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性别分工对高校女教师的负面影响

传统性别分工对高校女教师的负面影响

一、传统性别分工对高校女教师的负面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叶延禹[1](2021)在《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女性早已成为与男性同等重要的劳动者,但是在很多岗位上,女性的职业成就落后于男性。在已有研究中性别之间的职业发展差距通常被解释为源于性别歧视和人力资本差异。然而高校作为一个有高准入门槛和清晰考核标准的公共性组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获得教职时都必须达到高校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水平,晋升晋级时的考核标准清晰、公开而且往往可准确量化、不会因性别而异,但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总体上仍然落后于男性教师。根据2017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高校专任教师中女性比例已经达到一半,但女性教师在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领导这些高级别的专业技术和行政领导岗位上和男性教师有明显差距。为什么在同等起点、规则清晰的职业竞争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出现了性别差异。本文的研究以文化过程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解释女性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普遍落后于男性教师的影响机制。文化过程理论认为不平等是在一系列看似理所应当的、常规的具体过程中产生及再生产的。这些具体过程可以归纳为身份认同和理性化过程。身份认同是一个基于明确边界的群体分类过程,对不同属性的群体会形成不同的认同,由此导致不同群体的物质和机会占有的不同。理性化原则指的是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而形成的各种规则,根据理性原则设计的制度规则往往被认为是中立的、公平的。然而,当理性制度和某种身份认同相结合时,不平等便被合理化了(Lamont et al.,2014)。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是这两类文化过程的结合:性别观念建构了不同的性别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定位,比如高校中男性更倾向于被定位于从事学术发表,而女性被定位于从事教学和学生工作;教师的晋升结果是性别中立的、评价标准清晰的、可量化的晋升制度决定的,评价标准侧重于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教学相对被忽视通常只是作为门槛性要求存在。当这两个不同的规范交互发挥作用时,将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性别差异的产生。基于社会性别文化塑造了性别角色规范,理性化伴随现代化进程兴起,教师的职业发展发生于特定的组织情境,本文选择从性别文化、经济制度和组织特征的维度来对女性教师的职业成就为何落后于男性进行解释。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从教师的性别组成来看,性别观念更平等的地区,高校教师中的女性比例更高。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高校教师中的女性比例更低。在组织层面上,高校排名越靠前,学科实力越强,女性教师比例越低。非综合型高校的女性教师比例显着高于综合类和师范类大学,人文学科中的女性教师比例显着高于其他学科。在教师职称晋升过程中,性别观念越平等的地区教授中的女性比例越高,这主要是由于性别平等观念促进了高校教师中女性比例的提高。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男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更大。在组织层面上,高校对教师的学术能力要求越高,女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越低。和人文学科相比,理科、工科和社会科学中女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无显着差异,生命科学专业中的女性教师晋升可能性显着更高。在学院领导层中,性别观念越平等的地区学院领导中的女性比例越高,这是由于性别平等观念促进了教师和教授中的女性比例增加,间接提高了学院领导职位中的女性比例。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有资格担任学院领导的女性教师有了更多晋升机会。在组织层面上,社会科学专业的行政领导的女性比例显着低于其他学科。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发现文化过程理论能够有效地对高校中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落后于男性教师的进行解释:其一,文化上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了高校教师群体的性别角色定位差异,性别观念的平等化有助于缩小高校教师在不同级别岗位上的性别比例差距,提高了高校教师、教授和领导职位中的女性比例;其二,绩效导向的考评制度为所有教师提供了基于功绩的竞争环境,由此形成了男性在职称晋升中的优势,由于这一考评制度是性别中立的,因此也合理化了学术科研领域中的性别差距。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指出,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保护立法,分担生育给女性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引导社会舆论尊重女性科技人才,为女性科研人才提供一个更加友好的工作环境,充分激发女性的学术潜能,缩小学术科研领域的性别分层现象。

苏慧[2](2020)在《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影响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缘起于女性研究和教师职业生涯研究的现实需求,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开展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社会性别影响研究,有益于将女性经验填充进高校教师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性别视野下的理论比较,建立高校女性教师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学术观。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社会性别理论和扎根理论,以建构扎根理论范式为蓝本,运用深度访谈法获取了高校七位专任教师的相关信息和访谈资料,通过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三层编码,探究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产生的影响,并从性别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研究生导师结构等方面对高校专任女教师队伍职业生涯的社会性别影响进行探究,结论上则从影响路径、影响维度和影响效应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显示,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路径表现为:个人生理性别、职业素质和性别意识;家庭资源支持;高校制度和环境;国家政策和法规;社会性别文化。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体现在八个方面:社会性别影响教师获得学历、社会实践经验和学术追求;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职业、家庭、社交、道德和性别等方面的意识;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生理差异和生育压力;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在高校管理制度下的职业发展空间;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和评价;社会性别引起性别歧视和照顾等社会现象;社会性别影响退休年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社会性别构建了性别角色、印象和身份。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群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则体现在以下方面:性别结构趋向于男女比例均衡;职称结构和研究生导师结构均呈现学术高层的“金字塔”效应;年龄结构呈现女性的“年轻化”趋势,青年女教师队伍崛起;学历结构打破“以本科学历为主”的局面,形成以硕士学历为主的局面。影响效应主要指高校领域的性别劣势累积效应。

