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框架建设

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框架建设

一、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框架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王莲[1](2021)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建设研究 ——以东川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正式出台,方案中明确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其最初的意义就是通过多方位对贫困人口生存环境和居住条件进行调整,通过对产业结构多方位进行调整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了搬迁人口走上致富和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多方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方式来增加经济收益,实现搬迁人口的走上致富发展的道路。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此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工作国家规划投入的搬迁资金为56亿人,计划扶贫搬迁的人数大约是120多万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效果。到了“十四五”期间,国家仍然要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十三五”时期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实现了960多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搬迁壮举。本文选取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分别采用了文献法,对研究作出理论支撑;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提供基础信息;深入访谈法,深层次了解研究对象的需求和困惑,非参与式观察法,在不影响移民生活的情况下客观的收集数据,并以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对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建设问题进行归纳研究。通过对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社会经济概况、自然地理概况、移民的安置方式和数量以及社区的管理及服务的分析,找出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在建设方面所产生的社区管理机制不健全、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区文化建设滞后、社区公共服务层次低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及成因,并就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一、完善移民社区管理制度,注重人才培养;二、完善经济组织发展管理机制,提高移民劳动技能;三、打造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的社区文化;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的公共服务。丰富社区建设方面的研究。

陈韵[2](2020)在《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形成相应的规划,久而久之规划体系庞杂紊乱。为解决各规划及其部门之间内容重叠、冲突的乱象,“多规合一”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历程可大致分为“多规合一”地方自发探索期、“多规合一”国家统一推进期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期。基于此,昆明市于2018年开始进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希望通过编制工作的参与,探寻规划编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过程和实际问题形成研究及建议。通过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条控制线”划定进行研究。首先理清楚昆明市规划形式由传统规划期、“多规合一”探索期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期的演变过程;其次,对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规合一”和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一一梳理,并将他们在编制方法、侧重点的差异和各自技术路线的不足进行探讨,旨在厘清本次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科学性优势,然后形成更加优化合理的编制路线;最后,基于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要内容“三条控制线”的划定过程和结果,总结“三线”划定中面临的困难、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试图提出相应的管控规则。总体而言,试图探索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过程,讨论技术路线由于各阶段社会发展导向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问题,并试图对本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操性和科学性进行探讨进而对其形成优化;对“三线”划定过程中差异图斑、内容重叠等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期为接下来市、县等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提供优化路径。

赵庆会[3](2020)在《东川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适宜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聚落是乡村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的综合影响体,一定程度上其对地区的综合发展在宏观上有着控制作用,同时也会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方向造成影响。东川区泥石流灾害频发,破坏性较强,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东川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适宜性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以东川区为研究区域,首先从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这三个方面明确东川的发展基础概况。其次,结合自然条件以及社会人文因素,研究不同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主要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耕地、河流和交通为主要的影响因子,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在不同因子的影响下东川区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再次,选取聚落适宜性评价为目标层,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为二级指标,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河流、公路、农村道路和耕地为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GIS技术综合评价分析得出聚落适宜性分区。最后,分析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试图提出适合研究区优化布局的依据和建议。通过此次研究,对东川区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依据地形地貌要素,聚落总体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500m,缓坡,西向,地形起伏度小于200m的区域内。依据区位条件的影响,研究区聚落整体分布的河流和交通指向性明显,在距离河流1500m范围内,河流对聚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为明显,随着河流距离增大,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逐渐变小;距离公路2500m、农村道路200m范围内聚落斑块数最多且集中分布,当道路距离增大,聚落斑块数量减少且分布较为分散。依据经济条件的影响,聚落总体分布受耕地影响明显,主要分布在耕地500m范围内,随着耕地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锐减且分布分散。(2)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Arc GIS10.2软件分析得出研究区适宜性分区图以及聚落用地适宜性情况,通过分析得出研究区内8个乡镇不同适宜度的聚落面积及分布情况。东川区土地聚落用地的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区域内,土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比例为:15.58%、47.52%、26.17%、10.73%,聚落斑块个数分别占总数的37.40%、47.00%、13.00%、2.60%,说明研究区可供聚落用地的高度适宜土地面积较少,中度适宜和一般适宜的土地面积较多。