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木制品技术含量更高

复合木制品技术含量更高

一、复合木制品技术含量更高(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宁[1](2021)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文中认为中美分别作为全球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两者之间的双边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当前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伴随着中美双边间贸易摩擦与争端地不断加剧,这使得双边经贸合作在难以正常开展的同时对中国相关产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以及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或增加了难度。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下,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逐渐成为GVC分工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自身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获取了明显的收益。然而,随着中国参与GVC分工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对外贸易中所获取的收益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所遭受的来自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或贸易壁垒限制也在日益增多,而相较于其他贸易伙伴国,中国所遭受的来自于美国等国家的高频次且具有明显保护主义性质的贸易摩擦或争端却尤为明显。如现阶段不断升级的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政府以“中美双边巨额贸易逆差”为借口对华相关产业或产品通过加征高额关税或发动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政策进行严厉打击或限制,甚至官方公开“污名化”中国,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是汇率操纵国”““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以及当前“新冠肺炎来源国”等,以期通过各种手段对华相关产业或产品进行围追堵截或打击。而细化看来,会发现美国对华所发起或实施的这一系列贸易政策或限制手段的根本目的为限制或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或升级,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期在限制或扼杀中国中高端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维护自身在GVC分工中的核心利益或霸权地位免受威胁或动摇。而对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制造业来说,在当前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其转型升级以及在GVC中的分工地位攀升是否会受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会受到何种影响?具体的影响机制或机理是怎样的?以及基于此情境下如何实现自身向GVC中高端位置攀升?这一系列的问题均值得引起密切关注与探究。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该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息息相关,贸易政策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本文立足于中美双边贸易摩擦与争端不断频发的现实情境下,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为研究视角,具体探究其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的影响,以期通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深化研究,为及时化解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被动局面,积极向价值链中高端位置攀升以及如何更好地规避或弱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或壁垒限制、推动中美双边经贸正常合作等寻求可行的对策或建议。具体看来,首先,基于对研究背景与意义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献梳理,在发现已有研究不足的同时明确本文研究主题与方向;其次,借助数理模型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就两者的作用机制进行细化阐述与分析,在此提出相关推论与待研究假设;再次,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中国制造业GVC国际分工现状进行典型化分析,并就本文重点探究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初判;接下来,结合理论与典型化分析,重点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考察,同时也就GVC参与度、国际竞争力作同步探究,具体主要从整体层面、作用机制层面等方面展开;另外,也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利得进行拓展性考察,在对价值链中贸易利益进行解构与分析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分解结果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基于前文理论分析、现实解读与实证检验,对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GVC分工地位攀升、积极规避或弱化贸易政策限制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理论分析部分,借鉴Lorz和Wrede(2008)中有关交易成本的思想以及D-S模型应用,结合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中美双边间的贸易壁垒或制度性障碍这一现实或政策本质,将贸易壁垒或制度性障碍引入模型,以此来探究其对要素流动以及企业生产状态的影响,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借鉴Antras等(2019,2013)的GVC多阶段生产模型,以此来分析GVC生产分工网络下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所可能产生的交易成本“累积扩大效应”及对其价值链国际竞争力、增值收益以及分工位置的影响。另外,结合现实中美国对华所采取的诸如反倾销等贸易政策会提高双边间贸易壁垒的特性以及有关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相关研究,可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本质为基于WTO“合法”外衣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歧视性,这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直接“抑制”影响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如“连带”、“污名化”等影响效应。为此,在此主要沿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即贸易政策(壁垒)限制——贸易成本变动——GVC分工”这一逻辑脉络对本文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具体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所产生或带来的贸易成本变动会通过“抑制连带效应”、“网络链条效应”、“投资跨越效应”以及“污名化效应”四个渠道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产生影响,并在此提出相关推论和研究假设。在现实解读部分,首先,通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分阶段梳理可发现,自中国“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正逐渐由“复杂型”向“战略型”转变,且政策转向的动因与不同时期阶段下美国自身经济发展战略、利益集团博弈、社会认知、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中美双边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工具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逐渐转变,且贸易政策制裁领域也在逐步扩大。其次,基于生产分解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状态典型化事实发现: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以后向参与的方式融入GVC,且同美、日相比较其后向和深度后向GVC参与度均相对更大;考察期内中国制造业GVC分工位置的波动轨迹大致呈“V”型,且从2012年起表现出明显攀升迹象,但相较于美、英等制造业强国其GVC分工位置仍相对较低,处于中下游位置;在国际竞争力层面,中国制造业相较于美国整体上具有相对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细化看来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这种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低技术类别制造业上,而美国却在高技术类别制造业中表现出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近年来双边在高技术类别间的竞争力差距在不断缩小。最后,结合出口分解模型对价值链中的贸易利得进行解构发现,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增值收益或获益能力要相对低于美国,但细化看来会发现中国在低技术类别制造业中的增值收益或获利能力要高于美国,而在高技术类别尤其是在高技术制造业中,中国却明显低于美国,但近年来会发现双边在此类型下的价值链增值收益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在实证检验部分,立足于现实中各经济主体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考虑到产业在GVC中积极开展国际分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自身在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攀升或获取更多的增值收益,为此本文一方面着重探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并在此过程中对制造业GVC参与度和国际竞争力作同步考察;另一方面也将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增值收益或增值能力进行拓展性分析与考察。以期基于对中国制造业在GVC分工中的前后向参与度(“我为谁生产”、“谁为我生产”)、国际竞争力(“我在GVC中的竞争力”)、分工地位(“我在GVC中的地位”)、增值收益(“我在GVC中的增值能力”)进行考察的研究脉络,实现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这一影响效应的全面细致考察与探究。首先,整体层面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不利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提升,且这种影响效应会因不同的对华贸易政策呈现出差异性;同步考察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参与GVC的“门槛”且会抑制其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其次,行业技术异质性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低技术类别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对高技术类别并无明显影响。另外,基于GVC分工地位下有关贸易政策动态演变的检验中发现,“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动态复杂性。随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作用机制的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通过“抑制转移效应”、“网络链条效应”以及“污名化效应”三种渠道来实现。最后,基于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技术创新、“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家制度环境或制度质量水平能够显着弱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升所产的负面影响。而对于GVC增值能力的考察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的增强。在对策建议部分,尽管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会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就难以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目标,通过实证检验可发现中国制造业可通过积极借助或利用来源于自身或国家层面的特定竞争优势,比如自主创新、“一带一路”建设等进而以此来实现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基于此,本文从产业和国家层面就如何积极能动地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规避或弱化污名化言论等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具体看来,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来源于母国制度环境的特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建设以及加强中美双边交流等途径,以此来助力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更高攀升。

