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玉米的研究与应用

转基因玉米的研究与应用

一、转基因玉米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伟,祝蕾,刘欣泽,安学丽,万向元[1](2021)在《玉米遗传转化与商业化转基因玉米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满足人类需求,转基因育种已经成为改良玉米性状的有效手段。自1996年美国种植商业化转基因玉米以来,利用玉米遗传转化技术开发商业化转基因玉米已取得巨大成功。综述了玉米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的重要步骤,系统总结了已开发的商业化转基因玉米的种类,并对玉米遗传转化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付海滨,李修平,林森,付伟,刘二龙,张明哲,朱鹏宇[2](2021)在《数字PCR技术在玉米及其产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转基因玉米是目前全球商业化种植的4大转基因作物之一,也是转化体获批数量最多的转基因作物,随着全球转基因玉米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加,其安全性也越来越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各国都非常重视转基因玉米产品监管和检测,转基因标识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使转基因检测技术从定性发展到定量,数字PCR技术因具有绝对定量、灵敏度高、精准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在玉米及其产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文中介绍了数字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其在转基因玉米及其产品检测领域的应用。

肖小溪,杨艳萍,杨光,王友华,董瑜[3](2021)在《基于“融合”视角的中美两国转基因玉米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玉米是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工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主题。本文基于近年来兴起的"融合"范式,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发展"的全链条态势分析逻辑框架,开展中美两国转基因玉米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比较。结果表明,美国在"转基因玉米"创新价值链上具有多节点相互衔接和协同发展的优势,保障其在目标结果端(商业化种植和生产)居于全球性垄断地位;我国"转基因玉米"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之间有一定的贯通和衔接,但创新价值链的前端和后端(生产试验、产业化)的衔接性较弱,在商业化发展道路方面任重道远。本文既是科技领域态势分析方法在"融合"范式下的新发展,也为我国转基因玉米的发展态势判断提供了有价值的结论。

梁晋刚,张旭冬,毕研哲,王颢潜,张秀杰[4](2021)在《转基因抗虫玉米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商业化种植,成为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推进器之一。近年来,转基因抗虫玉米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控制了靶标害虫的发生危害,降低了化学杀虫剂的施用,为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介绍了全球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与转基因抗虫玉米种植相关的生态问题,并提出了推进转基因抗虫玉米在我国产业化的相关建议。

王凤军,陈强,叶素丹,许海锋,宣红霞,杨伊平,周叶熹[5](2021)在《转基因玉米品系及转化体成分四重实时荧光PCR快速鉴定》文中指出Bt11转基因玉米品系是耐除草剂抗虫玉米,MIR162和Mon89034是鳞翅目昆虫抗性的单抗虫玉米,均是国内外出入境监管主要关注的转基因玉米品系。本研究通过靶标基因筛选、转基因阳性样品采集、核酸样本制备、多重引物和荧光探针组合筛选、反应体系优化以及方法学验证等过程开发建立了四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结果表明该技术的使用可实现一个反应管中同时检测MIR162、Bt11、Mon89034三个玉米品系的特异性基因序列和一个编码玉米淀粉合成酶异构体zSTSII-2 (zSSIIb)玉米内源基因。通过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特异性S曲线与对应的阈值大小分析可判定样品中是否含有这三个转基因玉米品系及其转化体成分。经方法学特异性检测,结果与转基因检测金标准的单实时荧光PCR结果一致;经平行样和灵敏度测试,最低检测限为18个拷贝;经标准曲线扩增分析,四个基因的扩增效率均在90%~110%范围内,扩增效果良好。该方法从DNA提取到报告结果不足3 h,可缩短检测时限,节约试剂耗材成本,操作简单易行,满足高通量特征,可为市场流通产品品系和转基因成分的实时监管和快速鉴定提供技术支撑。