研究表明东川区居民大多分布在高度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内,说明聚落居民分布较为合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分布在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针对空间分布不合理的聚落,应进行搬迁改造,对于合理布局的区域进行优化,结合研究区现状提出了内部改造模式、优先发展模式和异地搬迁模式三种聚落优化布局模式,为东川区聚落的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探索如何实现东川区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董玉婷[4](2021)在《长江上游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与农村扶贫产业用地开发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东川区舍块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作为空间载体的土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调“绿水青山”这一我国未来发展的“金山银山”。同时近几年来,国家强力实施了脱贫攻坚战略,目前正在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衔接。这给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地形特点,这决定了此类区域未来的土地利用需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处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既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灾害区,同时也是贫困纵深严重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地处东川区西北部的舍块乡,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较差,是东川区唯一一个进行整乡易地扶贫搬迁的省级重点扶贫乡镇。整乡搬迁并不意味着“一搬了之”,舍块乡的土地资源依然是搬迁人口不可缺少的增收途径之一,因此乡内的土地资源需要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农村特色扶贫产业用地,用以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本文选取东川区舍块乡这一典型区域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长江上游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与农村扶贫产业用地开发的“双赢”问题,为长江上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依据。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乡情,决定了舍块乡未来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战略是:以生态保护优先,以土地资源保护为主,在保护中适度进行农村扶贫特色产业用地开发,从而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做出贡献。本文以土地生态适宜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理论作为指导,在对舍块乡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rc GIS技术,以东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中的“现状土地利用图斑”为评价单元,通过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对全乡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得到了宜耕地类、宜林果产业用地类、宜林地类、宜牧地类、宜自然生态保护地类、宜建地类等6类土地适宜类的评价结果;进而以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先等原则为指导,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当地农村扶贫特色产业用地开发的需要出发,对舍块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了优化。主要结论如下:一、舍块乡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不科学,土地利用率有待提高。一是舍块乡未利用地占比较大,后备土地资源较多,但因其位于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恶劣,未利用地开发难度高。二是全乡现有耕地中有一半以上的耕地为坡度>25°的陡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三是林地比例显着偏低,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仅为21.91%,离云南省提出的2025年和203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5.7%和67%以上的目标差距很大。二、全乡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舍块乡宜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只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3.34%,主要集中在云坪村;全乡土地总面积的7.80%为宜林果产业用地,主要分布在白鹤村,且其中三等宜林果产业用地占比较大,达88.52%;全乡土地总面积的48.90%为宜林地,在各村都有一定面积分布,以三等宜林地面积最大,占了全乡宜林地面积的94.28%;全乡土地总面积的32.28%为宜牧地,其中三等宜牧地占了近4/5,且一半以上的宜牧地分布于云坪村;全乡土地总面积的6.23%为宜自然生态保护地,其中2/3分布于云坪村、新和村和二二二林场;宜建地面积极少,仅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0.43%,缺乏一等宜建地,二等和三等宜建地在8个村均有分布。三、舍块乡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后,耕地大部分集中在宜耕土地较多的云坪村,满足了当地发展高山药材规模种植的需求。林果产业用地主要集中在舍块村、白鹤村和茂麓村,这是基于当地发展绿色经济以及特色产业的需求,将一部分较适宜进行种植经济林果的土地进行了特色产业开发。林地则主要依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并结合舍块乡肩负建设生态屏障的重任进行布局,将现有林地和宜林荒山荒地均布局为林地,优化配置后的林地主要集中在九龙村。牧草地则主要集中在了云坪村,进一步向集中化、规模化进行布局,满足当地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的需要。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将舍块乡一部分难以利用的土地保留为自然生态保护地,用以进行生态的自然恢复。建设用地主要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和舍块乡整乡搬迁以及发展产业的需要,将建设用地近一半布局在云坪村。经过优化配置后,耕地面积减少了663.22hm2,林果产业用地面积增加了1307.98hm2,林地面积增加了2101.35hm2,牧草地面积增加了5411.57hm2,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57.48hm2,未利用地面积(自然生态保护地归入优化后的未利用地)减少了7703.01hm2。四、从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出发,本文对舍块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了优化,与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相比,优化后的用地结构与布局更加重视自然生态因素的影响并切实考虑了当地实际发展的需求,也较好地解决了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优化配置后的用地布局更加科学且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优化结果分析表明,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使得舍块乡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优化前增加了47.48%,有效地提升了舍块乡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有力地保护了舍块乡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进一步满足了舍块乡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要,提升了总体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本文提出的土地资源保护与特色产业用地开发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未来舍块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乐怡筝[5](2020)在《云南省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位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东缘,地震活动性高,地震灾害频发。地震灾害是云南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多次地震灾害对云南省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减轻地震风险成为了非常现实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将被动抗灾变为主动避灾。对区域进行地震风险区划是防震减灾中的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为土地规划、城市建设等提供防震减灾的指导。根据风险区划的结果对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减少经济损失和减轻人员伤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地震灾害灾害风险区划理论体系,对云南地震危险性和脆弱性进行评估,对云南省地震灾害进行风险区划。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如下:1.本文基于风险理论、灾害学理论,对现有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体系进行阐述,构建了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理论体系。2.以云南省129个县(区)为单位,收集各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通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关系确定各县(区)的烈度。根据烈度等级划分各县(区)地震危险性等级,共五个等级。基于GIS编制云南省地震危险性区划图。3.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出发选取11个脆弱性评价指标建构云南省地震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为指标赋权,借助SPSS软件得到地震综合脆弱性得分,用自然段点法对地震脆弱性进行分级,分为五个等级,并基于GIS绘制云南省地震脆弱性区划图。4.通过改进的风险矩阵对地震灾害风险进行分级。把风险等级划分为极高、高、中等、较低、低五个等级,并基于GIS绘制出地震风险区划图。根据风险区划结果给出分析和建议。

