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MS法测定硅片表面BPSG中的B和P

ICP-MS法测定硅片表面BPSG中的B和P

一、ICP-MS法测定硅片表面BPSG中B、P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熊贺贺[1](2021)在《响应型锰基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用于肿瘤诊疗》文中研究说明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肿瘤的个性化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肿瘤的早期精确诊断。分子影像技术在监测肿瘤发展早期的病理恶化和转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分子影像技术有超声成像,光声成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其中,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无放射性,可实现多种模式的成像,在肿瘤早期精确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区分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目前临床造影剂主要是各种钆离子配合物,如马根维显,存在弛豫率低、对肿瘤无特异性等缺点。因此,设计能灵敏响应肿瘤微环境、稳定性好的响应型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是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另外,在诊断的同时对肿瘤进行治疗,实现肿瘤诊疗将对纳米药物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响应型锰基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巧妙地利用纳米探针的响应性能实现实体瘤和毫米级肝转移灶的精确诊断和多模式治疗。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内容如下:1.pH响应型MnCO3纳米颗粒用于恶性肿瘤和肝转移瘤的精确诊断设计了具有pH响应性能的斜六面体形MnCO3纳米颗粒(MnNRs)。本策略采用Mn2+与CO32-在反相微乳液中一步沉淀的方法,制备工艺简便。制备的MnNRs进一步用PEG修饰,使得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同时,PEG涂层可以屏蔽纳米粒子表面与水质子的接触来抑制MnNRs的弛豫率,使MRI信号“turn off”。MnNRs响应肿瘤微酸环境,酸解锰离子,MRI信号“turn on”,锰离子与周围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延长了旋转相关时间,将磁共振成像信号进一步放大。该方法为肿瘤和转移瘤的早期精确诊断提供了新思路。2.pH/GSH双重响应型Mn3O4纳米颗粒的肿瘤诊疗应用设计了具有pH/GSH双重响应性能的双锥形Mn3O4纳米探针(Mn TBs)。纳米探针响应肿瘤pH/GSH环境,特异性点亮MRI信号。实现了实体瘤和毫米级别肝转移瘤的精确诊断。降解的Mn2+催化H2O2产生·OH,杀伤肿瘤细胞,引发化学动力学疗法(Chemodynamic Therapy,CDT)抗肿瘤。同时,所构建的纳米探针中Pt(IV)前药被GSH还原为顺铂分子,通过化疗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纳米探针有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和较高的肿瘤富集率,无明显毒副作用。该方法实现了对实体瘤和肝转移瘤的精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汪翔宇[2](2021)在《贵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及生物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由几个到几百个金(Au)、银(Ag)、铂(Pt)等贵金属原子组成的超小贵金属纳米团簇(NCs)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纳米材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NCs对尺寸、表面和结构高度敏感,具有接近电子费米波长的尺寸和离散电子态,表现出多种准分子特性,如最高已占据分子轨道(HOMO)-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跃迁、可调谐发光、大斯托克斯位移、量子化充电、分子手性和磁性等。利用其特有的理化性质,NCs已广泛应用于传感、生物成像和医学治疗等领域。在NCs领域,利用极性和非极性溶剂来合成NCs的各种湿化学方法被设计出来,如经典的Brust-Schiffrin两相合成法在合成原子级别精度的贵金属NCs大获成功,但由于对该两相法的工作机理仍然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合成不同尺寸和组成的贵金属NCs方面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与此同时,与单配体保护的贵金属NCs的蓬勃发展相比,杂配体保护的贵金属NCs由于合成体系相对复杂且杂配体之间可能的不相容等问题导致其发展相对缓慢。事实上,杂配体保护的贵金属NCs在某些基础和应用领域中可能比单配体保护的贵金属NCs更重要,因为它们具有更丰富且可改变的表面化学和更好的理化性质。因此,从根本上理解杂配体保护的贵金属NCs的合成是迫切需要的,这也有利于推动它们在方法设计、NC合成和应用方面的进步。在生物应用方面,NCs具有超小的尺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出色的肾脏清除率等特性,使其在生物成像、生物传感、抗菌和疾症诊疗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Ag NCs在抗菌领域表现出了高效的广谱杀菌性能,甚至优于商业化的银基抗菌剂(核心尺寸在2 nm以上)。此外,有鉴于毛囊、毛细血管和汗腺等皮肤附属物的再生是皮肤组织工程和皮肤伤口治疗的“圣杯”,开发一种具有广谱、长效杀菌功效和促进毛囊/组织再生功能的Ag NCs基可注射水凝胶或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综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Brust-Schiffrin两相合成方法中相转移剂四辛基溴化铵(TOAB)的过量使用导致的NCs尺寸无法调控的问题,该课题首先探究了该两相法中TOAB的功能,揭示了TOAB不仅能对Au(III)前驱物进行相转移,还能将还原剂Na BH4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基于此,提出一种改进策略:利用疏水的硒配体代替TOAB作为金属盐的相转移剂,并使用极少量的TOAB用于调控还原剂的相转移及还原动力学,实现了对Au NCs尺寸的可控调谐。该改进策略具有产率高(76%)、合成时间短(3小时)和尺寸调控能力强等特点,使其在原子级别精确的NCs合成方面展现出更强的吸引力。2)为研究双配体对Au NCs尺寸的影响机制,该课题从不同配体与Au的亲和力入手,发现配体对Au NCs的尺寸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当两种配体与Au亲和力相当时,则双配体保护的Au NCs尺寸介于两种单配体保护的Au NCs之间;另一方面,当一种配体对金的亲和力明显高于第二种时,则双配体保护的Au NCs尺寸受强亲和力的配体所支配。其次,对双配体保护Au NCs的配合物前驱体的成分进行了首次研究,其前驱体被确定为主要的杂交配体#1-Au(I)-配体#2物种。此外,通过监测双配体保护的AuNCs的生长过程,获得了Au NCs生长路径和结构的一些基本认识。3)皮肤组织工程中的汗腺、毛囊再生及疤痕消除一直是该领域的难题。有鉴于此,本课题通过将抗菌Ag29 NCs和芒果苷(MF)分子整合到三维网络结构的壳聚糖(CH)水凝胶中,设计一种用于伤口愈合的注射用抗菌水凝胶,以消除细菌感染,促进毛囊/组织再生。这种设计不仅赋予水凝胶优良的广谱抗菌活性、优越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注射性、充足的溶胀性、良好的降解性,而且有利于毛细血管/毛囊/汗腺的再生及伤口愈合。通过控释Ag29 NCs在水凝胶表面形成局部高浓度的抗菌银物种,以及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捕获水凝胶表面的细菌,进一步提高了水凝胶的抗菌性能。体内实验显示,该水凝胶可消除细菌感染,促进创面毛囊/毛细血管再生,显着促进皮瓣创面愈合。