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桩基沉降计算方法探讨

桥梁桩基沉降计算方法探讨

一、桥梁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硕[1](2020)在《西北地区湿陷黄土对高铁桥梁桩基影响及沉降计算》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高速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线路覆盖全国,我国幅员辽阔,伴随着不同地域的工程地质环境多种多样。对于高速铁路线路的高平顺性要求,需要严格控制线路的沉降。本文以徐兰高速铁路宝兰段渭河区某桥梁桩基础的浸水试验作为研究基础,分析产生桥梁桩基础沉降的各种因素,得到相应的桩基工后沉降计算方法,进而提出有效的控制桩基工后沉降的建议及措施。

侯启东[2](2020)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桩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在承受竖向荷载作用时,桩基础必需提供充足的承载能力,且为满足上部结构对竖向变形限值的要求,其沉降值大小应予以控制。为保证桥梁能够安全运营,需要对桥梁桩基础竖向承载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论文依托某铁路桥梁的工程实际和地质条件,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桥梁桩基础的竖向承载特性,为实际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某铁路桥梁工程的现场单桩静载试验研究单桩竖向承载能力,由荷载-沉降曲线确定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采用有限元计算对比静载试验结果的方法分析单桩的竖向承载特性,研究表明: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模拟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验证了文中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2)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依托工程中的桥梁群桩基础的竖向承载特性。讨论了同级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中的角桩、边桩、中心桩之间沉降值的差异,研究表明:同级荷载下中心桩的沉降量大于边桩大于角桩。采用有限元法探究依托工程群桩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经与理论计算值对比表明:二者误差在合理范围内,验证了取群桩中心桩的沉降值达到0.05倍桩径时所对应的荷载作为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是可行的。(3)分别建立桩径、桩长、桩间距变化条件下多个工况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各个工况下群桩基础的荷载-沉降曲线探究桩径、桩长、桩间距变化对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竖向荷载增大的过程中,增大桩径或增加桩长或增加桩间距均可提高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减小同级荷载下群桩沉降。但是桩径,桩长增加超过某一值后,再增加桩径、桩长对群桩极限承载力的提升和减小群桩沉降的效果不再十分明显。(4)采用拟合群桩效应系数曲线的方法研究不同桩间距工况对群桩效应的影响,建立桩间距与桩径的比值同群桩效应系数的函数曲线及表达式。研究表明:依托工程地质条件下的桥梁群桩基础在桩间距大于等于8倍桩径时可忽略群桩效应的影响。使用该函数表达式计算得到的群桩效应系数能够对施工过程一般采用的群桩效应系数经验值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可用于计算与依托工程地质条件相似的桥梁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

李文琛[3](2020)在《城市高架桥大直径桩基全寿命期对邻近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与保护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发展,城市交通网络越来越发达。在多层次城市交通网络逐渐成型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邻近工程相互影响问题。城市高架桥快速通道与地铁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邻近施工相互影响问题更应引起重视。本文以北园高架快速路西延工程邻近轨道交通R1线工程为背景,将高架桥桩基全寿命期分为高架桥桩基施工、高架桥承台及主体结构施工及高架桥运营三个阶段。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高架桥桩基全寿命期对邻近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及保护技术。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对高架桥桩基沉降计算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基于剪切位移法,完善高架桥大直径(超)长桩基沉降对地铁盾构隧道位移影响计算方法。并以工程实例,计算高架桥桩基沉降及其引起邻近地铁盾构隧道的竖向位移。然后,对数值模拟中本构模型和计算参数选取进行归纳整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高架桥桩基施工进行模拟,研究分析桩基成孔及混凝土浇筑过程对地铁盾构隧道水平位移、竖向沉降的影响。并对桩位与隧道不同距离、桩径、桩长等参数进行比对分析,得到桩隧净距越小,桩径越大,桩长越大对隧道影响越大的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比对,沉降趋势基本吻合。对高架桥承台及主体结构施工与高架桥运营阶段进行模拟,分析上述阶段对地铁盾构隧道水平位移、竖向沉降的影响。并将施工阶段与运营阶段结果进行累加,得出高架桥桩基全寿命期地铁盾构隧道累计水平位移值、竖向沉降值。分析高架桥全寿命期各阶段施工影响,其中高架桥主体结构施工为地铁隧道变形的主要阶段。最后对地铁盾构隧道进行高架桥桩基的隔离保护措施研究,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高压旋喷隔离桩在高架桥桩基全寿命期各阶段的保护作用,分别考查了不同桩径、不同桩隧距离高压旋喷隔离桩的保护效果。

白雪[4](2020)在《新建桥梁桩基施工对既有高铁箱涵附加沉降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城市管廊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有限的建筑用地成为了约束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问题。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在邻近既有建筑物旁修建建筑物并充分利用上部空间和地下空间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新建建筑物桩基础与邻近既有结构相互影响的研究成为了岩土工程界迫切需要关注的难点和热点。并且目前关于桩基础与邻近建筑物相互影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新建隧道、基坑等对已有建筑物桩基础的影响方面。关于新建建筑物桩基础对己有高铁箱涵的研究较少。一个新建桥梁群桩基础对邻近既有高铁箱涵的影响可以说是伴随着整个桩基础的全部寿命期的。从最开始的施工阶段,到随后的上部结构施工阶段以及后期的正常运营阶段,每个阶段对邻近既有高铁箱涵的影响都需要被重视。所以本文利用MIDAS/GTS有限元程序建立三维模型,研究桩基础荷载对既有高铁箱涵的影响,并且分三个阶段考虑桩基础对箱涵结构的影响:1.桩基施工阶段;2.上部结构施工阶段;3.运营使用阶段。