建其生长模型,并利用相应的三维建模技术实现小麦器官的几何模拟,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对小麦器官的模型控制点进行调节以实现器官不同生长周期的形态及其所发生的形变状态。基于形态模型与三维重建技术,分别构建了小麦基于形态特征参数的单根、茎秆、叶片的几何模型。利用圆柱体几何图元构建了根轴基本图元,并根据根系的拓扑结构,调整对单根系进行了几何建模;使用圆柱体几何图元绘制茎节基本图元,且用圆形区分每个茎节的方式构建了小麦茎秆几何模型;利用NURBS曲面对小麦叶片进行建模,并根据NURBS曲面特性对曲面进行调整以获得叶片形态模型。另外,结合小麦植株拓扑结构特征,通过耦合小麦地上器官模型,构建了越冬期小麦个体模型。三维可视化模拟效果对真实性的要求较高。因此本研究基于OpenGL图形部件库,使用了颜色渲染、纹理贴图、光照渲染等真实感技术,对小麦各器官以及单株个体的几何模型进行了渲染,输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较逼真。在颜色渲染过程中,通过调用特定小麦器官在不同生长期所对应的叶色模型,实现了小麦器官的动态演变。为了使小麦器官模拟更逼真,纹理贴图由结合资料数据、基于Agent的小麦生长模拟模型的输出参数和田间试验所拍摄不同生长期的表层特征图像三方面综合决定。通过OpenGL图形库自带的光照模型,对小麦器官进行光照渲染,令其可视化模拟效果更立体。以小麦器官形态特征模型、几何模型、单株拓扑结构以及渲染模型为基础,采用接口思路,设计了小麦器官三维可视化系统。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即可获得真实度较高的小麦器官模型以及单株模型的可视化效果。该系统描绘了特定品种偃展4110的小麦各器官的三维可视化模拟模型以及单株模型,可为后续小麦三维可视化提供技术参考。

刘丹,诸叶平,刘海龙,李世娟,许金普[4](2015)在《植物三维可视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三维建模及其可视化系统基于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和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植物生长过程研究和自然景观再现均有重要意义。从基于模型的三维建模、基于图像的三维建模和基于扫描数据集的三维建模三个方面阐述了植物的三维建模研究进展,介绍了几何模型以及多个植物可视化系统软件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植物三维建模方式及其可视化系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尤其是植物生理生态模型与形态模型可视化的耦合研究还有待完善,并对植物三维建模方式及其可视化系统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瀚[5](2012)在《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建》文中提出本文广泛调研了国内外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对林分生长模拟系统研制中涉及到的林分生长收获相关的林学理论、计算机图形学理论、三维可视化技术、三维树木的可视化方法、GIS中的可视化模拟方法等理论和技术做了全面概述、归纳和总结。面向森林经营的决策者,设计了林分生长模拟系统的功能结构,在该设计中将模拟系统的功能划分为基本功能模块和扩展功能模块。基本模块在不同类型的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中是必须具备的模块,扩展模块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开发组件ArcScene Control开发林分生长模拟系统。以森林资源数据库中的小班基木因子信息作为主要数据来源,模拟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林分状态,并对森林小班范围内的林分状况进行可视化展示。该系统作为林分生长模拟模块集成在已有的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同时,提出了一种胸径分布直方图匹配的方法,直接利用全林分生长模型预测下一个年龄阶段林分内每株树木的生长状况。论文以杉木人工林为例,在3D GIS中实现了林分生长的可视化模拟。

卢康宁[6](2012)在《基于生理生态模型的杉木形态结构变化可视化模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树木的三维可视化模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近年来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树木三维可视化模拟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研究树木的有效手段,在展示树木形态结构以及树木生长变化过程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为深入研究树木形态结构变化机制以及生长过程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其最终目的是构建外在形态结构和内在功能都与真实树木相一致的模型,并应用计算机手段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最终的模拟结果。树木的生命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树木形态结构、生理生态过程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实现对树木三维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并行模拟成为当前树木模拟的主要发展方向。杉木作为我国特有的用材树种,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杉木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对杉木生长的影响,选取对杉木生长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做为驱动变量,利用光合作用产物的生产以及在杉木根、主干、茎以及叶子上的分配来建立杉木的生理生态模型,实现对杉木生长的定量化模拟;通过建立杉木的形态结构模型以及与生理生态模型的关系,实现了通过控制环境变量来影响杉木生物量的生产与分配,并通过生物量来控制杉木形态结构变化的过程。通过宏观层面的环境—生物量—结构之间的关系,简化了研究的难度,也为研究环境因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从杉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光合产物生产与分配、水分平衡、环境响应等方面建立了杉木的生理生态模型,实现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杉木不同组分生物量的变化情况,为定量化模拟杉木的生长情况提供了依据。(2)以植物构筑型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杉木的形态结构特征,得出杉木的总体分枝率和逐级分枝率随着年龄的变化逐渐增大;杉木一、二级枝分枝角度符合正态分布,分别集中于50°80°和50°100°之间;杉木一级枝方位角符合均匀分布,二级枝方位角多分布在水平方向上。(3)以杉木的形态结构特征为基础,应用IFS方法建立了杉木的形态结构模型。根据树冠的生长空间,应用幂函数以树高、枝下高、冠幅和冠高为自变量建立了冠形曲线函数,并通过生长曲线函数控制变量的取值范围。应用不同年份的杉木冠形形状结合IFS方法实现了对杉木的动态生长模拟并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模块。所采用的方法能够建立常见的树种冠形,对于模拟其他树种的形态提供了参考。