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儒学发展中的诠释学问题——重构“以制度说经”的政治儒家传统

论当代儒学发展中的诠释学问题——重构“以制度说经”的政治儒家传统

一、论当代儒学发展之解经学问题──重建“以制说经”的政治儒学传统(论文文献综述)

丁鼎,马金亮[1](2021)在《“六经皆礼”说申论》文中提出"六经皆礼"这一命题虽然并非古已有之,而是现代学者根据"礼"在六经中的地位概括、提炼出来的,但这一命题渊源有自,古今许多学者实际上从多方位、多视角对这一命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论证。"六经皆礼"之说,可追溯到《礼记·经解》与《史记·滑稽列传》的相关记述,《汉书·礼乐志》所谓"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和南朝梁皇侃提出的"六经总以礼为本",非常简约、概要地阐明了"六经皆礼"之说的内涵。清代张尔岐提出了非常近似"六经皆礼"的说法。此后清儒皮锡瑞、曹元弼及现代学者陈钟凡、顾实、蔡尚思、陈戍国等众多学者对这一命题的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和阐释。但现代学术界一直很少有人明确倡言和系统论证"六经皆礼"这一命题。有鉴于此,本文从如下三个层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申论:首先,六经皆源于礼:从宏观层面讲,六经皆为礼文化的产物;从微观或具体层面讲,"六经皆礼"与"六经皆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政典既是"史",也是"礼")。其次,六经以礼为旨归,"礼"统摄六经,从而使六经以"礼"作为教化的标准和目标。六经之教本质上即为礼教。再次,《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的内容均有礼贯通其中,六经之文皆言礼,六经之义亦以礼为重。因此"六经皆礼"这一命题是可以成立的,"礼"在六经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应该得到承认和重视。

钱继磊[2](2018)在《当下中国“孝”崇拜之省思》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由祭祀、对祖先的追思,演变为子女对在世父母的"养亲""敬亲",直到后来的"顺亲"。孝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一定历史合理性。从成本收益视角看,它是将子女视为一种私有的投资,通过"孝"的伦理观和制度体系的强调来实现自身投资的风险控制和收益的最大化。"孝"在当下中国社会依然有诸多体现,很多人也试图将其视为解决当前家庭及社会关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良方或良方之一,并进行大力倡导。然而"孝"本身所蕴含的单向度的义务性强调以及隐藏其中的成本收益依据,使得孝在解决当前诸问题时面临诸多困境,甚至因其与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不符而对现代家庭社会关系的长远解决带来风险和阻力。或许寻求当下中国家庭社会关系的新纽带会能更有利于解决当前乃至今后中国家庭社会关系诸问题,那或许是法和爱。

任晓平[3](2017)在《论杜维明的儒学宗教观》文中研究指明第三代新儒家代表杜维明通过历史研究及哲学分析,代表儒家与世界各大宗教、各思想传统以及现代思潮诸流派进行交流对话。他认同儒学的宗教性,并致力于儒学宗教性的研究,多方面揭示了儒学的宗教性,认为“对宗教一定要敏感,要了解宗教,对生态环保、对天地万物有关切。”(1)杜维明并非从“制度仪轨的层面而是从精神信念、存在体验的层面肯定儒学具有宗教性的”(2),这是因为“儒家是突出社会伦理的教育思想,做人的道理,生命的学问,生活的方式,体现人文精神的信仰。”(3)他把儒家的人文主义定义为精神人文主义或者是包容的人文主义,在儒家那里,一方面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同时还要和天道相辅相成,即一方面和自然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要和精神领域保持联系。人作为宇宙的高级存在,是其个体性和社会性通过不断互动交织而形成的,杜维明作为儒家学说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忠实倡导者,从个人、自然、社群以及天四个侧面探讨了儒学的宗教性,并且在不断学习中检视并修正自己的观点。杜维明的儒学宗教观是在不断地检视与反思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孕育时期、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及成熟时期。他主要从儒家精神价值的四个层面阐述儒学的宗教性,即自我与个人的主体性问题、群体、自然以及天与天道。杜维明对儒学宗教性的阐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在于他分疏了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但是,其宗教观也存在极大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内在超越”的困难和“内圣有余而外王不足”的困境。概而言之,要以开放发展的心态来探讨杜维明的儒学宗教观。