并且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下箱涵结构的附加沉降,最后总结了高铁箱涵在桩基础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变形、附加沉降以及治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三维有限元程序MIDAS/GTS,建立真实相对位置的三维数值模型,研究桩基础施工阶段、承台墩柱施工阶段、上部结构施工阶段以及运营阶段对邻近既有高铁箱涵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箱涵结构的附加沉降、箱涵底板轨道位置沉降及上覆地层沉降随桥梁结构施工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由于箱涵结构存在自身的工后沉降,在加上新建桥梁施工所引起的附加沉降,箱涵结构产生的总工后沉降将有很大可能会超过规范所要求的允许值15mm。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隔离防护处治措施来避免或者减少对相邻既有箱涵结构造成的影响。(2)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不同桩基长度以及桩基础与箱涵结构的净距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进行了单因素分析。总结归纳出不同参数(桩基长度、桥梁桩基与箱涵结构的净距)的情况下对既有箱涵结构附加沉降的影响及规律。根据桥跨布置的五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可知工况四(桩箱间距S1为10m;S2为8m)的桥跨位置布置对箱涵结构附加沉降影响最大。而工况三(桩箱间距S1为9m;S2为9m)的桥跨位置布置对箱涵结构附加沉降影响最小。根据桥梁桩基础长度的五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可知随着桥梁桩基础桩长的增加,箱涵结构的附加沉降呈减小趋势。桩长越长,附加沉降值越小。所以适当增加桥梁桩基长度可以有效控制沉降。但是桩长取值过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浪费并且桥梁桩长越长,在施工上难度也同样会增加,所以在符合规范要求时,同样也需要考虑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桥梁桩长取值问题。(3)分析了隔离桩桩长、隔离桩设置位置以及隔离桩桩排数在最终阶段对箱涵结构附加沉降的遮拦效果。本文共设计了9种钻孔灌注桩遮拦方案,对其进行隔离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得到当隔离桩桩长小于桥梁桩基础长度时,并不能起到对箱涵附加沉降的隔离遮拦作用;而隔离桩桩长大于等于桥梁桩基础长度时,随着隔离桩桩长的增加,对箱涵结构的遮拦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但是增长到一定值后,继续增加隔离桩的桩长,遮拦效果的提高会逐渐下降。对隔离桩桩排数的研究发现增加排数对箱涵结构附加沉降遮拦效果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是同样到达一定排数后再增加隔离桩的排数,遮拦效果的增加会有所减小。所以在设置隔离桩桩排数时,一定要注意隔离桩桩排数并不是越多遮拦效果越好,要根据新建建筑物与既有结构的净距合理进行选择。对隔离桩与箱涵结构的净距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后,发现隔离桩与箱涵净距越大,箱涵结构附加沉降减小百分比就会越大,遮拦效果越明显。也就是说当隔离桩与桥梁桩基础距离净距越小时,对土体位移的阻隔作用越明显,箱涵结构附加沉降最大值也会越小。

李康庄[5](2020)在《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对临近桥梁桩基础的影响及其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现今我国社会正飞速发展,城市化持续向前推进,超大城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如交通拥挤,事故频发,土地稀缺等各种交通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解决各种交通问题,地下空间的开拓变得越来越必要。地下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但能够缓和各种地面交通问题,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加便捷快速的出行方式。浅埋隧道暗挖是隧道工程中被广泛采纳的一种开挖方法,其开挖精度可按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有多种防护措施可供选择,因此,研究浅埋隧道暗挖对于近距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连地铁5号线石葵路站至劳动公园站区间地铁隧道侧穿胜利东路桥为研究背景,利用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对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对临近既有桥梁桩基础的影响和控制措施进行数值分析,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从理论上分析了隧道暗挖对地层和既有桥桩基础的作用机理。隧道施工会扰动地层,使地层发生移动,影响其临近桩基,进而导致桩基产生附加变形和内力,桩基变形再传至桥梁上部结构使其产生附加变形和内力,这一过程将影响桥梁的安全使用。因此控制隧道暗挖对临近桥桩的影响关键是要控制隧道开挖所导致的地层变形。(2)研究了隧道暗挖施工过程中不同工法、不同开挖进尺下地层变形、桩基变形及桩基附加内力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发现在同一水平位置处,隧道开挖所引起的地层沉降在隧道轴心处最大,越靠近轴心,沉降变化速率越大;同一位置处地层沉降随地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沉降曲线呈凹槽状。桩基变形随开挖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开挖面越临近桩基,变形速率越大;其竖向沉降沿着桩轴线依次不均匀缓慢递增;水平位移桩底略大于桩顶。隧道开挖后垂直隧道开挖方向和沿隧道开挖方向桩基弯矩都有所增大,桩身弯矩呈正弦曲线分布。利用遗传层次综合评价分析法,从施工难度、施工速度、工程造价以及地表和桩基沉降4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控制地表和桩基变形为主,可得CD法为适合本工程的最优工法,进尺3m为适合本工程的最优开挖进尺。(3)取隧道与既有桩基相对位置H=2D(D为隧道直径)、H=1D、H=0D以及H=-1D四种工况,研究了隧道和既有桥桩相对位置的变化对地层变形与既有桩基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同一水平位置处的地层沉降、变形速率随隧道埋置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桩基变形主要发生在开挖面距离桩基较近的区段内;桩身弯矩呈正弦曲线分布,沿开挖方向弯矩较小,垂直开挖方向弯矩较大,弯矩变化量峰值大约位于隧道轴心附近。(4)阐述了几种不同的桩基保护措施,联系实际工程,选择注浆加固为本研究工程的加固措施,确定了加固半径为1m和半径为2m两种工况。以CD法为施工工法,取开挖进尺为3m,通过计算对比分析,选择注浆加固半径1m为适合本工程的注浆加固措施。

