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菌肥对西洋参的影响研究

生物菌肥对西洋参的影响研究

一、生物菌肥对西洋参作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翟[1](2021)在《镰刀菌和木霉菌与人参的互作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连作障碍严重制约我国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参栽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是引起连作障碍的核心因素。前期研究结果表明,人参栽培年限增加引起参地中镰刀菌等致病性真菌大量富集,从而导致栽参土壤真菌化和病菌化日益严重。本研究以“人参——根际微生物”的互作为切入点,以人参根际土壤中的致病镰刀菌和有益木霉菌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探索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与人参根系分泌物的互作关系,另一方面探究外源性微生物(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人参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阐明诱导参地土壤中致病镰刀菌种群增殖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从微生物层面了解和阐释人参连作障碍发生机制,深层次揭示人参根际微环境在人参药材质量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稀释平板法和组织分离法分离人参土壤中致病镰刀菌与木霉菌;利用形态特征与rDNA-ITS序列综合分析鉴定其类型。利用改良毛细管法探究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反应。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法,分析比较添加外源性微生物(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栽参土壤中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结合HPLC法,探究添加外源性微生物(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人参的生长指标以及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的影响。结果:1.从人参病株及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27株真菌,进一步利用形态学及ITS-rDNA技术鉴定,获得2株镰刀菌和2株木霉菌,其中NRS-5为盖姆斯木霉(Trichoderma gamsii);NRS-7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NRS-9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NRS-23为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2.2株致病镰刀菌对外源性中低浓度人参总皂苷和苯甲酸表现出显着正趋化作用(P<0.05),2株木霉菌对外源性中低浓度人参总皂苷和苯甲酸的趋化性不显着(P>0.05);2株致病镰刀菌对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际土壤中、高浓度水提物和醇提物均具有显着正趋化作用(P<0.05),且随栽培年限增加,引起趋化作用的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有效浓度越低(2 mg·L-1),2株木霉菌对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际土壤水提物无显着趋化作用(P>0.05),对中高浓度醇提物均有显着正趋化性,且随栽培年限增加趋化作用增强。3.添加外源微生物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97.0%的相似度水平下进行OTUs聚类,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256个OTUs。本研究的测序数据量合理,能够反映样品中真菌群落的类型和结构。从人参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5个优势真菌群落,其中相对丰度大于1%的种类分别为被孢霉属真菌、镰刀菌、腐质霉属真菌和拟青霉。添加尖孢镰刀菌组(LD、LG)和绿色木霉菌组(MD、MG)的人参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低于清水对照组(QS),且LD、LG组与QS组的真菌群落结构不同。LD、LG组与QS组在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类群有显着性差异(P<0.05);MG、MD组与QS组在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类群无显着性差异(P>0.05)。4.尖孢镰刀菌组和绿色木霉菌组人参植株的叶片数、根长、根粗及根的鲜重与QS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浓度的绿色木霉菌组(MG)人参的株高与QS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尖孢镰刀菌组人参的株高与QS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添加尖孢镰刀菌能抑制人参皂苷Rg1的合成,而绿色木霉菌显着促进人参皂苷Rg1的合成,添加低、中浓度尖孢镰刀菌使Re、Rb1含量增高,而高浓度尖孢镰刀菌使Re、Rb1含量降低。添加高浓度木霉菌则可显着促进Re、Rb1的合成。结论:人参根系分泌的人参皂苷和酚酸类等水溶性物质可作为致病镰刀菌的化学诱导剂,但对木霉菌诱导增殖作用不显着,这一发现有利于深入探索自然条件下人参、致病镰刀菌及木霉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阐明引起人参连作障碍的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外源添加尖孢镰刀菌和绿色木霉菌均会引起人参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从而引起栽参土壤微生态失衡。添加高浓度木霉菌能显着促进人参植株的生长和人参皂苷Rg1、Re和Rb1的合成;接种致病镰刀菌对人参植株生长无显着影响,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参皂苷Re、Rb1的生成。

郭晨曦[2](2020)在《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新乡市牧野区朱庄屯村常年在塑料大棚中栽植番茄,黄瓜等农作物。但由于常年连作及栽培管理方式不当,大棚土壤中连作障碍严重,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及营养结构改变、土壤病虫害加重,影响秋番茄、春季黄瓜长势及产量、品质变差,影响大棚蔬菜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棉隆及生物菌肥等合理施用试验,研究了RSD、棉隆处理对秋番茄、春黄瓜生长、产量、病虫害及土壤杂草等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连作土壤改良,提高秋番茄、春黄瓜产量、土传性病害的防控效果,提供理论依据。RSD处理对于无公害生产和有机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具体结果如下:1、RSD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植株、果实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率显着降低;其中第3次测量的植株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了4.96%和6.21%,RSD组第1层单果重和果产量分别增加了40.80%和73.30%,RSD+968组单果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69.33%和109.59%;RSD组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5.00%和64.44%,RSD+968组秋番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0;RSD组和RSD+968组茎基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8.64%和40.41%;RSD处理可明显减少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和根结线虫数量,其中尖孢镰刀菌拷贝数降低了30.56%,根结线虫数量降低了97.57%;RSD和RSD+968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均明显减少;在8月17日,RSD处理后番茄病毒病平均发病率降低了58.07%。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组都能促进秋番茄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病毒病发病率。RSD处理后第二茬春黄瓜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RSD组植株株高增加了8.37%,RSD组和RSD+968组平均单果重分别增加了15.38%和30.76%;RSD组和RSD+968组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3.60%和50.50%;RSD处理后vc含量、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2.98%和18.85%。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都能促进春黄瓜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提高春黄瓜品质。RSD处理后第三茬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效果明显,其中根结线虫病其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2.72%和77.14,茎基腐病发病率降低了57.98%。2、棉隆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品种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增大及根结线虫指数、茎基腐病发病抑制,棉隆+淡紫拟青霉+枯草芽孢杆菌(QHD)处理组的株高、茎粗、第4花序坐果率、第1层单果重及第1层果产量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80.87%、57.11%、62.65%、209.11%和247.83%;棉隆+淡紫拟青霉组对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31.38%,其次是棉隆+QHD组,防治效果为26.21%;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茎基腐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77.04%。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处理可抑制大棚秋番茄杂草的生长。结论:RSD处理能有效促进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降低秋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促进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产量提高。棉隆处理土壤能有效抑制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及土壤中杂草数量生长,减轻大棚土壤连作障碍,促进秋番茄生长及产量增加。此外,棉隆处理加施淡紫拟青霉、QHD等生物菌肥效果优于棉隆单独处理。

