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园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园

一、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园(论文文献综述)

柏林,朱洪[1](2021)在《皖山皖水话春秋——安徽省地质公园建园发展史》文中研究表明近20年来,安徽省已建设各级地质公园16处,其中世界地质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11处、省级地质公园2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安徽省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科学研究与地学知识普及,地质旅游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繁荣与扶贫攻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回顾安徽省地质公园的建园过程和发展历史,对促进安徽省地质旅游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李翔,徐益良,闫岩,陶宇慧[2](2021)在《浙江省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为推进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础建设,提升地质公园内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科普功能和展示水平,通过调查表、现场走访和专家咨询等形式,对浙江省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础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和梳理,了解全省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刘叶落[3](2019)在《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地质遗迹特征及其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地质遗迹能够记录并反映地球的地质环境变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等的演化历程,它不仅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科学价值。地质遗迹景观是地质公园的建立、发展的基础,其特性直接决定了地质公园的等级和规模。因此,在地质公园的建设中,地质遗迹的调查和评价对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南部的柞水县。公园包括九天山景区、溶洞景区、东西甘沟景区及泥盆系剖面科考景区,是以秦岭造山带地层岩相剖面、构造形迹、喀斯特地貌等地质遗迹为特色的地质公园。本文介绍了公园的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背景及社会经济状况,通过梳理现有地质遗迹分类标准,将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为4大类、7类、8亚类。其中,4大类主要为地质剖面大类、地质构造大类、水体景观大类、地貌景观大类。经调查,确立泥盆系岩相剖面、喀斯特地貌景观为公园核心地质遗迹,是建立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的主体。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探讨了公园核心地质遗迹—泥盆系岩相剖面和喀斯特地貌地质遗迹的特征与地学价值。泥盆系岩相剖面从所包含的8个地层单元、14个地质遗迹点分析其特征,基于泥盆系三个沉积环境变化系统的阐述了其地学价值。从峰丛地貌特征、溶洞群地貌特征及其洞穴沉积物类型研究喀斯特地貌地质遗迹,从公园喀斯特地貌成因角度论述其地学价值。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根据地质遗迹自身属性和开发利用的特点,选取地质遗迹资源价值和开发利用条件2个一级指标,资源条件、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区位条件、开发条件、保护条件6个二级指标,地质遗迹资源丰度、资源规模、资源组合状况、完整性、教育科普、科学研究等22个三级指标,构建地质遗迹资源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各评价因子权重,采集各评价因子得分数据,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地质遗迹等级的划分标准,完成对公园的剖面、溶洞群、峰丛3个核心地质遗迹资源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公园的泥盆系剖面属于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溶洞群属于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峰丛达到省级级别。最终基于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现状及影响地质遗迹保护的主要因素,结合定量评价结果,提出了包括分级划分保护区、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等若干保护公园核心地质遗迹资源的建议。

