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加厚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分析与设计

加固加厚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分析与设计

一、增强加厚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贾亚星[1](2021)在《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公路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态势。沥青路面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加之施工经验的累积,极大促进了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的更新换代。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技术、材料产地等也不尽相同,仅依据现行规范进行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是不全面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气候环境恶劣,在全年冻融循环、大温差的持续低温作用下,各国省干线使用耐久性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本论文将基于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使用状况调研结果以及相关设计文件资料,全面分析主要路况指标各影响因素,进而建立适用于黑龙江省的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即参考以往沥青路面结构,归纳总结成套整体的路面结构作为设计参照的模板,可在设计时可直接进行选择,进而节省繁锁的结构计算过程,而又能保证路面结构设计选择的合理性与经济性。本论文首先对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路面使用状况进行调研和整体分析,明确黑龙江省国省道现存在的问题和干线特征。依据国省道干线的交通数据对黑龙江省交通量的分布进行划分。介绍黑龙江省气候特征。另外,参考大量的设计文件,汇总出目前黑龙江省常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常用路面结构类型,并结合具体路段分析黑龙江省沥青路面主要的病害及成因。其次,依据最高温、最低温、降雨量等指标对黑龙江省气候状况进行聚类分析,以此得出黑龙江省气候分区情况。依据沥青路面性能对比典型路段得到影响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使用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将多个影响因素同PQI、PCI、RQI进行模型关联,寻找影响沥青路面性能最主要的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在不同交通荷载、路基类型时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并对其进行不同气候分区下的力学验算与性能评价。同时,针对黑龙江省处于季节性冻土地区的特性,对黑龙江省进行冻土分区,并针对不同区进行抗冻设计。最后,结合气候分区,对不同分区气象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气候分区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其他等级公路最佳施工期。另外,将典型结构同设计常用路面进行经济性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典型结构的优越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唐亮[2](2021)在《不同层间结合状态下典型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损伤分析》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如何减少路面结构各类病害,提高其使用寿命,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作为两种典型的路面结构形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但由于路面各结构层采用分层铺筑、分层碾压与分块铺筑等施工方式,加之受气候条件及各结构层材料差异性的影响,易导致各结构层层间界面粘结不密实,难以达到理想的层间界面结合状态,进而导致沥青路面出现裂缝、拥包与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错台、断裂等病害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上述两种典型路面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层间结合状态下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损伤规律,为提高路面结构使用寿命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的路表弯沉值、沥青混合料层底拉应变、无机结合料层层底拉应力与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受不同面层层间结合状态的影响大小排序为:面层层间均完全滑动>中-下面层层间完全滑动>上-中面层层间完全滑动;面层层间结合状态对各力学响应空间分布形态影响较小。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与倒装式沥青路面对比表明:在中-下面层层间完全滑动的工况,对路面结构的沥青混合料层底拉应变与无机结合料层底拉应力影响最大。因此,在面层层间均完全滑动、中-下面层层间完全滑动工况更易出现车辙与疲劳开裂破坏,施工与养护时应增强此两种工况层间界面黏结。(2)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在面层层间均完全滑动的工况,疲劳开裂、永久变形损伤最大;不同季节对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疲劳开裂与永久变形损伤的影响,夏季最大、冬季较小;从两种损伤模式叠加来看,中-下面层层间完全滑动的损伤超过了上-中面层层间完全滑动的工况;在不同面层层间结合状况下,一年末总的疲劳开裂损伤超过了永久变形的损伤,故倒装式沥青路面主要受疲劳开裂破坏。因此,应更注重倒装式沥青路面疲劳开裂破坏,并且在夏季注重层间界面的黏结和限制超载。(3)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基-面层层间完全滑动的工况,两块面板的最大应力分别比基-面层层间完全连续的工况增大约52.35%、37%;在行车荷载直接作用处,基-面层层间完全滑动的工况传力杆剪力大于基-面层层间完全连续的工况,未直接受荷载作用处则相反。当水泥混凝土路面基-面层层间由完全连续变为完全光滑时,面层板应力增大,基层应力减小;水泥混凝土路面抵抗行车荷载垂向变形能力基本上不受层间结合状况的影响。(4)单轴荷载作用时,水泥混凝土路面基-面层层间完全滑动的工况相对层间完全连续的工况疲劳开裂指数增长了51.66%、设计寿命减少了3.8年;多轴荷载作用时,水泥混凝土路面基-面层层间完全滑动的工况相对层间完全连续的工况疲劳开裂指数增长了62.2%、设计寿命减少了2.77年;在不同层间结合状况下多轴荷载开裂指数之和贡献因子排序为:单轴>双轴>三轴。因此,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与养护时应加强基-面层层间粘结,同时还应控制超载、提高面层板厚度等方法,来减轻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开裂破坏。