熊春霞,张静,蒋费涛,崔建波,尼洛支杰,张君,杨双,祁俊生[3](2020)在《不同微生物菌肥处理对延胡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不同微生物菌肥对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 T.Wang)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微生物肥料在延胡索及其他中药材种植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施微生物菌肥为对照(CK),设6个不同组分的微生物菌肥处理[复合微生物菌肥(S1)、NEB-26(S2)、拜沃(S3)、生物功能菌(S4)、激抗菌968(S5)、三炬灌金液(S6)],对比不同处理对延胡索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单株产量及有效药用生物碱含量等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S3、S5和S6处理能显着提升延胡索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P<0.05,下同),提升效果表现为S3>S6>S5。S1、S2和S6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CK显着增加113.28%、87.53%和104.33%;S3、S5和S6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提高,但仅S3处理与CK的差异达显着水平。除S6处理外,其余微生物菌肥处理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CK,以S3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其次为S2、S4和S5处理;S3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较CK显着增加22.25%和12.19%。施用微生物菌肥后延胡索的产量及生物碱含量均有所变化,其单株鲜重排序为S5>S2>S4>S6>S1>S3>CK,S5处理的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分别较CK显着提升392.86%和341.71%。延胡索乙素是对微生物菌肥处理响应最显着的生物碱,含量均高于CK,但只有S1、S3和S5处理的含量高于现行国家标准(>0.050%),其中延胡索乙素百分含量和单株总产量分别在S3和S5处理中达最大值,S3处理的胡索乙素百分含量(0.0890%)为CK的9.89倍,S5处理的单株延胡索乙素产量(9.4562 mg)是CK的31.90倍。【结论】综合分析有效生物碱含量及产量等指标,含细黄链霉菌的激抗菌968能较好地适应延胡索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其提升延胡索单株产量和单株有效药用生物碱延胡索乙素含量的效果最佳,在延胡索种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和推广价值。

