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三制”政权与中共的领导

论“三三制”政权与中共的领导

一、试论“三三制”政权与中共的领导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周侨杰[1](2021)在《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研究(1937-1945)》文中提出开创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华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统战工作是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开辟、发展和最终走向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1937—1945年,中共豫鄂边区党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除重点发展进步势力外,以中共中央制定的统战政策为指导,灵活的开展统战工作,团结了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开明地主和绅士,成功建立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内学术界研究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成果较多,而研究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成果很少。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在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指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统战政策,为该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发展进步势力是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共豫鄂边区党委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民主政权、发展民主政治、实施减租减息政策的举措深得广大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拥护,因此其全心全意支持根据地的扩军、生产和安全保卫工作,为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奠定了基础。以实力击溃国民党地方军阀部队但并不深究其侵犯责任的举措,不仅使国民党地方军阀部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有条件停战和合作抗战的要求,还成功孤立了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嫡系部队,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策略进一步团结了根据地各阶级、阶层。由于起初中共在华中地区力量薄弱,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又是由多个小块根据地逐步聚集发展起来的,所以这块根据地的统战工作呈现出由底层到上层、依靠当地干部较多的特点。尽管这块根据地的统战工作非常出色,但还是存在左与右即执行统战政策时过于防范党外人士与执行统战政策时过于保守、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根据地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但并不影响其统战工作的整体功绩。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党的统战工作依然有诸多有益价值。

杨森[2](2021)在《“三三制”政权的由来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三三制"政权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民主联合政权,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在中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三三制"政权的创建与实践,适应了当时国内社会各阶级、阶层关系发展的深刻变化,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各抗日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有效化解抗日根据地的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夺取抗战最终胜利、促进新中国的诞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新时代改善党对政权的领导、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耿百峰,梁耿闻达[3](2021)在《论政党制度视阈下“三三制”政权的当代价值》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韧于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政权。"三三制"政权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前提;保证党外人士在政权中有职有权;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和谐政党关系;奠定了中国协商民主的政治形态。这些价值无疑对加强和完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周家彬[4](2021)在《中共对统一战线内部分层问题的探索(1935—1940)》文中提出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到抗日战争前期,中共对统一战线问题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中共在新环境下坚持革命所作出的调整,中共透过这一变化展现出的灵活性是自身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共希望在保持苏维埃旗帜的基础上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了苏区与非苏区内外有别的统一战线设计。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共开始调整统一战线,内外有别在形式上有所减弱。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共摩擦加剧。面对复杂的国内政治形势,在反思历史经验教训和思考如何应对国民党摩擦的基础上,中共对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分子的认识不断深化,注意到了统一战线内部分层的问题,并据此形成了"三三制"政权思想。

周齐[5](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甘宁边区是党中央驻扎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根据地,党在边区开展的统一战线工作为我们开展抗日运动、构筑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也为我们在抗战取得全面胜利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陕甘宁地区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抵御日寇的重要根据地是由国际和国内环境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抗日形势做出严密而又科学的分析的结果。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利用陕甘宁地区相对稳定的地缘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陕甘宁边区推行了“三三制”政权,通过政策制定、文化教育、奖惩相合等方式,对不同的人群展开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将“民主共和”的内在精神注入到边区建设中,引导边区的全体民众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中,建立了坚不可破的全民族统一战线,并且向海内外宣传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这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创造性地把马列基本原理充分运用到我国抗日民主革命活动当中的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分析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统战工作,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任何一个时期的建设和发展都能给予有效的经验借鉴和启示。本文主要运用了跨学科研究、文献研究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对于在全面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的具体统战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梳理。在具体思路上,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来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统战工作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题目的研究背景、边区和统战工作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采用的方法及创新点等进行了表述,构建了论文研究的基础框架。第二部分对陕甘宁边区的形成及其统战工作的时代背景进行阐述,中央的到来成为陕甘宁地区改变自身贫苦面貌的最好的历史机遇,尤其是在全国面临侵略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担当得到了全民族的热烈拥护,战胜敌人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变革。对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的地缘优势、政治优势、群众优势的探讨,也清晰的显现出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第三部分对陕甘宁边区具体的工作以统战对象的不同作为依据,从群众领域、党外代表人士领域和军事领域这三个领域对陕甘宁边区统战过程中具体的工作进行阐述。群众领域的工作面比较宽,考验了党的工作能力,让广大群众团体能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为抗日做出自己的贡献。党外代表人士领域的工作重点比较突出,考验了党的工作艺术,让各界人士在受到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抗日决心感召的同时,也提高了党的声誉,为日后彻底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对军事领域的工作则充分体现出党的统战工作的灵活性,震慑与教育并存的工作方法壮大了抗战力量,也有效的削弱了敌军了力量。第四部分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的特点和历史意义进行阐述和分析,总结全面抗战时期的统战工作范围全面、原则坚定、策略灵活的特点,并探讨边区统战工作所产生的意义,即对统战工作本身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抗战胜利汇聚到的强大力量和在全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五部分在承接第四部分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以史论今”,阐述了全面抗战时期的边区统战工作为新时期统战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纵览边区在抗战阶段的统战工作,我们可以认识到统战所蕴含的巨大力量。要继续发挥其作用,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把新时期各阶层人士的力量有效的团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并不断对统战工作的能力和本领进行提高,更好的适应时代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服务。