程思胜[3](2021)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补强,然后加铺沥青面层,这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路用性能和结构性能的设计方法。本文围绕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徐州市城市道路特征,采用现场原位测试分析、物理力学测试实验、室内小梁模型实验、算法预测、实体工程验证等技术手段,研究获得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强度条件及预测方法,提出了最佳加铺层结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徐州市10条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现场调查,选出3条代表性道路并对其进行详细调查及钻芯取样,制作了18块试件,获得了不同特征、不同病害程度的道路的残余强度,对其病害进行分析,阐述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模式及机理,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合理设计方法提供了依据。(2)采用理想点法建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评价模型,通过特尔菲法建立评价矩阵确定指标权重,这种评价方法使评价等级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通过理想点法建立5个界值0,8.44,14.98,22.2,31.59,由此将旧水泥混凝土道路划分为5个评价等级,即优、良、中、次、差,对3条道路进行了评价验证,当评价等级为差时,不具备加铺条件,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3)通过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残余强度、加铺沥青面层厚度、玻纤格栅和防裂贴四个因素及3种型式参数、11种工况、33个模型试件开展室内小梁实验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最合理的设计厚度及防治反射裂缝的方法,为泉新路的加铺沥青面层提供依据。(4)利用FLAC3D5.0软件,针对12种工况,从弹性模型、塑性模型和断裂模型逐层递进,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后反射裂缝的形成问题进行研究,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相同加铺层下结构塑性区宽度和高度逐渐减小,随着加铺层厚度的增大,同一混凝土标号下结构塑性区宽度和高度也逐渐减小,且增大加铺层厚度对减小旧混凝土路面底部塑性区范围效果更加明显。(5)根据理想点法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泉新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调查和评价,分值为8.99,评定等级为良,具备加铺沥青面层条件。通过对泉新路病害的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补强方法并付诸实施,完善了泉新路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通过具体实施进一步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汤羽钊[4](2021)在《装配式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装材料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水、土壤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城乡交通建设与自然资源保护密不可分,透水混凝土应用研究也在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本文从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装配式设计出发,剖析透水混凝土路面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提出在分别改善透水混凝土面层与基层混凝土的性能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粘结层材料将透水面层与改性基层进行复合预制,借助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拟定路面组合结构的力学响应,拟解决传统透水混凝土路面强度与渗透性能难以平衡、路面基层易脱空开裂以及维修养护对交通扰乱较大等难题。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骨料级配、硅灰掺量、增强剂掺量与玄武岩纤维掺量对透水混凝土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有效孔隙率以及透水系数技术指标进行分析;以提高基层混凝土韧性、抗渗和抗裂性能为目标,在既有优化配比的基础上掺入抗裂防水剂和聚乙烯醇纤维对C40基层混凝土进行改性,对其改性后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孔隙结构进行表征;通过选择配制不同的水泥基型界面剂,研究不同龄期、不同界面剂情况下面层透水混凝土与基层改性水泥混凝土复合后的粘结层性能,对其复合粘结层的劈裂抗拉强度和抗剪切强度进行力学分析;运用ABAQUS建立三维有限元路面组合结构模型,以复合预制板块的边长、面层厚度以及基层厚度为自变量,设计正交试验,以路面板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最大竖向位移、最大拉应力以及最大剪应力为评价指标,分析影响预制路面板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装配式混凝土路面系统设计的研究进行概述,包括路面板块接缝设计、尺寸与形状设计研究等,结合本试验透水型复合预制板块特点,得出以下结论:(1)发现玄武岩碎石骨料级配对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渗透性能影响最显着,综合分析得出透水混凝土最优配比;(2)改性后的基层混凝土有更致密的孔隙结构和耐久性能;(3)在基层达到初凝状态时,使用JB水泥基型界面剂进行复合得到的复合试件的粘结层性能最优;(4)分析得出最佳装配式路面板尺寸,发现装配式复合路面板在移动荷载向路面板中心点行进过程中,各结构层竖向应力、竖向位移以及剪应力变化规律;(5)提出以梯形凹凸槽的企口连接和L型接口连接方式相结合的装配式透水型复合路面系统。图:[33];表[42];参[65];