李俊飞[4](2020)在《矿质元素对西洋参生长及质量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s L.)的干燥根是应用广泛的补益类中药材,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上世纪80年代西洋参从北美洲引种到我国,目前仍以农户个体种植为主,尚未形成规范的栽培技术体系。矿质元素是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然而通过调研发现,西洋参生产中普遍存在盲目施肥的现象,病害发生严重,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西洋参为多年生药用植物,以往在营养与施肥方面缺乏系统研究,对完整种植过程中的矿质元素吸收及分配特征知之甚少。为此,本论文针对西洋参对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及微量元素的需求规律展开研究,旨在为西洋参科学合理施肥、降低病害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营养元素缺乏对西洋参生长及皂苷积累的影响 以2年生西洋参为材料,采用温室砂培试验,设置Hoagland全营养对照和10种营养元素缺乏处理,观察缺素症状,测定株高、叶面积、干物质、光合指标、根系活力、人参皂苷含量。结果表明,缺氮(N)、钾(K)、铁(Fe)可导致西洋参叶片明显失绿黄化;缺N、K、钙(Ca)、镁(Mg)和硼(B)是导致株高和叶面积下降的主要因子;所有缺素处理西洋参的干物质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缺N、K、Ca、Fe下降最多,全株干物质低于全营养对照的50%以上。缺N、K、Fe是导致西洋参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下降的主要因子;N、K、Ca缺乏是降低根系活力的前3位因子;不同营养元素缺乏对西洋参6种单体皂苷的影响有差异,综合来看,N、P、B、Zn、Cu缺乏对皂苷的合成影响最大。2.1~4年生西洋参物质积累规律 在西洋参主产区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于西洋参生长季采集1~4年生西洋参,分别测定不同生育期的植株干物质及根中人参皂苷含量。结果表明,西洋参在每个生长季内干物质积累逐渐增加;第1年地上部分的比例大于根,第2年~第4年根的比例均大于地上部分。植株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第1年在生长后期;第2年在生长前期;第3、4年均在中期(开花期-结果期)。Re、Rb1、Rb2、Rd含量随生长年限逐渐升高,Rc、Rg1变化不显着;3~4年生在根膨大期的总皂苷含量达到最高。1、2年生总皂苷积累速率在生育期内变化不显着,3、4年生均在中期积累最快。3.1~4年生西洋参植株中矿质元素的吸收特点 测定1~4年生不同生长时期西洋参植株中的N、P、K、Ca、Mg、Fe、Mn、Cu、Zn、B元素,结果表明,1~4年生西洋参对N、P、K、Ca、Mg等大量元素积累最快的时期主要在生长的中后期;对微量元素Fe、Cu、Zn、B积累最快的时期主要在中期(开花期-结果期);Mn积累最快的时期主要在前期(展叶期-开花期)。10种矿质元素积累量与干物质、皂苷积累量均呈正相关(P<0.01),且大量元素对干物质和皂苷的生产效率均为N>K>Ca>Mg>P,微量元素均为 Fe>Mn>Zn>Cu>B。4.N、P、K配施对西洋参根重、皂苷含量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以2年生西洋参为材料,采用“3414”施肥方案,设计不同N、P、K施肥水平,同时接种土赤壳病原菌(Ⅱyonectria communis)。统计根部病情指数和根重,测定皂苷含量,采用回归分析建立根重、皂苷及病情指数与肥料水平之间的效应关系。结果表明,处理N2P1K1的西洋参根重最高,较不施肥对照(N0P0K0)增加51.25%;处理N2P2K1的皂苷含量最高,较对照增加64.21%;处理N2P1K1、N2P2K3、N1P1K2的病情指数降低最为明显,较对照降低50%以上。根重最高时的最佳理论N、P、K肥施用量依次为0.19、2.25、0.26 g/kg,对根重的影响N>K>P;总皂苷含量最高时的最佳理论N、K肥施用量分别为0.21、0.26 g/kg,对皂苷含量的影响K>N;病情指数最低时的最佳理论N、P肥施用量依次为0.31g/kg和1.68 g/kg,对根腐病的影响P>N。肥料对根重与总皂苷的交互效应均为NK>PK>NP。综合根重、皂苷含量及病情指数,推荐的最佳施肥配比为N2P2K2。5.基于药材品质的山东西洋参主产区栽培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通过建立西洋参栽培土壤肥力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用以探讨高品质西洋参生产的土壤肥力基础,了解产区土壤肥力的分布情况。以山东威海文登西洋参主产区的22块栽培地为样地,于2017~2019年秋季(9~10月)测定并分析了11项土壤化学指标,以及样地上西洋参皂苷含量和部分地块的产量。样地的西洋参总皂苷(Rg1+Re+Rb1)含量在1.76%~7.94%,2019年测产的8块样地产量在3818.7 kg·hm2~8996.4 kg·hm2。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方法构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MDS),基于西洋参品质的MDS包括有机质、碱解氮、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等7个指标;用隶属度函数进行指标归一化,根据各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函数的临界值计算出综合土壤质量指数(SQI)。以总皂苷平均值为4.825%得出基于质量的SQI阈值为0.15,样地中高于0.15的地块占86.36%。文登区西洋参种植区大部分土壤适宜高品质西洋参生产。

奚广生[5](2020)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西洋参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洋参种植有林下护育、林地栽培、非林地栽培三种模式。由于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及绿水青山工程,严禁伐林种植(林地栽培)西洋参,因此非林地(农田)栽培西洋参是一种必然。本文以林下护育、林地栽培、非林地栽培3种西洋参生长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西洋参根际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菌群特征及相互作用规律,以林下护育西洋参土壤指标为对照标准,为非林地栽培西洋参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西洋参根际土壤养分含量为根区层>根底层;林下护育西洋参根际土壤速效N、K、Zn,全效K、Cu,速效及全效Ca、Mg、Mn的含量,均随着西洋参生长年限增长而增加;非林地栽培西洋参根际土壤速效及全N、P、K含量均是黄榆地区>左家地区>集安地区,Ca、Mg、Mn、Fe、Cu、Zn速效及全效含量均集安地区较高;林地栽培西洋参土壤速效Ca、Fe、Cu、Zn及全N、Ca,5年生西洋参根区土壤含量较高,其它元素分布规律不显着;速效元素与全效元素含量极显着正相关。(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根区层>根底层;林下护育西洋参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漆酶的活性随着西洋参生长年限的延长而提高,而脲酶、纤维素酶的活性随着西洋参生长年限的延长而降低。林下护育西洋参土壤微生物AWCD值>林地栽培西洋参>非林地栽培西洋参,表明林下护育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最高;林下护育、林地栽培西洋参土壤Richness指数较高,土壤碳源种类丰富,微生物更为多样,利用不同碳源的能力强。(3)西洋参总皂苷、Re、Rb1含量与西洋参生长年限显着正相关,总皂苷含量与速效Zn、全效Mn含量极显着正相关,与速效Mn、Fe、Cu及全效P、Ca含量显着正相关,单体皂苷与大部分土壤养分含量显着正相关;西洋参总皂苷及单体皂苷含量与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正相关,与土壤蔗糖酶、漆酶、纤维素酶活性显着负相关。(4)西洋参根区层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及细菌菌落丰富度,均是林下护育西洋参>林地栽培西洋参>非林地栽培西洋参;土壤细菌Beta多样性是非林地栽培西洋参>林地栽培西洋参>林下护育西洋参。林下护育西洋参根区层与林地栽培西洋参根区层土壤细菌门及属水平菌落组成相似,与非林地栽培西洋参根区层土壤细菌门及属水平菌落差异较大。林下护育西洋参根区层土壤细菌菌落标志物种主要有酸杆菌门、变形菌纲、根瘤菌目、黄色杆菌科、Chthoniobacterales等。(5)西洋参根区层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非林地栽培西洋参>林地栽培西洋参>林下护育西洋参;土壤丰富度,非林地栽培西洋参>林下护育西洋参>林地栽培西洋参;土壤真菌Beta多样性是林下护育西洋参>非林地栽培西洋参>林地栽培西洋参。林地栽培西洋参根区层与非林地栽培西洋参根区层土壤真菌门及属水平菌落组成相似度高,与林下护育西洋参根区层土壤真菌门及属水平菌落差异较大。林下护育西洋参根区层土壤真菌菌落标志物种主要有麦轴梗霉纲、革菌目、革菌科、红菇科、红菇属、Inocybe sindonia等。本文系统的对西洋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不同种植地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作用规律,为目前推广的非林地(农田)栽培西洋参,进行用地选择及土壤改良提供数据支撑。