本研究为多功能Ag NCs基水凝胶在皮肤组织工程和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吕婷[3](2020)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镍基高温合金中的六种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分析时可能存在的干扰:包括质谱干扰和非质谱干扰进行了系统的考察,通过优化仪器参数,确定了最佳的仪器工作条件,并运用碰撞池技术对干扰进行校正,确立了合适的同位素,同时选取不同的内标元素进行了校正;通过反复试验,探究合理的方法校正钼氧离子对测定镉的严重干扰,最后通过精密度试验、加标回收试验等方法,对该六种痕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进行了验证。本方法采用盐酸-硝酸-过氧化氢的酸分解体系,用2 μ g/L193Ir或6 μ g/L 115In作为75As的校正内标,2 μ g/L 103Rh作为111Cd、89Y、126Te的校正内标,6 μg/L187Re作为71Ga的校正内标,6 μg/L 133Cs作为107Ag的校正内标。载气流量最佳值为1.10 L/min,最佳射频功率为1300 W,积分驻留时间为50 ms,采用碰撞反应池模式测定各个元素,氦碰撞气流量应为3.5 mL/min。采用本文的数学校正法写入仪器程序测定111Cd,可以很好地校正镍基高温合金中钼产生的95Mo160+干扰。各元素标准工作曲线相关系数均≥0.999,线性相关性较好,镍基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58、0.09、0.02、0.03、0.01、0.14 μ g/L,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仪器的稳定性好、灵敏度高,方法的回收率在85%~110%之间,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丁彬彬[4](2020)在《基于活性氧的纳米药物及疫苗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指氧发生不完全还原时产生的化学物种,主要包括超氧化物(O2·-),单线态氧(1O2),羟基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2O2)。ROS的生理作用表现出高度的浓度依赖性,高浓度的ROS会直接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选择性地提高肿瘤细胞的ROS含量,将有望直接杀死细胞,达到癌症治疗的目的。人们已经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以提高肿瘤细胞的ROS水平,例如光动力治疗(PDT),超声动力治疗(SDT),放射治疗(RT),化学动力治疗(CDT)和酶动力治疗(EDT)等。近年来,ROS基治疗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是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基于ROS的纳米诊疗体系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重视。探索新型高效ROS基的纳米诊疗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成功制备了超大介孔二氧化硅包覆的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UCMSs),并作为免疫佐剂应用于肿瘤的光动力免疫协同治疗。超大介孔结构显着提升了光敏剂MC540、模型抗原OVA和肿瘤细胞碎片TF的负载效率,分别达到 12.28 wt%,37 wt%和 39.7 wt%。获得的纳米疫苗 UCMSs-MC540-OVA在980 nm近红外光辐照下产生1O2,同时释放抗原,激活Th1和Th2免疫响应和效应T细胞表达。体内的抗肿瘤实验表明和单一的光动力或免疫治疗相比,UCMSs-MC540-TF介导的光免疫协同治疗组能显着抑制CT26肿瘤生长,延长BALB/c小鼠存活周期(65天)。(2)报道了一种简单、普适的在上转换纳米粒子表面原位生长二氧化锰的策略,并通过该方法成功构建了顺铂前药负载的二氧化锰包覆的上转换纳米诊疗平台(UCMnPt)。该纳米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肿瘤微环境(TME)响应的核磁共振成像,上转换荧光成像(体内的上转换荧光强度表现出100倍的增强)和控制药物释放,而且可通过细胞内谷胱甘肽的消耗和铂药敏化协同提高·OH的产生,增强化学动力治疗效率。体外和体内的实验证明,和单一的化学动力治疗和化疗相比,化学动力治疗和化疗的联合治疗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3)利用快速的室温水相合成方法,合成了具有超大介孔结构的MnOx纳米尖刺,并用于癌症疫苗基的免疫治疗。合成的MnOx纳米尖刺一方面作为免疫佐剂,实现对抗原OVA的高效担载(31 wt%),另一方面通过Mn2+介导的化学动力治疗和谷胱甘肽耗竭的铁死亡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MnOx纳米佐剂诱导的ICD和释放的抗原可以联合诱导树突细胞(DCs)成熟、T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增强行为。不仅如此,MnOx纳米佐剂还可以实现肿瘤微环境响应的核磁共振和光声双模成像。体内的双向4T1肿瘤模型和抗迁移模型的构建进一步证明了 MnOx纳米疫苗不仅抑制原发、远端的肿瘤生长,而且能有效抑制肿瘤的肺转移。

柳力文[5](2020)在《籽晶与掺杂对多晶硅材料的影响及其光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绿色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在太阳能光伏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制备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晶体硅太阳电池成为行业内研究者们长期追求的目标。目前常规铸造法制备的多晶硅主要是硼掺杂硅晶体,由于硼掺杂体系中形成的硼氧复合体会成为复合中心,导致少数载流子寿命显着下降,太阳电池组件的光致衰减较高。随着光伏技术的发展,对硅片的质量要求逐步提高,如何减少后期的光致衰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镓掺杂硅晶体代替硼掺杂硅晶体可以避免硼氧复合体的形成,从而制备低光衰的硅晶体电池片。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利用G6(6*6)定向凝固炉生长出高效晶体硅材料及镓掺杂高效多晶硅,并对制备的晶硅及性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其主要的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的籽晶类型对于高效多晶硅的电学性能的影响,研发发现:使用粒径均匀的籽晶铸造出的多晶硅晶粒尺寸均匀,REC颗粒料(REC Silicon公司的颗粒料)铺底的硅锭位错密度较低,效果较佳。对比这四种籽晶材料,使用西门子碎料和REC颗粒料铺底铸锭后切割的硅片的缺陷比例明显低于其它两种铺底料的,硅片的品质更高,其中西门子碎料更优。因此为了制备更高效率的高效多晶,可以选用西门子碎料或者REC颗粒料作为籽晶形核层。十种金属的杂质含量,REC颗粒料明显低于其它三种,西门子碎料的五种金属杂质含量最低。使用这两种材料作为籽晶形核层,有利于得到形核时较为纯净的环境从而降低长晶初期位错缺陷的数量。(2)研究了镓掺杂硅锭的电池性能,研究发现:镓掺杂硅锭的整锭的平均电池片转换效率不低于硼掺杂硅锭,且光照后的电池转换效率却高于硼掺杂硅电池,明显降低了光致衰减;在同一结晶高度处,镓掺杂硅锭中的电阻率分布是不均一的,且随着高度的增加,液体中的掺杂浓度逐渐增加,使得固液界面对杂质的分布影响更加明显,导致电阻率的不均一性更加明显;由于镓的分凝系数为0.008,远远小于1,在镓掺杂硅锭中,随着长晶高度的增加,纵向电阻率分布较广,头部电阻率偏低,但硅锭的电阻率分布与理论都较为吻合。该论文有图29幅,表6个,参考文献139篇。

陆璐璐[6](2020)在《新型玉米醇溶蛋白药物载体制备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作为药物载体,能促进细胞增殖,并且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分散相,PVP生物相容性好,并且有良好的吸湿性,两相负载其他活性药物成分以减小活性药物自身的细胞毒性,更高效发挥皮肤抗氧化作用。首先通过原位低温溶胶-凝胶法(ISLT sol-gel method)直接合成纳米氧化铈(Ce O2)。此法制备的纳米Ce O2的形状可控,粒度分布窄,分散性好,从而使Ce O2表现出色的紫外线阻隔性,并能实现铈离子释放从而在细胞水平上发挥优异的抗氧化功能。其次我们使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实现zein膜共包裹5-羟甲基糠醛(5-HMF)和丁香酚(Eugenol),提高了活性药物的稳定性,使5-HMF在弱酸性条件下实现高效释放,并且利用丁香酚提高载药膜的亲水性和抗菌性能。更重要的是,5-HMF和丁香酚能协同作用,使zein载药膜有效缓解Ha Ca T细胞因双氧水(H2O2)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总之,我们通过优化以上两种载药膜的基本材料性能,并且在细胞水平探究了其抗氧化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细胞内过量活性氧(ROS),改善线粒体膜电位,并且影响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抗氧化功能。