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多功能ISF系列深松肥

新型多功能ISF系列深松肥

一、新型多功能ISF系列深松施肥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黎阳[1](2021)在《种肥精量施播与耕整一体机开发及其作业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在耕、种、收等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稳步提升,已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然而,由于我国小麦耕播作业机具研发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目前现有小麦耕播机械存在功能单一、衔接性差、装备错配等系列问题,作业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对耕层结构破坏严重,机械化复合作业水平与农艺要求难以深度融合。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小麦耕播机械复合作业水平,本文设计开发出一种集施肥、旋耕、镇压、播种作业的耕整地播种一体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耕整、种肥一体机整体设计方案。通过整合比对现有作业机具,选定耕整与播种组合的作业模式,进行一体机整体结构设计,同时确定出一体机关键尺寸参数:作业幅宽2500 mm,耕深为200-280 mm,播深为0-40 mm,播种间距采用窄行条播,间距120 mm,播种行共21行。(2)通过对整机开沟器、施肥耧腿、碎土辊、整机连接机构等关键作业部件结构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对参数进行标定确认,通过仿真软件进行部件可靠性分析,最终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可靠性。(3)对立式旋耕刀结构形式及作业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离散元法构建土壤-旋耕刀模型,设计多组正交试验方案,研究立式旋耕刀各参数对自身损耗及作业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探索进一步提高一体机耕整作业性能的方法。(4)针对现有施肥方式存在均匀性差、土质酸化、肥料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设计一种分层施肥装置进行分层沟播深施肥,并采用离散元法建立土壤-肥料-旋耕刀模型,进行立式旋耕下的撒播、沟播与分层施肥方式对照实验,验证分层施肥方式应用于一体机中的可行性与可靠性。(5)通过田间试验对一体机作业性能进行验证:以作物产量为评定指标,将一体机中立式旋耕部分与鲁东地区主要作业模式进行对照,检验其是否能够满足当地农艺要求;进行一体机整机田间试验,验证一体机是否具有良好作业性能且可用于小麦耕播复合作业,实现一机多能。

温翔宇[2](2020)在《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间管理作业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在高杆作物田间管理环节装备缺乏、功能单一,传统的作业装备存在地隙较低,难以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进地作业,制约了田间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短板之一。采用高地隙作业装置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高杆作物中后期的追肥问题,设计了与高地隙底盘配套的精量配混施肥装置,该装置采用侧深施肥的策略,将氮磷钾三种肥料按需求实时配比后,排施至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提高肥料利用率;为适配宽幅、高效的作业需求,同时避免肥箱过长造成高地隙底盘重心不稳,采用气力集排式施肥方案。本文对集排式施肥装置关键部件进行设计,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和手段,研究关键部件作业质量影响规律,最后集成关键部件对精量配混施肥装置进行整机试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颗粒肥料离散元仿真摩擦因数标定方法研究应用离散元法分析离散物料与农机执行机构的交互作用,可以取得试验研究无法得到的颗粒运动信息,目前对于颗粒物料的参数标定方法多多采用单一方法来标定多个接触参数,导致仿真与试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针对上述问题,对分体圆筒法、倾斜法、抽板法和斜面法4种颗粒特性测试方法进行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测试方法影响测量结果的显着因素与因素显着程度。根据分体圆简法、倾斜法和斜面法的方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基于颗粒物料整体特性的摩擦因数标定方法,将仿真试验与真实试验相结合,依次标定出尿素颗粒与PVC材料间静摩擦因数为0.41,颗粒间静摩擦因数为0.36,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为0.15。将所标定的摩擦因数采用无底圆筒法进行验证试验,休止角仿真试验结果为30.57o,真实试验结果为31.74o,相对误差为3.69%,不同含水率下的实际试验休止角与所标定摩擦因数下的仿真休止角相对误差均不大于4.59%,仿真试验结果与真实试验结果无显着差异,验证了所标定摩擦因数的准确性。(2)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颗粒肥料悬浮速度测定为提供气力施肥装置的设计参考依据,以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3种颗粒状化肥为试验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耦合的方法对物料悬浮速度进行数值模拟,采用Lagrangian模型进行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7.21-12.97m/s,磷酸二铵悬浮速度7.68-12.48m/s,硫酸钾悬浮速度11.09-18.15m/s。通过台架试验测定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6.68-12.48m/s,磷酸二铵悬浮速度7.22-11.96m/s,硫酸钾悬浮速度9.46-17.81m/s,相对误差分别为5.3%、5.1%、7.2%。在颗粒肥料体积分数1%、3.5%、6%、8.5%时,分别测定肥料颗粒群的悬浮速度,结果表明,颗粒群悬浮速度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的颗粒肥料体积分数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值近似为常数,其原因为颗粒球形度对悬浮速度的影响,标定得大颗粒尿素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90,磷酸二铵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96,硫酸钾悬浮速度修正系数0.84。基于流固耦合的颗粒悬浮速度仿真有较高的准确度,验证了基于EDEM-Fluent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测定物料悬浮速度方法的可行性。(3)基于离散元法的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设计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设计变量配比施肥装置,实现氮磷钾3种肥料按需实时配比排施,基于离散元法,分析施肥管倾角对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输送能力的影响,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施肥管倾角大于50o时,肥料在施肥管中的输送效率满足最大施肥量条件下排肥器的排肥速率,根据经典文丘里管设计方法对风送输肥管进行设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耦合的方法,研究输送气速对施肥量误差的影响,试验发现随着输送气速的增加,排施在目标区域的肥料质量逐渐增加,实际总施肥量与目标总施肥量之间的误差逐渐减小,同时大颗粒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的施肥误差均逐渐减小,但当输送气速大于30m/s时,硫酸钾施肥误差逐渐增大,并且总施肥量误差降低效果并不显着,因此,输送气速30m/s为最经济风速。对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进行样机试制,并进行田间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一肥料施肥量误差控制在5.33%以内,总施肥量误差不超过4.66%,3种肥料混合均匀度均大于94.4%。(4)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试验基于静电感应原理,设计了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由于肥料颗粒与空气、排肥管管壁以及自身之间的摩擦、碰撞,使肥料颗粒携带了电荷,在肥料颗粒下落的过程中,环形电极被其感应出了微弱的等量异号电荷,最后由电流放大电路输出与之相对应的感应电流。以大颗粒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感应电流与颗粒肥料质量流量的标定研究,并进行了三种肥料检测精度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三种肥料的平均测量误差分别为3.9%,5.1%,5.9%,误差的标准差分别为5.21,7.98,11.29。统计分析显示,三种肥料的测量误差符合正态分布,其数学期望分别为3.74%,4.93%,5.22%。本文研究的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可以满足固体颗粒肥料质量流量实时检测的需求,并为变量施肥闭环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5)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为满足玉米生长中后期的追肥需求,设计一种与高地隙底盘配套使用的精量配混施肥机。采用气力集排式施肥方案,设计抛送式混肥器将变量配比施肥装置排出的氮磷钾3种肥料通过电机驱动叶片旋转进行混合,并输送至内部被设计成锥形结构的肥料分配器。通过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耦合法对分配器排肥口倾角、分配器上端波纹管的结构和布置方式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排肥口倾角为45o时,其综合性能最优;肥料分配器上端需布置一段长度至少为570mm的垂直波纹管,从而避免了肥料颗粒流因压力差的作用而粘附在管壁上。2019年6月,对该机进行了田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机的施肥量误差为2%,总施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2%,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施肥装置可满足高杆作物中耕时期的追肥需求。