罗俊,林兆里,李诗燕,阙友雄,张才芳,杨仔奇,姚坤存,冯景芳,陈建峰,张华[6](2020)在《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机械压实酸化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微生物和甘蔗产量的影响,对机械压实后酸性土壤改良策略的制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设置添加松土精(B2)、添加生物菌肥(B3)、添加有机肥(B4)、添加生石灰(B5)4种土壤改良处理,以不添加土壤改良剂作为对照(B1),连续2个作物季对蔗地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微生物和甘蔗产量构成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B4处理可显着降低土壤容重、紧实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提高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毛孔孔隙度,其固相容积率显着低于对照,液相容积率显着高于对照,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得到显着提升, B2、B3处理紧实度和总孔隙度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一定改善, B5处理土壤pH值显着提升,土壤酸性得到改善, B3、B5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得到显着提升。4种土壤改良措施土壤细菌和真菌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高于对照,均能提升土壤耕层细菌和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降低土壤细菌中Proteobacteria (变形菌门)和Acidobacteria (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真菌中Basidiomycota (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细菌中Actinobacteria (放线菌)和Chloroflexi (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真菌中Ascomycota (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并改变其他真菌群落组成。4种土壤改良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成熟期甘蔗有效茎数和单茎重,从而增加甘蔗产量;效果以添加有机肥最好,生物菌肥其次。本研究为筛选适合改良和培肥机械压实酸性土壤措施,提高甘蔗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鑫[7](2019)在《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西洋参栽培农田土壤改良研究》文中指出农田栽培西洋参的过程中,由于土壤理化性状逐渐恶化,土壤养分供应不足,病害严重等问题,造成西洋参产量低,品质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试验按照不同生物有机肥配施的方式共设计6个处理,并以豆饼和玉米秸秆作为基础添加物,对西洋参栽培农田土壤进行改良。通过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状况,结合四年生西洋参产量与皂苷含量,得出结果如下:(1)本试验6个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配方中,处理3(0.45 kg·m-2豆饼,2kg·m-2玉米秸秆,0.16kg·m-2肥料C,0.18kg·m-2肥料D与 0.16kg·m-2 肥料E)西洋参产量最高,达到15435.8 kg·hm-2。处理3总皂苷含量最高,单体皂苷Rb1含量为2.738%,Rb2含量为0.139%,Rb3含量为0.065%,Re含量为0.198%。(2)随着西洋参生长年限的延长,土壤逐渐酸化,西洋参生长到第四年,6个处理土壤全氮含量下降0.1 g·kg-1左右,全磷含量无明显变化,全钾含量下降0.2-0.5 g kg-。(3)不同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处理5对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提高作用显着,6个处理蔗糖酶活性均稍有上升。(4)由DGGE和高通量测序可知:对照与栽参土壤中共有细菌有:鳌台球菌属(Chelatococcus.)、褐螺菌属(Phaeospirill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与Sphingobium.。细菌中变型菌门为优势菌,真菌中子囊菌门为优势菌。处理3与处理4在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上都更为相似。