(4)在得出杉木不同组分生物量和形态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生物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树干的异速生长方程建立树干体积与树干生物量的关系得出了树干形状的参数,为模拟树干提供了依据;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杉木生长中分枝的变化情况,主要有分枝轮数、分枝位置以及每年死亡的分枝数量,应用分枝生物量和冠形确定了杉木分枝的情况;通过叶生物量和叶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叶量,并对叶子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5)在前文介绍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计算机编程语言和计算机图形学的相关知识完成了杉木形态结构与生长的三维可视化模拟系统的开发工作,实现了对杉木形态结构与生长的三维可视化模拟,输出了不同形态结构参数和环境条件下的模拟结果。树木可视化模拟技术的应用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形象、直观地观测平台和快速便捷的工具,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使林业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从费时费力的现场观测转移到方便、直观、逼真的三维可视化模拟环境,促进了林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已有的研究中关于树木的模拟多注重视觉意义上的像,而忽略了树木本身的特征,在实际的应用中有其局限性,缺少理论支撑。本文从影响杉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出发来建立杉木对环境的响应机制,并以计算机可视化的方式展现了影响结果,具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生理生态模型进行不断完善,深入考虑杉木的内在生长机制与环境的交互反馈作用,加强模型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积累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可靠性的验证,同时也为研究杉木和林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撑工具。

白志勇[7](2011)在《基于SpeedTree的梅花可视化模型构建》文中指出植物可视化建模技术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机图形学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也是3DGIS、虚拟现实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核心内容是3D真实感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由于林业信息化的要求,植物可视化建模技术对于林业装备工程专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纹理映射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中用于构建真实图形环境的最常用的方法。把植被、树木和花卉等有机生命体的影像映射在表达物的几何模型表面,从而构成直观形象的实物对象。植物无疑是自然场景的重要构成因素,但植物复杂的结构使其无论在造型、存储还是绘制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所以有必要对于植物模型构建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选择梅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SpeedTree的梅花可视化模型构建。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对人的精神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自古以来,梅花就象征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但是近20年间,已经国际登录的75株古梅中,相继地上部分全枯毙或被移植致死共8株,尤其是一些古品或孤品梅花品种,有的存世量仅为一棵,亟待通过虚拟计算机构建模型进行非破坏性测量研究加以保护。SpeedTree在三维可视化植物模拟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所构建的植物模型库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力,让人震撼。但是目前SpeedTree的植物模型库中没有包含任何品种的梅花模型,这对于中国传统花卉梅花的世界推广是不利的。如果能够在SpeedTree植物模型库中添加梅花树模型,对于梅花的世界性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特有花卉,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梅花植物可视化模型,也没有梅花可视化建模技术研究的开展,这给通过计算机模拟梅花的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本文针对梅花真实感模型构建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以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梅园中的梅花为研究对象,从模型制作和梅花自身数据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梅花采集方案。针对试验基地的具体情况,分两次两个时间段对于梅花的品种进行了实地的数据采集,获得了第一手的真实的梅花构建所需要的数据。对于模型和数据的结合以及数据对于模型的补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研究植物学的相关基本理论和计算机图形学构建模型知识,基于SpeedTree快速的构建梅花模型。研究了常用的一些植物拓扑结构模型及与植物学相关的植物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目前L-系统和粒子系统等主要的植物建模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SpeedTree的虚拟植物可视化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对组成梅花各部分(如主干、枝条、树叶等)进行建模,考虑在结构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并结合布告板和纹理贴图集技术优化模型,保证了模型的优化,加入了许多预先设置的效果。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完成了10个品种的梅花真实感模型的构建,并得到了SpeedTree公司的认可。(3)综合运用上述关键技术,完成了梅林场景系统。研究了大型场景优化技术、复杂地形表现技术及高效渲染技术。首次实现了在计算机中对多达10个品种的20000株梅花所构成的梅林系统进行模拟,呈现了多种梅花模型在同一场景中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植物模型构建方法相比,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SpeedTree梅花可视化模型具有数据运算量小,真实感效果强的特点,是对植物场景构建与应用的一种有益尝试。

