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建筑史”课程与建筑学生素质教育

论“中国建筑史”课程与建筑学生素质教育

一、论《中国建筑史》课程与建筑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飞[1](2020)在《国内外建筑史教材教参资源比较研究》文中提出

王冰清[2](2020)在《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文中指出插图,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再现性和说明性的绘画,它依附于文本而存在。本文针对插图艺术在不同功能作用下的表现方法与发展现状,一方面回归插图原本解释说明的性质,一方面又以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出现,运用于各个领域。分析了插图定义扩展的必然性,论述了插图艺术经过扩展后的功能性转换、手法衍生、内涵变化。分析了“信息时代”的视觉文化背景插图的现状,讨论了插图艺术的功能性转换及运用多样手法表现的客观原因。进而从图解演绎与信息的视觉化呈现入手,分析不同领域对插图艺术的需求,直观再现、分析能力、传播效果、接受度等。突出了“以图解为方法”这一当下信息视觉化的需求和表现特征,分析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插图的图解方法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及对视觉文化的影响,可以为插图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与参照。

肖翎[3](2020)在《装配式建筑模型在某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建筑领域也迎来了新的改变,传统的施工方式逐渐被新型化以及工业化的方式所替代,即装配式建筑开始走上现代建筑的舞台。在当下科学与技术共同繁荣的社会潮流中,装配式建筑目前在业内十分兴盛、发展向好,在我国的各个地区中应用广泛,亟需更多的精通装配式建筑中的各种技术与能力兼备的人才并与之相匹配。笔者通过网络查阅信息及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装配式建筑技能型人才比较匮乏,关于在装配式建筑的人才培育方面须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全国多个城市的中职学校把握住此机会已经开始了培养装配式建筑的人才,在教授这方面的课程中通过借助装配式建筑教学模型来完成教学,因此装配式建筑模型在中职的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如何有效的应用意义重大,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本文中对贵州的某中职学校的建筑类专业的师生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其分析得到了装配式建筑模型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情况,存在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在基于模型的自主学习中存在意识淡薄等方面的问题。然后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中职建筑类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学校装配式建筑实践教学条件从加强装配式建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应用装配式建筑模型进行学习的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对装配式建筑模型的这一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规避上述调研发现的问题,笔者在2018级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装配式建筑的学习课堂中进行实践和研究,设计出一份关于较规范的装配式建筑模型在预制保温墙板吊装实训的应用案例,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的方式,验证笔者所设计和实践的应用案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将装配式建筑模型与装配式实训类课程相结合,教师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利用装配式建筑模型来辅助实践教学,从应用的情况来说,对于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是显着的。并为中职院校利用装配式建筑模型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提供参考。经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将装配式建筑模型应用于中职实践的教学中,利用其直观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征,来有效的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对装配式建筑模型在中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性。

李久君[4](2020)在《场域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略初探》文中提出创新能力是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与拓展能力的叠加和耦合,是整体功能有机结合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南昌大学建筑学132班的人才培养实践为个案,探讨场域视角下创新能力培养的方略和效果,认为管理能力场域强调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识教育和理论实践学习则是专业能力场域的重要组成,而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项目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则是拓展能力场域的推进器。结果显示,该方略以学生为中心,将科研融入课堂,在实践中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方略,认为应植入多元观点,打破现有知识的固化和权威态势;坚持动态发展的眼光,应对全球化、新型信息化下的知识更新;营造包容性支撑环境,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设制度保障。

成方[5](2020)在《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建筑文本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语文教材中,各学段都选取了一些有关中国古建筑方面的文本,但在教学过程中,这类文本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当前有关这类文本的教学研究也相对匮乏。本文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中国古建筑文本,通过分析中国古建筑文化内涵和科学内涵在各个学段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呈现情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一线教师教学经验,提出针对中国古建筑文本的教学目标,分析目前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中国古建筑文本的教学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科学素养。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分析中国古建筑的内涵。中国古建筑的内涵包括文化内涵和科学内涵两个方面,因此中国古建筑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意义不单单是停留在文本本身,还需以多维视野去审视它。各学段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建筑文本内容丰富,既有古建筑型类文本,也有古建筑元素文本,选文角度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改变。第二章,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建筑文本教学现状分析。在中国古建筑文本的教学中有许多教学课例,分析这些课例有助于构建特定类型体系化教学思路。学段不同,对中国古建筑文本的教学设计也不同,小学阶段偏重厘析历史文化遗产概念,启发兴趣,蕴育情怀;初中阶段偏重深入体味古建筑内涵,传情会意,拓宽视野;高中阶段更重视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归属感,激发责任心。第三章,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建筑文本教学策略研究。要提高中国古建筑文本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到课前、课中、课后几个环节的结合,各个环节的教学策略也有所差异。课前要转变观念,打破思维惯性;课中要针对性和可行性要有机统一;课后要连贯、多样地开辟课外拓展活动,培养责任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文物保护行动。