翟欣[8](2019)在《内生真菌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促进丹参酮合成的机制及其栽培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入药,在我国已有近2000年的应用历史,是我国临床目前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中药品种之一[1]。由于丹参野生资源被过度开发,栽培品种活性成分含量低、稳定性差、生长周期过长,导致在市场上栽培丹参供不应求。内生真菌是在一段时间或者整个生活阶段里,宿主于健康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内部,但是不会造成宿主植物的损害或者过敏反应的真菌。根据已有研究,这类内生真菌对药用植物生长及其次生代谢物质积累具有显着性促进作用,可能对中药品质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前期本课题组从内生真菌入手,期望能通过对丹参内生真菌的分离研究达到改善栽培丹参现状的目的。前期课题组从道地产区陕西商洛的栽培丹参中分离出一株优势内生真菌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该内生真菌不仅可以显着性促进丹参毛状根生长,而且能大幅度地提高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活性物质的积累,其促进效果远远高于其他已有的化学或生物诱导子,并且确定了T.atroviride D16的活性部位是多糖部位(Polysaccharide fraction,PSF),通过代谢组、蛋白质组及转录组技术,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然而,目前关于内生真菌影响中药材品质的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对内生真菌生物菌肥在药用植物栽培上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制约。基于T.atroviride D16的活性因子及比较转录组学的已有研究基础上,本课题进一步对内生真菌D16促进丹参生长和丹参酮合成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揭示内生真菌与药用植物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为内生真菌开发成为生物菌肥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通过对T.atroviride D16的活性因子PSF进一步的分离纯化,明确其活性成分;通过考察H2O2,Ca2+,NO,SA,JA,ABA等信号分子在D16活性因子促进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构建信号转导网络,明确D16活性因子促进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信号转导网络;通过比较代谢组学的深入研究分析和对已有文献研究整合,对关键转录因子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确定,进一步阐明D16活性因子促进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通过在人工气调室的栽培试验进一步确定T.atroviride D16作为生物菌肥的最佳施用方式和施用剂量,而后通过大田试验,考察T.atroviride D16作为生物菌肥在实际栽培上的作用,进一步确定T.atroviride作为生物菌肥开发上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明确了内生真菌T.atroviride D16的活性单糖的化学结构。通过现代化学分离手段,初步探明多糖部位PSF是D16促丹参酮合成的活性因子。在此基础上,通过活性因子PSF的单糖组分分析结果发现,PSF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能显着促进丹参酮的合成;通过对D16的活性部位PSF进一步分离及生物效应分析,确定了T.atroviride D16PSF的水提取部位是主要的活性部位;最后,通过对T.atroviride D16PSF的水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含量最大的均一多糖样品——PSF-W-1,并解析了PSF-W-1的化学结构式,分析了其理化性质。这是内生真菌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活性多糖的首次分离鉴定,为研究内生真菌与植物表面受体的作用提供了优质的科研材料。2.通过比较转录组学的分析,初步确定过氧化物、Ca2+,JA,SA,ABA和NO等信号转导过程基因的差异表达促进转丹参酮类活性成分含量发生变化。而后,通过对各个信号分子的含量变化以及抑制剂作用效果分析,进一步确定各个信号分子在促进丹参酮类活性成分积累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H2O2是介导T.atroviride D16PSF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活性成分积累的关键信号分子。而NO和ABA很可能是介导T.atroviride D16PSF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活性成分积累的下游信号分子。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PSF很有可能通过H2O2信号分子,传递给NO、ABA,进而诱导丹参酮类活性物质的积累的假说。此外,这是首次发现ABA可能介导了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而且,H2O2可以显着性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酚酸B的合成,这为毛状根生产体系优化提供了新思路。3.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转录组学以及整合丹参转录因子的研究,初步明确D16PSF促进丹参酮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SmERF1B、SmGRF1和SmMYB86。通过对关键转录因子SmERF1B,SmGRF1和SmMYB86进行全长克隆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三个转录因子SmERF1B,SmGRF1和SmMYB86分别编码164、375和318个氨基酸;通过NCBI中BLAST分析显示,SmERF1B含有AP2结构域,SmGRF1含有QLQ和WRC结构域,SmMYB86含有SANT结构域。通过亚细胞定位分析,确定了三个关键转录因子表达部位都在细胞核中。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这三个转录因子是特异性响应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活性因子,构建三个转录因子的过表达体系,为丹参酮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高效的原材料。4.通过在人工气调室的栽培试验,将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制作成传统的固体生物菌肥,与将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的活性因子PSF制作成菌剂的作用效果相比较,初步明确了D16作为固体生物菌肥的作用效果较佳,并且确定了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最佳施用量为15g D16生物菌肥/棵。通过大田试验,进一步确定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固体生物菌肥的作用效果。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固体菌肥对丹参生长和次生代谢的促进作用远远高于已研究的丹参菌肥,可以显着改善丹参品质,为开发高效、经济、环保的丹参生物菌肥提供了优质原材料。

毛莲英[9](2019)在《固氮菌XD20对不同甘蔗品种的促生长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物生产中大量氮肥的使用,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污染,如温室效应、平流层臭氧减少、全球氮循环的变化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甘蔗(Saccharrum officinarum L.)是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广西是我国甘蔗的种植大省。氮肥是甘蔗生产中最昂贵的投入之一。若能降低甘蔗生产中氮肥的施用量,对广西甘蔗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不施用氮肥或减氮的情况下,回接甘蔗内生固氮菌能够促进甘蔗的生长,提高甘蔗的产量。本研究对从广西主栽品种ROC22根内分离得到的菌株XD20进行分子鉴定和促生特性分析;并用此菌株回接B8、ROC22、GT40三个甘蔗品种的组培苗,比较菌株XD20对三个不同甘蔗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固氮菌促进甘蔗生长的生理基础,旨在为甘蔗的减氮增效生产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菌株16SrDNA鉴定和促生特性分析。采用引物27F/1492R对菌株的16SrDNA的扩增,得到一条大小为1500bp左右的条带,经测序、系统发育树分析,该菌株属于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用通用引物PolyF/PolyR,PCR检测菌株XD20的nifH的基因,扩增得到303 bp的基因片段;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菌株XD20固氮酶活性的大小,该菌株的固氮酶活性为3187.8 nmolC2H4·mL-1·hn-1;菌株XD20可以分泌IAA,同时具有溶解有机磷和产生嗜铁素等多种促生特性。2.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的影响。以LB液体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测定不同培养时间、温度、pH、不同氮源、渗透压等外界环境因子对菌株XD20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XD20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pH近为中性时,菌株生长旺盛,能够利用NO3-和NH4+两种氮源形式,对渗透压和高蔗糖浓度,有较强的适应性。3.甘蔗不同部位nifH基因表达的检测。以B8、ROC22、GT40三个甘蔗品种组培苗为材料,采用菌悬液与组培苗共培养的方法接种甘蔗。在接种后72h,在幼苗的根部及地上组织均可扩增出nifH和gfp基因,表明菌株XD20已进入甘蔗叶片并在甘蔗植株内定殖。在接种固氮菌3 d后,几个甘蔗品种相比,ROC22植株内nif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品种B8植株内的nifH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品种ROC22和GT40。4.在接种处理60、90、120 d后,测定甘蔗株高和叶绿素的含量,+l叶与氮代谢相关的多个各项生理指标。结果显示,接种处理不同程度的增加三个甘蔗品种株高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地上和地下部分干重;提高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硝态氮含量和甘蔗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几个品种相比,接种处理对品种B8的效应最为明显。5.利用RT-qPCR技术,研究接种处理对甘蔗GS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固氮菌XD20提高了scGS1和scGS2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