陈康[8](2011)在《杉木枝系结构可视化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林木虚拟现实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林业和计算机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虚拟植物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人们对于植物的模拟已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逼真,开始更多的关注植物本身内在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结构。本研究通过对杉木枝系结构的调查分析,利用IFS(Iterated Function System)分形算法构建模拟平台,对杉木进行了三维可视化模拟。首先,依据植物构筑型的相关知识对杉木的枝系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杉木形态结构参数,即树木的整体数据和枝条的分枝角度(仰角和方位角)、枝长、植根枝径、枝下距、子枝个数等一系列因子。采用逐枝调查的方法通对黄丰桥国有林场杉木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杉木一级枝和二级枝的仰角、方位角的分布区间和规律;建立了枝根直径和枝长的指数关系;确定了分枝率的范围和随年龄增长的关系,最后整合这些杉木枝系结构特征,作为三维可视化模拟的入口参数。其次,利用生长模型控制冠幅,枝下高和冠高的生长变化,达到了生长模拟对树冠生长的控制。并利用树木冠形模型对IFS分形迭代边界的约束,控制了内部枝条的生长,完成了树木冠形模型和生长模型控制下的树木枝系结构模拟。最后,采用C#语言,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基于DirectX平台进行组件式开发了树木枝系结构三维可视化子系统。通过确立的杉木枝系结构参数,并采集纹理信息,在系统平台的基础上,以构件式的绘制模拟技术对杉木枝系结构进行可视化模拟。

庞丽[9](2011)在《密云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属于地球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发展已经受到水资源问题的困扰。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是北京的生命线。因此,水源保护林的建设,将直接关系到北京接近俩千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城市生态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水源林建设与经营管理正朝着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为提高造林规划设计效率,推动水源林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科学指导生产,确保造林工程质量,提高水源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在大量收集、归纳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密云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系统进行了研制,并在该系统中建立了适合密云水源林的造林模式库。密云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系统是基于ArcGis的二次开发系统,是应用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08中文版开发出的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专业系统。该系统实现了ArcGis图形的导入和处理,并且可以读取CAD图形。系统通过对所选定的项目区内林业小班数据资料的分析,判定出立地类型,自动规划设计出适合该地块的造林模式,用户也可以自定义造林模式。并且实现了立地类型现状总图、造林规划总图的自动化设计和自定义设计以及图纸的输出。针对具体的造林模式本系统提供了详细造林模式图式。同时用户可以通过造林效果与造价的技术经济分析,从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本研究还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针对密云水源林造林模式进行了现地种植实验。首先针对一种立地类型(低阴薄松)初步设计了10种造林模式,在标准样地上按设计要求进行种植,第三年夏季作每木调查,之后对不同造林模式的成活率进行排序,取前4位。对于没有进行专门实验设计的立地类型,通过实际造林工程的样地调查确定造林模式。每个立地类型选取2-4种造林模式,23种立地条件共选出52种典型造林模式,纳入造林规划设计系统数据库中。每种造林模式内容包括树种组成、初植密度、树种配置、株行距、配置方式、整地方式、幼林抚育方式等。此外,还将前人设计的成功典型造林模式也加入到了数据库中,共计74造林模式,供用户检索、选择使用。本系统研发了预算功能,用户输入造林的数量和定额后即可迅速计算出工程造价,通过调整数据,系统还能迅速反应出造价的变化情况,使用该功能,可以从技术、经济两方面进行造林模式优选。此外,该系统具有独立的新建和修改造林模式的功能,用户只需输入相关技术参数,就能方便快捷的形成一个新的造林模式,存入系统数据库中以备使用。本系统研发中充分考虑了可推广性。虽然是以密云县水源涵养林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设计,但是预留了可供用户扩展的接口。在其他区域应用时,用户只需研究立地类型,提供立地类型判别的标准和造林标准,之后将立地条件和适宜的造林模式输入系统即可。而其他功能可以与本系统通用。本系统采用组件式开发,方便修改,为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游颖[10](2010)在《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分解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是以客车为对象,以车载总线为信息通道,以功能集成控制为目标,实现各ECU和电器信息通信与共享的一种实时网络控制系统,具备产品构成组合、控制模块相似和传输信息的对应等特性,适宜采用配置设计方法进行系统开发。论文主要研究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分解方法,以提高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开发的效益和质量,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分析总结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分解需要重点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构成面向配置设计的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分解模型;基于本体建模方法,建立分解元信息的层次和关系模型,提出分解元信息粒度的表达规则;研究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分解过程模型的主要类型,提出过程模型的典型结构。(2)通过分析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信息分形与结构分形的特性,表述分解元信息分解的规则和方法,提出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过程分解的完整分形树结构和局部分形树结构的求解方法,以及分解过程实现模型和实现机制。(3)研究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需求与功能分解方法。