宁兵[5](2020)在《基于足尺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隧道内路面结构有其特殊的工作环境,隧道内路面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受阳光、雨水等因素直接影响较少,而且隧道内温度场变化、下承层强度也与一般路段不同,且渠化交通严格、加减速频繁,隧道路面的使用性能及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调研隧道路面结构组成、病害类型、环境特征等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隧道复合式路面、柔性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等三种形式的路面结构的应力应变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系统,对现场铺筑的隧道内复合式路面、柔性路面分别进行100万次的加速加载试验,根据加速加载试验采集的应变响应、温度场等对隧道复合式路面、柔性路面结构的应变响应进行了分析。(1)隧道路面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目前隧道路面结构形式以复合式沥青路面为主;隧道复合式路面的病害以沥青路面横向裂缝为主;以往隧道路面的结构分析,以理论分析为主,相关试验研究则较少。足尺路面虽可以良好的模拟现场情况,但用于隧道内路面结构设计的研究较少。(2)隧道复合式路面模拟结果表明:沥青层厚度是影响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裂缝疲劳扩展寿命的关键因素,沥青厚度越厚,疲劳扩展寿命越大。混凝土层厚度、水泥混凝土基层中加钢筋网、基层厚度与沥青面层模量、连续配筋混凝土对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裂缝疲劳扩展寿命影响不大。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模拟分析结果,考虑技术、经济两个方面,对隧道内复合式路面,建议采用素混凝土,沥青面层建议采用SMA。(3)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模拟结果表明:隧道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面层疲劳开裂寿命远大于设计寿命,对隧道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面层而言,疲劳寿命不是关键指标。隧道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永久变形与结构组成关系较大,且结构组合不当时,永久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4)隧道内柔性基层模拟结果表明,相较于ATB模量、ATB厚度和沥青面层模量,沥青面层厚度对沥青面层顶面永久变形影响最大。(5)隧道路面结构内温度场:隧道内路面结构夏季温度为26~32℃,可见隧道内路面结构温度远低于隧道外路面结构内的温度;秋冬季节隧道路面结构内温度为20~25℃;路面结构层内温度变化范围为3~6℃。(6)隧道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厚度加厚、混凝土层设加筋网时,沥青上面层层底应变的累积应变、应变的波峰值、波谷值、振幅等均未出现显着差异,可见,隧道内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的总厚度对沥青上面层层底应变的影响不显着。(7)隧道复合式路面中混凝土层中无钢筋网时,非切缝位置混凝土内存在一个显着的应变始终为零的位置,即混凝土内深20cm处,存在一个拉应变与压应变的过渡区,该区域的应变接近零。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混凝土浇筑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温缩、干缩的影响使得混凝土内部存在因温缩、干缩导致的拉应力,而混凝土底部因为与下承层之间的约束作用则产生了压应力。

王东敏[6](2020)在《动载下水泥路面多孔排水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交通荷载与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原有路面出现较为严重的损坏,极大影响了路面的使用性能及服务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过加铺排水沥青路面层可以恢复其路面性能,改善雨天行驶的安全性。本文依托广西省科技厅《新型生态排水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通过室内试验和有限元仿真模拟,从力学性能角度出发,量化分析动载作用下水泥路面加铺排水沥青路面结构力学行为,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首先,基于南宁市近30年气候资料和交通调查数据以及旧水泥路面状况,分析广西南宁绕城高速公路环境特征及交通特征,为混合料设计及有限元模拟提供交通量、结构、材料等参数。对原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基于粗骨料空隙填充法(CAVF)方法进行目标空隙率为18%、23%、25%的多孔排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最终确定油石比:5.3%、4.8%、4.7%,高粘剂HVA掺量为沥青掺量的8%,聚酯纤维掺量为混合料总质量的0.1%。通过体积法计算不同空隙率的混合料质量,采用旋转压实(SGC)方式成型PAC13(1)、PAC13(2)、PAC13(3)三种级配的150mm×170mm试件,记录不同级配压实曲线,结果表明粗骨料达到嵌挤设计空隙率PAC-13(1)需要旋转220次,PAC-13(2)需254次,PAC-13(3)需180次。对PAC13(1)级配通过控制旋转压实次数形成不同压实功的4个试件。随后,对三种级配和四种压实功试件钻取100×150mm的芯样,对比试件和钻芯后的空隙率,提出排水沥青混合料空隙分布均匀系数K,进行空隙分布均匀性分析。结果表明经SGC成型试件钻芯空隙率比成型空隙率低2%~4%,外壳的空隙率比成型试件的空隙率高1%~3%,粗骨料越多,空隙更容易不均匀。然后,通过沥青混合料性能测试仪(AMPT),采用半正弦波对排水沥青混合三种级配和四种压实功试件进行动态模量试验。分析温度、频率和级配空隙率对动态模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多孔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随温度的减小、加载频率增大、空隙率减小而增大。根据时-温等效原理(WLF),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动态模量进行Sigmoidal模型主曲线进行拟合,得出三种空隙率PAC的动态模量主曲线模型和不同空隙率动态模量计算公式,为有限元模拟提供材料参数。