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石斑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石斑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魏盟智[1](2020)在《利用基因工程微藻预防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研究》文中提出石斑鱼是一种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海水食用鱼,也是我国东南沿海(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区重要水产养殖鱼类。近年来,在人工养殖石斑鱼过程中深受虹彩病毒病、肠炎、寄生虫病等多种疾病困扰,其中尤以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最为严重,该病在损害养殖户利益的同时也极大阻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VNN主要爆发于海水鱼类的育苗期间即幼鱼期和稚鱼期,是由病原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入侵鱼体,导致患病鱼行为异常,运动失衡,厌食绝食,最终死亡的一种大危害性、高发生率的病毒性疾病。距今为止,尚未发现有特效药物、有效疫苗或比较好的防治手段去预防或治疗该病,故到目前为止石斑鱼的养殖工作仍然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本研究利用转基因微藻混合海水鱼饲料,投喂石斑鱼使其从幼苗阶段就开始获得持续性抗原免疫,来预防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本研究已从以下方面进行:生物饵料的筛选、纯化、保种、大规模培养;使用电击转化法将pMaa7IR/DGNNVIR表达载体转化入小球藻中,经筛选、DNA鉴定后选出转基因小球藻。先利用转基因小球藻配合海水鱼饲料制作混合饲料投喂石斑鱼,而后进行攻毒实验,并对其预防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平板划线法将小球藻保存于固体TAP培养基,并通过逐级扩大培养法进行扩大培养。使用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养殖小球藻,共获得纯净无污染的小球藻液1500L,将生产得到的小球藻用于石斑鱼混合饲料的制作。2、培养纯净无污染的轮虫作为石斑鱼养殖中的生物饵料,从养殖用水盐度、pH、饵料投喂量方面确定了“S”型褶皱臂尾轮虫养殖条件。经本研究结果显示养殖用水盐度20~30时,轮虫种群密度、日平均增殖率达到最大。盐度10~20时,种群密度随盐度升高而增加,当盐度低于10,随盐度降低轮虫增殖效率逐渐下降,盐度低于5轮虫彻底死亡;当pH在7.5~8.5范围时,种群密度、日平均增殖率达到最大值;在盐度、pH、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本实验所设置的各个投喂量梯度中维持轮虫培养液中小球藻密度在5×106个/mL以上获得最大种群密度,故得出结论投喂间隔越短、投喂量越大,轮虫种群增长速率越快,最终可以达到的种群密度也会略有上升。3、使用电击转化法将pMaa7IR/DGNNVIR重组载体转入小球藻中,电击条件为:转化电压800V~1600V,脉冲长度032μs,脉冲间隔200ms,脉冲次数90次,电击2~3次;使用10μg/mL巴龙霉素固体TAP培养基进行筛选,并对已筛选过的小球藻进行DNA鉴定,最终获得8株转基因小球藻,对转基因小球藻进行扩大培养,共获得1500L转基因小球藻液。4、将采收的小球藻藻液离心,刮取藻泥,按藻泥:饲料(1:1)比例制作混合饲料,最终制得950g的混合饲料颗粒。使用混合饲料连续投喂石斑鱼,饲养10天后进行攻毒实验。将已经确定病毒拷贝数的病毒提取液(24copies/μL),使用腹腔注射的方法进行攻毒。攻毒过后从分子水平、细胞学水平、生物学水平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在攻毒48h后实验组石斑鱼眼、脑组织内病毒含量相比于对照组石斑鱼分别降低了 51.70%、48.47%、53.02%;攻毒48h后取石斑鱼眼、脑组织,制作组织切片可清晰看到鱼眼视网膜、脑组织开始出现空泡化病理变化;攻毒后第2、4、6、10、14天对各组石斑鱼取样测定石斑鱼体内神经坏死病毒拷贝数,结果表明,实验组石斑鱼体内病毒增长趋势、病毒拷贝数要低于对照组;攻毒14天后统计最终成活率。最终成活率:DGNNVRNAi1混合饲料组相较于对照组提高了 26.0%,DGNNVRNAi2混合饲料组相较于对照组提高了 22.0%,DGNNVRNAi3混合饲料组相较于对照组提高了 26.0%。综上所述,经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转pMaa7IR/DGNNVIR基因小球藻在预防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方面有一定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石斑鱼体内增殖。

李鹏飞,余庆,罗永巨,秦启伟,刘明珠,肖俊,聂振平[2](2019)在《广西水产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与水产养殖业高质化生态发展展望》文中指出广西是我国的水产养殖大省,近年来广西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病害暴发、养殖环境恶化、抗病功能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广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应着力推进广西水产重大疫病防控与高质化生态养殖技术的创新研究,构建广西水产疫病防控与高质化生态养殖技术体系,为广西水产养殖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吴越[3](2019)在《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生长及免疫的影响》文中提出益生元是一类不被宿主消化而能被肠道菌发酵的物质,具有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刺激肠道中益生菌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了三种在人类医学及畜牧业中广泛应用的益生元:低聚果糖(FOS)、菊粉(Inulin)和甘露寡糖(MOS),采用拌料投喂的方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进行连续4周投喂实验,通过测定各组生长率、血清学免疫指标、免疫基因相对表达量及其抗胁迫能力,分别评价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作用效果生长指标测定结果显示,FOS、Inulin以及MOS都不能显着提升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P>0.05)。