李科[4](2019)在《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文中认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加上小江强烈的流水侵蚀,形成了东川陡峻的地形地势,昆阳群地层在强烈的风化作用下形成了大量的固源物质,在暴雨的激发下,形成了类型众多的泥石流地质遗迹。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就是在这里成功申报了全国第一个以泥石流地质遗迹为主体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在公园成功申报之后就要进入到规划建设阶段,而本文就是以规划建设中难度最大,最为重要的解说系统的构建为主线完成本篇论文写作的。本文以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布局为框架,结合遗迹点的空间实际、类型特点和现有基础设施布设,设计了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的7个科普功能片区和4条科普游线。同时,总结前人对解说系统的研究经验,依据系统论、地质学、美学、哲学、安全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创建了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系统包括三道程序六个步骤,三道程序为管理程序、解说程序和接受程序。其中管理程序包括“管理”和“反馈”两个步骤,是解说系统的保障,承担解说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解说程序包括“优选”、“提炼”和“表达”三个步骤,是解说系统的核心,“优选”合适的解说目标,“提炼”其蕴含的地球科学知识,编制科学严谨的解说内容,再选择合适“表达”媒介,形成一个完美的解说成果;之后就是进入接受程序,解说程序形成的成果就是为地质公园游客,也就是解说信息的“接收”者准备的,所以,“接受”者游客是解说系统的关键,游客在“接受”完成之后,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通过“反馈”步骤反映到公园的“管理”方,最终完成一个互联互通、良性循环、完整高效的解说系统。以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为框架,结合泥石流遗迹景观的“特殊性”(泥石流地质遗迹具有地质遗迹和地质灾害双重属性),以公园的实际为着眼点,应用“3S”技术(GPS、RS、GIS三者集成技术),使用MapGis、ArcGis、DGSS(数字地质调查系统)、Photoshop等软件,尽可能细致的对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资源进行“管理”、“优选”、“提炼”、“表达”、“接受”及“反馈”,为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建设提供实质性的建议,在“优选”步骤中,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利用yaahp软件建立优选模型,在对解说系统规划时尽可能紧跟时代步伐,规划使用AR、VR等现代技术,并提出博物馆建设的“小江流域泥石流清明上河图”等较为新颖的解说建设创意,同时也结合经费实际,提出分批次的建设,例如在信息化建设中分为三个批次进行建设,使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规划可实现性更强,为将来公园的建设提供实质性的参考。

李发明[5](2019)在《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指出地质遗迹景观作为地球上独特的自然资源,有着与其他资源与众不同的特点,科学量化的评价方法是其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前提。国际上地质遗迹景观评价已经向着精细化、数字化和数据化方向发展,像ENVI、SPSS等多学科技术与GIS结合的地图评价法、景观保存性评价法等等。国内地质遗迹景观评价主要从单学科角度出发,以定性或问卷打分式的定量评价为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数据获取渠道多元化和新技术方法不断涌现的智能化时代,地质遗迹景观更应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来提升资源在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网络点评等文本信息大数据和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基础,借助地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技术与GIS平台耦合模型的构建,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1、以大数据的爬取为基础,构建我国省市级别以上地质遗迹景观的地理空间数据库;2、结合多元对应量化分析方法对数据库中案例进行价值类型划分;3、在价值分类的引导下,分别从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等四个方面对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展开量化评价,并建立“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论文研究主要有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研究。利用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总结国内外地质遗迹景观在评价与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词频、研究趋势等,并对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价值分类。利用多元对应量化分析方法,对大数据爬取的我国省市级别以上地质景观资源进行综合价值类型划分,并得出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的四个主要分支,即在资源保护方面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在资源利用方面的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第三部分价值评价。以多学科技术与GIS平台共建耦合模型为基础,对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景观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并建立“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第四部分保护和利用研究。以价值评价结果为导向,对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从资源保护和利用两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并结合世界地质公园评定标准提出资源调整策略。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在地质遗迹价值分类、评价和保护等方面的结论,并对研究不足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江吉洁[6](2018)在《湖北宜昌奥陶系金钉子剖面地质科普旅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湖北宜昌地区广泛出露着化石赋存丰富、连续沉积的晚奥陶纪和早志留世地层,有着深厚的地层、古生物的研究积累。2006年及2008年分别在宜昌王家湾和黄花场各确立一枚奥陶系“金钉子”。“金钉子”为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具备很强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价值极高,是人类了解地球古地理、古环境的绝佳场所。目前宜昌两处“金钉子”剖面原址的地质科普旅游主要依托原生态的剖面、主题碑和特色标识,科普手段有限;“金钉子”主题广场主要依托于等比例的复制品,且仅复制了剖面原址的主题碑和特色标识,没有剖面体现。景观吸引力不足、游客参与体验等旅游要素缺乏等问题造成“金钉子”剖面原址和“金钉子”主题广场的地质科普旅游开展情况均不尽人意。本文通过对研究区的多次实地考察、背景资料搜集,充分提炼两枚“金钉子”的剖面特征、标志古生物特征和剖面科学价值。研究分析两枚“金钉子”近些年地质科普旅游的科学研究背景和存在问题,提出具体措施以改善“金钉子”剖面在实际地质科普旅游过程中景观吸引力欠缺、科研成果难以科普化的困境。提升策略包含解说提升、景观提升、地学产品开发、剖面资源保护这四个方面。可以总结为:讲好“金钉子”故事,增加科普软实力;打造“金钉子”科普景观,增加旅游吸引力;开发“金钉子”特色地学产品,增加科普旅游的延展性;加强“金钉子”资源的保护,增加科普旅游寿命。其中“金钉子”的科普解说和“金钉子”地质科普景观的设计尤为重要。如借鉴地质解说方法中的比喻法、拟人法、问答法、事件法等把“金钉子”讲清楚;景观设计方面对地质故事深入分析,以古生物为主要切入点,引入“方舟”概念,通过古生物、古地理环境的场景复原,调动游客的视觉、触觉、动觉等多类型感觉,增加“金钉子”旅游吸引力。通过上述方法帮助游客真正体会到可接受、可体验、可触摸的地球故事,从而更好的推动宜昌“金钉子”地质科普旅游的长久发展,同时也为剖面类地质遗迹的地质科普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陈安泽,王艳君,杨艳[7](2018)在《附录Ⅲ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五届工作总结》文中研究表明在2005—2018年间的任期内,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五届研究会在以下3个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所创新。一、促进旅游地学学科建设方面1.召开13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2.举办13期地景沙龙联宜报告会活动3.主办、合办10多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专题研讨会4.向高校宣讲旅游地学推动高校建立旅游地学本科专业5.承担科研项目编缉出版旅游地学着作6.推动建立旅游地学研究机构和团队发展7.举办表彰活动二、促进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工作方面1.为国土资源部地质公园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滕玲[8](2017)在《废弃矿山的十年华丽变身 88个国家矿山公园等你“到此一游”》文中提出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第四批国家矿山公园资格的公示,16家单位获建园资格。截至目前,从2007年4月22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矿山公园——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开始,全国一共已经有88个国家矿山公园(包括取得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的单位和正式授予国家矿山公园称号的公园)。废弃矿山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矿业的发展,为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扬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利用石