李昂[2](2020)在《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森工城市转型是东北振兴的重要组分,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资源环境作为森工城市发展的引擎和载体,决定了城市产业、生态、社会和空间等要素的配置特征和演进方向,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是森工城市转型成功的关键。在资源型城市中,森工城市的转型步伐仍然相对滞后,尤其是集中分布在东北边缘区位的森工城市群体,普遍存在着转型方向趋同、发展格局失衡、生态修复受阻、产业结构松散和城市引力缺失等问题,极大阻碍了森工城市的可持续转型进程。究其原因,森工城市尚未形成与资源环境耦合的转型策略框架。本文立足于森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背景与国际经验,以资源环境综合测度为切入点,以空间为语境,挖掘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的系统关联,揭示生态过程与转型过程的内在机制,辨识条件差异下的转型模式路径,并提出助力森工城市可持续转型的空间响应策略。全文围绕“理论认知—特征解析—测度综合—模式识别—空间响应”的技术路线展开研究“理论认知”——从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测度方法研究、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转型的空间效应等方面,揭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从而构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并据此提出综合测度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路线。“特征解析”——通过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自然与生态环境、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经济与产业发展、区位与交通联系、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梳理概况,结合多样本大数据和空间技术,获得了森工城市转型发展中“形”的特征。通过分析资源环境对空间、城市网络、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约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森工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问题的成因。“测度综合”——基于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属性,构建综合测度模型。模型以资源环境的禀赋差异为基础,对森工城市的模式差异进行测度辨识和聚类分析,并以系统机制为纽带,集成面向转型格局、生态修复、产业结构和人居环境等多种转型系统目标的空间响应测度集合。资源环境综合测度模型包含两个模块,4种模式指针,26种模式辨识指标,4种空间响应方法,56种响应因子,并具有因地制宜的模型系统开放性,从多维度、多尺度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发展进行量化指引。“模式识别”——以森工城市资源环境丰裕度、资源产业依赖度、城市发展支撑度和区位条件优势度的测度结果为依据,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森工城市群体进行系统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和模式指针的差异性,逆推各类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特征要素,从而提出差异性的转型模式和相应路径,并探讨了基于边界融合、非均思路和重要节点的模式化发展协调性与可变性。“空间响应”——以模式差异为依据,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几种基本模式构型进行空间尺度上的测度响应,对于引力核心型城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国土空间,对产销基地型城市以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提升组织产业结构和空间转型,对精明收缩式森工城市明确生态安全格局的首要地位,对职能置换模式提出基于空间适宜性的城市系统更迭和空间再生。研究以资源环境和空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支撑,面向困难时期黑龙省森工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转型问题,通过对资源环境和城市转型相关要素的综合测度,以资源环境内在作用机制为方法,发现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问题,提出问题导向的模式路径,并依据路径差异提供协调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响应策略。希望研究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构建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空间框架,在实践层面上,为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法参考。

詹小灵[3](2020)在《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蓬勃发展,一跃成为世界木质林产品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到来,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也面临转型升级: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我国出口贸易模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低,在国际专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趋于弱化,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面对国内外经济贸易新形势,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依托廉价劳动力、赚取微薄加工利润的生产模式难以为继,挖掘新的比较优势,推动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升级意义重大。我国具有庞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利用大国优势,诱发国内需求反哺出口的强大力量,有利于解决当前问题。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拥有对某种商品超常需求的国家会吸引厂商布局生产,从而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也就是具有本地市场效应。本文在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基于本地市场效应视角探讨其对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作用。首先,本文从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总体特征、出口竞争力和出口贸易结构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出口贸易现状。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竞争力,利用市场分散度指数、收益性结构指数和GL指数反映出口贸易结构情况。其次,对本地市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要素禀赋和贸易开放度等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因素定性分析,梳理其影响机制。接着,进行实证分析:第一,检验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利用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 3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目前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是否促进了木质林产品出口规模增长;第二,检验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作用,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基于lasso回归检验以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了出口规模增长,且已经超越要素禀赋成为推动出口增长更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国对中高端木质林产品供给不足导致消费外溢,而且由于我国消费结构不合理,本地市场效应并不利于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应坚持扩大内需、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林业供给侧改革和林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吴鹏[4](2020)在《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关联匹配 ——影响因素及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正处在“粗放型”经济向“高质量”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同时面临着全球需求市场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中美贸易争端等世界贸易形势。如何破局内外压力,化解产能过剩,优化贸易结构,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的研究从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关联匹配的视角出发,在测算区域层面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基础上考察了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互动关系、调节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价标准(经济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明显的升级过程,并且是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大国。细分行业的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趋势同样显着。但贸易产品结构的升级伴随着“去加工”化的过程升级缓慢,总体表现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层面,东中西部的产业和贸易结构呈现梯度差异。对比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东中西部均有不同程度的错位。同时加工贸易占比和高技术产品贸易占比变动往往存在显着的协同变化趋势。总结31省市的产业结构变动和贸易结构变动,我们认为贸易结构可能存在随三次产业结构转换而发生的由低技术产品的一般贸易向高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再向高技术产品的一般贸易转变的趋势。2)PVAR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层面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存在着显着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显示:贸易产品结构和方式结构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格兰杰原因,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贸易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格兰杰原因,贸易方式结构是贸易产品结构的格兰杰原因。但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贸易方式结构和贸易产品结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负的影响,但是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即有利于产出和劳动力的耦合。3)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与FDI企业进出口存在显着“脱钩”现象。其中加工贸易是我国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均衡发展的“绊脚石”,而FDI企业进出口则总体显现正效应。另外,资本累积、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对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均衡发展起到正面作用。4)经济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我国区域层面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关联匹配的经济效应为微弱的正效应,二者没有反映出很强的相关性。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充分使用的劳动力和高技术产品贸易的耦合。值得注意的是,加工贸易和FDI企业的进出口是促进人均GDP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有效途径。但是加工贸易和FDI企业的进出口容易抑制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关联匹配对人均GDP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正效应。