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检测结果显示,FOS可以显着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P<0.05);MOS可以显着提升石斑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而FOS和Inulin显着降低了石斑鱼血清中CAT活力(P<0.05);此外,MOS还显着提高了石斑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力(P<0.05)。利用荧光定量PCR对石斑鱼肠道及头肾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显示:FOS显着上调了 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l)在肠道中的表达量(P<0.05);Inulin和MOS则显着上调了 Toll样受体3(TLR3)在肠道以及头肾中的表达量;此外,MOS还显着上调了白细胞介素-8(IL-8)在肠道中的表达量,显着降低了 IL-8在头肾中的表达量(P<0.05)。暴露胁迫实验结果表明,MOS显着提高了石斑鱼受急性暴露胁迫实验后的成活率;FOS则显着降低了石斑鱼受到急性暴露胁迫后的成活率。2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的作用效果生长指标测定结果显示,MOS可以显着促进卵形鲳鲹的生长(P<0.05);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测定结果显示,FOS可以显着提高卵形鲳鲹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Inulin、MOS则会导致血清中T-AOC活力显着下降(P<0.05);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无显着影响(P>0.05);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头肾呼吸爆发活性均有显着促进作用(P<O.05);FOS对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有着显着提升作用(P<0.05);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有显着提升作用(P<0.05);FOS会导致卵形鲳鲹血清中溶菌酶(LZM)活性显着下降,而Inulin以及MOS会促进LZM活性显着上升(P<0.05);MOS还显着提高了卵形鲳鲹血清总蛋白(TP)含量(P<0.05)。对卵形鲳鲹肠道及头肾中免疫相关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显示:三种益生元都显着上调了卵形鲳鲹肿瘤坏死因子-PT(TNF-PT)在肠道和头肾中的表达量(P<O.05);FOS和MOS显着上调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肠道和头肾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FOS和MOS显着上调了白细胞介素-1(IL-1)在肠道中表达量,此外FOS还显着上调了 IL-1在头肾中的表达量(P<0.05);三种益生元都显着上调了白细胞介素(IL-11)在肠道中的表达量,同时FOS显着上调了头肾中IL-1的表达量,Inulin和MOS则显着下调了头肾中IL-11的表达量(P<0.05);三种益生元都显着上调了肠道中白细胞介素-15(IL-15)的表达量,同时FOS显着上调了头肾中IL-15的表达量,Inulin和MOS则显着下调了头肾中IL-15的表达量(P<0.05)。卵形鲳鲹哈氏弧菌攻毒胁迫结果表明,三种益生元都显着降低了卵形鲳鲹受哈氏弧菌侵染时的死亡率(P<0.05)。以上研究为低聚果糖、菊粉以及甘露寡糖在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养殖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许悦,王印庚,周永灿,张正,廖梅杰,李彬,梁友[4](2018)在《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病原的分离、鉴定、药敏分析及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针对海南岛沿岸9个石斑鱼养殖场的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调查发现,该疾病的发病面积广、死亡率高,对养殖产业的危害严重.从9个采样点3种患病石斑鱼样品的组织中分离得到了9株优势菌株,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其感染特征与自然病症一致,证明这9株菌均为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在经过生理生化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后,这9株菌均被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人工回感试验证实,菌株SY-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毒力最强,其14天每克鱼体重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为7.18×104cfu;药敏实验的分析表明,这9株病原菌对3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谱基本一致,但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四环素等药物高度敏感;病理学的研究表明,患病鱼的鳃丝、皮肤、肌肉、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和脑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因此认为该病为全身性感染.本研究表明,目前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有较高的病原同一性,主要为哈维氏弧菌;而较早报道的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致病菌的优势度大大降低了,其致病力有所下降,并且与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相关度不大.