曹希强,吴梅,李远[9](2017)在《河南省矿业遗迹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省矿业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矿业遗迹保护利用形式主要为涉及矿业遗迹的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相关基础性调查研究工作薄弱、缺乏全省矿业遗迹保护利用规划、对矿业遗迹保护利用不够重视、矿山公园建设与发展相对滞缓等。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矿业遗迹相关研究和科普宣传、科学规划全省矿业遗迹保护利用、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资金保障机制,以进一步推进矿业遗迹保护与矿山公园建设。

杜圣贤,宋香锁,陈军,刘凤臣,张尚坤,陈诚,刘书才[10](2017)在《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生物化石是确定地质时代、研究古生态环境以及探索地球演化的重要材料。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一些重要的化石和化石产地是我国乃至世界宝贵的自然遗产。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在充分研究全国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资料的基础上,对全国17个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的化石属种、保护的重要意义、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保护现状进行详细的总结论述。同时通过对全国73家与古生物化石相关的博物馆的现场调查,摸清了各省拥有和建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基本情况。根据野外调研和综合分析,对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我国现行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可分为化石产地保护工程和化石标本保护工程两大类。分析论述了水、冻融、风化、地形地质条件对化石产地保护工程的影响,以及温度、湿度等对古生物化石标本保护工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进行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工程的规划部署建议。

二、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园(论文提纲范文)

(1)皖山皖水话春秋——安徽省地质公园建园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安徽省地质公园建设概况
2 安徽省地质公园建设历程
    2.1 安徽省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历程
    2.2 安徽省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历程
    2.3 安徽省省级地质公园建设历程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4 结束语