李春憬[6](2020)在《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我国践行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民主形式之一。公民公平参与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动力。在我国的协商民主中,公民的公平参与是“短板”。从协商渠道而言,在我国的七大协商民主渠道中,与公民主体直接相关的是基层协商,在其他六渠道中,公民的参与感较低。从协商民主的运行过程来看,公民在发起协商、参与协商过程、影响协商结果等方面,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处于弱势地位。从协商能力来看,公民主体之间,公民与其他主体之间,协商能力差异明显,协商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使得公民在协商民主中的参与,成为一种“在场的缺席”。相对于政党、政府、政协、人大、人民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而言,公民如何公平地参与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国的协商民主是有根、有源、有生命力的,马恩列关于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提供了理论资源。马恩列关于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的思想,奠定了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向;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实践提供了借鉴。我国的协商民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协商民主的渠道、形式、制度不断完善,基本上满足了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的诉求,保障了人民民主。公民主体的协商意识不断增强,协商能力不断提升,在协商民主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参与效能感越来越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公民主体在协商民主中的不公平参与问题越来越凸显。公民参与渠道的有限性、参与机会的不公平、参与资源的不均等、参与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的公平参与。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不公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复杂性下的共识困境,协商民主制度供给的不足,公民理性协商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公民协商能力不足,造成了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存在不公平现象。对于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来说,实现公民的公平参与需要回归公民本身,从公民主体出发,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是公民政治社会参与的基础,公民参与意识的养成,有助于激发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公民践行主人翁地位的需求;培养公民的政治权利意识,激发公民主动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政治义务意识,激发公民理性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促使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成为一种自觉。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加强公民的协商能力建设,主要是提高公民的赋理协商能力、协商沟通能力、利益表达能力、偏好转换能力、组织联盟能力等。完善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渠道建设,健全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将公民纳入政党协商、政府协商、人大协商、政协协商中,支持和鼓励公民通过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协商民主,实现公民参与的组织化;发展作为公民公平参与主场的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作为公民公平参与新场域的网络协商民主。增加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制度供给,建立健全公共信息共享制度、公益代表人制度、协商监督制度、协商跟踪制度、协商回应制度、协商评估制度等。优化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打造包容联动发展的经济环境、构建权威与民主平衡的政治环境、构建相对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营造崇尚宽容妥协的文化环境、构建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环境。加强党对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领导,发展政党依规协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协商水平。总之,我们要使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成为一种常态,使之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模式、一种生活。