詹淑兰[3](2020)在《全面二孩政策下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女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群体,其职业发展问题关乎高等教育发展全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有职业技能水平滑坡、职业资本积累受阻或中断、职业成就动机下降、职业流动倾向家庭友好型。转变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支持女教师职业发展;健全生育保障制度,完善二孩配套措施;提前做好人生规划,提高职业竞争力是高校女教师走出职业发展困境的出路。

胡庆[4](2019)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研究 ——以F区B校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中二孩女教师响应了国家的“全面二孩”政策。在此背景下,生育二孩的高中女教师群体不断扩大,但高中二孩女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遇到了诸多困境,影响了其专业发展。本研究以F区B校为个案,以该校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为研究内容,试图通过接触该校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和具体事件,勾勒出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情景,探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本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生活中的观察,对生养了二孩的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F区B校高中二孩女教师工作精力有限、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专业发展机会偏少、专业发展速度缓慢四个方的困境。究其原因:首先,高中二孩女教师“家庭本位”思想存在,导致她们在工作和家庭冲突时选择回归家庭,使得高中二孩女教师们分身乏术,投入到工作和专业发展中的精力有限;其次,由于学校对高中二孩女教师的管理简单粗放、评价有亏,严重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动力,打击了她们的积极性;再次,社会上相对应的育儿配套设施不够健全、使得高中二孩女教师们在养育孩童上亲力亲为,在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最后,高中二孩女教师发展意识不强,使得其专业发展进程缓慢。针对上述发现,为了解决高中二孩女教师面临的专业发展困境,本研究建议:第一,高中二孩女教师们需强化自己主体意识、从行动上改变其家庭本位思想;第二,学校应完善考核管理制度、提高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第三,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帮助建立健全的育儿保障系统;第四,高中二孩女教师们应该拓宽外援渠道、加强个案引领,从而提高发展意识,促进其专业发展的进程。

赵媛媛[5](2019)在《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师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要求。高校青年女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群体,其职业发展问题关乎高等教育发展全局。本文以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场域理论对影响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展开论述,以此帮助青年女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平衡多重冲突角色之间的关系、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提高实际工作效率、促进其职业可持续发展,为高校教育事业提供人才支撑。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场域理论这一社会学视角入手,运用布迪厄“资本”“惯习”和“场域”的概念,分析高校青年女教师发展问题。研究发现,青年女教师在高校场域中,由于惯习的作用以及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欠缺,处在高校场域中的边缘位置。青年女教师一方面需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适应现状的基础上再累积自身资本,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的顶层设计,从而实现高校青年女教师的良性发展。最后,根据影响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从个人、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应举措。

唐文焱[6](2018)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研究》文中认为在教育场域中,教师是最主要的行动者之一。教师如何建构自己的身份,如何为自己的行动赋予意义,以及为什么这样赋予意义,是教师发展的本源性问题。高校女教师具有性别身份、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三重身份。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夹击下,当代高校女教师性别身份面临“平等人”与“次性人”的冲突,社会身份面临“公共人”与“家庭人”的冲突,职业身份面临“学术人”和“教学人”的冲突。本研究从文化的视野观照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首先将高校女教师置于中国历史文化脉络中进行审视,追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女教师的身份定位,勾勒出高校女教师身份变迁的群体影像,说明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从何而来。1840年前,男尊女卑社会文化在中国占据绝对主流,女性扮演着贤妻良母角色,困守家庭身份,缺席高等教育。清末民初西方列国的强势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唤醒了民众,女性的社会身份浮出地表,成为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新中国建立后,在国家制度和国家话语的强力干预下,女性顶起了半边天,但性别身份遭到消解,高校女教师成为失语者。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传统与现代交织,女性多重身份重叠,“女性解放”与“女性回家”话语并存,高校女教师陷入了挣扎与迷茫之中。本研究基于文化洋葱理论以及人与文化互动的理论,构建了文化结构——互动分析框架,将文化分为观念、制度和行为三层,逐层剖析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同时,在探究社会文化如何建构高校女教师身份的同时,考察高校女教师如何在与社会、他人的互动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从观念层分析,高校女教师身份受到男尊女卑的生命价值、双重标准的成功价值、反向抑制的母性价值等性别观建构。从制度层分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均以文化再生产制度的方式型构着女教师身份。从行为层分析,时间贫困、他控时间和碎片时间其实质是一种性别化的时间,规制着女教师身份。反观高校女教师自身,也以能动的方式进行着自我建构,形成了成功恐惧、替代成就和性别防御的文化心理;实行让渡社会权力、把控家庭权力,让渡决策权、掌握事务权,让渡学术权力,固守教学权力的权力博弈;采取家庭时间优先,家庭事业两全兼顾,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时间策略。为实现高校女教师身份的文化超越,在观念层面应当立足于生命的平等理解,基于生命的性别特点,建构和而不同、价值无差的性别观;在制度层面应以性别公正为基础,消弭教育中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在行为层面,高校女教师应具有主体文化自觉,实现多重身份的全面自由和谐和自我时间赋权。本研究总结指出,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是由社会文化和女教师主体双重建构而形成的;高校女教师的性别身份与社会身份、职业身份具有同构性;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在与社会和他人的互动中,高校女教师身份处于生成、流变之中;应当追求以性别公正为尺度的高校女教师多重身份的和谐。