许悦[5](2018)在《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两种细菌性疾病病原病理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的发展,石斑鱼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然而,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石斑鱼病害问题也日益严重,其已经成为限制石斑鱼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石斑鱼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积极开展产业病害现状调查和对疾病病原病理学的研究成为了疾病综合防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主要细菌病调查分析2016年11~12月,对海南主要石斑鱼养殖区中的三种主要养殖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细菌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养殖石斑鱼流行病症状、养殖环境、养殖模式和危害状况等。结果发现,细菌性疾病是海南养殖石斑鱼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中,细菌性皮肤溃疡病和肠炎病发病面积广、死亡率高,对养殖石斑鱼危害严重。2、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病原病理学研究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在海南全岛11个采样点中的9个采样点有发现,发病严重养殖场累积死亡率高达95%。其主要患病症状为:患病初期摄食能力下降,游泳活力差,体表或鳍部局部充血,并出现点状溃疡;患病后期病鱼基本不摄食,反应迟钝,侧身游泳,体表出现大面积溃疡,甚至出现烂鳍、烂尾等症状,眼膜发白,眼睛红肿或烂眼,鳃丝溃烂、发白;有些个体有体表发黑和腹胀等现象,最后沉底死亡。解剖病鱼发现:患病前期肝脏和脾脏充血、肿大;患病后期肝脏发白、脾脏黑褐,肠道充血发红,伴有腹水现象。从9个采样点患皮肤溃疡病石斑鱼样品中分离得到9株优势菌株,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其感染特征与自然病症一致,根据科赫法则证明这9株细菌均为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这9株细菌均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其中,菌株SSY-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毒力最强,其14天半致死浓度LD50值为7.18×104CFU/g鱼体重。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这9株病原菌对3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谱基本一致,均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四环素等药物高度敏感。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病理学研究表明,患病鱼的鳃丝、皮肤、肌肉、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和脑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属于全身性感染。3、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肠炎病病原病理学研究养殖石斑鱼肠炎病在海南全岛11个采样点中的7个采样点有发现,发病严重养殖场累积死亡率达40%。其主要患病症状为:患病前期停止摄食或者摄食后吐出,游泳无力;患病后期腹部扁平下陷,体色发黑,身体严重消瘦,最后沉底死亡;解剖发现病鱼内脏团明显萎缩,肠道内无食物,胃壁和肠壁变薄且透明,肠道内充满大量粘性白色物质,有白便现象。从7个采样点患肠炎病石斑鱼样品中分离得到7株优势菌株,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其感染特征与自然患病一致,根据科赫法则证明这7株菌株均为肠炎病的病原菌。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这7株细菌均鉴定为欧文氏弧菌(Vibrioowensii)。其中,菌株EDF-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毒力最强,其14天半致死浓度LD50值为2.63×105CFU/g鱼体重。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这7株病原菌对3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谱基本一致,均对菌必治、头孢他啶、氟苯尼考、阿米卡星等药物高度敏感。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病理学研究表明,患病鱼的肠道、肝脏、脾脏、肾脏和鳃丝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4、病原菌哈维氏弧菌毒力基因PCR检测分析使用 17 个常见的毒力基因(luxR、toxRvh、chiA、vhpA、vhml、serine protease、vhs、vhh、toxRvc、hlyA、tcpA、zot、ctxA、tdh、trh、flaC、wh)引物对从上述患病石斑鱼中分离的22株哈维氏弧菌进行了毒力因子PCR检测,结果显示,22株哈维氏弧菌主要携带luxR、serine protease、chiA、vhh和vvh等5种毒力基因,检测率分别为100%、100%、100%、95.5%和59.1%,表明该5个毒力基因可能是该地区哈维氏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本论文主要调查了海南岛沿岸养殖石斑鱼细菌病发病状况,确定了两种主要细菌性疾病皮肤溃疡病和肠炎病的致病原并测定了其药敏谱,分析了两种疾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特征,对主要病原菌哈维氏弧菌进行了毒力基因检测分析,为石斑鱼的健康养殖和细菌性疾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王雅婧[6](2018)在《羟基自由基防控斜带石斑鱼副溶血弧菌病和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程度不断提升,海水养殖鱼类病害的大规模暴发随之呈现上升趋势,给渔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副溶血弧菌病和刺激隐核虫病作为海水鱼类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因其传播速度快、耐受性强、极易造成鱼类死亡而严重危害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常规防治方法存在防治效果不佳、成本过高、安全性较低、药物残留和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使用高效、无残留、对环境友好的新方法来防治海水养殖鱼类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高效生成羟基自由基(·OH)技术,结合工厂化养殖石斑鱼的方式,以斜带石斑鱼为养殖对象,建立了工厂化养殖条件下·OH防治石斑鱼病害的系统和方法,开展了对副溶血弧菌和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杀灭研究,考察了·OH对石斑鱼副溶血弧菌病和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在厦门近岸小嶝岛石斑鱼养殖基地构建了工厂化养殖条件下·OH防治石斑鱼病害的系统,通过调试·OH处理设备参数,确定了养殖池中纯海水和养鱼情况下水体TR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下一步实际防治病害实验提供实验参数。(2)使用·OH处理设备,实现快速高效致死副溶血弧菌,·OH对浓度为2.1×105~107CFU/mL的副溶血弧菌菌液的致死阈值为0.40~0.70mg/L,致死时间仅为1s。通过扫描电镜观察·OH处理前后副溶血弧菌菌体形态,经·OH强氧化处理后的菌体细胞膜破裂,形态不完整。(3)利用构建的·OH防治石斑鱼病害的系统进行副溶血弧菌病的防治实验,结果表明·OH对副溶血弧菌病有显着防治效果,使用1.0mg/L的·OH溶液浸浴患副溶血弧菌病的斜带石斑鱼1 h后,患病鱼体表弧菌杀灭率达到100%,养殖水体中菌落总数、弧菌菌落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的杀灭率均为100%,患病鱼存活率明显提高,同时经·OH处理后的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增加了 57.9%,氨氮、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88.8%、90.7%和88.7%,水质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和《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3-2007)标准。(4)·OH对刺激隐核虫的离体幼虫有显着的杀灭效果,对浓度为800个每毫升幼虫的致死阈值为0.52 mg/L,致死时间为30 s。利用构建的·OH防治石斑鱼病虫害的系统进行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实验,结果表明·OH对刺激隐核虫病有显着治疗效果,使用浓度为1.0 mg/L的·OH溶液浸浴患刺激隐核虫病的斜带石斑鱼1h后,患病鱼体表和鳃部滋养体全部脱落,同时·OH溶液可有效杀灭养殖海水中的总菌落、弧菌菌落、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杀灭率达到100%,降低了继发性细菌病暴发的风险,经·OH处理后的养殖海水水质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和《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3-2007)标准。