汪含[7](2020)在《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探究 ——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下,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环境时,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取得抗战的胜利,仅仅依靠我们的人民军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因素,全民族共同参与抗战。因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阶级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并据此在抗战年代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实施,离不开各阶级的支持,而从地主阶级的角度深入中共的政策,更能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实施统战政策中经验的灵活性与不足之处。山东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敌后战场,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更有代表意义,有利于推进统战理论的建设。本文坚持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政策依据与实施条件的深入探究,系统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分析了中共对地主统战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其中具体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采取了“三三制”政策、征收救国公粮政策、“减租减息”政策,并分析了地主阶级对政策的应对;论述了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的效果,由地主的心态变迁映射出中共实施统战政策的积极影响和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通过这些进而反映出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联合地主实施的各项政策,使得地主阶级的心态经历了由怀疑、消极对抗到委屈、服从,最终到信任、支持的转变过程。地主阶级心态的转变体现了中共领导的积极作用,也折射出中共政策实施中的缺陷,同时展示出中共在面对政策带来的种种问题时敢于承认、坚决纠正反思的决心和态度。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站起来抗战的积极性,团结了各阶级的力量,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党的建设问题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李薇[8](2020)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处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战争形势下,为了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民主而采取的有利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将中共从革命的边缘性政党拉向革命中心,成为具有政治合法性,带有政治有效动员性的民族性政党,极大调动并整合了社会资源,最终赢得抗战胜利,为党的发展、民族独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进入全国抗日战争后开创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其统战工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从晋察冀地区社会环境入手,分析了晋察冀地区的战争背景与阶级情况,侧面阐述了中共在晋察冀边区展开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再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五个方面对中共晋察冀边区统战工作展开详细解读,充分论述了中共晋察冀边区在统战工作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最后,本文系统研究了中共晋察冀边区统战工作特点,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强调了研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和新时代开展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郭雯[9](2020)在《绥米士绅参观团赴延安考察研究》文中认为1941年,正是世界法西斯势力猖獗、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德、意法西斯气焰嚣张,几乎吞并了整个欧洲。日本法西斯为了发动太平洋战争,把中国变成它的后方基地,将75%的侵华兵力都压在了解放区战场,对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扫荡”,妄图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而国民党顽固派则在此时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包围陕甘宁边区,进行经济封锁,并且配合日寇不断向各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为了克服困难,坚持长期抗战,中共中央制定了着名的十大政策,其中就包括团结士绅阶层的“三三制”政权。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重要群体,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是“三三制”政权建设务必争取的对象。随着中共对开明士绅态度的逐渐明朗化,陕北的士绅们也在审视着中共。他们一方面对中共政权抱有希冀,另一方面又与国民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内心更加倾向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鉴于士绅们对于中共的态度,为了最大限度争取到更多士绅的支持,中共绥德地委专门组织绥德、米脂、清涧、吴堡等县的开明士绅去延安做了一次参观访问。1941年的5月23日,绥米士绅参观团由绥德乘汽车前往延安,参观团先后参观了兵站纺纱厂、制盐厂、光华农场、自然科学研究院、铁工厂、日本工兵学校、女大等工厂和学校。并赴安塞参观了农具工厂、正华造纸厂、光华制革厂、难民纺织厂等单位,受到了边区领导人和中共领导人的热情接待,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尤其是毛泽东的接见,更是对士绅们的思想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次参观考察活动影响深远,参观后不久,就有一大批绥米开明士绅积极参加陕甘宁边区的各级参议会和政府组织,为边区的政权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积极对外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与开明人士之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伟大精神,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团结社会各阶层、持续提高执政能力。

罗金[10](2020)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晋察冀根据地是华北战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最早的地区,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的各方面政策较为完善和齐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具有有创新性的政权体系,因而成为新中国的一个良好“模型”。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总结共产党领导晋察冀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积累下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经验,为当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启发。本课题研究的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的背景。在本章中着重阐述了在中日矛盾和国共矛盾的爆发的大背景下,共产党对全面抗战路线的选择,以及召开洛川会议如何制定下敌后战略的政治军事方针,明确抗战根据地建设抗日与改革的双重目标。第二部分梳理了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过程,主要经历了从初步建立到曲折发展最终全面巩固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三部分论述了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的组织结构、民主选举的贯彻实行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包括基层权力机关即村民大会和基层行政机关即村公所及其职能、“三三制”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在基层的贯彻实行和基层干部的学习教育及作风建设。第四部分阐明了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启示。在历史意义方面,晋察冀根据地基层政权的成功建设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更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经验,以供其它根据地进行借鉴和参考。除此之外,在晋察冀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过程当中,还培养了大批优秀基层干部,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培育了接班人,奠定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坚实基础。在现代启示方面,晋察冀边区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代表和典范,其宝贵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当代民主政治极具启示意义,包括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加强党对政权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注重基层干部的优良作风与廉政建设和坚持群众基层自治,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等。