采用面向对象与谓词逻辑表示相结合的方法对需求信息进行了形式化描述,采用分层递阶方法构建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的功能分解树,并基于形式化建模语言EXPRESS,构建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的功能信息描述模型。(4)针对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分解过程,构建分解的评价指标;基于模糊物元法,研究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分解过程的评价流程;开发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分解方案的评价系统。最后,以特定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为对象,研究工程应用方法,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实践证明效果良好。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适用于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同时也适用于同类产品的配置设计。

二、植物模拟组件的设计与实现(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模拟组件的设计与实现(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林业产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林业产业统计数据的要点分析
        1.3.1 林业产业统计数据的内容
        1.3.2 林业产业统计数据的特征
        1.3.3 林业产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的必要性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林业可视化研究
        1.4.2 国内林业可视化研究
        1.4.3 国内外林业可视化研究评述
        1.4.4 百度地图API应用先例
        1.4.5 ECharts应用先例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核心技术介绍
    2.1 前端核心技术
        2.1.1 百度地图Java Script API
        2.1.2 ECharts
        2.1.3 AJAX异步传输技术
    2.2 服务器端核心技术
        2.2.1 Servlet技术
        2.2.2 JSP技术
        2.2.3 Tomcat技术
        2.2.4 云服务器技术
3 需求分析与可行性分析
    3.1 需求分析
    3.2 可行性分析
4 系统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系统框架设计
        4.2.1 数据层技术框架
        4.2.2 逻辑层技术框架
        4.2.3 界面层技术框架
    4.3 系统功能设计
        4.3.1 查询模块设计
        4.3.2 可视化模块设计
    4.4 数据结构设计
5 系统开发与实现
    5.1 查询模块的实现
        5.1.1 选择框查询功能的实现
        5.1.2 二次查询功能的实现
    5.2 可视化模块的实现
        5.2.1 饼图可视化功能的实现
        5.2.2 线型图可视化功能的实现
        5.2.3 地图可视化功能的实现
        5.2.4 结合饼图与线型图的动态可视化实现
6 系统效果
    6.1 查询模块的效果
        6.1.1 选择框查询功能的效果
        6.1.2 二次查询功能的效果
    6.2 可视化模块的效果
        6.2.1 饼图可视化功能的效果
        6.2.2 线型图可视化功能的效果
        6.2.3 地图可视化功能的效果
        6.2.4 结合饼图与线型图的动态可视化效果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基于体感交互的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卉植物可视化模拟研究现状
        1.2.2 虚拟手抓取交互技术研究现状
        1.2.3 动态手势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关键问题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基于体感交互的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系统框架设计
    2.1 系统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思路
    2.2 系统的体系结构与仿真工作流程
        2.2.1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2.2.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2.2.3 系统仿真工作流程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概述
        2.3.1 建模基础关键技术
        2.3.2 交互功能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花卉植物精细可视化交互模型构建及虚拟场景绘制
    3.1 相关理论及方法
        3.1.1 花卉植物精细可视化交互建模定义
        3.1.2 现行的花卉植物建模方法
        3.1.3 花卉植物的真实感绘制方法
    3.2 模型构建方法及虚拟场景绘制
        3.2.1 花卉几何模型建模
        3.2.2 花卉可视化模型建模
        3.2.3 花卉植物虚拟场景绘制
    3.3 本章小结
4 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中虚拟手精确抓取交互方法研究
    4.1 Leap Motion虚拟手交互模型
        4.1.1 人手特征分析
        4.1.2 Phong Tessellation原理
        4.1.3 虚拟手层次结构模型
    4.2 虚拟手精确抓取交互流程
    4.3 基于虚拟手的精确抓取交互方法
        4.3.1 真实手到虚拟手位置姿态映射
        4.3.2 虚拟手与物体的碰撞检测
        4.3.3 基于物理和视觉信息的抓取算法
        4.3.4 虚拟手精确抓取穿透优化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手势仿真实验
        4.4.2 抓取操作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花卉植物交互可视化中动态手势识别方法研究
    5.1 相关理论及方法
        5.1.1 粒子群优化算法
        5.1.2 隐马尔可夫模型
    5.2 基于改进HMM-PSO算法的动态手势识别方法
        5.2.1 手势数据集定义
        5.2.2 手势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5.2.3 手势特征提取
        5.2.4 HMM参数训练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基于Leap Motion数据集的手势识别
        5.3.2 基于花卉植物交互操作的手势识别
