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前向信道OVSF码管理方案

TD-SCDMA前向信道OVSF码管理方案

一、TD-SCDMA前向信道OVSF码管理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刘先攀[1](2013)在《TD-SCDMA码域参数测量及信号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TD-SCDMA是由我国首次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在物理层核心技术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TD-SCDMA作为一种新技术标准,相比WCDMA和cdma2000其技术的成熟性和商用经验还不是很成熟,因此需要大量的测试工作来保证其商用的顺利进行,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终端射频参数的测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测试的终端射频参数包括:通道功率、占用带宽、邻道功率泄漏比、误差矢量幅度、码域功率、峰值码域误差、星座图、眼图和比特表等。目前国内外提供TD-SCDMA测试解决方案的公司有安捷伦、泰克、中电41所等,但国内大多是专用的综测仪,支持对其测量功能的频谱分析仪较少。本文在教研室现有的PXI实时频谱分析模块硬件平台的基础上采用软件编程的方式对中频处理后的基带IQ数据进行处理,得出误差矢量幅度、码域功率、峰值码域误差和比特表等重要参数的测量方法,给出C语言编写参数计算函数接口。在对这些参数进行测量过程中需要用到待测信号和理想参考信号,而理想参考信号的恢复过程则是测量过程中的难点所在,本文对物理层信号处理过程研究后得出理想参考信号的恢复过程,这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研究物理层的核心技术传输信道编码复用和解码解复用技术。讨论了各模块的具体实现算法,然后建立了整个系统编码复用以及解码解复用过程仿真模型。模型中各模块算法用C语言S函数实现,最后给出误码率等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2)数据流经过编码复用后进行调制、扩频和加扰以及插入训练序列码和脉冲成形处理,经频谱搬移后在无线信道中传输。本文对扩频调制环节进行分析,讨论了扩频调制环节各模块的算法,然后给出了仿真模型,产生TD-SCDMA信号。(3)得出了一种由待测信号恢复理想参考信号的方法,并由待测信号和参考信号给出误差矢量幅度、码域功率、峰值码域误差和比特表等重要参数测量方法,用C语言编程实现各参数计算的函数接口,并对参数的测量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将EVM的算法接口嵌入到上层软件中,对其进行测试并和泰克频谱分析仪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王志军[2](2012)在《TD-SCDMA系统无线资源管理模块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TD-SCDMA (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即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是第三代无线通信国际标准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该标准是由中国提出的,而且是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自从2009年工业与信息化部正式发放3G牌照以来,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和县城区及部分乡镇,用户数达到5121万户。TD-SCDMA系统的无线资源主要包括频率资源、时隙资源、扩频码、功率等。随着TD-SCDMA网络的发展,无线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资源管理要能够提供更多算法策略以供网络优化时选择使用。本文在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的通用模型和分析无线资源管理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无线网络控制器设备实现方案和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研究,重点对无线资源管理部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无线资源管理模块的设计实现方案,主要包括了无线资源管理模块的概要设计以及码资源分配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无线资源管理运行于无线网络控制器的信令处理板上,作为高层协议信令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无线网络控制器中起到重要作用。本论文的软件系统的开发采用标准C语言进行编写,通过模块化设计,使得软件的运行效率、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都得以很大的改善。

耿恒信[3](2012)在《TD-SCDMA系统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电信标准,并于2008年成功地进入商用阶段。TD-SCDMA系统采用了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三种多址技术,一共拥有频率,时隙和正交码三维资源划分时的自由度。在TD-SCDMA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RM)算法中,动态信道分配(DynamicChannel Allocation, DCA)算法对无线资源进行调度分配,决定了链路的质量和系统的负载,因此动态信道分配算法是整个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核心。一个好的无线资源管理算法能够优化无线资源的效用,是系统性能和容量的重要保障。本文在介绍TD-SCDMA系统基础知识和无线资源管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动态信道分配算法,设计了TD-S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分配算法流程,并对动态信道分配算法中的信道优先级排序算法提出了改进方案。该改进的算法重点分析了小区间信道干扰的原理,不仅以本小区各载波和时隙的负载情况作为排序依据,而且考虑系统中其他小区各载波和时隙的负载情况,最终平衡了各小区间载波和时隙的负载差异,将系统自身干扰最小化,完成信道优先级排序,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最后,本文还搭建了TD-SCDMA系统仿真平台,通过系统级的仿真方法,对改进的算法进行了性能验证。从仿真实验结果分析可见,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较原算法有更好的性能表现,系统性能得到提高。