李鹏飞,余庆,覃仙玲,李菲,陈宪云,董德信,秦启伟[7](2018)在《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业现状与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北部湾海域的海水养殖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是随之而来的病害暴发、渔药滥用、养殖污染、优质种苗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本文分析了广西北部湾海域海水养殖现状和病害情况,就未来广西海水生态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陈晖,蔡孝义,余晓薇[8](2018)在《石斑鱼主要病害与防治》文中指出石斑鱼是我国南部沿海各省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品种,但是随着石斑鱼养殖规模地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等,石斑鱼病害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给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概述了近几年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和防治方法,为石斑鱼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陈建国,陈超,李炎璐,孙曙光,邵彦翔,张廷廷,刘莉,孙涛[9](2017)在《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突眼症”的病原菌分离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殖中患有"突眼症"的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的症状表现为眼球白浊、充血、异常增生。从眼球病灶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株优势菌,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中部隆起,黄色,有黏性,杆状菌,端生单鞭毛,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定名为CJG01。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对美洲黑石斑鱼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幼鱼眼球突出、脱落,肌肉溃烂,骨胳外露。解剖感染组的幼鱼发现,患病幼鱼的肝脏、肾脏红肿,脾脏肿大,肠道内有淡黄色液体。其半致死浓度LD50为2.67×105 CFU/ml。API 20NE快速鉴定及相关生理生化实验结果显示,菌株CJG01的生长温度为28–37℃,最适温度为28℃,在含盐量为0–5%之间的TSB培养基可生长,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氧化酶反应阳性,鸟氨酸脱羧酶反应阳性,V-P反应阴性,可同化甘露醇、麦芽糖、苹果酸,不能同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糖、癸酸、已二酸、柠檬酸、苯乙酸等,菌株CJG01的生理生化特性与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一致。对病原菌的16S r DNA序列对比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CJG01与哈维氏弧菌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药敏实验证实,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诺氟沙星、青霉素、多粘菌素B、阿奇霉素等药物不敏感,对头孢唑林、恩诺沙星、链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抗生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新生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利福平、四环素、米诺环素等种药物敏感。

何艺宾[10](2018)在《海洋动物抗菌肽Scygonadin-Hepcidin融合基因在藻类和拟南芥中的高效表达及其抗菌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s)是一类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广泛分布于各生物体内,是生物体内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菌肽具有抗菌谱广、易溶于水、进入生物体内无有害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高效、环保的抗生素替代品。天然抗菌肽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不易分离与提取,且制备的费用较高,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是实现抗菌肽规模化生产的主要手段之一。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是指利用生物系统实现有重要经济价值外源蛋白质的大规模生产。小球藻作为真核细胞具有生长周期短、生产成本低、易于大规模培养等特点,因而转基因小球藻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本实验室已分离鉴定的拟穴青蟹抗菌肽Scygonadin和大黄鱼抗菌肽Hepcidin融合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实现了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在转基因小球藻中的稳定表达,并研究了其基因表达产物的抗菌活性及探索了转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的小球藻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为未来抗菌肽Scy-hepc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获得了转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的拟南芥新品种,研究了抗菌肽Scy-hepc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表达及其抗菌活性,为Scy-hepc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抗菌肽Sty-hepc融合基因小球藻的构建、稳定表达及其抗菌活性:构建了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利用电转化方法,经过潮霉素抗性筛选、PCR鉴定、Western blotting分析和GFP荧光检测,获得了稳定表达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的转基因小球藻,结果表明其表达产物具有抗菌活性,能够抑制嗜水气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2.转Scy-hepc融合基因的小球藻具有免疫保护作用:以黑鲷和珍珠龙胆石斑鱼为实验对象,以灌胃方式分别喂食转Scy-hepc融合基因的小球藻和野生型小球藻,进一步用嗜水气单胞菌人工侵染上述两种鱼类,发现喂食转基因小球藻的黑鲷和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成活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在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中的表达:优化了酶解条件,成功分离出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原生质体,利用电转化方法,实现了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在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原生质体中的瞬时表达,Western blotting分析能够检测到特异性目的蛋白条带;利用植物激素,成功诱导出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外植体的类愈伤组织,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实现了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在类愈伤组织中的表达,转基因类愈伤组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能见到发GFP绿色荧光的细胞团。4.转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拟南芥的构建、稳定表达及其抗菌活性: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用携带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的农杆菌侵染拟南芥花絮获得了转基因种子,经过潮霉素抗性筛选、PCR鉴定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获得了 F1代转基因植株种子;再经过潮霉素抗性筛选、PCR鉴定和Westem blotting分析获得了 F2代稳定表达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新品系;提取的F2代转基因植株叶片总蛋白具有抗菌活性,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F2代转基因植株叶片具有抗禾谷镰孢菌侵染的能力。

