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及设备研究》项目介绍

《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及设备研究》项目介绍

一、“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及设备研究”项目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邓杨[1](2021)在《PAN纤维增强TiO2和MOFs材料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催化氧化技术作为一种基于太阳能的环保技术,在印染废水的处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TiO2因其化学性能稳定、耐光腐蚀以及光催化性能优异等特点,一直是众多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中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具有不饱和金属活性位点以及类半导体性能的MIL-53(Fe)也被作为新型光催化材料应用于废水处理方面。然而,TiO2光催化剂的禁带宽度较大,对可见光的利用率过低;MIL-53(Fe)材料在水环境中的稳定性较弱,光生载流子复合率较高,而且两种材料均存在难以回收利用的问题,限制了它们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使用价格低廉且易于回收的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纤维(AO-PAN)作为载体,分别通过配位作用负载TiO2和MIL-53(Fe),制备了基于LMCT敏化的TiO2催化剂(TiO2-PAN)和具有不规则MIL-53(Fe)结构的催化剂(MIL-53(Fe)-PAN)。此外,通过对MIL-53(Fe)-PAN进一步碳化和酸化处理,获得了含高活性Fe原子的碳纤维基光催化剂(MIL-Fe-ACF)。采用SEM、EDAX、XRD、FT-IR、XPS、DRS以及PL等检测技术对上述纤维光催化剂进行表征,然后考察它们在可见光下对有机染料氧化降解的光催化活性,并对各光催化体系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显示,纤维配体能够通过配位作用与TiO2结合制备TiO2-PAN,并能够通过LMCT效应将TiO2的光响应范围拓展至800 nm,该光催化体系在可见光下能够产生大量·O2-,并在60 min内将Rh B染料完全氧化降解。TiO2-PAN优异的光催化活性主要归因于纤维配体与TiO2间的LMCT敏化以及纤维上NH2的N原子在TiO2晶格中掺杂的共同作用;此外,TiO2-PAN还表现出了对多种染料降解的通用性、良好的耐久性和重复使用稳定性。借助纤维配体和对苯二甲酸配体的协同作用,通过原位合成法能够在AO-PAN表面构筑不规则的MIL-53(Fe)结构,这种新型MOFs光催化剂MIL-53(Fe)-PAN显示出远优于MIL-53(Fe)粉末及其直接负载AO-PAN催化剂的活性,其在100 min内对Rh B染液的脱色率接近90%,体系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种为h+与·O2-;此外,该方法也能够用于提升MIL-100(Fe)的光催化活性,使其在改善MOFs光催化性能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普适性。通过预氧化、碳化以及酸化处理获得的MIL-Fe-ACF能够保持优异的光吸收性能,而且其Fe原子的活性与MIL-53(Fe)-PAN相比显着提升,在可见光照射20 min时MIL-Fe-ACF/H2O2体系即可将Rh B染液完全降解,其活性来源于MIL-Fe-ACF中Fe与H2O2形成的高效Fenton体系,能够产生大量·O2-和·OH并诱导染料的氧化降解反应。

樊金梦[2](2020)在《RSR-BCR中臭氧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染废水是一类来源广泛、难以处理的有机废水,面对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对现有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升级是必然选择。超重力技术因其能极大地增强传质效率、缩小设备尺寸以及减少反应时间而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新型的超重力设备—定-转子反应器(rotor-stator reactor,RSR)和鼓泡塔(bubble column reactor,BCR)串联降解模拟酸性红73(Acid Red 73,AR73)印染废水的工艺,详细探究了 O3/RSR、O3/BCR、O3/RSR-BCR、O3/Fe2+/RSR、O3/Fe2+/RSR-BCR等氧化过程,确定了处理AR73印染废水的适宜工艺条件,阐述了 AR73可能的降解机理,并对一种实际印染废水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究了 O3/RSR、O3/BCR、O3/RSR-BCR 工艺对 AR73 废水的处理效果,并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在RSR转速为1000 rpm、液体流量为12 L·h-1、气体流量60 L·h-1、O3浓度为50 mg·L-1以及pH值为9.25时,AR73降解率和COD去除率在O3/RSR-BCR工艺中分别为96.9%和29.6%,在O3/RSR工艺中分别为68%、9.8%,在O3/BCR工艺中分别为90.4%和30.6%。与O3/BCR工艺比较,发现O3/RSR-BCR工艺O3投加量更少、废水停留时间更短,表明超重力技术可以强化O3工艺的处理效果。2.探究了 O3/Fe2+/RSR、O3/Fe2+/RSR-BCR 工艺对 AR73 废水的处理效果,并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当RSR转速为1000 rpm、液体流量为12 L·h-1、气体流量为60 L·h-1、O3浓度为50 mg·L-1、pH值为4和Fe2+浓度为1 mmol·L-1时,AR73降解率和COD去除率在O3/Fe2+/RSR-BCR工艺中可分别达到96.7%和39%。较之O3/RSR-BCR工艺,Fe2+的协同作用使得O3/Fe2+/RSR-BCR工艺在较低气体流量、O3浓度和较短停留时间时,可获得更好的AR73废水处理效果,特别是在酸性条件下(pH<4)仍能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3.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离子色谱等方法分析了O3/RSR-BCR工艺中AR73可能的降解机理。首先,AR73分子的发色基团氮氮双键断裂,实现模拟印染废水的脱色。随后,“C-S”、“C=C”等键被氧化断裂,产生甲苯、对二硝基苯、硫酸根、二氧化硫和硝酸根等有机、无机小分子,使COD去除率显着低于AR73的降解率。4.利用O3/RSR-BCR工艺进行了一种实际印染废水(主要污染物为苯胺类化合物)的降解探究,探讨了超重力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当RSR转速为1000 rpm、气体流量为36 L·h-1、液体流量为12 L·h-1、O3浓度为50 mg·L-1及pH值为8.36时,O3/RSR-BCR工艺废水的色度可降低至90 PCU,同时苯胺类化合物浓度从7.2 mg·L-1降低至0.15 mg·L-1,降解率可达97.9%,能够满足对苯胺类化合物含量的相关处理要求(低于1 mg·L-1)。

李雯靖[3](2020)在《基于苝酰亚胺荧光材料的合成、性质及环境应用研究》文中指出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印染废水的脱色、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太阳能电池、光催化水解产氢、废水处理等诸多领域。它具有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强、可回收利用、易于制备等优点。随着印染行业的发展,印染废水在水污染中占的比重大大增加,因此处理水污染的任务更加艰巨。考虑到纯TiO2的吸收光谱窄,只能吸收可见光,因此,考虑将有机物苝酰亚胺衍生物(PDIs)负载于无机材料TiO2上。PDIs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较高的电子迁移率以及较低的最低未占轨道(LUMO)能级,是一类稠环芳香烃化合物。研究合成出新型的TiO2复合材料,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这对于缓解印染废水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N,N’-二环己基-3,4,9,10-苝四羧酸二酰亚胺为原料,合成出湾位氧扩环苝二酰亚胺衍生物(OAPDI);采用水热法制备出OAPDI/TiO2和OAPDI/MoS2的复合纳米光催化剂。分别将亚甲基蓝、甲基橙、铬黑T以及阿莫西林作为降解有机物目标,用合成的纳米材料进行降解,验证其光催化效果。将复合纳米材料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N,N’-二环己基-3,4,9,10-苝四羧酸二酰亚胺为原料,合成出OAPDI,OAPDI具有良好的原纤维结构,能够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静电吸引以及π-π堆积协同地指导自组装生长,同时保持纳米纤维在固体膜中均匀分布。它具有半导体特性,高可见吸光系数,并且制造成本低,能够应用到光催化剂的开发利用中。(2)通过水热法设计合成了新型的可见光复合纳米光催化剂:湾位氧扩环苝酰亚胺掺杂的TiO2(OAPDI/TiO2)。测试了新制备的OAPDI/TiO2在模拟紫外光和太阳光下降解亚甲基蓝(MB)、甲基橙、铬黑T、阿莫西林的降解效率,通过一系列化学表征和降解结果表明,OAPDI/TiO2具有优异的电荷分离效率和化学稳定性。在四个循环之后,OAPDI/TiO2复合光催化剂仍然具有86.4%的活性,说明水热法合成的OAPDI/TiO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3)采用水热法合成MoS2、MoS2/OAPDI、MoS2/TiO2/OAPDI三种复合纳米材料,经表征分析及光催化降解结果可知,将OAPDI和TiO2负载于MoS2外面,经200℃反应釜反应后的复合纳米材料光催化性能最好,相比于未掺杂的纯MoS2,对甲基橙的降解率提高了11.1%。

