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索引(英文)

作者索引(英文)

一、作者索引(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袁雨航[1](2021)在《印度现代转型中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研究(1857-1947)》文中指出语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和形塑人群组织形态的重要力量,也为界定个人身份认同提供了可能的依据。人类社会自发进行的语言改革,可以改变语言本身进而影响世界,而世界的变化也必然伴随着语言的变化。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主要通行语言之一。现代化进程中乌尔都语的身份变革和印度社会的整体变动息息相关,语言变革彰显了民族属性的标记功能,体现出印度穆斯林精英的政治诉求和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乌尔都语身份变革就是印度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缩影。本文以巴斯尤尼的语言“索引性”理论、杜赞奇的“复刻符号”理论视角切入,探讨印度现代转型期间(1857-1947)乌尔都语的嬗变历程,通过对语言变革和语言使用群体的考察,探讨印度语言现代转型的独特机制,并进一步从语言研究角度出发,探寻印度社会殖民遗留根源及去殖民化的具体途径。本文基于原始文献展开研究,并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和社会语言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本论文按乌尔都语身份建构的历时性展开,共分为七部分。导言部分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并对具体概念、研究时段、文献材料组成和研究方法进行界定和说明。第一章考察作为穆斯林标识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为维护殖民统治,英国语言研究机构威廉堡学院统一了乌尔都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形式,并将其界定为一门具有伊斯兰色彩的语言。19世纪下半叶,穆斯林启蒙运动领袖赛义德·艾哈迈德·汗继而通过乌尔都语说理散文创作和公共演讲,将乌尔都语建构为印度穆斯林的身份标识。第二章考察作为标准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经过19世纪语言身份建构的乌尔都语因伊斯兰色彩备受印度教徒指责。与此同时,该语言本身也需标准化以满足现代社会需求。乌尔都语知识界发起语言标准化运动,进一步保障了乌尔都语在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并在标准化措施中,同时关注该语言的印度特性和伊斯兰特性。第三章考察作为通用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20世纪20年代后,以整个印度次大陆为地理范围的“印度认同”进一步发展成型。知识分子为将乌尔都语推广为印度通用语言,需处理该语言和印度南部语言之间的关系。为此,乌尔都语知识界通过语言史重建,将乌尔都语使用社群从北印度扩展到南印度,为该语言建构起印度通用语言的身份。第四章考察作为科学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印度认同”驱使乌尔都语知识分子通过和英语之间的对抗,进一步确立乌尔都语作为一门印度语言进行推广的资格。鉴于科学在印度民族复兴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英语媒介科学教育的弊端,乌尔都语知识分子继而通过科技术语翻译运动,将该语言推行为科学教育和研究的媒介。第五章考察作为印度民族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20世纪30年代后,印度政治舞台上的主要矛盾由印英之间的矛盾转移为殖民势力预期撤出下不同宗教社群之间的矛盾。为取得社会、文化和政治主导权,乌尔都语知识分子和印地语知识分子展开印度民族语言之争,并通过联合达罗毗荼语系语言使用社群、盎格鲁印度人社群以及部落社群等为语言推广运动助力。但最终巴基斯坦的成立,使得此推广计划戛然而止。本文通过对现代转型历程中乌尔都语身份建构的考察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乌尔都语身份建构受世界语言变革潮流中“言语中心主义”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北印度穆斯林试图通过语言推广运动,在印度由传统社会向民族国家转型进程中争取权力的意图。第二,印度现代转型历程中,乌尔都语基于克里方言、莱赫达诗歌和威廉堡学院创制的口语化散文被重新界定出来,并逐步应用于政治、教育、科学等各领域,其使用人群从北印度扩展到全印度,语言中同时体现出较强的印度特性和伊斯兰特性。第三,历经现代转型的乌尔都语持续在印巴两国国家认同塑造中发挥作用。第四,印度、巴基斯坦国内语言冲突的根源在于难以建构统一的民族认同,未来可尝试跳出英殖民时期建构的范畴和概念,从历史中论证印度文明本身存在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李旭萌[2](2021)在《汉语教材《华语入门》考察》文中提出《华语入门》是1937年由俄罗斯人吴索福编写的初级汉语教材,具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文版生词编写在课文之前,而英文版生词编写形式为“拼音—生词—释义—所在课文”。该教材中的词汇实用性较强,“姑娘、学堂”等一些词的使用也反映了当时北京官话的特点;该教材词性涉及较为全面,其中名词占全书生词量的50%,吴索福在量词的释义上有缺陷:“只、块、毛、分、回”没有正确纳入量词范围中,并将“的、了、哪、么、啊、呢、们”归为小品词,而没有对其他词性的词进行归纳。总体看来,吴索福对词性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也没对词性进行详细分类。本文对疑问句中的选择问、正反问、是非问和特指问进行分析,将选择问句总结为三种形式:“是A是B”、“是A还是B”、“AB(AB互为反义词)”,其中“是A是B”形式在该教材中出现次数最多;将正反问归纳为“AB-否定词-AB”,“AB-否定词-A”和“A-否定词-A”,其中“A-否定词-A”分为“有没有”格式和“X不X”格式。该教材中特殊句式有把字句、双宾句和比较句。该教材课文难度适中,对话形式以毗邻双部式为主,课文在编写中运用了礼貌用语和插图,课文话题实用性较强,话题难度也适合汉语初学者。该教材每课中的语法点数量分布不均,但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语法点编写体例为“结构—解释—例句”,该教材通过在课文后设置“问答”环节操练语法点,并没有在课后设置习题。最后本文以历时眼光对《华语入门》进行评价,并指出该教材对当代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丁斯甘[3](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研究指明《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付璐[4](2020)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人类健康需要依靠多种医学体系的相互融合与发展。然而东西方医学的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医在西传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阻碍。