本课题制备的zein载药膜在涂料、食品包装、护肤化妆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肖庭[7](2020)在《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制备Al-Si合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太阳能级硅片产业链中,砂浆切割硅片技术产生的废料浆具有成分复杂、产量巨大,污染严重、难以回收等特点,已逐渐被金刚线切割技术所取代。但金刚线切割仍有高达35-40%的硅以硅粉的形式混合在切割液中,造成大量晶硅浪费,环境污染严重,解决切割废料回收利用的问题刻不容缓。研究采用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制备Al-Si合金的方法,能够简便、经济的进行资源回收利用。首先,对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的物理及化学分析,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等仪器分析确定了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氧化性质等特征,结果表明: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的组成成分为Si、Al、Fe、Ca、Ni、Cu等元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结果表明切割废料中氧化物主要为Si O2,确定了合金化回收过程所采用的主要熔炼设备为电磁感应炉。其次,采用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兑掺铝粒进行感应熔融,以兑掺法制备Al-Si合金的工艺方法,在3KHz的电磁频率下进行感应熔融制备铝硅合金,考察了不同铝硅摩尔比对切割废料中硅回收率的影响、合金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过程、铝热还原反应Si O2的动力学参数、杂质元素在合金中的分布、以及电磁定向凝固对回收过程中杂质分布的影响。采用HSC 6.0软件对反应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利用差热分析法研究了铝热还原切割废料中Si O2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电磁搅拌的作用下,合金化反应的温度范围为800~1600℃,铝热反应可将切割废料中的Fe2O3、Ca O、Si O2等氧化物杂质还原成金属单质,并生成Al2O3分离至熔渣部分;铝热还原二氧化硅的活化能为364.1 k J/mol,反应级数为0.91,合金化效果明显;对合金样品的EPMA和XRD等进行表征分析,合金及渣相成分与热力学分析完全吻合;当铝硅摩尔比为0.65:0.35时,切割废料中硅的利用率可达83.37%。定向凝固可将Fe、Ca杂质分离至合金样品上部,将富余硅分离至合金下部,5μm/s的下拉速率较15μm/s、25μm/s的分离效果更好,硅富集区更密集。最后,在酸浸纯化阶段,考察了不同酸浸条件对晶硅切割废料中杂质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第一阶段以浓度4mol/L,浸出时间3h,浸出温度40℃,搅拌速度200r/min,液固比5:1的为最佳纯化条件。第二阶段采用HF酸除氧可将氧含量降低至2%以下,纯化后切割废料制备Al-Si合金,Fe、Ca杂质均低于检测标准,回收硅的效率更高。

徐远志,张云晖[8](2018)在《ICP-MS法快速测定多晶硅表面八种金属杂质含量》文中研究表明使用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和水的混合溶液浸取多晶硅表面金属杂质,无需赶尽氢氟酸,采用配备耐氢氟酸惰性进样系统的ICP-MS直接测定多晶硅产品中钠、铝、钾、铁、铬、镍、铜和锌8种表面金属杂质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加标回收率为84.0%11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79%11.96%,检出限为0.003 ng/g0.018 ng/g。

刘元元[9](2018)在《高纯镁和高纯钼的质谱纯度分析及其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文中研究表明金属镁/钼及其合金作为航空、能源、电子、军事等领域重要的金属材料,其杂质含量以及纯度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仅直接影响该类材料的抗氧化性、抗腐蚀性等性能评价,而且对于以高纯物质作为化学计量溯源依据而言,决定着该类标准物质关键特性量值的准确性和不确定度范围。本文首先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高纯金属镁中痕量元素的方法。通过对高纯镁样品中62个元素进行ICP-MS半定量分析,选取含量大于测定下限且大于1.0μg/g的9个元素:Cr、Fe、Mn、Ni、Cu、Zn、Sn、Pb和Bi进行ICP-MS定量分析;对于存在较为严重的质谱干扰且含量较高的Al、Si和Ca等三个元素,建立了标准加入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方法,准确分析其含量;并解析了ICP-MS及ICP-AES分析高纯镁中杂质元素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计算出各元素测定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采用“杂质扣除法”,针对65个痕量杂质元素,得到结合ICP-AES的ICP-MS湿法分析方法的最终纯度结果及其扩展不确定度为:99.924%±0.002%。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直接固体分析的辉光放电质谱法(GD-MS)测定棒状高纯镁纯度分析方法。通过优化GD-MS的放电参数,放电电流设在47.0 mA、气体流量设在599 mL/min时,使基体信号稳定且强度可满足测试的要求;预溅射15 min可完全消除样品表面的污染。通过分析质量数相互作用引起的质谱干扰,优化选择了分析用同位素和相应的分辨率;采用镁基标准样品校正相对灵敏度因子(RSF);计算了GD-MS分析棒状高纯镁中69种痕量杂质元素的检出限及测定下限;通过解析GD-MS分析高纯镁中杂质元素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计算出各元素测定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采用“杂质扣除法”,针对69个痕量杂质元素,得到GD-MS的最终纯度分析结果及其扩展不确定度为:99.927%±0.014%;而结合ICP-MS及ICP-AES分析12个痕量杂质元素的定量分析结果,其余元素采用GD-MS结果,最终综合多方法的纯度分析结果及其扩展不确定度为:99.926%±0.002%。最后,通过辉光放电质谱法(GD-MS)纯度分析方法应用于棒状高纯钼的分析研究,进一步验证以上纯度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其中高纯钼中痕量镉因受到钼氧、钼氮等多原子离子的严重干扰,即使采用高分辨质谱仪也无法准确分析。为了有效消除干扰,采用串联质谱的反应池技术,选取111Cd为分析同位素,选择0.4 mL/min的NH3做反应气,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测定高纯钼中痕量镉的分析方法,确立了杂质元素镉的准确含量。棒状高纯钼的三种纯度分析方法的最终纯度值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为:ICP-MS&ICP-AES法(65种元素:99.971%±0.002%)、GD-MS(69元素:99.974%±0.010%)、多方法综合(69元素:99.976%±0.002%)。通过对照3N(399.9%)高纯镁和高纯钼ICP-MS&ICP-AES法分析纯度(65种元素)、GDMS纯度分析结果(69种元素)、多方法综合纯度分析结果(69种元素)共三种纯度分析方法的最终纯度值和不确定度结果,可知GD-MS对高纯镁和高纯钼的纯度定级准确可靠。GD-MS因其样品免溶解直接测定、检出限低、分辨率高、基体干扰小、操作简单、省时等多种优势,完全能替代ICP-MS等湿法分析方法,实现对3N级别的高纯镁及高纯金属纯度的准确分析;由于GD-MS对于大多数痕量杂质元素的检出限较ICP-MS的检出限低两个数量级,因而在4N6N或以上级别的高纯镁金属纯度分析,将具有更大的应用优势。