    5.4 本章小结
6 花卉植物交互可视化原型系统实现与用户测试
    6.1 原型系统实现
        6.1.1 系统软硬件简介
        6.1.2 系统原型建立
        6.1.3 系统操作流程
    6.2 系统用户测试
        6.2.1 可行性和有效性测试
        6.2.2 交互性和沉浸性测试
    6.3 与传统基于交互的花卉可视化方法对比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小麦主要器官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以偃展411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器官可视化研究的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器官三维重建技术
        1.2.1.1 基于模型的植物三维重建
        1.2.1.2 基于图像的植物三维重建
        1.2.1.3 基于扫描数据集的植物三维重建
        1.2.2 植物器官可视化模拟
        1.2.2.1 计算机三维图形学
        1.2.2.2 几何模型
        1.2.2.3 生长可视化软件系统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内容
    2.1 研究思路
    2.2 技术路线
    2.3 数据获取
        2.3.1 田间试验
        2.3.1.1 实验区概况
        2.3.1.2 品种介绍
        2.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2 数据资料
    2.4 研究目标与内容
        2.4.1 研究目标
        2.4.2 研究内容
第三章 小麦器官模拟模型研究
    3.1 小麦根系形态模拟模型研究
        3.1.1 小麦根系的拓扑结构
        3.1.2 小麦根系的空间生长模拟模型
    3.2 小麦叶片形态模拟模型研究
        3.2.1 叶长模型
        3.2.2 叶形模型
    3.3 小麦茎秆模型构建
        3.3.1 茎秆伸长模型
        3.3.2 茎秆增粗模型
第四章 小麦器官几何模型与可视化模型研究
    4.1 小麦单根的几何模型
        4.1.1 几何图元
        4.1.2 单根几何模型
    4.2 小麦叶片几何模型
        4.2.1NURBS曲面
        4.2.2 基于NURBS曲面的小麦常规叶片几何模型
        4.2.3 带叶鞘叶片的几何模型
        4.2.4 叶片形变的几何模型
    4.3 小麦茎秆几何模型
    4.4 真实感技术
        4.4.1 颜色渲染
        4.4.2 纹理贴图
        4.4.3 光照渲染
    4.5 可视化实现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开发环境
    5.2 系统设计与实现
        5.2.1 系统结构
        5.2.2 小麦器官三维图形设计
        5.2.3 系统组件设计
        5.2.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3 系统实现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6.1 讨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植物三维可视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三维重建技术
    1. 1 基于模型的植物三维重建
    1. 2 基于图像的植物三维重建
    1. 3 基于扫描数据集的植物三维重建
2 几何模型
3 植物生长可视化软件系统
4 三维重建方法及其可视化系统软件存在的问题
    4. 1 三维重建方法
    4. 2 植物生长三维可视化系统软件
5 结语及展望
    5. 1 三维重建方法的发展趋势
    5. 2 植物生长三维可视化系统软件的发展趋势

(5)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概况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林分生长收获研究历史与现状
        1.1.3 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研究现状
        1.1.4 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的关键技术综述
    1.2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3 研究地点与经费资助
2 研究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林分生长收获的林学理论
        2.1.1 森林小班与林分
        2.1.2 林分直径结构的拟合函数
        2.1.3 单木生长模型
        2.1.4 全林分生长模型
    2.2 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研建的关键技术概述
        2.2.1 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2.2.2 标准化的图形编程接口
        2.2.3 三维图形渲染引擎
    2.3 树木的可视化方法
        2.3.1 植物的三维可视化方法
        2.3.2 适用于森林生长模拟系统的树木可视化方法
        2.3.3 常用的树木建模软件
        2.3.4 国外林分生长模拟系统简介
    2.4 GIS技术
        2.4.1 GIS概念
        2.4.2 GIS中的可视化模拟
    2.5 小结
3 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设计
    3.1 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分析
        3.1.1 用户分析
        3.1.2 功能分析
        3.1.3 系统体系结构分析
    3.2 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设计
        3.2.1 总体功能设计
        3.2.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2.3 数据库设计
        3.2.4 功能设计概述
    3.3 三维可视化树木生成方法分析
        3.3.1 三维可视化树木生成的设计原则
        3.3.2 树冠轮廓而的表示方法
        3.3.3 由轮廓线旋转生成树冠曲面的方法
        3.3.4 内部枝条的生成原则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GIS平台的林分生长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设计目标
        4.1.2 系统功能设计
    4.2 方案分析
        4.2.1 初始状态的林木因子信息的获取方案
        4.2.2 预测生长期末的林木因子状态的方案比较与分析
        4.2.3 林分场景的可视化表现
    4.3 关键技术与方法
        4.3.1 随机数生成方法
        4.3.2 树木位置生成算法
        4.3.3 由胸径分布函数生成林木胸径列表方法
        4.3.4 胸径分布直方图匹配方法
        4.3.5 生长模型库中生长模型的匹配方法与解译解析技术