臧银玲[6](2019)在《大数据背景下《中国建筑史》的CDIO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高校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很多高校开始尝试推进工程教育CDIO改革。《中国建筑史》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以CDIO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大数据背景下推进《中国建筑史》课程改革的措施。

刘源[7](2018)在《模型制作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建筑教育的不断发展,模型教学的方式逐渐被高校建筑专业广泛应用,模型参与到教学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形式是近年来—直被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传统的建筑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各高校教学研究的要点。众多建筑院校也逐渐把模型制作引入到建筑历史教学中,通过模型建构、模型制作的过程学习建筑史。虽然模型制作的方式、目的不同,但是将模型和建筑历史的学习结合起来,对建筑历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青岛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为立足点,首先回顾模型制作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简述古建筑模型制作与中国建筑史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从中总结出古建筑模型制作对中国建筑史学习的影响,在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模型制作过程对学生的建筑史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对中国建筑史课程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希望能给其他建筑院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好的借鉴作用。论文结构共分六章。第二章从模型及模型制作在建筑学领域的定义及发展展开陈述。第三章总结性地阐述了目前模型在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并对相关教学实例进行探讨,同时,对国内外中国建筑历史教学现状及模型制作在建筑史教学中的实践内容进行分析。第四章、第五章则对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史模型制作课程的实践内容做详细介绍,并通过对授课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和调研后,对课程效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刘青[8](2016)在《基于MOOC与SPOC理论的青岛理工大学中建史混合式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建筑史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一门学科基础课,伴随建筑学专业的设立而建立,是各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发端于加拿大,兴起于美国的MOOC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迎合了信息时代中人们对于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其后出现的SPOC弥补了MOOC平台在小规模私人定制领域的不足,也快速席卷全球。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通过研究分析MOOC、SPOC和混合式三种教学模式,结合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建筑学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全文共分为6个部分展开论述:第1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系统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章分析了MOOC与传统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区别,并以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史》课程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第3章解析了SPOC与MOOC的区别,并列举多个国外案例进行研究。第4章首先叙述国内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情况,然后以上海共享课程为案例,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第5章着重介绍青岛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史课程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与尝试。第6章对结论进行总结。

常青[9](2015)在《“传统的延续与转化是必要与可能的吗?”——“建筑理论与历史(一)”课程的建构与思考》文中指出本文据201 5中外建筑史教学国际研讨会主题发言修订增补而成,内容以讨论国家精品课程"建筑理论与历史(一)"为主,并包含研究生"中国建筑史"课程部分要点的解析。课程关注了"新史学"对建筑学的影响,拓展了传统问题观察和思考的视野,对建筑传统的价值和前景作了新的诠释。文中重点讨论了中国建筑史的一些关键命题和认知方法,如提出以方言区为参照划分风土匠作谱系,官式建筑演化与斗栱铺作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进化中的异质交融现象及其影响等。文末还讨论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演进的主脉。