李汉学[7](2017)在《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教师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管理成为关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一方面,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是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层面也都存在着亟待突破的问题。开展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不仅有益于丰富本土化高校教师管理理论,也有助于探索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独特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践。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质上是高校等管理主体依照一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对高校专任教师进行差异化管理的实践活动,主要涵盖分类聘任、分类调配、分类培训、分类薪酬、分类考核和分类退出等方面的内容。论文引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育人才学理论和教师生涯发展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主要研究方法,紧扣问题、原因、对策的逻辑框架,展开了对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问题的研究。研究发现,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教育部和各个高校制定和颁布,特点鲜明,主要由国家相关学术组织和高校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及学术组织予以具体实施,帮助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变革而不断演进,为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践提供了制度基础。美国高校的教师分类管理,既具备教师分类多样、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相对完备、凸显人性化关怀、以服务为中心、教师薪酬待遇普遍较高等共同特征,也存在着院校层面和教师层面的诸多差异。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现状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在分类聘任方面,存在法理层面的困惑,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教师发展的现实壁垒;二是在分类调配方面,教师流动不畅,资源配置失衡;三是在分类培训方面,供求失衡,培训形式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四是在分类薪酬方面,教师两级分化严重,忽视高校教师劳动的精神追求;五是在分类考核方面,考核标准不完善,考核导向有偏差,考核方式不科学;六是在分类退出方面,退出渠道不畅,退出依据不明确,教师考评与退出脱钩。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院校间盲目借鉴、院校制度建设滞后、对分类过度推崇、高校办学自主权缺乏、高校对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宣传不足、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人性关怀缺失、高校教师职员队伍建设滞后、高校教师管理的统筹性不强是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论文认为,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优化:应遵循的七大原则是:差异化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多元参与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统筹协调原则、法制化原则和稳定性原则。应处理好的七对关系是:高校分类发展与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政府引导与高校主导的关系、高校教师职位分类与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环境变化与制度变革的关系、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统筹管理的问题、制度变革与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采取的具体策略是:其一,应通过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岗位分类标准,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的制度结构,全域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结构来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其二,应通过提升高校教师分类发展与高校分类发展理念的协同性,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建设与高校人才发展体制变革的协同性,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组织结构变革与高校分类发展组织结构变革的协同性来提升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高校分类发展的协同性。其三,要通过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统筹协调能力,完善高校宣传机制,强化高校差异化管理理念,构建专业化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教育职员队伍等措施提升高校的教师分类管理水平。其四,要通过政府和高校向教师赋权,高校教师主动参与等形式保障高校教师充分参与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决策。其五,要通过构建符合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际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明确评价的对象,重视评价结果的适用等措施完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张惠[8](2017)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地方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研究——以西部地区M校为例》文中指出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某地方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女教师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意识,在教书育人方面有其优势,但受到传统性别观念、角色冲突、性别隔离和低成就动机等因素影响,使得她们的职业发展水平不高。为此提出:国家层面,应当积极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模式;社会层面,营造有利于妇女包括女教师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高校层面,要进行性别文化创新和尊重女教师特点,为女教职工发展提供平台保障;女教师自身层面,要自强不息,加强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等建议。

双晓爱[9](2017)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权力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性别平等话题并不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着相似的父权制文化,这一跨区域的文化现象需要引起关注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最好尺度。就这个意义上而言,女性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发展共生的。毋庸置疑,当下的中国社会,在政府的重视和倡导下,女性获得了更多公平发展的机会,也可以称之为“性别权利”的获得,但这并不意味着性别政治的终结。性别政治与权力关系紧密相关,性别权利的获得并不能代表性别权力的消解,由传统的父权制文化所建构的性别定型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现行的性别秩序被浮华的表像所掩盖,性别议题被闲置或忽略。高等教育领域素以理性、自由、平等、民主作为其核心理念,并且从近年来的数据上可以看到女性比例在渐趋增长,性别平等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似乎变得冗余和无意义。其实不然,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权力并没有沉默,而是隐匿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推动性别平等犹如在肥沃的土壤里洒下种子,使得重建高等教育的性别秩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选用了社会性别理论、文化资本理论、话语权力理论等理论工具,深入到性别文化层面,以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权力关系为主线展开研究。