最后,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纵、横贯穿裂缝下水泥路面加铺多孔排水沥青路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构材料参数采用室内动态模量试验值。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dload子程序模拟行车移动荷载,定义荷载大小、周期、速度等参数。研究不同速度、不同结构组合下,路面结构沥青层竖向应力、路面竖向位移、层底拉应力与拉应变、层底剪应力随时程的变化,结果显示荷载移动与结构受力没有呈现明显单调性,沥青各层竖向压应力值在0~0.2Mpa。计算三种厚度组合在不同速度水平下排水路面沥青层的永久变形量在0.79~2.69mm,满足规范要。通过反算,提出工程适用的不同交通量情况下结构优化措施,为水泥路面加铺排水路面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孟大勇[7](2019)在《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其路面性能逐渐下降,需要进行处治和养护。目前采用加铺沥青混凝土层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处治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原路面材料及其残余强度,同时显着提高其路面使用性能。但由于旧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面层之间性能差异的巨大性,导致基层的路面病害很容易反射到面层上,形成路面病害。目前的研究面临着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首先分析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其次,以实际工程为基础,研究了旧水泥砼路面使用状况评价与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路面破损调查、探地雷达调查、承载能力检测以及结构参数检测等内容。针对检测评价结果,开展了旧水泥砼路面加固与修复技术的研究,分析了典型病害的处理方法,并且进行了多方式的加固修复效果评价。结合处理方法,论文进行了旧水泥砼加铺沥青混凝土的结构设计。首先确定了罩面结构的最不利加载方式,然后分析了原水泥砼板、原路面基层以及土基结构对罩面层中应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罩面结构的罩面厚度和罩面层模量以及新旧结构层层间接触条件的影响分析。同时,开展了白加黑的材料设计研究。分析旧水泥砼板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随后进行了罩面层的材料设计和性能分析。针对界面层进行材料性能分析和选用标准研究。最后,通过试验段,跟踪路面处治后的病害发展情况,评价处治效果。

邢龙[8](2012)在《矿区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路面抢修改造技术研究 ——以贵州省S205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矿产资源开采力度的加大,为保证矿产资源的高效运输,对于矿区公路通行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矿区公路的交通压力也在渐渐增大;很多矿区公路在建设时并未考虑到超重载问题,而是依照一般等级公路进行设计施工,使得矿区公路承受载重车辆的轴载作用次数、轴载、轮压等方面超标现象严重,载重车辆的超载与重载现象日益突出;同时,在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路面承载能力相关评定指标与正常交通条件下有着一定的差别,而在公路先期建设中未能得到很好地考虑。这些使得矿区公路在通车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路面病害,并且病害的发展速度很快,抢修改造不及时,对沿线交通、经济、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严重,而现行主流的路面抢修改造技术,仍是采取一般公路路面病害处治技术,难以适应矿区公路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路面病害的抢修改造技术的需求。为了满足超重载交通条件下矿区公路路面抢修改造技术的需要,更加及时、高效、合理地对矿区公路进行抢修改造,本文依托贵州省省道S205线(遵义至马场坪公路)K148+500~K185+800(瓮安冷水沟至福泉冷风口)段抢修改造工程,结合矿区公路超重载交通条件的相关特征,对矿区公路路面抢修改造技术的进行研究。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取证,分析大量已有资料,并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对矿区公路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路面抢修改造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矿区超重载公路交通特性、路面结构影响进行研究;总结矿区公路路面主要病害类型,并分析其主要产生原因;提出矿区公路旧路调查工作的内容与手段、评价指标与方法,以及抢修改造路段的选取标准;提出抢修改造总体设计原则,并对不同情况下抢修改造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可以选用的混合料类型,以及施工交通组织设计方案,提出了推荐方案;结合依托工程,将抢修改造技术应用于实体工程,以论证抢修改造方案的合理性。通过对矿区公路超重载交通条件下交通特征、力学特性、路面病害及其处治措施的研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矿区公路与普通公路之间存在的差异,为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的相关技术研究提高参考,以预防或及时处治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路面病害,保证超重载交通条件下公路正常通车,减轻由于路面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同时,本研究结合贵州省省道S205线的工程实例,总结提出我国矿区公路在超重载条件下路面抢修改造工作的重点及技术方案,并注重与当地交通、经济、工程材料等条件相结合。研究必将为贵州省矿业资源的开发、运输、利用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会对矿区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路面的抢修改造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和实践上的指导。