杜昌俊[4](2020)在《磁性纳米Fe3O4/LDH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皮革鞣制、食品加工、塑料、化妆品、橡胶、印刷染料制造业等领域。全球纺织业每年染料总消费量超过1万吨,大约有100吨染料被排放到河流中。印染废水具有耐变色、毒性大、含有大量难去除的有机物等特点,传统的处理方法对此类污染物降解效果不理想。非均相芬顿催化技术作为一种高级氧化法在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绿色环保且成本低的芬顿催化剂已成为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采用原位氧化沉淀法将易出现团聚的纳米Fe3O4负载于具有吸附阴离子型染料特性的水滑石上,制备出了Fe3O4/LDH和Fe3O4/CuMgAl-LDH复合催化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甲基橙染料为模拟印染废水底物,重点考察了Mg/Al-LDH、Fe3O4/LDH和Fe3O4/CuMgAl-LDH的制备、性能及其吸附和降解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出不同Mg/Al比的镁铝水滑石(Mg/Al-LDH),其层间距随着Mg/Al比的增加而变大,其结晶度、热稳定性以及对甲基橙的吸附能力随着Mg/Al比的增加而增强。Mg/Al比为1时,制备的样品中生成了α-Al(OH)3杂质,Mg/Al比为3时制得的Mg/Al-LDH对甲基橙的吸附性能最佳。Mg/Al-LDH对甲基橙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过程,对甲基橙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温度在25℃时其饱和吸附量为70.54mg·g-1。(2)采用氧化沉淀法将纳米Fe3O4负载于镁铝水滑石上制备出磁性复合催化剂(Fe3O4/LDH),其晶相单一纯净,Fe3O4纳米颗粒大小均一且能均匀负载在水滑石表面,未现Fe3O4团聚现象。Fe3O4/LDH复合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为56.61 emu?g-1,易磁分离回收。Fe3O4/LDH对甲基橙的去除率随着Fe3O4负载比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Fe3O4与LDH以质量比为2:1时制备得到的磁性复合催化剂中纳米Fe3O4的负载效果最佳,对甲基橙的去除率为96%。(3)磁性Fe3O4/LDH复合催化剂中Fe3O4与载体LDH间的吸附-催化协同作用提高其对甲基橙的催化性能,显着高于单纯的Fe3O4。Fe3O4/LDH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反应的活化能为30.39 kJ?mol-1。在Fe3O4/LDH用量为1.0 g?L-1,初始H2O2投入浓度为30 mmol?L-1,温度为室温25℃,环境pH值为3.0的最佳条件下120 min内甲基橙(100 mg·L-1)的去除率达到97%,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Fe的溶出损失量较低。(4)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不同铜含量的三元水滑石(CuMgAl-LDH),其层间距随着Cu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变大。以其为载体,采用氧化沉淀法制备了Fe3O4/CuMgAl-LDH复合催化剂,Fe3O4与CuMgAl-LDH之间通过Cu-O-Fe键的形式结合。Cu元素的引入对Fenton反应有促进作用,Fe3O4/CuMgAl-LDH催化性能高于Fe3O4和Fe3O4/MgAl-LDH,随着Cu含量的增加,甲基橙降解速度逐渐变快,其去除率能达到99%。Fe3O4/CuMgAl-LDH复合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并且重复使用4次后效果稳定,甲基橙去除率稳定在95~98%之间。研究表明:Mg/Al-LDH对具有代表性的甲基橙染料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负载纳米Fe3O4后的Fe3O4/LDH和Fe3O4/CuMgAl复合催化剂对甲基橙的去除率均高于97%,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水滑石直接作为吸附剂在印染废水领域的应用。

张立宪[5](2019)在《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的研究及射流曝气器三维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难以降解的污染物质,特别是芳香烃物质和水体中的显色基团,传统废水处理技术已经无法将此类物质彻底降解。而多相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具有降解效果好、无污染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活性炭为催化剂载体,用浸渍法和热吸附-共沉淀法制备了MnFe2O4-CeO2/AC催化剂,研究分析了多相臭氧催化氧化对芳香烃废水的处理效果。实验证明,用硝酸对载体进行预处理,MnFe2O4负载量为3 wt%,Ce掺杂量为2 wt%,在500℃、3 h的煅烧条件下制备的MnFe2O4-CeO2/AC催化剂活性最高。在O3投加量为75 mg·L-1,O3浓度为100 mg·L-1,体系溶液pH值为9,H2O2投加量为20 mg·min-1时,臭氧催化氧化对芳香烃废水COD去除率可达72%。通过对MnFe2O4-CeO2/AC催化剂进行表征,我们发现Ce的掺杂使MnFe2O4负载的更加均匀,并且通过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抑制了活性组分在反应过程中的损失。经过连续的实验,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并未出现严重的溶出现象,COD的去除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连续实验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和稳定性。对MnFe2O4-CeO2/AC催化剂进行Ti掺杂,我们发现掺杂后的催化剂对偶氮基染料废水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在Ti掺杂量为1.5 wt%,Ti、Ce前驱体的在550℃、3h的煅烧条件下,制备的MnFe2O4-CeO2-TiO2/AC催化剂对偶氮基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可达到91.2%。在对直接黑废水连续降解实验中,MnFe2O4-CeO2-TiO2/AC催化剂一直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废水脱色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在处理后的水中也并未出现活性金属组分大量溶出的情况。我们利用FLUENT软件对射流曝气器进行流程模拟发现,射流曝气的方式具有非常好的气液混合效果。在较高的液气比条件下,可以有效的避免射流曝气器中气相团聚的现象。同时在高液速的状态下,喷嘴处能产生较高的真空度,使其不断地将气体吸入并将其打碎成细小的气泡,这样进一步增强了气相和液相的传质效率,提高了液相的溶氧率。对于改进多相臭氧催化氧化技术的曝气方式的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

