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C++的仿真支撑系统静态数据库管理的实现

基于VC++的仿真支撑系统静态数据库管理的实现

一、基于VC++的仿真支撑系统静态数据库管理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穆可望[1](2021)在《定制化生产模式下模块化生产系统建模与重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个性定制化市场需求日益凸显,要求生产系统具备更强的柔性。模块化生产系统(Modular Production System,MPS)模式作为提升企业生产柔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从提出后便得到行业广泛研究与应用。近几年,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使得制造资源实现了解耦化与分散化管控等多种智能特性,生产系统的模块化与信息物理融合特性更加凸显,传统以物理系统为核心的重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特性下的MPS重构需求。因此,融合信息特性的MPS重构已经成为行业的研究焦点。鉴于此,论文针对定制化生产模式下模块化生产系统(Modular Production System under Customized Production Mode,CPMPS)的建模、重构以及仿真验证的需求,围绕CPMPS建模、重构以及仿真验证的一体化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定义CPMPS内涵与特征,并进行CPMPS的重构需求分析,明确目标;进而研究以可重构架构与可重构机制为核心的总体架构设计,为后续研究提供整体支撑。其次,围绕制造资源的模块化与信息物理融合特性,提出基于分形理论的CPMPS可重构建模框架,并在此框架下研究CPMPS制造资源的特点,提出以分形细胞资源为核心的制造资源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义本体、Petri网等建模方法,构建分形细胞资源的物理、行为与知识模型;并在整体分形框架下,研究基于分形细胞资源模型的生产系统建模与组态方法,为CPMPS的重构提供模型支撑。接着,分析系统复杂度的构成,构建基于信息熵的系统复杂度度量模型;并在考虑系统重构成本条件下,针对系统复杂度度量模型应用突变理论构建CPMPS重构时机决策模型;在最佳重构时机驱动下,从CPMPS重构策略、制造资源服务化重构机制与整体重构流程等方面进行CPMPS重构方法研究。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基础,开发了CPMPS可重构仿真平台原型系统,结合企业实际生产场景,完成CPMPS制造资源的建模及应用重构方法对所构建的场景进行仿真,对本文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

褚银飞[2](2021)在《基于HLA的多领域仿真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数字化方法进行建模和仿真已经成为提高生产质量、缩短生产研发周期的重要手段。HLA仿真标准由于其具有的可重用性和互操作性优势,在搭建分布式仿真系统进行综合实验分析中成为了流行方法,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供应链、道路交通等领域。然而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单一领域,无法解决多领域协同仿真时存在的异构场景、动态事件、特殊情境等问题。同时复杂仿真系统的构建十分困难,需要开发人员具有大量前置知识和较强的硬编码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仿真配置的无代码式HLA仿真系统高效生成技术,旨在降低仿真系统构建复杂度与满足多领域仿真需求。目前多领域仿真系统快速构建研究大多使用特定仿真框架,然而这些仿真框架往往受到商业仿真软件的种种限制,无法根据复杂多变的仿真需求做出针对性扩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基于开源RTI的通用仿真框架研究出发,探讨基于HLA的分布式仿真系统构建方法,并对仿真系统的自动生成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的工作如下:首先,给出基于HLA的通用仿真框架总体设计。本文详细描述了其系统结构、体系结构以及具有的核心服务,同时介绍了框架中的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形式与算法实现流程。其次,构建基于HLA的仿真核心组件。仿真核心组件是通用仿真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供HLA分布式仿真系统相关服务的有力支撑。本文通过适配方法对RTI服务进行封装,并且给出了仿真计算模型的标准化执行方法,提出了标准化的仿真交互管理方案,基于面向对象思想扩展了仿真对象功能支持。再次,构建基于多领域分析的应用扩展组件。应用扩展组件主要针对多领域仿真中存在的异构场景、动态事件和特殊情境问题,是通用仿真框架的重要补充。本文通过对各种领域事件进行分解搭建了仿真指令库,利用可重用的独立事件搭建仿真行为库,以及设计仿真外部事件应对仿真特殊情况。之后,使用基于模型和模板融合的方法进行了仿真代码自动生成研究。针对单一代码生成方法的灵活性差、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将基于模型驱动的代码生成方法同基于模板的代码生成方法进行融合,基于模型的方法应用于仿真配置文件的模型转换阶段,基于模板的方法应用于实际源代码生成阶段。最后,设计并实现了基于HLA的多领域仿真支撑系统。本文对系统的具体业务流程和功能模块进行了整合和测试,验证研究理论的可行性,并通过具体的仿真案例验证了生成仿真源代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谢洋浩[3](2021)在《网络功能虚拟化中的资源分配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电信网络由一系列的专有物理设备组成,网络服务所需的网络功能都是专有设备。这样的网络使提供网络服务的周期长、服务敏捷性低,并且严重依赖于专用硬件。这些缺点使在传统网络中提供敏捷的、多样的服务变得极其困难。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被提出来以解决这些问题。NFV使用虚拟化技术,将基于硬件的网络功能实现为基于软件的虚拟网络功能(Virtualized Network Function,VNF);然后在通用服务器上运行这些VNF,而不用购买和安装新的硬件。这样,网络服务便可以分解为,多个可以动态部署在通用服务器上的VNF。因此,NFV提供了一个设计、部署和管理网络服务的新范式。NFV在提高网络灵活性的同时,也降低了资本支出(Capital Expense,CAPEX)和运营成本(Operating Expense,OPEX)。虽然NFV具有许多优势,但是,为了应用NFV,仍然还有许多挑战亟需解决。本文主要研究了,动态场景中NFV中的资源分配问题,包括VNF的放置问题,以及云环境中的VNF供给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点如下:1.基于在线原始对偶算法的性能保证的VNF放置算法研究。在考虑NFV网络的动态特征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一个可证明性能的算法DAFT。DAFT基于在线原始对偶算法框架设计,并将子问题规约到一个能够使用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来求解的问题,从而使算法在满足理论可证明性能的同时,保证较低的计算复杂度。理论分析表明,DAFT相对离线最优解的竞争比(Competitive ratio)为(1-1/e),其中e≈2.7183。本文还提出了一个基于DAFT改进的算法来解决DAFT可能违背容量约束这一问题,即FDAFT。仿真结果表明,DAFT和FDAFT的竞争比显着优于同类对比算法。2.基于李亚普诺夫优化的缓存感知的VNF放置算法研究。本文在考虑缓存(队列)稳定性的情况下,研究了动态网络中的VNF放置问题。本文提出了在线算法MACRO来求解这个问题。另外,为了限制最坏情况下请求的延迟,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的算法WEB-MACRO。两个算法与平均最优解的差距都为O(1/V),其中V是一个可调参数,用于控制目标函数值和队列长度的折中。此外,MACRO维护的队列长度由O(V)约束;WEB-MACRO维护的队列长度存在有限上界,从而限制了最坏情况下服务请求遇到的延迟。仿真结果表明,MACRO和WEB-MACRO的队列稳定,总成本低于同类对比算法。3.基于图神经网络和DRL的VNF-FG放置算法研究。复杂的网络服务可以被抽象为虚拟网络功能转发图(Virtual Network Function Forwarding Graph,VNF-FG),它也是一个有向无圈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本文研究了动态场景下VNF-FG的放置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复杂网络服务特殊的DAG结构,以及处理动态网络的复杂性,本文将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GNN)与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高效的VNF-FG放置算法,即Kolin。