王鑫,魏帛轩,吴艾轩,陈迪,赵洪颜,朴仁哲[10](2019)在《不同生物有机肥对西洋参栽培农田土壤改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农田栽培西洋参土壤改良的最佳方案,以6种配方生物有机肥对农田土壤进行改良,测定了西洋参的产量、皂苷含量、土壤养分指标和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施用0.45 kg/m2豆饼和2 kg/m2玉米秸秆作为基础添加物,再施加0.16 kg/m2土地乐、0.18 kg/m2帝益肥和0.16 kg/m2通化人参专用肥作基肥时,在西洋参产量、总皂苷和单体皂苷Rb1、Rb3、Re、Rg2+Rc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此处理为最佳土壤改良方案;西洋参生长4年间,土壤pH值约下降1个单位左右。

二、生物菌肥对西洋参作用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菌肥对西洋参作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镰刀菌和木霉菌与人参的互作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人参连作土壤中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的分离及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土壤样品和人参病株
        1.2 主要试剂
        1.3 农田土中镰刀菌与木霉菌的分离和纯化
        1.4 农田栽培人参根际土壤中致病镰刀菌与木霉菌的鉴定
        1.5 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田栽培人参根际土壤中镰刀菌和木霉菌的分离、纯化
        2.2 人参根际土壤中致病镰刀菌与木霉菌的鉴定
        2.3 离体回接发病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栽参土壤中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土壤样品
        1.2 主要试剂
        1.3 人参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1.4 不同质量浓度趋化溶液的制备
        1.5 趋化性反应试验
        1.6 测定指标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2.2 栽参土壤中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作用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添加外源微生物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植株
        1.3 仪器及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尖孢镰刀菌和绿色木霉菌发酵液的制备
        2.2 试验设计
        2.3 高通量测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参根际土壤真菌OTU聚类分析及稀释曲线
        3.2 不同处理组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3.3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4 不同处理组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添加外源微生物对人参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植株
        1.3 仪器
        1.4 试药
    2 试验方法
        2.1 尖孢镰刀菌和绿色木霉菌发酵液的制备
        2.2 试验设计
        2.3 生长发育情况的测定
        2.4 色谱条件
        2.5 含量测定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添加外源性微生物对人参生长指标的影响
        3.2 添加外源性微生物对人参皂苷Rg1、Re、Rb1 含量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危害和防治现状
        1.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现状
        1.1.2 设施土壤连作危害
        1.1.3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防治措施
    1.2 番茄根结线虫病研究进展
        1.2.1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现状
        1.2.2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1.2.3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1.3 番茄茎基腐病研究进展
        1.3.1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现状
        1.3.2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1.3.3 番茄茎基腐病的防治措施
    1.4 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1.4.1 黄瓜枯萎病发生现状
        1.4.2 黄瓜枯萎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1.4.3 黄瓜枯萎病防治措施
    1.5 棉隆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1.5.1 棉隆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1.5.2 棉隆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1.5.3 棉隆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1.5.4 棉隆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1.5.5 棉隆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1.6 RSD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1.6.1 RSD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1.6.2 RSD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6.3 RSD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1.6.4 RSD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1.6.5 RSD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强还原灭菌法(RSD)对连续三茬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SD在第一茬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2.2.2 RSD在第二茬塑料大棚春黄瓜上的应用效果
        2.2.3 RSD在第三茬塑料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
    2.3 小结与讨论
        2.3.1 RSD处理对大棚土壤性质的影响及速效杀灭病虫的效果
        2.3.2 RSD处理对大棚秋番茄、春黄瓜的促长壮秧和前期增产效应
        2.3.3 RSD处理对防治土传病害的效应及其作用的持效性
        2.3.4 968 生物菌肥的加成效应
        2.3.5 RSD处理设施土壤的实用性
第三章 棉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秋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3.2.2 棉隆处理对秋番茄坐果率、果实生长和第一穗果实产量的影响
        3.2.3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3.2.4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影响
        3.2.5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田间杂草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棉隆处理能促进大棚秋番茄植株及果实的生长
        3.3.2 棉隆能增加对大棚秋番茄土壤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3.3.3 棉隆能减少大棚秋番茄的田间杂草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不同微生物菌肥处理对延胡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种茎预处理
        1.3.2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4.2 产量测定
        1.4.3 品质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微生物菌肥对延胡索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不同微生物菌肥对延胡索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微生物菌肥对延胡索抗氧化酶及MDA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微生物菌肥对延胡索产量的影响
    2.5 不同微生物菌肥对延胡索单株生物碱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4)矿质元素对西洋参生长及质量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营养元素与药用植物生长和品质的关系
        1 营养元素缺乏对药用植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2 营养元素与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积累与分配
        3 土壤营养元素与药材品质的关系
        4 施肥对药用植物生长和质量的影响
        4.1 “3414”施肥模型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
        4.2 施肥对西洋参生长和质量的影响
        5 展望
    第二节 中药材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1 土壤肥力质量的定义
        2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
        2.1 土壤物理指标
        2.2 土壤化学指标
        2.3 土壤生物指标
        3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营养元素缺乏对西洋参生长及皂苷积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试验设计与实施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元素缺乏西洋参叶片的症状表现
        2.2 营养元素缺乏对西洋参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
        2.3 营养元素缺乏对西洋参干物质的影响
        2.4 营养元素缺乏对西洋参生理功能的影响
        2.5 营养元素缺乏对西洋参质量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西洋参干物质和皂苷积累规律研究
    第一节 1~4生西洋参干物质的积累动态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采样方法
        1.4 干物质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1-4生西洋参根中皂苷积累规律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人参皂苷含量的提取与检测
        1.4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西洋参根中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2.2 西洋参根中皂苷积累的速率
        3 讨论
    第三节 土壤N、P、K含量与干物质和阜苷的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土壤N、P、K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土壤N、P、K的变化
        2.2 土壤N、P、K与干物质、皂苷积累的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1~4年生西洋参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分配特征
    第一节 大量元素的吸收特征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植株中N的吸收与分配特征
        2.2 植株中P的吸收与分配特征
        2.3 植株中K的吸收与分配特征
        2.4 植株中Ca的吸收与分配特征
        2.5 植株中Mg的吸收与分配特征
        3 讨论
    第二节 微量元素的吸收特征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植株中Fe的吸收与分配特征
        2.2 植株中Mn的吸收与分配特征
        2.3 植株中Cu的吸收与分配特征
        2.4 植株中Zn的吸收与分配特征
        2.5 植株中B的吸收与分配特征
        3 讨论
    第三节 西洋参干物质、皂苷与矿质元素的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植株营养与干物质、皂苷积累的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N、P、K配施对西洋参根重、皂苷及病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N、P、K配施对西洋参病情指数的影响
        2.2 N、P、K配施对西洋参根中皂苷含量的影响
        2.3 施肥效应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皂苷的山东西洋参栽培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采样方法
        1.3 仪器和试剂
        1.4 土壤及西洋参指标测定
        1.5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1.6 指标权重及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1.7 土壤肥力质量指数(SQI)及阈值的确定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样地西洋参栽培土壤的基本情况
        2.2 不同栽培地的西洋参皂苷含量和产量
        2.3 单项土壤肥力指标与西洋参皂苷的相关性
        2.4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西洋参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西洋参种植地研究进展
    1.3 人参及西洋参根际土壤环境因子研究进展
    1.4 文献综述
2 实验设计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及样本概况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西洋参根际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西洋参根际土壤主要酶活性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5 西洋参皂苷积累与土壤因子关联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西洋参根区层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西洋参根区层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3 小结与讨论
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西洋参根区层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3 小结与讨论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机械压实酸化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土壤物理指标
        1.3.2 土壤化学指标
        1.3.3 土壤微生物测序分析
        1.3.4 甘蔗产量性状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影响
    2.2 土壤改良措施对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的影响
    2.3 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4 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三相容积率的影响
    2.5 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6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7 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8 土壤改良措施对甘蔗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体结构的影响
    3.3 机械压实酸化蔗地的改良措施建议
4 结论