高校男女生比例逆转引发了高等教育性别焦虑,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性别权力关系。不仅如此,性别权力也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其他方面,文章从高校教师的性别差距、高校性骚扰问题、校园性别文化三个方面阐述。文章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呈现了高等教育的性别权力图景。本论文共分了六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对高等教育领域性别权力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详细地梳理,既指出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也阐述了对此研究可能的新的突破;其次根据文章研究的内容对核心概念进行了合理界定以及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包括社会性别理论、文化资本理论、话语权力理论等;第三是厘清了文章的整体思路阐述了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了高校女性数量、比例增长的客观事实,分析了性别比例逆转情况下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性别焦虑。性别比例逆转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教育性别公平的体现,性别焦虑行为的实质是性别权力关系。第二章主要以高校教师的性别差距为分析对象,从职称、职务等职业发展指标上存在的性别差异展开分析。文化资本积累时间的性别差异、性别化的分工模式造成了男女教师截然不同职业发展路向。特别是高校女教师职业生涯中难以摆脱的玻璃天花板似魔咒一般,既束缚着个体的独特性,也牵制着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校园性骚扰问题,对于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性骚扰现象产生的实质进行了挖掘,知识权力与性别权力交互叠加是校园性骚扰发生的重要原因,因对“权力”的无能为力而产生的寒蝉效应成为了急需要破解的难题。第四章从高校校园文化入手,试图从更为的延展的层面呈现性别权力强大的渗透性。高校校园文化既是丰富学生知识的殿堂也是浸润学生素养的场所。文章从校园公共空间和软文化两方面进行了性别权力的考察。第五章通过前文对高等教育性别文化的深入分析,围绕着“重建高等教育性别秩序”这一主线提出了对策。从理念层面应该由性别权力关系走向性别权利平等,在实践层面需要建立高校性别平等社会支持系统,营造性别友好的组织氛围,积极倡导高校社会性别研究,建立高校性别平等运行机制,形成合作伙伴模式的性别秩序。文章的最后也表达了消解性别权力可能会面临的困境和希望达成的愿景。

陈礼花[10](2017)在《高校女教师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受到生理、性别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女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承担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家庭冲突伴随着高校女教师多重身份带来的角色冲突而产生。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冲突和平衡,也就成为了高校女教师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女性知识分子走上大学讲台,因此,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不仅关系到高校女教师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也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以高校女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高校女教师性别/专业身份融合、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研究,针对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问题,为高校女教师个人及高校提供参考性建议。本研究首先对工作家庭冲突、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性别/专业身份融合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在现有研究成果对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并构建了工作家庭冲突、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性别/专业身份融合的理论模型。然后参照现有成熟量表,编写适合本研究的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运用SPSS17.0及AMOS 18.0两款软件对收集到的146对有效的高校女教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通过分析与讨论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均能正向预测高校女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2)性别/专业身份融合在高校女教师的挑战性压力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着;(3)性别/专业身份融合负向调节阻碍性压力与高校女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关系。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分别从高校女教师个人层面和从高校组织层面提出了一些减轻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可行策略。但由于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性别/专业身份融合、挑战性-阻碍性压力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作用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还有待于后续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二、传统性别分工对高校女教师的负面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性别分工对高校女教师的负面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探究教师职业发展中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1.2.2 改善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
        1.2.3 创造女性友好型的劳动环境
        1.2.4 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性别
        1.3.2 性别平等
        1.3.3 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
        1.3.4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
    1.4 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步骤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和主要贡献
        1.5.1 论文结构安排
        1.5.2 研究贡献
2.理解性别平等
    2.1 性别认知的历史变化
        2.1.1 传统社会中的两性关系
        2.1.2 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
        2.1.3 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性别话语变化
        2.1.4 现代社会中性别平等的基本主张
    2.2 性别平等的理论溯源
        2.2.1 理解社会平等
        2.2.2 性别差异: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2.2.3 性别不平等的发生:可行能力的剥夺
3.文献评述
    3.1 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平等的研究综述
        3.1.1 文化传统:性别认知的规范作用
        3.1.2 制度因素: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的影响
        3.1.3 文化与制度因素的互相影响
    3.2 性别平等的发生场域:家庭、组织和社会
        3.2.1 家庭领域
        3.2.2 组织领域
        3.2.3 社会领域
    3.3 高校教师群体的性别比较研究
        3.3.1 学术科研领域的性别分布现状