黄佩[6](2020)在《川滇地区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化过程的推进,城镇化水平得以快速提升,城镇扩展成为城镇化在空间上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快速推进的城镇扩张使得城市发展与灾害风险之间地矛盾也日益深化,这在山区尤为突出。把握城镇扩展特征及其与山地灾害风险间的时空耦合关系,有利于明确山区城镇扩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差异化的城镇扩展策略,这对于提高城镇韧性水平,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川滇地区278个非平原区/县为研究单元,纳入城镇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定量分析研究区城镇扩展时空特征,运用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森林算法开展山地灾害风险动态评价;进而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深入分析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间的动态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路径,并从微观尺度下选择案例县域进一步探讨二者的耦合模式,提出针对性的城镇扩展优化策略,以期提升川滇地区城镇韧性水平,促进城镇安全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川滇地区城镇扩展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城镇建设用地呈现持续扩展趋势,以侵占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城镇面积扩展率呈现先急速上升后缓慢递减的规律;城市扩展强度指数持续上升,低值区在研究区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具有由中心向四周扩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的城镇扩展以边缘主导型扩展为主,填充主导型扩展县域数量最少;城镇景观破碎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规律,且沿胡焕庸线所呈现的西高东低的整体态势越趋明显。(2)山地灾害风险大致沿胡焕庸线呈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态势,高值区大致沿断裂带、河谷、低山丘陵集中分布。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谷沿线、川东丘陵和岭谷区、怒江河谷区等地;中风险区与高和较高风险区呈现相邻分布态势,主要集中于川东、川南丘陵、大小凉山区、滇西北高原、怒江河谷以及安宁河谷部分区县;较低风险区在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平坝区和滇西北高原区均有分布;低风险区在研究区中占据主导,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各区县。(3)宏观尺度下,山地灾害风险与城镇扩展强度、城镇景观破碎度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城镇景观的MESH值与研究区的灾害风险耦合关系表现出较强空间集聚性,且呈现由负向影响主导逐步向正向影响主导的变化规律,表明研究区城镇景观破碎度对山地灾害风险正向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负向抑制作用逐渐增强。EI指数呈现出由正向影响主导逐步向负向影响主导演变的趋势,与景观破碎度相似,EI指数对山地灾害风险协同效应逐渐减弱,负向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研究区各县域的主导耦合关系演变路径以“E-E-E”型为主,“E-E-M”型县域于云贵高原呈现环状分布特征。(4)微观尺度下,案例区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之间的主导耦合关系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可划分为“E+”、“E-”、“M+”、“M-”四种耦合类型,且以“E+”型为主。“E+”型城镇扩展单元主要分布于东川区铜都街道、汤丹镇和拖布卡镇以及什邡市北部山地丘陵区等地城镇,城镇扩展面积达11.12km2;“E-”型城镇扩展单元集中分布于东川区的汤丹镇、因民镇、乌龙镇、阿旺镇、舍块乡和红土地镇等地,城镇扩展面积达2.29km2;“M+”型城镇扩展单元主要集中于什邡市,与“E+”型城镇扩展单元相邻分布,城镇扩展面积达1.39km2;“M-”型城镇扩展单元零星分布于东川区的铜都街道、汤丹镇和什邡市的冰川镇、湔氐镇等地,城镇扩展面积为0.35km2。(5)基于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间不同耦合模式,采取差异化的城镇扩展优化策略,同时结合基于韧性理念的城镇扩展优化框架可提升城镇总体韧性水平。“E+”主导型城镇应合理控制城镇扩展强度,加强城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灾害防治工程建设;“E-”主导型城镇应适当提升城镇扩展强度,促进人口、经济的分散布局,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护坡工程建设;“M+”主导型城镇适当提升城镇景观的破碎度,合理降低城镇紧凑度,必要时采取搬迁移民措施以降低区域山地灾害风险的影响;“M-”主导型城镇应注重城镇内部的重建和优化,促进城镇组团式发展,提升城镇紧凑度。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应当协调好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之间的关系,将韧性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城镇扩展单元布局优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韧性防灾建设有利于提升城镇整体韧性水平,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李科[7](2019)在《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文中认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加上小江强烈的流水侵蚀,形成了东川陡峻的地形地势,昆阳群地层在强烈的风化作用下形成了大量的固源物质,在暴雨的激发下,形成了类型众多的泥石流地质遗迹。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就是在这里成功申报了全国第一个以泥石流地质遗迹为主体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在公园成功申报之后就要进入到规划建设阶段,而本文就是以规划建设中难度最大,最为重要的解说系统的构建为主线完成本篇论文写作的。本文以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布局为框架,结合遗迹点的空间实际、类型特点和现有基础设施布设,设计了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的7个科普功能片区和4条科普游线。同时,总结前人对解说系统的研究经验,依据系统论、地质学、美学、哲学、安全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创建了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系统包括三道程序六个步骤,三道程序为管理程序、解说程序和接受程序。其中管理程序包括“管理”和“反馈”两个步骤,是解说系统的保障,承担解说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解说程序包括“优选”、“提炼”和“表达”三个步骤,是解说系统的核心,“优选”合适的解说目标,“提炼”其蕴含的地球科学知识,编制科学严谨的解说内容,再选择合适“表达”媒介,形成一个完美的解说成果;之后就是进入接受程序,解说程序形成的成果就是为地质公园游客,也就是解说信息的“接收”者准备的,所以,“接受”者游客是解说系统的关键,游客在“接受”完成之后,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通过“反馈”步骤反映到公园的“管理”方,最终完成一个互联互通、良性循环、完整高效的解说系统。以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为框架,结合泥石流遗迹景观的“特殊性”(泥石流地质遗迹具有地质遗迹和地质灾害双重属性),以公园的实际为着眼点,应用“3S”技术(GPS、RS、GIS三者集成技术),使用MapGis、ArcGis、DGSS(数字地质调查系统)、Photoshop等软件,尽可能细致的对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资源进行“管理”、“优选”、“提炼”、“表达”、“接受”及“反馈”,为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建设提供实质性的建议,在“优选”步骤中,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利用yaahp软件建立优选模型,在对解说系统规划时尽可能紧跟时代步伐,规划使用AR、VR等现代技术,并提出博物馆建设的“小江流域泥石流清明上河图”等较为新颖的解说建设创意,同时也结合经费实际,提出分批次的建设,例如在信息化建设中分为三个批次进行建设,使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规划可实现性更强,为将来公园的建设提供实质性的参考。