付智,李红[9](2011)在《高安全长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优化》文中指出介绍了新修订的《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10年版本新理念之一——高安全性、使用耐久、且长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整体结构优化3个层面的新内容:表面增设磨耗功能层;板底增加隔离封层或缓冲封层;路床顶面增设粒料垫层。如此,期望对优化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整体结构、延长实际使用寿命与提高其高速行车的安全性有所助益。

付智,李红[10](2010)在《高安全长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优化——《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修订新理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新修订的《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10年版本的新理念之一,即高安全性、使用耐久、且长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整体结构优化三个层面的新内容:表面增设磨耗功能层;板底增加隔离封层或缓冲封层;路床顶面增设粒料垫层。希望对优化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整体结构、延长实际使用寿命及提高其高速行车的安全性有所助益。

二、增强加厚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分析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加厚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公路基本特征
    2.1 干线路面状况现状
        2.1.1 整体概况
        2.1.2 具体分布
    2.2 干线公路特征
        2.2.1 沥青路面与水泥路面
        2.2.2 普通国道与普通省道
        2.2.3 不同技术等级公路
        2.2.4 国省道干线公路技术等级组成
        2.2.5 国省道干线公路路面类型组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与分析
    3.1 国省道交通量
    3.2 黑龙江省气候特征
        3.2.1 气温的分布特征
        3.2.2 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3 沥青路面等级与结构
        3.3.1 公路技术等级
        3.3.2 公路路面结构
    3.4 典型病害与成因
        3.4.1 典型病害
        3.4.2 成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气候分区的沥青路面典型路段对比分析
    4.1 气候分区
        4.1.1 分区指标选取与计算
        4.1.2 插值处理
        4.1.3 聚类分区
        4.1.4 典型路段基本特征
    4.2 典型路段服役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2.1 环境因素
        4.2.2 交通荷载
        4.2.3 路面结构
        4.2.4 使用年限
        4.2.5 材料性能
        4.2.6 路基状态
    4.3 沥青路面服役性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3.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4.3.2 计算模型构建
        4.3.3 影响因素灰关联系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结构的力学验算与性能评价
    5.1 典型结构的拟定
    5.2 气候与环境
        5.2.1 路基参数
        5.2.2 环境参数
    5.3 交通量与荷载等级
        5.3.1 重等级交通信息
        5.3.2 中、轻等级交通信息
    5.4 材料参数
    5.5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
    5.6 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
    5.7 沥青贯入强度
    5.8 沥青面层低温开裂性能
    5.9 防冻设计
    5.10 气候分区推荐结构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施工期与经济分析
    6.1 施工期
        6.1.1 Ⅰ区施工期
        6.1.2 Ⅱ区施工期
        6.1.3 Ⅲ区施工期
        6.1.4 Ⅳ区施工期
        6.1.5 Ⅴ区施工期
    6.2 典型结构经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不同层间结合状态下典型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损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路面结构层间结合原理与损伤原理介绍
    2.1 BISAR3.0层间结合原理介绍
    2.2 KENSLABS层间结合原理介绍
    2.3 KENPAVE损伤分析原理介绍
第3章 面层层间结合状况对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
    3.1 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计算模型建立
    3.2 力学响应分析与比较
    3.3 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面层层间结合状况下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损伤分析
    4.1 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损伤模型建立
    4.2 损伤结果比较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面层层间结合状况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
    5.1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计算模型建立
    5.2 主要力学响应分析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基-面层层间结合状况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损伤分析
    6.1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疲劳开裂损伤模型建立
    6.2 疲劳开裂损伤结果比较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模式分析及性能评价