李帅[10](2017)在《补偿晶体硅生长与应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补偿硅材料是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硅原料。本文主要围绕冶金法生产的p型与n型补偿硅材料在定向凝固、多晶铸锭、单晶生长、硅片表征以及太阳能电池制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概述如下:(1)为了推动补偿硅材料的产业化应用进程,本人作为主要负责人与项目组成员一起自主设计并组装了大型多晶硅铸锭炉与大型定向凝固提纯包两套设备;(2)基于大量的多晶硅定向凝固铸锭实验,测定了补偿硅中的四种主要杂质,硼、磷、锗与碳在多晶硅铸锭过程中的有效分凝系数,由斜率获得的有效分凝系数分别为0.859,0.453,0.333,0.563;(3)针对Klaassen模型在计算补偿硅中载流子迁移率时与实验测量结果的偏差,分析研究了偏差的来源,并进行了模型修正,以适用于补偿硅中载流子迁移率的预测;(4)从电阻率、少子寿命及少子扩散长度三个方面,给出了 p型补偿硅与非补偿硅在同等性能的条件下的参数对应关系。此项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验验证结果一致;(5)基于电阻率判定的最佳利用率,给出了 n型补偿单晶生长的建议:起始电阻率为5.5 Ω·cm,补偿硼的浓度为0.8 ×1016 ccm-3。实验表明变化生长速率的生长方法,对于提高补偿n型单晶的电阻率均匀度更有效。研究发现N型补偿单晶的少子寿命较低与浅能级杂质复合与晶体生长初期的高含量的氧有关;(6)经过优化工艺制作的n型铝背结补偿硅基太阳能电池具有较低的温度系数,实验室测试的其温度系数为0.045%K-1。主要原因在于其具有独特的光谱效应、背结电池结构与铝在硅中的不完全电离三个方面的特点。制作的铝背结太阳能电池的平均效率为 18.0%;(7)采用AFORS-HET软件模拟了 n型补偿硅基的HIT太阳能电池。模拟的补偿硅基HIT太阳能电池效率为21.7%。实验大面积制作的n型补偿硅基HIT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20.2%。

二、ICP-MS法测定硅片表面BPSG中B、P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CP-MS法测定硅片表面BPSG中B、P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响应型锰基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用于肿瘤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恶性肿瘤危害及诊断方法
        1.1.1 恶性肿瘤危害
        1.1.2 恶性肿瘤诊断方法
    1.2 磁共振成像用于肿瘤诊断
        1.2.1 磁共振成像技术简介
        1.2.2 磁共振成像原理
    1.3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1.3.1 pH响应磁共振造影剂
        1.3.2 温度响应磁共振造影剂
        1.3.3 氧化还原响应磁共振造影剂
        1.3.4 离子响应磁共振造影剂
        1.3.5 酶响应磁共振造影剂
    1.4 肿瘤治疗方法
        1.4.1 传统方法
        1.4.2 新型治疗方法
        1.4.2.1 光热疗法
        1.4.2.2 光动力疗法
        1.4.2.3 化学动力学疗法
    1.5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2章 pH响应型MnCO_3纳米颗粒用于恶性肿瘤和肝转移瘤的精确诊断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MnCO_3斜六面体纳米颗粒(MnNRs)的设计合成
        2.2.3.2 Dopamine-PEG的合成
        2.2.3.3 MnNR@PEG的合成
        2.2.3.4 MnO@PEG的合成
        2.2.3.5 MnNR@PEG的 pH响应性能研究
        2.2.3.6 MnNR@PEG和 MnO@PEG的弛豫性能研究
        2.2.3.7 细胞培养和实验动物饲养
        2.2.3.8 MTT实验
        2.2.3.9 血液循环与组织分布
        2.2.3.10 H&E染色及生化指标
        2.2.3.11 实体瘤与肝转移瘤小鼠模型构建
        2.2.3.12 实体瘤磁共振成像实验
        2.2.3.13 肝转移瘤磁共振成像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nNRs和 MnO的表征
        2.3.2 Dopamine-PEG的表征
        2.3.3 MnNR@PEG的表征
        2.3.4 响应性能和弛豫性能评估
        2.3.5 细胞毒性
        2.3.6 组织分布与血液循环
        2.3.7 实体瘤磁共振成像
        2.3.8 转移瘤磁共振成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H/GSH双重响应型Mn_3O_4纳米颗粒的肿瘤诊疗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双锥形Mn_3O_4纳米颗粒(MnTBs)的设计合成
        3.2.3.2 MnTB@PEG的合成
        3.2.3.3 MnTB-Pt(Ⅳ)的合成
        3.2.3.4 MnO@PEG的合成
        3.2.3.5 MnTB-Pt(Ⅳ)的pH/GSH响应性能和弛豫性能研究
        3.2.3.6 细胞培养和实验动物饲养
        3.2.3.7 实体瘤与肝转移瘤小鼠模型构建
        3.2.3.8 实体瘤磁共振成像实验
        3.2.3.9 肝转移瘤磁共振成像实验
        3.2.3.10 亚甲基蓝降解实验
        3.2.3.11 ·OH的细胞内检测
        3.2.3.12 血液循环与组织分布
        3.2.3.13 实体瘤抑制实验
        3.2.3.14 肝转移瘤抑制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nTBs的表征
        3.3.2 MnTB@PEG和 MnTB-Pt(Ⅳ)的表征
        3.3.3 响应性能和弛豫性能评估
        3.3.4 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研究
        3.3.5 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3.3.6 实体瘤磁共振成像
        3.3.7 转移瘤磁共振成像
        3.3.8 检测·OH的产生
        3.3.9 实体瘤抑制效果评估
        3.3.10 转移瘤抑制效果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贵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及生物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单分散贵金属NCs的合成及机理
        1.2.1 单分散贵金属NCs的合成策略
        1.2.2 金属NCs的合成机理
    1.3 贵金属NCs的表征
        1.3.1 UV-Vis吸收光谱
        1.3.2 TEM技术
        1.3.3 FTIR技术
        1.3.4 XPS表征
        1.3.5 MS技术
        1.3.6 NMR技术
    1.4 贵金属NCs的生物医学应用
        1.4.1 放射增敏剂
        1.4.2 光敏剂
        1.4.3 靶向药物传递和控释
        1.4.4 抗菌药物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两相B-S法机理及Au NCs的尺寸调控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2.2 NCs的合成与纯化
        2.2.3 NCs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OAB的功能分析
        2.3.2 改进两相B-S法的研究
        2.3.3 Au NCs的尺寸调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杂配体保护的Au NCs的尺寸调控及生长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3.2.2 NCs的合成
        3.2.3 NCs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元配体对Au NCs的尺寸影响
        3.3.2 杂配体保护的Au NCs形成机制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g NCs基可注射水凝胶的设计及其促伤口愈合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4.2.2 材料的合成与纯化
        4.2.3 生物培养
        4.2.4 材料的仪器表征
        4.2.5 水凝胶交联度和FTIR表征
        4.2.6 水凝胶理化性能和控释表征
        4.2.7 水凝胶体外抗菌测试
        4.2.8 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体外实验