二、石斑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斑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基因工程微藻预防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研究现状
        1.1.1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概述
        1.1.2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临床症状
        1.1.3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传播途径
        1.1.4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地理分布
        1.1.5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控
        1.1.6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检测与诊断技术
    1.2 微藻的应用现状
        1.2.1 微藻概述
        1.2.2 微藻的应用
    1.3 褶皱臂尾轮虫的应用现状
        1.3.1 褶皱臂尾轮虫介绍
        1.3.2 褶皱臂尾轮虫的应用
    1.4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4.1 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实验技术路线
2. 微藻的保种和扩大培养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藻种的保存
        2.2.2 微藻的扩大培养
        2.2.3 两种生物反应器培养藻类对比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3. 轮虫的培养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测定pH对褶皱臂尾轮虫影响的方法
        3.2.2 测定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影响的方法
        3.2.3 测定投喂间隔对褶皱臂尾轮虫影响的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H对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影响
        3.3.2 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3.3.3 投喂间隔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转化小球藻(HOC5)及鉴定
    4.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pMaa7IR/DGNNVIR表达载体转化小球藻HOC5
        4.2.2 转基因小球藻的鉴定
        4.2.3 转pMaa7IR/DGNNVIR小球藻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电击法转化小球藻HOC5及筛选
        4.3.2 小球藻藻株转化子DNA检测
        4.3.3 转DGNNVRNAi载体小球藻的基因相对表达量
    4.4 讨论
    4.5 小结
5. 转基因小球藻的保种、扩培以及混合饲料的制作
    5.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转基因小球藻的保种
        5.2.2 藻株的扩大培养及收集
        5.2.3 转基因小球藻混合饲料的制作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诊断
    6.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发病情况调查
        6.2.2 寄生虫病检查
        6.2.3 细菌、真菌性传染病检查
        6.2.4 病毒性疾病检查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7. 转基因小球藻预防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实验
    7.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7.2 实验方法
        7.2.1 转基因小球藻混合饲料投喂石斑鱼
        7.2.2 神经坏死病毒提取液滴度的测定
        7.2.3 攻毒石斑鱼试验
        7.2.4 转基因小球藻预防VNN效果评价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转基因小球藻投喂石斑鱼
        7.3.2 最佳注射神经坏死病毒提取液滴度的确定
        7.3.3 攻毒石斑鱼结果
        7.3.4 转基因小球藻预防石斑鱼VNN效果评价
    7.4 讨论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2)广西水产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与水产养殖业高质化生态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广西水产重大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 水产重大疫病病原侵染与致病机制研究
3 水产疫病病原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研发
4 高效渔用疫苗的研制
5 基于中草药的高效无毒渔药的筛选与研制
6 展望

(3)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生长及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益生元概述
        2.1 益生元的定义
        2.2 益生元的作用机制
        2.3 益生元的功能
        2.4 益生元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3 菊粉、低聚果糖和甘露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3.1 菊粉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3.1.1 菊粉概述
        3.1.2 菊粉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2 低聚果糖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3.2.1 低聚果糖概述
        3.2.2 低聚果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3 甘露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3.3.1 甘露寡糖概述
        3.3.2 甘露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4 石斑鱼的养殖概况
        4.1 石斑鱼概述
        4.2 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卵形鲳鲹的养殖概况
        5.1 卵形鲳鲹概述
        5.2 卵形鲳鲹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7 实验内容及技术路线
        7.1 实验内容
        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以及抗逆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各组实验饲料益生元浓度的选择
        1.2.2 养殖饲料的制备与储存
        1.2.3 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管理
        1.2.4 珍珠龙胆石斑鱼实验设计与分组
        1.2.5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影响的评价
        1.2.6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 血清的采集和处理
        (2) 免疫器官(头肾、脾脏、肠道)的采集和处理
        1.2.7 血清免疫学指标的测定
        1.2.8 相关免疫基因在头肾和肠道中的表达情况
        (1) 组织中RNA的提取
        (2) RNA的反转录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1.2.9 暴露胁迫实验
        (1) 暴露时长的确定
        (2) 暴露实验
        1.2.10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2.2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2.2.1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2.2.2 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