        3.3.2 阻碍女性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4.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4.1 前期调研和论题确定
        4.1.1 资料收集
        4.1.2 资料分析与总结
    4.2 分析框架
        4.2.1 过程理论:不平等的产生
        4.2.2 基于文化过程理论的分析框架:文化、制度和组织环境
    4.3 研究假设
        4.3.1 文化假设:文化观念的规范作用
        4.3.2 制度假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
        4.3.3 组织假设:组织的性别传统与工作能力要求
    4.4 实证研究设计
        4.4.1 样本抽样
        4.4.2 变量定义与选择
        4.4.3 数据分析模型
5.文化、制度和组织对高校教师性别结构的影响
    5.1 对高校教师性别比例的影响
        5.1.1 高校教师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5.1.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5.1.3 讨论与分析:高校教师性别组成的形成过程
        5.1.4 小结
    5.2 对高校教授性别比例的影响
        5.2.1 教授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5.2.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5.2.3 讨论与分析:职称晋升过程中的性别平等的影响因素分析
        5.2.4 小结
    5.3 对院级领导性别比例的影响
        5.3.1 院级领导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5.3.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5.3.3 讨论与分析:学院领导晋升情况的性别比较分析
        5.3.4 小结
6 讨论: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为什么落后于男性教师?
    6.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
        6.1.1 文化因素对高校教师的性别平等的影响
        6.1.2 现代化进程对性别不平等的影响
    6.2 性别平等与无处不在的性别差异
        6.2.1 性别差异的认知:从相似到差异
        6.2.2 劳动力市场中的“文化滞后”现象
        6.2.3 性别不平等的形成:性别中立的评估制度与无所不在的性别差异
7 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坚持性别平等原则,创造公平的教育和劳动环境
        7.2.2 尊重性别差异,将性别主流化纳入政策方案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2)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影响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基于女性研究和教师职业生涯研究的现实需求
        2.基于个人的理论兴趣、专业背景和职业取向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1.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社会性别影响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1.高校专任女教师
        2.职业生涯
        3.社会性别影响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社会性别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扎根理论
        1.历史与来源
        2.概念与特征
        3.版本与取向
        4.风险与策略
    (二)社会性别理论
        1.理论与来源
        2.历史与现实
        3.方法与视角
二、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访谈的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1.案例高校的选择
        2.理论性抽样
        3.访谈问题的设计
    (二)研究实施
        1.开展深度访谈
        2.访谈信息获取
三、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访谈的编码分析
    (一)编码分析的逻辑和阶段
    (二)初始编码
    (三)聚焦编码
    (四)轴心编码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1.理论抽样分析
        2.编码及结果整理
四、高校专任女教师群体职业生涯的社会性别影响趋势
    (一)整体性别结构呈现“女性化”趋势
    (二)职称结构呈现“上窄下宽”趋势
    (三)学历结构呈现以硕士为主的“高学历”发展趋势
    (四)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
    (五)研究生导师结构呈现“男性化”趋势
五、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
    (一)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
        1.社会性别影响教师获得学历、社会实践经验和学术追求
        2.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职业、家庭、社交、道德和性别等方面的意识
        3.社会性别影响教师的生理差异和生育压力
        4.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在高校管理制度下的职业发展空间
        5.社会性别影响教师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和评价
        6.社会性别引起性别歧视和照顾等现象
        7.社会性别影响退休年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
        8.社会性别构建了性别角色、印象和身份
    (二)群体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
        1.学历结构上打破“以本科学历为主”的局面
        2.职称结构和研究生导师结构均呈现学术高层的“金字塔”效应
        3.年龄结构呈现女性的“年轻化”趋势
六、社会性别对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应
    (一)影响路径
        1.个人生理性别、职业素质和性别意识
        2.家庭资源支持
        3.高校制度和环境
        5.社会性别文化
    (二)影响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3)全面二孩政策下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职业技能水平滑坡
    (二)职业资本积累受阻或中断
    (三)职业成就动机下降
    (四)职业流动倾向家庭友好型
二、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束缚
    (二)生育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三)学术—家庭之间的角色冲突
三、高校女教师走出职业发展困境的出路
    (一)社会层面:转变传统性别观念,支持女教师职业发展
    (二)国家层面:健全生育保障制度,完善二孩配套措施
    (三)高校层面:强化人文关怀,建立性别平等的评价机制
    (四)个体层面:提前做好人生规划,提高职业竞争力

(4)“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研究 ——以F区B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高中二孩女教师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三、文献综述
        (一)已有研究内容
        (二)研究评述
    四、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F区B校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工具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二、调查结果
        (一)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精力有限
        (二)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三)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偏少