在此背景下,回溯中西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挖掘其影响因素,或可为当今医学交流的相关政策制定、模式构建等提供一些史学意义上的启示。本文选择《本草纲目》传欧史作为研究切入点,原因在于此书在欧洲的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且评价较高,是中医西传的一个较为典型和成功的案例。对《本草纲目》传欧史加以阐述和解析,或可加深人们对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为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医学交流提供某些历史借鉴。《本草纲目》系中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纂的一部本草学巨着,于1593年刻成、1596年发行,最迟在1604年传入日本,之后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并于17世纪末传入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18-19世纪期间,诸多欧洲学者对《本草纲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翻译、引用、研究及评价。20世纪以来,《本草纲目》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如1953年,莫斯科大学将李时珍像镶嵌在该校大礼堂;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本书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8年,在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本草纲目》成书44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学者围绕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学术成就及影响,举办了多场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纪念活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贯穿17-21世纪,跨越了欧洲多国,其流传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影响较大且在不同时期的流传特点不同,故值得对其传欧过程进行研究。本文以《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目录调查、网络调查以及实地考察3种方式,收集17世纪至今的多种专着、论文、信件、手稿、政策文件、照片、画册、标本等珍贵资料;采用传统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本书从17世纪至今在欧洲多国的流传过程及欧洲读者对本书的收集、翻译、引用、研究和评价;此外,本文运用接受理论作为核心理论指导,挖掘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及阻力因素;同时,借鉴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从知识的收集、分析、传播及应用四个阶段探讨了《本草纲目》传欧的全过程。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本文考察了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梵蒂冈、比利时、奥地利8国17家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22种38部,对其馆藏地、书号、版本信息及特征进行论述。特别是法国所藏3种《本草纲目》彩绘本,本文对其药图来源进行考证后,认为彩绘本所绘816幅药图系参考《本草纲目》钱蔚起刻本所附药图上色而成,并在个别细节处进行了增补、删减和修饰。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本文阐述了 4种英文、法文译本的主要内容、体例以及翻译特点。其中,18世纪由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所编写的手稿“《本草纲目》中水、火、土、金石诸部药物”,为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种《本草纲目》法文节译本;由法国27位传教士联合供稿、并由杜赫德所编纂的《中华帝国全志》一书,专设一章翻译《本草纲目》的前言部分及16种药物,该书在欧洲流传甚广,对《本草纲目》传欧影响较大。20世纪英国学者伊博恩联合北京博物学会诸位学者编纂的8种着作,涉猎《本草纲目》所载植物、矿物及动物药,内容全面。至21世纪,由中国学者罗希文所译《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BencaoGangmu)》,是世界上首部、亦是目前唯一的《本草纲目》英文全译本,从内容到体例还原度都非常较高。关于《本草纲目》的欧洲接受史,本文将其分为“传入与翻译期”“研究与评价期”“文化印象构建期”三个时期:在17-18世纪,欧洲的《本草纲目》接受者主要为来华传教士,他们在中国收集此书的文本、图像与相关药物标本,并将部分文本内容译成西文传到欧洲。至19世纪,《本草纲目》的接受者以药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等学者为主,他们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标本进行化验分析,从化学、药理学角度阐释这些中国药物,并与欧洲当地的植物进行对照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对《本草纲目》的接受形式趋于多样化,如通过雕塑、动画等形式向国际展示李时珍及中草药文化形象,特别是《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的梳理,可以认为: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主要来自“新鲜(猎奇)”和“实用(需求)”,而阻力则主要来自“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此外,本文在“《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一章中厘清了《本草纲目》传欧研究中的3个常见争议性问题:一是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关于中药的两种着作《中国植物志》《单味药》皆非《本草纲目》的外文节译本,但卜弥格在《单味药》中引用过《本草纲目》丹砂及龙骨的条文。二是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博士毕业论文并非以《本草纲目》为研究对象,但他年轻时很可能在奥布瓦修道院见过《本草纲目》彩绘本,并为了阅读彩色植物图旁的汉文去学习汉语,终成为一位着名汉学家。三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三大着作《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及《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共出现8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的表述,8条相关引文中有5条可能引自《本草纲目》,主要为对家鸡和金鱼相关资料的引述。