苏斌辉[6](2020)在《新建跨线桥桩基沉降对邻近既有高铁路基变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两种路网的密度不断提升,这也导致了铁路和公路间的交叉情况逐渐增多。新建高速公路与既有高速铁路发生交叉时,需要在既有高铁线路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工程方案来完成高速公路穿越高铁线路,利用桥梁来跨越高铁线路是比较常用的方案。因此研究跨线桥施工对高铁路基附加沉降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桩基沉降理论的基础上,以海口绕城公路美兰机场至演丰段公路采用桥梁上跨海南东环线铁路为工程背景,利用Midas GTS/NX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新建高速公路桥梁跨越既有高铁线路时,桥梁桩基施工阶段、上部结构施工阶段以及桥梁运营阶段对海南东环线U型槽路基附加沉降的影响。利用明德林—盖得斯法进行群桩沉降理论计算,将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桩基沉降对高速铁路U型槽附加沉降的影响规律。并根据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的结果提出隔离桩处治措施,最后模拟分析了隔离桩的处治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和理论计算得到以下结论:(1)在没有处治措施的条件下,跨线桥在运营阶段会导致高铁U型槽路基产生10.9mm的最大附加沉降。(2)由于桥梁Y1、Z4主墩桩基数目多,桩长较长,因此Y1、Z4主墩桩基施工对U型槽路基附加沉降的影响较大;而Y2、Z3小墩桩基数目少,桩长较短,因此Y2、Z3小墩桩基施工对U型槽路基附加沉降的影响较小。(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横向方向上,由于U型槽两侧桥梁主墩桩基沉降的影响,U型槽左侧桥梁主墩中心处的地表附加沉降最大,随着与桥梁主墩中心距离的增大,地表附加沉降值逐渐减小,在U型槽路基处减小到最小值,然后又随着与U型槽右侧桥梁主墩中心距离的减小,地表附加沉降又逐渐增大,在U型槽右侧的桥梁主墩中心处达到最大值。(4)在双主墩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利用明德林—盖得斯法计算的各个断面的地表附加沉降规律与数值模拟得到的地表附加沉降规律相同。但是由于无法得到当地可靠的桩基沉降经验系数,以及忽略了承台和承台下桩间土的作用,导致利用明德林—盖得斯法计算的地表附加沉降大于数值模拟的结果,尤其是在桥梁承台范围内的附加沉降在远大于数值模拟结果。(5)在单主墩的荷载作用下,桩基沉降对地表附加沉降的影响规律表现为:随着与桥梁主墩中心距离的增大,地表附加沉降逐渐减小。(6)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跨线桥的施工对海南东环线U型槽路基附加沉降影响较大,因此提出在桥梁桩基和海南东环线U型槽路基之间适当的位置设置隔离桩来处治,隔离桩采用钻孔灌注桩。并对隔离桩的处治效果进行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隔离桩的遮拦作用下,U型槽路基的附加沉降减小了2.3mm,隔离桩具有一定的处治效果。

肖东[7](2019)在《邻近(连接)桥梁桩基础与高铁路基耦合变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高速铁路俨然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高铁以其快速、安全、平稳、舒适等特点正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而这些特点的实现离不开线下工程严苛的变形控制标准。在此背景下,桥梁桩基础和路基作为最常见的线下基础形式,其耦合变形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成为工程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归纳起来,桥梁桩基础与路基相互作用的情形在工程上的体现有2大类:第一类为邻近工况,其特点是桥梁桩基础与路基分别处于不同的线路(交叉或邻近并行),如跨线桥工程;第二类为连接工况,其特点为桥梁桩基础与路基处在同一条线路,亦即路桥过渡段工程。虽然二者在工程上的表现形式不同,相应的设计方法也有所差异,然而本质上都属于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的范畴。通过调研发现,以往的研究类型及范畴相对单一,且研究内容片面且不够充分深入,未能将邻近与连接工况统一起来探讨,因而对于很多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再加上在设计和施工时也无对应的规范、标准及经验可循,对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特性更没有系统的阐释,从而导致这类问题在工程上的处治结果很不理想,要么采取过于保守的对策,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要么采取过于冒险或盲目的对策,埋下工程安全隐患。因此,广泛、深入、系统地开展桥梁桩基础与高铁路基耦合变形特性、工程处治措施及变形评价体系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邻近与连接2种工况统一起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桩基础—路基相互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揭示出两者耦合变形规律的差异及内在联系,从而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设计方法及理念。本文通过理论计算、离心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对邻近和连接2种工况下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及认识如下:Ⅰ.邻近工况:(1)基于Mindlin应力解,采用极坐标积分法导出考虑桩径影响的Mindlin改进解,并用以计算桥梁桩基础、桩周土体以及邻近构筑物附加沉降,同时与传统Mindlin-Geddes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桥梁桩基础在周围土体引起沉降槽,自身沉降最大,随着距承台边缘距离的增加,附加沉降迅速减小,最后趋近于零;(2)与传统Mindlin法对比,考虑桩径效应的Mindlin解计算结果更接近试验值,解决了前者出现的应力集中效应;(3)考虑桩截面几何参量的计算方法比离心试验值偏大,原因是方法中未考虑群桩遮拦效应的影响;(4)通过传统方法与改进Mindlin方法对比,可以发现在近桩基础范围内二者计算值差异较大,而远离桩基础的范围二者计算结果逐渐趋于一致,这符合弹性力学圣维南原理。(2)制定了若干组隔断墙处治方案,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墙埋深、墙厚(刚度)、墙长对隔断墙处治效果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在桩基础与高铁路基之间设置隔断墙可以有效阻隔桩基础荷载对既有路基产生的附加变形,且墙埋深及墙体长度越大,阻隔作用越大;而墙厚的变化对路基的附加变形影响很小。(3)依托某跨线桥工程,结合试验及数值分析结果得出:新建跨线桥桩基础荷载会引起邻近成灌高铁路基产生较大附加沉降,使路基的总工后沉降超过规范规定允许值,同时在邻近路基浅层地基中会产生水平拉伸位移,这对高铁路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一定威胁。(4)通过多种工程处治方案的比选,选择了微型钢管灌注桩+桩顶系梁的组合形式,该工法具有施工扰动小,对场地要求低,作业灵活及隔断效果好等优点。实测结果表明,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确保了成灌高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及线路的正常运营。 Ⅱ.连接工况:(1)基于桥台斜交正做工程情形,将斜交路基荷载进行划分,将台后路基附加竖向应力计算公式扩展至任意斜交接续的情况,计算结果显示斜交角对台后地基附加应力分布发生偏转,打破了沿线路中心对称分布的特性。(2)过渡段地基加固作用对桥台桩受力变形影响表现为在竖向上利用CFG桩荷载深层传递作用改变软土地基沉降变形特性,在水平方向上CFG桩对软土的侧向流动起到了显着的阻拦作用。地基加固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路基荷载下土体蠕变特性的发挥。(3)过渡段地基加固程度与桩基桥台的变位及基桩内力分布紧密相关,随着CFG桩间距的增大,桩身弯矩最大值从桩长1/2处逐渐转移至桩顶,桩顶及承台转角增大,且偏转方向朝路基侧,桩身产生明显挠曲。桩上段出现负摩阻力作用,中性点随CFG桩间距增大逐渐下移。(4)桥台倾角、倾向、水平位移及台背错台均与过渡段路基收敛沉降值大小有直接关联,且过大的路基差异变形会影响线路结构刚度的合理匹配,建议路桥过渡段设计中引入路基收敛沉降值这一控制指标;另外地基加固对台背不同位置沉降改善程度不同,因此台背处地基采用变桩长或变桩距方法,重点加强台背地基处的处理。