李冉[6](2014)在《大环酰胺铁配合物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印染废水的排放量逐年递增,对水体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比较常见的方法大都存在能耗高、单次处理量小、二次污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大环酰胺铁配合物催化H2O2对印染废水中的染料等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降解,考察了处理效果并简单探究了作用机理,为工业生产处理印染废水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的新方法。在课题组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从四大类水溶性染料中选择了 18种染料,研究了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它们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酸性染料的脱色率最高,均超过90%,直接染料的TOC和COD去除率最好,两项指标平均水平在40%以上,阳离子染料所有指标均最差;同一类染料之间降解效果也有所差别,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染料分子结构上的差异;芳环上连有的取代基性质、分子中共轭体系稳定性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染料的降解效果产生影响。本文还采用此方法,对几个混合染料废水样品以及从工厂取出的印染废水进行了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染料混合废水的TOC、COD去除率最高,分别为46.1%和47.3%,阳离子染料最低,分别为36.1%和28.0%;通过18种染枓单个进行降解时的数据对比后发现,混合染料废水降解时,体系中不同染料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而影响整体的处理效果。另外,此方法对从工厂取出的印染废水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同水样的处理效果也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部分水样中存在螯合剂或重金属离子。我们构建了染料氧化降解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并选择活性深蓝M-R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常数进行了测算,根据测算结果,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并且发现T=25℃,pH=11.5时,两步反应的速率常数最大,分别为k1=2.080× 105,k2=16.21;另外,我们还计算了两步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Eal=2.733 kJ/mol,Ea2=10.16 kJ/mol。

王慧娟,张蔚萍,高恩丽,黄斌[7](2013)在《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印染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地增加,对水环境造成的威胁日益加剧的现状,简述了现阶段几种主要的印染废水处理方法:物理吸附法、混凝、化学氧化法、生物处理法、光化学氧化法、膜分离技术法、超声波技术法、高能物理法等,并阐述各方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根据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各方法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印染废水处理工艺的发展研究前景。

秦新林[8](2012)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文中指出纺织印染行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纺织印染行业的快速发展,其耗水和废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纺织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以及回用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印染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意义重大。本论文研究了“混凝气浮”+“微波无极紫外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强化组合工艺,确定该工艺预处理阶段最佳复合药剂投加量,生物活性炭滤池挂膜启动,微波无极紫外催化氧化的最佳运行参数。此外还进行了工艺连续运行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混凝烧杯实验药剂最佳投加量:实验期间,实际废水的烧杯实验复合混凝剂的最佳复合配比为100mg/LPAC+0.25 mg/LPAM+0.15ml/L季铵盐类脱色剂,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到达了72.7%和46.6%。将最佳复合投加量应用于中试气浮设备上后,脱色率和COD去除率较烧杯实验的去除率低,分别为40%和30%左右。(2)采用生物活性炭罐与出水池之间投加一定比例的工程菌液后循环挂膜的方法可以使挂膜能在比较短的时间成功,确保组合工艺的顺利进行。(3)通过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的条件优化实验,确定了光催化氧化阶段氧化剂的最佳投加量:臭氧投加量30mg/L,双氧水的投加量3L/h。当4个无极紫外灯全部开启时,对二级生化处理出水经过加药混凝气浮后的清液在光化罐中进行微波无极紫外催化氧化后,再经过生物活性炭滤池(BACF)的处理,使混凝气浮+UV/H2O2/O3+BACF的方法的总脱色率达96%,COD去除率达85%。UV、H2O2、O3联合使用(即UV/H2O2/O3方法)具有比将UV、H2O2、O3单独使用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处理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4)采用“混凝气浮”+“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BACF)”为主体的强化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和回用某印染企业二级生化处理后的尾水,系统以240吨的处理量连续行近2个月,监测结果表明,出水色度稳定在16倍以内,COD在100 mg/L以内,pH在7~8。连续运行过程中,系统运行效果很好,出水水质稳定,出水主要指标都能达到该企业回用的要求。运用该强化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的废水回用后,能为该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一整套设备3年即可回收成本,年盈利33万元左右,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减少了废水的排放,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

杨俊[9](2010)在《活性染料废水微波光氧化及其与膜分离耦合深度处理技术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染废水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工业污染源,同时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染料、PVA浆料、新型助剂等更为复杂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大量进入印染废水,给常规生化方法处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印染废水的超标排放给环境水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继生化处理后适合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高效物化处理技术显得极为必要。光催化氧化方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高级氧化技术,其研究历史已近40年,其应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的研究在前期也积累了大量的实验室数据,人们对各种染料光催化降解的机理及其动力学过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该技术要实现工业化应用,仍然面临TiO2光催化光量子效率低下及悬浮态催化剂易流失等瓶颈问题。为此,包括环境、物理、化学等专业为数众多的研究者将研究集中在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光量子效率及催化剂的高效负载上,因此对于TiO2本身的研究似乎成了解决问题的焦点。而光源作为光催化氧化方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研究显得极为有限。本文以实现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为目标,为解决光催化氧化方法的工业化应用问题,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新型光源上,并通过光催化与膜分离耦合解决悬浮态催化剂的高效分离问题,试图为光催化氧化方法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研究从分析不同波长紫外光源对典型活性染料的降解过程入手,通过分别考察长波紫外(365nm)与短波紫外(254nm)对活性艳红X-3B的TiO2光催化降解动力学过程,揭示波长这一因素在光催化氧化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活性艳红X-3B在254nm光源照射下,同时发生直接光氧化和光催化氧化两种反应,而在365nm光源照射下,仅发生光催化反应;在365nm光源照射下,其降解动力学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方程,而且能用更为精确的L-H模型表述,在254nm光源照射下,数据拟合发现其降解过程符合二级反应方程,通过对比X-3B在两种光源下的降解半衰期发现,在同比条件下,365nm光源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半衰期为37.263min,而254nm光源则下降为0.855min。