仿真结果表明,与最新的方法相比,Kolin在系统成本、接入率和计算复杂度方面都有显着提升。4.基于组合优化算法的限制VNF迁移的VNF放置算法研究。本文研究了如何在限制VNF迁移数目的同时,减少放置VNF所需的服务器数目的问题。本文基于一个求解在线装箱问题的组合优化算法,设计了VNF放置算法SIVA。理论分析表明,SIVA每一步最多迁移λ个VNF,当k→∞的时候,该算法的渐近竞争比(Asymptotic Competitive Ratio,ACR)为3/2,其中λ=k·|N|,k是可调参数,|N|是网络支持的VNF类型的数目。仿真结果表明,SIVA利用较少的VNF迁移减少了使用的服务器,并且优于对比算法。5.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随机云环境中的VNF供给算法研究。由于NFV的优势,网络功能虚拟化提供商(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Provider,NFVP)尝试购买云资源来部署VNF,从而提供NFV服务。然而,现有的资源购买方案忽略了云环境的动态特征,从而可能导致成本过高。本文同时考虑了云资源价格,以及服务请求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NFVP应该如何购买云资源,从而降低其成本的问题。本文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提出了算法VINOS,其中,VINOS使用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网络来预测未来的云资源价格和服务请求流量大小。仿真结果表明,VINOS的总成本接近离线最优,并优于对比算法。

陈奇[4](2020)在《ADS超导直线加速器射频系统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是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之一,是加速器驱动系统(ADS)原理验证装置。ADS将强流质子束加速到0.5~1.5 GeV,轰击重金属散裂靶产生高通量广谱中子,注入快中子反应堆诱发核废料嬗变。其目的是发展安全高效的核废料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CiADS采用全超导直线加速器,设计能量为500 MeV,流强为5 mA。ADS对加速器的稳定性和束流损失控制有极高的要求。射频系统的作用是为束流提供加速所需的能量,是加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对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束流稳定性有及其重要影响。论文针对ADS加速器的特点,提出了CiADS超导直线加速器对射频场稳定性的要求,并对影响加速器射频系统稳定性及优化设计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射频系统稳定性分析;射频系统关键样机的研制与测试;面向CiADS各阶段目标的射频功率需求与固态功率源功率等级优化。CiADS加速器在不同能量段使用了不同频率的加速结构,以适应质子的速度变化。为了满足射频控制系统在不同频率下对幅度、相位稳定度的要求,论文提出了一种结构统一、支持宽频带的射频前端电路设计,并进行了样机研制与测试。该设计采用低噪声、宽频带混频器和放大器,实现了不同频率的下变频与上变频的支持,并对LO分配网络进行了特别设计来提高通道间的隔离度,同时采用了上变频可更换外置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最终实现了在统一的结构下对宽频带良好支持。射频前端样机实验室测量结果:输入信号范围-60~10 dBm,下变频线性决定系数R2为99.991%,隔离度为65~89 dBc。该样机在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的低电平(LLRF)测试平台进行了相位噪声与模型腔闭环测试。在偏离中心频率1 MHz的范围内,相位噪声谱密度优于80 dBc,累积噪声0.006?。在中国ADS加速器前端示范装置(CAFe)上,以超导直线加速器162.5 MHz的聚束器腔体为控制对象,进行了在线闭环测试,其结果为RMS幅度稳定度0.026%,相位稳定度0.037?。论文总结了各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支持多频率的宽频带射频前端可以满足CiADS超导直线加速器LLRF系统对可用性、可维护性、模块化、标准化、低成本、可批量生产的需求,其性能指标满足CiADS射频系统总体要求。CiADS超导直线加速器有141套射频元件需要协同工作,基准相位参考与分配系统是整个射频系统同步运行的重要基础。作为加速器射频系统运行的“时钟”,要求具有很高的相位精度,同时兼具低相位噪声和低相位温度漂移的特点。论文通过对LLRF控制系统软硬件、相位参考等引入误差的源项分析,明确了相位参考线精度与稳定度是影响多射频元件系统稳定协同工作的主要因素。参考国际与国内对加速器射频系统相位参考线的应用现状,提出带有锁相环(PLL)终端短路方式的同轴型相位平均参考线更加符合CiADS项目在长距离传输、多节点、可扩展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为改善传统方案存在的节点数限制等方面的不足,论文在理论分析了相位平均法实现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非PLL相位平均参考线的新方案,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案的RMS相位稳定度长期可以达到0.1~0.3?,小时量级可以达到0.02?,分钟量级则可以达到0.005?。CiADS超导直线加速器设计束流功率2.5 MW,固态功率源占到设备成本的30%以上。由于各超导腔增能离散较大,在功率耦合器耦合度固定的前提下又要兼顾不同阶段束流流强升级的需求,如何提升射频功率利用率给固态功率源标准化和等级设计带来较大挑战。论文从射频系统等效电路出发,建立了超导腔功率需求与功率源等级划分的基本计算模型。以升级过程中反射功率最小对应匹配流强为基本条件,同时考虑超导腔稳定运行条件对带宽的需求,依据加速器设计产生的各腔束流功率的离散情况,采用优化算法对固态功率源标准化模块的最小功率等级进行优化设计以提升加速器功率系统的射频功率利用率,并评估了在该优化参数下用于超导腔失谐补偿的功率余量。该方法可以对不同的加速器设计运行参数进行快速评估,给出相应的最优化功率等级,同时也给出了CiADS束流流强由2.5 mA升级到5 mA、10 mA阶段的射频功率源的升级策略,为超导直线加速器运行在不同的束流功率等级下的固态功率源配置提供了指导。论文的研究成果为CiADS超导直线加速器射频系统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可行方案。

张紫菡[5](2020)在《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列控系统线路数据是描绘列车运行线路的重要信息,准确、完备的线路数据是列控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然而既有线实际控车数据由人工编制,与LKJ基础数据不完全一致,人工编制存在漏编和错编的可能,导致线路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同时实际控车数据按照交路组织,数据存在冗余,各路局的数据交路和监控交路存在差异,数据文件及数据版本不统一,造成控车数据管理较为复杂,不利于既有线铁路提质增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基于CTCS-1级列控系统数据需求,设计出格式简明且易于存储的线路数据模型。之后根据线路数据特点和人工编制过程总结形成完整的数据编制规则,并根据CTCS-1级列控系统运行场景及功能需求建立数据模型验证场景。提出基于UML与Nu SMV相结合的模型验证体系及系统迭代方法,分别建模并验证数据模型编制过程及模型验证场景的完备性,并以此为依据开发数据模型自动编制及验证软件,这对保证线路数据正确及列控系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的设计和构建。从线路基础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和系统需求角度,对线路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线路数据的特点和关联结构。结合线路数据的更新需求,采用Rail ML设计了结构清晰,数据内容完善的线路数据模型。(2)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提取和验证场景的设计。根据线路数据和数据模型的特点提取出数据模型编制规则,规则包括数据属性规则、拓扑规则以及人工编制的专家经验。结合人工编制步骤,提取了编制规则过程框架,建立了完整的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为数据自动编制过程提供依据。为确保数据模型的正确性,根据线路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需求,设计了针对线路数据模型的验证场景,为后续建模验证打下基础。(3)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建模与验证。研究了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的建模与验证方法,采用UML语言建立了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的基础模型,并转化为Nu SMV形式化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模型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通过对模型的反复迭代最终得到了符合系统需求的线路数据模型及模型编制规则,确保了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完备性。(4)开发线路数据模型自动编制及验证软件。基于经过验证的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和验证场景开发数据模型自动化编制及验证工具,完成了对实际线路数据模型的自动化编制,并验证了数据模型的完备性,保证了数据编制过程的准确性。图43幅,表7个,参考文献57篇。