王杰[3](2020)在《云南山地深松施肥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农业实践中,有机肥不但能给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效防治土壤传染病。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近年来有机肥总生产规模达到600多万吨/年,施用商品有机肥的作物面积达到300万亩左右。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在商品有机肥的施用量会大幅增加。因此,云南亟需一款针对商业有机肥的深松施肥机。本文通过实际实验测定某商品有机肥特性参数,为理论设计提供基础参数,结合仿真分析检测排肥效果,设计加工了一款适用云南山地地形的深松施肥机,最后通过田间试验验证深松施肥机作业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测定有机肥颗粒的几何参数(三维尺寸、球形率)、物理参数(真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和含水率)和力学参数(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弹性模量、泊松比和碰撞恢复系数)。(2)深松施肥机的整机设计。本课题的最大创新点是排肥器装置采用下料段—变径变螺距螺旋叶片,传输段—等径等螺距螺旋叶片,下料段—双螺距螺旋叶片,保证颗粒肥料在排肥桶中运动流畅的同时能够满足实际施肥量。(3)仿真分析。用离散元软件EDEM对颗粒肥料在排肥器中的运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探究肥料颗粒的运动规律。(4)制作样机、田间试验。检验深松施肥机的整体工作性能。探究深松施肥机的变径变螺距段螺距个数和排肥轴转速与排肥量稳定性的关系,以及深松施肥机的深松和施肥合格率。试验结果,深松施肥机的排肥轴变径变螺距段螺距个数为3个时,排肥量的稳定性变异系数为6.93%-7.5%,施肥深度合格率为80%,深松深度的合格率为87%,完全满足行业标准。