(7)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西洋参栽培农田土壤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西洋参发展历史
    1.2 西洋参产量低不稳产的原因
        1.2.1 土壤理化性状恶化
        1.2.2 西洋参病虫害发生
        1.2.3 西洋参化感作用
        1.2.4 根际微生态系统失调
    1.3 西洋参增产稳产措施
        1.3.1 改善土壤结构
        1.3.2 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1.3.3 调节土壤微生物结构
        1.3.4 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1.4 西洋参产品质量评价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土壤
    2.2 土壤改良处理
    2.3 生物有机肥有效成分含量
    2.4 田间管理措施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土壤pH、EC及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2.5.2 土壤酶活性测定
        2.5.3 四年生西洋参产量测定
        2.5.4 四年生西洋参人参皂苷含量测定
        2.5.5 基于DGGE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定
        2.5.6 Miseq离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农田栽培西洋参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西洋参根部皂苷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西洋参土壤pH、EC值的影响
    3.4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西洋参土壤养分的影响
        3.4.1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4.4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4.5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4.6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4.7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4.8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3.5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西洋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1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过氧化氢酶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脲酶含量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磷酸酶含量的影响
        3.5.4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蔗糖酶含量的影响
    3.6 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3.6.1 细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3.6.2 真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3.7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西洋参根际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测序分析
        3.7.1 不同处理西洋参根际细菌OTU聚类分析
        3.7.2 不同处理西洋参根际细菌PCA分析
        3.7.3 不同处理西洋参根际细菌群落组成
        3.7.4 不同处理西洋参根际细菌优势OTU聚类分析
        3.7.5 不同处理西洋参根际真菌OTU聚类分析
        3.7.6 不同处理西洋参根际真菌和PCA分析
        3.7.7 不同处理西洋参根际真菌群落组成
        3.7.8 不同处理西洋参根际真菌菌群优势OTU聚类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产量与皂苷含量影响
        4.1.2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pH、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的影响
        4.1.3 不同处理对西洋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词

