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地区一次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黔东南地区一次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一、黔东南州一次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继先,聂云,孙啶棚,袁庆,何博[1](2021)在《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处理及误差调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找出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发生原因和维修方法,总结该雨量传感器在校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调节方法,供同行借鉴参考。

白慧,欧阳大亮,周艳,张超,邓学军[2](2020)在《低空急流在一次初春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作用》文中认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强天气监测资料以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从影响系统、环境场条件以及低空急流对混合强对流天气的水汽、热力、动力影响的诊断分析入手,对2019年3月4—5日贵州大范围雷雨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和暴雨等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建立并呈爆发式增强,使中低层水汽输送和辐合加强,大气上干冷、下暖湿的特征更显着,中低空能量锋区加强,垂直风切变增大,动力辐合加强,同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结构长时间维持,为混合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超前的500 hPa温度槽叠加在中低空强暖湿气流之上,触发锋前暖区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空急流发展增强至最强盛期间,主要分布在700 hPa和850 hPa温度脊区附近强暖湿不稳定区;4日夜间南支槽配合低空切变线和活跃的静止锋,共同触发锋后冷区强降水天气,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低空急流和水汽辐合达到最强之后,强降水主要分布在低空急流左前侧、850 hPa切变线南侧及850 hPa和700 hPa饱和湿区重叠区内。

欧阳大亮,白慧,韦波,张超,周艳[3](2020)在《基于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黔东南州暴雨漏报过程统计分析》文中提出该文利用2014年1月—2019年12月黔东南州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以及对应的贵州省气象台和黔东南州气象台发布的短期预报,统计分析黔东南州局地暴雨漏报过程和区域性暴雨漏报过程。结果表明:①2014年1月—2019年12月黔东南州共计出现暴雨过程299次,其中局地暴雨17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121次;暴雨漏报过程共计86次,漏报率为28.76%,其中,局地暴雨漏报64次,漏报率为21.4%,区域性暴雨漏报22次,漏报率为7.36%;②从时间分布来看,暴雨漏报过程发生在夏季最多,占总数的58%以上,其次是春季和夏季。从空间分布来看,黔东南州南部和中西部是暴雨漏报的高发区,而州东部地区暴雨漏报过程最少,这可能与黔东南州地形分布密切相关;③黔东南州局地暴雨漏报过程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局地地形增强型、局地热雷暴型和春季强对流单体型等3种类型;④黔东南州北部地区区域性暴雨漏报过程大多是影响系统提前南压,预报员对系统影响时间预估不足造成的;而州南部区域性暴雨漏报过程则多是由于暖式切变线北抬,因对其预估不足或低估其降雨效率导致。

廖洪敏,何为,石薇,武金霖,罗俊祎,胡蓉[4](2020)在《玉屏县2018-07-01强降水天气过程机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该文利用国家站累积降水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7月1日16—22时玉屏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从雷达回波、环流背景、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探讨此次强降水形成和持续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暖湿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地区,贵州地区对流层低层存在切变线,玉屏上空大气层结不稳定,强烈的上升运动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相配合,导致了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事件。

聂选华[5](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李帮英,廖领,廖育玲[6](2018)在《黔东南两次冷锋低槽型降水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对比2016年8月31日—9月1日与9月9—10日黔东南地区出现的一般性降雨和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两次过程降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两次降水过程均属于冷锋低槽型降水,降水发生前,黔东南受热低压控制,以晴好天气为主,冷空气都是从西北路径入侵,锋面过境时地面辐合线触发降水的发生发展,降水带主要发生在中低层切变线附近,850 h Pa风速有所加强,但未达到急流强度,对降雨的强度有一定的制约。两次过程都存在降水范围大、时间长的特点。所不同的是:降水强度前者弱,后者强,两次降雨过程中低层影响的天气系统存在不同,8月31日降雨的低层影响系统为贵州西南部发展的低涡系统,黔东南上空850 h Pa形势场出现弱的辐合区;9月9日降雨的低层影响系统为明显的辐合性切变线,存在多个呈东北—西南向的以带状分布的对流系统。通过对两次冷锋低槽型降水讨论得出,黔东南冷锋低槽型暴雨预报应着眼于影响贵州的强涡度中心的建立和加强以及其移动路径。