(2)浙江省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 地质科普馆建设情况
        2. 地质公园主副碑、地质广场建设情况
        3. 地质公园标识系统
    (二)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三)科普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四)地质科普进校园社区情况
    (五)科普教育产品创建情况
    (六)与院校单位合作情况
    (七)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普基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科研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二)科研薄弱、地质文化发掘不够
    (三)科普宣传形式单一、影响力不够大
    (四)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偏少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纳入规划,转变发展模式
    (二)政府主导,加强财政支持
    (三)加快建设,完善基地网络
    (四)加强合作,强化基础研究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六)完善信息化建设,提高对外宣传能力

(3)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地质遗迹特征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公园研究现状
        1.2.2 地质遗迹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地质遗迹
        1.3.2 地质公园
        1.3.3 地质遗迹评价的方法
        1.3.4 新构造运动
        1.3.5 岩溶作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框架
2 公园概况
    2.1 区位与交通
    2.2 公园景区划分
    2.3 区域地质背景
    2.4 自然地理及社会概况
    2.5 公园基本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及分布
3 泥盆系岩相剖面核心地质遗迹
    3.1 剖面概况
    3.2 泥盆剖面地层单元
        3.2.1 早震旦世磨沟峡杂岩(Z_1MG)
        3.2.2 晚震旦纪灯影组(Z_2dy)
        3.2.3 早寒武世水沟口组(∈_1s)
        3.2.4 寒武-奥陶纪石瓮子组((∈-O)sh)
        3.2.5 中泥盆世龙洞沟组(D_2l)
        3.2.6 中泥盆纪古道岭组(D_2g)
        3.2.7 晚泥盆纪星红铺组(D_3x)
        3.2.8 柞水迷魂阵岩体(δO4)
    3.3 地质遗迹点
    3.4 地学价值
4 喀斯特地貌景观核心地质遗迹
    4.1 地表岩溶地质遗迹
    4.2 地下岩溶地质遗迹
        4.2.1 溶洞群的地貌特征
        4.2.2 沉积物类型及其特征
    4.3 地学价值
5 公园核心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5.1 评价原理与方法
    5.2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5.2.1 层次模型的建立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评价体系的确立
        5.2.4 评价因子赋分标准
        5.2.5 地质遗迹资源等级划分
    5.3 核心地质遗迹定量评价
        5.3.1 评分数据采集
        5.3.2 地质遗迹定量评价结果
        5.3.3 评价结果分析
6 公园内地质遗迹保护建议
    6.1 地质遗迹现状分析及主要影响因素
    6.2 地质遗迹保护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4)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地质公园的位置、范围及交通状况
        1.3.1 地质公园的位置、范围
        1.3.2 地质公园交通状况
    1.4 研究背景
        1.4.1 研究现状
        1.4.2 地质公园建设史
        1.4.3 对比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1.6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环境地质特征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新构造运动
    2.5 气象
    2.6 水文
第三章 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
    3.1 地质遗迹类型(前期野外地质遗迹信息采集)
    3.2 地质遗迹特征(后期野外地质遗迹信息采集)
    3.3 泥石流地质遗迹的分类归纳
    3.4 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
第四章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科普功能片区及游线设计
    4.1 地质公园总体布局
    4.2 地质公园功能区划分
    4.3 地质公园游线设计
        4.3.1 综合性旅游线路
        4.3.2 科普旅游线路
第五章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框架构建
    5.1 理论依据
    5.2 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构建
        5.2.1 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构建
        5.2.2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的内涵
    5.3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构成元素分析
        5.3.1 “管理”
        5.3.2 “优选”
        5.3.3 “提炼”
        5.3.4 “表达”
        5.3.5 “接收”
        5.3.6 “反馈”
第六章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建立
    6.1 泥石流地质公园的特殊性
        6.1.1 优选目标
        6.1.2 提炼内容
        6.1.3 表达媒介
        6.1.4 管理部门
        6.1.5 接受游客
        6.1.6 反馈设置
    6.2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的原则