        (四)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进展缓慢
第三章 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二孩女教师存在“家庭本位”思想,导致其专业发展精力有限
        (一)忙于家庭琐事和工作,高中二孩女教师分身乏术
        (二)家校难全,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力不从心
    二、学校对高中二孩女教师的管理简单粗放,导致其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一)学校管理粗放,影响了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学校评价机制欠佳,弱化了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与态度
    三、社会育儿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导致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偏少
    四、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薄弱且外援乏力,导致其专业发展速度缓慢
        (一)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导致其专业发展停止不前
        (二)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外援乏力,导致其专业发展步履维艰
第四章 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强化高中二孩女教师主体意识,淡化其“家庭本位”思想
        (一)与家人沟通,争取最大限度的支持与理解
        (二)借助媒体力量,宣传高中二孩女教师职业价值
    二、完善学校管理,激发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一)以人为本,激发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
        (二)建立合理公平的评价制度,加强对高中二孩女教师物质和精神鼓励
    三、完善育儿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保障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机会
        (一)国家应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和完善育儿机构体系
        (二)国家完善制度保障,保障高中二孩女教师合法权益
    四、提升自我发展意识,加快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速度
        (一)高中二孩女教师应提高交往意识,寻求个案引领
        (二)高中二孩女教师应拓宽外援渠道,加快其专业发展
结束语
附录一 :高中二孩女教师生育对工作影响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调查提纲
    一、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二、普通教师访谈提纲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一)着作部分
        (二)期刊文献
        (三)学位论文
    二、外文部分
致谢

(5)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女教师职业发展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女教师职业发展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3.2 调查问卷的分析
4 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问题与原因
    4.1 存在的问题
    4.2 问题的原因分析
5 促进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
    5.1 个人:准确地自我定位
    5.2 高校:建立长效地发展机制
    5.3 社会:培育有利的宏观环境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1、人的存在的相关理论研究
        2、女性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3、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
        4、教师身份的相关研究
        5、现有研究的评述
    (三)核心概念辨析
        1、文化
        2、高校女教师身份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研究设计
        1、分析框架
        2、研究方法
        3、研究说明
一、高校女教师身份变迁的文化回溯
    (一)1840年前:困守家庭的女性与高等教育的缺席者
        1、社会文化背景:从母性崇拜到男尊女卑
        2、女性形象的社会期待:贤妻良母
        3、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困于家庭身份的缺席者
    (二)1840—1949年:走入社会的女性与高等教育的参与者
        1、社会文化背景:女性觉醒
        2、女性形象的社会期待:女国民
        3、高等教育中的女性:社会身份浮出的参与者
    (三)1949—1978年:男性化的女性与高等教育的失语者
        1、社会文化背景:男女趋同
        2、女性形象的社会期待:半边天
        3、高等教育中的女性:性别身份消解的失语者
    (四)1978年至今:迷惘的女性与高等教育的挣扎者
        1、社会文化背景:多元冲突
        2、女性形象的社会期待:四自女性
        3、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多重身份交织的挣扎者
二、当代高校女教师的身份困境
    (一)性别身份困境
        1、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定位:次性人
        2、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平等人
        3、平等人与次性人之间的冲突
    (二)社会身份困境
        1、传统文化对女教师的定位:家庭人
        2、现代社会对女教师的要求:公共人
        3、公共人与家庭人的身份冲突
    (三)职业身份困境
        1、传统文化对高校教师的定位:教学人
        2、现代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学术人
        3、学术人与教学人的身份冲突
三、高校女教师身份的文化观念层分析
    (一)性别价值观对女教师身份的建构
        1、男尊女卑的性别价值确立了女教师的第二性身份
        2、双重标准的成功价值加剧了女教师身份冲突
        3、过度推崇的母性价值造成对女教师身份的反向抑制
    (二)高校女教师身份自我建构的文化心理
        1、成功恐惧带来对学术人身份的回避
        2、替代成就获得家庭人身份的满足
        3、性别防御造成公共人身份的退让
    (三)高校女教师身份的观念重塑
        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
        2、现代西方文化的本土改造
        3、构建和而不同、价值无差的身份观
四、高校女教师身份的文化制度层分析
    (一)教育制度对女教师身份的型构
        1、家庭教育对性别文化进行代际传递
        2、学校教育的隐蔽课程进行着文化再生产
        3、社会教化潜移默化地支配人的身份
    (二)高校女教师自我身份建构的权力博弈
        1、让渡公共权力,把控家庭权力
        2、让渡决策权力,掌握事务权力
        3、让渡学术权力,固守教学权力
    (三)高校女教师身份的制度突破
        1、教育是女性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
        2、性别公正是基于人的生命性别特征基础上的公平正义
        3、建立性别公正的教育制度
五、高校女教师身份的文化行为层分析
    (一)性别化的时间行为对女教师身份的建构
        1、时间贫困造成了对女教师多重身份的挤压
        2、他控时间削弱了女教师身份的自主性
        3、碎片化时间剥夺了女教师身份的完整性
    (二)高校女教师自我身份建构的时间策略
        1、家庭时间优先策略
        2、两全性时间策略
        3、以时间换取空间策略
    (三)高校女教师身份的时间超越
        1、女教师多重身份的和谐
        2、实现高校女教师多重身份的和谐
        3、实现高校女教师自我时间赋权
六、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1、高校女教师身份是社会文化与教师自我建构而成
        2、女教师的性别身份与社会身份、职业身份具有同构性
        3、女教师身份处于不断生成和流变之中