李欣欣[7](2018)在《黔东南州地形抬升导致灾害性天气成因研究》文中指出利用常规观测、Fy2E红外云图、区域自动站降水量、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黔东南州灾害性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统计出因地形抬升触发作用引起的局地灾害性天气。结果表明:黔东南州复杂的高原山地地形特征,在天气系统来临时,因地形抬升触发对流不稳定机制导致对流强烈发展,对各类天气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配合天气尺度及中尺度系统,可形成较强的灾害性天气。

聂云,周继先,顾欣,周艳,杜小玲[8](2018)在《“6.18”梅雨锋西段黔东南大暴雨个例诊断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C云顶亮温(TBB)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7—18日发生在黔东南地区的典型梅雨锋西段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500 h Pa两槽一脊单阻型梅雨形势下,冷空气沿贝加尔湖阻塞高压东侧南下与来自南海、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黔东南交汇,500 h Pa短波槽东移促使低空切变线东移南压和地面梅雨锋发展,配合200 hPa南亚高压东部脊附近的"辐散抽吸"作用,共同触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而造成暴雨;(2)大暴雨由多个MCS新生、东移、合并与发展加强造成,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到成熟阶段,TBB降低过程与降雨增强过程较为一致;(3)梅雨锋雨带上一镶嵌若干γ、β中尺度云团的α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黔东南地区维持是造成该地区清水江流域持续强降雨的直接原因;(4)低层正螺旋度中心、中高层负螺旋度中心均向下移动,且低层正螺旋度迅速增大,有利于低层切变线快速发展和降水增强;(5)低层850 h Pa水汽通量辐合带与强降雨带吻合较好。

余代辉,杨帆,吴菲[9](2018)在《黔东南一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资料及地面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6年7月20日黔东南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前倾槽东移,副高稳定略西伸北抬,低空急流建立及加强,地面辐合线共同作用带来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热带型中-β尺度强对流回波中镶嵌多个中-γ尺度的对流单体所产生的"列车效应"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2)"逆风区"的出现及其所在的位置与PPI强度图上强回波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暴雨的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3)从暴雨的不同时期来看,在VAD风廓线产品(VWP)中,"ND"区域的消失和出现对强降水的生消都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低空西南急流的脉动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对强降水的预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滕林,安海全,贺德军,陈军,夏昌基[10](2018)在《一次地形加强贵州暖区暴雨成因分析》文中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NL再分析及雷达卫星资料等对2015年5月26—27日发生在贵州一次区域性暖区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前期副高稳定少动,暴雨临近时高空影响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南压及暖湿气流辐合加强触发了暴雨的发生,暴雨发生在辐合线附近,无明显的冷空气影响,为典型的暖区暴雨;雷公山地形增强了气流辐合和地形抬升使其西南气流垂直上升运动较强,低空为强辐合区;低层高温高湿高能环境,有利于降水效率的提高,切变线两侧风速风向的辐合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降水过程强回波呈低质心、降水效率高的热带降水型特征,多个对流单体不断生消发展,在黔东南西部表现为明显的"列车效应";卫星云图显示特大暴雨落区及强度与TBB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二、黔东南州一次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黔东南州一次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处理及误差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2 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处理
    2.1 有降水现象无降水记录类故障
    2.2 无降水天气现象但有降水记录类故障
    2.3 降水记录偏多(或偏少)类故障
        2.3.1 有规则偏多(或偏少)记数类故障
        2.3.2 无规则偏多(或偏少)记数类故障
3 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误差调节
    3.1 校准
    3.2 SL3-1误差调节
        3.2.1 上翻斗与计量翻斗协调性调节
        3.2.2 大雨强或小雨强检定不合格的误差调节
        3.2.3 大雨强下和小雨强下均不合格的误差调节
4 小结

(2)低空急流在一次初春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强对流天气过程概况
2 环流背景及环境场条件分析
    2.1 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
    2.2 环境场条件
3 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和热力动力作用
    3.1 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作用
    3.2 低空急流与短时强降水的关系
    3.3 低空急流的热力作用
    3.4 低空急流的动力作用
4 结论及讨论