    6.3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的构建
        6.3.1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体系框架
        6.3.2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构成元素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文献可视化分析
        1.2.2 基于Citespace的国外文献可视化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概念解读和界定
        1.4.1 地质遗迹景观
        1.4.2 价值解释变量
        1.4.3 地质遗迹景观量化评价
        1.4.4 地理信息系统(GIS)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2.1.1 景观美学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旅游行为心理学理论
    2.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方法
        2.2.1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相关理论背景
        2.2.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的类型
        2.2.3 地质遗迹景观定性评价方法
        2.2.4 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方法
    2.3 地质遗迹景观量化评价中的技术应用
        2.3.1 数据获取阶段应用的跨学科技术
        2.3.2 数据分析阶段应用的跨学科技术
        2.3.3 主要跨学科技术间的关系和路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元对应分析下的地质景观价值分类与研究案例概述
    3.1 地质学视野下国内外地质遗迹景观分类体系
        3.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的分类体系
        3.1.2 我国国家颁布的分类体系
        3.1.3 不同专业背景下学者们的分类体系
    3.2 我国地质景观资源数据爬取及类型分析
        3.2.1 基于大数据爬取技术的地质遗迹景观数据库构建
        3.2.2 我国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基础划分
    3.3 多元对应分析下的地质遗迹景观综合价值分类体系
        3.3.1 网络点评数据的爬取和价值等级划分
        3.3.2 地质遗迹景观二维质心坐标统计分析
        3.3.3 我国地质遗迹景观多元对应分类图解
    3.4 价值分类引导下的研究案例选取和区域概述
        3.4.1价值分类结果导向的研究案例的选取
        3.4.2 研究区综合概况
        3.4.3 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概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古地学的地质景观科研价值评价
    4.1 地质遗迹景观地学成因及特征
        4.1.1 中上元古界剖面地学成因
        4.1.2 中上元古界剖面地质构造特征
    4.2 地质遗迹景观古地学科研价值解析
        4.2.1 沉积演变的连续性
        4.2.2 顶底界限的明显性
        4.2.3 古海沉积的完整性
        4.2.4 化石存储的丰富性
    4.3 地质遗迹景观古地学科研价值评价
        4.3.1 古地理方面的科研价值
        4.3.2 古构造方面的科研价值
        4.3.3 古地磁方面的科研价值
        4.3.4 古地学视角下的地质遗迹景观科研贡献等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BE-GIS耦合模型的地质景观自然审美价值评价
    5.1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评价吸引要素与指标体系
        5.1.1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吸引要素的选取
        5.1.2 视觉要素与评价者间的关系方差
        5.1.3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5.2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5.2.1 地质遗迹“节点”形态美感度评价
        5.2.2 地质遗迹“空间”环境美景度评价
        5.2.3 地质遗迹“区域”环境丰富度评价
    5.3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感知评价
        5.3.1 相对坡度视觉感知评价
        5.3.2 相对距离视觉感知评价
        5.3.3 出现概率视觉感知评价
        5.3.4 重要程度视觉感知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ENVI-GIS耦合模型的地质景观生态价值评价
    6.1 景观格局的演变与模拟预测
        6.1.1 土地利用演变特征评估
        6.1.2 景观格局评价体系和耦合模型的建立
        6.1.3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模拟预测评价
    6.2 植被覆盖度演变与等级划分
        6.2.1 植被覆盖度评价方法
        6.2.2 基于NDVI值的植被覆盖度综合评价
        6.2.3 以NDVI为基础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划分
    6.3 地质遗迹敏感性与生态安全
        6.3.1 地质遗迹敏感性评价
        6.3.2 地质遗迹生态风险性评价
        6.3.3 地质遗迹生态安全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大数据的地质景观旅游使用价值评价
    7.1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7.1.1 大数据的选取和类型说明
        7.1.2 以游人使用角度的数据计算
        7.1.3 大数据支撑下GIS模型的构建
    7.2 使用后评价POE指标体系的构建
        7.2.1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评价可行性分析
        7.2.2 地质遗迹景观旅游价值评价指标和体系
    7.3 地质遗迹景观旅游使用价值量化评价
        7.3.1 游人满意度评价
        7.3.2 游人聚集度评价
        7.3.3 旅游吸引力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