林菲[4](2014)在《蒋庆政治儒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蒋庆的政治儒学根植于春秋公羊学,他坚持认为政治儒学是与心性儒学并列的两大儒学传统,其中包含了中国儒家丰富的政治智慧,在西方政治文化频频暴露弊端的今天,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仍有重要意义。由此蒋庆一方面对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政治观念展开了批判,一方面力图证明儒家政治儒学的优越性。为了重新挖掘阐释政治儒学的意义和价值,他以现代的视角对公羊学做了新的梳理与解读,力图证明公羊学本身就具有政治精神、批判精神、道德精神。在公羊学的基础上,蒋庆发挥了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创新的提出了王道三重合法性的问题。按照他的王道三重合法性,他还对政治实践做出了一定构想。本文在介绍蒋庆政治儒学思想的同时,也对其思想的得失之处进行了评述,力图能够全面的展示其思想的全部内容。

郑维伟[5](2009)在《政治儒学——缘起、困境和出路》文中认为蒋庆在批判当代新儒家内在缺陷的基础上,发掘儒学传统资源,构建政治儒学。但其蔽于给定的现代世界,试图超越西方近代自由主义,而其区分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标准又来源于自由主义,这是其最大困境。政治儒学的出路在于以开放的形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各流派,对待现代世界的自由主义,并与之展开积极的对话,开拓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思考的精神空间。

宋大琦[6](2007)在《天理循环 ——程朱礼法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坚持儒家的价值立场,以宋明理学的思维方式来梳理、解释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礼法观,既是法律思想史研究,也是儒学研究。本文将礼法学的定位为中国古代的法哲学,程朱礼法学是程朱理学在礼法领域的应用,是理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礼法领域的最一般问题,如理、礼、法之间的关系,礼法的一般价值,仁礼关系,规范展开的枢机等等。本文第一章采用以范畴带动体系的方法勾画出理学的基本框架,从中找出礼法学的位置,并简介了程朱礼法学的基本思路。第二章讲天理如何由宇宙的普遍规律演化为人世之礼法,作为原始秩序的礼如何过渡为人定秩序的法,纲常关系为何成为古代法的基本原则,同时说明了礼法的根本依据是“天理”,中国古代法的结构特征是礼法一体。第三章讲天理如何在人身上体现为“性”,性含仁、义、礼、智,其中义、礼、智又由仁含摄、派生,礼是仁的外化,仁是礼法的内在精神,义是仁在法中的具体体现,智是成就仁、礼的工具,礼法出自人本性中的秩序需要而非自外铄。第四章讲礼法自身的展开。人们对礼法的需要产生于理欲之争,理欲之分确定了规范的内容,理一分殊推出了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有统一标准,又各有其分的礼法体系,最后,人通过格物致知、克己复礼的实践而返回天理。至此,前四章完成了理学的目的。礼法学的作用就是追寻人在天道循环中行为选择的依据,道德意志的价值。所以说,礼法实践是天理在人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程朱礼法学是天人合一、理气并建、内圣外王、孟荀兼收的法哲学。第五章选择了程朱礼法学对义利、王霸、德刑、变法等四个问题的看法进行探讨,并挖掘其中的现实意义,是礼法哲学的具体应用研究。具体结论为国家行为应以义为利,尊王黜霸,德主刑辅,在变法中坚持仁义的核心价值。本文正式提出礼法学是古代法哲学的命题,以二程、朱熹的理论为依托,勾画出了理学流派礼法学的基本面貌,并用程朱礼法学的一般原理研究了古今皆存的一些基本法哲学问题,此三者在法学界皆有创新意义。本文在忠于思想史原貌的前提下,从法哲学角度论述了天人合一、仁礼合一,将重在心性伦理的理学研究重新引向社会实践,对儒学的现代化、法理化亦有一定意义。