张卓[4](2019)在《基于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的大豆精密播种技术研究及配套耕播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平衡玉米和大豆的产量,逐步摸索出多种适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的轮作技术,其中玉米大豆轮作技术是逐渐兴起的一项轮作技术。玉米大豆轮作技术为前两年播种玉米,第三年播种大豆,依次循环往复,这种轮作技术具有蓄水保墒、降低风蚀水蚀、根茬降解腐烂程度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优势。由于采取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因而在大豆播种作业时,地表上残留大量玉米秸秆和根茬,致使大豆播种作业时发生如下问题:秸秆、根茬易堵塞开沟装置,破茬作业需同时针对秸秆和根茬进行作业;在播种过程中解决大豆的精密排种问题;拖拉机行驶轮和机具在作业时均会接触到残留于地表的根茬,机具震动增加,排种器易发生掉种现象。上述问题使传统的大豆播种机很难适用于玉米大豆轮作种植模式,因而本文对玉米大豆轮作模式下的精密播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研制一种适用于玉米大豆轮作技术的大豆耕播机。本研究结合玉米大豆轮作技术特点和东北地区实际作业条件,通过理论分析、试验设计、数学建模、仿真分析等方法,研究关键部件的几何形态、结构参数、作业方式与作业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和量化其规律,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排种、破茬、传动等关键部件,最终设计出与玉米大豆轮作技术相配套的大豆耕播机具。1、针对玉米秸秆覆盖模式下的破茬需要,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玉米大豆轮作种植模式的播种机防堵装置,其采用组合刀片式结构,具有作业功耗小、秸秆切断率高等优点。通过理论建模和动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滑切刀片滑切秸秆的过程进行研究,得出滑切刀片侧切刃最优曲线应为一条等滑切角曲线。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组合试验得出滑切刀片的最佳参数组合为:作业速度2 m/s、耕作深度35 mm、滑切刀片回转半径为185 mm,并进行验证试验得出秸秆切断率为91%,单把刀片功耗为8.2 W。2、设计了一种大豆气吸式双圆盘排种器。通过分析气吸式双圆盘排种器取种、排种作业原理,对其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优化。以排种器播种吸盘转速、气流运动速度为试验因素,漏播率为试验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运用Design-Expert软件得出回归曲面并建立数学模型,得出最佳因素组合为气流速度220 m/s、排种器播种吸盘转速100 r/min,此时漏播率为2.79%。3、本文设计的液控起降摩擦轮传动装置,通过理论分析和现有研究资料对比确定两个传动轮胎的径向尺寸,并合理选择传动轮胎。将整个传动机构建立三维模型,运用ADAMS仿真软件实现传动机构的运动学仿真分析,取得了东北地区坡度等级下的摩擦轮作业过程中的纵向偏差。经计算可知实现传动的最大摩擦轮胎压值为25.9psi。根据田间试验测试摩擦轮传动装置的传动效果,通过更改摩擦轮胎压值测量各轮胎转数和移动距离,并根据测得结果计算对比不同胎压摩擦轮的滑移率,做出摩擦轮的滑移率变化曲线,并求得摩擦轮传动效果最好的胎压最优值为24.345 psi。4、针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与大豆耕播机配套的镇压辊压实土壤不均匀、相关耕播机具纵向尺寸过长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仿形弹性镇压辊,采用弹性辐条结构,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镇压辊的主要结构参数:直径D=450 mm,宽度B=210 mm,弹性辐条数量n=12。综合上述技术,本文研制了2BDG-6型大豆耕播机,经田间试验表明其在作业速度6 km/h的前提下,粒距合格指数86.8%,漏播指数5.2%,播种深度合格率93.75%,种子破损率仅为0.3%,机具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指标要求,可为玉米大豆轮作技术在东北地区的推广起到装备与技术支撑作用。

石金杉[5](2019)在《深松旋耕分层施肥镇压联合作业机优化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小麦在播种前的整地效果,对其产量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小麦播前整地作业过程包括深松、旋耕、施肥、平地等工序,各个工序的进行大多是由拖拉机带动单一作业机具完成,作业工序繁复、耗时费力、对土壤结构破坏较大,影响整地质量。为此,结合河北地区小麦种植农艺要求,本文对深松、旋耕、分层施肥、镇压多功能联合作业机进行了整体设计与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联合作业机整机结构优化设计。根据农艺要求、多方案比较确定了联合整地作业机总体设计方案,整机由深松、旋耕、分层施肥和镇压四部分组成。深松铲的布置方式为双排前置交错布置,对深松铲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了均匀施肥机构和疏肥导肥防堵机构;镇压机构采用齿辊式斜线型碎土镇压类型。分层施肥装置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针对联合作业机施肥铲作业时深厚层施肥过于集中和施肥口容易堵塞问题,优化设计了一种分层施肥装置。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了肥料颗粒与分层施肥装置仿真模型,对不同施肥机构倾角α、施肥片长度L和清肥装置振动频率f三个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施肥装置安装倾角α为30°,中层施肥片工作长度L1为14mm、下层施肥片工作长度L2为29mm、清肥装置振动频率f为1Hz时,上、中、下、底层施肥量比例分别为23.3%、23.8%、31.2%和21.7%,施肥配比最接近小麦生长农艺需求。与仿真试验相比,试验台试验和田间试验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表明分层施肥装置设计合理。深松施肥铲结构优化设计与仿真分析。针对深松阻力大、能耗高等问题,对不同深松铲柄纵深比L/D(0.70、0.80、0.90、0.93常见深松铲柄、1.00)进行研究,采用离散元法和EDEM软件建立了土槽模型,对不同纵深比的深松铲进行耕作阻力虚拟仿真。结果表明,当深松铲柄纵深比为0.80时,深松铲所受到阻力最小。土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纵深比为0.80的深松铲与0.93深松铲相比,阻力分别降低了3.18%和6.53%。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较为接近,数值误差在10%以内。联合作业机田间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深松深度,旋耕深度,耕作宽度,植被覆盖率,均符合指标要求,深松深度稳定系数、旋耕稳定系数、耕作宽度稳定性系数和植被覆盖率分别为91.69%、92.05%、95.19%和81.6%,镇压作业后地表较为平整,0120cm耕层内平均土壤坚实度在14kg/cm2范围内,达到了小麦播前整地农艺要求。小麦播种25天、180天和195天后测量小麦生长状况,数据结果表明经过深松旋耕分层施肥联合整地的小麦苗在株高、分蘖数、次生根数等指标都要比常规施肥整地的小麦苗具有优势。