        4.2.9 动物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g NCs基水凝胶的表征
        4.3.2 体外抗菌测试
        4.3.3 生物毒性分析
        4.3.4 促皮瓣伤口愈合的动物实验
        4.3.5 界面工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1.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起源
        1.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相关概念
        1.2.2.1 原子结构与同位素
        1.2.2.2 离子
        1.2.2.3 元素的质量
        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结构及原理
        1.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1.2.3.2 质量分析器
        1.2.3.3 检测器
        1.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分析机理
        1.2.3.5 池技术
        1.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消除干扰的方法
        1.2.5.1 质谱干扰
        1.2.5.2 基体效应
        1.2.6 校正方法
        1.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应用
    1.3 镍基高温合金的发展
    1.4 文献综述
        1.4.1 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的仪器分析法
        1.4.1.1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1.4.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4.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4.1.4 其他方法
        1.4.1.5 镍基高温合金中砷、银、镓、镉、钇和碲痕量元素的分析方法
        1.4.2 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国内外分析方法标准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仪器和试剂
    2.1 仪器设备及其优化参数
    2.2 试验主要试剂及样品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方法
    3.2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高纯镍的选择
        3.3.2 共存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1 铁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2 铬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3 钴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4 钼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5 铝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6 钛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7 钨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8 铌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3 酸度试验
        3.3.4 测量同位素的选择
        3.3.5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
        3.3.5.1 载气流量
        3.3.5.2 射频发生器功率
        3.3.5.3 积分驻留时间
        3.3.6 多原子离子的干扰及消除
        3.3.6.1 测定模式的选择
        3.3.6.2 碰撞气流量
        3.3.7 内标元素的选择
        3.3.8 小结
第4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钇、碲方法的建立
    4.1 测量范围
    4.2 原理
    4.3 试剂
    4.4 仪器
        4.4.1 实验室玻璃仪器和塑料仪器
        4.4.2 ICP-MS仪器
    4.5 分析步骤
    4.6 结果计算
        4.6.1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
        4.6.2 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
第5章 ICP-MS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镉的分析方法研究
    5.1 动态反应池模式(氧气)
    5.2 美国方法EPA.200.8
    5.3 数学校正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4)基于活性氧的纳米药物及疫苗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光动力治疗(PDT)
        1.2.1 穿透深度
        1.2.2 氧气依赖的PDT
        1.2.3 非氧气依赖的PDT
    1.3 超声动力治疗(SDT)
        1.3.1 有机声敏剂分子
        1.3.2 无机声敏剂
    1.4 放射治疗(RT)
        1.4.1 纳米材料介导的放射敏化
        1.4.2 乏氧调节
    1.5 化学动力治疗(CDT)
        1.5.1 铁基纳米材料介导的CDT
        1.5.2 锰、铜基纳米材料介导的CDT
        1.5.3 非芬顿/类芬顿反应介导的CDT
    1.6 酶动力治疗(EDT)
    1.7 ROS介导的免疫治疗
        1.7.1 PDT介导的免疫治疗
        1.7.2 SDT介导的免疫治疗
        1.7.3 RT介导的免疫治疗
        1.7.4 CDT介导的免疫治疗
第2章 NIR光控ROS产生的纳米疫苗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主要试剂
        2.2.2 细胞系和动物
        2.2.3 主要仪器
        2.2.4 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合成
        2.2.5 UCMSs合成
        2.2.6 UCNPs@mSiO__2合成
        2.2.7 光敏剂MC540和模型蛋白OVA负载
        2.2.8 CT26肿瘤细胞碎片(TF)负载
        2.2.9 MC540,OVA和TF释放实验
        2.2.10 细胞摄取和定位
        2.2.11 细胞逃逸实验
        2.2.12 胞外和胞内ROS检测
        2.2.13 细胞相容性和胞内毒性
        2.2.14 BALB/c小鼠脾脏中细胞因子和T细胞的测定
        2.2.15 体内的抗肿瘤效应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UCNPs的合成与表征
        2.3.2 UCMSs的合成与表征
        2.3.3 药物担载与释放
        2.3.4 胞外、胞内ROS检测
        2.3.5 细胞相容性和体外PDT
        2.3.6 细胞荧光成像和定位
        2.3.7 细胞因子和T细胞测定
        2.3.8 体内的光免疫协同治疗
    2.4 小结
第3章 肿瘤微环境响应产生ROS的纳米药物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主要试剂
        3.2.2 细胞系和动物
        3.2.3 主要仪器
        3.2.4 UCNPs-OA合成
        3.2.5 无配体的UCNPs合成
        3.2.6 UCNPs@C合成
        3.2.7 UCNPs@MnO__2(UCMn)合成、表面修饰及药物负载
        3.2.8 GSH响应性
        3.2.9 细胞相容性
        3.2.10 细胞内吞
        3.2.11 胞内的UCL检测
        3.2.12 体外的·OH检测