赵贺[6](2021)在《抗旱抗虫双价基因转化玉米及抗性鉴定》文中提出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玉米连作次数增多,近年来玉米生长所面临的干旱胁迫与玉米螟虫害的情况变得愈发严重复杂。面对复杂逆境,培育具复合抗性性状的玉米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抗旱与抗虫基因的利用是提高作物抗逆性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前期研究中克隆的玉米内源基因Zm PS1(脯氨酸合成酶相关基因,抗旱功能)与外源基因cry1Ab13-1(抗虫功能)构建双价植物表达载体,使用超声波花粉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对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转化,筛选鉴定双价转基因株系,并对其进行苗期抗旱鉴定与室内外抗虫鉴定。本研究旨在获得抗旱性与抗虫性均得到提高的转基因玉米自交系,为下一步组配复合抗性品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利用无缝克隆法构建了Zm PS1基因与cry1Ab13-1基因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经过蓝白斑筛选,重组载体的双酶切验证,目的基因的PCR检测以及载体测序,确定插入片段准确,重组载体构建成功。2.利用超声波花粉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玉米自交系W55与W107,经过草铵膦抗性筛选与PCR鉴定,获得T1阳性株系.随机抽取T2、T3代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cry1Ab13-1基因以单拷贝的形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各自交系整合位点不同;同时对T2、T3代阳性植株进行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Zm PS1与cry1Ab13-1基因在转基因植株的根、茎和叶等部位均有表达,且在叶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不同自交系及不同世代的表达情况均存在差异。最终获得超声波花粉介导法转化的W55转基因株系OE-1与花粉管通道法化转化的W107转基因株系OE-2。3.利用室内断水方法模拟干旱胁迫,对T3代阳性植株进行苗期抗旱鉴定,结果显示在3、7、11、15天的干旱胁迫下,OE-1的脯氨酸含量为5.81μg/g、7.04μg/g、16.24μg/g及20.35μg/g,显着高于受体对照1.58、1.28、1.95及1.82倍;OE-2的脯氨酸含量为3.88μg/g、5.42μg/g、10.18μg/g及14.80μg/g,显着高于受体对照1.47、1.53、1.45及1.49倍,这与定量PCR检测结果中Zm PS1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显着表达相印证。此外,转基因植株的干物质重量、相对含水量、SOD活性、POD活性等数值在胁迫第15天均显着高于受体对照,MDA含量则显着低于受体对照。综合各项结果,本文认为Zm PS1基因的过量表达引起了转基因植株过量积累脯氨酸,进而导致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显着提高。4.室内生物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喂食6天后,转基因玉米组幼虫死亡率高于受体对照组1.77倍,转基因玉米叶片被吞食克高于受体对照1.42倍,均有统计学意义。田间生物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在接虫14及21天后,转基因植株食叶级别显着低于受体对照,对玉米螟的抗性由中抗水平提升至抗性水平。因此可认为转cry1Ab13-1基因能够提高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

岳润清,刘璐,铁双贵,徐心志,陈娜娜[7](2021)在《转Cry1Ab-t基因玉米YA108的获得及其抗虫性鉴定》文中认为为了培育优良的抗虫玉米自交系,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含有自主改造合成的抗虫基因Cry1Ab-t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m导入玉米杂交种HiII基因组中,通过双丙氨磷筛选、PCR检测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采用RT-PCR、试纸条、ELISA方法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抗虫性鉴定。结果表明,用双丙氨磷筛选后,获得了116株转基因玉米植株;经目的基因Cry1Ab-t和标记基因Bar的PCR检测,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82株。选取长势好的转基因材料YA108进行RT-PCR、Bt-Cry1Ab/Ac试纸条和ELISA分析发现,转基因玉米YA108的Cry1Ab-t基因在转录、翻译水平上均表达。玉米花丝接虫试验表明,非转基因玉米花丝虫食严重,表现为高感玉米螟;而转基因玉米YA108花丝抗虫效果明显,均达到高抗水平,抗虫性表现稳定;吐丝期接虫试验表明,非转基因玉米接虫后期被咬食严重,茎秆多处有蛀孔,伤口处大多有霉菌,而转基因玉米YA108没有受到危害。田间接虫后,无论叶片和花丝,转Cry1Ab-t基因抗虫玉米材料YA108对亚洲玉米螟都具有非常好的抗性,能够短时间杀灭玉米螟幼虫,并极大程度减少了由于虫害引起的霉变。室内和田间接虫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YA108对亚洲玉米螟有较强的杀虫效果,田间抗虫等级为1级,抗性水平为高抗。