通过分析表明短波紫外比长波紫外具有更高的光量子效率。在比较波长对典型活性染料光催化效率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光化学反应中所应用光源存在的问题,提出微波无电极紫外光源在应用于光化学反应的优越性。通过对Ar压力、体积、Hg量等影响发光体光谱特性的主要因素的实验,得出在本实验室条件下最佳的发光体设计参数,结合对微波辐射系统的重新设计并考虑其在水处理中的诸多应用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微波无极紫外光源,分析了该光源在启动、光谱等方面的特性,以常用高压汞灯为参比,对比二者在光谱强度、光谱均匀性、臭氧产量及羟自由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控制发光体表面温度为40℃,Ar压力20Torr、Hg量5mg、直径1.7cm的发光体的短波紫外输出比例最高、强度最大;同高压汞灯相比,微波无极紫外光源在光谱强度、短波紫外辐射比例、光谱均匀性等各方面的性能均优于前者,微波无极紫外光源可以在大功率条件下实现高强度的短波紫外输出。应用微波无极紫外光源对偶氮类及蒽醌类典型活性染料进行直接光氧化及光催化氧化实验。分析了该光源同高压汞灯相比在直接光氧化活性艳红X-3B和活性艳蓝KN-R两种染料上的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无极紫外光源的直接光氧化作用明显,而普通高压汞灯不具备直接光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前文波长实验的结果,通过TOC、HPLC、离子色谱等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活性艳红X-3B的光氧化机理;通过对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方法中催化剂种类、催化剂浓度、染料浓度、pH值、曝气条件、无机离子种类等影响因素的各项实验,提出了各因素的合理取值。为了解决悬浮态TiO2催化剂的分离及回收问题,引入了膜分离的方法,并采用浸没式膜组件将微波光氧化和膜分离耦合到同一反应器中,实现微波光催化氧化和膜分离耦合运行。实验通过对临界膜压力及临界膜通量、膜组件形式、催化剂粒径、催化剂浓度、膜运行方式等因素的考察,确定了合适的膜分离条件;通过活性艳红X-3B在直接光氧化、光催化氧化、外加氧化剂氧化等条件下的降解效果对比,确定了合适的微波光催化氧化条件,并用微波光氧化-膜分离耦合工艺对实际生产印染废水进行了实验,确定了该工艺应用于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限制因素,为该工艺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通过比较短波紫外光与长波紫外光在光催化降解典型染料活性艳红X-3B上的不同,指出了短波紫外条件下存在直接光氧化和光催化氧化两种反应,并得出短波紫外光催化光量子效率更高的结论;(2)通过对发光体惰性气体、汞量及体积的实验,得出了发光体的最佳设计参数,结合对微波辐射系统的改进设计了一种适合水处理用的新型大功率短波长微波无极紫外光源,并考察了该光源对典型染料的直接光氧化及光催化氧化性能;(3)将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方法同膜分离方法结合,解决了悬浮态催化剂易流失的问题,为进一步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宁海峰[10](2010)在《两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FA对模拟印染废水脱色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纺织印染的第一大国,并且印染废水具有色度大、有机含量高、可生化性差以及pH变化大等特点,一直是公认的较难处理的污染水体之一,我国已将印染废水的处理纳入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絮凝法是有机印染废水中最为常用的处理方法,当前应用最广的是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可其单体丙烯酰胺具有致癌性,且研究人员对有机絮凝剂絮凝脱色的过程解释主要是通过胶体体系的絮凝机理DLVO理论,这种解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清晰的描绘絮凝脱色过程机理,因此本论文选用实验室自制安全无毒的两性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FA应用于对模拟废水中进行絮凝脱色实验,并分析絮凝剂与染料分子结构对脱色性能的影响;对印染废水的絮凝脱色进行初步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絮凝剂pDMDAAC-FA对模拟印染废水进行平衡渗析实验,从热力学角度分析絮凝脱色的过程和作用机理。当ΔG≤0时判断pDMDAAC-FA对模拟印染废水絮凝脱色的可行性;从ΔH和ΔS分析pDMDAAC-FA对染料分子的絮凝脱色过程,分析机理,为实际生产运用的可实施性做指导;2.在键合体系中加入脲或甲醇,破坏絮凝剂与染料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证明了高聚物与染料分子间的键合过程不仅存在静电相互作用,而且也存在疏水相互作用3.染料溶液的酸碱度不同会影响两性絮凝剂的絮凝脱色效果,通过对比pDMDAAC-FA与酸性红B和碱性品绿不同的脱色效果,得出两性絮凝剂在酸性条件下能量互相作用占主导地位,脱色效果最佳。4.两性有机絮凝剂pDMDAAC-FA对印染废水处理的pH适用范围较宽,当印染废水为酸性或中性时,脱色率高于对碱性废水的处理。尤其是印染废水为中性时,脱色率高达95%;pDMDAAC-FA的投加量会影响脱色率的去除。当pH=7,投加量为80mg/L时,脱色率可达91%。

二、“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及设备研究”项目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及设备研究”项目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PAN纤维增强TiO2和MOFs材料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催化
        1.2.1 光催化的起源
        1.2.2 光催化原理
    1.3 常见光催化剂TiO_2
        1.3.1 TiO_2 的结构与性质
        1.3.2 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3.3 TiO_2 的改性研究
        1.3.3.1 晶面调控
        1.3.3.2 离子掺杂
        1.3.3.3 贵金属沉积
        1.3.3.4 半导体复合
        1.3.3.5 染料敏化
        1.3.4 基于LMCT的 TiO_2光催化
    1.4 MOFs及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1.4.1 MOFs材料简介
        1.4.2 MOFs光催化材料
    1.5 纤维载体及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7 本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药品、仪器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染料
    2.3 实验药品及试剂
    2.4 实验仪器和设备
    2.5 实验表征手段
        2.5.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EDAX能谱扫描
        2.5.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DRS)
        2.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5.4 X射线衍射(XRD)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5.6 光致发光光谱(PL)
    2.6 光催化降解装置
    2.7 光催化活性测定方法
        2.7.1 光催化降解染料的方法
        2.7.2 捕捉剂实验方法
        2.7.3 重复使用性能考察
第三章 基于LMCT效应及N掺杂的TiO_2-PAN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步骤
        3.2.1 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纤维(AO-PAN)的制备
        3.2.2 纤维负载TiO_2纳米溶胶催化剂的制备
        3.2.3 Ti元素含量的测定