李婧[10](2015)在《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遗产测绘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中国建筑遗产测绘事业已经过80年发展历程,由于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如管理机制不完善、标准要求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大量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主要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测绘成果及相关历史文献、访问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自中国营造学社开创性引入西方测量方法调查古建筑以来,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实践与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实践成果、理论与技术发展,尽可能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遗产测绘的发展变化脉络,对于解决测绘领域的发展瓶颈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按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历史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进行论述。首先回顾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中国进行的建筑调查测绘实践,分析了中国营造学社系统开展建筑遗产测绘的背景和条件,进而对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社、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活动进行考察,分析了上述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建筑遗产测绘对于古建筑维修向文物保护工程转化的作用。其次,将1949年以后文物建筑测绘的历程以19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对文物测绘的实践历程、管理体制、技术理念、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然后,对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史进行个案研究,作为共和国建立之后高等院校从事建筑测绘遗产活动的缩影。最后,就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存在误区、争议或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试图审视因果,以史为鉴,在已有的宏观建筑史学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论《中国建筑史》课程与建筑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建筑史》课程与建筑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起源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插图相关性概念解读
        一、图画
        二、图像
        三、图解
        四、图式
        五、图示
        六、图谱
        七、图形
        八、图案
        九、图法
        十、图像化
        十一、视觉化
第一章 :概念与延伸:功能的系列解读
    第一节 关于插图概念的功能与表达方法
        一、插图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二、插图的说明性
        三、插图的技术性
        四、插图的实用性
        五、插图的图解方法
    第二节 关于插图的分类与图解表达
        一、技术性的图示
        二、说明性的图解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图画与认知:信息的图解演绎
    第一节 视觉符号与启蒙教育
        一、看图识字
        二、看图说话
    第二节 板书图示与概念表达
        一、简笔画与知识表达
        二、视觉图示与原理推演
    第三节 手绘图示与信息交流
        一、现场草图与直观解读
        二、边说边画与信息传递
    第四节 手机信息与视觉的符号化
        一、基本功能与使用方式导视
        二、网络表情系列与情感语言交流
        三、衍生扩展与动态变化解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与引导:使用说明及过程操作
    第一节 原理结构与装配图示
        一、家用电器的结构与功能表达
        二、手工制品的工艺分析与制作流程
        三、拼装玩具的构件与步骤说明
    第二节 地域信息与图像引导
        一、出行路线规划与插图手法
        二、地形地貌的介绍与图像表示
        三、特殊地图的不同用途与插图形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学与视觉:复杂原理的图示表达
    第一节 人体解剖与医疗功用
        一、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笔记
        二、安德烈·维萨里的解剖学绘画
        三、中医经络穴位的制图艺术
    第二节 博物与手绘:动植物标本图解
        一、《发现之美》与自然史考察的视觉笔记
        二、乔治·居维叶的生物学幻想图示
        三、标本图画与中国工笔绘画及郎世宁绘画的比较
    第三节 建筑·图示:建造的结构与演示
        一、彼得·埃森曼的《图解日志》
        二、梁思成营造学社考察札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动与图式:动态的三维分解
    第一节 体育运动的步骤图解
        一、广播体操的推广与图示呈现
        二、跳台跳水运动的姿势规范与得分说明
        三、太极拳分解动作的图示演绎
    第二节 舞蹈教学中的图示说明
        一、现代舞的技术训练图示
        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解说
        三、体育舞蹈的技术规范
    第三节 肢体语言与插图表现
        一、手旗旗语的信号传达与航运保障
        二、手语的学习与信息传递
        三、魔术表演的动作分解与图示揭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归纳与总结:作为插图表达方法的图解
    第一节 理性的图示
    第二节 感性的图解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装配式建筑模型在某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上的意义
        1.2.2 实践上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从做中学”理论
        1.5.2 “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
2 装配式建筑模型与中职实践教学的相关概述及剖析
    2.1 装配式建筑模型的概述
        2.1.1 装配式建筑模型的概念
        2.1.2 装配式建筑模型的特点
        2.1.3 装配式建筑模型的分类
    2.2 中职实践教学的概述
        2.2.1 实践教学的概念
        2.2.2 装配式建筑模型课程的实践教学
        2.2.3 实践教学的优点及意义
        2.2.4 中职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2.3 应用研究
    2.4 中等职业教育建筑类专业实践课程的特殊性及特点
    2.5 装配式建筑模型对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2.6 本章小结
3 装配式建筑模型在某中职学校实践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装配式建筑模型的基本应用情况
    3.2 装配式建筑模型在贵州省某建筑类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3.3 模型在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查
        3.3.1 调查目的
        3.3.2 调查对象及方法
        3.3.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3.4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3.3.5 调查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对策建议
    4.1 装配式建筑模型在中职实践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2 相关的策略及建议
    4.3 本章小结
5 装配式建筑模型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案例
    5.1 “装配式预制保温墙板吊装”实训教学案例的前情简介
    5.2 对“装配式预制保温墙板吊装”实训教学的分析
        5.2.1 “装配式预制保温墙板吊装”实训教学及课程内容分析
        5.2.2 对授课学生的了解
    5.3 教学案例框架体系设计
    5.4 装配式建筑模型应用教学案例的反馈与成效
        5.4.1 研究个案基本情况
        5.4.2 装配式建筑模型在实训教学中应用的成效分析
    5.5 对教学案例实施过程与效果的归纳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装配式建筑模型在中职学校应用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二:装配式建筑模型在中职实训教学中的调查问卷(学生)2
    附录三 :装配式建筑模型在中职建筑类专业教学中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四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表
    附录五 :教师访谈与座谈内容反馈记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场域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能力场域
    (一)场域理论
    (二)创新能力场域
二、管理能力场域、专业能力场域与拓展能力场域
    (一)管理能力场域
        1.班级导师制
        2.批判性思维
    (二)专业能力场域
        1.通识教育
        2.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
    (三)拓展能力场域
        1.学科竞赛
        2.科研训练项目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三、研究结果分析
四、讨论与建议
    (一)植入多元观点(Multiple Perspective),挑战权威
    (二)形成动态观点(Dynamic Perspective),更新知识
    (三)创设支撑环境(Supporting Environment),包容发展