        3.2.13 胞内的·OH检测
        3.2.14 胞内的GSH检测
        3.2.15 胞内的H_2O_2检测
        3.2.16 细胞毒性
        3.2.17 UCL/MR双模成像
        3.2.18 体内抗肿瘤效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UCMnPt的合成与表征
        3.3.2 GSH响应性
        3.3.3 体外的·OH检测
        3.3.4 细胞内吞
        3.3.5 胞内的·OH检测及细胞毒性分析
        3.3.6 胞内GSH和H_2O_2分析
        3.3.7 UCL/MR双模成像
        3.3.8 体内抗肿瘤治疗
    3.4 小结
第4章 肿瘤微环境响应产生ROS的纳米疫苗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主要试剂
        4.2.2 细胞系和动物
        4.2.3 主要仪器
        4.2.4 MnO_x纳米尖刺的合成
        4.2.5 抗原OVA或小鼠4T1肿瘤细胞碎片(TF)负载
        4.2.6 内涵体逃逸
        4.2.7 胞内的ROS检测
        4.2.8 细胞毒性
        4.2.9 脂质过氧化(LPO)检测
        4.2.10 钙网蛋白(CRT)表达
        4.2.11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三磷酸腺苷(ATP)检测
        4.2.12 胞内的GSH检测
        4.2.13 生物电镜(bio-TEM)
        4.2.14 GPX4表达
        4.2.15 GSH响应的MRI
        4.2.16 GSH响应的PAI
        4.2.17 BALB/c小鼠脾脏中细胞因子、DCs和T细胞的测定
        4.2.18 体内抗肿瘤效应评价
        4.2.19 肿瘤切片分析
        4.2.20 体内抗迁移效应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nOx-OVA的合成与表征
        4.3.2 TME响应的化学动力治疗和铁死亡
        4.3.3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
        4.3.4 TME响应的MR/PA双模成像
        4.3.5 细胞因子、DCs和T细胞测定
        4.3.6 体内免疫治疗
        4.3.7 体内抗迁移治疗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籽晶与掺杂对多晶硅材料的影响及其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太阳能电池
    1.3 硅太阳能电池
    1.4 高效多晶硅的研究现状
    1.5 多晶掺杂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样品与测试设备
    2.1 试验过程
    2.2 主要检测设备
    2.3 本章小结
3 高效多晶籽晶形核层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过程
    3.3 PL及少子寿命
    3.4 籽晶材料金属杂质
    3.5 EBSD晶界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高效多晶的光致衰减研究
    4.1 概述
    4.2 镓掺杂降低光衰的机理
    4.3 镓掺杂电池效率
    4.4 镓掺杂高效多晶硅电阻率
    4.5 镓掺杂高效多晶硅的位错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新型玉米醇溶蛋白药物载体制备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皮肤抗氧化的研究进展
        1.2.1 皮肤的结构
        1.2.2 皮肤抗氧化的方法概述
        1.2.3 阻隔紫外线对皮肤抗氧化的研究进展
    1.3 玉米醇溶蛋白基载体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1.3.1 玉米醇溶蛋白的特性
        1.3.2 玉米醇溶蛋白基药物载体分类及其制备方法概述
        1.3.3 玉米醇溶蛋白基药物载体在皮肤抗氧化中的应用研究
    1.4 课题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纳米氧化铈三元复合膜的构建与性能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耗材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试剂的配制
    2.3 复合膜的两种制备方法
        2.3.1 传统低温溶胶凝胶法
        2.3.2 原位低温溶胶凝胶法
    2.4 复合膜的材料性能表征
        2.4.1 复合膜的结构表征
        2.4.2 复合膜的紫外阻隔性能表征
        2.4.3 复合膜的吸湿性评价
        2.4.4 统计学分析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氧化铈的粒径
        2.5.2 扫描电镜(SEM)以及EDX分析对复合膜横切面的形貌观察
        2.5.3 透射电镜(TEM)对复合膜的形貌表征
        2.5.4 X射线衍射法(XRD)对复合膜的微观表征
        2.5.5 复合膜的紫外阻隔性能
        2.5.6 接触角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纳米氧化铈三元复合膜生物学功能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耗材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3.3.3 复合膜的ICP-MS法检测铈元素释放情况
        3.3.4 复合膜对细胞UVB照射后氧化损伤的保护情况
        3.3.5 复合膜对细胞H_2O_2氧化损伤的保护情况
        3.3.6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3.4.2 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核活性
        3.4.3 复合膜的ICP-MS法检测铈元素释放情况
        3.4.4 复合膜对细胞UVB照射后氧化损伤的保护
        3.4.5 复合膜对细胞H_2O_2氧化损伤的保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载5-HMF的玉米醇溶蛋白膜及其皮肤抗氧化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耗材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玉米醇溶蛋白膜共包裹5-HMF和丁香酚的制备方法及优化
        4.3.2 载药膜的材料性能表征测试
        4.3.3 载药膜对永生化角质细胞(HaCaT细胞)抗氧化功能评价
        4.3.4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载药膜的材料性能
        4.4.2 载药膜接触角
        4.4.3 载药膜横截面SEM形貌观察
        4.4.4 载药膜体外药物释放测试
        4.4.5 载药膜的生物相容性测试(MTT)
        4.4.6 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
        4.4.7 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4.4.8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4.4.9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的相对含量表达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制备Al-Si合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能源概况
        1.1.2 硅基太阳能电池概况
    1.2 硅片切割技术的发展
        1.2.1 外圆切割技术
        1.2.2 内圆切割技术
        1.2.3 砂浆切割技术
        1.2.4 金刚线切割技术
    1.3 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的产生及特点
    1.4 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的回收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概况
        1.4.2 国外研究概况