赵文才[8](2019)在《大纵坡小曲线半径盾构隧道下穿对铁路变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定居,交通出行问题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而地铁作为交通工具一种,具有运输量大、方便、快捷等优点,备受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者关注。随着地铁规划和建设,线路规划和盾构环境越来越复杂,其下穿建筑物、铁路和桥梁工程项目日益增多,为盾构隧道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以郑州某地铁出入段线大纵坡小曲径盾构隧道下穿不同路基形式的铁路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大纵坡小曲径盾构隧道下穿铁路施工引起的轨道、路基和土体位移变化规律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土体、路基和轨道位移影响因素及控制值标准。分析大纵坡小曲径盾构隧道下穿不同路基形式铁路引起的土体、路基和轨道位移影响因素,结合相关规范或规定提出土体、路基和轨道位移的控制值标准,为数值模拟分析与现场监测结果评价提供依据。(2)土体、路基和轨道位移的控制措施。采用迈达斯(GTS)对大纵坡小曲径盾构隧道下穿铁路施工进行模拟分析,提出控制大纵坡小曲径盾构隧道迎坡推力和转向需求超挖,可有效降低土体、路基和轨道位移,需加强对穿越桩基础和箱涵部分的监测。(3)土体、路基和轨道位移的变化趋势。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大纵坡盾构隧道左线和右线施工引起地表和轨道沉降槽呈非对称“W”型,地表和轨道沉降均随距盾构隧道中心线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相比于未加固土体,常规加固可以降低土体竖向位移量幅度约为30%,而加强加固降幅多达50%。与普通盾构隧道相比,大纵坡小曲径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土体、路基和轨道位移量大30%左右。土体固结作用引起的先施工隧道平均比后施工隧道大10%30%。(4)土体、路基和轨道位移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表明,土体荷载分布不同是盾构隧道下穿产生的土体和轨道位移差异的主要因素,土体荷载分布主要受路基形式影响。轨道刚度对地表沉降具有缓冲和扩散作用,轨道沉降影响范围平均比地表横向沉降影响范围宽25%。盾构隧道曲线对箱涵倾斜具有加剧作用,箱涵上部轨道沉降主要受箱涵倾斜的影响。

王蒙蒙[9](2019)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梁桥加宽桩基础沉降差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加宽新旧桥桩基础沉降差控制是高速公路改扩建一个关键环节。目前,相关学者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加宽新旧桥拼接部位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对新旧桥桩基础沉降差控制技术鲜有研究,而新旧桥桩基础沉降差很容易引起新旧桥拼接部位产生病害。因此本文结合山东滨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现场试验及构建灰色理论模型等方法,对新旧桥桩基础受力力学特性展开详细研究,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加宽桥梁桩基础沉降差控制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高速公路改扩建桥梁加宽施工过程中,新桥桩基础桩侧岩土体受到扰动,岩土体中应力重分布,产生附加应力对既有桥梁桩基础承载力产生较大影响,使桥梁桩基础桩侧土抗力和桩端阻力减小,该现象在桩侧岩土体进入塑性阶段时更加明显。(2)分析了新旧桥桩基础受力力学特性,提出了增加桩长、增加桩径、增加桩数差异沉降控制技术,其加固效果依次为增加桩数>增大桩径>增大桩长>桩侧注浆。增加桩数是沉降控制效果最明显,其承载特性随桩数增加逐渐增加,但由于群桩效应存在承载力增幅逐渐减小;增大桩径和增加桩长其沉降控制效果相当,并给出范阳河一号大桥、大邢中桥合理桩长分别为20m和15m,其合理桩径为1.5m。(3)探明了加宽桥梁桩基础沉降变化规律。加宽桥梁桩基础沉降过程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加速沉降阶段、缓沉阶段、稳定阶段。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可以发现,桩基础在观测时间75天时候桩基础沉降达到1.1mm左右,该阶段沉降速率较快;在230天左右时达到1.7mm左右,该段时间内桩基础沉降减缓;在230天以后的时间里桥梁桩基础沉降基本稳定在一定值,桥梁桩基础基本趋于稳定。(4)基于前期现场测试数据成果,构建了高速公路加宽桥梁基础差异沉降的预测GM(1,1)灰色理论模型,预测了加宽桥梁桩基差异沉降发展趋势。通过现场测试数据和灰色理论模型预测得出的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两者结果是吻合的,可以将其观测结果应用于类似改扩建工程中,为其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高速公路改扩建加宽桥梁桩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合理建议,可以减小或避免梁桥加宽新旧桥桩基础沉降差引起的拼接部位病害,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聂杨明[10](2019)在《大纵坡桥梁桩土系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演变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南部地区沟壑纵横交错,地势复杂,大纵坡桥梁所占比例非常高。位于该地区的大纵坡桥梁桩基的受力特征、破坏机理以及位移变形等力学特征与传统平地桩基相比有着较大差异。由于有大纵坡的存在,桥梁桩基除了需要承受桥梁上部结构传递的竖向荷载之外,还需要承受汽车频繁制动造成的顺桥向水平荷载,而且这些荷载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因此,大纵坡桥梁桩基在竖向和横向循环荷载作用下力学性能演变规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大纵坡桥梁桩基在竖向和横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系统的力学性能演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利用Midas软件对某404?m连续梁桥在各种最不利荷载工况作用下的墩顶荷载分布进行计算,分析了竖向静载作用下桩基竖向抵抗力的发挥特点并绘制了桩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对影响桩基侧摩阻力发挥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2)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桩基与土体的实体计算模型,分析了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在加载卸载过程中荷载循环周期数及循环幅值对桩身内力、位移以及土体的塑性区域发展变化的影响,研究了荷载循环过程中桩土系统的最不利受力部分并分析了影响桩土受力性能的主要因素。同时基于土体多相性的特点,研究了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孔隙压力、有效应力以及桩基侧摩阻力之间的相互关系。(3)探索了由汽车制动产生的顺桥向循环荷载以及竖向横向耦合循环荷载的作用下,大纵坡桥梁桩身位移与内力随着荷载循环周期数变化以及循环幅值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情况。研究分析了上述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塑性区域的发展变化情况,探讨了循环受力过程中土体参数变化对桩基内力与位移的影响。本文对大纵坡桥梁桩土体系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对山区大纵坡桥梁桩基础在考虑循环荷载作用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桥梁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桥梁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地区湿陷黄土对高铁桥梁桩基影响及沉降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桩基础附加沉降的试验分析