李鹏鹏[4](2012)在《TD-SCDMA集群系统中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数字集群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TD-SCDMA技术,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集群系统拓展,不仅推动我国数字集群技术的发展,而且完全符合国家利益的发展战略。TD-SCDMA系统的交叉时隙干扰问题一直是动态信道分配(DCA)算法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分析了TD-SCDMA集群系统中所存在的干扰,提出了改进的热点小区算法和动态分区算法。针对交叉时隙干扰问题,本文首先研究和分析了TD-SCDMA集群系统中所存在的干扰,对其交叉时隙干扰进行了仿真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TD集群系统的交叉时隙干扰要比TD系统更加严重,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使用慢速和快速DCA算法规避交叉时隙干扰的策略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三种经典慢速DCA算法的研究与分析,本文提出了改进的热点小区算法。该算法通过扇区化簇间交叉时隙小区的方法,增加了使用交叉时隙用户的隔离度。仿真结果表明,慢速DCA算法的性能与各类型小区所占比例有关系,改进的热点小区算法对系统信道的平均利用率有一定的提高。本文研究和分析了两种针对交叉时隙干扰的快速DCA分区算法,提出了一种动态分区算法。该算法根据小区内业务量的变化来动态调整分区边界,使内、外部区的业务量与其容量相适应。仿真结果表明,分区算法性能与用户接入的分布情况有关系,在小区内业务量动态分布的条件下,动态分区算法获得了较好的性能,减小了交叉时隙干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

聂超[5](2012)在《TD-SCDMA系统与LTE-TDD系统兼容性与重选研究》文中提出TD-SCDMA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被国际认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之一,TD-SCDMA技术标准是一种集聚码分多址(CDMA)、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等技术优势于一身,广泛推广应用智能天线、联合检测、可变扩频系统、自适应功率调整等技术,采用该技术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容量更丰富、通信质量更高、频谱性能更好,表现出了良好的优越性。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对移动通信需求的不断扩大,促使移动通信系统向宽带、基于地址和随时随地连接化发展,也有力推动了移动通信系统研发的不断深入和持久,这其中就推动了UTRA(Universal Telecommunication RadioAcces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3G技术向B3G、4G的平滑过渡,可以进一步提高通信传输速率,减少通信传输延时,扩展系统容量,提高覆盖范围,降低通信运营成本,增加通信运营效益。LTE的发展是在现有3G规划频带上,以成熟的B3G新技术为基础,向B3G/4G系统平滑过渡,并保持通信系统在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UTRA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技术以LTE-TDD技术更趋稳定和优越,当前,有关TD-SCDMA与LTE-TDD的各项研究正在深入开展,其中一项很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TD-SCDMA与其它通信系统(如LTE-TDD系统)的共存和联合规划问题。论文重点对TD-SCDMA系统与LTE-TDD系统各自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实例对TD-SCDMA系统与LTE-TDD系统的组网方案、参数设置原则、参数优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信令流程和测试案例来说明网络建设和优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者结合具体工作经验给出了TD-SCDMA系统与LTE-TDD系统兼容性发展的实现思路和应用结果,以期更方便快捷地实现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化,确保通信系统的质量。

吴培峰[6](2011)在《TD集群系统中终端侧多小区联合检测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集群系统属于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先进、高效、多用途的高级专用调度指挥系统,代表着专用通信网的发展方向,其中TD-SCDMA数字集群系统是现在移动通信研究的热点之一。联合检测技术是TD-SCDMA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已有的联合检测算法多数只适合在上行链路的基站端应用,在下行链路的终端缺乏更加有效的联合检测算法。由于TD-SCDMA系统是同频组网,来自临近小区的干扰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终端的联合检测也需要考虑消除其他小区的干扰。本文首先介绍TD-SCDMA集群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主要研究了TD-SCDMA集群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应用可能面临的问题。论文随后介绍了TD-SCDMA系统的物理信道,详细论述了TD-SCDMA联合检测算法的原理,重点分析了三种线性联合检测算法—WMF、ZF-BLE和MMSE-BLE。论文研究了TD-SCDMA集群系统中的联合检测的宏分集技术,最后论述了终端单小区联合检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TD-SCDMA集群系统终端多小区联合检测系统模型,详细分析了TD-SCDMA集群系统终端侧多小区联合检测算法。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平台,重点针对迫零线性块均衡(ZF-BLE)和最小均方误差线性块均衡(MMSE-BLE)算法,在瑞利衰落信道模型下进行了仿真分析比较,验证了在不同参数设置下多小区联合算法的性能差别,以及宏分集联合检测的性能分析等。

赵运刚[7](2011)在《TD-SCDMA网络规划和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各种关键技术顺利解决,TD-SCDMA系统终端、基站和无线控制器等设备的商用化,为了提高系统容量、扩大基站覆盖范围、保证信号传输质量,网络规划工作越来越重要。对于未来TD-SCDMA网络运营商而言,如何经济有效地建设一个TD-SCDMA网络,保证网络建设的高性价比是运营商所关心的问题。网络规划的目的,概括地讲,就是在支持多种多媒体业务,并满足一定QoS条件下,获得良好的网络容量,满足一定的无线覆盖要求,同时通过调整容量、覆盖、质量之间的均衡关系提供最佳链路服务。对于未来的TD-SCDMA网络运营商而言,由于TD-SCDMA是目前国际电联支持的唯一采用时分复用(TDD)的码分多址(CDMA)系统,与WCDMA和cdma2000这两种采用频分复用(FDD)技术的CDMA系统相比较,采用了时分复用,上行多用户检测,上行时间同步和智能天线等先进技术,使得TD-SCDMA组网更加灵活和复杂。2G和传统FDD模式的3G CDMA系统所使用的规划方法不能满足需求,必须对TD-SCDMA系统的规划进行深一步研究,提出符合TD-SCDMA特性的新规划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史,然后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WCDMA,cdma2000的组成和特点进行分析,再着重分析TD-SCDMA的技术特性以及在网络规划方面的特点。接下来,详细讨论了网络规划中的核心问题:网络设计中的基本参数,链路预算,覆盖规划,容量规划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得出TD-SCDMA网络规划的基本方法,最后结合实例对江苏移动徐州业务区TD-SCDMA三期网络进行网络和站点规划,结果表明本次规划整网的各项覆盖指标和网络性能统计指标基本都满足规划目标要求,且还提出本次规划的一些不足之处和后续网络演进的思路。