(5)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建筑文本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中国古建筑内涵与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的内涵
        一、文化内涵
        二、科学内涵
    第二节 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建筑文本归类分析
        一、小学阶段古建筑文本及其特点
        二、初中阶段古建筑文本及其特点
        三、高中阶段古建筑文本及其特点
第二章 中国古建筑文本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厘析基础概念蕴育情怀
        一、文本定位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
    第二节 体味多层内涵拓宽视野
        一、初中古建筑型类文本教学
        二、初中古建筑元素文本教学
    第三节 传承传统文化激发责任心
        一、高中古建筑型类文本教学
        二、高中古建筑元素文本教学
第三章 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建筑教学策略初探
    第一节 打破思维惯性更新教学观念
        一、突破自身满足教学需求
        二、帮助学生更新学习观念
    第二节 串联节点构思完善课堂建设
        一、预习准备目标明确
        二、教学方法使用得当
    第三节 延伸引导途径拓展课外活动
        一、创设互动交流多平台
        二、多渠道充盈感官体验
    第四节 强化责任意识自觉保护古建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大数据背景下《中国建筑史》的CDIO新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CDIO教育理念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2 大数据下CDIO理念融入《中国建筑史》课堂教学的路径
    2.1 明确《中国建筑史》教学目标
    2.2 设计教学大纲
    2.3 实施《中国建筑史》课堂教学体系
3 结束语