其余3条可能来自《中国纪要》转引《齐民要术》对养羊法的记载。达尔文可能误认为此8条引文出自同一种“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即《本草纲目》。最后,本文从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出发,将《本草纲目》知识的传欧过程分为收集、分析、传播、应用四个阶段:从知识收集来看,欧洲人通过购买、赠送、掠夺等方式,收集了《本草纲目》的多种版本及相关的药物标本;随后对《本草纲目》中的知识进行了筛选、翻译、引用、研究;通过论着、会议、展览等传播方式,将《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展示给其他欧洲学者;同时从资源获取、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等角度实现了知识的应用。有关本文的创新点,笔者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讨:新材料:本文收集、补充了一些前人论述中未载的史料。如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等藏书机构的《本草纲目》明清版本、相关绘本、剪贴画册、学者手稿等多种珍贵文献资料。特别是收集了 5种与《本草纲目》相关的药图绘本及剪贴画册。其中的3种彩绘《本草纲目》药图,迄今学界知之不多,尤其珍贵。本文将其中的图像与《本草纲目》多种版本的药图逐幅进行对比,详细分析其绘图特点,进一步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了欧洲学者获取《本草纲目》药图的背景及意义,弥补了现有研究关于《本草纲目》图像传欧的某些缺失。对前人虽有提及、但未做深入研究的资料,本文进一步探究其特点与价值。如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本草纲目》“金石部”法文译稿、法国汉学家毕瓯及化学家布朗涅尔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的化验分析、英国药理学家汉伯里对《本草纲目》的研究等,都是前人相关研究中鲜少涉及或研究较浅的珍贵资料。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欧洲学者论着的成书背景、体例、内容、特点及其对《本草纲目》传欧的意义,拓展了现有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新观点:对《本草纲目》西传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争议性问题,本文在详细考证后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的着作是否为最早的《本草纲目》西文节译本?”“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毕业论文是否为欧洲史上最早的以《本草纲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否盛赞《本草纲目》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论述,追本溯源,厘清了既往研究中的某些讹误,并基于文献证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视角:本文在研究视角与方法学上亦有所创新。本文在传统的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基础上,引入接受理论及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试图从社会史、文化史角度,深入探讨《本草纲目》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的东西方医学交流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借鉴。

黄乙蔓[5](2020)在《译介学视阈下汉学家马瑞志的译者权衡 ——以其《世说新语》英文全译本为例》文中提出《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言志人小说集,记录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文人墨客的趣闻轶事和言行举止,可谓经典之作,而其英文全译本却仅有马瑞志所译一个。对该全译本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个别译例点评评价和泛泛而谈的层面,给人以印象式的而非科学性的结论,随意有余而系统性不足;研究视野也仍然是拘泥于策略研究、英译错误、语法层面,而极少涉及文化层面的讨论。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跳出其翻译忠实与否这个循环,关注文字翻译以外马瑞志作为汉学家所作文化层面的努力。一方面,作为译者,因为汉语文化相对英语文化来说处于弱势,在译介的过程中,马瑞志不得不重视语言翻译的流畅度和可读性,精简正文内的注释,将大量人物介绍整编到书后附录一(正文人名索引)之中,同时对正文文末注释中引据的典籍书名进行缩写处理。此外,在文化意象的处理上,他也采用了部分替换的策略,将某些较难理解或者生僻的中华文化意象替换为读者熟悉的西方文化中的意象,帮助其理解。另一方面,马瑞志作为汉学家,也无法忽视完整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他并不拘泥于一个版本的《世说新语》原文,而是自己做了一定的考据工作,在注释的选取中采众家之长,选取便于读者理解原文的注释,同时还增加了四个书后附录用以提供读者在阅读中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和资料,帮助其理解《世说》的文化内涵。综上所述,该研究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有着一定的意义。

徐飞阔[6](2020)在《学术专着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翻译驱动型语料库》(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译驱动型语料库》(Translation-Driven Corpora)是语料库翻译学领域专着,该书展示了语料库翻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并重点介绍了面向翻译研究的语料库创建及应用方法。其次,英语学术专着强调陈述的客观性,这决定了原文倾向于高频率地使用被动语态以减少主观性。被动语态作为一种文体标志,已经成为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建立在句法层面。并且,针对学术专着中被动语态开展的研究也不多见,因而必须寻求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各种翻译方法。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翻译驱动型语料库》(节选)的汉译为基础,分析被动语态的基本分类和特征,选择了四种翻译方法,文中英语的被动语态分别译为汉语的主动句、被动句、无主句和判断句。通过详细讨论具体案例,笔者在结语部分再次强调被动语态翻译的方法,并通过译者实践说明被动语态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难点和重点,旨在为今后学术专着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洪涛[7](2020)在《《资本论》在韩国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文中指出《资本论》在韩国的翻译与传播是韩国马克思主义翻译史中最主要的核心内容。