        4.3.6 三维树木模型样式的调整
    4.4 系统总体设计
        4.4.1 系统框架设计
        4.4.2 数据库设计
        4.4.3 树木可视模型库设计
        4.4.4 系统运行流程详细设计
    4.5 系统具体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运行实例
    5.1 基于GIS平台的林分生长模拟系统运行实例
    5.2 基础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原型运行实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基于生理生态模型的杉木形态结构变化可视化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树木生理生态模型研究现状
        1.2.2 树木可视化模拟研究现状
        1.2.3 杉木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材料概述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杉木的生物学特性
        2.2.1 杉木的形态特征
        2.2.2 杉木对立地条件的要求
        2.2.3 杉木的生长规律
    2.3 杉木数据调查方法
        2.3.1 调查因子确定
        2.3.2 调查方法
    2.4 研究数据获取
        2.4.1 杉木数据获取
        2.4.2 环境数据获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杉木生理生态模型的构建
    3.1 杉木生理生态模型
        3.1.1 杉木光合作用模型
        3.1.2 杉木呼吸作用模型
        3.1.3 杉木蒸腾作用
        3.1.4 净生物量生产
        3.1.5 生物量分配
    3.2 环境因素的影响
        3.2.1 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2 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3 养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4 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5 年龄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3 环境影响建模
    3.4 水分平衡模型
        3.4.1 树冠截持
        3.4.2 蒸散量
        3.4.3 土壤水分平衡
    3.5 模型参数获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杉木形态结构变化建模
    4.1 杉木形态结构分析
        4.1.1 植物构筑型
        4.1.2 杉木构筑型分析
    4.2 基于 IFS 方法的杉木形态结构描述
        4.2.1 IFS 方法简介
        4.2.2 树木分枝格局的 IFS 表示方法
    4.3 树木冠形结构的建立
        4.3.1 树冠生长空间的确定
        4.3.2 冠形曲线的建立
    4.4 杉木形态结构变化建模
    4.5 杉木形态结构参数汇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理生态模型和杉木形态结构模型耦合研究
    5.1 主干生物量和树干形状
        5.1.1 异速生长方程
        5.1.2 树干异速生长
        5.1.3 树干参数求解
        5.1.4 树冠异速生长
    5.2 分枝生物量和分枝结构
        5.2.1 杉木生长轮数判断
        5.2.2 杉木分枝生长位置判断
        5.2.3 杉木分枝生长个数判断
        5.2.4 杉木分枝大小判断
    5.3 叶生物量与叶量
        5.3.1 生物量与叶量
        5.3.2 叶面积与叶量
        5.3.3 叶空间散布模型
    5.4 根生物量和根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杉木形态结构与生长可视化模拟系统的设计开发
    6.1 系统需求分析
        6.1.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6.1.2 系统建设功能需求
        6.1.3 系统建设体系结构需求
        6.1.4 系统建设其他需求
    6.2 系统建设架构设计
        6.2.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2.2 系统功能体系设计
        6.2.3 界面设计
    6.3 杉木形态结构与生长可视化模拟系统的实现
        6.3.1 相关技术简介
        6.3.2 程序结构与功能
        6.3.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6.4 系统模拟结果
        6.4.1 杉木静态结构模拟
        6.4.2 杉木动态生长模拟
        6.4.3 环境影响下的杉木模拟
        6.4.4 模拟结果应用扩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基于SpeedTree的梅花可视化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可视化概述
    1.2 课题的提出
    1.3 植物可视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重点
        1.5.4 研究成果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1.7 本章小结
2 基本概念及理论
    2.1 拓扑结构模型
    2.2 分形理论
        2.2.1 基本概念
        2.2.2 发展阶段
    2.3 迭代函数
    2.4 L-系统
        2.4.1 L系统的基本原理
        2.4.2 DOL系统
        2.4.3 随机L系统
        2.4.4 参数化L系统
        2.4.5 上下文相关L系统
        2.4.6 L系统的图形解释
    2.5 粒子系统
        2.5.1 产生
        2.5.2 设定
        2.5.3 动态变化
        2.5.4 消亡
        2.5.5 渲染
    2.6 植物可视化平台
        2.6.1 OpenGL
        2.6.2 Direct3D
        2.6.3 Java 3D
    2.7 本章小结
3 研究材料与调查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植被组成
        3.1.4 土壤
    3.2 梅花的生态和林学特征
        3.2.1 植物形态
        3.2.2 分布地区
        3.2.3 梅花的生物学特性
    3.3 试验点位置及特征
    3.4 研究材料
        3.4.1 "白须朱砂"梅
        3.4.2 "复瓣跳枝"梅
        3.4.3 "江"梅
        3.4.4 "淡丰后"梅
        3.4.5 "单碧垂枝"梅
        3.4.6 "燕杏"梅
        3.4.7 "小美人"梅
        3.4.8 "单瓣杏"梅
        3.4.9 "三轮玉蝶"梅
        3.4.10 "大宫粉"梅
    3.5 小结
4 数据采集和分析
    4.1 数据采集方案
        4.1.1 主干
        4.1.2 结疤