张文菲[8](2010)在《基于TD-HSDPA的系统仿真平台及空分复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随着移动用户群的迅速增长和移动业务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之一的TD-SCDMA系统,已经难以很好的保证用户的满意度,因此引入了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技术,为了在数据通信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进一步优化HSDPA中的算法,能够持续以最小代价提升数据用户的感受度,最大程度地提升空中接口吞吐量变得十分关键,因而本文在此方向上做出一定的尝试。而对HSDPA进行整体研究前,构建系统级的仿真平台非常重要。本课题所做的工作主要如下:1.本文深入研究了TD-SCDMA以及HSDPA的系统架构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应用HSDPA的TD-SCDMA系统级仿真平台。该平台完成了对HSDPA特有数据模块的建模,包括自适应调制编码模块、自动混合请求重传模块、快速调度模块等。该平台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扩展性,可作为进一步研究HSDPA技术或评估新算法的基础。2.结合HSDPA里所采用的自适应链路机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调制编码与功率控制相结合的技术,即在原有的TD-HSDPA系统中引入动态功率控制技术,优化其性能,并借助仿真平台实现算法,证明该方法的优越性。3.本课题对利用智能天线进行空分复用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套应用于TD-HSDPA系统的室外空分复用装置,并在本文所述的HSDPA系统仿真平台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显示该装置能在HSDPA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系统吞吐量。

崔杰[9](2010)在《TD-SCDMA演进系统及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SCDMA)的演进系统及其先进的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RM)技术。所涉及的TD-SCDMA的演进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的系统以及基于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的系统;而研究的RRM算法主要包括:基于TD-SCDM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TD-SCDMA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TD-HSDPA)反馈时延控制的快速调度(Fast Packet Scheduling, FPS)算法、基于TD-HSDPA的正交可变扩频因子(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Factor, OVSF)码字重用算法、TD-SCDMA长期演进(TD-SCDMA Long Term Evolution, TD-LTE)的二维调度和资源分配算法、基于干扰避免的OFDM自适应资源分配(Adaptive Resource Allocation, ARA)算法以及基于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 PRB)重用的TD-LTE三维调度和资源分配算法,最后本文还分析了TD-SCDMA与TD-LTE共存的系统性能。TD-SCDMA演进不仅需要系统架构的升级优化,更需要物理(Physical, PHY)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层关键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势组合。本文介绍的TD-SCDMA演进系统有基于CDMA的TD-HSPA/TD-HSPA+和基于OFDMA的TD-LTE/TD-LTE+,并且对其标准化过程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 S A)、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 JD)、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 Repeat reQuest, HARQ)、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天线和OFDM技术等;同时对于未来通信中的无线资源的基本结构和算法也做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对系统结构及特性的研究,本文讨论了基于TD-SCDMA演进系统的系统级仿真方法论,提出了多种相应的仿真模型和参数假设;并针对TD-HSPA和TD-LTE的不同点,对仿真器进行了差异性设计。本文的研究点主要包含下几个部分:首先,在TD-HSDPA中,系统利用高速下行共享信道(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HS-DSCH)作为业务信道来传输不同用户的数据流,并引入了两个共享控制信道:HS-DSCH的共享控制信道(Shared Control CHannel for HS-DSCH, HS-SCCH)和HS-DSCH的共享信息信道(Shared Information CHannel for HS-DSCH, HS-SICH),用于基站(NodeB)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 UE)控制信息的交互;在TD-HSDPA协议中规定了不同信令交互的定时关系,由于采用共享反馈的机制,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的反馈在常规的调度策略模式下传输往往会有很大的时延;特别是当系统负载较大时,NodeB所接收到的反馈CQI已经无法准确体现用户当前的信道情况,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D-HSDPA反馈时延控制的调度策略,通过有效地改善TD-HSDPA系统中的用户调度和信道资源分配方式来对抗信令交互的时延特性,提高反馈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升通信系统性能。其次,TD-HSDPA采用了OVSF码作为其物理信道的扩频码,其扩频因子最大可取16;由于受到扩频码字数目的限制,TD-HSDPA和TD-SCDMA一样,是一种典型的资源受限的CDMA系统,本文通过智能天线波束赋形时产生的空间隔离特性,在TD-HSDPA引入空间维资源的概念,提出了一种OVSF码字重用算法,允许满足智能天线空间隔离度要求的用户群共享同一码字,从而大幅提升了系统容量,增进了用户满意度。