蒋一凡[6](2020)在《基于3ds Max和Unity3D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开发研究 ——以《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PC、智能移动终端等硬件设备的应用普及,虚拟现实已悄然融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虚拟仿真作为新时代的前沿科学技术之一,对航天航空、工业机械测绘、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发展前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对高校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高校实验类课程与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的同时,借助虚拟仿真的优势开发出沉浸性高、带入感强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相比之下,影视拍摄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环境建设效率较低,学习资源较为匮乏,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影视拍摄技术课程急需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改善学生在实际学习拍摄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结合多种软件工具进行摄像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功能架构的设计与开发,分析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应用效果,以不断完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为影视拍摄技术课程搭建出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本研究以Y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为例,基于3ds Max的几何模型建模、关键帧动画技术以及Unity3D算法开发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人机交互式操作的虚拟摄像教学场景的设计与开发。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国内外虚拟现实理论及技术的发展脉络,掌握国内高校实验类课程与虚拟仿真融合视域下的建模技术和开发手段,发掘前人在开发研究中的技术优势及不足。其次,以《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学习内容为导向,依据相关教育理论为支撑,设计出虚拟仿真实验总体教学方案,并针对实验的建模与开发两大环节分别设计出摄像设备三维模型构建方案、虚拟仿真交互场景功能模块方案。再次,利用3ds Max三维软件对影视拍摄设备教学实物进行建模,在几何模型建模基础上配合关键帧动画技术制作虚拟摄像设备的仿真动画,完成影视拍摄设备三维资源的开发。借助专业后期编辑软件将三维动画同多种辅助资源进行合成、整合成为虚拟仿真视频资源。再利用Unity3D引擎中的算法开发技术与动画状态机系统,搭建出人机交互式操作的摄像设备虚拟实验场景和虚拟仿真视频资源库,实现了影视拍摄技术课程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最后,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应用于学生学习《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的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使用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学习体验效果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与总结。通过对摄像设备应用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效果的测评发现:本研究开发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具有较强的教学实用性,学生在虚拟教学情境中的学习沉浸感和自主性得到有效提升。学生通过虚拟化接入的人机交互式操作的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了摄像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增强了学生对拍摄技术核心操作技能的熟练度,相比于原有的影视拍摄技术课程的学习而言,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影视拍摄技术的情境化学习。综合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整体开发过程和测评的应用效果来看,研究认为:(1)几何模型建模技术能够很好地创建影视拍摄设备的三维资源。采用几何模型建模技术能够高效地创建出结构复杂、纹理细致的摄像设备虚拟模型,同时,几何建模技术能够很好地与关键帧动画技术相结合,创新式地为影视拍摄设备增添新形式的仿真动画资源。(2)Unity3D引擎可以更好地实现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人机交互。基于Unity3D算法开发技术以脚本实例化对象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与虚拟模型进行交互作用的构想,此外,创新式地融入双视口显示技术和动画状态机系统,实现了摄像机取景框跟随用户操作同步呈现变化和用户的个性化视频交互点播需求。(3)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摄像机拍摄技术的良好学习体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为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增进了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进而提升了学生对于摄像操作技术的熟练度,在整体上创新式地颠覆了传统高校实验类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

庄森垚[7](2020)在《船舶废气透平发电机组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船舶废气透平发电机组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被提出来的,如今在新型船舶上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基于实船说明书等文献资料,本文对废气透平发电机组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并采用机理建模的方法对废气透平发电机组进行数学建模,建立的系统模型在经过验证后进行算法编程,最后应用于DMS2019轮机模拟器中。首先,通过参考实船资料,本文对废气透平发电机组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并对其基本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地阐述,重点介绍了废气涡轮、以控制阀和本地控制单元为核心的调速系统、同步发电机、励磁调压器等部分的工作原理。然后,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本文建立了废气涡轮、阀控调速系统、同步发电机、励磁调压系统以及静态负载等部分的数学模型,并提出适用于废气涡轮调速系统的前馈PID控制策略。使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各个系统的仿真模型并整合成废气透平发电机组整体模型,并对整体机组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系统模型在突加、突减负载的条件下得到的同步发电机端电压、转速等动态变化曲线符合《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的规定,从而可以证明本文所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将DMS2019的结构框架作为主要框架,以我校航海动态仿真实验室自主开发的仿真软件SUPERSIMS为支撑,参考某实船废气透平发电机组的参数,在VC++软件环境下将已验证正确的模型进行算法编程,并开发基于C语言的系统模型仿真控制界面。在SUPERSIMS仿真软件中,完成交互界面与系统仿真模型实时通讯,并研制出考试模拟器,以达到废气透平发电机组仿真应用的目标。废气透平发电机组仿真系统作为DMS2019轮机模拟器的一个子系统,它将更能满足轮机模拟器的在培训和考试方面的任务要求。