        3.2.4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EIS)
        3.2.5 电子自旋共振图谱分析(ESR)
        3.2.6 时间分辨光致发光分析(TRPL)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EM及其EDAX能谱分析
        3.3.2 DRS分析
        3.3.3 XRD分析
        3.3.4 XPS分析
        3.3.5 FT-IR分析
        3.3.6 EIS分析
        3.3.7 光催化性能分析
        3.3.7.1 光催化活性测试
        3.3.7.2 氰基转换率的影响
        3.3.7.3 不同染料的氧化降解测试
        3.3.7.4 重复使用性能测试
        3.3.8 光催化机理分析
        3.3.8.1 活性物种分析
        3.3.8.2 PL/TRPL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PAN纤维表面原位合成不规则MIL-53(Fe)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步骤
        4.2.1 MIL-53(Fe)粉末的制备
        4.2.2 纤维负载MIL-53(Fe)催化剂的制备
        4.2.3 纤维负载MIL-100(Fe)催化剂的制备
        4.2.4 暗态吸附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EM及其EDAX能谱分析
        4.3.2 XRD分析
        4.3.3 FT-IR分析
        4.3.4 DRS分析
        4.3.5 XPS分析
        4.3.6 光催化性能分析
        4.3.6.1 光催化活性测试
        4.3.6.2 氰基转换率的影响
        4.3.6.3 不同染料的氧化降解测试
        4.3.6.4 光强度的影响
        4.3.6.5 溶液p H值的影响
        4.3.6.6 重复使用性能测试
        4.3.6.7 MIL-100(Fe)的光催化活性
        4.3.7 光催化机理分析
        4.3.7.1 活性物种分析
        4.3.7.2 PL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负载Fe的PAN基碳纤维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5.1 前言
    5.2 实验步骤
        5.2.1 负载Fe的PAN基碳纤维光催化剂的制备
        5.2.2 其他Fe基碳纤维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5.2.3 光催化活性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EM及其EDAX能谱分析
        5.3.2 FT-IR分析
        5.3.3 XRD分析
        5.3.4 DRS分析
        5.3.5 XPS分析
        5.3.6 光催化性能分析
        5.3.6.1 光催化活性测试
        5.3.6.2 Fe源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RSR-BCR中臭氧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印染废水介绍
        1.1.1 染料的发展及种类
        1.1.2 印染废水现状及特点
        1.1.3 印染废水排放标准
    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超重力技术
        1.3.1 超重力技术简介
        1.3.2 超重力技术应用
        1.3.3 定-转子反应器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设备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流程
        2.3.1 RSR工艺
        2.3.2 BCR工艺
        2.3.3 RSR-BCR串联工艺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O_3气体浓度的测定
        2.4.2 AR73浓度测定
        2.4.3 COD的测定
        2.4.4 实际印染废水色度的测定
        2.4.5 苯胺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4.6 降解产物的分析
第三章 O_3工艺降解AR73印染废水的研究
    3.1 AR73标准曲线的绘制
        3.1.1 AR73溶液特征吸收波长的确定
        3.1.2 AR73标准曲线的确定
    3.2 RSR中O_3降解AR73废水的研究
        3.2.1 pH值的影响
        3.2.2 RSR转速的影响
        3.2.3 液体流量的影响
        3.2.4 温度的影响
        3.2.5 气相O_3浓度的影响
        3.2.6 气体流量的影响
        3.2.7 AR73初始浓度的影响
    3.3 RSR-BCR中O_3降解AR73废水的研究
        3.3.1 pH值的影响
        3.3.2 RSR转速的影响
        3.3.3 液体流量的影响
        3.3.4 气相O_3浓度的影响
        3.3.5 气体流量的影响
        3.3.6 AR73初始浓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_3/Fe~(2+)工艺降解AR73印染废水的研究
    4.1 RSR中O_3/Fe降解AR73废水的研究
        4.1.1 Fe~(2+)浓度的影响
        4.1.2 pH值的影响
        4.1.3 RSR转速的影响
        4.1.4 液体流量的影响
        4.1.5 气相O_3浓度的影响
        4.1.6 气体流量的影响
        4.1.7 AR73初始浓度的影响
    4.2 RSR-BCR中O_3/Fe~(2+)降解AR73废水的研究
        4.2.1 Fe~(2+)浓度的影响
        4.2.2 液体流量的影响
        4.2.3 气相O_3浓度的影响
        4.2.4 气体流量的影响
        4.2.5 AR73初始浓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_3工艺降解AR73印染废水的机理研究
    5.1 O_3氧化AR73的降解产物
        5.1.1 UV-vis分析
        5.1.2 GC-MS分析
        5.1.3 硫含量分析
        5.1.4 HPIC分析
    5.2 O_3氧化AR73的降解路径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O_3工艺降解实际印染废水的研究
    6.1 苯胺类化合物标准曲线的绘制
    6.2 RSR-BCR中O_3降解实际印染废水的研究
        6.2.1 液体流量的影响
        6.2.2 气相O_3浓度的影响
        6.2.3 气体流量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基于苝酰亚胺荧光材料的合成、性质及环境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印染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1.1.2 印染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
        1.1.3 光催化降解印染废水处理的优点
    1.2 TiO_2光催化剂研究现状
        1.2.1 TiO_2的基本性质
        1.2.2 TiO_2光催化剂存在的问题
        1.2.3 TiO_2光催化剂的改性
    1.3 MoS_2 光催化剂研究现状
    1.4 苝酰亚胺衍生物研究现状
        1.4.1 苝酰亚胺衍生物
        1.4.2 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光催化应用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湾位氧扩环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光电物理性质和固态堆积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样品的制备
        2.2.4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量
    2.3 OAPDI表征及分析
        2.3.1 OAPDI的光学性质
        2.3.2 XRD
        2.3.3 SEM
        2.3.4 AFM
        2.3.5 DFT
        2.3.6 电流-电压特性
        2.3.7 电子结构和电化学性质
        2.3.8 优化基态几何结构