唐汉,王金武,徐常塑,周文琪,王金峰,王秀[6](2019)在《化肥减施增效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化肥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基础物质之一,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高效高产具有重要作用,但因其长期盲目过量施用所引发的系列农产品安全、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显,如何有效权衡粮食产量品质及生态安全与化肥减施增效间关系成为需要解决的系统工程问题。根据对科学施肥技术迫切需求,综合评价了中国化肥施用现状与形势,重点阐述分析了国内外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施用、精准变量施肥、灌溉施肥及部分大宗农作物典型施肥等现代施肥技术的研究进展、技术特点、应用概况及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农业发展需求分析了我国化肥施用的发展趁势,提出未来主要发展建议,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化肥减施增效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李绪[7](2018)在《一垄双行深施肥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烤烟种植模式一般采用单垄单行,起垄和施肥等作业分步进行。一方面该方式作业效率和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起垄的不规范、施肥的不均和化肥的浅施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因此,开发一种适合贵州烟田整地、起垄、施肥的多功能一体机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急切问题。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根据烟草一垄双行种植模式和机具设计要求,制定了机具主要技术参数和总体结构。设计了起垄装置,起垄板高度应满足H>30cm?h(垄高),倾角为60°;对旋耕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双螺旋线旋耕刀排列方式,对旋耕刀运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最佳旋耕速比;为防止深施肥过程中的堵塞问题,创新设计了鸭舌型深施肥器;为保证精量施肥,设计了精量施肥控制系统,确定了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和施肥决策函数。(2)通过对旋耕装置运动学仿真分析得到了旋耕速比与刀片运动轨迹、切土节距和凸起的关系。综合考虑作业效率、重耕率和碎土率等情况,选择旋耕速比λ=7作为最终工作参数,在此参数下,行进速度为0.5m/s-1.5m/s时,旋耕刀转速为136r/min-400 r/min。(3)进行深施肥器单因素离散元仿真试验,以速度、施肥深度、深施肥器类型和含水率为因素,以工作阻力及排肥流畅性为指标,并得到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关系,综合比较得出,鸭舌型施肥器性能优于其他两种施肥器。(4)对起垄装置的受力与变形创新应用了离散元-有限元耦合分析方法,验证了起垄装置强度及变形的可靠性。当起垄刮板厚度为3mm时,变形和应力均不满足要求,为此对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当起垄刮板厚度为6mm时,变形位移为3.795mm,小于侧移极限值6.533mm,等效应力为121.13MPa,小于材料强度极限值235MPa,符合材料强度要求。(5)通过室内土槽试验确定了深施肥工作参数,优化结果为:前进速度为0.5m/s,施肥深度为30cm,含水率为20%,施肥器类型为鸭舌型深施肥器。上述优化结果对田间实际作业提供了参考。通过整机田间性能测试得出起垄、施肥参数,起垄效果好,施肥精准度高,研制的一垄双行起垄深施肥机已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使用。

王佳琦[8](2018)在《辽西褐土区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中耕是玉米种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田间管理环节,对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玉米的中耕作业在幼苗生长不高于30cm,苗叶最高点在60cm左右时进行最为适合。在辽西褐土地区由于连年干旱,为了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当地农民在春播时采用垄作耕种,将玉米种子播种在垄沟内。这就导致在中耕作业中,拖拉机与机具只能在垄台上行走,因此在当地的中耕作业中适用的中耕机械很少,很多农民还采用原始的牲畜牵引机具进行中耕作业,不仅效率低,且需要多次进地导致耕种土壤被反复压实。本课题基于辽西地区的环境特点对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进行理论分析、参数优化及性能试验研究使其能够在当地真正的使用推广,对当地中耕作业机具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多功能联合型中耕机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在辽西地区进行多次试验,发现机具在辽西地区的中耕作业中存在掉垄伤苗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下,对该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进行改进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应用第二类拉格朗日定理,建立深松培垄施肥中耕联合作业机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对机具的横向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机具在作业中的最大偏角θ,将θ与机具理论允许达到的最大偏角θmax进行对比,可知深松培垄施肥联合作业中耕机在作业过程中有很大可能掉入垄沟压伤幼苗。(2)对比多种防掉垄方案,对每种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终采用在拖拉机与机具间增加连接杆作为防掉垄装置来增加深松培垄施肥中耕联合作业机的横向稳定性,并对防掉垄装置应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模型建立以及ANSYS Workbench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3)对深松培垄施肥联合作业中耕机的深松培垄部件进行实物测绘,对其进行土槽试验,观察其作业效果是否满足辽西地区农业技术要求。并且设计试验,对比深松培垄装置的曲面楔子型培土器与平面楔子型培土器在中耕作业中的培垄效果以及土粒沿培土壁的运动轨迹来探讨哪种类型的培土器更适合于辽西地区的中耕培垄作业。(4)对整机的田间试验及最优参数的确定。将比阻与伤苗率作为指标,机具的作业速度、培土器的开角、深松深度作为影响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并且将结果进行极差、方差分析,最终得出了三种因素对试验指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深松深度>培土器开角>机具的前进速度。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的最佳作业参数为:深松深度为25cm,培土器开角为60°,机具的前进速度为5km/h。

吴春丽[9](2018)在《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推广技术的探讨》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机械深松深翻技术的不断发展,它逐渐的成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重点工程。农业机械化深松深翻技术对土壤的改善以及耕地的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部分地区的干旱、凹凸等进行作业有难度的地区,利用机械深松深翻技术可以提高作业的速度以及质量,并可以提高农民粮食的产量。通过对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推广技术进行分析,介绍了推广过程中对用具的使用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刘进宝,赵岩,郑炫,任志强[10](2017)在《2FQ-5多层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制一种适合秋季耕作精准对行分层施肥技术的配套施肥机,保证秋季施播的肥料能在不同耕深的土壤层中充分融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方法】对2FQ-5多层施肥机的整机结构和关键部件进行设计,理论分析肥料颗粒在分层施肥器中的受力情况,利用ADAMS仿真软件对肥料颗粒在分层施肥器中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田间施肥对照试验,比较不同施肥方式下作物的产量.【结果】肥料颗粒在仿真运动中,脱离螺旋导肥叶片时,偏离x方向角度为65.7°,脱离点速度为372.35mm/s;新施肥技术处理的地块,棉花平均蕾铃脱落率比对照地块低4.15%,增产率达4.63%,投入产出比为1∶5.27.【结论】2FQ-5多层施肥机可实现分层施肥作业,新型施肥技术可使棉花产量大幅提高,对棉花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二、新型多功能ISF系列深松施肥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多功能ISF系列深松施肥器(论文提纲范文)