(3)基于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黔东南州暴雨漏报过程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说明
    1.2 研究方法
        1.2.1 区域站暴雨疑误数据处理
        1.2.2 区域性暴雨与局地暴雨标准
        1.2.3 暴雨漏报过程判断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 暴雨漏报过程时间分布特征
    2.2 暴雨漏报过程空间分布特征
    2.3 暴雨漏报原因简析
        2.3.1 局地暴雨漏报简析
        2.3.2 区域性暴雨漏报简析
        2.3.3 一些特殊区域性暴雨漏报过程简介
        2.3.3.1 出现时间最早的一次区域性暴雨漏报过程
        2.3.3.2 强度最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漏报过程
        2.3.3.3 范围最广的一次区域性暴雨漏报过程
3 结论和讨论

(4)玉屏县2018-07-01强降水天气过程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2 天气实况
3 雷达回波分析
4 大气环流背景
5 热力作用
    5.1 水汽条件
    5.2 假相当位温条件
    5.3 湿静力能(MSE)
6 动力作用
    6.1 垂直运动条件
    6.2 散度条件
7 结论

(5)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一、气象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疫疾灾害
        五、农作物病虫害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6)黔东南两次冷锋低槽型降水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降水实况
3 两次降水过程特征对比分析
    3.1 环流特征
    3.2 物理量分析
    3.3 云图资料分析
4 数值预报检验
5 结论

(8)“6.18”梅雨锋西段黔东南大暴雨个例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降水实况与灾情
2 大尺度环流背景
    2.1 高低空环流形势
    2.2 地面形势
3 触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演变
4 大暴雨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4.1 不稳定条件
    4.2 水汽条件
    4.3 动力触发条件
        4.3.1 涡度场与散度场特征
        4.3.2 垂直螺旋度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9)黔东南一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天气过程概况
3 天气形势环流背景分析
4 物理量分析
5 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分析
6 风场特征分析
    6.1 径向速度分析
    6.2 VWP产品应用
        6.2.1 暴雨发生前期
        6.2.2 暴雨发生初始阶段
        6.2.3 暴雨成熟阶段
        6.2.4 暴雨消散阶段
7 结论

(10)一次地形加强贵州暖区暴雨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降水预报与实况对比分析
3 预报失误原因分析
    3.1 天气形势分析
    3.2 地形与中尺度辐合线
4 环境场分析
    4.1 高温高湿高能环境条件
    4.2 强上升运动
    4.3 强水汽供应
5 雷达特征分析
    5.1 组合反射率因子演变及垂直剖面特征分析
    5.2 径向速度及VWP垂直风场分析
6 中尺度暴雨云团TBB演变特征
7 结论与讨论

四、黔东南州一次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处理及误差调节[J]. 周继先,聂云,孙啶棚,袁庆,何博.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06)
  • [2]低空急流在一次初春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作用[J]. 白慧,欧阳大亮,周艳,张超,邓学军.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04)
  • [3]基于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黔东南州暴雨漏报过程统计分析[J]. 欧阳大亮,白慧,韦波,张超,周艳.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03)
  • [4]玉屏县2018-07-01强降水天气过程机制分析[J]. 廖洪敏,何为,石薇,武金霖,罗俊祎,胡蓉.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02)
  • [5]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6]黔东南两次冷锋低槽型降水对比分析[J]. 李帮英,廖领,廖育玲.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05)
  • [7]黔东南州地形抬升导致灾害性天气成因研究[A]. 李欣欣. 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 2018
  • [8]“6.18”梅雨锋西段黔东南大暴雨个例诊断分析[J]. 聂云,周继先,顾欣,周艳,杜小玲. 暴雨灾害, 2018(05)
  • [9]黔东南一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 余代辉,杨帆,吴菲.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01)
  • [10]一次地形加强贵州暖区暴雨成因分析[J]. 滕林,安海全,贺德军,陈军,夏昌基.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01)

标签:;  ;  ;  ;  

黔东南地区一次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