第三,TD-LTE中所采用的OFDMA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物理层技术,由于引入了频域资源,需要更复杂的时频调度算法来挖掘更丰富的多用户分集,本文研究了跨层设计的二维调度和资源分配算法,通过对MAC层的时域分组调度(Time Domain Packet Scheduling, TDPS)和PHY层的频域资源分配(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FDRA)的不同组合的性能评估,论证了跨层设计的方式能够很好的考虑HARQ重传,给重传数据较高的优先级,并且能保证用户之间的公平性,为系统带来较高的性能增益。第四,本文考虑了OFDMA系统中多径时延超过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 GI)的场景,并分析了由此带来的相应符号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ISI)和载波间干扰(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ICI);而为了完成OFDMA系统的小区内干扰消除,大多数的文献都将研究重心放在接收端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算法上,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资源分配算法,通过利用非满载系统资源分配的灵活性来避免由GI不足带来的小区内干扰,从而不需要在接收端对DSP模块进行硬件升级,只需要通过软件升级即可完成干扰消除,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第五,本文在TD-LTE系统的原有资源基础上,研究通过新的关键技术来增加频谱利用效率。通过将智能天线应用在TD-LTE系统,在原有时频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资源,使TD-LTE的二维无线资源扩容成三维。新算法对满足空间隔离度的用户进行PRB重用,使系统性能得到了本质的提高。第六,本文研究了TD-SCDMA与TD-LTE双系统共存场景的系统性能,通过对于双系统的联合仿真,分析了不同方向业务之间的干扰情况,并且根据相应的结果曲线总结了不同场景下系统间对抗干扰所需的邻道干扰比(Adjacent Channel Interference power Ratio, ACIR)隔离度。

马莉[10](2009)在《新一代多体制无线通信波形组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移动通信在目前的电信产业领域发展非常迅猛,以话音业务为主的第二代(2G)移动通信取得了整个电信史上巨大的成功,而以宽带多媒体业务和全球无缝漫游为目标的第三代(3G)和后三代(B3G)移动通信正在推动更大的一场通信革命。虽然3G技术在性能上表现出很强的优势,但是3G面临着多体制和与2G的兼容问题。3G如何有效利用现存的2G网络,如何兼容自身的多种体制,以及如何向后平滑过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不同无线通信体制的兼容问题,比较有效的途径是采用软件无线电(SDR)技术,通过构建具有一定兼容性和可重构能力的平台来解决。然而,已有的SDR平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体制兼容性不好、系统软件化程度低、缺乏足够的可重构能力等问题。为此,研究以最新SDR技术为基础,能兼容2G和3G多种体制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统一平台是很有意义的。在新一代多体制无线通信统一平台的研制过程中,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进行通信波形组件库的设计和实现是关键环节。SCA是在不同的层面对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进行定义的SDR标准,为SDR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供了框架规范,使SDR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重构性和可移植性。目前,在SCA规范下,设计和实现适用于多种移动通信体制的波形组件,为新一代多体制无线通信统一平台的兼容性提供支撑,还没有先例。本文以国家“863”项目为依托,基于SCA框架规范,面向具有可移植性和可重构性的波形组件库研究,完成了典型移动通信体制波形组件的设计与实现。针对多体制无线通信的主要需求,提出采用模块化的波形组件构建波形组件库,在新的波形组件开发中,最大限度地复用已存在的波形组件,从而降低系统成本和开发风险,为在新一代平台上的多体制无线通信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

二、TD-SCDMA前向信道OVSF码管理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D-SCDMA前向信道OVSF码管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TD-SCDMA码域参数测量及信号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TD-SCDMA 系统的物理层
    2.1 TD-SCDMA 物理层概述
    2.2 传输信道
        2.2.1 专用传输信道
        2.2.2 公共传输信道
    2.3 物理信道
        2.3.1 帧结构
        2.3.2 时隙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D-SCDMA 传输信道编码复用与解码解复用
    3.1 物理层编码复用与解码解复用概述
    3.2 TD-SCDMA 编码复用各模块及程序实现
        3.2.1 数据源
        3.2.2 CRC 校验
        3.2.3 传输块的级连和分段
        3.2.4 信道编码
        3.2.5 无线帧长度均衡
        3.2.6 第一次交织
        3.2.7 无线帧分割
        3.2.8 速率匹配
        3.2.9 传输信道的复用
        3.2.10 物理信道分割
        3.2.11 第二次交织
        3.2.12 子帧分割
        3.2.13 物理信道映射
    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D-SCDMA 上行链路扩频调制
    4.1 TD-SCDMA 上行链路扩频加扰调制
        4.1.1 比特到信号星座图的映射
        4.1.2 扩频加扰
        4.1.3 脉冲成型滤波
    4.2 TD-SCDMA 上行链路扩频加扰调制环节的仿真
        4.2.1 信号源
        4.2.2 数据调制
        4.2.3 扩频加扰
    4.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D-SCDMA 信号码域参数测量方法及软件实现
    5.1 TD-SCDMA 理想参考信号的恢复
        5.1.1 理想参考信号恢复方案
        5.1.2 匹配滤波器
        5.1.3 解扰
        5.1.4 解扩
        5.1.5 QPSK 解码
    5.2 TD-SCDMA 信号码域参数测量方法及软件实现
        5.2.1 误差矢量幅度
        5.2.2 码域功率
        5.2.3 峰值码域误差
        5.2.4 比特表
    5.3 码域参数的仿真及测试
        5.3.1 码域参数的仿真
        5.3.2 码域参数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2)TD-SCDMA系统无线资源管理模块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概述
        1.1.2 TD-SCDMA网络现状