(1)种肥精量施播与耕整一体机开发及其作业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小麦耕播机械研究现状
        1.3.1 整地作业机械类型及作业原理
        1.3.2 小麦播种机类型及作业原理
        1.3.3 国外小麦耕播机械研究现状
        1.3.4 国内小麦耕播机械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耕整地播种一体机设计方案
    2.1 耕整地播种一体机设计要求
        2.1.1 田间作业农艺模式要求
        2.1.2 一体机作业要求
    2.2 耕整地播种一体机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2.2.1 一体机设计方案
        2.2.2 一体机主要尺寸和技术参数确定
        2.2.3 一体机整机结构设计
        2.2.4 整机工作原理
    2.3 机具功耗计算及配套动力机具选择
        2.3.1 施肥耧腿消耗功率计算
        2.3.2 立式旋耕机消耗功率计算
        2.3.3 播种部件消耗功率计算
        2.3.4 一体机配套机具选择
    2.4 旋耕部件传动系统设计
        2.4.1 传动方案设计
        2.4.2 传动比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体机关键部件设计与结构优化
    3.1 立式旋耕刀结构设计及参数计算
        3.1.1 立式旋耕刀总体设计
        3.1.2 旋耕刀组运动参数计算
        3.1.3 立式旋耕刀结构设计
    3.2 播种部件设计
        3.2.1 圆盘开沟器结构设计
        3.2.2 圆盘开沟器参数设计
    3.3 施肥耧腿方案设计
        3.3.1 分层施肥工作原理
        3.3.2 分层施肥器结构设计及参数选定
        3.3.3 施肥耧腿样件试制
    3.4 种肥箱设计
        3.4.1 种肥箱容量计算
    3.5 碎土辊设计
    3.6 液压悬挂架
        3.6.1 作业受力分析
        3.6.2 仿真模型建立
        3.6.3 仿真结果分析
        3.6.4 液压悬挂架的有限元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关键部件仿真分析与研究
    4.1 离散元法概述
        4.1.1 离散元法应用背景
        4.1.2 离散元法接触模型理论
    4.2 离散元仿真模型建立
        4.2.1 颗粒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
        4.2.2 土槽模型建立
        4.2.3 旋耕刀模型建立
    4.3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4.3.1 工作参数
        4.3.2 结构参数
    4.4 旋耕刀—土壤模型仿真实验
        4.4.1 旋耕刀模型建立及运动添加
        4.4.2 旋耕刀作业过程及受力分析
    4.5 正交试验结果
        4.5.1 工作参数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5.2 结构参数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5.3 立式旋耕刀可靠性分析
    4.6 刀具结构参数对土壤粉碎效果的影响
        4.6.1 抛土效果分析
        4.6.2 碎土效果分析
    4.7 秸秆抛飞埋覆效果分析
        4.7.1 颗粒模型建立
        4.7.2 立式旋耕对秸秆作业原理
        4.7.3 立式旋耕清除秸秆效果分析
    4.8 立式旋耕对肥料施播的影响性能研究
        4.8.1 离散元模型建立
        4.8.2 立式旋耕对肥料颗粒排布的影响
        4.8.3 肥料颗粒平均坐标值变化规律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地模式筛选及立式旋耕机性能测试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条件概况
    5.3 试验设计
    5.4 测定项目与方法
        5.4.1 小麦返青期测定
        5.4.2 作物产量测定
    5.5 试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耕整地播种一体机田间性能测试试验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条件
    6.3 作业性能测定方法
        6.3.1 耕深及稳定性测试
        6.3.2 碎土率与植被埋覆率
        6.3.3 排种(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及稳定性
        6.3.4 种子破损率
        6.3.5 田间播种均匀性
        6.3.6 播深合格率
    6.4 一体机作业评定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与奖励
致谢