王译晨[8](2020)在《面向制造单元的数字孪生体建模与管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以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市场需求要求企业生产系统具备更高的柔性,同时以新型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赋能制造资源更多的分散化增强型智能特性,实现了制造资源的解耦,降低了生产系统的刚性,而制造单元作为CPS环境下生产系统的最小粒度单元,研究其建模与管控问题对于提高CPS环境下生产系统的柔性以及支撑生产系统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孪生作为实现信息与物理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新型技术,由于其所具有的仿真与虚实映射特性,不仅能够为制造单元管控系统的开发和验证提供虚拟的硬件测试环境,而且能够为生产系统的离线仿真与实时运行管控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因此,本文针对个性定制化市场需求对生产系统柔性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在结合CPS赋能生产系统更高的柔性以及其他功能与特性的基础上,以CPS环境下的离散制造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制造单元的建模与管控问题为研究切入点,基于数字孪生所特有的虚实映射与仿真等特性,围绕数字孪生驱动的制造单元建模与管控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学习与综述的基础上,结合CPS与数字孪生的功能特性,定义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单元内涵、特征、功能以及资源组成,并构建其管控架构,设计其运行机制,为后续的研究内容提供整体支撑。(2)依据数字孪生体的建模规范,围绕制造单元的运行与管控场景需求,在运用相关本体、混合Petri网等建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制造单元的资源结构与管控行为等数字孪生体单视图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而在集成制造单元几何与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单元多视图管控场景集成建模方法,并在定义多视图模型协同机制的基础上,最终完成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模型的构建,为数字孪生体驱动的制造单元管控技术的研究提供模型支撑。(3)依据制造单元管控的不同时效性需求,结合数字孪生体的虚实同步与离线仿真特性,在设计制造单元整体管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模型,分别从可视化实时监控与生产异常诊断两个方面的管控需求展开研究。其中,围绕可视化实时监控目标,在研究数字孪生制造单元的资源标识与采集、虚实映射与通讯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制造单元的可视化实时监控模型,从而支撑制造单元的实时监控需求,进而凸显数字孪生的虚实同步特性;其次,围绕异常诊断需求与管控重点,重点围绕设备管控,在构建制造单元故障树及异常诊断专家知识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基于知识推理的数字孪生制造单元生产异常诊断与反馈控制方法,凸显数字孪生的离线仿真特性。(4)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在完成开发与验证环境搭建的基础上,分别从系统运行流程设计、数字孪生体模型构建、管控场景集成开发、仿真等环节进行原型系统的开发与验证。通过上述研究,能够证明数字孪生在改变CPS环境下制造单元的管控方式、提高制造单元管控能力方面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希望本文所提出方法能够为数字孪生在制造单元的管控以及生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提供研究案例与参考依据。

周星宇[9](2020)在《RIXS线站臂架系统结构和运动的设计与优化》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三代同步辐射技术在其光源参数以及实验方法等方面得到质的提升,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Resonant Inelastic X-ray Scattering,RIXS)技术也因此从理论可行实现实际应用的转变,并在诸多领域发挥其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科学且有效的研究手段。国外基于RIXS探测技术的研究使用,并在诸多领域获得较大的研究成果。我国也逐渐对RIXS线站的建设加以重视,并将其纳入“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研制首套采用RIXS技术的实验装置对我国RIXS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针对RIXS线站系统的设计要求,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RIXS线站功能需求分析;2)RIXS线站本体结构设计;3)RIXS线站本体结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4)RIXS线站的电气系统设计。首先介绍RIXS探测技术的光学实验原理,对RIXS线站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并依据其实验条件的要求对RIXS线站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同时依据其技术协议对其机械结构和电气系统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保证RIXS线站系统的可靠性。其次针对功能需求和机械系统的要求,对RIXS线站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并阐述各结构的功能;随即进行反馈测量系统、真空系统以及隔振系统进行相应的设计并对其关键元件进行详细的设计、计算以及选型,从而满足RIXS线站的实验要求。然后借助有限元的分析方法,采用ANSYS仿真软件对所设计的机械结构进行静力学和模态的仿真分析和结构优化,从而提高RIXS系统的机械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最后对RIXS线站的电气系统进行相应的设计,选取倍福工控机作为控制器,绘制其电气原理图,选取相应的低压电气元器件,并针对其运动控制进行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提高其运动控制的精度与稳定性,从而保证电气系统的可靠性。本文对RIXS线站的结构、电气控制、测量反馈控制以及隔振的研究,为我国自主研制首套RIXS线站系统提供了可借鉴的信息。