夏永红[5](2019)在《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机理与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木材加工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在林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提质增效是木材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产业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能够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论文通过实证检验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集聚经济效应,探析影响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主要驱动动因与作用机理,以及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创新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同时,揭示影响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集聚类型,为优化木材加工产业区域布局提供理论指导,为促进木材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论文在梳理产业集聚和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相关理论与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构建经典与空间计量模型等具体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展开木材加工产业集聚驱动因素和经济效应的实证检验工作。具体研究结论总结如下几点:(1)全国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呈现了较为明显的集聚发展趋势,在1998-2003年期间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呈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演变趋势,2004年以后呈现了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转移态势,即东北和东部地区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呈现由“中心”向“外围”的区域转移特征,以及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整体“由东向西”进行推移的区域转移特征。(2)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驱动因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木材加工产业的厂商相对产值规模、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出口交货值,以及林业资源禀赋和交通运输条件对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而港澳台与外商投资的影响不显着,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具有空间依赖性,即本地区周围的产业集聚平均水平对本地产业集聚水平具有显着影响作用。(3)构建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产品创新和产业集聚联立方程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对产品创新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反过来木材加工产品创新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体现了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创新和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4)木材加工产业内和产业间集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由下属三位数产业内集聚驱动,三位数产业内集聚能够带来更多的知识、信息溢出效应,实现劳动力和企业的有效匹配,获聚集聚溢出效应。(5)通过构建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木材加工产业专业化程度、竞争程度和面临其他产业多样化程度对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即检验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对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木材加工产业专业化程度和竞争程度是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集聚外部性类型;木材加工产业集聚与产业劳动生产率存在倒“U”关系,即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关系。(6)实证检验省际木材加工产业就业密度对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木材加工产业就业密度、平均工资水平、人均固定资产和交通运输条件四个经济变量对木材加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既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又存在正向的间接效应或空间溢出效应,以及正向的反馈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论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和建议:优化木材加工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加强木材加工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木材加工产业链条,加强与其他林业产业的协同发展;鼓励木材加工产业创新发展,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依托进口木材加工贸易示范区,优化产品出口结构;营造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区优质经营环境,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王园园[6](2019)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成绩显着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于2010年成为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制造业低技术密集度产业产品或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依然较大,需要在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尤其是高技术密集度的产业产品发展方面加大力度。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特殊阶段,基于FDI异质性研究我国制造业获得技术溢出的效率提升,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本文对以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技术溢出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其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机遇挑战进行总结,并分析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发展情况与现状及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问题;再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出发分析FDI异质性,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实证分析对象检验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路径;从次,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及前文研究结论提出基于技术溢出的研究假设,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采用直观结构性FDI引力系统,基于反事实研究方法估算FDI对我国贸易和总体福利的影响,进一步验证FDI对产业升级和国家福利的作用。这五个方面的系统分析共同构成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基于FDI异质性并结合制造业产业技术密集度特征,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及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相关影响存在差异,具体为:在我国的市场寻求型FDI对四类制造业产业都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对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次之,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对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小,因此对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及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目标帮助较大,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及优惠措施进一步鼓励市场寻求型FDI在我国的投资;在我国的效率寻求型FDI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有负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高技术密集度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低,说明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发展目标和效率寻求型FDI对我国制造业产业所产生的相关影响并不吻合,因此可以适当压缩或者不鼓励效率寻求型FDI在我国的大规模投资;资源寻求型FDI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同样有负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高技术密集度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亦相对较低,同样反映出当前阶段我国制造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中资源寻求型FDI的作用贡献相对较小,因此采取不鼓励不倾斜的政策态度较为合宜;创造资产寻求型FDI对四类制造业产业都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对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次之,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对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小,较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定阶段和制造业转型及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目标要求,因此可以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及积极鼓励措施对这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形成吸引力,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在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及前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对制造业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联合回归中,水平技术溢出效应和后向关联溢出效应在1%水平通过显着性检验,前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在10%水平上通过显着性检验,而在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中FDI的直接效应并不显着只存在中介效应,其中水平技术溢出效应与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对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影响系数为负,即水平技术溢出效应与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对相关产业存在一定的抑制性和挤出性,说明当前制造业相关产业的技术溢出传导机制效率较低甚至抑制技术进步,因此我国制造业运营的市场机制需进一步优化,相关法律制度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同时要精简不必要的办事流程和办事步骤。通过估算FDI反事实总出口和福利变化的百分比分析FDI的福利效应,我国的国家福利与FDI之间呈正相关影响,证明FDI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国家福利整体而言是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在反事实情况下FDI的消失对我国福利影响的程度比相当部分的国家影响都更大,这说明FDI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对我国的福利水平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加大市场寻求型FDI及创造资产寻求型FDI吸引力度;为制造业发展营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重视研发投入;加速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充分发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继续完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应商网络,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等结论。