    1.2 课题任务
        1.2.1 课题内容
        1.2.2 本人承担的任务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TD-SCDMA系统及无线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2.1 TD-SCDMA通信系统介绍
        2.1.1 TD-SCDMA网络结构
        2.1.2 UTRAN结构
        2.1.3 UTRAN通用协议结构模型
    2.2 无线资源管理基本概念及功能介绍
        2.2.1 无线资源管理基本概念
        2.2.2 RRM主要功能模块在系统中的位置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RRM模块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1 RNC高层信令子系统的软件架构介绍
    3.2 RRM与高层信令其他模块的关系
    3.3 RRM需求分析
        3.3.1 无线资源分配和回收功能
        3.3.2 无线资源优化功能
        3.3.3 测量功能
    3.4 RRM子模块划分及相互关系
    3.5 主要数据结构设计
        3.5.1 RRM UE表结构设计
        3.5.2 RRM小区表结构设计
        3.5.3 共享内存结构设计
    3.6 RRM信号流程设计
        3.6.1 资源初次分配处理流程
        3.6.2 资源重分配处理流程
        3.6.3 测量报告触发的流程
        3.6.4 测量功能的相关流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RM各子模块功能设计
    4.1 RRM_MAIN子模块功能设计
    4.2 CAM子模块功能设计
    4.3 OMA子模块功能设计
    4.4 DCA子模块功能设计
    4.5 PC子模块功能设计
    4.6 LCC子模块功能设计
    4.7 RLS子模块功能设计
    4.8 HC子模块功能设计
    4.9 PS子模块功能设计
    4.10 AMRC子模块功能设计
    4.11 MRM子模块功能设计
    4.12 本章总结
第五章 RRM码资源管理子模块详细设计
    5.1 概述
    5.2 子模块结构设计
    5.3 关键算法设计
        5.3.1 码道接入判决预处理
        5.3.2 码道接入判决
        5.3.3 最多预占码资源
        5.3.4 OVSF码的分配策略
    5.4 静态参数结构设计
    5.5 OMA时隙上下文设计
    5.6 处理逻辑设计
        5.6.1 基本支持单元处理流程
        5.6.2 接入判断单元处理流程
        5.6.3 资源分配单元处理流程
        5.6.4 码道优先级计算单元处理流程
        5.6.5 资源更新单元处理流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TD-SCDMA系统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TD-SCDMA系统及无线资源管理概述
    2.1 TD-SCDMA系统概述
        2.1.1 TD-SCDMA网络结构概述
        2.1.2 接入网基本结构概述
    2.2 TD-SCDMA物理层基础
        2.2.1 帧结构
        2.2.2 信道分类以及信道的映射
    2.3 TD-SCDMA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概述
        2.3.1 系统容量和负载评估
        2.3.2 无线资源管理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D-S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分配概述
    3.1 蜂窝系统信道分配技术
    3.2 TD-SCDMA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3.2.1 慢速动态信道分配
        3.2.2 快速动态信道分配
        3.2.3 码资源管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道优先级排序算法的研究
    4.1 传统DCA算法中的信道优先级排序
        4.1.1 信道优先级排序的策略
        4.1.2 载波优先级排序
        4.1.3 时隙优先级排序
    4.2 传统信道优先级排序算法的不足
        4.2.1 上行时隙优先级排序算法的不足
        4.2.2 下行时隙优先级排序算法的不足
        4.2.3 载波优先级排序算法的不足
    4.3 改进的DCA算法中的信道优先级排序
        4.3.1 信道优先级排序算法的改进
        4.3.2 改进的上行时隙优先级排序
        4.3.3 改进的下行时隙优先级排序
        4.3.4 改进的载波优先级排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5.1 基于OPNET的TD-SCDMA系统仿真平台简介
        5.1.1 系统仿真场景
        5.1.2 节点模型
        5.1.3 业务源模块
        5.1.4 无线信道模型
        5.1.5 SnapShot仿真机制
    5.2 算法性能验证
        5.2.1 算法性能验证标准
        5.2.2 算法性能验证场景及结果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TD-SCDMA集群系统中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集群通信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1.2.1 集群通信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1.2.2 集群通信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TD-SCDMA集群通信系统概述
    2.1 TD-SCDMA集群系统的网络结构与业务功能
        2.1.1 TD-SCDMA集群系统网络架构
        2.1.2 TD-SCDMA集群系统业务与功能
    2.2 TD-S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分配概述
        2.2.1 慢速动态信道分配简介
        2.2.2 快速动态信道分配简介
    2.3 集群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与信道共享
        2.3.1 TD-SCDMA集群通信工作方式
        2.3.2 集群通信系统的信道共享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TD-SCDMA集群通信系统的干扰分析
    3.1 TD集群的上行干扰分析
        3.1.1 上行链路小区内的干扰
        3.1.2 上行链路小区间的干扰
    3.2 TD集群的下行干扰分析
        3.2.1 下行链路小区内的干扰
        3.2.2 下行链路小区间的干扰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仿真环境与参数