付志国[8](2019)在《汤丹镇古村落空间格局与地质灾害危险性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灾山地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差异较大,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区域,然而,在灾害环境的作用下还是有许多古村落得以留存下来,其空间布局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灾害环境,这些留存至今的古村落在空间格局上与当地地理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有着紧密联系,研究多灾山地区域古村落空间格局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关联性对我国乡村建设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国家振兴乡村战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东川区汤丹镇古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灰色理论、GIS技术、ENVI技术以及分形理论探究了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对古村落空间格局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机制。首先,基于GIS技术与灰色关联法构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并得到汤丹镇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图与各指标危险性分级图;其次,运用GIS统计汤丹镇古村落空间格局要素(道路与建筑)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图与各指标危险性分级图中所占比例与分布规律,并以此探究地理环境、自然灾害与古村落空间格局要素(道路与建筑)的关联性及作用机制;最后,运用网格维数测算建筑与道路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探寻在环境灾害双重作用下古村落居民自发性趋利避害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灰色关联法与GIS技术耦合模型构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在方法技术上克服了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中人的主观判别性,在研究空间上实现了研究单元的连续性。各评价指标权重依次为:坡度(0.1161)、相对高差(0.1158)、年均降雨量(0.115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146)、植被覆盖率(0.1132)、高程(0.1122)、地质灾害隐患点距离(0.1091)、河流距离(0.1023)、断裂带距离(0.1014);(2)除了植被、坡度和地震峰值加速度三个指标,其余指标危险性分级中,道路与建筑位于低、中低和中危险性区域所占比例之和均大于80%,位于低、中低危险性区域所占比例之和均为70%左右。分别对比道路、建筑危险性分级比例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比例可知,差值为负数的指标有三个,并且差值非常小,说明在66.7%指标危险性中,道路、建筑在低危险性、中低危险性所占比例之和大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低危险性、中低危险性所占比例之和;(3)将汤丹镇指标危险性各级别比例和汤丹镇指标危险性道路、建筑占比对比分析,二者在数值上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说明受各自然灾害和地理环境影响,汤丹镇道路、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与人居环境的优劣保持高度的同一性,并主体上沿着高危险性环境递减;(4)汤丹镇道路与建筑在形态上具备明显的分形特征,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均衡性、紧凑型,说明在灾害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古村落空间格局从原始的地理资源聚集型转变为均衡型分布,从侧面补充证明了汤丹镇古村落自发性趋利避害的自然规律,表征古村落在空间格局上的防灾智慧。

张恒曼[9](2019)在《基于泥石流易发性评估的东川区村落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东川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背景,泥石流灾害多发,破坏力大,是造成重大损失的首要地质灾害。东川区村落分布广而众多,泥石流灾害对村落的威胁最大,曾淹没了当地众多村庄建筑、农田以及毫无防备的村民,迫使众多村庄搬迁。在时间长河中,村落受灾害影响其空间布局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村落的防灾规划是城乡防灾减灾规划中的重要一环,从防灾规划视角探究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估下的村落分布特征及规律,不仅能够有效评估区域泥石流灾害的易发性,还能够为村落的分布特征研究加入泥石流灾害因素,从而使得村落的分布研究更有意义。本文参考前人研究和泥石流易发性区划的相关规范,依据因子选取原则总结了一系列指标,运用统计学当中的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确定最终参与泥石流易发性评估的因子。再通过信息量模型法求出各因子各层级的信息量值,由信息量值叠加、自然断点法重分类得到东川区泥石流易发性等级分区结果。最后从数量层面探究村落的整体分布和各乡镇分布特征,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各易发分区村落点的密度分布特征以及分布规律。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影响东川区泥石流形成发育的因子有十四个,其中,沟壑密度的方差值最高,对当地泥石流的形成影响最大;(2)研究区划分为高、较高、中、较低和低易发区五个等级,各等级易发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是:10%、24%、29%、23%、14%。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东川区中部和北部金沙江流域,以中部的铜都镇集中面积最大,涉及11个行政村域。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阿旺镇和铜都镇东部;(3)铜都镇位于高易发区的村落最多,阿旺镇和红土地镇位于高易发区的村落最少。通过各乡镇村落的数量分析,将八个乡镇按照防灾(泥石流)受重视程度分为四类,其中,应当受到最高重视的是铜都镇,应当受到较高重视的是汤丹镇、拖布卡镇与舍块乡;(4)高易发区村落大部分聚集在铜都镇西部,少部分聚集在乌龙镇、舍块乡、因民镇和拖布卡镇,整体呈现出聚集点多、聚集程度高的特点,集聚中心以铜都镇起戛村和糯谷田村交界处北段地区最为突出;(5)随着区域泥石流易发程度的增高,村落的聚集性也在增加。这是由于高易发区苛刻的地质地貌环境和相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使得居民点的选择受到局限。也间接说明人口密度、人类活动对当地泥石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于辉[10](2019)在《东川大白泥河小流域泥石流迹地遥感探测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泥石流灾害是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环境的一项重大自然灾害,对于山地泥石流来说,泥石流的暴发不仅造成了经济财产损失,泥石流发生过后,迹地的扩张对当地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遥感探测技术以其安全高效快捷的特点在地质灾害勘探调查、信息识别提取、泥石流灾后应急调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使得环境脆弱性空间分析更加方便可靠。云南省东川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一处典型的泥石流多发区,本文以东川区典型泥石流支沟——大白泥沟为研究区,以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地理要素数据为基础,应用多尺度的研究思想,在大、中、小三个不同的研究层次上对泥石流沟进行分析研究:在大尺度——流域层次上,以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分类方法结合不同分类特征对大白泥河流域进行遥感信息解译,对小流域地表覆被进行监测,选取最适合高原山区泥石流小流域的地物信息提取方法;在中尺度——迹地层次上,以泥石流迹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评价模型与评价因子进行山地环境脆弱性评价,得出重度脆弱区即泥石流迹地的基本范围,再以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分类作为限制因素划分出泥石流迹地的准确范围,综合泥石流区段地质特征和光谱特征进行区段划分;在小尺度——区段层次上,以区段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两个方面探讨泥石流各区段变化的趋势,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最终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开展了面向典型泥石流小流域地表覆被空间信息提取的遥感分类技术应用探测方法研究: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对山区小流域进行地表覆被监测,分别采用基于Band Ratios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基于PCA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基于Band Ratios的面向对象分类、基于PCA的面向对象分类四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进行精度评价。