潘榕峰[7](2019)在《绿色设计理念在户外大型木制游乐产品的应用与改进》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新的环保法规的修订,全球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的重视加强,绿色制造更加弓引起了企业的重视,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的核心部分,本论文以绿色设计为主线,将绿色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大型户外木制产品,主要通过绿色设计技术应用于产品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制造和绿色包装及使用到再利用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本论文以BL公司产品为例,将大型户外木制产品的绿色设计方案的制定及设计目的,结合公司产品已经开展和实施的绿色设计的理念,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目前存在的产品品种数量、规格及零部件数量多问题、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问题、传统设计缺乏“绿色节能”理念的问题,利用绿色设计的理念指导,运用创新技术,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对策。探讨在户外木制品行业实现绿色设计的技术方法,对设计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并总结了在行业内可以进行推广的措施。本文结论可为绿色设计在资源型的木制品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吴远征[8](2018)在《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安全对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我国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做出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森林生态的特征决定了林业生态安全在维持国家或地区生态安全中处于首要的和基础性的独特地位,生态安全的建设与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分不开。林业生态安全的理论体系及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建立林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林业产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复合系统的基础。林业产业—生态协调发展(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安全),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林业生态安全,是现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本文站在林业产业—生态复合系统的角度,从林业产业—生态共生关系的安全性出发,依据协同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来定量测量复合系统内部林业产业结构对林业生态安全的提升效率。对比分析经典数据包络各模型,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复合系统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存在的松弛改进问题后选取基于松弛变量的DEA模型(SBM)对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进行静态的测度分析。根据DEA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最终确定林业产业经济效益、林业产业高级化指数、营林投资占比和林产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4项投入指标和森林空气质量提升贡献、林产工业单位GDP废水排放量等2项产出指标进行静态的截面数据分析。计算数据采用2005年—2014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根据对SBM模型计算所得的效率值进行整体性分析、区域比较分析和综合效率值聚类分析,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被划归为效率安全区、技术效率主导的效率双高区、规模效率主导的低水平发展区和分解效率双低区。同时,基于Malmquist指数及分解计算公式从效率变化、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三方面分析了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时序演进过程和区域差异。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Malmquist指数波动较大、地区差异明显;(2)我国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提升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升;(3)技术进步指数偏低,技术进步不足成为制约我国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静态SBM模型和动态的Malmquist指数仅对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态安全复合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了效率测量,未考虑系统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本文借助PSR模型,从复合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对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态安全复合系统所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压力(P)、资源环境的质量与状态(S)和人类面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改进措施(R)等的角度出发选取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根据其值域限定在[0,1]之间的截尾数据特点选取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使得后续分析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及林业生态安全提升对策时能更加有针对性的考虑外部系统的影响与改进对策。最后,从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林业生态安全水平提升两者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借助多维动态创新模型构建了涵盖目标驱动、影响要素和参与主体的多层对策体系。该体系从政府宏观调控、产业中观规范、企业微观参与提升的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待实现林业产业系统和林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1)促进林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林业产业技术效率提升实现林业生态资源消耗的持续减量化;(2)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集聚实现林业产业规模化效益;(3)推动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安全的区域协调发展能力;(4)加大森林资源建设资金投入和财税扶持政策以调节林业产业发展保护林业生态安全;(5)强化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建设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刘俊豪[9](2017)在《木材期货开发路径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材市场是我国商品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木材产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至关重要。木材期货作为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重要品种之一,其研究、运行和推广,不仅对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完善我国木材市场体系、整合木材产业链、为木材企业提供风险转移机制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木材期货在我国已有尝试,上世纪90年代的原木期货和胶合板期货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功和影响,但后来由于全国期货市场的关停整顿而被迫退市;2013年重新推出了胶合板和纤维板期货,但目前处于交易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无法充分发挥期货基本功能。因此,木材期货的品种选择、期货合约设计以及期货市场的培育路径,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促进木材期货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木材产业建立的重要任务,也是“新经济”的历史背景下,追求绿色环保材料,统筹木材产业长远发展和绿色金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先是在梳理木材产业链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木材市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论证了我国建立木材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总结了国内外木材期货发展的经验教训,为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木材期货合约,探索中国木材产业发展,促进林业金融化的木材期货交易提供经验借鉴;最后,针对木材产业链运行实际,结合不同环节木材产品的价格关系,提出发展木材期货的路径,初步设计了木材期货合约,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当前木材产业发展迅速,但木材市场组织现状仍存在诸如产业集中度低,细分市场产业规模小,物流系统不完善,现货交易中标准化没有得到落实,交易方式效率低,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的问题;现实中木材产业企业客观存在套期保值需求,但木材期货上市品种少,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效率低;木材类产品产量、市场参与者规模、产品的存储特性、价格波动性等具备发展木材期货的条件,但市场细分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异大,物流成本高,交割地点分散等也制约了木材期货品种的发展,国内外木材期货品种的发展都遇到一些障碍;发展木材期货市场需要在完善木材现货市场的基础上,根据木材品种特性和木材产业链的运行状况,合理设计和创新木材期货品种,促进木材期货市场发展。本文认为发展木材期货的路径与策略首先应支持木材交易专业市场的龙头企业整合国内木材现货市场,建立统一的全国性木材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扩大网上木材交易规模,引进网上公开竞价交易机制,形成权威的木材现货价格信号;最后期货交易所在改进现有两板期货合约基础上,逐步推出锯材期货、纸浆期货等系列木材期货品种,促进木材期货市场发展。