    8.1 价值分类引导下的地质景观量化评价因子及权重的确定
        8.1.1 评价因子的整合和权重确定原则
        8.1.2 基于AHP法的层次树状模型的建立
        8.1.3 “价值解释变量”体系中因子权重的确定
        8.1.4 因子灵敏性分析下的权重指数演化
    8.2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体系的主要分支
        8.2.1 资源保护下的地质景观科研价值评价体系
        8.2.2 资源保护下的地质景观生态价值评价体系
        8.2.3 资源利用下的地质景观自然审美价值评价体系
        8.2.4 资源利用下的地质景观旅游使用价值评价体系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价值评价导向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
    9.1 科研和生态价值评价引导下的资源保护策略
        9.1.1 科研贡献和敏感性评价导向的遗迹保护分区优化
        9.1.2 土地利用模拟预测评价导向的生态格局优化
        9.1.3 生态敏感性评价导向的游线基础设施优化
        9.1.4 植被覆盖度评价导向的植被群落优化
        9.1.5 生态安全和风险性评价导向的遗迹保护监测
    9.2 自然审美和旅游使用价值评价引导下的资源利用策略
        9.2.1 资源视觉质量评价导向的景点优化
        9.2.2 视觉质量和感知度评价导向的游线优化
        9.2.3 植被丰富度和覆盖度评价导向的植被景观优化
        9.2.4 旅游吸引力评价导向的旅游影响度提升策略
        9.2.5 游客时空分布评价导向的容量控制策略
        9.2.6 游客满意度评价导向的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9.3 遗迹保护视角下的科普旅游规划策略
        9.3.1 科普旅游发展的趋势
        9.3.2 科普旅游规划发展模式的建立
        9.3.3 智能化科普旅游系统的构建
    9.4 遗迹保护视角下的资源管理策略
        9.4.1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源管理步骤
        9.4.2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产化管理模式
        9.4.3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产化管理实施策略
    9.5 基于世界地质公园评定的资源整改策略
        9.5.1 保护边界与区域的明确性
        9.5.2 遗迹景观与文化的连接性
        9.5.3 规划体系与纲要的完整性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6)湖北宜昌奥陶系金钉子剖面地质科普旅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2 国内“金钉子”科普概况
    2.1 “金钉子”的概念、意义及确立
    2.2 我国已确立的“金钉子”
    2.3 “金钉子”剖面与地质科普旅游的内在关联
    2.4 “金钉子”科研成果科普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4.1 科普的必要性
        2.4.2 科普的可行性
3 研究区地质科普旅游发展背景研究
    3.1 科学研究背景
    3.2 剖面原址区位
    3.3 剖面原址地质科普旅游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3.3.1 地质科普旅游开展情况
        3.3.2 地质公园对剖面原址的促进作用
        3.3.3 剖面原址地质科普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3.4 “金钉子”主题广场地质科普旅游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3.4.1 “金钉子”主题广场开发背景
        3.4.2 “金钉子”主题广场地质科普旅游开展情况
        3.4.3 存在问题分析
4 “金钉子”地质科普旅游提升策略
    4.1 讲好“金钉子”故事,增加科普软实力
        4.1.1 科普解说语言的改进
        4.1.2 培养专业化的导游队伍
    4.2 打造“金钉子”科普景观,增加旅游吸引力
        4.2.1 现有景观分析
        4.2.2 地质故事分析
        4.2.3 “金钉子”场景分析
        4.2.4 “金钉子”地质主题景观的打造
    4.3 开发“金钉子”特色地学产品,增加科普旅游的延展性
        4.3.1 特色科普旅游线路的开发打造
        4.3.2 旅游纪念品
        4.3.3 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扩大影响力
    4.4 加强“金钉子”资源的保护,增加科普旅游寿命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河南省矿业遗迹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河南省矿业遗迹资源特征
    1.1 矿业遗迹类型多样
    1.2 矿业遗迹利用功能全面
    1.3 矿业遗迹利用潜力大
2 河南省矿业遗迹保护利用现状
    2.1 相关地质公园中的矿业遗迹保护利用现状
    2.2 矿山公园建设现状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相关基础调查研究工作较为薄弱
        3.1.1 基础性研究工作程度相对较低
        3.1.2 矿业遗迹调查评价工作程度较低
        3.1.3 缺乏全省性矿业遗迹保护利用的科学规划
    3.2 对矿业遗迹保护利用不够重视
        3.2.1 矿业遗迹宣传力度不够
        3.2.2 偏重矿业生产开发, 轻视矿业遗迹保护利用
        3.2.3 偏重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轻视矿业遗迹保护
        3.2.4 偏重矿业遗迹开发, 轻视矿业遗迹保护
    3.3 矿山公园建设与发展相对滞缓
        3.3.1 矿山公园建设与发展速度偏慢
        3.3.2 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滞后
        3.3.3 投入资金相对不足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对矿业遗迹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
        4.1.1 加强矿业遗迹相关调查研究
        4.1.2 积极开展矿业遗迹科普宣传
    4.2 科学规划全省矿业遗迹保护利用
    4.3 加强矿业遗迹保护和矿山公园建设
        4.3.1 尽快制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4.3.2 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4.3.3 规范矿业遗迹保护与矿山公园的规划和设计