对比支持向量机与面向对象两种分类方法,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总体分类精度较低,甚至出现了“孔洞”,存在椒盐效应,说明在地形复杂、地表破碎的微观泥石流沟谷小流域,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并不适用于Landsat影像。在支持向量机分类下,基于PCA的支持向量机总体分类精度较高,说明基于PCA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整体分类效果较好,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因此最适合高原山区泥石流小流域地物信息提取的方法是基于PCA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2)开展基于流域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并综合地表覆被遥感解译分类结果进行修正的泥石流迹地探测研究:针对区域自然灾害环境脆弱性,采用坡度、沟壑密度、NDVI、土壤亮度指数、人口密度5个指数,利用图层叠置模型进行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经过空间叠加分析确定重度脆弱性的范围,再结合遥感解译分类结果修正重度脆弱性评价范围,以此确定泥石流迹地范围,最后综合泥石流区段地质特征和光谱特征进行区段划分。(3)开展典型沟谷型流域的泥石流迹地区段划分及其区段动态变化特征分析研究:从泥石流区段变化的时间特征来看,24年间三个区段都呈现出增长的模式,扩张趋势最为明显的是物源区,为37.56 ha,而扩张幅度最小的是堆积区,为14.09 ha,增长速率因影响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泥石流区段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物源区在正东方向的扩张幅度最大,质心向西偏南方向移动了19.61米,流通区在正北方向的扩张幅度最大,质心总体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了19.71米,堆积区在西北方向的扩张幅度最大,质心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了31.39米。泥石流迹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因素有三:沟床纵比降,降水,物源。综合遥感分类技术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典型泥石流迹地探测分析应用研究,对于深化高原山地泥石流迹地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认识具有现实指导作用与科学意义。但如何利用更丰富的多源数据、运用更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引入更科学的因子、构建更合理的模型方法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的问题。

二、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框架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建设研究 ——以东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路线
第一章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社区
        二、易地扶贫搬迁
        三、移民社区
        四、社区建设
    第二节 解析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问题的理论视角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社区发展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建设现状
    第一节 东川区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节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规模
        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方式
        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概况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活与工作问卷调查分析
        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家庭情况
        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情况
    第四节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组织建设
        一、社区建设的主体
        二、社区制度建设
    第五节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服务建设
        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服务建设
        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保障服务建设
        三、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教育服务建设
        四、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文化服务建设
第三章 东川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建设的困境
    第一节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社区管理体制欠缺
        三、社区管理人员待遇低,人才缺失
    第二节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传统农耕经济被打破,移民生活支出加大
        二、优质企业引进困难,移民收入难保障
    第三节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滞后
        一、社区成员交往陌生化
        二、移民间交往范围缩小化
        三、移民的市民化身份转变滞后
        四、移民对社区认同感低
    第四节 易地搬迁移民社区公共服务层次低
        一、公共设施不均衡,基础设施落后
        二、公共服务跟不上,资源较差
    第五节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困难
        一、社区成员学历低、无劳动技能
        二、劳务输出返回率高
第四章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管理制度
        一、强化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党建建设
        二、注重社区工作人员培养
        三、完善移民社区管理制度
    第二节 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经济体系
        一、完善经济组织发展管理机制,创造企业进驻环境
        二、提高移民劳动技能培训
    第三节 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文化
        一、创造移民交往环境
        二、举办增进移民交往的活动
        三、促进移民角色转变
        四、增强移民的社区认同感
    第四节 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公共服务
        一、完善公共设施
        二、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水平
结论与讨论
    主要研究结论
    相关研究讨论
        一、研究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资源型城市贫困居民生活与工作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访谈问题
致谢

(2)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3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综述
        1.3.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文献计量变化
        1.3.2 我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综述
        1.3.3 发展历程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关规划
        1.5.2 技术路线
        1.5.3 “三条控制线”
第二章 昆明市规划形式的演变与探索
    2.1 昆明市概况
        2.1.1 自然地理与环境概况
        2.1.2 市域-都市核心区
        2.1.3 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
    2.2 昆明市传统规划分期
        2.2.1 传统规划期
        2.2.2 经济发展新时期规划
    2.3 昆明市“多规合一”探索
        2.3.1 “多规合一”具体内容介绍
        2.3.2 “多规合一”价值与不足
    2.4 传统规划到“多规合一”的不断探索
        (1)规划范围的转变
        (2)规划深度的转变
        (3)规划实施和管控力度的转变
    2.5 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试点探索
        (1)准备阶段
        (2)“城总规”阶段
        (3)两规统一阶段
        (4)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阶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研究
    3.1 传统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梳理
        3.1.1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3.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3.1.3 “多规合一”编制技术路线