要想充分理解韩国《资本论》的翻译与传播发展,就离不开对韩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总体把握。介于此,本文对韩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首次提出了三大阶段的区划分期: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至30年代中期日本殖民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韩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复兴及其沉寂”,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的韩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复兴”。而作为本文主题内容的《资本论》在韩国的翻译与传播发展,依次放在上述韩国马克思主义三大阶段分期的历史背景之中。到目前为止,韩国翻译出版或正在翻译出版的《资本论》共有七种:首尔版、理论与实践版、白衣版、比峰版、道路版、工社研版和Raum版。第一章概述了全文的前提背景,主要介绍20世纪20年代殖民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韩国的传入及其相关的翻译情况。共产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正式开始传入韩国是在20世纪初期,到1919年汉城爆发三一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当时韩国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主流。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最早翻译的两部马克思经济学着作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韩国马克思主义原着翻译史上的起点,而《雇佣劳动与资本》是在当时条件下替代《资本论》一书的最好途径。第二章,首先是20世纪40年代新闻报纸中有关七则《资本论》的原始资料——在韩国理论界都不太清楚首尔版《资本论》的翻译与出版的情况下,掌握第一手资料成为研究解放时局时期《资本论》的首要问题。其次,对首尔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解放时局时期韩文版《资本论》原书的去向和遗存情况给出一个由来说明。再次,我们依据原始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其它各种相关信息,对韩国第一个正式出版的《资本论》做了一个历史的还原,从而填补了首尔版《资本论》在版本学、文献学与理论研究上的空白,并修正了韩国学者在《资本论》出版问题上的错误推论。最后,对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资本论》在韩国的状况做一个必要的梳理前提下,通过说明这段时期韩国出现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等现象,分析了韩国马克思主义所经历的近三十年沉寂时期的状况。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比较的是目前韩国国内通行的金秀行的“比峰版”和姜信俊的“道路版”、以及两个人各自的学术研究情况。首先,通过段落句子的举例和概念统计,比较了《资本论》“序、跋”和“第一章、商品”中两个《资本论》韩文版的翻译情况。再次,金秀行危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从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和及其内部矛盾中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并以这一矛盾性趋向的展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契机和状况来说明这个原因。此外,金秀行在《资本论》翻译中的货币度量本土化,是世界各国翻译的《资本论》版本中唯一采用的一种方式。最后,姜信俊提出了以马克思实现变革的三重要素来重建《资本论》解决方案的总体性结构,而对于两个马克思论战出发点的“无产阶级专政”,其焦点不在于理念目标,而在于达到目标的策略手段。本文首次把当代韩国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划分为:受苏联哲学教科书影响的“正统期”、苏联解体后失去理念目标的“徘徊期”、和朝鲜半岛《南北共同宣言》为契机的“开放期”。由此,在第四章,阐述了韩国马克思主义第二次复兴和《资本论》翻译在韩国的现状与新动态。1980年代“正统期”的左翼进步阵营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展开的三次大争论,是韩国左翼知识分子自主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道路最早的有益尝试。之后1990年代“徘徊期”出现的“后马克思主义”为主的转向,虽然是韩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的一种倒退,但是从根源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新探索的层面上依然具有肯定性的积极意义。而从2000年代开始,韩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文献翻译、学术阵地、研究队伍、经典翻译、学科建设、以及实践运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其中,“中韩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作为中韩之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高端对话平台,为促进中韩两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交流与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宇雷[8](2020)在《基于文本检索的无载体信息隐藏研究》文中指出信息隐藏是将需要保密的信息嵌入公开的信息中进行传递而不被第三方察觉的技术,传统的信息隐藏方法通常利用修改已存在的载体或是生成近似自然的载体来嵌入信息。但是传统信息隐藏的原理使其一般难以抵抗各种隐写分析算法的检测,导致含秘载体被第三方发现进而破坏秘密通信。为了保证秘密通信的成功率以及安全性,一种全新的信息隐藏算法——无载体信息隐藏被提出,它通过检索符合一定条件的自然载体来传递隐秘信息,由于传递过程使用的载体就是未经修改的自然载体,因此可以从根本上抵抗隐写分析。无载体信息隐藏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各种问题,比如适用于文本无载体信息隐藏的语言种类受限,且隐藏容量及隐藏成功率还不够高。本文以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以自然文本为载体的检索式信息隐藏方法做了相关研究,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二进制编码特征检索的英文无载体信息隐藏针对基于“标签+关键词”的文本无载体信息隐藏方法无法利用于英文文本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英文文本库设计的特征标签选择方案,该方案以英文文本作为含秘载体,利用对文本的编码将英文转化为二进制流后采用连续的6位二进制流作为特征标签辅助定位秘密信息,实验证明该方法能英文文本库下使用并且隐藏容量优于部分已有算法。2)基于多重标签检索的中文无载体信息隐藏为了提高文本无载体信息隐藏方法隐藏成功率,提出了一种利用两种标签作为混合特征标签组的信息隐藏方案。该方案利用混合标签组,发送方在检索时若第一次检索失败,增加二次检索来提高检索到匹配文本的可能性,并且在检索完成后,将每篇文本中利用到的特征组进行编码并以无载体信息隐藏的方式传递给接收者,从而保证只有接收者能了解每篇含秘文本在隐藏时具体应用的特征组类别,进而提取出正确的秘密信息。大量的实验及分析证明该方法能提高隐藏成功率以及隐藏容量,并且具备更高的安全性。