        4、追求以性别公正为尺度的高校女教师多重身份的和谐
    (二)反思及后续研究打算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访谈提纲
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7)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2.1.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2.1.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相关概念辨析
    2.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目标
    2.3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主要内容
    2.4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评价
    2.5 研究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理论基础
        2.5.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5.2 教育人才学理论
        2.5.3 教师生涯发展理论
3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历史回溯
    3.1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回溯
        3.1.1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建立的背景
        3.1.2 民国时期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考察
        3.1.3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反思及启示
    3.2 新中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演进
        3.2.1 高校教师分类聘任制度的演进
        3.2.2 高校教师分类调配制度的演进
        3.2.3 高校教师分类培训制度的演进
        3.2.4 高校教师分类薪酬制度的演进
        3.2.5 高校教师分类考核制度的演进
        3.2.6 高校教师分类退出制度的演进
4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现状考察
    4.1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文本分析—以山东、湖北、广西三地9所高校为例
    4.2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现状
        4.2.1 样本概况
        4.2.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及其实施状况分析
5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归因分析
    5.1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5.1.1 高校教师分类聘任面临的现实困境
        5.1.2 高校教师分类调配面临的现实困境
        5.1.3 高校教师分类培训面临的现实困境
        5.1.4 高校教师分类薪酬面临的现实困境
        5.1.5 高校教师分类考核面临的现实困境
        5.1.6 高校教师分类退出面临的现实困境
    5.2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困境的归因分析
        5.2.1 政府层面法规缺失
        5.2.2 院校间盲目借鉴
        5.2.3 院校制度建设滞后
        5.2.4 政府和学校过度推崇教师分类
        5.2.5 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
        5.2.6 高校对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相关制度宣传不足
        5.2.7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人文关怀缺失
        5.2.8 教育职员队伍建设滞后
        5.2.9 高校教师管理的统筹性不强
6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及启示—以美国纽约大学等三所高校为例
    6.1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审视
        6.1.1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聘任
        6.1.2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调配
        6.1.3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培训
        6.1.4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薪酬
        6.1.5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考核
        6.1.6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退出
    6.2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特征
        6.2.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主要共性
        6.2.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个性
    6.3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启示
        6.3.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应与高校发展阶段相适应
        6.3.2 构建完备的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
        6.3.3 强调服务意识
        6.3.4 改善高校教师薪酬待遇
        6.3.5 尊重教师个体差异
7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优化
    7.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优化应遵循的原则
        7.1.1 差异化发展原则
        7.1.2 以人为本原则
        7.1.3 多元参与原则
        7.1.4 循序渐进原则
        7.1.5 统筹协调原则
        7.1.6 法制化原则
        7.1.7 稳定性原则
    7.2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优化必须处理好的的几对关系
        7.2.1 高校分类发展与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
        7.2.2 政府引导与高校主导的关系
        7.2.3 高校教师职位分类与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
        7.2.4 环境变化与制度变革的关系
        7.2.5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统筹管理的关系
        7.2.6 制度变革与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关系
        7.2.7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7.3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优化的具体策略
        7.3.1 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
        7.3.2 提升高校教师分类发展与高校分类发展的协同性
        7.3.3 提升高校的教师分类管理水平
        7.3.4 高校教师要充分参与高校管理决策
        7.3.5 完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高校教师)
    附录3: 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4: 访谈提纲(高校人事部门领导)
    附录5: 访谈提纲(二级学院院长)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8)社会性别视角下地方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研究——以西部地区M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一)传统性别观念