    2.1 旧水泥混凝土强度检测
    2.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模式及机理分析
    2.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设计研究
    3.1 旧水泥混凝土沥青加铺层厚度设计研究
    3.2 厚度模型实验方法
    3.3 厚度模型实验数据分析
    3.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后反射裂缝形成机理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型及方案设计
    4.2 无加铺层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4.3 加铺层Ⅰ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4.4 加铺层Ⅱ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4.5 加铺层Ⅲ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旧水泥混凝土加铺沥青复合路面的应用研究
    5.1 泉新路工程概况及路况性能调查
    5.2 旧水泥混凝土板块补强应用研究
    5.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组合设计
    5.4 实体工程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装配式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装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硅灰
        2.1.3 骨料
    2.2 试验方案
        2.2.1 配合比设计
        2.2.2 单因素试验
        2.2.3 正交试验
    2.3 试块的制备
        2.3.1 搅拌工艺
        2.3.2 成型工艺
        2.3.3 养护工艺
    2.4 性能测试方法
        2.4.1 抗压强度测试
        2.4.2 抗折强度测试
        2.4.3 孔隙率测试
        2.4.4 透水系数测试
        2.4.5 抗渗等级测试
第三章 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结构性能研究
    3.1 面层透水水泥混凝土性能研究
        3.1.1 单因素试验分析
        3.1.2 正交试验分析
        3.1.3 总功效系数分析
    3.2 基层改性水泥混凝土性能分析
        3.2.1 试验方案
        3.2.2 改性C40 基层混凝土性能研究
    3.3 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粘结层设计
        3.3.1 界面剂种类对粘结层性能的影响
        3.3.2 面层与基层复合试验方案
        3.3.3 复合透水混凝土粘结层力学性能试验
        3.3.4 复合混凝土试件粘结层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系统设计
    4.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路面概述
    4.2 动态响应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4.2.1 有限元分析理论
        4.2.2 移动荷载应力在有限元模型中的实现
    4.3 预制路面板尺寸正交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力学参数的确定
        4.3.2 路面板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3 边界条件
        4.3.4 荷载加载方式
        4.3.5 预制路面板尺寸结果分析
    4.4 移动荷载应力场下路面结构层力学响应分析
        4.4.1 竖向应力变化规律
        4.4.2 剪应力变化规律
        4.4.3 竖向位移变化规律
    4.5 路面板连接形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基于足尺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
    2.1 路面结构应力应变响应数值模拟
        2.1.1 好路网计算程序
        2.1.2 BISAR程序
        2.1.3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
    2.2 数值模拟计算
        2.2.1 道内外路面结构应力应变响应差异分析
        2.2.2 复合式路面
        2.2.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2.2.4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
        2.2.5 其他面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速加载足尺试验路铺筑
    3.1 足尺试验路研究意义
    3.2 足尺试验路方案及原材料确定
        3.2.1 隧道试验段路面结构方案确定
        3.2.2 隧道试验段原材料
    3.3 加载车及传感器的介绍
        3.3.1 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车
        3.3.2 混凝土应变计
        3.3.3 动态沥青应变计
        3.3.4 温度传感器
        3.3.5 土压力计
    3.4 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3.4.1 方案一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3.4.2 方案二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3.4.3 方案三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3.5 数据采集系统安装
        3.5.1 方案一应变采集系统安装
        3.5.2 方案二应变采集系统安装
        3.5.3 方案三应变采集系统安装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加速加载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
    4.1 加速加载试验条件
    4.2 隧道路面结构内温度场
        4.2.1 方案一结构层温度分布
        4.2.2 方案二结构层温度分布
        4.2.3 方案三结构层温度分布