揭昌亮[10](2016)在《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林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又要不断增加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林业经济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开始凸显。积极主动把握国内外贸易新动态,了解我国木质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阶段特征和当前面临的问题,深刻剖析西方国家先进的理念及其对我国开展进出口贸易的启示,积极探讨进出口贸易政策需求,全面谋划提升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总体思路和支撑体系,加快实现木质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和商品结构转变,对于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的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木质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林业行业TFP增长率的测度及其组成的影响因素分析,评价TFP增长及其组成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分析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影响及程度。本文将以大量参考文献和行业统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应用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新新贸易理论以及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各省市林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测量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SFA方法和动态面板数据理论模型,运用STATA14.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进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结合林业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为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参考建议,使我国林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本研究结论如下:第一,2004-2014年期间中国林业TFP平均每年增长了 4.65%,其中技术变化为TFP的年增长平均贡献了 3.94个百分点,是中国林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分省份来看,2004-2014年,平均林业TFP实现正增长的省份有21个,其中增长最快和最慢的两个省份分别为重庆和安徽,平均林业TFP呈现负增长的省份有9个,这个结果说明不同省份的林业TFP增长动力来源存在明显区别;第三,分区域来看,西部地区的林业TFP增长最快,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技术“后发优势”,中部和东部地区次之,两者的增长率基本持平,东北地区则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负增长;第四,对外贸易水平对我国省际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着;第五,进口贸易对TFP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出口贸易对TFP的促进作用;第六,人力资本积累水平间接地促进了我国TFP的增长;第七,对外贸易水平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交叉项的估计系数较低,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对林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第八,资本强度、外资依存度以及国内研发存量对我国林业TFP的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为:第一,实施多元化贸易战略,主要应从贸易方向、贸易主体、贸易策略制定相应措施;第二,积极应对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壁垒,相关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第三,提高我国林业外资利用水平,实施我国林业“引进来”战略,将其建设成为展示我国林业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窗口和中外携手合作的精品工程;第四,促进海外林业投资与开发,实施我国林业“走出去”重大战略;第五,完善我国木质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政策扶持机制,明晰相关政策导向作用,实现我国林业进出口贸易均衡协调发展。第六,加快林业进出口贸易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行业协会的中坚力量,完善体制机制的监督保障作用,积极搭建林业进出口贸易发展服务体系。

二、复合木制品技术含量更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木制品技术含量更高(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结构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结构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相关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脉络
        2.1.2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算方法
        2.1.3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影响因素
    2.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相关研究
        2.2.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动因
        2.2.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特点
        2.2.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方式
    2.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和价值链分工相关研究
        2.3.1 中美贸易政策发展的新趋势及相关研究
        2.3.2 中美价值链分工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影响的理论模型
        3.1.1 理论建模基础
        3.1.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企业生产状态的影响
        3.1.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
    3.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影响的作用机制
        3.2.1 抑制转移效应
        3.2.2 网络链条效应
        3.2.3 投资跨越效应
        3.2.4 “污名化”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典型化事实
    4.1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实分析
        4.1.1 测算方法
        4.1.2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测算与分析
        4.1.3 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测算与分析
        4.1.4 全球价值链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与分析
    4.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演变与具体贸易政策措施运用
        4.2.1 “小布什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01—2009)
        4.2.2 “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09—2017)
        4.2.3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17—至今)
    4.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关系初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计量模型设定
    5.2 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5.2.1 变量选取与测量
        5.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 基于整体层面的实证检验
        5.3.1 基准回归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行业技术异质性分析
        5.3.4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动态演变分析
    5.4 基于作用机制层面的实证检验
        5.4.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5.4.2 检验结果与说明
    5.5 基于化解或突破贸易政策限制下GVC分工地位提升层面的实证检验
        5.5.1 指标量化与说明
        5.5.2 基准回归检验
        5.5.3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利得探究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全球价值链分解
        6.1.2 数据来源
    6.2 中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贸易利益分析
        6.2.1 中美制造业总值贸易与增加值贸易比较分析
        6.2.2 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利益分配
    6.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6.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3.2 基准检验
        6.3.3 稳健性检验
        6.3.4 差异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资源环境与资源环境测度
        1.3.2 资源型城市中的森工城市
        1.3.3 城市转型与资源型城市转型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资源环境理论及测度研究
        2.1.1 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
        2.1.2 资源环境测度研究
        2.1.3 资源环境综合测度的基本框架
    2.2 森工城市转型相关理论及空间研究
        2.2.1 森工城市的特征与组成
        2.2.2 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
        2.2.3 以转型为目标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2.3 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
        2.3.1 传统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负效应
        2.3.2 转型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正效应
    2.4 方法体系构建与技术路线选择
        2.4.1 方法体系构建思路
        2.4.2 技术路线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特征
    3.1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基础概况
        3.1.1 研究范围界定
        3.1.2 城市转型发展基础调研
        3.1.3 资源环境总体概况
    3.2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压力
        3.2.1 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3.2.2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振兴需要
        3.2.3 地方民生的实际诉求
    3.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征
        3.3.1 资源环境对城市空间的塑形
        3.3.2 资源环境对城市网络的疏散
        3.3.3 资源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固化
        3.3.4 资源环境对社会结构的解离
    3.4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
        3.4.1 禀赋差异与转型方向
        3.4.2 主体功能与既有格局
        3.4.3 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
        3.4.4 生态服务与产业结构
        3.4.5 城市引力与基础设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资源环境测度模型构建
    4.1 测度模型框架设计
        4.1.1 测度模型的设计思路
        4.1.2 测度模型框架
        4.1.3 模型要素选择与指标处理
    4.2 转型模式识别模块的测度方法
        4.2.1 基于产业视角的转型模式的轮廓限定
        4.2.2 模式识别指针的选取
        4.2.3 指标构成与测度方法
    4.3 转型空间响应模块的测度方法
        4.3.1 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机制的方法集成
        4.3.2 面向转型格局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