        3.3.2 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慢速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4.1 慢速DCA算法的分析
    4.2 慢速DCA的方案
        4.2.1 自由分配算法
        4.2.2 一致分配算法
        4.2.3 热点小区分配算法
        4.2.4 仿真环境和结果
    4.3 改进的热点小区算法
        4.3.1 算法描述
        4.3.2 算法仿真与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快速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5.1 快速DCA算法分析
    5.2 快速DCA方案与改进
        5.2.1 固定分区算法
        5.2.2 缓冲分区算法
        5.2.3 改进的分区算法
    5.3 仿真和结果分析
        5.3.1 仿真环境和参数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TD-SCDMA系统与LTE-TDD系统兼容性与重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3.1 课题选题的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3 论文的基本结构
    1.4 课题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TD-SCDMA 系统技术及特点
    2.1 网络架构
        2.1.1 用户设备域
        2.1.2 基本结构域
    2.2 物理层结构
    2.3 关键技术
        2.3.1 功率控制技术
        2.3.2 智能天线
        2.3.3 接力切换
        2.3.4 联合检测技术
        2.3.5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2.3.6 上行同步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TE-TDD 系统技术及特点
    3.1 LTE 系统架构
        3.1.1 eNB 功能
        3.1.2 MME 功能
        3.1.3 S-GW 功能
        3.1.4 P-GW 功能
    3.2 LTE-TDD 的技术优势
    3.3 物理层结构
        3.3.1 无线帧结构
        3.3.2 上下行的时间分配
        3.3.3 基本传输和多址技术的选择
    3.4 关键技术
        3.4.1 MIMO 技术
        3.4.2 自适应编码调制
        3.4.3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D-SCDMA 系统和 LTE-TDD 系统兼容性发展
    4.1 兼容性发展可行性分析
        4.1.1 TDD 基站采用低频段的可行性
        4.1.2 TDD 终端采用低频段的可行性
    4.2 跨系统重选问题分析
        4.2.1 TD-SCDMA 和 LTE- TDD 重选准则基本特点
        4.2.2 TD-SCDMA 和 LTE- TDD 终端信号接收规律
        4.2.3 共站址环境之下的跨系统重选准则问题分析
    4.3 兼容性发展的实现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仿真试验与实际测试结果
    5.1 仿真模型
        5.1.1 仿真场景
        5.1.2 传播模型
        5.1.3 ACIR 模型
        5.1.4 功率控制
    5.2 仿真结果
        5.2.1 TD-SCDMA 系统性能损失
        5.2.2 LTE-TDD 系统性能损失
    5.3 实际工作中的测试结果与应用
        5.3.1 子帧配置 1/7,传输模式 3 下的下行 FTP 吞吐量测试:
        5.3.2 子帧配置 1/7,传输模式 3 下的上行 FTP 吞吐量测试:
        5.3.3 子帧配置 2/7,传输模式 3 下的下行 FTP 吞吐量测试:
        5.3.4 子帧配置 2/7,传输模式 3 下的上行 FTP 吞吐量测试:
        5.3.5 TD-SCDMA 与 TDD-LTE 异系统重选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录用、发表和投稿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6)TD集群系统中终端侧多小区联合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第2章 TD-SCDMA 数字集群系统及其应用
    2.1 TD-SCDMA 系统简介
        2.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2.1.2 TD-SCDMA 标准简介
        2.1.3 TD-SCDMA 系统的关键技术
    2.2 集群通信系统简介
        2.2.1 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
        2.2.2 我国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
        2.2.3 集群通信系统的不足和发展前景
    2.3 TD-SCDMA 集群通信系统的研究分析
        2.3.1 集群移动通信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
        2.3.2 TD-SCDMA 和集群移动通信的融合
        2.3.3 TD-SCDMA 集群系统面临的应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D-SCDMA 移动通信系统的联合检测技术
    3.1 TD-SCDMA 系统物理层
        3.1.1 TD-SCDMA 系统物理信道的帧结构
        3.1.2 TD-SCDMA 系统的突发结构
        3.1.3 TD-SCDMA 系统的训练序列
    3.2 TD-SCDMA 联合检测技术
        3.2.1 联合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联合检测的基本原理
        3.2.3 联合检测算法分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TD 集群系统终端侧多小区联合检测算法研究
    4.1 TD 集群系统终端侧多小区联合检测系统模型
        4.1.1 终端单小区联合检测模型
        4.1.2 终端多小区联合检测模型
    4.2 联合检测的宏分集技术
        4.2.1 UTN 的宏分集
        4.2.2 联合检测的宏分集
        4.2.3 UTN 和联合检测宏分集比较
    4.3 联合检测算法
        4.3.1 白化匹配滤波器 (WMF)
        4.3.2 迫零线性均衡器 (ZF-BLE)
        4.3.3 最小均方误差线性均衡器 (MMSE-BLE)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D 集群系统终端侧多小区联合检测仿真与分析
    5.1 终端侧多小区联合检测算法仿真
        5.1.1 仿真参数设置
        5.1.2 仿真流程设置
    5.2 终端侧多小区联合检测算法性能分析
        5.2.1 单小区联合检测算法性能分析
        5.2.2 不同信道模型下多小区联合检测算法性能分析