张大蔚[10](2020)在《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动态补偿器参数化设计方法》文中指出伪线性系统是一类特殊的非线性系统,常用于机器人系统、航天器交会、组合航天器的姿态控制等实际问题的建模,具有巨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同时,伪线性系统具有强耦合、高度非线性的特点,但又能写成线性系统的形式,可作为连接线性系统与一般非线性系统的纽带,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控制器设计主要采用状态反馈和静态输出反馈。一般情况下,由于实际工况的复杂多变,实际系统的状态变量难以获得,使得状态反馈难以实现,而静态输出反馈不能完全地达到状态反馈期望的控制效果。动态补偿器作为控制器形式的重要补充,能有效地克服状态/静态输出反馈的缺陷,从而进一步改善控制性能。本文提出了判断正常和广义情形下伪线性系统能控性的必要条件,并根据广义Sylvester方程的解,提出了一种动态补偿器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建立了动态补偿器的一般参数化形式。利用所提出的参数化方法,闭环系统可以转化为一个具有期望特征结构的线性定常系统。同时,基于参数化方法提供的自由参数,考虑了控制系统的多目标设计与优化。利用自由参数所提供的设计自由度,设计了鲁棒性与低增益两类优化指标,通过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获得了优化的动态补偿器。进一步,本文还提出了最小阶动态补偿器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正常和广义情形下判断伪线性系统能控的必要条件,该条件基于伪线性系统的系数矩阵,从而避免了求解状态转移矩阵的复杂计算。所提出的能控性结果是PBH判据的自然推广,也是后续章节中动态补偿器设计的前提和基础。2.针对一阶、二阶、高阶和广义伪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动态补偿器的参数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广义Sylvester方程的解,将闭环系统转化成一个具有期望特征结构的线性定常系统,其特征结构取决于一个含有期望特征值的任意矩阵Λ。进一步,参数化方法建立了左、右特征向量矩阵的一般参数化形式,并提供了两组可用于改善与优化系统性能的自由参数,而后,建立了由任意矩阵Λ,左、右特征向量矩阵及自由参数构成的动态补偿器的完全参数化表达式。3.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求解动态补偿器最小阶次的通用方法。该方法直接利用伪线性系统的系数矩阵确定补偿向量的最小阶次,从而减少了计算量,而后利用所提出的参数化设计方法,构建了最小阶动态补偿器的参数化形式,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4.根据参数化方法提供的自由参数,建立了鲁棒性指标和低增益指标,其中包含整体特征值灵敏度函数、干扰抑制、鲁棒度、H2/H∞范数、低控制增益和低补偿增益。然后,建立了一个各性能指标按权重加权的整体目标函数来表征控制系统的综合性能。由于自由参数不受物理意义的约束,优化区间可被扩展到全局。利用自由参数提供的设计自由度,可以通过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得到近似最优的动态补偿器。

二、基于VC++的仿真支撑系统静态数据库管理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VC++的仿真支撑系统静态数据库管理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定制化生产模式下模块化生产系统建模与重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定制化生产模式概述
        1.2.2 MPS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3 MPS建模与重构方法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主要来源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CPMPS定义及可重构架构研究
    2.1 引言
    2.2 CPMPS定义
        2.2.1 CPMPS的内涵
        2.2.2 CPMPS的特征
    2.3 CPMPS重构需求分析
    2.4 CPMPS总体架构设计
        2.4.1 CPMPS可重构架构
        2.4.2 CPMPS可重构机制
    2.5 本章小结
3 CPMPS可重构建模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分形理论的CPMPS可重构建模框架
    3.3 CPMPS制造资源分类
        3.3.1 CPMPS制造资源的特点
        3.3.2 CPMPS制造资源的分类
    3.4 CPMPS制造资源建模
        3.4.1 建模方法概述
        3.4.2 制造资源语义模型
        3.4.3 制造资源数据模型
        3.4.4 制造资源行为模型
    3.5 CPMPS可重构分形集成建模
        3.5.1 CPMPS制造资源可重构分形组态结构模型
        3.5.2 CPMPS可重构分形建模流程
    3.6 本章小结
4 CPMPS重构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CPMPS重构时机决策模型构建
        4.2.1 基于信息熵的CPMPS系统复杂度模型构建
        4.2.2 基于突变理论的CPMPS可重构时机识别
        4.2.3 算例验证
    4.3 重构时机驱动的CPMPS重构
        4.3.1 CPMPS重构策略
        4.3.2 CPMPS重构机制
        4.3.3 CPMPS重构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CPMPS可重构仿真平台开发与验证
    5.1 引言
    5.2 开发与验证环境概述
        5.2.1 开发环境
        5.2.2 验证环境
    5.3 仿真平台开发与验证
        5.3.1 平台整体架构与运行流程
        5.3.2 平台数据结构
        5.3.3 可重构仿真平台开发
        5.3.4 CPMPS可重构仿真平台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HLA的多领域仿真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多领域仿真建模研究现状
        1.4.2 基于HLA的仿真框架研究现状
        1.4.3 代码自动生成研究现状
    1.5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HLA的通用仿真框架总体设计
    2.1 HLA分布式仿真技术
        2.1.1 HLA基本概念
        2.1.2 RTI基本理念
        2.1.3 HLA分布式仿真系统
    2.2 基于HLA的通用仿真框架总体设计
        2.2.1 通用仿真框架
        2.2.2 联邦生命周期管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HLA的仿真核心组件研究
    3.1 仿真核心组件的问题描述与分析
        3.1.1 问题描述
        3.1.2 问题分析
    3.2 基于HLA的仿真核心组件研究
        3.2.1 RTI封装
        3.2.2 仿真计算模型研究
        3.2.3 仿真交互管理
        3.2.4 仿真对象管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领域分析的应用扩展组件研究
    4.1 应用扩展组件的问题描述与分析
        4.1.1 问题描述
        4.1.2 问题分析
    4.2 基于多领域分析的应用扩展组件研究
        4.2.1 基于领域事件分解的指令库构建
        4.2.2 基于独立事件模型的行为库构建
        4.2.3 基于事件适配的仿真外部事件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模型和模板融合的代码自动生成研究
    5.1 代码自动生成的问题描述与分析
        5.1.1 问题描述
        5.1.2 问题分析
    5.2 基于模型和模板融合的代码自动生成研究
        5.2.1 仿真源文件层次设计
        5.2.2 基于MDA的模型实现
        5.2.3 基于模板的仿真源文件生成
        5.2.4 基于模型和模板融合的自动代码生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领域仿真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需求分析
    6.2 系统设计
        6.2.1 系统架构设计
        6.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6.3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
        6.3.1 配置文件解析模块
        6.3.2 仿真源文件生成模块
        6.3.3 仿真部署模块
        6.3.4 仿真运行模块
    6.4 系统实现
        6.4.1 系统业务流程
        6.4.2 核心模块实现
    6.5 系统测试
        6.5.1 系统开发环境
        6.5.2 单元测试
        6.5.3 集成测试
        6.5.4 仿真性能测试
    6.6 系统实例仿真
        6.6.1 M/M/N排队系统仿真
        6.6.2 外卖系统仿真
        6.6.3 渔具定制系统仿真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网络功能虚拟化中的资源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网络功能虚拟化概述
        1.1.1 网络功能虚拟化架构
        1.1.2 网络功能虚拟化用例
        1.1.3 网络功能虚拟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1.2 网络功能虚拟化中的资源分配