(2)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中耕追肥机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颗粒肥料离散元仿真摩擦因数标定方法研究
    2.1 颗粒肥料与施肥管物性参数
    2.2 颗粒肥料休止角测定方法
    2.3 基于EDEM软件颗粒肥料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
        2.3.1 建立仿真模型
        2.3.2 Plackett-Burman多因素显着性筛选试验设计
    2.4 肥料颗粒摩擦因数标定
        2.4.1 尿素颗粒与PVC间静摩擦因数标定
        2.4.2 尿素颗粒间静摩擦因数标定
        2.4.3 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标定
        2.4.4 颗粒与PVC材料间滚动摩擦因数标定
        2.4.5 不同含水率下标定结果验证试验
    2.5 磷酸二铵和硫酸钾摩擦因数标定
        2.5.1 磷酸二铵摩擦因数标定
        2.5.2 硫酸钾摩擦因数标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颗粒肥料悬浮速度测定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肥料颗粒悬浮速度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
        3.2.1 理论计算
        3.2.2 数值模拟
    3.3 肥料颗粒悬浮速度测定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
    4.1 气力变量配比施肥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4.2 关键部件结构设计
        4.2.1 肥箱容积的确定
        4.2.2 风送输肥管设计
    4.3 基于EDEM软件的肥料混合仿真试验
        4.3.1 试验材料物性参数
        4.3.2 试验模型建立
        4.3.3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4.4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气力施肥仿真试验
        4.4.1 仿真模型建立
        4.4.2 不同输送气速仿真试验结果
    4.5 排肥器标定与田间试验
        4.5.1 肥料在不同排肥轴转速下的排肥量测定
        4.5.2 田间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与试验
    5.1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传感器的设计
    5.2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与对应的感应电流值标定
        5.2.1 搭建排肥试验台
        5.2.2 标定试验
    5.3 试验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6.1 气力集排式配混施肥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6.2 肥料分配器的设计
        6.2.1 肥料分配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6.2.2 肥料分配器结构参数
        6.2.3 肥料分配器气固耦合仿真
        6.2.3.1 肥料分配器排肥口倾角耦合仿真结果
        6.2.3.2 90o弯曲施肥管中颗粒运动规律
    6.3 抛送式混肥器的设计
        6.3.1 抛送式混肥器结构参数
        6.3.2 抛送式混肥器颗粒运动仿真
        6.3.3 抛送式混肥器流场仿真
    6.4 田间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1. 导师简介
    2. 作者简介
致谢

(3)云南山地深松施肥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国内深松施肥机械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深松施肥机械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有机肥的特性测定
    2.1 有机肥几何特性参数测定
        2.1.1 试验目的
        2.1.2 试验方法
        2.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2.1.4 试验结果
    2.2 有机肥物理特性参数测定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方法
        2.2.3 试验仪器和设备
        2.2.4 试验结果
    2.3 有机肥力学特性参数测定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验方法
        2.3.3 试验仪器和设备
        2.3.4 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深松施肥机的总体结构设计
    3.1 深松施肥机的整体方案确定
        3.1.1 设计要求
        3.1.2 整机设计方案
        3.1.3 整机工作原理
    3.2 机架和行走装置的设计
        3.2.1 机架的设计
        3.2.2 行走装置的设计
    3.3 排肥装置的设计
        3.3.1 排肥器的选择
        3.3.2 变径变螺距螺旋叶片参数化模型建立
        3.3.3 变径变螺距螺旋叶片参数计算
        3.3.4 等径等螺距螺旋叶片参数确定
        3.3.5 双螺距螺旋叶片参数确定
    3.4 肥箱和深松装置设计
        3.4.1 肥箱的设计
        3.4.2 深松装置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深松施肥机排肥器的仿真分析
    4.1 EDEM软件
    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肥料颗粒的离散元模型建立
        4.2.2 排肥器几何模型建立
        4.2.3 仿真参数的设定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试验设计
        4.3.2 仿真结果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深松施肥机样机加工及试验分析
    5.1 样机的加工制作
    5.2 田间试验
        5.2.1 试验设备与试验田气象数据
        5.2.2 深松施肥机的排肥量验证试验
        5.2.3 深松施肥机的排肥量验证试验结果分析
        5.2.4 深松施肥机的排肥量稳定性分析
        5.2.5 深松施肥机施肥深度检测分析
        5.2.6 深松施肥机深松深度检测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4)基于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的大豆精密播种技术研究及配套耕播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大豆轮作种植模式
        1.1.1 玉米种植模式
        1.1.2 大豆种植模式
        1.1.3 玉米、大豆轮耕种植模式
    1.2 大豆耕播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滑切刀式破茬防堵机构对玉米残茬切割效果的影响