    4.3 沥青层层底应变温度修正
    4.4 隧道各试验段初始应变响应
        4.4.1 方案一各结构层初始应变响应
        4.4.2 方案二各结构层初始应变响应
        4.4.3 方案三各结构层初始应变响应
    4.5 隧道复合式路面应变响应
        4.5.1 沥青层厚度、钢筋网对SMA-13 层底应变响应的影响
        4.5.2 沥青层厚度、钢筋网对混凝土结构层内应变响应的影响
    4.6 C40 内应变响应随深度分布规律的影响
        4.6.1 非切缝处
        4.6.2 切缝处
    4.7 切缝对混凝土层内应变响应的影响
    4.8 影响复合式路面结构内应变响应因素综合分析
        4.8.1 沥青层厚度、钢筋网的影响
        4.8.2 切缝的影响
    4.9 隧道柔性路面结构响应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6)动载下水泥路面多孔排水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
        1.2.2 沥青混合料模量研究
        1.2.3 有限元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宁绕城高速排水沥青混合料设计
    2.1 南宁绕城高速特征
        2.1.1 降雨特征
        2.1.2 气温特征
        2.1.3 交通特征
        2.1.4 原路面状况
    2.2 原材料试验
        2.2.1 粗集料
        2.2.2 细集料
        2.2.3 矿粉
        2.2.4 高粘改性沥青
        2.2.5 聚酯纤维
    2.3 排水路面级配设计
        2.3.1 空隙率计算方法
        2.3.2 基于CAVF法级配设计
    2.4 路用性能验证
        2.4.1 高温稳定性
        2.4.2 低温稳定性
        2.4.3 水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压实均匀性分析
    3.1 旋转压实试验机理
    3.2 旋转压实试验
        3.2.1 混合料拌和
        3.2.2 旋转压实
    3.3 压实特征分析
        3.3.1 级配
        3.3.2 压实功压实特性分析
    3.4 SGC钻芯试件空隙分布均匀性分析
        3.4.1 级配对均匀性影响
        3.4.2 压实功对均匀性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排水路面动态模量分析
    4.1 动态模量参数
        4.1.1 频率与行车速度
        4.1.2 加载波形
    4.2 动态模量试验
        4.2.1 试验装置
        4.2.2 试验步骤
    4.3 动态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4.3.1 温度影响
        4.3.2 频率影响
        4.3.3 级配空隙率影响
    4.4 多孔排水沥青混合料主曲线构建与分析
        4.4.1 WLF时-温等效主曲线
        4.4.2 Sigmoidal主曲线拟合
        4.4.3 不同空隙率动态模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荷载加铺排水路面三维动力响应分析
    5.1 动荷载作用下排水路面有限元模型建立
        5.1.1 加铺层结构模型
        5.1.2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
        5.1.3 结构材料参数
        5.1.4 动态荷载施加
        5.1.5 网格划分
    5.2 动荷载作用下结构应力时程分布及分析
        5.2.1 沥青层顶面竖向应力时程分布
        5.2.2 路表竖向位移时程分布
        5.2.3 层底拉应力与拉应变时程分布
        5.2.4 沥青层底剪切应力时程分布
    5.3 结构参数对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5.3.1 结构组合厚度
        5.3.2 荷载移动速度
    5.4 动载下不同结构永久变形
        5.4.1 南宁绕城高速结构验算
        5.4.2 交通等级永久变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使用状况评估
        1.2.2 原路面补强措施
        1.2.3 反射裂缝预防措施
        1.2.4 “白加黑”设计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状况的评价与分析
    2.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检测方法
    2.2 路面破损调查
    2.3 探地雷达调查
        2.3.1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方法
        2.3.2 传力杆与拉杆调查
    2.4 承载能力的检测
    2.5 结构参数的检测
    2.6 小结
第三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固与修复技术研究
    3.1 典型病害的处治方法
        3.1.1 混凝土路面裂缝断板处理措施
        3.1.2 断角的处理
        3.1.3 传荷能力差的处理
        3.1.4 坑洞的修补
        3.1.5 错台的处理
    3.2 板底脱空的处治
    3.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固与修复效果评价
        3.3.1 基于弯沉的效果评价
        3.3.2 基于雷达的效果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结构设计分析
    4.1 沥青混凝土加铺路面荷载加载方式研究
        4.1.1 旧水泥砼沥青罩面结构对不同加载方式的应力有限元模型
        4.1.2 沥青罩面应力响应分析
        4.1.3 最不利加载方式选择
    4.2 原水泥砼路面性能对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原水泥砼面板相关参数分析
        4.2.2 原路面基层与土基相关参数分析
        4.2.3 基础脱空对加铺层结构影响分析
    4.3 加铺层结构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4.3.1 层间接触条件
        4.3.2 罩面厚度
        4.3.3 罩面层模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材料设计
    5.1 原水泥砼路面材料处理方案研究
        5.1.1 典型板块处理方法研究
        5.1.2 典型板块处理方法选用确定依据
        5.1.3 处治技术措施选用方案