        4.3.3 面向产业结构的森林生态服务测度
        4.3.4 面向生态修复的安全格局测度
        4.3.5 面向人居环境的空间适宜性测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判定
    5.1 基于指标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差异性
        5.1.1 资源环境禀赋层面
        5.1.2 产业结构层面
        5.1.3 经济社会发展层面
        5.1.4 区位条件层面
    5.2 基于模式指针的聚类分析
        5.2.1 模式指针测度结果
        5.2.2 基于指针读数的聚类分析
        5.2.3 聚类特征提取与转型思路
    5.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差异与路径特征
        5.3.1 转型模式的生成
        5.3.2 引力核心模式
        5.3.3 产销基地模式
        5.3.4 精明收缩模式
        5.3.5 职能置换模式
    5.4 模式化发展的协调性与可变性
        5.4.1 基于边界融合的模式协调
        5.4.2 基于非均思路的模式异变
        5.4.3 重要转型节点的模式镶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响应模式差异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策略
    6.1 响应引力核心模式的空间调控策略
        6.1.1 资源环境承载力引领核心城市发展
        6.1.2 优化内生空间提升城市引力
        6.1.3 发挥多元化优势协调三产结构
        6.1.4 典型城市铁力的测度方法实践
    6.2 响应产销基地模式的产业布局策略
        6.2.1 生态服务水平主导转型方向
        6.2.2 整合区域资源培育优势产业聚集
        6.2.3 基于生态服务差异的产业空间布局
        6.2.4 典型生产单元朗乡的测度方法实践
    6.3 响应精明收缩模式的生态储备策略
        6.3.1 生态储备空间的精细化管控
        6.3.2 以生态安全格局决策空间发展
        6.3.3 融合景观文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6.3.4 典型城市五大连池的测度方法实践
    6.4 响应职能置换模式的空间重构策略
        6.4.1 外向连接寻找新增长点
        6.4.2 内部协作重置产业结构
        6.4.3 产城融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6.4.4 牡丹江市产业园区的测度方法实践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相关研究
        1.2.2 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相关研究
        1.2.3 本地市场效应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木质林产品
        2.1.2 本地市场效应
        2.1.3 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里昂惕夫”之谜
        2.2.4 技术差距理论
        2.2.5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木质林产品的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3.1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的总体特征分析
    3.2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3.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3.2.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3.2.3 贸易竞争指数
    3.3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3.3.1 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3.3.2 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3.3.3 出口贸易匹配性分析
        3.3.4 出口贸易模式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本地市场效应
    4.2 外商直接投资
    4.3 技术进步
    4.4 要素禀赋
    4.5 贸易开放度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
    5.1 模型构建
    5.2 数据处理
    5.3 实证分析
        5.3.1 总体木质林产品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
        5.3.2 细分木质林产品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影响分析
    6.1 模型构建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3 实证分析
        6.3.1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6.3.2 多重共线性
        6.3.3 lasso回归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政府方面
        7.2.2 企业方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关联匹配 ——影响因素及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论文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定义
    2.2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2.3 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
    2.4 贸易结构相关概念定义
    2.5 贸易结构理论的发展
    2.6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关系研究
    2.7 中国产业结构贸易结构错位研究
    2.8 文献评述与研究假说
第三章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行业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变化
    3.2 行业内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变化
    3.3 小结
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互动性测算
    4.1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测算方法梳理、评价与选择
    4.2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测算测算结果分析
    4.3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关联匹配度测算
    4.4 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互动关系分析
    5.1 PVAR模型介绍
    5.2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及平稳性检验
    5.3 滞后阶数和系统稳定性判断
    5.4 格兰杰因果检验与脉冲响应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关联匹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2.2 数据来源、处理及描述性统计
    6.3 实证检验
        6.3.1 基准估计结果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非线性关系检验
        6.3.4 影响渠道检验
    6.4 小结及政策含义
        6.4.1 小结
        6.4.2 政策含义
第七章 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关联匹配的经济效应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2.1 模型设定
        7.2.2 数据来源、处理及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检验
        7.3.1 基准估计结果
        7.3.2 分样本检验
        7.3.3 影响渠道检验
    7.4 小结及政策含义
        7.4.1 小结
        7.4.2 政策含义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政策含义
    8.1 全文总结
    8.2 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附则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机理与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提出问题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产业集聚研究进展
        1.2.2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研究进展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1.3.2 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聚的经典理论基础
        2.1.1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2.1.2 韦伯等的工业区位理论
        2.1.3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1.4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2.2 产业集聚的微观机制理论
        2.2.1 共享中间投入品多样化收益机制
        2.2.2 共享个体专业化收益机制
        2.2.3 共享劳动力市场机制
    2.3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动力机制模型
        2.3.1 集聚内部动力与其运行机制
        2.3.2 集聚外部动力与其运行机制
    2.4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理论模型基础
        2.4.1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互动关系模型
        2.4.2 经济密度与劳动生产率效应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现状、集聚水平与特征分析
    3.1 木材加工产业发展规模与结构分析
        3.1.1 木材加工产业生产规模分析
        3.1.2 木材加工产业投资规模分析
        3.1.3 木材加工细分产业结构分析
    3.2 全国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与特征分析
        3.2.1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
        3.2.2 数据来源
        3.2.3 全国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3.3 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与特征分析
        3.3.1 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水平及演变趋势
        3.3.2 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区域转移特征
    3.4 木材加工细分产业集聚地的空间转移态势
        3.4.1 产业区域集中度系数
        3.4.2 木材加工两位数产业区域集中度与集聚地的空间转移态势
        3.4.3 木材加工三位数和四位数产业区域集中度与集聚地的空间转移态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与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4.1 木材加工产业聚集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4.1.1 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
        4.1.2 空间相关性结果分析
    4.2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驱动因素的实证检验
        4.2.1 理论假设
        4.2.2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4.2.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4 空间自相关性和模型检验
        4.2.5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5.1 全国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
        5.1.1 集聚、创新与劳动生产率内生互动关系的实证检验
        5.1.2 产业内、产业间集聚与劳动生产率效应的实证检验
    5.2 省际木材加工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5.2.1 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效应的实证检验