    2.1 滑切刀式破茬防堵机构设计
        2.1.1 滑切刀式破茬防堵机构结构的设计
        2.1.2 滑切刀片侧刃静滑切角的选取
        2.1.3 滑切刀片侧刃曲线的解析式计算
    2.2 滑切刀式破茬防堵机构对耕作效果的影响
        2.2.1 试验条件
        2.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试验结果
        2.3.2 秸秆切断率方差分析
        2.3.3 单把刀片功率消耗方差分析
    2.4 响应曲面法分析
        2.4.1 前进速度、耕作深度对秸秆切断率的影响
        2.4.2 前进速度、耕作深度对单把刀片功率消耗的影响
        2.4.3 前进速度、滑切刀片回转半径对秸秆切断率的影响
        2.4.4 前进速度、滑切刀片回转半径对单把刀片功率消耗的影响
        2.4.5 耕作深度、滑切刀片回转半径对秸秆切断率的影响
        2.4.6 耕作深度、滑切刀片回转半径对单把刀片功率消耗的影响
    2.5 验证性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豆气吸式双圆盘排种器设计
    3.1 大豆气吸式双圆盘排种器的基本结构设计
    3.2 大豆气吸式双圆盘排种器的设计
        3.2.1 取种、排种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3.2.2 吸种孔参数的设计
    3.3 试验设计
        3.3.1 试验因素的选择及设计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摩擦轮传动机构的设计
    4.1 摩擦传动机构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4.1.1 摩擦传动机构的结构
        4.1.2 摩擦传动机构的特点
        4.1.3 摩擦轮之间的摩擦分析
        4.1.4 摩擦传动机构的模拟与分析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条件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滑移率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4.3.2 播种株距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4.3.3 对比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豆耕播机其他关键部件的设计
    5.1 大豆耕播机的结构
    5.2 耕整地部件设计
        5.2.1 仿生深松铲设计
        5.2.2 挤压式覆土器设计
    5.3 镇压辊设计
        5.3.1 镇压辊仿形结构的总体设计
        5.3.2 镇压辊仿形结构参数的确定
    5.4 镇压力检测系统的设计
        5.4.1 镇压力数据采集原理
        5.4.2 镇压力标定
        5.4.3 数据传输模块
        5.4.4 系统硬件设计
        5.4.5 镇压力数据采集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机田间试验
    6.1 田间试验准备
        6.1.1 试验条件
        6.1.2 土壤指标测试方法
    6.2 播种机性能测定
        6.2.1 排种、排肥稳定性和一致性测定
        6.2.2 种子破损率测定
        6.2.3 播种均匀性测定
        6.2.4 排种器性能指标的测定
        6.2.5 地轮滑移率测定
        6.2.6 排种(排肥)开沟器一致性测定
        6.2.7 作业速度及机组打滑率
        6.2.8 整地深度测定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指标测试结果
        6.3.2 播种机性能测定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5)深松旋耕分层施肥镇压联合作业机优化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松研究现状分析
        1.2.2 分层施肥研究现状分析
        1.2.3 联合整地施肥研究现状分析
    1.3 离散元仿真及其在农机设计中的应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深松旋耕分层施肥镇压联合作业机总体设计
    2.1 整地施肥农艺需求
    2.2 总体方案设计思路
    2.3 联合作业机总体方案设计
        2.3.1 设计目的与作业方案
        2.3.2 整机设计方案
        2.3.3 整机工作原理
        2.3.4 整机基本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层施肥装置设计与仿真分析
    3.1 分层施肥装置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3.2 基于EDEM分层施肥装置仿真分析
        3.2.1 边界模型建立
        3.2.2 施肥过程仿真分析
        3.2.3 分层施肥装置仿真结果分析
    3.3 分层施肥装置施肥性能测试试验
        3.3.1 试验内容与目的
        3.3.2 试验准备
        3.3.3 试验过程
        3.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松施肥铲优化设计与仿真分析
    4.1 深松施肥铲结构设计原理及受力分析
        4.1.1 深松施肥铲结构设计
        4.1.2 深松施肥铲虚拟装配
        4.1.3 深松施肥铲受力分析与校核
    4.2 基于EDEM深松施肥铲耕作阻力仿真分析
        4.2.1 土壤颗粒及土壤接触模型
        4.2.2 土壤模型参数
        4.2.3 EDEM耕作模型
        4.2.4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4.3 深松施肥铲耕作阻力土槽试验
        4.3.1 试验内容与目的
        4.3.2 试验设备
        4.3.3 试验方法
        4.3.4 深松施肥铲土槽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作业机其他关键部件设计
    5.1 整机机架优化设计
        5.1.1 机架横梁选择
        5.1.2 悬挂连接架
        5.1.3 机架高度调节器
    5.2 施肥部件优化设计
        5.2.1 肥箱结构设计
        5.2.2 传动系统的设计
    5.3 镇压碎土部件优化设计
        5.3.1 工作原理及组成
        5.3.2 主要参数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整机田间试验与结果分析
    6.1 深松施肥铲田间性能测试试验
        6.1.1 试验内容与试验目的
        6.1.2 试验前的准备
        6.1.3 试验方法
        6.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2 联合作业机田间性能测试试验
        6.2.1 试验内容与试验目的
        6.2.2 试验前的准备
        6.2.3 试验方法
        6.2.4 田间试验与结果分析
    6.3 小麦后期生长状况
        6.3.1 播种25 天后小麦生长状况
        6.3.2 播种180 天后小麦生长状况
        6.3.3 播种195 天后小麦生长状况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专利
个人简介
致谢