    3.2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础内容探析
        3.2.1 背景
        3.2.2 基本逻辑
        3.2.3 价值观
        3.2.4 科学体系构建
        3.2.5 可操作性
    3.3 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路线研究
        3.3.1 确定规划范围与期限
        3.3.2 现状研究与基础评价
        3.3.3 底数底图编制
        3.3.4 目标定位与指标体系构建
        3.3.5 规模预测
        3.3.6 市域国土空间格局
        3.3.7 资源与要素配置
        3.3.8 专题专项研究
    3.4 各规划技术路线问题及差异对比
        3.4.1 传统规划技术路线问题分析
        3.4.2 传统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路线差异对比
    3.5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科学性研究
    3.6 基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分析
        3.6.1 基础工作部分特点
        3.6.2 新版《指南》与昆明市实际编制过程差异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三线”划定的昆明实践
    4.1 “双评价”基础
        4.1.1 昆明市自然条件概况
        4.1.2 昆明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1.3 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4.1.4 小结
    4.2 “双评价”与“三条控制线”的关系
    4.3 “三线”划定的必要性研究
    4.4 三条控制线关系梳理
    4.5 “三线”协调存在的问题
        4.5.1 基本农田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4.5.2 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4.5.3 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4.6 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昆明实践
        4.6.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4.6.2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4.6.3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4.7 昆明市三条控制线划定的矛盾分析
        4.7.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限制因素
        4.7.2 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的矛盾
        4.7.3 永久基本农田与城镇开发边界的矛盾
        4.7.4 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开发边界的矛盾
    4.8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中对控制线划定的要求及昆明实际的区别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路线的优化建议
        (1)注重承上启下、指标传导的作用
        (2)加强部门联动
        (3)顶层规划的指引
        (4)转变增量思维
    5.3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线”划定的管控与保障
        5.3.1 “三线”管控方法的建议
        5.3.2 完善制度保障
    5.4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难点及应对
        (1)欠缺顶层设计、上位规划指导
        (2)责任不清,工作推进难
        (3)数据保密要求导致的资料共享困难
        (4)基础信息平台建设难
        (5)实际操作难度大
    5.5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昆明实际的作用解析
        (1)生态环境改善,优化空间结构
        (2)提高城市宜居性
        (3)凸显历史文化名城优势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访谈记录
附录D: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会议记录整理
附录E: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文件梳理

(3)东川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适宜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乡村聚落的研究
        1.2.2 国内外聚落用地适宜性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
    2.1 人类聚居学相关理论
    2.2 人居环境学相关理论
    2.3 聚落地理学相关理论
    2.4 聚落
    2.5 GIS空间分析
    2.6 适宜性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貌条件
        3.1.3 气候条件
        3.1.4 水资源
        3.1.5 社会经济概况
        3.1.6 自然灾害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1 遥感影像数据
        3.2.2 乡村聚落数据
        3.2.3 交通、水体和农用地数据
        3.2.4 数字高程数据(DEM)
    3.3 研究技术与方法
        3.3.1 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
        3.3.2 空间分析法
        3.3.3 层次分析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聚落影响因素的选取
    4.2 地形地貌影响下聚落分布特征
        4.2.1 依据高程分布特征
        4.2.2 依据坡度分布特征
        4.2.3 依据坡向分布特征
        4.2.4 依据地形起伏度分布特征
    4.3 农用地因素影响下聚落分布特征
    4.4 河流因素影响下聚落分布特征
    4.5 交通因素影响下聚落分布特征
    4.6 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落适宜性评价分析
    5.1 聚落优化布局基本原则
        5.1.1 因地制宜的原则
        5.1.2 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5.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2 聚落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5.2.1 评价因子的选取
        5.2.2 评价因子等级划分
        5.2.3 评价因子的权重确立
    5.3 聚落适宜性分析及优化布局模式
        5.3.1 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5.3.2 内部改造模式
        5.3.3 异地搬迁模式
        5.3.4 优先发展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4)长江上游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与农村扶贫产业用地开发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东川区舍块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成果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图
    第五节 本文创新之处
        一、研究区域选择
        二、有关评价指标选取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第二节 理论基础概述
        一、土地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三、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四、区位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六、系统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社会经济人口概况
        三、数据来源
    第二节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一、东川区舍块乡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
        二、东川区舍块乡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
        三、舍块乡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舍块乡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评价内容与系统
        一、评价内容
        二、评价系统
    第二节 评价单元与方法
        一、评价单元
        二、评价方法
    第三节 参评因子选取原则
        一、主导性原则
        二、综合性原则
        三、可获得性原则
    第四节 参评因子选取及等级划分
        一、参评因子选取
        二、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第五节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
        三、层次单排序计算
        四、一致性检验