二、试论“三三制”政权与中共的领导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三三制”政权与中共的领导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条件与必要性
    第一节 开展统战工作的条件
        一、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统战工作留存的基础
        三、各阶级合作抗战的诉求
        四、中共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指导
    第二节 开展统战工作的必要性
        一、迫使国民党联共抗日
        二、日军的殖民统治迫使各阶级阶层必须合作抗日
        三、实施中共中央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战略的需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举措
    第一节 确立豫鄂边区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权
        一、党在豫鄂边区最高领导地位的确立
        二、按“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三、各阶级阶层对党在豫鄂边区统战政策的认同
    第二节 培养与吸收进步势力壮大革命阵营
        一、培养进步势力
        二、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党政军后备力量
        三、党领导进步势力加入党政军体系
    第三节 以实力维持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局面
        一、以战讲和策略的基本精神
        二、与国民党军队实现有条件停战
    第四节 实施政治攻略、瓦解日伪势力
        一、敌伪工作机关
        二、完善瓦解日伪的政治政策
        三、争取伪军反正
    第五节 优待抗属
        一、抗属范围的划分
        二、优待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成效、特点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成效
        一、由下层做起的统战工作使党牢固控制了基层
        二、统战工作促使当地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了领导作用
        三、优抗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第二节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特点
        一、政策运用的灵活性
        二、执行手段的务实性
    第三节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历史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统战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始终将统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三、团结绝大多数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协助中共中央实现了华中战略
    二、灵活而成功地运用了中共中央的统战政策
    三、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具有较高的时代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一、史料和档案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其他
攻读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2)“三三制”政权的由来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三制”政权创建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一)“三三制”政权的创建是适应当时国内社会各阶级、阶层关系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
    (二)“三三制”政权的创建是发展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要求
    (三)“三三制”政权的创建是确保各抗日根据地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三三制”政权的创建是中共政权建设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
    (五)“三三制”政权的创建是中共政权建设理论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三三制”政权的实践发展与经验
    (一)必须注重党员质量,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在“三三制”政权中,中共党员的比例仅为三
    (二)必须坚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政策规定
    (三)必须强化思想教育,做好政治引导工作
    (四)必须尊重党外人士,认真听取意见建议
    (五)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积极推动基层选举
三、“三三制”政权的历史意义
    (一)“三三制”政权的成功实践,为夺取抗战伟大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三三制”政权的成功实践,在全国广泛深入地传播了民主思想
    (三)“三三制”政权的成功实践,为新中国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三三制”政权的现实启示
    (一)强化党对政权的领导是确保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是确保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充分发扬民主是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和执政为民的基本原则
    (五)加强理论创新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六)实行人民群众监督是确保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有效手段

(3)论政党制度视阈下“三三制”政权的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三制”政权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抗战时期“三三制”政权的实施
三、抗战时期“三三制”政权的当代价值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前提
    (二)保证党外人士在政权中有职有权
    (三)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和谐政党关系
    (四)奠定了中国协商民主的政治形态

(4)中共对统一战线内部分层问题的探索(1935—1940)(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共最初设想内外有别的统一战线
二、国共合作形成与统一战线的调整
三、国共摩擦与双层统一战线的形成