    1.5 晶硅切割废料制备Al-Si合金的可行性分析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6.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原理
    2.1 实验设备选择
    2.2 感应加热原理
        2.2.1 电磁感应定律
        2.2.2 焦耳-楞次定律
        2.2.3 涡流的热效应
    2.3 电磁搅拌原理
    2.4 定向凝固理论分析
        2.4.1 成分过冷理论
        2.4.2 定向凝固理论
第三章 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分析设备
    3.3 切割废料预处理
    3.4 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物相及成分分析
        3.4.1 切割废料的XRF分析
        3.4.2 切割废料的ICP分析
        3.4.3 切割废料的XRD分析
        3.4.4 切割废料的FE-SEM分析
        3.4.5 切割废料的粒径分析
        3.4.6 切割废料的BET分析
        3.4.7 切割废料的FT-IR分析
    3.5 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的氧化特性
        3.5.1 硅粉在自然状态下的氧化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Al-Si合金化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切割废料感应熔炼及熔渣成分分析
        4.4.2 切割废料合金化的热力学分析
        4.4.3 切割废料合金化的动力学分析
        4.4.4 不同铝硅摩尔比对切割废料回收率的影响
        4.4.5 定向凝固对合金化样品形貌的影响
        4.4.6 定向凝固对合金化样品杂质分布的影响
        4.4.7 定向凝固对合金化富余硅分离的影响
        4.4.8 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Al-Si合金化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纯化及制备Al-Si合金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及设备
    5.3 实验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HCl酸浸浓度对杂质去除率的影响
        5.4.2 HCl酸浸时间对杂质去除率的影响
        5.4.3 HCl酸浸温度对杂质去除率的影响
        5.4.4 HCl酸浸固液比对杂质去除率的影响
        5.4.5 HF酸酸浸对氧的去除原理及效果
        5.4.6 纯化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制备Al-Si合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ICP-MS法快速测定多晶硅表面八种金属杂质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1.2 仪器与工作条件
    1.3 实验环境要求
    1.4 实验方法
        1.4.1 表面金属杂质浸取
        1.4.2 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
        1.4.3 校准工作曲线
2 结果与讨论
    2.1 仪器工作参数的最佳化
    2.2 测定元素同位素的选择
    2.3 干扰及干扰的消除
    2.4 洁净环境的影响
    2.5 实验器皿清洗
    2.6 取样和包装
    2.7 方法对比
    2.8 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2.9 样品的加标回收率
3 结语

(9)高纯镁和高纯钼的质谱纯度分析及其结果不确定度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纯金属的应用
    1.2 高纯金属中痕量元素的测定方法
        1.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
        1.2.2 原子吸收光谱(AAS)法
        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
        1.2.3.1 ICP-MS的半定量分析
        1.2.3.2 ICP-MS的干扰及消除
        1.2.4 辉光放电质谱(GD-MS)法
        1.2.4.1 辉光放电
        1.2.4.2 辉光放电的阴极溅射和电离
        1.2.4.3 仪器进展
        1.2.4.4 样品的测定
        1.2.4.5 GD-MS的干扰与消除
        1.2.4.6 GD-MS的应用
    1.3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方案设计
第二章 高纯镁的纯度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设备与工作参数
        2.2.2 标准物质与化学试剂
    2.3 ICP-MS法分析高纯镁中痕量元素
        2.3.1 ICP-MS条件和参数的选择
        2.3.2 待测元素受到的质谱干扰及同位素的选择
        2.3.3 ICP-MS半定量分析
        2.3.3.1 半定量校正因子
        2.3.3.2 样品处理
        2.3.3.3 半定量分析结果
        2.3.4 ICP-MS定量分析
        2.3.4.1 内标的选择
        2.3.4.2 实验方法
        2.3.4.3 ICP-MS定量法测定高纯镁中杂质元素的检出限
        2.3.4.4 ICP-MS定量法测定高纯镁中杂质元素的回收率
        2.3.4.5 ICP-MS定量法测定棒状高纯镁中杂质元素的结果
        2.3.5 小结
    2.4 标准加入-ICP-AES法测定高纯镁中痕量元素分析方法的研究
        2.4.1 仪器参数的优化
        2.4.2 样品的处理及校准曲线的绘制
        2.4.3 ICP-AES标准加入法测定棒状高纯镁中杂质元素的检出限
        2.4.4 ICP-AES标准加入法测定棒状高纯镁中杂质元素的回收率
        2.4.5 ICP-AES标准加入法测定棒状高纯镁中杂质元素的结果
        2.4.6 小结
    2.5 GD-MS测定棒状高纯镁中痕量元素分析方法的研究
        2.5.1 仪器分析条件
        2.5.2 棒状高纯镁样品的处理
        2.5.3 样品的预溅射
        2.5.4 分析元素同位素及分辨率
        2.5.5 样品测试过程
        2.5.6 高纯镁基体标准样品校正相对灵敏度因子
        2.5.7 GD-MS定量法测定高纯镁中杂质元素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2.5.8 GD-MS测定棒状高纯镁的实验结果和讨论
        2.5.9 小结
    2.6 高纯镁样品ICP-AES、ICP-MS和GD-MS分析结果的对比
    2.7 高纯镁样品纯度分析及其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2.7.1 ICP-MS法测定高纯镁中Mn元素的不确定度的评定
        2.7.1.1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2.7.1.2 ICP-MS工作曲线拟合引起的不确定度
        2.7.1.3 由标准储备液配制成工作曲线4点质量分数引起的不确定度
        2.7.2 ICP-AES法测定高纯镁中Al、Si、Ca元素的不确定度的评定
        2.7.3 GD-MS法测定高纯镁中痕量元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2.7.3.1 GD-MS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2.7.3.2 样品不均匀引入的不确定度
        2.7.3.3 RSF(或标准物质)引入的不确定度
        2.7.3.4 GD-MS法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2.7.4 高纯镁的纯度分析结果及其不确定度
    2.8 结论
第三章 高纯钼的纯度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及工作参数
        3.2.2 试剂
    3.3 ICP-MS/MS法分析高纯钼中痕量镉
        3.3.1 实验方法
        3.3.2 多原子离子的干扰消除原理
        3.3.3 分析同位素的选择