        5.2.3 多小区联合检测算法性能分析
        5.2.4 多小区和单小区联合检测算法性能比较
        5.2.5 多小区联合检测的宏分集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缩略语

(7)TD-SCDMA网络规划和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史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
        1.2.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应用
        1.2.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过程
        1.2.3 三大主流标准的技术比较
    1.3 TD-SCDMA 标准的形成
    1.4 TD-SCDMA 的关键技术
    1.5 TD-SCDMA 的特点
        1.5.1 TD-SCDMA 的优点
        1.5.2 TD-SCDMA 的缺点
第二章 TD-SCDMA 网络规划的特点
    2.1 网络规划的指导原则
        2.1.1 网络规划中的核心问题
        2.1.2 3G 与 2G 网络规划的不同
    2.2 TD-SCDMA 网络规划的独特性
    2.3 TD-SCDMA 网络规划的流程
第三章 TD-SCDMA 网络规划的内容
    3.1 网络设计的基本参数
    3.2 链路预算
    3.3 覆盖规划
    3.4 容量规划
    3.5 频率与码规划
    3.6 时隙规划
    3.7 无线网络干扰
    3.8 站址及机房
第四章 徐州移动 TD 三期网络规划与建设
    4.1 TD 方案形成思路
        4.1.1 TD 无线网建设总体策略
        4.1.2 本次 TD 方案思路
    4.2 无线网络现状
        4.2.1 GSM 现状
        4.2.2 GPRS 现状
        4.2.3 网络覆盖状况
        4.2.4 业务分布
        4.2.5 现网分析
    4.3 无线网络建设原则
    4.4 区域划分
        4.4.1 无线传播环境划分
        4.4.2 用户行为特征划分
        4.4.3 热点区域覆盖要求
        4.4.4 区域划分结果
    4.5 无线网络建设目标
        4.5.1 覆盖目标
        4.5.2 容量目标
        4.5.3 质量目标
    4.6 TD 无线网方案初步规划
        4.6.1 宏蜂窝建设规模估算
        4.6.2 容量站点规模估算
        4.6.3 综合站点建设规模
    4.7 宏蜂窝基站建设方案
        4.7.1 站点设置原则
        4.7.2 站点选择方法
        4.7.3 站点设置结果
        4.7.4 宏蜂窝站点配置
第五章 后续网络演进及建议
    5.1 本次规划不足之处
    5.2 后续网络演进思路
    5.3 HSDPA 组网场景
    5.4 HSDPA 组网方案介绍
参考文献

(8)基于TD-HSDPA的系统仿真平台及空分复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1.1.2 TD-SCDMA 的发展历程及HSDPA 的引入
    1.2 3GPP 的 HSDPA 的标准化及发展现状
    1.3 移动通信中的空分复用技术
    1.4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工作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TD-SCDMA 的系统架构及HSDPA 的引入
    2.1 TD-SCDMA 的概况
        2.1.1 TD-SCDMA 的网络架构
        2.1.2 TD-SCDMA 无线协议体系
        2.1.3 TD-SCDMA 物理层帧结构
    2.2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技术
        2.2.1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2.2.2 TD-HSDPA 的物理信道
        2.2.3 TD-HSDPA 的实现过程
    2.3 小结
第三章 TD-SCDMA 系统仿真平台的构建
    3.1 系统仿真概要
    3.2 TD-SCDMA 系统仿真平台
        3.2.1 TD-SCDMA 系统仿真平台总体描述
        3.2.2 TD-SCDMA 系统仿真平台设计流程
        3.2.3 TD-SCDMA 系统仿真平台设计
    3.3 仿真平台输出结果统计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HSDPA 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4.1 HSDPA 系统仿真平台总体架构
    4.2 HSDPA 系统仿真平台工作流程
    4.3 HSDPA 专有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快速分组调度
        4.3.2 混合自动请求重传
        4.3.3 自适应调制编码
    4.4 仿真实验
        4.4.1 仿真场景设定
        4.4.2 不同调度算法下HSDPA 的性能
        4.4.3 不同的 UE category 下的 HSDPA 性能
        4.4.4 不同的HARQ 类型的HSDPA 性能
    4.5 基于HSDPA 的一种新型自适应链路方法
    4.6 小结
第五章 HSDPA 下空分复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5.1 智能天线原理及发展状况
    5.2 应用于TD-SCDMA 中的智能天线技术
        5.2.1 基于最大接收功率值准则的GOB 算法
        5.2.2 基于最大信噪比准则的EBB 算法
    5.3 基于HSDPA 的空分复用技术
        5.3.1 一套基于HSDPA 的空分复用技术的实现装置
        5.3.2 引入空分复用后调度流程的改进
    5.4 空分复用仿真结果分析与论证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9)TD-SCDMA演进系统及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TD-SCDMA的演进和标准化概述
    1.3 无线资源管理概述
        1.3.1. 无线资源管理模块的基本结构
        1.3.2. 无线资源管理的基本算法介绍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TD-SCDMA的演进系统
    2.1 TD-SCDMA演进系统的基本知识
        2.1.1. TD-HSDPA
        2.1.2. TD-HSUPA
        2.1.3. TD-LTE
        2.1.4. TD-HSPA+和TD-LTE+
    2.2 TD-SCDMA演进系统的关键技术
        2.2.1. 智能天线(SA)
        2.2.2. 联合检测(JD)
        2.2.3. 自适应调制编码(AMC)
        2.2.4.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
        2.2.5. 多输入多输出天线(MIMO)
        2.2.6. 正交频分复用(OFDM)
    2.3 无线通信系统的仿真实现
        2.3.1. TD-HSPA的系统级仿真
        2.3.2. TD-LTE的系统级仿真