(5)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陕甘宁边区的形成及其统战工作的时代背景
    2.1 陕甘宁边区的形成
        2.1.1 红军到达之前的陕甘宁地区
        2.1.2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的历史背景
        2.1.3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行动纲领
    2.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形成的必然性
        2.2.1 全面抗战时期国内外背景
        2.2.2 边区的建设需要形成统一战线
    2.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的条件
        2.3.1 相对安全的地缘环境
        2.3.2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2.3.3 相对可靠的群众基础
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的主要内容
    3.1 对社会群众开展的统战工作
        3.1.1 对少数民族的统战工作
        3.1.2 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
        3.1.3 对土匪和帮会的统战工作
    3.2 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
        3.2.1 对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3.2.2 对海外华侨的统战工作
        3.2.3 对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
    3.3 对军事领域的统战工作
        3.3.1 对友军和顽军的统战工作
        3.3.2 对伪军的统战工作
4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4.1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的特点
        4.1.1 统战工作的全面性
        4.1.2 统战原则的坚定性
        4.1.3 统战策略的灵活性
    4.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的历史意义
        4.2.1 为统一战线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2.2 为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4.2.3 为取得革命胜利壮大了阶级基础
5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的当代启示
    5.1 统战工作始终要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
        5.1.1 坚持党对统战工作的绝对领导
        5.1.2 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5.1.3 正确处理党与各统战领域之间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5.2 大力培养和使用党外代表人士
        5.2.1 积极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5.2.2 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优势和才能
    5.3 不断提高各级统战部门统战工作的业务水平
        5.3.1 各级党委要重视统战工作的地位
        5.3.2 各级统战部门要肩负起统战工作的使命
        5.3.3 各级统战干部要提高统战工作的本领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特征
        一、协商民主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三、协商民主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公民参与的内涵和形式
        一、公民参与的内涵
        二、公民参与的形式
    第三节 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的内涵
        一、公民公平参与
        二、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
第二章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 马恩列的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思想
        二、列宁关于公民公平参与国家管理的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
        一、协商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
        二、充分保障公民协商主体的地位
        三、重视协商民主的多层次发展
        四、注重引导公民进行广泛的政治社会参与
    第三节 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
        一、民本思想体现着民众参与的主体价值观
        二、和合思想体现着求同存异的协商理念
        三、中庸思想体现着执两用中的协商方法
    第四节 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
        一、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前提条件是政治平等
        二、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想状态是理性协商
        三、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基本保障是制度设计
        四、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重要载体是协商场域
        五、关于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形式的理论研究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发展历程
        一、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主建设及民众参与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
        三、改革开放后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
        四、新时代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新发展
    第二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基本经验
        一、社会协商是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主要形态
        二、重视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利益引导和需求引导
        三、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是公民公平参与的保障
        四、拓展公民的公共生活场域是公民公平参与的关键
第四章 当前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参与渠道的有限性
        二、公民参与机会的不公平
        三、公民参与资源的不均等
        四、公民参与能力参差不齐
    第二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不公平的原因
        一、社会复杂性带来的共识困境
        二、协商民主相关制度供给不足
        三、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
        四、公民协商能力不足
第五章 推进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提升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能力素质
        一、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
        三、加强公民的协商能力建设
    第二节 完善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渠道建设
        一、健全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化渠道
        二、基层协商民主是公民公平参与的主场
        三、网络协商民主是公民公平参与的新渠道
    第三节 增加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供给
        一、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需求
        二、加强基于公民公平参与需求的制度建构
    第四节 优化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环境建设
        一、打造包容联动发展的经济环境
        二、构建权威与民主平衡的政治环境
        三、构建相对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
        四、营造崇尚宽容妥协的文化环境
        五、构建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环境
    第五节 加强党对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领导
        一、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二、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根本保证
        三、提高党领导协商民主的能力和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探究 ——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学术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简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1.学术观点新颖
        2.研究思路新颖
一、政策依据与实施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一)中共联合地主的政策依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历史必然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二)中共开辟山东抗日根据
        1.中共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背景
        2.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二、中共对地主统战政策的实施与推进
    (一)“三三制”政策
        1.“三三制”政策及其具体内涵
        2.地主参与“三三制”政权建设
    (二)征收救国公粮政策
        1.征收救国公粮政策的背景及实施
        2.地主对于征收救国公粮政策的回应及山东抗日政府的应对
    (三)“减租减息”政策
        1.“减租减息”政策及其具体内涵
        2.“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与地主阶级的应对
三、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的效果
    (一)中共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地主阶级的变化