叶绵圳,黄芩,邓贵仲,代欢,李梦寒[8](2020)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为转基因玉米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来源于SCI期刊、E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评价系统)的738篇中国转基因玉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中国转基因玉米的研究现状与趋向。结果表明:中国转基因玉米的文献量及分布期刊总体随年度推进呈增长趋向,专业类期刊为主要刊载物,其中《玉米科学》相较于其他期刊优势显着;所获基金资助主要来自国家层面;作者和发文机构对该方向的研究均有较好的连续性;转基因抗逆玉米及其抗逆机制与性状改良是目前热门研究方向。

王友华,邹婉侬,柳小庆,王兆华,孙国庆[9](2019)在《全球转基因玉米专利信息分析与技术展望》文中指出转基因玉米是当前全球第二大转基因作物,在保障人类能源、饲料、工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智慧芽数据库(PatSnap)对欧盟、美国及中国等国家或地区收录的1985~2018年全球转基因玉米技术领域专利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全球转基因玉米专利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技术分布与格局及研发热点,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研发单位转基因玉米研发的竞争力,对未来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展望。

张正岩[10](2018)在《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的风险预判研究》文中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从而定向改变生物体遗传性状的技术。借助转基因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在保护生态系统、缓解资源压力、改善产品品质、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正式批准棉花、番木瓜、杨树、番茄、矮牵牛和甜椒6种转基因农作物进行产业化生产,颁发了转基因Bt水稻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生物安全证书,加快实现了转基因作物从纤维作物----饲料作物----粮食作物的产业化进程。然而,如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一样,转基因技术在带来巨大社会经济利益的同时,争论从未间断,其中转基因作物技术商业化风险的不确定性是关于是否应该加快推进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争论之一。因此,很有必要探究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即技术从研发到商业化应用这段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由于转基因玉米技术在中国尚未商业化应用,所以本研究为事前研究。事前研究具有一定的预判性和前瞻性,对政府的决策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考虑到转基因玉米技术的商业化处于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始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此拟选择技术商业化风险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访谈各个领域专家收集数据,以弥补数据信息的不足,同时赋予专家以不同权重来保证数据的科学性。最终通过风险矩阵方法预判出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的风险水平,提出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本文首先对风险有关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界定与阐述,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在转基因玉米技术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为下文更全面地识别风险做铺垫;其次,根据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由实验室阶段到产品化阶段再到商业化阶段的过程以及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所依附的宏微观环境等,通过德尔菲法的技术手段识别出技术商业化涉及的技术风险、交易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投入风险、管理风险及环境风险等七类风险中具体的风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以风险矩阵与模糊理论、层析分析法相结合的风险测度流程。最后,文章应用该风险评价体系对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进行了度量与评价,同时对评价结果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结论如下: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的总体风险等级为“中等”,整体上说明中国实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是较为乐观的;法律政策风险、市场接受容量风险、技术适用性风险、是影响技术商业化的关键性因素,紧随其后的是市场接受时间风险、配套技术可获得性风险、知识产权等风险;为防范技术商业化的风险,中国应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改革转基因技术研发体系、提高转基因玉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意识、重视配套技术的研究与跟进、强化转基因科普工作等措施。