        1.2.1 VNF放置问题
        1.2.2 云数据中心的VNF供给问题
        1.2.3 动态场景中NFV中的资源分配问题和相关工作现状
    1.3 处理动态场景的优化算法
        1.3.1 动态场景
        1.3.2 优化算法
        1.3.3 优化算法的对比
        1.3.4 实际系统中的算法实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于在线原始对偶算法的性能保证的VNF放置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相关工作
    2.3 系统建模与数学模型
    2.4 VNF放置算法设计
        2.4.1 数学模型变换
        2.4.2 算法设计
        2.4.3 查找单个请求的最佳放置
        2.4.4 算法性能分析
        2.4.5 确保节点和链路容量不受违背
    2.5 实验与性能评估
        2.5.1 实验设计和参数设置
        2.5.2 对比算法和性能指标
        2.5.3 算法的竞争比
        2.5.4 服务请求的接入率
        2.5.5 节点和链路容量违背情况
        2.5.6 负载均衡
        2.5.7 扩展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李亚普诺夫优化的缓存感知的VNF放置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系统模型和数学建模
    3.4 系统缓存感知的在线VNF放置算法
        3.4.1 算法设计
        3.4.2 算法性能分析
    3.5 改进的最坏情况下延迟有界的算法
        3.5.1 算法设计
        3.5.2 算法性能分析
    3.6 实验与性能评估
        3.6.1 实验设计和参数设置
        3.6.2 对比算法和性能指标
        3.6.3 总成本和队列长度
        3.6.4 队列长度的上界
        3.6.5 VNF成本、路由成本和迁移成本
        3.6.6 计算时间
        3.6.7 不同数值的成本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神经网络和DRL的 VNF-FG放置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系统模型和数学建模
        4.3.1 底层网络
        4.3.2 VNF和VNF-FG
        4.3.3 决策变量
        4.3.4 优化模型
    4.4 GNN辅助的DRL的算法
        4.4.1 DRL概述和面临的挑战
        4.4.2 状态表示
        4.4.3 动作空间与策略网络设计
        4.4.4 奖励设计与训练过程
        4.4.5 算法实现
    4.5 实验与性能评估
        4.5.1 实验设计和参数设置
        4.5.2 对比算法和性能指标
        4.5.3 不同到达间隔的影响
        4.5.4 每个请求具有不同数目的VNF的影响
        4.5.5 不同嵌入对Kolin的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组合优化算法的限制VNF迁移的VNF放置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系统模型与数学建模
        5.3.1 VNF和服务请求
        5.3.2 底层网络
        5.3.3 决策变量与数学模型
        5.3.4 VNF放置问题的NP困难性
    5.4 VNF放置算法设计
        5.4.1 求解装箱问题的算法HR-k
        5.4.2 半在线VNF放置算法
        5.4.3 算法性能分析
    5.5 实验与性能评估
        5.5.1 实验设计和参数设置
        5.5.2 对比算法和性能指标
        5.5.3 竞争比
        5.5.4 VNF迁移数目
        5.5.5 负载均衡
        5.5.6 计算时间
        5.5.7 参数k不同取值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随机云环境中的VNF供给算法研究
    6.1 引言
    6.2 相关工作
    6.3 系统模型和数学建模
        6.3.1 云、VM和VNF
        6.3.2 服务请求
        6.3.3 决策变量和数学模型
    6.4 基于MPC的资源购买算法
    6.5 实验与性能评估
        6.5.1 实验设计和参数设置
        6.5.2 对比算法和性能指标
        6.5.3 预测的准确性
        6.5.4 不同长度的系统时间跨度的影响
        6.5.5 不同数量的服务请求的影响
        6.5.6 不同数量的VNF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ADS超导直线加速器射频系统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第2章 射频系统模型与误差分析
    2.1 射频系统模型
        2.1.1 并联谐振电路模型
        2.1.2 谐振腔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
        2.1.3 谐振腔束流负载模型
    2.2 误差影响与处理分析
        2.2.1 静态误差分析
        2.2.2 动态误差分析
        2.2.3 累积误差对束流的影响
    2.3 小结
第3章 宽带射频前端研制
    3.1 现有射频前端介绍
        3.1.1 现有射频前端方案比较
        3.1.2 射频前端对幅度、相位精度的影响
    3.2 宽带射频前端设计
        3.2.1 需求分析
        3.2.2 器件选型
        3.2.3 前端板原理设计
        3.2.4 前端板PCB设计
    3.3 测试结果与讨论
        3.3.1 基本参数测试
        3.3.2 实验室性能测试
        3.3.3 在线束流测试
    3.4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3.4.1 LO的产生
        3.4.2 隔离度的提升
        3.4.3 上变频方案改进
    3.5 小结
第4章 射频相位参考线研究
    4.1 相位参考系统介绍
        4.1.1 相位反馈方案
        4.1.2 温控方案
        4.1.3 相位平均方案
    4.2 基于相位平均型参考线设计
        4.2.1 相位平均原理
        4.2.2 非PLL相位平均参考线原型设计
    4.3 测试结果与讨论
        4.3.1 输入方式影响分析
        4.3.2 其它影响分析
        4.3.3 误差来源分析
    4.4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4.5 小结
第5章 射频系统功率优化
    5.1 功率优化目标
    5.2 功率需求计算与优化
        5.2.1 优化方法
        5.2.2 主要影响参数分析
        5.2.3 优化设计与升级方案
    5.3 设计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A 定义、原理、公式与数据
    A.1 原理、定义
    A.2 公式、推导与参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TCS-1级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1.2.2 列控系统数据生成及验证研究现状
        1.2.3 形式化验证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2 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设计方案
    2.1 线路数据模型需求分析
        2.1.1 数据模型的应用过程分析
        2.1.2 数据模型的功能需求分析
        2.1.3 数据模型的安全需求分析
    2.2 CTCS-1级线路数据分析
        2.2.1 线路数据类型
        2.2.2 线路数据特点
    2.3 CTCS-1级线路数据模型设计
        2.3.1 Rail ML概述
        2.3.2 数据模型结构设计
        2.3.3 数据元扩展设计
    2.4 数据模型编制规则提取
        2.4.1 数据属性的编制规则
        2.4.2 数据拓扑的编制规则
        2.4.3 数据编制的专家经验
        2.4.4 数据模型的编制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建模
    3.1 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建模体系