        1.地主阶级生活状态的变化
        2.地主阶级拥有土地的变化
    (二)由地主的心态变迁探索中共政策实施的积极影响
        1.地主的心态变迁
        2.党员干部的积极行为使得地主转变态度
        3.中共的革命斗争对地主心态变迁的积极影响
    (三)中共联合地主实施政策中出现的问题
        1.泛滥的传统封建奴役思想与政策冲突问题
        2.上层政策的问题
        3.干部素质问题
四、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中共联合地主实施政策的历史意义
        1.践行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2.发展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中共联合地主实施政策的现实启示
        1.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2.对于坚持走“群众路线”具有指导作用
        3.继续弘扬新时代民族精神和统战理论
        4.深思统战下关于党的建设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重点
    1.5 研究难点与论文的创新点
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依据和条件
    2.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政策依据
        2.1.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2.1.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发展
    2.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概况与地位
        2.2.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2.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情况
        2.2.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
    2.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
        2.3.1 根据地内的进步势力和中间势力
        2.3.2 根据地内杂色武装力量
        2.3.3 地方实力派
        2.3.4 根据地周边伪军势力
        2.3.5 宗教人士及少数民族人士
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
    3.1 对各路军队的统战工作
        3.1.1 对友军的统战
        3.1.2 对伪军的统战
        3.1.3 对联庄会门的统战
    3.2 政权建设中的统战工作
        3.2.1 政权性质的转变
        3.2.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3.2.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日两面政策”的实施
    3.3 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
        3.3.1 实行平衡农村各阶级之间矛盾的土地政策提高人民抗战积极性
        3.3.2 繁荣商业,主张自由贸易,保护商人合法权益
    3.4 对爱国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3.4.1 制定并颁布优待知识分子政策,广泛吸收知识分子
        3.4.2 建立学院,组建文化团体,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3.4.3 提拔优秀知识分子进入领导岗位,吸收革命知识分子入党
    3.5 国际战线的统战工作
        3.5.1 对美国空军援华志愿队的地面救援
        3.5.2 对国际友人的统战工作
4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特点
    4.1 坚持统一战线的无产阶级领导权
    4.2 坚持既联合又坚持斗争的原则
    4.3 建立完善军事武装体制,保障统战工作顺利执行
    4.4 组织各具特色救国会,广泛凝聚抗战力量
    4.5 找准关键,缓和阶级矛盾,促生产强团结
    4.6 创新方式加强党与知识分子群体的互信与互动
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意义与启示
    5.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意义
        5.1.1 加强了党对抗战的领导权
        5.1.2 巩固了抗日阵营
        5.1.3 壮大了人民抗日武装
        5.1.4 最大限度将党的地方组织和力量延伸到基层
    5.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启示
        5.2.1 始终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5.2.2 围绕共同目标,扩大统一战线范围
        5.2.3 在统一战线中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5.2.4 强化党外知识分子统一战线工作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绥米士绅参观团赴延安考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一、 绥德分区概述
    (一) 绥德分区的历史沿革
    (二) 绥德分区的地主群体
    (三) 绥德分区的开明士绅群体
二、 绥米士绅参观团赴延安考察缘由
    (一) 中共加大了对绥米开明士绅的争取
    (二) 绥米开明士绅对中共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三) 绥德分区“三三制”政权建设的现实需要
三、 绥米士绅参观团赴延安考察过程
    (一) 绥米士绅参观团基本情况
    (二) 绥米士绅参观团在延安的实地考察——新延安是新气象
    (三) 绥米士绅参观团在延安的座谈与拜访——大领导有大气魄
四、 绥米士绅参观团赴延安考察的影响
    (一) 对绥米士绅参观团成员自身的影响
    (二) 对绥米开明士绅群体的影响
    (三) 对绥德分区建设的影响
        1. 政治方面,踊跃参加选举,加入民主政权建设
        2. 经济方面,做减租减息的标杆,当发展经济的先锋
        3.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教育传民歌,移风易俗破迷信
    (四) 对中共和边区的影响
五、 绥米士绅参观团访问延安之历史启示
    (一) 制度创新是党团结各阶层、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保证
    (二) 政治协商制度是巩固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途径
    (三) 爱国主义精神是维系党和各阶层的核心纽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的背景
    2.1 中日矛盾与国共矛盾的爆发
    2.2 洛川会议与敌后战略的制定
    2.3 晋察冀根据地建设的双重目标
第三章 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过程
    3.1 基层政权的初步建立
        3.1.1 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
        3.1.2 颁布实施《双十纲领》
    3.2 基层政权的曲折发展
        3.2.1 日伪军对根据地的大“扫荡”
        3.2.2 第一届参议会召开
        3.2.3 精兵简政与整风运动
    3.3 基层政权的全面巩固
        3.3.1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3.3.2 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3.3.3 健全村代表会,普遍建立村政委会
第四章 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的主要内容
    4.1 基层政权建设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
        4.1.1 基层权力机关及其职能
        4.1.2 基层行政机关及其职能
    4.2 基层政权的民主选举及其贯彻实行
        4.2.1 “三三制”在基层的贯彻实行
        4.2.2 村民代表会议制的贯彻实行
    4.3 基层政权的干部队伍建设
        4.3.1 基层干部的学习教育
        4.3.2 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第五章 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建设历史意义和现代启示
    5.1 历史意义
        5.1.1 支援了正面战场,在抗战中发了挥重要作用
        5.1.2 提供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丰富经验
        5.1.3 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基层干部
        5.1.4 奠定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坚实基础
    5.2 当代启示
        5.2.1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加强党对政权的领导
        5.2.2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
        5.2.3 注重基层干部的优良作风与廉政建设
        5.2.4 坚持群众基层自治,发展基层民主政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三三制”政权与中共的领导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研究(1937-1945)[D]. 周侨杰.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三三制”政权的由来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J]. 杨森.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2)
  • [3]论政党制度视阈下“三三制”政权的当代价值[J]. 耿百峰,梁耿闻达.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1)
  • [4]中共对统一战线内部分层问题的探索(1935—1940)[J]. 周家彬.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1(02)
  • [5]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统战工作研究[D]. 周齐.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D]. 李春憬. 山东大学, 2020(08)
  • [7]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探究 ——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D]. 汪含.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研究[D]. 李薇.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5)
  • [9]绥米士绅参观团赴延安考察研究[D]. 郭雯. 延安大学, 2020(12)
  • [10]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 罗金.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论“三三制”政权与中共的领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