        4.1.3 枝条
        4.1.4 树叶
        4.1.5 花朵
    4.2 测量仪器
    4.3 实地采集
        4.3.1 采集地点
        4.3.2 采集过程
    4.4 数据样本
        4.4.1 基本信息
        4.4.2 树干信息
        4.4.3 结疤信息
        4.4.4 枝条信息
        4.4.5 树叶信息
    4.5 数据分析
    4.6 小节
5 梅花模型构建
    5.1 SPEEDTREE
        5.1.1 介绍
        5.1.2 构成
        5.1.3 植物模型库分析
    5.2 构建梅花模型
        5.2.1 基本设置
        5.2.2 主干构建
        5.2.3 结疤构建
        5.2.4 枝条构建
        5.2.5 树叶构建
        5.2.6 花朵构建
        5.2.7 模型效果
    5.3 主流制作软件模型比较
        5.3.1 3ds Max模型比较
        5.3.2 Maya模型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梅林场景系统
    6.1 编译优化数据
        6.1.1 纹理集(Texture Atlas)创建
        6.1.2 布告板集(Billboard Atlas)创建
        6.1.3 输出文件
    6.2 系统语言和工具
        6.2.1 编程语言
        6.2.2 编程工具
    6.3 系统构成
        6.3.1 坐标系统
        6.3.2 摄像机
        6.3.3 LOD
        6.3.4 材质
        6.3.5 风
        6.3.6 地形
        6.3.7 草
        6.3.8 着色器
        6.3.9 渲染
        6.3.10 配置文件
    6.4 系统界面
    6.5 系统测试与评价
        6.5.1 运行性能测试
        6.5.2 实景可视化测试
        6.5.3 系统评价及应用价值
    6.6 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未来工作展望
8 附录
    8.1 程序配置文件示例
    8.2 梅花树模型展示
    8.3 梅林场景模拟可视特性测试彩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情况目录
致谢

(8)杉木枝系结构可视化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树木三维可视化模拟技术
        1.2.2 树木形态结构模拟研究
        1.2.3 树木三维可视化模拟软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与关键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技术路线
    1.4 小结
第二章 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整理
    2.3 小结
第三章 杉木枝系结构分析
    3.1 杉木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
    3.2 杉木的分枝角度分析
        3.2.1 杉木一级枝分枝角度分析
        3.2.2 杉木二级枝分枝角度分析
    3.3 杉木的枝长枝径分析
    3.4 杉木的分枝率
    3.5 小结
第四章 树木形态结构模型的构建
    4.1 树木冠形模型
    4.2 生长模型控制冠形曲线
    4.3 树木枝系结构的IFS 分形算法表达
    4.4 树木冠形模型控制下的枝系结构模拟
    4.5 小结
第五章 树木枝系结构可视化模拟子系统的开发
    5.1 主要相关技术介绍
        5.1.1 .NET Framework 与C#简介
        5.1.2 DirectX 简介
    5.2 树木枝系结构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5.2.1 子系统的分析
        5.2.2 子系统的设计
    5.3 树木枝系结构可视化模拟子系统的运行
        5.3.1 主界面
        5.3.2 菜单功能
        5.3.3 形态结构属性显示及调整区
    5.4 杉木枝系结构可视化模拟的实现
        5.4.1 树干的绘制
        5.4.2 树枝的绘制
        5.4.3 树叶的绘制
        5.4.4 效果渲染
        5.4.5 优化技术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详细摘要

(9)密云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林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1.2 实现信息化发展是营造与管理水源林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造林规划设计系统
        1.3.2 国外相关系统发展概况
        1.3.3 水源林造林规划系统研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概况
        1.5.1 研究区范围
        1.5.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概况
        1.5.3 气候水文
        1.5.4 植被和森林资源概况
2 水源林造林规划理论与技术基础综述
    2.1 水源林概论
        2.1.1 水源林的功能与作用
        2.1.2 水源林的分类
    2.2 造林规划设计概述
        2.2.1 造林规划和设计
        2.2.2 我国造林技术发展史和造林设计业务发展历程
    2.3 各类造林规划设计方法
        2.3.1 传统造林规划设计方法
        2.3.2 基于GIS的造林规划
    2.4 造林规划设计的程序
        2.4.1 预备调查
        2.4.2 造林地经营区划
        2.4.3 小班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2.4.4 利用森林二类资源调查的小班数据进行立地类型分类
    2.5 造林典型设计
        2.5.1 造林典型设计概论
        2.5.2 造林模式设计的普遍设计原则
    2.6 造林规划系统开发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
        2.6.1 基于ArcGISEngine的组件技术
        2.6.2 系统集成技术
        2.6.3 数据库技术
        2.6.4 图像处理分形理论技术
    2.7 小结与讨论
        2.7.1 小结
        2.7.2 讨论
3 密云水源林造林模式库的建立
    3.1 目的和意义
    3.2 造林模式入库过程
        3.2.1 造林模式初步设计
        3.2.2 造林模式实验
    3.3 密云水源林造林模式库的内容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4 造林规划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
    4.2 功能需求与设计思想
        4.2.1 功能需求
        4.2.2 设计思想和原则
    4.3 系统结构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4.4.2 数据体系架构
        4.4.3 数据库设计方案