(10)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况
2 古生物化石保护现状
    2.1 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概况
    2.2 典型古生物化石产地及保护现状
        2.2.1 贵州瓮安生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2 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3 山东临朐山旺生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4 甘肃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5 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6 山东诸城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1)化石原产地保护
        2)装架保护
        3)馆藏保护
        2.2.7 云南禄丰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8 四川自贡恐龙化石群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9 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0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1 山东莱阳白垩纪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2 内蒙古古二连恐龙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3 宁夏灵武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4 新疆奇台硅化木化石及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5 北京延庆硅化木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6广东南雄恐龙及恐龙蛋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7甘肃和政脊椎动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3 保护工程
    3.1 保护工程分类
    3.2 保护工程分类概述
        3.2.1 化石产地保护工程
        (1)原产地自然状态保护工程
        ①加固防护工程
        ②人为损害预防工程
        (2)原产地场馆保护工程
        ①遮蔽保护工程
        ②防水、排水工程
        (3)原产地发掘保护工程
        3.2.2 化石标本保护工程
4 保护工程部署
    4.1 总体措施
        4.1.1 产地保护主要措施
        4.1.2 标本保护主要措施
    4.2 具体部署
        4.2.1 东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2 华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3 西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4 华东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5 华中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6 西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7 华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3 法规建设与组织管理
    4.4 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5 结论

四、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园(论文参考文献)

  • [1]皖山皖水话春秋——安徽省地质公园建园发展史[J]. 柏林,朱洪. 安徽地质, 2021(02)
  • [2]浙江省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 李翔,徐益良,闫岩,陶宇慧. 浙江国土资源, 2021(05)
  • [3]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地质遗迹特征及其评价研究[D]. 刘叶落.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4]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D]. 李科.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李发明. 天津大学, 2019(06)
  • [6]湖北宜昌奥陶系金钉子剖面地质科普旅游研究[D]. 江吉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7]附录Ⅲ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五届工作总结[A]. 陈安泽,王艳君,杨艳.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8]废弃矿山的十年华丽变身 88个国家矿山公园等你“到此一游”[J]. 滕玲. 地球, 2017(12)
  • [9]河南省矿业遗迹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 曹希强,吴梅,李远.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7(06)
  • [10]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J]. 杜圣贤,宋香锁,陈军,刘凤臣,张尚坤,陈诚,刘书才. 山东国土资源, 2017(01)

标签:;  ;  ;  ;  ;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