        2.2.3 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结果
        2.2.4 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结果
        2.2.5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结果
        2.2.6 血清溶菌酶(LZM)活性结果
        2.3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免疫相关基因在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2.3.1 各基因特异性扩增情况
        2.3.2 基因TGF-β1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3 基因TLR3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4 基因TOR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5 基因KEAP1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6 基因IL8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4 珍珠龙胆石斑鱼暴露胁迫实验结果
        2.4.1 珍珠龙胆石斑鱼暴露胁迫实验各组死亡情况
        2.4.2 暴露胁迫实验各组石斑鱼血清中皮质醇变化情况
    3 讨论
        3.1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3.2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氧化以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3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免疫基因的影响
        3.4 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胁迫能力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以及抗病力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三种益生元浓度的选择和饲料的制备与储存
        1.2.2 卵形鲳鲹的养殖管理
        1.2.3 卵形鲳鲹实验设计与分组
        1.2.4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影响的评价
        1.2.5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 血清的采集和处理
        (2) 组织(头肾、脾脏、肠道)的采集和处理
        1.2.6 头肾呼吸爆发的测定
        (1) 巨噬细胞的制备
        (2) 呼吸爆发的测定
        1.2.7 血清免疫学指标的测定
        1.2.8 相关免疫基因在头肾和肠道中的表达情况
        (1) 组织中RNA的提取
        (2) RNA的反转录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1.2.9 哈氏弧菌攻毒实验
        (1) 半致死浓度的确定
        (2) 攻毒实验
        1.2.10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生长的影响
        2.2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2.2.1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2.2.2 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
        2.2.3 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结果
        2.2.4 呼吸爆发活性结果
        2.2.5 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结果
        2.2.6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结果
        2.2.7 血清溶菌酶(LZM)活性结果
        2.2.8 血清总蛋白(TP)含量
        2.3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免疫相关基因在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2.3.1 各基因特异性扩增情况
        2.3.2 基因TNF-PT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3 基因TNF-α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4 基因IL-1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5 基因IL-11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3.6 基因IL-15在各组肠道以及头肾中中表达情况
        2.4 卵形鲳鲹攻毒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生长的影响
        3.2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抗氧化以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3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免疫基因的影响
        3.4 三种益生元对卵形鲳鲹抗哈氏弧菌侵染能力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病原的分离、鉴定、药敏分析及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流行病学调查
    1.2 细菌的分离、纯化与病原菌确定
        1.2.1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1.2.2 病原菌确定
    1.3 病原菌的鉴定
        1.3.1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
        1.3.2 病原菌16S r DNA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1.4 病原菌半致死浓度LD50的测定
    1.5 药敏实验
    1.6 显微病理和超微病理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调查结果
    2.2 细菌分离、纯化与病原菌确定
        2.2.1 细菌分离与纯化
        2.2.2 病原菌的确定
    2.3 病原菌的鉴定
        2.3.1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
        2.3.2 16S r DNA序列扩增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
    2.4 病原菌SY-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LD50值测定
    2.5 药敏实验结果
    2.6 显微病理变化
    2.7 超微病理变化
3 讨论

(5)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两种细菌性疾病病原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石斑鱼及其研究进展
        1.1 石斑鱼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1.2 石斑鱼的人工繁育状况
        1.3 石斑鱼人工养殖状况
    2 养殖石斑鱼常见疾病
        2.1 养殖石斑鱼的主要细菌性疾病
        2.2 养殖石斑鱼的主要病毒性疾病
        2.3 养殖石斑鱼的主要寄生虫性疾病
    3 哈维氏弧菌致病因子的相关研究
        3.1 哈维氏弧菌及其危害
        3.2 哈维氏弧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 本研究的目的
        4.2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主要细菌病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鱼样品采样
        1.2 调查采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皮肤溃疡病调查结果
        2.2 肠炎病调查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病原病理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鱼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2 病原菌确定
        2.3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
        2.4 病原菌16S rDNA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2.5 病原菌半致死浓度LD_(50)测定