    4.5 本系统开发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4.5.1 开发环境与使用工具
        4.5.2 运行环境的要求与设置
    4.6 功能模块设计与开发
        4.6.1 界面设计与开发
        4.6.2 用户登录模块
        4.6.3 造林规划设计功能模块
        4.6.4 空间数据浏览模块
        4.6.5 造林模式图式模块
        4.6.6 造林模式管理模块
        4.6.7 造林标准模块
        4.6.8 预算模块的实现
    4.7 系统实现的程序分析
        4.7.1 系统程序层次
        4.7.2 系统部分代码
    4.8 小结与讨论
        4.8.1 小结
        4.8.2 讨论
5 密云造林规划设计系统应用实例
    5.1 系统使用手册
        5.1.1 系统简介
        5.1.2 系统运行环境与安装步骤
        5.1.3 系统使用
    5.2 密云县不老屯镇造林规划设计应用
        5.2.1 造林规划总图设计
        5.2.2 各造林模式技术设计与详图
        5.2.3 造林规划表格
    5.3 造林模式功能的应用
        5.3.1 查询造林模式
        5.3.2 新建造林模式
        5.3.3 修改造林模式
        5.3.4 删除造林模式
    5.4 预算功能的应用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附录一 相关树种中文名拉丁名对照表
附录二 相关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分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课题支撑和主要工作
第2章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及其分解模型
    2.1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及其配置设计
    2.2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分解
    2.3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分解元模型
    2.4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过程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分形分解方法
    3.1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的分形特性
    3.2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分解元的分解技术
    3.3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过程的分解方法
    3.4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分解过程的实现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需求与功能分解方法
    4.1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需求与功能分解作用
    4.2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需求分解方法
    4.3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功能分解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分解的模糊物元评价方法
    5.1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分解的评价指标
    5.2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分解的模糊物元评价方法
    5.3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分解的评价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分解方法的实践
    6.1 BH型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的介绍
    6.2 BH型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的需求与功能分解
    6.3 BH型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分解
    6.4 BH型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控制模块的分解
    6.5 BH型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分解的评价
    6.6 BH型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的应用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表

四、植物模拟组件的设计与实现(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林业产业统计数据可视化系统研建[D]. 金煜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体感交互的花卉植物交互式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 刘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3]小麦主要器官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以偃展4110为例[D]. 刘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4]植物三维可视化研究进展[J]. 刘丹,诸叶平,刘海龙,李世娟,许金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5(01)
  • [5]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建[D]. 张瀚.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6]基于生理生态模型的杉木形态结构变化可视化模拟研究[D]. 卢康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7]基于SpeedTree的梅花可视化模型构建[D]. 白志勇.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8]杉木枝系结构可视化模拟研究[D]. 陈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5)
  • [9]密云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庞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10]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配置设计中的分解技术研究[D]. 游颖.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工厂仿真组件的设计与实现(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