(8)内生真菌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促进丹参酮合成的机制及其栽培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内生真菌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 活性因子PSF的分离和鉴定
    第一节 PSF单糖组成及生物学活性分析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PSF活性部位的分离及生物学活性分析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PSF活性单糖的分离鉴定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章 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PSF诱导丹参毛状根丹参酮合成的信号分子作用
    第一节 H_2O_2在D16PSF诱导丹参酮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Ca~(2+)在 D16PSF诱导丹参酮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D16PSF诱导丹参酮合成过程中植物激素含量变化
        一、材料、试剂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D16PSF诱导丹参酮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的筛选
    第一节 PSF处理下的比较转录组学深度分析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SmERF1、SmGRF1和SmMYB86 的全长克隆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三节 SmERF1B、SmGRF1和SmMYB86 的亚细胞定位
        一、材料、试剂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四节 过表达毛状根体系的构建
        一、材料、仪器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SmERF1-Crispr/cas9 发根体系的建立
        一、材料、仪器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 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 的栽培应用
    第一节 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 不同施肥对丹参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不同剂量的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 菌肥对丹参苗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 菌肥的大田试验研究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固氮菌XD20对不同甘蔗品种的促生长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1 前言
    1.1 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1.2 生物固氮
    1.3 甘蔗内生菌的分离及鉴定
    1.4 定殖
    1.5 促生作用
    1.6 成团泛菌的应用前景
    1.7 生物菌肥
        1.7.1 生物菌肥的概念
        1.7.2 国内外生物菌肥的研究现状
        1.7.3 生物菌肥的作用
        1.7.4 生物菌肥推广面临的问题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甘蔗内生菌XD20的鉴定
        2.1.1 培养基
        2.1.2 菌株的活化及培养
        2.1.3 菌株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2.1.4 菌株溶解磷酸钙特性检测
        2.1.5 菌株产嗜铁素测定
        2.1.6 菌株分泌IAA定量检测
        2.1.7 菌株抗生素抗性检测
        2.1.8 细菌DNA的提取
        2.1.9 16S rDNA基因序列的扩增与系统发育分析
        2.1.10 固氮酶基因nifH的扩增
    2.2 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特性的影响
        2.2.1 固氮菌株生长曲线
        2.2.2 不同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2.3 不同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2.4 不同渗透压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2.5 不同蔗糖浓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2.6 不同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3 GFP标记菌株及nifH基因的表达检测
        2.3.1 材料
        2.3.2 向Pantoea agglomerans XD20菌株导入质粒pPROBE- pTetr-TT(抗Sm~(100))
        2.3.3 突变菌株XD20-gfp的检测
        2.3.4 甘蔗组培苗的培养
        2.3.5 XD20-gfp突变菌悬液的制备及接种
        2.3.6 样品的采集与nifH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2.4 成团泛菌XD20对甘蔗的促生效应
        2.4.1 甘蔗组培苗的培养
        2.4.2 菌悬液的制备及接种
        2.4.3 接种处理对甘蔗株高和叶绿素的影响
        2.4.4 接种处理对甘蔗氮代谢相关的影响
        2.4.5 接种处理对甘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6 接种处理对甘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4.7 接种处理对甘蔗内源激素的影响
        2.4.8 接种处理对甘蔗生物量的影响
        2.4.9 甘蔗G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2.4.10 数据计算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甘蔗内生菌XD20的鉴定
        3.1.1 菌株的固氮酶活性
        3.1.2 菌株的促生特性
        3.1.3 菌株XD20 DNA的提取
        3.1.4 16S rD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
        3.1.5 固氮酶基因nifH扩增结果
    3.2 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特性的影响
        3.2.1 菌株的生长曲线
        3.2.2 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2.3 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2.4 渗透压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2.5 不同蔗糖浓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2.6 不同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3 GFP标记菌株及nifH基因的表达检测
        3.3.1 XD20的菌落观察
        3.3.2 突变菌株XD20-gfp的检测
        3.3.3 XD20在甘蔗根和地上组织的定殖
        3.3.4 固氮菌XD20 nifH在甘蔗地上组织内的表达
    3.4 成团泛菌XD20对甘蔗的促生效应
        3.4.1 接种处理对甘蔗株高和叶绿素的影响
        3.4.2 接种处理对甘蔗相关氮代谢的影响
        3.4.3 接种处理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4 接种处理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4.5 接种处理对甘蔗内源激素的影响
        3.4.6 接种处理对甘蔗生物量的影响
        3.4.7 接种固氮菌XD20对甘蔗叶片GS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甘蔗内生菌XD20的鉴定
    4.2 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特性的影响
    4.3 GFP标记菌株及nifH基因的表达检测
    4.4 成团泛菌XD20对甘蔗的促生效应
5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不同生物有机肥对西洋参栽培农田土壤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生物有机肥成分含量
    1.3 试验地概况
    1.4 方法
    1.5 项目测定
        1) 产量测定
        2) 土壤pH值与Ec值测定
        3) 土壤养分成分测定
        4) 土壤酶活性分析
        5) 西洋参根部皂甙含量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农田栽培西洋参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西洋参根部皂苷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土壤pH值与EC值的影响
    2.4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4.1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4.2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
        2.4.3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四、生物菌肥对西洋参作用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镰刀菌和木霉菌与人参的互作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李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D]. 郭晨曦.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2)
  • [3]不同微生物菌肥处理对延胡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熊春霞,张静,蒋费涛,崔建波,尼洛支杰,张君,杨双,祁俊生. 南方农业学报, 2020(05)
  • [4]矿质元素对西洋参生长及质量的作用研究[D]. 李俊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西洋参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性研究[D]. 奚广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机械压实酸化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罗俊,林兆里,李诗燕,阙友雄,张才芳,杨仔奇,姚坤存,冯景芳,陈建峰,张华. 作物学报, 2020(04)
  • [7]不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西洋参栽培农田土壤改良研究[D]. 王鑫. 延边大学, 2019(01)
  • [8]内生真菌Trichoderma atroviride D16促进丹参酮合成的机制及其栽培应用[D]. 翟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9]固氮菌XD20对不同甘蔗品种的促生长效应[D]. 毛莲英. 广西大学, 2019(01)
  • [10]不同生物有机肥对西洋参栽培农田土壤改良研究[J]. 王鑫,魏帛轩,吴艾轩,陈迪,赵洪颜,朴仁哲.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9(01)

标签:;  ;  ;  ;  ;  

生物菌肥对西洋参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