二、转基因玉米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玉米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遗传转化与商业化转基因玉米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1 遗传转化方法的改进
        1.1.1 基因枪转化法
        1.1.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1.2 受体基因型和胚性愈伤诱导优化
    1.3 筛选系统的改良
        1.3.1 负向筛选标记
        1.3.2 正向筛选标记
        1.3.3 可去除筛选标记
2 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开发研究进展
    2.1 抗虫转基因玉米
    2.2 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
    2.3 耐旱转基因玉米
    2.4 优质、富营养转基因玉米
    2.5 雄性不育转基因玉米
    2.6 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
3 展 望

(2)数字PCR技术在玉米及其产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2 数字PCR技术在玉米及其产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中的应用
3 问题与展望

(3)基于“融合”视角的中美两国转基因玉米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全链条态势分析的逻辑框架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4. 结果与分析
    4.1 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的衔接性
    4.2 从技术研发到生产试验的衔接性
    4.3 从生产试验到市场推广的衔接性
5. 结论与展望

(4)转基因抗虫玉米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转基因抗虫玉米商业化情况
2 中国转基因抗虫玉米研发情况
3 转基因抗虫玉米商业化种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靶标害虫抗性产生
    3.2 次生害虫暴发
4 对我国转基因抗虫玉米研发和商业化的启示
    4.1 制定有效的靶标害虫抗性治理策略
    4.2 加强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
    4.3 加强转基因农业与非转基因农业共存的保障措施

(5)转基因玉米品系及转化体成分四重实时荧光PCR快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
    1.3 方法
        1.3.1 样本核酸提取
        1.3.2 引物和探针设计
        1.3.3 转基因玉米品系多重荧光PCR方法建立
        1.3.3.1 转基因玉米品系单转化体特异性验证
        1.3.3.2 转基因玉米品系多重荧光PCR反应条件优化
        1.3.4 转基因玉米品系多重实时荧光PCR特异性检测
        1.3.5 灵敏度检测
        1.3.6 适用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核酸提取结果
    2.2 引物和探针标记和筛选结果
    2.3 多重荧光PCR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2.4 多重荧光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2.5 多重荧光PCR重复性和灵敏度检测
    2.6 样品检测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6)抗旱抗虫双价基因转化玉米及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抗旱性的相关研究
    1.2 Cry蛋白与转基因抗虫育种
    1.3 多价转基因玉米的研究进展
    1.4 转基因玉米的获得与鉴定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第二章 Zm PS1与cry1Ab13-1双价植物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分子鉴定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_3代转基因玉米的苗期抗旱性鉴定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_3代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抗性鉴定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转Cry1Ab-t基因玉米YA108的获得及其抗虫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
        1.2.2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1.2.3 转基因植株目的基因的表达
        1.2.4 转基因玉米的抗虫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Cry1Ab-t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
    2.2 转Cry1Ab-t基因玉米植株中外源基因的PCR检测
    2.3 转Cry1Ab-t基因玉米植株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
    2.4 转Cry1Ab-t基因玉米株系抗虫性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8)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度载文量
    2.2 来源期刊
    2.3 作者和发文机构
        2.3.1 作者
        2.3.2 发文机构
    2.4 基金分布
    2.5 下载和被引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9)全球转基因玉米专利信息分析与技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方法
        1.2.1 全球转基因玉米专利技术趋势与布局分析
        1.2.2 国内外转基因玉米专利的比较分析
        1.2.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球转基因玉米专利申请情况
    2.2 全球转基因玉米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3 重点技术领域技术分析
    2.4 重点受理国家地区分析
    2.5 各国研发能力分析
    2.6 各国研发机构技术聚焦及应用布局
    2.7 主要申请机构竞争力分析
    2.8 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2.9 中国转基因玉米专利的竞争力分析
        2.9.1 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受理情况
        2.9.2 国内外同族专利数量及被引专利数量的对比分析
        2.9.3 国内外主要研发单位发展策略与竞争比较分析
3 结论
    3.1 全球转基因玉米的研发趋于稳定,中国专利与国际先进仍有差距
    3.2 我国转基因玉米专利的申请主体与国外研发主体差异度大
    3.3 我国转基因玉米专利增长迅速,质量有待提高
    3.4 跨国公司仍是转基因玉米的市场竞争主体
    3.5 我国新兴企业在该领域潜力巨大
4 展望
    4.1 转基因玉米的产业仍将不断推进
    4.2 转基因玉米的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多样
    4.3 新的转基因性状与新兴基因操作技术成为研发热点