(7)模型制作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当前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外主要研究研究方向及成果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体系
        1.4.1 研究方法
        1.4.2 框架体系
第2章 建筑模型的概述
    2.1 模型的定义
        2.1.1 建筑模型的定义
    2.2 国内外建筑模型的发展沿革
        2.2.1 建筑模型在国外发展概况
        2.2.2 建筑模型在国内的发展概况
        2.2.3 建筑模型的发展趋势
    2.3 建筑模型的分类
        2.3.1 按模型的使用目的分类
        2.3.2 按建筑模型制作材料作为分类
        2.3.3 按材料的制作技术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期建筑教育结合模型的趋势
    3.1 模型在建筑专业设计课中的实践
        3.1.1 缩尺模型(Scale Model)
        3.1.2 建造模型(Model Building)
    3.2 模型制作在专业技术课中的实践
        3.2.1 建筑构造模型
        3.2.2 建筑结构模型
    3.3 模型制作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实践
        3.3.1 历史建筑测绘和模型制作结合
        3.3.2 建筑历史课程—建筑模型
    3.4 小结
第4章 青岛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历史课程模型制作实践
    4.1 青岛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历史及理论模型制作实践课程概要
    4.2 中国建筑历史模型制作课程设置
        4.2.1 课程设置及安排
        4.2.2 课程特色
        4.2.3 模型单元教学环节设计
    4.3 2014级古建模型课程实践解读
        4.3.1 模型建构比例的确认
        4.3.2 模型建构资料获取与收集
        4.3.3 转义
        4.3.4 材料与制作
        4.3.5 模型雕刻
        4.3.6 模型组件拼装环节
        4.3.7 成果表达
        4.3.8 团队合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建筑史模型制作课程改革之刍议
    5.1 从学生的实践体验和问卷调查结果看模型制作实践课程
        5.1.1 模型制作形式的考虑
        5.1.2 经济角度的考虑
        5.1.3 从优秀毕业、就业学生回看中国建筑史模型制作
    5.2 从建筑教学角度评价历史建筑模型制作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的实践
    5.3 中国建筑史模型制作教学的改进意见
        5.3.1 模型制作形式改进
        5.3.2 模型制作评价标准的改进
        5.3.3 历史建筑模型在中国建筑学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模型制作课程任务书
附录2: 模型建构教学问卷调查表
附录3: 模型评价指标表
附录4: 模型制作学生实践心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8)基于MOOC与SPOC理论的青岛理工大学中建史混合式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及研究背景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建史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1.1.2 互联网+的进步给建筑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方向
    1.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MOOC理论研究综述与教学实践案例解析
    2.1 MOOC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
        2.1.1 师生间的新变化
        2.1.2 学习的动机
        2.1.3 教学完成率
    2.2 MOOC不是远程教育
    2.3 MOOC课程教学实例研究
        2.3.1 课程筹备与制作
        2.3.2 课程运营
        2.3.3 课程小结
    2.4 MOOC教学的经验启示
        2.4.1 大数据时代下的无缝学习环境
        2.4.2 不断有机更新的学习内容
        2.4.3 互动交流促进知识吸收
        2.4.4 智能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2.4.5 教育以人为本
第3章 SPOC理论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
    3.1 SPOC与MOOC的区别
        3.1.1 SPOC相对于MOOC的优点
        3.1.2 SPOC相对于MOOC的缺点
    3.2 基于MOOC理念的SPOC课程研究
        3.2.1 SPOC有效教学的模式分析
        3.2.2 SPOC有效教学的探讨研究
    3.3 SPOC模式教学实例
        3.3.1 哈佛大学的SPOC实验
        3.3.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POC实验及推广
        3.3.3 应用麻省理工学院的MOOC课程进行SPOC实验
        3.3.4“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全球校园”的微型SPOC实验
第4章 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4.1 中国混合式教学现状调研
        4.1.1 中国混合式教学发展现状
        4.1.2 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发展状况
    4.2 混合式教学模式经验分析
        4.2.1 教学理念
        4.2.2 教学目的
        4.2.3 教学条件
        4.2.4 教学评价
        4.2.5 教学程序
    4.3 混合式教学模式实例研究
        4.3.1 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
        4.3.2 教学条件
        4.3.3 教学评价
        4.3.4 教学流程
第5章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在混合式模式中的探索
    5.1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的发展历史
        5.1.1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的探索期
        5.1.2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的发展期
        5.1.3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的成熟期
    5.2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群现状研究
        5.2.1 课程开设目的
        5.2.2 课程课时数安排
        5.2.3 授课内容和方法概说
    5.3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5.3.1 课程定位
        5.3.2 课程的基本要求
        5.3.3 课程教学内容
        5.3.4 课程学时数安排
    5.4 青理工中建史混合式课程的定位与构想
    5.5 青理工中建史混合式课程的模式与内容
        5.5.1 SPOC平台的建设
        5.5.2 混合式课程的运行与结果分析
        5.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范围
    四、论文结构
    五、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中国建筑遗产测绘活动的先导
    第一节 域外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活动
        一、欧洲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二、日本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第二节 近代学术与技术的发展
        一、近代学术思潮
        二、测绘技术的近代化
    第三节 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一、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
        二、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察
        三、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
    第一节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历程
        一、初肇——以清代官式建筑研究为“前理解”
        二、发兴——实物调查测绘的初步展开
        三、拓展——紧凑密集的大规模调查测绘
        四、尾声——战时的考察与总结
    第二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学术思想
        一、实物调查测绘的方法论来源
        二、田野调查测绘的研究思路
        三、明清官式建筑测绘的研究思路
    第三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技术路线