        3.3.4 反应池内气体流速的选择
        3.3.5 反应池内气体的选择
        3.3.6 反应气体对钼基体的干扰消除效果验证
        3.3.7 校准曲线和检出限
        3.3.8 加标回收试验
        3.3.9 高纯钼样品分析
        3.3.10 高纯钼中Cd结果的不确定度
    3.4 ICP-AES/ICP-MS法分析高纯钼中痕量元素
        3.4.1 样品分析
        3.4.2 不确定度评定
    3.5 GD-MS法分析高纯钼中痕量元素
        3.5.1 仪器分析条件
        3.5.2 样品的预溅射
        3.5.3 分析同位素及分辨率的选择
        3.5.4 方法验证
        3.5.6 GD-MS测定棒状高纯钼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3.5.7 高纯钼样品测试
    3.6 高纯钼样品ICP-AES、ICP-MS和GD-MS分析结果的对比
    3.7 棒状高纯钼的纯度分析及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3.8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补偿晶体硅生长与应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补偿的硅材料
        1.2.1 补偿度的定义
        1.2.2 补偿多晶硅料的来源
        1.2.3 冶金法提纯硅工艺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内容提要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及检测设备
    2.1 自主设计并组装的实验设备
        2.1.1 多功能多晶硅铸锭炉
        2.1.2 大型定向凝固提纯包
        2.1.3 中频感应真空熔炼炉
    2.2 其他实验设备
        2.2.1 Cz法单晶炉
        2.2.2 常规p型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2.2.3 激光划片机
    2.3 检测设备
        2.3.1 ICP-M S
        2.3.2 μ-PCD (WT-2000D)
        2.3.3 Eddy Current(WT-2000D)
        2.3.4 IRB-50红外晶锭探伤仪
        2.3.5 SPV(Surface Photo-voltage)表面光伏法
        2.3.6 太阳能电池I-V测试设备
        2.3.7 ECV (electrochemical capacitance voltage)测试
        2.3.8 其他检测设备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晶硅定向凝固的有效分凝系数研究
    本章简介
    3.1 引言
    3.2 定向凝固中的杂质有效分凝系数
        3.2.1 多晶硅定向凝固铸锭
        3.2.2 杂质有效分凝系数的测定
    3.3 快速定向凝固中的提纯研究
        3.3.1 大型提纯包内定向凝固铸锭
        3.3.2 变速率定向凝固的有效分凝系数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补偿硅载流子迁移率理论与实验
    本章简介
    4.1 引言
        4.1.1 载流子迁移率简介
        4.1.2 非补偿硅中载流子迁移率
        4.1.3 硅载流子迁移率计算模型(基于非补偿硅)
    4.2 补偿硅中的载流子迁移率
        4.2.1 补偿硅中载流子迁移率研究现状
        4.2.2 补偿硅片准备与实验方法
    4.3 载流子迁移率模型的优化
        4.3.1 载流子迁移率模型与实验差异来源分析
        4.3.2 优化的载流子迁移率模型表达式
    4.4 优化模型的评估
        4.4.1 N型补偿硅的载流子迁移率
        4.4.2 P型补偿硅的载流子迁移率
    4.5 晶体性能随生长方向的变化
        4.5.1 电阻率分布(多数载流子迁移率相关)
        4.5.2 少数载流子(空穴)迁移率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型晶体硅补偿理论及其应用
    本章简介
    5.1 引言
    5.2 P型补偿硅的电阻率
        5.2.1 补偿硅中电阻率计算
        5.2.2 P型补偿硅中的空穴迁移率
        5.2.3 补偿硅中电阻率与杂质含量的关系
    5.3 P型补偿硅的少子寿命
        5.3.1 补偿硅中少数载流子寿命计算
        5.3.2 P型补偿与非补偿硅中的少数载流子寿命
        5.3.3 P型补偿硅的少子寿命等值曲线
        5.3.4 P型补偿硅的少子扩散长度等值曲线
    5.4 P型硅晶体生长与电性能变化
        5.4.1 电阻率变化趋势
        5.4.2 少子寿命变化趋势
        5.4.3 载流子扩散长度变化趋势
    5.5 电池实验
        5.5.1 少子寿命及电阻率检测
        5.5.2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N型补偿单晶硅的生长与实验
    本章简介
    6.1 引言
    6.2 N型补偿Cz单晶电阻率
        6.2.1 单晶硅棒利用率
        6.2.2 单晶硅棒电阻率均匀性
    6.3 N型补偿单晶硅棒生长实验
        6.3.1 与工艺相关的n型单晶电阻率计算
        6.3.2 n型单晶硅棒生长
    6.4 N型补偿单晶的变速率生长方法
    6.5 N型补偿单晶硅棒的少子寿命
        6.5.1 少子寿命测试
        6.5.2 少子寿命计算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N型补偿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本章简介
    7.1 引言
    7.2 铝背结太阳能电池工艺研究
        7.2.1 铝背结烧结工艺
        7.2.2 背面抛光与背面绒面工艺对比
    7.3 铝背结太阳能电池制作与研究
        7.3.1 铝背结太阳能电池制作实验
        7.3.2 铝背结太阳能电池检测
        7.3.3 背结电池的模拟
    7.4 铝背结太阳能电池温度系数
    7.5 N型补偿硅基HIT太阳能电池
        7.5.1 N型HIT太阳能电池模拟
        7.5.2 N型补偿硅基HIT太阳能电池制作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攻读期成果
致谢

四、ICP-MS法测定硅片表面BPSG中B、P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响应型锰基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用于肿瘤诊疗[D]. 熊贺贺.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贵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及生物应用[D]. 汪翔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D]. 吕婷.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4]基于活性氧的纳米药物及疫苗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研究[D]. 丁彬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籽晶与掺杂对多晶硅材料的影响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 柳力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新型玉米醇溶蛋白药物载体制备及其功能研究[D]. 陆璐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制备Al-Si合金的研究[D]. 肖庭.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ICP-MS法快速测定多晶硅表面八种金属杂质含量[J]. 徐远志,张云晖. 云南冶金, 2018(03)
  • [9]高纯镁和高纯钼的质谱纯度分析及其结果不确定度评定[D]. 刘元元. 钢铁研究总院, 2018(01)
  • [10]补偿晶体硅生长与应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李帅. 厦门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ICP-MS法测定硅片表面BPSG中的B和P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