        2.6 药敏实验
        2.7 显微病理和超微病理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分离
        3.2 病原菌确定
        3.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
        3.4 16S rDNA序列扩增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
        3.5 病原菌SSY-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LD_(50)值测定
        3.6 药敏实验结果
        3.7 显微病理分析
        3.8 超微病理变化
    4 讨论
第四章 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肠炎病病原病理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鱼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2 病原菌确定
        2.3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
        2.4 病原菌16S rDNA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2.5 病原菌半致死浓度LD_(50)测定
        2.6 药敏实验
        2.7 显微病理和超微病理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分离
        3.2 病原菌确定
        3.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
        3.4 16S rDNA序列扩增结果及系统发育分析
        3.5 病原菌EDF-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LD_(50)值测定
        3.6 药敏实验结果
        3.7 显微病理分析
        3.8 超微病理变化
    4 讨论
第五章 病原菌哈维氏弧菌毒力基因PCR检测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哈维氏弧菌DNA提取
        2.2 毒力基因PCR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6)羟基自由基防控斜带石斑鱼副溶血弧菌病和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病害的研究
        1.1.1 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常见病害
        1.1.2 海水鱼类弧菌病和副溶血弧菌病
        1.1.3 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
    1.2 石斑鱼弧菌病和刺激隐核虫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1.2.1 化学药剂防治方法
        1.2.2 抗生素防治方法
        1.2.3 物理防治方法
        1.2.4 免疫学防治方法
        1.2.5 其他防治方法
    1.3 高级氧化技术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
        1.3.1 高级氧化技术和羟基自由基
        1.3.2 高级氧化技术防治海水养殖鱼类病害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大气压强电离放电·OH防治石斑鱼病虫害的试验系统
    2.1 ·OH防治石斑鱼病虫害的试验系统
        2.1.1 ·OH防治石斑鱼病虫害试验系统设计
        2.1.2 构建·OH防治石斑鱼病虫害试验系统
    2.2 ·OH发生装置
        2.2.1 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的氧等离子体发生源
        2.2.2 气液混溶器高效生成·OH
        2.2.3 高效生成·OH的等离子体化学反应过程
    2.3 以·OH为主的总氧化剂TRO的检测
        2.3.1 总氧化剂TRO的测定
        2.3.2 TRO标准曲线
    2.4 TRO的设定及取样点分布
        2.4.1 试验系统参数的调试和优化
        2.4.2 ·OH发生装置管路出水TRO浓度和流量的设定
        2.4.3 TRO取样点的分布
    2.5 养殖水TR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5.1 设定养殖池内TRO=0.5 m/L
        2.5.2 设定养殖池内TRO=1.0 m/L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羟基自由基防治斜带石斑鱼副溶血弧菌病的实验
    3.1 实验材料
        3.1.1 副溶血弧菌
        3.1.2 实验用鱼
    3.2 检测分析方法
        3.2.1 微生物的检测
        3.2.2 养殖水水质的检测
        3.2.3 消毒副产物的检测
        3.2.4 荧光显微镜观察弧菌活性
        3.2.5 扫描电镜观察弧菌形态
    3.3 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副溶血弧菌的实验
        3.3.1 ·OH杀灭副溶血弧菌的剂量效应
        3.3.2 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副溶血弧菌的活性
        3.3.3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副溶血弧菌的形态
        3.3.4 ·OH杀灭副溶血弧菌的时间效应
    3.4 斜带石斑鱼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病的实验
        3.4.1 实验方法
        3.4.2 实验结果
    3.5 ·OH防治斜带石斑鱼副溶血弧菌病的实验
        3.5.1 实验流程
        3.5.2 ·OH杀灭养殖水中致病微生物
        3.5.3 ·OH杀灭病鱼体表、肝脏和肠道的弧菌
        3.5.4 ·OH处理对养殖水水质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羟基自由基防治斜带石斑鱼刺激隐核虫病的实验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刺激隐核虫
        4.1.2 检测方法
    4.2 ·OH对刺激隐核虫幼虫的体外杀灭实验
        4.2.1 ·OH杀灭幼虫的剂量-效应关系
        4.2.2 ·OH杀灭幼虫的时间-效应关系
    4.3 ·OH防治斜带石斑鱼刺激隐核虫病的实验
        4.3.1 实验方法
        4.3.2 ·OH促使寄生滋养体的脱落
        4.3.3 ·OH杀灭养殖水中致病微生物
        4.3.4 ·OH处理对养殖海水水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业现状与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病害情况与病害防治研究现状
2 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趋势
    2.1 广西海水养殖病害流行病学调查
    2.2 病原快速检测与实时诊断技术
    2.3 海水养殖抗病害药物的研究与筛选
    2.4 免疫功能产品研发
    2.5 现代海水养殖模式的研究与推广

(8)石斑鱼主要病害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性疾病
    1.1 神经坏死病毒病
    1.2 真鲷虹彩病毒病
2 细菌性疾病
    2.1 链球菌病
    2.2 弧菌病
    2.3 烂鳃病
3 寄生虫病
    3.1 白点病 (隐核虫病)
    3.2 车轮虫病
    3.3 鱼虱病
    3.4 微孢子虫
    3.5 本尼登虫病
    3.6 瓣体虫病
    3.7 鳞盘虫病
    3.8 鱼蛭
    3.9 指环虫病
4 真菌性疾病
5 讨论与小结

(9)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突眼症”的病原菌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1.1 患病美洲黑石斑鱼
        1.1.2 健康美洲黑石斑鱼
    1.2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1.3 致病菌株的电镜观察
    1.4 人工感染实验
    1.5 生理生化鉴定
    1.6 细菌16S r DNA序列测定
        1.6.1 PCR模板DNA的制备
        1.6.2 PCR扩增与测序
    1.7 药物敏感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株的形态特征
    2.2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
    2.3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2.4 菌株CJG01的16S r DNA序列分析
    2.5 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3 讨论