        3.1.1 数据模型编制及验证场景的设计方法
        3.1.2 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的抽象方法
    3.2 线路数据模型验证场景的设计
        3.2.1 数据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
        3.2.2 数据模型验证场景设计
    3.3 数据编制规则的UML建模
        3.3.1 编制规则的系统静态建模
        3.3.2 编制规则的动态功能建模
    3.4 线路数据验证场景的UML建模
        3.4.1 验证场景的顶层模型
        3.4.2 验证场景的子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及验证场景形式化验证
    4.1 线路数据模型形式化验证方法
        4.1.1 NuSMV概述
        4.1.2 UML模型到Nu SMV模型的转化
        4.1.3 NuSMV模型的待验证属性描述方法
    4.2 线路数据模型编制规则的NUSMV建模
        4.2.1 编制规则NuSMV模型的主模块
        4.2.2 编制规则NuSMV模型的子模块
        4.2.3 待验证属性的提取
    4.3 线路数据模型验证场景的NUSMV建模
        4.3.1 验证场景NuSMV模型的主模块
        4.3.2 验证场景NuSMV模型的子模块
        4.3.3 待验证属性的提取
    4.4 验证结果及分析
        4.4.1 验证结果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数据模型自动化编制及验证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5.1 需求分析
    5.2 软件设计
        5.2.1 软件总体设计
        5.2.2 数据模型编制模块设计
        5.2.3 数据模型验证模块设计
    5.3 软件实现
        5.3.1 开发环境
        5.3.2 功能实现
    5.4 实际线路数据应用
        5.4.1 实际线路数据模型自动编制
        5.4.2 数据模型实际场景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主要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3ds Max和Unity3D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开发研究 ——以《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虚拟现实中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开发技术
    2.1 虚拟现实中的教育理论基础
    2.2 虚拟现实中的三维建模技术
    2.3 虚拟现实开发工具
第三章 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设计
    3.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3.2 影视拍摄设备三维模型设计方案
    3.3 虚拟仿真交互场景功能模块设计方案
第四章 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实现
    4.1 基于3ds Max的影视拍摄设备三维资源的制作
    4.2 辅助资源的制作与整合
    4.3 基于Unity3D的影视拍摄设备虚拟仿真场景的制作
第五章 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效果评价
    5.1 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2 调查设计与实施
    5.3 调查结果分析
    5.4 访谈调查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访谈提纲

(7)船舶废气透平发电机组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轮机模拟器研究动态
    1.3 透平发电机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废气透平发电机系统原理
    2.1 废气透平发电机组总体结构
    2.2 废气透平发电机组调速机理
        2.2.1 电-气阀门定位器工作原理
        2.2.2 气动执行机构工作原理
    2.3 系统调节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废气透平发电机组数学建模
    3.1 废气涡轮数学建模
        3.1.1 透平机容积方程
        3.1.2 透平机转子方程
    3.2 调速器数学建模
    3.3 同步发电机数学建模
        3.3.1 同步发电机标准数学模型
        3.3.2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的简化
        3.3.3 同步发电机的五阶实用模型
    3.4 励磁系统数学建模
    3.5 负载数学建模
    3.6 调速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废气透平发电机组系统仿真实现
    4.1 系统仿真模块
        4.1.1 废气涡轮模块
        4.1.2 同步发电机模块
        4.1.3 励磁系统模块
        4.1.4 系统整体仿真框图
    4.2 正常工况下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DMS2019中废气透平发电机组的应用
    5.1 SUPERSIMS仿真平台简介
    5.2 系统数学模型转换
    5.3 系统模型算法编写
    5.4 系统交互界面编写
    5.5 考试模拟器
        5.5.1 试题编辑
        5.5.2 自动评估
        5.5.3 多媒体试题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面向制造单元的数字孪生体建模与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元化生产模式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2.2 生产运行管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3 数字孪生在生产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主要来源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整体架构
2 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单元及管控策略
    2.1 引言
    2.2 DT-MCell概述
        2.2.1 DT-MCell内涵与特征
        2.2.2 DT-MCell 组成与功能
    2.3 DT-MCell管控策略
        2.3.1 DT-MCell管控架构
        2.3.2 DT-MCell运行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建模方法
    3.1 引言
    3.2 制造单元数字孪生体建模流程
    3.3 基于语义本体的DT-MCell资源结构建模
        3.3.1 DT-MCell制造资源形式化表达
        3.3.2 DT-MCell语义本体模型
        3.3.3 DT-MCell数据本体模型
    3.4 基于混合建模方法的DT-MCell管控行为建模
        3.4.1 混合建模方法概述
        3.4.2 混合模型定义与形式化表达
        3.4.3 DT-MCell管控行为的混合建模
    3.5 DT-MCell多视图管控场景集成建模方法与协同机制
        3.5.1 DT-MCell多视图管控场景集成建模方法
        3.5.2 DT-MCell多视图模型协同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数字孪生体驱动的制造单元管控技术
    4.1 引言
    4.2 数字孪生驱动的制造单元管控指标体系设计
        4.2.1 基于公理化设计的管控指标体系设计
        4.2.2 DT-MCell管控数据模型
    4.3 基于虚实同步技术的可视化实时监控
        4.3.1 DT-MCell物理资源标识和采集技术
        4.3.2 DT-MCell虚实映射和通讯技术
        4.3.3 DT-MCell可视化实时监控模型
    4.4 基于知识推理的DT-MCell生产异常诊断方法
        4.4.1 DT-MCell生产异常分析及其故障树构建
        4.4.2 DT-MCell生产异常专家知识系统构建
        4.4.3 基于推理机的生产异常诊断及反馈控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DT-MCell原型系统开发与验证