(10)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的风险预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转基因玉米技术
        2.1.2 技术商业化
        2.1.3 风险
        2.1.4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创新扩散理论
        2.2.3 市场需求拉引理论
        2.2.4 风险规避理论
        2.2.5 三角模糊数理论
3 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的理论分析
    3.1 转基因玉米技术发展概述
        3.1.1 转基因玉米技术发展现状
        3.1.2 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2 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分类与识别
        3.2.1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分类
        3.2.2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识别
    3.3 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的可能成因分析
        3.3.1 基于人机系统工程理论的风险可能成因分析
        3.3.2 基于因果分析法的风险可能成因分析
4 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测度方法与指标选择
    4.1 常见风险测度方法
    4.2 风险矩阵方法概述与改进
        4.2.1 风险矩阵方法概述
        4.2.2 风险矩阵方法的改进
    4.3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指标选择
    4.4 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水平测度
        4.4.1 风险发生概率确定
        4.4.2 风险影响程度确定
        4.4.3 风险等级确定
        4.4.4 评估结果还原
    4.5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总体风险评价
        4.5.1 各风险权重确定
        4.5.2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总体风险水平
5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预判实证分析
    5.1 评估数据来源
    5.2 同级风险重要性排序
        5.2.1 确定专家组评分成员的评分权重
        5.2.2 确定风险发生概率
        5.2.3 确定风险影响程度
        5.2.4 确定风险等级
        5.2.5 确定Borad序值
    5.3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权重确定
        5.3.1 计算准则层指标权重
        5.3.2 确定指标层的指标权重
    5.4 结果分析
        5.4.1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总体风险水平
        5.4.2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6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防范措施
    6.1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技术的适用性
    6.2 改革转基因技术研发体系,降低竞争力与市场时机风险
    6.3 强化转基因玉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意识,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6.4 重视配套技术的研究与跟进,增强应对可获得性风险能力
    6.5 强化转基因科普工作,减少市场接受度风险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转基因玉米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遗传转化与商业化转基因玉米开发[J]. 何伟,祝蕾,刘欣泽,安学丽,万向元.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1
  • [2]数字PCR技术在玉米及其产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中的应用[J]. 付海滨,李修平,林森,付伟,刘二龙,张明哲,朱鹏宇. 辽宁农业科学, 2021(06)
  • [3]基于“融合”视角的中美两国转基因玉米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比较分析[J]. 肖小溪,杨艳萍,杨光,王友华,董瑜. 今日科苑, 2021
  • [4]转基因抗虫玉米发展现状与展望[J]. 梁晋刚,张旭冬,毕研哲,王颢潜,张秀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1(06)
  • [5]转基因玉米品系及转化体成分四重实时荧光PCR快速鉴定[J]. 王凤军,陈强,叶素丹,许海锋,宣红霞,杨伊平,周叶熹. 中国粮油学报, 2021(12)
  • [6]抗旱抗虫双价基因转化玉米及抗性鉴定[D]. 赵贺.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7]转Cry1Ab-t基因玉米YA108的获得及其抗虫性鉴定[J]. 岳润清,刘璐,铁双贵,徐心志,陈娜娜. 华北农学报, 2021(02)
  • [8]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J]. 叶绵圳,黄芩,邓贵仲,代欢,李梦寒.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3)
  • [9]全球转基因玉米专利信息分析与技术展望[J]. 王友华,邹婉侬,柳小庆,王兆华,孙国庆.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12)
  • [10]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的风险预判研究[D]. 张正岩.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转基因玉米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