        5.2.2 就业密度对产业劳动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表

(6)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分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
        2.1.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2.1.2 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
        2.1.3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
        2.2.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2.2.2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2.2.3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
    2.3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定义、地位测度及升级机制
        2.3.1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2.3.2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测度
        2.3.3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3.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1 试点试验阶段:1978-1992年
        3.1.2 全面发展阶段:1992-2000年
        3.1.3 调整重构阶段:2000-2008年
        3.1.4 创新突围阶段:2008 年至今
    3.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机遇
        3.2.1 制造业产业产品分类
        3.2.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3.2.3 中国制造业与外商直接投资
    3.3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3.3.1 中国参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及现状
        3.3.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DI技术溢出的效应分析
    4.1 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
        4.1.1 市场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4.1.2 效率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4.1.3 资源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4.1.4 创造资产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4.2 基于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3 面板数据模型
        4.2.4 模型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5.1 FDI技术溢出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研究假设
        5.1.1 FDI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5.1.2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
        5.1.3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5.2 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3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FDI推动制造业升级的福利分析
    6.1 模型设定
    6.2 理论基础
        6.2.1 变量选取
        6.2.2 国际贸易与FDI模型
        6.2.3 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引力系统
    6.3 实证分析
        6.3.1 变量和数据
        6.3.2 结果和解释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制造业产品分类表
附录B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产业技术密集度划分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绿色设计理念在户外大型木制游乐产品的应用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文章框架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绿色设计相关理论方法概述
        一、绿色设计的概念
        二、绿色设计的内涵
        三、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第二节 绿色设计相关理念概述
        一、绿色设计的概念
        二、绿色设计的基本特征
        三、绿色设计的原则
        四、绿色设计要点
        五、绿色设计观念
        六、绿色设计系统框架
    第三节 实现绿色设计的专业关键技术
        一、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
        二、协同仿真技术和虚拟制造技术
        三、绿色设计数据库和知识库
    第四节 绿色设计相关理论的分析与总结
第三章 BL公司绿色设计现状分析
    第一节 行业现状
        一、行业门槛低,结构层次不合理
        二、行业制造管理水平低,产品同质化严重
        三、行业现状分析
        四、行业数据采集技术落后
    第二节 BL公司绿色设计现状分析和应用
        一、产品介绍
        二、BL公司产品绿色设计的应用
        三、BL公司产品绿色设计问题解析
第四章 BL公司绿色设计方案
    第一节 BL公司户外产品绿色设计的策略
        一、实用性策略
        二、整体性策略
        三、极简性策略
        四、美学性策略
        五、和谐性策略
        六、生态保护性策略
    第二节 BL公司绿色设计改进方案
        一、合并产品近似规格的板片(极简策略)
        二、精简紧固件的种类
        三、榫卯结构在产品中的使用
        四、集成化设计:产品组装板模块化设计
        五、塑料回收标志的使用
        六、产品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七、优化新产品开发流程
    第三节 BL公司绿色设计评价
        一、绿色设计为企业生产的需要
        二、绿色设计为企业数据信息化的需求
        三、绿色设计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
    第四节 总结与推广
        一、BL公司绿色设计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二、在行业内的推广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未来的趋势
    四、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态安全研究
        1.2.2 林业生态安全研究
        1.2.3 产业经济研究
        1.2.4 林业产业经济研究
        1.2.5 林业生态安全—产业结构关联研究
        1.2.6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1 协同发展理论
        1.4.2 产业结构理论
        1.4.3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1.4.4 生态创新理论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我国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我国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1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2 我国林业三次产业的变动与贡献分析
    2.2 我国林业生态安全建设的现状分析
        2.2.1 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分析
        2.2.2 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分析
        2.2.3 林业生态政策的现状分析
    2.3 我国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问题分析
        2.3.1 林业资源总量不足制约产业及生态发展
        2.3.2 林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且技术水平落后
        2.3.3 林业产业投资增长缓慢导致发展增长缓慢
        2.3.4 粗放型规模扩张与产业集群度低并存
3 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的系统结构与机理分析
    3.1 相关系统的内涵界定
        3.1.1 生态安全的内涵
        3.1.2 林业生态安全的内涵
        3.1.3 林业及其三次产业的内涵
    3.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关联总体框架
        3.2.1 总体理论框架的构建
        3.2.2 理论框架的运行机理分析
    3.3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直接关联框架分析
        3.3.1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关联框架
        3.3.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复合系统的内部协同分析
    3.4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的间接关联框架分析
        3.4.1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系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3.4.2 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的压力(P)子系统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3.4.3 基于生态健康理论的状态(S)子系统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3.4.4 基于生态创新理论的响应(R)子系统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4 基于DEA-SBM模型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静态实证研究
    4.1 SBM模型的构建与效率值分解
        4.1.1 SBM模型的构建
        4.1.2 SBM模型的效率值分解
    4.2 指标选择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指标的选取
        4.2.2 指标的含义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SBM模型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4.3.1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效率值整体分析
        4.3.2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区域空间特性分析
        4.3.3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及冗余率结果分析
        4.3.4 静态聚类分析
5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动态实证研究
    5.1 Malmquist模型的构建与测度结果
        5.1.1 Malmquist模型的构建
        5.1.2 Malmquist模型的测度结果
    5.2 Malmquist模型测算结果的多角度分析
        5.2.1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时序演进过程
        5.2.2 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的省域比较
        5.2.3 三大地区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比较
6 基于Tobit模型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因素的确定和描述性统计
        6.1.1 影响因素选取的原则
        6.1.2 影响因素的确定
        6.1.3 影响因素的概要分析
        6.1.4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6.2 计量模型
        6.2.1 Tobit方法的研究综述
        6.2.2 Tobit回归方程的构建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影响因素对效率值影响的Tobit回归归测度结果