    5.2 加铺沥青面层材料设计
        5.2.1 加铺沥青层的性能要求
        5.2.2 加铺沥青层级配设计
        5.2.3 加铺沥青层路用性能研究
        5.2.4 加铺沥青层材料设计选用标准
    5.3 白黑界面处理方案研究
        5.3.1 白黑界面材料的性能要求
        5.3.2 白黑界面材料粘结性能研究
        5.3.3 白黑界面抗疲劳和反射裂缝性能研究
        5.3.4 白黑界面材料设计选取标准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6.1 试验段现场检测
    6.2 改造后道路病害跟踪调查
    6.3 弯沉跟踪观测
    6.4 构造深度与摩擦系数
    6.5 跟踪观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下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矿区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路面抢修改造技术研究 ——以贵州省S205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超重载的含义
        1.1.2 车辆荷载的发展趋势
        1.1.3 矿区超重载现象
        1.1.4 超重载交通对公路运输的影响
        1.1.5 路面抢修改造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第二章 矿区超重载公路交通特性研究
    2.1 矿区常见车辆类型
        2.1.1 一般公路运输载重车辆类型
        2.1.2 矿区公路运矿载重车辆类型
    2.2 矿区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轴载特征
        2.2.1 轴载与接触压力
        2.2.2 轴载分布
    2.3 矿区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胎压特征
        2.3.1 轮胎参数
        2.3.2 胎压对动荷载的影响
        2.3.3 胎压分布
    2.4 矿区公路重交通量特征
第三章 矿区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路面结构影响分析
    3.1 矿区超重载交通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影响
        3.1.1 力学特性分析
        3.1.2 沥青路面结构影响分析
    3.2 矿区超重载交通条件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影响
        3.2.1 荷载图式
        3.2.2 疲劳方程
        3.2.3 轴载换算
        3.2.4 基层顶面回弹模量修正系数
第四章 矿区公路旧路面检测与评价
    4.1 水泥混凝土路面
        4.1.1 超重载交通条件下的主要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4.1.2 旧路路面状况调查的内容及手段
        4.1.3 旧路面路用性能评价
        4.1.4 水泥混凝土路面抢修改造标准
    4.2 沥青路面
        4.2.1 超重载交通条件下的主要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4.2.2 旧路路面状况调查的内容及手段
        4.2.3 旧路路面路用性能评价
        4.2.4 沥青路面抢修改造标准
第五章 矿区公路路面抢修改造方案设计
    5.1 方案设计总体要求
    5.2 抢修改造路面结构设计
        5.2.1 设计原则与步骤
        5.2.2 推荐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5.3 路面抢修改造材料选择
        5.3.1 路面抢修改造混合料推荐
        5.3.2 混合料性能比较与选择
    5.4 施工交通组织设计
        5.4.1 施工组织设计
        5.4.2 交通组织设计
第六章 矿区公路路面抢修改造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6.1 依托工程概况
    6.2 旧路调查与评价
    6.3 抢修改造技术应用研究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增强加厚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分析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D]. 贾亚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不同层间结合状态下典型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损伤分析[D]. 唐亮.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 程思胜.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装配式透水型复合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装材料试验研究[D]. 汤羽钊.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基于足尺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研究[D]. 宁兵.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动载下水泥路面多孔排水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与研究[D]. 王东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D]. 孟大勇. 东南大学, 2019(01)
  • [8]矿区超重载交通条件下路面抢修改造技术研究 ——以贵州省S205线为例[D]. 邢龙.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6)
  • [9]高安全长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优化[J]. 付智,李红. 公路, 2011(01)
  • [10]高安全长寿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优化——《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修订新理念[J]. 付智,李红. 混凝土世界, 2010(08)

标签:;  ;  ;  ;  ;  

加固加厚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分析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