3 桩基础工后沉降的组成
4 桩基础工后沉降相关各因素的计算
    4.1 桩基础端部沉降
    4.2 桩基础的压缩
    4.3 桩基础的蠕变变形
5 改善桩基础工后沉降的有效措施

(2)竖向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桥梁桩基础竖向承载特性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方法
    2.1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机理
    2.2 桥梁单桩基础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理论及方法
        2.2.1 桩基规范中的经验公式法
        2.2.2 原位测试法计算单桩承载力
        2.2.3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2.3 桥梁群桩基础的受力性状理论研究
        2.3.1 桥梁群桩基础的竖向受荷机理
        2.3.2 群桩地基及其应力状态
        2.3.3 群桩效应
    2.4 桥梁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及方法
        2.4.1 桥梁群桩基础的破坏模式
        2.4.2 以单桩极限承载力为参数的群桩效应系数法
        2.4.3 以土强度为参数的极限平衡理论法
        2.4.4 以侧阻力、端阻力为参数的经验计算法
        2.4.5 数值模拟法
    2.5 桥梁群桩基础沉降计算理论及方法
        2.5.1 桥梁群桩基础的沉降性状
        2.5.2 等代墩基法
        2.5.3 沉降比法
    2.6 本章小结
3 桥梁单桩基础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析
    3.1 工程背景及试验内容
    3.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 试桩设计参数
    3.4 单桩静载试验的主要试验设备
    3.5 加卸载方案及沉降观测
    3.6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桥梁单桩基础竖向承载能力的有限元分析
    4.1 桥梁单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单桩模型几何参数
        4.1.2 本构模型
        4.1.3 桩土接触作用模拟
        4.1.4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4.2 初始地应力平衡
    4.3 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模拟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竖向荷载作用下桥梁群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
    5.1 工程实例中桥梁群桩基础的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5.1.1 依托工程的桥梁群桩基础建模
        5.1.2 竖向荷载作用下依托工程的桥梁群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
        5.1.3 工程实例中桥梁群桩基础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及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
    5.2 桩径变化对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2.1 不同桩径工况的设计方案
        5.2.2 不同桩径工况下桥梁群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3 桩径变化时不同工况下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5.3 桩长变化对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3.1 不同桩长工况的设计方案
        5.3.2 不同桩长工况下桥梁群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3 桩长变化时不同工况下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5.4 桩间距变化对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4.1 不同桩间距工况的设计方案
        5.4.2 不同桩间距工况下桥梁群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3 桩间距变化时不同工况下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5.5 桩间距变化对桥梁群桩群桩效应系数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3)城市高架桥大直径桩基全寿命期对邻近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础与地铁盾构隧道邻近影响问题
        1.2.2 桩基础自身沉降及周边土沉降计算
        1.2.3 大直径桩施工技术
        1.2.4 地铁盾构隧道变形问题
        1.2.5 邻近地下工程施工保护技术
    1.3 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
第2章 高架桥桩基沉降对地铁盾构隧道影响的解析分析
    2.1 高架桥桩基沉降计算
    2.2 桩基周围土体沉降计算方法
    2.3 高架桥桩基沉降对地铁盾构隧道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直径桩基成孔施工对邻近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
    3.1 土的本构模型
    3.2 邻近地铁盾构隧道桩基施工数值模型
        3.2.1 工程概况
        3.2.2 工程地质条件及土体参数
        3.2.3 模型建立
    3.3 高架桥桩基施工对盾构隧道影响数值分析
        3.3.1 地铁隧道盾构模型
        3.3.2 不同桩隧距离影响分析
        3.3.3 桩径影响分析
        3.3.4 桩长影响分析
    3.4 现场监测数据对比
        3.4.1 监测目的及监测要点
        3.4.2 桩基施工隧道竖向位移沉降监测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架桥全寿命期对邻近地铁盾构隧道影响分析
    4.1 邻近地铁盾构隧道高架桥主体施工及运营阶段数值模型
    4.2 高架桥主体结构施工对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
        4.2.1 施工现场情况
        4.2.2 高架桥主体结构施工对地铁盾构隧道影响分析
    4.3 高架桥运营阶段对地铁盾构隧道影响分析
    4.4 高架桥大直径桩基全寿命期对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邻近地铁盾构隧道桩基施工保护技术研究
    5.1 隔离桩工作机理
    5.2 邻近地铁盾构隧道桩基施工隔离保护数值分析
        5.2.1 高压旋喷桩施工影响分析
        5.2.2 桩基施工隔离保护分析
        5.2.3 主体结构施工隔离保护分析