        6.3.2 压力子系统(P)对效率值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6.3.3 状态子系统(S)对效率值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6.3.4 响应子系统(R)对效率值影响的回归结果分析
7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多层对策体系构建
    7.1 多层对策体系的框架结构与机理分析
        7.1.1 多层对策体系的框架结构
        7.1.2 多层对策体系的运行分析
    7.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宏观层面对策
        7.2.1 推动林业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7.2.2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集聚
        7.2.3 完善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财政保障
    7.3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产业层面对策
        7.3.1 合理规划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7.3.2 林业生态产业管理科学化
        7.3.3 采取保护性的林业建设与经营
        7.3.4 丰富林业生态文化提升公众参与
    7.4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微观层面对策
        7.4.1 提升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7.4.2 强化林业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7.4.3 加快林业生态与产业一体化发展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生态安全效率的静态分析结论
        8.1.2 生态安全效率的动态分析结论
        8.1.3 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9)木材期货开发路径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发展木材产业的意义
        1.2.2 发展木材期货市场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期货市场功能的理论与研究
        1.3.2 影响期货品种创新的因素
        1.3.3 木材期货的研究状况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文章结构安排
2 木材产业链与木材市场运行现状与问题
    2.1 木材产业链发展现状
        2.1.1 木材产业的概述
        2.1.2 中国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2.2 木材市场组织现状
        2.2.1 木材市场组织体系
        2.2.2 木材的运输体系
        2.2.3 木材流通形式
        2.2.4 木材交易的标准化状况
        2.2.5 木材交易方式
    2.3 木材产业链和木材市场存在的问题
        2.3.1 木材产业呈低集中度与低附加值特征
        2.3.2 细分市场的产业规模小
        2.3.3 木材物流系统建设不完善
        2.3.4 木材产业缺乏标准化与品牌化经营基础
        2.3.5 现货交易方式不完善
        2.3.6 全国统一的木材市场体系没有形成
3 发展木材期货交易的必要性
    3.1 商品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
        3.1.1 价格发现功能
        3.1.2 套期保值功能
        3.1.3 资源配置功能
    3.2 木材期货市场的作用
        3.2.1 有助于木材现货市场的完善与发展
        3.2.2 为企业提供木材价格信号和避险途径
        3.2.3 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2.4 有助于完善林业产业投融资体制
        3.2.5 为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3.2.6 有助于争取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4 发展木材期货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4.1 木材期货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4.1.1 木材期货的含义与特点
        4.1.2 木材期货的基本功能
    4.2 木材期货可行性的横向分析
        4.2.1 期货品种开发的理论分析
        4.2.2 木材与其他林化产品期货的可行性比较
    4.3 我国建立木材期货市场的障碍
        4.3.1 全国统一的木材现货市场体系未形成
        4.3.2 单一木材品种规模小
        4.3.3 交割地点升贴水大
        4.3.4 木材品质检验的标准化
        4.3.5 木材市场参与主体规模有限
        4.3.6 林业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4.3.7 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不完善
5 国内外木材期货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木材期货的发展状况
        5.1.1 美国林产品期货的发展
        5.1.2 欧洲木材期货的发展
        5.1.3 亚洲木材期货的发展
    5.2 国内木材期货的发展状况
        5.2.1 早期木材期货的发展
        5.2.2 新世纪木材期货的发展
    5.3 木材期货发展的经验教训
        5.3.1 期货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
        5.3.2 期货发展脱离现货市场基础
        5.3.3 合约设计机制弹性不足
    5.4 国内外木材期货发展的启示
        5.4.1 期货市场紧密联系现货市场的发展
        5.4.2 基于产业链设计系列期货品种
        5.4.3 合约设计与履行契合市场需求
6 我国木材期货开发路径分析
    6.1 现有两板期货运行状况的实证分析
        6.1.1 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
        6.1.2 两板期货与CME木材期货的价格联动性分析
    6.2 木材期货创新要点
        6.2.1 基于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期货标的选择
        6.2.2 基于产业集群的交割地点选择
    6.3 木材期货合约指标设计
        6.3.1 交割质量标准的确定
        6.3.2 交易参数的确定
        6.3.3 交割月份的设计
        6.3.4 涨跌停板与保证金比例的确定
        6.3.5 交割方式选择
        6.3.6 其他相关指标
        6.3.7 锯木期货合约格式
    6.4 木材期货创新的路径选择
7 我国木材期货开发策略
    7.1 整合木材现货市场体系
        7.1.1 完善木材现货市场体系
        7.1.2 完善木材市场物流运输体系
        7.1.3 建立统一的木材质量标准与检验抽样体系
    7.2 引进木材网上竞价交易机制
    7.3 培育完善系列木材期货市场
        7.3.1 基于现货市场改革合约设计机制
        7.3.2 培育系列木材期货市场
        7.3.3 加强木材期货的市场宣传
8 总结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1.3 国际贸易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2.2.2 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2.3 关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现状
        2.2.4 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现状
        2.2.5 进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2.3.1 对已有文献的评论
        2.3.2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打算
3 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研究
    3.1 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3.1.1 总量分析
        3.1.2 类别分析
        3.1.3 结构分析
        3.1.4 流向分析
    3.2 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
    3.3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分析
    3.4 当前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3.5 当前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进出口贸易影响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
    4.1 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口贸易对TFP的影响理论分析
    4.2 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对TFP的影响理论分析
        4.2.1 出口--规模经济与我国林业TFP
        4.2.2 出口—技术溢出与我国林业TFP
        4.2.3 出口—要素重置与我国林业TFP
    4.3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林业TFP的影响机理及实现条件
        4.3.1 综合机理
        4.3.2 实现条件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测量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SFA方法
        5.1.2 实证模型设定
    5.2 数据与变量
        5.2.1 数据来源说明
        5.2.2 变量定义及描述统计
    5.3 面板SFA模型估计结果
    5.4 林业TFP增长率测算结果分析
        5.4.1 林业TFP增长的时间特征分析
        5.4.2 林业TFP增长的空间特征分析
        5.4.3 林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林业TFP增长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6.2 计量模型、指标度量和描述性分析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指标的度量
        6.2.3 数据来源说明
        6.2.4 描述性分析
    6.3 计量结果及分析
        6.3.1 初步估计结果
        6.3.2 内生性的处理及工具变量2SLS估计
        6.3.3 稳健性分析
    6.4 木质林产品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TFP增长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6.4.1 进口贸易与TFP增长的影响分析
        6.4.2 出口贸易对TFP增长的影响分析
        6.4.3 TFP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7.3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和学术情况
致谢

四、复合木制品技术含量更高(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D]. 张宁宁. 山东大学, 2021(11)
  • [2]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D]. 李昂.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 詹小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关联匹配 ——影响因素及经济效应研究[D]. 吴鹏.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木材加工产业集聚机理与经济效应研究[D]. 夏永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6]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D]. 王园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7]绿色设计理念在户外大型木制游乐产品的应用与改进[D]. 潘榕峰. 厦门大学, 2019(08)
  • [8]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D]. 吴远征. 南京林业大学, 2018
  • [9]木材期货开发路径与策略研究[D]. 刘俊豪.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与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揭昌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复合木制品技术含量更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