任泽[9](2020)在《多语言文本嵌入模型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语言处理试图用计算机来处理文字背后的语义信息。然而,计算机不能像人类一样理解语言,必须将自然语言表示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学形式,才能完成基本的语义表达。因此文本表示是自然语言处理(NLP)的重要的基础任务之一,是很多其它高级NLP任务的输入对象。这些用来表示自然语言的数学工具就是语言模型。文本嵌入(Word Embedding)是其中的一种文本表示模型,它将不同粒度的语言单位表示为一组固定长度的连续实数向量。此外人类的语言种类繁多,我们期待计算机不仅可以处理单一语言的文本,更期待它能够对两个或更多的语言的文本进行理解,找到不同语言文本在语义上的相似性。本文的课题来自于本人的实际工作需求:跨语言的相似关键词推荐、文本检索和分类。这些任务的痛点在于传统的检索技术只能根据用户查询的关键词检索包含这些关键词的文本,无法自动扩展到相关或同义的关键词,也无法处理同一事物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形式。以上这些应用场景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用多语言的文本表示体现语义相似性。词语间的语义相似性可以用来推荐相似关键词,段落、篇章等长文本间的语义相似性可以用来检索和分类。在这个课题上的现有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它们大多集中于双语模型的研究,对高质量的平行语料非常依赖。这些缺陷使得现有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很难实用。为了满足这些应用场景和解决现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具有一定平行程度的多对双语种语料统一到同一个语义空间,从而实现可比性的方法。本文实现这样的方法的大体方向是先得到若干种语言的单语言模型,再通过平行语料进行融合。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一个基于伪单语料的多语种嵌入模型,和一个基于多对双语平行语料的多语种嵌入模型。并且对双语语料词典外词汇(OOV)进行了兼容。最终,本文训练得到两个多语言嵌入模型,并对其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将这一模型应用于最初提出的实际生产场景。本文实验中跨语言的词语相似性推荐可以达到63.5%以上的准确率。利用三语平行语料训练得到的模型则可以达到平均69%,最高85.7%的双语相似度推荐准确率。用本文训练的词语嵌入模型进行的专利文本多IPC标签分类测试,IPC部级的分类精确率达到78.3%,召回率63.6%,F值70.2%,IPC子类级分类精确率达65.6%,召回率29.7%和F值40.9%。用这一嵌入模型进行索引与传统的检索工具Solr进行对比,召回率不相上下,并且在样本中的化学化工这一占比较大的子领域中,本文的文本向量召回率优于Solr检索。这些数据说明了本文所用的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也证明了本文所述方法的可用性。

饶高琦,夏恩赏,李琪[10](2020)在《近10年国际学术论文中的语言选择和中文使用情况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SCI、SSCI和A&HCI三大论文引文索引近十年的数据进行了语种分布、学科分布和中国学者语言使用情况的定量调查。发现∶当今学术研究领域呈现英语"一语独大"的现象,且由全球学者共同维护;其余语言分布极不均衡;中文地位在不同领域波动不定,在自然科学领域和艺术与人文学科中位于第二集团,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较低。本文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发表平台对成果语言选择的制约,并认为提升国际学术研究领域中文地位是为了增强中文的知识容纳能力。本文提出提升中文地位的途径在于强化中文成果发表平台建设,培养中国学者的语言意识。

二、作者索引(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者索引(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现代转型中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研究(1857-1947)(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论文框架
第一章 作为穆斯林标识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
    第一节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第二节 威廉堡学院和乌尔都语的身份建构
    第三节 赛义德·艾哈迈德·汗与乌尔都语的身份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为标准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
    第一节 乌尔都语语言标准化运动的背景
    第二节 乌尔都语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乌尔都语的语言标准化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为通用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
    第一节 乌尔都语知识界的印度认同
    第二节 乌尔都语作为印度南部重要语言的身份建构
    第三节 向印度南部语言社群推广乌尔都语的合法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为科学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
    第一节 乌尔都语成为科学语言的动机
    第二节 乌尔都语科技术语翻译运动
    第三节 从科学语言到印度民族教育语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为印度民族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
    第一节 印度的民族语言之争
    第二节 《威迪亚·曼迪尔方案》中的语言争端
    第三节 印度民族语言之争中的乌尔都语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2)汉语教材《华语入门》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华语入门》教材概述
    第一节 编撰者及教材版本介绍