        5.2.4 运营阶段隔离保护分析
    5.3 不同参数隔离桩保护作用分析
        5.3.1 隔离桩桩隧距离影响分析
        5.3.2 隔离墙厚度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新建桥梁桩基施工对既有高铁箱涵附加沉降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建桩基础对邻近既有建筑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处治措施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及桩基荷载效应
    2.1 背景工程概况
        2.1.1 新建跨线桥工程概况
        2.1.2 跨线桥上部结构施工概况
        2.1.3 受影响的既有高铁箱涵概况
        2.1.4 跨线桥与高铁箱涵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
        2.1.5 新建跨线桥工程地质概况
        2.1.6 土层以及桥墩结构物理力学参数
    2.2 桩基础荷载效应
        2.2.1 桩基础荷载效应
        2.2.2 单桩竖向荷载的传递机理
        2.2.3 竖向荷载下的群桩效应
        2.2.4 桩基沉降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数值模型的建立
    3.1 分析假定
    3.2 单元模型选取
    3.3 模型参数选取
        3.3.1 地层参数
        3.3.2 箱涵结构、端墙及下部箱涵钻孔桩参数
        3.3.3 新建跨线桥下部结构及隔离桩参数
        3.3.4 新建跨线桥上部结构与运营阶段荷载
    3.4 数值模拟模型
    3.5 数值模拟分析流程
    3.6 本章小结
4 桥梁施工及后期运营对邻近既有高铁箱涵附加沉降影响
    4.1 桥梁施工及运营对高铁箱涵附加沉降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1 地表附加沉降
        4.1.2 桥梁桩基沉降
        4.1.3 箱涵结构变形
        4.1.4 箱涵底板附加沉降
    4.2 本章小结
5 参数影响性分析
    5.1 数值分析方案
    5.2 桩箱间距对高铁箱涵附加沉降的影响
        5.2.1 不同桩箱间距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2.2 不同桩箱间距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5.3 桩基长度对高铁箱涵附加沉降的影响
        5.3.1 不同桩长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3.2 不同桩长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隔离桩遮拦作用研究
    6.1 隔离桩处治方案设计
    6.2 隔离桩桩长对箱涵附加沉降的影响
        6.2.1 隔离桩桩长对地表附加沉降的影响
        6.2.2 隔离桩桩长对箱涵底板横向附加沉降的影响
        6.2.3 隔离桩桩长对箱涵底板纵向附加沉降的影响
    6.3 隔离桩桩排数对箱涵附加沉降的影响
        6.3.1 隔离桩桩排数对地表附加沉降的影响
        6.3.2 隔离桩桩排数对箱涵底板横向附加沉降的影响
        6.3.3 隔离桩桩排数对箱涵底板纵向附加沉降的影响
    6.4 隔离桩位置对箱涵附加沉降的影响
        6.4.1 隔离桩位置对地表附加沉降的影响
        6.4.2 隔离桩位置对箱涵底板横向附加沉降的影响
        6.4.3 隔离桩位置对箱涵底板纵向附加沉降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对临近桥梁桩基础的影响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施工对地层变形研究现状
        1.2.2 隧道施工对既有桩基的影响现状
        1.2.3 隧道施工对既有桩基础变形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对既有桥梁桩基础的影响分析
    2.1 浅埋暗挖法简介
        2.1.1 浅埋暗挖法
        2.1.2 浅埋暗挖法主要施工方法
    2.2 隧道暗挖施工对地层变形的影响分析
        2.2.1 隧道暗挖施工影响下地层变形规律分析
        2.2.2 地层变形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3 隧道暗挖施工对桥梁桩基础的影响研究
        2.3.1 桩基分类
        2.3.2 隧道暗挖施工对桩基承载力的研究
        2.3.3 桩土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隧道暗挖对地层沉降及桩基的影响规律的数值分析
    3.1 工程背景与工程地质
        3.1.1 工程背景
        3.1.2 地质概况
    3.2 有限元数值模拟
        3.2.1 有限元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3.2.2 MIDAS/GTS简介
        3.2.3 本构关系
        3.2.4 参数选取
        3.2.5 桩土接触的处理
        3.2.6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7 施工工况模拟
    3.3 不同工法的数值模拟分析
        3.3.1 地层沉降分析
        3.3.2 桥梁桩基础沉降分析
        3.3.3 桥梁桩基内力分析
        3.3.4 不同开挖工法的比选
    3.4 不同开挖进尺的数值模拟分析
        3.4.1 地层沉降分析
        3.4.2 桥梁桩基础沉降分析
        3.4.3 桥梁桩基内力分析
        3.4.4 不同开挖进尺比选
    3.5 本章小结
4 隧道与既有桩基不同相对位置对地层及桩基影响规律分析
    4.1 地层沉降分析
    4.2 桥梁桩基础沉降分析
    4.3 桥梁桩基内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既有桥梁桩基加固方案研究
    5.1 隧道临近桩基础控制措施
    5.2 加固方案数值模拟
        5.2.1 工况分析
        5.2.2 加固方案桩基沉降分析
        5.2.3 加固方案桩基内力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新建跨线桥桩基沉降对邻近既有高铁路基变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础对邻近既有隧道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桩基础对邻近既有线路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群桩的沉降理论研究现状
        1.2.4 加固措施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桩基础荷载效应及工程项目概况
    2.1 工程概况
        2.1.1 新建桥梁概况
        2.1.2 桥梁荷载
        2.1.3 桥梁所在区域既有高铁线路概况
        2.1.4 工程地质条件
    2.2 桩基础荷载效应
        2.2.1 桩基础的荷载传递机理
        2.2.2 桩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2.3 桩基沉降的数值模拟
        2.3.1 数值模拟分析假定
        2.3.2 单元模型及模型参数
        2.3.3 数值模拟建模步骤以及分析流程
        2.3.4 数值模拟分析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桩基础荷载对高铁路基沉降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地表附加沉降