    2.4 结论
第三章 OAPDI/TiO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测量
        3.2.2 OAPDI/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光降解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APDI/TiO_2的表征
        3.3.2 OAPDI/TiO_2的光催化活性
        3.3.3 OAPDI/TiO_2光催化活性增强的机理
        3.3.4 结论
第四章 OAPDI/MoS2 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MoS_2、OAPDI/MoS_2、OAPDI/TiO_2/MoS_2纳米材料的制备
    4.3 样品的表征及分析
        4.3.1 SEM
        4.3.2 XRD
        4.3.3 UV-is
    4.4 复合纳米材料光催化活性研究
        4.4.1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4.4.2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铬黑T
        4.4.3 复合纳米材料的循环利用
        4.4.4 自然光下光催化活性研究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磁性纳米Fe3O4/LDH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背景
        1.1.1 印染废水的来源与污染概况
    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技术
        1.2.1 物理法
        1.2.2 生物法
        1.2.3 化学氧化法
    1.3 芬顿及类芬顿技术
        1.3.1 均相芬顿技术及特点
        1.3.2 非均相芬顿催化剂
        1.3.3 非均相芬顿催化剂存在的问题
    1.4 磁性纳米催化剂
        1.4.1 纳米Fe_3O_4的催化特性
        1.4.2 纳米Fe_3O_4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3 纳米Fe_3O_4的制备方法
    1.5 水滑石
        1.5.1 水滑石的结构和组成
        1.5.2 水滑石的主要性质
        1.5.3 水滑石的制备方法
        1.5.4 水滑石的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6.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6.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镁铝水滑石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Mg/Al-LDH的制备与表征
        2.1.3 Mg/Al-LDH对甲基橙的吸附实验
        2.1.4 甲基橙浓度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Mg/Al-LDH的表征分析
        2.2.2 Mg/Al-LDH对甲基橙吸附性能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Fe_3O_4/LDH复合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Fe_3O_4/LDH复合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1.3 Fe_3O_4/LDH复合催化剂催化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Fe_3O_4/LDH复合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2.2 Fe_3O_4/LDH催化性能以及最佳负载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Fe_3O_4/LDH的催化性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吸附实验
        4.1.3 催化降解实验
        4.1.4 分析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甲基橙的吸附实验
        4.2.2 甲基橙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对比实验
        4.2.3 Fe_3O_4/LDH复合催化剂降解甲基橙的影响因素
        4.2.4 Fe_3O_4/LDH复合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Fe_3O_4/CuMgAl-LDH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2 Fe_3O_4/CuMgAl-LDH复合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5.1.3 催化降解实验
        5.1.4 分析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CuMgAl-LDH以及Fe_3O_4/CuMgAl-LDH的表征分析
        5.2.2 Fe_3O_4/CuMgAl的催化性能研究
        5.2.3 甲基橙的催化降解过程
        5.2.4 催化剂的稳定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的研究及射流曝气器三维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生化法
        1.2.3 化学法
        1.2.4 常用高级氧化法
    1.3 臭氧催化氧化技术
        1.3.1 臭氧的物化性质
        1.3.2 臭氧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1.4 过渡金属催化剂在非均相反应体系中的应用
    1.5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催化剂载体
    2.2 实验方法
        2.2.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2.2 催化剂评价工艺流程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水样分析方法
        2.3.2 催化剂表征分析方法
第三章 复合金属催化剂的筛选及对芳香烃物质降解条件的优化
    3.1 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1.1 酸处理对载体活性炭的影响
        3.1.2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筛选
        3.1.3 MnFe_2O_4活性组分负载量的确定
        3.1.4 助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1.5 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1.6 煅烧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2 MnFe_2O_(4-)CeO_2/AC催化剂表征分析
        3.2.1 BET表征分析
        3.2.2 SEM表征分析
        3.2.3 XRF表征分析
        3.2.4 XRD表征分析
        3.2.5 XPS表征分析
    3.3 MnFe_2O_(4-)CeO_2/AC催化剂对芳香烃降解条件的优化
        3.3.1 O_3投加量的影响
        3.3.2 O_3浓度的影响
        3.3.3 溶液pH值的影响
        3.3.4 H_2O_2协同作用的影响
        3.3.5 碳酸根的影响
    3.4 MnFe_2O_(4-)CeO_2/AC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3.4.1 催化反应稳定性的测试
        3.4.2 活性组分负载稳定性测试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MnFe_2O_(4-)CeO_(2-)TiO_2/AC催化剂的制备及对印染废水色度降解的研究
    4.1 MnFe_2O_(4-)CeO_2/AC催化剂对颜料直接黑的降解
    4.2 MnFe_2O_(4-)CeO_(2-)TiO_2/AC催化剂的制备
        4.2.1 Ti掺杂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2.2 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2.3 煅烧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 MnFe_2O_4 _-CeO_(2-)TiO_2/AC催化剂表征分析
        4.3.1 BET表征分析