        一、编撰者简介
        二、教材版本选择
    第二节 教材编写体例
        一、《华语入门》中文版编写体例
        二、《华语入门》英文版编写体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华语入门》生词和句子分析
    第一节 《华语入门》生词编排方式及分类
        一、生词编排方式
        二、生词分类
    第二节 《华语入门》生词词性分析
        一、名词
        二、数词
        三、量词
        四、代词
        五、动词和小品词
        六、副词和形容词
        七、介词和连词
    第三节 《华语入门》疑问句
        一、是非问
        二、特指问
        三、选择问
        四、正反问
    第四节 《华语入门》句式
        一、把字句
        二、双宾句
        三、比较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语入门》课文分析
    第一节 《华语入门》课文的编排
        一、课文难度
        二、内容复现
        三、对话形式
        四、运用礼貌用语
        五、运用插图
    第二节 《华语入门》课文话题特点
        一、话题适用性
        二、话题实用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语入门》语法点分析
    第一节 语法点的编排
        一、语法点数量
        二、语法点编排体例
        三、语法点编写策略
    第二节 语法点的操练
        一、不单独设习题
        二、课文穿插问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语入门》的基本评价
    第一节 《华语入门》优点
    第二节 《华语入门》缺点
    第三节 《华语入门》对当代汉语教材编写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报》概况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第二节 《通报》概况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一、《通报》目录索引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一、语言比较研究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一、“Tibet”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四、《通报》的影响力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中医西传”研究现状
    “《本草纲目》传欧”研究现状
1 前言
    1.1 研究范围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材料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性
2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
    2.1 法国藏本
        2.1.1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
        2.1.2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所藏
        2.1.3 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所藏
        2.1.4 法兰西公学院亚洲协会图书馆所藏
    2.2 英国藏本
        2.2.1 大英博物馆所藏
        2.2.2 Wellcome医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
        2.2.3 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
        2.2.4 曼彻斯特大学约翰·赖兰兹图书馆所藏
    2.3 德国藏本
        2.3.1 柏林国立图书馆所藏
        2.3.2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所藏
    2.4 西班牙藏本
        2.4.1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塞万提斯阅览室所藏
        2.4.2 西班牙巴厘阿多里德市菲律宾奥斯定会图书馆所藏
    2.5 俄罗斯藏本
        2.5.1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图书馆所藏
        2.5.2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2.6 梵蒂冈藏本
    2.7 比利时藏本
    2.8 奥地利藏本
    2.9 小结
3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
    3.1 《本草纲目》节译本
        3.1.1 范德蒙德的金石部药物译稿
        3.1.2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
        3.1.3 伊博恩的研究译着
    3.2 《本草纲目》全译本
    3.3 小结
4 《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
    4.1 传入与翻译期(17-18世纪)
        4.1.1 踏上欧洲土地(17世纪)
        4.1.2 翻译的出现(18世纪)
    4.2 研究与评价期(19世纪)
        4.2.1 博物学图鉴的收集(17-19世纪)
        4.2.2 中国药物的鉴定与研究
        4.2.3 《本草纲目》及中国科学的评价
    4.3 文化印象构建期(20-21世纪)
        4.3.1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译本
        4.3.2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研究
        4.3.3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印象
    4.4 小结
5 《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辨
    5.1 卜弥格与《本草纲目》——最早的“《本草纲目》译本”之争
    5.2 雷慕沙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学位论文”之争
    5.3 达尔文与《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由来
    5.4 小结
6 《本草纲目》传欧之讨论: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
    6.1 《本草纲目》的知识收集
    6.2 《本草纲目》的知识分析
    6.3 《本草纲目》的知识传播
    6.4 《本草纲目》的知识应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欧洲相关藏书机构及资料来源