    第六节 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评价结果
        二、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第一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目的
    第二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生态优先原则
        四、整体性原则
    第三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向
        一、耕地优化方向
        二、林果产业用地优化方向
        三、林地优化方向
        四、牧草地优化方向
        五、自然生态保护地优化方向
        六、建设用地优化方向
    第四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
    第五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
第六章 优化结果分析及相关对策建议
    第一节 舍块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结果分析
        一、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结果总体分析
        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前后生态效应对比分析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
        二、引导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重视农村扶贫特色产业用地适度开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五、加强政府宣传监管,提高民众科学意识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5)云南省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地震灾害风险理论依据
    2.1 风险定义
    2.2 灾害风险评估
    2.3 地震危险性分析
    2.4 地震脆弱性评估
第三章 云南省地震危险性分析
    3.1 云南省简介及地震概况
    3.2 云南省地震危险性研究方法
    3.3 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
第四章 云南省地震脆弱性评估
    4.1 脆弱性评估指标
    4.2 主成分评估方法简介
    4.3 云南省地震灾害脆弱性分级方法及评估结果
第五章 云南省地震风险区划
    5.1 地震风险区划方法
    5.2 地震风险区划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川滇地区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城镇扩展研究进展
        1.2.2 山地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可能的创新点
    2.3 研究方法
        2.3.1 城镇扩展指数及扩展模式
        2.3.2 随机森林模型
        2.3.3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环境状况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1.4 山地灾害概况
    3.2 数据来源
4 城镇扩展特征测度
    4.1 城镇扩展整体特征分析
        4.1.1 城镇扩展面积
        4.1.2 城市扩展强度
    4.2 城镇扩展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4.2.1 城镇扩展模式划分
        4.2.2 城镇景观破碎度分析
5 县域城镇山地灾害风险评估
    5.1 评价思路
    5.2 指标选择的原则
    5.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 风险样本选择
    5.5 山地灾害风险评估
6 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耦合分析
    6.1 GTWR模型拟合效果评价
    6.2 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宏观耦合分析
        6.2.1 城镇景观破碎度与山地灾害风险的耦合关系
        6.2.2 城镇扩展强度与山地灾害风险的耦合关系
        6.2.3 城镇扩展与灾害风险主导耦合关系演变路径
7 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耦合关系典型案例分析
    7.1 典型案例区选择
    7.2 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评价
    7.3 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耦合分析
    7.4 城镇优化策略
        7.4.1 不同耦合关系类型区城镇优化策略
        7.4.2 基于韧性理念的城镇扩展过程优化框架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地质公园的位置、范围及交通状况
        1.3.1 地质公园的位置、范围
        1.3.2 地质公园交通状况
    1.4 研究背景
        1.4.1 研究现状
        1.4.2 地质公园建设史
        1.4.3 对比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1.6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环境地质特征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新构造运动
    2.5 气象
    2.6 水文
第三章 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
    3.1 地质遗迹类型(前期野外地质遗迹信息采集)
    3.2 地质遗迹特征(后期野外地质遗迹信息采集)
    3.3 泥石流地质遗迹的分类归纳
    3.4 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
第四章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科普功能片区及游线设计
    4.1 地质公园总体布局
    4.2 地质公园功能区划分
    4.3 地质公园游线设计
        4.3.1 综合性旅游线路
        4.3.2 科普旅游线路
第五章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框架构建
    5.1 理论依据
    5.2 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构建
        5.2.1 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构建
        5.2.2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的内涵
    5.3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构成元素分析
        5.3.1 “管理”
        5.3.2 “优选”
        5.3.3 “提炼”
        5.3.4 “表达”
        5.3.5 “接收”
        5.3.6 “反馈”
第六章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建立
    6.1 泥石流地质公园的特殊性
        6.1.1 优选目标
        6.1.2 提炼内容
        6.1.3 表达媒介
        6.1.4 管理部门
        6.1.5 接受游客
        6.1.6 反馈设置
    6.2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的原则
    6.3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的构建
        6.3.1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体系框架
        6.3.2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构成元素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汤丹镇古村落空间格局与地质灾害危险性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在严重自然灾害威胁下我国许多山地用地安全性较差
        1.1.2 在历经灾害侵袭的过程中村落不断进行趋利避害的用地选择
        1.1.3 地质灾害危险性与研究古村落空间格局特征的关系对未来村庄规划布局十分重要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2.1 古村落空间格局研究
        1.2.2 古村落空间格局与环境灾害关系研究
        1.2.3 综述总结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演绎归纳法
        1.5.2 GIS与ENVI技术
        1.5.3 数学模型
        1.5.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论文创新点
    1.8 研究区选取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数据准备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2.1.2 地质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气象水文
        2.1.5 历史灾害
    2.2 研究数据准备
        2.2.1 构建汤丹镇自然村数据库
        2.2.2 构建汤丹镇道路数据库
        2.2.3 构建汤丹镇建筑数据库
第三章 基于GIS与灰色关联法构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
    3.1 指标体系构建准则
    3.2 指标选取
    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1 评价指标数据提取