(6)化肥减施增效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化肥施用现状与形势
    1.1 化肥施用现状
    1.2 化肥施用形势
2 化肥减施增效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2.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2 缓控释肥施用技术
    2.3 精准变量施肥技术
    2.4 灌溉施肥技术
        2.4.1 地表灌溉施肥技术
        2.4.2 滴灌施肥技术
        2.4.3 微喷灌施肥技术
    2.5 大宗农作物典型施肥技术
        2.5.1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2.5.2 玉米机械化施肥技术
        2.5.3 小麦机械化施肥技术
3 发展趋势分析与建议

(7)一垄双行深施肥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施肥机具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施肥机具研究现状
        1.2.2 国内施肥机具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一垄双行深施肥机设计
    2.1 一垄双行深施肥机总体设计
        2.1.1 一垄双行农艺要求
        2.1.2 一垄双行深施肥机设计要求
        2.1.3 一垄双行深施肥机主要技术参数
        2.1.4 一垄双行深施肥机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2.1.5 一垄双行深施肥机连接与传动
    2.2 旋耕装置设计
        2.2.1 旋耕刀选型
        2.2.2 旋耕刀片排布
        2.2.3 旋耕刀运动参数确定
    2.3 起垄装置设计
        2.3.1 起垄刮板设计
        2.3.2 起垄工作参数确定
    2.4 深施肥装置设计
        2.4.1 深施肥装置构成
        2.4.2 深施肥器设计
    2.5 排肥系统设计
        2.5.1 排肥系统的构成
        2.5.2 排肥系统主要硬件选型
        2.5.3 施肥决策函数确定
        2.5.4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耕装置运动学仿真分析
    3.1 旋耕刀建模
    3.2 旋耕刀运动学分析
    3.3 旋耕刀运动学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施肥器工作过程离散元仿真分析
    4.1 仿真目的及方法
    4.2 离散元法及仿真软件EDEM简介
    4.3 深施肥器仿真试验方案的确定
    4.4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
        4.4.1 深施肥器模型建立
        4.4.2 土壤颗粒模型和肥料颗粒模型
        4.4.3 接触模型的确定
        4.4.4 微观参数的确定
    4.5 仿真分析
        4.5.1 深施肥器类型对工作阻力及排肥性能的影响
        4.5.2 含水率对工作阻力及排肥性能的影响
        4.5.3 施肥深度对工作阻力及排肥性能的影响
        4.5.4 前进速度对工作阻力及排肥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起垄装置离散元-有限元耦合分析
    5.1 有限元法
    5.2 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简介
    5.3 ANSYS WORKBENCH结构分析
        5.3.1 结构静力分析
        5.3.2 位移分析
        5.3.3 应力分析
        5.3.4 应变分析
    5.4 耦合目的及方法
    5.5 EDEM-ANSYS耦合过程
        5.5.1 离散元模型建立
        5.5.2 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模型建立
        5.5.3 参数定义
        5.5.4 耦合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一垄双行深施肥机试验研究
    6.1 深施肥器土槽试验
        6.1.1 试验设备
        6.1.2 试验方法及方案
        6.1.3 试验过程
        6.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2 整机制作与田间试验
        6.2.1 试验设备及试验地条件
        6.2.2 测试方法及测试指标
        6.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2.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辽西褐土区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中耕机的发展状况分析
        1.2.1 国外中耕机的发展状况
        1.2.2 国内中耕机的发展状况
    1.3 国内外中耕深松机的发展状况
        1.3.1 国外中耕深松机的发展状况
        1.3.2 国内中耕深松机的发展状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深松施肥培垄中耕机的优化设计
    2.1 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与中耕亟待解决的问题
        2.1.1 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耕种模式
        2.1.2 辽西地区中耕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2.2 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的总体设计
        2.2.1 深松培垄施肥的农业技术要求
        2.2.2 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的整体结构
        2.2.3 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的性能参数
    2.3 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的关键部件设计
        2.3.1 限深轮装置
        2.3.2 施肥装置
        2.3.3 破茬装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掉垄部件的设计
    3.1 深松施肥培垄中耕机的稳定性分析
        3.1.1 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的运动分析
        3.1.2 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的运动学模型建立
        3.1.3 稳定性分析
    3.2 深松施肥培垄中耕机防掉垄装置的设计
        3.2.1 机具横向稳定性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方法
        3.2.2 防掉垄装置的设计
    3.3 防掉垄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3.3.1 ANSYS软件的介绍
        3.3.2 三维模型的建立
        3.3.3 网格的划分
        3.3.4 定义约束条件
        3.3.5 防掉垄装置的分析结果
        3.3.6 防掉垄装置的模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松培垄装置的实物测绘与室内土槽试验
    4.1 深松培垄装置实物测绘
    4.2 室内土槽试验
        4.2.1 试验的准备工作与机器调试
        4.2.2 试验数据的测绘
        4.2.3 试验结果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的田间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设备与田间工况
        5.2.1 动力配备与试验设备
        5.2.2 中耕机的田间试验条件
    5.3 试验指标与作业效果
        5.3.1 试验指标的选取
        5.3.2 作业效果
    5.4 正交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推广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的作用
2 农业机械深松技术的推广
    2.1 机械深松深翻技术原理
    2.2 技术要求
    2.3 机具要求
    2.4 注意事项
3 农业机械深翻技术的推广
    3.1 技术原理及作用
    3.2 技术要求
    3.3 机具要求
    3.4 注意事项
4 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对农业深松深翻技术的领导力度
    4.2 加强监督体制以保证质量
    4.3 提高宣传力度
    4.4 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5 结语

(10)2FQ-5多层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施肥机的总体结构设计
    1.1 技术参数要求
    1.2 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2 关键部件设计及分析
    2.1 开沟铲的结构设计
    2.2 分层施肥器的结构设计
    2.3 外槽轮排肥器
    2.4 肥料在螺旋叶片上的运动分析
    2.5 肥料颗粒运动仿真分析
3 田间试验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条件
    3.3 试验设计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分层施肥效果试验分析
        3.4.2施肥方式对棉花生长的影响试验分析
4 结论

四、新型多功能ISF系列深松施肥器(论文参考文献)

  • [1]种肥精量施播与耕整一体机开发及其作业性能研究[D]. 王黎阳.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2]高地隙变量配混施肥装置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D]. 温翔宇. 吉林大学, 2020(01)
  • [3]云南山地深松施肥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 王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基于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的大豆精密播种技术研究及配套耕播机设计[D]. 张卓. 吉林大学, 2019(10)
  • [5]深松旋耕分层施肥镇压联合作业机优化设计与试验[D]. 石金杉.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化肥减施增效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分析[J]. 唐汉,王金武,徐常塑,周文琪,王金峰,王秀. 农业机械学报, 2019(04)
  • [7]一垄双行深施肥机设计与试验[D]. 李绪. 贵州大学, 2018(02)
  • [8]辽西褐土区深松培垄施肥中耕机的设计与试验[D]. 王佳琦.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9]农业机械深松深翻推广技术的探讨[J]. 吴春丽.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1)
  • [10]2FQ-5多层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J]. 刘进宝,赵岩,郑炫,任志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标签:;  ;  ;  ;  

新型多功能ISF系列深松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