附录2: 欧洲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明清版本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译介学视阈下汉学家马瑞志的译者权衡 ——以其《世说新语》英文全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世说新语》:“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二、《世说新语》的英译现状
        (一)现存版
        (二)亡佚版
    三、《世说新语》马瑞志英文全译本
    四、作为译者和汉学家双重身份的马瑞志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世说新语》英译本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世说新语》英译本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世说新语》英译本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理论框架:译介学
    第一节 译介学的产生
    第二节 译介学理论研究综述
    第三节 译介学中的研究实践
        一、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二、文学翻译中的“误译”
    第四节 译介学对于“译出”的理论思考
第三章 译者/汉学家的权衡:从对外译介的角度研究《世说新语》英文全译本
    第一节 书名英译的权衡:音译与意译并存
    第二节 人物名称取舍:译者的体贴
        一、人物名字取舍:取其名而非字
        二、原文附录的保留、修改与英译:正文人名索引(BIOGRAPHICAL NOTICES)
    第三节 增加的附录:汉学家的职责
        一、官衔及特定术语表(GLOSSARY OF TERMS AND OFFICIAL TITLES)
        二、所引据书名首字母缩写表(ABBREVIATIONS)
        三、《世说新语》前人翻译与研究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四、注释人名地名索引(INDEX)
    第四节 原版本注释翻译外增加个人阐发性注释:译者兼汉学家
    第五节 《世说新语》文化意象的保留与替换:汉学家与译者的角色转换
        一、文化意象的保留:读者自释,传播中华文化
        二、文化意象的替换:迎合读者,增加可读性
第四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6)学术专着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翻译驱动型语料库》(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材料来源
    1.2 翻译材料内容简介
    1.3 翻译材料特点分析
    1.4 翻译任务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阶段
        2.1.1 翻译工具
        2.1.2 专业文献
        2.1.3 译文标准
    2.2 正式翻译阶段
        2.2.1 制定术语表
        2.2.2 翻译计划
        2.2.3 翻译过程
    2.3 译后审校阶段
        2.3.1 语法审校
        2.3.2 行文审校
第三章 被动语态及其翻译方法
    3.1 被动语态概述
    3.2 学术专着中被动语态的分类
    3.3 被动语态翻译方法的相关研究
第四章 被动语态翻译案例分析
    4.1 被动语态翻译方法的统计数据
    4.2 译为汉语的主动句
        4.2.1 原主语仍译为主语
        4.2.2 原主语译为宾语
        4.2.3 增加泛指性词作为主语
    4.3 译为汉语的被动句
    4.4 译为汉语的无主句
    4.5 译为汉语的判断句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被动语态翻译的相关因素
    5.2 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5.3 改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原文
附录三 译文
致谢

(7)《资本论》在韩国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体例
第1章 殖民时期《资本论》的考察及其相关翻译
    1.1 《资本论》在韩国的早期传播
        1.1.1 1920 年代殖民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及其翻译
        1.1.2 《资本论》在韩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局限性
    1.2 马克思经济学着作的早期翻译
        1.2.1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唯物史观
        1.2.2 《赁金劳动与资本》与日本要素
第2章 解放时局时期《资本论》的考证及其后续
    2.1 解放时局时期《资本论》韩文第一版的考证
        2.1.1 七则关于《资本论》出版的信息:国家中央图书馆
        2.1.2 寻找解放时局时期的《资本论》:首尔大学图书馆
    2.2 韩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复兴及其沉寂
        2.2.1 1940 年代韩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复兴及《资本论》韩文版的还原
        2.2.2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资本论》及韩国马克思主义的沉寂
第3章 两种《资本论》韩文翻译的文本比照及其评述
    3.1 两种《资本论》韩文翻译的文本对照
        3.1.1 《资本论》“序、跋”的语句翻译比较
        3.1.2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的概念翻译对照
        本节小结
    3.2 对金秀行与姜信俊的学术评述
        3.2.1 金秀行的《资本论》大众化与经济危机理论
        3.2.2 姜信俊对《资本》的再建构与工联运动研究
        本节小结
第4章 韩国《资本论》现状及韩国马克思主义新动态
    4.1 韩国《资本论》现状及其新动态
        4.1.1 三卷本《资本论》的出现
        4.1.2 《资本论》翻译在韩国的最新动态
        本节小结
    4.2 韩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复兴及其新动态
        4.2.1 1980 年代“正统期”与马克思主义大讨论
        4.2.2 1990 年代“徘徊期”与韩国的进步阵营
        4.2.3 2000 年代“开放期”与韩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动态
        本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文本检索的无载体信息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传统文本信息隐藏