        4.3.2 SEM表征分析
        4.3.3 XRF表征分析
        4.3.4 XRD表征分析
        4.3.5 XPS表征分析
    4.4 MnFe_2O_(4-)CeO_(2-)TiO_2/AC催化剂性能测试
        4.4.1 催化剂活性测试
        4.4.2 催化反应稳定性测试
        4.4.3 活性组分负载稳定性的测试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射流曝气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5.1 引言
        5.1.1 研究的意义
        5.1.2 现有的曝气方法
        5.1.3 传质理论和控制方程
    5.2 射流曝气器模型的建立
        5.2.1 网格划分
        5.2.2 模型假设及模拟方法
    5.3 射流曝气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5.3.1 内部压力分布
        5.3.2 内部相的分布
        5.3.3 内部速度分布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6)大环酰胺铁配合物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染料概述
        1.1.1 染料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1.1.2 染料的分类
        1.1.3 染料结构与颜色的关系
    1.2 印染废水概况
        1.2.1 印染行业发展概述
        1.2.2 印染废水的危害
    1.3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1.3.1 物理处理法
        1.3.2 化学处理法
        1.3.3 生物处理法
        1.3.4 印染废水处理展望
    1.4 大环酰胺铁配合物
        1.4.1 大环酰胺铁配合物的性质
        1.4.2 大环酰胺铁配合物的应用进展
    1.5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所用试剂
        2.1.2 实验所用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高锰酸钾法标定H_2O_2
        2.2.2 商品染料的提纯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Fe-TAML催化染料降解
        2.2.5 Fe-TAML催化混合染料废水和实际废水降解
        2.2.6 表面活性剂对染料降解的影响
        2.2.7 Fe-TAML催化染料降解动力学研究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Fe-TAML催化染料降解分析方法
        3.1.1 染料降解定性分析
        3.1.2 染料降解定量分析方法
    3.2 Fe-TAML催化不同类别染料降解研究
        3.2.1 活性染料降解研究
        3.2.2 直接染料降解研究
        3.2.3 酸性染料降解研究
        3.2.4 阳离子染料降解研究
        3.2.5 染料类别和分子结构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规律的分析及总结
        3.2.6 其他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3.3 Fe-TAML催化混合染料废水和实际废水降解研究
        3.3.1 混合染料废水降解研究
        3.3.2 实际印染废水降解研究
    3.4 Fe-TAML催化染料降解动力学研究
        3.4.1 Fe-TAML催化染料降解动力学模型构建
        3.4.2 反应速率常数计算
        3.4.3 pH值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3.4.5 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处理方法
    1.1 物理吸附法
    1.2 混凝 (絮凝) 法
        1.2.1 无机分子混凝剂
        1.2.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3 生物处理法
        1.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1.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1.3.3 厌氧-好氧组合法
    1.4 化学氧化法
        1.4.1 氯氧化法
        1.4.2 臭氧氧化法
        1.4.3 Fenton试剂氧化法
    1.5 电化学法
2 新型处理方法
    2.1 膜分离法
    2.2 光化学氧化法
    2.3 超声波技术
    2.4 高能物理法技术
    2.5 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2.6 微生物絮凝剂技术
3 发展前景

(8)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纺织印染废水概述
        1.1.1 废水来源
        1.1.2 纺织印染废水水质及危害
    1.2 纺织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的现状
        1.2.1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简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印染废水回用的意义
        1.3.2 国内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存在的问题
        1.3.3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发展方向
    1.4 课题创新性
        1.4.1 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简介
        1.4.2 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法的原理
        1.4.3 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的基本原理
2 课题研究路线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路线
3 现场实际废水的混凝试验
    3.1 混凝与脱色基本原理
    3.2 实验设备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药品
        3.2.3 实验测试方法
        3.2.4 实验水质
    3.3 实验装置
    3.4 烧杯试验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单一混凝剂烧杯定性试验
        3.5.2 PAC 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3.5.3 PAM 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3.5.4 脱色剂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3.6 中试气浮设备上药剂最佳投加量验证
        3.6.1 气浮设备工艺参数:
        3.6.2 气浮设备操作方法
        3.6.3 气浮设备
        3.6.4 检测项目
        3.6.5 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微波无极紫外催化氧化/BACF 组合工艺中试试验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装置及流程
        4.1.2 测试项目和分析方法
        4.1.3 实验污水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生物活性炭滤池挂膜与启动
        4.2.2 光催化氧化氧化剂最佳投加量实验
        4.2.3 紫外灯开启数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4.2.4 氧化方法/BACF 不同组合的降解效果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工程连续运行效果和成本分析
    5.1 引言
    5.2 中试项目概况
        5.2.1 项目背景
        5.2.2 工艺设计说明
        5.2.3 设计水质和水量
        5.2.4 主要构筑物、设备型号及参数
        5.2.5 工艺各处理单元特点和注意事项
        5.2.6 水质分析方法
    5.3 连续运行近二个月结果
    5.4 成本核算
        5.4.1 占地面积
        5.4.2 吨水处理成本