蒋庆[7](2001)在《论当代儒学发展之解经学问题──重建“以制说经”的政治儒学传统》文中认为

二、论当代儒学发展之解经学问题──重建“以制说经”的政治儒学传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当代儒学发展之解经学问题──重建“以制说经”的政治儒学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1)“六经皆礼”说申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六经皆礼”说源流述略
二、六经“总以礼为本”
    (一)六经皆源于“礼”
    (二)六经皆具备“礼”的教化功用
    (三)六经的内容均与“礼”相通
        1.《诗》以礼为本
        2.《书》以礼为本
        3.《乐》以礼为本
        4.《易》以礼为本
        5.《春秋》以礼为本
三、结论

(2)当下中国“孝”崇拜之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崇拜变迁之梳理
二、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崇拜剖析
三、中国当下社会中“孝”崇拜之困境
四、寻求中国当下的家庭社会关系之纽带
余论

(3)论杜维明的儒学宗教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一章 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形成及涵义
    第一节 杜维明儒学宗教观产生的渊源
    第二节 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形成过程
        一、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孕育时期(1954年-1962年)
        二、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萌芽时期(1962年-1971年)
        三、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形成时期(1971年-20世纪80年代末)
        四、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成熟时期(20世纪90年代迄今)
    第三节 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涵义
第二章 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内容
    第一节 “克己复礼为仁”
        一、“仁”
        二、“礼”
        三、“修身”
    第二节 信赖社群
        一、群体批判
        二、作为群体行为的终极自我转化
    第三节 生态伦理
        一、儒家包容的人文主义
        二、系于宗教情怀的生态伦理
    第四节 天人关系
        一、存有的连续性
        二、从天人合一看儒学宗教性的特点
        三、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核心——内在超越
第三章 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评价
    第一节 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价值
    第二节 杜维明儒学宗教观的不足
        一、内在超越的困难
        二、内圣有余而外王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蒋庆政治儒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从时代背景下看蒋庆政治儒学思想兴起
    第一节 近代哲学的波折发展催生儒学复兴
    第二节 当代各哲学思潮对蒋庆思想的影响
        一、 政治儒学与保守主义
        二、 政治儒学与左派思想
        三、 政治儒学与民主社会主义
        四、 大陆新儒学的兴起
    第三节 蒋庆对公羊学传统的选择及对其他思想的批判
        一、 蒋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二、 蒋庆对民主政治的批判
        三、 蒋庆对心性儒学的批判
第二章 蒋庆政治儒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蒋庆对政治儒学的界定
        一、 政治儒学及其特征
        二、 政治儒学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 蒋庆政治儒学与春秋公羊学的渊源
        一、 春秋公羊学的发展脉络
        二、 蒋庆对公羊学的梳理与阐发
第三章 政治儒学的王道理想及现实架构
    第一节 政治儒学的最后归往——王道政治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王道概念
        二、 蒋庆视域下的王道思想
    第二节 政治儒学的现实架构——政治实践
        一、 效仿西方政体,建立议会三院制
        二、 借鉴传统政治,创新太学监国制
        三、 护持历史传统,推崇虚君共和制
第四章 对蒋庆政治儒学的理解和批判
    第一节 蒋庆政治儒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一、 对儒家理论进行了创新阐述
        二、 体现了知识分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三、 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对蒋庆政治儒学思想的批判
        一、 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存在不当之处
        二、 过分割裂中西方文化