        1. 对传统性别分工的看法
        2. 承担家务劳动情况
    (二)职业与家庭冲突情况
        1. 职业认知
        2. 主要时间和精力分配
    (三)性别隔离
    (四)成就期望
四、研究结论
五、讨论与建议

(9)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权力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导论
    一、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和研究综述
        (一) 国外关于性别权力关系与教育的论述
        (二) 国内关于性别权力关系与教育的论述
        (三) 既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三、基本概念
        (一) 高等教育
        (二) 权力与性别权力
    四、理论工具
        (一) 社会性别理论
        (二) 文化资本理论
        (三) 话语-权力理论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性别焦虑
    第一节 高等教育性别焦虑的表现
        一、高等教育性别焦虑的来源
        二、性别焦虑的社会行为
    第二节 高等教育性别焦虑的实质
        一、理性看待高等教育性别比例逆转现象
        二、性别焦虑的实质是性别权力关系
第二章 高校教师的性别差距
    第一节 高校教师性别角色分析
        一、传统性别观念中的高校教师
        二、高校教师的性别差距表现
    第二节 高校教师性别差距的原因
        一、文化资本积累时间的性别差异
        二、性别化的家庭劳动分工
        三、组织环境中的性别权力作用
    第三节 高校女教师的性别困境
        一、传统性别角色与自我实现之间的矛盾
        二、道德约束下的母性
        三、难以消解的“玻璃天花板效应”
第三章 高等教育中的性骚扰
    第一节 何为高校性骚扰
        一、高校性骚扰的特点
        二、高校性骚扰的分类及表现形态
        三、高校性骚扰的危害和后果
    第二节 权力控制型性骚扰
        一、权力控制型性骚扰的本质
        二、知识权力与组织权力的共谋结构
    第三节 高校性骚扰的“寒蝉效应”分析
        一、守贞观念的延续
        二、性别羞耻文化的影响
        三、旁观者的行为态度倾向
第四章 大学校园中的性别文化
    第一节 校园性别文化的新特点
        一、性言说由隐蔽到公开
        二、性别审美标准多元化
        三、恋爱观念更为开放
    第二节 校园公共空间的性别话语
        一、校园物理空间存在的男性思维
        二、校园网络空间的女性客体化
    第三节 校园非主流文化中的社会性别
        一、校园节庆文化活动中的性别意蕴
        二、校园亚文化中的性别表达
第五章 重建高等教育性别秩序
    一、理念层面:由性别权力关系走向性别权利平等
        (一) 建立对性别关系的正确认知
        (二) 提倡性别气质多元化
        (三) 培养家庭责任共担意识
    二、实践层面:高等教育社会性别支持系统的建立
        (一) 营造性别友好的组织氛围
        (二) 积极倡导高校社会性别研究
        (三) 建立高校性别平等运作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高校女教师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和创新点
    1.3 研究对象
        1.3.1 工作家庭冲突的界定
        1.3.2 阻碍性-挑战性压力的界定
        1.3.3 性别/专业身份融合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流程
    1.6 论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
        2.1.1 工作家庭冲突的定义和分类
        2.1.2 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理论
        2.1.3 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研究
        2.1.4 工作家庭冲突研究述评
    2.2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研究综述
        2.2.1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的概念
        2.2.2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的相关研究
        2.2.3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研究述评
    2.3 性别/专业身份研究综述
        2.3.1 身份的概念
        2.3.2 多重身份间的关系研究
        2.3.3 性别/专业身份融合的概念
        2.3.4 性别/专业身份融合的相关研究
        2.3.5 性别/专业身份融合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资源保存理论
        3.1.2 工作家庭边界理论
    3.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2.1 理论模型
        3.2.2 研究假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样本的选取
        4.1.2 问卷设计及测量工具
        4.1.3 数据收集过程
    4.2 数据分析方法
    4.3 样本的基本信息
    4.4 问卷的信度分析
    4.5 验证性因子分析
    4.6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4.7 假设检验
        4.7.1 主效应检验
        4.7.2 调节效应检验
    4.8 数据分析结果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讨论
        5.1.1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
        5.1.2 性别/专业身份融合与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
    5.2 研究意义
        5.2.1 理论意义
        5.2.2 实践意义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传统性别分工对高校女教师的负面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D]. 叶延禹. 浙江大学, 2021(08)
  • [2]高校专任女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影响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D]. 苏慧.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3]全面二孩政策下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詹淑兰. 教师教育论坛, 2020(03)
  • [4]“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高中二孩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研究 ——以F区B校为个案[D]. 胡庆.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5]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赵媛媛.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6]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女教师身份困境研究[D]. 唐文焱.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7]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D]. 李汉学. 武汉大学, 2017(06)
  • [8]社会性别视角下地方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研究——以西部地区M校为例[J]. 张惠. 当代教育科学, 2017(04)
  • [9]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权力关系研究[D]. 双晓爱.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10]高校女教师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研究[D]. 陈礼花.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传统性别分工对高校女教师的负面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