(10)海洋动物抗菌肽Scygonadin-Hepcidin融合基因在藻类和拟南芥中的高效表达及其抗菌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动物抗菌肽研究进展
        1.1.1 已发现的海洋动物抗菌肽
        1.1.2 抗菌肽抗菌作用机制
        1.1.3 抗菌肽与抗生素协同作用
        1.1.4 抗菌肽的免疫调节活性
        1.1.5 抗菌肽主要应用前景
        1.1 6 大黄鱼抗菌肽Hepcidin
        1.1.7 拟穴青蟹抗菌肽Scygonadin
        1.1.8 Scygonadin-Hepcidin融合基因抗菌活性研究
    1.2. 微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2.1 微藻概述
        1.2.2 微藻-生物反应器研究
        1.2.3 藻类基因工程表达载体
        1.2.4 微藻转基因技术
        1.2.5 微藻基因工程应用前景
    1.3 小球藻研究概述
        1.3.1 小球藻概述
        1.3.2 小球藻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江蓠研究概述
        1.4.1 江蓠概述
        1.4.2 江蓠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海水养殖水产品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1.5.1 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害及防止措施
        1.5.2 鲍鱼的主要病害及防止措施
    1.6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1.6.1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1.6.2 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1.6.3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目的和意义
        1.7.1 技术路线
        1.7.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在小球藻中稳定表达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抗菌肽Sqy-hepc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3.2 小球藻对潮霉素抗生素的灵敏度实验
        2.3.3 转基因小球藻的抗性筛选实验结果
        2.3.4 抗性小球藻转化子的PCR鉴定结果
        2.3.5 PCR阳性小球藻转化子GFP荧光检测
        2.3.6 转基因小球藻产抗菌肽Scy-hepc融合蛋白SDS-page分析
        2.3.7 转基因小球藻产抗菌肽Scy-hepc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
        2.3.8 转基因小球藻产抗菌肽Scy-hepc融合蛋白抑菌圈实验结果
        2.3.9 转基因小球藻传代中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分析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在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中的表达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对潮霉素的灵敏性实验
        3.3.2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原生质体提取条件的优化
        3.3.3 电转化法Scy-hepc融合基因在原生质体的瞬时表达
        3.3.4 瞬时表达Scy-hepc融合蛋白的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
        3.3.5 茉莉酸甲酯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外植体生长的影响
        3.3.6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类愈伤组织的诱导结果
        3.3.7 农杆菌EHA105介导的Scy-hepc融合基因转化类愈伤组织
        3.3.8 转基因类愈伤组织的再生分化
    3.4 讨论
第4章 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表达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农杆菌GV3101重组子的PCR鉴定结果
        4.3.2 拟南芥F1代阳性转化子的筛选结果
        4.3.3 F1代转基因拟南芥抗性幼苗GFP绿色荧光观察结果
        4.3.4 F1代转基因拟南芥的PCR鉴定
        4.3.5 F1代转基因植株叶片中抗菌肽Scy-hepc融合蛋白的表达检测
        4.3.6 F2代转基因植株的抗性筛选结果
        4.3.7 F2代转基因植株叶片基因组中Scy-hepc融合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4.3.8 3号F2代转基因植株叶片总蛋白的抑菌圈实验结果
        4.3.9 转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拟南芥抗禾谷镰孢菌感染的实验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喂食转抗菌肽Scy-hepc融合基因小球藻的鱼类抗细菌感染能力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黑鲷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半致死的菌悬液浓度确定
        5.3.2 黑鲷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主要症状
        5.3.3 黑鲷喂饲转基因小球藻72h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实验结果
        5.3.4 黑鲷灌胃转基因小球藻72h后主要免疫指标的检测
        5.3.5 黑鲷灌胃转基因小球藻72h后肠道形态观察
        5.3.6 嗜水气单胞菌侵染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致死实验研究结果
        5.3.7 珍珠龙胆石斑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主要症状
        5.3.8 珍珠龙胆石斑鱼喂食转基因小球藻72h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实验结果
        5.3.9 珍珠龙胆石斑鱼灌胃转基因小球藻72h后主要免疫指标的检测
    5.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四、石斑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基因工程微藻预防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研究[D]. 魏盟智.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6)
  • [2]广西水产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与水产养殖业高质化生态发展展望[J]. 李鹏飞,余庆,罗永巨,秦启伟,刘明珠,肖俊,聂振平.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03)
  • [3]三种益生元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生长及免疫的影响[D]. 吴越. 海南大学, 2019
  • [4]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病原的分离、鉴定、药敏分析及病理学研究[J]. 许悦,王印庚,周永灿,张正,廖梅杰,李彬,梁友.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5]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两种细菌性疾病病原病理学研究[D]. 许悦. 海南大学, 2018(08)
  • [6]羟基自由基防控斜带石斑鱼副溶血弧菌病和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D]. 王雅婧. 厦门大学, 2018(07)
  • [7]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业现状与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展望[J]. 李鹏飞,余庆,覃仙玲,李菲,陈宪云,董德信,秦启伟. 广西科学, 2018(01)
  • [8]石斑鱼主要病害与防治[J]. 陈晖,蔡孝义,余晓薇. 畜禽业, 2018(01)
  • [9]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突眼症”的病原菌分离鉴定[J]. 陈建国,陈超,李炎璐,孙曙光,邵彦翔,张廷廷,刘莉,孙涛. 渔业科学进展, 2017(05)
  • [10]海洋动物抗菌肽Scygonadin-Hepcidin融合基因在藻类和拟南芥中的高效表达及其抗菌功能的研究[D]. 何艺宾. 厦门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石斑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