        三、 空想性严重,不具有实际操作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天理循环 ——程朱礼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图、基本立场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三、研究方法、基本立论及内容安排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可能的意义
第一章 礼法学在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节 理学史的回顾
        一、儒学的传续
        二、理学史的回顾
    第二节 理学的逻辑体系
        一、本体论
        二、流化论
        三、人性论
        四、实践论
    第三节 礼法学的对象范围及其在理学体系中的位置
        一、程朱礼法学的对象范围和法学地位
        二、礼法学在理学体系中的位置
    第四节 程朱礼法学的基本思路
        一、理:秩序的依据和根源
        二、礼法:理在人世的呈现
        三、外礼内仁:天理在人世的展开
        四、克己复礼:理在矛盾运动中回到自身
第二章 礼法——法的外在形式
    第一节 礼法——中国的古代法
        一、西方模式的困惑
        二、礼、政、刑的起源和中国古代法体系结构
        三、礼、政、刑三者的关系
        四、古代思想家对礼、政、刑及礼法关系的看法
    第二节 理向礼的过渡
        一、理与气、事的一般关系
        二、理向礼的过渡
        三、序、和:礼之功用
        四、定分:礼之手段
    第三节 礼向法的过渡
        一、逻辑的过渡
        二、历史的过程
    第四节 “定在”的法
        一、定在法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二、纲常是否绝对化的问题
        三、纲常是理气共建的历史体现
        四、纲常制度是动态的存在
第三章 仁义——礼法的内在精神
    第一节 性:天理于人身的体现
        一、性与天道、人心
        二、性之善恶及根源
        三、天命之性的平等
        四、具体人性之构成
    第二节 作为生命本体的仁
        一、先儒对仁之论述
        二、宋儒的生生释仁
        三、仁的创生意义
        四、仁的流发普及
    第三节 作为道德本体的仁
        一、仁由天道向人道的过渡
        二、仁由爱己向爱人的过渡
        三、仁由仁爱向公理的过渡
        四、仁之条目及其法理意义
    第四节 仁、义、礼、智的关系
        一、仁义礼智的普遍关系
        二、仁与义的关系
        三、仁礼(义法)关系
        四、仁与智的关系
第四章 礼法自身的展开
    第一节 理欲之争:礼法的驱动力量
        一、理欲冲突的由来和地位
        二、理学对理欲关系的探讨
        三、理欲之争的展开
        四、理欲之争的补偿
    第二节 理欲之分:单个规范的确立
        一、“分”字作为法理术语
        二、分的产生机制与解决的问题
        三、仁义礼智与定分原则
        四、格物致知与分之发现
        五、理欲之分与权利义务之分的比较
    第三节 理一分殊: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理一分殊的渊源和义理
        二、礼法的理一与分殊
        三、纲常制度:定在的理一分殊
        四、中和:和谐健动的理想秩序
    第四节 克己复礼:法律实践的指归
        一、法的实践是克己复礼
        二、克己复礼的内外约束
        三、克己复礼与自我实现
        四、克己复礼与天人合一
第五章 礼法学理论具体应用举隅
    第一节 义利
        一、义利问题的由来脉络
        二、理学在义利争辩中的立场
        三、以义为利:制度的伦理原则
        四、公平与效率:义利之争的当代意义
    第二节 王霸
        一、王霸问题的由来和意义
        二、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之争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王霸问题的引申思考
    第三节 德刑
        一、德刑问题的由来和脉络
        二、理学论对德刑关系的探讨
        三、德主刑辅的二重意义及法治之争
    第四节 变法
        一、历史上关于变法的一些探讨
        二、礼法中的可变与不可变
        三、变与不变的天道依据
        四、可变与不变的现实意义
结论和余论
    一、结论
    二、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四、论当代儒学发展之解经学问题──重建“以制说经”的政治儒学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六经皆礼”说申论[J]. 丁鼎,马金亮. 孔子研究, 2021(04)
  • [2]当下中国“孝”崇拜之省思[J]. 钱继磊. 北方法学, 2018(01)
  • [3]论杜维明的儒学宗教观[D]. 任晓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4]蒋庆政治儒学思想研究[D]. 林菲. 黑龙江大学, 2014(11)
  • [5]政治儒学——缘起、困境和出路[J]. 郑维伟. 阳明学刊, 2009(00)
  • [6]天理循环 ——程朱礼法学研究[D]. 宋大琦. 中国政法大学, 2007(07)
  • [7]论当代儒学发展之解经学问题──重建“以制说经”的政治儒学传统[J]. 蒋庆. 中国文化, 2001(Z1)

标签:;  ;  ;  ;  ;  

论当代儒学发展中的诠释学问题——重构“以制度说经”的政治儒家传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