    2.4 小结
第3章 TD-HSPA系统的RRM技术研究
    3.1 基于TD-HSDPA反馈时延的调度算法
        3.1.1. 研究点背景
        3.1.2. TD-HSDPA中的反馈时延
        3.1.3. 基于时延控制的新型调度算法
        3.1.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1.5. 研究点小结
    3.2 TD-HSDPA的OVSF码字重用算法
        3.2.1. 研究点背景
        3.2.2. 码字重用的SDMA准则
        3.2.3. 小区内干扰分析
        3.2.4. 码字重用算法流程及优化
        3.2.5. 仿真结果及分析
        3.2.6. 研究点小结
    3.3 小结
第4章 TD-LTE系统的RRM技术研究
    4.1 TD-LTE下行的二维调度及资源分配算法
        4.1.1 研究点背景
        4.1.2 跨层设计的二维算法
        4.1.3 系统SINR计算模型和仿真参数设置
        4.1.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1.5 研究点小结
    4.2 基于干扰避免的新型资源分配算法
        4.2.1 研究点背景
        4.2.2 系统干扰分析(GI不足)
        4.2.3 基于干扰避免的新型资源分配算法
        4.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2.5 研究点小结
    4.3 基于赋形天线的三维调度和资源分配算法
        4.3.1 研究点背景
        4.3.2 三维的调度和资源分配算法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4 研究点小结
    4.4 小结
第5章 TD-LTE与TD-SCDMA的系统共存研究
    5.1 系统间干扰的基本知识
    5.2 系统共存的仿真模块和参数假设
        5.2.1 网络拓扑结构
        5.2.2 路径损耗模型
        5.2.3 天线模型
        5.2.4 干扰建模
        5.2.5 结果参数定义
        5.2.6 仿真器结构及假设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新一代多体制无线通信波形组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1.3 作者所做工作
    1.4 论文结构
2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
    2.1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概述
    2.2 SCA 的硬件体系结构
    2.3 SCA 的软件体系结构
    2.4 SCA 的附录文档
        2.4.1 应用程序环境描述体
        2.4.2 域描述体
        2.4.3 核心框架的IDL 与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附录
        2.4.4 安全附录
    2.5 本章小结
3 新一代无线通信统一平台
    3.1 新一代无线通信统一平台
        3.1.1 统一平台的硬件体系结构
        3.1.2 统一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
    3.2 波形组件库与CORBA 之间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4 典型无线通信体制分析
    4.1 GSM
    4.2 CDMA2000
        4.2.1 CDMA2000 系统物理层概述
        4.2.2 CDMA2000 系统物理信道的结构
    4.3 WCDMA
        4.3.1 WCDMA 系统物理层概述
        4.3.2 WCDMA 系统信道编码与复用
        4.3.3 WCDMA 系统扩频与调制
    4.4 TD-SCDMA
        4.4.1 TD-SCDMA 系统物理层概述
        4.4.2 TD-SCDMA 系统信道编码与复用
        4.4.3 TD-SCDMA 系统扩频与调制
    4.5 WIMAX
        4.5.1 OFDM/OFDMA
        4.5.2 HARQ
        4.5.3 AMC
        4.5.4 MIMO
    4.6 五种通信体制性能比较
    4.7 本章小结
5 通信波形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多体制无线通信波形组件的设计
        5.1.1 波形组件库的组件原理
        5.1.2 典型通信体制的波形组件的设计
    5.2 多体制无线通信波形组件的实现
        5.2.1 波形组件库文件的建立
        5.2.2 典型体制的信号处理过程形成
        5.2.3 波形组件的调用
    5.3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TD-SCDMA前向信道OVSF码管理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TD-SCDMA码域参数测量及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 刘先攀.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2]TD-SCDMA系统无线资源管理模块的分析与设计[D]. 王志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3]TD-SCDMA系统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的研究与设计[D]. 耿恒信.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4]TD-SCDMA集群系统中动态信道分配算法的研究[D]. 李鹏鹏.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6)
  • [5]TD-SCDMA系统与LTE-TDD系统兼容性与重选研究[D]. 聂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3)
  • [6]TD集群系统中终端侧多小区联合检测算法研究[D]. 吴培峰.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7]TD-SCDMA网络规划和建设[D]. 赵运刚.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5)
  • [8]基于TD-HSDPA的系统仿真平台及空分复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张文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8)
  • [9]TD-SCDMA演进系统及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D]. 崔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10]新一代多体制无线通信波形组件的设计与实现[D]. 马莉. 重庆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TD-SCDMA前向信道OVSF码管理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