        一、调查测绘程序
        二、调查测绘等级划分
        三、田野考察调查测绘方法
        四、明清官式建筑测绘方法
        五、修缮勘察测绘方法
        六、评析与启示
    第四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研究的成就及影响
        一、奠基中国建筑史学治学方法
        二、奠立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基础
        三、解读宋《营造法式》
        四、辅助图解古代建筑典籍
        五、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
        六、促进建筑创作
        七、培养专门人才
        八、古建筑测绘研究的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
    第一节 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测绘
        一、清末民初的文物保护思想与实践
        二、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修缮工程
    第二节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实施事务处的建筑遗产保护测绘
        一、文整会与文整工程沿革
        二、文整工程中测绘的作用和意义
        三、文整会技术力量的发展与保护职能的完善
    第三节 1941-1945年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
        一、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缘起与概况
        二、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的详细情形
        三、测绘工具和成果
        四、测绘方法和要求
        五、中轴线建筑测绘成功的条件
        六、中轴线建筑测绘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节 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活动
        一、国立北平研究院对北平寺庙的调查测绘
        二、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建筑的调查测绘
        三、西北史地考察团与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莫高窟的测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扩展(1949年-1980年代)
    第一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步入正轨
        一、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
        二、共和国初期以专家为主力的古建筑调查测绘
        三、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与全国文物普查
        四、古建筑测绘人才培养
    第二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全面深入
        一、文整会的勘察测绘
        二、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的古建筑调查研究
        三、其他机构的古建筑调查测绘研究
    第三节 古建筑测绘技术方法的总结
        一、《勘查山西古建筑的工作方法》(1954年)
        二、《建筑纪念物的测量方法》(1955年)
        三、古建筑测绘培训教材(1976年)
    第四节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测绘
        一、文物保护工程的发展概况
        二、文物保护工程的图纸要求和具体程序
        三、测绘与文物保护工程各环节的关系
        四、这一时期文物保护工程及测绘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遗产测绘的全面发展(1980年代至今)
    第一节 高等院校古建筑测绘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人才培养的促进与合作
        二、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的突破
        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研究重点科研基地的建立
        四、高校古建筑测绘的发展
    第二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管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一、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深化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法制化建设
    第三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一、建筑遗产测绘的数字化发展
        二、建筑遗产测绘的信息化发展
        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建筑遗产测绘规范化建设
        一、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
        二、文物建筑测绘规范化研究
        三、《文物建筑测绘技术规程》的编写
    第五节 建筑遗产测绘对建筑史学研究的影响
        一、实物测绘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
        二、古代建筑尺度规律研究
    第六节 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一、个案分析——独乐寺观音阁维修工程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案研究——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程
    第一节 发轫(1953-1964年)
        一、古建筑测绘实习开设的背景
        二、古建筑测绘实习历程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的管理与教学
        四、古建筑测绘与建筑教育思想
        五、古建筑测绘与建筑历史研究
    第二节 继承(1976-1989年)
        一、回顾传统
        二、重要测绘项目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危机
        四、古建筑测绘教学思路
        五、古建筑测绘的收获与对外交流
    第三节 突破(1985-1997年)
        一、重要测绘项目
        二、古建筑测绘教学与改革
        三、古建筑测绘成果转化
        四、培养综合素质
    第四节 拓展(2004-2014年)
        一、古建筑测绘直接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二、古建筑测绘的全面发展
        三、重要测绘项目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影响与荣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建筑遗产测绘发展历程综述
    二、相关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论《中国建筑史》课程与建筑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建筑史教材教参资源比较研究[D]. 李云飞. 东南大学, 2020
  • [2]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D]. 王冰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3]装配式建筑模型在某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肖翎.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4]场域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略初探[J]. 李久君. 高等建筑教育, 2020(03)
  • [5]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建筑文本教学策略研究[D]. 成方.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6]大数据背景下《中国建筑史》的CDIO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 臧银玲. 湖北农机化, 2019(22)
  • [7]模型制作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刘源.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6)
  • [8]基于MOOC与SPOC理论的青岛理工大学中建史混合式培养模式研究[D]. 刘青. 青岛理工大学, 2016(06)
  • [9]“传统的延续与转化是必要与可能的吗?”——“建筑理论与历史(一)”课程的建构与思考[J]. 常青. 中国建筑教育, 2015(03)
  • [10]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D]. 李婧. 天津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论“中国建筑史”课程与建筑学生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