        1.2.2 无载体文本信息隐藏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本无载体信息隐藏框架
    2.1 基于“标签+关键词”的无载体文本信息隐藏框架
    2.2 框架模块介绍
        2.2.1 自然文本采集模块
        2.2.2 标签协议设计与检索模块
    2.3 相关技术
        2.3.1 汉字数学表达式
        2.3.2 汉字Unicode数字编码
        2.3.3 文本分词算法
        2.3.4 倒排索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二进制编码特征检索的英文无载体信息隐藏算法
    3.1 前期准备阶段
        3.1.1 基于英文的文本库构建
        3.1.2 特征标签组协议的设计
        3.1.3 数据库索引的建立
    3.2 信息隐藏阶段
    3.3 信息提取阶段
    3.4 相关实验与算法分析
        3.4.1 隐藏成功率实验
        3.4.2 隐藏容量
        3.4.3 与传统文本信息隐藏算法的性能及安全性比较分析
        3.4.4 鲁棒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重标签检索的中文无载体信息隐藏算法
    4.1 前期准备
        4.1.1 标签组的设计
        4.1.2 索引的建立
        4.1.3 标签编码文本
    4.2 信息隐藏
    4.3 信息提取
    4.4 实验与分析
        4.4.1 隐藏的成功率
        4.4.2 隐藏容量
        4.4.3 安全性分析
        4.4.4 鲁棒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多语言文本嵌入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贡献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
    2.1 文本嵌入
        2.1.1 语言模型
        2.1.2 文本表示
        2.1.3 多语言的文本表示
    2.2 文本嵌入的评估方法
        2.2.1 内在评价
        2.2.2 外在评价
    2.3 平行语料
        2.3.1 平行语料分类
        2.3.2 多语言平行语料库
        2.3.3 Coppa平行语料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结构与基础工作
    3.1 系统结构和流程
    3.2 基础工作
        3.2.1 Coppa语料预处理
        3.2.2 词语翻译API
        3.2.3 其他工具和资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语言文本嵌入模型
    4.1 单语言文本嵌入模型选择
        4.1.1 CBOW
        4.1.2 Skip-gram
        4.1.3 GloVe
        4.1.4 最终选择
    4.2 基于伪单语料的多语言文本嵌入模型
        4.2.1 混合语料的训练
        4.2.2 模型的训练
    4.3 基于双语平行语料的多语言Skip-gram文本嵌入模型
        4.3.1 多语言Skip-gram
        4.3.2 单语言OOV词汇的兼容
        4.3.3 多语言模型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5.1 文本嵌入模型的训练和评估方法
        5.1.1 英语文本嵌入模型的训练
        5.1.2 基于伪单语料的多语言文本嵌入模型的训练
        5.1.3 基于并行语料的多语言Skip-gram文本嵌入模型的训练
        5.1.4 文本嵌入模型的评估方法
        5.1.5 长文本分类模型
        5.1.6 跨语言专利文本检索
    5.2 实验与分析
        5.2.1 实验数据
        5.2.2 文本嵌入模型的内在评估
        5.2.3 专利长文本分类评估
        5.2.4 跨语言专利文本检索评估
    5.3 文本嵌入模型的实际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近10年国际学术论文中的语言选择和中文使用情况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学术论文语言使用调查
    (一)数据来源
    (二)调查方法
    (三)国际学术论文的语言选择
        1. 英语的“一语独大”现象是稳固的,不受学科的影响。
        2. 英语之外的各种语言使用分布极不均匀。
        3. 学术成果的语言使用呈现集团化。
        4. 对于每个领域,掌握前20种语言即可获得几乎全部该领域的知识。
        5. 学术成果的语言使用分布接近于幂律分布。
    (四)中文成果数量变化趋势
    (五)中文成果的学科分布
    (六)境内多语发表情况分析
三成因分析与建议
    (一)造成当前现象的原因
    (二)提升中文在学术研究领域生态位的几点建议
        1. 厘清提升中文在学术研究领域地位的必要性
        2. 增强中文知识供给
        3. 树立正确学术评价导向
        4. 扩大国际学术交流
四结论

四、作者索引(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现代转型中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研究(1857-1947)[D]. 袁雨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汉语教材《华语入门》考察[D]. 李旭萌.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4]《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D]. 付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译介学视阈下汉学家马瑞志的译者权衡 ——以其《世说新语》英文全译本为例[D]. 黄乙蔓.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学术专着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翻译驱动型语料库》(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徐飞阔. 青岛大学, 2020(02)
  • [7]《资本论》在韩国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D]. 洪涛. 吉林大学, 2020(08)
  • [8]基于文本检索的无载体信息隐藏研究[D]. 吴宇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9]多语言文本嵌入模型的研究及应用[D]. 任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近10年国际学术论文中的语言选择和中文使用情况分析研究[J]. 饶高琦,夏恩赏,李琪. 语言文字应用, 2020(02)

标签:;  ;  ;  ;  ;  

作者索引(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