    3.2 高铁U型槽路基的附加沉降
    3.3 桥梁桩基的沉降
    3.4 本章小结
4 桩基础荷载的附加沉降理论计算
    4.1 桩身弹性压缩量
    4.2 明德林—盖德斯法计算桩基附加沉降
        4.2.1 左侧Y1主墩单独作用
        4.2.2 右侧Z4主墩单独作用
        4.2.3 两主墩共同作用
    4.3 桩基荷载对高铁路基的附加沉降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隔离桩处治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隔离桩的机理与结构形式
    5.2 隔离桩处治方案
    5.3 隔离桩处治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邻近(连接)桥梁桩基础与高铁路基耦合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邻近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研究
        1.2.2 连接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研究
        1.2.3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邻近(连接)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理论方法研究
    2.1 概述
    2.2 邻近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的理论计算
        2.2.1 计算假定
        2.2.2 基底应力
        2.2.3 附加应力分布
        2.2.4 沉降计算
        2.2.5 算例分析
    2.3 连接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的理论计算
        2.3.1 计算假定
        2.3.2 基底应力
        2.3.3 附加应力分布
        2.3.4 沉降计算
        2.3.5 算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邻近(连接)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离心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设备
    3.3 邻近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的离心机试验
        3.3.1 试验方案
        3.3.2 模型制作
        3.3.3 试验量测
        3.3.4 试验步骤
        3.3.5 结果与分析
    3.4 连接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的离心机试验
        3.4.1 试验方案
        3.4.2 模型制作
        3.4.3 试验量测
        3.4.4 试验步骤
        3.4.5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邻近(连接)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4.1 概述
    4.2 有限差分方法
    4.3 邻近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的数值分析
        4.3.1 三维网格及边界条件
        4.3.2 本构模型及参数
        4.3.3 模拟步骤
        4.3.4 计算结果分析
    4.4 连接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的数值分析
        4.4.1 三维网格及边界条件
        4.4.2 本构模型及参数
        4.4.3 模拟步骤
        4.4.4 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邻近桥梁桩基础与高铁路基耦合变形现场实测研究
    5.1 概述
    5.2 现场测试概况
        5.2.1 工程地质概况
        5.2.2 现场测试方案
        5.2.3 现场施工情况
    5.3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5.3.1 荷载时间曲线
        5.3.2 地表沉降
        5.3.3 分层沉降
        5.3.4 水平侧移
        5.3.5 孔隙水压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邻近(连接)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综合分析
    6.1 概述
    6.2 邻近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的综合分析
        6.2.1 处治效果系数
        6.2.2 参数对比分析
        6.2.3 变形评价及判别
        6.2.4 处治建议
    6.3 连接桥梁桩基础与路基耦合变形的综合分析
        6.3.1 处治效果系数
        6.3.2 参数对比分析
        6.3.3 变形评价及判别
        6.3.4 处治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大纵坡小曲线半径盾构隧道下穿对铁路变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验公式
        1.2.2 理论解析法
        1.2.3 数值模拟分析
        1.2.4 模型试验分析
        1.2.5 现场监测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工程概况和铁路变形因素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轨道交通4号线概况
        2.1.2 关陈车辆出入段线概况
        2.1.3 盾构区间下穿铁路概况
        2.1.4 工程地质条件
        2.1.5 工程水文条件
    2.2 地表隆沉与铁路变形影响的因素
    2.3 地表隆沉与铁路变形控制值
        2.3.1 地表隆沉控制值
        2.3.2 普通铁路变形控制值
        2.3.3 高速铁路变形控制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值模拟与控制措施分析
    3.1 引言
    3.2 数值模拟假定和参数选取
        3.2.1 土体的基本假定
        3.2.2 模型假定和参数选取
    3.3 数值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3.3.1 数值模型建立
        3.3.2 土体竖向位移分析
        3.3.3 土体水平位移分析
        3.3.4 轨道和路基竖向位移分析
        3.3.5 轨道和路基水平位移分析
    3.4 盾构施工控制措施
        3.4.1 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形式和加固措施
        3.4.2 盾构隧道施工控制和技术加固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监测与铁路变形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监测过程
        4.2.1 监测范围
        4.2.2 监测内容与点位
        4.2.3 监测周期及频率
        4.2.4 变形控制指标
        4.2.5 监测仪器设备
        4.2.6 监测点位布置
    4.3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4.3.1 地表横向沉降分析
        4.3.2 地表纵向沉降分析
        4.3.3 轨道和路基沉降分析