        3.3.2 基于灰色关联法计算指标权重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准则
    4.2 评价指标危险性分级
        4.2.1 降雨量指标危险性分级
        4.2.2 植被覆盖率指标危险性分级
        4.2.3 河流距离指标危险性分级
        4.2.4 断层距离指标危险性分级
        4.2.5 地质灾害隐患点距离指标危险性分级
        4.2.6 高程指标危险性分级
        4.2.7 坡度指标危险性分级
        4.2.8 相对高差指标危险性分级
        4.2.9 地震峰值加速度指标危险性分级
    4.3 汤丹镇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
    4.4 小结
第五章 古村落空间格局与地质灾害危险性关联研究
    5.1 古村落空间格局与综合危险性关联研究
        5.1.1 道路综合危险性分析
        5.1.2 建筑综合危险性分析
        5.1.3 小结
    5.2 古村落空间格局与指标危险性关联研究
        5.2.1 道路线性元素危险性分析
        5.2.2 建筑点状元素危险性分析
    5.3 基于网格维数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分形研究
        5.3.1 基于网格维数的道路分形研究
        5.3.2 基于网格维数的建筑分形研究
        5.3.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经验总结与规划建议
    6.3 不足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泥石流易发性评估的东川区村落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聚落受到泥石流灾害的威胁
        1.1.2 泥石流灾害影响着乡村聚落的空间布局
        1.1.3 探究乡村聚落的布局与泥石流灾害易发性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泥石流灾害及其易发性评估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小结
    2.3 村落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3.3 小结
    2.4 基于灾害、环境等视角的聚落相关研究
        2.4.1 国外研究进展
        2.4.2 国内研究进展
        2.4.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象水文
    3.2 地质环境条件
        3.2.1 地层岩性
        3.2.2 地质构造
    3.3 泥石流灾害概况
        3.3.1 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情况
        3.3.2 东川区泥石流隐患点分布特征
第四章 构建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估指标体系
    4.1 区域泥石流易发性指标的选取
        4.1.1 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总结区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估指标
    4.2 基于GIS的各指标分级
        4.2.1 处理方法介绍
        4.2.2 内部因素
        4.2.3 外部因素
    4.3 基于相关性分析初步筛选指标
        4.3.1 相关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4.3.2 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4.4 基于方差分析法筛选指标
        4.4.1 方差分析法基本原理
        4.4.2 各因子基础数据的获得及分析
        4.4.3 方差计算过程、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估
    5.1 信息量模型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步骤
        5.1.1 信息量模型法的基本原理
        5.1.2 信息量模型法的应用步骤
    5.2 评估单元划分
    5.3 信息量计算及分析
        5.3.1 内部因素信息量值
        5.3.2 外部因素信息量值
    5.4 易发性评估分区
        5.4.1 信息量叠加
        5.4.2 基于信息量易发性分区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估的东川区村落分布特征研究
    6.1 东川区村落概况
    6.2 东川区村落整体分布特征
    6.3 各乡镇村落分布特征
    6.4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东川区村落分布特征
        6.4.1 核密度估计法基本原理
        6.4.2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各分区村落分布特征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东川区规划建议
    7.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东川大白泥河小流域泥石流迹地遥感探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3S技术应用于泥石流监测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流域地表覆被遥感探测分析研究
    2.1 地表覆被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概述
    2.2 研究区概况
    2.3 遥感数据及预处理
        2.3.1 遥感数据
        2.3.2 图像融合
        2.3.3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
        2.3.4 图像增强
    2.4 参与分类光谱特征选取
        2.4.1 遥感多光谱特征分析
        2.4.2 波段比值(Band Ratios)
        2.4.3 主成分分析(PCA)
    2.5 面向像元的分类方法
        2.5.1 支持向量机分类(SVM)
        2.5.2 不同特征下的SVM分类结果
    2.6 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
        2.6.1 分割算法
        2.6.2 规则创建
        2.6.3 不同特征下的创建规则分类结果
    2.7 精度评定
第三章 基于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泥石流迹地综合探测研究
    3.1 基于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泥石流迹地探测方法概述
    3.2 小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3.2.1 评价方法选取
        3.2.2 评价指标选取
        3.2.3 评价结果分析
    3.3 综合遥感土地利用分类的迹地范围修正
    3.4 综合泥石流区段特征的区段划分方法
        3.4.1 物源区
        3.4.2 流通区
        3.4.3 堆积区
第四章 泥石流迹地时空特征动态变化分析研究
    4.1 泥石流迹地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4.1.1 面积统计
        4.1.2 指标选取
        4.1.3 速率分析
    4.2 泥石流迹地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4.2.1 空间象限
        4.2.2 质心转移
    4.3 泥石流迹地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不同区段的沟床纵比降对比分析
        4.3.2 降水影响因素分析
        4.3.3 物源区有关物源量的探讨分析
        4.3.4 其他影响因素探讨
        4.3.5 防治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四、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框架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建设研究 ——以东川区为例[D]. 王莲.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三线”划定研究[D]. 陈韵.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东川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适宜性分析研究[D]. 赵庆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长江上游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与农村扶贫产业用地开发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东川区舍块乡为例[D]. 董玉婷.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云南省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研究[D]. 乐怡筝. 防灾科技学院, 2020(08)
  • [6]川滇地区城镇扩展与山地灾害风险耦合关系研究[D]. 黄佩.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D]. 李科.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汤丹镇古村落空间格局与地质灾害危险性关联研究[D]. 付志国. 云南大学, 2019(03)
  • [9]基于泥石流易发性评估的东川区村落分布特征研究[D]. 张恒曼. 云南大学, 2019(03)
  • [10]东川大白泥河小流域泥石流迹地遥感探测分析研究[D]. 于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框架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