    5.5 工程小结
6 项目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活性染料废水微波光氧化及其与膜分离耦合深度处理技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印染废水的水质特征及其回用可行性分析
        1.1.1 印染废水的水质特征
        1.1.2 印染废水回用可行性分析
    1.2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吸附技术
        1.2.2 高级氧化技术
        1.2.3 膜分离技术
    1.3 微波光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1.4 光催化-膜分离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总体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研究总体思路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波长紫外光对典型活性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紫外光催化条件实验
        2.2.2 活性艳红X-3B在不同强度254nm光照下的光催化降解
        2.2.3 活性艳红X-3B在不同强度365nm光照下的光催化降解
        2.2.4 活性艳红X-3B在不同波段紫外光催化下的降解动力学探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短波长微波无极紫外光源研究
    3.1 微波无极紫外光源的发光原理
        3.1.1 概述
        3.1.2 微波无极紫外光源的发光原理
    3.2 发光体光谱特性影响因素与分析
        3.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3 水处理用微波无极紫外光源的研制
        3.3.1 光源结构设计
        3.3.2 微波无极紫外光源的启动特征
        3.3.3 发光体表面温度与无极紫外光源发射光谱的关系
        3.3.4 微波功率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3.4 微波无极紫外光源与高压汞灯的光化学性能比较
        3.4.1 实验部分
        3.4.2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无极紫外光源对典型活性染料的降解性能研究
    4.1 典型活性染料的微波无极紫外光氧化性能研究
        4.1.1 实验部分
        4.1.2 结果与讨论
    4.2 典型活性染料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影响因素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膜分离耦合工艺实验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5.1.2 实验装置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微波光氧化-膜分离耦合工艺的临界通量
        5.2.2 膜分离条件的影响因素
        5.2.3 微波光氧化-膜分离耦合工艺参数
        5.2.4 实际印染废水降解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两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FA对模拟印染废水脱色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前言
    1.2 印染废水排放的现状与特点
        1.2.1 印染废水的来源
        1.2.2 印染废水的水质成分
        1.2.3 染料废水水质特征
        1.2.4 印染废水常用处理方法及发展趋势
    1.3 絮凝剂发展概况及其分类
        1.3.1 无机絮凝剂
        1.3.2 微生物絮凝剂
        1.3.3 有机絮凝剂
    1.4 絮凝剂与染料及印染废水的絮凝脱色机理探究
        1.4.1 絮凝作用过程
        1.4.2 絮凝剂分散与颗粒的作用机理及物理模型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1.5.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4 论文创新点
2.两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FA对模拟印染废水的脱色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原理
    2.2 试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平衡渗析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四种染料的标准曲线
        2.3.2 两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FA对酸性红B的絮凝脱色作用
        2.3.3 脲和甲醇对pDMDAAC-FA与染料酸性红B絮凝脱色的影响
        2.3.4 两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FA与碱性品绿的絮凝脱色作用
        2.3.5 溶液pH解释絮凝脱色性能
        2.3.6 分子结构对絮凝脱色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两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FA对印染废水的脱色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原理
    3.2 试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3.2.2 试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H对印染废水脱色性能的影响
        3.3.2 絮凝剂pDMDAAC-FA的投加量对印染废水脱色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科研成果
    一、在读研究生阶段发表的文章如下
    二、在读研究生阶段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如下
    三、在读研究生阶段参与的科研项目如下
    四、在读研究生阶段获奖
致谢

四、“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及设备研究”项目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PAN纤维增强TiO2和MOFs材料光催化性能研究[D]. 邓杨.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8)
  • [2]RSR-BCR中臭氧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D]. 樊金梦.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苝酰亚胺荧光材料的合成、性质及环境应用研究[D]. 李雯靖.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4]磁性纳米Fe3O4/LDH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杜昌俊.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5]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的研究及射流曝气器三维数值模拟[D]. 张立宪.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大环酰胺铁配合物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D]. 李冉. 北京服装学院, 2014(05)
  • [7]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探讨[J]. 王慧娟,张蔚萍,高恩丽,黄斌. 广州化工, 2013(05)
  • [8]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D]. 秦新林. 武汉纺织大学, 2012(08)
  • [9]活性染料废水微波光氧化及其与膜分离耦合深度处理技术实验研究[D]. 杨俊.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10]两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FA对模拟印染废水脱色性能的研究[D]. 宁海峰. 四川师范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及设备研究》项目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