    4.4 现场监测与理论计算对比分析
        4.4.1 地表横向沉降分析
        4.4.2 轨道和路基沉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梁桥加宽桩基础沉降差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分析及评述
        1.2.2 现场试验分析及评述
        1.2.3 数值仿真分析及评述
        1.2.4 模型试验分析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
    2.1 概述
    2.2 依托工程概况
        2.2.1 地形地貌特征
        2.2.2 岩土体工程特性
        2.2.3 气候与水文状况
    2.3 工程沿线桥梁调研
    2.4 小结
第三章 梁桥加宽基础沉降控制技术数值仿真分析
    3.1 概述
    3.2 模型建立与计算参数选取
        3.2.1 模型建立
        3.2.2 计算参数选取
        3.2.3 边界条件确定
    3.3 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
        3.3.1 旧桥桩基承载特性分析
        3.3.2 加宽桥桩基开挖对旧桩承载性状影响分析
        3.3.3 新桩承载特性分析
        3.3.4 新旧桩承载特性对比分析
        3.3.5 新桩与旧桩相互作用分析
    3.4 加宽桥梁桩基础沉降控制技术
        3.4.1 范阳河一号大桥桩基础沉降控制研究
        3.4.2 大邢中桥桩基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3.5 沉降控制效果对比及桩基沉降控制参数选取
        3.5.1 沉降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3.5.2 桩基础沉降控制参数选取
    3.6 小结
第四章 梁桥加宽桩基沉降现场测试
    4.1 概述
    4.2 现场测试方案
        4.2.1 测试内容
        4.2.2 测点布设
    4.3 测试成果分析
        4.3.1 范阳河一号大桥测试成果分析
        4.3.2 大邢中桥测试成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桥梁基础沉降控制效果评价
    5.1 概述
    5.2 桥梁基础沉降控制效果评价方法
    5.3 桥梁基础沉降控制效果评价
        5.3.1 桥梁基础沉降控制效果评价模型
        5.3.2 范阳河一号桥桩基础沉降控制效果评价
        5.3.3 大邢中桥桩基础沉降控制效果评价
    5.4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大纵坡桥梁桩土系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演变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2 国外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技术路线流程图
第二章 桥梁桩基础承载特性基本原理
    2.1 概述
    2.2 桩的分类
    2.3 桩基础的受力性状以及承载力的确定
        2.3.1 竖向承压桩的荷载传递
        2.3.2 水平受荷桩的荷载传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纵坡桥梁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Abaqus有限元软件在岩土分析中的应用
        3.2.1 土体本构模型
        3.2.2 有限元计算模型
    3.3 大纵坡桥梁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学行为分析
        3.3.1 竖向荷载加载方案
        3.3.2 桩基的竖向承载机理分析
    3.4 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桩土系统在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研究
    4.1 概述
    4.2 桩基竖向循环荷载加载方案
    4.3 单周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力学行为演变规律分析
        4.3.1 加载过程中的桩土力学行为特征
        4.3.2 卸载过程中的桩土力学行为特征
        4.3.3 单周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力学行为特征
        4.3.4 单周循环荷载作用下考虑土体固结效应的桩土相互作用分析
    4.4 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桩土相互作用体系弱化机理分析
        4.4.1 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体系的力学性能演变
        4.4.2 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桩土系统在横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研究
    5.1 概述
    5.2 桩基横向循环荷载加载方案
    5.3 横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力学行为演变规律研究
        5.3.1 双向循环加载过程中桩土的力学行为特征
        5.3.2 单向循环加载过程中桩土的力学行为特征
    5.4 竖向和横向耦合荷载作用下桩土的力学行为特征
        5.4.1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术期刊论文
致谢

四、桥梁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地区湿陷黄土对高铁桥梁桩基影响及沉降计算[J]. 王硕. 甘肃科技, 2020(16)
  • [2]竖向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D]. 侯启东.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2)
  • [3]城市高架桥大直径桩基全寿命期对邻近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与保护研究[D]. 李文琛.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4]新建桥梁桩基施工对既有高铁箱涵附加沉降影响研究[D]. 白雪.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对临近桥梁桩基础的影响及其控制研究[D]. 李康庄.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新建跨线桥桩基沉降对邻近既有高铁路基变形的影响研究[D]. 苏斌辉.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邻近(连接)桥梁桩基础与高铁路基耦合变形研究[D]. 肖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大纵坡小曲线半径盾构隧道下穿对铁路变形的影响研究[D]. 赵文才.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9]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梁桥加宽桩基础沉降差控制技术研究[D]. 王蒙蒙. 长安大学, 2019(01)
  • [10]大纵坡桥梁桩土系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演变规律研究[D]. 聂杨明.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桥梁桩基沉降计算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