    5.1 引言
    5.2 开发与验证环境概述
        5.2.1 开发与验证环境搭建
        5.2.2 硬件架构设计
    5.3 原型系统开发与验证
        5.3.1 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5.3.2 孪生体模型构建
        5.3.3 管控系统集成开发
        5.3.4 仿真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RIXS线站臂架系统结构和运动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RIXS技术研究背景
    1.2 RIXS线站国内外建设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本章小结
2 RIXS线站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RIXS探测原理概论
    2.3 RIXS线站功能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RIXS线站机械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机械结构设计
    3.3 测量反馈补偿系统设计
    3.4 真空系统设计
    3.5 隔振系统设计
    3.6 其他元件选型计算
    3.7 本章小结
4 RIXS线站机械系统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4.1 引言
    4.2 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
    4.3 仿真分析及优化设计
    4.4 真空系统优化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RIXS线站电气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电气系统运动单元设计
    5.3 工业PLC的选取
    5.4 电气系统的硬件设计
    5.5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5.6 基于模糊PID控制器的运动控制设计
    5.7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动态补偿器参数化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
        1.2.1 伪线性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
        1.2.2 广义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
        1.2.3 动态补偿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
        1.2.4 多目标设计与优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础知识
    2.1 引言
    2.2 相关符号定义及基本假设
        2.2.1 相关符号定义
        2.2.2 基本假设
    2.3 系统模型
        2.3.1 正常情形
        2.3.2 广义情形
    2.4 右互质分解
        2.4.1 正常情形
        2.4.2 广义情形
    2.5 广义Sylvester方程的参数化解
        2.5.1 正常情形
        2.5.2 广义情形
    2.6 伪线性系统的能控性
        2.6.1 正常情形
        2.6.2 广义情形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一阶伪线性系统动态补偿器参数化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预备知识
    3.4 主要结果
        3.4.1 Λ是任意矩阵
        3.4.2 Λ是对角矩阵
    3.5 基于自由参数的多目标设计与优化
        3.5.1 区域极点配置
        3.5.2 鲁棒性能指标
        3.5.3 构建多目标优化问题
    3.6 动态补偿器在航天器交会中的应用
        3.6.1 系统描述
        3.6.2 未优化的解
        3.6.3 优化的解
        3.6.4 数值仿真与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二阶伪线性系统动态补偿器参数化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预备知识
    4.4 主要结果
        4.4.1 Λ是任意矩阵
        4.4.2 Λ是对角矩阵
    4.5 基于自由参数的多目标设计与优化
        4.5.1 鲁棒性能指标
        4.5.2 低增益指标
        4.5.3 构建多目标优化问题
    4.6 动态补偿器在航天器交会中的应用
        4.6.1 系统描述
        4.6.2 未优化的解
        4.6.3 优化的解
        4.6.4 数值仿真与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阶伪线性系统动态补偿器参数化设计方法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预备知识
    5.4 主要结果
        5.4.1 Λ是任意矩阵
        5.4.2 Λ是对角矩阵
    5.5 动态补偿器在混沌系统同步中的应用
        5.5.1 系统描述
        5.5.2 参数化解
        5.5.3 数值仿真与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广义伪线性系统动态补偿器参数化设计方法
    6.1 引言
    6.2 问题描述
    6.3 预备知识
    6.4 主要结果
        6.4.1 Λ是任意矩阵
        6.4.2 Λ是对角矩阵
    6.5 基于自由参数的多目标设计与优化
    6.6 动态补偿器在电路系统中的应用
        6.6.1 系统描述
        6.6.2 未优化的解
        6.6.3 优化的解
        6.6.4 数值仿真与比较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伪线性系统最小阶动态补偿器参数化设计方法
    7.1 引言
    7.2 问题描述
    7.3 主要结果
    7.4 最小阶动态补偿器在航天器交会中的应用
        7.4.1 系统描述
        7.4.2 参数化解
        7.4.3 数值仿真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基于VC++的仿真支撑系统静态数据库管理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定制化生产模式下模块化生产系统建模与重构方法研究[D]. 穆可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HLA的多领域仿真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褚银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网络功能虚拟化中的资源分配研究[D]. 谢洋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ADS超导直线加速器射频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 陈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5]CTCS-1级列控系统线路数据的生成及验证方法的研究[D]. 张紫菡.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3ds Max和Unity3D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开发研究 ——以《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课程为例[D]. 蒋一凡. 延边大学, 2020(06)
  • [7]船舶废气透平发电机组建模研究[D]. 庄森垚.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面向制造单元的数字孪生体建模与管控技术研究[D]. 王译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RIXS线站臂架系统结构和运动的设计与优化[D]. 周星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动态补偿器参数化设计方法[D]. 张大蔚. 东北电力大学, 2020

标签:;  ;  ;  ;  ;  

基于VC++的仿真支撑系统静态数据库管理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